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反思与改进

2024-05-05

教研活动反思与改进(共8篇)

篇1:教研活动反思与改进

语言活动

绘本《三个咕噜噜》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存在着诸多问题:说话没有中心,想到什么说什么;不能安静听别人说话;不会用很长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看到的图片等。绘本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个问题。《三个咕噜噜》 这个绘本故事不但画面内容清晰,而且十分生动有趣,很适合作为大班幼儿语言教学的内容。活动目标

1.认真欣赏绘本,理解故事内容;

2.大胆猜想故事情节,用完整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猜想;

3.感受故事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对三个咕噜噜产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欣赏绘本图片,大胆猜想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难点:

认真倾听,用完整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猜想。

活动准备: 大图书一本;竹篮一个;蹦、飞、跳的大字卡(背面是鱼、鸟、兔子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导入)部分

出示竹篮,猜猜竹篮里是什么?

师:这个竹篮是小狐狸的,你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幼儿大胆猜测)告诉你哦,里面装的是三个咕噜噜。咕噜噜是什么呀?我也不知道呢,咱们一起去看看好不好。

(二)基本部分

观看大图书,分段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1.幼儿边观看大图书1-3,边听故事。

提问:爸爸是怎么对小狐狸说的?小狐狸是怎么说的?它又是怎么做的?

竹筐里说话了,它说了什么?当小狐狸问:竹筐里什么在叫的时候,竹筐里又是怎么说的?

你觉得小狐狸看到的会是什么呢?

2.幼儿观看大图书第4页,说一说发生什么事了?小鱼是怎么出来的?(认识动词:蹦)你能用蹦来说一句话吗?

3.幼儿边观看大图书5-7页边听故事

提问:咦,刚才竹筐里说三个咕噜噜,现在怎么变成两个咕噜噜了?

请帮小狐狸出出注意吧,到底是打开看看呢,还是不看?说说你的理由。小狐狸到底有没有打开盖子呢?我们还是继续往下看吧。

4.观看大图书第8页。小狐狸打开盖子了吗?发生了什么事?(认识动词:飞)

5.幼儿边观看大图书9-11页故事

提问:现在竹框里还剩几个咕噜噜呢?你觉得这个咕噜噜会对小狐狸说什么?

小狐狸还会把盖子打开吗?为什么?

你觉得最后的这个咕噜噜可能是什么呢?为什么?(幼儿回答后,引导幼儿边看图书边听故事)6.幼儿观看大图书后,教师提问:

最后一个咕噜噜是什么?他是怎么出来的?(认识动词:跳)

小狐狸不明白三个咕噜噜是什么,你们知道了吗?请告诉它吧。

(三)结束部分

幼儿边看图书,边完整欣赏故事

1.这可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啊!我们完整地来听一听这个故事吧。

2.讨论:你最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

活动延伸

狐狸爸爸回来了,孩子们,你们觉得小狐狸会怎么跟爸爸说三个咕噜噜的事呢?

教学活动反思

应该说孩子们对这个绘本读物是很感兴趣的:

首先整个活动中,并没有哪个孩子出现坐不住或是跟旁边孩子随意讲话现象,这在我们班可是非常难得的;其次,孩子们想表达的欲望十分强烈,每当我一个问题抛出来后,他们都纷纷举手回答,各抒己见;再次,当我带领大家进行完整欣赏故事的时候,孩子们都能跟随着图片进行简单的对话了。

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考虑到绘本学习是一个相对安静的活动,对倾听和理解的能力较高,为了确保孩子能安稳度过三十分钟时间,又满足本班孩子好动的本性,在认识三个动词的时候,除了第一个动词是让孩子造句子外,其他的两个动词都是让孩子用动作来表示的。考虑到60个一起做一个动作,会造成碰撞,我又把这两个动词分别请男孩和女孩来进行表演。事实证明,我的考虑是很正确的。孩子好玩的本性不但在课堂上得到了抒发,同时也很好的确保及纪律。

绘本《三个咕噜噜》(改进)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存在着诸多问题:说话没有中心,想到什么说什么;不能安静听别人说话;不会用很长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看到的图片等。绘本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个问题。《三个咕噜噜》 这个绘本故事不但画面内容清晰,而且十分生动有趣,很适合作为大班幼儿语言教学的内容。

活动目标

1.认真欣赏绘本,理解故事内容;

2.大胆猜想故事情节,用完整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猜想;

3.感受故事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对三个咕噜噜产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欣赏绘本图片,大胆猜想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难点:

认真倾听,用完整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猜想。

活动准备: 大图书一本;竹篮一个;蹦、飞、跳的大字卡(背面是鱼、鸟、兔子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导入)部分

出示竹篮,猜猜竹篮里是什么?

师:这个竹篮是小狐狸的,你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幼儿大胆猜测)告诉你哦,里面装的是三个咕噜噜。咕噜噜是什么呀?我也不知道呢,咱们一起去看看好不好。

(二)基本部分

观看大图书,分段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1.幼儿边观看大图书1-3,边听故事。

提问:爸爸是怎么对小狐狸说的?小狐狸是怎么说的?它又是怎么做的?

竹筐里说话了,它说了什么?当小狐狸问:竹筐里什么在叫的时候,竹筐里又是怎么说的?

你觉得小狐狸看到的会是什么呢?

2.幼儿观看大图书第4页,说一说发生什么事了?小鱼是怎么出来的?(认识动词:蹦)你能用蹦来说一句话吗?

3.幼儿边观看大图书5-7页边听故事

提问:咦,刚才竹筐里说三个咕噜噜,现在怎么变成两个咕噜噜了?

请帮小狐狸出出注意吧,到底是打开看看呢,还是不看?说说你的理由。小狐狸到底有没有打开盖子呢?我们还是继续往下看吧。

4.观看大图书第8页。小狐狸打开盖子了吗?发生了什么事?(认识动词:飞)请女孩子来学一学飞的动作吧。

5.幼儿边观看大图书9-11页故事

提问:现在竹框里还剩几个咕噜噜呢?你觉得这个咕噜噜会对小狐狸说什么?

小狐狸还会把盖子打开吗?为什么?

你觉得最后的这个咕噜噜可能是什么呢?为什么?

(幼儿回答后,引导幼儿边看图书边听故事)

6.幼儿观看大图书后,教师提问:

最后一个咕噜噜是什么?他是怎么出来的?(认识动词:跳)请男孩子来学一学跳的动作。

小狐狸不明白三个咕噜噜是什么,你们知道了吗?请告诉它吧。

(四)结束部分

幼儿边看图书,边完整欣赏故事

1.这可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啊!我们完整地来听一听这个故事吧。(鼓励幼儿一起讲故事)

2.讨论:你最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

活动延伸

1狐狸爸爸回来了,孩子们,你们觉得小狐狸会怎么跟爸爸说三个咕噜噜的事呢?

请小朋友们,回家后给爸爸讲一讲三个咕噜噜的事。

篇2:教研活动反思与改进

上外附属宏达高级中学 赵燕明

我这几年对教学科研有了新的体会:教学科研是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而进行的。当你的导学方法对学生不适应时,得改进方法,需要进行研究,探索;当你的工作担子太重,要减轻负担,实现低耗高效,需要进行教学研究;当你在教改实验中要论证你的方案,需要进行学习、研究;当你是教师的时候,你的研究是针对你个人的教和指导学生的学,为自己今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服务;当你是教研组长时,你的研究还要为指导教研组工作和提高组内成员素质服务;当你是教导主任时,你的研究要用来指导整个学校教研组长和教师的工作,为整个学校服务;当你是校长的时候,你进行的研究不光是教育、教学研究,还要进行管理研究,不仅要指导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还要坚持学校的办学方向,保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认真贯彻落实,如此等等。教育教学需要研究,教学研究伴随教学过程始终,是为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困难而产生的有效行为。

我们大多数教师对于教科研的态度是奉命的,被动的,为了评职称的实际需要。奉命教研还是有效教研,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内心需求(有效教研)还是心理负担(奉命教研),这与教研活动的指导思想,内容,形式密切相关.是否能解决问题是教研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带着问题的教研活动,是满足实际需求,有目标,有价值的教研活动.从问题出发,解决问题,在交流中研究问题。

1.问题的来源是什么:关键是发现

⑴自我发现:1.学会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2.有价值的追求,希望自己得到认可 ⑵别人发现:1.团队善于交流,沟通2.组员关系融洽,协调3.善于交流,主动交流

2.如何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策略

基点应该放在备课组,建设好备课组,它是教学研究活动最基本的单位,更便以同伴间的相互交流.3.备课组如何建设?需要有教研设计: 教研设计要分阶段:(为了能更顺利的实施,要经过学校批准实施,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第一阶段:调查研究(相互听课,互听互学,听课,评课,交流)目的:从课堂内看现在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发现经验 集体备课:解决我们的问题

第二阶段:有主题的课题研究,课例研究,突破解决问题的途径.(案例研究,行为跟进)第三阶段:反思,评价阶段,(有必要的话循环的第二次课例研究)最关键:要合作,有开放的心态,如何成为合作伙伴 先写案例,反思,再形成论文

4.教研组长要做好三件事:1.主持,督促备课组长工作

2.组织交流活动

3.推荐优秀课例在教研组展示,做好总结工作

篇3:《狼和小羊》教学反思与改进

一、问题设置不够合理

我发现自己提的问题有好几个都不太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 过于“成人化”了。比如, 在讲到“狼第一次找碴儿吃小羊”时, 我抛出问题“面对狼凶恶的语气, 小羊是什么反应?”问题一下来, 学生们面面相觑, 百思不得其解。可问题是, 为什么要如此明显提醒而不是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呢?问题在哪儿?现在我才发现是我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年龄特点, 完全用成人化的思维想问题, 没有设身处地考虑。

二、读书指导欠佳

《狼和小羊》这篇课文中的狼和小羊性格突出、形象鲜明, 内容多为对话,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更能促使学生感同身受理解人物形象和寓意。我注意到了这一点, 将分角色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不足之处就是:一味地让学生读书, 却忽视了对他们的指导。只在一次对话中提醒了学生要加重几个词语的读音。这种“为了读书而读书”的教学模式只是将目的放在了完成教学任务上, 却忽视了对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培养, 这对其语文长期学习不利。

三、学生主体性地位不突出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 不仅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讲解, 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而我是过分注重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而没有关注学生的学情及个人反馈。整节课下来, 给我感觉很深的一点就是课堂总出现“冷场”。一个问题下来, 学生主动举手的人不多。这与平日的常态课不太一样, 平时我每提出一个问题, 学生就会在台下七嘴八舌地回答, 甚至还会主动要求我喊他们的名字。我不知道这节课是否是因为有很多老师听课, 他们就显得拘谨, 还是因为学生没有听明白我说的问题, 总之没有完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欲望。

四、语速稍快的改进

(一) 课前充分准备, 课上随机应变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和基础。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我将会本着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 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善于运用“教学机智”。教案是指明灯, 但我们并不能完全被它束缚, 只要大体流程跟着教案走, 然后根据自己对教案的熟悉直接信心百倍地拿起教材。在课堂上, 随着环境的变化, 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可以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 产生新的教学设想, 让这个课堂丰满和灵动起来, 而并非总是被禁锢在教案和校本模式的既定思维中。唯有如此, 整个课堂才会变得流光溢彩, 精彩纷呈。

(二) 充分考虑学情, 降低问题难度

放慢语速。 对低年级学生, 今后我一定会不断提醒自己要放慢讲话速度, 耐心细致地反复讲解, 直到他们都听懂为止。

设置问题坡度。下次再有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出现时, 我不会再急着把他们直接抛给学生, 而是在心中先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 要得出最后的答案会经过几次思考, 第一步是什么, 第二步是什么, 最后一步又是什么, 哪一步是最难的?我该怎样有效引导学生逐步探索、发现, 自主得出结论?这将是我以后每一次备课时都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就比如今天在“复习回顾”环节中, 我提出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 显得唐突, 也有点难度, 更何况还是合着课本的。现在改进一下:可以让学生先看看屏幕上的词语, 然后试着把词语串起来回答这个问题。有了词语的提示, 学生回答起来就容易多了。再比如:在第一次“找碴儿”中, 提问“面对狼凶恶的语气, 小羊的反映是什么呢?”可以这样问出来:“如果你是一只善良的小羊, 当狼凶恶地对你说这句话是, 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呢?”这种巧妙的角色代入, 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象小羊当时的处境, 也就不难得出“吃了一惊”的答案了。

(三) 改进环节设置

在本节课中, 我使用了录音范读这一环节, 是放在学完课文后、学生分角色朗读之前的。我预先是想让学生通过听录音范读, 用心体现一下狼和小羊对话时的不同语气, 可我事后发现使用效果并不佳。因为此时已经学好了整篇课文, 对狼的凶恶残忍和小羊的善良可怜已经体会到了, 无论在这边放不放录音, 其实效果都差不多。也有老师和我提出建议, 因为这是第二课时, 所以最好能把范读放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心平静下来, 更能把他们带入到一种浓浓的读书氛围中, 从而进入佳境。

(四) 完善板书

这次的板书总体上比较清晰, 我是通过“找碴儿”引出了三小点:第一次——弄脏水、第二次——骂、第三次——扑去, 得出狼是:凶恶残忍、小羊是善良可怜。但我并没有完全注意到板书“简洁、清晰、明了”的特点, 造成了三次“找碴儿”的理由不对仗。根据前辈们的指导, 我做出了改进“第一次——弄脏水、第二次——经常骂、第三次——扑上去”, 如此一来, 更加清晰, 学生读得更顺口, 记起来更容易。

总而言之, 这一次的公开教研课, 给了我很多教学、管理方面的思考和感想, 也让我意识到了“个人预想”与“真实课堂”的差别, 留给我的不仅有失败的教训, 更多地却是反思和总结。

摘要:《狼和小羊》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篇生动的寓言故事。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 小羊据理申辩, 狼虽然理屈词穷, 但是还是蛮不讲理地向小羊扑去。课文篇幅短小, 通过狼和小羊的神态, 对话揭示了角色的本质, 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篇4:教研活动反思与改进

1.学习使用筷子的方法,发展小肌肉的协调性。

2.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用餐的主要工具,初步了解使用筷子的安全及礼仪常识。

活动准备

筷子人手一双。每组一盆豆子,PPT:美丽的筷子、外国人进餐、筷子的发展,图片:握筷姿势图。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起兴趣

1.猜谜:兄弟两个一样长,上下饭桌总成双,酸甜苦辣好滋味,都请它们先来尝。

2.幼儿学习正确表述:两只筷子,一双筷子。

二、欣赏筷子,了解筷子是中国人用餐的主要工具

1.欣赏筷子。

(1)提问:谁家里有筷子?你家里的筷子是怎样的?谁来介绍一下。

(2)看PPT“美丽的筷子”,认识各种各样的筷子。

2.了解筷子是中国人用餐的主要工具。

(1)提问:我们中国人吃饭都用筷子,那美国人、法国人这些西方人吃饭用的是什么呢?

(2)幼儿观看外国人进餐的PPT。

(3)游戏:餐厅游戏。

教师给小朋友看不同的进餐图片,幼儿觉得是中餐的。就模仿中国人吃饭,觉得是西餐的,就模仿西方人进餐。

3.了解筷子的起源。

(1)提问:西方人吃饭用刀、叉,只有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才用筷子,其实筷子就是中国人发明的。那你知道筷子是怎样发明的?

(2)教师出示筷子发明图,请幼儿给这些图排序。排序后教师结合PPT简单介绍筷子的发展历史。

三、学习使用筷子

1.幼儿第一次尝试使用筷子。

(1)提问:中国人发明了筷子,每个中国人都会用筷子,你们也想用筷子吗?

(2)幼儿拿着筷子尝试去夹豆豆。

2.教师结合图片介绍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幼儿拿着筷子练习,

3.幼儿再次尝试使用筷子夹豆豆。教师表扬不怕困难、坚持练习的孩子。

四、了解使用筷子的一些安全、礼仪知识

教师用小故事的形式介绍不正确的筷子用法,提醒孩子不玩筷子,吃饭时不用筷子乱翻菜肴、不敲打餐具。

活动分析与改进

分析内容:幼儿进入中班以后,将逐步从使用小勺用餐,过渡到使用筷子用餐,有部分幼儿也已经有了使用筷子用餐的生活经验。因此,在中班上学期进行本教学活动,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真正与幼儿实际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而且教学内容也比较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有利于幼儿的接受和发展。

分析目标:活动的目标定位于“学习使用筷子的方法,发展小肌肉的协调性,初步了解使用筷子的安全及礼仪常识”。不仅满足幼儿生活技能学习的需要,也让幼儿尝试使用筷子,使双手的动作和眼、头、身体的动作协调一致,同时在活动中还知道使用筷子的安全知识及进餐的基本礼仪。另外,关于“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用餐的主要工具”这条目标是幼儿已有的认知,不需要定在目标里。在活动中幼儿对不同外形特征的筷子有一定的兴趣,但又不完全了解,因此,建议可以将这条目标重新调整,改成“了解筷子的不同外形特征,有乐意使用筷子的愿望”。这样目标就根据《纲要》的要求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分析过程:由于幼儿思维呈直观、具体和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能有目的地创设和运用多元感官的学习场景,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会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建议将教学活动的场景创设成与本次活动密切相关的“娃娃中餐馆”,让幼儿一下子就进入进餐的游戏情景。活动就在进餐的游戏中进行,幼儿来餐厅进餐一观察不同的筷子一了解中国的筷子文化一学习使用筷子的方法一知道使用筷子的安全方法及用餐的礼仪。

整个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学习筷子的使用方法,原来的方案是让幼儿先自己尝试使用筷子,在对筷子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再通过语言、图片介绍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在有了一定的握筷基础后,马上让幼儿用筷子练习夹豆子。整个过程中,教师说教、幼儿看图片的时间太长,而且幼儿刚学习使用筷子,马上就让他们夹豆子,难度太大,不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我建议让幼儿在进餐游戏中不断操作练习,将活动过程这样调整:

一、幼儿进入餐厅,认识筷子

幼儿进入餐厅后,马上就看到用餐的筷子,由于每位幼儿用的筷子都不一样,引起了幼儿对不同特征筷子的兴趣。在这过程中,教师着重从色彩、材质、造型方面引导幼儿相互观察、交流、概括。知道西方人吃饭用刀、叉,只有我们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才用筷子,筷子就是中国人发明的。

二、游戏:娃娃中餐馆

第一盘炒什锦:(有各种蔬菜、荤菜)请小朋友用筷子夹一些蔬菜和荤菜到自己的盘子里。(提醒孩子只能用筷子夹不能用手抓)在进餐过程中,有的幼儿会用筷子夹菜,可有的幼儿怎么也夹不起来。怎么办呢?让会用筷子夹菜的幼儿来传授经验。教师再和幼儿一起将用筷子的方法编成儿歌:小小筷子本领大,吃饭夹菜全靠它;拇指食指和中指,轻轻拿起小筷子;食指中指管外筷,无名指放在里筷下;轻弯食指和中指,夹起饭菜吃得香。朗朗上口的儿歌并配上PPT进行演示,不仅生动有趣,也深受幼儿的喜爱。

第二盘是馄饨:幼儿用刚学会的方法学夹馄饨,数数每人能吃到几个馄饨。让幼儿在吃馄饨的游戏中,巩固练习用筷子的方法。在活动中教师深入观察幼儿的反应和各种表现,关注个别差异,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幼儿找到适合的练习方法,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三盘才是夹豆子比赛:大家在规定的时间内夹豆豆,比比谁夹得又快又好。教师和幼儿共同比赛,达成积极的师幼互动,享受学习探究的乐趣。

三、大家来评“进餐小明星”

最后让幼儿评出今天的“进餐小明星”,并说说理由。幼儿都会从用餐技能、礼仪等方面来评。在评的过程中,让幼儿了解用餐时不玩筷子、不用筷子乱翻菜肴、不敲打餐具等等用餐的礼仪。

对改进活动的反思

将教学过程创设成餐厅游戏的“情境教学”,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情境、角色间的情感交融、师生间的积极互动。将活动目标、内容、方法镶嵌在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背景中,能形成以“真”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趣”为手段,以“美”为整合,以“周围生活”为源泉的情境教学,

1.以“真”为核心——根植幼儿的现实生活,选择与幼儿生活密切的“和筷子做朋友”作为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真实的情境,使孩子们能身临其境、如鱼得水。

2.以“情”为纽带——达成师生的情感交融。建立亲密无间的师幼关系是教学强有力的纽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营造共同进餐的平等而又融洽的师幼合作关系,并努力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传导给幼儿,以自己真切的情感激起幼儿的情感,情感交融反映了师幼之间既悦纳自己,又接纳了对方,在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中相互合作,达到情感上的沟通、融洽,形成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

3.以“趣”为手段——促进积极的师幼互动。幼儿喜欢通过假想的语言、动作、表情来参与各种有趣的教学活动。创设“娃娃中餐馆”这个带有鲜明主题的、连续的、持久的、丰富的情境。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在“情境一幼儿一教师”三者之间形成相互推进、多向折射的心理场。在这样的磁场环境中,三者之间相互吸引、相互促进。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造出足够的思维空间和练习空间,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一方面抓好教学的个体学习,让他们自己去想想、说说、练练;另一方面通过小组讨论,人人又说又练,做到教师和所有幼儿的充分活动,达成积极的师幼互动,充分享受探究的乐趣。

篇5:上半学期反思与改进

袁苏

时间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又过去了。回顾这学期,忙碌而愉快的工作在我班两位老师的团结协作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学期我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积极完成园里布置的各项任务。回顾忙碌、紧张的一学期,那点点滴滴,都记录着我们大班这一个学期来,所有的欢笑,所有的快乐,以及所有为了执著而付出的努力。让我们重拾那走过的每一程,在本学期学习生活过程中,幼儿在各个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以下是我对本班这学期的工作总结与反思:

一、安全工作

1、把安全教育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幼儿年纪小,还不能很好地辨别是非,要确保幼儿的安全,光靠老师的整天提醒,肯定是不够的,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开展了相关活动,并在活动中渗透有关的安全知识,如让幼儿知道110、120、119紧急呼叫电话的号码和用途,遇到紧急情况,能呼叫求救,懂得不玩耍尖利的物品,拿尖的物品时尖的那头要朝地面等,使幼儿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技能;在游戏活动前,向他们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活动时,进行适时的提醒。提高幼儿的保护能力。平时,还注意认真检查幼儿有无携带不安全物品,如:别针,小珠子,项链等之类的物品。发现后我们及时妥善处理,排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幼儿的安全和健康是关系到家庭幸福的大事,作为班主任,就要从保护孩子生命的高度出发,提高自己岗位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力求以每桩小事做起,耐心细致周到,及时发现不安全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为孩子创设一个安全和健康的发展环境,做好幼儿的每日生活。

开学初,我们就对教室的每个角落进行了全面检查,彻底排除不安全因素。平时用不到的插座的地方尽量用玩具柜、床铺挡住,以免幼儿用手触摸,发生危险;把平时常用的插头、插座告知幼儿,并提醒幼儿不玩它们;把平时常用的尖锐的钉子等物,摆放在幼儿够不到的地方;把幼儿平时经常使用的各种工具(剪刀等)摆放在教师与幼儿都能看到的地方,以便教师观察控制。对教室里物品的摆放,我们都会先考虑到是否安全,做到科学合理地摆放,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温馨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二、一日常规

1,做好生病幼儿的护理工作,每日定时喂药,降低生病率,坚决杜绝传染病流行。本学期,班级无一例传染病,班级幼儿的出勤率一直较高。

2,积极带领幼儿锻炼身体,开展了丰富多采的游戏活动,增强幼儿的体质。

3,夏季午睡时,提醒幼儿穿适量的衣物,为幼儿勤擦汗,即时更换汗湿的衣服,为体弱孩子调整床位。教育幼儿睡前将脱下的衣服叠整齐,并迅速入睡。

4,进餐:进餐时,向幼儿介绍食谱,促进幼儿的食欲,保证每名幼儿吃饱、吃好。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吃饭时不掉米粒、不剩饭菜,吃完后能自觉地将餐具收拾好,每天教育幼儿细嚼慢咽,保证孩子30分钟的进餐时间。对于吃得快的孩子,老师不断提醒,要求孩子慢点儿吃,嚼烂了再吞。让幼儿克服“边吃饭边讲话边玩”的不良习惯。

5,离园活动:要求幼儿不追逐、不吵闹,将自己的东西整理好,等父母来接。

三、教育教学方面:

1、认真钻研教材,优化教学活动,让幼儿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认真学习《纲要》精神,切实从幼儿现有水平出发,我们班组织幼儿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我们通过与同组老师交流、探讨及对工作的反思,认真制定修改计划、教学活动,从幼儿兴趣出发,实施各项活动,根据主题及时增添区域活动材料,引导幼儿主动探索,让幼儿在探索中获得快乐,在探索中获得知识。现在,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2、给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环境,让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发展。

幼儿的活动是离不开环境的,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环境对于儿童来说是利用环境改变自身”,可见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3、培养孩子的上进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家园工作方面:

家园共育是扩展教育时空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对此我们一直很重视,注重沟通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利用早晨来园和下午离园这短暂的时间,和家长互相交流孩子在园、在家的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当问题出现,第一时间与家长联络很重要。让家长知道老师对问题很重视,对幼儿发展很在意。

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和班级活动

⑴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家教指导活动,促进家庭之间、家园之间的多向交流。

⑵正确发挥家长的作用,激发家长的参与意识,提高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好父母的教育工作。

⑶鼓励家长积极参加节日表演等同乐活动,加深亲子的情感交流。

篇6:教师行为的反思与改进

江西省于都县第三小学 朱石香

教师既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又是人类社发展与进步的开拓者,是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光辉典范。因而,教师的言行是构成对学生影响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状态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下面就教师 “心灵关怀”的前提、误区、策略谈谈我的看法:

一、心灵关怀的前提----了解学生的心灵

事实上,许多教师行为偏差,也正是由于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而造成的。我们常说,教学要获得应有的实效或效果,必须依赖于我们对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的遵循。一条是教育的内容符合社会的要求。这是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的,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必须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才会有安身立足之本,因此,教育要紧紧地随时代的脉搏,时时关注重 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另一条就是教育还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即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都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样,教育才会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并为学生所接受。而这一条主要是从教育与人的关系出发来看的,这就是说,教育还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如果教育脱离了人的身心实际,那么,就很难言人的身心发展了,因此,教育中的有关年龄特征的问题,是不能被忽视的。在这两条规律中,就教师的工作性质而言,主要应该是对第二条规律的把握。原因有两点:第一,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往往是被政府部门的政策方针所决定的,教师并无权利随意更改教材的内容,但怎样把时代精神、教育的方针政策以及教材内容中的规范与要求有效地落实到学生身上,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离不开教师对学生本身的研究了;第二,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最终目标,还是为了促进人本身的身心素质的发展,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幸福而服务的;同时,社会的要求也只有凝聚为人的个体的一种内在的、永恒不变的身心素质之时,教育的效果才会真正显露出来,我们才可以说教育是成功的,而教育要有效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外在教育影响要凝结为人 的内在素质,则又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现有身心发展水平与特征的了解和遵循,也就是说,以人为本,以人的身心素质为本,这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而且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对此,任何人都是不能忽略或轻视的,否则,就无真正的教育效果可言!因此,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心灵具有可塑性,同时也是一颗脆弱的心灵,一颗向上的心灵,一颗善于学习的心灵。所以教育的效果,并不在于教育内容本身的正确与否,而主要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是否贴近和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实际。同时,符合身心实际的教育,又首先是建立在对学生年龄特征的尊重与了解基础之上的,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要使教师真正具有一种富有实效的教育行为,教师就必须认真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

二、心灵关怀的无知----比比皆是的伤害

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影响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心灵的成长和发育。然而,许多教师至今却还并未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以致于对学生心灵的关怀一直以来漠然而无知,由此所引起的心灵伤害也就断然不可避免了。曾经有一位探索教师对学生心灵的伤害问题的探研者,对325名教师和653名学生就教师伤害学生一事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表现,年龄越小,年级越低,学生受到的伤害越大。有的学生被老师骂,有的教师甚至随意举手打学生;还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颜面,故意贬损学生的人格,等等。在学生遭受的伤害中,被调查者认为,体罚是表面的,而心罚所受到的伤害则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

曾经有一位这样的学生,他的英语成绩很差,他自己很想学好,但又不知道怎样学,有一天上课时,英语老师按顺序叫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眼看就要轮到他了,他心里很激动,因为那道题他能做出来,但还是有点紧张,然而,英语老师却没有叫他,而是叫了他后面的同学,这时,这位学生感到侮辱,后来升高中时,英语才考了48分,使他进不了重点中学。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例子,尤其是在老师讲公开课、观察课、优质课、示范课的课堂上更为多见,客观地讲,英语老师没叫他回答问题是无意的,而是认为英语老师可能一时疏忽,但对于这个学生来说却不是无意的,他认为是英语老师看不起她,嫌她英语太差才不让回答 问题。从此例中,英语教师的无意伤害极大地改变了这个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心理状况。她不仅放弃努力学习英语的动机,而且发展到害怕上英语课。这直接导致了她升学的失败和对未来的焦虑。当然,引发无意伤害的根本原因也应归之于这个学生,归之于她的无中生有和过度自尊。但是,这并非说老师没有任何责任,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老师的言行任何时候都应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漫不经心。

三、心灵关怀的策略----掌握教育的方式与艺术

心灵关怀在了解了学生心灵发育的特点之后,还应注意掌握一些具体的教育方式与艺术,这是教育怎样更好地防止教育伤害,避免无意伤害,根除有意伤害的又一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学生心灵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教师的辅助,教师对学生的帮助要得体,爱学生,还要会爱学生。爱,不仅仅只是一种付出和给予,它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灵巧的艺术,爱是奉献,爱也是理解;爱可以通过满意而传达,爱同样也可以通过不满意而流露;如何真正做到“爱学生”呢?

1、爱学生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

俗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隋”。严是有标准的严,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严,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严,是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严,决不是无规律、随心所欲的严,更不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严。诚然,严格要求不等于惩罚学生或随意指责学生,而是应该做到严中有慈、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使学生对老师敬而爱之,而不是敬而畏之。例如:学校发了一张“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表”,共有十项,这十项达标就能评上“三好”学生,我班有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放学后悄悄地来找我,红着脸低声说:“老师,我很想当一名三好学生。”原来这位同学劳动没达标,想找老师高抬贵手。我严肃地说:“不行。你其它方面都达标,而且做得很好,老师相信热爱劳动这一项你一定能行。”从此,他每次劳动都积极肯干,在家里也能主动做家务活。我激动地在热爱劳动这一项为他写上达标两字。他向我投来感激的目光。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出于真诚的爱。严以爱为基础,爱以严为前提,严爱结合,爱而不纵,严而不凶。严格之水只有渗透情爱之蜜,才能成为爱的甘露。

2、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具有独立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都有要求独立行动、独立自主的倾向,并不是老师想让学生怎样,学生就会怎么样。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把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学生的思想认识规律,决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加于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就要充分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欣赏学生,呵护学生的创造潜能,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切勿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对学生要真诚,以自己的真实、完整的人格去面对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往,给学生以真诚的关心和帮助。这样,一种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记得有一年我教五年级,我们班上有“一棵干枯的小草”——小邓,在众多的鲜花中竟显得那样的突出与不协调。黄瘦的小脸,很少见她笑过,反应慢,学习差,不善交谈,因此受到同学的冷落。有一次上课,我要求同学们做小花鹿。全班只有小邓没有完成任务,我严肃地问道:“你做的小花鹿呢?”她还是以前那副神情仍然不说话,我有些来气了,用手敲她的桌子叫她说话。“嘀哒”未等我话说完,一滴温热的水珠滴在我的手背上,融化了我心中一丝愤意,我用手擦去她的眼泪。原来她爸爸死了,妈妈病了。我感到深深的内疚,是我刺痛了她的心。打这以后我想尽一切办法来补偿我的“过失”,每天都要去看看她,问长问短,而她却总像一只受惊的小鸟躲避着我,回答我的方法是胆怯地点头或摇头。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我决心用心来补偿。我亲手做了一个小花鹿送给她,还把红丝带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送给她当头花,我看到她嘴角上掠过一丝微笑,她接受我了。从这以后小邓见了我都会甜甜地叫一声“老师好”。由于我对她的好也同样引起同学们对她的注意和关心,小邓的转变很大,性格开朗了许多。爱的力量是神奇的,它可以不断地挖掘,好似泉涌。

3、爱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爱学生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转化“问题生”。“闪光点”即优点、长处。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问题生”绝不例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千方百计让学生的闪光点有用武之地,使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得到承认和强化,从而激起学习的斗志,鼓足前进的勇气。只要细心观察,最终都会淘尽黄沙始得金。转化“问题生”除了多观察外,还应多了解、多关心、多谈心、少告状、少发火、不体罚、不放弃。孔子说“有教无类”,实践证明,从爱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问题生”是可以教好的。

篇7:教研活动反思与改进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中认为“反思性教学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反思性教学被认为是 “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生物这门学科,知识点比较零散,需要系统化才容易理解记忆,因此需要反思教学,使知识系统化,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课后反思是比较常见的反思方式,“教然后而知不足”。我非常注重教学后的反思,通过各方面的教学信息反馈,对自己前一节或几节课的教学行为及效果进行分析与思考,分析总结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是否适宜。这样让我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促使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现把我的做法归纳总结如下。1 教学后的反思形式

课后反思:一节课下来就要总结思考,写好教课心得或教学日记,认真分析研究,以便找到好的办法促进自己的教学。这对新教师尤其重要;

周后反思或单元反思: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结束后反思,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月后反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

期中、期末反思:即在一学期的期中、期末进行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家长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年或一届的教学进行反思。

反思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任选一种,也可多选。最常用的是课后反思,现在谈谈我的课后反思心得,供大家参考。2 课后反思的内容

课后反思要注重内容,做到及时反思,及时总结,及时记录。这样会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快速上升。教师在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如手:

(1)反思教学亮点,记录教师教学灵感,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复习“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情况,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我在教学中,突发奇想,把复杂、繁琐的知识用简明的文字组成了口诀:“有丝同源不配对,减Ⅱ无源难成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离是减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深受学生欢迎。这些做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有收获,都可在教学后及时地把它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并把它们归类整理提升,形成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这样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都大有好处。

(2)反思学生见解,记录学生创新火花,为教学进行知识积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如讲授“运动性失语症”和“听觉性失语症”时,学生经常混淆“S区和H区”,课堂上有一位学生说“Sport”的意思是“运动”,可与“运动性失语症”联系,即S区受损伤,造成的疾病为“运动性失语症”。另外还说了书写中枢W区,视性语言中枢V区。这样学生能够记得深刻,不易混淆。

(3)反思失败之处,记录教学疏漏,使教学趋于成熟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多积累“病因”、“病例”,同时寻找“办法”,使教学逐渐趋于“完善”。例如讲授“种群”这个概念时,看起来学生都掌握了,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一片森林中的桉树苗组成一个种群”。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种群不只包括该种生物的幼体还包括成体。即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集合。对这些疏漏失误之处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4)反思教学疑难,寻求突破方法,使以后的教学化难为易。

这里的“疑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疑难点。每节课下来,学生总会或多或少的存在某些疑问,又无法在课堂上及时解决。教师把从学生方面反馈过来的这些疑点记录下来,细加琢磨,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复习,更具针对性。如在讲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区别时,学生总是区分不好,因为他们对同源染色体辨认不好。因此我就想到用橡皮泥演示一下,这样做效果比较好。但是橡皮泥做这种演示不是很科学,因为当时我们买的橡皮泥颜色种类多(而我们就需两种颜色,一种颜色代表父方染色体,一种颜色代表母方染色体),其他的都用不着,这样很浪费,并且同一种颜色的又很少,不够用。而且学生用橡皮泥做的同源染色体常常形状不一致,因此会影响效果。通过反思,我想用两种颜色的彩纸更好一些,用剪刀叠着剪,同源染色体的形状就一样了。这样做效果明显好了,在以后进行这部分教学时我常用这种方法。另一方面是教师方面的疑点,教师对教材中的问题有时不能理解透彻。通过课后反思,把它们记下来,促使自己今后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加深研究,这样在以后的相同教学中难点解决就做的比较从容。

(5)反思教学评价,保持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现在推行的是教学当堂达标,一节课下来收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是通过课堂测试来评价。一种好的评价方式会让学生乐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如果评价不当就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每节课都要有适合本节内容的评价方式。在一次遗传规律的教学中,由于刚刚接触遗传规律,很多学生掌握的不好,做练习时错了很多,学生都唉声叹气,积极性大减,我把这种情况记录下来,经过思考,决定在较难的知识教学部分,给学生打分时按进步幅度,或给学习小组打分。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并且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提高。现在每当到难点教学时我都这样,效果很好的。

(6)反思学生活动,提高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一堂好的生物课,需要师生合作,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这样能把教学效果推到一个高的水平。例如:上复习课时,我们学校要求使用学案。一般学案都包含基础知识回顾这一栏目,这一栏目主要是让学生填写课本上的、或老师讲过的基础知识。不过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效果不同,同学们的完成程度也就不同。有的同学能很轻松地填完,但也有的同学填的很吃力。因此,这要花费课堂很多时间,通过课后反思,我想到了一个让同桌互对答案的方法,但是实践操作时我发现还是不行。因为两个人都有可能出错,因此反思之后,我决定由六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对答案时,以六人为一组进行。这样不只答案正确,而且疑难点还可通过小组讨论zs都基本解决了。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效果较好。

(7)反思作业布置,寻求合适的布置方法,提高巩固教学效果

一节课上完了,一般需要通过做作业巩固所学的知识,因此作业的布置也很重要。但是生物教学,知识点零碎,选择题较多,而高考中简答题占的比例越来越重。因此应该多留简答题,但是简答题抄题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麻烦事,我通过反思想了这样一个办法:预先在各种材料中把有价值的简答题选择下来,经过裁剪、粘贴复印下来,如果用某题做作业时,就把它裁剪下来,发给学生去做,等老师批改完了,学生再把它们贴在作业本上。这样免了学生抄题的麻烦,也减少了老师批改时,翻作业本的麻烦,还可以把有价值的题集中保留下来,真可谓一举多得。现在我们学校很多班级都用这种方式布置作业。

(8)反思教学设计,扬长避短,提高教学质量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例如:在讲减数分裂时,按大纲要求该节分为两个课时讲授,当时是先讲精子的形成,再讲卵细胞的形成。因为过程相似学生出现了厌烦的情绪。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设计了第二课时这样上:我先让一学生到黑板上写出精子形成的过程。再让学生自学课本让他们找出卵细胞形成过程中与精子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然后让另一学生在第一位学生的板书的基础上进行改动,从而使第一课时的板书变成了第二课时的板书,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把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复习,又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避免了大量的重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节课也受到了听课领导的好评。

总而言之,反思,能使我们捕捉教学中的灵感,能使我们的教学水平大大提高,因此我们要不断进行教学后反思。教学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篇8:教研活动反思与改进

小学美术四年级的《冷色和暖色》一课主要培养学生感受和认识色彩冷暖的能力, 让学生能辨别冷色调、暖色调并感受其美感, 提高学画色彩画的兴趣。

本节课是一节色彩基础课, 是为学生学习色彩基础知识而设置的。学生在了解了三原色、三间色等色彩知识的基础上, 再来学习冷色和暖色, 是一次温故而知新的学习过程。于是教学中我从复习导入, 让学生回忆起红、黄、蓝, 三原色。再从三原色带给人们的色彩感觉, 让学生对这三种颜色展开丰富的联想。因为人对色彩天生十分敏感, 色彩的感情来自个人对生活、自然的不同生理感觉和情感联想, 但有些感情许多人还是相似的。看到红色, 孩子们都说会联想到火焰、太阳。看到蓝色, 孩子们都说会联想到蓝天、大海、冰山。教学中, 我分别安排了在色环中认冷暖色、在水彩笔中找冷暖色、在教室中感受冷暖色等环节。随着教学的层层深入, 学生对冷暖色的感受力大大加强。学习兴趣高涨。

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 我还准备了大量的色彩图片和冷暖色对比图案, 充分利用课件及书中的图片、作品等。通过对比, 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同一画面不同色彩的冷暖感觉, 而且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进行讲解举例, 并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颜色来联想不同的物体, 辨别是冷色还是暖色, 这样比起理论上的讲解更直观、更形象,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习环境中掌握色彩的冷暖知识。

第一次上完这节课, 有关色彩冷暖相对性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这个问题与之前欣赏作品环节如何衔接?作为一个教学难点如何突破, 从而让学生轻松掌握, 使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第一次的课上我只得硬着头皮做一次尝试, 将同种绿色与橙色、蓝色的对比图片安排在欣赏书上冷暖色调的画后面来讲。自己觉得突然从讲冷暖知识跳跃到讲色彩冷暖的相对性这个过渡十分生硬, 学生的反应也很平淡。于是我打算静下心来, 好好专研教材, 争取找到突破口。经过自己反复琢磨, 我终于从一幅范画上找到了上下衔接的纽带。这是一幅书中的范画, 画中有两个穿着红色衣裙的小女孩正在开心的搂在一起嬉笑着, 手中还各自拿着一束菊花。我首先问学生, 看到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一个学生说道, 我感觉两个女孩很快乐。我又问除了从孩子的表情上看出他们的快乐, 还从哪里有所体现?孩子补充道:“从她们衣服的颜色上能感受到这份快乐。”我又进一步请这位学生给大家详细描述了女孩衣服的式样及色彩, 从而使大家都明确了因为她们穿着以红色为主色的裙子, 所以整幅画面是一幅暖色调的画。为了与下一环节展开联系, 我让学生特别关注了两个女孩手中握着的绿色茎叶的菊花。我问学生:“在这样暖色调的画中, 出现这样的冷色, 大家觉得合适吗?”同学们一下子陷入沉思, 接着有几个声音弱弱的回答:“合适的”。我又追问:“能说说原因吗?”一个大胆的男孩子答道:“这样是为了冷暖对比, 起映衬的作用”。他的答案很快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我也大大地夸奖了他一番。可是我依然没有放手, 对这一问题再次深入。“同学们, 那你们觉得在暖色调的画中出现冷色, 在用色时有什么讲究吗?”“使用面积要小一点……”“颜色不要太浓烈……”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嚷嚷开了。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我心里也乐开了花, 因为这正是我想要的答案。

于是我紧接着总结一句:“这就说明同种颜色的深浅不同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冷暖感觉。”当你将绿色调淡, 甚至有黄色倾向的时候, 这时候的绿色就让你感觉不那么冷了。这就是色彩冷暖的相对性。为了更好的应证这句话, 我还当场跟孩子们做了个色彩游戏。我用红色的水粉颜料来做这个实验, 在第一张纸上我涂了一层薄薄的红色, 完成第一张范画。接着往调色盘里加入一些水, 再次和刚刚的红色相调和, 再均匀的涂在第二张纸上。整个操作过程很清楚, 孩子们对实验结果一目了然, 第二张红色的颜色最淡, 第一张颜色深一些。然后我又拿出一张色彩饱和度很高的红色卡纸和那两张放在一起对比, 孩子们立刻发现颜色最深的红色给人的感觉最暖。看到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我又趁热打铁, 用绿色和黄色, 绿色和蓝色进行对比, 再次让学生感受到色彩冷暖的相对性, 不仅在同种颜色上有所体现, 在不同颜色中也会有所体现。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 发现了规律, 掌握了本课的知识, 也轻松地解决了我之前很头疼的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改进, 使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对最后的教学效果有相当大的影响。要想学生学得好, 老师自己首先得吃透教材, 理清思路, 寻求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 久而久之就对这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无论哪一门学科, 学生一旦有了兴趣, 其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上一篇:动物园游玩作文100字下一篇:语文之美初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