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服务规范

2024-04-22

农业气象服务规范(共8篇)

篇1:农业气象服务规范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的要求,全面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能力,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建设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系统。发展符合区域性农业生产活动特点的农业气象监测分析、影响评估和预测预报的技术系统。调整农业气象观测站布局,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区域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系统,提升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土壤水分观测自动化,逐步建设农田(林、牧)小气候观测系统,开展农田(林、牧)实景观测试验示范。完善卫星遥感监测作物长势、种植面积和农业气象灾害等应用技术;强化农业气象试验站试验能力,完善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建立气象条件对大宗作物影响评估模型,发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诊断技术,开发农用天气、土壤墒情与灌溉量、牧区牧草产量、特色农作物产量等预报技术,发展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改进农作物产量预报技术;完善国家级、省级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平台,建立市级和县级特色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平台。20,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优化观测内容,制定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布局方案,并建成800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开发完善国家级及省级农用天气预报、主要农作物适宜播种期和收获期预报、农田土壤墒情预报技术,改进产量预报技术。

(二)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开展针对不同农事季节的农用天气预报。国家级业务单位开展农用天气预报技术指导和发布区域主要农事活动农用天气预报指导产品;省级开展本省主要农事活动农用天气预报,指导市、县释用;市、县订正上级业务单位的指导产品,面向农民开展服务,并及时了解服务效果及需求反馈上级业务单位。结合各地农业发展布局,发展适合“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专项气象服务业务。县级气象部门在省级指导下开发适合本地的精细化服务产品,开展针对性特色服务。农业气象试验站根据当地生产实际开展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广和示范;建立面向大型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种养大户的气象服务模式,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系列化服务,建立需求调查和服务反馈机制。年,国家级、省级编制和完善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完善国家级、省级农用天气预报业务流程,实现业务试运行;实现省级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在市、县级的实时共享,省级加强农用天气预报产品的市、县级应用指导工作;每省选择一县开展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试点,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气象服务平台,细化、释用并订正上级业务单位下发的农用天气等产品,开发适合本地农业发展特点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直接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种养大户、县乡政府及村委会等开展农业气象服务。

(三)强化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积极参与

《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的实施,切实提高各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综合能力。建立异常天气气候条件下粮食产量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估的决策服务业务。发展与我国粮食进出口有关的国外主要粮食作物产量预

报。强化国家、省级粮食作物产量预报,拓展产量预报的领域,有选择地开展各地大宗作物、牧草产量与载畜量预报、农业年景预报和地方特色农业的产量与品质预报。制定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标准和灾情调查规范,开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影响评估,建立农业气象灾害早期预警与防范应对的联动机制,充分利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和信息网络资源提供服务。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制度的作用,推进人工影响天气由应急作业向主动防御作业转变,提高农业趋利避害的能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国家人工影响天气综合基地和重点区域人工增雨防雹重点作业示范基地。增强各地人影飞机、高炮作业能力,建立国家、省、地、县四级作业指挥系统和作业效果评估系统,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2010年,推动《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的实施及有关重点工程项目的落实。国家级做好全国粮棉油产量预报及世界粮食主产国粮食产量预报服务,省级做好本省粮棉油产量预报服务;国家级和省级针对主要粮食与经济作物,开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预警与影响评估业务服务;市、县级释用、订正省级指导产品,开展服务。

(四)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服务。国家、省级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种植结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气候资源的利弊影响分析,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影响,防范农业生产的长期气候风险。加强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预评估,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国家和省、市、县级开展精细化的农业气候区划,为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布局,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决策支撑;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区划,为提高农业的气象灾害风险防范、风险管理和风险转移提供支撑。2010年,开展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影响及应对措施的分析评估,13个粮食主产省(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启动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其他省针对当地大宗作物、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至少启动1项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河北、江苏、江西、河南、湖北各选择一个县开展优质、高产、高效作物品种和特色林果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以及当地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现精心整理出实验站仪器配置清单以供参考:

托普仪器作为项目仪器的研发生产单位,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全套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防御体系建设项目》配套仪器,如果贵单位有相关项目,希望给我们一个机会,您可以来电咨询一下,我们可根据您的具体需求,提供配置方案、产品选型及专业采购等服务。

篇2:农业气象服务规范

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中,省气候中心提出了“提升农业气象业务服务能力,提升科学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活动实践载体。我们紧密结合业务服务实际,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就我省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现状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活动的基本情况

确定调研题目后,中心主要通过召开座谈会、函调等形式进行了调研活动,并结合平时的业务工作进行了讨论分析。

(一)是先后召开2次农业气象业务人员座谈研讨会,主要针对目前我省农业气象业务工作现状、存在问题,特别是为现代农业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差距,业务工作创新点等方面,展开研讨。大家在分析业务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对现有业务资料积累严重不足,特别是有关农业生产方面、物候观测、农气报表等资料的信息化问题,今后业务发展对农业气象相关资料迫切地需要等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意见。

(二)是通过发函开展了全省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调研活动。10月23日,通过省局减灾处下发了《关于上报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情况的通知》,请各市、县局总结当地气象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树、大田蔬菜、大棚果树和大棚蔬菜、水产养殖、花卉、药材生产等方面服务的详细情况,具体内容包括当地特色农业生产现状与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调查分析、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现状(如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产品、典型各例等)与存在问题、下一步农业气象服务的打算等。通过汇总各市、县局的材料,了解到潍坊、烟台、莱芜、临沂、济宁等市开展了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如蔬菜、苹果、生姜、板栗、大蒜等气象服务工作,效果较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为了增强农业气象服务的及时性和针对性,省气候中心下一步准备再深入到有关市县局及农业气象服务现场进行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查找自身的差距不足,改进自己的工作。

(三)是组织相关业务人员对近期到基层进行的业务交流指导、仪器调试、现场调查等活动的资料进行综合整理汇总。结合本次调研活动的主题,组织专家进行再分析、再论证。

二、全省农业气象业务现状

(一)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与内容

**省设有17个国家农气基本站(其中包括1个国家农业气象试验站),2个省定基本站。

观测的作物种类和站数分别为:小麦,15个站;玉米,10个站;花生,4个站;棉花,4个站;水稻,1个站。作物的固定观测地段为18个;自然物候观测站16个。

全省有114个人工农田土壤水分观测站点和7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其中3个为本省自建)。

农业气象观测内容主要是:主要作物发育期、生长状况、产量结构分析、土壤湿度、物候期等,多数观测任务需人工操作,工作量大,劳动强度高。

(二)农业气象基本业务

现行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分为省、市、县三级布局。省级农业气象业务由省气候中心生态遥感与农业气象室承担。承担全省农业气象情报预报、生态系统的遥感监测预测与评估服务;负责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生态环境监测公报;承担全省生态与农业气象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提供生态与农业气象方面决策服务产品等。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主要技术方法是统计方法为主,数理模型为辅;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估为辅。从服务的时效看,农业气象情报以旬、月、周为单位;作物产量定量预报在收获前1个月发布;其他服务是根据农业生产进程和天气特点不定期发布。服务的对象是政府决策部门为主,生产部门为辅。服务的方式是网络、纸质材料服务为主,电话、传真、电视为辅。

(三)农业气象业务人员构成

省级农业气象业务人员相对稳定,为9人,全部为本科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每个市局平均有1名业务人员,但具有农业气象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较低。县级基本无专职的农业气象业务人员,多为兼职,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市局、县局反映:市级以下农业气象业务人员严重缺乏。

三、目前全省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主要工作及成绩

(一)省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

1、业务服务产品

制作发布农业气象旬(月)报、农业干旱监测预测信息、墒情、农业气象周报、24节气农业气象信息、麦收、秋收气象服务、季年和作物农业气象条件分析、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农业气象预报、卫星遥感监测预测等业务服务产品。

制作农业气象情报材料230期。制作发布农业气象预报、预警信息15期,利用noaa和eos/modis卫星遥感信息,监测全省植被指数、海温、城市热岛、海冰、农业干旱、小麦苗情分类水体面积变化、大雾、积雪,制作发布生态质量气象评价、小麦产量预报、生态公报,为17个市气象局下发分市的noaa卫星遥感监测相关产品,制作卫星遥感监测信息106期。

2、特色农业气象研究型业务服务

(1)通过媒体开展实时服务—“农业气象连线”

每周为**卫视农科频道《乡村季风》栏目的“农业气象连线”节目提供专题服务材料,该节目由影视中心独立制作,专家主持,**卫视多频道重播,同时在**省委组织部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站上播出,为我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力做好气象保障,得到公众的广泛好评。

(2)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等级

预测7月,与**省植物保护总站签订了联合发布重大病虫害预报协议,开发研制了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系统,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业务,在关键的农时季节,根据前期气象条件与病虫害发生基数,与省植保站共同会商,将预报产品以多种形式通过**卫视天气预报栏目、广播、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媒体对公众发布,同时预报系统向全省17市气象局进行推广应用。

(3)开展设施农业气象服务

篇3:农业气象服务规范

一、气象服务的含义及发展现状

气象服务按其属性, 属于公共服务范畴, 具体可以划分为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科技服务。气象因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无论是军事、农业、经济或者是航空航天业, 气象服务都利用高科技技术, 根据各行的不同需求提供着不同的服务。基本服务过程都可以总结为利用气象的优势增加行业产量和进度, 预防气象灾害, 并在不断改善中提高对本行业的帮助。国家近些年一直在大力发展气象行业, 以项目带动气象的现代化发展, 提高气象预防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并已初步取得了成效, 使得气象服务更深入社会生活。

二、气象服务和农业服务的关系

(一) 气象因素对农业活动的重要性

农业一直是气象服务的主要服务对象之一, 农业生产高度依赖天气因素, 气候降雨一直是农业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古就有农民每年举行仪式祈求一年风调雨顺, 以得粮食丰收, 可见人们早已知悉天气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每年的光照、降雨、霜冻、干旱直接影响农业作物的生长环境和粮食产量, 因此, 气象与农业关系密切, 而农业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高。

(二) 气象为农业服务的现状

近年来, 气象服务不仅仅局限于防汛抗旱, 预报灾害, 近年来更是在人工降雨, 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了响应国家大力支持农业发展的号召, 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各地方气象系统都在积极发展建设开展了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定量降水预报、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和气候影响评价、短期气候预测业务。建立了冰雹、暴雨、高温、雷电、寒潮等灾害天气预警, 使得农民可以获取更加精细准确的天气服务, 从而更及时的做好防护措施, 趋利避害, 达到目标产量最大化。

三、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 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气象服务一直在不断完善和提高技术, 但在服务于农业领域时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服务的面依旧很窄, 提供的气象产品也比较单一, 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的需求,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的气象服务不具有针对性。就现在的生活水平来说, 气象服务的主要使用者农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仍然是电视上的天气预报和96121手机短信预报, 虽然每天定时定点的播放降雨, 气温及灾害天气预警情况, 但是这依旧是比较笼统片面的信息, 并不能做到根据具体区域、时间和品种等情况发布更详细的天气预报。要让气象服务发挥作用, 气象产品有针对性是重要前提。同时, 对信息的使用程度还因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和外界因素限制, 导致对天气优势的利用不能都做到最大化, 降低了气象信息产品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2) 天气信息的准确性有待提高。各地区各级气象台都已配备了先进的气象预测设施, 对我国的天气变化实时进行跟踪记录, 以便更加清晰准确的发布最新天气信息。但是大自然千变万化, 喜怒无常, 现有的科学技术和工作经验大多时候只能预测一些常规的天气情况, 计算机模拟也不能全面的反应天气变化, 这也就决定了气象信息不具备高准确性的特点, 所以也就时常会出现一些时间或者地区的不准确事例, 这就给农业经营者造成困扰, 让他们的防护预防措施不能得到显著效果, 从而间接造成经济损失。3) 信息传递不够及时。气象服务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的能力, 所以即使获取了确定的天气消息, 不能尽快的传递出去, 气象服务也就失去了意义。众所周知, 像飓风, 冰雹, 强暴雨的天气情况转瞬即到, 几分钟之内风云突变也是常有的事, 预警时间十分短暂, 这本身就给气象预报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如果能及时快速的将获得的气象信息传递出去, 广大农民就能尽早做好准备, 抓紧时间降低灾害的破坏程度。但现有的气象预报设施如每日的天气预报, 仅仅是在固定时间发布信息, 而且发布手续烦琐耗时, 往往是不能使群众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消息, 延误了最佳的发布时机, 这就给气象产品的价值大大打了折扣。

(二) 应对措施及建议

针对上述不同问题, 我们可以实行以下措施不断完善和改进。

1) 增加气象服务产品种类, 实现多样化。各地区气象部门增加针对性建设, 可将本地区划分为不同子块, 多方搜集当地农业各区域具体情况信息, 即时掌握本地农业发展状况和趋势, 并针对不同子块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气象服务方案, 运用高科技气象设备及技术, 从而做到针对性强, 实施效果显著。加强与当地农业生产组织的沟通和联系, 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 使得各区域有专人管理。2) 提高气象设施科技化含量。首先要依赖气象科技的发展, 提高现代气象预报的科技含量, 使得气象信息能更加深入具体, 可以利用气象卫星, 天气雷达的高科技手段。其次提高气象人员的整体素质, 大量招收高学历、经验丰富的人才, 加大气象方面的科研力量, 强化气象的创新研究工作。加强对灾害天气的预测能力, 做好监测工作, 建立起更加完善便捷的天气预警系统, 使得气象信息能更准确及时的传递出去。3) 推广气象服务的使用。在农业生产当地开展气象知识使用讲座, 宣传气象知识的重要性, 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与当地农民共同研究和交流, 防患天气灾害, 并合理利用气象优势, 关注农业部门的产品种植和引进, 让气象服务更贴近农业生活。

四、结束语

国家在逐步意识到气象服务对农业服务的重要性, 也逐渐提高了对气象服务的建设工作和号召力度, 力求使其更快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只有让气象服务深入到农业生产的日常事务中去, 使得各类农业经营者管理者都能方便的使用气象信息, 才能实现气象服务的真正价值。

摘要:讲述气象服务的含义及当代发展现状以及在农业领域中, 气象是如何发挥重大的作用的, 并深刻的指出气象服务在农业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此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气象服务,农业,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赞, 张琪, 陈增会等.农业气象决策服务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2]高艳玲.内蒙古通辽市气象记录档案种类与服务应用[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1.

[3]张文红.气象短信的传播特性与服务能力的培养[J].宁夏农林科技, 2012.

篇4: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探讨

【摘要】农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来气候环境的不断变化,为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面对这些变化,农业气象服务也应为农业做好预备工作。本文探讨了农业气象服务的发展思路与趋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气候资源,新农村

农业生产是在自然的、多变的气候环境条件下进行的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的每个环节都与天气、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因而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掌握当地的天气、气候知识及天气、气候预报信息。作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的气象部门,为农业服务是它的重要职责,更是气象部门的重要义务。新经济发展下,农业的生产方式,生产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同时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技术的创新,与此同时中国气象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的应用,使得农业、农村、农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形势下,旧有的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内容、方法、形式已不再适合新形势的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农业气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1.发展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建立一批农业气候资源、森林與湿地气候资源、草原气候资源等开发示范基地。加强特色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的气象科研与应用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为农民致富增收提供示范服务。以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主线,研究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优化布局,进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区、分类及评估;为区域生态农业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农民致富增收提供气象保障服务。2.拓宽为农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开展针对现代农业及县(市)、乡镇等基层服务对象的精细气象产品的开发和研究。精细化服务重要的是要提高农业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开展作物生育期、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预报,满足农业生产对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在搞好为大田农业服务的同时,要加强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高附加值的“名、优、特、新”农产品的服务措施。同时,为保证气象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面,更广泛、直接地发挥气象信息在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关键时期的重要作用,在为政府提供决策气象信息服务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加强信息化服务,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整合涉农技术、市场信息的资源优势。对农业生产特别是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生产及交易进行技术指导。3.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与大气科学其他分支学科相比,农业气象仍是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目前该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水平较低,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未来将在大量科学试验基础上,进一步提示生物圈中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研究对象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过程、能量物质转换传输过程和农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各种过程与环境气象条件的复杂关系,并以详细的数学模型和精湛的计算机仿真、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再现这些过程。生物圈在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中的作用;生物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农业气象灾害预普、评估、防御;农业气象预报的原理、技术方法等研究将进一步得到加强。4.加强农业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抵御能力积极开展干旱、暴雨、冰雹、霜冻等主要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预警服务,提高农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鼓励和支持农村依法建立并维护气象站、气象哨,自愿进行当地气象观测,气象局可通过此渠道为广大农民及时传送气象信息;逐步在农村各乡镇建立一定数量的遥测气象雨量监测点,及时获取当地可靠的实况气象资料,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预报服务;要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气候灾害风险评估,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提供科学环境评价依据;建立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增强对重大气象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应急保障能力。气象部门应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评估及控制系统,即以气象部门现有监测网络体系为主体,结合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的监测信息,采用地面、卫星遥感信息源,研究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评估及控制技术,实现对大面积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及减灾控制;采用气象部门的气象监测网络与农业部门病虫害监测网络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及控制技术;研究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及其优化布局技术,气候变化对区域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应变对策。5.开发应用“3S”技术 积极开展集卫星遥感监测及资料处理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于一体的“3S” 技术系统的开发应用研究,开展生态环境评估、干旱监测预警、火灾监测预警、洪涝监测预警等动态监测服务。利用“3S”技术在农业气候区工作已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细分,以便取得更佳的服务效果。6.顺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建立适应农业产业化结构的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农业产业化、高效生态农业是近几年农业发展的新形式,新形势下我们要尽快建立与其相匹配的农业产业化气象保障服务系统。这个系统可以由这几部分来构成:1)农业产业化工程气候生态环境监测网:在一定的覆盖范围内建立为农业产业化工程建设服务的气候生态环境监测网。2)农业产业化气象服务系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环境监测网的数据资料传输至专用的服务器,再运用高科技手段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这其中有:①农业气象情报服务子系统:将获得的实时气象资料、生态观测资料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分析处理,依据有关指标得出某时段气象环境条件的利弊影响;②农业产业化气象服务预报子系统:建立统计模式、农学模式等类型的预报模型库,结合生态气象监测网的相关资料对农业产业化项目中各种作物的播种期、发育期和产量等进行预测预报并提出生产管理建议;③农业产业化气象服务专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项目生态学特性库,生长发育阶段气象影响指标库,生态监测资料库(历史资料、实时资料),气象观测资料库(实时、历史资料),地理信息资料库等;④农业产业化项目气候区划子系统:基于GIS环境应用空间分析模拟结果进行农业产业化气候区划,为农业生产布局、作物结构调整提供气候可行性论证,建立包括各种要素的小网络推算模块等在内的空间分析模块、气候可行性模拟分析模块、农业气候资源评估模块;⑤农业产业化气象专题服务材料分发系统:借助网络、传真等手段将各种专题分析服务材料发送到农业产业化综合办公室,各级领导办公室,以及各带头企业。为他们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服务。

参考文献:

篇5: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信息

龙州县气象局 签发人:吕锡仑

强寒潮天气过程对甘蔗影响的预估

一、天气回顾

1月22日以来,我县出现今年入冬最寒冷的天气,过程最低气温0.5~4℃。1月24日各乡镇日平均气温仅为3.4~6.1℃;有3个乡镇最低气温降至2℃以下,最低气温(0.5℃)出现在八角乡;全县出现雨夹雪,是30年来第一次雨夹雪。

二、天气预报

预计未来一周我县多阴天雨天,气温小幅回升,2月1日受冷空气影响,气温下降。具体预报如下:

今晚到明天,分散小雨,最低气温6~8℃,最高气温15~17℃; 29~30日,局部小雨,最低气温9~12℃,最高气温16~19℃; 1月31日~2月3日,小雨,气温下降。

三、强寒潮天气过程以及未来天气对甘蔗的影响预评估 本次寒潮过程日最低气温24~25日0.5~3.6℃,其中0.5℃有1个乡镇,1~2℃有2个乡镇。日平均气温24~25日全县大部在4.2~6.6℃之间,且整个降温过程均伴随雨雪天气,对甘蔗生产的影响预评估如下:

大部地区甘蔗可能遭受轻度影响。

四、生产对策和建议

1、各蔗区应根据寒冻害情况重新调整甘蔗砍运榨计划,加大榨蔗量,优先抢砍抢运抢榨受冻严重的甘蔗。

2、抓好甘蔗良种的选留工作,对未受霜害的良种蔗,留全茎种,留足种苗。

联系电话:8824068

2016年1月27日

报:县委办公室 县政府办公室

送:县防汛办、农业局

篇6:农业气象服务规范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6日 09:00 来源:《求是》 期号:2010/06 作者:矫梅燕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为“三农”服务的重要作用。这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把握我国农业农村基本特征、着眼于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面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气象为“三农”服务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仍然是整个防灾减灾工作的“短板”,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气象如何为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供服务,是新形势下气象为“三农”服务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如何为农业农村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生态农业提供服务,需要我们认真探索。我们将紧紧围绕国家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努力把握好气象为“三农”服务工作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大力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一、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要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适应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农业是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敏感的行业。我国地域辽阔,气象条件差异性大,农业生产的区域性、特色性较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需要符合地域特点的、更加精细化的气象条件做保障。我国又是典型的季风性气候国家,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重,由此造成的粮食减产幅度可高达10%—20%。因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不断增强农业抗御各种气象灾害的能力。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只有加快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才能逐步适应气候变化。

完善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要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区域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系统;依靠科技创新,针对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的特点,发展多时效、定量化的监测分析、影响评估和预测预报技术系统。

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气象服务。要真正面向农民,开展针对不同农事季节的农用天气预报,指导农民的农业生产活动由“靠天吃饭”向“看天管理”转变;结合各地的农业生产布局,发展适合“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的专项气象服务;适应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建立面向农村种植大户、农业生产企业的新型气象服务模式。

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防灾减灾气象服务。立足于提高农业抗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开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影响评估,建立气象灾害早期预警与防范应对的联动机制,促进农业减灾增收。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多发、频发对农业生产的严重影响,实现人工影响天气由应急型向主动防御型的转变;加强农业气象实用技术的研究,推进适应气候变化的品种改良和耕作方式变革,提高农业趋利避害的能力。

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决策服务。要不断深化对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认真研究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利弊影响;开展精细化的农业气候区划,准确把握不同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条件和农业生产的适应性,为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布局、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提供决策支撑;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为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提供支撑。

二、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脆弱区。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信息难以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农村,存在着预警信息传递“最后1公里”的瓶颈制约;农村的防灾抗灾能力相对脆弱,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承灾能力低;农民的防灾避灾知识缺乏,是受灾影响最大的群体,每年因气象灾害而造成的死亡人员90%以上发生在农村,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防范的组织保障体系亟待健全。

提高精细化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农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要向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自动气象监测网建设和精细化气象预报要发展到乡镇,实现“乡乡有监测站”,使农村突发性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接近城市。

建立广泛覆盖的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加强农村气象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和共同维护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将气象信息服务搭载到农村公共服务平台上,力争实现至少有一种手段能将气象预警信息送达农村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村镇,传递到每一位农民,实现气象信息的“进村入户”。

建立有效联动的应急减灾组织体系。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健全农村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组织体系,力争实现乡乡有分管领导、有气象信息服务站、有气象协理员、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村村有气象信息员,有预警信息接收能力,使气象灾害预警与防灾减灾应急组织有效联动。

建立以预防为主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积极推进县级政府编制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将其纳入地方的发展规划之中。深入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区划和评估;开展对农村中小学校舍和民房设施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以及雷电灾害防御等工程性建设;推进面向农村的重大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气象保障服务,提高农村防范气象灾害风险能力;通过多种形式普及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农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完善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发展具有地方特色、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适应气候变化的现代农业和农村气象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精细化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覆盖广泛的预警信息发布网络、有效联动的应急处置组织保障体系和预防为主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防范机制,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好气象为“三农”服务的重要作用。

篇7:农业气象服务规范

摘 要: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基础产业是农业,并且影响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因此,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促进农业快速发展。由于天气对农业环境影响过大,对于农业气象服务,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本文通过分析新形势下的农业气象服务现状,总结了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农业气象;主要问题;处理措施;为农服务

随着各地政府愈发重视“三农”问题,在一些地区,农业生产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绩。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稳定与发展取决于当地的经济状况和当地气象服务的实力。农业气象服务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使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业气象服务对从事农业的人员进行预报和指导,引导他们避开气象灾害,更好地种植农作物。

一、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发展趋势

1.发展开发利用农业气象资源新技术。近年来,一批农业气候资源、森林湿地资源、草原气候发展示范基地先后建立。加强农业气象研究和实施应用的服务能力,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给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示范区域农业气候资源为农民提供服务。合理开发和利用为主线,生产潜力和优化在研究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的布局,农业自然资源区划、分类与评价。区域生态农业服务,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给务农人员提供气象服务。

2.加强进一步的农业气象基础理论深入探讨。农业气象相比于大气科学的其他分支学科,还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目前仍然是农业气象研究的基本理论,这门学科薄弱,水平低,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今后将根据大量的科学实验,进一步表明,在农业、林业、牧业的生物圈,水产养殖和生长发育等研究对象,生理生态过程、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关系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和传输,农田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各种过程和气象条件的过程,一个正常的数学模型,加上高深的电脑仿真、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再现整个过程。这些生物圈气候系统中的生物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农业气象灾害预估、预警;农业气象预报原理、方法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将会进一步加强。

3.加强监测、预警和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积极开展主要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服务,提高农村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如应对干旱、暴雨、冰雹、霜冻等;鼓励和支持农村地区必须建立气象站,气象站进行当地气象观测,并通过这一渠道为农民发送气象信息;建立远程气象雨量一定数量的乡镇监测点,获取可靠的本地生活气象数据及时,根据天气预报服务的开展;提供气候灾害风险评估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科学的对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管理环境评价的基础;建设覆盖全农村的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体系,加强重大特大气象灾害和突发应急事件的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深入研究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和控制技术。灾前预警,在大面积的灾害,农业气象灾害跟踪、灾后评估和灾害控制;利用气象监测网络的方法和农业病虫害监测网络的气象部门,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的研究;生产潜力农业自然研究区的资源布局优化、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二、农业气候服务存在的问题

1.气象信息不够准确。目前,各气象站建立在人机交互、数值分析预报产品为基础,各种气象信息和天气预报预测技术的工艺方法的综合使用,包括天气预报员的经验过程。气象预报的精度依赖于特殊气象软件的数值模拟、修正的相似程度和天气预报员的经验,实际情况和计算机模拟并不能完全反映大气运动,也有一些主观的随意性,这就决定了气象信息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精度。

2.义务提供农村气象信息的意识较弱。国民经济中农业的基础地位,直接决定了各级气象部门在提供农村气象信息时,必须要重点坚持农业服务,主动承担农村各种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的供给责任,坚持发展公共气象方向,充分知晓供给农村气象信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建立为农民、农村服务的意识,提供气象信息产品更多的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这是农业气象服务部门工作的重要职责和任务,认真履行气象部门作为公共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的义务。

3.产品供给不够及时性。气象信息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时间,用户如果不能及时了解到准确的气象信息,再高精度的天气信息都是无意义的。雷雨大风、龙卷风等一些气象灾害,预警时间短,最关键的就是将预警信息迅速传递给用户。如果我们能提前知道天气灾害的时间和范围,可能只是几分钟前的预警,可以采取适当的防御措施的时间。

三、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对应措施

1.加强安全精细的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近年来,农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是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应该要提倡自动气象监测网络在农村建设和精细天气预报系统中的建立完善,并大力增加这些先进技术设备的全面普及。加强气象灾害应对,构建农村突发天气预警和抗灾、防灾体系,缩短城市与农村的直接距离。

2.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的渠道,要在构建农业气象服务防灾体系的过程中不断扩大,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的基础设施,并认真做好对应系统的维护和保养,借助于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做到最新的气象服务信息能够及时得到发布,确保及时、有效气象预警信息可以让每一个农民都迅速知道,为实现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奠定基础。

3.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与紧急救灾组织联动系统建设过程中,政府应明确坚持主导位置,实现多部门联动,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募踉趾图本茸橹?系统。例如,乡镇必须有专门负责管理气象信息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参照恶劣气象条件下进行应急体系建设。它具有一定的预警信息接收和传输能力,一旦发生气象灾害,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启动应急联动方案,将损失降至最低。

4.应该加大县级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力度,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政府部门的国防建设的规划和建设工作,特别是在农村发展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考虑气象防灾规划与设计。例如可以走进农村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区深入调查,结合调查结果,进行灾害评估和规划工作;根据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制定防灾预案,做到有备无患,建立农业安全生产防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气象服务防灾体系建设一直是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随着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迫切需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农业气象服务。三农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气象部门现在唯一面临的重要课题。根据现代农业科学高效的特点,气象部门必须全面开展精细化的农业气象服务,全面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8:智能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初探

关键词:农业,气象,智能,服务,数据库,系统,初探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 不仅我国的绝大多数城市的气象局、站使用了计算机进行自动化采集气象数据, 而且我国的绝大多数农村也都开始在农业气象工业中应用计算机为农事服务, 这些自动化获取的气象信息数据就为实现智能化农业气象服务系统的实现提供了先决的条件。由于这些信息的数据量巨大, 而且智能农业气象服务系统需要服务的业务服务种类又相当多, 同时农业气象服务要求要根据具体的气象条件进行精细化分类, 并且还要做到实时性, 比如一旦出现突发的天气变化要及时通知农民朋友们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基于上述要求, 智能化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就要求计算机化以提高气象服务的效率。智能化的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必须能够提取关键字, 比如春播, 然后根据春播这个关键字来启动相对应的专家系统, 对春播的要求、要点、注意事项, 一起发送到当地农民朋友的手机上。如果出现病虫害, 那么要根据病虫害的类型马上启动相应的专家系统, 按照处理这种病虫害的常规方法提示农民朋友们应该购买哪一种农药、采用哪一种方法加以应对。应此智能农业气象服务可以衍生出的服务的种类非常多, 可以覆盖的面也非常广。智能农业气象服务系统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模块:专家分析系统、病虫害应对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分析与推送系统等。这些模块应能被事件触发或被某一气象参数触发, 自动发送气象信息到农民朋友的手机上。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业气象服务系统进行详细的说明:

1 农气数据的提取

智能农业气象服务系统采集的数据包括当地的具体气象参数、当地的农业状况参数 (注意:这个由于地域不一样, 这个参数也是不一样的) 、当地易出现的病虫害、灾害天气等参数。气象信息参数主要包括:气温、湿度、日照时间、降水情况、风力等级、自然灾害等相关的数据。农业状况方面的数据主要包括最近几天的节气、当地已经耕种了的全部作物的生长状况、应该的施肥日期提醒、锄草的日期提醒。病虫害的参数由当地出现病虫害等关键字触发, 并启动专家知识库找出应对办法, 与其他气象信息、农事信息一并发送给农民朋友。

由于农民朋友们对气象参数信息更为敏感, 因此, 传统的城市的每隔一小时的天气状况可能并不适应农民朋友, 因此, 智能农业气象系统就可以专门为农民朋友们提供每隔半小时、甚至每隔10分钟的气象数据服务。为我国农村的精细化农业、高时效农业、即时农业提供必须的气象、农事等条件。目前可提取的农业数据包括作物发育期数据、作物生长状况数据等。这些农业数据种类比较单一、数量较少。农业数据的时空密度远不如气象数据。比较重要的农业病虫害数据、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分布的数据比较缺乏, 目前我市在农气服务过程中用到的病虫害信息一方面来自农气人员调查, 一方面来自我市的植保站, 需要用到的设施农业分布数据来自现场调查。

我局之前对我市各县市局观测站的气象观测数据进行了提取、分析、整理, 建立了观测数据库, 采用的观测资料格式有A文件和B文件。A文件提取速度较快, B文件提取速度较慢, 但提取较为方便, 因为B文件是Access数据库格式。目前我局建立的观测数据库主要

用于数据查询、为农业气象服务材料制作提供气象分析数据。该观测数据库尚未包含自动站、区域站数据, 且隔一段时间更新一次, 更新不够实时。目前制约智能农气服务系统的数据因素主要包括农业数据的缺乏、数据格式的规范统一。可通过与农林部门合作建立农业数据库的方式来解决。

2 农气数据的分析

农气数据的分析主要是用农气指标等农业与气象关系数据来分析气象对农业的影响, 决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该步骤建立在指标、农业措施等数据库的基础上。目前我局搜集了“四大怀药”、各种蔬菜、水果、养殖的一些指标, 但是这些指标数据尚未建立成数据库, 尚不能用于智能农气服务系统。

3 农气服务产品的生成

农气服务产品主要采用Word格式、记事本格式。智能农气服务系统根据农气数据的分析产生服务产品, 这些服务产品中可包括气象数据分析、图表、农事建议等内容。我局曾用Visual Basic语言的Word组件生成农气服务产品, 但自动生成的Word文件内容排版不够完美, 需要人工排版。

4 农气服务产品的分发

产品生成以后经过人工修改、加工, 然后就可以发布。发布可采用邮件、短信、电话、传真、wap网站等方式。自动邮件发布方式需要服务对象数据库, 该数据库主要包括农气服务对象的一些信息, 如种植作物种类、所种植作物的发育状况、邮箱地址等。通过该数据库中的信息, 将服务产品有针对性地发到有关服务对象的邮箱中。

关于自动发布短信, 需要对移动公司提供的发短信软件的进行二次开发。我局曾使用短信快车软件发布服务短信, 该软件提供了二次开发接口, 可以用来实现短信的自动发送。短信自动发送可以大大减少人工操作发短信的时间, 利于预警等重要信息尽快到达用户手中。

关于自动发送传真, 需要传真电话与电脑的联接。这个联系主要用来实现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转换。这需要相关硬件开发和配套软件开发。

目前登陆wap网站的手机用户越来越多, 在wap网站上发布农气服务产品将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发布方式。以无线网络作为传输通道, 以手机作为终端处理设备的气象信息服务将提高气象信息的传播效率。通过本系统自动地将农气服务产品发布到wap网站上, 广大手机用户将会迅速方便地收看到农气服务产品。

5 结论

5.1 智能农业气象服务系统的实现需要多种数据库的支持, 尤其是

指标数据库、农事建议数据库、气象与病虫害发生发展关系数据库等农业与气象关系数据库的建立。

5.2 智能农业气象服务系统离不开人工的干预, 该系统可以提高人

工服务的效率, 但是由于服务产品的复杂性, 还需要农气人员来改进服务产品的质量, 增加服务产品分析的深度, 监督智能农业气象服务系统的运行。

5.3 该系统的使用可以节省一些重复、简单步骤的时间, 利于提高人

上一篇:硬式内镜清洗消毒流程下一篇:早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