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的利与弊

2024-05-05

考试的利与弊(共8篇)

篇1:考试的利与弊

近年来,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就业形势不断恶化,公务员收入较高及其稳定性等

因素吸引了大量大学生报考,不少地方公务员考试出现千人争一岗的现象。各地公务员录用已严格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基本上是“逢进必考”。公务员考试的各个环节在多年探索中不断完善。现行公务员考试有不可代替的优越性,但也存在不足。

一、现行公务员考试的具体流程

按照《公务员法》的相关规定,公务员考试一般由省级人事部门负责组织,部份也

在省级人事部门授权下由设区的市级人事部门组织。在考试主管部门的组织下,公务员录用考试均通过如下程序:

1、确定各用人单位的招考人数及资格,2、发布招考公告,3、报名,4、资格审查,5、笔试,6、面试,7、体检,8、政审,9、公示,10、录用。笔试题目由省专门部门制作,主要包括两部份:《行政能力倾向测试》及《申论》。按笔试成绩的高低,以录用人数1:3的比例进入面试。面试官人员组成各地不一,改变了以前用人单位直接作为相应考生的面试官的做法。

二、现行公务员考试的优越性与不足

现行公务员考试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公开、公平、公正。根据上述过程可以看出,公

务员考试完全体现考生的实力。在笔试环节,由于有一整套严密的程序,基本不存在漏题、替考的可能性,所以笔试成绩完全体现考生的水平。进入面试阶段,由于面试考官是随机抽选的,用人单位不参与相应考生的面试,考生不可能在面试前知道哪位是自己的面试官,所以不存在考生找关系提高自己面试成绩的可能。

三、现行公务员考试的确体现公务员录用的公平公正性,真正体现了考生的实力,但这个“实力”是考生的应试能力,并不能体现考生的综合能力,更不能说明考生已符合公务员的内在素质要求。

(一)笔试成绩不能体现公务员的通用能力

根据规定,公务员必须具备如下9种通用能力: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

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笔试的内容主要是行政能力倾向测试及申论,目的是测试考生的行政能力、分析能力及写作水平。笔试题目虽然对测试考生能力有一定的客观性,但笔试成绩远不能体现考生符合公务员的通用能力,充其量只能反映其应试能力、写作能力。现实中存在大量的笔试成绩很高但工作能力很低的考生。

(二)面试成绩不能反映公务员的实际能力

面试内容分为若干测评要素,主要包括:综合分析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自我情绪控制、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举止仪表和专业能力。但历次面试题目均不能全面体现上述测评要素。例如,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等方面均没有在面试题目中体现。另外,在现行的面试程序下,考官并不知道考生的报考岗位,所以不可能知道考生的“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这一点是面试环节的严重不足。在新的面试制度中,考官没有用人单位的人员,考官在面试中不知道考生的姓名、报考岗位,这样的后果是不能依岗定人,录用的公务员往往不能满足岗位的实际需要。所以面试存在天然的缺陷。

(三)录取结果并不满意

通过学历专业的限制、笔试面试的测评,可以确认公开招考的公务员有过硬的文化

水平。但其他方面的素质,包括:思想品质、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是不能通过考试来衡量的。

综上所述,现行的公务员考试正处于逐步完善之中,但是其利是大于弊的,相信以

后的公务员考试会充分发挥其考试的作用,为国家选拔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篇2:考试的利与弊

当今世界,哪个不是科技创新的国家?说到科技,就肯定要说到“网络”这个家喻户晓的科技成果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国是第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又是第一个抛开纸币利用手机支付宝微信来进行金额支付。有人说这是网络的好处。确实,网络的好处还不止这些。当学生遇到不懂的课题的时候,就可以上百度搜一下答案,还可以在网络上了解各国趣事,各个地方的风景特征。

可问题来了,网络就只有好处吗?

网络,对于网瘾少年来说,那可更是“好东西”。可以玩各种网游游戏:王者荣耀、英雄联盟等等。这些网瘾少年通常玩了这些游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学习成绩下降,作息不规律,眼睛还会近视,身体出现各种毛病。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沉迷于网游、游戏。

有一些人,他虽然不玩游戏,但是手机却下载了一大堆的.软件:QQ、微信、微博、美图、快手、小说、音乐。没有几个软件和学习工作相关的。在几年前,有一则新闻上说:有一个青少年,因为沉迷于网络。父母看不下去了,便把手机从七八楼扔下去,孩子也随着手机跳楼了。

多么可笑,因为沉迷于网络,以至于最后造成悲剧!

所以说,网络的坏处还是挺多的。那么,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这个问题,在不同人的身上有不同的答案。相信大家都知道,对于正确使用网络的人,他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一切好的资源帮助自己;但是,对于不会正确使用网络的人那可真是“网络尽是坏东西!”使沉迷于网络的人越来越颓废,无所事事,不懂上进。

总之,网络的利与弊我们现在也知道了。怎么选择就看大家的了,要利用网络成为自己的仆人,而不是做网络的仆人!为了自己的人生前途,请各位明智之士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

篇3:考试的利与弊

全国大学英语考试是1987年由教育部高教司主持实施的一种大规模的标准化考试, 分为四级和六级, 四级为基础要求, 六级为较高要求, 四六级考试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英语考试。

多年来, 四六级考试进行了多次改革。

据《京华时报》报道, 该报记者从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获悉, 从2013年12月的考试起, 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将进行局部调整。本文分析了大学英语四六级题型调整的利与弊。

二、四六级题型调整的内容

据了解, 此次四六级题型进行了较大调整。原来复合式听写部分改为听写10个单词或词组;由快速阅读改为长篇阅读, 放在听力之后, 题型变为段落句子匹配题;翻译部分由单句汉译英改为段落汉译英;完形填空部分全部取消。

新题型的说明中表示, 原复合式听写调整为单词及词组听写, 短文长度及难度不变。要求考生在听懂短文的基础上, 用所听到的原文填写空缺的单词或词组, 共10题。短文播放三遍。在长篇阅读部分, 原快速阅读理解调整为长篇阅读理解, 篇章长度和难度不变。篇章后附有10个句子, 每句一题, 每句所含的信息均出自篇章的某一段落, 要求考生找出与每句所含信息相匹配的段落。有的段落可能对应两题, 有的段落可能不对应任何一题。

在翻译部分, 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 分值比过去提高了15分。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四级长度为140~160个汉字, 六级长度为180~200个汉字。

三、四六级题型调整的利与弊

笔者认为调整后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更重视主观题, 主观题难度仍然很大。听力部分试题的改变对学生来说有好处, 现行的四级考试是听写3个句子, 每句2分, 共6分, 很多学生不能完全写下句子。变成听写词组后, 对学生来说相对容易。长篇阅读部分, 原来快速阅读部分要求15分钟完成15题, 但很多学生最后一至两题没时间做, 现在即便做了改革, 在时间上对学生要求依然很高。

此次变革最难的是翻译题。以往学生只需要翻译5个句子, 且题目会给一半信息, 而整段翻译需要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对主观题目掌握的能力。取消完形填空意味着学生必须完成翻译部分的考查, 以往15分的完形填空, 很多学生感觉题目难, 且做到完形填空时时间不够, 但毕竟还能蒙对一些题。这次取消后, 使得学生必须在翻译上下工夫。

笔者认为, 快速阅读放在了选词填空和仔细阅读中间, 答题流程和监考流程预计会随之改变。单句翻译改为整段翻译, 将会增加阅卷老师的工作量。此外, 对于在2013年6月四六级考试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意味着必须重新调整复习, 适应新考试。

总体来说, 听力题难度下降, 翻译难度增加, 考试格外重视主观题, 对学生来说难度依然不小。

四、四六级题型调整后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调整

(一) 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的方法

1.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养成阅读习惯。

要进行英语阅读, 首先要有阅读兴趣。兴趣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第一动力。有了兴趣才会集中全部精力, 发挥自己的全部才智做好某件事。其次, 必须养成阅读习惯, 经常进行阅读实践, 因为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唯一途径。有了阅读习惯, 还要尽可能广泛地阅读各种不同题材的文章, 找一些不同主题的英语书, 迅速阅读某些章节的几个段落, 养成阅读习惯。同时大量的阅读实践能够增加词汇量, 扩大知识面。

2.阅读要有目的性。

如果你在寻找主要原则, 那么略读也许就够了。如果为了提高英语水平, 就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辨认单词及语法结构之间的关系上, 如果为了信息, 就必然会注意文章的主题及有关事实。

3.克服阅读时存在的弊病。

国外有关专家通过调查发现:人们长期采用的出声阅读方法不仅速度慢, 而且效果差。有些阅读能力差的人认为, 只有读出每个单词, 才能更好地理解所读内容。有些人虽然双唇不动, 然而其他发音器官仍在活动, 这实际是在自我听读, 这种内听现象在默读时广泛存在。有些人在阅读时用手指在阅读的那行下移动, 有时一些读者可能几次重复阅读一个词组或短句。这种现象在效率高的读者中很少出现, 而阅读能力差的人则经常如此。如果要克服念念有词的口读、指读及回读等毛病, 平时就应大量阅读通俗易懂的简易读物, 增强信心, 纠正阅读陋习, 养成一读即过的习惯。

4.为了寻找主题思想而略读。

略读是通过眼睛迅速扫视文章的有关章节, 对所读的内容得出一个基本印象的阅读技巧。在阅读测试中略读, 可帮助我们迅速解答有关main idea, topic和title之类的问题。当然还有其他一些阅读技巧, 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 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的途径

1.提高学生的词汇和语法水平。词汇特别是词组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是清晰准确地表达意思的前提和基础, 在四级考试中翻译部分因为考试时间紧, 如果考生对所提供的汉语不能立即在脑海中反映出所考查的相应的英语词汇和词组, 则一方面会造成考试时间的浪费, 另一方面会导致表达不准确、翻译不地道, 影响分值。此外, 翻译不是单纯地把汉语翻译成英语词组, 还要根据所提供的前半句揣摩所考查的语法知识, 并迅速做出反应。

2.考生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和总结, 适当分析四级考试中常考题型和知识点, 并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方面的差异和区别。只有在对两种语言的异同正确把握的基础上, 考生才能做到在做题中信手拈来, 翻译成既符合英语语法规范又符合英语语言思维方式的地道的标准语言。此外, 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可以适当看一些翻译方面的书籍, 了解掌握常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尽管四级考试中所考翻译没有那么难, 但是有一定的翻译理论做基础, 学生在做题中就会感到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五、结语

篇4:谈科举考试的利与弊

关键词:科举制度;考试;利弊

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科举考试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为我国古代选拔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一、科举考试的历史及其发展

从魏晋时期开始,对官员的选拔都是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来的,无论那些权贵子弟的综合素质如何都可以为官。但大部分出生低微却很有才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官员,发挥自身的才能。所以,为了改变这种弊端,隋朝隋文帝就开启了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的方式,到隋炀帝的时候就设有进士科,考察参选者对事实的看法,按成绩来选拔人才,这样科举制度就正式诞生了,因为是采用分科来选拔所以才称作科举。科举制的时间就是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其间经过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科举制的产生及其发展是顺应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也是封建社会的一个发展产物。科举制的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发展历程:隋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一个起源;唐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不断完善的阶段;宋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元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停滞时期;明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清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阶段。

二、科举考试在中国历史中的积极影响

科举制度从产生到发展,我们都可以看到了它自身存在的利弊及其影响。所以,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拓宽选拔人才的途径,扩大统治阶级的政权基础

科举制的诞生从根本上打破了魏晋时期以来对豪门世族对封建政权的垄断局面,最大限度地搜罗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政权基础。因为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受到考官个人亲疏好恶的影响,使得选拔的过程更加公正、客观,科举考试它抛弃了贵贱等级的门第观念,士人不论出身都可以参加考试;都有出仕的机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现象是大有存在的,这样我国的统治阶级就从过去的豪门贵族慢慢地扩大到了一般的普通百姓之家,统治阶级的政权就掌握在了更多人的手中。同时,这样公开、平等的人才原则更加利于统治者自身的统治。

此外,也是因为科举制度的存在,为当时选拔官吏提供了一个文化基础,从而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且能进入到进士的考试中来就不会是等闲之辈,为国家增加了栋梁之才。此外,因为科举考试的产生,对推动民间的学习知识和读书的风气有着重要的作用。

2.科举考试使人才选拔制度更加完善,并为其提供依据

在隋朝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中,特别是魏晋的“九品中正”制,虽然它也是考试,但主要考察的是考生的声明和德望,而这靠的是主考官个人对考生的印象和感觉来评判,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考核标准,但隋朝后的科举考试则是以考生的考试试卷为标准,这是考试制度的一大完善,也为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提供了一个依据。在科举考试中,考试的科目除了秀才、进士之外还增加了明经、明法、明算等,而考试的内容包括《孝经》、《论语》、《春秋·左传》、《礼纪》、《诗经》、《周礼》、《仪礼》、《尚书》等儒家经典。考试的范围很宽,对培养学生的知识面有很大的作用,这么多的考察科目更利于考察考生的真识才学。

同时,科举考试它的考试科目在不断的完善,对考生的要求也在增多,使得考试这一制度在不断的完善,不仅有考试标准,还有考试违规后的处理,是在科举考试以前任何一种制度都不能代替的。

3.改变了魏晋以来清淡学风的思想及其打破教育陈规

在隋朝以后,科举制度考的是儒家经典,在学校学的也是儒家经典,这样就形成了学与考相结合的考试制度,对课程和教学内容等的统一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慢慢地纠正了魏晋时期以来对学校教育流行的清淡学风和思想。同时,科舉考试中的明算、明法等科目,也改变以往重文轻武、重经轻算的教育陈规。例如,在魏晋时期人们追崇的是“玄学”,喜欢的是哲学那类奥妙而又玄乎的东西,似懂非懂的。但科举里的明算、明法等增加之后,民间对经商等也不再忽视,使得商业有了一定的繁荣。这也是打破传统教育常规的一种形式,是科举的一个积极作用。

三、科举考试在中国历史中的消极影响

科举考试在中国的历史中起到积极影响的同时,为人才选拔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存在它的消极影响。科举考试的消极影响给中国国民带来的不良影响不可忽视,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专制的巅峰时期,统治者为巩固自身的政权而改变了考试内容,使得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压制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在学术上无法创新,导致了思想落后,科学技术发展落后的局面。而浅层方面上来说,其消极影响主要有以下:

1.只凭科举考试,不易得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前有很多人认为,考试只是考查学生才学的一个标准,不能考察学生的德行。北宋司马光说:士人“虽有颜、阂之德,苟不能为诗赋论策,则不免遭摈弃,为穷人;虽有拓、跻之行,苟善为诗赋论策,则不害取高策,为美官。”他认为科举的选拔方式是有缺陷的,只看学生的诗赋策论,不过问学生的德行优劣,这样的选拔制度在中国这个重视德的国度里不应该的。我们在考察学生的才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他们德行的一个考察,这样才能得到一个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2.科举考试考察的多非所用,难获真才实学的人才

很多的思想家、政治家认为,科举考试的科目较少,内容也较为单一,考察知识范围又小,学的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用到,不是真才实学的人才。唐朝韩愈曾说:“国家之仕进者,必举于州县,然后升之于礼部吏部,试之以绣绘画琢之文,考之以声势之逆顺,章句之短长,中其程式者,然后得以下士之列。虽有化俗之方,安边之画,不由是而稍进,万不有一得焉。”世间存在的人才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所擅长的也不一样,所以只拿科举考试来做定论,这是不合理的,从中也难以找到适合的人才。

3.科举考试埋没人才,导致很多人没有出头之日

科举考试,它吸引了无数的学子去参与,但由于科举自身的特殊性使得不是每个人都有金榜题名的机会,考上的就能鲤鱼跳龙门开始荣华富贵的生活,考不上的则会耗尽一生,穷困潦倒最终蹉跎了一生的青春年华。因为科举考试的存在,很多人并没有发现自己的真正才能,没有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埋没了自己的才华,导致一辈子都没有出头之日。

另外,由于科举制度的存在,使得学校的教学开始屈服与科举考试之下,教育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首先表现在,为了顺应科举考试,学校开设的课程仅仅限于儒家经典和典雅辞赋,在教学方法上只注重死记硬背,充满了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色彩;其次表现在科举考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了,使得知识分子把做官当做自己的终极目标,禁锢了自身的思想。再次表现在科举考试的最终结果决定在主考官、礼部和吏部等人,录取对象还是与权势门第有关联,导致了贿赂、科场作弊等腐败风气的盛行。

总之,科举考试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科举考试所形成的传统是我们民族的一笔巨大遗产,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包袱。就是这些丰富的精神遗产让中国都走不出考试的情节,让中国成为一个考试大国,各种考试热在中国都十分盛行。但考试的积极影响在当今的社会里还是利大于弊的,考试就是摆脱人情窘境的途径,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将来都会以考试来作为社会生活的调节剂的,但相信考试制度也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意忠.科举存废与教育兴衰[J].当代教育论坛,2004(08).

[2]李文泽.金代女真族科举考试制度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

篇5:追星的利与弊

我觉得作为一颗有人追的“星”,其中必定有值得他人学习之处。

1、努力奋斗的精神。要成为一颗闪的“星”,我相信在成功之路上,必定要付出相当多的汗水和努力。(当然有个别是用钱掷回来的)

2、仪容和言谈举止。古人都有说“衣食住行”,“衣”是排在第一位。可见个人的外表包装很重要。个别老师常说只有内在美就行了,不要说其他了,看看为人民服务的政界人物,都是西装骨骨,头发发亮的!这说明什么,你想想。

3、社交话题。现在年轻人大多数都有追星,在社交时,用这个来做话题,还是挺不错的。弊:

学习成绩会下降。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大众媒介上群星闪耀,“追星”热一浪高过一浪,致使某些偏激化事件及其更直观的消极后果常常出现,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和人们的极大忧虑。例如媒体上常常见到这样的报道,某些青少年因迷恋某明星而痴狂,以至于耽误了学业、花费了家中的钱财、出现了心理问题,甚至有极端者上演轻生的悲剧……

要求对“追星”现象给予重视并提供正确引导是社会的一致呼声。然而,首先对“追星”现象做出科学的认识,却是进行一切建设性导向工作的前提。引发“追星”像的复合性动因

“追星”热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尤其是作为青年中的一种流行时尚,它的出现与蔓延有其特定的社会基础、文化氛围、价值观念和心理机制等方面的一系列动因。

开放社会里一个明星时代的来临。随着社会环境不断开放,文化氛围逐渐宽松,人们精神需求日趋多样。尤其是由于社会行业类型和职业种类的扩充以及个人发展机会的增多,为各个领域中新星辈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而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则为明星们的星光闪烁,制造了独特的“天空”。特别是在影视、音乐、体育等颇具大众文化性质的领域,祖国内地的明星频频诞生,港台的明星争相“登陆”,他们“一朝成名”,家喻户晓,由此形成了比其他领域的明星强大得多的轰动效应和名气资本。总之,一个明星时代的来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群星闪亮登场的基础条件。

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效应。世界发展的经验表明,世俗化代表了现代化起飞阶段一个社会文化变迁的主要特征。世俗化的核心内涵可以理解为一种强烈的现世取向,社会心态上表现为充分地肯定当下生活、肯定感官享受、肯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世俗化的影响力促使社会中整个文化格局发生了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小康社会的来临,随着消费文化正在以多少有些急促的步伐匆匆登上日常生活的前台,世俗化正全面地展开着自身的内涵与形式,于是,就社会文化的整个格局而言,呈现出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理性文化的领域在逐渐缩小,而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感性文化的地盘在日益扩大的态势。

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变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了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的转型,这种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行动取向。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这样的深刻变化:从注重集体向关注个体转变,由崇尚理想向重视利益转变,从强调节俭向尊重享受转变。这种价值观念变化使人们精神世界的偶像类型表现为:从崇拜政治型偶像、道德型偶像、神圣型偶像向崇拜成就型偶像、生活型偶像、个性化偶像的方向转变。这正是那些气质迷人、有所成就、富于情趣的明星受到当今青年青睐的重要原因。

传媒社会中大众文化的扩张。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与广泛普及,营造了一种媒体社会,带来了一个传媒时代。大众文化就是借助于大众传媒进行扩张的。大众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愉悦性、感受性、消费性。而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其运行机制必然遵循市场规律,商品化则成为大众文化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尤其是当它与高科技媒体相结合的时候,便会更充分地展现出这些特征。大众文化的大行其道往往得益于消费主义的推动,科技创新所带动的传媒发展、尤其是电视的普及所带来的广告攻势,对消费主义的扩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消费主义成为了大众文化的“天然燃料”。

青春期的偶像崇拜心理与自居作用。在青少年时期,伴随生理发育的日渐成熟,个体的心理和社会性开始趋于成熟,但又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人生发展阶段。强烈的偶像崇拜心理是这一时期人们的突出特征。偶像崇拜是通过心理上的自居作用来达成的,那些被崇拜的明星,往往被青少年当作他们人生发展的楷模、参照系以及心灵的一种寄托。当代流行文化明星们所表现的特征——靓丽的外表、潇洒的风度、事业的成功、社会知名度、丰厚的收入、优越的生活条件等等,都会强烈地吸引着青春期青少年,明星的作品如歌曲等,能够不同程度地对青少年起到特有的共鸣、宽慰、激励、引导、娱乐乃至宣泄作用,从而形成“爱屋及乌”的效应。

利:崇拜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人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在追星关系中,这种单方面的付出能够令人感到心情舒畅,情绪平和,有益健康。但是继续一边倒的单方面付出很有可能导致追星者变得病态。

美国最新研究显示,适度崇拜名人有益健康,因为这种崇拜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人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但专家同时指出,过度追星只会让人走向病态的极端。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心理学家希拉·加布里埃尔针对名人崇拜现象进行了三项研究,主要研究目标是崇拜名人会否对崇拜者本身的自信心产生影响。

加布里埃尔女士说,早在七八年前,迈克尔·杰克逊因为恋童案接受审讯时,许多杰克逊的崇拜者赶去法庭现场支持他,当时她就开始思考:是什么驱使粉丝们做出这样的举动?这些举动能为他们自身带来什么?

加布里埃尔认为,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普通人能通过追逐明星名人获得那种好似融入名人生活的快感。疯狂地单恋名人还能为粉丝们带来一种独特的满足感。三

专家的看法

从心理学上来看,任何行为都会有原因,中学生的追星行为也是有复杂的原因的,从整体上说,中学生追星是因为他们需要偶像。中学生正处于自我发现和自我确定时期,他们需要一个模式来参照,要不然他们很难完成自我确立的任务。偶像是他们的理想自我的载体。中学生正好处于好幻想的时期,当自己的很多想法无法实现时,就只好借助偶像的崇拜来达到心理的平衡和补偿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借追星来摆脱孤独。中学生随着自我的萌芽,他们开始关注内部世界,有许多事情他们都不再挂在嘴边上,而是装在心里。他们不愿意把有些事情和家长说,更不愿意把一些事情告诉老师,同学们呢?年龄又太小了,和自己一样没有经验,又沉不住气。这时,他们愿意和远处的人交流,享受着遥远的亲密感,自己不仅感到自由也觉得安全,精神上也可以有所寄托。所以只要没有影响到学生的正常生活,大人倒是没有必要为他们的行为感到大惊小怪的。

中学生追星的理由有如下几点:1.慕拜心理。中学生们所追的星,男的大多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扮演的人也多是些义胆冲天、侠骨柔肠的铮铮铁汉;女的则羞花闭月、沉鱼落雁,扮演的也多是些娇媚可人、善良温柔的亭亭玉女;球星也都英姿勃勃、气质逼人,在赛场上更有翻云覆雨、左右全局之势。这些难免让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羡慕、迷恋、崇拜甚至疯狂。2.从众心理。在中学生中,追星现象很普遍,势力也很大,以致本来没多大心情追星的同学,为了不被看作“落伍”,不被视为“异端”,也自觉不自觉地入了流。3.时尚心理。“追星”,在不少中学生看来,就是件时髦的事,至于有没有道理、有没有价值,何必管它那么多?只要有“星”可“追”就足够了。所以,追星对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但要把握分寸:1.不盲目追星。你所崇拜的应该是真正值得你崇拜的,该不是徒有其表,更应该能震撼你的心灵。2.不疯狂追星。不要滥花时间和钱在追星上。因为,星的光环不应该罩在你的身上,追星也没有什么可夸耀的,更不应该成了你生活的全部。3.摒弃狭隘心态。同学们所崇拜的偶像有同有异,不能因为偶像的不同,就对别的同学持排斥甚至敌对的态度。4.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吸取积极的人生经验。总之,不要在追星中失去你自己,因为你最终只能成为你自己。四追星的积极一面尽管世人对中学生追星现象贬多于褒,对中学生的追星行为阻多于导,但谁也不能否认,追星还是有积极的一面:A “星”成为中学生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动力;B “追星”过程使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秘诀”及成材的方法。五 建议

A 从中学生自身而言,健康的心态是为重要的。以坚定自己的立场为核心,培养自己哲学的头脑,冷静的思维方式,独特的眼光。

B 从校园来说,是学习的时候就应该认真努力地学习,追星的那股热劲应该用于对学习的执着,不要随波逐流,顺应大众。因为时尚是永远也追求不尽的。

C 从家庭方面而言,家长应该多学习一下教育子女的方法。根据子女的性格加以正确的指导,要塑造子女健康的心理,就必须教会子女,永远不要忽视了周围关心他们的人,多进行与子女的沟通。D 国家应该对社会上炒作的事件的新闻给以约束,禁止不健康的娱乐流传于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影响到祖国下一代人群的心理塑造。六 总结

众所周知,没有星星,宇宙将漆黑一片.偶像之所以被称为偶像,是因为他们出类拔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年轻人需要榜样,而偶像肯定是在某个领域获得巨大成功后才成为偶像的.那么,今天的追星族,明天也许就会成为明星!

人生需要偶像,孩子更需要偶像,偶像使人的生活变的充实、丰富,偶像会使人的心脏跳动的更加有力,生活的目的更加明确!当一个人临终时,他回首往事,发现自己从未有过偶像,他不遗憾?没有在自己人生的旅程中加入过追星族,是人生的缺憾!慎重选择值得追的星,以他为榜样和偶像,在给你的生活增添色彩的同时,“超过他,也成为明星”的念头回激起你更多的潜能!

篇6:核能的利与弊

课题组长:XXX(撰写报告,计划统筹)副组长:XXX(资料查询与收集)

组员:XXXX(负责调查访问,资料查询与收集,总结与思考)相关科学:物理

内容摘要:本课题通过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当今社会的核对人类的利与弊得问题。探究核对人类的利与弊得影响。关键词:核对人类的利与弊

核能是20世纪人类的一项伟大发现,并已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果。1942年12月2日,著名科学家费米领导几十位科学家,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启动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标志着人类从此进入了核能时代。在这以前人类利用的能源,只涉及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当核能进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后,一种通过原子核变化而产生的新能源,从而核能对人类的利与弊同时诞生。

核能分为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两种。核聚变是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的一种核反应形式。核聚变能是工业由两个轻原子核结合在一起释放出的能量。迄今达到规模的核能只有核裂变能。核聚变又叫“热核反应”。氢的同位素氘(H,重氢)是主要的核聚变材料。氘以重水的形式存在于海水中。氘的含量占氢的0.015%。1升海水中的氘通过核聚变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释放出的能量。全世界海水中所含的氘通过核聚变释放的聚变能,可供人类在很高的消费水平下使用50亿年。放射性元素可以放出三种看不见的射线。一种是α射线,就是氦原子核。一种是β射线,就是高速电子。一种是γ射线,就是高能光线。其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

核裂变,又称核分裂,是指由重的原子,主要是指铀或钚,分裂成较轻的原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其中铀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加热后铀原子放出2到4个中子,中子再去撞击其它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而自发裂变。在一定的条件下,新产生的中子会继续引起更多的铀原子核裂变,这样一代代传下去,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所以科学家将其命名为链式裂变反应。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核裂变反应。链式裂变反应释放出巨大的核能,1千克铀-235裂变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500吨标准煤燃烧产生的能量。只有铀-233、铀-235和钚-239这三种核素可以由能量为0.025电子伏的热中子引起核裂变。它们都是核燃料,其中只有铀-235是天然存在的,而铀-233、钚-239是在反应堆中人工生产出来的。铀-235在天然铀中的含量仅为0.7%。

开启的封印

核对人类发展有不同影响。在军事方面更多关于核如核动力航空母舰,核潜艇,核武器等中国伟大的邓稼先研究原子弹和氢弹,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经过两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当量的氢弹原理试验成功;半年之后,于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进行了百万吨级的氢弹空投试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这两个发展阶段的任务。使中国屹立在世界之巅。核对对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如1945年8月6日和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夕,美国空军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接连投掷了两枚原子弹。这场人类有史以来的巨大灾难,造成了10万余日本平民死亡和8万多人受伤。原子弹的空前杀伤和破坏威力,震惊了世界,也使人们对以利用原子核的裂变或聚变的巨大爆炸力而制造的新式武器有了新的认识.核在政治也起重大的作用。好的方面如目前得认可到国际社会的有核国家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中国,5国的核地位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的。冷战刚结束,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南非等一批国家都主动放弃现有核武器及核武器发展计划,成为无核国家。一些没有核武器的国家千方百计谋求核武器,成为“核门槛”国家。而这些没有核技术的国家,在其他方面受到压迫。坏的方面如目前在观察。朝鲜中央通讯社称,“这次核试验是一个历史性事件,为我们的军队和人民带来了幸福欢乐”。2009年5月25日,朝鲜不顾各国反对,仅在1个小时前通知其他国家自己将进行一次地下核试验,试验目的是增强朝鲜自卫核威慑能力。受到各国强烈反对。

核在经济方面的影响。好处是,核能比化学能大几百万倍;1000克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400吨标准煤释放的能量;一座100万千瓦的大型烧煤电站,每年需原煤300~400万吨,运这些煤需要2760列火车,相当于每天8列火车,还要运走4000万吨灰渣。同功率的压水堆核电站,一年仅耗铀含量为3%的低浓缩铀燃料28吨;每一磅铀的成本,约为20美元,换算成1千瓦发电经费是0.001美元左右,这和目前的传统发电成本比较,便宜许多;而且,由于核燃料的运输量小,所以核电站就可建在最需要的工业区附近。核电站的基本建设投资一般是同等火电站的一倍半到两倍,不过它的核燃料费用却要比煤便宜得多,运行维修费用也比火电站少。核电比火电“经济”。电厂每度电的成本是由建造折旧费、燃料费和运行费这三部分组成。主要是建造折旧费和燃料费,核电厂由于特别考究安全和质量,建造费高于火电厂,一般要高出30%~50%,但燃料费则比火电厂低得多。据测算,火电厂的燃料费约占发电成本的40%~60%,而核电厂的燃料费则只占20%~30%。经验证明,核电厂的发电成本要比火电厂低15%~50%。坏处核能电厂投资成本太大,电力公司的财务风险较高。核能电厂较不适宜做尖峰、离峰之随载运转。

核对环境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对我们有利的方面,如:

1.核燃料能量密度比起化石燃料高上几百万倍,故核能电厂所使用的燃料体积小,运输与储存都很方便,一座1000百万瓦的核能电厂一年只需30公吨的铀燃料,一航次的飞机就可以完成运送。

2核能发电的成本中,燃料费用所占的比例较低,核能发电的成本较不易受到国际经济情势影响,故发电成本较其他发电方法为稳定。

3是能量密集,功率高,为其它能源所不及。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运输量小,可以减缓交通运输压力。

4是在能量储存方面,核能比太阳能、风能等其它新能源容易储存。核燃料的储存占地不大,在核船舶或核潜艇中,通常两年才换料一次。相反,烧重油或烧煤设备需庞大的储存罐或占地很大。

5是核能比较清洁,不会产生二氧化碳。世界上大量有机燃料燃烧后排出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等气体,不仅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还导致酸雨和大气层的“温室效应”,破坏生态平衡。比较起来,核电站就没有这些危害。在全球限制温室气体的大环境下,发展核能几乎被认为兼顾发展经济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唯一途径。从而有效地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改善当地的环境空气质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境。

6是核电比火电“经济”。电厂每度电的成本是由建造折旧费、燃料费和运行费这三部分组成。主要是建造折旧费和燃料费,核电厂由于特别考究安全和质量,建造费高于火电厂,一般要高出30%~50%,但燃料费则比火电厂低得多。据测算,火电厂的燃料费约占发电成本的40%~60%,而核电厂的燃料费则只占20%~30%。经验证明,核电厂的发电成本要比火电厂低15%~50%。

对我们不利的方面如:

1.核能电厂会产生高低阶放射性废料,或者是使用过之核燃料,虽然所占体积不大,但因具有放射线,故必须慎重处理,且需面对相当大的政治困扰。2.核能发电厂热效率较低,因而比一般化石燃料电厂排放更多废热到环境裏,故核能电厂的热污染较严重。

3.核电厂的反应器内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果在事故中释放到外界环境,会对生态及民众造成伤害。

致命的回忆

事例 1986年4月26日,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在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乌克兰基辅市以北130公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灾难性大火造成的放射性物质泄漏,污染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国际社会广泛批评了苏联对核事故消息的封锁和应急反应的迟缓。在瑞典境内发现放射物质含量过高后,该事故才被曝光于天下。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前苏联最大的核电站,共有4台机组。4月,在按计划对第4机组进行停机检查时,由于电站人员多次违反操作规程,导致反应堆能量增加。26日凌晨,反应堆熔化燃烧,引起爆炸,冲破保护壳,厂房起火,放射性物质源源泄出。用水和化学剂灭火,瞬间即被蒸发,消防员的靴子陷没在熔化的沥青中。1、2、3号机组暂停运转,电站周围30公里宣布为危险区,撤走居民。事故发生时当场死2人,遭辐射受伤204人。5月8日,反应堆停止燃烧,温度仍达300℃;当地辐射强度最高为每小时15毫伦琴,基辅市为0.2毫伦琴,而正常值允许量是0.01毫伦琴。瑞典检测到放射性尘埃,超过正常数的100倍。西方各国赶忙从基辅地区撤出各自的侨民和游客,拒绝接受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进口食品。原苏联官方4个月后公布,共死亡31人,主要是抢险人员,其中包括一名少将;得放射病的203人;从危险区撤出13.5万人。1992年乌克兰官方公布,已有7000多人死亡于本事故的核污染。

5月9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布利克斯应苏联政府邀请,乘直升飞机从800米高空察看核电站的情况,他认为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事故。灾后两年之中,26万人参加了事故处理,为4号核反应堆浇了一层层混凝土,当成“棺材”埋葬起来。清洗了2100万平方米“脏土”,为核电站职工另建了斯拉乌捷奇新城,为撤离的居民另建2.1万幢住宅。这一切,包括发电减少的损失,共达80亿卢布(约合1白俄罗斯共和国损失了20%的农业用地,220万人居住的土地遭到污染,成百个村镇人去屋空。乌克兰被遗弃的禁区成了盗贼的乐园和野马的天堂,所有珍贵物品均被盗走,也因此将污染扩散到区外。*近核电站7公里内的松树、云杉凋萎,1000公顷森林逐渐死亡。30公里以外的“安全区”也不安全,癌症患者、儿童甲状腺患者和畸型家畜急剧增加;即使80公里外的集体农庄,20%的小猪生下来也发现眼睛不正常。上述怪症都被称为“切尔诺贝利综合症”。土地、水源被严重污染,成千上万的人被迫离开家园。切尔诺贝利成了荒凉的不毛之地。10年后,放射性仍在继续危胁着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约800万人的生命和健康。

20亿美元)。乌克兰政府已作出永远关闭该电站的决定。

同时,核对人类的危害也很大,如果放射性沉降物进入人体,在体内达到一定剂量时就会产生有害作用,人会出现头晕、头疼、食欲不振等症状。如超剂量的放射性物质长期作用与人体,就能使人患上肿患、白血病及遗传障碍。

篇7:追星的利与弊

1。会使一些疯狂迷恋者倾家荡产,走火入魔,有的甚至是自杀轻生。有不少实例证明,例如:大连,一名正处于青春期,富有活力的少女,因其母亲没有给她买自己崇拜的偶像张国荣的CD碟,正因过渡悲伤而自杀;温州一名17岁的中学生因没钱亲眼见到偶像影星赵薇而服毒自尽……

2。会容易引发一些追星族的犯罪感。有些人过度迷恋明星,无奈手上没有钱去参加明星的演唱会、发表会什么的,就生出罪恶的念头,去偷盗、抢劫、敲诈勒索,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而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自贡市一名年仅13岁的初一年级女生代某偷走家里的1000元巨额后,突然失踪……

3。迷生自我、空耗青春。盲目追星耗费了学生的许多时刻,这样也浪费了学生的大好

青春。

4。会干扰明星们的正常生活,影响自己的生活。有些追星族放下学业,千里迢迢去找自己的偶像,这样,会让一些明星不得安宁。

5。影响社会风气。那些“星”迷整天迷恋明星,也会养成明星们骄纵的性格,让一些明星自大、冷漠、傲慢,使一股不良的社会风气扩散开来。

6。压抑自己的性格。迷恋偶像,会尽量使自己和明星们具有一样的行为,穿一样的衣

服,从而使原本的自己隐藏起来。

关于这个话题,我对一些同学做过访问,大多数同学的脑子都挺清醒,都认为不能盲目追星。

那么,我们就应怎样做才能阻止同学们盲目追星呢?我觉得我们就应做到以下几点:

1。把追星当成一种生活享受。

2。控制好自己的理性,避免盲目追星

3。明确追星的目的

4。要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状况思考追星的经济承受潜质。

5。在追星时思考,有设有侵犯自己的生活和给家庭或朋友带来危害。

6。追星时,“星”能够成为你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动力。

如果你能做到以上几点,那么追星对你来说,就是利大于弊了。能不能做到就看你自己的了。

精选阅读(二):

青少年追星有利有弊

心理专家认为,青少年时期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就是偶像崇拜。一个人把追求成功的心理渴求,透过所崇拜的偶像展示出来,不仅仅能以“星”的光鲜外形为模仿对象,也以追求“星”的理想人格品质作为自我奋斗的目标,转化为对成功的向往和自我激励。青少年喜爱的都是明星,互相讨论的资料被各个明星充分占据,共同语言多了,交流也就多了,把学习生活中的郁闷、烦躁宣泄出来,追求更贴合自身定位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价值取向的认同。另外,追星浪潮的出现,也在必须程度上缓解了青少年紧张的生活和学习压力,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发展了他们的兴趣爱好。从这一角度上说,追星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有必须益处的。

但是,追星的弊端也同样明显。一部电影《寻找周杰伦》,引起一名疯狂的追星者离家出走,还说她要去寻找周杰伦,只有周杰伦能拯救自己。疯狂追星女杨丽娟自从1994年开始迷上刘德华后,父母为满足女儿追星的心愿倾家荡产。可杨丽娟如愿见到刘德华后,仍不满足于只与偶像留影纪念的层面。其父在香港跳海自杀后,留下的遗愿是期望刘德华再见女儿一面。这是一场非理性追星的杯具。

近几年,选秀活动愈演愈烈,很多青少年做起了明星梦,平民选秀、粉丝的疯狂刷票行为和非法集资,给青少年造成了不良影响,也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心理专家认为,很多青少年在父母精心营造的温床上养成了无所适从和精神上的孤独感和茫然感,十分需要找到一个能够寄托梦想的人。当他们发现梦想在某个人身上实现时,就会义无反顾地去了解他、学习他,渴望做他那样的人。因此,追星对青少年来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如果能够更多地采用对话和交流的方式,引导青少年追星的审美趣味,提高其鉴赏潜质和文化品位,把追星的热情转化为奋斗的动力,将会促进他们的心理成熟和健康发展。

篇8:集体备课的利与弊

集体备课之利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全册教材的内容分给多位教师去备, 每位教师分担其中的一部分任务, 无疑给教师们减轻了负担。有一位语文教师仅用一个晚上 (时间不久, 大约两个小时) , 就在电脑上把分给自己的备课任务完成了。这实在是很方便很快捷啊。

二是有利于检查评分, 缩小教师备课质量 (检查常常是以打分数来衡量) 的差距。无论学校组织检查, 还是县教研室组织检查, 都有这方面的优点。

除了上述之外, 还有什么可以算作是集体备课之利的话, 只有靠笔者去继续探索和发现了。

而集体备课之弊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大概有以下这些吧:

一是培养了教师们的懒惰情绪。现在, 一般学校都配备了电脑, 老师们备课绝大多数都是从电脑上下载的, 有的漏洞百出也不予以纠正, 就是有的教师有点儿自己的东西要备进去, 自然就慢了速度, 影响备课组长的统一装订成册而以备学校或教研室的检查, 因此只好割爱罢了。

二是增加了打印室的负担。学校打印室有专人负责, 为学校打印表表册册, 这制度那方案的就够得一忙的了。可是各科教师备的教案, 都要到打印室请人打印, 打印者往往忙得连吃饭都顾不上。

三是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教师们备好的教案, 由打印室专人打印, 操作技术上不出问题, 但一次性打印份数太多, 难免机子出毛病。这样就必须请师傅来维修机子, 增加了学校的开支;如果是由任课教师们自行去打印则更糟。此外, 爱好的教师发现打印教案中有错误, 要予以纠正, 就得重印, 那么已印的份数就全部作废。打印室里的废纸篓里常常是装得满满的。这不是浪费又是什么呢?

四是弱化了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汉字书写能力, 进而对学生的汉字书写教学带来影响, 也即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现在, 广大青年教师中, 尤其是在近几年就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 汉字写得漂亮的并不多, 还有相当的部分过不了汉字书写这一关。又加上现在各科教学都提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这本来是好事, 但由于相当多的教师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认识有失偏颇) , 一节课下来教师在黑板上没有写或者写得相当少。长期这样下去, 就是有点汉字书写基本功的教师也会今不如昔, 更不要说还过不了汉字书写关的教师了。关于这一点, 我们不能小视。大家知道, 魏巍《我的老师》一文中写到:“即使她 (蔡芸芝先生———笔者注) 写字的时候, 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 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这应该引起我们当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的举手投足对学生都起到了影响, 更何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写字”教学呢?所以说这也是削弱了爱国主义教育啊!

五是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集体备课的教案, 由备课组长统一装订成册之后, 有的教师奉为至宝, 在课堂上照搬, 教师念得口干舌燥, 学生却恹恹欲睡, 还谈什么教学效果呢?

从上述情况来看, 集体备课之弊是远多于其利的。所以, 笔者认为我校取消集体备课确实是一项明智之举。不过, 取消集体备课以后, 又得看教导处如何指导老师们备课。不然的话, 一味地按教学参考资料照抄, 那又将真正的备课曲解了。

上一篇:写人的作文常用的开头方法下一篇:外研社初中英语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