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论文

2022-04-25

个人档案周菊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副校长,苏州市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头人。曾获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一等奖,苏州市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在2015年“一师一优”评比活动中获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省优”称号。从教20载,致力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参与编撰多套校本教材,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班级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班级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论文 篇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述评与对策思考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必修课程,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要引导教师准确领会该课程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述评;对策思考

新课程改革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必修课程纳入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地位和重要性毋庸质疑。为总结前段新课程改革的成果,搞好暑期骨干教师和小学专任教师培训工作,我校组织教师深入全县乡镇学校教学一线,对小学各学科的教学情况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听课调研,并通过与教师、学生的座谈交流,对学科教学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状况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述评

调查发现,全县各学校都按照规定,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列入教学课程表,安排常规课时,有近20%的学校还设置了专职教师;各学校建制度,作督查,’将此课程列入了教师、班级管理的综合考评体系,有的教师还能结合教学内容相机安排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踊跃参与到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中。一些学校还结合本地乡土教学资源,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刘夫青乡温五拨中心小学的剪纸艺术课、冯家口镇车官屯中心小学的南皮落子学习等,都打出了品牌,走向京都,在省市有较大影响。总之,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重视,并发挥着应有的教育功能。

但是,问题也同样存在着,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不能有机结合。

有些教师仍然存在着学科本位观念,将综合实践活动看作是与本学科教学互不关联的课程,没有-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对本学科教学的补充、延伸、重组作用,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功能j而只停留在课后练习的层面,有布置,无检查,甚至仅表现为学生家庭作业的综合。

2,综合实践活动缺少有效的教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程,而处理好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基本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实践,必须在教师针对性的引导与指导下进行。

目前,在该课程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方式和指导行为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偏重活动形式,忽略活动方法的指导;偏重学生活动方案,忽略教师指导方案;偏重活动过程与阶段的落实,忽略具体的活动细节和活动的落实程度。而且,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大部分学校中都由教师依据自身的主观认识和教学需要硬性安排,一些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还处在零散的、作坊式的组织状态;不少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基本认识和必要的统筹安排与管理,目标不明,不讲求科学方法,忽略了课程的多学科整合、多情境应用、多角度拓展等优势,使课程在走向生活与自然中缺失了理性色彩,使其激发教师工作热情,适应教师个性需要,作为生成性资源丰富学生课程内容等等方面的价值和功能,都没能充分发挥、体现出来。

3,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流于形式化。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活动形式化”的倾向:偏重活动形式,忽视活动的合理性、认知性。教师往往只对学生就调查、访问和设计、制作、实验等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却忽视对活动主题或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基本认知和对实践方法的指导。 实践活动本应落实在其教育作用和训练的价值上,而一味地放任,只能把实践活动演变成儿戏,失去其教育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要顾及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教师应努力结合文本内容,挖掘发展因素组织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元认知,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迁移转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酌情兼顾课内与课外,整体与个体结合,专题与个性并行,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为其综合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

4,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由于受落后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求同、轻存异,重表达、轻实践的问题,教学趋向封闭。对实践活动的理解停留在“走过场”的观念中,落实在实际中也是以热热闹闹为多,教学策略简单化、机械化,训练价值不大。课堂教学呈现的是虚假繁荣,学生缺乏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这对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创新能力培养没有多大帮助。

二、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非学科性课程。它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

作为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六个方面的特点。

1,学生参与的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自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为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它把学生推到了课程活动的主体地位上,即使是教师规定内容的学科活动课,也可以学生独立或半独立的活动为主。例如安排学科游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游戏,让学生表演自己的节目等。

2,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活动课以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学生。理想的课程安排既有全校性的,也有班级性的,并且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富有吸引力,充分满足和发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

它要求在其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或项目的选择和确定上,克服从书本到书本、从文字资料到文字资料的局限,甚至可在引导学生联系自然或社会现实,做纯文化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内容的形式载体和实现学习目标的手段,也是区别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虽然活动课多采取班级授课制,但它可以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编排,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参加合适的活动;它摆脱了课堂教学中惯用的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模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3,知识观念的渗透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其开放性使其具有比课堂教学更广泛的渗透性。所谓渗透性是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接触各学科的知识,接触不同的社会人群,亲身体验与不同人群的交流合作,能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各学科知识的交融建构,受到不同思想、方法的熏陶和感染;学生在实践中必

然生成新的个性化知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体验,并在其探究、思考、重新审视与考察的过程中,建立起积极的知识体系和社会价值观。当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必须伴随着教师积极有效的指导和引领。

4,活动内容的丰富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虽然也遵循课程标准的原则和精神,却比课堂教学有较大的伸缩性和多向性,教学内容更加广泛和丰富多彩,能够加深和扩展学生的学科知识,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情操的陶冶。

5,活动的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过程,要求学生在“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感受生活和获得的直接经验,并通过“思考、探索”等实践环节,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实践和创新能力。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自觉遵循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以课堂实践为主阵地,以学生实践活动为核心,以课外实践活动为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既全面又深刻的提高。

6,活动范围的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课本,超越教材的体系,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深入体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它最基本的要求,是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从学生所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实际出发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整个过程都以学生为核心,都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深广度,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思想品德修养,丰富情感,提高自学能力和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追求新知、独立思考的精神。

三、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对策思考

1,学习交流,更新理念,发展专业能力。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教育和课程新理念的落实。能否把关于教育改革和持续发展的国家意志、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而其前提是课改实践者的理论学习,更新理念,彻底“洗脑”。教师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厚实的知识素养,没有扎实、过硬的教育教学基本功,课程改革是无法进行的。

在座谈中,不少教师反映:使用新教材,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总感觉教学时间短,不够用,一些问题的处理不是很理想;对什么是及时有效地指导:怎样才算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怎样处理好教学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等问题莫衷一是。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不明晰,当然,也缺乏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其认识水平和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成效,其对新课程的理解与解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其参与状态和程度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推行。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对新课改意义的认识,增强专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要积极参加各种新课程培训和教研活动,不断吸收新信息、新理念,及时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要迅速实现由知识的传授者、管理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角色转变,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努力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要强化对新课改教研活动的组织协调,组织教师深入研究新教材,围绕课程改革中的疑、难问题开展学科及年级之间的教学研究和专题探讨,反复实践,不断总结、升华,尽快适应新教材,发展新课程。

2,课例引领,加速转化,提升实践能力。

从各国课程改革的历史看,一些重大的课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课程理念与教师行为的转化上。而要完成从理念向实践的转化,要经历一段极其艰难的路程,这个转化的历程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尤为艰难。

一些教师有进行新课改探索的愿望,但对如何进行、怎样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认识尚处于朦胧之中。因此,对教师进行及时、有的放矢的专业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对于课堂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的探讨,应在理论知识学习之后,引导教师展开对典型案例教学的观摩、分析、研讨、评价。从而,促使教师进一步认识到:课堂实践活动并不是单纯依托课堂的单独训练,而是把活动融入每个教学环节;启发、引导教师对这些课例作深入思考:如何活化教材内容,挖掘实践活动的资源、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经常开展真实而有意义的研讨活动,是激发、保持和发展全体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这种“生活化”的研讨活动,是最富有灵性、和谐、丰富的教师培训方式和情境,可激励每个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享受学习与提高。其中,要引导教师树立现代大教育观,设法把小课堂与大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的习惯和能力,引导、促使他们用敏锐的眼睛捕捉灵动的信息,填补课堂的空白。

国家新课程实验区是实施新课程的示范,有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大量鲜活的新课程实践经验可供学习、借鉴,新课程实验区教师探索积累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能为我们提供具体可感的、丰富的一手资料,是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重要资源。要组织教师反复观摩、研究、探讨试验区的成功课例,探寻他们的实验过程,了解他们在其中的困惑、挫折、问题及对策、经验,以帮助教师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更好的实施新课程。

3,评价督导,建立配套制度,营造环境氛围。

制度是实践的鞭策和标准,是推进理论现实化的实践方针。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必须建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配套协调的制度,才能确保此项改革的理性发展。

例如,教学评价是衡量课程改革成败和调动师生积极性的杠杆,健全评价制度,才能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拓宽综合实践课程的空间和道路。综合实践活动是全新的课程,必须建立新的评价制度,才能准确测量其课程能效,才能推动其良性发展,落后的教学评价体系必然制约改革,用县乡统考成绩对教师进行评价、排队的做法只能捆住我们的手脚。各级教育管理干部要树立完整的新课程理念,高度重视对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全面、完整的组织管理和考核评价,切实抓好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能力的锻炼培养,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实施环境,积极推进这项新课程改革。广大教师应当积极适应飞速发展的教育要求下的角色转换,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又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学生实践过程不是独立进行的,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这就要建立科学的教师监控制度,使各环节的教学都有可循的规定性。在课程内容上,教师指导的根本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制度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我们有了对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目前状况的清醒认识,充分认识了这项新课程实施的价值和必要,形成了其实施的科学对策,这项新课程就一定能得到良好、健康的发展。

作者:赵金峰

班级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论文 篇2:

遇见,在最美好的年华

个人档案

周菊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副校长,苏州市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头人。曾获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一等奖,苏州市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在2015年“一师一优”评比活动中获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省优”称号。从教20载,致力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参与编撰多套校本教材,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27岁那年,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一次邂逅,成了我20年教育生涯中最值得回味的转折。

教育家普罗塔克曾经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我想说,教师也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点燃我内心火种的引线。

缘起:那些初见的美好

2003年深秋,一直默默无闻、全身心扑在语文教学上的我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在2004年3月召开的吴江市课改展示活动中,上一节综合实践活动的展示课。接到任务时,我茫然不知所措,彼时“耳闻”这门课程也不过两个月时间。学校领导当时对这门课程也仅仅是“半知半解”。凭着一股“学,然后知不足”的精神,凭着身后一个年级组老师携手默默做后盾的感动,我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综合实践活动之路。尽管有满腔热情,但选择活动主题这第一关,就费尽了我的脑细胞。定题、推翻、再定题、再推翻,如此反复的思考、研讨,最终确定活动主题“小镇旧事——寻访盛泽古建筑”。于是,2003年的一整个冬季,我与学生一起分组制订计划,查阅《盛泽镇志》,采访撰写镇志的几位老文化人,走遍盛泽镇的大街小巷,踏遍每一座古桥,实地考察一所所老宅,了解它们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学生的收获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一个刻在青砖上的弄堂名“染坊弄”,能帶领我们感受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盛泽“户户机杼声、家家染彩练”的繁闹;刻在白龙桥上的“晴翻千尺浪”,多么生动地写出了当时白龙桥下白帆群萃,丝船往来,上下如织的繁华……走出课堂,我才知道以往只是带着学生纸上谈兵;走向实践,让我幡然醒悟,为什么课上侃侃而谈的学生,采访时会涨红脸磕磕绊绊地提问。2004年春,我和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课得到了全市观摩教师的一致好评。有的老师甚至用了“完美”来评价,我知道这两个字评价的不是这一节课的设计,而是对于“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这一理念的认同。

如此美好的初见,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实践”的种子,且它以蓬勃的态势强有力地萌发。

2007年,对综合实践活动,我已经摸索了四年。在实践中,我忙且快乐着,我与学生一起养蚕宝宝,一起了解盛泽镇的丝绸发展史,一起勘测盛泽镇的水质,一起调研公交车路线的合理性……丰富多彩的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他们以看得见的速度飞速进步。同时教授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我,对于引导学生写作更是得心应手,综合实践活动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写作素材,更让他们“言之有物”;活动中,学生往往会对熟悉的事物产生全新的认识,对某些常见的行为会进行反思,在他们心有所感、心有所触时,及时引导,他们的习作便会“言之有情”。慢慢地,我的学生每月发表的作文越来越多。综合实践活动,让我的学生收获满满,从看不见的成长到看得见的成长,皆有。综合实践活动,让作为教师的我,收获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点赞,同事的羡慕,我不免沾沾自喜。尽管自喜背后,我也常常闪过念头:我的学生是真的喜欢这门课程,还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仅仅因为这门课程活动多才喜爱?看到学生不愿意深度思考,活动大部分停留在浅表层时,我也会闪过困惑:活动指导是不是应该有长程意识,是不是应该进行系统规划?

心动:再见已是风景独好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个姗姗来迟者,难免给大家一种陌生感。起初,观望者、徘徊者居多。

1.一个人的成长。

2007年暑假,苏州市第一届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暨优秀指导教师评选活动拉开序幕。吴江市先进行选拔,我有幸被学校推荐参加。当时,我只关注“活动”,整天策划着带学生进行各种校内、校外的实践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主要是指导学生把前期活动中获得的资料进行分享交流、谈谈收获体会、用文字或画笔记录活动过程等。那时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得不能再常态,甚至有些形式主义。我没有静下心思考如何进行系统的课堂指导,猛然要参加赛课,且借班上课,我再一次懵了。吴江市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沈丽萍老师如及时雨般给我送来了锦囊,在她的指导下,我开始学习相关课程理论,我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3~6年级)》,读郭元祥、张华等专家的著作,系统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学科的特点。我开始反思自己以前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解,学习与反思,让我终于明白,以往为什么学生没有深度探究的欲望,因为我“大包大揽”了,学生看似在热热闹闹地活动,但他们只是木偶,我要他们研究什么,他们就研究什么,我要带他们去哪里参观,他们就去哪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开始淡化自己在这门课中的“主导”作用,把话语权交给学生。以活动主题的确定为例,我开始以学生的兴趣、意愿为主,而不再一味地选择我认为合适的、有意义的、高大上的主题。我开始学习“思维导图”,尝试系统地规划主题活动,尽可能地在考虑学生年龄特点的基础上,挖掘活动的深度与广度。整体性的规划,让我开始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这门课程,而不再是毫无章法地小打小闹。我也开始思考综合实践活动课到底应该上什么,为什么这样上,怎么上?有了这样的追问意识,我开始把课堂重心放在学生的需要上,及时地发现学生在活动中最薄弱的环节,并寻找最佳的指导时机。2008年,我执教《学会乘公交车》一课,获吴江市第一名,接着又参加苏州市决赛,幸运地获得了一等奖。

赛课的过程,是我真正认识这门课程的过程。这次比赛获得的好成绩,也让学校下定决心,不断在我背后“抽鞭子”,赶着我走上综合实践活动专业发展的道路。

2.若干个团队在成长。

我校一直以“科研为先导”,学校主课题从“九五”到“十二五”,一脉相承,紧扣“丝绸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这十多年来,我和课题组成员积极开发和挖掘盛泽独特的地域资源,逐步形成具有盛泽实验小学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并开展“校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2008年,我加入吴江市教研室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心组,开始定期参加各类研讨、磨课、培训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是“活动”,更是课程;它不仅关注“课外”,更关注“课内”。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重点在哪里?摸着石头过河,只有下水走一走,才知道水到底有多深,才知道踩着哪块石头会走得更稳。我与中心组的老师一起,首先研究不同的课型。我多次在吴江区综合实践活动培训中,上示范课、研讨课、做讲座,并与组内老师一起编撰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刊物——《实践》,把成熟的课型与全区老师分享。

2012年,我有幸加入苏州市综合实践活动大市中心组,跟着徐燕萍老师开始了更为深入、更为专业的研究。同年担任吴江区(2012年9月,吴江市撤市设区)平望片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长,带领平望片的老师紧跟苏州市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步伐。2013年,我们以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为旨归,尝试“短平快”的短线课研究,片里多位骨干教师陆续在吴江区、苏州市、江苏省赛课中获奖。2014年,被评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后,在徐燕萍老师的指导下,在紧锣密鼓的学习、培训中,我飞快地成长,课堂指导开始指向同一个长线活动中的不同节点,并尝试以主题为突破口,开展系列化的课堂教学研究。如开展主题为“巧剥果蔬”的长线活动时,我带领骨干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的短线课堂指导活动。杨建英老师执教《水果皮去渍大挑战》,仲芳芳老师执教《剥洋葱不流泪》,我在苏州市课程研修活动中执教《巧剥水果有妙招》。现在,我们研课的思路更加开阔,开始“同主题不同学段”“同主题不同学科”的研究活动。六年级最近开展的“我是小导游”活动,是多学科教师的联动。以一个个充满挑战性的项目逐步推进活动进程,每个项目都涉及学科整合。信息课上,学生上网搜集手工绘制地图的方法与图片;大课间,班主任带着学生环游校园,欣赏校园景点;美术课上,学生到校园各地取景,画下自己最感兴趣的校园一景;数学课上,学生和老師一起学习地图与比例的知识;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绘制校园手绘地图,确定校园参观路线,绘制导游图;语文课上,学生写导游词,模拟做小导游……

恋上: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成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后,曾经有个阶段,我很迷茫,为什么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这门课程对学生、教师、学校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

那天,我和一个同事以及她读四年级的孩子一起吃饭,那个孩子对于酒酿圆子很是好奇:“酒酿为什么跟米的味道不一样,是不是米饭里面加了酒?”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我第一反应就是大力肯定他:“这个问题问得好,你回家可以用米饭和酒做个实验试试看,再采访一下你奶奶,还可以让奶奶教你怎样做酒酿。”小朋友的反应是太麻烦了吧。他的妈妈,我的同事,在一旁扯后腿:“超市里有的卖的。”这件事给我的打击很大。我们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按计划正常开展的,可是学生没有如我预期那样,综合实践没有成为一种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渗透于每一门学科的学习,乃至影响日后的学习、工作。

在我无比困惑的时候,那年暑假的吴江区班主任基本功比赛,我辅导的六位班主任都进入了吴江区决赛,其中三位老师获得区一等奖。回来后,他们兴奋地告诉我:班队活动方案就是套用了学校几个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案,我们拿到了非常高的分数。

他们的话让我茅塞顿开。从那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用统整的理念,来策划、组织、实施各类活动;有意识地用综合实践活动的思维方式来影响周围的人与事。

1.用“综合”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某天,巡视晨会课时,我发现教师在进行文明午餐的常规教育。教师讲得声嘶力竭,火冒三丈。中午,我去看了这个班级的午餐情况,发现还是很糟糕。后来我找那位老师谈话,给她支招:让学生通过观察、采访、调查等方式,自己去寻找文明就餐的秘诀。后来她真的按这样的思路引领学生开展自主活动,果然班级管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她也把这个经验在学校教师会上进行了推广,让更多的老师了解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2.用“综合”的方式统整各类活动。

我校每学期都会开展各式各样的主题活动,以德育活动来说,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但老师们总反映活动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因为很多活动,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好好准备,一个活动开始了,赶鸭子上架,应付一下结束,再开始下一个活动。教师疲于奔命,学生负担很重。我尝试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德育活动、主题节日活动、家校联系相整合。

2016年9月,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结合科技节主题“神奇的空气”开展。五年级各班开展了“不可思议的孔明灯”主题活动,学生分组上网搜集资料、探究原理、创作设计、动手制作。学生还对生活中的废纸、纸盒等材料进行创意利用,以“创意、实用、美观”为标准,大胆尝试,并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纸盒创意的图纸设计。在此基础上,我们邀请全体家长共同参与年级展示活动。快乐的亲子创作环节,各班学生与家长聚集在教室里,在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的组织下,围绕着同一个主题用废纸进行创作。废旧报纸、废弃的纸盒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废旧纸品在孩子和家长们的手中,变成了一件件让人惊艳的手工作品。在班级评比的基础上,各班评选出3件“班级最佳作品”参加年级评比,然后全体四年级学生和家长对24件“班级最佳作品”进行终评。

3.用“综合”的意识开发校本课程。

校园里新种了好几棵桂花树,那年秋天,刚刚学了《桂花雨》的四年级学生连着几天摇落桂花。我要求老师们在课上进行批评教育,老师们反响很大。语文庄老师说:“这说明他们是用理论来推动实践,用实践来修正或补充理论。”音乐杨老师自我检讨,她让学生欣赏了《四季调》后,特地指明了桂花树的位置!综合实践活动老师们提出可以开展研究桂花系列活动。老师们的发言,让我深受震动。我校的石榴树已经成了学生们心中校园文化的象征。于是,以此为契机,四年级全体教师与学生一起策划开展一系列活动,既丰富学生的生活,又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使无序的、不规范的活动,变成有组织、有计划的长期活动。

正如薛法根校长常常提醒我们的:学校的每一处景点都要成为活动资源,成为一种文化。我与学校老师一起致力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校园石榴树、名人大道、知然亭……都被开发成了微课程。

只是因为在人群里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那一次与综合实践活动美丽的邂逅,彻底改变了我教育生涯的轨迹。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回过头来,才知那一眼已是一生一世。爱,已经融入了骨髓里。<\\Ysc02\d\邱\江苏教育\小学版\2017\02\KT1.TIF>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作者:周菊芳

班级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论文 篇3: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尝试与困惑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已多年,但由于各种原因,综合实践活动课鲜有成功的模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尝试与困惑。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尝试 困惑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均要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但是实施多年以来,因地方管理、校本实施均不到位,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一般只停留在“课外活动”这个阶段。

目前,各级教学研究部门提出以科研课题牵动课程改革,各校也开展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但是,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少涉及实践层面,甚至鲜有人尝试综合实践活动课。

这些年,根据课程改革的精神,为了贯彻语文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任务,笔者在没有具体指引的情况下,一路探索,每学期都积极开展演讲,表演课本剧,学写歌词,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和辩论赛等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过了“课外活动——活动课(包括科技活动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漫长发展过程,最终形成常规,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点成就。

如为了成功地举行演讲课,笔者首先根据“综合性学习”的候选题目,结合各班实际,定下选题;其次,把全班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收集材料,写好演讲稿。演讲稿是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出演讲的目的、内容和形式,可以说写好演讲稿是演讲的关键。如以《笑对失败》为主题的演讲稿,(4)班普遍观点单一,内容空洞,事例缺乏说服力;以《说勤》为主题的演讲稿,(3)班整体水平较高,还能结合身边事来写,很有意义。第三,笔者告诉学生演讲技巧和注意事项。如有的学生性格腼腆,信心不足,于是笔者先要求学生背熟演讲稿,“背熟了,脱稿了,信心自然回来了”。同时,笔者还会下载优秀的演讲片断给学生播放,并从声音、语气、语调、肢体语言等方面指导学生演讲技巧,并做示范,最后进行个别指导。第四,精心组织演讲展示课。其中,制定好比赛评比标准是关键,笔者邀请科代表作主持人,制订好演讲展示课的流程,写好开场白和结束语,并邀请专业教师和学生代表当评委。

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1.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进步与发展

个性健全发展是本课程的根本目的,学生是课程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者。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只有一两个课时,却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如这次演讲比赛就令学生收获颇多:第一,学生学会了写演讲稿,掌握了演讲技巧,陶冶了情操,提高了语文素养;第二,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第三,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作为一种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型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主动探索、发现和创新等基本特征,它改变了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输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帮助和指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技能,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方式的确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不光进步了,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创新和实践能力。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课程建设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转变了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改变了课堂教学策略。强化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培养了教师的协作精神,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特长和组织能力,拓宽了教师的知识结构,使教师的专业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进一步促进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

3.获得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初步经验

第一,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结合学校和学校所处的地域环境所具有的丰富教育资源这一优势,以学校为本,开发具有本校教育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第二,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般实施流程,如研究性学习假设问题情境——师生共同研究活动主题——学生自主策划活动方案——活动实施——成果交流——总结反思(评价)。

第三,初步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法,设计了评价表格,获得了评价经验。

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困惑与想法

1.重视不够,缺乏规则

(1)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与现行教学管理模式的矛盾

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和地点多变,时间不固定,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任务呢?如果要求科任教师共同完成,那么就与现行教学管理模式相矛盾。课程管理,是教学管理的范畴,由学科为主线进行管理,容易产生班级管理与学科科组交叉、重叠的管理问题,目前只能在学校领导的协调下采取相对灵活的管理措施,但是这种临时性的措施难以持久,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2)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态度暧昧

有些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升学无关,只是口头上重视,实际行动则应付了事,既没有制定相应的课程,没有制订实施学校综合实践的规划,又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如课程档案制度、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制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教研制度及课程管理制度等。

2.各自为政,随意性强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笔者是摸着石子过河,有很大的随意性、学科化。课上到哪里,笔者一时兴起,就会围绕语文学科展开实践活动,鲜有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活动。这与校本资源匮乏、师资培训力度不够、引导不够有着直接的关系,容易导致课程实施的随意性和理解操作的偏差性。

3.保障安全,责任重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活动课程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化。如在开展《广州城乡禁摩利与弊》调查中,学生站在大街上记录违禁摩托车的往来数据。对此,笔者是胆战心惊的,假如学生发生意外,笔者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育行政部门强调安全,校长是学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考虑到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很多学校都限制学生利用校内课时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这就造成校内课时的浪费,学生学习与教师有效指导之间的矛盾。另外,校本实施过程注重活动形式,轻视活动实效性,难以保证课程质量。凡此种种问题急需解决,才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质量。

4.素质低下,不敢尝试

对于《“说勤”演讲比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是毁誉参半,主要原因是学生第一次在公众面前发言,有些胆怯,没有领悟演讲的要旨。但是,笔者却对学生说:“你们很棒,有这个胆量,真是难能可贵。”许多教师都说:“我就不敢开展这样的活动,起码不敢在这样大的场面开展。”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不要怕起点低,底子薄,“屡败屡战”,终有成功之时。

5.自导自演,失却意义

有时,教师为了应付公开课,保住面子,往往越俎代庖,自导自演,学生成了课堂的摆设,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还有意义吗?其实,学生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综合实践活动,才能形成自主探究学习,所以教师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简单地形式化,如把综合实践活动弄成在教师“导演”下的节目表演,或者在教师指挥下的手工操作,这样的活动无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行为的形成。

6.如何评价,无从下手

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和多角度来评价参与这个课程的学生,但是直到目前为止,笔者也没有拿准一定的尺度,通常先采取自评、小组评、指导教师评、学生反馈意见、列举综合评价表、分级评价的顺序。可是,到底优、良、中、差的评价结果是评价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还是态度和情感呢?这些都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笔者只能边实践边摸索了。

三、结束语

开展好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教师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改变学生的过去,但是能通过努力改变学生的态度,并能让学生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改革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教师要身体力行地勇于尝试,推动它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南沙第一中学)

作者:李淑萍

上一篇:大闸蟹无公害养殖技术论文下一篇:税务系统依法治税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