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复习

2024-05-03

生物与环境复习(共6篇)

篇1:生物与环境复习

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

【知识总结】

1、生态因素概念及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判断生物在环境中的某种现象,要抓住本质,不能只从现象简单推测。例如:鸟类的换羽与哺乳动物的季节性换毛,表面上看与气候冷热有关,这种现象似乎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但实际上这是受日照长短影响的,并非是温度影响的。在生物与生物的关系中,区别种内关系与种间关系的标准,主要根据被判断的生物是不是同一个物种,这不能从表面俗名上区分,要根据学习的生物分类知识来判断。在种间关系所列举的捕食实例中,均是动物捕食植物,食肉动物捕食食草(植)动物;而植物捕食动物的例子也是有的,如猪笼草食昆虫便是其中一例,学习时应引起注意。

3、种群

4、生物群落

5、生态系统

【例题精解】

1、如图100如果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鸟又以该树上的昆虫为食。那么树、昆虫和鸟的生物数量金字塔形应是()

[解析]此题要求回答的是该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生物体数量的塔形。与课本上的“能量金字塔”不同,能量金字塔是指生态系统中(或某食物链中),各营养组生物所占流经该系统中总能量的百分数而言的。数量金字塔是表示一条食物链中(或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体的个体数量关系。所以上述食物链中数量金字塔形应是C。

答案:C。

2、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翻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

于()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增减的因素之一。如果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人口呈现增长趋势,因此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动态的直接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对一个种群数量动态的预测决定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一个年轻个体占优势的种群,它预示着种群将有很大发展,因为这样的种群,进入生殖年龄的个体会越来越多,是一个急剧增长的年龄结构。如果各年龄组成比例大体相等,老年组个体略小,则属稳定型。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年龄结构属于急剧增长型;美国属缓慢增长型;德国属衰退型。因此本题涉及的人口增长动态是由年龄结构特点所决定的。

答案:B。

3、分析下列各种叙述,选择有关的非生物因素编号,填入下面的括号中:

(1)决定山区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2)决定水中绿色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3)与大多数鱼类的洄游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4)柽柳有十分发达的根系和很小的鳞片状叶,与此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E、土壤的理化特性

[解析]使学生理解并能区别主要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阳光、温度和水这三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分布起着很大的作用。第(1)、(2)小题都讲垂直分布,似乎相同,但影响其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不同的。决定山区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的高低,影响其光合作用。决定水中绿色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的强弱,影响其光合作用。(3)小题鱼类的洄游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影响其洄游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第(4)小题,应根据适应性的特征来推理。发达的根系可以从土壤深层吸收水分,供植物体生长发育的需要,鳞片状小叶又可减少水分的过多蒸腾,柽柳根叶的结构特点无疑与水分的吸收与散失有直接关系。

错选的主要在(1)、(2)小题。分析其原因,是对陆上、水中植物垂直分布起主导作用的非生物因素搞不清楚。温度与陆上植物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但在水平方向上,如梨北桔南,是由于受高、低温的限制,而且植物在垂直方向的分布上也是如此,温度的差异就决定了山上山下植物的种类不同。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水中绿色植物的分布,自然要受到阳光的限制。光照影响海洋植物的分布十分明显。随着海洋深度的增加,光量越来越少,就形成了绿藻、褐藻、红藻的分层分布。阳光能够到达的深度极限为海面以下200米,绿色植物就难以生存了。

答案:(1)B(2)A(3)B(4)C

4、(1)下列哪项属于保护色()

A、西藏野牛的外表形状与岩石非常相似

B、避役的体色随环境色彩而改变

C、无毒蛇具毒蛇的鲜艳体色

D、毒蛾幼虫具鲜艳色彩,身上长着毒毛

(2)下列动物中的体色属于警戒色的是()

A、金钱豹 B、梅花鹿 C、银环蛇 D、斑马

(3)下列哪项不属于拟态()

A、昆虫体色似枯叶

B、南美棕王蝶幼虫有毒

C、有的无毒蛇具有毒蛇的鲜艳体色

D、南美天蚕蛾幼虫体态、色斑似眼镜蛇

[解析]考查学生对生物适应性的理解,以及对保护色、警戒色、拟态概念的理解、区分和应用的能力。

保护色是指动物应用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不难看出,爬行类的避役(俗称变色龙)的体色,能随环境色彩的改变而改变,属典型的保护色。动物具有保护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猎捕食物。警戒色除了动物身上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外,还须有恶臭或毒刺、毒毛等,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银环蛇(毒蛇)体背有黑白相间的环纹和白色环带,非常鲜艳,且它是有毒蛇,故为警戒色,而无毒蛇具有有毒蛇的鲜艳体色就不是警戒色,是拟态。拟态是指某些生物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它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南美天蚕蛾幼虫体态、色斑似眼镜蛇,即为拟态。

(1)、(2)、(3)小题的错选,主要是对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理解不清,结合具体实例自然就区分不开。保护色是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拟态不但体色花斑与环境相似,而且在形态上也与环境相似,从而起到保护自身、躲避敌害的作用;警戒色与保护色截然不同,警戒色与环境色彩极不相似,警戒色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很容易识别,再加上恶臭或毒刺、毒毛等,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因此也有利于动物的自我保护。简单说,所谓拟态,一个是拟(其它生物或非生物的)色彩;一个是拟(其它生物或非生物的)形状。

答案:(1)B(2)C(3)B

5、图101为5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程度,这些种中能分布在北极海域、热带湖泊或全球分布的分别是()

A、1 2 3

B、5 3 4

C、3 4 2

D、2 1 5

[解析]第1种鱼对水温要求较高,不可能在北极海域生存故排除A;第2种鱼和第4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范围较小,不可能分布在全球,又排除B、C。

答案:D。

6、分析下列各种叙述,选择有关答案的编号,填入下面的括号中:

(1)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属于()

(2)羊与兔子之间的关系属于()

(3)瓢虫与蚜虫的关系属于()

(4)大豆根与根瘤菌的关系属于()

(5)黑鱼常以自己的幼鱼为食,这属于()

(6)蜂王能分泌一种外激素,将失散的蜜蜂重新聚集在自己的周围,此现象属于()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共生

D、寄生

E、竞争

F、捕食

[解析]考查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命现象的能力。只要学生对供选答案中各个概念认识清楚,又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不会有什么困难。噬菌体寄生在细菌体内,从中吸取营养并繁殖后代,两者属寄生关系。羊与兔子都为草食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为争夺食物必然要相互竞争。瓢虫以蚜虫为食,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当属捕食关系。大豆的根上长有许多根瘤,根瘤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共生体,根瘤菌从空气中固氮,并合成含氮化合物,供植物利用;豆科植物又为细菌提供有机物、无机盐和水分等养分,这种互惠互利,相互依赖的关系,即共生关系。黑鱼常以自己的幼鱼为食,这种种内的残食现象属种内斗争。蜂王能分泌一种外激素,将失散的蜜蜂重新聚集在自己的周围,这种聚集成群有利于同种生物的取食、御敌、属种内互助。

错选的主要在(1)、(3)、(4)小题,分析其原因是对各个生物因素的概念理解不清楚所致,也有个别的缺乏生物学基础知识,胡乱猜测。在认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应注意种内、种间关系不同类型的特点及其对生物生存发展的作用。种内关系不是互助就是斗争还好理解。种间关系应善于根据其营养特点来加以区分。(1)、(4)小题错答,主要是对寄生、共生区分不清。寄生的营养特点,一般是寄生物离开寄主很难生活,甚至死亡。寄生物吸取寄生的养分,对寄主也必然造成危害,甚至使之死亡。而理解“共生”的概念应主要抓住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彼此都有利的这一营养特点。

答案:(1)D(2)E(3)F(4)C(5)B(6)A

7、图102都表示生物之间的关系,请问图(a)、(b)、(c)(d)依次表示()

A、捕食、共生、竞争、寄生

B、捕食、竞争、共生、寄生

C、竞争、捕食、共生、寄生

D、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解析]本题考查识图能力,即对概念的掌握情况,解题的关键应从生物彼此之间的食物关系入手。图(a)中A的数量随着B的增减而增减,但A的增加导致B的减少,说明A、B两种生物之间,A以B为食物,所以图(a)属于捕食。图(b)中A、B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互利,不可分开,所以属于共生。图(c)中A、B两种生物争夺食物、空间,结果B种生物数目大大减少,以致死亡,只有A种生物数目增多,得以繁殖,所以属于竞争。图(d)中A的数量随着B的增加而增加,但不随着B的减少而减少;相反,B减少,A仍增加,所以属于寄生。因此,本题正确答案只能选A。

答案:A。

8、图114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流通关系示意图,看图作答。(图中△为有毒物

-6质浓度百万分之一,即10)

(1)从完成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简要说明生产者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千焦/厘米2/年。

(3)根据图中数值计算能量从A到B、由B到C传递效率依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其余的能量最终

通过生物的______________散失,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____________,因此能量流动具

有__________特点。

(4)图中无机物箭头意指_________和CO等物质的流通过程。图中D是________,通过它们的_______和

_____两种分解方式,将生物组织内的碳放回空气中,由此可见D在物质流通中的重要作用是___。

(5)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始终与___________结合在一起进行。

(6)从生态因素的角度看,存在__________中的有毒物质,经____________浓缩,因此___________越

高的生物受害越大。

[解析]首先要分析图中各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图中所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箭头所示这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图中A显然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开始,所以它一定是生产者,D是后将物质分解又返回大自然中,它应该是分解者,而B、C分别是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我们知道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来自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能量在各营养级的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其去路有三个方向,一是各营养级的生物在分解有机物用于生命活动时,总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有大部分的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其遗体和排泄物等流入分解者中去;只有一步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生产者中的能量的三个去路之和=97+306+63。由A到B的传递效率=传递到B的总能量(63)÷A中的总能量(466)×%,以此类推。

该题能全面答对者很少,原因一是对生态系统的功能 知识掌握不牢,特别是对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时的三个去向不清楚;二是识图、分析图的能力较差,没有看到图中已经标出△表示的是有毒物的含量,常把图框中的数值也当能量计算,所以造成(2)小题和(3)小题的错误。D是分解者一般都能答对,但两种分解方式,有的只答对有氧呼吸,没考虑到分解者的细菌、真菌以及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在分解有机物时,有有氧呼吸,还有无氧呼吸。(6)小题的第二个空有的答成“高度”浓缩,是缺乏识图能力和高度概括能力,有毒物质在各营养级传递过程中是在浓缩,但经过的渠道应该是食物链。

答案:(1)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基础

(2)466

(3)13.5%~20% 呼吸作用 热能 递减单向不循环

(4)H2O(或水、无机盐)分解者有氧呼吸 发酵(或无氧呼吸)保证物质的再利用

(5)能量流动

(6)空气、水、土壤(或无机环境)食物链 营养级

9、图115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中A、B、C曲线所示,据图分析回答:

(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_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又构成____________关系。

(2)A、B两种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解析]解题时要正确理解曲线。①两种草履虫都以枯草杆菌为食,所以草履虫与枯草杆 的关系是捕食,两种草履虫之间是竞争;②依据曲线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C曲线上升时,A曲线则下降,说明二者是捕食关系,A曲线种群数量大于C曲线,说明A曲线表示枯草杆菌(营养级低的生物数量多),而C曲线则是以枯草杆菌为大草履虫;③B曲线从半途画起,表示双小核草履虫过一段时间才加入,当它一出现,C曲线即逐渐下降直至为零,说明在两种草履虫的竞争关系中,大草履虫因得不到食物而被淘汰,双小核草履虫为胜者,替代了大草履虫,故图中B曲线代替了C曲线。即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答案:(1)捕食 竞争

(2)枯草杆菌 双小核草履虫

(3)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导致枯划杆菌减少

(4)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枯草杆菌),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逐渐被淘

汰。

篇2:生物与环境复习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名词: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4、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5、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如:某些水体中,鲈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种小鱼为食。)

6、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5、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6、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

7、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语句: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①光:阳光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A、光的强与弱对植物:如松、杉、柳、小麦、玉米等在强光下生长好;人参、三七在弱光下生长。浅海与深海,海平面200M以下无植物生存。b、光照时间的长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开花;菠菜、鸢尾在长日照下开花。c、阳光影响动物的体色:鱼的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d、光照长短与动物的生殖: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使家鸡多产蛋。E、光线影响动物习性:白天活动与夜晚活动。

②温度:a、不同地带的差异:寒冷地方针叶林较多;温暖地带地方阔叶林较多b、植物的南北栽种:苹果、梨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c、对动物形成的影响:同一种类的哺乳动物生长在寒冷地带,体形大;d、对动物习性的影响:冬眠—-蛇、蛙等变温动物;夏眠—-蜗牛;洄游:迁徙;季节性换羽。

③水分: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水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重要生态因素;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2、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但各种生态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有关键因素和次要因素之分。

3、区分共生、竞争和捕食关系的图象。a、共生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为同步变化,二者同生共死;b、捕食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者先减少,为被捕食者,后增者后减少,为捕食者。被捕食者图象的最高点高于捕食者;c、竞争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开始时个体数量为"同步变化,以后则

你死我活。

4、决定海洋不同深度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此项仅供参考,可以不掌握)名词:

1、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2、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3、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4、适应的相对性: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不是绝对的。语句: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相对性。因为生物生存的环境不断变化,而生物的遗传具有保守性,不会因为环境变化立即改变其遗传性,因此适应的形成是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选择作用不会一次到位,更不会造成尽善尽美的选择结果,所以,适应具有相对性。

2、适应的普遍性: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外形的适应性特征。

3、适应具有相对性的原因:遗传物质稳定性与环境条件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4、保护色:动物体色与背景色彩相似,利于取食避敌,避役(变色龙)、比目鱼、雷鸟、蝗、某些沙漠植物。

5、警戒色:动物体色与背景色彩形成对比色,具有恶臭(毒刺)或者鲜艳色彩(斑纹)的特点,充分暴露自己,警告敌人不要侵犯,以防止“两败俱伤”。警戒色是冒充的“艺术”,以鲜艳色彩向动物们发出警告。(例如:黄峰、蝮蛇体表的斑纹、瓢虫体表的斑点)

6、拟态:生物形态、色泽模拟背景生物体,(如:竹节虫、尺蠖的形状像树枝、枯叶蝶、有的螳螂成虫的翅展开时像鲜艳的花朵,若虫的足像美丽的花瓣、蜂兰。)

7、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

第二节 种群和生物群落 名词:

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

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4、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5、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6、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

8、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9、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10、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语句:

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2、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

5、年龄组成的类型:(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6、性别比例有三种类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羊等。有些野生动物在繁殖时期也是雌多于雄,如象海豹。(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白蚁等。

7、种群数量的变化:①影响因素:a、自然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和传染病。B、人为因素:人类活动。②变化类型:增长、下降、稳定和波动。③两种增长曲线:a、“J”型增长特点: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条件:理想条件。b、“S”型增长特点:级种群密度增加→增长率下降→最大值(K)稳定;条件:自然条件(有限条件)。④研究意义:防治害虫,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8、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看年龄组成。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则显示近期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第三节 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名词:

1、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语句: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两大类。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又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类型。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又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3、森林生态系统:湿润或比较湿润的地区;物种多,植物以乔木为主,树栖攀援动物多,种群密度稳定,群落结构复杂稳定。

4、草原生态系统:年降水量少的地区;物种少,植物以草本为主,善跑或穴居动物多,种群密度易变,群落结构一般不稳定。5农业生态系统:农作物种植区;作物种类少,种群密度大,群落结构单一而不大稳定,植物主要为农作物,人为作用突出。

6、海洋生态系统:整个海洋,类型多,分布各异;微小浮游植物为主,有大型藻类,各类动物集中于200m以上水层,底栖动物适应性特殊。

7、淡水生态系统:浅水区为水生和沼泽植物,深水区表层为浮游植物,主要有浮游动物、鱼类和底栖动物。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名词:

1、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在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来制造有机物。

2、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事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

3、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语句: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矿物质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生产者: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

4、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动物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也叫植食动物)叫做初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叫做次级消费者;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叫做三级消费者。

5、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6、生物之间的关系: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有捕食关系;而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

7、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

8、消费者等级与营养等级的区别:消费者等级始终以初级消费者为第一等级,而营养等级则以生产者为第一等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同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等级和不同的消费者等级;同一种生物在同一食物链中只能有一个营养等级和一个消费者等级,且二者仅相差一个等级。

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名词:

1、能量金字塔:可以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就叫做能量金字塔。

语句:

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输入能量)。

2、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3、渠道:沿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转移能量)

4、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三个去处是: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5、特点:传递方向: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传递效率: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

4、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计算规则:消耗最少要选择食物链最短和传递效率最大20%,消耗最多要选择食物链最长和传递效率最小10%。

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名词: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下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温室效应:大气中CO2越多,对地球上逸散到外层空间的热量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温室效应。

语句:

1、碳循环: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②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③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特点: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运动,所以碳循环带有全球性。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是逐级递减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可以反复出现,循环运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名词: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由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迁入,迁出及其它变化使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的,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我们就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抵抗力稳定性: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之为抵抗力稳定性。

3、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语句:

1、生物圈II号”实验失败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难以像真正的生物圈那样,长期保持相对稳定,具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方面。①抵抗力稳定性的本质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就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3、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低,反之亦然。

4、生物圈是人类生存的唯一环境,而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我们要保护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篇3:高三生物复习的对策与思考

高深天, 刻的高变考化从。形式“3+X到内”形容式都中发生无论了三合“X或“是是单文独理1小综00分合试还卷是, 文试理题大都综生离不开以能力立意这一主题。为

此我认为高考生物复习思路应坚

物○持以高考考试说明和大纲能力的复定安县要的养求立学为意生出和的发表能点达力, 形为根式生据的物高新复考变习中化的题, 目目培

习安定标。

的中学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 形成知识网络对刘基础蓉源泉。生物知复识习是过学程生解中, 教决师问应题引的策花类导, 使学生之对成基为础知知识识链加和以知识整网理和, 便归与脱于氧学核生糖理核解性苷记酸忆和———基回顾因。如———, 思基因DNA表———DNA结达———基因突构变和—复——可制—遗——考传学生变归异纳来出源一———进条主线化。, 以这利样于帮学助

生系统地获得知识, 并形成联系

的观点, 活跃思维。

二、贴近生产、生活, 设计问题, 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方式

选择贴近书本知识更贴近生产、生活的问题, 尽量避免纯知识性题目的立意。这样有利于将死知识活化,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当前的生物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老观念、老方法, 应该以发展人的品质和智力为目标, 应该将生产、生活中的生物问题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中, 以增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

三、注重图表图解表述问题, 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在复习时按照专题对图表图解进行复习, 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的培养。如,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图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等。以下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为例说明 (图解见课本) , 复习时引导学生分析图解: (1) 在食物链中能量储存于有机物, 有机物的多少即能量的多少; (2依据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特点:低营养级高能量, 高营养级低能量; (3) 依据图解写出本题的合理的食物链; (4) 依据食物链中生物的捕食关系, 分析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

高三复习应加强对学生认识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 帮助学生建立图表图解———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模式, 促使学生思维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分析图表、图解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 这些能力的获得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因此, 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对图表、图解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培养, 但是往往学生对此类题目存在着分析能力较差, 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力不足, 对题目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等不良的审题习惯, 对此教学中可以用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导向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审题并形成思维迁移能力。

四、突出比较法的运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选择运用比较法, 把课本中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 并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如, 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帮助学生对教材中有联系的前后知识加以比较, 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因此, 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 前后知识的联系, 学生的知识基础, 思维能力等, 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法的学习。

五、强化给材料题的复习, 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给材料题、给信息题的复习, 精心选题目, 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 始终要求学生必须细心阅读给出的材料, 围绕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和解决问题, 这种复习充分体现了认知规律, 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这种创设情景、提供信息的材料题, 打破了只重视知识定论、死记硬背的教学格局, 改变了传统的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培养的教学。

六、增强实验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4:高三生物复习的思考与对策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生物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如脱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来源——进化。这样帮助学生归纳出一条主线,以利于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并形成联系的观点,活跃思维。

二、贴近生产、生活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方式

选择贴近书本知识更贴近生产、生活的问题,尽量避免纯知识性题目的立意。这样有利于将死知识活化,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逾越思维障碍、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否则无法解决高考综合能力问题。

三、注重图表图解表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在复习时按照专题对图表图解进行复习,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的培养。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图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等。

高三复习应加强对学生认识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图表图解——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模式,促使学生思维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学生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力不足,对题目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等不良的审题习惯,对此教学中可以用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导向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审题并形成思维迁移能力。

四、突出比较法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选择运用比较法,把课本中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并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如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帮助学生对教材中有联系的前后知识加以比较,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因此,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等,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法的学习。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植物吸水和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比较、新陈代谢基本类型的比较、育种的比较等,这样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强化给材料题的复习,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教学中,我们没有忽视给材料题、给信息题的复习,精心选题目,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始终要求学生必须细心阅读给出的材料,围绕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和解决问题,这种复习充分体现了认知规律,利于学生积极思维。这种创设情景、提供信息的材料题,打破了只重视知识定论、死记硬背的教学格局,改变了传统的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培养的教学。

六、增强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5:生物与环境复习

一、选择题

1.(2015江苏苏、锡、常、镇一模,24,3分)为了解决人类生存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当下科学、有效的措施及途径是(多选)()A.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B.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产农作物新品种 C.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D.粮食作物种植过程中,严禁使用化肥和农药

2.龙血树是一种生长在我国云南、海南等地的观赏树种,其树脂可加工成一种名贵的中药。随着人们对龙血树野生资源的掠夺性采伐和环境的破坏,资源日趋枯竭,被列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多选)()A.龙血树对人类具有间接价值

B.人类活动是造成龙血树成为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 C.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龙血树的基因进行保护

D.建立龙血树自然保护区,禁止人类对龙血树进行任何形式的开发和利用 3.(2015江苏单科,14,2分)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4.(2016江苏赣榆高中模拟二,1,2分)我国政府决定,大熊猫不再作为“国礼”对外赠送,原因是大熊猫是我国的濒危物种,人类的活动又加速了它的濒危,尽管建立许多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但野生数量增加很少。下列叙述不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A.与华南虎相比,大熊猫具有生存优势的原因是其所处的营养级低

B.加强栖息地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大熊猫种群的K值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C.大熊猫濒危的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较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大熊猫作为“国礼”对外赠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5.(2016江苏赣榆高中模拟五,25,3分)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多选)()1 A.模拟苍蝇后翅平衡棒原理,研制出的新型导航仪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或濒危动物保护中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C.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两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D.引进物种不慎或对引进物种管理、监测不到位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 6.(2014江苏单科,17,2分)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7.(2015江苏单科,22,3分)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多选)()

A.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 C.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 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

8.(2015江苏盐城第三次模拟,14,2分)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A.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B.基因重组导致新基因的产生,从而形成遗传多样性

C.湿地可以调节气候、净化污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二、非选择题 的是()2 9.(2015江苏连云港、徐州、宿迁三模,32,8分)由于围湖造田、网箱养鱼、农家乐等无序发展,导致湿地生态功能遭到破坏。为治理生态环境,某地建立了多条截污河道进行湿地恢复。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湿地中所有生物构成。在污水净化过程中,湿地植物所起的作用是

;淤泥中的腐生细菌、真菌的作用是。

(2)研究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能力,应对

的水质进行监测,通过比较其中N、P等含量的差值,来分析人工湿地的净化功能,要治理水体污染,除了依靠湿地生态系统自身的功能外,还应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因为生态系统的 有限。

(3)微囊藻产生的有毒物质会污染水体,在湖滩种植芦苇、茭白等植物,对微囊藻的生长繁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主要原因是这些植物与微囊藻之间在利用

等资源(至少答两项)时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

(4)下图为某池塘能量流动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⑤⑥⑦表示各级消费者从人工投放的饲料中同化的能量。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用含序号的算式表示)。

答案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

1.ABC 发展生态农业,能将传统农业中废弃物变为原料,从而实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A正确;现代生物技术如转基因技术,可为培育高产农作物新品种提供技术保障,B正确;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实现可持续发展,C正确;粮食作物种植过程中,可适当使用化肥和农药,但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D错误。

2.AD 从题干叙述可知,龙血树对人类具有直接价值;从题干中给出的信息可知,随着人们对龙血树野生资源的掠夺性采伐和环境的破坏,资源日趋枯竭;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龙血树的基因加以保护,如利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对生物保护时不是不能开发利用,而是要合理开发利用。

3.A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A正确;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大量引进国外物种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使当地生物多样性降低,C错误;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物种丰富,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不容易被病虫害毁灭,D错误。4.C 与华南虎的肉食性相比,大熊猫为植食性,故大熊猫具有生存优势的原因是其所处的营养级低,A正确;加强栖息地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大熊猫种群的K值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B正确;大熊猫濒危的根本原因是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环境容纳量变小,C错误;大熊猫作为“国礼”对外赠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正确。

5.AD 模拟苍蝇后翅平衡棒的原理研制出新型导航仪,为科研价值,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B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C错误;引进物种不慎或对引进物种管理、监测不到位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入侵,导致当地物种灭绝,D正确。

6.B 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增加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从而提高了物种的多样性;人造林物种较为单一,因此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会降低生物多样性;人和其他物种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其他物种的存在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清除杂草的目的是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这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并不矛盾。7.AC 由图中信息可知,影响该水体中藻种类数和藻浓度的重要因素为春、夏、秋、冬不同季节温度的不同,A正确;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优势藻类蓝藻的数量会显著增加,而其他藻类相对处于竞争劣势,可能导致某些藻类死亡,从而导致藻的种类减少,B错误;在藻类数量相对较多情况下,浮游动物种类数主要和藻的种类数有关,夏季藻种类数最多,因此浮游动物种类也可能最多,C正确;在能量流动中,能量沿 食物链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但不能说明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D错误。

8.B 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A正确;基因重组不导致新基因的产生,B错误;湿地可以调节气候、净化污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的多样性,D正确。

二、非选择题

篇6:生物与环境复习

1.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急剧增加 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唯一方法

解析:选A。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化学燃料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因此减缓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是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能够固定大气中的CO2。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都能释放CO2。

2.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能量值的1% D.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 解析:选C。图示X1表示光合作用固定CO2的过程,参与的生物可能是绿色植物或原核生物蓝藻等,蓝藻等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X2、X3等表示动物通过摄食同化有机物的过程,Y1、Y2等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的过程,Z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一般情况下,X1过程固定的CO2总量大于Y和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因为还有一部分有机物未被利用。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还有一部分转化为分解者自身的有机物。当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稳定时,X3=X1×10%×10%。

3.(2016·湖北武汉调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信息传递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B.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 D.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

解析:选C。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A项正确;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 1 化的时候,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做反馈,这种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B项正确;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可能来自无机环境,如物理信息中的光,也可能来自于同种或不同种的其他生物,C项错误;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如森林中的狼和兔相互依据对方气味捕食或躲避来维持生态系统狼和兔数量的稳定,D项正确。

4.(2016·南京模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D.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

解析:选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不完全相同,如生产者与消费者。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生物群落中能量的循环 B.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可发生各种信息交流,比如行为信息 C.在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数量增加可导致第一营养级数量也增加 D.恢复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其营养结构一定很复杂

解析:选C。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A错误;行为信息只能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B错误;冻原地带营养结构比较简单,但一旦遭到破坏,也很难恢复,D错误。

6.(2016·浙江省嘉兴市高三测试)下图是某宇宙飞船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系统可为航天员提供氧气 B.飞船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分解罐可以向藻类植物提供二氧化碳和无机盐 D.太阳能经过藻类的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

解析:选B。藻类可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产生氧气,A、D正确。分解罐可以分解排泄物,向藻类植物提供二氧化碳和无机盐,C正确。飞船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但能量是不循环的,B错误。

7.(2016·河北邯郸摸底)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 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解析:选A。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A正确;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越低,B错误;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呈负相关,C错误;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对生态系统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D错误。

8.下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 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成相反关系 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成相反的关系

解析:选B。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大,恢复力稳定性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小,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大。故A、C、D三项都是正确的。

9.广州南沙区拥有200多公顷的湿地,是多种候鸟南下过冬的重要栖息地,被誉为广州的“南肾”。但是近年来多项大型石油化工项目落户南沙,引起环保专家对南沙自然环境的关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工业污水的排放,受到很大的污染,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N、P等无机盐也越多

B.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由于污染而死亡的鱼腐烂后会加重污染并导致更多鱼类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 D.南沙湿地生态系统如果遭受严重破坏,物种数可能大量减少,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解析:选A。该污染为有机污染,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有机物越多,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也越多,溶解氧越少,A错误。

10.下面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的原理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C.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故该湿地可以处理大量的污水 D.增加该湿地中生物种类可提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

解析:选A。该生态系统中有挺水植物、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及生活污水中的化学能;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若排入的污水超过其调节能力范围,则该湿地不能进行处理;增加湿地中生物种类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1.图甲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部分物质流,图乙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分析,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________进入生物群落,图中“→”表示________;生态系统能量不循环流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可以反复利用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无机物可被生物群落重新利用。

(2)由图乙可知,种群密度在________点时,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在________点时,表示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若要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可通过________环境阻力实现。当种群密度从A→E时,种群中成年个体平均重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3)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________逐渐复杂,生态系统________稳定性逐渐增强。

解析:(1)在生态系统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图甲为能量流动和部分物质流动图解,“→”表示能量流动方向。由于生物代谢产生的相当一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故生态系统中能量不能循环流动,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是因为细胞呼吸过程中有机物被分解成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CO2、H2O 等无机物。(2)净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故C点时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出生率-死亡率=0时(E点),种群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可通过减小环境阻力,使种群的K值增大。种群密度从A→E时,种群数量一直增长,成年个体平均重量先相对稳定,后逐渐降低。(3)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有机物的积累量增加,所以,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逐渐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答案:(1)光合作用 能量流动 生物代谢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体用于合成有机物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C E 减小 先相对稳定,后逐渐降低(3)大于 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抵抗力

12.(2016·云南师大附中月考)图Ⅰ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Ⅱ为该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

(1)图Ⅰ中构成生物群落的是__________,与CO2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有关的生理活动主要是[ ]________。其中①过程表示__________作用,大气中CO2的来源除了图中所示之外,还可来自于__________。

(2)图Ⅱ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处于最高营养级的是________。丙和丁的关系是__________。该食物网中,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1×10 kJ,能量传递效率按10%~20%计算,则最高营养级至少能获得________kJ的能量。

(3)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Ⅰ中某种绿色植物的数量锐减,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数量发生了较大波动后又逐渐趋于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________调节来实现的。

解析:(1)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A)、消费者(D、E)和分解者(B);大气中CO2除来自生物的呼吸作用外,还可来自化学燃料的燃烧。(2)最高营养级戊从最长食物链(甲→乙→丁→丙→戊),并且按10%传递效率计算获得的能量最少,即1×10×(10%)=1×10(kJ)。(3)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答案:(1)ABDE ④ 光合作用 分解者的分解 化学燃料的燃烧(2)4 戊 捕食和竞争 1×10(3)自我调节 负反馈

13.(2016·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检测)在坎昆举行的全球气候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是确立各国“X气体”减排目标。如果坎昆会议制定的所有目标均顺利完成,全球“X气体”排放量可能下降60%,平均气温也将下降2摄氏度,请据此资料回答:

8(1)资料中所说的“X气体”主要是指__________,各国气体排放均会对全球气候造成影响,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

(2)上图1为生态系统中该气体的生成和构成该气体的某种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则乙是__________,过程⑤表示__________作用;若过程③和④的成分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稳定性越高。

(3)假设过程③、④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食物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 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 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 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__________kJ;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请再列举两项影响人类发展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全球“X气体”排放量可能下降60%,平均气温也将下降2摄氏度,因为CO2是温室气体,所以资料中所说的“X气体”主要是指CO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2)图1中甲、乙、丙、丁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甲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是初级消费者,丁是次级消费者,所以过程⑤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若过程③和④的成分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3)假设过程③、④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食物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 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 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 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5.8×10×10%-1.5×10-1.3×10)×10%=3.0×10 kJ;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上一篇:《源泉》读书笔记下一篇:年度护士长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