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室管理员职责

2024-05-24

综合实践活动室管理员职责(精选14篇)

篇1:综合实践活动室管理员职责

综合实践活动室管理员职责

中心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室管理员职责

一、热爱本职工作,坚持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

二、保持室内整齐清洁,做到窗明几净。

三、做好设备帐目登记。标贴等工作,确保帐物相符。

四、登记好使用记录。

五、设备故障立刻查明原因,及时反映给总务部门。

六、教育学生爱护学校财物、如遇损坏现象按有关制度进行赔偿。

七、根据教学人员要求和学校经费使用情况,提出添置设备或购买用品的报告。

八、完成学校交给的其他工作

篇2:综合实践活动室管理员职责

1.本室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负责管理。学生到本室上课活动,须听从管理员安排。

2.管理员要认真做好设备登记,专用教室使用记录等,综合实践活动教室内存放、使用的综合实践活动器材应规范保管,摆放整齐。

3.爱护综合实践活动器材,没有取得管理员允许,不准随意动用室内器材。违者如造成损失,照价赔偿。

4.综合实践活动器材借出和非管理员使用,必须经学校主管领导同意方可借出或开门使用,如借出使用损坏或遗失,照价赔偿。

5.每次活动完,要检查器材摆放是否整齐,关好窗,锁好门。如因违反本条规定造成损失,追究管理员事故责任。

6.注意安全,做好防丢失、防火、防盗工作。

7.保持好综合实践活动教室的卫生,做到无果皮纸屑等杂物、桌椅摆放整齐。

8.管理员要保持好活动室的室容室貌。至少每周进行一次全面整理,对墙面、悬挂物、张贴物、教学仪器、桌、椅、橱等进行全面彻底整理。

9.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应该努力发挥综合实践活动教室的作用,认真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篇3:浅谈普通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管理

普通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管理内容, 二是管理措施。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内容

1.课程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维护综合实践活动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普通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部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操作难度较大, 师资不足, 所以, 一直未纳入考试范畴。另外, 在繁重的高考压力之下, 虽然不少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列入课程表, 但未能有效实施。其中,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不善。其实, 针对普通高中而言,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管理旨在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寻求适宜的平台。

为了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我校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与上级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协作, 二是教研组与教职工对话。具体到课时上, 我校采用集中授课与灵活安排相结合的方式, 既保证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的学时, 又避免形式上的机械重复。这样, 教师既能利用周一至周五的时间进行方法指导, 又能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还能保证每个学生每年参加一个综合实践活动。

2.教师管理

教师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首要因素,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管理, 即通过优化组合, 构建专职、兼职互补, 校内、校外兼用的辅导教师队伍。我校的具体做法有四个。

(1) 构建三级管理体系

构建三级 (教务处、年级组和班级) 管理体系, 即教务处统筹课时并安排教师, 年级组制订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班级负责分组实施自上而下、分层推进的综合实践活动。

(2) 发挥教研组的研究职能

综合实践活动往往是多学科交叉的活动, 单靠教师个人很难完成课题的指导工作。这时, 便要发挥教研组协同攻关的作用, 即对教师指导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困难进行研讨, 旨在帮助教师扫清指导过程中的障碍。

(3) 发挥全体教师的潜能

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 可选派一些业务素质较高、研修能力较强的教师成立课题组, 既发挥全体教师的潜能, 又有效引领教师开展课题研究。

(4) 班主任是具体实施者

班主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者。班主任可在学校及年级组确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范围内, 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家庭情况、身体能力和学业专长等, 指导他们根据选题制订详细的研究计划, 最终上报年级组和学校。

3.内容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应贴近学生生活, 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应源于生活, 即把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内容转化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以使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有源之水, 最终让学生乐于参加。

近几年, 围绕三乡镇产业结构调整, 我校先后确立了一批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例如, 以水环境改善为主题的“三乡镇水环境调查”“参观三乡镇污水厂”“小琅环公园主题科考”“有孔虫雕塑公园建设改进研究”和“三乡镇碉楼资源调查及开发研究”等课题。由 于这些课题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所以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

4.教学资源管理

针对普通高中而言,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资源的管理主要表现为因地制宜地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具体有两点:一是学校要充分挖掘校内资源, 打造校园文化和开展学科建设, 以开发相匹配的课程资源;二是学校要注重将课程资源与地方文化相融合, 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经过几年的努力, 我校成功开发了100多个小课题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并相继建立罗三妹山、小琅环公园和巨龙古玩城等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从而初步形成以校内基地为主、校外基地为辅, 以体验和实践为主、讲授和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 最终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方面形成特色。

5.继续教育管理

为了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的继续教育尤为重要。通过继续教育, 可促使教师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理念, 既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又使他们逐步具备课程开发能力。

继续教育的管理体现为定人、定岗和定责, 即由教务处根据工作需要和近期工作安排, 确定培训教师, 设定教师岗位, 落实岗位职责, 并做到目标明确和责任清楚, 以提高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近两年来, 我校先后派出8位骨干教师参加以科技教育为主题的综合实践专题培训, 不仅提升了教师研究性教学的能力, 更增强了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6.评价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没有考试, 无法从结果上进行量化评价, 于是, 我校通过定性 (工作的过程和态度) 评价和过程 (指导过程是否到位、学生是否有所成长等) 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定。对学生的评价则采用“成长档案”的方式, 即把握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综合起来进行评价, 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多样化、系列化, 从而使处在不同发展层次上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最终激励他们乐于实践, 勇于奋进。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措施

1.确立实操规范

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学校必须建立实操规范, 以指引教师科学施教, 具体有四个步骤。其一, 背景分析, 包括学生的能力和需求、学校资源和社区发展需要等。其二, 确定方案, 包括确定组织形式和安全保障等。其三, 组织和实施, 包括安全教育、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及注意事项等。其四, 评价与改善, 涉及教师、学生与活动方案等三方面, 包括评价内容与方式、结果处理和改进建议等。

2.建立管理制度

要使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有序化, 必须进行有效的制度建设。为此, 我校先后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人员配备制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工作量化方案》等规章制度, 以确保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专业发展, 并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培育实践文化

高考的巨大压力使普通高中一直存在重知识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为此, 我校通过文化引领, 着力培育实践型文化, 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

(1) 着眼长远的学校文化

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及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师生的积极性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因此, 学校要着眼长远, 以学生的幸福成长为宗旨, 客观看待升学压力与学生成长之间的关系, 并积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最终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2) 求真务实的实践文化

篇4:浅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管理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课程实施至今,已取得了非凡的进展,其重要性及意义已得到广大教育者的认同。“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类型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这一课程领域的研究和管理,使其得到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达成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课程内容配置不合理;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师缺乏课程开发能力;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监控。

对本地几所农村小学近几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来看,在课程管理上存在严重弊因,如资源匮乏、课程资源开发不足,难以满足众多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多样化需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安全问题的过分当心和忧虑;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乏味、形式单一而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没有建立有效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质量评价导向存在偏差;另外农村小学普遍教育经费及师资不足,缺少专职教师,综合实践活动缺乏有效指导;学校、家长与社会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不足。再者,从学校层面上分析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师资队伍不理想,影响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课程管理不到位,阻碍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开展;评价指标不明确,偏离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导向。

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建立有效的课程实施评价机制,实施灵活的课程管理常规呢?

1、转变教育观念,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学校办学行为;加强课程管理,按新课程要求落实学校课程计划;以校为本开发课程内容,以融合的方式处理各领域之间的关系;优化师资配置,以专兼职相结合的形式组建教师指导小组;重视评价功能,从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角度完善评价制度。

2、建立学校管理组织与制度;科学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加强对外宣传与联系。注重自主探究,开展课题研究;关注目标生成,丰富课题内容;组织交流展示,进行多元评价;重视教师参与,注重过程管理;重视资料积累,注重成果转化。

3、学校要率先完成课程计划和方案的设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门机构和人员,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或保障措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倡综合实践活动课回归生活,整合社会资源;制定相应的学生安全保障制度;丰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制定系统的、有指导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和评价指标。

4、建立和完善管理规范,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能够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和科学化。有研究者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特征出发,提出了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模式,即以校为本,建立基地,制订和完善课程实施方案。以评促管,促进课程的常态化开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策略,可以进行“分层管理”,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为中心,以及校长室、教导处、指导老师、学生活动小组五个层级;多元管理策略,包括管理主体的多元、管理内容的多元、管理方式的多元;激励管理策略,重视需要激励、强化目标激励、树立榜样激励;自主管理策略。

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管理,即多元开发,变课程资源有限为无限。包括主题轮换、角度多元、资源共享;合理规划,化课程管理无序为有序。包括规范管理,实现课程的计划性;自主创新,凸现课程的特色;立足本土,注重课程的校本性;依托学科,实现综合实践与学科的整合。

篇5:综合实践活动室管理员职责

一、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小组人员

组长:樊灵艳

副组长:殷伟

组员:徐梅田陈芳利

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小组责职

1、教研组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主要负责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等教研内容。

2、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入教研组日常教研活动中,组织本学科教师研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每学期安排定期专题教研并有记录。

3、安排时间,组织教师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本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随时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专业技术及本学科前沿信息的支持。

4、采取一些措施,组织教师积极开展跨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了解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和科技动态,以及教育、心理和教育管理的理论及应用等,拓展知识面,加快知识更新。

5、及时发现和总结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中的收获和提高,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与学的方式引入本学科教学模式中。

黑林镇中心小学

2010年9月

黑林镇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年级组职责

1、年级组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上承学校各职能部门,下接各班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织、协调环节,主要负责本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计划、组织、实施、管理、评价。

2、根据学校教务处制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组织全年级教师讨论制定本年级的实施细则,在规定的课程周期内,确定课程的进度、每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实现。

3、定期向上级职能部门汇报本年级课程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把各部门的意见传达给各班班主任和课题指导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

4、以年级为单位,统一部署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

5、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了解各班的课程进展情况;定期召开全年级指导教师会议,了解学生课题研究的情况;及时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做好班主任与指导教师的协调工作,组织和团结全年级教师按实施细则的要求,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6、组织本年级教师开展学习、研讨、交流等活动,创设综合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资源共享。

7、指导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安全防范教育,注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8、召开家长会,宣传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意义,汇报学生在该

课程中的进步和成果,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9、负责督促班主任履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职责,考核评价各班课程实施情况和班主任工作情况,协调有关教师和各学生课题组的关系,并处理考核评价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组织学生课题组的评优、展示和向学校推荐的工作,做好本年级课程实施的总结反思工作。

黑林镇中心小学2010年9月

黑林镇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老师职责

1、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承担对学生学习的教育、组织、管理和指导的职责,保证自己所指导的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能有序、有效地进行。

2、了解时代对教师的要求,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的角色的转变。

3、参加学校、教研组、年级组组织的各种培训、研讨、交流、听课等活动,深入钻研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熟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流程,探索这一课程的规律和特点,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激发继续学习的热情,培养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按时参加备课和教研活动,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创意,工作尽职到位,欣赏和学习其他教师的长处和优点,学会与其他教师合作。

5、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的每个环节——确定选题、搜集资料、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制定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做好结题展示和总结答辩等,给予学生具体、明确、全面的指导。指导学生,除了与本专业知识相关、属于学科前沿的内容外,还包括:科研方法、学习策略、与人交往、心理调适、团队协作、安全防范等。教师的指导,更多地侧重在方法、思路和信息等方面。所有的指导,都要掌握好尺度,点到为止,引导学生自主地计划、决策并解决课题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质疑、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思维品质。

6、根据学生课题研究的需要,按规定程序与电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部门联系,落实使用的时间、人员和要求。如发生冲突,要进行协调。学生需要做实验时,指导教师事先审核学生的实施方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操作规程及安全,及时了解学生实验的进展情况。技术含量高及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指导教师一定要到场指导,但不能代替学生进行实验。

7、平等参与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虚心向专家、同行等学习求教,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一起开发对课程实施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

8、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及时了解学生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与学生共同讨论如何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求课题组及时做好每次活动的记录,要求每个学生做好研究笔记,随时检查,并及时给予指导。

9、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成员的互评和自评;和班主任一起负责学生课题组课程实施的评价、考核、评优等工作。

10、推动学生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及想象力,使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社会价值。

黑林镇中心小学

篇6:综合实践活动室管理制度

⒈教师参与学生选题、活动计划的制订,不得包办代替,要以学生为主。

⒉教师所指导的学生每周活动内容必须提前一周上报教导处。

⒊在学生活动前,教师必须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创设必要的条件,必须针对每次活动特点,提出活动安全的要求,确保学生安全。

⒋学生每周按制订计划实施,如重新制订或修改,必须征询指导教师意见。

⒌学生实践活动如需外出,指导教师必须提前两周上报教导处,由校务委员会讨论后决定,如同意后必须有一名学校中层干部与指导教师陪同前往。

⒍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要教师在现场有效指导,确保学生能按计划顺利实施,有特殊情况的须提前向教导处说明情况。

篇7:综合实践活动室管理制度

1.进入本室要保持安静。

2.听从教师教导管理,共同维持教学秩序。

3.保持室内整洁,不得随地吐痰,用完各种工具,要及时清理并放回原位。

4.爱护室内各种用具和设施,损坏本室公物者照价赔偿。

5.室内工具不得私自带出室外。

6.认真做好器材的保养、维修、报损工作,不随便借出综合实践活动室的器材。

7.认真做好操作的安全教育工作。

8.认真探索教学新路,力创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特色。

篇8: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管理

一、组织制度管理

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进行, 必须有成熟的组织制度管理, 确定相关机构、人员和资金设施的配备, 才能有章可循、有序可依。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涉及面广, 学校必须统筹规划, 动员校内外的力量。

1. 组织建设

机构清晰的组织是信息畅达的保证。在学校中应该设立以校长为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 以教导处、政教处, 总务处, 各学科教研室等部门负责人以及家长委员会负责人为成员, 负责全校教师的课程调配。下设两个并行的小组, 即研究小组和执行小组。二者有合作有分工, 各有侧重, 人员允许有交叉。

领导小组的职能主要是:统一规划, 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管理下属两个小组工作, 负责牵头和总结总体工作, 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保驾护航, 加强宣传, 营造舆论。

研究小组的职能是:负责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交流与推广, 负责教师的业务指导, 负责对学校课程具体实施中的问题进行指导, 进行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研究, 同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安排各年级和班级的活动时间, 负责教师工作的统计和考核。

执行小组的职能是:制定实施方案, 确定每个活动方案具体细节的设计, 比如活动时间、地点、路线、人员分组、安全措施、与外界的联络等。在课程的实施中, 要与研究小组处理出现的问题, 上报活动记录和总结。执行小组直接面向活动参与人员和学生。

2. 制度保障

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进行, 学校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一是物质制度。例如实验室、图书馆、电脑室、活动基地等设施、设备的使用管理制度, 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的学校规章制度, 教师工作量的考核办法;二是教师培训发展规划。制订关于课程的长期有效常态开展的计划, 并使其制度化。制订教师的培训计划, 形成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能力培养的固定机制, 要求每个教师都必须接受每学年固定期限的观摩和学习指导, 并将之纳入教师综合考核指标。

规范的组织机构配合制度的保证, 有利于促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从被动、自发、无序走向主动、自觉、有序, 真正做到在学校组织层面和制度上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激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中来。

二、课题管理

在新课程中, 学科课程有明确的课程要求, 但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只能解决宏观问题, 缺乏实际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因此对一线的教师来讲, 最大的困难可能来自具体而微观问题。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主题, 不像学科课程内容那样规范化、系统化, 可以说, 只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具有潜在教育价值的任何主题 (项目) 均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其具体内容从时间上来说可以是过去的, 也可以是现在的, 还可以是将来的;从空间上来说, 可以是本土的, 也可以是他乡的, 还可以是国外的。从对象特性上来说, 可以是人或事, 也可以是动植物及科技、文艺、体育的活动, 还可以是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及文化研究等。内容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 如果不实施课题管理, 不针对具体的课题进行教研指导就很难奏效, 课程实施的效果很难保证。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题管理中, 要想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水平, 学校必须和上级教育课程管理部门建立起联系, 要和上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教研室相互配合, 及时上报本校的课程开展计划。同时, 要及时了解和指导各年级各班的课程安排, 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 具体活动的主题范围、方案设计、活动分组、时间安排、安全措施等各项内容。采取多级负责制, 在活动过程中, 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 怎样做, 学生对自己和小组负责, 小组对教师负责, 教师对研究小组和执行小组负责, 研究小组和执行小组对领导小组负责, 形成一定的文字和影像资料, 作为课程实施效果进行保留, 层层负责将会提高每个人的责任心。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无论成绩还是问题, 都要做好详细的记录, 定期总结, 定期公布各个年级和班级的活动课题, 负责公布相关资料和成果展示, 学生的心得体会或者教师、家长的评价, 表彰表现出众的学生和班级。

在课题的实施中, 课题管理应该贯穿始终, 随时指导, 随时记录, 随时评价和优化, 积累资料和经验, 当一切都成为惯例和制度时, 当教师和学生都知道自己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即指日可待。

三、评价管理

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有效手段和保障, 它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评价即是上一个活动的结束, 也是进行下一个活动的开始, 没有评价就没有前进的方向。制定评价方案, 可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导向, 形成合理、客观、系统、积极的评价机制是保证该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所以, 有效的评价机制能够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带来长久的动力。

鉴于综合实践活动更多的是强调学生活动的过程及其过程中的体验, 而不仅仅是活动的结果, 尤其要关注过程和态度价值观等的变化。但是这也给该课程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不仅仅对学生评价手段需要进一步探索, 由此产生的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也因此会有别于传统的评价。因此, 在评价管理方面我们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实践研究。

评价基本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具体课题的评价, 一个是学校整体课程的评价。无论那个层次都应该本着激励和维护积极性的原则建立相应的程序和制度。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两部分对象:一是学生, 二是教师。无论针对那种对象, 指标和权重都要根据平时学校课程督查与指导情况制定, 期末由学校组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情况进行验收。通过问卷、访谈等手段向学生和教师了解课程开展的情况, 通过召开成果汇报展示交流会、听取汇报等方式进行考核评价, 形成平时检查和期末考核评价相结合、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教学成果评价和社会效应评价相结合、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评价制度应具有激励作用, 在精神上可通过口头表扬、大会报告、汇报演出等形式, 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在评优、评先中可优先考虑;在物质上可对教师提供报酬奖励, 对学生发给一定的纪念品等。学校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奖励基金, 对参与活动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管理问题是推进该课程常态化的关键问题, 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 将会导致实际中课程实施的茫然。调查表明, 许多一线教师认可该课程的理念和价值, 但就是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让大家有章可循, 明确每一步的操作, 遇到实际问题时, 找不到可以真正获得帮助的部门、人员以及制度, 所以极大地打击了教师们的积极性。也正因为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 该课程处于“东一榔头西一棒, 有一出没一出”的尴尬境地, 成了作秀工程和摆设课程, 无法贯彻新课程的精神, 直接阻碍了该课程的功能实现。因此, 学校应从教育战略的角度出发, 承担起课程实施主体的责任, 从学校、社区、学生和家长的具体状况出发, 完善管理, 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

诚然, 有些问题不是学校依据自身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 这需要社会的支持, 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作为课程改革的领导者, 需要给予学校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 加强对中小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和督导, 借助有力的行政手段和管理职能加强宏观管理, 促进学校的课程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

篇9:综合实践活动室管理员职责

关键词学区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资源包;教辅中心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6-0051-0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个新的领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不乏学校层面的积极探索,教师层面的大胆实践,但在学校之间仍存在很大差异。作为区域教育管理职能部门,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学区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统筹和协调功能,深入整合本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解决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指导与管理、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培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活动的规范与有效等实际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学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基本思路

垂杨柳学区负责16所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学区一直十分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早在“九五”期间,学区就对研究性学习、劳动与信息技术教育等课题进行了探索。“十五”期间,学区参与了教育部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的研究。“十一五”期间,学区通过深入调查分析,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学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基本思路。这一思路可以概括成“四个一”。

强化一个组织——成立学区专项领导小组,统筹考虑、整体安排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发和资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学区管理委员会成员、教育教学干部、骨干教师、专家顾问组成,学区管委会主任亲任组长,下设几个攻关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制订工作方案、研发资源包、筹建教辅中心、分层培训教师、完善制度建设、研制评价方法等任务。

研发一个课程资源包——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菜单式课程框架,形成学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为各校自主选择课程、逐步推进课程建设创造条件。

创建一个区域教育辅助中心——以教辅中心为实施平台,整合和深度开发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学校、教师、学生从自主选择到生发,进而整合利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

建设一支队伍——组建专兼职相结合、人员相对稳定的人力资源队伍,满足学区课程研发和学校课程开设的需求。

二、学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主要策略

(一)研发资源包,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瓶颈在于缺少课程资源,我们从本地区校情实际出发,集中区域优势力量,从课程改革总体目标、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学区资源建设目标三个层次思考,进行了资源包建设。

1、资源包的内容

学区通过对校内、校外各种资源的持续的研发,最大限度地形成了可供小学一至六年级(以三至六年级为主体)学生使用的有特色、稳定的资源群。资源包在2005年作为“十五”课题研究成果初步形成,2006年开始在试点校运行,2007年开始在全学区推广。现有课程框架体系包含4大“主菜单”,下有若干“子菜单”,共63项活动内容。4大主菜单如下;

(1)研究性学习课程。学区将自然、科学、劳动等多学科教师研究完成的“做中学”和“三科合一”课题成果,如探索运动的奥秘、我的朋友机器人、木头中的学问、数码与信息等一批成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转化成研究性学习课程,构成资源包的基础,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

(2)德育活动课程。学区整合区域内的首都图书馆、潘家园旧货市场、禁毒教育基地等社会教育资源,建立了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德育骨干教师,对照《中小学德育纲要》,开发了国防教育与实践、禁毒从我做起、水的故事、走进图书馆等具体主题教育活动方案,提升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水平。

(3)学科拓展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学区挖掘各学科中蕴含的教育资源,研发了生活中的规则、购物的学问、走进奥林匹克、影视欣赏等学科拓展课程,为学生形成与拓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供了新的空间。

(4)特色校本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学区各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已成规模,深受学生欢迎。经过通盘考虑和认真筛选,学区对各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有特色、有共性的内容进行二度开发,将“走进收藏品味文化”、“纸模型服装设计”、“自护自救保安全”等优秀校本课程选进资源包。

2、学校对资源包的使用

对资源包的4大类课程,我们积极引导学校“不求拥有,但求所用”。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硬件和师资条件、学生年级特点和课时安排等具体情况,自主地从资源包中选择学生喜欢的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有些课程选定后,学校还可以结合学生需要进行一些调整,借助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发整合制订学校课程计划。

(二)首创学区教育辅助中心,打造课程实施的有效平台

随着课程的延伸,原有的综合实践活动途径已不能很好地满足课程实施的需求。2006年初,我们开始按照资源包课程实施的需要,利用学区校舍改造的机会,专门腾出一所位于学区中心位置的学校,集中配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设施与设备。2007年,朝阳区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在全区范围内建立10个左右的地区教育辅助中心(以下简称教辅中心)。学区敏锐地抓住这个机遇,在教委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与支持下,全面启动了朝阳区第一所教辅中心的建设。2007年9月,教辅中心正式向学区16所学校开放,成为综合实践活动又一有力的支撑途径。

1、整体统筹学区资源

(1)统筹设备资源。教辅中心建成后,学区调整了设施设备的投入方向。变原来逐校投入为集中投入。虽然单项投入大一些,但总体投入小、资源利用率高、集约化程度高。

(2)统筹教师资源。依靠教辅中心的组织功能,学区推出骨干教师跨校兼课制度,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专业技能,在让更多学校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帮助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学校尽快带出了队伍,实现了人力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

(3)统筹社会资源。教辅中心建成后,学区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再开发,有效地融通了校内外资源,使长期困扰我们的力量分散问题得以解决。

2、引领学区课程研究与实施活动

学区在不断研究中赋予教辅中心“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即地区学生的活动中心、地区教育的资源中心、地区教育的研究中心、地区教育的交流中心。

学区依托教辅中心聘请专家指导、总结、继承、推广已有课题研究的成果,引领校长、教学干部、骨干教师通过多层次的研发活动,解决学区现存的资源相对贫乏、师资相对短缺、校际间发展相对不均衡、课程的科学管理与评估水平有待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发与推广有待深入等问题,促进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3、为学校与师生的发展提供高品质服务

(1)服务学校。学区把教辅中心的资源建设与课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其他社会资源相比,更贴近学校实际,所以各学校主动利用教辅中心的资源优势,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到位。

(2)服务教师。教辅中心组织骨干教师结合自己擅长的领域,将活动文本转化成课例,进行课程再开发,方便不同教师在实施课程中,尽快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组织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确保了课程建设的良性发展,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3)服务学生。各校根据课程计划,向教辅中心提出资源需求,教辅中心统一安排学生到教辅中心来学习。学区还为教辅中心购置了运输设备,为各校提供资源下校服务,解决了路途较远的学校不方便来中心学习的实际困难,使学生不出校园就能参与活动体验。

(三)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团队

1、组织有效的培训

学区整合地区培训资源,由学区统一制订培训方案,聘请课程设计专家、市区教研专家、优秀同行,分层次对校长、教学干部、综合实践专职教师、学科骨干教师、全体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培训。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不断提高认识。

2、开展有效的教研

学区选派骨干教师任学区综合实践教研大组组长,开展区域校本教研。我们要求各校必须选定并保证有一名教师参与教研大组的活动,再回到学校发挥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的教师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发者和实践者。在此基础上,学区还选拔各校优秀的骨干教师承担课程资源包的研发任务,促进教师在研究中成长。

3、搭建有效的平台

学区积极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每学期开展一次学科实践活动的课例征集和主题活动设计大赛,每学年开展一次“杨柳杯”课堂大赛等教学展示交流活动。所有教师都可以自愿申报,自主参与。

4、建立有效的制度

学区先后出台一系列课程管理制度。包括:教师学习制度,校本培训制度,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课程研发奖励制度,课程研发、审批、选用制度,课程实施监控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等。这些制度对于引导教师向专、兼职指导教师方向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激励作用。

(四)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性

我们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研究,通过一卡(家校联系卡)、一册(学生成长册)、一展台(成果小展台),学时制、考核制、竞赛制等多元性过程评价,将评价的激励作用渗透到活动的各个环节。

学时制,适用于选择系统学习某项课程的学生,在完成若干学时的前提下,为其颁发课程结业证。考核制,适用于DV制作等学习内容,采取设置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查,考查合格的发给单项学习结业证。竞赛制,适用于模型制作等学习项目,学区每学期或每年组织一次竞赛,对于成绩突出的学生颁发等级证书,视同单项学习结业证。

三、学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取得实效

依托学区管理优势,学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我学区三至六年级300余班级有效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300余名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有近百人次教师获国家、市、区级奖;有近3万余人次的学生参加活动,有近千名学生获国家、市、区级奖。

仅以南磨房中心小学的问卷调查为例,100%的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非常有必要开设”,支持“学生到教辅中心参加学习”,92%的教师表示“自己有能力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98%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到教辅中心上课”。家长普遍反映,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学生更爱动脑、动手了。

反思几年来的实践,学区在取得大量实践成果的同时,还存在一些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如学区的思考和实践需要进一步梳理和提升、教师的全员培训和专业师资培养还需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还需要丰富等等。发挥区域教育管理的引领和服务职能,完善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管理,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人物小传

钟亚利

篇10:综合实践活动室管理员职责

评价意见

西平县酒店中学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组织管理部门

对教师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评价意见

杨会丽同志,在本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工作中,积极主动负责,任劳任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关爱学生,能够很好的完成本学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规划的各项规划,成绩突出,效果明显,受到了单位同事的一致好评,希望今后继续努力,力争为国家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西平县酒店初级中学

校长(签字):

篇1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

1、每学期开学所有指导老师要撰写好本学期的活动预案,每个年级组制订出本学期的活动计划,2、分管领导加强指导检查,关注课堂中教师的组织能力,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发展。

3、指导教师应主动积累学生活动过程的资料或素材,归入学生成长档案,学期结束每位指导老师整理一份经典案例,两份有特色的资料包,一篇相关论文(教育故事、反思或活动心得)。

篇12:综合实践活动室管理员职责

(试行稿)

一、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配备制度

1、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遵循“个体自主开发与团体共同研究相结合”的指导方针。

2、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相对固定。原则上以班级为单位,由学校指派一名教师为该班指导者,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3、学生全班外出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另行再安排一位教师协同组织管理。

4、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行稿)3~6年级每班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弹性课时制(每班每周3课时)。负责活动的每一位指导教师按学校现行规定上课,每周两课时。

5、学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小组。组长由分管校长担任,具体管理由教科室负责。实行项目组组长负责制。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教研制度

1、成立项目研究组。项目研究组由各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可以对已经形成的方案作进一步的探究,也可以另行开发一个新的课题。项目研究组双周召开一次指导教师会议。由组长召集,主要讨论课程进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保证活动的有效实施。

2、实行每月研究制度。每个月由1-2个项目研究组承担一次主题研究活动,推选1-2位教师,执教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并进行评课和阶段汇报。

3、定期举行沙龙研讨活动。这一活动由教科室负责,要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现象精心设计,形式丰富,对研究起到推进作用。

4、鼓励教师自主创新。有一定能力与经验的教师可以自主开发新的课题研究,研究中不仅要提供详实可行的案例,还要有具体的研究过程资料以及后续研究方向。

三、综合实践活动日常管理制度

1、开学初,各组拟订学期研究计划。每学期开学的第一、二周,教科室要组织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意向活动,成立项目研究组,各组研究计划要发布在校园网,经审核后开展活动。建议每个学期每位学生只开展1-2个主题研究活动。

2、定期检查组内教师研究情况。各项目组组长要定期检查教师的研究再设计和反思,学生资料包建设情况等等。

3、建立推门听课制。分管领导要组织相关人员随时听推门课,了解各组的研究动态,相关情况要予以公布。

4、教师要积极参加校内外各项研究活动,完成一定研究任务。每学期每位教师或项目研究组至少要有一份完整的案例研究,一篇有质量的论文或研究反思。

5、加强校园网的学习、交流作用。教科室定期发布学习文章供教师学习参考,各指导教师要将研究的方案、反思、论文和班级研究特色活动资料定期上传校园网。教科室将组织专人定期检查,及时公布。

6、积极开展各类评选活动。研究过程中教科室还将组织教师参加优秀指导教师、优秀资料包、优秀案例、优秀项目研究组等评选。在适当的时机,将推选优秀的指导教师参加市区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评选。

四、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奖励制度

1、课内课外教师开展活动的工作量较大,对于积极参与研究活动的教师,每学期由学校负责发放一定的活动经费。

2、以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能力和效果为标准,对指导教师进行个人或团体的奖励。

3、凡在校级以上(包括校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案例、论文撰写、展示课、资料包等评比中获奖或发表的教师,学校给予相应的奖励。

五、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制度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撰写要求做到纲目清楚,内容详实,便于实施。参加项目研究组的教师呈现的方案要体现课后的调整,要突出后续的研究方向。

2、研究过程扎实,能体现出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学生资料包的完成有特色。

3、一个主题的研究结束后要形成完整的案例。案例中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研究的步骤,包括学生的资料卡、调查表、问卷、采访记录、照片、日记、研究小报告等。

4、学期结束在家长、学生问卷调查中,满意率达到90%。

六、综合实践活动安全制度

1、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指导者要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2、实行外出申报制度。指导教师至少要提前三——五天向教科室提出书面申请,由教科室负责上呈校行政,由校行政审批同意后方可外出。

3、外出活动精心规划

(1)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合理的规划。

(2)提高校外活动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校外活动时间。

(3)学生的校外活动应该在指导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展开,学生的校外活动尽可能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

4、争取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另:学生如有活动需要外出,参照外出条例执行。

附:

觅渡桥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教师评选条件

1、认真执行教学常规,能正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年段研究目标,组织学生围绕主题有计划展开研究,每学期至少要有一份详实的研究案例。能完成教研组下达的各项工作,有一定质量。

3、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教学理论,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在组织学生研究的过程中,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4、班级中各组学生资料包能呈现班级特色,体现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在学习资料包评选活动中获得优秀。

5、每学期上一节校级公开课或承担一次校级观摩活动或在教研

组作一次专题发言,效果良好。

6、一学期内有一篇相关论文或案例获区级以上奖或发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包括发表在《觅渡校刊》上)或在校级评比中获一、二等奖,要求真实有效。

7、优秀指导教师由组内推荐与个人申报相结合,参与评选的教师要提供相关的支撑材料。

8、对优秀指导教师学校将给予一定奖励。

综合实践活动优秀资料包评比要求

总体要求:主题鲜明、目标明确、过程扎实,能体现出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具体要求:

1、研究过程解决的是我们想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的问题。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研究的步骤,包括学生的调查表、问卷、采访记录、日记、研究小报告等,2、下载的资料要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把研究中比较重要的资料留下来而不是资料的堆积。可以制作信息卡,提供信息查询途径。

3、照片作为重要的研究过程资料的记录,要有文字说明,并加以挑选;同时作为电子文本加以保存。

4、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教师、家长、社会的评价能适时进行。

5、资料记录比较清晰,以学生记录为主,色彩美观大方。用笔大致相同,以钢笔为主;用纸比较规范,以A4或16K纸为主。

6、尽量以班级中的各研究小组为对象设置资料包,并作为参评对象。

7、资料包中有特色材料,具有创新性。

8、对优秀资料包学校将给予一定奖励,并留存学校档案室。

常州市觅渡桥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撰写要求

一、总体要求:纲目清楚,内容详实,便于实施。

二、具体格式及要求:

1、研究活动目标

根据所要研究的主题设计切实可行的目标,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 感目标。

2、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可以是框架式分课时的设计。主要围绕“我们想研究什么,怎 样研究,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来制定研究内容。

每一课时要有具体研究的内容,并简要写出这一研究中采取的研究策略,学生的研究任务和准备。

每份研究方案,体现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步骤清楚,方式方法明确。最后要适当写出研究反思及方案的调整。

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料要提供具体的搜集方向,包括书名、网络的链接,适当也可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所设计的表格也可呈现,比如计划书表格、日记表格、调查表表格等。

研究方案要体现课前的预设、课后的调整。尤其要突出后续的研究方向。

3、设计方案时可以由项目研究组合作完成,也可由个人独自开发。但项目研究组成员要有个人的再设计、再思考。

备注:活动方案以电子稿的形式,按教科室的具体要求发送至校园网。

篇13:综合实践活动室管理员职责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和价值追求, 也是新课程亮点所在。如何基于学校教育的现实基础, 顺利实现新课程目标是我们一直为之探索的艰巨任务。我省在新课程推广过程中, 经历了新课程理论培训和典型经验推广等不同阶段, 至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进入了以实施模式与路径为特征的常态化运行条件的探索阶段。

一、课程资源的整合是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

在今天, 关于课程的热门话题, 已不再局限于课程的价值和功能, 关注最多的是课程的实施策略与方法。这个转折给人以强烈的信号, 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 在浙江已经走出了新课程理念的扫盲阶段, 同时也进入了课程实施方法创新与改造的新阶段。

在实践中广大教师逐步明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以掌握公共知识为主的语文、数学等其他课程。它是一门需要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个人知识”的实践性课程。这门课程学习过程的最大特点是, 课程知识不是通过讲解、阅读等间接性手段获得的, 而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才能习得。

所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安排几节固定课时, 或指定几个教师负责即可解决。它的实施需要有实践资源而不是间接材料, 是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家庭资源等有利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各种教育资源的大整合。而要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 是离不开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协调参与。因此课程领导力的强弱成了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前提。实践告诉我们, 凡课程实施成效突显的地区或学校, 都有一个共同的优势, 即管理层协调到位有效。

从学校层面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的主体是校长。其主要任务是两个:一是明确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中的任务;二是将各项校园文化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范畴 (诸如社团活动、军训活动、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班团队活动等) , 使校园的课程资源得以充分发掘与利用。从社会层面看, 课程资源整合的主体是教育行政部门, 其主要任务是由地方课改办牵头, 联系少工委、科委、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区、街道等部门或机构, 帮助学校开展带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的专项活动。这就构成了校内校外两个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 形成课程实施的基本路径。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体系、课程评价、课程目标, 以及课程成果等一系列工作可借此路径将课程长久而深入地开展下去。

二、模块化运作方法是课程实施的有效手段

相对来讲, 小学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基础, 课程比较容易推进, 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板块也比较清晰, 且又有学分要求, 所以学校非常熟悉这个课程。而初中则因为课程设计本身就存在领域混杂、实施线索多等问题, 因而常常给初中学校带来困惑。随着课程实践的推进, 初中阶段的课程实施也逐渐探索出有效的模式, 形成了一条能够体现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特征的“模块化实施”方法。下面作简要解析。

校长室在传统校园活动基础上, 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进行分解、重组为一些模块, 按照活动方式和相关责任教师, 将课程任务分配到各职能部门。如对侧重于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主题教育”为主要形式的课程活动, 诸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学校节日活动, 由德育处负责牵头实施 (德育模块) ;对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诸如有专业知识特征的“学生社团”以及与学科教学相联系的课题研究活动等, 则由教务处总负责协调 (教学模块) 。“研学辅导中心”的职责是协调各教研组 (教学) 、年级组 (德育) 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 同时直接管理综合组工作, 综合组由心理、信息技术、劳技、艺术等教师为主体组成的小组, 主要任务是负责跨学科内容的活动管理以及协助校内外的实践活动管理, 如学农、春游、社区服务、外出参观、访问等 (综合模块) 。这种按类分块实施课程, “研学中心”协调各块活动的组织形式, 既顺应了学校固有的教育教学秩序, 又便于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 使课程的落实过程成为校园文化的更新与提升的过程。这对校园文化的重建与课程文化的改造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模块化”所蕴涵的思想与方法, 对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它明确地传递出这样一个重要信息, 就是学校可以对个别零散的传统校园活动进行梳理、分类, 从而设计各板块的目标和内容, 整合成丰富的课程资源。在“模块化”思维影响下, 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则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坚实基础。学校一旦走上模块化实施路径, 便能顺利疏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校内资源瓶颈。

三、基于课程资源整合的“模块化”思维所带来的技术优势

第一, 有利于课时安排。小模块的目标和内容, 一般有着相对确定的“起点”和“终点”, 因此便于学校按模块的特点对课时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弹性安排。比如班团队活动、社团活动可以每周固定时间各开设一节课;学校节日活动可以相对集中一段时间安排;即兴式专题活动, 或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课, 可以根据校内外资源的情况、学生研究的进度由年级组统一协调调课。

第二, 有利于目标的设定。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7-9年级) ”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各领域的课程目标各有侧重, 有的侧重于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有的侧重于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 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有的侧重于发展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等等。因此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的设计各有特点, 于是各职能部门可以根据学校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设计相应的主题和活动载体。以远足活动为例, 团队教育可以渗透在设计班旗、制作班旗, 以班旗作为野外活动中比较明显的标志等场景中。

第三, 有利于教师资源的配置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模块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使学校教师的配置便于在学校管理体系中得到明确安排。如班团队活动、学校节日活动的开展可以主要以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一条线, 一般学科教师则处于配合位置, 而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则可以由教务处、研学中心、任课教师、指导教师一条线为主, 年级组、班主任处于配合的位置, 等等。这样一来, 班主任、学科教师和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法指导教师和小课题指导教师的工作研究的领域有所不同, 相对专业化的分工使教师的精力相对集中, 职责比较明确, 学生活动组织易于有序, 学校对教师的管理、评价易于落实。

第四, 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时俱进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课程, 是需要不断用创意去填写的课程, 也是一个需要与时俱进的课程。模块化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也必将导致课程设计与内容架构的清晰化。可以预想, 在专任教师的教学设计或活动设计更加专业化后, 课程资源的开发取得一定经验后, 学校和教师会体会到各模块之间的共性, 因此在资源利用、指导方法中也将体现出相互联系, 各模块之间的整合或联系也可以更为灵活多样, 并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可以进行共享, 并生成新的方法和资源。

篇14:综合实践活动室管理员职责

我校自2000年与驻地部队——省预备役高炮团建立共建单位,成立“少年军校” 以来,开展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我校的教育特色。后经专家指点,我们认识到少年军校可以成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载体,相信我校师生能在传承的基础上,以新的视野、新的思路、新的起点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特色化的道路。于是,在2010年,我校申报的课题《以少年军校为载体,构建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研究》被成功立项为江苏省教研室第八期课题。经过一年的研究,我们逐步探索出一些课程管理的方法:

一、建设专题网站,开辟研究窗口,亮出学校特色。

网络虽然是一把双刃剑,但只要使用得当,对课题研究以及课程的实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校园网是学校教师交流的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课题立项以后,我校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专题网站,分设研究方案、学习资料、研讨活动、学期汇报和研究成果六大板块。第一步,上传基本资料、课题方案和阶段计划;第二步,每月共享综合实践课程学习资料,发布活动简报,展现研讨过程。第三步,亮出综合实践活动特色案例,及时交流研究成果。我们把课题网站作为展示学校特色的宣传窗口,让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开发课程和实施课程的过程留下美好的轨迹。

二、开展问卷调查,把握课程脉搏,促进课程研究。

把握课程研究方向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设计和汇总本身也是研究,对课程实施具有引路作用。我校对综合实践课程的问卷调查主要做法是:先由课题组老师和学生联合设计并进行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面的问卷调查,然后分年级进行数据汇总和分析,最后撰写调查报告公布到专题网站,让全校师生了解少年军校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积极探索综合实践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不断开发军校课程资源,进一步促进综合实践课程常态发展。调查表明,学生乐于参加军校综合实践研究和训练活动,教师和家长十分支持学校搞少年军校的综合实践研究,他们很希望孩子的综合素质能得到发展。

三、定期进行研讨,群策群力,营造氛围。

综合实践课程要有效实施,单靠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从学校领导层面重视并规范管理,定时定点经常研讨,作出制度上的保障,这样才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正常开展。因此,我们学校成立综合实践课程研究中心组,明确分工,每月召开一次中心组例会,共同商讨课程实施中碰到的问题。每次研讨活动都记录好各位成员的发言,会后发布到专题网站。研究发现,学校的外环境需改善,要彰显少年军校的特色,中心组成员提出设想:可以利用校园的大厅、走廊、花圃和教室墙面,师生共同参与设计、制作、布置与少年军校相关的图片、文字等,打造符合我校特色的少年军校文化的外环境。这一提议得到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师生们献计献策,设计布置宣传性的文字和图片,使少年军校的室内外环境氛围更加浓厚、更具特色。以后在综合实践成果积累的基础上,我们准备创办少年军校综合实践展览室。当然,我们还将着力打造软环境来提升少年军校的内涵,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少年军校特色文化。

四、贯穿理论学习,明确要求,落实课堂。

众所周知,没有科学的理论武装教师的头脑,就把握不准课程研究的方向,也容易使研究偏离轨道。因此我们检索了大量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的理论,列出相关的书目,公布在课题网站,每月布置中心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做好摘录笔记;还要求教师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反思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找出改进对策。

根据学生在校本教材《国防教育》学习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开展校本课程专项调研活动。少年军校综合实践中心组的教师们对学校开展的国防教育进行了全面的听课,对每班进行的国防教育作了过程实录并写下评议和意见。同时,对相关教师的国防教育备课作了针对性的检查。总结发现,大多执教者的备课内容详细,上课扎实,反思切合教学实际,但也有少数教师课堂教学缺乏创新,学生的探究兴趣没能有效激发。建议老师多运用电化手段和图片,指导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国防教育”成为我少年军校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途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开展军校特色体验活动,培养小军人综合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往往以师生的体验为主要手段,在不断观察、合作、体验、反思中获得经验,获得感悟,从中得到综合能力的锻炼。我们结合少年军校的特色来组织学生感兴趣的综合活动,一方面体现特色,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小军人的综合素养:

(1)开发校内资源,学生参与管理,促进自我教育。

(2)引进部队编制,开展命名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3)走出校门举行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

(4)走进部队体验军营生活,感悟军人品质。

六、与体艺学科有效整合,充分展现小军人的风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涉及不同学科不同层面的教师,学校在选取课题组成员时有目的安排体育、艺术、科学、信技等小学科的教师一起参与,让这些教师做学生小组合作研究的指导者,有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活动。

我校利用体育课邀请部队教官来校指导师生学习训练队列步伐和军体拳。学生除了体育课上练习,还要在大课间活动以及班级活动课等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做到全校师生人人动起来,低年级设计军事游戏活动,中高年级打好军体拳,走出整齐的队列,让整个校园弥漫一种蓬勃向上的精气神。体育组负责制订少年军校阳光体育训练和比赛方案。每学期学校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活动,主要通过障碍接力、队列行走、打军体拳三个项目的比赛,评出优胜连队。学生乐于参加比赛,个个斗志昂扬,口号响亮,尽情展现小军人的风采。在2010年11月的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推进会上,我校进行了德育成果——少年军校综合实践展示活动。少年军校综合风采展示主题为“塑军校文化铸学校之魂”。小军人身穿军服以整齐的步伐、饱满的热情接受了市领导和驻地部队领导的检阅,分列式表演以雄伟的气势,高昂的士气赢得了与会领导的阵阵掌声。展示活动上,小军人们还表演了打背包、军体拳、智力大比拼军事游戏。充分展现了军校训练的良好成果和小军人的飒爽英姿,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我校综合实践素质教育的特色成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银行声誉风险报告下一篇:重庆大学数字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