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托的功能及优势

2024-05-22

浅析信托的功能及优势(精选5篇)

篇1:浅析信托的功能及优势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http://hao.lawtime.cn

简析公益信托制度的功能优势

核心内容:信托制度在我国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特别是公益信托。下面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介绍公益信托制度的功能优势,感谢您的关注。

我国就有许多公益事业是信托业可以进入的。例如,慈善事业、科教文化事业等。比较典型的有希望工程、春蕾工程、慈善基金会等等。公益信托的需求将随公益事业的发展而增长。目前我国各方面的公益需求非常巨大,立法也明确鼓励公益事业的发展,现在大量从事慈善、科技、学术等公益事业的,主要以基金会的形式出现,其目前拥有庞大的公益基金。不过,随着信托法的实施和普及,公益信托的灵活和便捷制度安排将有非常巨大的应用空间。

一、基金会发展面临的困境:功能完善的必要性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社会福利也越来越多样化,生活越来越富裕;但从我国整体看,贫穷阶层依然存在,如贫困地区缺衣少食的贫困人口,农村中因为贫困而不能上学的儿童,城市下岗工人的生活保障这些都需要救助;同时环境污染则正在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如何保护自然环境,改变居住条件这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情。目前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发展受到制约,慈善组织仍带有自由发展或依附政府的倾向,一些慈善组织的建设不够完善,慈善资源的动员力量弱小。目前我国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公益慈善组织有28.9万多个,[2]有相当一部分还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民间慈善组织。其中,基金会1138家,[3]全国性基金会80多家,且具有影响力的基金会不多。

而且,这些基金会基本上是“官办”的。只有政府或其他授权的部门自己想到要办“民间组织”了,才会向民政部门提出申办;民间人士创办的草根组织想找政府部门做“婆婆”很难,如优秀的民间环保组织“地球村”、致力于非营利机构能力建设的“NPO信息咨询中心”,都是在工商部门作为企业注册的。在国内,为希望工程捐款最多的也是这些组织和企业。因此,长期以来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不太顺利,民间公益组织在环境保护、社区建设、安老、儿童教育、妇女维权、残疾人保护、非营利组织培训诸多领域开展活动。一些组织的工作卓有成效,获得过很高评价。但它们几乎都没有非营利组织的身份,有的在工商部门登记,有的只是凭个人信用做事。这是民间组织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所带来的“制度风险”。从1988年国务院《基金会管理办法》颁布实施直到2004年执行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我国基金会一直处于“零成本”运作状态。《办法》规定“基金会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办公费用,在基金利息等收入中开支”,这意味着基金会不能从捐款中列支工作成本。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

同时,目前基金会的管理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最严重的就是捐款的安全问题。比如,2006年的“青基会”事件:捐款人孙家洲暑期通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圆梦行动”捐助山西贫困生刘海兰,但受助人开学两月后仍未收到捐款;三个月之后,当他辗转联系上刘海兰,却得知她并没有收到捐款,甚至不知道有人捐助。青基会却称事因受助人信息填报不全,无法获得捐助款。后根据媒体报道,共有100多学生未收到捐助。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从事公益事业中,基金会法人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一)首先,基金会法人的定性不清。

(二)其次就是基金会法人活动欠缺有效监管。

我国现有法律对于基金会的活动缺乏有效控制,我们现行的有关慈善事业方面的法律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1999)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法》(1993),而对于基金会的活动仅一部国务院2004年颁布的《基金会管理办法》,无论从效力层级还是内容上,都缺少对基金会法人的指引和规制,因此,基金会受到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直接干预较多,甚至有些慈善组织形同虚设或成为“二政府”。一些民间慈善组织由于找不到主管部门挂靠而不能登记,只好以企业名义申请工商登记,并承担纳税义务。且基金会的成员多为社会知名人士,这些人大多没有理财经验,在管理和运用信托财产方面缺乏科学性的指导,难以使公益基金保值增值,同时容易产生贪污或挪用基金的行为。同时,基金会法人的目标财产是通过法人登记制度而与其他人(例如捐助人或代表及执行机构的董事人员)的个人财产区分开来,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难以保持其独立性。另外,基金会法人的资金究竟是捐赠财产还是信托财产定性不明,很多组织和个人向基金会提供资金时,并未与基金会签订信托合同。[4]

(三)基金会法人的灵活性不足。

基金会法人需要新设法人组织。根据我国民法对设立法人的规定可见,成立一个基金会法人必须要有章程、设置专门的办事机构和人员、备置办公地点并且办理法人登记,手续繁琐而且复杂。另外,公益事业终了时,基金会法人需办理法人清算。因此,基金会法人只适用于长期的永久性的公益事业。对于临时的、短期的公益活动,基金会法人显得爱莫能助。另外,基金会法人是以永续性为前提设立的,通常有相应的最低财产的限制,而且原则上不准处分其基本财产。因此,只适合大型的固定的公益事业,而将一些较小的弹性的公益事业排除在外。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

二、公益信托的功能定位的相似性:替代或补充的条件

在我国,《信托法》第60条确定了公益信托的范围是救济贫困,救助灾民,扶助残疾人,发展教育、科技、文化、文艺、体育事业,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维护生态环境,发展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等。同样,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基金会管理办法》第5条规定:“基金会依照章程从事公益活动,应当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同时规定,设立基金会,必须有特定的公益目的。基金会的活动宗旨是“通过资金资助推进科学研究、文化教育、社会福利和其他公益事业的发展”。

可见,公益信托与基金会法人从功能作用和设立所要达到的目的上看,两者都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共利益而存在的。

而且,根据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金会管理的通知》,基金会的操作过程实质上已构成一个完整的公益信托。以专项基金为例,专项基金的设立需要基金会与捐赠人之间约定基金的使用目的、财产的管理方法,有受益人的,还要约定受益人范围以及受益人取得信托利益的方式。上述专项基金的运作完全符合信托成立的要件:具备了信托三方当事人、明确的信托目的、确定的信托财产和成立信托的意思表示。

三、公益信托与基金会法人的功能比较:差异和优越性

公益信托和基金会法人,若从其从事公益活动所达成的社会机能来看,可以说基本相同。公益信托的灵活与便捷主要体现在其法律性质和基本的法律构造上。通过两者的比较,可以看出其在中国公益事业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首先,两者的法律性质不同。

公认严格意义上的信托制度源于英国衡平法的创造。公益信托起源于英国的慈善信托(charitabletrust),可追溯到中世纪,是宗教慈善事业的产物。16世纪起,公益信托开始被广泛的利用。1601年,英国通过了《慈善用益法》(又称《伊丽莎白法》),成为近代公益信托法的蓝本。[5]由于英美法系中没有区分公法与私法,也没有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的区分,政府、公司和非营利组织都可以注册为“公司”(corporation)。[6]

在大陆法系下,德国、台湾民法都将法人分为公法人和私法人,私法人又分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社团法人,比如公司,是基于人的因素。财团法人是指以捐助行为作为成立条件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 的法人,其成立的基础就是捐助的财产,因此,财团法人是公益法人。财团法人里有一种是基金会法人,基金会集合的法人依靠的是钱的因素。

(二)两者的法律构造不同。

在设立方式方面,基金会法人则必须依照法定的法人成立方式设立,必须取得法定的法人资格,通常有最低财产限额的条件,且必须设置专职的经营管理人员,如董事会,作为其执行机关,同时还需要固定的业务场所。公益信托依照信托法设立,没有必要设立新法人,只通过受托人来达到信托目的,不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更不需要业务场所。比较而言,不仅设立便捷,而且设立成本较低。

在时间规格方面,基金会法人则受到捐赠规模与存续期间的限制,多为永续性的、长久性的。公益信托按照其基本财产能否动用,可分为财产维持信托和财产动用信托。其中,财产动用信托可处分其基本财产,可见公益信托是可非永久续存的,对于临时的、短期的公益活动,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从所有权状况来看,设立公益信托并不发生所有权的转移,而设立基金会法人则发生所有权的转移。从对财产的运用上看,受托人可以动用信托财产进行投资、投入公益事业,因此,小额的资金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比较自由地参与公益事业。公益法人在其存续期间原则上不得动用其基本财产;可见公益信托相对而言更具有弹性。

(三)公益信托具有专家理财的功能。

在财产状况方面,基金会法人的财产通过法人登记的形式与捐助人、法人执行机构人员的自有财产相区分,属基金会法人名下。公益信托的信托财产通过信托法规定的信托登记制度和分别管理原则与委托人、受托人的自有财产彼此分开,保持其独立性,同时通过设立公益信托监察人[7]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其完全服务于该信托的公益目的。可见,公益信托可以确保对公益资金的妥善运用,以保障公益资金运作的透明性和安全性,更好地保护公益基金的资产不受损和不被非法挪用。

在财产监管方面,信托公司比基金会有更严密的组织架构和监管体系。《信托法》对公益信托的受托人提出了更严格的监管要求,包括每年一次的信托事务处理报告、信托终止后的终止报告和清算报告等,较之基金会而言,信托投资公司有更为严密的财务系统和更为可信的信息披露能力,有能力成为合格的受托人。信托投资公司的公益信托业务以信托产品形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

式,通过公示信托计划、信托合同等较为成熟的方式进行,明确约定各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从而避免了基金会作为受托人产生的定性模糊及未签订信托合同等现实问题。

在资产增值方面,设立公益信托有利于确保公益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公益事业。根据我国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是国内唯一准许的在证券市场和实业领域同时投资的金融机构。投资渠道的多样化和投资者的专业化能够对资金进行较好的投资,并有能力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从而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信托公司可以通过信托产品的设计,灵活地改变产品结构来吸引各阶层的投资者,更大地挖掘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社会力量。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

篇2:浅析信托的功能及优势

一、所有权与利益权相分离。即受托人享有信托财产的所有权,而受益人享有受托人经营信托财产所产生的利益。

二、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信托一经有效成立,信托财产即从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的自有财产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独立运作的财产。委托人一旦将财产交付信托,便丧失对该财产的所有权;受托人虽取得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但这仅是形式上、名义上的所有权,因为其不能享有信托利益;受益人固然享有受益权,但这主要是一种信托利益的请求权,在信托存续期间,其不得行使对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即便信托终止后,信托人也可通过信托条款将信托财产本金归属于自己或第三人。

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托财产与受托人(信托机构)的固有财产相区别。因此,受托人解散、被撤消或破产,信托财产不属于其清算或破产的财产。

(2)信托财产与委托人或收益人的其他财产相区别。受益人(可以是委托人自己)对信托财产的享有不因委托人破产或发生债务而失去,同时信托财产也不因受益人的债务而被处理掉。

(3)不同委托人的信托财产或同一委托人的不同类别的信托财产相区别。这是为了保障每一个委托人的利益,不致使一委托人获得不当之利而使其他委托人蒙受损失,保障同一委托人的不同类别的信托财产的利益,不致使一种信托财产受损失而危及他的其他信托财产。

三、有限责任。主要体现两方面:一是受托人以信托财产为限对受益人负有限清偿责任,也就是说,信托财产有损失的,在信托终止时,只将剩余财产交给受益人即可。但是,受托人违反信托目的或者因违背管理职责、管理信托事务不当致使信托财产受到损失的,受托人应当予以补偿、赔偿或恢复原状。二是受托人因信托事务处理而对外发生的债务只以信托财产为限负有限清偿责任,即债务人无权追溯受托人的其他财产。但受托人违背管理职责或者管理信托事务不当所负债务及所受到的损害,要以受托人的自有财产承担。

篇3:浅析信托的功能及优势

关键词:家族信托,制度优势,制约因素,完善

2014年9月, 歌后王某与李某某离婚的消息在网络上疯传, 王某在香港为大女儿窦某某办理家族信托的事情也被曝光, 引起了人们对家族信托的强烈关注。家族信托在国外已经发展为十分普遍的一种金融业务, 但是在我国大陆地区仍旧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过去30多年来, 中国内地富豪财富规模与人数迅速增长。2013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单上, 身家在10亿美元以上的1400名富豪之中有120余名来自中国内地。这百余名超级富豪几乎都是企业家且年龄大都在50-65岁之间。福布斯统计显示, 这个群体正面临接班问题。 (1) “富不过三代”的中国古谚让这些富人们急于探求使家族财富、名声和信念能够顺利、安全地延续和发展的有效方法。这时, 就给我国大陆地区的家族信托提出了紧迫的现实需求。

一、家族信托概述

(一) 概念

根据现行的《信托法》, 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与受托人签订信托合同, 将其财产所有权委托给受托人, 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管理信托财产并在指定情况下由受益人获得收益。而家族信托是指个人作为委托人, 以家庭财富的管理、传承和保护为目的的信托。家族信托最早可追溯于古罗马时期的信托遗赠制, 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发展为现代信托制度中的一种。

(二) 家族信托的制度优势

在家族财富传承的过程中, 常用的方式有遗嘱、保险及信托等。遗嘱继承是一种较为简便的财富传承形式, 但是它只能解决财富传承中的财产分配问题。保险在财富传承中具有突出优势, 但是保险存在保单变现困难、难以实现更多财富传承目的等不足。与遗嘱和保险相比, 家族信托具有无法比拟的制度优势。

1. 具有风险隔离、破产隔离功能, 利于保护家族财富

根据我国《信托法》的相关规定, 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 信托财产独立于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的其他各项财产。因此, 当委托人、受托人或受益人的经营发生风险时, 三者的债权人无权对信托财产进行追索;当委托人、受托人或受益人破产时, 信托财产也不是各自的遗产或清算财产, 三者的债权人也无理由申请强制执行信托财产。因此, 相比于遗嘱和保险, 家族信托在家族财富传承中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采用家庭信托工具传承家族财富使待传承的家族财富与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的固有财产的风险隔离, 有利于避免由于少数家庭成员的重大失误而对家庭财富造成严重减损或因为家庭成员离婚、法定继承等原因造成的家庭财富损失, 有利于家族财富的保值。

2. 更为灵活地传承家族财富, 保障后代生活

家族信托是基于客户的多种需求为客户量身打造的, 具有其他财富传承工具所无法比拟的灵活性。首先, 家族信托既可以保障后代生活又可以节制后代一些行为。富人们可以根据需要约定信托利益的分配方式、金额及时间等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败家子条款, 这样就既能保障受益人的生活又能避免受益人因生活奢靡或不善理财而败光家产。其次, 家族信托有利于解放无意接班的富家子弟。一些富家子弟不愿接手家族企业而是选择从事其他职业, 这样家族企业就面临接班难问题。因此, 一些富人采取家族信托传承家族财富。他们委托其他人或机构管理和分配待传承的家族财富, 使得家族成员将股东和营运者的角色分开, 放手任用能干的职业经理人管理家族企业, 从而保障接班人无需参与企业的经营仍能享受企业经营的果实。

3. 具有规避高税率的功能, 利于家族财富的保值

家族信托的这项制度优势目前主要针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继承遗产时需要缴纳较高的遗产税, 使得继承人继承到的家族财富被强制打了折扣。由于家族信托内的待传承的家族财富也就是信托财产不具有法律上的所有权, 故在家族财富传承时无需缴纳遗产税, 使得受益人可以得到完整的家族财富, 确保家族财富在传承中不会流失。因此, 许多富人们倾向于选择家族信托来传承家族财富以避免过高的遗产税, 使家族财富得到更好的继承。我国目前尚未开征遗产税, 但是早已有了征收遗产税的趋势, 故家族信托在未来我国开征遗产税后势必会有更大的舞台。

二、我国大陆地区家族信托业务的发展情况

相比于国外和我国香港地区, 我国大陆地区的家族信托业务起步晚、发展缓慢。2012年下半年, 平安信托推出我国首单家族信托, 委托金额为5000万元, 合同期50年。2013年年初, 第三方理财机构诺亚财富成立歌斐家族办公室, 并成功签约一名地产开发商。2013年7月, 招商银行宣布在5月正式签约首单财富传承家族信托, 截至目前签约客户已经有10家, 累计的客户需求案例也超过50个, 签约客户全部为私营企业主。除此之外, 上海信托、外贸信托、北京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也都非常看好家族信托发展前景, 正在积极研发相关产品, 为国内企业家量身定制具有家族特色、家族文化的传承规划。 (2)

三、我国大陆地区家族信托发展的制约因素

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 我国家族信托处于刚刚起步状态, 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及制约, 我国的家族信托发展缓慢。

(一) 我国关于家族信托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1. 我国没有关于家族信托的规定

纵观我国的《信托法》, 我们找不到关于家族信托的规定, 只有在《信托法》第13条对遗嘱信托进行了规定。实践中, 一些人将家族信托与遗嘱信托混为一谈, 以遗嘱信托的规定规范家族信托。家族信托与遗嘱信托虽类似但仍旧存在巨大差别, 二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信托内容生效的时间不同, 遗嘱信托是在委托人死亡后契约才生效。尽管我国的一些信托公司、商业银行或第三方理财机构已经开始着手家族信托业务, 但是无法援引我国关于家族信托的规定, 只能依据信托法的一些规定以及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 这无疑是存在问题的。

2. 我国尚未建立信托登记制度

《信托法》第10条规定:“设立信托, 对于信托财产, 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登记手续的, 应当依法办理信托登记。未依照前款规定办理信托登记的, 应当补办登记手续;不补办的, 该信托不产生效力”。我国《信托法》对信托登记只做了原则性规定, 并没有明确规定什么情况下需办理信托登记手续、由谁办理信托登记手续及如何办理信托登记手续等问题。在家族信托业务中, 以需要办理登记手续的家族财产设立信托将面临办理信托登记手续困难的问题, 从而影响信托的效力, 进而影响家族信托业务开展的进程。

3. 信托登记生效主义存在问题

我国《信托法》第10条规定:“设立信托, 对于信托财产, 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登记手续的, 应当依法办理信托登记;未依照前款规定办理信托登记的, 应当补办登记手续;不补办的, 该信托不产生效力”。我国信托登记遵循的是登记生效主义原则, 信托财产需要办理登记手续的, 只有依法办理信托登记才能产生效力。因此, 在我国, 委托人以需要办理登记手续的家族财产设立信托, 必须将其财产进行登记公示, 这样委托人的财产数额等隐私就会曝光, 这与委托人选择家族信托保护隐私的初衷相背离, 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富人们选择家族信托传承家族财富的积极性, 从而不利于家族信托业务的开展。

(二) 税收优势未得到体现使得家族信托的发展缺乏紧迫性

家族信托基于其可以有效规避高额遗产税而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的税收优势尚未体现出来使得发展家族信托缺乏紧迫性。首先, 在我国, 遗产税的实际征收还未提上日程, 采取家族信托传承家族财富可以有效规避遗产税的优势无法体现。我国没有遗产税, 通过法定继承或遗嘱继承的财富传承主要涉及房产过户等较少的费用, 无需缴纳高额的遗产税。而选择家族信托不仅不能规避任何法定或遗嘱继承中涉及的费用还会涉及信托管理费用的承担。其次, 我国的信托税收制度还不健全, 采用家族信托传承家族财富可能面临双重征税的问题。目前, 我国《信托法》和《税法》都没有对信托税收问题做相关规定, 依照现有的税收政策, 可能会出现双重征税问题, 无疑会影响富人们选择家族信托传承家族财富的积极性。

(三) 信托机构发展家族信托的经验不足, 缺乏专业人才

家族信托是极具市场需求导向的重要产品, 但是对于我国信托机构来说仍为新兴事物。虽然家庭信托的市场需求已经显现, 但是信托公司在产品设计、资产管理等方面仍欠缺经验。目前, 我国信托机构仍然以融资类信托为主, 主动资产管理能力不足, 综合资产管理能力不高。虽然目前我国的个别信托公司、商业银行及第三方理财机构已经开始尝试家族信托业务, 但是目前均是为客户量身打造的产品, 其经营模式不具有可复制性。此外, 我国缺乏家庭信托领域的专业人才。家庭信托相对于其他信托具有复杂性, 故对于受托人业务能力要求更高, 而我国家庭信托刚刚起步, 缺乏此类专业人才。

(四) 我国富人们设立家族信托的积极性不高

相较于国外的富豪, 我国的富人们设立家族信托的积极性不高。首先, 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没有设立信托的传统, 富人们始终认为财产控制在自己手中才是最安全的, 难以接受其他人打理家族财富。其次, 家族信托的税收优势尚未体现出来。如前所述, 我国尚无遗产税, 家族信托可以有效规避高额遗产税的优势尚未表现出来, 不利于调动富人们设立家族信托的积极性。最后, 信托登记制度不利于富人们的隐私保护。我国实行信托登记生效主义原则, 委托人以需要办理登记手续的家族财产设立信托, 必须将其财产进行登记公示, 这与富人们选择家族信托传承家族财富以保护隐私的初衷相违背, 从而影响富人们选择家族信托传承家族财富的积极性。

四、完善我国大陆地区家族信托的相关建议

(一) 进一步完善我国家族信托的法律法规

首先, 我国应该在《信托法》中对家族信托进行规定。在立法中对家族信托进行明确规定, 有利于实现家庭信托立法与实践的同步, 从而对家族信托的开展予以规范。其次, 我国要建立信托财产登记制度双重标准。法律规定必须登记过户才能发生法律效力的财产必须进行信托登记;凡是不能独立存在、只能依附于其它财产存在或表现的权利财产都应该登记。 (3) 由此认定, 家族财富中的现金资产无需登记, 而非现金资产则要办理信托登记。最后, 改变我国登记制度的登记生效主义为登记对抗主义。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 将登记作为家族信托对抗第三人的要件, 而不作为成立的要件。这样, 就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家族信托成立条件, 满足富人们选择家族信托保护隐私的初衷, 有利于调动其选择家庭信托传承家族财富的积极性。

(二) 信托机构需要提高自身能力, 从单一功能的信托产品入手, 培养专业人才

如前所述, 我国信托机构在面对家族信托这一新兴事物时经验不足, 缺乏专门的人才。首先, 信托机构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资产管理能力, 提升自身运营家族信托的能力, 根据富裕人群个性化需求, 不断完善家族信托服务模式, 提早制定市场开发战略, 抢占家族信托市场先机。其次, 信托机构需从单一功能的信托产品入手, 继续拓展特定目的和功能的家庭信托产品。我国的信托机构已经推出了具有子女教育创业、家庭成员的养老保障、离婚后子女权益保护等单一功能的相关产品。我国家族信托业务着手较晚, 信托机构经验不足, 可以从单一功能的产品入手循序渐进的发展多样化产品。最后, 我国的信托机构可以通过与发达国家信托机构进行合作将员工送往国外培养, 以培养出家族信托领域的精英。

(三) 加强对家族信托的宣传力度

如前所述, 我国《信托法》没有关于家族信托的规定, 我国没有信托的传统, 富人们始终认为财产控制在自己手中才是最安全的, 难以接受其他人打理自己的家族财富。在家族财富继承方面, 富人们更倾向于采取遗嘱、保险等方式。但基于前文的分析及国外富豪们的做法, 家族信托具有前两种财富传承工具所不具备的优势, 故我国应当鼓励富人们设立家族信托。因此, 我国应加强信托基础知识的宣传, 让更多人认识到家族信托制度的优越性, 尤其是在家族财富传承过程中的作用, 使得更多的富人们选择家族信托传承家族财富, 从而促进家族财富传承方式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 家族信托在家族财富传承中具有其他传承工具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开展家族信托业务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我国应该对家族信托持鼓励态度, 为家族信托的发展扫除障碍, 使其得以在家族财富传承中发挥优势。

参考文献

[1]于霄.家族信托的法律困境与发展[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2014 (1) .

[2]姚亚菊.家族信托浅析[J].时代金融, 2013 (6) .

[3]袁吉伟.财富传承与家族信托研究[J].青海金融, 2014 (3) .

[4]张传良.中国家族信托的需求分析与市场定位[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22) .

[5]谢思聿.家族信托魅影[J].中国企业家, 2013 (19) .

[6]卢珊.家族信托与财富传承——国内业务发展面临障碍[J].零售银行, 2013-3-28.

篇4:教师业务电子档案的优势及功能

教师业务电子档案,就是借助现代技术的网络平台,将教师的教学经历(过程)记录在案,组成教师业务电子文本。由于网络平台的技术特点,教师业务电子文本档案就具有了纸页档案不可替代的许多优势。为了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运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化的电子文本管理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师业务档案的纸页文本管理手段,有助于教师逐步确立积累意识、反思意识、学习意识、研究意识,促进教师专业的迅速成长。教师业务电子档案的建立,是档案管理的一次革命,也是现代学校一个重要的管理软件。

一、教师业务电子档案

教师业务档案以电子文本的形式为载体,分为教师个人基本信息、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教研工作等几个模块。

模块1 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其内容:姓名、年龄、教龄、职称、职务、履历、学历、进修(业务进修)。

模块2 教师教学工作,其内容:任教学科与班级、教学工作计划及小结、教学成绩(含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获奖成果、教师在个项教学竞赛获奖、教学论文获奖及教师获得各项荣誉称号等。

模块3 班主任工作,其内容:教育工作计划及小结、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教育效果、班级工作随笔及感想、论文等。

模块4 教研工作,其内容:个人专业发展计划、课题研究、教学反思、教学随笔及感想、教学论文、教学风格(教学经验)等。

二、电子档案的优势

教师业务电子档案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化的电子文本管理模式,与传统的纸页式教师业务档案比较,显现出它在评价方面的绝对优势。

(1)阅读对象。纸页档案阅读者为学校管理人员,而电子档案阅读者为教师本人、管理者和教师同行。

(2)评价主体。纸页档案评价者为学校管理人员,而电子档案评价者为教师本人、管理群体和教师同行。

(3)评价方式。纸页档案评价方式为终极性评价,而电子档案可以成为形成性、发展性评价方式。

(4)评价标准。纸页档案评价标准是人为确定,不够客观,而电子档案评价标准是约定俗成,可以做到比较公正科学。

(5)评价结果。纸页档案评价结果是有隐秘性,不易受到监督,而电子档案的评价结果具有公开性,受到公众监督。

三、电子档案的功能

教师业务电子档案是建立在现代技术的网络平台上,具有信息大、信息传递快、阅读量大、阅读面广,派生出评价公正、科学等许多功能。

(1)教师成长记录。电子档案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记录。它记载着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收获与困惑,感悟与感动,智能与情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一个教师的电子档案就是一段教师成长历程的缩影。教师电子档案是教师工作和思想的“博物馆”,展示着他们的成果、经历和梦想;教师电子档案就像一面镜子,虽然有时会有些扭曲,但更多的时候是对“自我”的一种真实反映。

(2)自我学习工具。教师业务电子档案就是教师自我反思的“引擎”。教师电子档案的建设过程(充实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反思学习,表现学习和优化学习的过程。阅读教师业务电子档案,能够促进教师再度审视和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问题,以及当初预设的教学目标和计划解决问题,执行计划和实现目标所采取的种种策略。教师电子档案的建设就是要培养教师善于反思、勤于发现、追求卓越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电子档案的建设过程比最终的结果更有意义。

(3)成长激励手段。教师业务电子档案记录了教师个人丰富的职业信息,特别是他们在教育教学经历中的成就和进步。由于教师电子档案的内容是公开的,教师教学成果的共享、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及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上的差异,促使教师经常相互阅读浏览网上资料、信息,借鉴同伴的教学经验及成果。这样就会激励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同时,教师之间还会公开评价谁的工作好、业绩多,并会相互推荐浏览,教师之间就可以找到自己与同伴之间的差距,特别是教学骨干感到了压力,教师群体中自然形成了“你行,我也能行”的激励氛围,从而使每位教师受到激励并不断争取更大的进步,取得更多的成绩。

(4)感受成功途径。教师电子档案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教师展示自己在教育教学领域取得的优异成绩,精彩作品,并诉说(记载)着自己教育教学工作、职业生活的心路历程。这些展示给公众(同行)的是自己最光辉、灿烂的一面。获得公众(同行)的学习、敬佩,得到内心的满足,体验了工作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满足了成就感。因此,电子档案制作过程就是教师感受成长的足迹和体验成果的快乐过程。

(5)多元评价功能。教师电子档案记录着教师对教学目标和标准以及对学校目标的理解,教师对自我教学的反思性评价,教师创新的教学设计案例,教师管理者和指导专家的建议与评价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a.评价的格局:教师档案建立在网络平台,评价对象为教师本人、教师同行和管理者。共同评价的多元评价格局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更加公正与透明。

b.评价的方式: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电子档案是自然形成的,它比较真实地反映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轨迹,其记录和评价的过程受到公开督促,因为评价方式是形成性发展性评价。

c.评价的标准:由于教师电子档案阅读对象为全体教师,评价对象也是全体教师。这样的评价结果有很强的说服力,也奠定了鉴别教师工作成效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可比性的基础。

(6)管理服务作用。教师电子档案的设置与运用是学校管理思维方式的创新,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有以下作用:

a.可以完善和健全学校各项校本研究制度和教师奖励制度。

b.可以帮助教师建立发展计划,满足教师发展需求,为教师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c.可以为管理者提供公正评价教师的依据。

d.可以为学校制定发展计划提供可靠的资料依据,为全面提升学校管理奠定扎实的基础。

篇5:浅析信托的功能及优势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以下简称SDFA) 的违法药品广告公告, 关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通报批评并移送同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的违法药品广告次数, 2012年公告汇总期间移送查处的药品广告猛增到179083次, 超过了2009-2011三年的总和, 是2009年移送查处数量的4.7倍。显而易见, 违法药品广告非但屡禁不止反有日益猖獗之势, 尤其是过去的一年, 违法药品广告数量激增。

当前, 药品广告的治理陷入了积重难返的困境。以往的学术探讨和实践操作更多地偏重于相关立法和执法层面, 疏于对配套制度的实证分析。本文以药品广告的主要配套制度之一违法药品广告公告制度为研究对象, 重点阐明该制度的功能优势, 探究它在实践运作中的成果和不足, 以期对症下药探寻该制度的完善路径, 为药品广告的治理尽微薄之力。

一、违法药品广告公告制度的功能优势

违法药品广告公告制度是指国家级和省级的相关执法部门 (1) 将违法药品广告的有关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发布的制度。该制度的实施有助于缓解药品广告市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增强法律对违法者和潜在违法者的威慑力, 通过“阳光行政”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畅通药品广告执法监督的各个渠道, 促进执法效率。

1. 缓解信息不对称。

药品广告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药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往往对药品的配方、制作方法、疗效及副作用等信息了如指掌, 处于明显的信息优势地位。而普通消费者由于不具备医药专业知识, 处于绝对的信息劣势地位。

违法药品广告发布后, 如何缓解信息不对称, 以最大程度地消除违法信息的不良社会影响?一般来说, 有两种途径。一是执行《广告法》及相关条例规定, 发布违法药品广告的更正启事。这本应在缓解药品广告信息不对称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现实中的执行情况并不乐观。绝大部分的更正广告都对先前虚假宣传的重要细节和关键事实含糊其辞。不少更正广告甚至“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 变成了广告主的正面宣传。 (2) 在此情形下, 信息不对称非但得不到缓解, 反而进一步加剧了。途径二是发布违法药品广告公告。公告是帮助消费者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政府行为, 有助于防止己购买该药品的消费者再次购买, 也提醒了潜在的消费者对违法药品广告保持清醒头脑, 避免受到误导上当受骗。加之新闻媒体的报道和消费者协会等社会团体的传播, 总之, 违法药品广告公告对于保障消费者用药安全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是政府提供信息, 缓解药品广告市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重要举措。

2. 增强法律的威慑力。

(1) 惩戒违法者。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对于一个想取得长远发展的企业来说, 信誉就犹如生命线, 因此, 将药品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的违法行为公之于众, 对企业在行业内和消费者心中的形象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违法者除了承担传统的民事和行政责任之外, 还要付出声誉下降、企业的长远利益受损的代价。因此公告制度可以敦促违法企业珍惜品牌和声誉, 追求经营合法化、规范化, 加强守法和自律意识。 (2) 震慑潜在违法者。违法药品广告造成药品生产和销售行业、广告经营和发布行业的秩序紊乱, 诱发不正当竞争。当违法者的违法行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潜在的违法者 (有投机心理的守法者) 就往往会吸取违法者的教训, 更容易放弃违法的动机。反之, 如果违法者的违法行为大行其道, 没有得到应有的法律规制, 潜在的违法者在违法利润的利诱下, 出于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 极易转化为现实的违法者。公告制度彰显了药品广告执法的成果, 违法信息的曝光表明了党和政府部门治理违法药品广告的信心和行动, 会在一定程度上震慑潜在的违法者, 使其利益权衡之后选择守法。 (3) 坚定守法者。在市场竞争紊乱的背景下, 同行业的合法经营者是受害人之一。违法者得到惩治, 潜在违法者的投机心理被震慑, 将使没有投机心理的守法者的信心得到坚定, 从而继续坚守着行业的道德底线和诚信。

3. 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作为药品广告治理的配套制度之一, 违法药品广告公告对违法药品广告相关信息进行曝光, 加强行政执法信息的公开化建设, 可以彰显政府治理违法广告的决心和公开透明的执法成效, 体现关注民生用药安全、维护药品广告秩序的服务型政府的品格, 在公众心目中树立“阳光政府”的形象, 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4. 畅通执法监督的渠道。

药品广告的执法监督比较复杂, 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上级广告执法机关对下级广告执法机关的纵向监督、检察院和监察机关对执法活动的横向监督及群众和广告相关行业者对执法活动的社会监督。长期以来, 违法药品广告执法信息公开工作不到位, 三个层面均面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而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 有效监督是无从谈起的。在公告制度下, 上级执法机关要求下级执法机关定期汇报, 之后发布汇总公告, 如此一来, 可以及时获取下级执法机关的执法信息, 并监督其工作成效, 同时, 公告也为检察院和监察机关对执法活动的横向监督提供了信息来源。此外, 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 公告的信息是否属实、全面, 药品广告的受众即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他们可以及时发现问题, 通过社会舆论的压力进行监督, 同时还可通过举报和反馈等方式, 为公权机关提供信息, 从而促进纵向监督和横向监督的展开。因此, 违法药品广告公告将药品广告执法过程中发现的严重违法行为公之于众, 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 是促进各个群体有效检验和监督药品广告执法效果的重要路径。

二、违法药品广告公告制度的实践运作

为遏制药品广告市场的混乱局面, 进一步整顿药品广告发布秩序, 贯彻执行《药品管理法》和《广告法》,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1年7月4日发布了《关于建立违法药品广告公告制度的通知》, 决定建立违法药品广告公告制度, 并指出, “要把打击违法药品广告提高到同打击假劣药品一样的高度去对待, 切实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2001年7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第一期违法药品广告公告, 这标志着我国违法药品广告公告制度初具雏形。违法药品广告公告制度建立以来, 迄今已有十余年, 截至2013年1月31日, SDFA共计发布药品广告公告47期。违法药品广告公告制度的建立对于加强药品广告的审查监督和防止违法的药品广告危害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通过仔细研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如何从各个层面提高公告的威慑性, 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实效以实现该制度的设立初衷, 亟需加以总结、研究和解决。

需要指出的是,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定期对全国部分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发布的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及美容服务类广告进行监测抽查, 自2009年以来将监测抽查发现的部分严重违法广告进行公告, 其中涵盖了违法药品广告的内容, 但由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违法广告公告”不是专门针对药品广告的, 且建立在监测抽查的结果上, 所以我们选取对药品广告进行日常检查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的公告制度来研究。此外, 由于我们国家的违法药品广告公告制度的推进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变法模式, 从发布主体上说, SDFA具有毋庸置疑的权威性, 其公告质量在总体上也得到广泛认可, 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实践中贯彻实施违法药品广告公告制度的进度不一, 在公告的具体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篇幅所限, 本文主要以SDFA的违法药品广告公告为具体研究对象。

1. 违法药品广告公告的内容层面。

(1) 公告的正文。SDFA2001年第一期违法药品广告公告是最早的违法药品广告公告。正文内容十分简单, 没有整体执法评价也没有数据的汇总统计, 只是引出相关附件。这种情况持续了四年。

随着制度的健全, 2005年起, 公告正文丰富了很多, 增加了统计信息, 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通报批评并移送同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违法药品广告总数, 在这些违法药品广告中, 未经审批擅自发布的次数, 占违法发布广告总数的比例;擅自篡改审批内容的次数, 占总数的比例;禁止发布广告的次数, 占总数的比例。如此一来, 公告对象通过前后不同时期的公告数据统计, 可直观地感受到广告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执法效果。如2005年SDFA共发布了6期违法药品广告公告, 每两个月作为汇总期间, 这六期公告显示, 未经审批擅自发布的违法药品广告 (3) 次数占总违法次数的比例依次为89%、87%、92.9%、90.3%、92.4%、88.7%。我国《药品管理法》第六十条明确要求:“药品广告须经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并发给药品广告批准文号;未取得药品广告批准文号的, 不得发布。”而公告数据表明, 2005年全年平均有90%以上的违法药品广告, 根本没有取得药品广告批准文号即擅自发布。SDFA违法药品广告公告的统计数据可以清晰反映出当时违法药品广告气焰之猖獗。

令人遗憾的是, 2006年起, SDFA公告正文的内容开始简化, 只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通报批评并移送同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违法药品广告的总数, 不再公告各种广告违法行为占总数的比例。 (4) 公告正文中增加了十个左右的“违法情节严重, 且违法发布广告频次高的药品广告”违法主要原因的分析, 从公告正文的这个角度来看, 其内容有所充实。这个变化的代价就是同时删除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附件。从公告的整体来看, 我们认为这个变动并没有从整体上丰富公告的内容, 是公告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退步, 对此稍后在公告附件的分析中会做详细论证。2009年开始, 公告的内容增加了对违法广告采取暂停销售的行政强制措施的次数。

(2) 公告的附件。从2001年起, SDFA公告的附件之一《全国各省1-6月份被查处的未经审批、伪造广告批准文号等情况发布的药品广告品种汇总表》的内容包括:药品名称、广告主名称、广告批准文号、刊播媒介名称、刊播时间、违法原因、广告文号收回部门和处理结果等八项内容。从2004年开始, 该附件更名为《各省 (区、市) 药品监督管理局查处的未经审批、伪造广告批准文号等情况5次以上汇总表》 (5) , 内容更加充实, 涵盖了药品名称、广告中标示的广告发布者的名称、药品生产企业名称、广告批准文号、刊播媒介名称、刊播时间、违法原因、处理部门、处理结果、违法次数和总次数共计十一项。如此详细的公告披露了大量违法行为的具体信息, 尤其是违法次数和总次数的公布, 令人震惊和深思。

令人遗憾的是, SDFA违法药品广告公告自2007年第2期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关于各省 (区、市)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测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移送违法情节严重的药品广告情况汇总表》再也没有出现 (6) 。取而代之的是在公告正文中增加了十个左右的“违法情节严重, 且违法发布广告频次高的药品广告”违法主要原因的分析。分析模式为:某药品生产商的某药品、功能主治、广告宣称内容、违法结论如“广告中含有大量不科学地表示功效的断言和保证, 严重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如此简单的违法分析, 取代了原本可以披露刊播媒介名称、刊播时间、处理结果、违法次数和总次数等十一项内容的附件《关于各省 (区、市)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测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移送违法情节严重的药品广告情况汇总表》。

值得一提的是, SDFA违法药品广告2007年第2期增加了一个附件《各省 (区、市)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测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移送的违法药品广告数量》, 统计中31个省份查处的药品广告的数量悬殊, 最多的为吉林省8067个, 其次是辽宁省3958个, 而湖北、河北等8个省份各自查处的违法广告都不足一百个。虽然被查处的违法药品广告数量少, 并不代表事实上违法的广告一定少。但这样的统计数据毕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 也能带给我们很多思考。不知何故, 这个附件只出现过这一次。从2007年第3期开始, 附件只有《各省 (区、市)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撤销药品广告批准文号汇总表》。自2009年开始, SDFA的违法药品广告公告无任何附件了。

(3) 最终固定下来的公告模式。自2009年开始, SDFA的违法药品广告公告的内容模式最终固定下来。正文核心内容包括两部分, 一是移送工商部门查处的违法药品广告总次数、撤销药品广告批准文号的次数和对违法广告采取暂停销售的行政强制措施的次数。二是对“违法情节严重、违法发布广告频次高的药品广告”进行的汇总, 如前所述, 汇总的内容比较简单, 只反映出十个左右的违法药品广告的部分违法情节, 回避了违法广告发布的次数、违法总次数和发布违法广告的媒体等原先附件中本能体现出的重要信息。公告不再有任何附件。

总之, 就公告正文和附件共同披露信息的广度和深度而言, 2004-2005年的公告信息量最为丰富, 是公告制度最有威慑力的时期。从2006年起, SDFA公告正文和附件开始简化, 公告的违法信息量相比从前已大大缩水, 公告制度的功能优势被极大的削弱了。我们认为这不能不说是违法药品广告公告制度发展过程中退步。

2. 违法药品广告公告的形式层面 (1) 公告发布的时间。

SDFA公告发布的时间具体有两方面的指向, 一是公告汇总的期间, 二是公告发布的日期。从公告汇总的期间来看, 并没有规律可循。从2001年起至2013年1月31日止, SDFA共计发布药品广告公告47期。只有2005年和2009年发布的违法药品广告公告标明了汇总期间的起止期限, 2005年的公告是以两个月为时间单位。2009年的公告是以半年为时间单位, 其他公告汇总的起止时间大多是不标明的, 即使标明了, 该期间也往往长短不一, 如2011年第2期公告汇总期间为1月至5月, 2011年第3期公告的为6月至9月, 第1期和第3期的汇总期间没有标明。这直接导致了过去的十一年来, 各年度的公告次数多少不一, 总之, 目前公告汇总期间缺乏稳定性和规律性。从公告的发布日期来看, 目前大部分公告发布不够及时, 有的公告甚至拖延很久才发布。如SDFA 2005年第6期违法药品广告公告的汇总期间是2005年11月~12月, 该公告于2006年3月6日才发布。SDFA2009年第1期违法药品广告公告的汇总期间是2009年1月至6月, 该公告于2009年8月13日才发布。 (7) (2) 公告传播的范围。目前的违法药品广告公告主要是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系统内部及官方网站公布。因没有明文规定的要求, 基层执法机关对省级和国家级的违法药品广告公告的转载传播的重视普遍不足, 主动转载并较为全面客观地介绍公告内容的大众媒介更是少之又少。

三、违法药品广告公告制度的评价及完善路向

1. 公告内容的全面性和透明性。

“违法次数”是药品广告主违法情节严重与否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 SDFA的2007年第1期违法药品广告公告显示:2006年8月份, 哈药集团世一堂制药厂生产的世一堂牌丹佛胃尔康颗粒, 未经审批在黑龙江四家电台擅自发布违法广告1978次。“违法次数”的多少直接反映了该行为主体违法的主观恶性, 对于监管部门、广告同行业者和百姓来说, 是锁定重点监督对象的重要信息。

违法广告的“发布媒体”也应是违法药品广告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违法药品广告屡禁不止的年代, 很多大众媒介利欲熏心, 往往为违法广告大开方便之门, 成为违法广告主的帮凶。在众多违法药品广告的案例中, 药品生产者固然是知法犯法, 然而相关媒体为了牟利, 也敢于以身试法, 两者的主观恶性不相上下。早在公告制度的发展初期, SDFA2001年第1期违法药品广告公告就开始通过附件中的“刊播媒介名称”将违法媒体公之于众。然而从SDFA2007年第2期公告开始, “发布媒体”就不再出现了。公告不公, 难以服众。为什么媒体可以逍遥与公告制度之外?这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如前所述, 就信息披露的广度和深度而言, SDFA2004-2005年的违法药品广告公告最为成功。今后, 或是通过公告正文的完善或是通过公告附件的添加, 无论采取那种途径, 都应实现一个目标, 就是恢复公告中违法药品广告的“发布媒体”“违法次数”“总次数”等重要信息的披露。唯有如此, 药品广告公告发布后才能够引发极大的社会反响, 使相关广告主和媒体付出声誉和远期利益损失的代价, 提高法律的震慑力, 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同时为各级监督提供充分的信息, 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告制度的功能优势。

还有一个细节必须予以注意。公告的项目之一“广告中标示的广告发布者的名称”在实践中被一些违法主体渐渐钻了空子。他们发布广告时, 不标明公司名称。于是该项目在公告中就被填写为“未标示”或“联系电话”、“健康热线”等内容。如此以来, 发布违法药品广告的主体就逃避了被直接公告名称造成的声誉损失。针对这种投机心理, 将“广告中标示的广告发布者的名称”中的“广告中标示的”六个字去掉, 改为“广告发布者的名称”可以有效填补这一漏洞。

2. 公告发布的及时性。

公告只有及时发布, 才能最迅速地给与消费者相关的警示, 使得已经上当受骗的消费者不要一错再错, 没有上当的消费者引以为戒, 擦亮慧眼, 才能及时地惩治违法者、震慑潜在违法者并坚定守法者的信心, 才能及时为各个监督群体提供信息及时介入依法行使监督权。公告发布的及时性有两个体现:一是公告汇总期间尽可能地短。二是公告发布尽可能地早。

目前, 公告汇总期间大部分没有透明化, 即使明示了部分汇总期间, 期间也长短不一并无规律。如前所述, 虽然2002-2005年期间SDFA连续四年每年发布6期公告, 但每期公告所涉及的时间跨度也并不一致, 同样, 2011年共发布了四期公告, 汇总期间杂乱无章。连续性和规律性的缺失不利于违法药品广告公告制度健康发展, 必须将每期公告汇总期间的长短固定下来, 如此一来, 每年发布的公告次数是确定的。那么公告汇总期间到底多长合适呢?我们认为两个月或者更短为宜。在上下级执法机关联动提高行政效率的基础上, 汇总期间越短将越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实现缓解信息不对称和震慑等制度功能。

公告发布时间一直以来普遍有些滞后, 如SDFA2009年第1期违法药品广告的汇总期间为当年1月至6月, 该期公告于2009年8月13日才发布。而随之而来的2009年第2期公告汇总期间为同年7月至12月, 该期公告于2010年1月8日就公之于众了, 只用了八天。可见, 在提高行政效能的前提下, 公告的及时发布是完全可行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系统内容可规定各省 (区、市)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必须于汇总期间结束之日起10个工作日之内将监测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移送的违法药品广告信息及时按照统一规范的格式上报, 以便总局尽快汇总。将公告发布时间总体控制在汇总期间结束之日起半个月之内比较合理。

3. 公告传播的广泛性。

公告传播的广泛性直接影响到公告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目前, 违法药品广告公告主要出现国家和省级相关执法部门的系统内部和官方网站内。主动转载传播的大众媒体为数不多。“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违法药品广告借助的是大众传播媒介, 违法药品广告受众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目前公告受众的数量。政府的信息公告与公告对象对于信息的了解之间, 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药品广告信息劣势的主体主要分布在农村, 基层执法部门对于公告制度的发布和传播的重视不足, 加之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的欠缺, 农村的百姓往往更容易成为受害者。总之, 广泛传播公告, 才能将更多的信息劣势者纳入受保护的范围, 从而最大限度地全方位地实现该制度的功能价值。

2006年11月11部委联合下发了《违法广告公告制度》的通知, 其中第三条规定:“违法广告公告应在新闻媒体上广泛刊播。”这在实践中是否可行呢?毫无疑问, 公告中被曝光的违法药品广告的“发布媒体”是尤其不情愿刊播公告信息的, 因为这么做无疑是自取其辱。没有被曝光的媒体, 也不意味着以后不会被曝光。因此, 如何实现违法广告公告在新闻媒体上的“广泛刊播”, 这是个需要深入研究的现实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采取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物质奖励可结合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由各地执法机关设定不同标准, 对于积极转载公告进行自律的媒体, 可予以表彰。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不可偏废, 尤其不能忽视精神激励的重要性。此外, 还可借助于目前正在推进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机遇, 考虑公告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如在省级以下的基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网站开设违法药品广告公告平台, 要求及时转载国家和省级广告执法机关的公告, 还可采用热线电话、短信平台和微博等互动性更强的公开方式。同时, 倡导各地各种形式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积极响应与合作, 扩大公告传播的广泛性。

摘要:时至今日, 违法药品广告依旧是广告治理中难以攻克的瓶颈问题。旨在将相关违法信息公之于众的药品广告公告制度从诞生之日起就彰显了其在缓解信息不对称、增强法律威慑力、提升政府公信力和畅通广告执法监督渠道等层面的功能优势。就制度设立的初衷目标而言, 目前公告制度的实践运作与应然状态尚存在一定差距。扩大公告内容的全面性和透明性、促进公告发布的及时性并拓展公告传播的广泛性是有效彰显和实现公告制度功能优势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广告公告,功能优势,完善

注释

1 相关执法部门主要是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以及相应的地方执法机关。此外, 根据2006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11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违法广告公告制度>的通知》,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安部等部门可以联合发布广告公告。

2 李明伟.论中美更正广告的差异[J].国际新闻界, 2010, (11) :18.

3 另外两类药品广告违法行为的类型为擅自篡改审批内容和禁止发布的违法广告。

4 2008年第1期公告的正文不同以往, 没有违法广告的任何数字统计。

5 有时表述稍有不同, 如“各省 (区、市) 药品监督管理局查处的未经审批擅自发布、伪造广告批准文号等情况5次以上汇总表”, 详见SDFA2005年第2期违法药品广告公告。

6 该期公告的附件只有《各省 (区、市)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测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移送的违法药品广告数量》和《各省 (区、市)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撤销药品广告批准文号汇总表》。

上一篇:投资理财客户关系案例下一篇:高中运动会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