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艺术签名设计

2024-04-26

草书艺术签名设计(共3篇)

篇1:草书艺术签名设计

草书创作的艺术鉴赏

大家知道,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的文化国粹之一,俯仰历史,从人类的早期岩画和结绳造字书画同源,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大篆、秦小篆、汉隶、行草、楷书等等,从中华民族的四次崛起周、秦、汉、唐,从宋元明清到近现代,汉字书法无不体现着人类高级智慧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面对这些熠熠生辉的汉字文化符号和精神财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即使现当代书法艺术发展也顺遂时流已经走入了“守常知变,返本开新”的文化高地。伴随着国家强盛,社会发展,科技提速,文明进步,信息多元聚集,东西方文化撞击交融,当代书法艺术创作发展不仅要重视民族文化本体,重视全面继承传统经典,而且在时代内蕴、精神气质、文化思想等方面更多熔铸了当代文化观念,同时并汲取了许多外来有益元素信息,再度解构,宏观比照,微观分析,既要重视作品内容有更加关注作品形式和综合材料研究探索,尤其在与社会工业化和科学现代化以及其他载体媒介相互结合实验方面做出了大胆探索。自改革开放到现在三十多年,从大的格局来看,一方面传统书法艺术作为主流继续递进,另一方面一些以新古典主义为旗帜的流行书风也在继承传统经典中扬弃、融合、审视、重组、借鉴、前行。这些文化问题和书法现象就促使我们对当下正确认识书法、欣赏书法、学习书法提出了新的命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书法?

这个问题本来是个常识概念问题,本来不是问题,但是基于这些年我们在信息繁杂交汇、甚至文化伦理错位的时期误读、淡忘或者丢失了许多可贵的文化常识,所以有必要澄清本源、以利再造。一般来说,大部分人可能要说书法不就是写毛笔字吗?是的,书法主要是在用我们古代先贤发明的毛笔经过历代多次改制写毛笔字,而且近代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和西方工业革命的涌入书写习惯工具发生了重大转折,相继出现了钢笔、圆珠笔、签字笔等硬笔工具和电脑写字。就主体来说,分毛笔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可是,为什么通常把写汉字叫做书法呢?显而易见,书法就是关于写字的法则规范。书,就是书写,法就是关于写字的法度和方法。写字又分实用写字和艺术书写。实用写字基本要求是规范、整齐、统一、工稳、简洁、清晰明了,共性容易认识即可;而作为艺术的书法书写是需要我们根据几千年来古代经典书法文献和历代经典大师、优秀书家长期总结和提炼出来的人文思想、笔墨精神以及各类书体结构、笔法比如提按顿挫、起承转合、藏锋、露锋、中锋、侧锋,半藏半露、方圆、大小、粗细、虚实、阴阳、快慢、浓淡、干湿、轻重等等种种修炼手段通过举重若轻、从容不迫的书写状态,兼顾书体、章法、结构、情趣、意境、风格等等综合书写要素,特别强调“力量感、节奏感、立体感”等审美特征,通过书写过程抒情达意、寄托个人审美理想。通过笔法共性完善个人技术技巧,充分张扬个性,从而彰显和创造艺术魅力。

总归来说,书法是汉字造型艺术。我们知道,古人云文以载道,书以载道,用书写的艺术形式来包涵我们对天、地、人、心之道的理解和审美追求,所谓书写的道理就是我们通过书写符号反映对主观、客观、宇宙自然规律的理解和体悟。我以为,概括分类而论,书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汉字造型;二是线条质量;三是笔墨信息;四是人文意境。前两个问题主要是技术问题,后两个问题是艺术问题,这四个方面在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中融入解读不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曾经有人很形象的指出,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的传输系统。这样的一条黑线从远古穿梭奔袭而来,从书写者的内心出发,不仅记录着历史文化的兴衰变迁和时代精神风貌,同样反映着作者的个人情操修养和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等等,而且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灵魂的生动写照和精神旨归。比如,就其形态来看,或豪放雄强或正大气象、或婉约秀丽缠绵轻柔,或如电闪雷奔、或类似高空坠石、或如万岁枯藤连绵不绝、或天真烂漫、或野逸出尘、或如钟鼎坐堂庄严肃穆、或如闲云游天逍遥诗意等等等等笔墨状态轨迹,都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符号和强大的精神象征,并一如既往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灵人格塑造。

第二个问题:学习书法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通常来说,从大处而言大家都知道学习书法就是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我们的人文修养,用笔墨语言塑造我们群体和个体人格形象,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陶冶我们的人文情怀,增强我们认识自然和客观世界的能力。从具体和小的方面来说,结合我自己这三十多年来研习书法的点滴体会,我觉得书法艺术可以养眼、养心、养情、养智、养身、养生。归纳概括起来是“六养”。为什么这样说呢?第一养眼,因为书法艺术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符号,长期贯穿于我们社会发展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和日常生活当中,除了物质层面的一系列现实问题逐步落实之后,作为中国人或多或少都有民族性的文化精神诉求和表达方式,书法艺术恰恰是最典型的精神愉悦,书写或者欣赏一幅幅优秀作品,可以让我们了解人文历史文化、认识世界、观察事物的审美判断能力不断得到应证和消解,从而悦己悦人。第二养心,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每个人本是初心,随着我们的生活、学习、成长、发展、远行等等,最想回归的还是我们的初心,初心就是童心、善心、爱心,清澈如水,充满着对美好事物的眷恋和信念。所以,佛教禅语常常说不忘初心和初心不二。所以说正确书写和欣赏书法艺术作品,就是通过笔墨修养再造我们内心的精神绿地。第三养情,生活在色彩斑斓的现实和精神世界之间,早、中、午、晚除了生活、学习、工作,我们的思想情绪会随着时间和时空转换挪移发生许多变化,写字和闲暇活动就是希望通过愉悦给我们的情志找到寄托,给心灵找到一个可以诗意的栖居的支点和精神放松的出口。第四养智,书法艺术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艺术,其中包涵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许多哲思妙理,一幅作品或者一个字从整体章法、谋篇布局到每个横竖撇捺点画、趣味意境都是人类对自然和客观世界的概括描绘和反映,从大的格局到非常玄妙的毫端细节都是智慧的结晶,可以养成我们高度概括和驾驭事物的能力,摒除我们的浮躁和行为失衡,使我们的做事思维方式条理得到有益的补充。第五养身,书法艺术无疑是一项高级的智力和体力运动,我们都渴望由此能使我们的身心得到熏修和改变,围绕书法有许多学科知识需要我们填充能量弥补不足,塑造我们的精神气质和风貌,增强健康活力。第六养生,这个问题当下是我们全社会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据有关专家测试,写字可以调动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全身三百多个神经系统,历史上的高寿书家很多,即使在医学不发达的条件下,大书家柳公权87岁、欧阳询84岁、虞世南80岁、文征明89岁、梁同书92岁、翁同龢85岁、齐白石、黄宾虹、何香凝、章士钊平均90岁以上,朱屺瞻、苏局仙、孙墨佛等分别达到百岁以上,这些书法养生实例不胜枚举。书法艺术中刚柔相济、欲擒故纵、阴阳变化、平心调气、静虑凝神、抱散开合、淋漓纵横等等也同样都是美育中的养生运动,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精神。

在此,我特别建议咱们理工科的同学们一定要利用各种机会多接触多了解多学习一些人文知识,这将来无论对我们的工作学习发明创造等等综合思维方式的改变以及修身、学养滋养大有益处。比如著名的科学家杨振宁等他们对宗教、人文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贯通非常有见地。

第三个问题:如何鉴赏书法艺术作品?

这个问题是我们此次活动最为关键和重要的问题,我想也是大家平时日常生活学习中最为常见也最难的问题。关于书法艺术作品鉴赏从古到今都是一项复杂的审美评判过程,也是众口难调不一的问题。即使历史上公认并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唐代大文豪韩愈也曾批评说“羲之俗书呈姿媚”。那么,这么个鉴赏审美评判究竟有没有审美标准和规律可循呢?回答是肯定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生活、学习、工作、社会交往中每每见到一幅书画作品,往往分不出好坏优劣和品味,感到非常困惑和不解,其实,究其原因最主要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现代化程度和社会变革许多人已经不使用毛笔,毛笔在近一百年来基本脱离了实用,不断走向了传统文化纯艺术,大家对毛笔的基本性能和古人总结出来的基本书写法则感到陌生、荒疏、无助,甚至不可理解。说到底,书法艺术作品鉴赏是一个社会人文综合修养和审美知识储备问题。

说鉴赏,其中又分鉴定和欣赏。目前,书画鉴定本身就是一本专业学科,牵扯文字学、材料学、笔迹学、文献学、文学等等领域。这里我想主要说说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书法欣赏问题。古代书论很多,有不少也是把书画放在一起衡量品头论足的,也是基于书画同源这一常理。论及书画,曾把书画分为四个台阶,“神”、“逸”、“妙”、“能”。其中以神品为最高,逸品为上、妙品为中上、能品为下,次之。所谓神品顾名思义神来之笔,逸品是放纵身心和打破笔墨规矩之后出俗入俗之作,妙品就是笔精墨妙之后的迁想妙得所为,能品便是说主观基本考量掌握了基本技法要素,但缺乏意蕴和更多的艺术表现力,显得直白内涵不够丰富。历代争论中古人也把“神、逸、妙三个层次先后重新排列,各抒己见,只有能品几乎没有争议。

就书法艺术创作规律而言,当代同道、有识之士又把书法创作考量分为四个阶段,所谓”技“、”艺“、”文“、”道“。最初级层面首先是用笔、结体、章法、字法的基本综合技法掌握、熟练程度和个人创见。比如前面提到的提按顿挫、起承转合,藏锋、露锋、阴阳、虚实、节奏等等娴熟运用。衡量一幅书法作品的好坏,最基本的要具备三个特征,第一力量感,第二节奏感,第三立体感。力量感指的是写出来的字要做到劲挺流畅,类似行云流水,有相当的力道;节奏感指的是每字和整体篇幅要有轻重缓急的韵律,如同无声的`音乐,笔尖上的舞蹈。只有有节奏的声音才是音乐,否则是噪音,书法同理。立体感指的是用笔的中锋侧锋相互转换从而形成的平仄虚实枯笔映带缠绕等等笔墨状态形成多维空间,具有体积感。这就如同舞蹈演员表演的仿唐乐舞中甩长袖的情景态势。艺即艺术,就像文学作品中的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的灵活自如应用,通过写实、夸张变形、聚散、粗细、微妙等等,力图精、准、狠,非常协调非常高级。文即文化,通过各种手段体现综合学养,包罗万象,尤其对国学中佛儒道等等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滋养。道是指书法艺术作品所反映出对自然规律的阐述,达到暗合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

结合自己多年对书法艺术的研习实验和体会,关于书法鉴赏诸多问题,我把比照衡量作品分为五种层面情况。用生活化打个比方,第一是白开水层面(能喝):第二是饮料层面(酸甜、味道);第三层面是啤酒、红酒层面(时尚元素、苦涩、构成);第四层面是是白酒、烈酒层面(笔墨燃烧、视觉刺激、抒情性非常强烈);第五层面是禅茶层面(包含着宗教人文哲学);同样看似茶水平淡无奇,但达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地、人、心和谐统一,绚烂之极复归平淡。比如近代弘一大师的书法孩儿体,平淡天真,无欲无邪,退净铅华,不在炫技,就具有这一审美特征。

话说到此,关于书法艺术欣赏还有几个关键词需要说给大家,那就是“涤除玄览”、“澄怀观道”、“澄怀味象“等,这在老庄和古代先贤的审美鉴赏中早有论断,大意都是说当我们面对一幅艺术作品,首先要把自己的身心杂念和不良习惯、俗尘等等剔除掉,清洗干净胸怀,才能进入审美体验,自我先入为主的观念往往容易误导和影响我们正常鉴赏活动,被污染了的心境是觉不出好坏的。现实中,我们常常见到焚香抚琴等情境,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具体到书法文本要做出比较正确的审美判断,还需要大量人文知识、综合阅历和技术支持,一方面要基本了解中国书法史和相关文字学知识,另一方面自己最好有一定程度的笔墨实践经验积累,才能真正有利于我们对艺术作品的深刻领悟和层层解读。

第四,关于书法行草书创作问题

这里,我想身体力行的用自己这三十多年研习书法的基本状态来说明由临帖到创作主攻行草书的发展过程,向大家做一简要汇报。一直以来,我自己坚持”守常知变,返本开新“的基本创作原则,到现在为止没有刻意确定作品风格,只是不断去做各种笔墨实验,尽可能去挖掘自己的综合艺术潜能,不懈追寻着由人性到智性再到可遇不可求的神性的必然、偶然过程。目前,关于自己的艺术实践创作,主要围绕三条主线来实施:一,力求正大气象(因为正大气象永远是社会主流意识和人文精神,可以鼓舞人、激励人);二,追求作品的书卷气(做到技法娴熟精巧,不断继承优秀经典法帖,完善自己的笔墨语言表达能力,力争使作品很清新雅致);第三具有前卫开拓意识(融合各种姊妹艺术,汲取中西方文化的某些观念,强调作品形式和内容的现代构成关系,希望入古出新,提炼出更新的属于自己的图式和笔墨符号)。这些想法也有待于自己继续深入思考和锤炼,追根寻源,再造大我。

总之,说千道万,书法艺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精英艺术,需要我们后学去不断修为,用自己的心力去探索、追求。

篇2:草书艺术签名设计

一、什么是草书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按说任何字体都可以草写,都可以有草书,比如青铜器铭文中就不乏刻写得潦草的字;但是文字学所指的“草书”是一种特定的字体,它是从秦隶的草率写法发展而来的,大约在西汉中期形成,东汉时广泛流行。

梁武帝《草书状》里记载蔡邕的话说:“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发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之草书是也。”这是对草书之所以产生的一种解释。

早期的草书还带有隶书意味,称为章草。从东汉后期到魏晋时期,草书脱去了隶书笔画的痕迹,大量使用连笔,称为今草。到了唐代,草书进一步发展,写起来龙飞凤舞,奔放不羁,称为狂草。我们今天使用的一些简化字,如东、为、长、书、专等等,原来都是草书的形体。由于草书大量使用连笔,只存字的轮廓,以求书写神速,所以普通人难于辨认,影响了它的交际功能。因此,尽管草书出现较早,却始终没能成为通用字体,但它作为书法艺术之一种,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擅长草书的书法家有张芝、张旭、怀素等。

二、草书的艺术美感

欣赏草书艺术作品的标准,可以说并无定式。对于同样一幅草书艺术作品,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素养,不同的际遇,不同的悟性,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标准;同样的人因早年、中年、晚年的差别,其标准也可以变异。尽管如此,前人通过长期的实践,把欣赏书法标准多有概括。有人归纳为四条:曰气韵,曰选材,曰墨色,曰装背。也有人归纳为六条:曰形体,曰魄力,曰意态,曰流派,曰才学,曰气象。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作为草书艺术的欣赏标准:

1.线条美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书法的线条,尤其是草书的线条,更具有明显的特点。它不仅有形状上的区别,方向上的不同,而且还有疾涩、润燥、扁圆、质感、力度等多方面的差异。草书艺术线条的千奇百怪、变化莫测,最能表现出一个草书家微妙的内心感受。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线条才明快愉人,给人以美感呢?

线条的力感

凡给人以美感的线条都是有力度、并富有立体感的线条。力感在传统书学中又称“笔力”。古今研习草书者反复强调正确“运笔”,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使书法线条显示有力,富于弹性(内有劲力的表现)。书法的线条应象“钟表中常运的发条”,而不可似“汤锅里煮烂的面条”,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书法是“力的艺术”;线条的`力感,是草书艺术的生命。宋代米芾曾说:“得笔则虽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则虽粗如椽亦扁”。可见线条的美不在于粗细而在“圆”。“圆”则“粗而不重,细不为轻”,劲健而有活力;“扁”则呆板僵滞,不给人以美感。

线条的情感

“书者,抒也”。中国书法的点、划、线充满着活力,韵律和节奏,显现动人的表情美。所谓表情美,是书家和欣赏者双方在书法艺术上共同配合的视觉审美经验。一幅成功的草书作品,是作者凝神结思,蓄情而发,一泻而出的情感流露。“以情感人,用情作书”,是书法成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例如宋人陈铎曾详细剖析过唐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书写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认为前十二行“甚遒婉”,后六行“殊郁怒真屋漏痕迹矣”,至末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烂漫,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与《禊叙稿》(指晋王羲之“兰亭序”)哀乐虽异,其致一也”。情绪的变化导致了运笔节奏的跌宕起伏,书者通过笔墨书法将真情实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线条的节奏感

“一画之间,变化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草书如若粗细一致而无节奏的线条是不能给人以美感的,所谓抑扬顿挫,提按起伏,满纸云烟,虽寂然无声,却有音乐的旋律,这恰恰是草书艺术备受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历代书法家特别注意线条的主次对比,并往往将最能表现书者个性的笔画作为“主笔”以展示特有的美感。如颜真卿饱满的悬针竖,黄山谷一波三折的长横和大捺,米芾别致的竖勾等。此外还有大小、纵横、向背、偏正、疏密、粗细、浓淡、方圆等多种对比手法。

唐怀素《自叙帖》中“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三行的节奏:第一行曲线多变的“奔蛇走虺”数字,几乎是一笔写就。欣赏者目循心摩,顿觉神思飞跃,激情奔放。第二行“势”字独立而左倚,下半部“力”字的一撇略收敛,尤如蓄势待发。“入”字两笔遒劲而富有弹性,猛然将笔意撑住。“势”“入”两字上下顾盼,相对映而呈稳定;这行节奏略缓,与前面一行“奔蛇走虺”形成曲直疾徐对比。第三行“风声满堂”六字又急转直下,一笔而成……这三行草书首尾相连,触人心目,引人遐思。

线条的呼应

“起笔为呼,承笔为应”。呼应之作用,在于将原来个自独立的线条贯通为有机的统一体。线条有呼应,就象有气在流动,就象被赋予了生命一样。传统的书学称为“引气”、“血脉”,提出以“首尾呼应,上下相接为佳”。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所说:“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的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之沦漪杂见,而先后相承”。“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

2.结构美

对结构的欣赏,一般的理解常常是结构是否整齐,是否符合于平衡对称的要求,实不尽然。平衡对称固然是一个基本要求,但结构美更注重平衡对称中又有变化,而且其变化是否有所创新,不落俗套。成功的草书艺术结构,既合乎平衡对称,各部份对比照应;又有长短、大小、阔狭、疏密、横直……种种富有新意的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草字的不同形态,有稳重敦实,有开张游走,有刚劲挺拔,有婀娜飞逸,有的以“险绝取胜”,也有的于“平正”中见奇姿。草书的结构美正是通过笔画的基本线条和偏旁的配置得当而取得的艺术效果。这种搭配的技巧,就是寻求结构美的方法。

3.章法美

章法就是一幅作品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是否疏密得当,大小相宜。一幅章法讲究的草书作品,则能表现顾盼有情、精神飞动、全章贯气的艺术效果。知书者“观章见阵”。章即章法,是欣赏书法艺术的总体表现;阵是布白,即书写以外的空白之处。就章法而言,一点乃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通篇结构,引领管带,首尾相应,一气呵成。布白则是翰墨尘点的反衬,构成整幅作品的有机组成部份。巧妙的布白能使通篇产生游龙出水,云烟飘动的效果。有意识地运用错落有致章法的大家当首推怀素。这位狂放不羁、不守佛规、吃酒吃肉的唐代和尚在《自叙帖》中不仅线条结构有所创新,突出“雨夹雪”手法的精巧章法布白更具匠心。《自叙帖》共一百二十六行,七百零二字。全篇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势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充份表现了怀素书时快意、自得、激奋的心态。 我们欣赏品评《自叙帖》的章法运用时,宜注重以下三点:(1)参差变化。每行字数不一,字间疏密错落,一行多则有八个字,少则只有两个字(即第一百零五行的“戴公”二字)。线条粗细浓淡多变,中间飞白频现,带有强烈的飞动感和弹性感。(2)牵丝映带。这幅狂草常见或两三字、或五六字、甚至整行连串为一组。字的单体结构被打破了,几个字或整行联属组成一个新的整体。(3)欹侧救正。帖中常见数行字向一个方向渐渐偏离中线,而在不知不觉中又开始拉回来,得以救正,欣赏者并不感觉突兀。

4.墨韵美

草书艺术主要以水墨线条表现其美。一幅作品有无神采,要看运墨是否灵活:即整行、全篇墨色之浓淡、轻重、枯润、明暗、薄厚、清浊等不宜完全一样。

墨色应随用笔的变化而变化,墨色多变给观者以视觉上的调节,使人感到笔墨似被赋予了生命,充满欢乐,生机盎然,欣赏者从而感到心胸畅快,情绪陶然。反之,一幅作品如若由毫无生气的一团“死墨”组成,则生命不复存在,欣赏者也只能感到郁闷、沉寂、静止。所谓“墨活”,是凭借用笔的变化,墨以笔为寄托,笔以墨来显现。笔中必须有墨,无墨则无神采;墨中必须有笔,无笔则无筋骨。

明董其昌的《试墨帖》可以说是欣赏者品评草书用墨的一幅佳作。全帖共四十六字,作者用墨之璀璨生辉,变幻莫测,堪令人啧啧称奇。“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此帖墨色的变化,凭借线条笔痕的抑扬顿挫而跃然纸上:作品中有几处字为饱蘸墨汁所写:如“癸”、“雨”、“试”、“磨”;而每蘸一次,必书至墨干笔枯为止,墨痕丝丝可辨。全篇墨色由浓渐淡、从润至枯,起迄分明,变化自然。从陆居仁的《题鲜于枢行书诗卷跋》,也同样可以看出这种周而复始、断而还续的起伏交替的墨色韵律。

当代草圣林散之作草书常用长锋饱蘸浓墨后,复蘸少许清水:笔画之间,墨色沉着,淋漓氤氲之气如春雨扑面;白处虚灵,又似燥裂秋风,韵味无穷!墨色的起伏变化是一种节奏的艺术,一幅用墨的佳作常常会“墨分五色”,粲然盈楮,使人如临画境;会轻重交替,起伏跌宕,使人如闻清音。

5.意境美

在欣赏了笔墨结构章法之后,仍须进一步去把握整幅作品所特有的意境美。草书的意境美,指的是作品所表现出作者在精神、审美、风格,及对欣赏者产生的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一般地说,能使整幅作品形成一种鲜明的美的意境,是书法家在艺术上达到高度成熟的标志。试举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为例,全帖自首至尾,书家随着感情的起伏波动,书写的气势愈来愈盛,字亦越来越大。书作由平稳渐趋跃宕,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疏密对比上书者也新意萌生:一般常规是笔画少则字宜粗壮,给人以紧密感;笔画多则字宜纤细,给人以疏松感。苏东坡别出心意,反之而行。写到“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最后八字时,书家感情到了一任自然,无法控制的程度:字写得既重且大,形成内敛外张、动荡不安的气势。书者这时把郁积于心中的苦闷、愤懑之情一并宣泄出来,尽付于笔墨之中。

我们说一幅草书艺术若能动人以美,就要求书家把炽烈真实的感情活动渗透到他创作的艺术形像之中。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所以颇为后人推崇,是因为它真实地映照了那一时代的书风和书家尚意写情的美的意境。

三、字与人、书品与人品

草书艺术最能表现“书如其人”。

刘熙载的《艺概》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书如其人”,道出了书法艺术创作的个性特徵。书家的思想性格,表现为作品的创作个性,又常称为“书法风格”。为什么会“书如其人”呢?首先,草书作品风格的形成与书家的思想性格有密切联系,因为其思想性格对形成他独特的审美情趣、表现手法、艺术语言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其次,草书作品风格的形成与书家的生活阅历紧密相关。再三,作为表情艺术的草书,书家的思想感情亦是作品风格形成的另一因素。作品能显现书者的修养、才干、性格、爱好。 情性不同造成书法形质的不同:拘谨稳熟写字亦拘谨而乏新奇;纵逸豪爽写字常剽勇而超越常则;捷思敏行往往写字快速然底蕴歉深;老成持重则字显羞怯而乏飞动之态;简峻之人,写字挺倔而不遒劲;缜密之人,字迹不能超逸;温润过于妍媚;雄伟缺少媚动;流丽多偏浮华;婉畅常欠端厚。对书家思想性情的了解,有助于在更高层次上欣赏作品的个性美、人格美,更深一步地领略作品的意境美。颜真卿的《刘中使帖》的内容是说书者得悉两处军事胜利,感到非常欣慰。全帖笔画纵横奔放,苍劲矫健,有龙腾虎跃之势。前段最后一“耳”字独占一行,末画的一竖以渴笔贯穿全行,不禁令人想起杜甫在听说收复河南河北的著名诗句。

元书法家鲜于枢说:看了帖中的运笔点画,“如见其人,端有闻捷慨然效忠之态”,此帖和《祭侄稿》一样都是“英风烈气,见于笔端”。

书法因人而贵,因人而传,历史上正面例子很多。晋王献之身上有乃父羲之“骨鲠”遗传,拒为丞相谢安新建的太极殿题榜,被传为佳话。唐虞世南供职朝廷,曾谏劝唐太宗“二勿、二不”,太宗称虞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后人评论他的书法气秀色润,意和笔调,柔而不渎,如其为人。岳飞雄健酣畅的草书《诸葛亮出师表》鲜明地体现了他精忠报国、收复山河、横扫千军的报负与豪情。

书以人贵,也可以从反面事例得到印证。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的蔡原是蔡京。

篇3:黄慎草书艺术特征浅探

“扬州八怪”是指清朝雍正至乾隆年间活跃在扬州一带的艺术上标新立异、个性上放荡不羁的一个艺术家群体。他们相互尊重,相互陶染,故在艺术表现形式、技巧、风格、意境诸方面相对一致。由于他们在艺术风格上个性强烈,不随时尚,故被时人视之为怪;“八怪”从某一侧面也反映了雍乾年间扬州的商业文明。实际上,“八怪”具体指哪八家尚有争议,但黄慎在其中无疑是优秀代表。

黄慎(1687—约1772),初名黄盛,字公懋,亦作躬懋,别号瘿瓢山人、东海布衣、苍玉洞人等;福建宁化人,是“扬州八怪”之一。7岁时,黄慎学文习字,在其《述怀》诗中写道:“七岁画灰亦知书”。12岁时,黄慎其父黄维峤因家贫赴湘经商,两年后客死异乡;全家的经济重担落在其母曾氏与年仅14岁的黄慎肩上,因此生活清苦。同年,黄慎的两个妹妹也先后夭折。其五古《感怀》诗曰:“我年一十四,两妹相继殇。幼弟在襁褓,失乳兼绝粮。是时薪若桂,盗贼起年荒。” 16岁时,黄慎为了生计别母离家,奉母命到邻县建宁从师学画,以为人写真糊口。18岁时,黄慎“寄萧寺,昼为画,夜无所得烛,从佛光明灯读书其下”,学画、苦读、学诗。33岁时,黄慎漫游豫章、东粤、金陵,鬻画为生。38岁时,黄慎定寓扬州,往来镇江、淮安、海州等地,以画为业近五十载,结交了不少当地的名士艺友。

艰难、苦楚的人生经历,不仅使黄慎对穷苦的劳动人民有真切的同情和鲜明的爱憎;而且铸就了他不肯随人俯仰、不甘与浊世同流的倔强性格;并且激励他终生勤奋,造就了他敢于突破传统、勇于推陈出新的革新精神,使他最终成为美术史上成就突出、风貌独特的诗、书、画皆擅长的艺术家。

许齐卓《瘿瓢山人小传》中记载:“……山人漫不重惜其画,而常自矜其字与诗。”[1] 以卖画为生的黄慎其书名已被其画名所掩,其书法多见于绘画作品中的题跋、题款,独立存在的书法作品较少。根据笔者有限的调研和统计,现存黄慎书法139件,其中真书3件,行草书136件;在行草书作品中,册页56页,立轴36件,对联19幅,条屏8件,长卷6件,小帧4件,匾额3件,横幅2件,扇面2件。黄慎早年虽擅长楷书,但毕竟传世数量较少,且成就远不及草书。因此,本文力图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黄慎诗集和题跋中关于草书方面的论述,运用综合、比较、图版分析等方法,从黄慎草书字形特色、章法特色、风格特征诸方面,对其草书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字形特色

一幅佳作是整体与局部的完美统一。黄慎草书字形变化多端,不规则的线段相互穿插交错,从视觉上给人以新鲜的感觉。虽然黄氏草书并不十分强调草法的来历,但也不是空穴来风;通过对其墨迹分析,可以看出黄氏尤其对明朝诸家的心仪—重视点和线这些抽象元素的对比、组合,并将其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好看的“画”,其画面丰富而凝重,遒劲而奇逸,整体繁而不乱。

字形是由笔画组合而成的。由于每个人的书写习惯或个人追求不同,便有不同的笔画特点和组合方式,由此形成了字的结构特征。

黄慎草书字形结构,整体上说是小草的构架—字字独立,这样就要处理好单个字的形态,善于出险、造势是黄氏善用的手法。孙过庭《书谱》言:“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2] 可见,“使转”之法对于草书多么重要。如王羲之的《七月帖》共50字,其中2/3以上的字内留白的空间多呈圆形,这是用笔使转的结果。而黄氏则强化了折笔的运用,一反传统草书中转多折少的手法。

《草书卧病江湖诗轴》(图1)中的“病”、“整”、“答”、“伍”、“寻”等很多字,转笔多用折法,在保障了整体气息通畅的同时,也使得笔画具有强劲、险绝的特点,结字更具方整之态。当然,黄氏并非排斥圆转,图中的“湖”、“第”、“归(歸)”等字,都是运用了圆转。

黄氏还重视线段的分节处理,正如刘熙载《艺概》曰:“草书尤重筋节,若笔无转换,一直溜下,则筋节亡矣。虽气脉雅尚绵亘,然总须使前笔有结,后笔有起,明续暗断,斯非浪作。” [3]如黄氏草书《裘马自怜七律诗轴》(图2)中的“游”、“归”、“心”、“声”等字,其中“声(聲)”字下部的“耳”,左侧“竖折”和右侧的“长竖”,如竹之关节,注重行笔的起止和转换,这种顿挫起伏、明续暗断的用笔之法,不仅增强了这一个字的字势,而且调节了整篇文字的节奏。

在草书中,黄慎对“化整为散” 方法的运用尤为突出,如黄氏67岁时所作《麻姑进酒图》(图3)中的题字。黄氏尽管削弱了字间和行间的连绵与交错,可是更注重线条的处理,因为平直断开的线条较多,显得每个字都很散落;虽然单个字的完整性被削弱了,但整体效果实际上更显统一。每一个字的丰富变化,都凝结着书家的匠心,这也是黄氏草书字形最突出的特色。

善于造奇、造险也是黄氏草书字形的特色之一。如将《草书卧病江湖诗轴》(图1)中的诸多字改变重心,姿态生动:独体结构“中”、“生”等字,竖画左下取势;“书(書)”字上重下轻,富有动感;合体结构“卧(臥)”、“头(頭)”、“计(計)”等字,偏旁和部首倾斜对应,整个字形上宽下小,尤其是纵笔的方向多以左下方倾斜,笔画苍劲、利落,造成奇险之势。

另外,黄氏能熟练掌握让笔画均衡的结构,这是他身为画家所擅长的。其书法用字在轻重、粗细、大小、虚实、疏密上拉开比对关系,从而产生视觉冲击力。在黄氏32岁时所作《严先生祠堂记》(图4)中的“尚”、“道”、“符”、“亿(億)”、“独(獨)”等字:如“尚”字,上紧下松,下部“口”部用两点代替;如“独(獨)”字,整个字形成左高右低参差之势,字内空间成倒梯形状,致使字内形成较大空白,并与右下方点、划的散开处理达到了卷面的均衡。

二、章法特点

章法即布局,是布字谋篇之法。非字无以成行,非行无以成篇章,单字、行、列,这三者对于章法是至关重要的。在草书中,处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解决连与断的关系。“连”是强调字势的关系,将上下字牵连在一起。虽然草书中每个字与每个字之间都可形成相连关系,但过分强调笔势连绵,甚至将字义毫无关系的字连在一起,势必会造成牵强之感;在此,“断”则是强调字与字之间的无关连,达到字字独立的效果。

在黄慎《草书斗方》(图5)中,全篇125个字,其中每行8字、10字、12字不等,字与字之间,两字相连共14处,无3字以上相连,有连带关系的字约占总字数的1/4。而绝大多数的字虽字字独立,却依靠上下运笔走势的承接、字形的大小、笔画的轻重、位置的错落等关系来实现。因此,黄氏草书中对“断”的方法的运用,并不是散乱无章,而是笔断意连,通过字字独立来实现比“连”更高的境界。

在处理行与行之间的章法关系上,传统草书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行行分明,属小草惯用的形式;字的开合、疏密幅度较小,线性对比稍弱。如王羲之的《十七帖》、怀素的《小草千字文》多是如此。第二种是行与行之间的界限模糊,甚至打乱行与行之间的界限,属大草的章法模式;字的变化幅度大,线性对比强,有时甚至是夸张,轴线的变化幅度也强烈,行与行之间互相咬合。如传为张旭《千字文残卷》中某些局部、祝允明一些大草条幅、徐渭的一些作品等。而黄氏的草书尤其在立轴作品中,章法上打破了行与行之间的界限,采用的是明朝中后期大草惯用的形式。加之他又善用点(与前辈书家用线不同)、破线,行距缩小,使作品整体上像“乱石铺街”,如黄氏《草书斗方》(图5)便是最好的例子。这方面,没有宏观的掌控能力无法经营这样的布局,而没有微观的功底也不能成其为经典。

黄慎最为生动的书法作品多见于其题画书法。书与画相得益彰,体现了明清以来强调笔墨表现主义的一股强劲潮流。由于画家们广泛参与书法实践和创新,他们把画的造型意识、空间观念和用墨、用水之法付诸书法实践,因此他们的书法作品比传统书家的作品更有笔情墨趣,被人称之为“画家字”;黄慎便是其中优秀代表。从《花卉图册之三》(图6)中我们不难看出,“经营位置”似乎是黄氏的专长,题款中散落的章法几乎完全依附于画面留白的空间,行与行之间高低错落、虚实相生、散而有连,使画面产生耐人寻味的意境美。由于黄慎的草书字有打散笔画的特点和字形奇正的变化,虽章法“散乱”,但散而统一,仍具有“画”的视觉效果。

三、风格特征

黄慎的草书颇具个性,结字奇古险绝,用笔枯劲,折转自如,少连笔,笔虽断而意连,力图追求萧衍《草书状》中的境界—“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弛。及其成也,粗而有筋,似葡萄之蔓延,女萝之繁萦,泽蛟之相绞,山熊之对争”[4],表现出极强的个性。黄氏同乡友人雷鋐在《瘿飘山人诗集》有序曰:“其字亦如疏影横斜,苍藤盘结”。其草书的“新奇”之处主要与上述字形特色和章法特点有关。

由于黄慎强调折笔和点画分节的运用,使其字形具有“散乱”的特点。具体在字的位置安排上,忽左忽右、忽紧忽松、忽聚忽散,其笔下极具画面感,这是黄氏书法注重字形结构的结果。黄氏早年对楷书是下过工夫的,《山水人物册楷书》(图7)书风简朴,笔画古厚,大有魏晋钟繇风范;但细细看来,比钟书似乎更萧散,结字疏疏朗朗,不做封闭式处理,意韵上隐隐的又有些许草书意味。另外,黄慎草书中也略有楷书笔意,尤其是一些没有连带的笔画更为明显。孙过庭说“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此观念于黄氏书法皆有体现。

刘熙载《艺概》记载:“……黄山谷于颜鲁公《祭伯父濠州刺史文稿》,谓其真、行、草法皆备,可见稿不拘于一格矣。”[5] 这说明颜真卿文稿已达到忘怀法则的境界了,这是艺术上的大自由。黄慎的晚年草书已达到这种境地,如《草书〈寿星图〉题辞》(图8)中的“十二”、“古”、“卜”、“于”、“石”、“七”诸字,都十分接近楷书的结体;其中“古”字,上部分“十”沉稳厚重,笔画间无任何牵带,下部分“口”则根据草法笔画简省,用左点和右点代之。而《草书〈寿星图〉题辞》的“寿”字却是用篆书笔意写成,抑或凸显主体,作点睛之用,还是郑板桥式的流行样式?结体虽与其他字形格格不入,但用笔的苍劲、古拙与整体是统一的。仅从形式构成角度看,这些接近楷书、融入篆书的字形却不失整体书风的和谐,反而为作品增加了几分神采,鲜明地体现出黄氏草书的意境之美。

结 语

综上所述,黄慎表现在书、画方面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其草书在历史上也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艺术价值。对于我们今天的书家来说,我们首先要学习的是他的创造精神。他没有墨守成规,拘于绳墨,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书风:他善于经营字形,善于把握整体,把小草的字法与大草的章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最为难能可贵的。当然,一味的求新求异,也给他的书法带来了稍稍草率之嫌,草法不甚严谨并有些狂野;由于行笔过迅,而使其一些书作的线条流于单薄,等等。正是因为这些未能尽如人意之处,使得黄慎很难与历史上的那些经典大家比肩。

上一篇:活板复习教学案下一篇:盱眙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工作汇报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