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上全

2024-05-07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上全(共6篇)

篇1: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上全

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1.《师恩难忘》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一课《师恩难忘》,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分析教材,《师恩难忘》是“园丁之歌”这个主题单元的首篇,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同时,教学时正逢教师节临近,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尊师教育的好文章。

根据教材特点,落实《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过程中能互动交流,乐于表达,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结合教材理解需要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更为了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教法采用读书指导法和讨论法,学法采用自主读书、讨论交流法。

鉴于以上理解,对本课的教学决定通过以下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过程依次为: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精读品悟

拓展延伸

特别说明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充分熟练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要让学生有整块的读书时间,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自主对话。说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首先出示词语: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戛然而止

指生认读,认读中注意“戛”的读音。然后让学生用上其中的任一词,联系课文内容进行说话。

《课标》在第三学段明确提出,阅读叙事性文章,要了解故事梗概,能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叙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向我们强调了课文整体感知的重要性,用词语联系课文说话,正是对这一要求的落实,同时也是对学生语言运用的一个训练。精读品悟

这里由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导入教学,分为“教诲之恩”“终生难忘”“我来表达”三个层次。出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最后一自然段)指生读

齐读。

有人说,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语文作为思想传承的载体,的确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教学中,我们老师应该努力寻找教学的主线,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清晰简洁,因此寻找这条主线展开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希望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教诲之恩

1.师引导提问:老师的教诲之恩是课文的哪部分?生自由读课文,找到1——7自然段。2.有人说,会读书的人能把厚书读薄,把几段话读成一段话,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课文具体写了哪件事?(田老师教我背古诗,给我讲故事。)3.生齐诵古诗,复述故事。以上练习的设计,希望学生能养成概括主要内容的习惯,同时也是对学生语言进行积累内化,有效表达的练习。

4.田老师的课对我有哪些影响和教育?(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首先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老师引导抓住文中的古诗、故事中的“后来这儿成了一个大花园”展开思考,学生能理解田老师给了我知识,让我明白了道理,在我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然后练习说话:“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得到了,得到了,得到了

。” 5.田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尊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我们提倡多元解读,在前面细致学习过后,学生不难得出田老师是个教学有方、和蔼可亲等等正面的解答。

6.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感情升华,结束本环节教学。

朗读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手段,我们学习课文,不是把每篇课文分析透,而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不断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有感情的朗读,透射着阅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文字在唇齿间流淌,冷暖自知。终生难忘 再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1.生自由朗读8自然段,交流那个地方感受到对老师的尊敬。2.是引导抓住重点词句:“仍然像四十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

●理解“仍然像四十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时,师补充此时刘绍棠的身份,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团中央工作,中国作协理事,代表作《京门脸子》、《蒲柳人家》等,蜚声国内文坛。●理解“恭恭敬敬”,先说一说它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到台前来表演一下。《课标》在第三学段的词语教学中关于词语教学提到三点与之前学段的不同,一是能联系生活经验和上下文推想词语的意思,二是能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三是能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也就是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更侧重于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我们要着意训练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理解感情的能力。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一段。我来表达 再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1.教师节将至,你代刘绍棠发个短信给田老师,你会说什么? 2.你对自己的老师说什么?(师推荐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阅读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它是一种手段,我们希望通过阅读,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影响学生的生命状态。拓展延伸

阅读刘绍棠的《京门脸子》前半部分和魏巍的作品《我的老师》

课文是例子,它引导者我们从课内走向课外,引领学生走向阅读更广阔的舞台。板书设计

师恩难忘

(围成心字形)

师:教诲之恩

生:终生难忘

斯霞老师说,板书是微型教案,希望通过我的板书能浓缩课文内容,显露文章中心。

2陶校长的演讲

“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这是被广泛认同的理念。也就是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需要在深度解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确定自己的上课内容,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语文的东西,要确保阅读课是进行实实在在的语言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训练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的综合能力。语文课堂上,绝不能为了热闹,为了形式,而丢失了语文的根本性学习,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是个人发展的基础,是一切实践的基础。这比单纯的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法,重要的多。其实,所谓的教法和学法,无非是启发式、探究式、自主式等等,学法也不外乎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主流方式,即使还

有,那也不过是一些名词的变化,我们大可不必每天盯着这些方式方法,而应该用更多的精力,去研究该教给学生哪些更适合于他们的内容。所以,强调教什么,这是抓到了语文教学的脉搏,这种理念会促使语文教师不断学习和思考,会促使教师有更多的创造性思维,也会促进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和最有效。下面就以《陶校长的演讲》谈谈我的这种理念,在备课和上课中的具体落实。

1、教材分析

《陶校长的演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是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这篇演讲稿辞真意切,情感上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结构上,按“总----分----总”方式谋篇,以“问什么,为什么问,怎么做”的说理结构进行演讲的。我感觉这篇课文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的典型范例,因为课文语言浅显易懂,表面的思想教育意义十分明显,不仔细解读,往往会认为它的“人文性”应该大于其“工具性”,但是作为语文教学,我们要始终注重语言的训练,始终落实语文是“工具性”学科。这是我思考本课设计的出发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我认为围绕落实 “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进行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目标和训练: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生词,初步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2)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复述课文;了解语句之间的相互联系,会使用一些关联词语;进行读写结合的拓展训练。

(3)情感目标:通过朗读和复述课文,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并自觉养成“每天四问”自己的习惯,以激励和鞭策自己每天都有进步。

(4)教学重点:理解“每天四问”的重要意义,进行复述。(5)教学难点:体会句子间的联系,学会使用关联词语。

3、教法与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是示范,是启发,是解疑,是为了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学到更多巧妙地方法,并进而具备一定的创造力。但是我认为“先学后教”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我们要让学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从而以学定教,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力和思考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强调读书的训练,强调语言文字的综合实践运用,鼓励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时间的过程中体验语言,领悟语言的魅力,习得言语的精要。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展示他们的创造力,最终达到激发兴趣、感悟积累、启迪心智、陶情冶性的多重效果。

4、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揭题板书后,首先从质疑入手,“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看到题目,你有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疑问,适时介绍陶校长其人。

2、整体感知,初读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的环节中,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读后再讨论演讲稿及演讲的特点。通过反复朗读“每天四问”部分,促使学生做到在读中知大意、明脉络;在读中练习认生字,学习掌握生字词的书写,进而达至会灵活运用,以巩固基础性知识。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的写字训练,要在第一课时留足练字的时间,让学生写好字,记住字形,养成认真作业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

为了实现“不教”的目的,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紧扣着“第一问”展开教学,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再以学定教,指导学生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在读中习得。可以进行必要的示范指导,再结合学法总结,促使学生有所领悟。

1、指导精读“第一问”,进行学法指导(1)问的什么问题?(2)为什么要问?(3)希望怎么做?

(4)用了哪个关联词语?你会用它说一句话吗?(5)记住了“问”的内容了吗?说说。(6)还有什么疑问吗?

让学生分小组学习,分别交流汇报。教师引导交流时要灵活处理,确保每个 过程要简洁流畅。

2、其它“三问”,按照以上方法,由学生分小组自学完成,师生交流,解决重点、难点及其它疑问,练习朗读和复述。其间要加强关联词语的知识性训练。

3、读写结合,进行拓展。以再提出“一问”仿照课文的写法,进行仿写训练。比如:今天读书了吗?今天写字有进步吗?等等,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话题训练,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当然,也可以就陶校长的问话,逐一进行回答,以检验自己是不是真的进步了。第三课时

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在学生从思想上得到启发,从自主学习中,得到能力的提高,并具体完成了阅读教学的预期目标以后,教师要进一步帮助学生进行理性的总结:谁来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然后,进行迁移性训练:我认为阅读课文不是最终的目的,还要延展到写的训练上,我布置学生结合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再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提出新的“一问”,或者结合“四问”,围绕某一天进行回答,以促使学生在饶有趣味的思维练习中进行写作训练。这是一种能振作学生精神,培养学生思维力的极好方法,也是巧妙地运用了“近因效应”,不仅可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可以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极好的拓展训练。

总之,我力图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按照教给的方法去自主学习,最终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创造,全面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

3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

一、说教材分析 《寻隐者不遇》是苏教版五年级上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虽然浅显,但耐人寻味。

这首诗第一句交代“寻隐者”,第二句说明“不遇”,三四句直中有婉。“只在”说明走得不远,容易找到,让人在找寻不到的失望中萌生一线希望,“不知”说明隐者在白云深处,难以寻踪,又使人怅然若失,无可奈何。这首是语言精练,第一句以“问”开头,后两句省略了“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句十分巧妙。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并学会写2个生字,正确背诵并默写《寻隐者不遇》。过程和方法:借助书中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及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2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感受诗的意境,体会寓问于答的写法。

三、说教学方法 1.品读感悟法。

语文教学,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品出诗歌的韵味,必须扣住重点词句,在比较、玩味、体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2.引导想象法

利用插图引导诗人访问的过程。

四、说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课件、课外资料。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题释题质疑 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诗人贾岛。【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

通过范读,自由读,指定读,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声情并茂地读出诗文的情和意。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语言环境中有所感悟。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依据课标和诗词教学的特点,这环节我采取自读自悟,看图想象,教师引导,品读诗味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意。1.同桌互说诗意。先自由锻炼表达能力。2.集体汇报。

3.解决重点字词意思,再完整地说说古诗的意思。在这里为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就轻而易举地理解诗意了。

4.以生活中“你问我答”的游戏导入,引出古诗中的你问我答。由实际生活导入,由浅入深,使学生能很快地做出童子与诗人的问话和答语。

5.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在诗中写出来?设计这一环节,引出“寓问于答”的写法,多层次多角度理解教材。

【设计意图】由简单的读,回答简单的问题,引出回答古诗的填空题,由浅入深,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这首古诗寓问于答的写作形式。

(四)体悟作者的心情

启发学生想象作者访问的经过,并读出作者寻访时的心情变化,即有希望到失望,再由失望到希望,继而又失去希望的心理。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

(五)课外拓展

欣赏唐贾岛的《题李凝幽居》。特别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一句。【设计意图】紧扣开头的“推敲小故事”,加深对诗人的印象。

(六)作业

1.背诵古诗。2收集贾岛写的其他古诗。

(七)说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低落失望)

只在此山中,(萌生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奈失望)

【设计意图】使学生牢记诗人的情感变化,这也是感悟诗意的一种方法。

《所见》

一、说教材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述了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歌儿,忽然又不唱了的一刹那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热爱乡村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诗4行展现了两幅图画。第一句话体现《牧童行歌图》,第二句话体现《牧童捕蝉图》。全诗的最大特色是:对仗工整,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由远及近、动静结合。本课文配有一幅插图,但画面上没有画出后两句诗句的画面。因此,在教学时,教师有有必要另外再出示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图画。

二、说学情

要让学生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一定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实现。所以我把引导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作为本诗教学的重点,把学生引入诗人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从古诗中所感受到的情景定为本诗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I、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并根据古诗展开联想,编写一篇小短文。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三、说教法

l、直观教学法: 2.图文结合法: 3.质疑法:4.以读代讲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很大的优势,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新颖的形式,精彩的画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解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图文对照,让图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语言美统一再现,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四、说教学流程

1、看图听音乐,领会诗意

在导入环节我设计了优美的音乐,教室班画两幅图。为了引导学生埋解古诗中前两句的意思,在学生朗读完古诗之后,我用多媒体展示《牧童行歌图》,接着提问: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画,上面都画有什么?你们都听到了什么?他唱的歌怎样?他此时的心情如何?假如你是牧童的话,你会有怎样的心情?通过这一连串的问题,让他们展开想象,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口语能力。使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诗中,同时随机埋解“牧童、振、林樾”等词,口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然后板书这两句诗句,接着范读,小组读、个别读、全体读。从中理解诗意,培养语感,提高朗读能力。

2、图音并茂,激发兴趣

我又用多媒体展示鸣蝉,你们听到什么叫声?相机理解“欲、捕、鸣、”的意思,口头说出“意欲捕鸣蝉”之意。为了再引导学生口头说出最后一句诗句的意思,我又设置了这样的提问:你们还听到牧童的歌声吗?这时他的表情、动作怎样?相机理解“忽然、立”。要是你们在场的话,会怎么做?让学生再次展开想象的翅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反复吟诵,体会意境 古诗有它独具的音乐美、节奏美;成功的朗读就是用有声的语言再现诗的意境。我先要学生听录音朗读古诗两遍,让学生学习专家的朗读技巧自由放声地朗读,鼓励学生主动起来朗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朗读。好的给予肯定、表扬,促进他们的上进心,加强他们的荣誉感。让个别学生扮演诗人配乐吟诵全诗,最后全体朗读,把诗人的情感读出来。从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受到大自然的陶冶。

4、古诗联想,开阔阅读 通过让学生从已知的古诗中找出和本文表达的情景相近的古诗,让学生充分理解和体会本诗所表达的意境,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5、拓展思维,语言训练 流畅而有层次的语言表达是语文的训练的重点。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含,加以丰富的联想,最终目的是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朗读是语文课不变的主题。书读千遍,其意自见。因此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初读--品读--悟读--精读--美读-赏读”这样教学的主线。让学生从读中品悟;在品悟中读出精彩;在精彩的朗读中读出古诗的美;在理解古诗美的基础上去欣赏古诗、品味古诗,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感悟生活中的美、享受生活中的美,进而为生活创造美!

六、说板书(略)

七、根据学情特点,课前我准备了优美的音乐、色彩鲜明的图片以及生动flash动画,目的是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完成板画也让学生深入感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引导学生通过对字的探究和词的挖掘充分感受古诗的文字美和语言美;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配乐朗读让学生带着古诗走入意境,感受音乐来理解古诗的内涵,体会古诗的音乐美;flash动画的播放,使学生一下子走进古诗,仿佛自己就是那个了可爱的小牧童......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为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在课结尾处我设计了扩展阅读,让学生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美”。谢谢大家!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说课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分析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情趣。全诗共有6个小节。第一小节与第六小节诗内容的反复,首位呼应,都是写可爱的祖国号召少年儿童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第二、三、四、五小节写只要少年儿童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他们以丰富的馈赠。

2、说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教材的训练重难点,特制订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朗读品味语言文字,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程理念,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中以读为本的出发点及本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的特点,根据课文特色和课标精神,进行本课教学设计是,考虑到以下三方面:把

握诗意;领悟意境;超越课本。在课上引导学生读、悟、交流、理解,从而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

_

在学法方面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学会通过画、读、想、悟,从而正确全面地理解诗歌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程序,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及制定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

(二)把握诗意;领悟意境

(三)整体诵读,合作探究

(四)超越文本,拓展升华

(一)复习导入环节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遵循先让学生整体感知的原则,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我们能看到什么?体会到什么呢?为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做好铺垫。

(二)把握诗意;领悟意境

教学读悟课文的第二小节中,考虑到“与孩子相处时,我们有必要考虑创造性问题。我们要寻找一些方法来鼓励孩子学习或增强理解力。”诗歌的语言凝练、简洁,跳跃性强。赏读诗歌不能只满足于理解字词的意思,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还要走进诗歌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和诗人一道,游览名山大川,领略大自然无限的风光,对诗歌的理解才能不浮于表面,才能真正理解、领悟诗歌的内涵。我设计了以下的问题,“在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我们用明亮的眼睛看到了什么?”学生依据课文诗歌中的内容,分别找出了“翠竹、松柏、果园、沃野”等表示景物的词语。之后在让学生分别说出这些景物的特点,自由朗读这一小节,边读边想象这些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对这一过程的设计,通过先抓景物,再抓特点,接着抓想象,既抓了语言文字,又训练了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培养了想象力。教师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畅谈体会,相互提示,丰富、发展、深化、升华想象。如此一来,原来凝练、简洁、跳跃性强的词语,就变成了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有景有情、连贯性很强、立体的、鲜活的画面。学生在想象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了。

在教学诗歌的第三到五小节的学习采取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出示文中的插图:大家来欣赏这张图片,如果你来到这里,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从青山、绿水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从天空、大地热情的招待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教师适当的点拨为辅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文中插图,再联系课文填空。多美的画面啊!你看,()的天空,()的草地;你听,黄鹂(),小溪();你闻,空气中还弥漫着();还有那(),这大自然就像是()!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相信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口才。读悟第一、第六小节。教师通过讲述,告诉学生这两小节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诗歌里面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反复。这两小节完全一样,但是表达的含义有所不同:第一小节首先描绘了“大自然绿色课本”的美丽神奇,吸引读者走了进去;而第六小节既呼应了开头,又总结了全文。使得学生对诗歌写作的修辞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整体诵读,合作探究

在这个环节中采用了配乐范读,学生闭目倾听想象画面。并让学生在配乐下有感情的朗读,鼓励背诵。让学生们合作探究: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对于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考虑到音乐的辅助效果有时可以超过语言的描述。在轻快活泼的音乐渲染中,学生美美地读,静静地想,默默地思。驰骋在文字的世界,飞扬在想象的天地,学生的收获是丰厚的。回归整体的合作探究,也让心灵的体悟更为清晰明朗。

(四)超越文本,拓展升华

设计教学的最后一部分,超越文本,拓展升华,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绘画、观赏、摄影、写作等途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感受自然的美丽,获取丰富的知识,增长才干。在队会课上交流自己在“绿色课本”中的收获。“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是多么富有号召力的召唤。我们应凭借教材,激发学生的热情,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空间,这既是语文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书中说得好:正如书中说的“没有什么比拥有热情更重要的了。如果你对教学充满渴望与兴奋,学生们就会对学习你所教的课程兴奋无比。我们必须鼓励和鞭策他们,使他们渴望学习,期盼成功。”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立足文本,超越课堂,回归自然,多渠道、多途径地去亲近自然,享受自然,描绘自 然,赞美自然,从而更加热爱自然。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方面,我力求简单明了,将诗歌的二至五小节内容中,作者围绕“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来展示大自然绚丽和神奇的景色。

5、《装满昆虫的衣袋》说课稿

[教学内容]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童趣十足的叙事性文章,文章记叙了著名昆虫 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一件是法布尔很小的时候就因为好奇去抓一只会唱歌的虫子,结果迟回家,引发了父母的一场虚惊;一件是法布尔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利用这个时机在池塘边的草丛里观察,采集了许多昆虫,但父母却不能理解他。通读全文,既可以从通俗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小法布尔对昆虫的兴趣和喜爱,又可以透过语言文字的本身得到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熏陶。因此,在学习这样有情有趣的文章时,教者应该引领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基本格调和根本思想。一是需要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空间,并期待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走进作者眼中的伟大科学家法布尔;二是需要营造师生与语言文字本身对话的氛围,做到在文本中走个来回,既要和法布尔一同体验捉虫的快乐与兴奋,又要从法布尔的身上得到更多的关于成长的启示;三是需要形成有效、实在的师生对话的场景,需要师生在这些特定的、未知的场景中碰

撞、交锋、展示。

[教学目标及教法]: “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而实现这一内化过程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复述、背诵。”事实上,高年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已经能通过阅读来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已经能够借助阅读搜集处理文本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课程标准》语)再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本课在教学时拟以朗读为突破口,在朗读中识字写字(读正确),在朗读中感受、理解(读流利),在朗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读出感情)。为此,可以将教学目标简化为: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课文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里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有了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教师的引导,无论是学生的探究,都应该依据文本的语言材料,都应该依据文本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全课在教学中,力求通过形式丰富、个性纷呈的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教学,可以分成三个步骤进行:(1)读正确——走近法布尔;(2)读流利——走进法布尔;(3)读出感情——走出法布尔。整篇课文的教学可分成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读正确——走近法布尔;第二课时,读流利——走进法布尔,读出感情——走出法布尔。

[教学流程]:

一、读正确——走近法布尔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交流识字情况,部分生字指导书写。

3、展示读书情况,组织读书交流、比赛。[如果说,文本是一个个鲜活的文字符号构成,那么,实施正确地朗读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口,运用准确的语音、停顿和语调,把这些鲜活的文字符号转换成现实的有声语言,从而完成书面符号的“语言化”。通过朗读,一方面,需要朗读者具有相当的识字量并能熟练地借助拼音和语言环境主动识字,快速扫除生字障碍,同时养成集中注意、专心致志的优良品质;另一方面,朗读者需要快速进行意义组合,需要了解每个字的意思,并在最快时间内,将线形排列的单个文字,按照词、词组、意群等语义单元进行意义组合,直至将文字符号组合成语句。这既是对文字符号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又是具有真正意义的“连字成词、连词成句”的实际操作;这既是学生接触语言本身很重要的心智活动过程,又是在语言实践中进行扎扎实实的字、词、句的基本训练过程。]

二、读流利——走进法布尔

1、静读文本,引导质疑。重点讨论两个问题。①法布尔的衣袋里为什么装满了昆虫?②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目?

2、浏览文本,组织交流。①着迷————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②迷恋————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③痴迷————这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3、精读文本,揭开“迷”底。重要语句提示:“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三天前————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捡石子干什么?撑破了裤兜!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4、延伸文本,拓展阅读。①关于法布尔;②关于《昆虫记》。[小语专家高万同老师说:“流利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内隐的、润物细无声的语言习得过程,又是学生吸钠与发展语言,并形成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我以为,流利地朗读课文可以理解为三重境界:一是要借助流利地朗读使自我成为作者的代言人为作者代言,做到“使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二是要通过朗读,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三是要充分感受文本的语言信息,做到口诵心维,一面是文本的丰富内涵对自身的熏陶感染,一面是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做出独特的多元的反映。就《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而言,我们期望通过流利地朗读课文,既让学生感受到小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迷恋和痴迷,又让学生与小法布尔一起沉浸在昆虫的世界,沉浸在美好的童年之中;既要引领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与情智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又要使学生在语文的实践中有所感悟思考,得到思想启迪。而这既是对学生理解文本难点、重点的合理分散,又是借助阅读实践,对文本重难点的突破。]

三、读出感情——走出法布尔

1、品读,(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语段);

2、赏读,(法布尔坚强、勇敢的语段);

3、创造读,(在文本的诵读中,读出属于自己的影子,即对科学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感情朗读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它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体验、理解与品味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借助品读、赏读、创造性的朗读,试图为学生建构一个使心灵共鸣的感情场,并期望在学生对文本产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对语言材料进行艺术性地再创造。实践证明,当文本的语言材料真正进入学生的精神领域,真正与自己的已知经验相融合,就可以达到心领神会的境地。而自己朗读出的语句也就能真正打动自己,感染他人,在自然与不自然间,学生的情感世界就会升华,就会在内心深处升腾起一种创造的激情与冲动,就会从自己的角度将文本的形式美、音韵美、形象美和意韵美给表现出来。语文教学的真谛应该如此。]

6.《变色龙》说课

一、说教材:

《变色龙》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是走进自然为主题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第三单元中《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为学生开启了大自然之门,《装满昆虫的衣袋》告诉学生打开自然、走进大自然不仅需要观察,还需要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而《变色龙》通过我们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则告诉学生打开自然的方法——观察、如何观察,并要保护大自然。这样的思路,为解读课文找到了门径,于是目标明确,少走弯路。

《变色龙》全文共16个自然段,可分3段。第一至第八段写我们发现变色龙,初看像个怪物。第九至第十五段写我们端详变色龙,了解了变色龙的特点。第十六段是第三大段,写我们将变色龙放回了原始森林。本课主要是介绍变色龙的特点,作者刘梦熊在介绍变色龙的外形、如何捕食、如何变色等特点时,用的方法不是说明,而是叙事,就像讲故事一样,惊险,好奇,刺激。显得生动有趣。其中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变色龙》这篇课文需要两个课时完成,今天我讲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学段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篇课文中,作者所安排的表达顺序及运用的表达方法,很值得引导学生学习借鉴。基于这种考虑,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重点地方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的特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探索的兴趣和热爱。

三、说教学重点:

因为变色龙是非常奇特的动物,它有适于树栖生活的种种特征和行为。变色龙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中国没有。在课文中也重点介绍了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所以我把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教学重点。

四、说教学难点:

课文以说故事形式来介绍变色龙,生动、有趣。可以作为写作借鉴,作者在叙述中,无意识地显露了自己的观察方法:“小李用手一指”(整体地看,粗略地看)、“我细细端详着”(仔细地看、有顺序地看)——“中非工人朋加绘声绘色地向我们介绍着。”(听)——“变色龙如此迟钝,如何捕捉食物呢?”、“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问)——“朋加抓起变色龙,先把它放在香蕉叶上„„接着,又把„„”(做,试)。需要学生慢慢品味。

五、说教学准备:

学生和教师对变色龙都不是很了解,而这一点又正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变色龙的相关资料。但学生条件有限,教师要注意帮助收集。

六、说教学方法

1、从阅读学表达;通过反复阅读感悟教材中渗透观察和写作方法,从阅读中学会表达。

2、通过通过所收集的变色龙相关的资料,特别是多媒体资料掌握变色龙外形特点等。

七、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整体把握: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生字词语,简单介绍了变色龙,同学们对变色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本课开始借用课后习题二直接复习导入,节省时间,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分段,是想让学生从全局角度整体把握,知道重点段落。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发现变色龙阶段:通过自己读边读边想,合作读,分角色朗读等方法去发现体会文中人物的心情。

端详变色龙阶段:默读课文,说说变色龙外形、捕食、变色哪部分给他们留下深印象,并说出原因。

第二部分“我们”细细端详着变色龙。解释“端详”,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端详”变色龙。

最后总结描写动物的方法:仔细观察,抓住其特点来写,注意按一定顺序来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穿插着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加深学生对变色龙的认识。

3、拓展文本,追求超越:最后、抓住虽然变色龙数量不多,难得一见,但我们还是把它放回去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放回去?其实,不仅是数量不多的变色龙我们要保护,自然界中的其他小动物我们也要保护。让我们人类和动物和谐地生活在地球上吧。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作用是多方面的。板书既能帮助教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材中的难点,又能帮助学生掌握教学思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7、《金蝉脱壳》说课稿

一、说教材

《金蝉脱壳》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九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第二单元的主题是自然的奥秘,课文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教育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3段。第一段是第一、第二自然段,写叔叔们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要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段是第三至第六自然段,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很奇特动人。整个过程分脱壳前(第三自然段)、脱壳中(第四自然段)、脱壳后(第五自然段)。脱壳前是蝉自己爬上树,找一个皮裂口处,停着不动准备脱壳。脱壳时,蝉虫身体各部位分先后出来,顺序是背——头——脚——尾,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脱壳后变化最大的是翅膀与颜色。

第三段是第七自然段,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本课记叙脉络清楚,金蝉脱壳的过程写得非常细致、生动,适合引导学生阅读想象,同时又易于学生的迁移运用。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者的意图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3、理解课文,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二、说教学重难点

五年级学生,对于默读,谈感受的学习方法及表达自己的见解方面都不是特别的适应,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在学习中学会默读,初步掌握边读边想,谈自己感受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结合教材特点,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三、说学生

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材,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四、说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程理念,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中以读为本的出发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导读法,谈话法.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预习,在课上引导学生交流,理解,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金蝉脱壳的神气,激发他们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在学法方面,尤其注意对学生预习方法,默读,理解课文中的读,画,谈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写文本对话的方法进行训练和指导

五、教学过程:也就是我们的展示提升:

(一)、导入课题,同学们,对三十六计你都知道有哪些计吗?你知道金蝉脱壳这一计吗?以此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金蝉脱壳这一计导入课题

(二)、展示预习效果:

过渡: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展示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果。

1、师:生词会读了吗?下面小组内互相检查学案,2、预习了课文,谁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3、读了课文有哪些问题不明白?生说问题,师梳理归纳:哪些地方奇特动人呢?(三)、精读感悟

1、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讨论明确。

2、学生朗读课文,讨论本文写作顺序

3、过渡:哪几个自然段写了金蝉脱壳过程?

4、脱壳前

谁来读一下第三自然段?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指导学生大声朗读、默读感受作者的观察细致及描写的细致、生动。

5、脱壳时

过渡:金蝉为脱壳做好了准备,就像一个魔术师为他的魔术表演做好了精心的准备,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候了,大声朗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描写金蝉脱壳的有关的词句,感受它的奇特。

6、让学生说说金蝉脱壳的过程引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的词语。

7、脱壳后

过渡:脱壳后又有哪些变化,最让你惊奇的是什么? 还是边读边画关键词句。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主要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

8、过渡:作者亲眼目睹了金蝉脱壳的过程,他又有哪些感受呢?

9、过渡:默读第七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体会作者观察的仔细。

四、总结延伸

课下观察一种小动物重点观察它的动作,模仿本课写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六、板书设计 金蝉脱壳

脱壳前

金光闪闪

脱壳中

背→头→前脚→尾

脱壳后

翅膀→大

颜色→深

翅膀→斑纹

触角→光环

8.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说课稿

一、说教材: 《矛与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要前后一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有的学习能力,通过多读、查阅工具书、借助文中的大意等来独立阅读思考,并与同学一道研究探讨,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理念:

新课改、新思路、新理念,这是新课程不同于传统教材的地方。新课标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新理念。这个新理念既是新课改的重点,也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易把我的难点。怎样在教学中贯穿这一理念呢?

1、调整师与生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传授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身心发展及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与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教者本着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的指导思想,从教学程序的设计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发现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更新教与学的方法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关键词,怎样让课堂成为充满爱意的课堂,富有诗意的课堂,饱含情意的课堂,体现创意的课堂,更需要在“教与学”上下功夫。在教的方面,教者主要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情境,表演活动等方式,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主动参与,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学的方面,教者则更提倡个性化的学习,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及对学生现状的了解,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本课生字、生词。(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大意弄懂古文的意思。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读、讨论。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2)理解古文的意思,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紧紧抓住读这个重点,采取: 读通—读懂—读好—读透的“四读法”进行展示交流,以读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味美,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明白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议、说、演相结合。

五、说教学程序:

(一)温故而知新,导入课文

由同学们回忆学过的一些成语故事,引出《自相矛盾》,同时出示课件,让学生结合平时的积累与预习,谈谈对矛与盾的了解。

(二)按照“读通——读懂——读好——读透”的学法,品读课文,悟出寓意。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首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在听范读的基础上,自己试着读课文,并让学生谈谈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感受。引导学生说说解决这些困难都有些什么好方法。并让学生按照这些方法把文章读通。因为是文言文,所以读的次数要较于平常的白话文要多。

2、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接着让学生精读课文,感悟寓意,达到读懂、读好的目的。在此处,让学生在读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结合注释预习,一字一句深入地读,读明白每一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相互讨论,试着完成。

接着,汇报展示合作学习成果。对汇报的要求很宽松,可以小组合作汇报,一人一句;也可以就你懂得最透彻的一句汇报;也可以就全文来汇报,每汇报一句,除了谈理解,还要让学生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或者表演来展示理解到的内容,老师再相机点拨,指导读法,也就是在“读懂”中渗透“读好”这一环节,让学生既读懂又读好。

3、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最后让学生自己在反复的品读中悟出寓意,品出学习文言文的秘诀,体会其美妙的韵律,达到读透的目的。

文章读到这时,实质上已经读透了,此时,教者在学生反复品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文章的寓意,并根据文章蕴含的道理设计了一个环节“文章读到这里,你肯定感受颇深,此时,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谈,只要说出道理即可。最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学习古文的秘诀,那就是反复诵读,细细的品味,慢慢你就会发现它有着音乐般美妙的韵律,从中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快乐。

六、说板书

板书力求简洁明了,紧扣主题,揭示寓意。卖者自夸的两句话“矛(利)物无不陷也,盾(坚)物莫能陷也”,自然引出“自相矛盾”,这一主要意思。

2《滥竽充数》说课稿

《滥竽充数》这则寓言讲的是战国时候,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假装会吹竽,混在齐宣王的乐队里骗取报酬,齐宣王的儿子继位后他怕败露,只好逃走的一件事。这个故事讽刺没有真正本领、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时,我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设计续编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续编故事时不仅保持原意,讽刺没有真才实学的南郭先生混在行家里面充数,而且讽刺了一位“滥竽充数”的国王,这是学生在深入理解寓言的含义之后发出来的想象,体现了个性化的阅读风格。

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强调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本课“装腔作势”一词形象地揭露了南郭先生不学无术、混饭吃的丑陋嘴脸,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在模仿动作中展现南郭先生做贼心虚的心情,这一段的交流与品读对于进一步理解寓意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

课堂上利用教材展开的语文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使学生乐于学、乐于尝

试。如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最大积极性,反复朗读使学生体会到了文章中包含的道理,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到生活实际加以运用,加深对寓言道理的理解,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中学到寓言学习的方法。

本节课中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学生讨论交流时,个别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意识不强。由于授课时学生比较紧张,学生思维受到了局限,不是很活跃,学生没有很好的发表自己独创的见解。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这节课使我进一步明确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的重要性,今后将使这种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

3.画龙点睛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成语故事》是苏教版五上第三单元《故事集锦》中的一篇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这些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儿童阅读。教学时要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形象,理解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四,说教学过程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1)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的?所以人们觉得怎样?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4)读这则故事时节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5)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真的腾空而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9、《推敲》说课稿 《推敲》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首先看课题,推和敲是两个不同的动作,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分别做做这两个动作,这两个表示不同动作的词连在一起,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就是推敲的含义:人们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这个意思是怎么来的呢?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关于推敲的故事。故事中有两个主要人物,贾岛和韩愈,还有一个未出面的李凝。引导学生构建一个阅读话题:文章中哪些语句看出贾岛的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从而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阅读课文。

课前引导学生搜集关于贾岛韩愈的资料,“唐朝”交代了人物生活的朝代,“诗人”说明人物的身份。“早年因家境贫寒”说明贾岛早年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出家当了和尚”是因为家境贫寒,“和尚”还可以说成“僧”,也就是第三自然段诗句中“僧推月下门”的“僧”。此处还可以让学生补充资料:贾岛诗学韩愈,因诗出名,还俗后,多次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出身卑微,都没有被录取。贾岛作诗,以苦思苦吟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诗中字而茶饭不思,被称为“苦吟诗人”。《题李凝幽居》的创作过程,最能说明贾岛极为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故事的开端,写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郊外”说明李凝的家离长安城较远、“拜访”是访问的意思,但包含了对被访问者的敬意,是礼节性的访问。此处的“拜访”可以看出贾岛对朋友充满敬意,并非一般性的访问。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和“访问”做比较。“找了好久”可以看出找了很长时间,“摸到李凝的家”中的“摸”字不仅能看出夜色的深沉,还能看出他不熟悉这条山路,李凝住的地方比较偏僻。由此贾岛对友人的尊重以及执著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摸”可不可以换成“找”,为什么?“夜深人静、月光皎洁”的美丽景色使贾岛触景生情,写下《题李凝幽居》。同时,这句话写出了李凝居住的地方非常幽静,和诗题中的幽居呼应,这句话也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所描绘的情境,可以结合课文50页的插图来理解。月亮高高地悬挂在天空,将银辉洒向大地,一切都是那样的柔美、和谐。穿着僧衣悄悄地敲门的正是贾岛。门前有颗树,树上栖居着正在沉睡着的小鸟,山上万籁俱寂。突如其来的敲门声打破了宁静,小鸟警惕地睁开了眼睛。从贾岛的动作神态均可以看出贾岛很尊重朋友。

故事的发展部分。第三自然段写贾岛在途中斟酌诗句。“即兴”可以结合上文贾岛创作《题李凝幽居》的过程来理解,它是指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此处是说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即景生情、有感而发。“妥帖”可以换成“合适、恰当”联系“不够妥帖”和“更恰当些”可以感受贾岛认真严肃、一丝不苟,追求准确、传神、完美的创作态度。“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这句话是课文49页插图的内容,“吟哦”是吟咏的意思,也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演示贾岛“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动作”的情景,感受贾岛为了斟酌字句已经完全沉浸到诗的意境中,简直如痴如醉,因而进了长安城都“不知不觉”。后面一句话些行人的反映,更衬托出贾岛的一丝不苟。教学时可以问学生“你觉得贾岛的行为好笑吗?为什么?”由此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贾岛认真的创作态度。

贾岛闯入了韩愈的仪仗队。这段写到了韩愈,对韩愈做简介: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仪仗队,学生可能在电视上看过这样的场面,很壮观,人也很多,通过“簇拥”这个词可以看出来。而这时韩愈在京城做大官,他出行时仪仗队是何等微风,何等声势,通过“行人车辆纷纷避让”可以看出来。而贾岛却在比比划划,“竟然”是居然,出乎意料的意思,这样声势浩大的仪仗队,贾岛居然闯了进去,感受到贾岛认真的钻研精神。

误入仪仗队的贾岛请求宽恕,韩愈和她一起斟酌诗句。五六自然段是贾岛和韩愈的对话。第五自然段韩愈的问话含有责怪之意,第六自然段是贾岛的回答,“无意间”说明他并不是有意冲撞,“大驾、您”可以看出贾岛对韩愈非常尊敬,“求您宽恕”可以看出贾岛的态度非常诚恳。第七自然段写韩愈和贾岛一起思考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因为“韩愈是很有名的诗人”,所以会“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后面写了用“敲”的三点好处。一是敲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二是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宁静”指很安静,表示静的程度比较深,此处用“宁静”准确地写出月夜特定环境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和“安静”做比较。此处是用有声衬托无声,反衬出月夜的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些。为什么呢?古人很讲究字韵,推的韵母是ui,敲的韵母是ao,当然读起来要响亮些。在教学这部分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贾岛和韩愈的神态,语言,分角色表演,注意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最后让学生交流感悟通过学习你认为贾岛是一个怎样的人?加深理解。作业布置:让学生修改自己近期写的一篇文章,学习贾岛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和踏实的学习方法。

10.《嫦娥奔月》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剖析 《嫦娥奔月》是九年责任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神话故事。重要是讲俏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吞下了长生不老药升天成仙的故事。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第一段就是1、2自然段,写后羿为老百姓解除苦难,射下了九个太阳。第二段是3至7自然段,写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苦,吞下了仙药,飞到月亮上去了。这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人们惦念嫦娥,企盼团圆。这个俏丽的神话故事,情节活泼感人,文字精美,可读性强,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的

根据教材的特色,本课的教学目的可拟订为以下几点:

1、能精确、流利、有情绪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借助语言文字训练学生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在语言文字中了解人物特色,感受嫦娥心肠善良、舍己为人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中的饿症结词句感悟人物的特色,通过朗读感悟课文意境美。(四)教学难点

对人物心情的精确把握。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叶圣陶老先生的教学核心思想就是:“教是为了不教。”本着这一教学思想,我重要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

运用多媒体展示情境和音乐渲染情境,培育学生想象能力和感悟能力。

(二)以读促悟法

引导学生读书,感悟课文中蕴含的美

三、说学法

教为学服务。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控制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动,不应以教师的剖析来代替学生的饿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思中悟。

四、说教学程序

(一)赏“月”听歌,吟诗,激发兴趣(课件出示月之图),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吟诵描写月亮的古诗。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起来了。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中的意境美,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充分体现了情境教学法的恰到利益。

(二)欣赏嫦娥奔月之美,学习第六自然段

(课件出示:嫦娥奔月图)首先让学生想象图画后出示,引说图上内容感受图画美。然后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描写图画的有关段落,读一读,感受一下。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对比图画再读,找出重点词句感受文字的意境美,培育学生的感悟能力,从而达到重点和突破难点的目的。

(三)感受人物内心,学习3、4、5、7、8自然段 “嫦娥为什么要奔月?”、“她是个怎么样的人?”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携疑读文。有目的地读文,重要是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接着让学生进行交换、讨论、汇报。借助语言文字培育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老师的领导学生的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特色,感受嫦娥心肠善良,舍己为人的品质。课文第七自然段学生的情绪得到进一步升华,“后羿和嫦娥的情绪如何?”当后羿回来不见了妻子的时候,他有什么反应?你从课文的那些细节感受出来?通过学生的多次情绪朗读,充分感受到了人物的内心。最后让学生说说人们为什么非常惦念嫦娥?这样的做法重要是培育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四)总结全文

学习《嫦娥奔月》的故事,让我们认识了三个不同的人物,(后羿、嫦娥、逢蒙)他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这样的总结让学生对人物的特色加深了印象。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它条理明确,涌现文章的线索,简略明了,突出文章的重点。我的板书设计是:

10、嫦娥奔月 后羿 神勇无比

嫦娥 俏丽善良 机智勇敢 逢蒙 奸诈贪婪

11.读书莫放“拦路虎 ”

一,说教材:

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通过默读、朗读,理解重点词句,使他们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自读中,教师要参与阅读活动,要帮助学生确定阅读目标,选择阅读方法,并且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实践,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课文所要阐述的含义。

3、初步学习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养成读书的正确习惯及查字典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课文所要阐述的含义。

四,说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使他们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五,说教学准备:

1、字典、词典

2、查字典的知识。

课前先学: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课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课题中有个三角形,这是阅读课文的标志。)

2、阅读课文就是根据自己学习课文的经验自己读懂课文。

(二)、回忆学习课文的方法,总结学法。

1、回忆我们以前学习课文,都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总结学法:

(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3)三读课文,你从课文中明白了什么?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4)四读课文,看看自己从课文中收获到了什么?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写法上的。

(三)、学生自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学,教师要参与进去,给与必要的指导)

1、学生带着任务读课

1)什么叫“拦路虎”?

2)面对“拦路虎”绕着走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

3)你是如何消灭读书时的拦路虎的?

4)如何查字典?

2、学生分小组采多种形式学习。

3、讨论、交流,读课文。

(四)、汇报自学情况。

(五)、熟读积累:

1、采用多种形式练读全文。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反复朗读。

3、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受。

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鼓励学生个性读书,读出自己的感受。

(六)、综合训练:

阅读《毛遂自荐》

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

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七)、总结:

今天大家学会了自己读书这是了不起的本领,希望大家记住读书的方法,在今后的课内外阅读中经常使用这样的方法,用心阅读,相信大家的阅读能力一定能够有长足的进步。

12、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5、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指导写字。

狸、葡、萄、馋、酸

第二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

(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四、迁移积累,指导写字。

慌、贯、谎、粪、戒

第三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2、自读反馈。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3、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解“有诈”。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露出了真面目)

4、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

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四、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书面作业: 完成《练习册》、《语文补充习题》作业。

13.《在大海中永生》 一.说教材:

《在大海中永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时间照顺序,沿着飞机载着

小平爷爷的骨灰: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的脉络,以生动的语言,充沛的激情歌颂了

一代伟人邓小平的不朽功绩和高尚情怀,进而表达了人民祝愿他在大海中永生的强烈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呜咽”、“震撼人心”在文中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人民为失去了小平爷爷这一位伟人而悲痛的感情,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 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三、说教学重难点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缅怀小平爷爷超越时代与国界的影响,这是重点部分,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四、说教法:

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品读感悟法。让学生通过品读,体悟人民和小平爷爷之间的血肉亲情,缅怀小平爷爷伟大的功绩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五、说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我构建、学习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而,为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将此课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给足时间使学生读、思、划、批,自读之后有个人的感受、体验和见解,能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

第二课时:深入研读课文体会感情。通过抓关键词、多种形式的读,悟情传情,内化迁移。

五、教学流程:

这篇精读课文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人民对伟人的爱戴之情、领袖对祖国和人民的拳

拳之心。我在第二

课时的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线,以“情”贯满全程。

首先,情境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缅怀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继续在浩渺的大海中追忆、怀念这位伟人。1997年2月19日,敬爱的小平爷爷因病在北京逝世。他的离去,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巨大 损失。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国各族人民都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现在,让我们伴随着沉痛的哀乐,去重新回顾这位历史伟人骨灰撒向大海的情景吧。然后,我将利用多媒体课件,渲染一种庄严 肃穆的气氛,将学生带入举国上下痛悼伟人的悲痛之中。

奠定了这样的情感基础之后,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情感,随即转入精读感悟。此刻,要引导学生紧

扣一个“情”字,因伟人离去而悲伤,朗读时语速要徐缓、沉稳。

第一自然段,可让学生自读,通过对“低低地”、“缓缓地”、“最后一个篇章”等词语的理解,来 体悟告别时小平爷爷和人民之间难以割舍的人间真情。

第二自然段中,以“呜咽”一词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想象:从大海的呜咽声中,你听懂了什么?此时,让学生细读课文,体悟感情,每个孩子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里要让学生畅所欲言,体现学生的主 体地位。交流以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读出人们的极度悲痛之情。这样,学生能紧紧把握人们对伟

人的缅怀之情,为后面感受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进行情感上的铺垫。

骨灰撒向大海,奔腾不息的浪花要把他送到哪里去呢,自然引出课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首先,让学生边默读边用笔划出骨灰所到的四个地方,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动脑与动手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然后,让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小平爷爷的资料,说说读到每处地方,你想到了什么?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由于小平的生平距离学生有些遥远,要结合学生课堂交流的情况,及时增添补充,要让学生明白:由于小平爷爷“改 革开放”政策和他带领人民所做的努力,才有中国现在固若金汤的万里海疆;由于他“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才有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生前他还那样深切地盼望着台湾的归来。这样学生了解了小平爷爷在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巨大影响,才能真正理解“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含义,体会小平爷爷“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方针影响之深远,缅怀伟人不朽功绩之情也就尽在其中了。在理解 的基础上让学生诵读,可让学生感受文句的宏大气势,读出感情,领悟他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的深深影响。这里,可以采用四人分组法进行朗读,指导其朗读:沉稳,清晰,字字千钧;这四个分句,一 句比一句感情充沛,朗读时要表达出亿万人民对小平爷爷的无限敬仰和热情歌颂。要让学生从中体会 :小平其功绩,人民不会忘记;小平其形象,永远不可磨灭!

这一环节,我以“读——悟——读”的方式抓住重点段教学,因为“读”是悟的的基础,有了“读”

才会有“悟”,有了“悟”更需要“读”。通过“读”来内化“悟”,使感悟不断升华,由“文”走 向“人”。

骨灰与海水融为一体,在永不停息的涛声中,小平爷爷饱含深情的话又回荡耳畔:我是中国人民的儿 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指导学生用情齐声朗读,交流感悟,更加深入体会他将自己毕生精力都献给了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体会他博大的胸怀以及他和人民的血肉深情。这样的设计有助于使文章的内涵得以有效升华,引起学生强烈共鸣。

第七自然段为全文作结,并点明课题。万千话语,万千情丝,凝成共同的心愿。这里,要指导学生读 出气势,读出深情,要让学生在读中加深对“大海中永生”的理解。“永

生”,永远地活着。“在大 海中永生”的不是具体的生命,而是伟人的不朽功绩、高尚情怀、伟大品格。人们虽然明知他已与世 长辞,但仍希望他在大海中永生,鲜明地表达了人民对小平爷爷的美好祝愿,同时还表达了对他永远 地怀念之情。此时,播放当年万人泪下,送别小平的感人情景,在人民饱含深情的“小平,你好”的呼唤中,让学生再度体会“永生”的真实写照。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不会因为时光流逝被淡忘,他的光辉形象也不会磨灭。他的丰功伟绩,他的高尚情怀,连同他对人民的深切的爱,将使他在人民心中永生!

由于本课要求全文背诵,我设计了以下指导背诵:抓住事情经过:飞向大海——骨灰撒大海——在大海中永生,以反复朗读为基础,分段指导背诵。然后总起来背诵。

最后: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随着音乐朗读课文,在赞颂、怀念中,再次缅怀小平爷爷的不朽功绩和伟大品格!

六、拓展延伸:小平爷爷带着无限的眷恋和祝福走了,你一定有很多的话想对他说,马上让学生写下来,然后当堂交流。课后,让学生找出历史上那些和小平爷爷一样在人民心中得到永生的人,收集他 们的故事。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永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历 史人物的了解,把学生从有限的课堂中,引领到无限精彩的大语文的世界!以上仅是我对《在大海中永生》这一课的美好设想,至于能否顺利实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一、说教材简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写信”以及“种花”两件生活小事,写出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高尔基注重培养儿子美好心灵的拳拳父爱。

根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创设情境,品读语言,感受父子之爱,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2、通过自读自悟,结合实际,相互言说,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意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高尔基信中“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

二、说教学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再以悟促读,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知课文语言。最后让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读了这封信,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给爸爸回信时会说些什么呢?可谓是顺理成章。另外,新课程又十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采用小组合充分作学习,如小组成员一起交流信的内容,使学生在互动中合作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看,还是从人物形象看,都是实施理解教育下语文“从实到创”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理解,在于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在于学生与文本之间,在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

三、说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仅仅以本为本,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语文学生的最终目标是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的提升。因此,有必要依托教材,并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前完成探究性准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故事(出示儿子的图片)(板书:和他的儿子)。(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如果你觉得读一遍不够,可以多读几遍。如果你有困难,你还可以跟你的同桌一起商

量商量。

学生自学。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读完后指名答。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从认识故事中的人物入手,引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脉络,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对全文胸中有数,有利于对文章内容全面、系统的理解。巧妙的教学设计能体现清晰的教学思路。

3、实读,读出愿意。

对,儿子去看望父亲时,种下了花,(板书:种花)儿子走了,父亲高尔基看到儿子栽下的鲜花盛开了非常高兴,于是,他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板书:写信)在信中,高尔基把儿子栽下的鲜花称做什么?(美好的东西)是啊,高尔基在信中说,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课文的4~5自然段就写了春天鲜花盛开时的情景,你能读好它吗?先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指名学生朗读,读后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评价:

(1)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朗读时眼前出现了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

(2)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象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读了这句话,不但能体会到高尔基很高兴,而且我们还读懂了儿子对父亲的关爱。)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这鲜花盛开时的美好情景。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由高尔基信中“美好的东西”带动第4、5自然段的教学,从中体会到那些花的美,感受到它们的确是美好的东西,引导学生在朗读与评价中深深地体会到高尔基为什么会因此而感到特别的快乐,是那么美的景色让他想到了美的创造者——儿子。

4、创读,读出新意。

瞧,傍晚时分,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出示鲜花的图片)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这些盛开的鲜花多象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同学们,儿子在岛上种下了花,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快速地读读课文的2~5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内容想想,假如你就是儿子,此时你会说些什么?你可以先自己在心里练习说一说。

指名说。

小结:是呀,儿子留下的不仅仅是鲜花,还留下了对爸爸的一份浓浓的情意,留下了一份深深的祝福。

[设计意图]设计这次创读,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情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有机融为一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的体验。

5、实读,读懂原意。

高尔基很高兴,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请同学们认真读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这封信,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读完后跟学习小组里的伙伴交流交流。

重点指导:“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给别人美好的东西,自己也是快乐的。)

师指导:是啊,儿子留给了高尔基鲜花,高尔基很高兴,儿子也很高兴;这样的体验,你有过吗?(指名两个学生说)

是啊,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是多么愉快啊!)到了那个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会需要你,这就是“给”永远比“拿”愉快(板书:“给”永远比“拿”愉快)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小结:这是一封简单的信,却意味深长,让我们一起用心地、好好地来朗读这封信。

[设计意图]语文是人文性学科,是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的有效载体。在这过程中,如何触动学生的情感就显得尤为要。这样的实读设计,通过学生谈自己理解的句子含义,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将课堂与生活“链接”,使得学生的情感随之融入课文之中,整个设计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6、创读,读出新意。

儿子收到了高尔基寄来的信,很激动,决定也给爸爸写一封回信。同学们想一想,儿子的这封回信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呢?(指名说)①爸爸,读了你的信,我知道我种的鲜花开了,你很高兴,我也很高兴。„„②读了你的信,我懂得了一个道理。„„

请你把这封回信写下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想象练说、练写,将自己这节课学习的所有体会予以表达,营造了情感高潮。这种这次创读的处理,使得学生再一次深深体会到:高尔基的儿子不仅给高尔基留下了美好的东西,也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感受!快乐,不单半日属于当初在岛上栽花的高尔基的儿子,也不仅仅属于高尔基,每个知道这个故事的人都应该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并且也由此深深体会到:给别人快乐,自己就会更快乐!

板书设计: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写信种花

“给”永远比“拿”愉快 15艾滋病小斗士

一、教材分析:

《艾滋病小斗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无私奉献”,《艾滋病小斗士》是本组课文的最后一篇,在单元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巩固运用的作用。课文讲述了南非黑人儿童恩科西身患艾滋病,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与他一样患病的艾滋病病人的动人故事。全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描写具体,用词准确生动,融科学知识、语言积累、思想启迪于一体,为启迪学生的思想智慧、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很好的凭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并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明确提出:“默读有一定速度”、“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要求。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以较快的速度默读、浏览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文章表达顺序。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恩科西顽强抗争的精神,并懂得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人。

4、本课研究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励志类的文章,通过阅读要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学会在逆境中如何生存,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的能力,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但本文所述的艾滋病人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基础尚有一定距离。因此,如何让孩子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通过阅读实践,让学生理解恩科西被称为“艾滋病小斗士”的原因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四.说教法

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依据课标要求和本班学情,本课教学拟采

用“情境创设法”、“启发提问法”、“点拨法”、“扣读导悟法”等教学方法。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它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的一把金钥匙。有人说:“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学习。五、说学法:

本节课我将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勾画圈点批注法,旨在养成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讨论交流法,旨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3、自主探究法,通过多处设疑,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思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习得读书方法,获得语文能力,如看课题质疑、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当然,学法指导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既“学会”又“会学”,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艾滋病小斗士》。

2、谁来知道爱滋病是一种怎样的疾病?

(艾滋病是可怕的!艾滋病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艾滋病是一种致命的传染病!艾滋病能摧毁人的免疫系统!可就是这样一种可怕的病魔,却有一位小斗士敢于他斗争!)

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作“斗士”?

想想这个词,再来读课题,你们一定能读得很好。

3、这位小斗士叫什么?(学生齐说)教师板书——恩科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恩科西,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内心。

二、走进恩科西。

轻轻打开书本,读通读熟课文,难读的句子反复读读。读后试着用一两句简单的话介绍一下恩科西。

学生自由读书。

指名交流从书中认识的恩科西。

(让我们带着这样一份初步的印象,走进他的生活。)

三、走进恩科西的生活

(感受生活的痛苦,精神的痛苦)

1、再次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爱滋病给恩科西带来了哪些痛苦?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下来,反复读读,然后用一两个词在句子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1989年,恩科西一出生就携带艾滋病病毒,不久母亲又被艾滋病夺去了生命,仁慈的白人妇女基尔﹒约翰逊收养了他。

学生谈感受(引导学生联系对艾滋病的认识从两方面谈:孤独、病痛)

*“艾滋病病毒通过破坏人的免疫系统和机体抵抗能力,给人以致命的打击”,而“恩科西一出生就携带艾滋病病毒”,这又表明他来到人世的第一天起就意味着永远地失去了健康,今后伴随他的是常人无法体会到的病痛的折磨。(板书:病痛)

*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艾滋病是一种致命的传染病,所以许多人都非常惧怕艾滋病,从心理上也就排斥艾滋病人,而“恩科西一出生就携带艾滋病病毒”,这将意味着恩科西的出世,孤独也将伴随着他而来。(板书:孤独)

*“恩科西一出生就携带艾滋病病毒”,如果母亲还在的话,还能照顾他、鼓励他,但“不久母亲又被艾滋病夺去了生命”,唯一能给他关爱的母亲也失去了,不仅失去了健康,还失去了亲人,这说明他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从精神上都遭受极大的痛苦!

师述:是的,恩科西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失去了健康,有的只是病痛的折磨;不久,年幼的他又失去了母亲,有的只是无尽的孤独。这种痛苦对于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来说,是何等的沉重!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你们的感受!

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指名学生谈感受

*恩科西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却不料,他的求学遭到了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这种受人排斥的滋味是多么的不好受啊!(板书:排斥)

师:恩科西的求学遭到了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家长的强烈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什么叫“轩然大波”?(双方因为一件事争执不下引起的一场大**。)

那么,这场“轩然大波”是因什么事而引起的呢?(恩科西来校求学。)

恩科西的求学遭到了大多数老师、学生、家长的反对,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选择一个角色自己练着说一说。

自由练说——指名说

遭遇冷眼,受人排斥!多么可怜的孩子!多么悲惨的遭遇!

引读出示:后来,由于媒体的干预以及养母的不懈努力,小恩科西才得以背上书包去上学。

一个“不懈”、一个“才”字让你体会到的是什么?(求学困难之大、上学来之不易!)

(感受恩科西的坚强、乐观)

1、师:引读在南非,每年都有近200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婴儿降生,这些孩子中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可是,恩科西却写出了这样的传奇: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许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强的,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这个非洲男孩居然挺到了上学的年龄!

2、“挺”可以换成什么词?能不能换?让我们到文中去找找答案。

学生再次潜心读文,边读边想:恩科西是怎样挺过来的?

3、结合学生的发言板书:坦然面对(理解“坦然”——不是逃避、不是消沉,而是直面它,乐观地面对它)、顽强斗争、关心他人、发出呼吁、充满幻想。

4、文中写恩科西与艾滋病抗争的情景只有寥寥数笔,可事实上,恩科西12年的抗争是何其艰难啊!入情入境,走入他的生活,想想他的每一个白天与黑夜吧!

病痛折磨着他时,„„别人冷落他时,„„遇有身边和他一样患有艾滋病的儿童,他„„当艾滋病患者悲惨死去时,他„„

5、学生自由练写——指名学生配乐朗读

6、走进恩科西,你都看到了怎样一个小斗士?(顽强、勇敢、坚毅、执著„„)

7、此时再看这个挺字,你认为它能换成别的词吗?你从这个“挺”中读出了什么精神?什么情感?

读出你的理解!

四、告别恩科西

1、(出示病危图片、音乐)坚毅与顽强并没有使恩科西摆脱艾滋病的魔爪,2001年初,恩科西的病情开始恶化。病痛将他折磨得体重不到10公斤。又是一个“六一”儿童节,当许多孩子沉浸于鲜花欢乐中时,而这里却是冰冷、孤独、痛苦与死亡。弥留之际,他会说些什么呢?

2、多么真挚的话语啊!在恩科西即将离我们而去时,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他那稚嫩而又掷地有声的话语吧!

出示:

我希望政府向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提供艾滋病药物,使他们不再把病毒传染给自己的孩子。

人们不应该对艾滋病人另眼相看,我们需要关爱,拥抱艾滋病儿童是不会被传染的。

等我长大了,我要成为一名艾滋病问题专家,周游世界,到各国演讲,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艾滋病,关心艾滋病人。

自己练着读一读,读出他内心强烈的呼唤!全体齐读

3、恩科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可他的话语、他的精神却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人类与艾滋病斗争失去了一个勇敢的声音,世界失去了一位同艾滋病顽强抗争的小斗士。”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说:“又一条年轻的生命离我们去了,一个人究竟该如何面对天灾,恩科西就是榜样。”

4、告别了恩科西,老师发现你们的眼中除了感动,更多了几份坚毅,此时,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五、课堂小结

今天的这堂课上,我们认识了一位与艾滋病顽强抗争的小斗士,他便是——恩科西。他的生命虽是短暂的,但却绽放出了瞬间惊人的美丽。让我们在记住艾滋病小斗士——恩科西的同时也牢牢记住把关爱传递给这些需要关心的人们,让所有的艾滋病人都能感受到世间充满着温馨,世间充盈着美丽。

六、作业布置

12月7日是个特殊的日子——世界艾滋病预防日,在这个日子即将到来之际,试着写封倡议书,提倡全世界的人都来关爱艾滋病病人。

16《黄山奇松》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2、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4)观察图片,任选一种松树,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这些目标的制定是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3、说教学重点:

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行语文整合教学,使学生体会黄山松树的“奇”

二、说教法

1、提炼主线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

2、创设情境通过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旅游”境地,感受黄山松树的奇美

3、朗读感悟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味、联想,感受黄山松树的潇洒、挺秀

4、化语为画学生读懂文本语言、浮现语言形象,用电脑绘制名松形象

5、读写结合仿照课文写法,自选一种松树试着写一写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哪些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直接、间接的经验,唤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山”的黄山去看一看,好吗?(板书:黄山)打开网页,进入“黄山旅游” 观看录象和图片,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儿童的思维来自对世界的好奇与惊诧网络的视频播放生动直观,使学生入情入境,对黄山产生直观感知以及各自的体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3、“黄山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奇松”则情有独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仔细观赏一下这些奇特的松树吧(补充完整题目:奇松)

【设计意图】[据题提出阅读专题一个,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能以此为主线,展开自主学习系列活动]

4、据题质疑:黄山松奇在哪儿?

二、初读感知

1、进入“阅读指南”的“整体感知”,呈现: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落实自主学习理念,人人参与读书活动,围绕阅读专题,接触文本语言,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松树之奇,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1)自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结合上下文初步领会生字词的意思,不能解决的加下划线

(2)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3)简要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2、自学课文

3、读后检测交流

4、简要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5、小结:黄山松非常奇特,那就让我们再读课文,细细地去感受一下

三、精读第一节

1、进入“阅读指南”的“整体感知”,呈现:(1)默读第一节,想想黄山松奇在哪儿?(2)联系课文说说“四绝”、“情有独钟”的意思,有困难的可以访问“说文解字” 【设计意图】[访问“说文解字”,可让学有困难的学生得到指点帮助,是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2、学生返回首页自学

3、同桌讨论

4、学生显示网页内容进行交流(1)学生读第二句,抓住“潇洒”、“挺秀”体会,并点击第二句话,出现黄山全景图,展示黄山松潇洒挺秀的身影,体会黄山松的奇特 【设计意图】[语文姓“语”,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同样十分注重语意的领悟和把握](2)读好第二句

(3)学生点击第一句话,联系“说文解字”,展示“黄山四绝”的图片,理解“四绝”的词意

(4)打开“说文解字”,理解“情有独钟”的意思

(5)读好第一句话,读出人们的喜爱之情

5、齐读第一节,再次完整地感受黄山松的奇特

四、精读第二节

1、进入“阅读指南”的“第二节导读”,呈现:(1)读读描写三大名松的语句,想想从哪些重点词语中感受到名松的奇特呢?加上下划线,并说说是怎么体会到的

(2)联系课文说说“饱经风霜”和“郁郁苍苍”的意思,并用“郁郁苍苍”造句有困难的可访问“说文解字”和“造句指南”

(3)你能通过想象任选一种名松,把它的形象画下来吗?你可以进入“创造天地”试一试 【设计意图】[利用网络优势,给学生创设创造性学习的空间学生自渎自悟,感受三大名松潇洒、挺秀的身影,语感得到培养在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电脑绘画这一学生极感兴趣的方式,让学生描绘“内心视像”,在相互评价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

2、学生自学,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讨论

3、学生显示网页内容进行交流(1)感受“迎客松“之奇

A、学生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抓住“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斜伸”等词体会,并点击这句话展示“迎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迎客松的奇特 B、部分学生把优秀的画作传送到大屏幕,图文对照,师生点评 C、读好这段话,读出迎客松的奇特和人们的赞美之情(2)感受“陪客松”之奇

A、学生读写“陪客松”的句子,抓住“如同”、“绿色巨人”体会,并展示“陪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陪客松的奇特

B、部分学生把画好的陪客松的画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C、读好这句话

(3)感受“送客松”之奇特

A、学生读写“送客松”的句子,抓住“蟠曲”、“天然盆景”“向山下伸出”体会奇特,并点击这段话出示“送客松”的图片进一步体会

B、学生把画好的送客松的图片传送到大屏幕,图文对照,师生点评,进一步感受送客松的奇特

【设计意图】[展示是最好的学习为了展示,学生会以自己最大的负责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作品在发布自己作品的同时,学生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激发起内心的创造欲望,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养成 ] C、读好这段话

(4)齐读写三大名松的句子,整体感受他们的奇特(5)看图描述三大名松

4、部分学生把造的句子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五、精读第三节

1、进入“阅读指南”之“第三节导读”,呈现:

1)默读第三节,想想“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文中列举了哪些不同的姿态?可以进入“图片集锦”欣赏千姿百态的松树

(2)理解“屹立”并造句,有困难的可访问“说文解字”和“造句指南”(3)你能选择一种最喜欢的松树,学习第二节的写法,给它配上几句话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写一写,并发布到网上,把作品展示给大家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实现了读与写的完美结合 ]

2、学生自学

3、学生打开网页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网页,展示更多的黄山松的形象,加深学生对黄山松树之奇的感受](1)展示图片理解“千姿百态”、“屹立”、“斜出”、“仰”、“俯”等词,体会松树姿态之奇(2)部分学生把写好的片段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3)读好这一节

六、总结全文

1、读了《黄山奇松》,请你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2、读了《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你是否觉得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黄山奇松的赞叹之情?如果是,请你浏览全文,举例说说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部分精读回归整体,这一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则能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七、课外延伸

读完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可以进入“人文地理”和“推荐网站“查阅相关资料

17.《黄果树瀑布》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果树瀑布》是国标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写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特点,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果树瀑布形态和声音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上网浏览、查询、筛选信息资料及应用BBS发帖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情感目标:借助网络平台,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体会大自然对人性情的陶冶。3.教学重、难点

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理解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和大自然的生机。

二.说教法、学法

针对网络的优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情境创设、自主探究、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三.说教学准备: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以服务于学生学习为宗旨,设计了《黄果树瀑布》专题学习网页,包括课文朗读、聆瀑阁、赏瀑楼、置谷底、霞客介绍、名人赞瀑、名瀑集锦、交流室、字词练习、拓展延伸十个部分,里面安排了丰富的图片、文字、视频等与课文相吻合的静动态资料,供师生在学习进程中选择使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的教学分为五个环节。

(一)回顾旧知,语言激趣

为了了解学生在上节课中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开始新课学习之前,教师设计了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解释的习题,学生完成之后将答案提交,他们的掌握情况教师就一清二楚了。这既是一个回顾旧知的过程,也是一个复习网上交流的过程,在学生应用BBS发帖子这个环节中起到了“热身”的作用。课文第一段“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是新课学习的指挥棒,教师介绍“黄果树瀑布不仅是我国最大的瀑布,亚洲最大的瀑布,也是世界最壮观的大瀑布之一”。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对黄果树瀑布充满了向往,迫不及待地想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

(二)情景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只有当学生亲生体验过,才会展开积极的想象,从而主动积极、创造性地理解课文,体悟情感。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和形态,由于瀑布离我们生活比较远,所以我安排了聆瀑阁和赏瀑楼两个栏目帮助学生去感受瀑布声响和形态的特点。在这里网络不可替代的优势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听,瀑布声像微风拂过树梢,像潮水涌上岸堤,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逼真的瀑布声让学生似乎亲耳聆听到了大自然美妙的乐章,在这支奏响于天地之间的交响乐中,学生感受到了黄果树瀑布声响大的特点,心也追随着那由远及近的声音向黄果树瀑布奔去。

看,瀑布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通过录象的播放,学生领略到了黄果树瀑布一泻而下的气势,准确地理解了作者为什么把黄果树瀑布比作为宽幅白练,利于他们了解黄果树瀑布形态宽的特点。

学习第四自然段时,教师给学生准备了形象直观的图片,结合图文,学生联想到瀑布激起的水花在空中漫天飞舞,随风飘扬,最后轻盈洒落在黄果树小镇上的情景,教师紧扣学生的想象,抓住“腾空而上”“ 随风飘飞”“ 漫天浮游”“洒”四个词语进行朗读指导,再配上轻扬的音乐进行指读、赛读、齐读。朗读中,那阵阵银雨不仅洒落在黄果树小镇上,也洒落在孩子们的心中,让他们感受到了大自然无限的生机。这个环节的学习中,“洒”字一定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学生学会比较水的不同动作,将课后第三题设计为课堂练习。答题、查看方式与选择字义一致。

在这部分的学习中,我先让学生接触文字,从字里行间去想象瀑布的声音和形态,初步感受瀑布的美。再播放瀑布的声响和录象,让他们深刻感觉到黄果树瀑布或如“微风拂过树梢”或如“千万架织布机大合奏”的声响和“宽幅白练”、“银雨洒金街”的形态。这样的声响,这样的形态,难怪书上说黄果树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情由境生,多种形式对黄果树瀑布的深情赞颂为本段学习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三)选读探究

学生是主体,教师要为学生服务。在教师领着学生聆听过瀑声,欣赏过瀑景之后便进入了谷底内容的自学,第五至七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在谷底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作者的感受是这部分的重点。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我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让他们进入专题网页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进行合作学习。根据教师提供的自学导航:

1、如果你坐在绿潭边,最想做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浏览庐山瀑布和黄果树瀑布的图片,你会用怎样的语言来形容它们各自的美?

3、为什么作者会感到自己的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觉得自己的胸膛就像张开的山谷? 第五自然段,着重让学生结合图文,进入情境,感悟到潭水的清幽和水珠飞溅在脸上的清凉,让人感到这一切舒服极了。

第六、第七自然,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庐山瀑布的秀美和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进入情境,展开联想,仿佛自己端坐谷底,观赏气势非凡、雄伟壮丽的瀑布,聆听轰鸣如雷的瀑布声,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使学生体会到景观对游人心情的影响,觉察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人的生命活力的联系,感悟到黄果树瀑布不愧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在交流第三个问题时,教师要注意要引导学生领悟游记的写作特点:要将自己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融合在一起,才能使读者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写作方法渗透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过程中,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情感升华

学到这里,我们感受到黄果树瀑布真的很美,使每个来到这里的游人身心都沉浸其中,教师适时提出问题“课文中用哪个词语表达出了这种意思?”根据学生回答,抓住“沉醉”一词,结合网页上的“霞客介绍”让学生了解到就连游览过无数名山大川的地理学家徐霞客都沉醉在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之中,感悟到黄果树的的确确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全文结束在学生沉醉般的朗读之中。

在“名人赞瀑”栏目中,学生欣赏到古今文人对瀑布的赞美,或诗歌或对联,结合自己对黄果树瀑布的独特感受,让孩子们通过网络在“我要写一写”中发表自己的即兴对联或诗歌。这样,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就完美地结合起来了。这样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又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五)拓展延伸,动手实践

学完这课,我给学生设计了两个课外实践作业:一.浏览专题网页上的“名瀑集锦”栏目,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瀑布资料,和黄果树瀑布进行比较,各有何特色。二.搜集瀑布图片,完成一份瀑布相册,与同学分享。这些课外实践注重了跨学科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空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六)教学小结

《黄果树瀑布》一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景;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利用合作学习,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最终达到意义建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18.《莫 高 窟》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莫高窟》是小学语文教科版第7册第六单元的文章。本课描述了莫高窟姿态各异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飞天壁画,那栩栩如生的卧佛向人们展示着迷人的风采。这一奇观凝聚了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心血。

课文是以总分总的结构来介绍的,第一段总写莫高窟所处位置和环境;第二、三段着力描写了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文中运用了生动准确的四字词和排比等描写神态,将栩栩如生的彩塑和壁画展现在读者眼前。课文从多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运用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说明详细具体。无论是用词造句,还神态描写,表达方法,结构等方面,都有本年段的侧重训练点;第五段总结全文,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篇文章描述的内容极具鉴赏性,适合运用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相结合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象,感受莫高窟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本班的学生处于小学中高段,通过以前的学习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如:自学生字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预习朗读课文,查找资料等。但是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还需要提高。

三、教学准备

教师:莫高窟图片和文字的有关资料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莫高窟的相关知识,并尽量搜集有关图片

四、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学会本课总分总的写法和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

3、认识课后9个生字,会写13个要求会写的字。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

1、体会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彩塑和藏经洞的文化艺术价值,学习本课的说明方法。

2、学习作者从多方面抓事务特点的写作方法,体会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描写方法。

六、设计理念

体现学习语文的规律,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完整的认识。

体现学习语文的特点,听说读写的训练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

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教师指导为辅,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七、教学过程

1.导入直接走进文本:

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课一开始,我便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茫茫的沙漠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她是历代文人墨客争相称颂,各国旅游爱好者竟相前往的圣地。这节课我们到莫高窟走一走,看一看。让学生感受莫高窟的宏伟瑰丽,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莫高窟的向往。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在预习的前提下,检查生字难读词语的认读情况,再读课文,体会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3.紧密结合资料,深入理解课文。

文中出现的佛教人物基本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神态各异的彩塑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此我适时地展现各种彩塑,特别是睡佛的画面,使文字活了起来,让学生主动、自然地进入到了课文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字到图片再回归文字,使学生对莫高窟彩塑艺术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

最后,我充满激情地小结,让学生带着自豪感来读一读、背一背!学生配上动作表情进行背诵。通过这样的美读、模仿,可以让学生体验、感悟、熏陶,在语言的海洋里领会情感。

我们都知道: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自己总结出学习的方法。因此,在学习了第二自然段以后,我马上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一段的构段方法。第三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先组织学生按照刚总结的方法自学、讨论,然后检查自学效果。在检查时,我呈现壁画,引导学生欣赏,用文中的语言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句群,运用这种描述方法,想一想、说一说飞天还有哪些形态;利用图片、指导朗读、背诵。所有这些都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

第四段的教学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主,通过资料的介绍,再次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憎恨,写出自己心中的情感。接着,教师顺势组织学生带着惋惜和憎恨之情朗读第四自然段。升华情感。

板书设计根据课文的内容,体现简洁明了、统领全文的原则,表现文章的结构特点。

19.《天火之谜》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解开大自然的奥秘。本文采用烘托的手法,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是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给课文分段,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5、能根据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二、说教学方法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课标》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倡导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培养语感,受到熏陶使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为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步来设计: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前阵子下阵雨,打雷时的情景吗?你们当时的心情怎么样?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雷电的吗?可是古人却不知道,它成了一个谜,并且将雷电叫做天火,那么是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紧扣教材,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体验,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

自由读课文,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读准字词,读通句子;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

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2)理解词语。

4、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5、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每段段意,让学生根据段意来分段。

一、长期以来雷暴是个谜。

二、富兰克林解开雷暴之谜的经过。

三、富兰克林利用他的发现造福人类,发明了防止雷暴伤害人的避雷针。

【语文教学中读是最基本的要求,为了能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让学生初读课文时给予充足的时间,并设计了分层次朗读:第一层自由朗读,读准字词;第二层读通句子,;第三层让学生朗读各自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因为是自己喜欢的,学生一般也就读得比

较流利,容易获得成功感;对于听得学生来说,学到得东西也更多一些,这样读书活动就成了学生展示才华得舞台。】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

2、为什么说它可怕?古时候的人把雷暴看成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3、齐读第一节。

【这一小节可以抓住劈成两半、一直、可怕等词,让学生到人们对于神秘的雷暴的害怕程度。】

4、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你了解富兰克林吗? 可以让学生来简单地介绍一下(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5、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 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6、板书:

勇于探索

注意观察

认真思考

勇于实验

大胆推测

认真实验

7、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

8、讨论交流(1)(读好词)早就

(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不足为奇: 不值得奇怪

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不能接受?

(3)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

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过渡:可是面对别人的嘲笑,富兰克林不但没有气馁,而且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

(动作)(5)他是怎么实验的呢?学生快速读课文

A、划出动作的词,你觉得实验经过怎样?

B、出示动作的词。请大家先读课文,然后根据黑板上的动词,试着把故事的经过说出来。(同桌试讲)

(6)指名说说实验的经过。

【这部分设计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对于3、4两个重点段落的教学,我让学生围绕“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入手,大胆放手让学生寻找答案,自由品读、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9、出示:雨越下越大,富兰克林放的风筝离他渐渐远了,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看着在风雨中飘忽不定的风筝,如果你是富兰克林会想什么呢? 指导朗读 【“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中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表面上看它是写风筝在风雨中飞行的样子,如果放到课文中,放到富兰克林做实验那个特定的情景中,是不

是会有一番特殊的含义哪,是不是这只摇曳的风筝就是此时富兰克林心情的真实写照哪。于是在进行教案设计时我就想到了这一点,力图通过这一句的理解让学生对富兰克林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具有人性化的认识,他虽然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但也和许多普通的人一样有思想、有情感,有烦恼、有苦闷、有彷徨。只有对他们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才有可能全面了解他的人生,他们成功的艰辛之路,理解科学的道路没有坦途的真正含义。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的感悟】

10、实验成功了,富兰克林的心情怎样? 指导朗读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11、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12、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

震惊世界

13、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

夸奖富兰克林 【这个问题与上面相互呼应,从以前的冷嘲热讽到现在对弗兰克林充满敬佩,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出富兰克林对科学的执著。】

四、拓展作业

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避免雷击从而保护建筑物的?

【这样设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国标本第9册第20课,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前后两次撰写明史《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简单地介绍了谈迁的志向以及他为写成《国榷》付出的努力。第二部分2-3自然段,具体写谈迁在遭受到原稿被偷的厄运后,重新奋斗最终写成《国榷》的事。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充分地体现出了谈迁的信念就是打不垮的信念,为下文揭示有关信念的道理打下了一个强有力的伏笔。最后一部分第4自然段,点明题旨,揭示信念的力量。

文章意在通过一个真实的事例向学生传递:信念能够让我们永远心怀希望,而打不垮的信念就能助我们成功。

二、说教学目标:

1、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3、在理解、感悟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2、体会谈迁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四、说教法、学法、教学理念:

1、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重点词句知道朗读和感悟。

2、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良好的氛围,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以三组词语入手,并有意识地给它们归了类,并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提出明确的要求。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让他们选择其中的某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和把握,为下文学习重点段落作铺垫。

(二)围绕“厄运”体会艰辛

这部分内容我以问题导入:谈迁遭遇到的厄运是什么?为什么这对他来说是厄运?引入第一小节的学习,这一小节中有一个重点句: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让学生自读感悟,这几个数字在这里表现了什么,学生可以说一个数字,也可以几个数字结合起来说。20多年,一万多个日夜,记载了谈迁辛劳的付出;6次修改是为了明史的翔实可信;50多岁说明年老志坚;500多万字从数量上说明谈迁巨大的工作量,真是一本巨著。最后通过朗读加深对谈迁的认识,认识谈迁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这一小节中“为了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引导学生去比较“一点史料”和“一百多里路”,从而让学生感悟谈迁对历史的责任感,在通读朗读去感受人物。

(三)所受打击之大

家境贫寒并没有动摇过谈迁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的信念,就在他大功告成的时候,他的内心不知道有多喜悦,简直是难于言表。可就在他沉浸的喜悦之中时,他遭受到了这样的厄运,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到,接着追问:这样的厄运对于谈迁造成了多大的打击?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到底在想什么?

这里安排了说话练习,让学生根据以上的内容有条理、有层次地说一说,进而体现语言的层次感,我在板书上作了相应的提示:来之不易、书稿被盗、致命打击。

接着,追问,谈迁在以泪洗面的日子里消沉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会抓住“很快”、“回到”、“从头撰写”等词语体会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

(四)再写《国榷》的艰辛

“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他又是怎么战胜厄运,再次编写《国榷》的?”由这样一个问题过渡到第3小节的学习。第三小节要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进行理解,比如“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亲自”、“终日奔波”等词语,然学生体会谈迁的艰辛。我抓住其中的一句“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让学生自读体会,学生会联系词语“年老体弱”和“奋笔疾书”来感受谈迁的精神。紧接着我设置了一组想象联系来加深学生对“信念”的理解:(1)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2)那是一个漫天飞雪的清晨,„„在想象练习的基础上再看一组动画,让学生对谈迁所付出的艰辛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然后再追问:谈迁为了矢志不渝的信念,在努力,在抗争,他要与什么抗争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读到悟,到想象人物情景,逐步丰满了人的形象。

此时再让同学理解“名垂青史”这个词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正是因为谈迁有了坚定不移的意志,他才从厄运中走来而名垂青史的。

(五)学习最后一小节,总结全文。

最后在朗读(最后一节)声中,在对人生的感悟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21.《 诺贝尔》说课稿 说教材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主 旋律编排的几篇课文。单元训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课文,把文中所蕴涵的道理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培养自己的这种精神。《诺贝 尔》这篇文章以朴素的语言,感人的笔触叙述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 程,教学本文必须让学生真切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 神,启发学生学习他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深入体会文章步步深入表现人物个性的写 作方法。出于以上考虑,结合学生实际,将教学要点说明如下: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读顺课文,理解“盛会”、“风行”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诺贝尔发明炸药的经过,并能简要地复述。

3、练习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能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

4、感受诺贝尔身上的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不畏艰难、不断探索、造福 人类的精神。

5、能整合全文内容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诺贝尔身上的精神,能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你觉得诺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请结合课文 中关键的词句说说理解。(这是教学的重点部分。)(1)用笔勾出哪些自然段是具体写诺贝尔的。

(2)细细地读文章,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一写,并圈出或者划出相 关的词句。

(3)交流。鼓励同学们各抒己见,老师相机板书学生回答中揭示 人物品质的词语以及学生口头表达中的好词。

(板书下揭示人物精神品质的词语,可为后面的总结服务;板书下学生表 达中用的好词,一方面可帮助学生直观地积累,另一方面可激励学生积极 地表达。交流中,我会安排学生结合理解相机地读书,练习有声有色地朗 读,通过读好自己找到的关键词句突出人物品质。另外,我会利用板书展 现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理解整体化、条理化。对 于学生的回答,说不定会有一些另外的想法,如:为什么诺贝尔的研究要 牺牲家人?这个时候可引导学生关注第5自然段,其中有这么一句:“他与 父亲、哥哥一起,发明了一种液体炸药。”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父亲、哥 哥也作研究,那么后面他们发生意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为什么诺贝尔做 实验时不能离炸药远一点,而要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如果有学生提这 样的问题,可先放手让其他同学帮忙解决,解决不了再老师引导:因为他 要观察。而从这里,引导学生体会:也更能体现出他为科学的奉献精神。)

在这些目标中,重点是1、2两个目标的达成,难点是读懂课文,感受诺贝 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学生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 任务。在朗读、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才能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 达的人文内涵。根据这个理念,我对本课时教学作如下设计:

一、情景导入,初知人物形象

课始,通过教师设疑提问:劈山筑路,打通隧道,开凿矿井最离不开什么 ?是谁发明了的?让学生说说他是谁,引出课文主要人物——诺贝尔,再 通过课件图片认识诺贝尔,师板书,生齐声呼唤这位老人的名字,使情景

交融,课伊始,情已生。

二、抓主线——研制炸药的过程,品文悟情。

1)课文5至9节集中表现了诺贝尔从事科学研究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学这一 部分,可以放手让学生潜心自读,找出触动自己心灵的地方认真体会,然 后再读读议议,力求读出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从发明出“诺贝尔爆炸油” 到“黄色炸药”的成功制造,其中诺贝尔历经的艰辛,要引领学生用心感 受。2)“毫不气馁”是文章中的一个重点词语,也是诺贝尔精神的最好诠释。教学时,在词语朗读的基础上聚焦到“毫不气馁”上,说,谁毫不气馁 ?干什么毫不气馁?用上“毫不气馁”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把诺 贝尔和“毫不气馁”联系在了一起,奠定了初步的感情基础。然后,再读 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诺贝尔在研究炸药时有哪些感人的画面让你深深 感受到了他的毫不气馁?请学生边读边用“——”找到相应的句子。此时,学生走进了文本所设的情景中,读读、划划、批批、注注,一个个感人 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一个鲜活的、毫不气馁的诺贝尔走进了学生的视 野,走进了他们的心灵。然后,抓住三个最感人的画面,通过读、悟、文 本拓展、感情朗读等方法,具体、形象、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在多种 教学手段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诺贝尔的精神,感受到他为了发明炸药,投入了“整个生命” 3)小组合作学习

在赏读完课文之后,我选择一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充 分发表自己所观点,如:诺贝尔发明炸药为人类的生产生活解决了哪些实 际问题?诺贝尔死后,大量的炸药也用于战争,毁灭人类创造的文明,如 果诺贝尔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由此进入最后一段的学习让学生读读议议:透过这份遗嘱,你明白了什么 ?进一步体会诺贝尔博大的胸怀,奉献的精神何对全人类的热爱,感受他 伟大的人格力量。4)拓展延伸

通过创设话题,让学生交流知道的象诺贝尔一样的科学家。教师也将搜集 的人以大屏幕展现伟人的功绩。既锻炼了学生口语,也积累了知识。小练笔

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字的小传(主要写明人物的生 卒年月,国籍、身份、主要成绩和贡献,目的在于熟悉课文,训练写的能 力。

二、存在不足及改进措施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这节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课文的3到9节是文章的重点,尤其是8到10节有声有色的朗读感悟应是 重点中的重点,而我把握的却不突出。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有时间观念,课后题应当堂解决。

2、毕竟是高年级了嘛,课堂教学除了要培养孩子听、说、读、悟的能力,还要找找读写结合点。像《诺贝尔》课后“为诺贝尔写一百字的小传”就 是一个很好的读写结合点,我留有15分钟让学生写在下课前有两三个写出,但没时间展示。如果在这出示范文,是不是会更好。总之,在今后的教 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写”的能力的培养,努力让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年

上一个台阶。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 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 和体验,有所感悟的思考,享受审美乐趣。”本着这个理念,我会继续尝 试用“自主感悟”型课堂模式指导教学实践,放手让学生自感自悟,互帮 互学,取代老师的讲解,让这种扎实、朴实、平实的教学模式绽放出迷人 的光彩。

22.《滴水穿石的启示》说课稿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2课,这是一边介绍事理的说明文,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由来,告诉人们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它进一步深化了“坚持才能成功”这一单元主题,同时又是这一主题的总结与升华。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先由“滴水穿石”这一现象入手,提出“只有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才能获得成功”的观点,并以古今中外的名人艰苦奋斗、克服困难、成就事业的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让学生从中感悟到学习必须目标专

一、锲而 不舍的深刻道理。让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的复述课文¬

2、掌握抓住关键词理解内容、把握思路的学习方法感悟体验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可贵精神”。¬

3、了解本课正反说明的写作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掌握抓住关键词理解内容、把握文章思路的学习方法,感悟体验“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可贵精神。¬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整理文章脉络以及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 说教法¬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从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过渡,对事物的认识仍需要感性材料来辅助,因此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配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本节课采用以下的教学法¬、辅助教学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融会声、图、文并茂诵读和绚丽多彩的画面,以激起学生美的感受,在诵读中感悟到要想成功,必须“目标专

一、锲而不舍”的深刻道理,另一方面可使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2、任务驱动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都设计了一些问题,安排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带着任务进行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

3、朗读感悟法(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精彩语句,感悟语言美的作用,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让学生喜爱朗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

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并把选择权交还给学生,如:自己确定学习方式,结合课本,也可以参阅课外读物、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谐互助,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协作精神。¬ 课分为两个课时完成,这里我着重讲的是第二课时¬

四、说教学过程:¬

1、认识奇观、分析原因、找出观点

给大家一个机会,谁愿意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推销一下自己,谈谈自己的理想?”以这个问题导入,然后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理想大门的“钥匙”,从而引出滴水穿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根据学生回答形成原因:“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着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从中找出反映水滴品格的词语:接连不断、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等出示滴水穿石的图片,学生回答后提问水滴有个自然兄弟--雨水,它的力量要比水滴大的多,它能把石块滴穿吗?再问雨水有什么缺点?告诉学生有时为了更加突出事物的某一方面,可以从相反的方面进行说明,形成对比,雨水和水滴,你们更喜欢谁,用自己喜欢的语气朗读。在这个环节中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动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提出问题,这时学生的探索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带着问题读书,调动学生的看听想读说的能力。¬

2、学习典范,寻找共性,体会精神

“水滴力量虽小,但是他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最终能把石头滴穿。其实我们人类社会也有许多像小水滴一样的人。”由此透过水滴石穿这种自然现象,联系到人类社会中,自然地引入到课文第三小节的学习。第三小节以并列的方式介绍了古今中外三位名人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最终获得成功的事例,这部分内容更适合于学生自主性学习。于是我让学生分组合作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人物进行学习,评价激励学生在刚才的学习的过程当中,也做到了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像这样下去,我们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把自己知道的有“滴水穿石精神”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进行交流。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要求学生理解“滴穿”、“顽石”、“滴水穿石”的精神,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在学习完第一个例子后,让学生自学其他两个例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借助媒体,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读、找、交流、讨论、对比等学习活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铭记启示,感情升华。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才攻克各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所以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课件出示)理解“铭记”,带着对伟人和水滴敬佩的心情,齐读全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能力,还应着眼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有感情地读背,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学做水滴那样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四)课外延伸,学以致用。

1、前面我们学习了三位名人的故事。现在请大家结合本文的学习,谈谈自已想怎样做?联系实际课后写一篇读后感。

2、课后搜集有“滴水穿石”精神的名人名言、故事等和大家交流。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突出阅读教学与习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继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本课所讲的内容,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22.滴水穿石的启示

李时珍

目标专一

成就事业

爱迪生

齐白石

持之以恒

实现理想 23.林冲棒打洪教头说课稿

一、说教材 1.主要内容

《林冲棒打洪教头》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的第22课。这篇课文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有关内容改编而成,主要写林冲遭刺配来到“小旋风”柴进庄上,被洪教头所逼与之比武,几招之内便将洪教头败于棒下,最后使之羞惭而去的故事。全文紧紧围绕“比武”这一中心,以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刻画林冲、洪教头的性格特征。2.结构安排

课文是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依次为“进庄——相遇——比武——离庄”,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层层渲染,中心突出,易于学生阅读,理解,是《水浒传》中一段脍炙人口的佳作。3.情节描写

从全文看,课文的故事情节完整,人物描写细腻,重点突出了人物的鲜明性格,忍让谦和、武艺高强却深藏不露的林冲与傲慢无理、盛气凌人、武艺差的洪教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4.写作特色

(1)人物富有个性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特别是个性化的语言,充分显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用词准确贴切、生动传神。通过一系列精准的动词来描写人物的动作,刻画出了洪教头急于取胜的心理,展现了林冲战胜洪教头的精彩场面,突出了林冲深藏不露的高超武艺,把故事情节的发展推向了高潮。5.题目解析

文题“林冲棒打洪教头”高度概括了本文记叙的内容,也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整篇课文就是通过林、洪两人的比武来刻画人物形象的。6.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课文生字,联系句子理解课文字词意思。掌握“解、禁、还”3个多音字的用法。(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7.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词语,掌握多音字。感情朗读。

难点: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林冲和洪教头的性格特点,感受我国古典文学的语言特色。

二、说教学理念

1、语文观 语文是学生自己学会的,不是老师教会的;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十字经”课课要念。

2、质量观 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差异发展、可持续发展。

3、角色观 蹲下来看孩子;师生是共同的研究者;走近学生,走进学生(让师生的心灵在课堂上呼应起来);鼓足教育期待的风帆(它是催化剂,催化创新的意识;它是播种机,播种的希望越大,收获的果实越多;它是童话的圣殿,将课堂变成学生的精神家园)。

4、教学观 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方法、重情趣。

5、设计观 目标与智能的多元化,内容与方式的选择化,结构的模块化(变线性结构为模块结构),节奏的弹性化(与学生的学习情绪谐振)。

6、评价观 评价是激励的艺术。在我的课堂上,不仅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而且有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这种多元性、多主体的评价,形成了一种强力“思维场”,让学生的思维在强力碰撞中迸发美丽的火花。

三、说教法

1.引导自主学习法。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言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课文片断,便于教学;播放电影片断,便于学生进入课文情景,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国古典文学的魅力。3.范读法。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治情感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的训练,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形象思维,提高作文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通过范读,披文入境,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以其声、情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起到传授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的作用。

四、说学法。

1.自学法。人的大脑接受信息,有意注意总比无意注意有效得多。经过自学,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大概了解,有了一番摸索的功夫,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领,或者是困惑不解。一旦进入探讨阶段就会全身心投入。一方面可以从容、有条不紊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略有所悟的急需得以印证和深化,不得要领的急需理清头绪,困惑不解的急需弄个明白,自然都格外注意,毫不懈怠。这样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留下了深刻印象,还强化了自主意识。

2.研讨法。学生自学后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见解,听取别人的意见,思索别人的看法,反驳错误的观点。这一过程在教学时还注重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般先由基础较差一些的学生解决课文中的共性问题,并积极引导尖子生对个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一参与过程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听说能力、判断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3.反复朗读法。学生的多层次读。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a.初读。感知课文内容,解决字词,质疑问难。b.细读。质疑后,边读边想边议,弄清段落层次,把握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c.精读。感情朗读重点语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通过这样的读,就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功效,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

五、说教学过程

1、四大名著来开篇,开门见山入课题

《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之一,那么在教学伊始,我便让学生说说四大名著与作者,然后,便直接提出今天要学内容便是《水浒传》第九回的一个小故事。板书:林冲棒打洪教头,学生对林冲何人,什么叫教头并不理解,让学生了解人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我对

林冲会进行简单介绍,对教头会直接进行解释。我还会告诉学生看着课题就会知道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多读题,随后让学生提问,想了解些什么?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出下面教学。

2、初读课文要感知,识字正音理脉络 五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已经较大了,所以生字在课前的预习中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解决,在初读课文中,我主要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从课题入手,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再让学生找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洪教头挑斗比武以及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经过?再弄清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并请学生按初次见面(23自然段)、初次交手(456自然段)、再次交手(7)自然段,把第二段分为三层。分段对于高段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与其让学生去错误地猜测不如降低难度,直接给学生学习理清脉络的阶梯,让学生在正确的导向中掌握好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

3、精读课文细品味,了解人物各特点 理清文章脉络后,我便以兵法中的计谋为学生细学本篇课文的切入点,整堂课的教学都会以谋略贯穿始终。首先我会和学生聊孙子兵法的三十六计,我问:同学们听过孙子兵法吗?里面有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计谋呢?不要求学生说计策的具体内容,只要说出名称就行,男生的兴趣肯定会比女生更为浓烈,就由男生带起女生兴趣一起走进文本。随后我话锋一转,兵法有三十六计,而我们今天学的课文里面也蕴藏着五个必胜之计,想知道吗?一个必胜计就已经够吸引人了,现在一下子有五个,那么学生的味口便在这五个必胜计中油然而生,随既我又说林冲遭受高太尉的陷害,被开封府发配沧州。一天午后,董超和薛霸两个差人押解林冲路过柴进的庄园时,柴进爱惜林冲是个人才,所以把他当上宾对待,没想到洪教头一出现,就对林冲视而不见,惹柴进极为不满,随即又在洪教头的挑衅下,林冲使出五招必胜绝计,让洪教头羞愧离庄。这第一招便是性格绝定命运。为什么我这么说呢,读读课文描写林冲与洪教头初次见面的情况,你会发现胜败已在初次见面时就分晓了。请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要求学生以自己学过的成语或词概括林冲与洪教头的性格特点,抓住林冲的三次谦让,林冲是在什么情况下谦让?(第一次林冲刚看到洪教头,寻思是柴大官人的师父,理应敬重,“连忙躬身施礼”;第二次是洪教头不理睬林冲,柴进向洪教头介绍林冲,林冲“起身让座”,表示礼貌;第三次洪教头冷言讥讽,瞧不起林冲,要与他比武,林冲连称“不敢”再次退让)让学生明白林冲和洪教头,一个武艺高强,却处处谦虚退让,留有余地;一个酒囊饭袋,却目中无人,不知天高地厚。胜败早已定,性格即命运。找到了第一招我们便来看看第二招,小心试探。你看,他们初次交手,课文的第二段第二层,林冲和洪教头,一缓一急;一慢一快;一个佯装绵羊却是猎豹,一个要装成猎豹却是草包;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从他们的语言和动作中便会发现对于比武艺,两人态度有什么不同,在这抓住洪教头的脱,拿、掂、耍、喝来体会洪教头的自傲与轻敌,而林冲一个低声奉承:“请教了。”便说明了他的虚虚实实了。兵法云:静如处子,动若脱兔。先做小败,诱敌深入。这第三招便是小败在前。林冲是伪装在前,后发制人。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初次交手,战了四五个回合,林冲纵身跳出圈外,叫了一声:“我输了!”林冲真的“输了”吗?此时你就是林冲,你真的认输吗?让学生进入情境,来体会林冲当时的想法,这对后面林冲的取胜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可能会说到,因为林冲打起来不方便,他戴着木枷,施展不开,再打肯定输,心里并认输,因为他说了就算是输了吧!而不是说我真的输了。我就会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出第四招减少一切负面要素,两位差人之所以会开枷,是因为在野猪林遇难时,鲁智深本想杀了2人,但林冲却保了两位差人的性命,两个感激林冲这是其一,其二柴进给的彩头也让两位利欲熏心差大哥枉法循私,开了枷,指望林冲给他们弄点银子花花。脱了枷锁的林冲此时便如蛟龙腾渊,对待洪教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快读第七自然段。他们只比了三个回合便一分高下了。读读这第五招敢于斗争,敢于胜利。齐读了本自然段后,又分别让三别学生读三个回合的比试,同时投影出示三个回合的有关句子

第一回合:洪教头使出人“把火烧天”式,林冲还了个“拨草寻蛇”式。

思考:洪教头为什么“用了浑身功夫”

第二回合:洪教头将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

思考:林冲为什么要往后一退?他是怎么想的?

第三回合:洪教头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洪教头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扑”地倒在地上。

讨论:“措手不及”说明了什么?

通过读与思,读与品,让学生明白“猛虎别在当道卧,困龙亦有上天时”。

4、品味性格再内化,对比描写学写作 在教学完课文,我会再次让学生小结出林冲与洪教头鲜明的人物性格特点,并提出为什么作者可以这样让我们感受到人物的鲜明个性呢?一下子就能辨认出这是林冲,那是洪教头。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上课文后面的提示,让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一种写作手法,对比描写,告诉学生在习作时,要突出某人、某物的与众不同,或者使其个性、特点更鲜明,就可以运用对比描写。

5、创新与实践

在课后,我还要求学生 读一读《水浒传》,把你觉得最喜欢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感受一下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

以上是我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是我认为要学习古典文学,那么做为教师,首先自己就要古色古香,只有丰富的语言才能抓住学生的心,才能带领学生在古典文学中畅游。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那么做为老师的我便就要更具备这些了。

六、板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认为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人物的鲜明个性,其实就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就是从林冲的身上学到一些待人处事的态度与规则,所以我设计的板书是从教学设计的必胜五计和林冲的个性特点中提炼出的。以下便是我设计的板书 林冲棒打洪教头

处处谦让,留有余地。

示弱在前,退避三舍。

小败在前,诱敌深入。

增大正面力量,减少负面要素。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24《少年王冕》说课比赛稿

一、教材分析

《少年王冕》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4课。这是一篇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用人物姓名为题的课文,重点讲了元末明初的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虽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习。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美好事物,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家境也逐渐好转。全文脉络分明,语言朴实无华,细读之下,感染力强,有内在的深刻的教育意义。

根据国家教委颁布实施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各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基本特征”为理论指导,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本着不仅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的原则;在教学时,紧扣《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将第二课时作为教学重点来说,并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对语言文字的揣摩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语言文字能力;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知识目标:扣住重点片断及语句,个性化地理解课文内容,深切感受王冕那种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顺母亲美好品德的影响,进而使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再一次得到净化与升华。

教学重点是:捕捉文中的重点句子及片断,把“母子对话”、“欣赏美景”当作重中之重,从中感悟少年王冕孝敬母亲、好学不倦的美好人格。

难点:课文比较长,如何删繁就简?怎么把握好“孝敬”与“好学”之间的平衡?怎么激发学生透过文字品出情意?这是我在课前所遇到的难题,权且作为教学难点。

注意点:这节语文课,事先提醒自己一定要注意:体现重中之重,体现学生自我的感悟和表达,通过个性化朗读来突出人物品德。

教学准备:课件

二、说教学方法

在诸多的教育教学论著中都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那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呢?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的教学任务,结合高年段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情境式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一堂课的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上课伊始,预设了“看见图上很多好吃的,你会怎么做呢?”这一问题,让学生自由说说,紧接着引出王冕,从而简单介绍王冕,然后问少年时的王冕是怎样一个人呢?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这样的设计符合当代学生心理,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为学习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2、自主式教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利。”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设计了学生自由品读“母子对话”,体会人物心情的自主式的教学方法,还进行分角色赛读。课堂通过这一形式一下就活跃起来了,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3、情感式教学法

在教学第4自然段时设计了情感式教学。首先让学生找到了体现王冕“孝敬母亲”和“勤奋好学”的品德,然后紧扣第4自然的重点字词,体会两个“舍不得”说明了什么?可能有的学生说:“‘舍不得吃’说明了孝敬母亲。”有的说:“‘舍不得花’说明了勤奋好学。”体验到了王冕的可贵品质后,教师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深挖教材的教育意义,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吃”和“花”两方面的情况,对照王冕,进而受到思想教育。这也符合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育思想。

三、说学法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面临这样的社会,学生既需要知识,更需要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古人云:授人之鱼,只供一餐之需;而给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因此,教学生学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纵观整堂课,自始至终都渗透这一思想,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结合课文教学,在课堂上主要让学生学会以下学习方法:

1、读中悟情法

由语言文字材料构建成的文章都是富有感情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从古到今,“读”一直是最基础的学习方法,因为课文的感情需要朗读去领悟,课文的感情需要朗读去表达。在本课教学中,突出“读”的训练,把“读”贯穿全文。采取了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赛读等多种形式,坚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自读自悟”,做到与作者心心相撞,情情相融。

首先由学生自由读,在读中找出体现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好学的品质。其次,在教学第二段、第四段时,采用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赛读,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王冕孝敬母亲和勤奋好学的品德。这样一读,不仅大大节省了教的时间,而且增加了学生自己读课文、体会文中思想感情的机会。

2、分析法

如课文中一句,王冕母亲让他去给人家放牛,他却说:“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是不是他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他为什么这样说?还有“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你认为他“明白了”哪些道理呢?这个时候学生可以大胆发言,各抒已见。

3、看图表达

幻灯片出示书上配图,请你仔细观察这幅插图,能否用一些好词佳句来描述你看到的美景吗?

学生:会说一些词:如,清香诱人,五彩斗艳、晶莹剔透„„

(从各个角度,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受到“人在画图中”美的熏陶。)

四、教学程序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水果图。让学生自由说如果有很多好吃的在你面前你会怎么做呢?引导学生说出他们可能只想到自己,引出王冕,在联系生活实际中反思与少年王冕的差距,从而更深地感悟王冕孝敬母亲的品质,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教学的目的也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的,这也是本环节设计的根据,从而为课文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2、品读课文。

(1)、简介王冕。

(2)、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王冕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布置活动内容:自由读后,进行赛读。指导朗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有权利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伙伴”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本环节的设计也是以此为理论依据的!)

(3)、围绕中心,主动探究(教学第2、5自然段)

教师出示重要句子:“母子对话”.哪些字词体现王冕的勤奋好学和孝敬母亲的品德?

指导朗读。(这一环节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突出了教学重点。)

(4)、按照时间顺序,多年后有很大不同。有什么不同?

(5)、学习第5自然,朗读课文。

欣赏雨后美景,说说感受?并问这个时候你想怎么做呢?(可能学生会说背下来,画下来,抄下来等),让学生得到口语表达的训练。

3、课堂延伸

(1)、欣赏二十四孝图的两幅图。《卧冰求鲤》、《戏彩娱亲》

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孝敬长辈的故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篇2: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上全

1.《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雾凇,俗称树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这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条件是:空气中有过于饱和的水汽以及遇冷凝结。

2.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从填写的词语中可以体会到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

造句:„„最初„„逐渐„„最后„„在海上观看日出,太阳最初只露出一点点光亮,逐渐地太阳越来越大,最后就整个儿跳出了海面。

看着这美丽的雾凇,我想起课文中的这样一个片断: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可以用来赞叹这一美丽景象。这句诗出自岑参写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在这里表达了人们对雾凇那千姿百态、奇特壮美景象的赞美之情。其中的“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这里指的就是雾凇。诗的前两句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3.选用以下的词语写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

蒸腾 模糊 弥漫 淹没 缭乱 洁白 晶莹

今天的雾真大啊!一开门,这蒸腾的雾气迎面扑来,田野里小河边马路上到处弥漫着洁白晶莹的雾气,渐渐地,近处的小树房子模糊了,慢慢地淹没在这湿漉漉的大雾中了。

4.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同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并为其中最为特别的一个。

5.读一读,比较带点词语的意思,并造句。(1)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2)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三个词结构相同,意义相关。“渐渐地、慢慢地”都是表示一个缓慢的过程,“轻轻地”表示雾气轻,每层“镀”的“白银”很薄。)

„„渐渐地„„随着冬天的临近,树上的叶子渐渐地掉光了。

„„慢慢地„„天上的白云慢慢地飘移着,变幻着,令人产生了无穷的遐想。„„轻轻地„„爷爷正在午睡,我轻轻地给他关上房门。

6.描写霜的词语:薄霜铺地、霜若白盐、白霜片片、银霜遍地 描写雪的词语:鹅毛大雪、大雪飘飘、大雪纷飞、洁白无瑕

描写天气寒冷的词语:三九严寒、大地冰封、冰天雪地、滴水成冰

23.春联

1.《春联》一课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及读背春联的好处。春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它的上下联都是(竖着)写的,读时(从右往左),横批是(横着)写的,(从左往右)读。春联的特点是:讲究对仗——字数相等、词类相当,声律优美——抑扬顿挫、和谐动听。

2.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描绘美丽的春光: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展现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反映辞旧迎新: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

展现祖国壮丽河山:①山河增秀色,大地沐春晖。②神州有天皆丽日,祖国无处不春风。③日暖山河春,风和桃李秀。春雨洗尘埃一片清新好风景,东风送和煦千株红艳最芬芳。

春回大地,福满人间。家家幸福庆团圆,岁岁年丰添美满。

24.古诗两首

1.《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作品,他是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元日”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元日这天看到的有趣风俗,如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诗的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写的是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紧扣题目,渲染出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瞳瞳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象征了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第四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风俗,又寓含了辞旧迎新的意思。“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的意思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整首诗寄托了作者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情感。这首诗写到了春节这一天有哪些风俗: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

2.《元日》的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第四句“总把新桃换旧符”,你能动动脑筋,删改必要的字词,改成一幅对联吗?(爆竹除旧岁,新桃换旧符。)

3.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家家户户忙着张贴大红春联。当你沉浸在这祥和的气氛中时,你想到的诗句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江雪》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柳宗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诗的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画的背景。让人感受到雪天的寂静清冷和凄凉,后两句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这幅画的主体,流露出诗人凄清、幽独的落寞情调。这位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

5.《江雪》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的作品。诗中描绘雪景的句子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用你积累的词语来概括这雪景,如大雪纷飞、漫天雪花、鹅毛大雪。诗中最能表达作者心情的词是“孤舟”和“独钓”,从这两个词中你感受到了诗人寂寞孤独和坚毅孤傲的心情。

6.千门万户曈曈日 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耀眼的样子。句意: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千山鸟飞绝 绝:绝迹,不存在。句意:所有的山上都没有飞鸟的踪影。7.古人常说“诗中有画”。请你先把《江雪》这首诗中描绘的情境想象成一幅画,再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

这是隆冬的时节,寒风凛冽,大雪铺天盖地,漫山遍野一片白茫茫,所有山岭都没有了鸟儿飞翔的影子,所有小路上也都没有了行人的足迹。这时,只见寒冷的江面上,孤单单地漂着一条小渔船,船上有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冒着大雪在垂钓。

8.本学期,我们认识了自强不息、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徐悲鸿;一身正气、坚决销烟的林则徐;无私奉献、意志坚定的盘古;勇敢而极富同情心、不怕牺牲、一心为民的普罗米修斯;心狠手辣的宇斯;富有有正义感的赫剌克勒斯;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司马光和童第周;不怕吃苦、严谨认真的李时珍;见义勇为、不图回报的九色鹿;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调达„„

9.本学期,我们随课本瞻仰宽广壮观的天安门广场;了解了奇特美丽、天下闻名的泉城;游览了神奇美丽、充满诗情画意的九寨沟;欣赏了如诗如画的荷兰田园诗情;领略了洁白晶莹、千姿百态的雾凇奇观„„真是开卷有益啊!

练习7 1.对对子。

细雨对和风 桃红对柳绿 蓝天对白云(碧水)地北对天南 古木参天对雪峰插云 山美水美春光美对天新地新气象新

篇3:苏教版四上《田园诗情》说课稿

荷兰一向以“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闻名于世。本文正是从这三个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的。课文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荷兰牧场和运河交错的独特地形,所以作者最后总结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的赞叹。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突破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荷兰的田园风光,语言的生动感知,语言积累。

4.体会作者对荷兰的喜爱之情,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理解“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难点是,对于“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一句话的理解。重难点的突破上我主要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及多媒体的恰当运用相结合的方法。将从三个不同层面进行教学:景物的色彩之美,动物的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之美,宁静的夜晚之美,最后提炼升华理解“真正”二字。

三、教法学法

教法:在教过本单元的写景文章之后再来教这篇课文,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体会。

1.采用要求学生自读自悟,品味交流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他们把课文读通、读懂。

2.情景教学法:我利用学生来荷兰玩的美丽的乡村景色的图片,多媒体,描述语言的方法深深地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读优美的段落,背诵一个或两个优美的句子。

学法:教是为学服务的,根据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要求设计学生的学法。第一,初步体会语言生动的作品,并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然后让学生阅读、规划、理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中主要从纵横两条线入手,纵线是对课文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整体的感知,横线是从具体文本中感受真正荷兰之美。

(一)视频激趣

本单元全是写景的文章,但“景有不同”,《泉城》《九寨沟》是孩子们身边的美景,而荷兰离他们太遥远了,一点儿概念都没有,怎么让他们走进文本,我是动了一番脑筋的。最直观的情景教学,最吸引孩子的是美丽的画面。学生欣赏多媒体显示屏幕:在运河里,屏幕上的草原、郁金香、奶牛、马,所有在清远悠闲的音乐的同时,让学生欣赏视频能产生一种奇妙的感觉,想象文字描述的乐趣和田园风光。

(二)整体感知

说明:免费自习静静地读课文,想想荷兰给你的印象,它可以用什么画将它们画出来,试着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想法。

生字词的教学没有单独出示,完全融入课文中,比如学生读到牧场之国时,我出示这些牛马羊都是“牲畜”,当读到夜晚人们挤奶时,出示“汽笛”,这样不着痕迹地进行生字词的教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保护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同时通过自我学习和整理,准备集体交流。

(三)交流感悟、指导朗读,提炼文章的中心句

课文中哪一句话就概括了大家的体会?

【设计意图】“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引出全文描述的重点“水、花、牧场”,抓住了课文的重点,组织下面的阅读教学。

(四)自读自悟,交流讨论

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无处不在的美,这也是隐藏在课堂上的一条横线。

【设计意图】结合多种形式、图文并茂,有感情朗读,如:个人读、师生读、老师范读、男孩子读等。让他们在读中感悟体会荷兰的景美。

美:动物的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之美(以读促悟)。

贯穿全文的一条线就是美,马儿的剽悍强壮的动态美,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色彩美,宁静夜晚的动态美。有动态、有静态,孩子的喜好不同,感兴趣的地方也会不同,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部分熟读成诵,形成积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了锻炼。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作品的优美语言,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是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本环节的设计是品读语句,加强积累,让学生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总结升华,小练笔

理解“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说一说眼中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在这里让学生换位思考,可以是记者,可以是导游,甚至可以是老师……顾全不同层次的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小组内一人记录,一人发言,集思广益,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最后用三幅图片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在这一部分中,不同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生个人的形式,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实现了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促进了其个性健康、和谐发展。

五、设计反思

篇4:苏教版四上《田园诗情》说课稿

荷兰一向以“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闻名于世。本文正是从这三个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的。课文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荷兰牧场和运河交错的独特地形,所以作者最后总结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的赞叹。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突破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荷兰的田园风光,语言的生动感知,语言积累。

4.体会作者对荷兰的喜爱之情,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理解“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难点是,对于“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一句话的理解。重难点的突破上我主要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及多媒体的恰当运用相结合的方法。将从三个不同层面进行教学:景物的色彩之美,动物的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之美,宁静的夜晚之美,最后提炼升华理解“真正”二字。

三、教法学法

教法:在教过本单元的写景文章之后再来教这篇课文,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体会。

1.采用要求学生自读自悟,品味交流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他们把课文读通、读懂。

2.情景教学法:我利用学生来荷兰玩的美丽的乡村景色的图片,多媒体,描述语言的方法深深地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读优美的段落,背诵一个或两个优美的句子。

学法:教是为学服务的,根据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要求设计学生的学法。第一,初步体会语言生动的作品,并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然后让学生阅读、规划、理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中主要从纵横两条线入手,纵线是对课文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整体的感知,横线是从具体文本中感受真正荷兰之美。

(一)视频激趣

本单元全是写景的文章,但“景有不同”,《泉城》《九寨沟》是孩子们身边的美景,而荷兰离他们太遥远了,一点儿概念都没有,怎么让他们走进文本,我是动了一番脑筋的。最直观的情景教学,最吸引孩子的是美丽的画面。学生欣赏多媒体显示屏幕:在运河里,屏幕上的草原、郁金香、奶牛、马,所有在清远悠闲的音乐的同时,让学生欣赏视频能产生一种奇妙的感觉,想象文字描述的乐趣和田园风光。

(二)整体感知

说明:免费自习静静地读课文,想想荷兰给你的印象,它可以用什么画将它们画出来,试着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想法。

生字词的教学没有单独出示,完全融入课文中,比如学生读到牧场之国时,我出示这些牛马羊都是“牲畜”,当读到夜晚人们挤奶时,出示“汽笛”,这样不着痕迹地进行生字词的教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保护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同时通过自我学习和整理,准备集体交流。

(三)交流感悟、指导朗读,提炼文章的中心句

课文中哪一句话就概括了大家的体会?

【设计意图】“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引出全文描述的重点“水、花、牧场”,抓住了课文的重点,组织下面的阅读教学。

(四)自读自悟,交流讨论

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无处不在的美,这也是隐藏在课堂上的一条横线。

【设计意图】结合多种形式、图文并茂,有感情朗读,如:个人读、师生读、老师范读、男孩子读等。让他们在读中感悟体会荷兰的景美。

美:动物的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之美(以读促悟)。

贯穿全文的一条线就是美,马儿的剽悍强壮的动态美,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色彩美,宁静夜晚的动态美。有动态、有静态,孩子的喜好不同,感兴趣的地方也会不同,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部分熟读成诵,形成积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了锻炼。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作品的优美语言,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是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本环节的设计是品读语句,加强积累,让学生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总结升华,小练笔

理解“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说一说眼中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在这里让学生换位思考,可以是记者,可以是导游,甚至可以是老师……顾全不同层次的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小组内一人记录,一人发言,集思广益,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最后用三幅图片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在这一部分中,不同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生个人的形式,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实现了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促进了其个性健康、和谐发展。

五、设计反思

篇5:苏教版四上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同学45人。通过上学期的语文学习,全班同学基本养成了较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特别是在习作方面,大多数同学基本养成了坚持写日记、坚持每天读书的习惯等。因此,本学期需加大对几名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尽快促使他们跟上学习进度,使之成为思想进步,成绩合格的同学。

从整体看,大部分同学要求上进,能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发言面较广,课堂气氛不较广。但约有五分之一的同学学习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慢。部分同学还没有养成主动阅读的好习惯,阅读量不够丰富,知识面较窄。本学期需要在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多化力气,力求改善。

二、教材分析:

1、突出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册教材与上册教材一样,还是习惯、课文、习作、单元练习4大块。本学期,小学阶段一以贯之的“习惯篇”安排了“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两个专题,既有阅读方面的习惯,也有勤于动笔的要求,着眼同学终身发展,立足打好素质基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为同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语言和精神“矿藏”。“习作”部分也透发出浓浓的人本情怀,还“习作”以应有的地位,编写专门的“习作课文”置于“练习”之前,其设计中的“三多一少”(即:多一些童真和童趣;多一些体验和生活;多一些合作和探究;少一些要求和限制。)折射出“课标”倡导的让同学“自主习作、乐于表达”的理念,“两个结合”(长短结合——一方面致力于长期积累,不急于求成,另一方面也因“课”制宜,搞一些迁移性小练笔。“长线”贯穿始终,“短线”相机渗透;既有专门的习作训练,也有随课文安排的片段练习。)体现了对读写结合规律的尊重。“练习”中一般设置“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等内容,一方面为同学终身学习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另一方面重视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培养,使每一课的教学都能让同学完成一次心灵的装备,让诸如正义、爱心、孝顺这些永恒的东西根植于心灵深处,让语文教学成为有根的教育。

2、立足夯实基础。语文是一个文字符号与情感、文化融为一体的多彩世界。根据语文丰厚多维的人文因素都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的特点,教材坚持“基础性原则”:精选最基本的最具生成功能的对同学终身发展都有用的东西,作为教学的主干内容,来构建教材的主体框架。在注重为同学打好语文的“工具性”基础的同时,人文教育因素蕴含其中:识字,运用多种方式,展示汉字魅力,使同学对汉字产生兴趣并接受文化的熏陶;写字,在写好字的过程中让同学形成好习惯、涵养好性情;读书背诵,对于同学学习语言、积累经验、读书明理都大有裨益;习作,鼓励同学说真话、抒真情,既是历练语言,更是学习做人;习惯,着眼于同学一生的发展,在使同学终身受益的养成教育中实现最重要的人文关怀。因此,本册教材一如既往地抓住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关键,立足基础,放眼长远,突出了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和复述课文,突出了钢笔字描红,突出了综合性的语言积累、运用或实践活动,不求花样翻新,务求实在管用,帮助同学打好扎扎实实的语文基础。

3、强调根本手段。语文教学首要的一条就是借助人自身所具备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条件,强调用好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等基本手段。当然,并不排除在教学中采用各类必要的辅助手段,但是,必须抓好根本手段,才算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本册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为同学学习祖国文字,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促进全面和谐地发展,提供了充裕的材料。本册课文篇幅短小,语言规范,便于对同学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插图精美细致,饶有童趣,有助于同学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每篇课文后面的作业题一般安排了如下内容,朗读、背诵、默读、复述、用钢笔描红、读抄常用词语、小练笔等。

习作教材以“贴近同学生活,注重实践,体验”为宗旨,在内容安排上富有儿童情趣,在呈现的方式上力求灵活多样,在操作练习上提供多种选择,在评价上强调要求适度。单元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成语和古今诗文的读读背背、口语交际等,意在丰富语文教育的内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各单元还都安排了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内容。各练习既相对独立,又自成系列。

学用字词句方面,是将识字写字与词语句式等内容综合起来,让学生在学和用的过程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激发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读读背背方面,采用了两种形式:一是每单元安排8个成语或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在内容上有一定联系,又压韵上口,二是安排了一些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三、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掌握正确的写钢笔字的方法;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致志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4)继续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5)培养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

2、汉语拼音。

(1)继续巩固汉语拼音,说好普通话。

(2)能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本册生字。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口齿清楚,有礼貌。

5、阅读。

(1)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6、习作。

(1)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

(2)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明白。

(3)能够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初步学习冒号,引号。尽量把标点用正确。

四、教学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按课时提出教学目的要求,突出重难点,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课堂上学生多读多讲,老师尽量少讲精讲。

2、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段的训练——读懂一段话,写好一段话,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扩大训练面,使全体学生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训练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新闻记者学表达,从读中学写。用好例文,让学生从中学到写作的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根据课文特点,选择学法指导的时机,有的宜在学习课文中,如几种连句成段的方法,有的可在学完课后总结,如理解重点词语读懂句子,让学生多运用这种方法练习,在实践中达到熟练的程度。

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加强培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对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篇6: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上全

(三)备课时间:

活动内容:趣说歇后语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的歇后语仓库,体会歇后语诙谐、幽默、富有哲理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与同学团结协作的精神。活动重点:

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的歇后语仓库,体会歇后语诙谐、幽默、富有哲理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活动难点: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与同学团结协作的精神。活动方法:

1、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进行活动,每小组答对一题加一分,累计最高分为优胜。

2、教师作为主持人评分,并为优胜小组颁奖。活动进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举行一个说歇后语的活动,希望各组同学到时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咱们今天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而是通过活动,互相学习,增长见闻,丰富知识,这就叫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希望同学们团结协作,畅所欲言。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二、竞赛

1、根据歇后语的前面一部分,说出后面一部分。卢沟桥的狮子--

姜太公钓鱼— 外甥打灯笼--

山中无老虎— 泥菩萨过河--

亡羊补牢— 狗咬吕洞宾--

千里送鹅毛— 猪八戒照镜子--

鸡蛋碰石头-

2、说出前面一部分是从“一”到“十”开头的歇后语。

3、抢答下面的问题。

(1)小明这学期各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大家都夸他有进步。小明这叫()(2)小红帮助同学们做值日,却把窗玻璃打碎了,她是()(3)我今天放学回家,还没放下书包,就被妈妈训了一顿,使我()

(4)一群犯罪分子想搞乱社会治安,可被公安人员逮个正着,这叫()

(5)军队和人民亲如一家,这好比()

(6)人们都说朱小龙修汽车是把硬手,这次看了他的修车表演,果真如此,真可谓()

4、让学生说出歇后语的前一部分,考考其他组的同学,答出了就给这个小组加分,答不出就给出题小组加分。

三、宣布成绩,为优胜小组颁奖。

上一篇:安全注意事项下一篇:读老子的.doc道德经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