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准则下坏账准备的财务处理

2024-04-27

新准则下坏账准备的财务处理(精选10篇)

篇1:新准则下坏账准备的财务处理

新准则下坏账准备的财务处理

2016-06-01 黄海dlf 转自 千里梦

2006年财政部新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于资产减值准备既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如存贷准则等具体的准则),又有中国特色的规定(如《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而坏账准备的计提虽在计提范围上较以前会计制度相比有了扩大外,更重要的是新准则同税法在核算办法、计提口径、计提方法、计提比例、核销程序等方面依旧存在差异,而对差异形成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新准则只允许采用一种方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做好坏账准备的纳税筹划是通过财务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

新准则解读

1.《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是针对“部分长期资产”的资产减值制定的准则,并不是全部长期资产,不适用于在其他具体准则中规范的减值。该准则规范的长期资产减值视同永久性减值,一经提取不得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或资产离开企业时,再进行资产减值的账务处理。

2.《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资的确认和计量》应用指南规定:对于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款项,应单独进行减值测试,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了减值的,应当根据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坏账准备。坏账准备计提后,可以转回。

该准则第六章第四十二条规定:短期应收款项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与其现值相差很小的,在确定相关减值损失时,可不对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

3.《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引入资产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等概念。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4.2006年10月30日财政部发布的《应用指南——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附录》规定:一般企业坏账准备的计提范围是: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应收款项。计提范围较旧准则有所扩大。

5.旧准则体系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形成的损失分别计入不同的损益类科目,比如计入“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投资收益”科目等;新准则体系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改变为12个科目,要求统一记入新设置的“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属损益类科目,并在新利润报表中单独列示)。计提时,应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别、消耗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持有止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等减值准备类科目。资产价值回升时,借记有关减值准备类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见表1)。

新准则的变化

会计规定:第22号准则规定:有客观证据表明应收款项发生了减值的,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坏账准备。坏账准备计提后,可以转回。

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坏账,一般应按实际发生额据实扣除。但经税务机关批准,也可提取坏账准备,提取坏账准备的纳税人发生坏账损失时,应冲减坏账准备;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超过已提取坏账准备的部分,可在当期直接扣除。

由于财税处理的差异,企业计提的坏账准备就形成了“可抵减暂时性差异”,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计提或冲回计提的坏账准备。

「例1」某企业2007年应收款项余额200万元,当年计提坏账准备10万元。2008年发生坏账12万元,收回前期已核销的坏账3万元,2008年末应收款余额220万元,计提坏账准备5.5万元。2009年发生坏账15万元,2009年末应收款余额260万元,计提坏账准备13万元。假设企业年末计提坏账准备,其发生的坏账损失全经过税务部门审批;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0%,每年会计利润为500万元,无其他调整项目,税法允许的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为5%.预计在未来三年内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可以抵扣。

1.2007年

(1)年末计提坏账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10万元

贷:坏账准备10万元

(2)年末计算所得税

坏账准备的账面价值=10(万元)

坏账准备的计税基础=200*0.5% =1(万元)

累计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10-1=9(万元)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9*30%=2.7(万元)

应交所得税=(500+10-1)*30%=152.7(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150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2.7万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52.7万元

2.2008年

(1)发生坏账及收回已冲销的坏账

借:坏账准备12万元

贷:应收账款12万元

(2)年末计提坏账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5.5万元

贷:坏账准备5.5万元

(3)年末计算所得税

坏账准备的账面价值=10-12+3+5.5=6.5(万元)

坏账准备的计税基础=220*0.5% =1.1(万元)

累计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6.5-1.1=5.4(万元)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5.4*30%=1.62(万元)

应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2.7-1.62=1.08(万元)

应交所得税=[500+3-12+5.5-(220-200)*0.5%]*30%=148.92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150万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48.92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1.08万元

3.2009年

(1)发生坏账

借:坏账准备15万元

贷:应收账款15万元

(2)年末计提坏账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13万元

贷:坏账准备13万元

(3)期末计算所得税

坏账准备的账面价值=6.5-15+13=4.5(万元)

坏账准备的计税基础=260*0.5% =1.3(万元)

累计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4.5-1.3=3.2(万元)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3.2*30%=0.96(万元)

应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1.62-0.96=0.66(万元)

应交所得税=[500-15+13-(260-220)*0.5%]*30%=149.34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150万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49.34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0.66万元

「例2」2007年末某企业有关所得税会计资料如表2:

1)有关项目的期初、期末数据如表2所示:

2)企业在会计期末时,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计提坏账准备,坏账的计提方法为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计提比例为10%

3)当期坏账确认情况如下:

(1)企业和税务机关都确认为坏账的金额为15万元;

(2)企业确认为坏账而税务机关不予确认为坏账的金额为8万元;

(3)税务机关根据企业提报的材料确认为坏账,而企业未确认为坏账的金额为5万元。

4)前期已核销的坏账,而在当期又收回的情况如下:

(1)企业和税务机关都已确认核销,而在当期收回的金额为2万元;

(2)企业已确认核销,税务机关因企业不能(当时及其以后都不能)提供有效证据未予批准核销的坏账,而在当期收回的金额为3万元;

(3)税务机关根据企业提取的材料批准核销的坏账,企业认为该应收款项以后收回的可能性极大未予核销,而在当期收回的金额为6万元。

5)企业应税受益200万元,除提取坏账准备以外无其他纳税调整项目,该企业适用所得税税率为33%.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如下:

(1)确定本期会计应提取的坏账准备数额

提取坏账准备金额=(400+120)*10%+(15-2)+(8-3)-(300+100)*10%=30(万元)

(2)确定本期税务应提取的坏账准备数额‰=12.1(万元)

(3)坏账准备年初的账面价值=40(万元)

坏账准备年初的计税基础=2(万元)

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为38万元

坏账准备年末的账面价值=52(万元)

坏账准备年初的计税基础=2.1(万元)

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为49.9万元

(4)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纳税调整增加数=30-12.1=17.9(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200+17.9=217.9(万元)

(5)递延所得税资产应增加(49.9-38)*33%=3.927(万元)

(6)所得税会计的账务处理

借:所得税679800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39270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00+17.9)×33%]=71907元

「例3」某企业坏账准备采用账龄分析法,假设每年的税前利润为10万元,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有关数字如表3:

(1)2007年末计算所得税

坏账准备的账面价值(等于计提数)=3(万元)

坏账准备的计税基础=0.5(万元)

累计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3-0.5=2.5(万元)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2.5*33%=0.825(万元)

应交所得税=(10+2.5)*33%=4.12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33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825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41250

(2)2008年末计算所得税

发生坏账:

借:坏账准备15000

贷:应收账款15000

(2)2008年末计提坏账准备为0

坏账准备的账面价值=1.5(万元)

坏账准备的计税基础=0.3(万元)

累计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1.5-0.3=1.2(万元)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1.2*25%=0.3(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应该冲回=0.825-0.3=0.525(万元)

税法允许实际发生的坏账超过计提准备的部分,在税前直接扣除。本期发生坏账1.5万元,上年度已按0.5%扣除了0.5万元的坏账损失,2008年则允许扣除的损失金额为1万元(1.5-0.5),2008年税法上允许扣除的损失为0.3万元。

?? ?交所得税=(10-1-0.3)*25%=2.17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27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1750

递延所得税资产5250

(3)2009年收回坏账的会计处理,不影响当年的会计利润,但税法上要求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借:银行存款15000

贷:应收账款15000

借:应收账款15000

贷:坏账准备15000

调整坏账准备余额为0(增加了当年的会计利润3万元)

借:坏账准备30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30000

坏账准备的账面价值为0

坏账准备的计税基础为0

累计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为0

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0.3万元应该全部冲回

应交所得税=[10-(3-0.3-1.5)]*25%=22000(元)

借:所得税费用25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2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3000

纳税筹划案例分析

以上笔者从会计处理技术方面对坏账准备的计算进行了阐述。而从财务管理的层面讲,新准则的出现为企业新一轮的管理创新提供了契机,运用新准则的潜在因素,使其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相得益彰,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是财务高管们要应对的问题。做好坏账准备的纳税筹划是通过财务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

1.利用资金时间价值进行税收筹划

纳税筹划,除依法运用各种手段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外,还可以通过如获取资金时间价值等途径实现纳税筹划的目的。由于资金具有时间价值,因此企业的税收筹划就不是对税收负担的简单比较,因为一个能降低当前税收负担的纳税方案可能会增加企业未来的税收负担。这就要求纳税人在评价纳税方案时要引进资金时间价值观念,把不同纳税方案、同一纳税方案中不同时期的税收负担折算成现值来加以比较。

例如,坏账准备是《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2000]24号),也是目前税法中明确的惟一允许税前扣除的准备金。对于提取坏账准备,新会计准则只采用备抵法,《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纳税人发生的坏账损失,原则上应按实际发生额据实扣除,但也规定在不超过年末应收款余额的5‰内计提的坏账准备可在税前扣除。这在一定程度上有迟延纳税的作用,即将应纳税款延期缴纳,从而获得资金的时间价值。

「例4」某有限公司2006年末应收款项借方余额为6000万元,同时在2006年3月发生坏账损失5万元,经有关税务机关批准同意核销;2006年10月收回已确认的坏账损失2万元。假设所得税率为33%,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企业会计上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即可按应收款余额的百分比计提,也可采用账龄分析法,还可以选用销货百分比法。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会计的真实性,一般对于历史欠款较严重的企业宜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而对于当期销售额较多的企业则采用销货百分比法更佳。

篇2:新准则下坏账准备的财务处理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所得税会计处理 作者:李 彦 何泉成来源:《财会通讯》2007年第01期

一、企业集团内部应收账款对合并财务报表所得税的影响

篇3:新准则下坏账准备的财务处理

一、新准则中涉及坏账准备的规定

现阶段, 我们所说的坏账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资金或者资产在营运过程中无法收回或者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资金和资产收回的可能性比较小的坏账损失。坏账准备就是企业在会计处理过程中, 遵守合理预见性原则, 对即将发生坏账损失的款项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新准则的相关规定主要是集中在准则第22 号、第18 号以及应用指南中, 另外准则第8 号中也有涉及, 列示如下:

新准则应用指南规定, 一般企业的坏账准备计提范围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以及长期应收款等各等相关的应收款项。相比旧准则, 新准则下坏账计提范围扩大。

新准则第22 号规定, 有客观证据证明应收款项发生减值时, 确认减值损失, 计提坏账准备。

新准则第22 号规定, 短期应收账款的款项预计的未来现金流量, 与现值的差额比较小时是可以不计算减值损失的, 即可以不进行折现。

新准则第22 号应用指南规定, 企业在进行坏账准备减值测试时, 对于单项金额比较大的应收账项, 需要单独进行测试, 当确实存在客观证据能够证明该款项发生了减值, 则可根据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 确认减值损失。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情况下计提坏账准备后, 是可以转回的。

新准则第8 号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是由于企业会计工作差异而形成坏账, 存在暂时性差异时, 可以使用债务法来计提或者冲回坏账准备。

二、坏账准备计提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应用举例

( 一) 坏账准备计提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

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具体说来有四种:余额百分比法、赊销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个别认定法。新准则下坏账准备的计提不再是简单地实行这些方法, 而是分析具体情况:

1. 对预付款项及单项金额重大的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 进行单独减值测试, 具备了客观证据证明其发生了减值的, 依据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部分, 确认减值损失, 计提坏账准备。若有确凿证据证明该笔款项完全不能收回, 可以全额计提减值损失。

2. 对预付款项及单项金额非重大或者经单独测试后未发生减值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 可与单独减值测试后未减值的应收款项一起, 按照类似的信用风险特征划分为若干组合, 也可按照账龄特征, 再按照资产负债表日余额的一定比例来计算确定减值损失, 计提坏账准备。

根据以上规定笔者认为, 单项测试法, 是新准则下计提坏帐准备的最基本方法。如果企业自身具备对所有应收款项进行单项测试, 就无需按照账龄等组合方法进减值测试, 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 就首先要对应收款项是否重大进行界定。如何界定主要取决于公司自身制定的相关内控制度, 也可按照应收款项总额的一定比例, 只要合理就可以。另外, 笔者认为, 坏账准备计提方法的选择除了受政策法规影响外, 还受以下两个因素影响:

1. 企业自身因素。《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坏账准备计提方法的和计提比例的选择上赋予了较大的自主权, 可自行确定, 企业可能考虑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对方企业信用等因素来选择。

2. 企业上级部门或是行业的统一规定。笔者所在企业按照上级的要求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在执行新准则前, 采用余额百分比法, 2015 年执行新准则后, 统一采用个别认定法并结合信用综合风险计提。

( 二) 应用举例

笔者所在企业, 除了采用个别认定法外, 对单独测试后未发生减值的应收款项按照账龄特征进行分组, 分组后的计提比例分别是期末账龄1 年以下不计提减值准备、1-2 年10%、2-3 年30%、3-5 年50%、五年以上100%。

2015 年末应收款项情况分析如下:应收账款余额68000 元, 是应收销售烟箱款, 对方单位为长期合作企业, 信誉良好, 年末余额为2015 年12 月销售款, 按照惯例, 一般两个月内款项到账, 期末账龄为1 年以下, 不计提坏账准备;预付账款期末余额40000 元, 是预付某勘察院和某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前期工程勘察设计款, 期末账龄为1 年以下, 不计提坏账准备;其他应收款期末余额10139524.86 元, 其中期末账龄五年以上有几笔需要个别认定 ( 应收住房和城市规划设计局33000 元, 是垫付新物流中心用房地规划设计费用, 政府往来不计提坏账准备, 应收房租押金总计70000 万元, 按50% 计提坏账准备) , 剩余的按照账龄对应的计提比例计提坏账准备。

三、新准则下坏账准备的账务处理

现阶段大多数企业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 首先设置“坏账准备”科目进行核算;提取时, 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贷记“坏账准备”科目;某一特定应收款项被确认为坏账时, 转销, 借记“坏账准备”科目, 贷记“应收账款”科目;已经确认的坏账未来重新收回时, 借记“应收账款” 科目, 贷记“坏账准备”科目。

需要注意的是, 单独测试法下企业在明细核算上的问题上需要考虑其在账龄分析法下的不同:单独测试法下核算坏账准备, 要求账务处理时做的分录所涉及到的坏账准备明细信息, 能够一一对应到应收款项的余额, 无论是计提还是转回;当已经计提了坏账准备的应收款项未来收回或者处置时, 单独测试法下必须对对应的坏账准备进行账务处理, 账龄分析法下则不需要考虑坏账准备的问题。

坏账准备账务处理, 还需要考虑同税法存在的差异, 对差异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新准则下只允许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四、坏账准备核算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一) 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一经确定就不得随意变更, 当需要变更时应按照管理权限, 经公司股东大会、管理层会议或者其他类似机构批准, 依循有关规定报送有关各方备案, 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 二) 对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 企业应当查明原因并追究责任减少损失, 确实无法收回的, 应按照管理权限经公司股东大会、管理层会议或者其他类似机构批准作为坏账损失。

( 三) 《企业会计准则 》 规定:“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很难区分时, 应按照会计估计变更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因此, 从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变为个别认定法并结合信用综合风险计提坏账准备, 应视为会计估计变更采取未来适用法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 四) 根据财政部有关规定, 采用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时, 如果收到债务单位当期偿还部分债务, 那么不应当对剩余的应收款项账龄进行改变, 仍然需要按照其原来账龄加上本期增加的账龄来确定。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5.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5.

[3]徐天琪.运用"丁字帐"分析坏账准备的会计处理[J].财经界, 2015 (24) .

篇4:新准则下坏账准备的财务处理

一、改变计提范围,适应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坏账准备作为应收账款的备抵科目,旧制度规定年度终了时按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和应收医疗款余额计提,借“管理费用”,贷“坏账准备”。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参保范围的逐步扩大,单病种、均次费用、定额支付等医保支付方式的推广应用,使医院应收账款的主要结构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由原来向病人全额收取医疗费用转变为主要向医保部门收取的出院病人自负部分以外的医疗费用,而这部分款项必须经过社保局的严格审查后支付,从病人在院发生医疗费用至医保结算支付之间可能会产生医保拒付费用,如果仍然按在院病人费用结转应收账款会造成医疗收入的虚增,影响均次费用等考核,不能真实客观的反映医院的财务状况。针对这一医保改革的变化,新制度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应收医疗款包括应向门诊病人、出院病人、医疗保险机构等收取的医疗款。坏账准备的计提范围也随之而改变,取消在院病人医药费,改为按应收医疗款和其他应收款科目余额的2%—4%计提。

二、允许多种方法计提

原制度仅规定坏账准备按应收医疗款余额3%—5%计提,随着医改的深化,医院应收医疗款结构也随之变化,应收医疗款中应向社保机构收取的款项可按单位设明细账,在年度终了进行全面检查时能准确地区分出来,针对这部分款项按个别认定法计提坏账较合理;而应向出院病人收取的欠费部分,采用账龄分析法或余额百分比法比较合理。为适应资金结构变化和加强应收医疗款的管理和监督,新制度规定坏账准备计提方法可采用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个别认定法等,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主管部门确定。

三、由规定统一计提比例改为规定累计计提上限

原制度规定坏账准备按年末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和应收医疗款余额的3%—5%计提,该规定适用于病人主要以现金结算全额费用,大部分医疗款会在出院时结清,应收款项相对较低,所以不设上限。而医改发展到现在,病人出院时支付的自付部分占医疗费总额的比例较小,大部分向医保机构收取的医疗费结转至应收医疗款账户,如果仍按余额统一比例计提,不设上限,必然导致“管理费用”逐年加大,而“管理费用”是计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使医疗服务价格增高。为了能更好地完成医改目标,解决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必须降低医疗服务成本。为此新制度将坏账准备统一比例计提改为规定累计上限计提,并且将计提比例由3%—5%下调为2%—4%,严格控制了由坏账准备计提记入“管理费用”的部分,能有效解决医疗服务成本虚高和医院亏损不真的现状,有利于政府建立合理补偿机制。

四、坏账核销条件

原制度规定对期限超过三年,确认无法收回的应收医疗款应作为坏帐处理,坏账损失经过清查,报经主管部门、主办单位批准后,在坏账准备中冲销,借:坏账准备,贷:应收医疗款。由于坏账冲销时同时冲减了应收医疗款,而应收医疗款是医院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保覆盖范围的逐步扩大,在社保局无法收回的应收医疗款也逐年增大,针对越来越大的坏账冲销,仍然仅报主管部门和主办单位批准,不经过同级财政部门审批,顯然已经不利于国有资产的管理,所以新制度明确规定医院对账龄超过三年,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医疗款和其他应收款可作为坏账处理,必须经过清查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报主管部门、主办单位及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才能在坏账准备中冲销。

综上所述,新《医院财务制度》对坏账准备账务处理的改变,充分考虑医院会计信息使用者,及贯彻落实医改精神和相关政策的需要,本着会计客观性、真实性原则,借鉴企业会计改革经验,从坏账范围、计提比例、计提方法、核销条件等方面做出改革,修改后的新制度更加符合国家医改政策,为推进医疗机构会计改革提供更科学、精细、真实、客观的财务信息。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卫生部.医院财务制度.财社[2010]306号.

[2]财政部.医院会计制度.财会[2010]27号.

[3]张慧青.借鉴西方会计做好坏账准备的预提.商业会计.1994(03).

[4]陈洁.谈医院坏账准备的账务处理.中国卫生经济.2004(01).

篇5:新准则下坏账准备的财务处理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应收款项等发生减值时计提的减值准备。

二、坏账准备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确定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按应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

科目,贷记本科目。本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应按其差额计提;应计提的金额小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二)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作为坏账损失,转销应收款项,借记本科目,贷记“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应收分保保险责任准备金”、“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科目。

(三)已确认并转销的应收款项以后又收回的,应按实际收回的金额,借记“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应收分保保险责任准备金”、“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同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应收分保保险责任准备金”、“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科目。

已确认并转销的应收款项以后又收回的,企业也可以按照实际收回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本科目。

三、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计提但尚未转销的坏账准备

1461 存货跌价准备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存货发生减值时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企业(农业)对消耗性生物资产计提的跌价准备,也在本科目核算。

二、存货跌价准备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存货准则确定存货发生减值的,按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本科目。

已计提跌价准备的存货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发出存货结转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借记本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

(二)企业(建造承包商)按建造合同准则确定合同预计总成本超过合同总收入的,应按其差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本科目。合同完工时,借记本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三、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计提但尚未转销的存货跌价准备。

四、企业与债务人进行债务重组,应当分别债务重组的不同方式进行处理。

(一)收到债务人清偿债务的款项小于该项应收账款账面价值的,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重组债权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借记“坏账准备”科目,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贷记本科目,按其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收到债务人清偿债务的款项大于该项应收账款账面价值的,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重组债权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借记“坏账准备”科目,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贷记本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以下债务重组涉及重组债权减值准备的,应当比照此规定进行处理。

预付款项情况不多的,也可以不设置本科目,将预付的款项直接记入“应付账款”科目。

企业进行在建工程预付的工程价款,也在本科目核算。1221 其他应收款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除存出保证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应收代位追偿款、应收分保账款、应收分保合同准备金、长期应收款等以外的其他各种应收及暂付款项。

二、本科目可按对方单位(或个人)进行明细核算。

三、采用售后回购方式融出资金的,应按实际支付的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销售价格与原购买价格之间的差额,应在售后回购期间内按期计提利息费用,借记本科目,贷记“财务费用”科目。按合同约定返售商品时,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本科目。计提坏账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坏账准备

月末将坏账损失结转到本年利润中: 借:本年利润 贷:资产减值损失 发生坏账时(即核销坏账): 借:坏账准备 贷:应收帐款

已核销的坏账又收回时: 借:应收帐款 贷:坏账准备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帐款

注:核销和收回坏账,都不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而是通过坏账准备 问:已核销应收账款收回为什么不冲减资产减值损失呢? 答:负债表日会转回的,要结合其他应收账款确定应转回数,除非你是针对单个资产计提的减值损失。

该笔应收账款已经收回,月末坏账准备也会冲销的,所以月底还有个分录: 借:坏账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前期月末将坏账损失结转到本年利润,后期月末应该再调回来: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本年利润

最后在期末,一般是根据“应收账款”的余额与计提比例,与“坏账准备”的余额比较,再确定是“补提”坏账准备,还是“冲回”坏账准备: 补提坏账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坏账准备 冲回坏账准备: 借:坏账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债务重组中涉及到坏账准备的会计分录:

(1)债权人计算债务重组的损失:应收账款账面余额: 234000 减:收到的现金: 204000 差额: 30000 减:已计提的坏帐准备: 20000 债务重组损失: 10000(2)应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204000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 坏账准备 20000贷:应收账款 234000

10000

如果计提的坏账准备为40000元,则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204000

坏账准备

40000 贷:应收账款 234000

资产减值损失 10000

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收到的现金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借方差额计入营业外支出,贷方差额计入资产减值损

1.计提坏账准备

【例1】某企业2008年共计提坏账准备10万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100000

贷:坏账准备 100000

纳税调整:计提坏账准备10万元不允许税前扣除,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2.转回坏账准备

【例2】某企业2008年坏账准备年初余额为50万元,当年共转回坏账准备30万元。其中,20万元在计提当年允许税前扣除,10万元不允许税前扣除。

借:坏账准备 300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 300000

纳税调整:计提时允许在税前扣除的20万元坏账准备,转回时不调减应纳税所得额;计提时不允许在税前扣除的10万元坏账准备,转回时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3.确认坏账损失

企业发生坏账损失,应按规定向税务机关履行报批手续,由税务机关审批确定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坏账损失能否在税前扣除,其纳税调整应区别对待。

【例3】某企业2008年发生坏账损失15万元,其中10万元可以在税前扣除,5万元不能在税前扣除。

借:坏账准备 150000

贷:应收账款 150000

纳税调整:允许税前扣除的10万元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不能税前扣除的5万元不作纳税调整。

4.收回坏账

对于已确认并转销的应收款项以后又收回的,其纳税调整要区分其在确认坏账损失时是否允许在税前扣除。

【例4】某企业2008年收回坏账25万元,其中20万元在确认坏账时允许税前扣除,5万元在确认坏账时不允许税前扣除。

借:应收账款 250000

贷:坏账准备 250000

借:银行存款 250000

贷:应收账款 250000

纳税调整:收回的坏账25万元中,确认时允许在税前扣除的20万元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不允许税前扣除的5万元不作纳税调整。

注意事项:在进行纳税调整时,不能仅以坏账准备的计提数与转回数的差额作为纳税调整额,也不能仅以期末与期初的余额差额作为纳税调整额,而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有区别地进行纳税调整。

《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对一般企业而言,常见的准备金有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这些准备金支出均属于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本文介绍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下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及纳税调整。

例:存货的成本是10万元,可变现净值只有8万元,计提2万的存货跌价准备。会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20 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20 000

如果可变现净值回升到9万5千,则会计处理: 借:存货跌价准备 15 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15 000 如果可变现净值回升到11万,则会计处理: 借:存货跌价准备 20 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20 000

1、结转是结转主营业务成本的意思。由于该销售出去的存货对应的存货跌价准备为100W,所以这100W也要结转到主营业务成本中: 借:主营业务成本

借:存货跌价准备

100W 贷:库存商品

“要将原有余额150W-100W=50W存货跌价准备转回”是有前提条件的,即2008年12月31日,C产品存货已不存在减值迹象,这时,要将剩余C产品存货对应的跌价准备50W转回。

借:存货跌价准备——C产品

50W 贷:资产减值损失

50W

(2)该题表述不恰当,应为:B存货2008年底应有存货跌价准备40W。而原来B存货已计提了跌价准备50W,则2008年末因价值回升而转回跌价准备:50W-40W=10W

分录应为:

借:存货跌价准备——B产品

10W 贷:资产减值损失

10W 企业通常应当按照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照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具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用途或目的,且难以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可以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在税务处理上,企业所得税税前允许扣除的项目,原则上必须遵循真实发生的据实扣除原则,除国家税收规定外,企业根据会计准则等规定提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企业所得税不考虑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情况下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要进行纳税调整。存货跌价准备不允许在税前扣除,要做纳税调增处理。对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前减计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计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时,如果申报纳税时已调增应纳税所得额的,应允许企业作相反的纳税调整。

各种形式的准备金会使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有一定差异,下面以存货跌价准备为例(为方便起见,假设了一种产品的存货跌价准备在连续三年的变动情况),分析说明存货准备金的所得税处理。

例1: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适用税率17%,2007年12月31日A产品的账面成本为100万元,A产品的预计可变现净值为80万元,2008年12月31日A产品的预计可变现净值为70万元。2009年1月6日甲公司将A产品售出,A产品售价为70万元,货物已发出,货款已收到,以上售价均不含增值税。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的规定,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A产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账面成本20万元,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0万元,账务处理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 200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200000 申报纳税时根据税法规定不得税前扣除,故2007年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0万元。

2008年12月31日A产品市场价格继续下跌,2008年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30万元,大于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20万元),应补提存货跌价准备10万元,账务处理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 100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100000 申报纳税时根据税法规定不得税前扣除,故2008年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0万元。

2009年1月6日产品销售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账务处理为:(1)借:银行存款 819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7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19000(2)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1000000 贷:库存商品 1000000(3)借:存货跌价准备 300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 300000 按照税法规定产品销售时,不得结转存货跌价准备,故2009年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30万元。

综上所述,在存货价格持续下跌时,2007年~2009年共计调整应纳税所得额=200000+100000-300000=0(元)。

例2:假定该例中2008年A产品的预计可变现净值为90万元,2009年1月6日甲公司将A产品售出,A产品售价为110万元,货物已发出,货款已收到,以上售价不含增值税。

(1)2007年12月31日账务处理同例1.(2)2008年12月31日价格有所上升,依据会计准则的规定,2008年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0万元,小于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20万元),应转回存货跌价准备10万元。

借:存货跌价准备 100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 100000 按照税法规定不得转回存货跌价准备冲减资产减值损失,故2008年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10万元。

(3)2009年1月6日产品销售时,依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应结转的存货跌价准备,并且以余额冲减至零为限,账务处理为:

借:存货跌价准备 100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 100000 按照税法规定产品销售时,不得结转存货跌价准备,故2009年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10万元。

篇6:新准则下坏账准备的财务处理

一、坏账准备计提的差异

1、坏账准备计提基数的差异。对于企业与关联方之间的往来款项能否计提坏账准备,会计与税法存在着差异。会计上,《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

(一)》(财会[2002]18号)第六条规定,企业与关联方之间发生应收款项,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需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税法上,对关联方之间发生的应收款项能否计提坏账准备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很多地方在执行45号文时,对与关联方之间的应收款项明确规定不得计提坏账准备,如江苏省国税局转发45号文的苏国税函[2003]147号文,就规定“《通知》第八条„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不包括关联方之间发生的往来账款”。

2、坏账准备计提方法的差异。会计上,根据财会[2002]18号文,企业只能采用账龄分析法和余额百分比法中的一种作为计提坏账准备的基本方法,这两种方法不能同时使用,个别认定法作为上述两种方法的补充,可与上述两种方法中的一种同时使用,前提是“某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与其他各项应收款项存在明显的差别”。而在税法上,根据《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第46条规定,“除另有规定者外,坏账准备金提取比例一律不得超过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5‰。”,这就是说,税法上对坏账准备的计提,只能采用余额百分比法。

3、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的差异。《企业会计制度》对于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没有统一的规定,而是要求企业“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予以合理估计”,这是由于会计制度允许企业自行确定坏账准备计提方法,方法不同当然也就不可能规定统一的计提比例。税法上,国税发[2000]84号则对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作了上限的规定,即不得超过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5‰。

(二)、坏账损失核销的差异

1、坏账损失核销方法的差异。会计上,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坏账损失的核销只能采用备抵法。而税法上,国税发[2004]82号文《关于做好已取消和下放管理的企业所得税审批项目的后续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纳税人在纳税申报时,应说明坏账损失核销采用的方法,如果以后改变核销方法的,应按规定报送变更原因及企业管理机构的变更决议等。但在实际执行中,纳税人一般不得将坏账核销方法由备抵法变更为直接核销法。

2、坏账损失核销手续的差异。会计上,《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对于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根据企业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等类似机构批准,即可冲销已计提的坏账准备。但税法上,《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1997]190号)明确,未经税务机关批准的财产损失,一律不得自行税前扣除。在实务中,一般是根据报批金额的大小,逐级由县(市、区)、省、国家税务总局审批或备案,具体金额由各省税务局确定。

3、某些特殊应收款项确认为坏账损失的差异。

⑴关联方之间应收款项确认为坏账损失的差异。会计上,财会[2002]18号文规定,只要关联方(债务单位)存在撤销、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等情况,就可以确认为坏账损失。而税法上,84号文第48条规定,“关联方之间往来账款也不得确认为坏账”,《关于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发生坏账损失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0]945号)对此又进一步明确,只有关联方破产时,才能确认为坏账损失。

篇7:浅析医院坏账准备的财务处理

一、明确坏账损失的概念

坏账是指医院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款项, 由于发生坏账而产生的损失, 称为坏账损失。核算坏账的方法一般有两种: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企业备抵法估计坏账损失主要有四种方法: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赊销百分比法和个别认定法。企业余额百分比法, 是根据会计期末应收款项的余额乘以估计坏账率即为当期应估计的坏账损失, 据此提取坏账准备。而《医院财务制度》明确规定“年度终了, 医院应按年末应收医疗款和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科目账面余额的3%~5%计提坏账准备, 计入管理费用。”这就给医院坏账核算方法指明了方向, 即医院坏账准备实行备抵法中的余额百分比法。提取范围是应收医疗款和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年末余额之和, 提取比例为3%~5%, 明确给出坏账率使得核算坏账损失变得比较简单。

二、明确坏账的财务处理过程

医院备抵法的余额百分比法是根据年末应收医疗款和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两科目余额之和为提取坏账准备的基数, 提取比例限定在3%~5%, 根据医院的规模及以往年度坏账的多少对坏账准备的提取比例进行选择。一般大型综合医院为5%, 小型医院为3%。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 各级各类医院的会计人员都知道要贯彻年末按比例提取坏账准备制度, 但在年中发生坏账、已转销坏账收回时, 处理得就有失偏颇, 典型错误是对发生的坏账直接列支转销应收医疗款, 根本就没有想到要用坏账准备转销的概念。下面笔者将就年中转销坏账、已转销坏账的收回、年末坏账准备的计提的具体处理方法举例详述。

例1:2010年7月9日, 张伟交来7月8日住院医保收入, 其中住院总费用236749.07元, 统筹基金及个人账户合计161683.81元, 冲转押金67483元, 实交现金7582.26元。

例2:2010年8月9日, 市医保中心返2010年7月医保款, 转账支票一张金额为3047282.69元, 7月应返医保统筹基金3048006.43元, 市医保中心扣违规723.74元, 经查其中500元由于张建华医生开具处方不合格造成, 由张建华医生交回, 剩余违规资金经领导批准作为坏账损失。

例3:2010年8月10日, 住院处王红交来患者王献中住院费用2400元, 因该患者经济困难只交1000元押金, 剩余款项无力支付, 经院长签字批准确认为坏账损失。

财务据此记账为:

例4:住院处李钢交来患者李翠萍住院票据, 住院总费用14411.15元, 预交押金500元, 应交现金13911.15元, 因与院方产生医患纠纷经协商双方签定和解协议书, 患方尚欠医疗费不予补交, 纠纷结束。

财务科据出院收据, 院长签字, 患者签字处理为:

例2至例4主要讲述了确认坏账时的账务处理方法, 之所以发生坏账时不能直接列支的原因是因为《医院财务制度》明文规定公立医院实行的是备抵法确认坏账损失, 而直接列支管理费用则是又使用了直接转销法确认账坏损失, 备抵法和直接转销法是两种不同的核算坏账损失的方法, 绝不能混合使用, 致使账目不清。

例5:某医院2006年12月患者张峰无力支付6000元住院费, 2009年12月经领导批准确认坏账损失, 2010年8月该患者经济好转交回前欠费用。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2006年发生欠费:

2010年8月已冲销患者张峰欠费又收回入账

例5中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已确认并已转销的坏账损失, 如果以后又收回, 应及时借记“应收医疗款”贷记“坏账准备”同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医疗款”两笔分录, 采用贷记“坏账准备”科目的作法, 能够使管理费用科目仅反映医院提取或冲回多提的坏账准备数额, 而“坏账准备”科目则集中反映了坏账准备的提取, 坏账损失的核销、收回的已作为坏账核销的应收医疗款等情况。

例6:2009年末, 某三甲医院坏账准备年末余额为200000元, 应收医疗款账面余额3000000元, 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账面余额为4000000元。该医院提取坏账准备率为5%。

例6中坏账准备年末余额应为350000元[ (4000000+3000000) *5%]

应提坏账准备为150000元 (350000-200000)

即年末, 按应收医疗款和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账面余额之和乘以既定的坏账准备率计提坏账准备。本例中医院应提取的坏账准备大于其账面余额的, 按其差额提取;如应提取的坏账准备小于其账面余额的, 则按其差额冲回坏账准备。

通过例2至例6的举例讲解, 使我们明确了采用备抵法确认坏账损失的方法, 贯彻这种方法使得坏账准备的提取、核销、收回、结余反映得更为清楚, 便于进行分析利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会计

篇8:新准则下坏账准备的财务处理

关键词:新准则;资产减值;利润操纵

新准则的具体变化如下:(1)为期末判断是否有减值迹象列出便于参考的七条标准,从而明确了减值迹象的判断。(2)引入“资产组”概念,扩大适用范围。(3)为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提供较详细的指南。(4)已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5)将商誉的直线摊销改为每年末进行减值测试,并自购买之日起分摊到资产组或相关资产组组合。(6)对资产减值的披露更为严格。

一、 旧准则下企业通过资产减损失进行利润操纵的常用方法

由于旧准则在减值计提、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方面规定笼统,允许减值转回,上市公司常常利用准则的灵活性和不完善性来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蒙蔽报表外部使用者。常用的利润操纵方法列举如下:

(一) 减值准备应提不提或非正常转回

利润微薄或处于亏损濒临的上市公司为避免被ST,往往会降低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从而少计甚至不计提,或者未按规定将以前年度的减值准备转回从而虚增当年利润。准则规定企业在会计期末要计提减值准备,体现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和“资产负债观”。企业的上述做法显然是违背了谨慎性原则,没有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同时,虚增了利润,达到了逃避亏损的目的,欺骗了广大投资者。

(二) 减值准备巨额计提

同样是基于证监会的规定:上市公司若连续两年亏损,公司股票要被特别处理;若连续三年亏损,公司股票将被暂停交易上市。上市公司为避免连续亏损,常常会在亏损年度内巨额计提减值准备,一次亏个够,让一般亏损变为巨额亏损,以便在下一年度将计提的巨额减值准备转回,“扭亏为盈”。这样便可以避免被摘牌的目的。上市公司的这种做法被称作“洗大澡”。

(三) 减值准备超额计提,平滑利润

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经营态势较好的盈利年度。上市公司为了平滑利润,在盈利年度提高减值准备计提比例,隐藏当年利润,为以后年度打下足够的“业绩储备”。因为管理层无法保证企业在以后年度能保持盈利态势,如果企业利润波动幅度过大,尤其是一亏一盈的情况,会影响企业在投资者心中的形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即使减值准备是在决策有用观的支持下强调价值计量的重要性。但是,在旧准则下,企业通常会利用准则规定不严密、计提标准不明确、会计政策选择的主观性较强等便利人为地调节利润,违背了会计处理的谨慎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原则。

二、 新准则下企业利润操纵仍有空间

新准则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企业操纵利润的行为,具体来看有如下方面:(1)扩大了计提减值准备资产的范围,这一补充不仅进一步保证了企业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同时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的趋同。(2)在减值确认标准、计量标准等方面提供了较为详尽的参考依据,能大大减少企业在这一方面调节利润的机会。(3)新准则明确规定“减值一经计提、不得转回”。这一规定下,企业计提减值准备时会更加慎重,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通过减值准备转回来操纵利润的可能性。

虽然新准则对于遏制企业操纵利润的行为有上述利好,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缺陷,给利润操纵留下空间。

(一)关于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的问题

一方面,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准备一旦计提不得转回,但允许在资产处置等其他符合资产终止确认条件的情况下将减值准备转回。这给企业操纵利润又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不得转回是针对大部分的非流动资产而言,而流动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在以后年度可以转回。况且,新准则不允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是以牺牲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代价,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

(二)资产减值迹象标准仍有机可乘

首先,新准则虽然列出了七条相对旧准则标准化的减值迹象,但是导致资产减值的原因千变万化,其表现出的减值迹象远不止七条。因此,在会计实务中,会计人员光靠新准则列出的七条迹象标准是不够的,还是需要依据自己的职业判断做出选择。因而,面对新准则未包括的减值迹象的情形,会计人员同样有权利少计或多计减值准备。

其次,即使实务中面对的情形被包括在七条减值迹象中,企业会计人员仍有余地利用迹象表述笼统的缺陷来进行操纵。例如七条标准中的第六条: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实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对于不愿计提减值准备的企业,可以通过提高预期水平使资产不满足减值迹象的要求。

(三) 关于资产减值计量标准的问题

我们知道,减值计量的核心是估计可收回金额。而可收回金额是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较高者确定。那么,这个估计就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公允价值常常由销售协议价格确定。对于销售协议价格能否真正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我们要持怀疑态度。在市场经济下,销售协议价格受很多因素的干扰。比如,供求关系,通货膨胀以及人们对新旧资产的偏好。

(2) 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以后各期的现金流量的估计和折现率的选择是否合理。若企业有操纵利润的动机,则会计人员完全有人为地估低或估高未来各期现金流量的可能性。同样,折现率的选择也可以掺入会计人员较多主观因素。

三、 结论

2007年新准则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旧准则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缺陷,在减值的确认、计量方面提供了较为详尽的参考标准,对企业操纵利润的行为起到一定抑制作用。然而,会计实务领域的复杂性使得准则不可能囊括所有已出现以及未出现的情形。可以说,企业利润操纵行为在新准则下仍有“生存”空间。(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参考文献:

[1] 向彦臻.新资产减值准备准则对利润操纵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11,57(3)

篇9:坏账准备的会计处理

税法规定, 企业发生的坏账, 一般应按实际发生额据实扣除。但经税务机关批准, 也可提取坏账准备金, 提取坏账准备金的纳税人发生坏账损失时, 应冲减坏账准备。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 超过已提取坏账准备金的部分, 可在当期直接扣除。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通知》 (国税发[2000]84号) 和《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3]45号) 规定, 经报税务机关批准, 企业可以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 并且为简化起见, 允许企业计提坏账准备金的范围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同时, 核销坏账应具备的条件、收回已核销坏账的处理、税法与会计制度的规定也基本一致。但是, 为了便于所得税征收管理, 税法又规定, 企业计提的坏账准备金实行限额扣除办法, 即只有计提的不超过年末应收款项余额5‰的坏账准备金才允许税前扣除, 超过部分不允许扣除。这一点与会计制度的规定存在较大的差异。下面举例说明坏账准备的会计处理。

例:某企业从2007年1月1日起实行新《企业会计准则》, 对应收款项采用备抵法, 2007年末应收账款为500万元, 2008年为600万元, 2009年为200万元。假定2007、2008、2009三年均按年末应收账款的10%提取坏账准备。2008年实际发生坏账损失20万元, 2009年又收回2008年确认的损失5万元。2007年所得税税率为33%, 从2008年以后所得税税率为25%, 假设各年的税前利润均为200万元, 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2007年前坏账准备余额为0, 假定税法允许税前扣除额为应收款项年末余额的0.5%。

各年末提取坏账准备时的会计处理:

企业的计算缴纳2007、2008、2009三年的所得税时, 由于会计和税法对所得税税前扣除依据不完全一致, 就本例而言, 产生了时间性差异。《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七条规定:“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未作为资产或负债确认的项目, 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 该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

该企业2007年、2008年、2009年按就收账款的余额分别提取了50万元、30万元和-35万元的坏账准备, 税法规定应收账款只有发生实质性损失时才充许税前扣除, 假定可按0.5%计算税前扣除, 这三年只允许扣除2.5万元、3万元和1万元, 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产生了差异, 会计上称为可抵减的暂时性差异, 各年分布情况如上表。

在2007年, 企业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计算应交的所得税为81.675万元, 大于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处理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66万元, 这一差异在未来期间会计处理时可转回, 转回时会减少未来期间按照会计准则处理确定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缴所得税, 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递延资产, 把它作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处理。因此, 2007年会计分录为

2008年, 仍产生了时间性差额9.5万元, 应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 但税率发生了变化 (税率由33%下调为25%) ,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十七条规定:”适用税率发生变化的, 应对已确认的递延年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重新计量, 除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交易或者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 应当将其影响数计入变化当期的所得税费用。所以会计上应将2007年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按2008年新税率进行调整, 这反而导致了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成为负数[9.5×25%-47.5× (33%-25%) ]=-1.425万元。

2009年, 因应收账款的余额减小, 会计上冲减了资产减值损失, 相应增加了会计利润, 该部分所得税已经在以前年度缴纳, 因此, 只须直接冲减递延所得税资产。2009年后, 递延所得税资产尚有4.75万元留待以后年度转回。

摘要:坏账, 是指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款项, 介绍了坏账准备的会计处理。

篇10:有关坏账准备账务处理的改进措施

一、坏账准备核算方法的解读

应收款项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与企业外部和内部单位或个人发生的在货币、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索取权,而坏账就是指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款项,由于坏账而产生的损失便是坏账损失。理论上,有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两种方法用来处理企业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但因为直接转销法将当期发生的损失直接作为当期的费用,使当期的利润某一年份的坏账过多而无法客观地反映当期的经营状况,不符合稳健性原则;同时坏账损失产生的费用与赊销收入没有反映在同一会计期间,也不符合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因此,《企业会计制度》早在2001年就明确规定企业必须采用备抵法。

备抵法则是在坏账损失实际发生前,就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估计损失,以“资产减值准备”的形式反映在当期损益中,并同时形成坏账准备;待坏账损失实际发生时再冲减已计提的坏账准备。相比于直接转销法,“备抵法”符合会计核算的原则,满足了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企业资产未来收益的现时价值的需要,按其初衷可以起到规避风险的作用。但仔细分析备抵法的核算过程后,不难发现备抵法其实是有许多不完备的地方的。比如其“多退少补、时有时无”的提取方法, 恰恰说明“备抵法”与“直接转销法”的实质相同:都是将当年实际发生的坏账直接计入当年的损益。但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公司每年年末需估计的坏账准备很多,各年末余额也都不尽相等,从而使备抵法的本质被繁琐的会计分录处理过程所“掩盖”;其次,计提的坏账准备是对原来收入的确认金额的重新调整,即估计应收款项中有多少经济利益不能流入企业(该部分金额已经不能满足收入的确认条件了),但按照备抵法核算要求,却将该部分作为收入反映了,使不符合条件的坏账准备也以“收入”的状态进入了报表;而另一方面又单独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账户单独反映。另外,“坏账准备”科目用来反映企业计提的坏账准备数的,但其相对应的科目“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数却无法反应是因实际发生的坏账造成,还是因可能发生的坏账造成。因此,采用一个正确且有效的方法对坏账准备进行核算,对赊销业务很大的企业来说十分必要。

二、备抵法核算坏账的问题

坏账准备是企业对可能无法收回的款项预先计提的,也是在确认应收款项不能收回时用来核销的,因此,该科目也是“应收账款”的备抵账户。其贷方登记按一定比例预估的坏账准备数额,借方登记已确认为坏账应予核销的数额;余额在贷方则表示已经预提尚未核销的坏账准备数,在借方则表示冲销的坏账准备金额已大于提取的坏账准备数。按照备抵法的核算程序,若当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大于其账面余额,就按其差额在贷方计提;若当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小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则按其差额在借方计提坏账准备。

例:某小企业从20×1年起,选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按应收账款余额的百分比计提坏账准备(该企业除应收账款外,没有其他应收款项),计提比例确定为5%。20×1 年产生应收账款10 万元(第一次计提坏账准备);20×2年发生坏账4000元,年末应收账款余额20万;20×3公司有2000 元货款无法收回,经批准转作坏账,年末无应收账款余额;20×4年收回已作坏账处理的货款1000元,年末应收账款余额15万元。

(1)第一年末,应提坏账准备=10万×5%=5000元

(2)第二年发生坏账4000元

第二年末,应提坏账准备万元;

已提坏账准备=5000-4000=1000

实提坏账准备=10000-1000=9000

第三年确认坏账元

(5)第四年,收回坏账1000元

年末,应提坏账准备=15万×5%=7500元;

已提坏账准备=10000-2000+1000=9000

实提数=7500-9000=-1500元;

从上例可以看出,由于受上年已提坏账准备或上年坏账准备计提不足的影响,导致企业第二年末实际计提的坏账准备是应收账款余额的4.5%,而第三年末实际计提的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更是成了-1%。

综上所述,现行的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第一,每年的坏账损失金额全部由当期损益承担,并没有起到将可能发生的坏账风险化解在常年的经营过程中的作用;第二,本期坏账准备实际提取比例与计提比例不同且差异很大,计提比例形同虚设。

三、备抵法核算坏账的改进措施

基于前文的讨论,笔者建议,企业应采用“累积法”来核算“坏账准备”,并为“坏账准备”增设二级明细科目来做分录,以达到更好的反应效果。具体来说,就是企业每年年末都按照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的余额和规定的计提比例提取坏账准备,新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不再受“坏账准备”科目下已经计提的金额影响,而是每年累计滚存;同时,可以根据管理者的需要规定,当坏账准备计提达到一定比利时,便可不再提取,以保证应收账款计提数只反映当年发生,不对后期计提的坏账准备产生影响。相应地,还需为“坏账准备”科目设置“坏账计提”和“坏账发生”两个明细科目,明确反映出当年计提的坏账准备和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其中的区别,以满足经济决策的需要。进而帮助企业在各期均衡分摊因坏账造成的损失,使企业的损益不会受到某一个别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的影响。

承前例:

(1)第一年末

(2)第二年发生坏账4000元

年末

(3)第三年确认坏账2000元

(4)第四年坏账收回

年末

可以把两种账务处理方法下的各年“坏账准备”账户的发生额采取表格的形式作如表1、表2对照。

由上述两表可知,由于“二级明细累积法”无论坏账是否发生或已经核销,都是用已规定的、固定的比例来计提坏账准备,使得“坏账准备”科目可以不断累加,因此坏账损失达到了在各期分摊的效果,利润也达到了不虚增的效果。并且,在这种处理方法下,“坏账准备”科目余额数可以直接反映企业当期应收账款的回收状况与使用价值,帮助企业管理者可以及时制定相应的政策方案。比如,若“应收账款”是借方余额,则说明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很低,坏账损失风险很大,企业很有必要加强催收债务的力度或者减少赊销规模;若“应收账款”是贷方余额,且数额较大,则说明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较高,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坏账有较强的抵御和控制能力,此时可以考虑减小计提比例,或者规定当“坏账准备”贷方余额达到某一数额后(如超过法定盈余公积时)便不再提取,以后达不到此余额时再继续计提。

总之,采用“累积法(二级明细)”计提坏账准备,即可以清楚地反映坏账准备计提数额的原因——是实际发生的还是计提形成的;还可以真正地将可能发生的坏账风险化解在常年的赊销中,保证当期利润的真实可靠。

四、结束语

本文首先介绍了现行坏账准备的发展与应用现状,基于目前已有的“在不改变备抵法下对‘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设置明细账”、“采用类似于盈余公积计提法核算坏账准备”等研究成果,通过举例论证,对比了“备抵法”和“累积法”对坏账准备期末余额产生的不同影响;并提出对“坏账准备”账户增加“坏账计提”和“坏账发生”两个二级明细科目,以反映坏账准备金额实际产生的原因和坏账被核销的原因,即采用“二级明细累积法”来核算企业可能发生的坏账,以期有关坏账的账务处理方法能真实地反映企业损益变化情况,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理解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并做出更有效的决策,实现备抵法的初衷。

参考文献

[1]曾璐.备抵法下“坏账准备”核算原理与改进措施[J].财会月刊,2015,10:26-29

[2]廖萍.浅议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7,8:53-55

[3]叶祖强,胡克训,任捍东.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处理探讨[J].财会通讯,2011,9:70

[4]卜华.坏账准备核算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财会月刊,2004,5:24-25

[5]张玉林.关于坏账损失核算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8:16-17

上一篇:元旦节短语祝福语下一篇:西沱简介-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