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乡下孩子》说课稿

2024-04-25

公开课《乡下孩子》说课稿(精选6篇)

篇1:公开课《乡下孩子》说课稿

《乡下孩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4课,这首诗歌描写了乡下孩子丰富多彩的游戏、劳动等生活情境,反映了他们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作者以乡下孩子从幼年到渐渐长大的时间推移为“经”,以乡下孩子从妈妈怀里,爸爸背上到广阔田野的空间转移为“纬”,交织成乡下孩子童年生活的鲜活画面,同时融进作者向往之意,赞赏之情。

全诗语言洗练而有童趣,所创造的意境清新活泼,我所执教的对象是城市孩子,大多学生对乡下生活了解不多,但他们思维活跃,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想象丰富。因此,在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的基础上,侧重学生感悟、体验,开拓视野,发展想象力是我教学的重中之重。 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我教学理念的灵魂。其次,转变教师角色,和学生平等对话,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权,在合作中学习,是我教学的策略。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有丰富的想象,有表达的自信心,培养创新能力,是我教学的又一理念。 语文课标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课标还要求“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此,我的教学流程设计是这样的:

《乡下孩子》一课,反映了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那么,如何使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同时,又感悟到这一点,既而转化为对农村,对大自然的.热爱呢?在教学流程中,我采用了“情感体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作为乡下孩子的客人去体验、去感悟乡下生活,进一步想象,乡下孩子还会干些什么?同时,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声情并茂的动画素材,再现农村生活,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所以,教学的主线是“以说为入、以读为主、以悟为神”。

一、 情境导课,激发兴趣。

在导课的环节中,我先出示了一幅农村生活画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都画了哪些景物?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飞舞的蝴蝶,游动的小鱼和漂亮的白鹅,可爱的花狗,美丽的公鸡,馋嘴的猫咪,,憨厚的胖猪,清澈见底的溪水,盛开的野花等景物,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乡下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我接着问:谁会在这里生活呢?当学生说道乡下孩子时,我又巧设过渡:“今天,就有一位热情好客的乡下姑娘邀请我们到她的家乡去做客,她的名字叫‘大眼睛妞妞’。她悄悄地告诉老师,她生活得特别快乐,所以专门做了一首诗歌送给大家,你们想知道吗?”这种导课方式,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层层递进,引导初读

1、一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二读课文,看看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三读课文,划出小节。想想每小节都写了乡下孩子什么有趣的事?

[通过三次不同要求的读,使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逐步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三、 创设意境,读中感悟

在学生对诗歌内容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我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用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式自由结合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寻找自己兴趣相投,关系亲密的小伙伴,就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小组内大胆质疑,积极发言,展示自己,在合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这时,我就作为小组的成员,深入到各小组,与他们共同探讨,共同学习。一方面,可以了解他们的学习主题,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另一方面,可以收集学生遇到的困难,以便在小组汇报时,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汇报第一小节时,有一位同学提出为什么说他是“欢唱的黄鹂”“盛开的野菊”?我让学生说一说,小时候躺在妈妈怀里会觉得怎么样?爬在爸爸背上会干些什么?由此唤起学生得到父母爱抚时那种温暖幸福的情感体验,回忆起当时欢乐愉快的心情,体会到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下就像“欢唱的黄鹂”,父母看到天真活泼的孩子就像“盛开的野菊” 。[让学生明白这一小节作者用了两个比喻。把乡下孩子小时候在妈妈怀里“撒娇”、“淘气”,在爸爸背上“顽皮”“任性”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学生体会后,心灵碰撞、真情感悟,深情地读出那份父母爱孩子,孩子爱父母的愉悦之情。]

又如:学生朗读第二小节后,我觉得他们读得不到位,就出示课件,让学生边读边观察画面,引导学生进入乡下孩子的生活情境去想象:乡下孩子是怎么捉蝴蝶,会编个什么样的故事?(美丽的童话故事)他选用什么样的草叶,会吹出什么动听的曲子?体验乡下孩子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嬉戏时的活泼愉快,学生进入情境后,指导学生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朗读和背诵这一小节。

小组汇报完后,我用第一人称的语言描述,导读各个小节,配以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到乡下孩子童年的意境,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乡下孩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勤劳能干的性格特点,同时,感受乡下孩子在如此环境中是幸福快乐的。激起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情感。

四、启发想象,迁移练习。

对课文进行朗读、背诵后,我对学生说,假如你到了妞妞的家乡,你会干些什么?你能像妞妞一样也编个诗歌吗?低年级的学生生活经历较浅,让他们言之无境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首先根据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出示了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的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有一定的物质依托,图上有小狗、公鸡、小猫、小鱼、小猪、鹅等学生喜爱的动物,学生们见了个个神采飞扬,见物欲言。纷纷举手发言:“拾一把稻穗,乐坏了骄傲的公鸡。”“割一篮青草,馋得小羊咩咩叫。”“捉几条小虫,撑圆了公鸡的肚皮。”“捡几根肉骨头,乐得小狗直摇尾巴。”

这样,“一石击起千层浪”,孩子们争先恐后,思维活跃,不仅能够准确地运用课文上的句式,而且还能够联系实际,说出生活中喜爱的小动物、吃的食物及相关的一些事情。

这时,我又引导学生:你们都是城市孩子,能把自己的城市生活再现成诗歌,说给“大眼睛妞妞”听吗?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大胆地去想象,去创新,在尝试中体现我能行的快乐,做出了一句句,一首首天真、稚嫩、充满童趣的小诗。比如:“曾是妈妈怀里/可爱的小猪。曾是爸爸背上/顽皮的猴子。弹一首歌曲/能唤起美好的回忆,打一次篮球/锻炼锻炼自己的身体。”虽然不够完美,但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迁移练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拓展,去创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

通过《乡下孩子》的教学,以创设情境、趣味阅读、感悟运用为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同时,让我更深地体会到教师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学生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篇2:公开课《乡下孩子》说课稿

《乡下孩子》一课是一首反映农村孩子童年生活的诗歌。这首诗选材典型生动,语言简练而有童趣,所创造的意境清新活泼,读来令人如沐阳光,如嗅青草野花气息,如闻童声笑语,悦目赏心。 全诗一共四个小节:第一小节写乡下孩子幼小时在爸爸妈妈怀抱里生活的情景,“欢畅的黄鹂”比喻孩子的活泼欢乐;“盛开的野菊”比喻孩子漂亮可爱。第二小节写乡下孩子在田野里捉蝴蝶、吹草叶欢快游戏的情景。第三小节写挖野菜、逮小鱼等劳动给乡下孩子带来的乐趣。最后一小节赞叹乡下孩子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无拘无束成长的幸福。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模仿诗歌的格式练习说话。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诗歌,使学生了解乡下孩子,感受乡下孩子自由自在、幸福、快乐的生活。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农村孩子的坚强、乐观、向上,也培养他们热爱农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教法、学法

本堂课为第二课时,在教学中我采取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学的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进入情景地朗读、想象地朗读等等,从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开展游戏、活动,带领学生感受农村孩子的真实生活,把学生的思想带入到大自然中,感悟、体验,开拓视野,发展想象力,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五、教学流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开始复习中,我采取了登上智慧岛的方式,有机地把学生带进神秘的情景中,让学生在闯关中进行了生字词语的复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创设了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导入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读文理解、发散想像

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课教学我就以读为主,通过各种形式地朗读,从整体上体会课文的情感,并且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如:在教授“曾是妈妈怀里欢畅的黄鹂”一 ,让学生体会自己小的时候,在妈妈身边是什么句时,我抓住了“曾”样子,时而撒娇,时而打闹,时而又甜甜地睡觉等等,告诉学生在妈妈的怀里孩子是多么的幸福呀!从而再引入诗句,学生真正体会理解到诗句含义,再进行朗读指导时,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再如:在指导“哦,乡下孩子,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这句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乡下孩子在大自然中的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展示了他们在社会的关心、爱护下美好、幸福,学生体会到了这些后,再朗读时他们自然就能读出自豪、羡慕、愉快、幸福的语气。在教学中展开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的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像力最佳时期,犹如农事的节气,是不 ”能错过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借助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及时地给已经在阅读课文中得到许多启示的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引导他们展开想象,把学生的思维带到无尽的大自然中,让他们也体会到和花草为伴,鸟虫为友的乡下孩子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从中感受到乡下孩子的幸福、快乐,从而产生出热爱农村,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开展课堂活动、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尊重学生的爱好,抓住学生的特点,运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乐学的情绪。在这堂课中,我带领学生深入其景,在课堂上开展游戏,如捉蝴蝶,逮小鱼等,学生边做游戏边体会其中的乐趣,他们玩得兴高采烈,在这样的气氛、情绪中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同学很简单的就抓住了诗句的特点,读得不亦乐乎。再如挖野菜,含草叶时,带领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朗读,学生们一样很容易就能恰如其分地进行有感情地表演朗读。学生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用内心的情感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表演能力,达到了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在培养的学生朗读兴趣的同时,也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学生在多读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也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 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特意设计了一组贫苦的乡下孩子图片,让学生了解到还有一群生活很困苦的乡下孩子,他们需要大家的帮助和关心,但是我们从他们的身上还体会到了坚强、乐观、向上,这是我们大多数城市孩子不具备的地方,我通过引导教会学生学会帮助他们,还要学会他们的品质,更加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幸福生活。在语文教学中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启发,对学生人格魅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说板书

主要采用贴画配文字的“图文式”板书,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内容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总结性作用。

板书设计:

4 乡下孩子 (二)

幸福 快乐 勤劳

篇3:公开课《乡下孩子》说课稿

一、巧用资源唤醒学生体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本是资源, 师生是资源, 生活环境和体验也是资源。

《乡下孩子》这首诗歌描绘了乡下孩子们丰富多彩的游戏、劳动等生活情境, 展现了他们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像我们这样的小城镇的老师和学生, 很多都是从农村来的, 我们有大量相关的体验。上课开始,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 激发其学习动机。在“品读语言、入境悟情”环节,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和自身体验, 力求将诗歌语言在脑海中形成灵动鲜活的生活画面。如, 品味“捉一只蝴蝶, 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含一片草叶, 能吹出动听的歌曲。挖一篮野菜, 撑圆了小猪的肚皮。逮一串小鱼, 乐坏了馋嘴的猫咪。”这一部分内容时, 和学生一起看插图、回味自己捉蝴蝶、喂小猪、逗猫咪的心情, 不时像模像样地表演一下;听能干的孩子用草叶吹几句乐曲, 动情地唱上两句……教室里洋溢出的清新童趣, 彼此激荡, 在师生心中激起无尽的幸福涟漪。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依于文本并超越文本, 水到渠成地激发出学生对文本的通灵感悟, 让课文中的语言所隐蕴的美好情愫、丰厚的语文素养等彰显出来, 从而实现文本、生活的双向互动关系。

二、人文关爱光照学生心灵

语文是最具有人文性的一门学科, 不仅因为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语文课堂中师生、生生互动交往中彰显出的人文关爱更令人感动, 更不容忽视。教师始终与学生平等对话, 为学生营造自由、自主的学习空间。在教学中, 着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紧扣“乐”字, 以“读、演、想、说”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努力让课堂充满童真和童趣。如, 在学习“曾是妈妈怀里, 欢畅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 盛开的野菊。”这一部分时,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 回忆自己幼时在妈妈怀里、爸爸背上时的感觉, 再抓住“欢唱、盛开”等关键词指导学生朗读, 老师适时用富有感染力和引领性的评价语言, 把学生的感悟引向深入, 让学生感受到乡下孩子幸福、快乐的生活。此时, 学生情动于中而行于声, 情感朗读水到渠成。

同样, 当学生由于某些原因没能把课文读流利时, 我们不妨与学生手牵手来读一读;当学生慌慌张张地脱口而出“跳舞很动听”之类看似无厘头的话时, 耐心引导, 体会到跳舞时的音乐很动听;当学生激情澎湃、表现出色时, 奖励学生模仿蝴蝶飞、青蛙跳……处处彰显出教师“目中有人, 心中有爱”。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的身心是放松的, 思维是灵动跳跃的。

三、链接生活, 激发个性表达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 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工夫, 应避免围绕知识条文、概念定义耗费精力。”温儒敏教授如是说。要培养语言实践能力, 就要设计各种学习活动, 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根据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 在生活中学表达, 在运用中练能力。

那么, 语文学习囿于局促的教室空间和课堂上短短的三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鼓励学生在课余时走进生活, 到真实的情境中去体味。生活, 为学生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习感悟时空。回到课堂中,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呼之欲出, 生活激情、学习激情、创造激情相碰撞, 急需宣泄表达。此时, 给学生一个展现的舞台,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 自主创作诗歌。于是, 智慧的火花不断在课堂上迸发。如:

折几根柳条, 编织出春天的花环,

放一次风筝, 放飞了愉快的心情。

采一束鲜花, 装扮了老师的窗台。

洒一把米粒, 喂饱了机灵的麻雀。

摸一篮螺丝, 撑圆了小鸭的肚皮,

捉几只流萤, 照亮了我们的笑脸。

……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课文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例子, 生活才是大教材。教师应该因势利导, 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 模仿诗歌写一写, 在语言实践中, 将书本语言内化,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美, 这样, 既积累了句式, 又丰富了语言。语文, 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 才会如此婀娜多姿、枝繁叶茂。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 在人的一生成长中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身为语文教师, 应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自由的语文学习氛围、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方式、充满期待和激励的语文学习背景, 让学生张开语文这双有力的翅膀尽情翱翔, 充分领略母语的魅力, 享受幸福的童年。

参考文献

[1]张康桥.上好小学语文课[M].1版.漓江出版社, 2007-10.

篇4:关于公开课说课稿的几点思考

一、说课稿要规范表现形式

一篇完整的说课稿,首先要求表现形式规范。在综合多位老师说课稿的基础上,总结出一篇说课稿要包括的几个基本环节:

1.说教材

说课教师首先要阐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包括本册教材的特点、本单元特点,以及所说课例的特点。

2.说教学目标

关于教学目标,多说教师采用新课改三维目标方式,即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说课中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要分开表述,不能混为一谈。重点可以就教学目的而言,难点则根据学生的能力确立。

4.说教法和学法

课程改革重视学法,在说课时,要对教法和学法分别表述。相对而言,说法重于教法。

5.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即教学的基本流程。总结十多位老师说课稿特点,选修课教学过程一般包括导入部分、文本研读部分、拓展延伸部分、作业布置部分四个环节。

6.说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眼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说课中,对板书的说明必不可少。

二、说课稿要突出重点环节

在上面所谈的七个方面,教学过程这一环节是说课的重点。在说课中要讲清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

在导入中,以什么导入,为什么这样导入,导入的目的是什么,要一一交代清楚。

2.文本研读

文本研读是教学过程的重点。在这部分,除了要表现文本解读的层次性,不能把前面的教法和学法丢到一边,要把教法和学法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表述中。

3.拓展延伸

就选修课看,不少教师把这一环节作为重点,重视程度甚至超过文本研读。我觉得拓展延伸要简而精,不能随意发挥;要注重学情,贴近学生,贴近现实。

4.作业布置

三、说课稿要体现个人智慧

当我们面对教材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教材上有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等五个问题。对这五个问题得处理,体现的是教师的个人智慧。

1.教材上有什么

一般认为,只要反复地熟悉教材,对教材了然于胸,也就掌握了教材上有什么了。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不同的教师在熟悉教材时,虽然有共同的认知,但肯定也会产生教师的个性认知。这些带有个性特点的认知,反映的是教师的个体智慧。

2.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知识从整体上提出学生通过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具体到每一个文本的学习,还要求我们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明确最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3.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从教的角度看,涉及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两个方面。從学的角度看,涉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最合理的方法学习,以达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四、说课稿要与多媒体投影互补

要将说课与多媒体幻灯片配合起来运用,这样声像并茂,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作者单位 安徽省无为县襄安中学)

篇5:公开课说课稿

永吉二中 杨贺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的一篇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5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简练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佳作。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在学法上还要加强指导。因而,这一课的教学既有学生自主探究的一面,又有教师具体指导的一面。

(三)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是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以此来指导教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就必须是使学生从低效、沉重、苦闷的学习重负下解放出来,不但使他们学会,而且要使他们会学、乐学、善学。因此我根据教材、学情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疏通文意,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四)、重点难点

重点: 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熟读成诵。难点:体会作者自嘲自解达观的人生态度。

(五)、课时:第一课时

二、说学法

从知识获得的途径来看,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学法上我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指导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方式由表及里地自主学习。

1、朗读指导法:汉朝学者董遇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理解的基石、积累的捷径、语感的源泉。学习文言文难就难在词句古奥难懂,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朗读。

2、圈点勾画法: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生字难词,尤其是文言实词和虚词,需要圈点勾画出来,反复诵读、品味,才能深入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讨论法:讨论法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并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4、合作学习法:主要以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为主,包括合作朗读课文,合作疏通文意,合作探究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

三、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教法与学法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学法决定教法,教法制约、影响学法。因此我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运用朗读法、练习法、讨论法,力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本课使用教具为多媒体课件和传统的黑板、粉笔等。

1、朗读法: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谈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时曾经说过,“习文言,必先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

2、练习法:对于字词句的难点,我采用练习法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培养学生使用圈点勾画法与质疑法的习惯。

3、讨论法: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教师尽情地展现自我的教学机智,利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给学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还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教具使用目的:多媒体课件能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其优点是审美效果比较直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缺点是课件的使用效果缺乏深度。本课使用课件的目的在于渲染气氛,补充相关信息,从而激发学生思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并将松散的教学片段连缀成整体展现出来。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猜测老师朗读的诗歌的作者是谁?

学生活动:学生们各有各的答案,其中有的学生可能会猜到是苏轼。教师补充并导入:他是第23课中的主人公,他“中峨冠而多髯”,他“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他被后人称为“大苏”。同学们现在都知道作者是谁了吧?对,就是苏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去领略优美的月夜,去感悟别样的心境。

(二)、有关作者与写作背景

出示幻灯片,简介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 己独特的风格。

写作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黄州贬所所作,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三)、整体感知。教师活动:

1、播放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读准字音 b、读出节奏 c、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一名代表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进行简单的朗读比赛。

3、勾画重点注释。

4、师生共同回顾文言文翻译方法和翻译口诀。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结合翻译方法,合作翻译全文。

6、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老师布置的翻译问题翻译出来。

(四)、研读及赏析。教师活动:

1、根据文章中包含的要素,简要概况全文的内容?

2、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有何作用?

3、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4、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活动:讨论上面问题并明确。

(五)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六)、布置作业

1、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摘抄到语文本上。

2、完成导学案中的“自测自评”。

(七)、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一:作者

朗读三要 二:解题

知人论文 三:翻译

圈点勾画法

翻译方法

翻译口诀

第二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抒情:

约友同游----------------贬谪悲凉

借景抒情:

月色空明-----------------赞叹惊喜

篇6:公开课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

《唐雎不辱使命》

授课教师: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虹桥中学 李正茂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唐雎不辱使命》,现在我将上这一课的构思说明如下:

一、说教材

本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历史人物的思想面貌,对学生了解历史、审视现实大有裨益。本文选自《战国策》,主要记叙了安陵国使者唐雎面对骄横凶暴的秦王,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从而维护了个人和国家尊严的故事。全文以对话为主,生动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两个人物形象。

本文故事性较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文章又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所以我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4)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与感悟,学生充分感知并熟悉课文内容,学习叙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学习分析人物性格,引导学生学会从小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教学难点: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体悟讽谏成功的原因。

(五)教学设想:

根据教学目标,本课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到疑问,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或请教老师以完成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来展开教学,探究本文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了解本文的语言艺术,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说话技巧,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二、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据此我准备采取以下方法教学:

1、朗读法:采取范读、齐读、个别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2、讨论点拨法:从不同角度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朗诵、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考虑,根据教指导学,教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的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设计

1、导入:以“完璧归赵”的故事引出本课内容

2、朗读课文两遍。学生尝试复述故事情节。

3、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语调等。

②、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重点语句,难点句子,全班共同解决。③、对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进行解释,明确其意义和用法。教师巡堂,解疑释惑,指导学法。

4、朗读展示表演:通过朗读展示表演,体会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色。重点把握以下语句:

①、安陵君其许寡人!(用命令、商量的语气各读一遍,选择何种语气,为什么?)②第二段中秦王与唐雎各自的语气。(秦王骄横不满,唐雎不卑不亢,应如何表现?)③第三段为秦王设计动作表情和语气(愤怒、拍桌子、大声)。唐雎的语气(有决心、斩钉截铁、置生死于度外)其中两句话的潜台词: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②与臣而将四矣。④、第四段中秦王的表情动作和语气,前后对比朗读,体会其外强中干、欺软怕硬的特点 再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结合动作表演,进一步体会人物形象。

5、通过以上朗读分析,以及动作角色表演,总结概括人物形象,学会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秦王:虚伪狡诈、骄横狂妄、外强中干、胆怯懦弱

唐雎:沉着冷静、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正气凛然

6、问: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明确: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形象。这也是《战国策》这部书的特点,从本文看,人物对话直接生动,个性化极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揣摩的。通过对比的方法突出人物形象。

7、再读课文,体会对话特点。

8、练习自测:内容为文学常识、句子翻译、词语解释、课文内容理解等。

9、布置作业:练习写一段人物对话,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

10、课外作业:查找资料,积累一些具有凛然正气的布衣之士的事迹。

11、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秦王:“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唐雎:“唐雎之刺秦王”,将“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上一篇:高三励志文章:成功需要多一份努力下一篇:风调雨顺始自环境保护9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