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的反思总结

2024-04-12

教研活动的反思总结(共14篇)

篇1:教研活动的反思总结

一个学年即将结束。回顾一个月的教研活动,我们高庙小学数学教研组在学校领导的正确组织和老师的大力配合下,开展了有序的教研活动。我们从内心认识到,课堂教学要体现“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必须从教学的导入入手。著名特级教师宇易说:“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把握好引入新课程的环节。学生们从一开始就被牢牢吸引住了。“高超的教学导入艺术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优秀教学情境的关键。可以起到引领和引人入胜的作用,为全班铺平道路。因此,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我们总结了多种方法,通过实践创造有效的情境,引入新课程。我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基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实施新课程教育,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扎实的教研活动,本学期的教研工作已经圆满完成。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的活动,总结一下我们的研究成果。

一,抓好日常工作的落实,每个老师心里都有教研

1、基于此,深入研究教材。

每节课都要认真备课,确定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强调难点和疑点,认真构思教学的五个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选择有效的情境,引入新课程,让孩子在课初就进入数学,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

2、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能力

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丰富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数学教学要求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学习要与一定的情境相关,在实际情境中教学,可以让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吸收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新知识不仅容易维护,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和创新的局面。应该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绿色语言,让学生在温和安静的情绪中学习,享受数学。

3.经过课堂反思,收益无穷

每节课或者每节课结束后,都要有交流和反思的时间。这有时候给老师带来的感受比上节课更多。每次活动结束后,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老师们各抒己见,有争执,及时沟通反思,在课堂上写好反思,努力做到“一课两课三讨论”。我们更注重课堂导入的方法是否恰到好处,能否抓住学生的心,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

4.一起工作,集思广益

新课标备课量大,集体力量更重要。我们组以备课组为单位,定期集体备课,讨论教学中的一些入门问题,统一教学进度、教育目标,讨论最佳教学设计方案,反思教学得失。尽可能从网络和书本上拓展信息,不断丰富和完善每节课的材料,争取在每节四十分钟的前五分钟获得更高的质量。集体备课是套路,这样有中心话题,有中心发言人,有总结记录。

二、认真开展教研活动,确保教研成功

1.理论学习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手段

这一学期,我们进行《数学新课标》理论的再学习,重新领悟新课程标准的精髓;我们还一起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等,我们专题研讨,通过做读书笔记、心得的方式,让老师明确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策略,提升老师的理论水平,理论的提升,促进大家理念的更新,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2、扎实开展公开课教学,为教研提供了最好的范本

每个学期我们在学校的公开课活动中,认真听骨干教师的课,大家以诚相待,就公开课中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力图通过研讨、示范,解决大家工作中的困惑,让课教的踏实、朴实,让学生学的扎实,真正学有所获,从而达到全面提升老师的业务素养的作用。

篇2:教研活动的反思总结

区域活动是一种人为创设自然情景下的幼儿自愿、自发的游戏,是我们现在普遍采取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12月2日我园开展了一次区域活动展示。通过观看各班的区域活动我发现了以下问题:

问题一:每班虽然都准备了4个区角以上,但有的区角孩子们根本就不喜欢玩,即使玩也是马马虎虎。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可能是活动本身缺乏趣味性、单调枯燥,或是操作难度大(或过于简单)。我们可以尝试增加活动的趣味性,适时地调整活动材料,可以通过与孩子共同商量,更新丰富材料,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区域活动的主人。当然,区域活动的材料还应具有层次性,材料的投放要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

问题二:教师的指导不当:一是急于指导,让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悄然流失,使区角活动丧失了应有的价值;二是“放羊吃草”,对孩子的发现漠然处之,使智慧的火花瞬间泯灭。要解决此类现象,教师应树立幼儿是区角活动主体的观念,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活动的整个过程主要是一个幼儿自发生成、自由想象,积极创作大胆表现的过程,要给幼儿留出充分探索、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在活动中教师既不能高高在上进行灌输,也不能自由自在放手不管,对能力差,反应慢的孩子要多提供一些探索的时间,要允许孩子出错,不要急于求成。教师应成为站在幼儿背后的慈爱、沉默的指导者,真正从观察中获取准确的信息,要观察幼儿兴趣点,以及游戏中一些有必要老师介入的情况,要观察幼儿语言、行为交往方式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为指导幼儿做好充分准备。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将主题与区角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使主题在区角中生成和发展,使区角在主题背景下丰富和深入,体现出课程内容的整体性,促进幼儿整体性发展。

篇3:教研活动的反思总结

我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正在建设, 工作刚刚起步, 针对我中心的现状, 结合此次培训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感悟, 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工作: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如果把活动中心比做一艘船的话, 发展规划就相当于它的目的地, 一盏指路的明灯。这盏灯不仅引领着中心的具体工作方向, 还有中心未来的整体思考, 它包括硬件建设、管理机制、人员配置、课程建设、学科建设、活动开展、队伍建设、品牌打造、经费保障等等。中心今后将发展成为集德育、科技、艺术为一体的专门的校外活动教育机构, 中心下设办公室、培训部、活动部、后勤部。发展目标是把活动中心办成孩子的乐园, 人才的摇篮。

二、创建一支优良的校外教师队伍

校外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而育人主要靠教师来实现。通过与专家、各地学员交流得知, 各地活动中心人员都不多, 但各种培训班的教学活动及各活动室的全年正常开放都需要大量人手, 把所需要的人员都调到中心来显然是不现实的。综合各地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 思考如下:

第一, 拓宽渠道, 广纳人才, 将具有艺术、科技方面特长的教师选调到活动中心来工作。

第二, 活动中心聘请的学校艺术、科技类等兼职教师, 在中心的工作也算工作量, 并且在考核、评优上适当给予优先。

第三, 建立一套评价体系, 对专、兼职教师严格考核。如聘请兼职教师上课, 按照课时费的标准支付报酬。如果教师队伍相对稳定, 对于以后开展教学, 提升教师整体水平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定期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使教师们在活动中学有所长、教有所乐。

三、做精做新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

活动是校外教育的载体, 是校外教育的最突出特征。我们将积极开展校外教育活动,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 人精我新。做到:“热”:活动组织气氛热烈;“实”:活动内容实在;“新”:活动形式新颖;“情”:活动设计富有情趣;“深”:活动创意追求高深;“长”:活动要以育人为本, 立足长远。

四、加大宣传和接收新信息的力度

积极争取团委、县妇联、县科协、县关工委支持, 及时向他们汇报中心的各项工作;同时也要通过中国科技网、中国校外教育网等, 不断了解最新的校外教育动态和信息, 与全国一些大型赛事接轨, 使我们的工作与时俱进, 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篇4:主题班会竞赛活动的总结与反思

一、主题班会竞赛的特点

参赛的每一节班会课都是设计出来的,它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主题班会的设计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板”。这种“样板”有利于提升当下中学生主题班会的品质和效率。

1.主题鲜明

本次参赛的14节主题班会课,每节课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诸如“Hold住幸福”“战胜挫折”“放飞理想”“树立自信”“感恩父母”“学会容忍”“传递温暖”“向幸福出发”“我的健康我做主”等。

2.贴近实际

从主题确定到活动设计与开展,绝大多数参赛课都是以学生生活为原点,从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走近生活,直面社会问题。

3.推进有序

班会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遵循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层次性要强,并能逐步推进,从而保证活动的实效性。例如,“Hold住幸福”的班会流程是:认识幸福,感受幸福,传递幸福,珍惜幸福;“拥抱亲情,感恩父母”的班会流程是:感受父母的爱,理解父母的爱,报答父母的爱等。

4.触及心灵

在本次大赛中,几乎每节主题班会课都有亮点。例如,在“Hold住幸福”的班会课上,学生在做“谁是最重要的人”这一游戏时,3名学生泪流满面,情撒全场;在“放飞理想”的班会上,学生用相声的形式谈理想,新颖别致。

可见,主题班会竞赛为我们今后设计班会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二、主题班会如何“更上一层楼”

1.深化认知,震撼心灵

班会都是有主题的,而对于这些主题,学生并不陌生,但都识之甚浅,例如“幸福”“宽容”“感恩”等。所以,在班会上,应该围绕主题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来加深对主题的认识。例如, “Hold住幸福”这节主题班会就设计了认识幸福(讨论)、感受幸福(故事)、传递幸福(帮助)、 珍惜幸福(游戏)等四个活动,从而让学生远离麻木,理解幸福,热爱生活;“向幸福出发”这节班会设计了三个活动:我把幸福弄丢了(反思与述说)、谁“偷”走了我的幸福(情景剧)、敲开幸福的大门(探究——找秘诀),从而让同学们明白了在生活中幸福无处不在,只要换种心态就会获得幸福,懂得了“让别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幸福”。可见,从主题确定到情境创设,班会一定要有冲击力,能够震撼学生的灵魂。

2.重视学生个体幸福生成和集体文化建设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就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可见,幸福与道德具有一致性。道德是幸福获得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享有的欢乐和幸福。”在学生德性养成的过程中,既要有那种沧桑在肩的厚实与沉重,又要有那种清风拂面的惬意与畅快。班会是一种灵魂的洗礼,也是一种幸福的体验,更是一种价值的提升。

班会应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软文化”,包括班级规约、价值观念以及言谈举止等,如合理的班纪班规、向上的精神状态、合作的团队意识、和谐的班级氛围、浓郁的学习风气、求真的探索品质、爱美的人格魅力,等等。例如,“放飞理想”这节班会通过认识理想(相声“谈理想”)、畅谈理想(成长路线图)、放飞理想(现场采访)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想。明确不同的理想会造就不同的人生,从而树立正确而崇高的理想,并能为理想的实现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坚持不懈。这样,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体的幸福感,也有利于创建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从而使道德教育与文化传承很好地统一起来。

3.重视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品性的培养

班会同其他德育活动的功能一样,主要是引领学生从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从而实现道德自觉以及人格的成长与完善。丰子恺先生曾把人格比作一只鼎,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分别为思想的真、品德的善、情感的美。可见,一个人要具备完善的人格,三者缺一不可。例如,有一节班会的主题是“拒绝冷漠,传递温暖”,活动涉及的案例主要是天津许云鹤案、南京彭宇事件、广东小悦悦事件等。在整节主题班会中,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处于一种无助、伤心、恐惧和冷漠之中,根本就无法达到班会课的目标——传递温暖。所以,班会内容包括主题确定以及素材选取,应尽可能突出思想性、正面性和愉悦性,符合真、善、美的标准。同时,班会还应重视学生品性的培养。品德教育在培养人的“幸福感”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英国思想家罗素认为,品性教育的功能与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感受和追求幸福的能力;品性教育应基于现实,突出主体性和实践性,重视健康教育(身体和心理)——增强学生的活力,重视技能教育——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在本次主题班会竞赛中,有一节涉及中学生为举办生日聚会而进行大额消费的问题,同学们只谈“消费”,而老师却没有给予正确的价值引领。学生品性的养成,关键看学生怎么做。“生日”本是母难日,青少年过生日应该以感恩和孝敬父母为主题。当前,中学生大摆生日宴会的现象相当普遍,教师很有必要对其进行引导。

4.重视主体对生活情境的体验与反思

班会应当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在课堂上,我们应当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增强体验,深入反思。这样的道德课堂才可能有学生德性的自主建构。长期以来,在班会课上,尤其是德育故事或案例的教学,往往存在以附带刻板结论替代思辨的现象,试图将需要宣扬和确立的价值观直接植入学生的头脑。显然,这样的德育课堂是低效的。品德立于生活,源于反思。所以,在班会活动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反思自己和他人经历过的生活,反思教师提供的成年人的生活情境,从而获得感悟和认知。例如,在本次大赛中, “拥抱亲情,感恩父母”这一主题班会设计得比较好,它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设计了四个活动:一是再现生活——爸爸妈妈为你做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二是反思生活——两个连续的情景剧 “一碗面,两句话”和“两行泪,一颗心”;三是践行生活——孝敬与感恩父母;四是升华生活,师生同唱歌曲“母亲”。遗憾的是,在课堂上,有些学生作为道德生成的主体,往往置身“事”外,成为了他人道德的旁观者和评判者。只有经过反思和内省的道德,才可能具有力量,才可能被真正内化,才可能蕴含着新的价值和意义。

5.坚持活动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从活动内容来看,班会应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一节以“架起与父母沟通的桥梁”为主题的班会就有些不够贴近学生;有的班会课让学生体验的故事情境,全是古代人的经历,显然既不贴近生活,又没有贴近时代;有一节主题为“战胜挫折”的初中班会课,学生的活动--表演小品“招聘”,就明显没有贴近学生,也没有贴近生活。从活动的形式来看,常见的班会活动形式有情景剧、小品、故事会、讨论交流、访谈、朗诵、讲座、竞赛,等等,主要由学生主持。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好的主题要有好的形式。无论什么样内容的班会都不能硬套形式,牵强附会。班会要利用这种特定的德育形式,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所以,班会采用何种形式,既是内容的需要,也是学生自主的体现。在一节“放飞理想”的主题班会上,有一个相声活动“谈理想”,根据内容,角色应是两位男生,但在表演时却是一男一女,显然,内容与形式就没有很好地统一起来。

总之,我们要以学生为主,选择恰当的主题,采用合适的形式,使主题班会成为一种心灵教育,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性、社会现象的公正心、异质事物的宽容度,个体生命与基本人权的伦理观等,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刘建德,湖南省常德市教科院德育教研员】

责任编辑/张红灵

篇5:教研活动总结与反思

麻阳寨小学

本期教研活动主题为:有效课堂,现对此次活动做一总结反思:

1、组织上,采用教研组承办的形式,使得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到教研活动的组织中来。既让每位老师 “体验参与”了活动组织的整个过程,做到了超前学习、专项研究、提升自我,同时增强了老师们的团队意味与合作能力,又为我们的教研提供了示范、典型,使老师们学有目标,专心思考与研究教学。一举多得,效果较好。

2、形式上,采用“体验参与式”教研,不只听、看,还要思、说,更要尝试、体验。改变了传统教研老师被动参与、积极性不高、效率不高的现状,变教研既成为老师研究、进修、成长的平台,又成为老师放松心情、排除压力的调节器。

3、内容上,采用“主题目标式”教研,如本期活动我们确定了以有效课堂为目标,就是必须让每位老师理解、体验并学会运用我们确定的主题策略,如果策略模糊或操作性不强或不能立即应用,那就说明我们的教研活动目标没达成或失败了。

应该说,本期教研活动达到甚至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效果,老师们、特别是老教师们的参与热情与态度很高。从教研的一句话反思上也看出活动效果令人满意。活动也为每位老师发挥特长、展示自我提供了舞台。

4、问题不足及下一步思路:细节工作不到位,困难预设不足。下一步:总结整理活动组织经验,为下一次教研活动提供借鉴,逐步形成教研活动组织承办的具体制度办法。

篇6:教研活动总结与反思

我通过这次教研活动参加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学习到了两位老师身上的个人魅力和教学技巧。

一、利用文本的空白点,进行了有效拓展

课堂上资料的拓展能激发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本堂可中,x老师多次恰倒好处地设计拓展的教学环节,这些环节的设计有效地充实了课堂,丰富了学生的心灵,培养了学生想象的能力,提升了学生书面的表达能力。

二、多种形式的朗读,营造了书声朗朗的课堂

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一堂课的朗读形式多样,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选择读、分角色读交织在一起,整堂课书声琅琅。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能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感情,用内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了美好情感的熏陶。

三、文本处理,新颖独特

真正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课堂上的自学批注和批注方法指导无非让学生自主学习,找出有关重点句段,并品读,感悟情感,更为精彩的是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意图。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的基础,提升为“海鸥送别老人”时的依依不舍、深深眷恋之情。然后,x老师预设情境,充分引导学生在现实或特定环境中进行感悟、体验和交流,让他们尽可能把老人对海鸥无私的关爱,和海鸥对老人以汇报恩情的亲人般的爱的情感更加丰满,并得以深化。

篇7:亲子活动总结反思

此次亲子活动得到了小组全体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大家通过手机与网络相互交流,选地点、选时间,力图照顾到所有家庭的具体情况。尤其是两位组长妈妈,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事前亲自考察了两个备选地点的实际情况;黄靖懿妈妈也在百忙之中为孩子们挑选准备了奖品。正是由于家长们的重视和不辞辛劳为这次活动的完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活动安排合理,内容丰富多彩。

为了较好的开展此次活动,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及日程安排,以家庭为单位指定各项活动的负责家庭,在活动开始将让每位家长和孩子充分了解了我们的活动内容、注意事项及负责人的职责等,整天活动安排合理、有序。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走进历史,心怀书香”,围绕这个主题,我们活动的第一站选择了岳麓书院。在这里,谭葭怡爸爸精心准备了长达七页的解说词以及湖湘文化的相关背景知识,让孩子们在穿梭于亭台楼榭,小桥流水中,了解岳麓书院的起源、发展、壮大,直至今天的湖南大学。在一个个小而有趣的故事中与孩子们展开互动,相互提问,对于回答问题的孩子现场给予小奖品,激发孩子们求知的兴趣。当孩子们知道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就在我们的家乡时,无不油然而生自豪与兴奋。特别让家长们感动的是在岳麓书院的藏经阁,由于藏经阁不对外开放,孩子们就趴在门上,睁大好奇的眼睛透过门缝观看,当看到满屋子都是

书时,全都“哇哇”的惊呼起来,好几个孩子说,将来自己一定要进到藏经阁,好好的看看这些书。家长们几乎不约而同在此时积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学习与成才的关系,激励孩子们从小就要热爱学习,认真学习。

从岳麓书院出来,我们八个家庭,大人们有说有笑,相互了解家庭的育儿心得,分享孩子们成长中的件件往事;孩子们则是蹦蹦跳跳,象一群快乐的小兔,追逐着林间跳跃的阳光。很快就来到了活动的第二站――爱晚亭。在爱晚亭下,我们开始了中午的野餐会。找了一块空地,铺开事先准备好的桌布,各家各户拿出各自准备好的食品,黄靖懿妈妈特意收了几十个乡里土鸡蛋,大清早煮好做成茶叶蛋。大家围坐在一起,气氛热烈而欢快。小家伙们大概也是饿了,个个狼吞虎咽,很快原本堆得象小山似的食物吃得见了底;家长们则是边吃边聊,继续交流着各自的家庭教育方式。餐后,在蔡晨晨妈妈和肖卓文妈妈的带领下,孩子们认真的进行了环境卫生的打扫。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形象的环境保护课。

接下来就是孩子们的才艺展示,这是孩子们最兴奋的时刻,尤其是我们的小帅哥们,个个积极踊跃争先恐后。表演的形式内容也丰富多彩,有的唱歌,有的讲故事、有的背古诗,还有的来上了一段奇志大兵的相声。看得出孩子们对这次活动是很认真的,也做了精心的准备。随后,以家庭为单位举行了登山比赛。登山比赛是对体力、毅力的挑战,我们之所以设计登山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有两点:一是告诉孩子们,身体的健康是学习的保证;二是登山需要毅力,学习也需要毅力,只有咬紧牙关奋力向前,才能登上胜利的顶峰。最终,吴铮涛家庭、蔡晨晨家庭和黄靖懿家庭分获一二三名,并现场颁奖。

由于当天的天气非常炎热,游人特别的多,考虑到孩子们已经有5个小时暴露在阳光下,又进行了登山比赛,大量消耗了体力,因此家长们临时决定取消了原定的三人两足比赛项目。于登山比赛的终点麓山寺前集体合影留念,然后经白鹤泉,顺大路缓步下山,在欢声笑语中,一(1)班第五组亲子活动圆满结束了。

这次活动是家长、孩子第一次在学校的倡议下举行的亲子活动,也是多个家长和孩子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大家都颇感兴奋和激动。亲子活动培养了孩子们自信心和集体凝聚力,增进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了解,也给家长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和氛围。让家长和孩子们在共同学习、游戏中,相互促进提高,增进亲情,让家长们在快乐的享受比赛过程的同时,也不忘培养孩子敢于拼搏、坚持到底的精神,让孩子感受成长中的快乐。

篇8:教研活动的反思总结

看, 即观察体育教研活动课, 对于体育教师而言, 看课是其获得教研材料的一大途径, 同时也是其实施教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在体育教研活动中, 应看以下内容:

一看体育教师。 看课应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能力及体育基本功等各方面进行观察, 对其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解, 同时检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是否完成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授, 检验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有效。

二看学生。 对于体育课堂而言, 学生是其真正的主人, 因此应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情况, 对学生的学情进行观察。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 检验教学深度是否适中。 对学生的课堂情绪进行观察, 检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被充分调动。

三看教学细节。 对于体育教师而言, 其举止行为能够有效体现其教育意图, 即使是教师一个鼓励的动作、肯定的眼神, 也能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 这些教学细节对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 同时也是体育教师最需要借鉴的。 在看课过程中, 应积极探索、善于发现, 并将其适当移植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二、听

听, 即听体育教研活动课的教学。 对教师而言, 听课是其获得上课信息的重要途径, 不管是教师课堂讲解、师生活动, 还是学生讨论, 都是通过听课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 以此获取启发。 在体育教研活动中, 应听以下内容:

一听教师讲课。 在听课中, 应通过教师的讲解, 判断其讲课方式与教学方法; 听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思维是否符合正常的逻辑思维, 是否采用实践论证;判断教师对于体育知识及基本的动作技能是否通过生动简介的语言进行系统讲授; 听教师在课堂中是否设计启发性问题, 判断教师的语言描述是否形象、生动。

二听学生讲述。 听课时, 要听学生讲述的观点是否正确, 是否经过认真思考;听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 学生的回答是代表自己的想法, 还是全体学生的想法;听学生讲述的观点, 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进行分析;当教师进行课时小结时, 听学生对当堂所学内容的评价与收获;听教师的讲授是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听课后研讨。 通常情况下在结束一堂教研课时, 需要进行课后研讨。 此刻需要听其他教师提出的体育教研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听其他教师的建议;听教研员及指导专家等对教研活动的点评与观点, 听具体的教学导向等。

三、想

想, 即对体育教研活动课进行思考。 在体育教研活动中, 体育教师必须应对各环节进行加工整理, 使教研活动更具科学性与系统性, 并将其整理为理论, 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那么在体育教研活动课中, 应想以下内容:

一想教学。 在教研活动课中, 应该思考本节课中有哪些值得教师学习的地方;思考这节课有哪些优点;思考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迁移;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同时思考如何避免这些不足之处。

二想问题。 思考在课堂中发现的问题;思考教学设计是否合理, 重点问题的讲解效果;思考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思考课堂练习的效果;思考组织教学的有效性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想自身。 在教研活动中, 思考如果自己设计本堂课, 应如何设计; 思考设计环节应如何调整, 以及设计问题的完善策略;思考本堂课的教法, 以及此教法的优点及不足。

四、说

说, 即对体育教研活动课进行讨论。 体育教研课结束后, 教师应该对其教学效果进行讨论, 并对其他教师提出的观点进行思考。 在体育教研活动课中说的内容有:

一说经验与问题。 对教研活动课的成功经验进行讨论, 讨论其优点及不足之处; 讨论教研活动课存在的问题及自己的经验。

二说改进措施与方法。 讨论怎样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 需要改进的问题有哪些, 增强教学效果的具体对策, 以及实施改进对策的原因。

三说疑难问题及思考。 讨论体育教研课的疑难问题, 对教学内容及教师素质进行分析, 研讨教学细节及教学资源, 对教师的表现进行思考。

五、写

写, 即整理教研活动课堂研究材料。 对于教研活动课, 要想提高其教学效果, 应将看、听、想、说与写进行有机结合, 并将自己的所感所想认真整理出来。 那么, 在体育教研活动课中应写以下内容:

一写精彩。 对体育教研活动的精彩之处进行整理, 抓住重点内容。 例如整理体育教学精彩片段、灵活处理课堂问题的技巧、学生积极参与的精彩片段、教师在课堂中巧妙的过渡、教师富含深意的手势、眼神或动作等。

二写不足。 对体育教研活动中,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课堂节奏以及对学生的技能传教等进行分析, 发现不足之处, 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

篇9:活动总结、反思文章

□ 校长:孙宝华

在学校团队精品课集中展示结束后,紧接着分语文、数学、综合三组进行了评课活动。其中,语文组的评课活动是这样进行的:首先按照从低到高年级的顺序由上课教师进行说课,代表五个备课组上课的五位老师结合自己的课例阐释了课堂设计思路和意图,并简单的点出了上课后的感想和不足。按照活动事先通知,在五位老师说课后,由每个备课组的组长进行评课,每位组长都根据年段语文学科特点,结合课堂具体情境一一指出了本组所展示课例的优点,并蜻蜓点水、不疼不痒的说了一点本组所展示课例的遗憾。

参加完语文组的集体评课,我心中有一种失落的感觉,总感觉这样的活动少了一种气息。程序化的发言多,个性化的发言少;唱高调的发言多,有异议的发言少;结论性的发言多,讨论争议的发言少。教研活动应该是基于问题研讨的平台,应该是智慧碰撞和思想启迪的摇篮。活动后,我同主持语文组评课活动的陈主任进行了交流和反思,并吸取了主持数学组活动刘主任的经验,围绕学校即将开展的“课外阅读指导课研讨会”,我们一起和分管主持这项活动的崔燕主任进行了研究和设计,旨在改变教研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逐步靠近教研活动的真谛,触摸教研活动的灵魂,营造浓郁的教研文化。

我们一起憧憬着理想的教研文化,期盼和等待着有思想有灵魂的教研活动。 “课外阅读指导课研讨会”随着崔燕老师的一节《城南旧事》拉开了序幕。那天,阶梯电化室里座无虚席,除了全校30位语文教师及没课的数学、英语等学科老师外,还有县教研室教研员和来自乡镇观摩的同仁。低、中、高年级三节课外阅读指导课,飘着浓浓的书香呈现在每一位参与活动的师生面前。三位上课老师,三位读书引领人,指引着我们一起走进书的世界,童话的世界,心灵的世界。

课例的展示只是活动的一部分,重头戏应该是依托三节课例所引发的交流研讨。初冬的夜晚让路上的行人裹紧了外套,但学校四楼阅览室里却是灯火通明,正在进行的研讨会让每一位参与其中的老师心里暖暖的。在崔燕主任发表简短的主持词后,第一位发言的是上课的陈老师。陈老师结合课例讲述了开学以来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以来的收获和思考,同时提出了在行动中的困惑和问题。陈老师的发言引起了身边许多同事的认同,尤其是同段老师的思考。崔主任没有让下一位上课老师接着进行说课,而是接过陈老师的话题,将讨论之“球”传给了参与活动的老师。在简短的思考后,崔主任随机点名两位同段的老师发言,以打破可能出现的发言沉默。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实践和思考,当你给了他机会时,他不会让你失望,毕竟他们都是作为全县最好的老师走进实验小学的。因为是基于问题的发言,因为是基于经验的交流,因为没有评价的羁绊,让每一位发言的老师无所顾及,因而,他们的发言是积极的,是真诚的,是自由的。随着活动的推进,研讨会的气氛由平淡转入热烈,发言之“球”开始在老师们中争相传递。如何使用课外阅读读本?如何吸引家长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如何保持孩子的阅读兴趣?如何更好的使用读书卡?课外阅读课是否应该有基本的模式?……老师们结合三节课例提出了自己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又围绕以上问题进行着经验的分享和深入地思考。当每位老师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时,他们似乎都成了活动的主角,每一个人的发言都是精彩的。积极的研讨让老师们一时难以从活动的氛围中走出,当两个小时的活动结束后,离开会场的老师们还三三两两的讨论着未完的话题。

两次教研活动,两方不同天地。在反思中改进,在尝试中提高。我们认为:

1.问题是教研活动的主题教研活动因问题而研,没有问题的教研活动是形式的,是浮浅的,是零散的。上述第一次教研活动没有形成互动的氛围,吸引广大老师的积极参与,主要是说课者和组织者没有通过课例提出典型的问题和困惑,而第二次教研活动的成功开展,前提是在学校下发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了活动的主题“课外阅读指导课”,讲课者同时借助典型课例提出了自己在日常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老师们思考和讨论提供了载体。因而,在每一次开展设计教研活动前,组织者应当首先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所研讨的主题,最好提前将活动的主题和研讨的问题放给参加活动的老师,让每一位老师带着思考的成果、探索的经验和行动的困惑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

2.让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主角上述第一次教研活动中,发言的教师学校已提前通知,因而绝大多数老师不需思考只带着两只耳朵听就行了,而第二次教研活动中,我们鼓励每一位老师带着对活动主题的思考来参与,并要求人人发言。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合起来我们就有两个思想。教研活动应该是教师经验共享、智慧碰撞、思想激荡的平台和摇篮。我们应该鼓励老师们带着思考的成果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不是仅仅充当活动的倾听者,当我们把研讨发言的机会放给老师时,相信每一位老师都不会让我们失望,那时,老师们就不会再望“研”兴叹,而是积极期待着每一次教研活动的举行。

3.主持人是教研过程的调控师教研活动的开展虽然是可以预设的,但在具体进行时,有时会出现发言的冷场,发言的霸权,或者发言离题等情况,影响整个活动的有效进行。因而,主持人要提前针对活动的主题和问题进行调研和思考,根据现场情景,努力做好活动的调控,既能将讨论之“球”及时抛给参与活动的老师,又能随时准确地接过发言老师抛过来的“球”,同时艺术的随机的处理教师发言中的“歪球”。

4.变“秧苗式”为“圆桌式”排座细节决定活动的成败,教师参与活动时的排座情况也影响着交流和讨论的质量和效果。第一次教研活动我们采取传统的“秧苗式”坐法,不利于教师们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而第二次教研活动,我们按照“圆桌式”落座,让老师们面对面的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将挡在主持人、老师们之间的一面无形的“墙”拆除。

5.淡化对教研活动的评价因为第一场“团队精品课展示活动”纳入学校教研组评价和教师教研教改中,所以评课时,不论是上课教师,还是评课教师,都不想自我指出本组精品课的问题,更不想明显地点出其他教研组精品课的缺点,因此,出现了活动中优点多多、问题不疼不痒的发言。而第二场“课外阅读指导课研讨会”的举行,没有评价的功利色彩,只是本着经验交流和问题研讨的目的,因而老师们发言时的心情是放松的,是自由的,活动所呈现出的气氛是热烈的、是和谐的。

水波平静的教研之水是难以触动老师们心灵的,只有涟漪荡漾的教研活水才能洗礼老师们的思想,激荡老师们的智慧,激发老师们的研究热情,那时,教研活动才会走进老师们心灵,他们才会寄予教研活动以美丽的期望和幸福的等待,教研活动才真正成为助推教师自觉成长和专业发展的平台和摇篮。

(孙宝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第一验小学校长。)

篇10:教研活动的反思总结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会福利中心慰问活动的总结与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为进一步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我校于12月15号上午,在校领导的安排和组织下,来到鲅鱼圈区社会福利中心的敬老院进行慰问,慰问主题是“关爱老人,筑造你我的.暖冬”。

活动第一项:校领导与敬老院的工作人员交流和沟通。

活动第二项:各小组进行才艺展示,给老人们送去温暖。

活动第三项:以年组为单位将带来的礼物送到每个老人的手里。

活动第四项:由拍照人员负责拍摄老人和学生在一起的照片,作为纪念。

活动第五项:全体走进敬老院活动的师生与敬老院的老人留影。

活动结束,在本次活动中,每位同学都表现的很有礼貌,也很开心。活动于10点结束。

活动反思:

第一、由于考虑欠缺,导致一些细节的工作落实的不到位,比如孩子送给老人礼物时的礼貌用语。

第二、由于速度有些快,导致有些同学没能按顺序送礼物。

第三、发水果时没有按照一定秩序来,所以有些老人可能漏掉了。

第四、总体来说,本次活动还算成功的进行了,虽然中间有些小问题,但我想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积累经验,多加注意,一定会做得更好的。

活动意义及影响:

一、尊老爱幼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借慰问敬老院老人作为一次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一方面给老人送去了温暖,另一方面,通过慰问服务,启发了学生寻找受教育的感悟,引导学生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

二、本次慰问敬老院老人的活动,让我们体味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重要性。

篇11:新课标教研活动反思及总结

第一遍试上过后,状况多多,把握不了一节课的容量;控制不了时间的度;重难点会有偏差;思路不够清晰等,师父戈老师和姚老师都给予了我一定的建议,课后我也尽可能的去避免前一次导致的不足;第二次试上下来的效果,时间根本来不及,重点也是一带而过,反而使简单的知识点教授的太繁琐,导致时间上明显的分配不均,课后慧慧老师也对我进行了一定的指导,我也大概心中有数了。正式上课了,带有紧张,带有不安的完成了一堂课。自我分析则是还是在有些板块处理得不是很好,因此效果不是很理想。英语组的姐姐们还专门利用休息时间帮我评课,来指出我的不足。大概分析如下:

1、老师状态还算可以,与学生的接触比较有感染力,但是与学生的互动较少;

2、课文板块处理的速度快了些,感觉是一扫而过的,没有一个环节的过程;

3、板书的有些字母应该写的更标准写,因为三年级比较注重书写;

4、在变颜色环节可以让孩子们来先猜,增加孩子们的想象力,要有一个猜的过程;

5、既然用到了绘本内容,就要灵活运用,而不只是单单的朗读一遍就过;

6、colourful是本课的难点单词,建议在第一课时没有必要呈现,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等。老师们都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我想都是需要我在以后的课堂中得以改进的地方。

篇12:电梯安全活动反思总结

如今,一年的时间就这样结束了,但我们工作却还要继续!为了今后的工作和收获,我在此对这一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改变、转变

在今年的工作开始没多久,公司领导就对我们保安队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尽管熟悉的工作发生改变确实让人有些难以适应,但作为xxx公司一员,面对工作的要求,我们当然是义无反顾的积极执行!

首先改变的是个人形象方面,为了加强管理,公司首先在我们的.个人形象上进行了要求。其实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保安的个人形象也有一定的要求,只是没有的这么明确。如今,随着工作的管理加强,对我们的衣着形象也开始更加注重。

此外,我们还在工作方面严格的加强了礼仪和工作态度的培训,这不仅仅使我们在工作方面变的更加严谨,连整体的气质也得到了很大的转变。

二、工作情况

在工作中,我主要负责xx等区域的巡逻和检查工作。在工作中,我会认真负责的检查好的工作的安全,并注意观察门窗等是否关好。并且,在经过了的培训和之后,我在工作方面也得到了很多的增长。如今就巡逻来说,我不仅仅在工作的时候会注意门窗这些基础的问题,更会注重一些安全设施,电路、水管这些隐蔽的安全问题。尽管平时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但一旦出现问题,不能及时的发现就是我们的责任。如今在工作中对这些安全问题做好检查,既是对公司负责,也是对我们自身负责。

篇13:对大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反思

一、现有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相当多的学生及老师在行为上存在着“理论重于实践”的偏差, 并没有达成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相辅相成。在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中, 普遍存在着一些被动参与和切身体验度不高等问题, 表现在对学校举办的各类教学活动上的不积极参与及消极处之上。

(一) 对课程教学过程的问题分析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教师、学科和课堂为中心, 对学生进行理论性的教学, 其过多地关注了书本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主体只专注于专业中学科知识的培养。

笔者作为一名大学生, 发现很多学生对于上大学的意义及方向, 没有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思考, 在学习状态上表现的迷茫, 没有追求和目标, 这使得学校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开展得尤为困难, 往往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 有些学生参与理论教学的过程, 只是简单寻求自然知识的增加、成绩的高低, 有限的认识实习等专业实践活动仅限于到场参与, 认为是没有意思。平日里对于一些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书籍或是材料, 基本是不予理睬, 以为是浪费了时间。还有学生抱怨是老师的教学环节出了问题, 教授课程的水平不高等。各种行为具体表现为:逃课旷课, 上课睡觉, 对于要学过的知识或学过的知识不及时预习、复习, 考前临时抱佛脚的情况, 导致考试作弊、成绩不及格的现象频发。因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掌握是碎片化的, 对人文、社科类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掌握是浅显的。

针对这类现象, 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 我们调查了解到, 在一些高考发挥失常、求知欲不强烈的学生中, 有些人甚至认为, 高考结束后自己的人生目标便已达成, 使得他们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入彻底。与此同时, 在新文化环境的冲击影响下, 他们缺乏自我的管理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的学习能力等, 使得他们受到了困扰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业生涯发展。

(二) 对实践活动过程的问题分析

调查发现, 社会实践层面的学生有效参与的现状也是不容乐观的。有些学生只是简单地、盲目地参与专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没有结合自身的价值取向、自身需求, 相当多的学生认为这只是换取学分的一个途径形式, 没有认识到实践活动有助于自己建立专业与社会之间的价值联系, 因而对参与的活动缺乏应有的主动和热情而难以获得切身的体验。

特别是社会性实践活动, 由于极大部分是高校各级的社团活动, 真正做到具有专业性指导、面向全员参与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 学生参与不仅人少面窄, 而且获得的切身体验少之又少。即使有开展, 但由于学校层面很少能够准确地了解到学生自身真正的发展诉求, 大部分活动“重形式, 轻内容”, 进而脱离了主体应有的发展方向。同时, 开展的各类实践活动缺乏创新, 比如, 活动的开展仅仅局限于听讲座、暑期实践等等, 这种片面的、缺乏创新性的活动, 使得大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而获得的切身体验的可能进一步降低。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 更加突出了在专业教育过程中, 如何将课程理论与专业性、社会性的实践进行最大程度的结合, 不仅是高校在提供教育资源时需要思索的问题, 更是学生基于自身生涯发展所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因为高等教育的开展, 不单单只是要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 同时也应是站在学生主体的诉求上, 使得教育过程的教学活动开展能够行之有效地真正地发挥学科知识、专业素养的价值所在。就学生方面而言,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对于未来的人生道路的发展有着显著地影响。

二、大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内涵与价值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首次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所谓“知行合一”, 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行关系, 也就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 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其思想包括二层意思:“知中有行, 行中有知”和“以知为行, 知决定行”。目前, 国内很多高校所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 无不力寻其中的关系和思想内涵, 从而能够最大可能地实现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 大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内涵

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是以专业为基础。专业是指根据社会职业分工需要, 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通过整合学科资源和社会可利用资源, 分类分层进行高深知识、专门工作经验和技术、技巧, 以及行业道德规范等教、学、研、训等活动的基本单位。即:专业反映科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并是对该领域的专业人才进行系统的知识体系探索开拓的一个平台, 使其能够在进入社会时可以依托专业、专业素养及需求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

专业也是高等学校教育融入社会、引领社会以及参与和服务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转变“强理论探究、弱实践应用”的学科专业建设的思路和做法, 把“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 并改变专业学科建设的模式。一方面体现在专业性课程和实践活动设置上, 是以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构建“通识教育基础+学科平台基础+专业课” (必修、选修) 课程设置框架, 加大实践教学以及校内外实习实训, 形成教学、实践、培训一体化的大学生培养模式, 使得人才可以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强化学生知识应用、知识转化和技能操作等实践应用能力,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职业方向意识。

另一方面也体现在诸多课程的开展中, 根据专业计划进行细致合理的分类划分。专业理论课程知识的教学, 是在传统意义上教授学生进行更加广阔的认识视野的扩展, 同时为未来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依据, 使得他们在思想上逐渐成熟, 眼界更加开阔, 在经历了诸多具体的专业和社会实践之后, 要能够完全树立起自己的目标追求。当然, 这个目标追求要切合自身实际, 也要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它不同于以往小时候的天马行空的想象, 而是要在树立目标后, 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去严格规范要求自身的行为方式, 找出什么是对自己真正重要的, 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等等。在这个过程中, 要在结合学校提供的专业教育平台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完善, 不断严格要求自己, 以自己设定目标的标准来衡量要求自己。

在此背景下, 便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生涯发展指的是个体在终生发展历程中, 根据心智成熟变化、社会角色义务的转换及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既是一个个体自然生命的成长过程, 也是个体进行自我设计创造的过程”的内在意义。

(二) 大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价值

大学对学生影响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个体的努力程度以及参与程度所决定的。大学里所有政策、管理、资源配置等都应该鼓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来。这些需要学校、学生、政府这三个有机体的共同协作, 从而帮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社会, 能够更加清楚地结合自身需求及社会需求, 能够更好地担当应有的责任, 则需要不断地武装和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 将“所学、所知、所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才可以很好地实现“受教育, 长才干, 做贡献”这几个字所包含的大学生生涯发展价值。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 在开展专业教育计划的过程中, 要强调实践对主体的信息反馈与身心影响, 使其能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 (应用于或指导于) 结合到具体的认识与生活的实践中去, 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的认识与实践活动,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学校平台要将“知行合一”的理念深入贯彻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对于大学生而言, 认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对于他们的价值体系有着良好的影响力;对于走向社会、服务社会, 乃至自身的发展, 都将功在当前, 利在未来。因为在主动参与和切身体验实践的过程中, 将课程论放置到实践中去检验, 可以获得一定的社会认可及价值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只有形成合理的、科学的系统知识体系, 将之有效的应用到实践中去, 并结合自身的价值取向及需求, 就能够更好地做一个社会人, 更大程度上的实现其自身价值。

对于认识与实践的结合关系, 以笔者自身为例, 从暑期进行的一些社会活动中获知, 在校期间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在生产中的并没有多少, 主要在于能否有总结生产工作中的经验, 掌握好实际操作应用中的关键技巧及处事态度, 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最大程度的综合运用, 并发挥知识体系的作用。同时, 在实际的实践中, 社会人的工作及处事态度决定了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及所获得社会价值的认可度的高低, 因而可以看出, 在大学期间培养出来的治学态度将会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在未来获得的社会认可程度的高低。

三、大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途径

大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源于对客观世界深入理解的渴望。他们的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建立, 需要通过主动参与教育活动获得切身体验来完成。离开了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切身体验, 则所获得的知识只是表面的、浅层次的。因此, 高校中的教育主体双方都应努力共同实践“知行合一”理念, 不断满足以大学生发展诉求为基础的, 以他们生涯发展为前提的教育模式。对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表现, 我们认为:

(一) 认识主体性的学习态度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任何一件大事件的完成, 或是用成功、成效来表述, 终究离不开每一步的积累。调查研究表明, 目前我们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急于求成、注重平时的学习积累的情况, 有的也只是关心关注于专业性的课程或是自然学科知识, 往往忽略了在人的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人文社科类知识。这些都是需要平日里不断的进行积累。在这里就可以看出学习态度对扎实的、稳固的、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治学过程中, 没有所谓的一蹴而就, 只有踏实的潜心研究, 以严谨细致的态度, 结合科学的学习方法, 比如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及时巩固复习, 以及自己的扩展研究性学习, 形成“多看、多想、多问、多思考”的良好习惯, 学习成果的评价便也就可以水到渠成。

明确主体性的学习目标。理解学科专业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知识的, 以及该领域已经产生了哪些知识。同时, 必须理解课程或活动中具有的理论性或实践性.理解不同理论之间的差异以及带来的启示;理解实践性的课程或活动, 学会做某些事情。以我校为例, 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是要依托于“通识教育基础+学科平台基础+专业课” (必修、选修) 课程设置框架, 加强实践教学以及校内外实习实训, 形成教学、实践、培训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来达成。其中课程目标和我们的学习目标应能够体现出“厚基础, 宽口径, 重应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特征。并不是说单一的哪一方面的发力, 要能够像光束一般, 由无数光源体的共同发光才能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对此, 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以期在提升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同时, 形成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二) 认识主体性的学习规律

发现和总结学习规律。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善于发现学习中存在的规律, 总结每节课、每门课以及各个课程之间的相关性, 在基于自身的价值观的基础上, 找出其中的知识的关联性以形成适合自身的认知结构, 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学习中去, 将其作为自我行为方式的指导。只有通过在认知过程中的转变所获得的价值意义的吸收及进步, 才是真正发挥主体性的作用, 才能够带动自我学业及至今后的生涯发展。

反思学习过程。反思, 无疑是一种理性的思考过程。是对过去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思考, 自我分析、自我批评、自我完善自己的认知策略, 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另一方面, 反思性学习是基于过去学习对于未来学习活动的指导借鉴, 并在今后的发展中逐步完善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 带有鲜明的批判性, 是强化形成应用性、专业性人才的一个手段策略。反思性学习的过程, 是从思考的过程中获取更加有效、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来实践检验所获得的理论知识。

此外, 要达到满意的学习成果, 首先必须要制定可实施的策略来提升学习能力以及各方面的能力。以我校13级工业工程专业为例, 通过大一学年中产生的成绩优异者, 选拔其作为学习小组组长, 以期“以一组织, 团结合作”的方式来形成一种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及氛围。在这里, 学生可以基于自身的兴趣与价值观, 自由地讨论某一思想观点, 互相帮助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选择共同的文化体育活动来提升自身的各种发展需求。与上一学年相比, 班级学习氛围、积极性、学习效果有了显著地提高。从此例可以看出, 基于实践制定的可实施的策略, 还要加上学生的共同参与、积极性的思考反思, 才会有效的发挥制定的学习方案策略的最大效益。

(三) 认识主体性的双边互动

高等教育不仅仅只是依靠单方面主体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 还要能够利用多方面主体平台之间的协同、合作、交流来提升学生生涯发展过程的价值意义。因而, 必须充分认识并确立师生或学生间和谐共赢、各以对方为本的相互理解的思维方式。因为教育的过程也是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主体性的互动过程, 他们在各自的教学活动中担当不同的角色, 各自发挥作用的双边的互动关系。而这种关系的确立, 是以他们彼此间的信任为特征, 以他们的双边沟通为基础, 依托专业培养方案所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来驱动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的建立。

在这样双边沟通中, 师生或学生各自对各类课程、各方的需求、培养目标做出他们自己的理解, 同时, 能够接纳、分析别人的理解。当然, 教师或经验方应负起对对方的引导、激励和挑战等责任。这种理解体现在师生之间能够相互沟通、不断地进行各自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理念的探讨, 使教师能够了解并掌握学生的主体诉求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 学生通过和教师的沟通交流, 帮助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 获取包括未来职业生涯中所需要的一些经验。而对处于同样主体地位的学生之间的交流, 则显得更加的贴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 也更加容易去帮助、引导彼此之间的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客观上来说, 每个教师和学生的理解都是一种自己的主观意愿甚至于偏见, 因为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把这个世界的一切完整地纳入自己的视野, 我们每个人只能够从自己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成长经验中获得一点自己的理解。设若教师或学生个体之间能够相互信任, 并在彼此之间传递、交融自己的理解, 则这个世界便存在着双方之间的相互引导、激励和挑战等责任。事实上, 如果把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使得学生主体诉求得以很好的诠释和实现, 另一方面也更加强化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 每种学习都和其他各种学习互相联系, 任何一种学习都会同时强化获得其他种类学习的可能性。而这也正是大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祝伟.知行合一[J/OL].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3-10.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73277/5067148.htm

[2]柴福洪.论职业、专业与高职专业设置[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2) .

[3]胡亚娥.关于大学生生涯发展和生涯辅导问题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3, (01) .

[4]陈琼琼.大学生参与度评价:高教质量评估的新视角—美国“全国学生参与度调查”的解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9, (01) .

[5]张巧念.基于学业发展的大学生学职业柔性对接的实现[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9, (01) .

篇14: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开展与反思

一、通过“一课多研”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在反思中学习

每学期班级教育总结时,我们要求教师对教材中有难于把握或有困惑的问题都写在上面,以便在来年用“一课多研”的方法解决,即“一个内容,多人讲或一个内容一人多次讲”。我们把课后的研讨作为重点,使每个教师在讨论中,找到解決的办法和对策,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间的学习。

如大班的《认识日历》,在三个平行班由三名老师来上,内容目标相同,但是教育效果各不相同。我们在讨论时,孙悦老师感触最深:“时间概念对幼儿来说较为抽象,尽管我在活动中,把各种日历、月历、年历都用上了,孩子们就是难以配合,但是丁丽老师将年历进行了拟人化——年妈妈有许多日娃娃,住在大小不一的月房子里,孩子们学习兴趣很高,还发现了闰月的问题,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以前我总是认为是孩子的问题,现在看来完全是我自己的责任,这样的教研活动太有说服力了,不用大家说,我自己脸就红了”。

分析评价:“一课多研”比以前由指定教师承担的观摩课和示范课更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过去“能力强的教师机会多,能力差的教师远远躲”,现在教师在相互的学习中,激发了潜在的能力,加强自身学习成为了教师的自觉行为,别人的事变成自己的事。后来孙悦老师在《认识时钟》的教育活动中,把分针、时针形象化,小白兔与小乌龟赛跑,孩子们学起来饶有兴趣,老师不仅体验到了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更重要的是在“一课多研”中学会了寻找差距,学会了反思,找到了教师人人学习的动力。

二、通过专题研讨活动,促进教师在反思中研究

如果说:“一课多研”是展开教师互相之间的学习竞赛,那“专题研讨”就是体现了班与班之间进行的竞赛,如五大领域或薄弱学科方面的研讨,充分发挥了各班级教师之间的合作力量。

如我们搞的区域活动研讨,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区域活动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活动,但是由于孩子们多,需要准备的半成品、材料也多,孩子们精力较分散。所以,幼儿园里常常是有参观的、检查的,才组织孩子们玩,平常就放在玩具柜里或收起来。

案例一:大一班在开展了丰富的区域活动,孩子们见有客人来,就 “人来疯”,一会玩这,一会玩那,气的老师顾这顾不了那。大二班的孩子们在玩娃娃市场,孩子们细声细语买卖着东西,悄然无声,没有真正投入,有点闷。

“针对区域活动难组织”这一专题,我们进行了讨论分析:大一班乱的原因是不经常玩,孩子们什么都想玩玩。大二班闷的原因是孩子们没有体验,像做“秀”。另外还有材料不足孩子多,不容易组织,使得有的活动玩一次就够了,孩子不能长久保持兴趣的问题。

解决对策:

1.针对孩子多,每月少开几个区域,材料让孩子们平时多收集,分梯次分阶段进行。

2.开放的时间长一些,开设的区域从幼儿意愿出发,尊重幼儿选择。

3.多开发适合幼儿的本土资源材料。

对策的实施改变了区域活动质量,大一、大二班在区域活动中有了新举措,收到了好效果。

案例一:大一班,在美术教研活动的基础上,开设以美术为基础内容的各种活动,活动内容由易到难,纸屑粘贴、彩沙拼图等精彩纷呈,孩子们井然有序,活而不乱,津津乐道。

大二班,以编织蜡染为基本材料,进行纸编、草编、线编各种简单有趣的蜡染技术,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发展了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幼儿玩的乐此不疲。

分析评价:这两班的活动,既丰富又突出了特色,引起全体教师的关注。区域活动内容要围绕班级的课题研究或教研活动,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对幼儿感兴趣的活动要不断加深难度。以大一班为例面面俱到,华而不实的区域活动不能推进幼儿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教师从幼儿的能力出发,让所有幼儿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也在区域活动的组织探讨中找到了解决对策。

三、通过“课题研究”活动,促进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过去我园是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主,成立课题小组,然后根据自己的计划完成自己的子课题,也就是说写一篇“心得”或“经验”。现在我们由从教师中征集的问题入手提炼出急需解决的问题,拟定园本教研课题,由全体教师完成。

2004-2005年,我园提出“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的课题研究。各班教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除了在音乐、美术的集体活动中下功夫,还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的对孩子情趣的培养。大一班《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大二班《通过文学活动激发幼儿的艺术情感》;大三班《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中班《在形体训练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分别从这四个子课题开始研究,由于各班找到了研究的切入点,有可操作性,教师研究起来有信心,课题研究较为顺畅。在2005年庆“六一”活动中,孩子们各个上阵,室内外到处是孩子们的美术作品。孩子们编织、蜡染、粘贴精彩纷呈,舞蹈、歌声引人入胜,诗歌朗诵、讲故事绘声绘色。一时间,幼儿园里成了歌的海洋、画的世界。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

分析评价:这样的课题研究,能够从教师的实际工作出发,既减轻了教师的为难情绪。也能使课题研究更深入更有价值,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上一篇:2022运动会文明观赛倡议书下一篇:有关停车场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