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病人擅自离院应急处理预案

2024-05-08

精神科病人擅自离院应急处理预案(共4篇)

篇1:精神科病人擅自离院应急处理预案

精神科病人擅自离院应急处理预案

1、发现病人擅自离院后,在保证病房安全的同时立即安排好人力进行寻找,同时即刻报告科主任、护士长、护理部。夜班或节假日要及时报告总值班。

2、如有陪床家属,应向家属了解情况后立即组织人员首先在医院附近寻找,并根据家属反映的情况分析病人可能去的地方。

3、如患者为封闭病房患者要立即查找患者家庭、单位地址、电话以及有关亲友的情况,分别以电话等方式快速通知病人外走的情况,组织人力多方查找。

4、如病人已返家,一般情况下患者在家属的陪同下平安返院。对特殊行为的病人,查找时要注意安全,可委托家属做好监护暂不返院,要以缓和的语气,灵活的技巧诱导,待病人情绪稳定。

5、拨打“110”报警电话并详细介绍病人的外貌特征及目前的精神状况,请“110”巡警协助寻找。

6、找到患者后择机护送患者返院,切不可严厉威胁、紧逼,以免造成病人心理恐慌而发生意外。

7、病人返院后不可斥责病人,要耐心作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告诉病人坚持治疗的重要性,对于症状支配者,要加强药物治疗,及时控制症状。

8、不愿继续住院者,立即通知家属办理出院手续,两日内未办理者视自动出院办理出院手续。

9、未及时追回者(超过24小时),报告当地公安局,请求协助查找,同时印发“寻人启示”张贴,请媒体协助继续查找。

10、事后病区对此要进行病历讨论,分析原因,寻找漏洞,制定改进措施,并做好记录。

篇2:精神科病人擅自离院应急处理预案

1.定义与风险分析。

住院患者擅自离院指住院患者未经医护人员允许离开治疗场所,给自己或他人带来安全威胁的状态。

擅自离院多为患者主观意愿,其结果是导致医护人员无法掌握患者病情变化,无法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会造成治疗的中断,轻则影响疗效,重则发生难以预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同时患者外出途中可能发生意外事故的风险,如突发新的疾病、交通事故或意外、摔伤、碰伤、坠亡等。擅自离院也会导致医疗记录无法据实完成,使记录不完整。

2.管控目标。

2.1 及时识别住院患者可能出现擅自离院的迹象,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患者擅自离院,保障患者安全。

2.2 及时发现患者擅自离院,降低患者发生意外事故的风险。

2.3 规范病房管理,减少医疗纠纷。

3.管控要点。

密切注意两类义务。①知情告知义务。例如按照病情需要安排陪人,尤其心理疾病或精神问题的病人给予足够重视,提供科学完善的医疗服务和护理措施,杜绝差错。认真进行风险评估,按照医疗需要确定护理级别并严格执行,完成入院宣教和告知签字等。

②安全保障义务。强调基于病情而告知患者不能外出等提示义务,对于医院内部场所的诊疗设备、必需的设施等保持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不存在管理不善并其他必然的因果联系。

基于以上考虑,重点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6点: 3.1 病历书写及时,如实记录,符合基本规范。

3.2 入院宣教和告知要保留明确的患方联系方式,由患者或其授权代理人的签字,确实需要劝阻离院签字应同时由其授权代理人签字并提供联系方式,特殊病例如精神病史要详细交代并有记录。

3.3 严格按照护理等级落实查房和护理记录,发现擅自离院要第一时间按照本规程的预案要求联系患者及其家属,同时告知主诊组和保卫科。

3.4 及时寻找,并留有寻找的痕迹或证据。在联系患者及其家属和院内巡视未果时,及时报案,过程要详细记录。

3.5 擅自离院后的收费不能与离院事实出现矛盾。

3.6 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尽可能完善住院患者和探视管理。4.处置规程。4.1 发现。

严格落实十八项核心制度,在值班和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等核心制度执行过程中,均有机会及时发现住院患者擅自离院情形。

4.2 联系。

第一时间联系患者,确定三条证据。一是时间证据,要有明确的联系时间,座机联系时建议录音录像,务必将准确的钟表作为影像背景。二是人物证据,要表明身份,也要落实接听人是否确定为患者或其委托联系人。三是任务证据,讲清住院要求和风险,并明确返院要求。

4.3 报告。分三个层级。科室要具体到主诊组长和科主任、护士长,同时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院级要请保卫科(电话8331)指导或参与寻找。以下三种情形之一的要立即报警:①联系中断的;②时间紧迫,可能随时发生风险的;③风险可严重影响患者或他人健康、导致财产损失的。

4.4寻找。

分三个维度。科室内要全面寻找。院内请保卫科协助寻找。院外由通知到的患者家属寻找,并寻求公安机关帮助。

4.5 结局。患者返院的,要重新落实宣教,并留有痕迹或证据,作为重点人员持续管理。患者不返院的,请保卫科在场或影像佐证下将遗留的物品封存。

4.6 总结。

篇3:精神科病人擅自离院应急处理预案

1 一般资料

自2002年12月~2006年10月期间, 本科发生住院患者突发事件共68例, 全部为男性。其中走失逃跑患者11例 (均被找回) , 癫痫发作6例, 自杀、自伤11例, 攻击医护人员、伤人39例, 猝死1例。

2 突发事件情况及处理

2.1逃跑可能发生在所有患者。我科共有11例患者走失逃跑, 发生在外出检查、工娱治疗、病房管理人员不足时。要多观察患者, 建立完善的病区制度, 入院时更换病号服。出现逃跑情况时, 由于地点通常较为隐蔽, 在场工作人员少, 因此要分析自己是否能够应对, 及时向上级报告, 寻找人员帮忙。

2.2癫痫发作6例。全部为大发作, 患者突然倒地, 意识障碍, 面容青紫, 四肢痉挛, 抽动, 口吐白沫。发现患者癫痫发作后, 立即给予患者平卧、头后仰、防止舌咬伤, 遵医嘱使用抗癫痫药物。

2.3共有自杀、自伤事件11例。患者自杀常采用自缢方式。发现自缢者先托起患者身体, 解开绳套, 就地抢救, 开放呼吸道, 即行人工呼吸等心肺复苏措施, 建立静脉通道, 并注意自缢抢救成功后的后期护理。自伤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的将开水泼向自己, 有的敲碎玻璃割腕自伤, 针对不同情况作相应处理。

2.4攻击行为。有39例攻击行为发生, 高达57.4% (39/68) , 在病房突发事件中最为常见, 是精神科病房的特殊性所在, 要引起特别重视。

2.4.1攻击医护人员。精神科病房医护人员容易受到患者的攻击, 其比率为38.2% (24/68) , 由于处理得当, 未造成严重影响。

2.4.2伤害同病房患者13例, 其比率为19.1% (13/68) , 表现为相互斗殴, 袭击他人, 常出现皮肤软组织挫裂伤、口鼻出血等, 给予对症处理。

2.4.3有组织地集体暴动2例, 在医护人员的早期处理下, 都较好地将问题解决, 未出现重大后果。

2.5观察期间有1例猝死患者, 当发现其出现猝死, 迅速开展就地抢救, 开放呼吸道, 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 遗憾的是本例抢救未获成功。

3 预防突发事件的策略

3.1 注意观察。

对于躁狂型、易激惹患者, 要多与其沟通, 不要硬碰硬, 确保其服下药物;对青春型患者, 要很好地处理大小便问题, 防非礼, 态度要端正。对于情绪低落、抑郁患者, 要多加留意。

3.2 饮食。

由于精神患者自知力差, 受症状所支配, 常常拒食、少食或暴饮暴食。护理人员应该督促患者进食, 按患者个体差异掌握进食方式和进食量。对生活自理困难者需帮助进食, 拒食的给予鼻饲或输液。每天分发给患者水果以补充电解质和维生素, 饮水温度应先调节好, 以防烫伤消化道。

3.3 服药。

精神患者以口服药为主, 但是一些患者由于不安心住院, 否认有精神病, 言行紊乱、自知力差, 自悲、对治病无信心等原因, 因而拒绝服药, 长期住院的老病号学会舌下藏药;有的患者治疗愿望迫切, 想早日医好疾病, 因不懂医学常识, 认为多吃药效果好, 从而抢其他患者的药或伺机从别处偷药, 更有图省事的患者把几次服的药一次服完。针对以上特点, 护理人员应严格把住服药关, 认真执行三查七对、仔细观察每一个患者, 从分药、吞咽、到服药后检查患者舌下、舌中、手中、杯中、衣服口袋、床头柜, 各环节一定要细致、耐心、积极督促患者, 严格遵医嘱执行, 避免因为工作人员的马虎、失职而造成患者无效治疗, 或服错药、多服药, 导致药物副作用。

3.4 约束带的管理及使用。

约束带过紧造成血液循环障碍, 严重者导致截肢, 过松易使患者挣脱, 更易激惹患者的破坏行为, 或利用约束带自杀、自伤、伤人, 所以护理人员在使用约束带时, 松紧度、时间长短一定要适宜, 且派专人看护或密切巡视四肢血液循环情况, 交接班时要仔细清点约束带数量;同时避免其他患者解开约束带。

3.5 防烧伤、烫伤。

患者在病态支配下, 无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感觉能力下降, 如温觉减弱, 同时部分患者由于幻觉支配或产生自罪妄想, 对烧伤、烫伤的自我保护能力相对减弱或缺失, 所以护理人员在这些方面应该采取相应措施, 防患于未然, 如掌握好患者的饮食温度, 洗澡时护理人员陪同, 调好水温后再让患者洗, 病房内火种应严格管理, 禁止吸烟, 以免患者用烟头自烫或点燃衣物、被褥, 引起火灾。

3.6 防自杀、自伤及其他攻击性行为。

患者在精神症状下易发生自伤、自杀、暴力行为, 其中以下几点要予以重视: (1) 兴奋状态的患者, 由于情绪激动, 行为不能自控, 可突发冲动、伤人、自伤、毁物等精神症状。 (2) 抑郁状态的患者, 由于情绪低落、伤心绝望、思维动作的抑制, 极易产生自杀的可能性。 (3) 妄想状态的患者, 由于自罪、被害、嫉妒、疑病、等妄想症状, 随时可能发生自伤、伤人、自杀、逃跑、暴力性行为。 (4) 木僵状态的患者夜间可能突然起床, 攻击他人。 (5) 幻觉状态的患者, 由于受幻觉支配, 也可以有以上表现等。

4 讨论

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理是精神专科医护人员的重要职责, 尤其是护理人员, 始终处于急性突发事件的处理前线, 是否具备较强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与防范能力成为衡量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应了解突发事件所具有的突发性, 身处突发事件之中人的情绪的高度失常性及对心身、家庭和社会的严重危害性;明确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限性, 以及在此期间实行有效心理援助的重要性[1]。

护士要有预见性地采取一切可利用的措施, 使患者尽快脱离危险境地, 并能及时预防和阻止患者的自杀行为, 力求使患者的生理、心理危险降低到最小。自杀是一个人经历了强大的心理刺激时, 激发内部冲突所致。有时这种刺激不仅可使一个人退缩到原始的自我状态, 也可使这个人对人或社会的敌意进行抑制, 并向内投射, 出现自毁或自惩的意向, 在一些极端病例, 可转向攻击他人[2]。护理人员应及时掌握病情, 对有特殊行为和想法的患者应心中有数, 尽量不让其单独活动, 严密观察患者的言行, 发现其有意外先兆, 及时和医生联系, 准确判断、对症下药、做到医护人员紧密配合。

做好安全管理, 锐利物器, 如刀、针等在护士监护下使用, 易碎的物品患者禁用, 患者的绳、带物品妥善保管, 约束带正确使用, 及时清点, 物品丢失及时查找;确保病区环境安全, 如门窗、水龙头、铁架床配件有无松动;患者出入病房时认真清点人数;工娱疗回病房后查禁忌品, 平常也应经常对患者和病室内进行禁忌品检查。

防范病房突发事件应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 住院期间心理护理极为重要, 因为能否取得患者的合作往往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而精神患者往往并无躯体上的疾病, 大多数人是因为意外刺激, 不适应环境、心理素质太差等因素, 造成单纯精神活动异常, 心理护理能够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态言行逐渐产生正确认识。有时只要解开其心结、对症下药, 耐心进行劝说、诱导、启发, 合理调节思维过程, 改善心理状态, 就能达到药物不能比拟的效果, 可以经常开展工休座谈会, 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 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服从治疗和管理。

参考文献

[1]周艳, 李勤, 周登滨.护生突发事件干预能力培养方略.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 (4) :473~474.

篇4:精神科病人擅自离院应急处理预案

【关键词】 精神科;病号;逃跑;防范措施;应急预案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44-02

精神疾病主要是一组以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研究所得到的结果认为主要是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内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心理活动、行为、及其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症。

1逃跑的原因分析:

1.1 精神症状:自知力丧失,自己否认患有精神病,而选择逃跑;患有妄想和幻觉,认为住院会受到伤害;抑郁病号因住院环境严密,自杀条件不成功,想选一处自己认为可以自杀的环境。

1.2 对医院的治疗方法感到非常恐惧,住院环境不太符合自己的理想要求,非常想念家人,这些都可以促使病人形成逃跑的意念。

1.3 精神科工作人员管理松懈、疏忽大意及工作责任心不强,患者外出检查、家属探视、工娱疗法或病房门窗破损,未及时补休。

2患者逃跑钱的表现

患者常喜欢在门口附近活动,窥视情况,乘工作人员不注意时,乘虚而出。还要一些患者表现为焦虑,频繁的上厕所,东张西望,失眠。

3防范措施

3.1 组织学习病区安全管理,经常进行应急预案的实战演练

3.2 了解患者病史,详细记录患者的家庭住址、联系方式,以便逃跑后查找。

3.3 加强护患沟通,取得病人的信任,关心病人,善待病人,帮助患者尽快适应病区环境。解释住院治疗的重要性,向病人介绍治疗方法及疗效,密切观察病情,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心理压力,及时发现逃跑先兆,及时给予恰当的心理疏导。

3.4 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及时巡视患者的的活动情况,并适当限制其活动范围,及活动范围应该在工作人员的视野范围内。

3.5 对有严重逃跑企图的患者,重点交班,鼓励督促患者多参加病区的工娱集体活动,转移患者逃跑的注意力。

3.6加强环境安全管理,完善病房设施。杜绝一切,可以造成患者逃跑的条件,经常检查病区门窗,每日检查病区的危险物品,发现门、窗、锁等设备有损坏时,及时修复。对各种辅助室的门用完及时上锁,及时作安全检查,防止病人私藏工具作撬窗、门锁之用,以防成为患者逃跑的途径和工具。工作人员保管好自己的钥匙,进出病房时注意防护,不要让病人站在门边,以防开门时冲出或抢夺钥匙。

3.7及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对有出逃企图或不安心住院的患者,应该做到心中有数,重点监护,班班交接,并且给予心理疏导,做到消除患者出逃的想法。

3.8 每10到15分钟巡视病人的活动情况及清点人数.

3.9 病情稳定的患者应鼓励家属探视,减轻患者的孤独感,避免患者出逃的想法,让其安心住院。探视时要与家属沟通,禁止带人危险物品,以免落下出逃的工具。

3.10 每天利用晨间护理,进行安全检查。

3.11 对逃跑企图强烈的患者,应安置在重点病房,由专人监护,或遵医嘱给予暂时约束保护。

3.12外出检查、新入院的患者,要认真检查,防止危险物品的带人,外出检查或探视时应该有专人看护。

3.13 改善精神科病区的住院环境,病区的所有电源应集中设置,最好设置在医护办公室,病房内的病床、椅子、床头柜、饭桌应固定,不能以病人举起、抬起以免这些设施都成为患者出逃的工具。

4应急措施:

4.1立即报告上级部门、护理部、院办,逢节假日报告值班护士长及行政总值班,同时通知门卫,门卫应立即行动通知保卫科,对可疑人员进行阻拦。

4.2立即报告病区主任和护士长,组织病区人员在市内有关车站、轮渡就近寻找。

4.3确认患者逃跑的同时通知患者家属与工作单位。并进一步调配力量,协调车辆,到车站、交通要道及附近镇、县查找。

4.4 24小时仍未找到,应向公安部门汇报备案,以便协助查找 。还要应该同时借助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借助社会力量更广泛的寻找。

4.5若有逃走病人的信息,则应组织人员派车接送。严禁训斥和惩罚逃跑患者,耐心询问逃跑的原因及途径,以防再次逃跑,并做好详细记录。

5总结

上一篇:暑期社区服务实践报告下一篇:台风灾后恢复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