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安全应急联动机制

2023-04-03

第一篇:学校安全应急联动机制

学校安全联动机制

凤州镇中心小学安全联动机制方案

维护和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社会共同肩负的责任,也是增强青少年法制意识的基础性工程,根据公安部门和教育局落实、推进的“警校共建” 有关文件的精神,为具体落实公安部“八条措施”、教育部“六条措施”,确保我校师生安全,共同维护校园及周边环境的良好秩序,保证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着力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构筑平安和谐校园,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联动机制成员的职责与任务

1、认真贯彻落实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切实保障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2、加强对校园的安全管理和治安管理,落实保卫机构,建立完善门卫值班和巡查制度,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工作,切实减少侵犯师生的案件发生。

3、与派出所共建平安和谐校园。

4、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德育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理念;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切实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帮教工作。

二、组织机构

1、成立学校安全领导小组 组 长:刘虎军(校长)

副组长: 许菊琴

纪小彦

高艳琼

金宝明

曹澍

1 成 员:年级组长、各班班主任

生活教师

2、聘请法制副校长及校园安全监督员 法制副校长: 王西乾

校园安全监督员:李瑶(法制辅导员辅导员)铁明权(镇司法所长)

三、工作目标

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观念,减少学生违纪事件,狠抓常规管理,保持校园秩序的稳定,强化学校治安保卫工作,全力清查和解决学校及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根治严重危及师生人身安全的问题;加强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逐步消除校园及周边环境暴力现象;确保学校周边秩序进一步好转,进一步完善学校周边交通、治安等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实施警校共建,社区共建,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

总之,通过创建平安活动,不断完善安全工作制度,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措施,确保校园无安全事故,无纠纷案件,无周边环境问题,师生平安,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秩序井然。

四、具体措施

1、广泛宣传,增强师生安全意识。

开展“派出所共育”工作,创建平安校园活动是新形式下学校确保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举措,关系到我校的安定、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强化宣传工作,使这项工作真正深入人心。

2 ①利用宣传专栏、班会课、国旗下的讲话、墙报、校园广播等形式广泛宣传,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

②定期举行安全知识讲座,有针对性地集中开展安全教育,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自护自救能力,保障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

③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还定期或不定期配合镇派出所开展法制教育、法制警示教育等教育活动,增强师生法制观念。教育学生要学会辩明是非,不要做任何妨害他人身及财产安全的事情,遇到侵害事件要设法报警求救,做维护校园安全的主人。

④做好家长宣传工作,带动广大家长,从而带动社会关注、支持和积极参加校园安全工作。

2、组织开展每周和每月“安全隐患全面排查”专项活动,学校就校园及周边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排查,及时发现学生不安全的行为,引起师生重视,从而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并按月上报,促进创建工作的取得成效。

3、强化责任,确保创建工作到位。

①为了加强学校对安全工作的管理指导、督促,从学校领导班子到广大教职工层层签定安全责任书,明确学校校长、班主任、科任老师的责任,督促教职工切实履行一岗双责。

②同时,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和校园安全“首遇” 制度,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对因工作失职,玩忽职守或教育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要从严追究责任人的责任。确保创建工作落实到位。

4、建立健全《 食品安全制度》《消防安全制度》《 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制度》《 节假日值班制度》等学校各项安全制度,进一步完善《 重大事故处理预案》 《 校园食品卫生以传染性疾病安全预案》等各种应急方案。

5、建立健全学生违纪情况记录、学生心理辅导谈话记录、校园内安全自查整改记录和学校案件发、破情况记录和受处分学生思想行为跟踪档案,时刻掌握学生心理动态,有效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6、成立安全保卫小组,安排值日、值周,加强周末及夜间校园巡查。

7、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增强班主任责任意识,把安全管理作为班主任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班主任强化常规管理,加强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落实检查评比,充分体现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加强对留守学生、问题学生的教育关爱,切实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管理工作,开展“一帮一”与特殊生交朋友活动,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重点抓好偶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8、严格门卫值班制度,加强出入进人员的管理。对进出校园的人员和各类车辆要进行严格盘查。实行进出校园登记制度,杜绝无假条学生上街等现象。

9、加强体育课、室外课、实验课的安全意识,体育活动,实验课及其他户外活动,教育学生严格服从老师指挥,严守操作规程,严禁擅自行动,防止各种妨害安全的问题发生。

凤州镇中心小学

二O一三年

第二篇:学校安全工作联动机制

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联动机制的意见

各县(市)区教育局、公安局(分局),市属院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公安部《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六条措施》,进一步建立健全校园及周边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和完善我市校园及周边安全管理,全力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现对我市校园及周边安全防范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健全学校安全工作联动机制

(一)按照《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公安部“八条措施”和教育部“六条措施”,将辖区各学校纳入属地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建立校长负责、镇(乡)街道综治办、派出所联动的校园安全保障工作机制,维护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

(二)建立联络机制。辖区派出所兼职的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与辖区学校分管安全保卫工作的负责人为安全联络员,明确双方联络员的姓名、单位、职务、联系方式,加强沟通并填表存档(附表)。

(三)实行定期与不定期走访工作机制。所、校双方安全联络员应适时互通校园及周边的治安管理情况和可能发生危害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的先期信息,及时了解掌握学校及其周边治安动态,研究并适时开展治安整治工作,有针对性地强化治安管理。

二、落实校园安全管理职责

(一)学校对校园安全工作履行的职责

1、学校应当遵照《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设立安全保卫机构,配备专职安全保卫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其安全保卫职责,并将治安保卫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情况报主管公安机关备案。

2、学校应当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学校应当坚持每天开展五分钟安全教育,并在开学初、放假前等重要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集中开展安全教育,做到学生“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新生入校后,学校应当及时将学校的安全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告知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清楚知晓。

3、学校应当健全门卫制度,有条件的要聘请专职保安人员,做好校园门卫安全工作。学校保卫人员及担任门卫工作的保安员应当做到:按照岗位责任制度,做好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对来访人员进行盘问、检查、登记身份材料,经核实后方可放行,对进出学校的车辆和物品进行核对、检查,凭出门条放行。有条件的学校要设定专用停车区域,禁止无关人员和机动车进入学生活动区域。严禁将非教学用危险化学品和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带入学校。白天应及时清理学校门口的摊贩,驱赶违规停放车辆。课间必须安排人员进行巡校、巡课,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置并报告学校领导。夜间应安排人员值班,并按规定的时间及巡逻次数巡视校园和重点防范的部位,及时报告各种隐患。

4、严禁学校组织学生在主要街道和交通要道进行跑步等体育活动。

5、学校要建立“问题儿童”、“留守儿童”档案,形成定期联系制度和定人帮护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班主任、老师对学生中发生的各种暴力行为要能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对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积极疏导化解。

6、有寄宿生的学校应当建立住宿学生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专人负责住宿学生的生活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应当建立安全工作档案,记录日常安全工作情况,特别是责任落实、安全检查、隐患消除等情况要详细纪录。安全档案作为实施安全工作目标考核、责任追究和事故处理的重要依据。

7、加强校车管理。接送学生的车辆应符合国家标准,并按时检验。定期对校车驾驶员进

行安全教育,每辆校车都要安排专人跟车,建立学生上、放学乘坐车辆动态监管机制。

(二)辖区派出所对校园安全工作履行的职责

1、指导学校做好安全保卫工作。按照《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确定校园内部治安保卫重要部位,严格校园安全监督检查,督促学校领导落实安全责任,协助指导学校安装监控系统,完善安防设施建设,提高学校自防能力。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应指导学校建立健全保卫机构及治安保卫人员队伍建设,并要求学校门卫应由专职保安或者其他能够切实履行职责的人员担任。

2、建立到校工作制度。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每月至少到校工作二次,强化学校治安防范、交通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落实安全责任制,并督促学校将安全教育纳入正常教育计划。校园、周边治安专项整治行动期间至少要上一次法制课,工作情况要存入学校安全教育档案,并录入公安机关派综系统。对校园及周边治安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如收缴管制刀具等专项治安行动。

3、及时依法查处扰乱校园秩序、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对发生扰乱校园秩序、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实行专案专人责任制,并及时将查办情况通报学校,以利学校安全教育工作。

4、指导、监督学校做好消防安全工作。根据《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做好监督检查,并记录在案。对寄宿制的学校,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消防监督检查,对其他学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消防监督检查,并督促、指导其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

5、协助学校处理校园突发事件,对学校求助、报警,在接警后应立即赶到现场,维护秩序,保护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三、强化校园周边治安管理

(一)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应熟悉辖区涉校及周边治安情况,在治安状况复杂的学校周边设立治安岗亭,有针对性地开展治安巡逻,强化治安管理。坚决取缔中小学学校周边200米以内的“两室”、“三厅”、“两吧”等经营场点,查封、收缴违禁出版物、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清查整顿校园内及校园外50米以内的非法经营摊点、流动摊点和出租房屋,查处不法活动。涉校及校园周边侵害师生人身、财产权益的治安和刑事案件,及时立案,专人负责,及时查处。未破涉校涉生的刑事案件分级挂牌督办,刑事案件在逃人员上网追捕,案件发、破案情况档案齐全。

(二)辖区派出所要加强校园周边网吧管理,全面掌握校园周边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开办和经营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重点查处违反实名登记规定,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违规违法经营现象。特别要坚决查处取缔黑网吧。严格实施中、小学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和居民住宅楼(院)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规定。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要求学校积极提供校园周边黑网吧的相关信息,举报接纳未成年人的网吧,使公安机关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执法活动。

(三)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对辖区校园周边道路的交通标志标线及交通安全设施情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校园门前重点路段设立警示牌提示标志;完善城镇和靠近交通要道的学校周边警告限速、慢行、让行等交通标志和交通安全措施。上、放学时地处交通复杂路段学校,有民警维护校园门口道路交通秩序。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配合学校建立校车和接送车管理机制,加强管理。严禁校车及接送学生车辆超载、超速。每月在交通违法处理信息系统上查询辖区校车驾驶人的交通违法信息,及时通报给辖区教育部门和所在学校。

(四)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对寄宿制学校的安全必须定期分析、排查,掌握可能影响学校稳定的因素,根据需要及时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并记录在册。对寄宿制的学校,列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并建立监督执法档案。适时督促、指导学校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及时

督促火灾隐患整改。开展经常性防火安全教育,使师生掌握基本消防常识。对辖区学校安全防火工作及涉校火灾基本情况应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四、奖励与责任

(一)建立完善“平安校园”、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相互考核机制。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绩效考核派出所应征求所在县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意见。学校创建“平安校园”应征求属地派出所及县(市)区公安局(分局)意见。

(二)对在学校安全工作中成绩显著或者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县(市)区综治办、市公安局、市教育局予以表彰、奖励。

(三)对相关学校不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公安部《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由辖区派出所发出整改通知,并将整改内容及时通报属地教育部门。

(四)对不依法履行学校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职责,重大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的或发生重大案件事故的严肃倒查追责;对直接责任人由上级部门和所在单位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以上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漳州 市 教 育 局漳州 市 公 安 局

二〇一〇年三月二十二日

抄送:省公安厅、省教育厅;

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综治办

学校安全工作联络员名单

王慧宾

詹亚辉

韩勇军

第三篇:应急救援联动机制范文

南大港管理区应急救援联动机制

为有效整合南大港管理区相关力量和社会公共资源,对 管理区范

内的

发事

应急求助进行应急处置的职能 机构和指挥平台。南大港管理区成立应急联动中心,其职责 是统一受理管理区各类突发事件和应急求助的报警,组织、

协调、指挥、调度相关联动单位应急处置一般突发事件和求 助;

遇有重特大突发事件, 协助领导统一组织、 协调、 指挥、

调度相关联动单位开展应急处置。牵头负责对管理区应急联

动工作的机构、队伍、装备、预案、制度、经费等方面工作

进行规划、组织、协调。 应急联动中心的职责:

( 1 )受理管理区范围内突发公共事件的报警。应急联

动中心受理通过“ 110 ”报警电话或者其他方式的突发公共 事件报警后,应当立即予以核实,启动相应的应急联动处置

专项预案,并向有关联动单位的指挥机构下达指令,组织, 协调,

指挥,调度有关联动单位进行处置。 ( 2 )负责应急联动处置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在处置过 程中,

应急联动中心应当收集, 汇总突发公共事件有关情况,

根据现场实际或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综

合研判,确定突发公共事件的等级。属于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的,要直接组织、协调、指挥、调度有关联动单位开展应急

联动处置。

( 3 )负责组织联动单位对重特大突发事件进行先期应

急处置,并协助管委会组织实施紧急处置。

对属于重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的,要立即组织实施先期 应急处置,同时上报管委会同意后,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做 好后续应急处置队伍和资源的组织,调度等准备工作,协助 管委会组织、 协调、 指挥、

调度有关联动单位实施紧急处置;

属于特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还应当立即通知有关联动单位指

挥人员和专家进驻应急联动中心。

发生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时,应急联动中心可以根据现 场处置的工作需要,开设现场指挥部。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 处置的组织、协调、指挥、调度。应急联动中心配合现场应

急联动处置,

负责现场外应急处置队伍、 资源的组织、 协调、

调度。有关单位应当为现场指挥部的开设提供必要的场地,

并提供现场指挥部运作所需的后勤保障。

( 4 )负责对南大港管理区应急联动工作的指导。

( 5 )政府授予的其他职责。

应急联动单位的职责

公安、卫生、安监、建设、交通等部门以及各企事业单 位(以下统称为联动单位) ,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下列的 应急联动处置工作:

( 1 )设立应急处置指挥机构,建立 24 小时值班备勤机

制,做好应急处置准备;

( 2 )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和预警,对发生或者

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及时报告南大港管理区应急联动 中心; ( 3 )按照应急处置的实际需要,组建和管理应急处置

队伍,专家队伍,组织开展应急处置队伍的训练和演练;

( 4 )按规定配备、管理、使用应急处置的专业设备,

器材、车辆、通信工具等装备、物资和经费,保持应急处置

装备,物资

的完好,确保应急通信的畅通;

( 5 )根据应急联动中心指令,按照职责分工和应急联

动处置预案的要求,迅速指挥,调度本单位应急处置队伍, 专家队伍和资源,相互协同,密切配合,快速高效的处置突

发公共事件。处置过程中,应及时向应急联动中心反馈处置

情况和有关信息。

( 6 )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

享,为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提供及时、准

确、全面的基础材料、数据、情况及其他有关信息;

( 7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其他工作

发生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由应急联动中心向管委会汇 报,管委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应急联动处置工作终止后,有关联动单位应当及时向应 急联动中

报告

置情

有关信息。应急联动中心汇总 后,按照规定报告上级政府和部门。

第四篇:地震应急联动机制的建立

山东省地震局 刘博

摘要:应急救援工作是防震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完善的地震应急联动机制是顺利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保障。本文利用深入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地震应急联动机制的历史沿革和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与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建议。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洪涝、干旱、台风、风暴、雷电、地震、沙尘暴、地质灾害等在我国都有发生。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近15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约300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约8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近2000亿元。

近年来,我国破坏性地震频发,地震灾害不断,已成为社会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领域。

一、地震应急联动机制的现状

地震应急联动机制是政府将所有资源纳入到一个统一指挥的调度系统内,协调指挥各相关部门,向社会公众提供紧急救助服务的联合行动。地震应急联动机制的运作程序包括收集汇总地震信息、会商、提出对策、建议启动应急程序、对地震现场监测和评估、善后处理和恢复重建。

以往,地震发生后,应急工作都是单灾种应急管理,联动效率低。但是地震灾害有损失大、涉及受灾范围广等特点,仅依靠本省的力量、本系统的力量是无法应对的,所以建立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实行跨行政区域、多部门、军地联动的应急联动。

在实践中,我国也对地震应急救援联动机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2005年11月26日的江西九江-瑞昌地震,就调动了安徽、湖北、福建等省的部队、部门、区域优势力量赶赴现场开展应急工作;2006年7月4日的河北文安地震,

中国地震局及其直属单位、河北、北京和天津地震部门在地震现场联合开展应急工作。实践证明,较大的地震或具有重大社会政治影响的地震事件,开展地震应急联动十分必要,这也是今后地震应急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建设伴随着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5.12之后,我国对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建设作了很多理论和实践探索。

如何在新形势下建设好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增强社会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一项重要工作。

我国目前的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大致分为三类形式。

区域联动机制情况2006年9月,中国地震局印发了《全国地震应急区域协作联动工作方案(试行)》,将全国分成六个区域,在地震系统开展地震应急联动工作。自地震应急区域协作联动工作开展以来,各联动区属地为主、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整合了区域内的队伍、装备、车辆等各种应急资源,加强日常和震后的相互协作与联动,形成了区域的应急合力。各区域协作联动工作体制、机制日渐成熟,体制建设逐步完善,工作机制运行也趋向平稳。汶川地震后,各区域应急协作联动工作发展加快,逐步与日常应急工作相衔接,工作内容正在向多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延伸和拓展,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和认可。各地震应急协作联动区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规模不同、内容各异、形式各样的地震应急演练。这些演练的开展为各区域磨合机制、检验队伍提供了平台,为提高地震应急工作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汶川8.0级地震、西藏当雄6.6级地震、四川攀枝花6.1级地震等,西南和西北区域启动应急协作联动机制,派出人员支援受灾省份开展工作。

山东省地震局根据本省情况,下发了《山东省地震应急区域协作联动工作实施方案》,将全省划分为鲁东、鲁中和鲁西三个地震协作联动区。定期召开会议,加强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同时,山东省还与河南、江苏等省建立了区域应急联动工作机制,提高了地震应急能力。

军地联动机制情况中国地震局与总参、武警部队和公安部消防局就国家和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建设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近几年,各省地震系统和当地部队相继举行了各种军地联合演练。天津、山西、甘肃、辽宁、黑龙江、四川、云南、新疆、山东、宁夏、重庆、广东、海南、陕西、福建、江苏、青海等省,

根据当地情况,或依托消防部队、或依托武警部队、或依托解放军工程部队,先后组建了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规模从60人到150人不等。针对地震灾害事件,各救援队与本省地震部门建立了工作机制,制定了应急预案,建立了震情灾情信息通报制度。

2006年,山东省地震局与省公安消防部队等多家单位在济南市举行了“军地联合地震应急救援演练”; 2007年10月,武警山东省总队和山东省地震局制订了《武警山东省总队省地震局地震应急救援协作联动方案》;形成了军地地震应急联动机制。

部门联动机制情况中国地震局和国家测绘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中国气象局等单位建立了联动协调工作机制,向中国地震局提供基础地理信息、企业安全生产和灾区气象等相关信息。部分省局也建立了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综合协调救援队伍建设和紧急救援行动。青海省地震局与省铁路、民航建立协作机制,设立了震后的快速应急绿色通道。广东省地震局与省委宣传部建立了震后灾情信息快速发布的地震应急宣传工作机制。

根据工作情况,山东省地震局和山东省人防办(民防局)联合下发了《山东省地震局关于充分利用人防资源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的通知》。利用人防战备资源,大力推进防空防灾一体化。加强部门联动,密切协作,共享资源。实现工作互补,建立运转灵活的应急联动工作机制。

二、地震应急联动机制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联动机制需进一步加强

制约应急联动机制建设的首要问题是体制问题,搭建一个技术平台容易,但是要统一到一个平台上,调度各方提高协同程度和应急反应速度却不易。因为这里有体制和利益方面的冲突,这就需要有政策和体制上的保障。

(二)应急联动缺少长效机制

近年来,通过由政府组织、地震系统牵头开展的应急联动,使各部门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实战能力,应急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比较好的应对了地震灾害。但是,应对地震灾害是一项长期工作,仅靠几年一次的应急联动演练还很难巩固和提高部门间、军地间、区域间地震应急联动机制,一旦地震来临,应急联动机制不能短时间发挥效能。

(三)区域联动机制尚未完善,协调能力不强

当前,地震应急六个协作区已经制定了《地震应急区域协作联动联席会议章程》和《地震应急区域协作联动工作方案》及各种制度,个别区域也开展了协同演练,初步形成了应急机制,但是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在处置地震事件中,明为各司其职,实为各自为政,尚未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缺乏统一的指挥协调机构,各协作单位之间缺乏协调和信息沟通渠道,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多数区域尚未进行过协作配合、互相协同演练;制度建设也仅限于地震系统内部,没有利用地震部门作为各省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平台节点的功能来有效整合全社会的应急信息和资源。

(四)军地协调待沟通,军地应急体系有待加强。

根据预案规定,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形成后,一切行动要服从应急指挥机构。但是由于部队上级管理部门和地方上级管理部门不相隶属,在协调联动时往往受部队动用权限,地震应急联动时调遣较难。

军地联动应急指挥保障体系距实践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军地情况通报、联席会议、需求对接、应急预警等长效机制尚未全面建立,各系统建设相对独立,还没有完全通过体系合成和信息融合连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且地方对军队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相关保障(如财政、设备等)没有作出明确具体规定,各种保障能力较弱。

三、进一步健全并完善地震应急联动机制的建设的建议及措施

(一)建立完善配套的规章制度

与建立其他体制、机制一样,地震应急联动机制的建设也要建章立制,走规范化、法制化的路子。2007年1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后,各地方要通过配套法规和地方条例来进一步明确应急联动各部门职、权、利的关系,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研究制订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配套制度,修订完善现行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联动工作的组织构架、运作规则、处置程序、应急平台建设的技术标准及应急联动主体责任、经费保障等都要用制度和法规来加以规范。

(二)建立完善地震应急区域联动指挥协调机制

指挥协调机制是应急区域联动的运行规则,建立切实可行的指挥协调机制是有效开展应急区域联动的保证。

建立完善地震应急指挥协调机制,首先要建立一个指挥协调机构,按照现行体制,建立实体机构的可能性不大,可以明确一个临时性机构或依托一个部门来统一指挥协调地震应急工作。其次是制订应急区域联动指挥协调制度,即应急区域联动运行规则,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真正使应急区域联动工作在应对地震灾害中取得实效。指挥协调制度应包括应急预案、应急资源配置、应急队伍调用、协同演练、信息互联互通、经费保障等。

(三)开展应急联动演练

应急联动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有很多个单位和部门参与,还涉及到指挥技术系统的运行,指挥协调机构的运作,应急队伍的调用,应急物资的配置等等。为了提高各部门的协调配合能力,检验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运行情况,指挥协调机构的运作机制,保障应急联动的实战能力,要经常性的、全面的开展应急联动演练。

(四)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军地和政府建立联合指挥机构,联合指挥和调动应急救援资源。以同级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军队应急处置指挥机构建立联合指挥机构,在处置地震灾害事件时由联合指挥机构下达指令,在派遣救援力量时,采取重要任务用重兵、险要之处用精兵、留足预备力量防意外的原则,保证各种力量紧紧围绕着一个目的、一个意图和一个重心展开,协调有序,以充分发挥联合行动的整体威力。

第五篇: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初探

网络舆情,有人将其定义为“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或言论”①,也有人认为“互联网上传播的对某一焦点事态所表现出的多数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或言论”②。本文将网络舆情定义为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主要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帖、转帖等实现并加以强化。

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意通过这种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对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网络舆情的联动应急机制,指政府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机构,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的监测预警与控制,从而实现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的目的,包括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在监测环节,有关人员和系统对网络舆情的内容、走向、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密切关注,将最新情况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在预警环节,对内容进行判断和归纳,哪些会对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哪些容易引发激烈的社会矛盾,哪些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对这些正在形成、有可能产生更大范围影响的舆论进行筛选,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走向做好各种应对准备;在应对环节,当网络舆情变为现实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后,有关政府部门采取的具体行动,如何化解危机、消除不良影响。这三个环节有机组合,从整体上构成了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网络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立主要依靠两方面保障:一是人力、资金等物质方面的保障,二是计算机软件系统等技术方面的保障。

就物质保障而言,各地政府相继成立了专门负责网络舆情分析的机构,由专人组成若干小组,24小时不间断对重点网站的舆情、重点论坛进行监控。各下属职能单位和部门,尤其是卫生、教育、交通等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也不同程度上由专职或兼职人员承担起本部门内的舆情监测任务。此外,对网络舆情较集中的场所如各高校的BBS,通过诸如聘用学生作为兼职的“网络调研助管”等方式,密切关注学校BBS和校外主要网站动态。通过各层次、各领域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从物质、制度、资金、人力等方面,保证了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日常运作。

就技术保障而言,要监测网络舆情,少不了及时有效的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研判、信息反馈、信息决策系统,这就需要有强有力的技术系统尤其是一套高效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对舆情信息的监测与分析必须要浏览和查找海量的网络信息,包括网络新闻报道、相关评论、网络论坛等,从这些信息中提取与事件相关的舆情信息,然后分析舆情信息的时间与空间分布情况,再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进行正确的舆论方向引导。可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舆情监测和舆情分析有必要通过与之相匹配的科技手段来进行。

正是依托了物质和技术两大体系,网络舆情监测部门才能对舆情信息进行评估,分析规划舆情监控内容,形成舆情预警信息。同时,根据舆情的监控级别规划新的监控内容,开始新的监控周期,形成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周期往复的社情民意反馈系统。 从类型上看,网络舆情监测分为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两种。

日常监测,指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本部门的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日常监测的意义在于,随时了解网络舆论的动态、方向;一旦发现有不利于社会稳定、重大的虚假舆情,可以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通过“舆论领袖”等手段,对日常舆情进行引导;为有关部门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决策支持。

突发事件监测,尤指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对相关网络舆情的监测。突发事件的变化因素多,内部关系较为复杂,发展趋势难以预测,相关信息纷繁复杂,给管理机构的信息判断和决策增加了难度。另外,由于突发事件中的矛盾双方往往处于对立状态,影响或阻碍了原有信息沟通渠道的正常功能,从而给各种“小道消息”提供了填补信息真空的机会。此类事件突发性强、社会影响大、给决策者思考的时间短,如果不及时准确获得最新信息并加以判断处理,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而巨大的压力使决策者很难从容地对所有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和判别,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可能被遗漏或者忽视,从而对处理决策产生误导。因此,在突发事件出现时,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有效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极其重要。

网络舆情预警

网络舆情预警是指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机开始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内,化解和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必要、有效行动。网络舆情的预警流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重要经验。以上海为例,无论在涉日舆情、地铁调价,还是普陀城管打人等“网络热点舆情”处理上,各部门协同作战、相互配合、共同商议,判断危机走向,对预案进行适当修正和调整,以符合实际所需是危机应对的重要措施。

网络舆情预警的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及早通知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危机预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从每天海量的网络言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危机的苗头,以及准确判断这种发现与危机可能爆发之间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越大,相关职能部门越有充裕的时间来准备,为下一阶段危机的有效应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2005年8月15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于当天参拜靖国神社的举动引起网民极大愤慨。为有效控制、理性引导网上涉日舆情,上海市网络舆情管理部门未雨绸缪,8月11日起就密切关注境内外中文新闻类网站、外电有关报道和评论、网民留言情况,及时把握媒体对小泉动向的报道以及网民情绪发展动向。在制定周密预案的同时,有关部门及时和各大网站进行沟通,协同作战,共同做好危机事件的预警。通过网络管理平台向全市100多家影响较大的重点网站(含新闻网站、登载新闻网站、论坛网站、918爱国网等网站)发出《关于近期加强论坛等互动栏目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网上涉日报道管理的通知》等两则通知。上海网络宣传管理办公室还加强了监测力度,做到专人专项24小时值班,在第一时间内把最新情况通报有关部门。正是采用“预案+协同作战+全方位监测”三合一的立体预警模式,使上海顺利度过了“8·15”舆情危机。

网络舆情应对

从上海等地的情况看,完善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必须要依托:

1.强大的组织保证和物质、技术支持。如上海市专门成立网络宣传管理办公室,与各大互联网站建立紧密的联系、沟通机制,通过网络编辑业务培训和资格认证制度加强网络舆情管理队伍的素质。

2.制定一套较为成熟的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制度。各地危机预案正在或者已经制定,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制定高质量的预案。以“8·15网络涉日舆情”为例,预案内容包括通知上海所有新闻网站,对相关消息不做头条、不开专题、不开设新闻留言板、不在论坛中讨论;加大监看力度,遇有相关敏感信息及时专报。15日、16日两天,编制关于“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相关新闻网上传播情况及舆情态势专报”;监看中如发现上海网站及其论坛上,如有过激言论或负面信息,立即删除并报告;传统主流媒体评论部做好素材与引导文章准备工作等。

3.遇到重大突发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形成联动,产生危机应对的合力。以“地铁调价”为例,网管处指定专人积极与公安、通管局加强联系,及时沟通,及时处理;公安、通管局也指定专人与网管处联系,各部门间建立起了稳定、顺畅、高效的沟通渠道。这对于提高处理违规网站的时效,及时应对突发热点起到了关键作用。

4.危机事件后的系统有效评估。内容包括危机情况、采取措施、对下一阶段走向的研判、对前一阶段应对的总结、反思与建议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有好的评估机制,每经历一次危机,就是对管理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能力的提升。

尽管如此,由于网络传播是新事物,而网络舆情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尤其当出现重大突发网络舆情危机时,在很多方面因缺乏足够的经验而尚待改进。

1.对网络舆情监测范围有待扩展。很多城市,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日常监测,目前主要集中于卫生、教育等与老百姓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领域。事实上,社会生活中的任何领域,都有可能引发大的负面网络舆论,进而形成危机事件。因此,适当扩大监测范围,扩大监测机构的人员规模,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之一。

2.预案大多是原则性规定,缺少具体的操作指导和演练。要做到预案求实,不仅要有危机发生后应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多套行动(遏制危机、处理、消除危机,重建或恢复正常状态)方案,更要通过教育、培训、演练或计算机模拟、培养,提高领导者的指挥能力和职能部门的应变能力。从现有情况看,在制定网络舆情危机预案时,还有相当部分预案比较粗线条,也缺乏对预案内容的日常培训和演练。一个优秀的预案,就是一本好的操作手册,对危机发生时的具体步骤,都作了明确而细致的规定。当预案制定后,要不定期地进行演练,提高警惕性和实战能力。

3.信息公开要进一步提高。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信息传递方面喜欢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致使内部信息渠道严重阻塞或扭曲;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缺乏规范、及时的信息披露制度,宣传主管部门习惯用传统粗暴的方式管理大众传媒,媒体缺少必要的法律保护,使媒体的信息传递作用和社会监督作用受到极大限制。再加上部分政府为了“保稳定”,部分官员为了“保乌纱帽”,以及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过分看重吸引外资、发展旅游等方面的近期局部利益,使得一些政府部门在危机处理中信息透明度较差。

完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的措施

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中,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既有先后顺序、也有交叉混合。看起来,每个环节逐步向后推进,但实际上,不断融合、互动。监测是常规工作和基础工作,耗费精力最多。预警其次,当通过监测发现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舆情时,就开始进入预警阶段。就发生概率而言,应对的几率最小,只有当现实的危机发生后,才开始进入应对程序。但是,危机应对的重要性并非可以由此而小觑。监测、预警、对应三个方面构成政府网络舆情管理部门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并形成紧密契合、逐层推进的工作流程。

1.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网络舆情危机阶梯预案

详细而周密的预案,保证了在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除了制定《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总预案》外,还可以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危机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每一等级都由不同级别、不同范围的力量参与到危机应对中,根据危机的等级,调动与之对应的资源和力量进行危机化解。

2.尽快实现网络立法

网络立法是净化网络空间,减少网络情绪型负面舆论的有效保障。国外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启示,美国参议院于1995年6月通过了《传播净化法案》。新加坡政府则规定,新加坡的3家ISP(网络服务供应商)和拥有网址的政党、宗教团体和个人都必须在新加坡广播局注册并接受其管理。其管理的内容包括“可能引起对政府痛恨或轻视的内容,或煽动对政府不满的内容,以及危害公共安全和国防的”等等③。

3.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

有关研究显示,当权威信息缺失时,就给小道消息传播提供了契机。因此,当网络舆情危机出现时,要最大程度地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个有效举措。通过新闻发言人,既向公众传递了权威信息,又将信息内容归口到“新闻发言人”这一权威信息源。

4.发挥“舆论领袖”的积极引导作用

根据传播学规律,“舆论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尤其当网络上出现海量的信息时,一般公众往往会无所适从。这时候,他们更需要权威的“舆论领袖”的声音作为自身决策的重要依据。就目前我国一些较有影响力的论坛的参与情况看,培养论坛的“舆论领袖”,利用这些“舆论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已成为普遍做法。这些“舆论领袖”有见地、有代表性的发言一般被版主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强调,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

5.强化网络“把关人” 任何信息传播,都是信息选择的过程,其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把关人”。网络把关人包括网站编辑、网管等,在信息选择、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网络把关人应是信息提供者、信息引路人、信息规范者和监督人,设置好有关话题或议题,吸引终端上的个人参与到公共话语空间,通过自由热烈的网络交互,及时的新闻报道,再加上详尽的事实背景材料,对不同空间的话语进行整合,在交流中引导大众舆论,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在把关中,切忌简单粗暴地删帖,要注重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引导艺术,使网民产生理性和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

6.加强技术在网络舆情引导控制中的作用

常用的网络技术手段包括对IP地址的监测、跟踪、封杀;网管的全天候值班监测,对负面消息进行及时清除;运用智能型软件进行敏感词组的自动过滤;对论坛发帖的延时审查及发布;对国外敏感网站浏览限制;部分重要论坛实行实名认证制度等。尽管这些做法会引来种种争议,但至少在短时期内依然是网络舆情引导控制的有效手段。

7.探索网络舆情联动应急创新机制

初步设想是,由网宣办牵头,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每天或每周按部门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整理,针对各部门的情况,提供简单的舆情监测分析报告,及时向各职能部门进行反馈。或者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内部信息系统”,网宣办位于该系统的核心,负责将每天监测到的信息分门别类地传递到各职能部门。具体职能部门通过该系统,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和本部门有关的最新网络舆情,并对这些舆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研判,决定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应对。当出现重大危机事件时,由各部门抽调熟悉业务的工作人员,加入到网宣办的工作中。专业人士的加入,体现了具体职能部门对危机事件的重视,也体现了政府高效执政的姿态,对尽早化解危机,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杜骏飞主编,《中国网络新闻事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216页

②李琼瑶,《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③佘绍敏,《互联网信息流通中的政府控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4期

上一篇:小学爱祖国爱家乡征文下一篇:小学安全排查工作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