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单元课文内容复习

2024-04-30

1——4单元课文内容复习(精选6篇)

篇1:1——4单元课文内容复习

第一单元课文内容复习

1.本学期要求我们掌握的学习习惯:①②

2.《走,我们去植树》是一首诗歌,全诗描绘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告诉我们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表达了少先队员,的决心。

3.植树的好处是:、、降低噪音、调节气温……

4.开头与结尾的关系是5.“绿色工厂”是指,“绿色宝库”指“绿色的希望”指

6.《第一朵杏花》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的故事,赞扬了他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了只有通过的观察,才能掌握事务变化的规律。

7.读下面的两句话,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⑴.“是啊,……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吗?”

这句话中的“弯下腰来”表现了竺爷爷、。“习惯地问”说明了。

⑵.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这句话中的带点字充分表现了。8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题是因为①②。

9.《燕子》是一篇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飞行,在电线上的情景。

10. “几对小燕子,落在,在,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多么像哇,停着的,谱出。”这段话中用修辞手法,把比作,用来比喻。这支“春天的歌”会是一支的歌。

11.《江南春》是代,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12.《江南春》一诗,前两句,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的画面,后两句是

13.《春日偶成》是所作,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

14.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是:都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色,情景交互,融为一体。

1.《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传给“我”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把苹果切下去,苹果核部分就会出现一个这使“我”从中受到启迪——

2.文中提到切苹果的方法有:①小男孩采用的方法是。

3.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我想到了:创造力往小处说,往大处说。

4.《最佳路径》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世界建筑大师为设计路径的故事,他从一位年老的葡萄园主人的卖葡萄的方法中受到启发,产生了

5.格罗培斯设计的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是因为:

②③④

6、罗培斯的路径设计与葡萄园主卖葡萄的联系是:格罗培斯是受当地农民卖葡萄的方法启示而产生的路径设计方案的。它们的共同点是:①

7.《人类的“老师”》是一篇有关然学习的收获。人类的“老师”,“老师”加上引号表示:特殊的含义,“老师”指。

8.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有许多,本文列举了以下六个例子。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发明了。科学家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发明了并从蜻蜓、苍蝇、蚊子、蜜蜂等昆虫身上得到启发,不断提高飞机的性能。工程师模仿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提高了航行的速度。建筑师根据的特点,设计出许多的建筑物。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人们模仿某些贝类制成了。我还知道: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到启示,发明了。人类根据野猪鼻子发明了,根据蛙眼发明了……、课文《三顾茅庐》是根据的顺序写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从文中对刘备语言、行为 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诸葛亮是的。诸葛亮的住地是 隆中,那里山冈,好像,这里的“卧龙”既是用来比喻山冈的形状,也是暗指。诸葛亮是个、的人,他提出了、最后取 的策略。刘备听了。难怪他把自己比作 鱼儿,把诸葛先生比作 水,可以用成语“ ”来形容他们的关系。

2、“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这句话点明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目的,既反应出了刘备是个的人,也反映出诸葛亮的。

3、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实际上是成语“的活用,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这句比喻句是把刘备听了分析群雄纷争形势和提出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后,那种茅塞顿开的心情,比作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刘备求贤若渴,当他求得了贤才,并听了贤才的一番话语之后,心里顿时变得疏朗、明澈多了,这种感觉就像。刘备这种美好心境,再一次表明他对诸葛亮的器重和信赖。

4、“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刘备这么说,是把自己比作,把诸葛亮比作,把自己得到诸葛亮比作鱼儿得到了水。从这个比喻句中,我们能进一步地感受到胸怀大志的刘备对贤才的器重和厚望,同时也使我们感受到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旷世奇才,以及他与刘备之间的亲密友情。

5、中国古代四大名著:①写的,主要人物有:唐僧、、主要人物有:、写的玉、贾宝玉等;④写的《》主要人物有:、、6、《祁黄羊》是一篇的顺序讲述祁黄羊的事,表现了他的思想境界,塑造了一个做事,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

7、春秋 时代,国由祁黄羊担任 中军尉。因为 多年征战使祁黄羊的腿脚落下毛病,所以他请求晋悼公准许他 辞职。他先后推举了两个人,每次都很认真严肃,从“ 郑重 ”“ 慎重 ”等词可

以看出。用文中的一句话赞美祁黄羊:。用两个成语来赞美他:、。文中的“仇”指杀父仇人,“亲”指 亲生儿子。祁黄羊向悼公推荐的最合适的中军尉人选竟然是他的杀父仇人解狐,从中可以体会他、重的决定。从中可以看出举荐仇人和亲人的目的都是为了,标准只有一个:

8、《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课文是个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剧本开头写明故事发生的、、。方括号里主要交代人物活动情况。剧本主体是人物对话,也叫。括号内交代的是人物说话时的等。幕起就是幕布拉开,幕落就是幕布闭合。反映出公仪休是个、9人物特点公仪休:、聪明机智。子明 大夫管家、10、“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而会违犯国家法纪;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鱼了。从而得出结论:“不能收人家的鱼。”从这意味深长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公仪休的见识和的品格。

11、用“来到……,只见……”写一处景色:我和妈妈来到池塘边,只见成行的白杨和垂柳沿着岸边向池塘里伸展,形成了一条绿色的绸带。一阵风吹过,水面微波荡漾,片片树叶随风飞舞,有的落在树下,有的饿落在池塘里。深绿色的水面上漂浮绿油油的浮莲叶片。浮莲花开满池塘,散发出阵阵迷人的香气,直入心脾。啊!这里的景色真让人心旷神怡!

12、小惠考试没考好,难过得哭了。我会对她说:“小惠,别难过了。考试过程中谁都会紧张,难免会失误。这次,只是一时疏忽造成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我相信你下次一定能考好。”

13、小敏家里发生了不幸,在伤心流泪。我会对她说:“小敏,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应该勇敢地去面对。因为一个人不能被不幸击倒,相反,它会使我们变得更坚强。来吧,抬起头来,做生活的强者,让我们一起去迎接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吧!”

第四单元课文内容复习

1、《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按,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的战斗中,、,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

2、《“蕃茄太阳”》以“我”的见闻为主线,按音容笑貌,同时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字里行间包含着对盲童的之情。

3、学了12课,我的感受是明明虽然失明了,却是个很美丽的女孩,她活泼开朗,个**笑,笑声感人,她很机灵,很聪明,她用手摸着认识了许多蔬菜,能判断“我”是“用双拐走路”的;虽然自己双目失明,却懂得关爱和帮助别人……“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这句话把比作银铃。文中的盲姑娘明明是个、、善良,富有爱心 的女孩。从 她爱笑 看出她乐观、开朗,从 她说长大了把腿给“我” 看出她、,富有爱心。

4、课文中三处“番茄太阳”的不同含义:第一处:明明听了爸爸的话,用手摸了番茄后,感到天上的太阳就像番茄,这是指。第二处:“我”看到明明的笑脸就像明明心中的“番茄太阳”那么美丽,这是指。第三处:“我”听了明明的话,心里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因此,觉得明明童真和爱心就像“番茄太阳”一样温暖而美好,这是指。

5、《第一次抱母亲》一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发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发现母亲的眼眶里流出了泪水。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与母亲的对话,简介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

6、《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记叙了萨沙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把爸爸妈妈让给他的雨衣盖在了“比自己弱小的上”,赞扬了的高尚情操。“最弱小的”就是,……

7、“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妈妈回答说。这句话的含义是:妈妈告诉萨沙无论何时何地,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比自己年龄小的,比自己力气小的,或者比自己身体弱的。“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萨沙问道。含义:这是萨沙在反问妈妈:现在我保护了比我弱小的蔷薇花,我不是最弱小的了——你们保护我,我也能保护别人了。

8、“永远的白衣战士”指的是。2003年抢救 非典型肺炎患者 的工作被作者称作一场 没有硝烟的战争!叶欣护士长冒着“”,进行着“”“”的抢救工作,她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从“ 斩钉截铁”、“ 声色俱厉 ”两个词语看出,她决不让同事受感

染。3月29日下午,在她的追悼会上,花圈如海,泪水如雨。遗像中,她留给人们的是 永恒的微笑。叶欣、、的高贵品质让人感动,值得我们学习!

9、《第一次抱母亲》作者以为母亲有 100多 斤,没想到母亲最重的时候才 89 斤。作者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错觉,是因为“小时候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 年复一年,直到 我们长大。”就算作者长大后,逢有重担,母亲也总是 抢着挑。想到母亲用那么瘦弱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作者心情十分愧疚,于是产生了 抱母亲入睡 的想法。后来,好像睡着了的母亲留下了泪水,这是 的泪水、的泪水 的泪水……赞美母亲的成语有:、、无怨无悔,赞美母爱的古诗或诗句有: “

10、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萨沙朝着蔷薇丛 走去。他雨衣,粉红的蔷薇花上。因为他保护了比他弱小的 蔷薇花,所以他问妈妈:“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雨前的蔷薇花 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雨中的蔷薇花 被冲掉了几片花瓣,低垂着头。形容雨大的成语、、。你是最弱小的人吗?举例:

11、本单元我们认识了()的叶欣、((的萨沙。

12、我们背诵<<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这段《〈三字经〉》告诉我们从小要(。

13、本单元要掌握的多音字:纤难差背发重给塞假闷

篇2:1——4单元课文内容复习

课文填空:

1.《“番茄太阳”》一课中,“番茄太阳”一词:第一次指,第二次指脸,第三次指 明明善良美好的心灵。贯穿全文的还有作者的心情变化: 灰暗—温暖—喜欢

“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这句话把盲姑娘明明是个 乐观开朗、感恩、善良,富有爱心 的女孩。从 她爱笑 看出她乐观、开朗,从 她说长大了把腿给“我” 看出她感恩、善良,富有爱心。

2.《第一次抱母亲》作者以为母亲有没想到母亲最重的时候才所以产生这样的错觉,是因为“小时候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 年复一年,直到 我们长大。”就算作者长大后,逢有重担,母亲也总是 抢着挑。想到母亲用那么瘦弱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作者心情十分 愧疚,于是产生了 抱母亲入睡 的想法。后来,好像睡着了的母亲留下了泪水,这是 幸福 的泪水、欣慰 的泪水……赞美母亲的成语有:呕心沥血、含辛茹苦、无怨无悔,赞美母爱的古诗或诗句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萨沙的妈妈告诉他: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他朝着蔷薇丛 走去。他 掀起 雨衣,盖在 粉红的蔷薇花上。因为他保护了比他弱小的 蔷薇花,所以他问妈妈:“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雨前的蔷薇花 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雨中的蔷薇花 被冲掉了几片花瓣,低垂着头。形容雨大的成语 大雨如注、滂沱大雨。你是最弱小的人吗?举例说说: 我也不是最弱小的,因为我曾经帮助同学打扫过卫生,给摔倒的同学抹药等等。

4.大黄(dài huáng)白术(bái zhú)黄芪(huáng qí)黄芩(huáng qín)川芎(chuān xiōng)茯苓(fú líng)

请另外写出几种中药名: 板蓝根、金银花、当归、刀豆子……

5.“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这句话中的“公冶长”意思是:懂鸟语的专家。作者最喜欢和布谷鸟对话,在对话中我知道了要勤劳刻苦。喜鹊“喳喳喳喳”的叫声像在报喜:“喜事到家,喜事到家”。虽然它的“话”常常不能应验,但总能给人以 希望 和 安慰,给生活 增添 不少 乐趣。

作者一听到鸟儿的叫声便以“ 知音 ”自居。他从终日忙碌 的燕子那里,认识到 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 的大雁那里,懂得了 纪律的重要;从 搏击风雨 的苍鹰那里,学到了 勇敢顽强的精神 „„

6.《天鹅的故事》中“破冰勇士”指的是的精神;在它的带动下,天鹅群一起破冰,最终取得胜利,看出天鹅群具有 团结拼搏 的精神,这些都值得我们人类学习。文中3次写到天鹅的叫声:“克噜——克哩——”,第一次叫声是在说:“冰封湖面,没有吃的,怎么办?”第二次的叫声是说:“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第三次的叫声是说:“胜利啦!我们有食物吃啦!” 看到天鹅齐心破冰的场面,我们会想起“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等名句。

7.《生命的壮歌》一文是由“蚁国英雄”和的生命壮歌,讴歌了动物们在生命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和献身精神。讲的都是动物的故事。其中,“蚁国英雄”指的是 蚁团外层的蚂蚁,它们在火中至死也不 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 岗位。它们 可贵的合作与献身 的精神实在是可歌可泣!“生命桥”指的是老羚羊为了给 年轻羚羊 生的机会,用自己的死亡作为桥墩,跳跃时划出的 一道道弧线。老羚羊舍己为人、自我牺牲 的精神让猎人也 目瞪口呆,放下了猎枪。

8.“沙漠中的绿洲”指的是,文中重点介绍了这个城市。“不毛之地”、“咸而板结”等词让我们感受到那里的环境十分 恶劣,但是并没有吓倒 阿联酋人民。“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这句话既说明在那里培育一棵树十分 困难,也让我们感受到阿联酋人民对 环境 的重视。正是因为他们像 爱护孩子 一样,精心 侍弄 着这些花草树木,所以沙漠才会被改造生 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的美丽城市,人们才有了良好的 生存环境。文中最能体现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非常精心的小事例是 园林工人给树木花草“洗脸”。

9.“绿树成阴”“鲜花遍地”“没有……更没有”体现了人们对花草树木的珍爱。因为阿联酋人民不惜一切代价营造绿洲,所以说“在阿联酋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白花花的盐碱”“硬硬的壳”“不毛之地”说明了沙漠环境的恶劣,也说明建设绿洲困难之巨大。三个“买来”以及“挖去”“填上”“埋下”说明了建设绿洲的艰巨和复杂,代价之昂贵,也说明了阿联酋人民战胜困难的决心之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坚定。

10.《云雀的心愿》一课中,云雀母子飞到,被迷得睁不开眼;又飞到看到 几处河堤 被冲垮了,村庄淹没在洪水之中。这都是因为人们 乱砍滥伐 造成的。云雀妈妈把 森林 比作大水库 ,因为树冠可以 挡住一部分雨水,树干的苔藓和树下的枯枝败叶也可以 吸收一部分雨水。森林里 土壤 的蓄水能力更大。森林也是一个巨大的 空调器。夏天,枝叶可以 挡住强烈的太阳光,自然就凉快;冬天,由于 树木的遮挡,林子里的 热量 不易散失,所以就暖和些。听了妈妈的介绍,小云雀产生了这样美好的心愿,那就是: 邀上小伙伴去沙漠上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课文写作特色:对话描写。

11.《池上》和《小儿垂钓》都是写的古诗。《池上》是代诗人写的,描绘了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表现了小孩的天真无邪、淳朴可爱。写事的诗句是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借景抒情的诗句是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不解”的“解”意思是 懂得。《小儿垂钓》是 唐代诗人 胡令能 的作品,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描写小儿外形的词语是蓬头稚子,诗句是: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表达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是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遥招手”的“遥”意思是 远远的,“不应人”的“应”意思是: 回答。路人借问遥招手的原因是 怕得鱼惊不应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是:都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表现了纯真的童心,都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再写一句描写儿童的古诗: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宋 杨万里)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2.学会鼓励

1)“买了东西,我们就是消费者,就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商家对于销售出的商品应保证质量,这种伪劣产品完全应该找他退换,这是你的权利。”

2)“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两次失败算什么?总结经验再来,你定会成功的!”

3)“宗家伟,你一直都是最棒的!你目前这种状态属正常现象,只要你放下包袱,轻松上阵,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再说只要你努力了,同学们一定会为你加油的!”

13.《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写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三次相遇,小女孩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收拾房间,爱因斯坦教小女孩做数学作业。小女孩父亲认为爱因斯坦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因为他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小女孩认为爱因斯坦不是最伟大的人,因为他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爱因斯坦也认为自己并不伟大,说明他很谦虚,通过阅读课文,你的观点是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人,因为它潜心科学研究,不拘小节,有童心,谦虚幽默。

14.《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本文在写法上具有借物抒情,以树喻人的特点(即借物喻人)

15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 常青,无论是 夏天还是 冬天,它们总是那么 蓬蓬勃勃。樟树最可贵之处在于有一种拒虫的香气,并且能够永久保持。人们之所以爱在那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是因为人们爱戴宋庆龄,她与樟树一样有着高贵的品质。第五段采用了 对比 的修辞手法。

16.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母亲河——黄河那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及羊皮筏子在奔腾咆哮的黄河上鼓浪前进的壮观场景,进而赞颂了艄公机智勇敢,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

17艄公黄河,筏子,我,乘客)对比衬托。正面描写艄公的句子是: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18.“黄河的主人”指的是 羊皮筏子上的艄公,因为他凭着战胜了 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 如履平地。他值得我们敬仰和 赞颂。文中写“我”害怕的成语有: 胆战心惊、提心吊胆,写乘客轻松的成语是 谈笑风生,写“我”和乘客都是为了衬托

19.本学期我们认识了 刘备,清正廉洁的公仪休,唯才是举的祁黄羊,救死扶伤、舍生忘死的叶欣 ;《走,我们去植树》、《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这些课文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了 保护环境、植树造林 的重要性;《第一次抱母亲》让我懂得了 要学会关心、孝顺父母,《我不是最弱小的》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 天鹅、老羚羊、蚁国英雄 等动物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合作献身的可贵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问题解答。

1、“肝胆俱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称外层的蚂蚁为“蚁国英雄”?

答:“肝胆俱裂”指外层蚂蚁被烧焦而身体爆裂仍不放弃自己的岗位。外层蚂蚁们为了保护里层蚂蚁的安全即使烧焦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坚守自己的岗位,表现出一种英勇献身,至死不渝的伟大精神,所以,作者称它们为“蚁国英雄”。寄托了深深的敬佩之意。

2、为什么把羚羊跳跃时所划出的一道弧线比作“生命桥”?为什么说这座桥是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

答:这一道道弧线一条通往老羚羊的死,一条通往年轻羚羊的生,如果没有老羚羊坠入山涧前的那一刹那的支撑,年轻羚羊就不能完成第二次飞跃而获得新生,所以说这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做桥墩的生命桥。这一形象的比喻热情讴歌了老羚羊的献身精神。

谜语。

1. 有头不长发,记忆人人夸,你把问题提,回答全不差。-----电脑

2.矮个子,桌上看,我看书,他做伴,我要去睡觉,他先闭上眼。-----台灯

3. 白胖娃娃泥里藏,腰身细细心眼多。---藕

4. 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电视机

5.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晚上横卧在床前。---鞋子

6. 老兄学问高,墨水吃得饱,说话先脱帽,休息再戴好。---钢笔

语文知识积累

1.植树的好处: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蓄水保土、降低噪音、美化环境、调节气温„

2.植树节的标语:要想富,多栽树;山上没有树,庄稼保不住;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3.关于学习态度的成语:①(好的学习态度)不耻下问、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笃学好古、学而不厌;②(坏的学习态度)三心二意、不求甚解、一知半解、马马虎虎、囫囵吞枣。

4.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罗贯中《三国演义》(三国:魏、蜀、吴);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成语填空:

1.小明今天只考了个60分。妈妈问成绩,他 欲言又止、吞吞吐吐 不想回答,妈妈感觉不妙,更加严厉地追问,小明没有办法,只好支支吾吾说出实话。

2.大人们聚在一起时总喜欢 高谈阔论。爸爸们一说起股票就口若悬河,每个人都 妙语连珠 ;妈妈们谈起自己优秀的孩子,也总是眉飞色舞,得意忘形。

3.白衣天使 是护士的美誉。特别是叶欣那玉洁冰清 的品格尤其让人们感动。

4.父母亲含辛茹苦 把我们养育成人,我们一定要孝顺父母,“报得三春晖”。

5.面对“非典”恶魔,医生护士们处变不惊,舍生忘死,救死扶伤。只要全国人民万众一心,舍生忘死,就一定能战胜这个穷凶极恶的魔鬼。

6.如果你在学习上浅尝辄止,囫囵吞枣,那么知识在你的脑袋里就会如浮光掠影,对所学的知识不甚了了,只能让你浪费时光,最后一无所获。相反如果你做事喜欢寻根究底,那就能熟能生巧,终有一天天道酬勤,你就能无所不晓。

7.旭日东升,活泼可爱的鸟儿们成群结队,呼朋引类 地来到茂密的森林里玩耍。它们一唱一和,时而轻快地飞翔,时而卖弄清脆的歌喉,欢呼雀跃,玩得如痴如醉。夜深人静 了,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倦鸟知还,昏昏欲睡,鸟儿们也纷纷回到自己温暖的家里。

1. 医生(寻根问底),为人们解除病痛的折磨,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

2.夏天,下过了一场雷雨,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那情景真是(蔚为壮观)。

3.这次比赛,我输得心服口服,让我知道了(山外有山)的道理。

4.清明节,想到那些为了我们今天幸福生活(舍生忘死)的先烈,我不由顿生崇敬之情。

5.我们班的王明同学,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总是(寻根问底),而不是(浮光掠影),所以,他对课内外的知识是(无所不晓)。

6.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人们常用(才华横溢)、(料事如神)来赞颂诸葛亮的聪明才智。然而,自张飞、关羽、刘备、赵云相继死后,诸葛亮独自一人支撑蜀国,为实现刘备的遗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但势单力薄,最终(独木难支)(回天无力)。

7.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与来势汹汹的“非典”展开了搏斗,这使我想用:(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等成语来形容这场景。另外,我还收集了歌颂白衣天使品质的成语:(玉洁冰清)、(救死扶伤)、(处变不惊)。

词语理解:

胆战心惊:形容十分害怕。战:发抖。

惊涛骇浪:凶恶而使人害怕的波浪。骇:惊吓。

如履平地:如同走在平地上一样。履:踩、走。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致:集中(力量、意志等)于某个方面。

浊浪排空:排:除去,推开。妙语连珠:妙语,精彩而有趣的话。

不辞而别:辞:告别。别:分离。慕名而来:慕:羡慕,仰慕。

星罗棋布:罗:罗列。布:分布。雷声大作:作:起。

大雨如注:注:灌入。翻山越岭:翻:越过,越:跨过。身先士卒:卒:兵。声色俱厉:俱:全,都;厉:严肃,猛烈。斩钉截铁:斩:砍;截:切断,割断。处变不惊:处:处置,办理。

含辛茹苦:含:藏在里面;茹:吃。舍生忘死:舍:舍弃;忘:忘记。

不辞而别:辞,告别。别,分离。慕名而来:慕,羡慕,仰慕。

星罗棋布:罗,罗列。布,分布。青翠欲滴:欲:将要。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欠:缺少,缺乏。茅塞顿开:顿:立刻,立即。

秀丽宜人:宜:适合。三顾茅庐:顾:拜访。

篇3:1——4单元课文内容复习

当然, 语文要复习的内容非常多, 如果不加选择地拿来, 面面俱到, 平均用力, 就会使重点不突出, 而且学生也只能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上, 达不到复习的目的。单元专题复习也同样如此。那么, 如何确定单元专题的复习内容呢?笔者认为:一堂高效的复习课, 应考虑到复习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抓住单元导读、单元中的几篇课文以及“园地”中的有关内容, 有重点地选择切入点, 围绕切入点把复习的内容连成串、结成网。

一、以单元导读为梳理点, 把知识点串成知识链

单元导读不仅仅引导我们怎样学习, 更重要的是这些语言暗示了我们学习的方法, 在学习新课中我们重视单元导读的作用, 在复习中我们同样也要利用好单元导读。从单元导读出发, 不仅可以进行学习内容上的整理, 而且要在学习方法上进行梳理与归类, 并进行有效的训练与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一般都采用“段段清”的做法, 往往是一篇课文结束马上又转入下一篇课文的教学。因此, 学生所学的知识和训练的能力是呈相对的一个个点状或块状, 没能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的网络。那么, 在复习时, 我们就应该从单元导读切入来确定复习内容, 既要解决这一组课文在主题上的联系, 还要建立起这一组课文间知识点的联系, 把整组课文的知识点作为一条线进行串联, 将某一点知识落实于这一组的每一篇课文之中, 成为这一组的“领”, 才能“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

1. 抓单元导读中人文内涵的整理来确定复习内容。

在引导学生把“知识点”连成“知识链”时, 要关注单元导读中的阅读内容, 围绕单元的专题, 突出阅读教学的人文内涵。如, 学习了四年级 (上) 第三单元课文“中外童话”后, 学生对童话的主要内容、教育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对童话的体裁特点有了一定的把握。然后根据单元导读中的要求, 紧抓童话的特点, 重新确立复习课的起点:读出《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这种童话的特点, 把不会说话的“物”赋予人一样的思想, 并让学生感受他们的真、善、美, 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读出《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等童话的特点, 体会神奇的力量给人带来的真、善、美, 让学生感受童话带来的愉悦。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复习, 让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 品味童话的语言, 体会童话的特点, 感受童话的魅力。

2. 抓单元导读中方法指导的整理来确定复习内容。

方法比知识重要是大家的共识。在单元专题复习中, 我们可以通过几篇课文中的若干个学习方法的前后梳理, 整理和发现这些方法间所存在的联系, 使学生形成系统的方法并加以运用。四年级 (上) 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读就有这样的提示:我们来读读课文, 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连续观察, 把观察中的发现记下来。其实这一段话就是这一单元的一个“领”, 只要我们提住这个“领”, 把整个单元的知识在这个“领”下进行前后的联系, 自然就把这一组课文整合成一个整体了。在复习时, 我们可以重点落实到几篇文章中, 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对观察方法加以引导, 让学生学会写观察日记。这样不仅将本组内容与知识横贯成一线, 同时将方法也穿插其中, 复习的内容就更为丰满了。

单元专题复习, 以单元导读为抓手, 针对某一个主题, 将与这一主题相关的学习内容在主题的统领下进行复习, 让不同的课文在同一主题下散发出同一个人文信息。把上新课时的扩散和放大的过程, 回归到汇总与凝聚的过程。通过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 单元复习主题就会更深入, 学习内容与学习主题之间的联系就更紧密了。

二、以单元课文为整合点, 从课内走向课外

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单元组合, 学习的目标也不一样, 不同类型的课文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 在对这些不同的学习内容的梳理过程中, 选取一个点, 或字词的落实、或语言的感悟、或句段构造、或篇章的形式等等, 根据这些点在不同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中的相同或不同的比较与类比中, 将每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罗列, 然后建立重点内容之间的联系, 由一个重点内容展开, 形成一个系列的内容的复习。

1. 从教材教学的漏缺中确定复习内容。

查漏补缺是复习课最为基础的内容, 也是单元复习课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查漏”就是在复习中利用有效的手段查找到学生在新课中未能掌握或在新课中还没有完全掌握的内容;所谓“补缺”就是把在“查漏”中所发现的学生还没有掌握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再教学, 让学生补回原先缺失的内容, 弥补过去教学的不足。由于教师对课文和单元所规定的教学重点和任务的理解不同, 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也可能是不同的, 在平时教学中, 有一些该讲的内容没讲也在所难免。所以, 复习时要针对这些缺漏给予补充, 以让学生对知识点全面掌握。如, 五年级 (上) 第三单元“说明性文章”, 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 知道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与运用还存在问题, 在复习这组课文的时候, 要设计一篇课外阅读的训练, 帮助学生理解说明方法的运用。通过这段课外阅读的训练,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说明方法。

掌握了学生在本单元学习的漏缺后, 对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的一些知识与技能的共性问题, 可以采用在复习课中进行新课式的再教学, 以让全体学生都能掌握;对一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可以通过学生间互相交流的方式进行, 达到合作复习的目的;对于极少数学生未能掌握的, 为了上课的效率, 可以把这类复习放到课后的个别教学与交流。

2. 从教材的学习提示中确定复习内容。

新教材非常注重学习提示语的编写, 这些学习提示语包括了略读课文前的导语, 精读课文后的课后题, 课文中随处可见的泡泡图。将这些含有不同作用的学习提示进行有效的整合, 可建立起一种围绕“主题复习”的知识线。复习时, 我们可以在几组泡泡图中整理出学习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方法、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朗读的方法等等;在对课后题的梳理中可以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方法整理的基础上, 可以针对其中的一种方法进行单项方法的复习, 也可以针对多种学习方法进行综合方法的复习, 形成在整理中发现规律、在训练中提升运用方法的能力为主线的方法复习课。

比如, 复习三年级 (上) 第三单元时, 有位教师根据课后题中的泡泡“我要搜集一些描写秋天的词句”为要求, 以课文《秋天的雨》的片段为点, 先引发出“描写色彩的词语”“描写声音的词语”等进行本单元词语的复习, 接着依托片段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梳理出本单元描写生动的语句, 然后还是依托本段的总分构段形式指出段落的写法, 进而展开写段训练……由一点向四周发散, 织成一张训练网, 引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存储与提取、重组与整合、理解与运用、分析与综合, 加强了学生观察、思维、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这种以课文中插入的“泡泡”为支点, 围绕“泡泡”揭示的方向有序地铺展开复习教学的流程, 颇有新意。

3. 从教材的拓展点确定复习内容。

教材中的拓展点包括了资料袋、展示台、宽带网、趣味语文、阅读链接以及选学课文等, 这些拓展点不仅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与解释, 还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交流的载体。从这些拓展点选择复习的内容, 会使我们的复习站在更高的层面进行, 同时也能把课文的内容由此整合成串, 拓展开来。如, 三年级 (下) 第五单元中《可贵的沉默》这一篇课文后面有个综合性学习就是关于父母的爱、了解父母关爱自己的事情。教师可以利用这次综合性学习, 事先组织学生自行去了解、去感受。在学完本组单元后, 结合这次综合性实践的内容, 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回顾, 拓展学习课外阅读材料《父母之爱》, 既深化了主题, 又为本单元的习作提供了素材。

在复习课中, 教师结合教材的特点, 选择与课内文体或内容、写作方法上比较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阅读, 组织学生在课后用课内阅读的方法来阅读拓展材料, 从而让课内走向课外, 真正落实了重点训练项目, 更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三、以语文园地为拓展点, 从积累引向运用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园地”模块作为单元综合练习置于每个单元的后半部分, 与单元其他内容形成一个学习训练的整体。它在中、低年级称为“语文园地”, 在高年级称为“回顾拓展”, 在此一并称为“园地”。旨在帮助学生梳理、巩固本单元中所学的语文知识、技能, 又进一步推进学生的拓展性学习。所以, 在单元专题复习的时候, 一定要紧抓“园地”中的有关模块作为拓展点, 把学生从积累引向运用。

1. 利用“园地”中的积累部分确定复习内容。

“园地”模块教学内容较杂, 有“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等一些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复习巩固和各种语言形式的积累。所以, 在单元专题复习中, 我们可以以基础性的“日积月累”为基点, 让学生充分阅读, 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展和积累, 以达到运用的目的。如, 在复习三年级 (下) 第二单元时, 可以先出示“日积月累”中的“读读背背”部分, 让学生充分地多形式地诵读之后, 总结出这组诗句的共同特点是:每句诗里都带有一种动物。接着以填空的形式来让学生背诵积累, 或者根据动物名来猜诗句, 然后, 让学生回忆在学过的古诗中, 还有哪些诗句里含有“小动物”, 并进行拓展延伸和运用, 最后总结出诗人对动物的爱, 对大自然的爱, 让学生得到情感的升华。

这样的设计, 不仅仅让学生积累了当前的学习内容, 更通过拓展让学生交流在课外的积累, 并且引导学生把所积累的词句积极地用于造句之中, 让学生把积累到的而不会运用的消极语言在实践中转化为能运用的积极语言。让“日积月累”这种理念, 渗透在学习活动之中。

2. 利用“园地”中的拓展部分确定复习内容。

我们知道, 语文园地或回顾拓展中不仅仅只有“日积月累”等基础性、积累性的栏目, 更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趣味语文”等多种形式向生活延伸与拓展的部分。所以, 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融合这些拓展性的栏目, 结合本单元的主题, 组成一个很好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真正实现与阅读教学的有机融合。以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园地五》为例, 五个栏目的内容都与“世界遗产”这个专题有关。在复习时可以紧紧围绕单元专题重组教材, 让教学体现整体性。这种设计, 站在主题的角度去组织复习的内容, 不仅把课文的内容穿插在其中复习, 而且把学生课外搜集的世界遗产的内容也编入复习之中, 课内外结合, 把世界遗产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整合与提升。这种形式多样的复习更能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

篇4:1——4单元课文内容复习

有很多不同种类的蜂,有些群居,像蜜蜂,它们在树上或岩洞里筑巢,另一些则在地下的洞里居住,也有一些根本就不群居。在不同种类的蜂中,只有蜜蜂最能引起科学家的兴趣,这在于它们相互交流所用的语言。1851年现代蜂箱的出现使设计研究蜜蜂语言的实验成为可能。

卡尔.冯.弗里士教授是一位奥地利科学家,他一生中花费了多年研究蜜蜂在黑暗的蜂房里是怎样以很巧妙的方式传递信息的。从事多年的蜜蜂研究之后,卡尔.冯.弗里士教授对一再观察到的某一现象感到很纳闷。当他把一小叠一小叠的蜜放在桌上后,蜜蜂不一会儿就来了。一旦有一只蜜蜂发现了蜜,没多久便飞来了许多蜜蜂。看来一只(发现了食物的)蜜蜂能把食物的信息传递给蜂箱里的其他蜜蜂。这是怎样做到的呢?为了弄清情况,冯.弗里士制作了几个特殊的蜂箱,每个蜂箱里面只放一个蜂窝,蜂箱的一面是透明的,他可以透过透明的墙观察蜜蜂在里面的活动情况,为了便于区别,他在一些蜂的身上点上颜色。

当一只带有标记的蜜蜂从喂食的桌上飞回蜂箱时,冯.弗里士就通过玻璃进行观察。使他惊讶的是,这只蜜蜂在蜂窝上面跳起舞来。它先向右转一圈,再向左转一圈。它这样一遍一遍地转圈。情况还不仅如此,这种舞蹈似乎使周围的蜜蜂兴奋起来。它们成群地跟在第一只跳舞的蜜蜂后面,模仿它的动作,然后离开蜂箱飞到喂食处去了。这种圆圈舞好像传递了有关食物的信息。可是它还传递什么别的信息吗?

冯.弗里士设想这种舞传递了更多的信息。为了查明这一设想正确与否,他设了两个喂食点,一个靠近蜂箱,另一个在很远之外,相隔树林。他给所有来到近处喂食点的蜜蜂都点上蓝色,给所有飞到远处喂食点的蜜蜂都点上红色。当蜜蜂返回蜂箱时,冯.弗里士看到了一种奇妙的景象,所有到过近处喂食点的蜜蜂都跳着圆圈舞,所有到过远处喂食点的蜜蜂都跳着一种完全不同的舞--摆尾舞。跳舞的蜜蜂沿着一条直线跑,腹部左右摆动,然后它转半个圈,再沿直线跑,又向另一边转半个圈。它一遍一遍得重复着这些“舞步”。现在事情很明白了,很明显圆圈舞告诉蜜蜂喂食点的位置。也很明显蜜蜂移到一侧的摆尾舞含有关于喂食点另外的信息。

接着,冯.弗里士和他的同事们在靠近蜂箱的地方设置了一个喂食点,然后他们把喂食点慢慢往远处移动。回到蜂箱处,他们便仔细观察摆尾舞。他们用跑表计算蜜蜂在一分钟内重复舞蹈的次数。他们发现喂食点越远,舞就跳得越慢。于是另一个惊人的事实是显露出来,每分钟摆尾舞的次数说明了到喂食点的准确距离。他们还发现蜜蜂从蜂箱到喂食点的最大飞行距离是3.2公里。

对于冯.弗里士教授和他的同伴来说下一步的问题就是查出蜜蜂是否能彼此告诉喂食点的精确位置。例如蜜蜂是否有可能交流一些像方位北、南、西南、东南等精确的细节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冯.弗里士教授和他的同伴们将必须获取足够的数据去提供一份有关蜜蜂行为的充分的资料。设计了更多的实验后,他们便能弄清蜜蜂互传寻找食物信息的过程了。

当蜜蜂发现了一个喂食点,他们从蜂箱直接飞去,片刻后一群蜜蜂就像一条溪流一样来回于喂食点和蜂箱之间。几个世纪之前就出现了“bee-line”这个词,现在”to make a beeline for someone or something”这种表达的意思是沿着直线迅速地去某处。

篇5:三单元课文主要内容,句子赏析

作者李星华,是李大钊的女儿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课文中心:《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录,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和被捕时的情形,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课文分为四段,分别为:

1、被捕前;

2、被捕时;

3、法庭上;

4、被害后。

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③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当时中国的情况以及革命事业的发展情况。

11、灯光

王愿坚:(1929年生)当代作家。山东省诸城人。幼年在家乡读书,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在部队当宣传员。

(1)这篇课文通过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好好学习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3)本文讲的是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由广场的千万盏灯回忆起的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表现了革命先烈为了后代的幸福欢乐,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文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写灯光。首尾照应,结构紧凑,文脉相通,含义深刻。

①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是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前景时的神态。从这种神态里,我们理解了他英勇战斗的伟大动力,感到他那颗为解放中国人民、为造福人民而跳动的心。“漆黑的夜空”,是实在的景象,在这里正好衬托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

②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这句话感情深沉,含义深刻。话中称“年轻的战友”,是对年仅22岁就在战斗中牺牲的郝副营长的痛惜。可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后代的幸福和安乐,“孩子们在电灯底下学习”成了“幸福与安乐生活”的一种象征,强调了郝副营长是为了理想而英勇献身。最后一句话既是对前面的情节的呼应,也是作者在由衷地赞叹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

③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本文开头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现在结尾又回到写灯光,与开头照应,显得结构紧凑。当然,除了写作技巧上的意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这句话里寄托的哀思和愿望,那就是无论过去多少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也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4.那千万盏灯,高悬在夜空里,静静地照耀着宽阔的广场和宏伟的建筑群,就像数不清的眼睛,深情地望着天安门,令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这一句描写的是天安门广场的灯火。“千万盏”,说明灯之多。“静静地”照耀着广场,使人感觉到环境的和平、安宁。“就像数不清的眼睛,深情地望着天安门”,这一比喻使灯光似乎有了生命,有了情感,有着深刻的含义。课文在开头部分细致地描写灯光,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关于灯光的故事,意味深长。

1.“多好啊!”这一声平常的赞叹,使我心里微微一震。

——“平常的赞叹”,指“多好啊”这句话平白朴实。“使我心里微微一震”,指“我”对这赞叹的反应。“震”,震动,说明这种反应还比较强烈,将引起对激动人心的往事的回忆。

12.为人民服务

这是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议上的演讲。

司马迁,中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著有《史记》一百三十篇。此处引语见《汉书·司马迁传》中的《报任少卿书》,原句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本篇课文通过悼念张思德同志,讲了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使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打败侵略者。

一: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党的宗旨)

二: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死的意义)

三: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处改正错误的精神。(是非判断)

四: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具体做法)

五:用开追悼会的方式使整个人民团结在一起。(形成制度)①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文章开篇就点明主题,整段话表明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根本宗旨就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张思德同志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共产党员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之一。“完全”在文中指除了为人民服务,在没有别的意图。“彻底”在文中指贯彻到底;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为人民谋利益。

②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革命,经过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地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tàn〕任务,即将挖成的炭窑突然塌方,他为救战友而牺牲。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③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上面这段话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正确的批评。第四句话是对上一句进行补充,补充“正确的批评”是指对人民有好处的。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再抓住这段话中的关联词语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

④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指的是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等抗日根据地。当时这些根据地的人口总和是九千一百万。这句话是说,还要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才能取得全民族、全中国的解放。当时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

⑤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但是,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⑥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⑦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人本来就是要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虽然都是死,但死的意义有所不同。

13、一夜的工作

何其芳(1912年—1977年)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①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国家总理的办公室,却只有寥寥几件必不可少的办公设备,的确“极其简单”,这与“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此而已”是“不过这样罢了”的意思,在课文中的意思是仅仅这几样,再一次强调了设备极其简单。这个句子说明周总理生活极其简朴。

②总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要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记录稿,其实是备咨询的意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且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首先,联系前后句子来细读,读者会发现作者的描写客观真实,毫无夸张修饰的成分。为什么说总理是一句一句地审阅?因为总理是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句句如此。从哪里可以看出总理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因为总理是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要问我一两句。总理审阅文件的认真、细致程度令人惊讶。其次,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得知,总理审阅的这一份文件是他自己写的报告,大致有400多句。自己写的报告总理审阅时却是一句一句地审阅,认真思考,反复斟酌,并且谦虚地征求别人的意见,以致于审阅这一份文件花了相当长时间。总理审阅文件的认真、细致的程度可以说令人震惊。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做事一丝不苟、举轻若重的总理

③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这是周总理彻夜工作用来充饥的食物:一杯清茶、一小碟“数得清颗数”的花生米,实在简单到极点。周总理工作任务那么繁重,饮食却如此简单,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工作上不辞劳苦,生活上却低标准要求自己,周总理的高尚品德通过吃夜宵的这一细节,具体地表现出来了。

从上文的“两杯”绿茶可以推断,花生米也应该是两个人的,既然是两个人的,当然应在一个人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但是两个人的花生米的量仍是少到“数得清颗数”,以致作者怀疑是否有所增加,因此在句中加了“好像”一词。

④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经常这样想,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篇6:六上复习课文内容

1.在作者的眼中,山中的一切都成了有生命的人,他们能跟作者说话、交流,成了作者的朋友,所以作者进山看景成了山中访友。

2.老桥的精神: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求虚名,任劳任怨,作者对老桥的赞美和敬佩。3.描写:古桥/拟人 树林/拟人想象 山中的一切/排比拟人 石头/联想 雷阵雨/想象 4.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首尾呼应 2.山雨

1.这篇如诗般的散文,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雨图。重点写了山雨的声音、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山雨的余韵,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3.草虫的村落

1.草虫的村落中蕴藏着亲情、友情、音乐、快乐、勤勉、智慧、团结、生机。

2.这篇课文作者郭枫以奇特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以草虫的眼光,把细密的草茎想象成茂盛的森林;把草虫生活的地方想象成村落„把草虫走的路径想象成大街小巷‟把小虫包围蜥蜴的情形想象成友好交流。

3.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比喻想象 他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比喻想象 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他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比喻拟人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比喻 4.索溪峪的野

1.野的含义:原义不讲情理。本文义不经人工雕琢,一切顺其自然,返璞归真。2.给野加双引号的作用:强调

3.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几个方面体现索溪峪的野。总分结构 5.詹天佑

1.这篇课文以人名为题,以詹天佑的热爱祖国,工作严谨的精神贯穿全文。文章按照先概括介绍,再用具体的方法安排材料。京张铁路的提前竣工体现了詹天佑充满智慧工作严谨。詹天佑对工作认真仔细,一丝不苟,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工作到位。詹天佑是在地理险恶,被帝国主义者嘲笑,科技落后的情况下修筑京张铁路的。詹天佑是个爱国,维护国家尊严,有决心有恒心有毅力的人。2.课文从詹天佑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这几件事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6.怀念母亲

1.这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的生身母亲和祖**亲,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不变的爱意。

2.频来入梦的原因:作者身居异国他乡,对两位母亲的怀念思念

3.为什么凄凉又甜蜜:说凄凉是因为作者身居异国他乡不能与朋友相聚感到孤寂,说甜蜜是因为作者想到在故国的情景,幸福感无处不在。7.彩色的翅膀

1.表达了战士们热爱祖国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思想感情。

2.战士们都咬着……每个战士的心田。写出了战士们收获西瓜后兴奋开心的心情,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爱,用一系列动词表现 8.中华少年

1.诗人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热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的自豪感。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9.穷人

1.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穷人桑娜和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穷人悲惨命运,赞美了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2.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3.桑娜:勤劳善良有爱心无私有同情心贤惠。渔夫:勤劳善良有爱心无私有同情心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1.“别饿坏了那匹马”出现三次,贯穿全文,层层推进。

2.“我”:手不释卷求知若渴爱书如命 父亲:有同情心为他人着想正直 残疾青年:善良不计一己得失善解人意 碧云:善良为他人着想 11.唯一的听众

1.我为什么会忘记老人是个聋子?因为在我的眼里老人不是聋子,我每天用心拉琴,老人每天用心听琴。2.从老人的眼中能看出老人对我的关心鼓励以及对我的期望。3.老人并没有耳聋,因为他看到我没有信心很自卑所以说自己耳聋 12.用心灵去倾听

1.苏珊:善良善解人意尊重孩子的语言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和蔼可亲乐于助人。2.三件事:1.在我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2.在我痛苦时给予安慰3.耐心倾听我的心声

3.“汤米我要另一个世界去歌唱”为了不想让汤米知道苏珊死了很难过鼓励汤米要乐观面对生活。13.只有一个地球

1.“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养育人类孕育万物,破碎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对地球的危害。14.鹿和狼的故事

1.启发:丛林中的生物有着优胜劣汰但又唇齿相依的生物链。我们不能违背大自然的规律否则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带来生态灾难。我们看待一件事要多层次多角度防止片面性。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1.“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空气与人类的生命十分重要息息相关一定要保护好。

2.“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热爱眷恋不可分割的关系。

3.“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谁也没有权利去破坏神圣的大地,大地提供丰富资源养育我们,我们应该爱护大地的一切

4.“任何降临在大地身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到大地的孩子身上”我们和大地的关系不可分割,如果我们破坏大地,我们和大地共兴亡。16.青山不老

1.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实现它的价值的?天气环境恶劣之下

2.老人实现的价值是什么?他把沙化地变成了绿洲,他造福人类绿化环境的精神。3.老人精神: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人类、坚持不懈、迎难而上 17.少年闰土

1.选自鲁迅的《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见多识广,活泼开朗的闰土。课文主要讲了闰土给我讲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潮汛看鱼四件事。

2.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段话是写闰土看瓜刺猹的场景。作者先描写出一幅月夜下宁静的景象。环境描写起到烘托人物形象作用。

3.闰土生活在海边的农村,而作者生活在高墙大院。闰土见多识广,而作者孤陋寡闻。说明作者向往农村生活。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课文写了五件事:深受爱戴、畅谈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是因果关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的作用是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2.“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表面指没有光线,实际上是指旧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光明,人名连一点自由的民主都没有。“碰壁”表面上指碰到墙壁,实际上指鲁迅先生在革命道路上遇到的挫折和迫害。

3.“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实际上是委婉的批评作者读书囫囵吞枣。4.鲁迅先生对青少年关心爱护、对旧社会罪恶的痛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关心、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和蔼可亲、语言风趣、5.为什么严肃起来?因为车夫的遭遇,使他再次看到旧社会的罪恶,而且联想到更多的苦难中国人民,所以他的心情变得十分沉重。19.一面

1.讲述了作者在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青少年和为革命事业愿牺牲一切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鲁迅先生敬佩、怀念和喜爱之情。2.进行3次外貌描写,6次写到了鲁迅的瘦。3.3次外貌描写不同在于观察距离和观察细致程度 4.从外貌看出他坚强刚毅顽强乐观。

5.“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作者与鲁迅见了一面,这给他极大的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这是作者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是一面给了作者巨大的力量。

6.鲁迅先生为革命事业不顾自己的健康忘我地工作,奉献自己的一切,乃至自己的生命。20.有的人

1.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对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全文用了对比手法。21.老人与海鸥

1.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我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默契和谐,海鸥翻飞的景象像一幅有声有色的画。

2.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晴里带着期盼。我体会到老人视海鸥为儿女,对海鸥一片深情。

3.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白色漩涡中脱出生来。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语意未尽。引号的作用是特殊含义需要强调。从描写海鸥的词语我体会到海鸥对老人尊敬爱戴和依依不舍。22.跑进家来的松鼠

1.松鼠在我家做了三件事:储备冬粮、晾晒蘑菇、烟囱垫窝 2.松鼠可爱活泼,作者一家对松鼠的关心和喜爱。23.最后一头战象

1.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的在上面摩挲着,眼晴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从逢的老朋友。从作者对嘎羧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我感受到了嘎羧见到象鞍时心中的激动,对过去的怀念与回味。

2.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扑啦啦跳出水面。久久凝望也许是在想二十六年前,战场上那惊天动地的场面。亲了又亲礁石也许是他曾经洒过鲜血,曾经浴血搏杀的战场。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在呼唤战友的灵魂,诉说对战友的怀念。24.金色的脚印

1.狐狸们和正太郎的关系变化:先是有距离,老狐狸对他十分惧怕,后来是互相信任,友善

2.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当然他有更深刻的含义。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的东西。文中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与人类和谐友善的相处,还有正太郎对动物生命的珍爱。这些正是一种美好崇高的情感。因此课文以金色的脚印为题来赞美这些珍贵的有意义的东西。日积月累七

诗人是借咏马言志,诉说自己盼望建功立业却不获赏识的苦闷。26.月光曲

1.第九段:先是表现音乐舒缓柔和,然后气势逐渐增强,最后高昂激越。2.文中两个您:第一个表示猜测,第二个表示肯定

3.贝多芬用美妙的琴声把盲姑娘带入了月光下的大海,所以盲姑娘看到大海了是他用心感受音乐。

4.因为贝多芬同情兄妹两,盲姑娘有那么热爱音乐,被兄妹两互相体贴关心的亲情所感动,所以给他们弹琴。

5.因为盲姑娘热爱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弹完一首再弹一首。27.蒙娜丽莎之约

1.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观察顺序、28.我的舞台

1.我为什么对两位大师提出抗议?因为我自尊心强烈,对艺术有着执着追求热爱。台上认真演戏,台下认真看戏。

上一篇:我为梦想插上翅膀下一篇:适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