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过程创新方案

2024-05-07

创新过程创新方案(精选8篇)

篇1:创新过程创新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过程性考核,加强教学环节把控,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过程性考核方案如下:

一、实施时间和适用范围

自2019-2020学年起,全校本科、专科所有专业课程均实施过程性考核。

二、课程考核要求

1.建立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学生平时学习考核评价制度,学生修读课程成绩由过程性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评定,每学期成绩=过程性考核40%+期末成绩60%。

2.加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力度,积极开展探究式、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混合式等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考核形式和内容

1.过程考核:

(1)日常考勤(5%):日常考勤5次。学生出勤次数,迟到、早退和旷课的情况;

(2)课堂表现(5%):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练习、讨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的能力;

(3)随堂测试情况(20%):随堂测试2次,各占10%。学生随堂测试提交次数及完成质量;

(4)期中考核情况(10%):期中考核1次。考核内容为商业模式画布的完成。考核学生掌握课程的情况;

2.期末考核:

(1)创业计划书与项目路演(40%):由学生自行组队,原则上8-10人/组。考核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是否掌握了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撰写创业计划书和项目路演中。

(2)课程体会(20%):由每位学生独立完成。考核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思考。

四、相关说明

本课程过程性考核实施细则由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制定,结合课程特点与教学实际情况,考核形式(课堂作业形式)、考核要求、评分标准与评分权重应在第一次课程开始时向学生公布,教师应按照课程过程性考核实施细则与教学内容布置考核内容,督促学生按时参与考核,并客观、准确、公正地评定成绩,登记成绩。课程结束后,教师按过程性考核成绩与期末考核成绩计算学生修读该课程总成绩,按时提交成绩。

篇2:创新过程创新方案

许多创造力研究者们发现,各种创造性活动虽然所处的科学领域、时间长短、复杂程度各有不同,但其整个活动的过程一般都可划分为一些阶段,对这些阶段的了解,有利于我们掌握学生的创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过程与状态,有利于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创新的过程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人们通过各种方法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研究,结论各不相同,影响最大的是四阶段分法,这种分段方法将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分为准备、酝酿、豁然开朗和验证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准备期的工作重点在于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同时分析自己在解决该问题时,在知识、能力、技能以及资金、材料、工具等方面的优缺短长,以此来确定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起点和突破口。准备期对于问题尤其是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美国在1980年的一个调查表明,大多数著名的画家和音乐家,在其代表作问世之前,都要有左右的准备时间,有时我们过分地强调创造需要天才,只看到了天才所取得的成就,孰不知在这一辉煌时刻的背后这些天才赋出了多少的艰辛和努力。在科技创作中也是一样,只有我们认真地作好知识、技能、能力、各种材料、工具等方面的准备,成功的喜悦和幸福也可能垂青于我们。

二、酝酿阶段

酝酿阶段是对各种材料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进行消化、吸收,并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最为艰苦的阶段,也是智力和意志活动付出最大努力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创造者冥思苦想,几乎调动了大脑中所有相关的知识和智力,反复尝试和评价,思维时而发散,努力提出新的假设、方法、方案;时而集中,对个别方法、方案、思路进行验证和评价。这一过程中,头脑中始终难以出现一个明确、清晰而又可行的方案,但又时常有一些不很成熟的念头闪现。这一过程是创作者最心烦和苦恼的过程,也恰恰因为这样的苦恼和心烦才使合作者在问题真正解决之后获得了无比的快乐。酝酿阶段的时间长短不一,这取决于创造任务的准备程度、复杂程度,也取决于创造者的.知识经验,智力和创造力水平以及努力程度的大小。平时有的同学常常能在很短的时间想出一个新颖的设计方案、一个巧妙的解题思路,而作为真正的科学创造往往要经历漫长的酝酿期,如:爱因斯坦19创立狭义相对论之前,曾经进行了“十年深思”,此后又经过了“十年深思”才创立了广义相对论。

三、豁然开朗阶段

创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艰难酝酿期后,常常会出柳暗花明的新境地,过去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瞬间得到解决,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也就是灵感。灵感的产生要以艰苦的探索、思考过程为基础,是各种心理因素协调活动的结果,灵感并不是天才所专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学习中也常常会出现灵感突现的时候,在处于灵感状态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想象力非常丰富,思维特别敏捷,知识提取和迁移的难度大大降低,同时情绪也异常高涨,几乎整个心智活动状态处于最佳水平,所以这一阶段是创造问题能否得到解决的关键阶段。灵感具有瞬时性和突发性特点,往往是一个巧妙的方法,新颖的设计,突然在大脑中闪现,这一念头一经出现我们就应及时抓住,否则就可能

篇3:创新过程创新方案

关键词:创新,出口绩效,中国

斯蒂芬和詹姆斯 (2002) 在对英国和德国出口绩效的研究发现创新对企业的出口绩效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韦克林 (1997) 也认为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经营和企业的出口绩效。可见创新对于企业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经过30年的发展, 中国企业的机制不断完善, 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随着外资的进入与交流, 企业对于创新的探讨和研究也不断继续与深入。创新, 被认为是企业创造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于出口行业, 充分利用创新将会对出口绩效的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和出口的研究主要从宏观 (国家, 行业) 和微观 (企业, 个人) 入手, 本篇文章主要着重于企业层次从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两方面对出口的影响展开探讨。

一、产品创新对出口绩效的影响

产品创新的理论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论证和发展。产品创新理论研究早于1966年美国学者弗农就做过研究并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产品创新关系。弗农认为, 创新的产品在国内市场相对成熟后可以出口到其他国家而保持产品创新相对优势。研究证明, 产品的创新提升企业出口绩效和表现。

1、产品创新促使更多企业进军海外市场

中国的企业大多都发家于国内市场, 为数较多的是中小型企业。对于中小企业, 进入国际市场竞争, 必须具备一定的专长。产品创新往往触发非出口企业转型进入出口行业, 凭借的就是创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非出口企业凭借着创新产品在国内市场通常能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当企业占据的市场份额达到相对饱和时或产品在国内市场产生疲倦效应, 企业便会寻求出口市场。这类的企业在中国比比皆是。也有研究表明, 当新产品开发后, 公司不仅会第一时间将产品打入国内市场, 同时也凭借着出口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更是有的非出口企业一有产品创新直接转型进入出口市场, 而跳过国内市场。所以经常会中国制造的产品但却仅仅在国外市场有售的现象发生。总体而言, 产品创新将许多非出口企业带进了出口市场, 并且这些企业在出口行业里保持着持续性和增长性。

2、产品创新对企业出口影响的间接性和相互性

从出口企业生产效率的层面来研究的话, 产品创新对出口绩效的积极影响是间接的和相互的。间接性表现在, 产品的创新给企业带来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提升, 企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提升也确保了国际需求, 出口需求的增加保证了出口增长, 从而对企业的出口绩效起到积极作用。所以产品创新对出口绩效的影响是具有间接性的。对于相互性的研究, 往往被学者和企业忽略。相互性表现在产品创新出口绩效的相互作用, 既产品创新对出口绩效有积极作用, 同时出口绩效的提升也带来产品研发的创新。具体来说, 产品创新推动了企业出口的增长和出口绩效的表现, 另一方面企业的出口快速增长对企业的生产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压力, 企业必须加强研发强度和生产创新, 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

二、过程创新对出口绩效的影响

相比产品创新, 过程创新的研究要相对较晚, 然而过程创新的研究层面更为多样。笔者在过程创新对出口绩效的研究主要从管理创新, 营销创新和决策创新进行。借助卡斯门和罗斯 (2004) 的研究发现, 过程创新对出口作用的效果要小于产品创新, 然而过程创新提升了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确保了企业的市场地位, 同时也为产品的特点提供了后勤保障。可见过程创新对于出口企业的作用非同小可。

1、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出口企业的一种能力的表现。企业的管理能力主要是制定一套稳固的管理体制和稳固的组织结构, 能够为了企业的同一目标起到协调和分配作用。企业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许多学者一致认为管理的创新对出口的绩效起到积极作用。皮尔和麦克达芬 (1996) 的研究中就强调过, 管理创新的引进从实践和理论都对出口公司提升生产效率提供一个宽广的操作平台。和产品创新相比, 管理创新对非出口企业的转型起到的作用不大, 特别对于中小企业。然后对于大型企业, 管理创新提高了公司运行的效率, 从而节约管理成本。管理的创新对于出口存在着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表现在管理水平的提升加快了企业出口流程的进行, 同时也确保了公司管理和运行的稳定性。间接性表现在管理创新对产品生产的辅助效应, 从而全方位提升生产效率而最终对出口绩效增长起到积极作用。

2、营销创新

营销创新的理论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而后风靡全球市场。学术界对营销创新对出口绩效的作用持有不同态度。然而笔者认为营销创新对出口绩效的积极影响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营销的创新能力反应了出口企业的宣传和销售产品的水平。市场营销的创新应基于多渠道了解客户当今和将来的需求, 客户对产品的获得途径和更多的掌握行业竞争对手的信息。营销的创新是最为灵活, 然而对于出口企业是最有挑战性的。对于出口企业, 营销创新提升了企业国际知名度, 提升出口企业监测市场环境能力, 同时在对出口产品的选择和测试中, 营销创新也起到了相当大的推进作用。可见营销创新对出口绩效的积极影响应值得认可。此文不再对营销创新的细分加以讨论。

3、决策创新

决策是企业高层制定公司目标选择公司导向的策略。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运行情况和企业前景。出口企业的决策能力体现在企业是否能根据出口环境的变化和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采取不同的决策。决策创新的能力更多的是体现在高层管理人员的能力, 充分利用决策创新将给出口企业带来极大的效益。相比过程创新的其他环节, 决策创新要相对复杂。决策创新的进行要大量掌握技术战略和商业战略, 关注技术发展趋势, 了解出口竞争者的信息和决策。为适应出口环境的特殊性和国际竞争, 企业的所有创新环节应配合决策创新进行。根据需求调整产品创新和管理营销创新。决策的创新虽然复杂, 但是研究发现, 决策创新给企业出口带来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决策的领先, 更快的适应国际市场, 更有资料表明, 决策的领先甚至领跑于市场需求, 而真正为出口企业做到未雨绸缪。可见决策的创新不仅促使出口绩效增长, 对企业的持续发展的作用也是相当可观的。

三、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对出口的比较研究

结合弗农 (1966) 产品生命周期和克莱伯 (1966) 产品生命周期中产品和过程创新比较,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对于出口企业, 产品创新占据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 然而过程创新的引进往往在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进行。研究也发现对于中小企业的出口转型, 产品创新的作用要大于过程创新, 此刻, 出口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新产品在市场上表现出的稀缺性。然后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企业, 企业就会借助过程创新来提升生产效益和控制成本从而在出口市场中提高整体利润。所以不同规模和导向的公司会在最恰当的时候选择不同的创新, 或者产品创新或者过程创新。

然而产品创新对出口绩效的作用是否大于过程创新对出口绩效的作用, 至今为止, 国内外的学者均无统一结论。格里菲斯 (2006) 研究发现过程创新相比产品创新对生产力的影响更为积极, 而对出口绩效的提升起到更重要作用。相反, 卡斯门和罗斯 (2010) 最新的研究表明, 产品创新引导企业更快的进入出口市场, 这方面的作用是过程创新无法达到的。更有学者通过对上万家出口企业数据收集和研究得出产品创新对出口现状的作用占据所以影响因素的8.7%而过程创新的作用占据8.9%。 (达米扬, 卡斯特福, 珀拉内, 2010) 达米扬等的研究数据表明了, 分别考虑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对出口现状的作用是不明显的, 但是两者的作用接近的。

当今许多研究只注重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单独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而少有研究指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相互作用和这种相互作用对出口的影响。借助达米扬等的研究, 笔者认为, 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整体对出口现状的影响占据接近20%, 也可认为是创新对出口影响的总体作用, 这个作用是相对可观的。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相互作用表现在产品创新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研究经费的投入和技术人员的投入, 在产品创新的不断开发中, 过程创新对产品创新起到的作用其实是辅助性的。然而这种辅助性是不可缺少的。管理的加强, 决策的更新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改变产品创新的发展。过程创新对产品创新的影响是积极的。相比之下, 产品创新对过程创新起到的是指引作用。在中国更多的出口企业是实业型企业, 企业的管理和决策要和产品的导向和定位一致。新产品的推广需要营销和管理相配合, 创新的产品能达到哪一个市场高度和市场前景, 过程创新应及时跟进。研究也表明, 共同推进出口企业各个创新的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才能更好推动出口的增长和出口绩效的提高。

技术和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两个重要资产, 这两个重要资产的不断创新对企业出口的增长和企业的持续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创新和出口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热点话题。从不同角度出发, 视野也将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对出口绩效的增长的积极影响是值得认可的。对于出口企业, 加强产品和过程创新的力度是具有可行性的。

参考文献

[1]格里菲斯, R., E.韦尔格, J.麦雷斯, B.皮特 (2006) , ‘创新和生产力跨越四个欧洲国家’, 牛津经济政策评论, 22, 4, 483-98.

篇4:创新过程的发展层次

关键词:创新 心理需求 机制 教育

创新是指在前人已经创造的成果的基础上,作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和作出创造性的应用,其成果表现为新发现和新发明。创新并不等同于创造,通常意义上的创造属于最高层次的创新[1]。创新概念既包含了首创,也包含着对原有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2]。

研究表明,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对个体的创造力有显著的影响[3]。个体的需求是内部动机主要形式之一,高认知需求的个体对问题有较强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愿意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并从中体验到快乐[4]。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共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隶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认知需求、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七个层次。前四个层次是基本需求,后三个层次是成长需求,并认为只有个体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才会有成长需求。其中认知需求是通过探索、操作、实验、阅读、问询、合作、交流等方式对人或者事物变化的理解的需求;审美需求是指对诸如事物或者人际关系有秩序、有结构、顺自然、循真理等心理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指实现全部理想的精神追求。个体在对知和美的追求过程中达到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需求则是个体生存的目的,它与其他需求的不同表现在其强度不但不会因为得到满足而减弱,反将因获得满足得到增强。

创新的外部动机与尊重需求指向一致。尊重需求包括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两方面:自尊是对信心、能力、成就、独立和自由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威望、认可、地位、名誉和赏识。

1.层次创新理论模型

综观国内外情况,结合9年来的“创新与制作”研究课题的实践,我们认为创新教育由低到高具有四个层次:创新储备、创新节点、创新和创造,如图1所示,后三个层次分别对应着个体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并且递进发展。

1.1 质疑

创新的基础是学习,是个体再发现前人创造的知识和成果,在学习过程中个体是居于主体地位的。班杜拉认为大部分的人类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通常称之为模仿)及该行为给榜样带来的结果而获得的,这种模仿的过程可能是大多数人类行为的基础[5]。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质疑是创新的关键。质疑又称为问题发现,与模仿紧密依存,是从模仿到创新的飞跃。要求个体具有发现问题的强烈的认知动机,具有必备的个性品质、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操作能力。

图1 层次创新理论模型与心理需求1.2 创新

在认知的基础上,个体一般不满足于模仿和问题发现,总是能从工程的角度提出改进意见,或者对于认知的理论和概念提出修正,满足自己对现有世界的审美需要,改变它们使之完美化,而这些正是创新初级阶段。

随着认知的发展和创新动机的水平不断提高,个体可以完成系统的集成与分离,把不同功能的子系统集成为一个大的系统,也可能是从已知的系统中分离特定的子系统以强化某项功能,或使子系统更完善。此阶段需要比较深的本学科知识,在本学科系统内解决问题。

如果对审美的需求持续激励个体,则促使个体不断地深入认知事物、连续取得成功,则创新过程向学科交叉阶段发展,即把其他学科的方法和知识应用到本学科、本工程领域,或者以崭新的视角看待所面临的问题,形成新颖的解决方案、开创新的学科领域。

创新层次的三个阶段循序递进,随着个体对审美需求的满足不断提高。只是在创新实践中,由于创新目的和任务不同,经历的低级阶段可能难以察觉,表现为跳跃式前进。创新的维持,需要有较强的成就动机、较强的再学习能力和及时的正确的指导。

1.3 创造

创造是创新的最高层次。当个体具有自我实现的需求,从科学原理角度看待问题,在新发现的基础上进行开创性的工作、做出新的发明,其结果则可能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改变人类的固有观念,为人类认知世界作出贡献。

创造的较低层次是发明与发现,是指对产品、方法、理论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应该具有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它能够满足个体一部分自我实现的需求。创造的最高层次是独创,以全新的方法满足个体的自我实现需求,由于卓越感与在创造过程中所感到的兴奋,使发明家再去寻找新的发明任务,以期再度获得兴奋的体验。他们从发明中获得的愉快体验变成一种历久不衰的动机[6]。

2.再学习过程

如果个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都已经由教育者预设,则这种学习是一个被动过程,对某些个体来说这是一个“无意义”过程。作为创新过程的再学习,其个体具有强烈创新动机,虽然有时也需要外部激励,但是这种外部动机可以激发内部动机。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选题、设立任务、组织竞赛等方式调动其创新的积极性,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在创新过程中,由于时刻都要面对新问题,因此必须不断地查阅文献和尝试新方案,自主学习无时不在。但是再学习过程中断的最大原因习得性无助,它首先打击以外部动机为主的个体,随着困难的加剧,即便是有着强烈内部动机的个体也可能也退却。即个体在期望自我实现而进取的同时,其实对学习是有着退缩的倾向。

因此,再学习过程中,教育者的重要任务是提供及时指导,包括知识讲解、方案遴选、技能示范、心理沟通等,甚至亲自排解学习个体无法处理的难题,使个体不断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就感。才能既保证再学习的进行,又维持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提高个体的情感要素。

3.结语

创新的层次理论依赖于个体对认知、审美、自我实现需求的不断满足,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发展。但是实践中,有些创新过程没有完成低级层次也能进入高一级的层次,这主要是由于经历中间层次时间极其短暂,或者在再学习过程中就完成中间层次的创新,从而看起来好像直接进入更高级层次。创新过程的发展是开环的,当辅以再学习过程就能形成闭循环。

教育者的作用就是理解创新的发生、发展、持续进行的规律,干预学生的再学习过程,在不同创新层次把握个体再学习的过程,适时地、正确地、不断地解决个体所面临的学习困难,使其始终具有较高的持续的动机。让再学习过程和整个创新过程构成闭循环。

参考文献:

[1]彭小虎.论创新教育的三个层次[J].教育科学,2001,5:11-14.

[2]约瑟夫·熊彼得著,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4.

[3]薛贵,董奇等.内部动机、外部动机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6-11.

[4]Cacioppo,J.T,Prtty,R.E.,Feinstein,J.A.&Jarvis, W.B.G.(1996),Dispositional difference in cognitive motivation:the life and times of individuals varying in need for cognition.Psycholoyg Bulletin.

[5]Bandura, A.(1977).Social learning theory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篇5: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控制

投稿

摘要: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破坏性的变革过程,各种因素错综复杂,都可能会对总体创新效果产生波及影响,更重要的是技术创新有阶段性的特点,使得各因素间的联系和影响也呈现阶段性的动态特征,并随着技术创新的阶段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有效控制就现的十分必要。

关键词:技术创新创新阶段过程控制激励措施

篇6:论技术创新及其过程管理

论技术创新及其过程管理

本文对技术创新的内涵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界定,并把技术创新视为一个过程,对创新思想、研究开发、项目评估以及新产品市场开拓等几个环节的管理进行了详细阐述.

作 者:李冠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刊 名: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PKU英文刊名:TECHNOECONOMICS & MANAGEMENT RESEARCH年,卷(期):“”(3)分类号:关键词:技术创新 过程管理 创新思想 项目评估 市场开拓

篇7:创新过程创新方案

摘要:本文以“探究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这节课为例,提出如何关注探究过程与方法,拓展探究思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探究过程;探究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11(S)-0010-3?おお?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强调:“新课程物理教学必须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现行初中物理新教材的编写践行着这一基本课程思想。在教材的每个章节内容中提供了相应的物理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拓展探究思维,创新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掌握并应用物理知识及有关规律的同时,更要经历探究物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并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物理实验器材,有效组织探究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则要拓展思维,因陋就简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发挥其认知指导、方法引导等作用,让学生有目的地开展实验探究。下面以初中物理苏教版中“探究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这节探究性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教学实践过程及认识体会。?? 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假设??

在探究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对探究活动做必要准备,即引导学生对生活中与摩擦有关的一些实例进行观察和体验,从而对摩擦力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中的“信息快递”,让他们知道: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滑动时,测力计的读数大小就等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在此基础上,围绕“摩擦力大小的改变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想。根据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有关摩擦现象的观察和体验,从而得出以下几种猜想:??

(1)摩擦力的大小改变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2)摩擦力的大小改变与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有关,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3)摩擦力的大小改变和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4)摩擦力的大小改变和物体是否与作滑动或滚动有关,物体由滑动变成滚动时,摩擦力就会变小。??

在学生得到上述几种猜想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它方法能改变摩擦力大小,比如改变物体匀速直线滑动的速度大小时,摩擦力大小是否会发生改变等。?? 设计实验方案,明确探究过程,有效组织探究活动??

学生在形成猜想后,怎样才能证实上述几种猜想是否正确呢?经过讨论知道:必须通过实验探究来进行验证,观察探究结果与猜想结论是否吻合。接下来,师生共同面对的任务是如何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包括选择什么方法、选用什么器材、采取哪些步骤、收集哪些数据、如何分析论证等活动。由于初二学生是初学物理,对上述方面知识与技能的积累相对较少,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对探究活动具体方法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要组织学生先以学习小组形式展开互动讨论,然后全班学生再讨论交流,从而形成明确、统一的实验探究方案。??

例如,可设计如下探究方案:第一,可采用控制变量法,在上述几种可改变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中,分别突出对某个因素的实验探究。第二,对某个突出因素的探究,结合教材P50中所提供的实验器材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加以选用。第三,根据每项探究活动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并收集实验数据。第四,分析交流实验数据并归纳论证,从而得出探究结论。??

确定了探究方案,学生就比较容易进行具体探究实验的操作。??

探究活动一:探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改变摩擦力大小的影响作用,控制物体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积大小不变。??

实验器材选用:弹簧测力计、木板、木块、棉布、毛巾。??

实验表格设计及数据记录:??

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拉动木块,使其在木板、棉布、毛巾上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观察弹簧测力计每次的读数,即为对应的摩擦力的大小,并记入实验表格。??

数据分析比较:经过对实验表格中记录数据的分析比较,可知道接触面变得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探究活动二:探究物体压力大小对改变摩擦力大小的影响,控制粗糙程度和接触面积不变。??

实验器材选用:弹簧测力计、木板、木块、钩码若干。??

实验表格设计及数据记录:??

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上作匀速直线运动,观察测力计读数,即为摩擦力的大小,并记入实验表格。连续两次分别在木块上加压钩码,再拉动木块,使其作匀速直线运动,分别观察两次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大小,记入实验表格。??

数据分析比较:根据对表格中摩擦力大小数值的比较,可知道摩擦力的大小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探究活动三:探究接触面积大小对改变摩擦力的影响,控制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不变。??

实验器材选用:弹簧测力计、木板、木块。??

实验表格设计及数据记录:??

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拉动木块(平放和侧放),使其在木板上作匀速直线运动,观察这时测力计每次的读数,即可知道摩擦力大小,并记入实验表格。??

数据分析比较:根据对摩擦力大小数值的比较,可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平放或侧放时的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分析交流实验数据,归纳论证并总结??

在完成上述这一系列探究活动后,教师继续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论证归纳,使他们初步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下面两种情况下摩擦力大小改变的情况。??

(1)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由匀速滑动变成滚动时(启发学生在木块下面垫上圆珠笔芯或铅笔)的摩擦力大小改变情况,学生比较容易得出结论:物体滚动时的摩擦力比匀速滑动时的摩擦力大大减小。??

(2)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不同倾角的木板上作不同速度的匀速直线运动,观察测力计的读数,记录后比较得出结论:摩擦力大小跟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在对上述几种探究活动归纳形成正确结论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感知生活中利用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以及压力大小来改变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实例,从而加深学生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这样就更容易让学生归纳总结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小有关,而跟物体的接触面积无关,而且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经历了上述过程,不仅让学生验证了在活动开始时产生的各种猜想是否正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探究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思路和方法。选择探究方案、选用器材、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归纳总结这一系列环节都经过师生合作互动、讨论交流完成,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培养和提高,这正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新课程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的重要体现。?? 拓展探究思路,创新多元探究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对改变摩擦力大小方法的探究活动中,应充分利用实验器材,通过学生分组互动探究,或者师生合作演示探究,达到探究教学的目的。??

然而对于实验器材比较匮乏的少数乡村学校而言,物理老师如何开展实验探究去验证猜想假设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创造性地指导学生拓宽探究思路和方法,充分利用教室里的或学生手中的一些简单而方便的物件,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来验证猜想。比如没有弹簧测力计,我们可以用具有相同性质的橡皮筋来替代,没有木块可以用黑板擦来代替(黑板擦的正反面可以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它的平放和侧放亦可以改变接触面积的大小),没有钩码可用一些书籍或文具盒来替代,没有木板可直接使用课桌面。??

对于橡皮筋的使用操作,教师可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塑料直尺先测量橡皮筋处于自然状态时的长度(记下数值),再把橡皮筋和直尺配合使用。然后再按照上述所设计的几种探究活动方案逐一开展探究实验。??

探究活动一:探究摩擦力的大小改变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お?

??

如上图,用细线把黑板擦栓好并系在皮筋上,拉动皮筋随直尺一起匀速滑动(探究前可让学生观察黑板擦的正反面粗糙程度明显不同)。先把黑板擦包有铁皮的光滑一面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拉动皮筋使黑板擦作匀速直线运动,观察并用直尺测量此时皮筋的长度,并记下数值大小,填入实验表格。然后再把黑板擦粗糙的棉毛一面平放在桌面上,同样拉动皮筋使黑板擦作匀速直线运动,用直尺测量皮筋的变化长度,记下数值大小。此时引导学生比较黑板擦先后两次滑动时皮筋长度的变化。不难发现,当拖动粗糙一面滑动时,皮筋的长度变化量大,表明受到拉力越大,即得出了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的结论。??

探究活动二:探究摩擦力大小改变与物体的压力大小关系。??

演示用皮筋拖动黑板擦的粗糙一面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把课本或文具盒先后两次加在黑板擦上,观察此时拉动黑板擦匀速滑动时皮筋的长度变化,并用直尺测量。通过观察发现,增大了压力后,皮筋的伸长量明显变大,然后指导学生思考黑板擦受到的摩擦力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物体压力对摩擦力改变有什么影响,学生很容易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探究活动三:探究摩擦力大小改变与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关系。??

将黑板擦分别平放和侧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皮筋拉动黑板擦在水平桌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观察皮筋的长度变化并用刻度尺测量,比较分析得出结论:皮筋的伸长量没有改变。这就证明了黑板擦受到的摩擦力与它和水平桌面的接触面积没有关系。??

利用探究活动三,同样还可以得出“黑板擦作滚动时的摩擦力比其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要小得多”和“黑板擦作匀速运动的速度大小改变对摩擦力大小改变没有任何影响”的结论。??

分析归纳:根据上述探究活动,师生经过讨论交流,仍然可以得到结论:滑动摩擦力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的压力大小有关,而和接触面积无关,并且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在上述三个探究活动中,我们针对实验器材缺乏的情况,就地取材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同样达到了验证各种猜想正确与否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这里不仅仅讨论如何解决实验器材缺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如何去拓展多元思路、创新方法,并不断提升学生自主探究创新能力,这比完成一个实验操作更为重要。

篇8:创新过程创新方案

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最早提出创新(innovation)的理论观点,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第一次将创新视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并将其解释为“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动,而这种函数变动不能分解为小的步骤”。这种生产函数的变动包括: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或者一种产品的新特性;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开发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

英国学者Freeman(1982)[1]进一步定义了技术创新,认为技术创新是与新产品(或改良产品)的销售或新工艺(或改良工艺)、新设备的第一次商业性应用有关的技术、设计、制造、管理以及商业活动。

美国学者缪尔赛认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和成功实现为特征进行的一件有意义的连续性事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则将技术创新定义为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

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技术创新已经取代自然资源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从资源依赖性向创新驱动型,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转向自主创新型的转变。只有实现了这两个转变,我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远目标。

1 价值创新

法国欧洲工商学院的两位教授金昌为(W·C·Kim)和莫泊奈(Renée A·Mauborgne)[2]对于全球30种行业的30余家高成长企业的研究,揭示了这类企业所拥有的重要特征:高成长性不受企业主体的规模或技术装备的限制,而是更多的受到企业所遵从的创新逻辑的影响。

价值创新是现代企业竞争的一个新理念,它不是单纯提高产品的技术竞争力,而是通过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来争取顾客,赢得企业成功。现代企业管理市场竞争手段不断发生变化,技术固然是十分重要的途径,但是竞争向价值增长领域扩展是当今的趋势。

价值创新的重点既在于“价值”,又在于“创新”。在没有创新背景下,价值的焦点是规模扩张型的“价值创造”,它提供了价值,但是并不足以使企业超越市场;在缺乏价值目标的背景下,创新往往回归为原始的技术拉动型、市场推广型,或是理想主义型,也即是忽略客户是否愿意接受并支付相应的价格。在此也是价值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市场推广加以区分的重要之处。

价值创新作为一种战略理论,为企业制定战略提出了一种新的资源分配原则,将提升客户价值作为企业需要考虑的首要战略问题。客户价值创新就是要不断的提供满足客户需要的新产品或服务[3]。价值创新战略造就了一批行业中的领先者,例如SAP通过放弃定制,提供能够与客户软件兼容的模块,成为全球企业管理软件与解决方案的技术领袖。

同时,价值创新不仅仅是通过对客户价值的分析,发现新的市场和新的经营模式,更是对企业业务以及价值链的重新考虑。企业通过对价值创新的研究,可以得出企业目标与客户目标并不一致。企业所追求的是盈利、成本的降低、企业获得持续成长;而客户的目标就是客户价值最大化,用最低的成本满足更多的需求。所以企业实施价值创新战略的目标就是提升客户价值,将客户价值的提升与企业价值的增长相结合。企业实施价值创新战略与实施传统创新战略最大区别在于战略制定从“竞争”转向“创造”[4]。价值创新的终极目标就是为客户、股东、企业、员工和社会创造价值,以期全面提高企业的实力。这一目标摆脱了传统企业赖以生存的“竞争”观,即强调了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的价值创造,同时也强调了对自身流程的重构和审视。

2 技术创新和价值创新的关系

价值创新就是要不断提供满足客户需要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价值创新者关注市场需求的发展胜过关注竞争对手,其宗旨就是最大限度的为客户提高既有价值,主动创造新的市场,为企业发展开辟更广阔空间。价值创新是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行为,因此“价值创新”不仅在于“价值创造”。Kim和Mauborgne(1999)[5]共同探讨了价值创造、技术创新与价值创新的关系,见图1。技术创新与价值创造都属于价值创造范畴,价值创造这一过程贯穿于整个价值链中,企业的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但是价值创造作为企业的战略概念无法具体到企业的行为之中。价值创新不同于价值创造,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技术创新是在价值创造活动中,针对技术性问题及解决价值创造的商业化过程。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其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更重要的是先进技术为客户带来价值提升,所以价值创新应当成为技术创新的先导[6]。

实现价值创新的路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企业的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改进产品或服务,提升客户价值或者创造新的客户价值;另一种是企业对业务活动的创新,利用新的业务活动改变既有客户价值,以创造新的客户价值。根据企业新旧业务模式及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程丽茹(2007)[7]提出五种价值创新模式:旧业务模式—渐进式技术创新;旧业务活动方式—突破式技术创新;新业务活动方式价值创新;新业务活动—渐进式技术创新;新业务活动方式—突破式技术创新。这五种价值创新模式除第三种模式通过业务模式变革,不涉及技术创新活动外,其余都与技术创新息息相关。技术创新不仅是企业内部技术开发和改进工艺流程的需要,也是由市场、客户需要决定的。

可见,企业只有将技术创新融入以提升客户价值为目标的价值创新活动中,才能显现技术创新的作用,进而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率,为企业谋得更多利益。

3 价值创新战略下的技术创新过程分析

3.1 技术创新过程

技术创新理论对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得技术创新过程成为研究热点。随着技术创新研究的迅速发展,研究内容越来越深入到系统过程内部,而仅仅用线性方式来描述创新过程还是不够全面,在创新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构思框架(Conception)。通常创新源在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克服种种干扰构思形成创新过程的框架,接着才会有创新的开发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信息不断反馈,不对的重新整理、获得、否定直到最后确定。Rothwell将这一过程定义为:反馈创新理论[8]。同时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研究过程中,还会接收来自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研究各阶段的信息,还有来自于其他企业或者其他外部组合的合作交流和沟通,而这些因素对技术创新过程每一步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链式模式基础上,结合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特征,张首魁、党兴华(2007)[9]构建了以价值创新为目标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见图2。

3.2 价值创新引导技术创新

企业实施价值创新其目的就是以客户以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价值回报,企业实施价值创新战略要求企业在设计、生产产品都要遵守以最小的成本付出创造出最大的产品价值。技术创新从获得来自市场、客户、合作企业、竞争企业以及技术服务中心的一系列创新源头,企业开始产品创新的构思,从创新信息的获得到构思产生,这个过程就已经开始产生企业的创新成本,并且开始创造价值。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这个环节是创新的开始,直到产品进入市场,创新过程才称告结束,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提高效益,从技术创新过程入手提高企业的价值创造是必要的。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新的想法,继而不断否认欠缺的实施方案,最终获得一条最少成本最大价值的方略。由此可以得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图,如图3。横轴分别表示技术创新的过程和创新过程的持续时间,中间区域表示创新过程中各种实现价值的方案,最终这些方案中有一个方案满足最小成本最大价值的目标,被采纳。

3.3 基于过程的价值模型

依据价值创新引导技术创新的实现,我们首先假定:

(1)假定该价值创新主导的技术创新是在固定研发资金限定下,以实现最大价值为目标;

(2)假定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基于时间的竞争;

(3)各个阶段的价值实现求和构成了总的创新过程价值。

可以假设以价值创新为战略目标实施技术创新,其最终实现的价值为G(x),在第i阶段创造实现的价值为gi(xi),令企业技术创新总资金额为I,在第阶段技术创新投资额为xi(i=1,2,…,5),由此可将企业总目标价值额和技术创新总资金额分别表示为:

将数量一定的技术创新资金恰当的分配给技术创新过程的各个阶段,以企业所能获得的最大价值为目标。可以将这种分配看作是多阶段决策问题,可以用动态规划中的资源分配法来解决该问题。

根据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动态图所示,可以将问题划分为5个阶段,即k=1,2,…,5;

状态变量用sk表示从第k阶段到第5阶段可用的技术创新资金额;

决策变量用uk表示第k个阶段投资额,即uk=xk;

状态转移方程:sk+1=sk-uk;

允许决策集合:

令最优值函数fx(sk)表示以数量为sk的技术创新资金分配给第k阶段至第5阶段,从而得到的最大总价值。可以得出动态规划的逆推公式:

由此可以解决在一定技术创新资金下,实现技术创新产品价值最大化。同时可以表示出在同一阶段,企业技术创新可以根据具体的技术要领或者是资金价值比率等因素,从备选的几个技术创新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进行创新,也就是可以从技术创新节点A中依据价值创新原则选择1、2、3种的某一项作为下一步研发的构思来源,依次类推。

3.4 技术创新过程价值模型实例

假设企业有100万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在保证各阶段最少获得10万元资金,可供分配到各阶段最少资金为0,最大为50万元。各阶段获得不同的创新资金额,所创造的价值也各不相同,在本例中,用3-7级打分制来表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所能创造的价值,如表1所列。

这100万创新资金,如何分配给各阶段,才能使得创新价值最大。

将技术创新五个阶段分别编号为1、2、3、4、5;设sk表示为分配给第k阶段至第n阶段的资金额;xk表示分配给第k阶段的资金额;则sk+1=sk-xk为分配给第k+1阶段至第n阶段的资金额;Pk(xk)表示为xk资金分配给第k阶段所能创造的价值;fk(xk)表示sk资金分配给第k阶段至第n阶段所能得到的最大价值。因而可写出逆推关系式为:

下面从最后一个阶段开始向前逆推计算。

第五阶段:设将s5的资金(s5=0,10,20,30,40,50)全部分配给第五阶段,则创造的最大价值为:

其中:x5=s5=0,10,20,30,40,50,因为此时资金都分配给第五阶段,其数值计算如表2所列。

其中x5*表示使f5(s5)为最大值时的最优决策。

第四阶段:

设将s4(s4=0,10,20,30,40,50)分配给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则对每个s4值,有一个最优分配方案,使创造的最大价值为:

其中:x4=0,10,20,30,40,50

给第四阶段x4资金,其创造的价值为P4(x4),余下的s4-x4资金就给第五阶段,则它创造的最大价值为:f5(s4-x4)。现要选择x4值,使P4(x4)+f5(s4-x4)取得最大值。数值计算如表3所列。

第三阶段:

设将s3(s3=0,10,20,30,40,50)分配给第三阶段、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则对每个s3值,有一个最优分配方案,使创造的最大价值为:

其中:x3=0,10,20,30,40,50

给第三阶段x3资金,其创造的价值为P3(x3),余下的s3-x3资金给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则它创造的最大价值为:f4(s3-x3)。现要选择x3值,使P3(x3)+f4(s3-x3)取得最大值。数值计算如表4所列。

第二阶段:

设将s2(s2=0,10,20,30,40,50)分配给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和第五阶段,则对每个s2值,有一个最优分配方案,使创造的最大价值为:

其中:x2=0,10,20,30,40,50

给第二阶段x2资金,其创造的价值为P2(x2),余下的s2-x2资金就给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则它创造的最大价值为f3(s2-x2)。现要选择X2值,使P2(x2)+f3(s2-x2)取得最大值。数值计算如表5所列。

第一阶段:

设将s1资金(这里只有s1=50的情况)分配给五个阶段时,创造的最大价值为:

其中:x1=0,10,20,30,40,50

因为给第一阶段x1的资金,其创造的价值为:P1(x1),剩下的50-x1资金就分给了余下的四个阶段,则它创造的最大价值为f2(50-x1)。现要选择x1,使得P1(x1)+f2(s1-x1)取最大值,它就是所创造的总价值,其数值计算如表6所示。

按照计算表格的顺序反推,可知最优分配方案:

由于x1*=10,根据s2=s1-x1*=50-10=40,查表5知x2*=20;由于s3=s2-x2*=40-20=20,得x3*=10。同理,x4*=0;x5*=10。

得出构思阶段分配资金为20万元,研发阶段为30万元,设计段为30万元,生产阶段为10万元,市场阶段为20万元。

4 结束语

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许多企业追求成本最小化、技术先进化,以此来获得单方面的效益,而忽视了客户作为企业产品价值的受益者,同时也是企业利润的来源。以提高客户价值为目标的技术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客户利益最大化,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降低创新风险。本文从创新过程角度出发,建立了价值创新模型,对于企业在技术创新各阶段过程中追求创新价值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实现企业价值创新最大化提供了计算模型。

但本文在计算创新价值时,没有将时间因素考虑进来。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时间也是企业能否创新成功、获利的重要指标。市场环境风云变幻,前一秒的世界领先技术,下一秒可能就被超越。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将时间等因素放入模型中计算,使得价值创新模型更趋于全面。

参考文献

[1]Freeman,C.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2nd ed.[M].London:Francis Printer,1982.

[2]Kim W Chan and Renee Mauborgne.Value Innovation:The Strategic Logic of High Growth[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1-2:103-112.

[3]殷瑾、陈劲:《顾客价值创新的战略逻辑和基本模式》[J];《科研管理》2002(5):110-111。

[4]范文芳、牟仁艳:《企业价值创新战略内涵、重点及支撑体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4):665-668。

[5]Kim W Chan and Renee Mauborgne.Strategy,Value Innovation 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J].Sloan Mangement Review,Spring,1999,40(3):41-54.

[6]柯青:《价值创新—创新顾客价值》[J];《商业研究》2003(16):38-40。

[7]程立茹:《实现价值创新的技术创新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4):34-36。

[8]Rogers E M.1995.Diffusion of Innovation,fourth ed.The Fress Press,New York.

上一篇:驾校许可审批材料之驾校教学设施管理制度下一篇:如何堤防现浇混凝土板护坡工程质量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