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部分工

2024-04-08

人力资源部分工(精选12篇)

篇1:人力资源部分工

人力资源部岗位职责分工

人力资源部部长:杨敏

1.协助总经理设置公司的组织架构,制定部门工作职责;

2、负责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的拟稿、修订与完善,并履行管理监督职责;

3、负责公司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及需求规划,做好招募面试,为公司输送合适人员;

4、负责员工素质测评与岗位测评,为公司用人、育人及储备人当好参谋;

5、负责公司全员培训的计划与落实;

6、负责了解员工诉求,为员工与公司沟通搭建平台,客观分析员工需求与公司满足需求的差距,为公司调整和确定满足需求程度、激励员工提供参考意见,同时把公司意见、理念传达给员工;

7、根据公司总体目标,负责全员绩效考评与管理,为员工的选拨、调动、晋升、轮岗、培训提供依据;

8、负责了解掌握市场薪酬动态,建立完善并实施公平、激励并有效的薪资方案;

9、负责对部门员工进行工作考核与指导,并做好人事各项工作的组织落实与安排;

10、完成领导交付的其他各项工作。

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张琴

1、协助部门部长做好人力资源薪酬体系的建立、维护和完善,并参与薪酬与福利调查,追求薪资的内外部公平;

2、负责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的不断修订和完善,确保工作绩效的提升;

3、负责公司月度后勤部门员工工资考勤表制作及相关费用统计、扣款工作的审核工作,确保及时准确上报财务;

4、熟练掌握人事、劳动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并及时与部门沟通交流;

5、负责协助部门经理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6、负责员工录用、转正、离职手续的办理及面谈,确保及时了解人员动态,为公司人事规划提供依据;人员的调配及合理安排门店员工调动事宜,确保门店运行正常。

7、负责为公司各部门提供各项人事咨询,提高各部门对人事反馈的满意度;

8、负责协助部门经理参与招聘和人员选拔;

9、负责配合部门同事完成各项工作,并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任务。

人事专员:宋力

1、负责协助部门经理做好公司全员培训计划,并组织落实各项培训工作;

2、随时了解行业人才市场最新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提交部门经理。

3、全面了解人事、劳动相关政策、法规;

4、协助部门经理做好公司制度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5、做好与员工的沟通工作,并及时反馈给部门领导;

6、参与招聘和人员选拔,并负责落实招聘工作的各个环节;

7、负责公司内部人事档案的保管与整理工作,确保及时准确提供;

8、负责门店人员工资考勤的制作以及各项扣款的统计工作,确保工资制作准确无误;

9、负责员工入职、转正和离职时相关事务处理;

10、负责求职人员资料整理,确保及时有效提供;

11、配合部门同事完成各项工作,并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篇2:人力资源部分工

按人力资源工作基本模块和流程,对人力资源部人员工作进行分工及细化。系统负责人负责人力资源部的体系建设、工作指导、人员分工、工作业绩考核和工作结果的控制。蔡珊总体负责所有模块的工作,其他各模块有主要负责人,本表格自2012年03月1日起生效。

备注:

篇3:人力资源部分工

斯密把人类社会进步归结为分工和专业化带来的劳动生产力的增进, 同时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 国家要发展, 非分工不可。对于分工产生的原因, 斯密认为“引出上述许多利益的分工, 原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 尽管人类智慧预见到分工会产生普遍富裕并想利用它来实现普遍富裕。它是不以这广大效用为目标的一种人类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 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 物物交换, 互相交易”。劳动与劳动分工是财富以及财富增长的主要原因, 而分工则源于市场交换。

既然分工是由交换引起的, 分工的程度, 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 也就是交换必然受市场范围限制。斯密认为, “市场要是过小, 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因为在这种状态下, 他们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 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反之, 当市场比较大, 分工水平就会提高。

此外, 分工与市场关系还受其他一些技术因素比如运输交换成本等的影响, 因为水运成本小于陆运, 水运开拓了比陆运开拓的广大得多的市场, 一般沿海和沿河地区就更为发达, 分工也都是从沿海和沿河地区开始。

斯密提出了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定理, 即生产力的劳动分工是财富增长的主要原因, 而新的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的扩大。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凭借持续引进新的分工而自我维持的增长理论。斯密的财富增长论体现在两个层次:其一是微观层次的劳动分工。“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 以及运用劳动时历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 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其中技术变迁以分工加速知识积累的形成, 成为报酬递增永不枯竭的源泉”。其二是宏观层次的分工因果累积。分工既是经济进步的原因又是其结果, 这个因果累积的过程体现出的就是报酬递增机制。

二、分工一般地取决于分工

1928年, 阿林·杨格发表《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一文认为, 产业的不断分工和专业化是报酬递增得以实现的重要原因——作为劳动分工现代形式的迁回生产方式是报酬递增的主要经济形式;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 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 即“分工一般地取决于分工。”杨格提出分工增加了生产的迂回性, 从而使得企业获得了比未分工状态下更大的报酬。这种“迂回生产”而提高了分工水平, 进而扩大了市场规模, 但市场规模又是分工水平的决定因素, 因而得出“分工一般地取决于分工”。

阿林·杨格在斯密劳动分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迂回生产和社会收益递增概念。杨格认为最重要的分工形式是生产迂回程度的加强及新行业的出现。他指出, 分工使一组复杂的过程转化为相继完成的简单过程, 其中某些过程终于导致机器的采用。在使用机器, 采用间接过程时, 分工进一步发展了, 后者从经济角度看又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为敲打一个铁钉而制造一把铁锤是浪费的, 还不如使用手边任何拙笨的工具。为制造一百辆汽车而装备具有夹具、量具、机床、钻床、锻床和传送带等优良设备的工厂是不经济的, 不如大部分使用标准的工具和机器, 更多地使用直接劳动, 较少地使用间接劳动。杨格强调了两点, 第一点, 表现为报酬递增的主要经济是生产的资本化或迂回方法的经济。这些经济又主要与现代形式的劳动分工的经济相等同。第二点, 迂回方法的经济, 比其他形式的劳动分工的经济更多地取决于市场的规模。没有人能怀疑在“筒单化和标准化”方面所取得的卓越的经济, 而要取得这些经济, 就必须根除某些根深蒂固的竞争浪费,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就必须集中力量。

三、交易费用与分工水平的演进

杨小凯认为, 交易费用对分工的演进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交易费用越低, 分工水平就越高, 反之, 则分工水平越低。而交易费用有可以分为外生交易费用和内生交易费用。前者是指在交易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发生的那些费用, 它不是由于经济决策主体的利益冲突导致经济扭曲的结果, 因而外生交易费用对经济主体的决策不会产生超预期的影响;而后者则是由于机会主义行为, 比如欺骗、道德风险等而产生的交易费用, 这显然与有形的外生交易费用不同。不管内生交易费用还是外生交易费用对分工水平和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分工的演进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两难冲突是, 分工所产生的加速学习的动态效果与交易费用的冲突。这种动态效果为分工带来收益, 在全能的经济中人们把有限的时间分配到许多经济活动中, 由于用在每种活动上的时间所限, 个人知识的积累十分缓慢, 况且, 每个人都重复着每个人的活动, 社会知识的积累也是十分缓慢。如果每个人专于一职, 则熟能生巧, 个人短时间内就能积累显著知识;从总体的角度看又避免了社会大量的重复学习, 社会知识的积累也显著增加。但这一过程会增加专业化分工后的交易费用。因而, 杨小凯总结得出分工自发演进的过程是:“在初始阶段, 人们对各种生产活动都没有经验, 所以生产率很低, 因此只好选择自给自足。在自给自足生产中, 每个人慢慢在每种活动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生产率慢慢改进, 使得他能负担得起一点交易费用, 于是选择较高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市场自由择业和自由价格机制, 这些自利决策的交互作用会使整个社会的分工水平提高, 市场也就因此出现。由于升高的专业化水平反过来加速了经验积累和技能改进, 使生产率进一步上升, 此时每个人在权衡专业化将来的报酬和当前增加的交易费用后, 认为可以支付更多交易费用, 因此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增加专业化水平。这样, 良性循环过程就会出现。这个过程使分工演进越来越快, 产生所谓经济起飞现象。当分工演进的潜力因人口规模或与制度有关的交易条件的限制而耗尽时, 分工演进减缓或停止, 学习过程不再被分工演进所加速, 所以社会进入减速经济增长阶段, 人均实际增长率下降 (杨小凯等:《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P169;) 。”

摘要:斯密认为, 既然分工是由交换引起的, 因此分工的程度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 也就是交换必然受市场范围限制;杨格进一步认为, 产业的不断分工和专业化是报酬递增得以实现的重要原因, 以劳动分工为形式的迁回生产方式是报酬递增的主要原因, 因而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 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 即“分工一般地取决于分工”;杨小凯认为, 交易费用对分工的演进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交易费用越低, 分工水平就越高, 反之, 则分工水平越低, 并总结得出分工自发演进的模型。

关键词:劳动分工,交换,交易费用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 (下卷) .商务印书馆[M].1972年第1版

[2]马克思:资本论 (第1卷) .人民出版社[M].1975年第l版

[3]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上卷) .商务印书馆[M].1965年第1版

[4]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M].1990年第l版

[5]熊彼特:经济分析史 (第1卷) .商务印书馆[M].1991年第1版

[6]舒尔茨:报酬递增的源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7]阿林·杨格: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J].英国科学促进协会F分部 (经济科学与统计学) 主席的就职演说.格拉斯哥.1928年9月10日

[8]杨小凯:经济学原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篇4:大脑的分工

大脑左半球“掌管”数学、语言、逻辑、分析等抽象思维的活动;右半球则“主管”直观的想象、颜色、音乐、节奏等直观思维活动。所以有人将大脑左半球、右半球分别称为“科学型”和“艺术型”。有科学型脑的人,左半球为“优势半球”;有艺术型脑的人,右半球为“优势半球”。

科学家通过研究提出了一个新观点。他们认为,大脑右半球像一个“万能的博士”,善于提出解决新问题的各种尝试;左半球则更像一个“熟练的专家”,善于按逻辑程序解决已知的问题。俗语说“头回生,二回熟”。因而,凡是新知识、新任务等往往是由右半球承接,一旦“新”转化为“熟”了,左半球就当仁不让了。所以,无论从思维的方式,还是思维的对象来看,大脑两半球各有优势。但是,“万能的博士”也好,“熟练的专家”也罢,其界限并非那么明显。只是人脑两半球的机能有所不同,思维的功能定位也有差异,但这些区分都是相对的,不能绝对化。

篇5:人力资源部分工

一、人力资源部部门组织结构图

二、各岗位职责:

人事助理(社保与员工关系专员)—汪慧玲 岗位职责:

1、员工社保、工伤、生育等保险的办理;

2、社保局关系的维护,社保各类政策的传达与落实;

3、员工离职的面谈及离职原因调查;

4、太平洋保险增减员;

5、员工活动计划及开展。

6、新员工合同签订、电子档案管理

人事专员(招聘)—

1、员工招聘、入职审批、转正、离职管理

2、员工动态监控及更新

3、招聘计划制定及实施

4、新员工入职心态、工作跟踪建立新员工入职跟踪档案

人事助理(绩效及培训建设)—汪慧

1、参与绩效体系的建设

2、企业文化的建设及完善

3、与人事助理(汪慧玲)对接,完善员工活动,使企业文化融入员工各个方面

4、与人事专员()对接,培训新员工企业文化,使其更快融入企业

5、培训计划制定及监督实施

6、新员工入职培训授课

人事主管—朱华瑜

1、协助人事经理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2、协助人事经理制定人事管理制度及流程;

3、协助人事经理进行部门管理;

4、制定绩效方案、体系及监控实施;

5、协助人事经理制定薪资绩效激励方案,监控并实施;

6、制作人力资源月报表;

7、建立及完善培训体系,监督培训计划的实施及执行;

8、监督及执行各项人事制度;

9、对部门下属员工工作进行监督及指导。

人事经理-

1、协助决策层制定公司发展战略,负责其功能领域内的短期和长期的公司决策和战略;

2、负责统筹规划人力资源开发及战略管理,拟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并监督各项计划的实施;

3、负责统筹管理人力资源六大模块的战略规划工作;

4、向决策层提供人力资源、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建议,提高公司综合管理水平,控制人力资源成本;

5、处理公司管理过程中的重大人力资源问题,指导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6、各类中、高级人才的鉴别及选拔;

7、企业文化的塑造、倡导、维护与传播;

篇6:人力资源部分工

因人事变动,经研究,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领导班子成员工作分工重新调整如下:

帅建君(局长):主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全面工作。

李智勇(党委书记):主持党委工作。协助局长负责精神文明、效能建设、绩效考评、下派村、村级帮扶、新农村建设、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金保工程、退休审批、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分管社会劳动保险管理中心。

许国水(副局长):协助局长负责劳动就业、再就业、残疾人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培训、失业保险、职业介绍、职业技能鉴定、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劳务派遣和网站建设工作。分管就业培训股、劳动就业管理中心、劳务派遣公司、农民工办、外来务工人员接待站。

陈时文(副局长):协助局长负责企业改制、劳动争议仲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社会救助、定点医院、定点药店管理监督工作。分管劳动争议仲裁办公室、医疗保险管理中心。

孔琴昭(副局长):协助局长负责劳动关系、劳动工资、劳动保护、和谐工业园区建设、企业用工报备、劳动监察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分管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工资股、三方办、农村社会保险管理中心。郭连喜(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负责纪委工作,协助局长、党委书记负责党建、廉政、工会、青年、妇女、双拥工作。协助局长负责来信来访、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基金监督、内审、政务公开、档案、信息、保密、老干部、依法行政、规划编制、行风评议和监察工作;分管安全生产、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工作。分管局办公室、监察室、社会保险股、法制股、信访办。

汤嗣兴(主任科员):协助局长负责创业竞赛、项目开发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工作。分管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管理中心。

王坚冰(主任科员已于10月退休):协助局长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危安国(副科级、医保中心主任):协助局长抓好医疗保险工作;主持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全面工作。

局领导班子成员在工作中实行AB角配合制度,李智勇与汤嗣兴互为AB角,许国水与郭连喜互为AB角,陈时文与孔琴昭互为AB角。

邵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邵武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代印)

篇7:初中政教教务分工分工

政教职员分工:

方世奎:各种表格打印、档案管理

王菲雪:各种数据统计

张翠欣:各种活动组织安排

兰芳:学生请假

教务职员分工:

王晓云:档案管理、发书、程红莉:印刷、教务

娄永华:印刷、教务

常规值班管理与职责

1.检查违纪学生及处理(迟到、早退、午晚休秩序、餐厅就餐秩序、课间秩序)

2.检查教师考勤及课堂秩序

3.政教职员负责学生请假

值班安排

1.值班分三个时间段:早班5:40---11:

15、午班11:10—5:

15、晚班5:10—9:10

2.每个班政教、教务各一人

各个时间段职员值班位置

1.早操政教职员宿舍楼西门、教务职员宿舍楼东门查迟到,然后到操场查跑操。

2.早饭政教职员提前5分钟到餐厅查打饭,教务职员到教学区检查违纪学生。

3.早小自习提前五分钟政教教务职员到教学区检查迟到和自习情况

4.午饭政教职员提前5分钟到餐厅查打饭,教务职员到教学区检查违纪学生。

5.午休政教职员提前5分钟到男生宿舍检查,教务职员到女生宿舍检查。

6.午休起床政教职员宿舍楼西门、教务职员宿舍楼东门查迟到,7.晚饭政教职员提前5分钟到餐厅查打饭,教务职员到教学区检查违纪学生。

8.晚小自习提前五分钟政教教务职员到教学区检查迟到和自习情况

9.晚休政教职员提前5分钟到男生宿舍检查,教务职员到女生宿舍检查。

篇8:人力资源部分工

关键词:GVC,本土企业,国际分工

在全球价值链 (Global Value Chain, GVC) 分工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背景下, 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环境在不断变化, 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不断增强, 融入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 中国本土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之中既有竞争优势所在, 又存在潜在竞争力不强的问题。

1 GVC分工下的机遇与新挑战

1.1 GVC分工下的机遇

跨国公司通过集中于产品附加值高的环节, 而将附加值低的加工组装环节进行国际范围内转移, 从而实现产品价值增值环节的细分, 即所谓的GVC分工。产品生产环节的增值程度和生产要素的层次为中国本土企业提供了参与国际分工的动态路径, 即从价值链的低端进入沿着GVC分工的环节不断循环的升级。以动态的进入路径逐渐从起初的低附加值环节提升到层级高的跨国生产网络组织, 进而分享企业间的技术外溢效应, 同时获得比较优势、规模经济的好处。

跨国公司是GVC分工体系中的主导力量和微观运行主体, 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之间具有联系紧密的一体化生产网络, 总部利用一体化组织网络实现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生产要素基于比较优势的配比, 以取代分散独立的生产组织方式。母子公司面对的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服务市场, 跨国公司由此建立起“全球性生产体系”或者“全球性生产网络组织”。中国在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组织网络的过程中, 将会获得该网络内流动性更强的技术, 劳动力, 知识, 资金等内部要素资源, 深化国内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广义价值创造层次。

本土企业学习跨国公司竞争力的培育过程是包含技术知识资本积累、塑造战略研发能力和形成核心内涵产品在内的动态演变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本土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断积累, 从而集中于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价值创造环节, 核心竞争力逐渐增强, 并最终占领国际中高端市场。本土企业通过OEM方式进入国际市场, 不断积累企业发展的内在竞争优势, 时机成熟后以国内品牌开拓市场并最终放弃OEM生产方式。

GVC分工改变了产业升级模式, 产业升级由传统的产业间的要素密集型升级模式 (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 拓展为产品内生产工序的升级, 产品附加值环节的升级, 价值链的利润环节升级, 即包括在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价值链升级等四种同一产品内升级。就生产者驱动型GVC, 本土企业可以通过并购重组、合作合资等途径进入跨国制造商的垂直分工体系中的战略性研发环节, 实现产业环节的升级。在购买者驱动型GVC下, 本土企业逐步由OEM向OBM转变, 将生产环节转移到零售商的设计和营销环节, 实现功能升级。

1.2 GVC分工下的新挑战

开放经济下的国际分工体系是建立在要素禀赋结构的基础之上, 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而产生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国在GVC分工下劳动比较优势正逐渐丧失, 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与发达国家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利润空间不断变窄, GVC分工体系中的要素收入不平衡程度在降低, 本土企业的生产成本优势将会不复存在。在GVC分工体系之中, 本土企业处于被动地位, 基本上从属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 外贸竞争结构不合理。利用后发优势吸收跨国公司的知识技术实现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并形成现实的生产力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通过GVC分工获取的技术效果是值得怀疑的, 跨国公司在GVC分工过程中向本土企业提供的技术十分有限, 即便转让的技术也不是前沿性和战略性的核心关键技术。以合资模式获取的技术通常低于同时代的先进技术水平, 典型例子是上海大众的桑塔纳生产线[1]。本土企业将在劳动比较逐渐丧失而知识技术优势尚未形成的情况下, 很可能陷入“比较优势困境”。

GVC分工是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引发的新国际分工体系, GVC分工凸显了包含知识、信息技术、金融、知识型劳动力和创新能力在内的新型生产要素, 尤其是知识要素是GVC竞争中核心要素。就高知识含量的研发投资环节而言, 美国、日本和瑞典的每百万人中从事研发的科学家人数分别为3676人、4909人和3826人, 而中国仅为454人[2]。中国的知识要素现状决定了本土企业在GVC分工中的弱势地位, 要素禀赋结构决定要素收入分配差异性, 中国知识要素收入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反过来导致知识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 本土企业陷入知识要素的恶性循环。

2 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优势与劣势

2.1 外贸规模不断扩大, 外贸结构优化提升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规模逐渐扩大, 进出口商品结构逐步优化。国际贸易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38亿美元, 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 1978年的贸易总额在世界排名为32位, 2008年的排名上升到第二位, 总值高达20633亿美元。增长速度处于世界第一的水平。我国外贸依存度由1978年的9.8%提高到2005年的63.9%, 4.6%的经济贡献率。这显示了中国融入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程度逐渐提高, 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增强[3]。

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贸易结构不断改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由1957年的20.6%增加到2004年的93.4%, 工业制成品为主出口结构取代原有的出口贸易结构。1999年的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额为247亿美元, 占出口总额比重为12.7%, 这两个数值在2008年增加到4156.1亿美元和29%。同时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 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市场呈现以欧美, 日韩为主的多元化局面。由劳动资源密集型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

2.2 参与GVC分工的国内经济环境

国内市场广阔和投资环境良好, 经济前景看好, 消费需求在收入水平提高和福利制度完善的引导下将会很庞大, 本土企业将受益于由此而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消费需求也将会因城市化进程加快下的消费模式和产业结构优化而不断升级。总体经济势头良好, 经济增长总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GDP年均增长率达到8%以上, 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同时, 本土企业国际化进程加快, 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 生产模式不断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每万元GDP能源消耗 (2003年水平) 较1992年的水平下降了73.7%,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于1990年~2004年的平均增速为15.8%.

2.3 经济增长利润升值空间有限

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端加工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领域, 外资企业控制价值链两端的高附加值的研发和营销环节, 人为分工体系降低本土企业的附加值率。虽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出口商品结构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但中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是本土企业的主要竞争优势, 关键技术和核心生产环节依然为外资企业所掌握。本土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深度欠缺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提升。

见效快的产业投融资过热, 产业加工链的部分缺失, 致使加工配套的产业环节不完善, 产业投融资结构趋同, 重复和盲目建设, 产业投融资内部结构不合理。地区保护主义加剧产业同类部门间的恶性竞争, 资源流动的市场机制扭曲, 造成无效率的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的负外部性, 并使得本土企业惯于劳动资源式的成本降低模式而忽略资本技术的提升路径, 最终延缓整个产业链升级, 例如我国的纺织行业。另外, 涉及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生产能力和人力素质等方面层次低, 造成本土企业的配套性价值链的产品难以符合国际化的标准要求, 降低了本土企业承接跨国集团的配套性产品部门的能力, 本土企业处于价值链环节的低端, 产业核心竞争力难以提升。

贸易政策和监管模式滞后成为本土企业在GVC分工中提升的政策制约因素, 我国相关部门应基于提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配套能力制定一系列贸易政策以延长和做深产业链条。同时, 本土企业承接的价值链环节主要以来料加工为主, 零部件的原料依赖进口, 本土企业的技术层次低, 跨国公司生产所需的中间投入品基本上是内部供应, 而没有在国内采购, 中间投入品没有为我国提供, 进口替代效应不显著, 由此造成价值链环节的中间投入品内涵的中高端技术没有转移到作为东道国的中国, 简言之, 价值链的活动间的关联性不强, 技术外溢效应微弱。

中国的进出口量较大,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紧密, 进口增多提高国际市场进口品的需求量, 进口品价格上涨;出口创汇能力增强, 人民币汇率提升, 人民币升值, 出口商品的购买力平价提高, 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提高, 进出口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条件的恶化使得中国在GVC分工中的利益份额由于其他参与者的争夺而缩小[4]。

3 结语

完善本土企业在全球价值链 (GVC) 分工中的配套能力, 延长产业发展的价值链, 对于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具有长远意义。在这个过程中, 从三个方向延伸:向价值链环节的两端即研发设计环节和营销环节延伸以及扩充产业链的配套性的设施, 从而实现向自主生产原材料、精深加工环节、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 提升国际分工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张幼文, 徐明棋等.强国经济——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与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2]周学勤.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分工与要素收入分配机制的影响[J].中国流通经济, 2003 (7) .

[3]李娇, 毛艳.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向[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6 (8) .

篇9:分工发达道德沦丧

谈到经济发展和道德的关系,就应该回到亚当·斯密。亚当·斯密认为经济的发展是由越来越发达的分工带来的。分工的核心是专业化,专业化带来效率,专业化说明对于某一专长的信息和知识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具有排他垄断性质。这应该就是信息不对称的来源和本质。

很多人一听到不对称就以为这是一个负面的概念,就会想当然以为信息不对称的解决方案一定是将不对称的信息搞对称。其实,这是对信息不对称的误解。信息不对称和分工是相辅相成的,有效的市场就是充分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达到资源的最优分配。

信息不对称理论在解释分工的同时也提供了对于商业道德的观察视角。尊重分工,就要尊重它的空间(discretion),也就是发挥基于特有信息(肯定是不对称的)的决策功能,否则系统就会失去效率,但这也同时会带来商业道德风险机会。商业上的不道德就是由分工一方利用信息不对称而有意造成其他人福利下降。所以,分工越发达, 带来的道德风险就越多。每一个分工岗位都有道德风险的机会,是不是会发生道德问题,取决于分工一方有意识的道德操守、诱惑或者压力的大小,被发现的概率以及违规一旦被发现的成本。

从分工理论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经济发展和道德风险的两难困境。有意思的是,《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同时也是另一本巨著《道德情操论》的作者。他当时大概已经察觉到分工和道德之间的紧密关系。这位伟大的经济思想家在他的墓志铭上将《道德情操论》排在了《国富论》前面。

笔者从事企业的治理结构的咨询,从刚开始迷信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到后来发现治理结构效用其实十分有限。葛兰素史克(GSK)等国际产业巨头何尝没有完备的制度,它们企业内部的分工监督机制都是十分成熟的。但是即使企业有极强的治理结构,分工所必需的专业化和相对应的授权还是会留下极大的道德风险空间。特别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企业和股东的距离越来越远,资本市场使股权越来越分散,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授权已经非常复杂,唯一确定的是被授权人和最终拥有企业所有权的投资人越来越远,职业经理人的利益诱因和机会使他们很容易做出道德上出轨的事情。这使传统意义上的所谓治理结构对于当代经济的道德风险控制已经无能为力了。

由于在信息传播和分享方面的高效,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出现带来的网络效应极大地促进了商业分工。这同时也意味着道德风险以网络效应的速度和规模在增加。

网络效应说的是网络时代里,新的商业模式无法预见,每两个节点的组合都代表着各自背后无限的网络集群组合的可能,带来机会的同时,风险也是极大且无法预估的。如今,一个键盘指令对经济可能带来的损失,其规模足以让摧毁欧亚文明的成吉思汗铁骑汗颜;即使是上个世纪一个强国的军队造成的破环可能也超过不了那些在互联网上呼风唤雨的黑客或者利用信息和技术损人利已的金融公司所能带来的破坏。1995年,有230多年历史、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89位的英国巴林银行,因操作员的道德问题,造成9.16亿英镑的巨额亏损,被迫宣布破产。后经英格兰银行的斡旋,荷兰国际集团(lNG)以1美元的象征价格完全收购巴林银行。2001年,世通公司被发现,与扩建电信系统工程有关的大量费用没有被作为正常成本入账,而是作为资本支出处理,这一会计“技巧”为世通带来了38亿美元的巨额“利润”,后又发现,错账假账使该公司财务丑闻涉及的金额增加到90多亿美元,企业破产。有学者估计美国每年由于商业道德造成的损失在1.2万亿美元以上。

道德崩溃不分国界。随着国际化的深入,哪些地区经济最活跃,哪些地区就有更大的风险。即使是有着发达传统商业道德国家,社会也面临着极大的道德考验;而那些商业道德本来就欠发达的地区,特别是政府积极参与经济活动的地区,由于这些政府往往同时身兼裁判和运动员身份的地区,事态可能会更加严重。即使企业可以做到独善其身,也无法避免社会分工带来的企业合作风险。根据美国的统计,90%的商业道德事件都与第三方有关。葛兰素史克案也是因为第三方。

从分工理论角度看商业道德风险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现在政府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道德领域的规范方面了,如安然和世通事件就带来了著名的萨班斯法案。这是因为商业道德责任后果实在不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个人所能承担的了。虽然政府的介入不是经济学家所愿意看到的。

篇10:人力资源部分工

迪尔凯姆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从经济现象中,发现社会性和道德性的规律。很多人把关于两种团结的叙述看作本书的最大成就,但我认为,《社会分工论》最重要的发现在于对集体意识的发现与叙述。

历来的社会学家或者说社会哲学家都喜欢探讨一个问题,即把个体联结为社会的纽带是什么。诸如卢梭的理性契约,斯宾塞的自由竞争,孔德的社会强制力。但是上述几人的观点都有明显的漏洞。如果维系社会的是理性契约,契约必须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那么没有签订契约或不愿签订契约的是不是没有维系社会的义务?如果是自由竞争,那么怎么解释竞争薄弱的社会?如果是社会强制力,那么又怎么解释人对社会的依附感?

所以我认为,迪尔凯姆在本书中提出的集体意识,才是正确的答案。集体意识这一概念在迪尔凯姆的思想中占有的地位,在我看来几乎是最重要的。不管是失范、自杀,和晚年的对宗教的研究,都比不上集体意识的学术地位和现实意义。他在本书中给集体意识下了这样的定义: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迪尔凯姆是在分析犯罪时提出集体意识这一概念的。在第二章中,他对犯罪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种假设:对社会产生了危害的行为、同时受到社会压制的行为、受社会成员共同谴责的行为,对集体感情的危害,等等。但这几种假设都被迪尔凯姆自己否定。最后他提出了集体意识这一概念,并指出,犯罪是触犯了强烈而又明确的集体意识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迪尔凯姆指出,集体意识的基础并没有构成一个单独的机制,它是作为一个整体散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但它又具有自身的特质,并形成了界限分明的实在。迪尔凯姆还发明了一个技术性的表达方式,特指由社会相似性构成的总体。但是迪尔凯姆又说,社会相似性在不同的社会发生着变化。在机械团结占主导的社会,人的相似性非常大,而在有机团结占主导的社会,人的相似性则非常小。所以在不同的社会,集体意识也发生着变化。这就涉及到集体意识的发展。

在“机械团结”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集体意识驾驭着大部分个人。甚至可以说,集体意识是维系社会的唯一因素。同样的宗教、同样的信仰、同样的价值目标、同样的行为规范、同样的道德标准甚至同样的情绪情感,集体意识是如此的庞大,以至于在古代社会,隶属于共同情感的个人几乎相近或相似。

无疑在有机团结的社会里,集体意识的作用已经大大降低了。分工形成的经济依赖成为了更为物质化的纽带。可是在个人分化的社会里,共同的集体意识也继续对社会团结发生作用,它加强并巩固了经济依赖所造成的联系。分工的发展导致了有机团结的出现,可并没有消灭共同的集体意识;它只是降低了集体意识在日常生活微小调节中的重要性。这就为个人的主动性和社会的异质性留下了空间。换句话说,在机械团结的社会,巨大的集体意识囊括了人们的所有生活,人们对日常生活的看法也都是相似的。而在有机团结的社会里,集体意识只关乎“大节”,只对人的基本精神和道德进行相似性维系。这让我联想到张之洞的《劝学篇》,虽然我没有看过原文,但看了《走向共和》后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的集体意识了。在张之洞之前,儒家思想就贯穿了人们的所有生活,而张之洞时的清朝,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了。我们可不可以说,这个“体”就是迪尔凯姆所指的集体意识在有机团结中的作用呢?

从迪尔凯姆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同时代有人担心分工会导致人们逐渐完全与基于道德一致的社会联系相脱离。可迪尔凯姆打消了这种担忧。他说:全社会共有的道德规则的持续影响作为一种潜在的非契约关系是增长了的专门化和物质性相互依赖的结果。集体意识提供了支持契约关系的非契约性道德的基础。

如迪尔凯姆在后面的章节中提到的,他仍然对社会解组存在着担心和忧虑。一旦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发生了故障,社会联结纽带会出现松弛和断裂。如果仅从道德的层面上来考虑集体意识,那么在宏观的层次上,可以说在现代复杂的社会中,道德的相似性仅是抽象价值层次上的相似性,而不是具体标准上的相似。即在抽象的道德原则上,有一种广泛的一致,但在一种复杂的有机社会的各种各样的群体中,对这些一般性道德原则的解释和运用也存在着差异。也许在迪尔凯姆看来,这种枝节性的差异是微不足道的。而且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具体的解释和运用道德涉及到各个社会群体的文化差异,所以在一定范围内是允许存在的。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作一个总结吧。集体意识在过去和现在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它仍然是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所不同的只是它自身范围的缩小和作用的减弱。下面再讨论一下集体意识和共同意识。对这个问题我是有一些疑惑的,因为迪尔凯姆在第二章这样写道: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总和,构成了他们自身明确的生活体系,们可以称之为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照此看来共同意识只不过是集体意识的另一种说法,么这个问题并没有讨论的价值。可是在后文中,迪尔凯姆又多次用共同意识这一说法,又与集体意识有所不同。究竟该怎么理解呢?姑且让我把共同意识理解为迪尔凯姆在第三章的最后所说的“第一种意识”。因为共同意识更倾向于信仰和感情的共同性,那么它就更应该存在于机械团结的社会中,且发挥着主要的维系作用。

这样看来,按照迪尔凯姆所说的,共同意识使个人和个人所在的群体“完全是共同的因此个体失去了个性,失去了“自己”,而只是社会在个人之中生存和活动。而集体意识这里指的是与共同意识相对的集体意识,虽然我不确定迪尔凯姆是否真的将它们对立能把个人的人格和特征都表现出来,使个人“成为个人”。

进一步理解,现代社会的集体意识似乎脱离了共同意识而单独存在,它与个人意识也不再矛盾。构成它的相似性的比重逐渐降低,而分工造成的团结感的比重却在升高。

结感理解为分工带来的物质性依赖造成的心理上的习惯性。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体意识类似于吸毒后的“心瘾”。吸毒者的身体对毒品本身有依赖,但即使戒除了毒瘾,心理上仍然觉得自己还有依赖毒品。个人因为经济上的需要对社会存在依赖,久而久之,忘了起初依赖的原因,而认为个人天生是依赖于社会的。这种经济之外的依赖感,了现代社会的集体意识。也许我这样想是亵渎了大师,但我水平有限,也只能做这样粗浅的理解。

任何一种理论都应该有它的现实意义,尤其是社会学理论。联想到当今的中国,题层出不穷。我觉得就是存在集体意识薄弱这一问题。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可以说是当时的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在新中国初期,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当时的集体意识否可以说当时的中国仍然是机械团结下的社会?^_^)。而在现代社会,或者说

中国,儒家思想早就被打倒了,至于共产主义,虽然官方仍在强调,但我看不到它在民间还有多大的地位。自由、平等、公正等西方抽象价值原则在中国又没有得到完整建立。

现代中国并没有一个完善的集体意识。而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完善,分工带来的经济性依赖也不是太强。孙中山先生说中国人像一盘散沙,我看以现在尤甚。如果放任不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迪尔凯姆所说的社会解组并不是没有出现的可能。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呢?迪尔凯姆也做出了一些论述。我觉得在现在有重要意义。

篇11:分工合作作文

分工合作是什么意思呢?分工合作就是指一群人有相同的目标,为了目标的完成,必须分工合作,透过团体讨论,集结众人的聪明才智,分享智慧经验,进行工作上的分配,分工进行时还要相互沟通协调,解决分工合作时的冲突,降低工作的困难,带来工作的成功。有很多人有一个人做报告的经验,但是做起来闭门造车是很耗时又费力,但是,也许你找了好的伙伴就可以轻轻松松的找到报告的方向,还有搜集的资料也呈现的完整,所以,分工合作可以把一个人做不了的事情解决掉,如果没有分工合作,事情的结果还会这么的理想吗?

记得有一次,我们要分组做社会课的报告,社会科老师的主题是介绍自己的家乡文化,我们这组的成员早已选定好方向要将家乡的特产介绍给同学认识,原先我们约好星期日集合在市图书馆要借书阅读找到家乡的特色,同学们也有了相同的目标,我们对这个报告可说是信心满满。几个同学在图书馆各个区域搜寻资料,却有几个同学倒是读起喜欢的杂志,还说时间还好长,没有关系,这样的态度实在很不负责,他们不懂得分工合作,最后找到的家乡资料也不是这么齐全,我们几个只好硬着头皮把文献统整分类,制作海报的时候,还是有几个意见不同,制作的内容也各自做各自。我们到了交报告时,我的心情感到非常紧张,深怕被老师责骂,老师也看得出来我们这一组的问题,要求我们要重新制作,还提醒同学分工合作是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也是对团队负责的表现!

我才知道分工合作的意义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但是要找到好的伙伴同心协力却又是不简单的事,要找到分工合作不容易达成的原因,也许是分配工作难易度、沟通的理读、执行的方法等等都是要注意的,我也学习到分组报告需要每个人的用心帮忙,每个人都培养好默契相互配合好,慢慢沟通,分工合作才能真的做到!

篇12:班委工作细节分工

分工目的: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班委团队的凝聚力。下面是各班委的具体工作要求,每个班委都要各司其职,各尽其才,共同为班级的发展而不懈努力!班长: 班长是班委会的核心。其职责是在辅导员老师的具体指导下,负责班级的行政管理工作,并带领其他班干部与全体同学一起搞好班级的各项活动。及时把握班级的学习、纪律、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准确把握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班级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敢于大胆地展开工作,能真正成为良好班风、学风的带头人。积极向辅导员老师汇报班内的情况,做好班级工作记录。主动征求老师的意见,多提合理建议,并协助辅导员老师检查各项工作计划的落实情况。负责召开班委会,总结成绩和不足。协助团支部开展各项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及时与团支部书记反映班级情况。

副班长:全力协助班长处理全班事务。主要负责教学时期班级的纪律与考勤工作。班长不在时代理班长职责,记录同学上课的出勤情况。督促全班同学认真执行学校常规,同时使同学了解本班先进班评选中各项指标的量化情况,并通告全班同学。

团支书:是学校党委团委在本班团支部的代表,负责开展本支部的各项工作,了解工作情况,监督工作成效。负责同学政治学习的召开,使同学们明确政治方向,端正政治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同学自觉遵守大学生行为准则和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风、学风。开展丰富、有益的团日活动,增强同学们的团结意识和互帮互助意识,营建一个积极向上,和睦,有朝气的学习、生活环境。积极在班内发展党员,使同学们在思想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向班委会提交入党积极分子推荐名单。

文体委员:组织同学开展经常性的文娱活动,丰富同学的课余生活。组织同学排演文艺节目,安排好重大节目的庆祝、联欢活动。带领同学上好体育课,组建班级球队,使同学积极参加体育锻标活动,不断提高班级体育水平。开展小型体育活动,组织班级体育比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负责校运会、院运会的组织发动工作。

宣传委员:负责本班级的宣传工作。布置教室里的各种设计,党团建设宣传,党建专栏,啦啦队口号、班旗班服的设计。班级联谊时协助文委做好对外的宣传。同时,宣委需与同学及其他班委进行适时的沟通,听取同学们对于班级宣传工作建议。组织党团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党团基础知识。根据党团组织的要求和决议,在党团员中开展好宣传工作。

学习委员:了解各学科学习情况,及时向科任老师反映,同时将教师有关要求转达学生,师生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发现同学中确有实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同学进行总结。组织交流,不断提高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到期末考试时,要主动跟老师交谈,了解考试的相关事项和内容并及时传达给各位同学,同时要做好期末考试的成绩统计工作等工作。

组织委员:组织同学参加班级活动。团支部的活动,主要包括团日活动,组建团支部啦啦队,协助团支部书记组织开展团员民主评议活动,做好团员的登记、注册和新团员的编制工作,了解掌握支部的组织情况,根据需要提出团小组的划分和调整意见,检查和督促团小组过好组织生活等(此方面工作由团支书领导完成)。组织好春秋游,对于游玩的地点时间,交通工具等问题需进行周到考虑后,将完整活动策划书交至班长、老师,经讨论批准后即可按计划进行。组织好人员参加学校要求的讲座,集体聚会等。文体活动时所需要的组织动员工作,组委需给文娱委员提供协助。

生活委员:负责收取各种学校和班级所需要的费用及后勤问题。特别要强调的一点就是班费与团支部费的使用问题,两者需独立分开处理。还要定期向同学公开相关费用的支出情况。特别注意:

1班费:必须保持公正公开透明。班费是向全班同学收取的,取之于同学,用之于同学,所以要有绝对清晰的收入支出清单。每一种支出都要列整洁的清单,并附上报销单(无报销单的费用不予报销),生活委员要随时把账目整理好以便查阅。

2团支部费用:属团员上交团费中学校拨与的一部分,用于维持团支部所需的日常费用。与班费一样,团支部费用同样必须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后勤方面: 3学校的运动会及平时的班级活动:生委必须做好后勤保障问题,具体包括饮用水、医疗队(此可与组委协办)、医药箱、啦啦队所需物资等等。

4春游等班上所需物资的采购:生委之间相互沟通,经班长同意后即可执行。5.医保、贫困生申请&资助、对外资料整理………

上一篇:拟调科员考察材料下一篇:三角梅的栽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