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学习心得体会

2024-05-08

教研员学习心得体会(精选9篇)

篇1:教研员学习心得体会

教研员学习心得体会

2013年1月28日至30日我有幸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中小学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员培训班学习,在这三天的学习培训中,我有幸观看了都匀二的三位教师与本县教研员的精彩报告,使我感悟颇多,受益匪浅。他们的报告,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上的收获,更是能力的补充。培训的时间虽短,但给了我强烈的感染与深深的理论引领,让我明确了教研员的角色定位,深刻地领悟出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一种努力的方向。通过学习,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思想的转变

通过培训,使我对教研员这个角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教研员不只是听课、评课、检查常规教学工作这么简单。教研员是老师的老师,是专业引领者、指导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师们一起研究、探讨存在的具体问题,看到教师们看不到的,想到教师们想不到的,有着榜样作用。

二、理论的升华

专家们的精彩讲座给了我一次次心灵的撞击。聆听了都匀二中副校长罗绍良讲座的《课题的申报与管理》,他通过大量的理论知识讲座作了全面的剖析,使我茅塞顿开;聆听了都匀二中陈德亮和王云老师的讲座,使我认识到要想成为优秀的教研员,必须重视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聆听了县教育局蒙永城老师的讲座,使我懂得了一些使用技巧,知道了如何指导教师参加中小继教的学习和收集好各种资料,如何利用这个学习的平台进行交流和学习,充分提高了自己业务能力。

三、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

教研员是学校教研工作的引领者和指导者、是老师的老师,要想真正地成为老师的老师就要学无止境。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这样教学研究才能深入,教学质量才能保障,教学成果才能丰硕。

“语言是花苞,行动是果实,”有了深刻的培训体会,就要把它付诸于行动,在今后的教坛上,我要把学到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校本培训,带领全体科任教师积极学习新课改,更新观念,努力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力争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都江镇中心小学 潘 作

二〇一三年二月十五日

篇2:教研员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培训,我认识到:“作为教师,不仅是一个学者,更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育人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必须以局内人的身份“进入”生活本身,“入乎其内”,根据教学现场当时的“内在真实”,来展示教学的真实面貌。

在教育这个舞台上每天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的和不平凡的教学故事,这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发生、出现、遭遇、处理过的各种事件,不是瞬间即逝,无足轻重,淡无痕迹的,它会长久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教育教学。从培训中老师所谈的这些亲身经历的事件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得到很多大启发,甚至产生了心灵的震撼。

培训内容中,对加强师德师风、教师专业化成长建设的内容,我有很多感受。

到底什么是师德师风?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师风,是教师的行为规范。师德、师风对一个教师特别重要。因为,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随令不行。”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这些都是师德师风的体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了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研员呢?,通过培训,我认为,“先做师之生,再做师之友、后做师之师”。

一个兼职教研员只有热爱学生,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有责任地关心教师的成长,敬岗爱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为师之友。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的,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和睦共处的教师。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成就。

在这里,许多老师敬岗爱业的事迹常常感动着我。尤其是很多教研员,他们是真正将自己的心掏出来献给教育,这样的老师非常值得我学习。相比之下,自己也觉得有些惭愧。在多年的教导工作中,我注重了教育行政工作,仿佛没有真正走进教研中去。没有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去了解他们怎么想,为什么这么做,往往是事情有了苗头,出现了征兆,才去寻找解决的办法,这样往往使自己的工作显得被动,还得不到教师的理解;有时和教师交谈太少,整天忙于各类繁杂的教学琐事,各顾各的。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要立足我的本职工作,努力地做好一名有为有位的新时期的教职员,在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挤时间抓教研。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在勤学善思中创新工作实效,在反思中抓到新的增长点。树立好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教师、严父、”的形象,多和学生交朋友,多促膝谈心,多加强团队的建设,多多学习教育理论,多多完成各项分析报告。真正走进教师、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她们健康成长。让我们的教师都有“沉下去”、“走出去”、“坐下去”、“钻进去”的意识。

通过培训学习,我坚定了自己“教书育人”的思想,更坚定了学校教育要很抓教研的工作,要逐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去做,完善自己。要坚定不移地热爱自己的教学事业。“做一天蜡烛,就要发一天光;做一只春蚕,就要吐一寸丝。”这是我的教育观和思想观。要有一种教师的使命感。因为我深深地懂得: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悟、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需要以强烈地使命感为基础的,是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做代价的。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辛劳,甘于付出,,甘于无怨。

通过培训,我懂得了怎样去爱学生。“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研员,今后我要努力做到能爱、善爱,去关爱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的成果。“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所有的教师。

通过一周的学习,使我深感自己肩负的是重担,也清楚地看到了差距:与先进单位的差距,与兄弟单位的差距。要想缩小这些差距,我只能不断地深入学习与实践,经常进行教研反思,总结教研经验,摸索出适合我校的教研规律,在反思中促进成长,在学习中促进成长。

通过培训,要鼓励自己“不断地去学习”,我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他人的新经验,使自己具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强化“自育”意识,勤学苦练,做到“问道在先”,积极开展新课改下的教育教研工作。

通过培训,我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知道一位优秀的教师成长是离不开反思,反思让我们认识了自身在教育教学上的不足,反思让我们认识到了只有努力,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做好一名教师,只有做好一名教师,才能有资格做好教研员。作为教研员,不能只懂得一些知识就行了,要有坚实的理论“底色”。

通过培训,我感觉自身的差距很大。培训只是一个手段,培训只是一个开端,与他们优秀的教研员相比,不足很明显,今后只有快马加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研修能力才能不虚此次的培训。

篇3:教研员学习心得体会

校本教研是学校教研活动的主要方式。有效的校本教研应建立在教师的客观需求、真心参与、真挚交流、虚心借鉴的基础之上。校本教研工作开展得是否扎实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越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学习动机推动学习行为,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怎样调节和激活教师的学习动机,是学校的管理者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学习动机的内涵

动机是激发、维持、调节并直接引导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推动力量,学习动机则是指直接引发和推动个体学习活动的内驱力,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具有激活、定向和强化功能。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动机 = 效价×期望。学习者对达成某一学习目标的效价与期望越高,学习行为的指向越稳定,动机就越强。

二、激活教师学习动机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激活教师的学习动机,为此我校特编制培训需求调查问卷。以调查的数据为主要依据,根据教师的学习需求, 学校再做出相对应的措施。

(1)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排在第1位的是缺乏新教育信息的交流渠道(占72.9%)。为此,我校首先是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如2012年我校赴杭州参加“千课万人”小学数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达8人次,赴温州、文成、乐清、虹桥听课、学习培训达七十多人次。第二是鼓励教师与教学理论对话。每学年我校都会选订《小学数学教师》《小学语文教师》等多种教育报刊供老师学习,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理论素养和内动力。第三是网络平台。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一台电脑供各年级教师使用,让他们及时了解教育动态。

(2)推进名师带动工程。调查结果显示,有60.4%的教师选择学习他人经验这样的培训途径来促进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他们希望通过名师的引领和指导,现场观摩,目睹课堂教学的实况,以此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手段和优化教学方法。为此,学校特邀特级教师余国平和温州市优秀鲍志明两位老师作为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的指导老师,定期为学校教师作指导。试图让一部分教师先“富起来”成为领雁人,然后在领雁人的带领和影响下,通过“以点带线,以线促面”的模式推进全体教师专业化发展。

(3)满足培训内容的需求。任何领域、任何形式的学习活动都必须遵循学习活动本身的规律,考虑到它的学习对象,遵循学习主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分析他们的学习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缺乏对教育教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占62.5%)、缺乏教学科研意识和方法(占39.6%)。这些问题反映了当前教师面对新课程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状态,完小教师更是如此。为此,我校从实际出发,在校本培训的内容上应侧重教师对教育教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方面的培训,以及教学科研意识和方法的培训。

(4)构建非正式教师教研组织。所谓非正式教师教研组织是相对于经过教育行政安排、具有合法地位的“正式”组织而言的, 它是学校教师为追求同一个目标暨自身专业发展而自发自愿形成的一个“民间”教研活动组织,具有机动性、组织性和纪律性。与教研组相比,它更具有机动性强、吸引力大、沟通效率高,能扩大信息沟通,弥补校本培训的空白点,能充分发挥教师榜样作用,挖掘教师自身专业资源。为此,根据《乐清市教育局关于实施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的意见》精神以及按照非正式教师教研组织构建的原则,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成立了属于自己学校的“领雁工程”暨语文和数学非正式教师教研组织。由于是自愿参与,所以动机较强,有一定的目标和需求,从而更能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篇4:强化校本教研 促进有效学习

召开动员大会,讲形势,摆事实,彰显教學改革的必然性

确定改革的方案以后,笔者先后三次在大会上做报告,阐述高效课堂的理论和实践、阐述我校的二级自学辅导法教学改革的内涵。通过谈外地学校的改革成果、谈个人的从教体会、管理经验,让全体教师感受学校在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校本教研方面的诚意和决心,彻底消除部分教师认为改革会“一阵风”“走过场”的想法。

我们要求一线教学人员在校长的整体策划下、教学副校长的主抓下,在教导处、年级组、备课组等各层次负责人的引领带动下,结合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研讨学校总体方案、制定各层次改革方案。备课组层面上,要求各位一线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对学校方案开展讨论,首先是质疑,进而研究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改革之初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实际查找问题、思考出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改革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在大范围内营造改革的氛围,促进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杜绝教师“朝三暮四”搞教改,今天课改,明天传统;尤其要坚决反对以课改为名,在课堂上“耍花枪”,搞“虚假繁荣”,形式花哨却没有实际效果。

下大力气强化教师教改理论的培训

详细讲解已被公认为是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使一线教师接受理论的同时,产生在实践中应用的强烈渴望。我们安排前往先进地区学习过的教学人员讲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要求他们在讲解中结合具体的实施困难、实施细节谈问题、讲思路,展示成功案例。这些有理论指导、密切联系学校实际、学科实际的培训工作,激发了教师的改革愿望,推动了学校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开展活动、促进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形成常规性教学领导听、评课制度,由校长率先垂范讲教改“示范课”,其他学科骨干教师跟进。课后要评课,提出整改意见,然后进入课堂再实践。成型后由骨干教师承担教改“展示课”。并且定期召开课程改革推进会,由教学领导和教师谈课改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学生谈自己在新课型学习中的心得体会,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使新课型日臻完善。每学期,我校都举办学科教学论坛。要求以学科为单位展示学科成果、展示的内容可以是学生作品、教师讲座,也可以是学科建设成就,我们强调参与教师的普遍性、展示成果的全面性。每个学期,我们还定期组织各学科在教改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老师讲教改“展示课”,邀请市教研室教研员莅临指导,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查找探索中的不足。这种形式本身就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动力。从实际效果看,这种活动提高了大家的成就感和对教师职业的心理认同。

十三中全体教师将坚定不移地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执著探索,稳中求进,努力打造更为高效的课堂模式,实实在在地办教育。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第十三中学)

篇5:教研员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使我深深体会到: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这一第一要务,必须是科学的。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重要,之所以我认为它将在不久的将来或十七大、或十八大会写进修改后的新党章,是因为它应该成为我们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试想发展继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不用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做行吗?不行,那只能是教条主义。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不用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怎么能强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取得怎么的预想效果?不进则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价值观、文化的渴求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果不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执政党应如何去满足。从这一点看,“科学发展观”就应该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和开放二十年来经验教训的最精辟的总结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无时不在求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年,我们党逐渐确立了科学的发展观,制定计划,考虑到了中国的国情、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实施。从经济建设目标的确定,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观点,从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二番到翻三番,就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由于经济发展观的科学,这个目标实现了。政治上的科学发展体现的也非常明显从反对党内不正之风,不正视党内存在腐败到开展反腐败斗争,从我国在20年来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看得出我国正在向法制化国家迈进,而出台这些法律并不是在一夜之间,而是成熟一个出台一个,出台一个落实一个,这就是科学的发展观。从**化进程上看,老百姓敢说话了,敢发表不同意见了。文化上的百家争鸣、百花争艳,从科学意义上讲,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胡锦涛和党中央正是总结了这些成功的经验,才提出了具有历史性指导意义的科学发展观。

篇6:民和县教研员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2018年7月1至7日,青海省民和县兼职教研员40人一行头顶酷暑来到了美丽的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为期一周的国培计划业务培训。从大美青海之东部门户到中国金融中心上海,是一种传统与进步创新的碰撞与交流,是对教育最前沿的一种思索与自我的反思。虽然担任教研员时间不长,但通过几天的培训让我仍然受益匪浅,感悟颇多。

一、提高认识,努力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和文化修养。“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河水。”这是现在常说的一句话,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丰富自己的知识。是的,学习是现代社会永恒的主题,作为一名教研员,学习尤为重要,教研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己服人,使自己真正成为老师们值得信赖的参谋长。所以平时要多读书、尤其要研读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还要多看报、听广播、看新闻,汲取政治营养,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在业务方面,要虚心向老教研员学习,经常翻阅教育教学杂志,上网查阅资料,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观看教学光盘,并随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

二、做一名甘于奉献的教研员

奉献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无怨无悔的积极行为。奉献应当是默默的,不是为了做一件好事、有一点付出,唯恐天下不知,大肆宣扬、到处吹嘘。无私奉献是不求回报的才是幸福。作为一名教研工作者,我一定要敢于奉献、勇于奉献、甘于奉献、乐于奉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愿把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地奉献给我所挚爱的教育教研事业,在教研工作中寻找和品尝快乐人生。

三、求真务实,深入一线解决问题。

教育科研离不开老师,离不开学生,离不开课堂,因此,教研员要走进课堂,走近教师,走近学生。教研员只有深入教学一线,才能倾听他们的困惑,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薄弱环节,汲取成功经验。掌握了真实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后,评课指导才能一针见血,教学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因此,教研员不能远离一线,闭门造车,也不能应付差事,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地进行听课调研,而要面向基层,融入课堂,使自己的双脚踏在实践的土壤上。作为教研员,我们要走近一线教师,扎到学校课堂中去,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通过听课、评课、座谈、问卷调查、查看教案作业、指导校本教研等形式,及时了解老师们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倾听他们的困惑,并采取多元互动的方式,与教师平等交流,共同切磋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雪中送炭,切实提高视导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听课评课要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老师

听课评课是我作为教研员工作的重点。但我在平时的听课活动中,往往有许多欠缺,常常就坐在教室的后面去听老师讲课,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一无所知。通过学习培训,我才懂得这样做的不足,我真的应该坐到学生的中间,心中有学生。课前做到与身边的学生有效的沟通,这样才可能更有效地收集感受学生的学习信息。观课时,我们是信息的收集者,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的理解者,同时也是执教教师的助教,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和讲课教师一起评课时,要做到“眼中有教师”,要相信教师,尊重教师,要和授课教师彼此之间平等的对话,不要只针对授课教师提问,要学会相互提问。授课老师也不要只是被动接受询问,要学会主动出击,向观课教师提问。议课时,不是去建议别人怎么教,而是主动说“如果我来教……”因为你的建议对别人未必合适。不能把课堂上的现象看成授课老师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当成参与者需要共同面对的困惑和问题。议课者不能置身事外,而是必须从操作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让授课老师感觉到你是在帮他,而不是在挑他的毛病。

篇7:幼师教研学习心得体会

的游戏情境中学到了如何进行排序,如何运用序数词。虽然整堂课的难度有点低,但是创设的情境非常的生动贴近生活,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的积极性非常的高。

4.课件设计精巧,课前准备充分。课件设计的精巧生动,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成功的教学活动是千思万虑地磨出来的,世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课前充分的准备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前提。张老师的课件真的是花了一番心思的,里面有flash还有提示的声音,让孩子们在不断的惊喜中探索知识。顾老师这堂课是准备最充分的,不但有设计得非常精巧的ppt,而且还有了三列火车,以及售票站,可见顾老师在这堂数学课里注入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通过这次外出听课学习,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感受到了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一定要做到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研读教材,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学习起点,掌握教学的难度。

2.在教学中注重趣味性,运用贴近生活的情境和有趣的游戏进行教学,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

3.在教学活动中多给孩子们一些探索的空间,让孩子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新知

识。

4.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虚心向他们学习,听从他们的经验教训。2013.12.13 篇三:教研活动的心得体会 牙甫泉镇中心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心得

体会

通过我园对他校教研活动观摩有如下的体会:

1、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能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书本的特点,运用图画书指导策略里匹配策略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和重点文字,通过游戏、动手操作来让幼儿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

2、通过此次的教学活动,我觉得教师设计活动思路很清晰,做到层层递进,整个活动过程体现集体与个别,静与动的结合。幼儿的学习常规较好,能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做到活而不乱。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能注意到很多细节方面,如坐姿、活动的要求、随机教育等。

3、在语言活动中能用规范、正确的语言带领孩子,在细节方面能注意语速、语调、眼神的交流等,知道把书本的核心知识传递给孩子。

4、此次的观摩活动让我印象较深的活动有宁艾幼儿园郭红梅老师教授的《3的分解和组合》,幼儿的习惯养成较好,包括幼儿的说话的语气,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让导入课程,较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特别是运用教具表式的方法来让幼儿感知,帮助幼儿分析,比较直观,幼儿容易理解。宁艾幼儿园李江婷老师的《香甜的水果》,教师能大胆设计活动,思路新颖,为此类

活动开创了一个突破口。

篇8:教研员学习心得体会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强化小组合作学习意识

合作的基础是必须学会开放心灵, 容纳他人的想法, 信赖他人。幼儿园教学一线都是女同志, 心细、脸薄、自尊心强, 为此, 我们通过以下策略帮助教师认识到合作互助的重要性, 能最大程度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1. 转变观念, 迎接“合作”。

我们提出了“自我批评、有效沟通、发现优点”的园所文化, 要求教师必须学会首先把镜子转向自己, 看看自己行为有哪些不妥的地方。其次, 学会有效表达, 加强彼此的理解。再次, 开放自己的心灵, 发现同事的优点, 倾听他人的声音。

2. 优化组合, 增强合作信心。

分好学习小组, 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全园教师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根据兴趣倾向、年龄互补、业务水平、表达能力等合理搭配, 分成不同教研目标小组。通常每组3人~5人, 实行组长轮换制。一方面培养小组内团结协作精神, 同时便于小组之间的竞争。

3. 丰富活动, 激发合作兴趣。

我们不但在园本教研中实施小组合作, 而且经常开展一些活动, 如:现场设计个性化的组名、小组标志和小组箴言, 开展小组娱乐活动和小组间对抗赛等等, 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 使每位教师体验到合作的温馨和愉快。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在互动交流中激发教师对教与学的探索

一是明确小组合作学习发展目标。我们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确定教研内容: (1) 研讨问题要关注教师的兴趣和自身优势。 (2) 研讨形式要基于案例的剖析, 做到理、例结合。 (3) 教研主题不能离开促进幼儿的发展。 (4) 参与方式民主开放, 教师有参与权和选择权。 (5) 学习目标提前公布, 让每位教师对任务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在小组合作学习前, 在教师中进行问卷调查, 从问卷中提炼大家关注的热点疑点问题, 并结合日常教学中的实际案例利用网络平台提前公布, 作为共同学习目标。如此确定学习目标的过程能真正发现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 引起教师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共鸣, 使个人目标追求和小组的学习任务相一致。

二是小组内互动与交流。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环节, 通过把个人学习的结果与小组中其他教师互动, 达到互相促进和提高。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首先在小组交流之前要求教师进行个人学习和独立思考, 如对研讨活动中某一项教育任务或教育策略进行尝试体验, 在丰富感性经验基础上参与小组交流。其次,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鼓励大家充分阐述自己的原有经验, 以这些经验为依托相互质疑, 批判反思, 寻找出蕴含其中的理念和观点。

为使小组学习真正互动起来, 而不是少数骨干教师“一言堂”,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创设充足的时间, 保证每个人都有充分的表达时间和机会; (2) 实行责任承包制和角色轮换制。小组成员各自承担角色:谁是组长, 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谁负责整理、记录;谁负责交流汇报等都明确分工。还可根据本组教师的兴趣和专业特长, 进行有侧重的分工。如在某课例的研讨中, 对表达能力强的教师, 让其负责对教师提问语言的梳理;让观察力敏锐的教师负责对不同水平幼儿的学习状况进行个案记录与分析;让富有创造才能的教师负责对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进行评价与拓展。 (3) 根据教研目标选择交流方式, 有中心发言式、指定发言式、组内议论式、两两配合式。如在集体备课小组合作学习中确定中心发言人, 在“一教三研”合作学习小组中指定执教教师和评课教师;在课题合作学习小组中采用组内议论式;在区域材料制作合作学习中采用两两配合式。 (4) 重视评价, 如开展个人和小组学习笔记交流会, 评选优秀个人学习笔记和小组学习笔记等, 保持个体参与的热情和小组合作的持续性。

另外, 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灵活设置, 根据需要可以是现场式的, 也可以通过QQ聊天和博客对话等网络平台实施。但小组学习后, 都要进行全园集体汇报交流。

三是组织各学习小组汇报交流。这个过程旨在将各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的零碎经验整理到一起, 达成思想共享, 使集体经验得到整合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业务园长或教研组长扮演着重要引领角色。如对某一课例的分析反思, 教师们可能只关注于从表面教育行为的优缺点展开讨论, 而忽视教学行为背后的相关理论及如何向其他教学情境迁移等更为重要的问题。引领人则通过不断的提问、引导或质疑将停留在低层次的经验做法迁移到更为复杂的教育情境中去, 提升教师的实践知识和理论水平, 使问题的讨论更加透彻和深入。

值得一提的是,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也对业务园长、教研组长的专业素养和组织协调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如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能为教师停留在经验上的“做法”予以理论的答疑、纠错、支撑和提升;要善于抓住探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有效地进行促进和调控, 使教师沿着正确的轨道开展深层次的学习, 如交流的重点应在于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思考, 而不是对教材生搬硬套;要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转换, 作为参与者、观察者和引领者, 在教师需要的时候能及时介入、适时撤出, 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新观点或新信息。

篇9:教研员学习心得体会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新型模式 众筹教研

一、什么是众筹

众筹,翻译自国外crowdfunding一词,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香港译作“群众集资”,台湾译作“群众募资”。由发起人、跟投人、平台构成,是一种向群众募资,以支持发起的个人或组织的行为。具有低门槛、多样性、依靠大众力量、注重创意的特征。

网络上有一个很形象的故事能够说明什么是众筹。天冷了,有个人想吃火锅,又懒得出去,咋办呢?首先邀请5个人。给第1个人打电话:“顺路买点菜来,就差蔬菜了。”接着给第2个人打电话:“顺路买点羊肉,就差肉了。” 然后给第3个人打电话:“顺路买点冻豆腐各种丸子啥的,就差这个了。”之后给第4个人打电话:“就差酒了。”最后给第5个人打电话:“火锅底料不够了,带点来。”然后,挂电话烧锅水坐等……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众筹带有以下几个特征。

1.有主题任务。在这个故事中,大家的任务是一起吃个饭,作为主持人,他的目标就是以最少的投入完成一次火锅盛宴。

2.资源共享。每个人所购买的东西只是一小部分,但大家都享受了一顿丰盛的火锅。

3.成本分摊,门槛低。同众筹建房、众筹投资一样,由于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一项艰巨的任务可以分解成许多“子任务”,分摊了成本,使有些看似很难完成的任务变得比较简单。

二、众筹教研的概念及意义

众筹,顾名思义,众,指众人、校内外教师、同行、专家等;筹,筹划,谋略。众筹教研指利用众人的力量,集中大家的智慧、能力和渠道,通过教材精析、理论学习、实践验证、反思碰撞、再次检验等一系列反思性活动,从而有效地改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价值。相对传统的教研活动,众筹教研更为开放、自主,人人参与反思、展示、内化吸收,积极性高,研讨扎实深入,参与者的合作能力、自我发展意识、课改理论和教学实践等专业素养均得以积淀与提升。

与常规教研不同,众筹教研的流程是根据众筹的流程设计的。众筹的流程分为四个步骤,一是寻找项目,组建团队;二是规划众筹方案;三是项目实施;四是完成众筹,寻找新项目。根据这一流程,众筹教研的流程如下。

第一步提出主题,确定教研组,即教研项目的负责人发布教研主题,根据主题招募有相同研究方向的教师成立教研组;第二步类读教材,课前集智,即教研组成员阅读与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集智探讨教研的内容、方法措施等;第三步课堂验证,关注两端,即通过课堂教学来验证前期预设是否正确;第四步课后集智,理论提升,即在课后进行反思讨论,从而提升每一位组员的理论水平,完成本次众筹教研,并进入下一轮众筹教研的主题研讨。

众筹教研的参与者和常规教研的组成人员是一样的,包括主持人、执教者和听课教师,但众筹教研中这三类人所扮演的角色和常规教研是有区别的。(见下图)

众筹教研的主持人是项目的主持人,他是教研主题的开发者,虽然类似于教研组长的角色,但他更多的是起着导演的作用,他要为整个教研提供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还要组织和策划整个教研项目的开展。众筹教研的执教者,相当于电影里的演员,他要把教研组的集体智慧拿到课堂里去印证。众筹教研的听课者区别于常规教研中的“观众”,他必须是剧组的成员,是要参与到演出中来的。众筹教研和常规教研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常规教研的组成人员是以教研组为单位,以年级或学科为单位划分的,而众筹教研的人员是以项目为单位组建的,是以教研主题为核心组织起来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他们要靠共同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来维系。

众筹教研最大的特点是项目驱动和智慧共享。众筹教研侧重于问题的解决,问题即课题,也就是教研活动的主题。从教研的指向性即教研的目的上看,常规教研指向人,即目的是培养教师。当然,所有教研最终的目的都有培养教师这一层,但常规教研这个目的更明显,因为学校组织这类教研活动就是要检验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以及研究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促进该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众筹教研目的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教师是以研究者的身份来参与的,目的和任务都很明确,而且所有参与者都必须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研究。这样的话,众筹教研的组织形式就与常规教研有着明显的区别,众筹教研一般不是上一节课就能完成的,而是要上一组课,或者一类课,像“整组教学”和“分体裁教学”等。即使是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也要通过不同的教师来执教,完成对假设的印证,类似“同课异构”和“同课同构”的形式。

三、众筹教研的具体操作

(一) 提出主题,确定教研组

1.提出主题。突破以往教师在教研前没有任何的准备,以致课后研讨观点凌乱或无言以对的情况,强调在教研活动前,项目的发起人要确定一个教师共同关注的、比较具体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对于研讨主题,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①问题的设计要与教学实践直接联系,是讨论教师最棘手的教学问题,是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②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典型性,设计的是共性问题。③问题的设计还要有解决的可能性,难易程度适中。

2.确定教研组,搭建众筹平台。根据众筹的特点,众筹教研组确定分为“主题筛选—主题发布—吸引参与者”三步。学校要给教师搭建众筹的平台,制定完善的教研组成立机制。对于项目发起人上报的每一个教研主题,学校要经过严格筛选,对于那些典型的、真实的、有研究价值的、可操作的研究主题,通过特定的平台予以发布,按要求吸引有相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参与,组成该主题的教研组。为便于新成立的教研组开展研究,学校要提供固定的场所,配备一些必要的设备供他们使用。教研组自身也可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QQ、微信、博客等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教研平台,拓展教师合作的空间与时间,实现教研资源的共享。

(二)类读教材,课前集智

这是在开展教研实践活动前的一项理论性的研讨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由项目主持人阐述本次教研主题。这一步与前面的主题发布内容相似,在组内重新阐述,要求更具体,除了讲明主题内容,还要为组员的理论学习——类读教材划定相应的范围。

第二步,组内教师类读教材。所谓类读教材,就是从某一点生发开去,或在本课中,或在其他课文以及文献资料中找到与教研主题相同相近的内容并将它们组合起来,从而铺展出一个又一个知识的板块。换言之,类读就是集“散”材料为“类”材料的阅读,操作技巧是将散读所得的“原始”材料根据一定的标准加以分类。类读也可以是单刀直入地由某个角度直接切入教材或相关资料的寻读活动,这时的操作技巧是由某一个“点”出发,对同类进行粘连。运用这种阅读方法能够从教材中获得无数的“组合”与“板块”,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理解教材的水平。类读,要求一个“联”字,一个“牵”字,它解决的是教师对教学体系的掌握和对教学材料的积累问题。

第三步,众筹集智,交流讨论。这是一次课前集智,集智内容主要包括对项目进行论证,进一步深化主题,再是初步确定教研方案,确定教研内容、执教教师、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以及对教材内容开展相关的研讨。教研方案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在研讨教材时,可以是针对下阶段要执教的具体课例谈教学设计、提疑难问题等,也可以分析、解读所执教的这节课在12册教材(英语、科学为8册)中的分布情况、前后知识的联系等,对某一知识所在的领域进行整体精细析读,挖掘知识内涵。然后组内各教师对执教教师的发言进行讨论、交流,众筹集智,解决执教教师提出的疑难问题等。

第四步,组员选定研讨小问题。集智形成共识后,项目主持人提出相关的多个研讨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可以在日常教学现象中发现,也就是我们教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小而棘手的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可以把这些小问题作为探讨的内容。它们也可以是关于教学的反思,就是通过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反思,筛选、查找问题,聚焦一点,确定其为研讨的小问题。当教研组长提出多个小问题后,组织大家进行相关理论学习,以提高大家对这些小问题的深度理解。最后各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拟定探究小问题,自主选择适合本小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小问题或大家感兴趣的小问题作为本次研讨的主线。

第五步,相关理论再学习。组内教师根据选择的小问题,以及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开展相关理论的再学习。可以上网查阅相关材料,为下次的观课议课作好充分的准备,以利于在听评课时发挥主动性。

(三)课堂验证,关注两端

课堂教学是对教研主题前期预设的印证,是实施众筹教研的有效反馈。教研不单单是上课,但上课却实实在在是教研的重要一环。前期众筹平台中的主题策划、教材的类读、问题的分析都只有转化成课堂教学实践,众筹才会实现它的价值。

课堂验证这一环节的落实要关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课堂为中心,关注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听课教师的课堂观察。以课堂为中心,就是要求所有组员明白,不管主题有无创意,有无深度,课前集智做得怎么样,都必须在课堂中进行检验。凡是在课堂中得不到落实的理论和预设都是假理论、假预设,项目主持人和执教者应该实事求是地对待课堂验证。落实两个基本点,首先要关注执教教师。执教教师在课堂中所要体现的,是大家课前集智的思想,所以,在课堂流程、问题设计、师生互动、生成处理等方面都要尽可能地围绕教学主题展开,而不能像平时一样率性而为。其次要关注听课的教师,要关注他们在听课过程中的课堂反应,为课后集智做好准备。

(四)课后集智,理论提升

课后集智分为五个环节进行操作:(1)实践反思。执教教师进行课后反思,反思众筹预案的可行性,对其中达成目标的环节和教学行为进行思考:是否已经事先预设,是否还有更好的设计和教学操作。对没有达成目标的环节和教学行为进行认真分析:是个人备课时的疏忽,还是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不够,还是因为个人教学知识和能力储备不足导致。对课堂中生成的内容进行总结:生成的内容中合理的部分是什么,不合理的是什么,今后在课堂中是否会有类似的生成,如何把握等等。(2)组内独思。当执教教师反思后,听评课教师带着拟定的小问题,结合前期收集的资料和课堂实践中的验证,进行10分钟的独立反思,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通过学习比较,发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教学思想,找出理念上的差距、实践方法上的差异,整合自己的教学思想,从而提升自己,同时形成自己的反思文字并做好相关的记录。(3)组内小展。在教师独立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组内展示。为提高集智的参与度和有效度,展示时间一般为30到40分钟。展示内容包括“课堂观察分析”“教研主题的落实情况”“基于自己小问题的研究”等。讨论交流中记录员采用PPT形式进行记录,这样的记录形式便于发言人展示,同时也能使听者听得更清晰。(4)组际大展。如果教研组组成人员比较多的话,小组展示后还要组织各小组在大组里继续展示。小组发言人代表本组观点作出解释,其他组则参与建议、提问等互动交流,在交流和碰撞中相互启迪。条件允许的话,还可邀请学科名师介入。整个展示过程用录像等方式进行记录,以便研讨后各组共同观看交流,提高众筹实效。(5)再次实践。在组际交流中利用集体智慧激活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智慧,使集体培训与个人成长有效整合,形成自己对课堂实践独特的思考。为推进教师进一步参与研讨的自主性和反思的有效性,还可以确定其中一位教师再次进行课堂实践,检验教研主题的价值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众筹研讨过程中,不同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经历了“具体经验→学习互动→观察分析→智慧碰撞→自我提升→积极验证”六个过程,最终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包括自己的思想、行为,也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目的、态度和情感。以众筹研讨时的小问题为自己反思性文章的观点,以众筹研讨时同伴间进行的纵向深入、横向展开的研讨观点修正自己的不足,再加入研讨前期大量的理论搜集和课堂验证中的实际操作的案例展示,整合成较为完整的文章,积淀经验,提升理论水平。

当再次课堂实践后,通过课后集智,继续发现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问题,找到继续改进的新切入口,提出新问题。这些新产生的问题经过筛选,即可定为下一次教研的主题。在这样螺旋上升的研讨过程中,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使不同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得到不同的发展,让人人成为研究者,形成个性的自我。

参考文献:

[1]张继源.关于众筹模式及其效率和问题[J].东岳论丛,2015(03).

[2]刘俊海.赢在课堂[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

上一篇:第41期党课考试复习下一篇:最新版小学生日记大全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