卜居,卜居屈原,卜居的意思,卜居赏析

2024-04-20

卜居,卜居屈原,卜居的意思,卜居赏析(共11篇)

篇1:卜居,卜居屈原,卜居的意思,卜居赏析

卜居,卜居杜甫,卜居的意思,卜居赏析 -诗词大全

卜居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归羡辽东鹤,吟同楚执。未成游碧海,著处觅丹梯。

云障宽江左,春耕破西。桃红客若至,定似昔人迷。

篇2:卜居,卜居屈原,卜居的意思,卜居赏析

卜居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南浮七泽吊沉湘,西三巴掠夜郎。

自信前缘与人薄,每求宽地寄吾狂。

雪山水作中味,蒙顶茶如正焙香。

篇3:《卜居》《渔父》作者探析

摘 要:《卜居》《渔父》的作者之所以受后人怀疑,其重要原因便是第三人称的语气和主客问答的体制与屈原不类,笔者试结合《诗经》及屈原作品加以分析,对《卜居》《渔父》的问答之体进行更为清晰地认知,为最终确定其作者提供若干思路和帮助。

关键词:《卜居》 《渔父》 署名权 《诗经》 “楚辞” 问答体

《卜居》《渔父》作者定为屈原引发争论,其重要原因在于第三人称的语气和主客问答的体制与屈原不类。对此,赞成屈原者以为“安知不是由于屈原的《卜居》《渔父》上承孔、左、墨、易、老、庄,近染孟、苏、乃至弋人、庄辛之流,发展了这种问答形式的文体。”[1](P685)考诸实际及受上述观点启发,笔者试结合《诗经》及屈原作品加以分析,对《卜居》《渔父》的问答之体展开讨论。

一、“楚辞”与《诗经》的问答之体

楚国王族芈姓为中原祝融部落,其在夏商之际南迁,后经一系列征伐,终成南方大国。楚国地处江汉,远离中原诸夏文明,由于年深日久及出于争霸需要,楚国甚至以蛮夷自雄。但楚终源于中原,与中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和楚国交流广泛。据《左传》记载:“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奔楚。”[2](P1475)王子朝是周景王长庶子,因与敬王争位失败,故率人携带周人的文化典籍投奔楚国,从而造成中原文化的一次大迁移。又据《左传》记载:“楚子使问诸周大夫。”[3](P1635)这说明周太史有在楚国者。楚国还积极主动学习中原文化,据《孟子》:“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4](P71)这里楚人不仅主动学习中原文化,且其成就甚至超过北方学者。可见楚国对于中原文化学习程度之高。如果我们认为陈良等仅是个别代表,属个案的话,那么,《国语》则明确记载:“(即楚国教诲太子)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之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5](P485)而翻检《左传》《国语》等先秦典籍,楚国王公卿士在议事时与中原诸夏一样经常性地征引《诗》《书》,可见楚国贵族对于包括《诗经》在内的中原核心文化的广泛学习。而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曾任“左徒”和“三闾大夫”,目前,我们对于这两种官职了解不多,但司马迁在说及“左徒”一职后,称赞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这反映出任“左徒”的屈原个人修养的一些特点。“博闻强志”表明熟悉典籍文献、掌故制度,而从楚国与中原诸夏交往的需要及屈原多次出使齐国的情况看,这些文献应包括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原典籍。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而屈原“娴于辞令”,这恐怕与他对于《诗经》艺术的娴熟运用分不开。又如“三闾大夫”,王逸以为“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这一官职必然要求其承担者为楚国文化的精英,熟悉内外事务,惟如此,方有资格担当教育楚国王族子弟的重任。因此,从以上楚国广泛学习中原文化及屈原个人才具、出任官职等考量,屈原对于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学习是显而易见的事情。《诗经》多被认为是中原文化的艺术结晶,学界多认为《楚辞》是在南方文化土壤中生成,积极吸收中原文化而形成的一朵艺术奇葩。故对于《诗经》艺术手法的探讨,显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楚辞艺术的理解。沿着这一思路,我们以问答之体为例,试对《诗经》和《楚辞》在艺术手法上有着怎样的继承和发展之关系进行考察。

我们仔细阅读《诗经》众多篇章,不难发现,问答之体是其中并不鲜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问答之体,郭杰《〈诗经〉对答之体及其历史意义》以为对话问答是诗歌艺术中较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诗经》篇章中普遍存在。对此,郭氏有着详细探讨,兹不赘述。郭氏对于《诗经》问答之体的探讨对于我们理解《楚辞》艺术极具启发意义,对话问答是人类早期较为普遍的思维方式,在比《楚辞》更为古老的《诗经》诗歌艺术中较为普遍的存在,那么,将《诗经》中对话问答之体与楚辞篇章,具体到我们所要讨论的《卜居》《渔父》相比较,楚辞固是“奇文郁起”“奋飞辞家之前”,但那也是“轩翥诗人之后”,在北方诗歌创作消歇的几百年后,楚辞横空出世,固然有楚地作家的天才创造,但任何创造都是在广泛吸收前代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的,基于上述的讨论,《诗经》对于楚辞艺术的影响就要纳入我们的研究视域,从《诗经》对话问答之体的普遍存在及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对楚人、楚辞影响看,《卜居》《渔父》的出现是可能的,我们无需特别夸大其在艺术手法上的创造性,这些均有《诗经》艺术证明。

二、“楚辞”作品问答之体的内部考察

对于楚辞艺术的渊源,前人有着深入探讨,如对于《九歌》,王逸就认为:“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朱熹也认为:“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蛮荆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淫荒之杂。原既放逐,见而感之,故颇为更定其词,去其泰甚,而又因彼事神之心,以寄吾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6](P29)对于以上看法,以往楚辞学界曾产生激烈争论,但楚辞学界一般以为:“楚辞的直接渊源应当是《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九歌》原为祭祀时之巫歌,后经屈原加工而保留下来,而《离骚》等其他作品则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7](P132)考诸实际,应当说这种见解是符合楚辞艺术发展实际的,由此可见,屈原是一个广泛借鉴包括楚地民歌在内的一切艺术营养的诗人。

从上述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两点认识:一是以往丰厚的艺术经验的积累,为楚辞艺术的出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通过这种前代艺术经验的积累又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楚辞艺术渊源;二是屈原是一个善于广泛吸收包括楚地民歌在内一切艺术经验的极富创造力的楚辞作家。受此启发,作为屈原代表作的《离骚》等作品对于《卜居》《渔父》的创作有何影响,或者说作为屈原代表作中是否孕育或启示着《卜居》《渔父》的创作呢?《离骚》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政治抒情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8](P2482)可见《离骚》是屈原愁苦幽深的作品。对此我们不妨将之与《卜居》《渔父》作一对照探讨。

屈原是一个颇受怀王信任的政治家,“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9](P2481)屈原立志改革楚国弊政,以图实现楚国复兴,但其改革触动贵族利益,加之奸佞小人的陷害,不久他就丧失怀王信任,被放流。面对奸佞当道的黑暗现实,加之诗人被放流的遭际,屈原在《离骚》中展开反复探求,“女媭詈骂”“陈词重华”等情节就在此背景下展开。“女媭”针对诗人困境,运用古事“鲧”博謇好修、婞直亡身而终被殛于羽山告诫诗人不要再独持姱节,而应随俗而安,从而达到全身远害明哲保身的目的。同时还认为世人皆并举而好朋,又有谁能体察你的忠心以此劝告诗人改易节行。面对这一劝告,诗人实难遵从,于是转而南征沅湘“陈词重华”。在诗人崇仰爱戴的“重华”面前,诗人列举启、羿、浇、桀、纣或放纵无理,或违背常理,或用贤不终终至亡身亡国;而汤、禹、周却能谨慎恭敬,论道莫差,荐举贤能而使国家昌明之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思考。如果我们将诗人“陈词重华”之话语与“女嬃责骂”一节相联系,应当说,这不仅是诗人对于自己行事的肯定,更是对于“女媭”加于自己责骂劝告的有力反诘,实际上等于告诉“女媭”,对于她的劝告难以遵从。《离骚》中的“女媭”究竟是谁,莫衷一是。但“女媭”这一形象与《卜居》《渔父》对照,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在《渔父》篇中,屈原一出场就是“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卜居》篇也是“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心烦虑乱,不知所从”的场景,可见屈原愁苦困惑之深,这些同《离骚》前半部分诗人中道被弃,放置草野的境况几乎完全一致。面对这样一种困境,“渔父”惊呼:“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接下来“渔父”从现实角度出发,劝告屈原与世推移。与《渔父》相比,在《离骚》“女媭詈骂”一节中,其劝谏的内容则由现实正邪颠倒不分的事实延伸至历史领域,从鲧婞直亡身的故事说起,即有前车之鉴何不苟合取容于世,这与“渔父”与世推移的劝告如出一辙。但这时一种声音响起,“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诗人不愿改易节行作答,显示了屈原坚守理想的伟大人格意志。可以说,《渔父》是诗人正面作答以为回应,而《离骚》中,诗人对于“女嬃”的劝责并未直接反驳,而是另起一层波澜,设置另一陈诉对象重华,借“陈词重华”作出坚定回答。从实际表达效果看,两者实无二致。诗人在“陈词重华”后,“上叩天阍”“下求佚女”表现了诗人对于自己命运所作的苦苦挣扎和信念的无比坚守。但这一切努力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诗人最后只能求助神明,即借助“灵氛占卜”“巫咸降神”决定自己的去留。这与《卜居》中诗人放流三年,心烦虑乱不知所从求助太卜的场景再一次相合。“灵氛”借助神明之口告诉诗人“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世幽昧以眩耀兮,孰云察余之善恶?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揽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其珵美之能当?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应当说,“灵氛”的劝告是符合诗人此时的心境的,但这仍不能舒缓诗人所面临的焦灼心情,而后又有“巫咸降神”一节,但最终“巫咸”列举不需行媒就能实现君臣遇合的“吉故”,实际上再次敦促诗人远走高飞,但诗人“陟陞皇之赫戏兮,忽临睨乎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对于宗国生死以系的深厚感情最终还是将诗人拉回到故国旧乡中。从这一点看,实是诗人对于“灵氛”“巫咸”劝告的难以遵从,表达的仍是诗人对于理想和正义的坚守。在《卜居》中,则是以郑詹尹“行君之心,用君之意”作答,考虑到是篇中那答案分明的有疑而问以及对于社会黑白颠倒的痛斥等,实际上仍可看作是诗人屈不愿改易理想,离开故国的独白,与“灵氛占卜”“巫咸降神”后仍眷念旧乡的结局一致。那么,在考察《离骚》“女媭詈骂”“陈词重华”等情节后,我们发现它们与《卜居》《渔父》无论是情感经历上,还是人物与情节设置都有极大相似性,甚至可以说,如将《离骚》中的这些情节稍加剪裁,篇中的主人公稍加改扮,就是《卜居》《渔父》。

另外,在屈原《招魂》《天问》等作品中,《招魂》前后部分均有对话的形式,《天问》则是一连170余问,这些同《卜居》中诗人屈原8组16问不仅外形相似,而且以心灵困惑的形式所表达的对于社会的批判精神也是相一致的,如果我们再扩展到屈原其他的作品,我们是可以看到众多的人神对话、人我对话等艺术形式的,故我们以为,问答的形式在屈原的作品中是较为普遍存在,若把《卜居》《渔父》的行文结构放置在屈原《离骚》等作品中去考察,而非单单着眼于其问答之体,《卜居》《渔父》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些同样都有屈原的其他作品可资证明。

三、结论及相关思考

综合以上我们对于《诗经》问答之体的追溯和屈原其他作品的内部审视,并以之为参照,考察《卜居》《渔父》的“语气不类”和问答之体,我们可得出以下三点启示和结论:

一是从艺术经验继承的角度言之,古老的《诗经》艺术成为后世作家吸取营养的土壤和宝库,以《诗经》中较为成熟的问答之体作为参照,此后崛起的楚辞创造性地吸取前代艺术营养,从而产生了《卜居》《渔父》这样的伟大篇章。《卜居》《渔父》的出现似非偶然,它们绝非我们所想象的是天马行空、无复依傍的凭空创造,这些可有《诗经》艺术证明,显示了古老的《诗经》艺术的魅力。

二是楚辞的兴起是建立在屈原汲取前代艺术经验和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展开的,但我们也需看到,这和作家自己的创作实绩更是密不可分的,从对于《离骚》等楚辞作品的观照看,问答之体在楚辞代表性作品中均有体现。换言之,我们不应孤立地看待《卜居》《渔父》两篇作品,应与楚辞艺术做统一的整体观照,在这一观照中,屈原作为楚辞的开创者,《卜居》《渔父》的产生应是自然而可信的。

三是楚辞“衣被后世,非一代也”的深远影响。笔者曾撰文考察宋玉辞赋与屈原《卜居》《渔父》等作品的承继关系,通过考察,“从屈宋楚辞艺术继承与发展角度而言看,宋玉祖述屈原所开创的《卜居》《渔父》传统,并大大发展了《卜居》《渔父》所开创的艺术手法和技巧,从而为汉赋体制奠定大致的基础。”[10]放诸辞赋发展史看,能承担这一开创性角色的惟有屈原,犹如楚辞在这位天才作家手中大放异彩一样,他的种种开创深刻影响了楚地作家如宋玉等,进而影响汉赋体制,这样,辞赋发展的道路就大致可以寻绎。而在这一寻绎过程中,再次显示了《卜居》《渔父》等楚辞作品“衣被后世,非一代也”的深远影响。因此,通过我们的考察,结合研究现状,我们认为,其作者定为屈原似较为允当。

注释:

[1]陈子展:《楚辞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4][宋]朱熹:《孟子集注》,齐鲁书社,1992年版。

[5]徐元诰:《国语直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

[6][宋]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7]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9][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10]马军峰:《<卜居><渔父>作者探析——以宋玉骚赋考察为主》,铜仁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篇4:卜居,卜居屈原,卜居的意思,卜居赏析

香山下卜居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体裁:五律 老须为老计,老计在抽簪。

山下初投足,人间久息心。

乱藤遮石壁,绝涧护云林。

篇5:卜居,卜居屈原,卜居的意思,卜居赏析

送陈允初卜居麻园

作者:灵一朝代:唐体裁:五律 欲向麻源隐,能寻谢客踪。空山几千里,幽谷第三重。

篇6:卜居杜甫赏析

卜居杜甫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 **、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鉴赏

《楚辞》有《卜居》,公借以为题。按:【顾注】乾元二年十二月,公至成都。明年,上元元年,卜成都西郭浣花溪以居。公《题草堂》诗云“经营上元始”,是也。黄鹤、鲍钦止皆云:剑南节度使裴冕,为公卜成都草堂以居之。此说无据。裴若为公结庐,则诗题当特标裴冀公,而诗中亦不当以“主人卜林塘”一句轻叙矣。如王判官遗草堂货,公必载之。又如严郑公携酒馔来,亦必亟称之。何况为公卜居耶?其说不足信矣。

浣花溪水水西头①,主人为卜林塘幽②。已知出郭少尘事③,更有澄江销客愁④。无数蜻蜓齐上下⑤,一双鸂鶒对沉浮⑥。东行万里堪乘兴⑦,须向山阴入小舟⑧。

(首二,卜居草堂。中叙景物,申上林塘幽。末喜此溪直通吴会,可乘兴而至山阴也。主人,公自谓。为卜者,为此而卜居也。此从浣花溪叙入,即可称花溪主人,后《归成都》诗云“锦里逢迎有主人”,亦可称锦里主人矣。颜廷榘曰:出郭远俗,澄江散怀,此幽居自得之趣。蜻蜓上下,鸂鶒沉浮,此幽居物情之适。)

篇7:卜居,卜居屈原,卜居的意思,卜居赏析

相同之处。采用人物对话,表达真情实感。这两篇文章都采用了虚拟对白的文学手法,借助与作品中人物的对话表现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屈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报效国家,并且一直在为这个理想奋斗。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彻底破灭,由于小人的谗言,他遭到了被放逐荒郊野岭的结局。在这样一个困厄的境地,他孤独寂寞、满腹忧虑,愤懑不平、有志难伸,他内心积郁了太多的难以忍受的痛苦,他希望能有一个可以倾诉烦恼的人在自己的身边。但茫茫江流只有他的孤身单影,无人可以倾诉,无人可以宣泄,他只好寻求另一种方式——把自己的感情诉诸于笔端。这样,两个虚拟的人物形象——太卜郑詹尹和渔父便出现在了《卜居》和《渔父》中。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对话,诗人把自己内心的困惑和人生的选择明确地呈现在了众人面前。《卜居》使读者仿佛亲临占卜的现场,亲眼目睹了诗人发泄胸中的困懑、不平以及多年的积郁;《渔父》使读者仿佛看到了渔父和诗人在江畔的相遇,看到了诗人枯槁的形容和憔悴的颜色,听到了他们对人生问题的探讨。短短的一篇文章,几句简单的人物对话,渔父的洒落超脱、全身远害,诗人的坚守信念,宁为玉碎,两个形象更加明显,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更加凸显。这种文学对白的手法比平铺直叙的记述和抒情更形象、更生动,更能打动读者,使读者身临其境,并在读者的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创造了不同凡响的文学效果,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汉乐府中的《陌上桑》,唐代诗歌中崔颢的《长干曲》,杜甫的《石豪吏》,当代诗歌中的《周总理你在哪里?》等等都是用文学对白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不同之处。设计问答的方式不同。《卜居》是多问一答,《渔父》是一问一答。这样不同的问答设计,其目的有二:一是避免写作手法的雷同。这两篇作品同为诗人放逐期间所作,屈原是一位很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诗人,他绝对不可能在两部题材相类似的作品中使用同一模式,这是他艺术的高超和伟大之处。二是更有利于表达内心的矛盾和思想感情。《卜居》中的主角是诗人,太卜郑詹尹只是一个旁衬,诗人把他安排成了一个倾听自己肺腑之言的忠实听众。在《卜居》中,诗人心中满腹疑虑:为什么自己“竭智尽忠,而蔽障于谗”,他“不知所从”,想到了去请教一个可知世界万事的人,于是一个虚化了的“端策拂龟”的“神人”来到了读者面前,他认真的倾听使诗人的发问简直到了不可收束的地步:“吾宁悃悃款款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锄草茅乎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我是做一个忠诚勤勉、朴实忠厚的人呢?还是做一个随处周旋、阿谀奉承的人呢?我是做一个努力工作的人呢?还是游说诸侯求取名爵呢?……”诗人愤激地谩骂那些阿谀奉承、进献谗言、随波逐流、苟且偷生的小人,用小人来衬托自己对祖国的勤勉忠实、对楚王的大胆直言和不媚世俗的高洁的人格,同时对楚王的不明事理和对小人的宠信深感忧虑,为什么“黄种毁弃,瓦釜雷鸣?”为什么“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用“宁”、“将”两种句式往复盘旋,一连串对立铺排式的发问一气呵成,痛快淋漓地表达了自己有志难伸、迷茫困惑以及极度悲痛的思想感情。直到文章的最后,这位“神人”也没能回答出诗人提出的问题,“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神有所不通,用君之行,行君之意,龟策实不能知此事。”这种连续不断的、不需他人甚至是不容他人回答的责问,其实就是一篇诗人愤怒声讨的檄文,是诗人自设的疑问,答案早已在问话中,当然不需要他人的作答了,这不能不说是诗人构思的新奇和巧妙。《渔父》中的渔父则不同,他是诗人内心矛盾的一个组成部分,离开了他的问语,就无从表达诗人的矛盾心理。因为诗人要表现的是他在国家处于危急之中、个人事业处在挫折时期这样一个困苦不堪境地中的矛盾心理,以及在矛盾面前自己最终的一个抉择。他存有两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是社会既然如此,我又何苦这样执着呢,适应它,我就不会处在危险的境地里;另一方面是我有我的人格和理想追求,我不能为一时的名利忘了这一切,我要坚守我的信念。他把这两种矛盾化为了自己和渔父这两个形象。诗人把渔父的出场安排在湘水之畔的不期而遇中,首先以渔父的惊呼“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开始了双方的对话,诗人用“浊清”和“醉醒”回答了渔父的第一个问题。渔父接着问道:“举世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世道既然如此黑暗,又有什么清浊和曲直之分,你还不如和大家一样折节保身吧!渔父的劝告似乎为诗人指点了迷津,但屈原的个性岂是为个人的安逸放弃自己理想追求的人,“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诗人干脆利落地回答了渔父的第二个问题。全文用这样一问一答的方式,否定了自己的前一种心理,坚定了后一种心理,从而表达了绝不同世俗同流合污和矢志不渝地坚守节操的坚强决心,从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处世原则。

此外,在写作手法上,《卜居》采用了回环复沓、铺排直陈和中间用韵的方式,是对骚体诗的一大突破;《渔父》主要以散句为主,但在对话中既有对仗这一韵文的手法,还杂入了《楚辞》的文体特点,篇幅虽短,却兼备众体。

篇8:卜居,卜居屈原,卜居的意思,卜居赏析

和浙西李大夫伊川卜居

作者:刘禹锡朝代:唐体裁:五排 早入八元数,尝承三接恩。飞鸣天上路,镇压海西门。

清望寰中许,高情物外存。时来诚不让,归去每形言。

洛下思招隐,江干厌作藩。按经修道具,依样买山村。

开凿随人化,幽阴为律暄。远移难得树,立变旧荒园。

绝塞通潜径,平泉占上原。烟霞遥在想,簿领益为繁。

篇9:卜居杜甫阅读答案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㶉鶒①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注】①㶉鶒:水鸟名,俗称紫鸳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卜居”意为选择居处,浣花溪畔周围有树林池塘,环境清幽,适宜诗人居住。

B.诗人居处远离城区闹市,少有俗事烦扰,澄清的溪水更能消解诗人的羁旅愁思。

C.诗人陶醉于浣花溪畔美景,兴致高昂,乘小舟顺流而下,东行万里,直达山阴。

D.本诗围绕“林塘幽”展开叙写,表达了诗人经历动荡后,渴求安定生活的愿望。

2.请赏析颈联的精妙之处。(6分)

1C [解析]“须向山阴上小舟”只是作者的想象。

2.①景中含情,蜻蜓翻飞,㶉鶒戏水,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喜悦;②以动衬静,以蜻蜓、㶉鶒的动态,衬托环境的幽静;③用词生动传神,“齐”字写出蜻蜓之多,“对”字写出了㶉鶒嬉戏的悠闲自在。

辨别文章写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必背古诗词

1.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咏鹅》唐·骆宾王

2.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唐·孟浩然

4.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唐·李白

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唐·白居易

7.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唐·孟郊

8.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双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古朗月行》唐·李白

9.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北宋·王安石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1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1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1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

14.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北宋·苏轼

1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南宋·杨万里

16.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四时田园杂兴》南宋·范成大

17.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唐·李绅

18.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唐·贺知章

1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南宋·杨万里

篇10:卜居,卜居屈原,卜居的意思,卜居赏析

詹仲信出示卜居诗佳甚作二绝句谢之,詹仲信出示卜居诗佳甚作二绝句谢之陆游,詹仲信出示卜居诗佳甚作二绝句谢之的意思,詹仲信出示卜居诗佳甚作二绝句谢之赏析 -诗词大全

詹仲信出示卜居诗佳甚作二绝句谢之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十里相望亦未遥,何由频得慰无聊。

老来万事慵开眼,独喜诗盟不寂寥。

篇11:卜居,卜居屈原,卜居的意思,卜居赏析

三山卜居三十有四年矣老身七十有五儿辈亦颇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买地不占龟,心知百世宜。

西邻梅福隐,南望项王祠。

庵小偷僧样,陂长按古规。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卜居,卜居屈原,卜居的意思,卜居赏析】相关文章:

游蓝田山卜居,游蓝田山卜居白居易,游蓝田山卜居的意思,游蓝田山卜居赏析04-24

上一篇:双打总结下一篇:做好人民公仆永葆清廉之心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