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安全联动机制

2024-05-15

学校安全联动机制(精选8篇)

篇1:学校安全联动机制

凤州镇中心小学安全联动机制方案

维护和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社会共同肩负的责任,也是增强青少年法制意识的基础性工程,根据公安部门和教育局落实、推进的“警校共建” 有关文件的精神,为具体落实公安部“八条措施”、教育部“六条措施”,确保我校师生安全,共同维护校园及周边环境的良好秩序,保证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着力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构筑平安和谐校园,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联动机制成员的职责与任务

1、认真贯彻落实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切实保障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2、加强对校园的安全管理和治安管理,落实保卫机构,建立完善门卫值班和巡查制度,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工作,切实减少侵犯师生的案件发生。

3、与派出所共建平安和谐校园。

4、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德育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理念;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切实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帮教工作。

二、组织机构

1、成立学校安全领导小组 组 长:刘虎军(校长)

副组长: 许菊琴

纪小彦

高艳琼

金宝明

曹澍 成 员:年级组长、各班班主任

生活教师

2、聘请法制副校长及校园安全监督员 法制副校长: 王西乾

校园安全监督员:李瑶(法制辅导员辅导员)铁明权(镇司法所长)

三、工作目标

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观念,减少学生违纪事件,狠抓常规管理,保持校园秩序的稳定,强化学校治安保卫工作,全力清查和解决学校及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根治严重危及师生人身安全的问题;加强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逐步消除校园及周边环境暴力现象;确保学校周边秩序进一步好转,进一步完善学校周边交通、治安等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实施警校共建,社区共建,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

总之,通过创建平安活动,不断完善安全工作制度,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措施,确保校园无安全事故,无纠纷案件,无周边环境问题,师生平安,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秩序井然。

四、具体措施

1、广泛宣传,增强师生安全意识。

开展“派出所共育”工作,创建平安校园活动是新形式下学校确保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举措,关系到我校的安定、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强化宣传工作,使这项工作真正深入人心。

①利用宣传专栏、班会课、国旗下的讲话、墙报、校园广播等形式广泛宣传,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

②定期举行安全知识讲座,有针对性地集中开展安全教育,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自护自救能力,保障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

③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还定期或不定期配合镇派出所开展法制教育、法制警示教育等教育活动,增强师生法制观念。教育学生要学会辩明是非,不要做任何妨害他人身及财产安全的事情,遇到侵害事件要设法报警求救,做维护校园安全的主人。

④做好家长宣传工作,带动广大家长,从而带动社会关注、支持和积极参加校园安全工作。

2、组织开展每周和每月“安全隐患全面排查”专项活动,学校就校园及周边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排查,及时发现学生不安全的行为,引起师生重视,从而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并按月上报,促进创建工作的取得成效。

3、强化责任,确保创建工作到位。

①为了加强学校对安全工作的管理指导、督促,从学校领导班子到广大教职工层层签定安全责任书,明确学校校长、班主任、科任老师的责任,督促教职工切实履行一岗双责。

②同时,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和校园安全“首遇” 制度,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对因工作失职,玩忽职守或教育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要从严追究责任人的责任。确保创建工作落实到位。

4、建立健全《 食品安全制度》《消防安全制度》《 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制度》《 节假日值班制度》等学校各项安全制度,进一步完善《 重大事故处理预案》 《 校园食品卫生以传染性疾病安全预案》等各种应急方案。

5、建立健全学生违纪情况记录、学生心理辅导谈话记录、校园内安全自查整改记录和学校案件发、破情况记录和受处分学生思想行为跟踪档案,时刻掌握学生心理动态,有效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6、成立安全保卫小组,安排值日、值周,加强周末及夜间校园巡查。

7、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增强班主任责任意识,把安全管理作为班主任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班主任强化常规管理,加强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落实检查评比,充分体现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加强对留守学生、问题学生的教育关爱,切实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管理工作,开展“一帮一”与特殊生交朋友活动,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重点抓好偶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8、严格门卫值班制度,加强出入进人员的管理。对进出校园的人员和各类车辆要进行严格盘查。实行进出校园登记制度,杜绝无假条学生上街等现象。

9、加强体育课、室外课、实验课的安全意识,体育活动,实验课及其他户外活动,教育学生严格服从老师指挥,严守操作规程,严禁擅自行动,防止各种妨害安全的问题发生。

凤州镇中心小学

二O一三年

篇2:学校安全联动机制

各县(市)区教育局、公安局(分局),市属院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公安部《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六条措施》,进一步建立健全校园及周边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和完善我市校园及周边安全管理,全力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现对我市校园及周边安全防范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健全学校安全工作联动机制

(一)按照《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公安部“八条措施”和教育部“六条措施”,将辖区各学校纳入属地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建立校长负责、镇(乡)街道综治办、派出所联动的校园安全保障工作机制,维护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

(二)建立联络机制。辖区派出所兼职的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与辖区学校分管安全保卫工作的负责人为安全联络员,明确双方联络员的姓名、单位、职务、联系方式,加强沟通并填表存档(附表)。

(三)实行定期与不定期走访工作机制。所、校双方安全联络员应适时互通校园及周边的治安管理情况和可能发生危害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的先期信息,及时了解掌握学校及其周边治安动态,研究并适时开展治安整治工作,有针对性地强化治安管理。

二、落实校园安全管理职责

(一)学校对校园安全工作履行的职责

1、学校应当遵照《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设立安全保卫机构,配备专职安全保卫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其安全保卫职责,并将治安保卫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情况报主管公安机关备案。

2、学校应当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学校应当坚持每天开展五分钟安全教育,并在开学初、放假前等重要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集中开展安全教育,做到学生“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新生入校后,学校应当及时将学校的安全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告知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清楚知晓。

3、学校应当健全门卫制度,有条件的要聘请专职保安人员,做好校园门卫安全工作。学校保卫人员及担任门卫工作的保安员应当做到:按照岗位责任制度,做好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对来访人员进行盘问、检查、登记身份材料,经核实后方可放行,对进出学校的车辆和物品进行核对、检查,凭出门条放行。有条件的学校要设定专用停车区域,禁止无关人员和机动车进入学生活动区域。严禁将非教学用危险化学品和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带入学校。白天应及时清理学校门口的摊贩,驱赶违规停放车辆。课间必须安排人员进行巡校、巡课,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置并报告学校领导。夜间应安排人员值班,并按规定的时间及巡逻次数巡视校园和重点防范的部位,及时报告各种隐患。

4、严禁学校组织学生在主要街道和交通要道进行跑步等体育活动。

5、学校要建立“问题儿童”、“留守儿童”档案,形成定期联系制度和定人帮护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班主任、老师对学生中发生的各种暴力行为要能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对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积极疏导化解。

6、有寄宿生的学校应当建立住宿学生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专人负责住宿学生的生活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应当建立安全工作档案,记录日常安全工作情况,特别是责任落实、安全检查、隐患消除等情况要详细纪录。安全档案作为实施安全工作目标考核、责任追究和事故处理的重要依据。

7、加强校车管理。接送学生的车辆应符合国家标准,并按时检验。定期对校车驾驶员进

行安全教育,每辆校车都要安排专人跟车,建立学生上、放学乘坐车辆动态监管机制。

(二)辖区派出所对校园安全工作履行的职责

1、指导学校做好安全保卫工作。按照《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确定校园内部治安保卫重要部位,严格校园安全监督检查,督促学校领导落实安全责任,协助指导学校安装监控系统,完善安防设施建设,提高学校自防能力。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应指导学校建立健全保卫机构及治安保卫人员队伍建设,并要求学校门卫应由专职保安或者其他能够切实履行职责的人员担任。

2、建立到校工作制度。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每月至少到校工作二次,强化学校治安防范、交通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落实安全责任制,并督促学校将安全教育纳入正常教育计划。校园、周边治安专项整治行动期间至少要上一次法制课,工作情况要存入学校安全教育档案,并录入公安机关派综系统。对校园及周边治安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如收缴管制刀具等专项治安行动。

3、及时依法查处扰乱校园秩序、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对发生扰乱校园秩序、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实行专案专人责任制,并及时将查办情况通报学校,以利学校安全教育工作。

4、指导、监督学校做好消防安全工作。根据《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做好监督检查,并记录在案。对寄宿制的学校,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消防监督检查,对其他学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消防监督检查,并督促、指导其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

5、协助学校处理校园突发事件,对学校求助、报警,在接警后应立即赶到现场,维护秩序,保护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三、强化校园周边治安管理

(一)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应熟悉辖区涉校及周边治安情况,在治安状况复杂的学校周边设立治安岗亭,有针对性地开展治安巡逻,强化治安管理。坚决取缔中小学学校周边200米以内的“两室”、“三厅”、“两吧”等经营场点,查封、收缴违禁出版物、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清查整顿校园内及校园外50米以内的非法经营摊点、流动摊点和出租房屋,查处不法活动。涉校及校园周边侵害师生人身、财产权益的治安和刑事案件,及时立案,专人负责,及时查处。未破涉校涉生的刑事案件分级挂牌督办,刑事案件在逃人员上网追捕,案件发、破案情况档案齐全。

(二)辖区派出所要加强校园周边网吧管理,全面掌握校园周边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开办和经营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重点查处违反实名登记规定,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违规违法经营现象。特别要坚决查处取缔黑网吧。严格实施中、小学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和居民住宅楼(院)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规定。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要求学校积极提供校园周边黑网吧的相关信息,举报接纳未成年人的网吧,使公安机关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执法活动。

(三)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对辖区校园周边道路的交通标志标线及交通安全设施情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校园门前重点路段设立警示牌提示标志;完善城镇和靠近交通要道的学校周边警告限速、慢行、让行等交通标志和交通安全措施。上、放学时地处交通复杂路段学校,有民警维护校园门口道路交通秩序。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配合学校建立校车和接送车管理机制,加强管理。严禁校车及接送学生车辆超载、超速。每月在交通违法处理信息系统上查询辖区校车驾驶人的交通违法信息,及时通报给辖区教育部门和所在学校。

(四)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对寄宿制学校的安全必须定期分析、排查,掌握可能影响学校稳定的因素,根据需要及时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并记录在册。对寄宿制的学校,列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并建立监督执法档案。适时督促、指导学校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及时

督促火灾隐患整改。开展经常性防火安全教育,使师生掌握基本消防常识。对辖区学校安全防火工作及涉校火灾基本情况应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四、奖励与责任

(一)建立完善“平安校园”、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相互考核机制。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绩效考核派出所应征求所在县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意见。学校创建“平安校园”应征求属地派出所及县(市)区公安局(分局)意见。

(二)对在学校安全工作中成绩显著或者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县(市)区综治办、市公安局、市教育局予以表彰、奖励。

(三)对相关学校不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公安部《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由辖区派出所发出整改通知,并将整改内容及时通报属地教育部门。

(四)对不依法履行学校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职责,重大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的或发生重大案件事故的严肃倒查追责;对直接责任人由上级部门和所在单位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以上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漳州 市 教 育 局漳州 市 公 安 局

二〇一〇年三月二十二日

抄送:省公安厅、省教育厅;

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综治办

学校安全工作联络员名单

王慧宾

詹亚辉

篇3: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的新思考

关键词:学校德育,德育教育,联动机制

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是指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以学校为主载体, 并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的机制。正如家教名言中所说:“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依靠、协调发展的格局, 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1]然而, 由于当前多种德育源头的产生、多元德育信息的传播以及多样德育媒体的辐射, 社会和家庭环境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激增, 使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冲击与生机共生的复杂局面中。就目前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的状况而言, 尽管总体上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比以往有较大改善, 但由于缺乏对德育工作联动机制系统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关注, 致使学校德育工作存在诸多缺失。因此,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的研究, 有助于增强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和培养优良品格, 构建学生德育的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自我教育创新机制;有助于解决德育工作思路不清、目的不明、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的实际问题, 建构以学生、情景以及活动为多元中心的学校德育工作模式和评价机制;有助于优化学生成长环境, 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实践机制及联动机制。

一、国外学校德育工作机制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国外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在发展和演进中既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惨痛的教训, 这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分析与思考、吸收与借鉴, 也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 国外学校德育工作机制的经验教训

20世纪70年代, 由于市场取向带来的理想信念模糊、道德心理困惑、伦理道德缺失、职业道德下降等问题, 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严重影响和冲击, 学生吸毒、赌博、卖淫、抢劫、暴力、厌学、辍学等不良风气蔓延开来, 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脱钩, 学校德育工作机制运转不畅, 世界各国不仅未能培养理想的公民, 却造就了“道德迷惘的一代”。正如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加利指出那样:“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社会和道德危机。”[2]

在短暂的动荡和沉寂之后, 各国政府对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德育危机进行了深刻反思, 最终演化成对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的呼唤。美国的德育教育以培养“美国精神”、民族精神和责任公民为目标, 要求学校联系家长和联合社会力量共同组织学生参与提高和显示良心公民意识、社区服务与责任心的活动;英国以培养公民意识、奉献精神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准则, 不仅发挥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而且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 围绕学生的社交实践活动开展德育教育;德国德育教育以宗教为根本, 陶冶“精神和人格”, 要求学校开展学生与家庭、社会的相互活动, 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教育;法国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合格公民为德育教育的总目标, 学校借助社会平台, 依靠家庭力量, 着重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热爱法兰西共和国”的品质。

(二) 国外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1.以结合我国的国情为基点。

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体制、风俗习惯的不同, 使我国学校德育观念和德育工作机制与西方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 我国德育工作机制绝不能崇洋媚外、照搬照抄, 而应根据我国学校学生道德素质的现状,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我党和政府提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德育内容, 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教育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学校与家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多管齐下, 共同推动我国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的改革、发展和完善。

2.以学生、情景以及活动为中心。

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 围绕学生而运行的, 因此, 德育机制要以学生、情景和活动为中心。如美国学校除了在教学内容中采取现场教学、模拟情景、启发诱导、正面灌输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还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德育教育的硬指标;德国和日本根据学生身体发展的规律, 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 使学生的道德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从而实现思想教育目的;法国和英国把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 通过参加社会活动, 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融入社会。

3.以培养健全人格为内容。

国外德育工作机制的经验告诉我们, 学校要承担组织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完善学生的人格教育, 施行德、智、体相互协调, 促进学生个性自由、人格发展、自我完善。韩国学校利用公共资源和社会力量把学生培养成“一名健康的人、一名独立的人、一名创造的人、一名道德的人”, 树立实现自我、完善人格的意识, 成为具有主体精神、创造精神和有道德的韩国人;英国也动员社会和家庭的力量, 把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合作感和奉献精神的人格品质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

4.以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互动为平台。

从国外德育工作机制的经验和教训中,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什么时候轻视学校德育工作, 忽视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社会的互动, 就会引起道德的滑坡、价值观念淡薄, 甚至会导致社会危机和动荡。反之, 学校、家庭、社会达成共识, 明确职责, 各司其职, 分工协作, 形成合力, 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就会畅通无阻、高效运行。

二、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滞后的原因

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滞后的原因是复杂的, 有现实的原因, 也有历史的原因, 有联动机制自身的原因, 也有社会的原因。就联动机制自身而言, 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 学校德育教育功利主义

当前, 一些学校德育教育功利主义过热, 急功近利, 拔苗助长, 学校作为时代和社会精神灯塔的角色和地位有渐渐失去之忧。

1.德育教育观念不到位。

学校往往被应试教育带来的短期效益所蒙蔽,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严重。

2.德育教育内容不具体, 存在假、大、空现象。

德育内容陈旧, 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缺乏实效性;德育内容停留在教材上, 脱离现实生活, 缺乏针对性;德育内容大而全, 抽象空洞, 缺乏操作性。

3.德育教育形式单一, 重形式轻落实。

德育形式单一陈旧, 缺乏多样性和创新;过分注重德育教育形式, 实际落实往往不到位, 学生德育内化效果不明显。

4.德育教育方法不科学。

课堂德育教育往往采用说教、语言评价、单一指导等简单粗俗的方法, 而较少采用谈话法、讨论法等双向交流的方式;教育方式脱离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感受, 不能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对犯错误的学生, 学校往往一味地斥责, 缺乏晓之于理、动之以情的教育方式。

(二) 家庭德育教育缺失或不足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3]家庭是社会的缩影, 是培养子女道德品质的重要场所。然而, 有的家长只看成绩分数、忽视德育培养, 甚至养而不教疏于管理, 导致其子女我行我素、称王称霸、纪律性不强、缺乏自我约束。有的家长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腐化庸俗的生活作风, 使其子女耳濡目染, 上行下效。一些家长过分溺爱、迁就和呵护子女, 使之养成心胸狭窄、性格孤僻、自私自爱、好逸恶劳、行为极端等个性品质。此外, 有的家长不会和孩子交流, 教育方法粗暴, 对子女动辄就拳脚相加, 导致子女对其产生厌烦或逆反情绪, 离家出走,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 社会大环境冲击德育教育

目前, 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 社会大环境是一把双刃剑, 在丰富德育工作内容, 促进德育改革快速进行的同时, 也极大地冲击了学校和社会的德育教育, 对学生德育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市场经济环境的冲击。

经济体制的转型, 在增强人们的公平竞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开放包容等意识的同时, 也带来了物欲横流、金钱至上、贪图享乐、自私自利的盛行, 本就脆弱的学校、家庭德育教育更加举步维艰。

2.不健康文化环境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文化环境大为改善, 健康文明的文化环境正在形成, 但文化环境中充斥着情感冷漠、诚信缺失、道德沦丧、色情、暴力、网络犯罪等不健康的内容, 毒害着学生的心灵和言行, 严峻挑战着学校、家庭的德育教育。

3.不健全法制环境的冲击。

健全的法制环境, 可以为学校、家庭的德育教育保驾护航, 但不健全的法制环境, 使得非法音像制品、出版物、学校周边非法的经营娱乐场所屡禁不止, 严重抵消了学校、家庭德育教育的正面效应。

三、构建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的主要措施

学校德育工作只有构建学校主导的、家庭支持的、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 才能促进“三位一体”联动机制的双向互动、相互渗透, 才能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一) 构建学校主导的德育教育联动机制

学校德育教育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教育网络体系, 需要学校发挥自身优势, 整合家庭、社会资源, 树立综合育人意识, 构建学校主导的德育教育联动机制。

1.抓好学校德育教育的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学校主导负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勇担职责的德育工作队伍。同时搞好德育工作者的培训工程, 努力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2.做好学校德育教育工作。

学校德育教育工作, 不仅要在形式上实现课堂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说教与体验、管束与疏导相结合, 而且在内容上增强趣味性, 贴近学生真实的感受和需要, 贴近现实生活情境。同时更新德育教育观念, 加大德育教育环境的财政扶持力度。

3.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的个性化建设。

当前, 学校德育教育功利主义和趋同化现象严重, 极大地抵消了学校德育教育的积极效应。德育教育的精髓是个性化的德育。一个健康的、有生命力的学校德育, 一定是个性化占主导地位的学校德育。每所学校应有自己特色的人文精神、德育资源、教育优势, 并努力营造个性化的德育教育氛围。

4.发挥学校沟通桥梁作用。

建立教师与家长、社会工作者常态化的联络机制, 拓宽学校与家庭、社区经常性的沟通渠道, 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 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

(二) 构建家庭支持的德育教育联动机制

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的健康发展, 离不开家庭德育教育的协调共振。

1.举办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构建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的重要环节。第一, 召开全体家长会。通过全体家长会, 普及家庭德育教育的基础知识, 讲授科学的家庭德育教育理论, 革新家庭德育教育方法, 共享家庭德育教育经验。第二, 举办部分家长座谈会。通过部分家长座谈会, 了解部分学生共同的德育思想动态、形成原因及表现, 以便进行个案跟踪指导。第三, 设立家庭德育教育热线电话和开展“面对面”的家访, 及时交流家庭德育教育信息, 解答家庭德育教育的疑难困惑。

2.互参互管, 密切家校合作。

第一, 要由过去德育教育以学校为主、家庭被动配合的单项沟通模式转变为家庭、学校互参互管的双向沟通模式。家庭从生活上和精神上支持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学校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指导家长, 二者分工协作、互帮互促、共担职责。第二, 改革德育管理体制。通过改革, 家长拥有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知情权、建议权、参与权、监督权、评价权, 使家庭德育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目标一致、功能互补, 增强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3.家庭与社会相互衔接。

家长是社会的一员, 家庭德育与社会德育的相互衔接, 便于家长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 形成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 理智而科学地教育子女。第一, 由社会德育工作者指导家庭德育教育。社会德育工作者一般是由具有扎实的德育知识、理论功底及家庭德育教育经验的人来担任的。社会德育工作者指导家庭德育, 不仅使家庭德育指导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而且可以优化家庭德育环境, 转变家长的德育观。第二, 家长鼓励子女参加社会服务活动, 培育子女优良的道德品质。社会大环境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实践基地和活动平台。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和德育实践活动, 不仅增长了见识, 而且会重新审视与父母的关系, 养成学会感恩、尊老爱幼、独立自强的优良品质。

(三) 构建社会参与的德育教育联动机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不运用社会的力量, 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 便是盲目的教育。”[4]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要立足社会, 整合社会资源, 使学校德育社会化,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协调互动、富有实效的德育体系。

1.优化学校周边环境。

学校要与公安、工商、宣传、卫生、司法等部门相互配合, 齐抓共管, 整顿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 打击侵害学生的非法行为, 创设安全、和谐、稳定的德育教育环境。

2.建立社会化德育网络。

学校要充分挖掘社会的人力资源, 成立德育教育小组, 由学校德育教师和社会德育教育热心人共同制订教育计划, 定期举办德育讲座, 资源共享, 互访交流, 实现学校、社会目标总体一致的社会化德育网络。

3.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利用已有的德育资源,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并作为一项长期的、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工程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之中。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让学生受到影响和教育, 心灵受到震撼。同时, 扩大校外德育基地, 让校外德育教育基地成为学生长期的德育活动基地, 从而走出单靠灌输的德育教育误区。

参考文献

[1]周俊珍.打破封闭教育依靠家庭和社会力量做好学校工作[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1997, (3) :85-87.

[2]桑洪臣.世界面临社会和道德危机[N].光明日报, 1995-03-03.

[3]陆丽梅.刍议家庭教育缺失背景下学校德育的新思路[J].生活教育, 2012, (4) :63-65.

篇4:学校安全联动机制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相互关系;联动机制

一、高校学生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的相互关系

(一)高校学生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的共同点

1.角色重合性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成长的知心朋友,其角色定位已向管理、教育与服务等综合角色转变,这与学校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助人者、支持者、治疗者、沟通者、指导者、咨询者、管理者和教育者具有重合性。

2.对象相似性

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教育体系中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的学生。而高校学生工作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大专院校和高职院校中所有的研究生、本科生和大专生。两者的服务对象相似度高,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包涵高校学生工作的服务对象。

3.价值关联性

学校社会工作坚信学生都值得尊重,人格地位上是一样的。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也逐渐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性工作向综合服务转变,传统的管理主义价值理念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学生工作的实际需求。因此,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与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的价值理念与高校学生工作理念的发展具有内在的关联性。

(二)高校学生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的差异

1.专业化与非专业化

高校学生工作者来源广泛且专业各异,非专业化、非职业化特征凸显,日常工作转变成就事论事和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校学生工作者成为“接受-分解-布置”工作的机器,教导、心理问题疏导、职业规划辅导、人际关系训练等专业技术严重缺失。

2.能动式与灌输式

学校社会工作者为帮助大学生提供建议而非忠告,对于是否接受帮助,接受何种帮助,由帮助对象自己决定。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体现出较强的能动性。而现行的高校学生工作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管理主义理念,其工作模式多数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集体管理为主要方式,工作方法侧重于“灌输式”教育和“规范式”约束,客观上忽视了大学生的平等性、主体性和能动性,对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缺乏应有的尊重。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独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全面性与片面性

传统高校学生工作主要是通过说服教育、关心感化、劝说引导、榜样示范等方法来开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化,过分强调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按统一标准与方式行动,导致过于注重平均发展而忽视个性发展,以平均发展代替全面发展,缺乏对当事人的延伸服务和全面服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雷同的问题和矛盾层出不穷。

二、高校学生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的联动机制初探

(一)高校学生工作的缺失与学校社会工作的嵌入

我国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集体管理为主要方式,工作方法偏重于灌输式教育和约束的模式,结果往往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忽视对学生个体的辅导和服务,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首先,以管理主义为主的高校学生工作缺失人本、服务的核心理念和思维。其次,目前的高校学生工作以“政府主义”特征的工作模式开展工作,主要从条例和制度规范上约束学生,缺乏对当事人的延伸服务和全面服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雷同的问题和矛盾层出不穷。

(二)高校辅导员的角色霞塑:从高校学生工作者到高校社会工作者

“建构”概念的实质是强调社会工作对于社会关系、社会服务制度及受助对象能力的建构目标和建构功能。就高校学生工作而言,它实际上赋予了高校学生工作一种制度与机制创新的涵义。可以说,嵌入是建构的前提,建构是嵌入的目标,服务项目则是建构的平台与载体。转型时期的高校学生工作,本质上是建构性的,是对目前学生工作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本质上是要帮助高校学生工作建构一种既旧又新的高校学生工作机制及其基础上的高校学生工作支持体系、高校学生工作服务体系和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体系。具体而言,“建构”具有两重性,分别为“人的建构”和“工作模式建构”两部分,就具体方法来说,笔者认为有一下三个方面:①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②培育高校辅导员社会工作价值理念;③提高和完善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与知识结构。

(三)高校学生工作的模式建构:从“矩阵式配备”到“全员化参与”

笔者认为,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拓展高校学生工作的职能,重塑辅导员的角色。但是,改变高校辅导员“非职业化”、“非专业化”的现实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学生工作新工作模式的建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全面实施的。首先,高校学生工作社工功能建构要从“矩阵式配备”开始。高校辅导员矩阵式配备是指把负责学生群体对象管理的高校辅导员和负责学生工作职能管理的高校辅导员纵横交错地配置,形成网络化管理的配备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在对高校辅导员岗位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根据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特点、个性特质和学生工作特点及岗位职责,有倾向性地分工。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8.

[3]陈瑾良.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

篇5:安全防范联动机制

根据公安部门和教育局落实、推进的“警校共建”有关文件的精神,为具体落实公安部“八条措施”、教育部“六条措施”,确保我校师生安全,共同维护校园及周边环境的良好秩序,保证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着力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构筑平安和谐校园,我校与纪台镇派出所共同成立了“警校共建办公室”。为了进一步把“警校共建”的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全面推动交通安全教育、交通秩序整治、校园治安整治等工作进入校园,增强学生交通法制观念,提高交通安全意识,确保校园及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秩序良好,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和谐、通畅、安全的交通环境,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警校共建部门联动机制成员单位职责任务

(一)、总职责

1、通报学校及周边的社会治安状况及交通隐患。

2、协商解决突出治安问题和交通问题的具体措施。

3、交流维护学校及周边治安、交通秩序的工作经验,安排阶段性工作。

4、研究制定开展联合集中整治行动方案,抓好整治工作。

5、研究制定学校及周边治安、交通综合治理工作制度、措施等长效机制建设。

6、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解决警校共建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学校职责任务

1、认真贯彻落实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切实保障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2、加强对校园的安全管理和治安管理,落实保卫机构,建立完善门卫值班和巡查制度,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工作,切实减少侵犯师生的案件发生。

3、在学校设立“警校共建工作站”,组织实施“警校共建、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工作。

4、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德育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理念;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切实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帮教工作。

(三)、公安、交警部门职责任务

1、刑侦部门对发生在校园及周边地区,涉及学校和师生的刑事案件要成立专案组,实行专案专人责任制,快侦快破、严厉打击。

2、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对校园及周边存在的治安问题开展整治,强化暂住人口、出租房管理,开展法制、安全教育。

3、加大对学校重点时段、易发案路段的巡逻力度,实行错时错位工作责任制,对涉及校园及周边发生的各类案件要快速出警,果断处置。

4、指导、督促学校建立健全保卫机构,落实相关制度,定期培训学校保卫人员。指导学校进一步开展校园内部治安防范隐患自查工作,并督促其整改。

5、开展消防宣传进学校活动,每三个月至少组织一次消防监督检查,发现隐患及时督促整改。进一步完善消防宣传教育保障机制,增强师生消防安全意识。

6、开展禁毒宣传进校园活动,结合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教育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7、大力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创建“道路交通安全学校”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道路安全意识。完善校园周边的警告、限速、慢行、让行等交通标志及交通安全设施,有效改善校园周边交通环境。合理规划和设置校园周边主要路段的交通信号灯,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大力开展校园及周边地区交通秩序整治,重点加大对超速、逆行、违反信号、乱停乱放、鸣喇叭等突出交通违法行为的整治力度。严厉打击校园周围无运营资格的各种机动车辆,如野的、野摩托,保障师生的出入安全。整顿校园周边乱摆摊点的问题,主动商请有关部门联合采取有力措施,取缔学校门口50米范围内的“店外店”和活动摊点,保障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畅通。建立车辆和驾驶人档案,建立“交警主导,校方主管,车方主动”的三方联动监管机制,规范学生接送车管理,保障学生安全。指导学校做好学校假期间的学生护送工作,确保学生安全出校、返家。

二、组织机构

1、成立学校警校共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组长:王春蓉

副组长:朱应

2、聘请法制副校长

法制副校长:李伟

三、工作目标

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观念,减少学生违纪事件,狠抓常规管理,保持校园秩序的稳定,强化学校治安保卫工作,全力清查和解决学校及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根治严重危及师生人身安全的问题;加强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逐步消除校园及周边环境暴力现象;确保学校周边秩序进一步好转,进一步完善学校周边交通、治安等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实施警校共建,社区共建,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

总之,通过创建平安活动,不断完善安全工作制度,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措施,确保校园无安全事故,无纠纷案件,无周边环境问题,师生平安,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秩序井然。

四、具体措施

1、广泛宣传,增强师生安全意识。

开展“警校共育”工作,创建平安校园活动是新形式下学校确保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举措,关系到我校的安定、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强化宣传工作,使这项工作真正深入人心。

①利用“警校共育”宣传栏、班会课、国旗下的讲话、校园局域网、墙报、校园广播等形式广泛宣传,使公安部“八条措施”、教育部“六条措施”深入人心,真正做到“十进校园”工作法,达到“十个百分之百”的目标。

②定期举行安全知识讲座,有针对性地集中开展安全教育,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自护自救能力,保障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

③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还定期或不定期配合慈城镇派出所和交警支队开展法制教育、法制警示教育等教育活动,增强师生法制观念。教育学生要学会辩明是非,不要做任何妨害他人身及财产安全的事情,遇到侵害事件要设法报警求救,做维护校园安全的主人。

④做好家长宣传工作,以家长委员会牵头,带动广大家长,从而带动社会关注、支持和积极参加“警校共建”工作。

2、组织开展每周和每月“安全隐患全面排查”专项活动,学校就校园及周边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排查,及时发现学生不安全的行为,引起师生重视,从而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并按月上报,促进创建工作的取得成效。

3、强化责任,确保创建工作到位。

①为了加强学校对安全工作的管理指导、督促,层层签定《安全责任书》,明确学校校长、行政人员、班主任、科任老师的责任,督促教职工切实履行一岗双责。

②同时,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和校园安全“首遇”制度,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对因工作失职,玩忽职守或教育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要从严追究责任人的责任。确保创建工作落实到位。

4、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制度》《消防安全制度》《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制度》《节假日值班制度》等学校各项安全制度,进一步完善《重大事故处理预案》《校园食品卫生以传染性疾病安全预案》等各种应急方案。

5、建立健全学生违纪情况记录、学生心理辅导谈话记录、校园内安全自查整改记录和学校案件发、破情况记录和受处分学生思想行为跟踪档案,时刻掌握学生心理动态,有效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6、成立安全保卫科,安排值日、值周,加强周末及夜间校园巡查。

7、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增强班主任责任意识,把安全管理作为班主任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班主任强化常规管理,加强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落实检查评比,充分体现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加强对留守学生、问题学生的教育关爱,切实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管理工作,开展“一帮一”与特殊生交朋友活动,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重点抓好偶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8、严格门门卫执班制度,加强出入进人员的管理。对进出校园的人员和各类车辆要进行严格盘查。实行进出校园登记制度,杜绝无假条学生上街等现象。

9、加强体育课、室外课、实验课的安全意识,体育活动,实验课及其他户外活动,教育学生严格服从老师指挥,严守操作规程,严禁擅自行动,防止各种妨害安全的问题发生。

10、为公安机关“六进三见”创造工作条件。“派出所、巡警、刑警、交警、消防、禁毒”六个方面的警务人员进校共同开展工作,学校配合义不容辞。

11、切实做好“两手抓”的工作,即一手抓日常工作的开展,一手抓档案资料管理。学校安排专人就警校共育工作资料予以及时的记录、收集和整理,规范、详实、有序的档案资料。

篇6:学校安全联动机制

筑牢财政性资金安全生命线

为切实加强和提高国库部门拒腐防变能力,锦州市财政局与中国人民银行锦州市中心支行国库部门共同创建了联动式资金安全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目的是共同推进国库战线道德建设,严格内部管理,加强联合防范,确保国家资金安全。

财政性资金安全是财政国库部门的“生命线”,也是做好财政国库工作的基础和根本。财政国库部门在预算执行中始终把保证资金安全放在首位。近年来,不断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完善运行机制、规范基础工作、强化财政专户管理。特别是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改革,创新了财政资金的收付运行机制,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了财政资金管理的安全性。但受经济利益趋使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人思想的侵蚀,财政系统国库及人民银行金库系统内部工作人员经济犯罪案件也时有发生。加大防范和教育惩戒力度,加强财政系统本身乃至人行国库部门队伍建设,对确保财政性资金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篇7:学校安全联动机制

为切实加强人民法院安全保卫工作,维护正常审判秩序,保障审判机关和广大干警的人身安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严防各类恶性事件发生,阿拉善右旗法院与阿拉善右旗公安局联合制订印发了《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安全保卫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出六项举措,确保人民法院的安全稳定。

一、切实增强安全意识。人民法院依法肩负审判职责,打击惩治犯罪,容易成为犯罪分子实施极端报复的目标。公安机关、审判机关应充分认识加强人民法院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法院作为重点保卫单位,大力加强法院安全保卫工作,不断提高安全保卫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加大巡逻防控力度。公安机关治安、巡防大队和人民法庭所在地派出所科学调整警务部署,合理调配警力,加强对法院及法庭周边的巡查力度和巡查密度,确保每天法院及法庭周边至少巡查两次,加强对可疑人员和车辆的检查,有效震慑违法犯罪活动。

三、建立联防联动机制。公安机关与法院建立内外互动的联防联动机制,加强人民法院信息网络化建设,人民法院内部监控报警系统与公安机关报警系统联网,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公安机关做到快速反应,迅速出警,妥善处置。

四、提前排查潜在隐患。法院在审理和执行各类案件时,要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好风险评估,对重大敏感群体性案件提前告知公安机关,公安机关要合理安排警力,确保审判、执行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

五、加强信访值班制度。法院实行领导带班值班、信访接待制度,每天由一名院领导、一名部门负责人、两名干警24小时值班信访接待,如遇重特大突发事件,由院领导及时联系公安机关,做到快速准确、依法有效的处置。

篇8:学校安全联动机制

关键词:劳动技术,教育,机制,教学联动

松江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自1989年成立以来,一直服务于松江区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工作,尤其是承担松江城区15所中学初高中学生的劳动技术课程教学服务工作。自2007年中心提出“课程时代化、教学数字化、服务开放化”的三化目标以后,中心开始逐年逐步向农村公办学校提供劳动技术教育服务,直至今日,中心已经每年向松江农村地区17所中学的初高中学生提供劳动技术教育服务,使农村学生也能够同享中心优质的时代化、数字化的劳动技术课程资源。

一、松江区现有劳技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

能够为全区这么多中学生提供丰富的劳技课程资源,使学生充分享受劳技课程带来的乐趣固然是好,但是在这样过饱和的服务中,也存在着一些负面作用和低效率。我们从多方了解到,主要有以下这些情况:

第一,学生方面:(1)有些学生并不能如愿选到自己喜欢的劳技项目;(2)有些学生被老师指派参加自己不喜欢的项目;(3)有些学生在自己的学校已经学过类似的项目;(4)有些学生觉得一年只来一次参加到一个项目,参与面太窄;(5)有些学生觉得乘坐那么长时间的车,来到中心学习一些不是很有特色的劳技项目,会有点浪费时间,效率低。

第二,学校方面:(1)有的学校在安排学生来中心学习时,每个班安排一个劳技项目学习,并未按学生的喜好参与项目选择;(2)有的学校本身的劳技课程也是按照上海市劳技课程标准执行,开展得不错,到中心来会有重复学习的可能性;(3)有的学校会因为有中心提供的劳技课程,而去除了自己学校劳技课程的教学时间,反而使得学生的劳技课程学习面更窄。

二、探索学校与中心联动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调查依据

为了更加清楚全面地了解松江区劳技教育的情况,中心对松江城区和农村共26所中学的所有八年级学生进行了关于劳技教育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中有些问题的结果,对于改进松江现有的劳技教育模式,探索学校与中心联动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新机制有很大的帮助。在此列举几个相关问题的重要数据。

第一,对于“你喜欢上劳技课吗”的问题,全区被调查学生“很喜欢”或“比较喜欢”上劳技课的比例达到89.9%以上,说明劳技课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很受欢迎的。

第二,对于“这学期你们学校每星期上几节劳技课”的问题,城区学校学生有91.04%的学生回答“劳技中心集中一星期课”,而“每星期2节课”或者“每星期1节课”的回答均不到2%,这说明城区学校主要依靠劳技中心开展学生的劳技教育;而在农村学校学生的回答中,“每星期2节课”或者“每星期1节课”的回答均达到30%以上,说明有大部分农村学校还是在有序开展校内的劳技教育的。

第三,对于劳技课喜欢在自己学校上还是劳技中心上的问题,城区学校学生82.59%“喜欢去劳技中心上”,3.07%“喜欢在自己学校上”,12.46%觉得“无所谓”;农村学校学生64.04%“喜欢去劳技中心上”,21.27%“喜欢在自己学校上”,12.93%觉得“无所谓”,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来劳技中心上劳技课的。

第四,对于“劳技学习每星期2节课分散进行与一星期内连续进行两种形式,喜欢哪一种”的问题,城区学校学生56.63%喜欢后者,24.45%喜欢前者,15.93觉得无所谓;而农村学校学生44.20%喜欢前者,41.38%喜欢后者,两者相当,11.71%觉得无所谓。

根据以上的数据以及实际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城区学校学生的劳技课主要依靠中心的集中学习,而且因为几十年来中心一直服务于城区学校,城区学校也习惯把劳技教育任务主要安排在中心完成;因为中心的课程项目选择面比较广,学生选课也比较有自主性,学生已经习惯在中心学习劳技。农村学校学生的劳技课主要分为两部分,即自己学校每周分散学习和中心集中一周学习相结合,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学校学生是近几年才有机会来中心学习,次数也较少,以体验为主,所以学校还是保留了自己的劳技课程;因为每次来中心学习,学生选课相对无自主性,所以学生喜欢来中心学习的程度不如城区学生。

三、学校与中心联动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新机制的探讨

为了更加有效地服务于松江城区与农村学生的劳技学习,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劳技课程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也让学生体验到新时代、新技术、新手段带来的生活生产的变化,我们试着开始探索学校与中心联动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新机制。新机制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升中心的服务性能,在提供优质劳技课程教学服务的同时,更加突出指导引领全区劳技课程的作用。现在,中心共开设有15个劳技项目的18个教学班,供全区初高中学生选择,参与劳技课程学习与体验。中心的劳技课程教学一直走在全区的前列,起到了示范作用。如果能将这种优秀多样的课程带入到各基层学校,让基层学校学生也能全面学习丰富多样的劳技课程,这对于学生的劳技体验学习是极大的帮助。但是各基层学校的劳技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安排也是参差不齐,这需要中心及区劳技骨干教师的指导引领。

中心教师都是劳技学科的专职教师,具有较丰富的劳技教学经验,且具有区劳技首席教师、学科名师、教坛新秀及其他骨干教师等优秀师资。中心的指导引领也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经常性的开展区级教学公开课、研讨活动来互相促进提高,突出课堂教学的指导引领;二是通过开展平时培训、暑期培训、分阶段培训等教师培训活动来展现劳技课程内容的指导引领。通过区级范围的各种劳技课程项目的培训,基层学校能够自行开设一些本校也有条件开设的劳技课程。这样,基层学校的学生能够参与到更多项目的学习,体验更多的学习乐趣。

第二,对劳技课程的各个项目进行重新定位,有选择有重点地开放给学生。中心现有的校本课程的各个项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容与上海市统编的劳技教材中内容相同的项目,如初中的电工、布艺、工艺木工,高中的电子、金工、实体设计等劳技课程的必修项目,二类是随着社会电子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顺应时代潮流开设的项目,如微机技术、摄影、摄像、机电一体(机器人)、可编程控制、模拟驾驶、3D打印等地方特色项目,学生可以从中体验电子科技的乐趣。

对于第一类项目,中心与基层学校在课程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复性,但又不完全相同。中心的一个劳技项目的教学时间为27课时(1350分钟),项目内容较为系统,而基层学校劳技课中各个内容的教学较为分散,内容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度不够。然而学生来中心参加学习的次数有限,每次只学习一个项目,接受的知识面较窄。只有把这些项目内容分散到各学校的日常劳技课程中,学生才能全面学习这类知识。这类项目的设备准备相对简单、设备投资费用也较低,各学校可以为学生创造这样的学习环境。对于这类项目,教师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基层学校如果有相关专业的教师,则可以直接进行这类项目教学;如果无此相关专业的教师,中心教师可以对基层学校老师进行专门的培训,通过培训后,各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点,有选择地开设一些较为系统全面的劳技项目。

对于第二类项目,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课程的设备资源配置和环境建设要求较高。如果各校自行建设此类项目,花费昂贵,使用率低。为了节省资源,提高设备的管理和利用率,这类项目不适宜各校自行建设,而比较适宜中心进行周而复始的教学运行。在鼓励基层学校自行开设前一类项目的基础上,中心可以主要向全区学生开放此类项目的教学服务,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感受信息技术新科技的力量。同时,随着技术发展趋势,中心逐年逐步增加这类项目的投入和建设,以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

对于中心来说,需要不断改进现有课程,体现课程的专业性和深度,以不同于学生在各自学校所学,避免中心课程与基层学校课程的重复。中心还要毫无保留地把各项课程资源提供给全区学校分享,根据各学校不同的需要做好服务和培训工作,同时要有重点地向全区学生推出优秀的技术先进的课程,并逐步增开一些受学生普遍欢迎的、与时俱进的、与日常生活更紧密的课程,让学生在劳技学习中体验技术的力量、生活的乐趣。

第三,提高中心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增强服务全区的能力。近几年,中心教师呈现新老交替逐渐加快的趋势,这对于中心的发展是一个机遇。对于招聘年轻教师,专业化程度要求逐步提高,而且因为年轻教师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劳技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将逐步地提高,以保证劳技课程的专业化水平。同时,中心教师除了能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外,还需要有能力去指导、培训全区其他学校的劳技老师,这个过程是需要中心和其他学校的老师共同提高和完善的。中心只有培养了一支专业化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劳技骨干队伍,才能服务、指导和引领全区的劳技教育。

第四,建立交流互动学习平台,促进师师、师生、生生交流。(1)开展阶段性的大规模的学习交流活动。结合“松江区劳技节”之春播季———劳技竞赛、夏耕季———暑期开放活动、秋收季———劳技成果展评与冬藏季——水仙造型雕刻比赛等大型区级活动,促进中心与各基层学校的教师间、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互动,也通过各学校在活动期间的互相比武相互促进提高。(2)建立网络交流互动平台。为了方便各学校与中心的教学联系与互动,建立专门的劳技交流学习网站、QQ群和微信公众平台。中心对基层学校的教学指导引领,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完成,对于劳技教师,可以在互动平台上发布不同的劳技项目拓展内容,供学生参考,在网络上进行学习探讨交流;学生可以将自己制作的精美作品,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发布网络平台上,与其他学生交流讨论。

四、学校与中心联动实施劳技教育新机制的优势

上一篇:三年级少先队中队工作总结下一篇:肝胆外科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