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激励机制

2024-05-09

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激励机制(通用11篇)

篇1: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激励机制

学校教育信息化激励机制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我校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创设一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人人参与、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根据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激励制度

1、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并取得合格证书。

2、教师参加各级、各科教学软件、课件竞赛评比评选活动中获奖的。

3、教师参加校、区、市组织的教育信息化论文竞赛中获奖的。

4、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级教育信息化竞赛中获奖的均根据《学校教科成果奖励规定》,给予奖励。

二、考核

1、在学校网站发表教育反思与心得体会。

校级骨干:每学期至少上传反思1篇、总结、体会1篇; 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每学期至少上传反思1篇、总结、体会1篇;

0—3年年轻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传反思2篇、总结、体会1篇; 其他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传反思或总结、体会1篇

2、结合师训工作,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运用多媒体课件上一节校内公开课。并记入师训档案。

3、一个学期的教学中,多媒体课达到总课时数的15%以上。

4、不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不能推荐优质课的评选。以上要求均纳入教师岗位考核评估之中,并列入年终综合考核之中。

篇2: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激励机制

【摘 要】:本文研究分析了政府信息公开中激励机制在政府行政改革中的理论和现实重要意义。纵观过去单纯机构改革到目前综合配套改革,目的都在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促进行政人员积极性。因此完善和提高政府激励机制是当前行政改革的重中之重。随着中国民主法治的不断发展,为了应对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府管理创新、满足促进国家信息化发展对共享信息资源的需求,适应加强廉洁政府的建设需要,我国积极建立了一系列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实施办法。在近几年来,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空间的进步和发展。本文以政府的信息公开化为背景,对政府的激励机制应用作了简单的分析。【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化;激励机制

近些年来,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两公开、一监督”、“社会服务承诺制”、“办事制度公示制”、“村务公开”、“检务公开”、“政务公开”、“政府上网”等的出现和一大批规章制度得的制定使政府越来越民主化,政府决策越来越法治化,政府权力越来越多中心化。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重塑政府政府信用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应的统一完善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已刻不容缓,信息资源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政府信息公开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内涵

(一)政府信息的定义

政府信息,即政府部门为履行职责而产生、获取、利用、传播、保存和负责处理的信息,是指政府机关在依法履行行政管理职责或者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得或者掌握的,以纸质、磁带、磁盘一级其他电子存储材料等载体的反映的内容。它涉及立法、行政管理等各领域,覆盖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对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社会生活与经济活动在当今信息社会里有非常广泛的影响,是人们全面考察、评价社会情况必不可少的国家资源。

(二)政府的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及规章授权和委托的组织,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通过法定的形式和程序,主动将政府信息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向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公开的制度。各级政府行政机关通过公众便于接受的方式和途经公开其政务运作过程,公开有利于公众实现其权利的信息资源,允许用户通过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摘录、收听等形式,依法利用各级政府部门所控制的信息。

二、激励机制的解释与应用分析

(一)激励机制的定义

激励机制,即管理者依据法律法规、价值取向和文化环境等,对管理对象之行为从物质、精神等方面进行激发和鼓励以使其行为继续发展的机制。激励机制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精髓。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开发人的能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达到所追求目标而努力,即主要通过内部、外部刺激来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也就是通过激发人的动机来诱导人的行为。激励的过程就是管理的过程。不同的激励会促使客体产生不同的行为。

(二)政府信息公开中激励机制探讨分析

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主体,合理的政府激励机制,有利于促进政府有效配置资源,有利于社会福利向最大化增进。在政府管理上,明确政府定位,以效率为核心,实行一系列激励政府的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执政水平的提高,从而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构建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1.对政府激励机制应用分析

(1)明确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政府在资源配置中一般只发挥补充性和辅助性作用。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从宏观的角度间接调控经济、社会发展,并针对社会公共需要和社会公共产品需求提供服务,以图促进社会发展。从这里可以看出,其政府职能的重心突出地表现在公共管理方面,特别是社会事务管理职能方面。明确的政府定位,是进行政府激励的框架基础。另一方面,政府从事市场资源配置的管理,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

(2)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防止权力腐败。政府信息公开不仅包括政府机关持有的信息公开,还包括政府行政行为的依据、内容、结果的公开,把政府行为置于公众监督下,是反腐倡廉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破除权力运行的隐蔽性,为治理腐败提供预防机制;有利于促使政府工作人员廉洁自律,增加工作激情,以既促进政府工作人员挖掘自身潜力,提升政 府工作绩效,为治理腐败提供激励机制。

(3)有效的应对危机事件,挽救政府形象。在危机处理中,及时准确的信息公开对危机的进程和最后结果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公开化的应急方式有效的避免了危机的扩散,还能有效的挽救危机带给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危机的发生往往是政府平时治理不力的结果,政府公信力必然受到负面的影响,但应对危机的方式则更加关涉民众心中对政府的最终评价,政府敢于公开危机信息,主动借助媒介,及时、真是地公开事实,让媒体在传播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不仅有利于危机事件的解决,而且有利于维护政府形象,有力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4)完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对政府绩效进行科学的评价,依据评价的结果对地方政府及相关人员进行科学的奖惩,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普遍做法。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公民发现和找出政府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引导、制约和规范政府行为,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增强公民对政府的认同和信任;更重要的是它如同“指挥棒”,决定着政府的工作方向,有利于地方政府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对公民的激励机制应用分析

政府信息公开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基层民主主要指社会基础如农村、城市社区实行的村民自治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等。国家政体民主主要指完善人民代表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等。政府信息公开有助于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有助于人民知情并参与管理活动。

(1)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考核基础上的政府工作人员选拔、任用、晋升机制。以选举的方式选出基层的干部群众,再逐层选举。既有效排除政治因素和裙带关系的影响,确保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又还保障了公民选举的平等性、广泛性、真实有效性,提高了公共责任意识和公共服务质量。通过公民与政府之间双向信息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促进公民对政府行政的参与,有助于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赖,是国家管理走上民主,科学化的决策之路。

(2)实现并保障公民知情权、监督权。政府信息是否公开、透明,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赖程度,也直接关系到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政府信息的公开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依法享有的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关的行政行为、管理活动、工作程序进行了解和获取有关信息,从而发挥公民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激励公民参与并行使监督权的热情,从而加快“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建设。

三、结语

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社会各界从思想、法律、实践、宣传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通过政府信息公开化的激励机制,加快构建廉洁、高效、服务型的人民政府,拉近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距离,推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向佐群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

篇3: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激励机制

关键词:多种机制,公安信息化,深度应用

引言

上个世纪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人们已经完成了从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工业社会时代到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时代[1]。在这个时代,公安信息化建设是我们公安系统需要考虑的重点之一。公安系统必须坚持向科技要警力,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才能有效提升社会管理服务的整体水平[2,3,4,5]。公安系统通过使用信息化方法,利用网络等平台共享资源,实现了各警种、各地区整体作战,从而节省了破案时间,提高了破案效率。在河南省委省政府、河南省公安厅党委领导下创建了“新乡警务模式”。但是,推行科技强警、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我们公安系统的各项工作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与日俱增。如果信息系统出现问题,无法正常运行,或出现机密信息的泄露甚至篡改等问题,会严重影响到公安案件侦破、打击犯罪等正常工作,甚至对公安系统、人民群众,乃至整个社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必须综合考虑组织机制、人力管理机制、软硬件安全机制等各个要素,建立完善的信息化保障体系,才能确保公安信息化的深度应用。

笔者经过深入调研,发现不少地市已采取了相应的信息化保障技术及措施,具体包括:组建专门信息化保障管理机构及常设办公机构,制定并实施了相关管理制度,指定专门管理人员,并制定了一些应急响应措施及灾备预案,进行着一些不定期技术培训等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管理制度的落实没有完善的监督、测评体制;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问题;个别民警存在的信息安全意识问题;应急预案没有定期演练;各个地市信息化保障体系完善程度差别悬殊等等问题。希望今后能够有机会到河南省各地市进行相关调研,并明确河南公安信息化进展情况。

根据我们调研的结果及与地方公安机关各级领导同志的交流与探索,我们认为,梳理各种机制之间的联系,构建一个有效保障信息化建设的体系是保障各项制度落实、提高民警信息化意识、提高公安民警对信息化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提高民警保障信息化正常运行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地市公安机关保障信息化系统的前瞻性的必要措施。借鉴国际质量管理体系ISO/IEC 9000,国际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IEC 27000及我国警界诸多专家学者的论文著作,在与我省个别地市公安机关各级领导交流探讨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多种体制确保信息化深度应用的具体思路,及初步的量化测评体系。

1 信息化保障体系中多种机制的工作思路

建立信息化保障体系的目标在于指明公安信息化建设、运行等每个阶段各岗位民警的职责、权限,以保证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及资源的安全性[6]。即建立访问控制机制,保障各警种公安信息系统不被非授权者截获及篡改;保障授权用户能够正常使用信息系统;保障个公安系统信息能够正常传递;保障出现异常事件后的可核查性[7]等等。结合ISO/IEC9000中的PDCA模型(即:规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置(Act),循环改进的模型)提出为保障信息化深度应用,多种机制的运行模式如下所述。

1.1 组织管理机制

各地市公安机关需要建立或完善能够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健全的组织管理机制,制定信息化保障体系完善的方针政策及管理制度、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保证定期实施测评及审核;据调研,河南省各地市公安局基本已经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制,但制度的落实是难点。一般地,各地市均建立了图1所示的工作架构。

为了确保信息化的落实及应用,建议地市公安局的信息化领导小组能够定期召开会议,健全信息化保障相关规章制度、部署及督促信息化,保障监督、审核、测评、赏罚等各项工作。信息化保障工作小组(可由信息化相关部门承担),下发信息化保障领导组的各项决议,敦促各部门、各派出所按规定及时执行。建议各部门指定的专人能够切实落实信息化保障工作小组下发下来的各项任务。通过领导批示、工作组协调、各部门专人执行的分级工作制度,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与执行。

1.2 定期审核与不定时检查相结合的机制

为保障信息系统正常运转,相关人员没有工作上的疏漏,建议采取定期审核及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机制。建议选拔内部民警进行专门培训,深入了解该地市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并定期到各部门进行审核。为了使得审核更具客观性,建议制定并实施详细的、行之有效的测评体系,并聘请第三方机构的专家定期到地市公安机关进行审核工作。并由审核小组相关人员书写“审核报告”,汇报审核的具体情况,并针对存在问题的地方,结合一线工作民警提出改进合理的改进建议,提交信息化保障协调组研究批示。

1.3 定期汇报及持续改进机制

审核小组成员应定期(建议一年至少一次)向信息化保障领导组汇报保障体系的运转工作,以便信息化保障领导组能够识别保障体系是否有效运行,哪些地方亟待改进,审核组提出的改建建议是否合理等等,并综合这些建议制定出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规划。

2 信息化保障体系量化测评构架

为确保审核的客观性,建议可借鉴ISO/IEC TR 13335-3[8],OCTAVE[9],NIST SP800-30[10]等风险管理相关标准,对信息化建设中的相关资产进行测评,评价出存在较高风险的资产,并对高风险资产重点处理。信息化保障体系量化测评构架如图2所示。

如图所示,建议根据各个警种不同职能,对信息化资产进行分类并确定其级别。重点分析重要信息资产所面临的外部威胁;自身存在的脆弱性及漏洞;并确认对此已经采取的控制策略,已经采取控制策略的有效性等。根据分析的结果对信息资产进行综合评价,根据量化的测评结果,甄选出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汇总各方面意见,依据信息保障领导组的决议,确定是否规划控制策略来处理这些存在着的问题及隐患,最后,落实并实施这些规划好的控制策略,使得这些残余风险落到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以保障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正常运行。

3 结论

公安信息化建设是公安部门实现科技强警的重要部分,是保证公安系统案件侦破时资源共享、各警种、各地区联合作战的基石。本文主要对如何保障信息化的深度应用提出了一些观点及看法,以期能构建出一种完善的、简单可行的、能够更好地保障信息化服务公安实战的监督、测评体系。

参考文献

[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教程.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3

[2]孟建柱在广东调研时强调要牢固树立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宗旨努力把社会管理创新成果惠及于民.汪洋黄华会见孟建柱一行

[3]包丽茹,田锐.科技引领和支撑现代警务机制初探.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24)

[4]朱明.科技强警与公安科技管理.科技管理研究.2009(7)

[5]陆克泉,吴向明,虞小立.依托科技强警建设推动公安科技和信息化应用大发展.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9年增刊

[6]ISO/IEC 27001 Information Technology—Security techniques—Information security—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ISO,2005

[7]王靖亚,黄明,巩荣.公安信息化信息安全指标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8]ISO/IEC 13335-1:2004 Informationtechnology—Security techniques—Management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security—Part1:Concepts and models for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securitymanagement.ISO,2004

[9]OCTAVE Operationally Critical Treat,Asset,and Vulnerability Evaluation.

篇4:四大机制加速县域教育信息化建设

建立互为补充的投入机制。政府重点投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明确政府投入主渠道,由政府承担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和维护、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经费的投入,确保教育信息化经费逐年提高。社会辅助支持。建立有效的社会辅助经费支持机制,宣传发动社会力量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争取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爱心人士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持,拓展融资渠道,弥补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企业投资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采取公开招标、企业垫资的BT模式,先建后付,先借后还,充分吸纳民间资本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市场调控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学校深度挖潜。建立学校完善配套建设机制,学校开源节流,盘活各种资源,发挥潜在优势,加大对教育信息化设备的维护、使用、管理力度。集中财力保证教育信息化资源正常使用,确保信息化建设在学校稳步推进。

建立多措并举的应用机制。建立教育资源开发共享机制。要加大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和使用力度,解决“有资源”和“有所用”的问题,开发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必须与教材相结合,与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相结合,必须为教学服务,有使用价值,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确保开发教育信息化资源要“有用”。建立教师培训培养机制。坚持将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支撑点,采取统筹资源与整合利用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学习培训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坚持“以集中培训为主,校本培训为辅,学研一体,考训结合”的模式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引领教师参与学习,研究问题,切实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确保提升教师能力素质要“会用”。

建立学生参与引导机制。建立专业人才对口培养机制。坚持正确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导向,以培养现代实用性人才为目标,发挥教育信息技术的先导引领作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解决学用脱节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确保培养现代实用人才要“管用”。建立协调运行的管理机制。建立协调运行的管理机制是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重点,管理机制的创新有助于教育信息化规范有序推进。建立示范引领机制,以点带面地“引”。要建立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示范引领的推进机制,点面结合,层层推进,做到相互带动,共同提高。建立督导检查机制,从上到下地“督”。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组建督查工作专班定时督、经常督、重点督,及时通报,限时整改,建立督导激励机制和问责机制,实行一级督一级,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稳步推进。建立社会评价机制,由内到外地“评”。要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价机制,按时对信息化推进情况进行评价,完善制度,优化评价方案,发动社会人士参与评价工作,在校内外开展以“学生评教师,教师评校长,家长评学校”为主要内容的“三评”活动,提高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

(作者系竹溪县教育局局长)

篇5: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机制探索论文

2.1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现状我国中职教育在历经十来年的现代化建设后,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获得较为显著的成绩,然而,因为各种因素所影响,尤其是欠缺一定的资源环境及政策支撑,比起高校或中学,在信息化发展程度方面,中职学校明显要落后许多。2.2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2.2.1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因为无法正确认识信息化建设问题,导致在信息化建设期间,中职学校大多针对硬件进行建设,而忽略了软件建设,又或者是没有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的相关成果。2.2.2对中职学校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够中职学校面临着严重缺少基础设备,且信息化建设失衡问题相当严重。由于在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投入力度较弱,与中职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不相符,进而使其难以利用信息的基础设施共享信息资源。2.2.3缺乏信息化人才大部分的`中职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不但存在设备落后的现象,并且相关的信息化人才明显不足,学校在实行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无法针对人才展开科学管理,进而使信息化应用及管理均无法获得预期成效。2.2.4缺乏适宜的应用软件和教育信息资源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教育信息资源是其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内容,是进行信息化教学的重点所在,其建设将使进行信息化教学及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受到一定和阻滞。由于信息技术及网络应用发展越来越快,不管是由其载体、内容、数量方面,或是由其存储、提取及传递等方面对教育资源的要求都相应提高许多。

篇6: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激励机制

派出所基础工作信息化建设是当前公安机关实施社区警务和科技强警战略的一项基础性系统工程,是加强“公安信息化、执法规范化、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最大限度遏制和减少犯罪、稳定治安、服务群众、筑牢维稳的第一线,也是新时期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动态社会条件下有效控制治安局势的有效途径。

一、派出所基础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原则要求

1、坚持规划先行,突破信息建设瓶颈。

派出所工作涉及治安、户政、国保、刑侦、交通、消防、禁毒、经侦和日常处警等各项业务,上级规定应采录的信息系统特别繁多,尤其涉及行业场所、重点人员、违法犯罪人员、情报信息等的采集,由于各种应用软件各自为阵,系统之间不能融合,警种之间界限森严,网络之间不能互通,信息之间不能共享,大量基础信息需要重复录入,既耗时耗力,增加民警压力和负担,又形成信息孤岛,难于整合应用。因此,信息化建设瓶颈的突破,必须树立规划意识,按照“起点高、规划先”的思路,进行宏观性、全局性、系统性规划,对于上级公安机关不仅重视增加各个系统的建设,而且重视各个系统的共享整合问题,打破警种界限、区域,减少重复录入;对于基层公安机关不仅重视网络带宽的改造和信息的安全建设,而且重视信息采录工具的增添,建好基层所队标准化信息采集室,为民警配备手提电脑、数码相机、便携式打印机、警务通、执法记录仪等基本设备的同时,在加强建设的规划同时,更要重视应用的规划,每建一个系统之初,就要有相应的推进应用规划,始终坚持“实用为先、以用促建”,如民警培训、人才储备、机制建设等方面的计划、培训制度,这样所建系统才能发挥其应有效能,否则就会成为增加基层民警负担的废铜烂铁。

2、坚持质量优先,突破信息采录樊笼。

基础信息是信息化的生命线,缺乏全面准确鲜活的基础信息,功能再强大、机制再完美的信息系统,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市公安机关已先后部署了多次信息采录大会战,目前正开展的“实 有人口、实有房屋”工作信息采集,要求实有房屋(单位)、实有人口的信息采集率均达100%,并重奖攻关,都是想解决信息采录不全、采录不准、更新不够等问题。基层公安派出所承担着大量的信息采集任务,其信息化建设成效也主要体现在信息采集的质和量上。深化派出所信息化建设,必须树立“数据质量决定公安信息化建设成效”的理念,把信息采集、录入、维护放在首位,切实加强三个规范,全面启用信息纠错平台,研判,强力推进信息建设化的采录实质和数据。

3、坚持加强科技强警。

民警素质是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而培训是提升民警素质的主要途径。针对当前新民警多不熟悉公安业务、老民警计算机技能偏低的实际,在集中开展骨干调训、全警轮训、专项集训、竞赛促训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技能大练兵同时,所内要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原则,重点开展岗位培训、跟班培训、信息化平台技术培训、结对帮扶等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并在所内要设置信息维护专管员,负责对民警所录信息的业务指导,加强信息系统和设备的管理维护,强力提升民警计算机操作技能。同时,针对当前一些民警仍习惯于靠传统手段开展工作,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化的强大作用和发展趋势,要教育、引导广大民警充分认识公安信息化的作用和意义。切实培养民警“上班必开机、开机必上网、信息必录入、录入必比对”的意识。

二、派出所基础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要求

1、硬件设施使用。

社区民警熟练掌握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警务通、现场执法记录仪以及视频监控系统、同步录音录像等设备的在实战中的使用。

2、信息资源的利用。

社区民警将日常工作如人口管理、治安管控、查处违法犯罪等信息录入相应系统,而且及时通过人口信息、情报信息、旅馆信息、网吧信息等各类业务系统的应用,适时查询、比对、串并、碰撞,深入开展网上预警、网上管控、网上排查、网上追踪、网上缉捕、网上研判、网上调度指挥等一系列主题应用,实现对社会治安的精细管理。

3、网上精确作战。

社区民警充分利用协同办案系统、全国追逃系统和协同警务平台等公安信息网络,通过专业手段严厉开展打击违法犯罪系列工作,精确到位。

三、采集派出所基础信息的工作要求

1、规范采集对象。

派出所作为“人、屋、场”的具体管理部门,信息采集的主要对象是在高危人群、境外人员、暂住人口、单位从业人员信息以及出租房屋、废弃空置房屋、重点单位、要害部位、流动人口集中的重点区域、中小旅馆、危爆物品等。我所作为农村派出所,民警在走村入户调查时,既要坚持现场核查,着力发现并切实解决户籍管理中“一人多户、应销未销、应登未登、人户分离、身份号码重码”等问题,也要落实实有人口的分层次管理,强化高危人群管控。

2、规范采集标准。

为确保采集的基础信息能够客观地描绘出工作对象的现实状况,准确评估其现实危害,应当明确各类信息的采集标准,包括必录项、可录项、录入时限、录入规范等要求,其中“人、屋、场”信息要达到“八个必采”,即基本情况、照片图片、证件证照、联系方式、居住住宿、违法犯罪、执业从业、经营状况必采。

3、规范、明确采集责任。

按照“谁管辖、谁采集、谁录入、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全警采集责任,建立“数据、质量考核终身责任制”。对于基层民警,要坚持随时随地获取的大量工作信息录入系统,包括各项执法活动、治安管理、服务群众、警队管理等日常工作全部录入系统,并根据掌握的信息,实行分类分级落实采集更新。对按规定登记的流动人口(流入、流出人员),符合法律规定和管理要求的旅馆、网吧、出租房等划为“一般类”;对个人零散务工分散居住的、有过失违法犯罪经历的,房屋、场所存在治安和安全隐患的划为“关注类”;对个人居无定所、入不敷出、昼伏夜出等流散于社会面的以及刑释解教人员、五种监管 对象、劳教所外执行、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员、上访重点人员、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等“七类重点人员”,房屋、场所曾发生各类案件、事件、事故的划为“重点类”。

四、管理派出所基础信息的工作要求

1、重点信息研判机制。

派出所明确一名民警,专门对所有收集上来的信息开展研判,尤其对重点人员、敏感时期、关键事件、焦点问题进行分析摸查,摸清辖区重点人员动向、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点问题及其他热点治安问题,提前预警。

2、信息核查机制。

对研判的信息进行编号登记、分类管理,及时组织力量进行再次核查后,若属于案件线索,由所领导组织力量进行查证处理,属于苗头性治安动态信息及时网上预警发布,属于重大复杂问题并可能收起群体性事件的信息,及时向上级报告,属于其他部门管辖则及时通报、移交。

3、信息应用绩效考核机制。

篇7: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激励机制

林西县在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中,从站点运行、队伍培养、入手,全力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远程教育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学用工作。

一、着眼制度“促进学用”,建立健全站点运行机制。一是健全站点运行制度。按照建管并重、学用结合的原则,县远程办指导各乡镇建立健全节目预告、站点开放、教学培训、学习讨论、信息反馈、工作督查、设备使用管理、工作考核评估、管理员工作职责等制度,确保远程教育工作规范运行。二是明确站点管理责任。制订下发《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管理办法》,建立乡村站点设备管理台帐,县乡村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逐级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设备的产权归属、管理责任、经济责任、使用要求。要求各站点坚持24小时有人看管,确保安全管理不出问题。

二、着眼人才“增强学用”,建立健全队伍培养机制。注重把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高、年富力强、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能人挑选充实到站点工作岗位,同时从教师、毕业大学生、社会青年中选聘志愿者,全力打造能胜任管理与教学的“精干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队伍。针对部分乡镇新建站点管理员文化程度底、年龄大、业务操作水平低的实际,从志愿者中挑选业务能力强、专业技能高的人员,开展“1+1”帮带,手把手协助村级管理员熟悉操作,提高技能。着眼于把远教站点建成培养、锻炼、考验人才的基地,对优秀年轻站点工作人员重点培养、优先推荐、大胆使用。

篇8: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激励机制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应用策略

教师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者和开拓者。面对新时期人才形势的机遇与挑战, 高校要进行更好的改革和发展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包含激励机制的人才战略, 用以吸引、培养、留住优秀人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发调动现有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挥他们的潜能, 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如今各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意识到了激励管理的重要性, 纷纷制定了针对本校教师的激励机制, 出台了若干不同方法、手段的激励措施。高校在多年的实践中也一直致力于对这些激励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 力求达到最佳的激励成效。

1 高校现有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不足

高校教师受教育程度较高, 拥有丰富的知识资本, 属于知识型员工;他们的劳动复杂性强, 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有较强的自主意识, 对组织的依赖性明显低于非知识型员工, 工作流动性也更大;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重视社交和尊重需求的满足。

虽然各高校具体的激励措施有所不同, 但都是希望通过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 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成就感, 使他们在教学、科研、服务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与学校共同进步和发展。但由于传统管理的惯性、管理知识的局限和某些制度的不配套, 使得现有激励机制存在一些不足:

1.1 教师需求分析不到位, 激励方法针对性不强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以高校教师大群体来说, 他们更注重高层次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但作为每个个体来说, 不同性别、年龄、文化和岗位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 同样的教师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主导需求。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不但要调查分析教师这个大群体的主导需求, 还要对教师个人的主导需求进行调查分析, 在充分了解两种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既适合全体教师, 又因人而异, 因时而异, 因地制宜的激励策略。而目前高校的一些激励方案在制定前对教师的需求调查不充分, 分析不到位, 导致对教师需求的了解程度不够, 致使采用的激励方法针对性不强, 激励成效不显著。

1.2 激励内容较为单一, 激励措施不全面

目前, 很多高校在激励内容上重物质激励轻非物质激励, 强调正激励忽视负激励, 激励手段也以报酬激励和奖励为主, 认为只要报酬够高, 奖励够大, 教师一定会积极工作, 可实际上仍有部分教师消极工作, 究其原因, 是单一的激励方法从根本上忽视了教师的非物质需求。教师在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 会产生强烈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受到关怀, 工作能够自主, 担负有成就感的工作, 得到专业进修机会、教育培训等有关精神、环境和个人成长方面的需求满足。这些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强烈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反之就算报酬再高、奖励再丰厚也无法调动其积极性。同时, 适当的负激励也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1.3 激励缺乏弹性, 使得激励效果大打折扣

高校对教师进行激励的时间、内容和形式都是套用固定的模式, 缺乏弹性。在激励时间上, 只有在学期末、学年末或固定的节日才给予奖惩;在激励内容上, 不外乎评选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在激励形式上, 一般是开表彰大会、发荣誉证书、给予荣誉称号、进行物质奖励等。对平常表现优秀的教师, 学校也要等到固定的时间套入固定的奖项和形式才进行奖励, 使得激励缺乏时效性和灵活性, 其效果大打折扣。

1.4 评价体系欠科学, 使得激励机制实施和完善依据不足

高校教师的工作性质有别于其他工种, 它属于复杂性劳动, 具有长期性、创新性和隐形性的特点。教师工作时间较为分散且难以计算, 除了可计算的正式上课时间外, 课外长期的备课、科研时间无法计算, 但却实实在在属于劳动时间, 其中教师所付出的精力和开展的创造性工作更无法估计, 这就给评价和考核带来了困难。现阶段, 各高校都在建立分校区, 有的分校区较多, 校区之间的距离也较远, 使得教师更加分散, 各校区之间的联系也成为突出问题。此外, 传统的评价和考核方式单一, 一般以领导评议和群众民主评议为主, 量化指标不科学, 只是简单的分级。

这些情况的存在, 导致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效率较低, 无法得到及时、充足、准确的资料数据, 让紧随其后的激励和机制后期修改完善缺乏充足可信的依据, 最终导致激励不公平。

2 信息技术在激励机制中应用的策略

将信息技术引入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中, 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应用策略, 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善激励机制中的不足。

2.1 通过网络平台, 利用网络技术的广泛性、隐蔽性和实时性, 调查教师的实际需求

传统的调查方法因为技术上的限制, 无法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调查, 也由于保密性不够, 使得许多教师不能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看法, 得出的调查结果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教师的真正需求。高校可利用网络平台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利用电子邮件给各个部门或教师发送需求调查问卷, 在办公自动化和虚拟社区平台上发布网络问卷、开展投票调查和需求讨论话题, 不但让教师, 也让学生和技术人员等更多人参与调查, 然后同样利用网络平台对问卷进行回收、统计, 对投票结果进行分析, 对讨论进行总结、归纳, 最终得出结论。网络技术的广泛性、隐蔽性和实时性, 保证了调查的全面性, 调查过程的保密性及调查反馈的及时性, 调查数据较为及时、准确、全面和客观, 因此, 调查结论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参与人员的观点和教师的现实状况与需求。

2.2 建立交流平台, 突破空间和时间限制, 满足教师的社交需求

教师有社交的需求。与同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领导的关心, 及时了解学校动态信息, 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能满足此需求, 激发其工作的热情。但随着城市的扩大, 高校校区的增多, 教师工作时间的分散, 各个校区之间、教师之间的联系变得日益困难。高校可建立信息交流平台突破空间和时间限制, 克服困难, 满足教师的社交需求。具体做法有:高校可在虚拟社区中建立社区论坛、社区聊天室和社区通信等信息交流平台。通过这些平台, 教师不用出办公室就可与他人进行及时、深入的个人交流、工作交流和学术交流;领导也可通过这些平台与教师实时沟通, 关心教师, 如通过社区论坛或聊天室与教师进行讨论和谈心, 通过社区通信给教师发送节日贺卡等。高校还可以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建立校园新闻动态模块系统, 发布学校新闻、动态, 让教师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校各方面的情况, 产生归属感。

例如:高校的一些部门建立了QQ群, 在群里, 教师不管在哪个校区, 都可以方便自由地进行群体交流或者个人交流。不管在什么时间, 如果有问题、意见、建议都可以在群里提出, 也能得到同事的回应, 从一定程度上保障教师的交流。

2.3 使用信息化系统, 注重奖惩时效性和内容形式的多样性, 进行及时和多元化奖惩

传统的奖惩方式在时间上经常不及时, 没有时效性, 使激励效果大打折扣;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很单一, 没有新意, 使激励的吸引力降低。高校可使用现有的信息化系统, 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师进行及时和多元化奖惩。当教师表现优异、取得成绩、做出贡献、获得成果时, 虽然没到规定的奖励时间, 但学校可通过信息化平台先对教师个人进行表扬和祝贺, 如通过电子邮件系统发送表扬邮件, 通过虚拟社区的聊天室发送祝贺消息等。在内容和形式上, 学校也可采用多种信息技术方法, 如在正式规定的奖励时间, 除了对优秀教师有传统的奖励外, 还可在校园公告系统公开发布表彰公告, 通过信息交流平台让优秀教师参与学校决策, 对优秀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等, 充分满足教师的荣誉需要、尊重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当然, 除了奖励之外, 对教师的不良行为, 学校也可使用信息技术方法进行惩罚, 使奖励和惩罚两者皆有体现, 相辅相成。

2.4 采用网上评教, 开展及时、公开、公平、公正的评教工作, 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

网上评教是以校园网为基础, 利用信息化考评系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系统。通过该系统, 高校可较为容易地让学生、专家、领导和教师本人参与评价, 评价内容也可涵盖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评价结束后, 学校可利用系统对数据进行快速统计分析, 尽早得出结论, 对被评者给予相应奖励或惩罚, 也可作为以后开展一系列教学、管理工作的参考。利用网络系统评教, 克服了传统评教开展困难、受主观因素干扰、评价结果滞后等问题, 能够及时、公开、公平、公正地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得到较为客观、准确、及时的评价结果。教师为了得到好的评价及奖励, 为以后更好地工作、生活做铺垫, 会积极努力地从事日常教学工作。

2.5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实现大量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为教师教学科研提供资源

高校教师最主要的工作是教学和科研, 这两项工作都需要大量丰富的资源作为支持, 如果资源缺乏或是搜集困难就会打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导致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无法提高甚至下降, 高校可通过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解决这个问题。该机制主要实现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汇总、存储、共享功能, 由信息资源库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两部分组成。高校整合教学、科研和其他相关资料建成信息资源库, 再通过开放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给教师使用。教师教学工作需要资源时, 可使用该机制查找教学资源制作工具、教学素材、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题库以及专题学习网站等信息;科研工作需要资源时, 也能利用该机制查找科研专业工具软件、学科成果、科研论文、科研项目专题网站、科研新闻动向和科研仪器设备情况等信息;教师还能通过该平台查询到学校内仪器、设备和教室等资源的使用信息。

信息资源共享机制除了为教师提供相关资源外, 还能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分析处理, 减轻教师工作量, 让他们从繁复的资源收集整理中解放出来, 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便利的资源环境, 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术研究欲望。数字图书馆和精品课程网站是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部分体现, 它们运用数字技术和网络环境很好地实现了图书和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和共享, 用信息技术给教师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2.6 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建立全方位信息化保障体系, 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

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不断渗透, 高校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新的教育教学技能的出现, 这些都对教师平时的教学、科研工作乃至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也成为教师个人成长和发展中一项迫切的需求。高校可抓住此机遇, 建立信息化保障体系, 制定一套信息技术标准和规范, 为教师提供制度保障;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培训;设立一支信息技术支持和服务队伍, 专门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方面的帮助,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 满足其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达到激励的目标。

例如:借助高校建立的教育技术中心, 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遇到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时, 可通过电话、邮件等多种方式咨询中心的信息技术人员, 寻求帮助, 解决问题;中心对新进的教职员工进行信息技术基础培训, 使其更快地融入教学、科研工作;中心将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 对较为集中的技术问题找出统一的解决办法, 给教师提供信息技术保障。

2.7 建立信息化服务, 实现校园数据管理的集成与共享, 便利教师的工作和生活

在讲究高效、快捷的今天, 高校也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 要跟上时代的节奏, 否则就会给教师的教学与校内其他活动造成很多不方便, 使之觉得学校没有活力, 毫无发展, 无法激发其工作意愿。要解决此问题, 高校可利用信息技术, 建立信息化的服务环境, 为教师工作生活提供便利。如建立校园一卡通, 通过共同的身份认证机制, 实现数据管理的集成与共享。校园卡对教师来说就是教职工证、图书证、出入证、医疗卡、饭卡、上网卡、银行卡、考勤卡、校内乘车卡、校内购物卡、洗浴卡等众多卡的集合体, 应做到在校园内教师只要携带一张小小的卡片就可以办成很多以前需要带着许多证明、材料甚至现金, 搞得焦头烂额、心情烦躁才能办成的事情, 让教师“一卡在手, 万事莫愁”, 给他们创造方便、快捷、安心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使其乐于为学校工作。

2.8 采用信息化教学, 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校外远程教育的开展, 提高教师能力和成就感

高校教师更注重个人能力的发展和业务成就感, 学校可通过开展信息化教学, 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校外远程教育, 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活力, 推动其为学校努力工作。对于多媒体教学系统, 高校要配备计算机、投影仪、幕布、音响、中控等设备, 系统要能提供课件制作、多媒体授课的功能, 为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提供环境保障。对于网络教学和校外远程教育, 高校应建设功能齐备的网络教学授课系统和管理系统, 可以通过建立各项专题网站来实现, 系统能提供的功能要包括网络课件制作、网络在线教学、在线考试、在线答疑、在线调查等。让教师在一个技术含量高、教学功能强大的环境下进行教学, 能与学生更好地交流, 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再加上高校举办的多媒体课件大赛, 对优秀课件的制作者进行表彰和奖励, 这些都能给教师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同时, 在制作教学课件和使用信息化教学系统的过程中, 教师也得到了个人能力上的提高。信息化教学能从精神、环境和个人发展三方面激励教师。

3 结束语

篇9:构建信息化的学校管理机制

一、做好理念上的准备,树立管理新理念

构建信息化高效课堂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和思推方式,思想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还应该具有超前意识。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特征,信息化高效课堂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提高管理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工作中做到“一树立”“三转变”,即:树立以系统论为指导的科学管理新概念,将系统管理应用于学校的管理系统,有利于深入到管理工作的内部。既从整体上,又从结构层次、状态变化过程等方面认识和掌握其规律性,从而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三转变”即:转变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为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使教学网上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让教学工作始终处于可更新的状态;转变传统的“少数人说了算的”管理模式为高度民主化的管理模式;转变传统的繁复的管理过程为“一步到位”的快捷管理过程,教育管理过程实现从最高层到基层的一步到位。

二、做好经费投入的准备,实现硬件设施现代化

学校工作要实现高度信息化,必须有完善的硬件设施,一切业务处理才能全面计算机化,教学的信息化管理才能构建。为此我们投入了大量经费,力争实现硬件设备现代化。

1、坚持以现代信息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思想。在用好經费的同时,向“现代信息化”建设这块倾斜,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实现少花钱多办事的思想,减少浪费,要有超前的思想。

2、分阶段实现教育信息化。

我校现有的设备基本上能够满足课堂教学,学校实现了班班通,下一步我们将建立卫星远程教育传愉系统,自动化办公系统及闭路电视网等集成数字化校园网。

3、做好人才素质的准备,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素质。

管理人员和老师是教育现代化的主力军,必须具有与高度信息化的学校管理和教学方式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为此我们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事,特别重视对管理人员和老师的教育技术的在培训,努力让老师们具有以下五种能力:

1、确定组织分配资源的能力;

2、人际关系与信息的能力;

3、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理解、监控和修改及设计系统的能力;

5、选择、应用、维护、检修系统的能力。

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提高管理人员的现代技术素质,校长亲自培训教师,请专家讲座培训,教师的培训过程中,我们把理论学习与技术培训同实际教学结合起来,举办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学习讲座,举办信息技术、多谋体技术培训讲座,注意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

篇10:班级管理中激励教育的应用论文

一、激励教育时机要恰当

1.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变化时运用激励教育

环境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当环境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从一个旧的环境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时,学生的内心的感受非常明显,往往在这个新的环境里,学生都要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做一个更好的学生,以受到老师与同学们的关注。对于这种情境,我已经观察了很长时间,我也在这个时候多次对学生实施教育,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学生的热情得到了我的鼓励。

2.学生取得了成绩时运用激励教育

学生的行为是在某种动机的策动下,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心理活动,通过努力取得一些成果,这些成果反过来又会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所以,当结果是好的,达到了学生的期望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下一次会重复出现,进而起到激励作用。如果我们班主任没有抓住这些时机,不能很好的强化这种行为,强度会逐渐减弱进而失去作用。

3.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运用激励教育

虽然学生的学习生活是相对平静的,但是学习压力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有是相当大,他们在学习中或多或少会到遇到一些困难,既有学习上的困难,也有生活中的困难。无论他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比如学习成绩下降而久久不能提高、与同学的交往产生矛盾而不能解决,这时,他们稚嫩的心灵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而急需要老师的帮助,他们得到帮助的愿望很强烈。班主任老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关给予关切理解,伸出热情之手,帮他们度过难关,此时产生的激励效应效果非常好。

4.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运用激励教育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的,初中生还是个孩子,他们在成长中难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是。但是,每个孩子都是上进的,只要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他们都会有改过之想,想做一个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也想得到同学们的认可,这种“悔悟”是一个良好的教育机会,我们老师要抓住这一机会,给他们鼓励,相信他们在自己的努力下会改过从新,做得更好,进而成为一名好学生。

二、把握好激励教育度

对学生的激励教育并不是越多越好,而要恰当,把外界教育影响与学生思想结合起来,把情感与意志结合起来,达到一定的度,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1.激励教育的角度要准

对学生的教育是老师与学生矛盾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撞击,这是心理与心理的碰撞。所以,在进行激励教育时要选好角度,并根据情况的变化而随时变换角度,找到一个点,这个点是最好的切入点,能让学生很好的接受。

2.激励教育的火候要适中

激励教育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他们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等都不同,教育的场合也不同,因此,激励教育的火候也不同,初中生的心理正在发展,他们正处于半幼稚期,自觉性不高,做事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好奇冒险会出现很多偶发事件。这时,班主任老师就要冷静的分析学生的问题,以宽容的态度面对他们,不可过激。

3.激励教育的时机要把握准确

篇11:浅谈激励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保山曙光学校刘春杉

【摘要】学校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机构,是教育人、培养人的摇篮,其宗旨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而服务的执行者是教师,因此管理和激励教师,使得每一位教师得其位,位适其人,最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是学校服务到位的关键所在。然而我们的教育崇尚倒下,我们的学校管理更是缺乏服务的意识和服务的观点,总是以一种高高再上的“姿态”领导和指导教师工作,也就造就了今天所谓的“师道尊严”。因此提倡学校管理中的“人本位”,也就成为学校管理中重中之重。

【关键词】激励理论学校管理

一、激励理论概述

学校管理者要组织和激励教职员工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和教育目的,就必须了解在学校管理活动中教职工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掌握一些学校管理心理学只是。激励理论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在学校管理中,采取各种形式的激励手段,可以调动学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因此理解掌握并能自觉运用激励理论是学校管理工作极为重要的一环。

管理心理学所说的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可表示为:需要引起人的动机,动机又引起行为,行为又指向一定的目标。所以激励过程其实质就是要使刺激变量(即对有机体的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如环境刺激、目标反馈等)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积极的行为反应,即反应变量。当目标达到后,经反馈又强化了刺激,呈现出循环往复,延续不断的过程。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适当的运用激励机制并据此进一步研究改进工作环境、组织结构、管理方法和谐调人际的关系,可以缓和劳资矛盾,形成“同舟共济”意识,齐心协力共创佳绩。从精神上、物质上引导教职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劳动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激励是以教职员工的需要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表面:人的动机是由于他所体验的某种为满足的需要或为达到的目标所引起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激励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它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各层次的需要可以相互转换。人们各式各样的需求正是激励的基础,只有需要达到满足,人才会有较高的积极性。激励手段必须针对教职员工的需要,才会产生几级的效果,并且还应该引导教职员工的需要向高层次发展,总之,只有让教职员工满意的激励措施才是有效的,要建立使教职员工满意的激励措施,就要立足于教职员工的需要。

而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其工作具有创造性,它不同于体力劳动,也不同于行政性和操作性的工作,而是依靠自己的知识禀赋和灵感,因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其工作过程具有个性化,工作成果难以测量,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考试成绩就能决定教师的业绩。教师的工作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智力投入,学生的发展往往是多个教师集体智慧和努力的结晶,难以分割,这给衡量个人绩效带来了困难。

教师作为“人”,其自身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的价值观。教师的心目中有非常明确的奋斗目标,他们工作,并不仅仅为了征得工资,而是有着发挥自己专长、成就事业的追求,他们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教师从事的教育事业实际上是一种教师自我的实现方式。

三、激励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

任何理论只有运用到实际中才有意义。激励也是如此。现在,大多数企业已经引入了激励,而学校的激励才开始形成,还在探索阶段。要管理好有用之才,并让其尽心尽力地为学校服务,学校内部顺畅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的管理思想是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不能一味的采用之前的“控制”来管理教师,我认为引领是一种更好的管理。那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如何更好的管理学校,靠什么来实现引领呢?

首先要营造相互尊重及和谐的工作环境,实行弹性工作制。

工作场所中的快乐,是提供优越服务的关键。教师更多地从事思维性工作,僵硬的工作规则对他们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组织中的工作设计应注意考虑体现教师的价值,尽可能地创造一个舒畅的工作环境。建立以团队友谊为重的学校风格和学校文化,使教师觉得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能在教学工作中大

显身手,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学校管理也应避免过分强调自主带来的负面效应,不能一味地放任自流,而应对教师工作的质量进行控制。

其次,是改革管理制度,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即通过对教师的内在控制来激发其工作热情。长期以来,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把“控制”看作是管理的基本只能,教师只有听从安排,服从需要。对于教师而言,单纯依靠严格的管理达不到预期效果,因为即使你采用强制手段,限制了人,但你无法控制其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其产出质量和数量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应抛弃传统刻板的管理方式,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和动作方式,使管理方式更为多元化、人性化、柔性化,以激励其主动献身与创新的精神。我以为,学校应做到一下几点:(1)在组织内部建立公平、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让所有教师在既定的、大家认同的规则面前,公平、公开地竞争;(2)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人际沟通的制度,提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双向沟通,靠理解和尊重,靠高尚的人格和互动的心灵建立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并通关这种心灵沟通和感情认可的方式,使教师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主动发挥其潜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愿意为之付出,尽心尽力为学校工作,为学生服务,古语云“士为知己者死”便是这样的道理。

第三,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现激励体系的多维化发展,以满足人们随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出现多种需求的需要,从而激发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当然物质利益是发挥积极性的基本因素,但精神需求也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是较物质需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可以持久地起作用。因此,在提高教师的综合待遇时,要侧重工作满足感,包括工作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允许创造性和实现个人满足,成绩认同等方面。

第四,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机会。

重视教师的个体成长和事业发展无庸讳言。人最关心自己的利益和价值,教师的薪酬和生活是有保障的,他们来到组织中的目的,是在争取劳动报酬的同时,寻求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因此,学校除了为教师提供一份与贡献相称的报酬外,还应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教师提供收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使其具备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第五,为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有关调查显示,求职者尤其是高学历的求职者,选择工作时最看重的就是发展前途。对于我们民办学校而言,发展需要稳定,稳定更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持久地为学校努力。为了能更好地让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为学校工作、为学生服务,与其能力相匹配的薪酬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还要提供清晰的职业定位,重视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充分了解教师的个人需要和职业发展意愿,结合学校实际,为教师提供适合其要求的升迁道路,使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结合。教师才有动力为学校贡献自己的力量。教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一种长期激励措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激励手段。

上一篇:2011年医改汇报材料下一篇:监狱警察七一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