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困难家庭帮扶措施计划

2024-04-17

村困难家庭帮扶措施计划(精选8篇)

篇1:村困难家庭帮扶措施计划

根据珠海市委、市政府《关于我市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实施意见》(珠办发[20xx]20号)文件精神及要求,为认真切实贯彻落实扶贫开发工作,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给华发集团的扶贫任务,确保“双到”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我司接到任务后,党委班子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了党委工作会议,专门研究部署此次“双到”扶贫工作,会议决定董事长袁小波同志担任主要领导,党委书记徐荣同志具体负责,并抽调4名骨干迅速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组成立后,先后3次进点实地考察,对挂扶村(山美村)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分析研究,通过调研,摸清了该村贫困的基本情况,分析了该村贫困的主要原因,统计了该村贫困的具体数据,设想了该村脱贫致富的策略,明确了该村建设的具体项目,并结合山美村及我司工作实际,制定了三年“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帮扶工作的具体规划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目的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立体扶贫、讲求实效、长远兼顾、自力更生”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调动社会各界共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村民自主意识及奋发精神,努力实现近期效益与可持续发展齐头并进的宏伟目标,力求扶贫工作多方位、多途径、多措施、办实事、求实效,确保“双到”扶贫帮困工作落到实处,确保被帮扶村、户实现脱贫致富。

(二)目的

通过扶贫工作实践,把党对农村建设的思想、恩情和共产党始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出来,把为农村办好事、办实事,实现脱贫致富、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创造出来,把省委、市委、市政府扶贫帮困的要求和决心实现出来,把华发集团办实事、求实效,响应号召、心系贫困、情洒山村的精神和实际行动发扬出来,为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党、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先进性形象为主要目的。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原则。在市扶贫办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开展扶贫工作,紧紧依靠两地党委和政府,平衡大局,不搞特殊,不搞单打独斗。

2、坚持办实事、求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科学规划扶贫项目,合理使用资源,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户制宜、因人制宜,把为民办好事、办实事、讲实效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简单的搞一些“面子工程”。

3、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扶贫工作应与当地党委政府结合起来,以当地县、镇、村相关农村规划为基础,大力扶持或共同谋划,不搞包办代替。

4、坚持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统筹兼顾的原则。要把解决当前特困户温饱和基本生活条件,改善贫困面貌和确保村、户长远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不搞单纯救济,要以达到彻底脱贫为根本准则。

5、开展“立体扶贫”。扶贫工作要从观念扶贫、规划扶贫、组织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资源开发、创办企业、扶持集体经济等全方位入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尽最大可能在三年的时间内帮助贫困户实现基本脱贫,村集体经济得到有效改善。

6、坚持发展集体经济与个人脱贫相结合的原则。在扶贫帮困和发展集体经济时,要以点带面,要有辐射半径,真正实现“打一炮、响一片、炸一群”的实际效果。

二、帮扶范围及主要意向

1、特困户的经济救助。

惠来县惠城镇山美村现年人均收入不足1200元的特困户39户,包括低保户18户、五保户6户、因伤、病、残、亡、孤等原因致贫的15户,这些特困户因无劳动能力或家庭负担沉重等原因,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且无计可施,无法实现自主脱贫的,只能给予经济上的救助,以达到其解决温饱和改善生活条件之目的。

2、一般贫困户“一户一法”帮扶。

一般贫困户,年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有富裕的劳动力或有可开发的资源和可挖掘的潜力未能有效利用和发挥的,这部分贫困户及人群缺乏的是思想、经验、发展路子、具体项目及方法措施,为此,帮助他们科学规划脱贫方略,研究制定脱贫路子、项目及措施,帮助他们合理利用宝贵资源,传授他们成功的种植、养殖、经营、创业、就业等经验,帮助解决他们面临的具体困难,力争“一户一法”携手帮扶,引导其实现脱贫致富,赶上时代发展步伐,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成为奔小康生活的新的人群。

3、村集体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规划。

山美村是一个没有村集体企业的贫困村,年均收入不过1.4万元,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全靠上级拨款和外部支援,村里几乎没有自主的经济能力,发展村集体经济、调整村经济结构、创办村集体企业、引进外资和经营项目是村“两委”班子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因此,帮助山美村规划新农村建设蓝图,开发利用村集体现有资源开工办厂、办企业,创建村集贸市场,组织村民发展集体经济,从而达到增加村集体和村民经济收入的双重效果和实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和谐发展的奋斗目标。

4、新村规划及村容村貌的整治。

山美村是一个拥有5000多人的大村,由于缺乏长期发展规划,有新房无新村,新旧混杂,杂乱不堪,加之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差,房屋乱建、垃圾乱堆乱扔且长期不进行处理,村里的排涝沟被生活垃圾堵塞,臭气熏天,导致脏、乱、差现象满村皆是,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的整洁和村民的身心健康。因此,整治村容村貌是新农村规划不可缺少的重点内容,争取建立村片区环境管理负责机制,筹建固定的环境监督管理队伍是必走之路,也是实现新农村建设长期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改变农村面貌的重要举措。

5、基本农田的保护与宅基地的规划。

山美村人均耕地面积仅0.2亩,耕地少,人口多是村民致贫的主要原因,一直靠种田为生的纯农民看不希望,加之村里建设没有规划,公有土地出让、私有土地被不断增加的人口作宅基地而无章挤占和破坏,本来少得可怜的土地还在进一步萎缩。因此,保护基本农田、规划新村宅基地是当务之急,使农田被挤占的问题得以解决,同时使新村规划建设有计划、有秩序平稳进行。

6、督促当地党委、政府加强村“两委”班子组织建设。

大家都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山美村至所以贫穷落后,历届领导班子能力较弱、计划性工作不强、组织管理意识落后、投身农村建设事业的精神不足,想得少,做得少所致,加上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和困难,不能做到迎难而上,主动攻坚力度欠强,导致长期贫困而得不到改善。因此,加强村“两委”班子组织建设,提高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组织指挥与协调能力,真正起到“火车头”效能也是扶贫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现脱贫致富的组织保障。

三、具体任务、方法步骤及总体目标

(一)20xx春节前对山美村特困户(39户)组织一送温暖生活救助活动。

(二)针对年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贫困户(397户)制定三年脱贫计划。

(三)联系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对山美村新村建设作出近、远期规划。

(四)选址村中央水塘处填一半后建一个集贸市场。

(五)将山美村星光之家与村广场连同老人会庙堂建一个村中心休闲公园。

(六)引进技术,变废为宝,将山里矿渣进行利用,与矿山老板合作筹办一个制砖厂。

(七)对山美村村容村貌进行整治,并建立村属环卫管理队伍。

(八)招商引资,办一家加工型工厂(服装厂)。

(九)组织贫困户富裕劳动力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并解决就业及转移就业问题。

(十)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养殖业和特色种植业。

四、资金筹措及计划安排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市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原则,以帮扶贫困户为主、帮扶贫困村为辅,原则上按照扶持资金60%用于贫困户,40%用于贫困村操作执行;

五、具体要求及监督管理

1、领导要高度重视,坚持主要领导负责制,亲自督导,指派专人负责,力争将扶贫任务“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落到实处。

2、做好对接帮扶村的情况登记工作,与挂扶贫困村(户)迅速建立联系,并做好长期沟通的具体工作。

3、建立健全工作台账,将所有资料要进行归纳统计,填写相关表格记录卡,与照片资料一并上报市扶贫办,并报省扶贫信息网上进行公布,定期统计、及时汇报帮扶的进度和工作情况。

4、建立验收管理规章制度。要求对帮扶项目严格实施全程监督管理,并由责任单位会同相关部门进行项目验收,督促检查项目的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严防不良情况发生。

5、按照省、市的有关规定,严格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有限的资金专款专用、用到实处。

6、必须重点注意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扶贫要讲究实效,不能简单地搞个“面子工程”,要落实到村民贫困户;二是扶贫不能弄成单纯救济,扶贫对象的村和村民的期望值不能太高;三是扶贫工作应与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结合起来,扶贫结果符合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规划。

7、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考察落实扶贫项目、发展村集体企业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不搞办不到的项目,不许办不成的愿。

8、工作组进驻当地挂点工作时,要厉行节约,勤奋工作,以实际行动展示我企业严谨、实干的精神和作风,努力在百姓中树立起应有的良好形象。

六、附件

1、惠来县惠城镇山美贫困村脱贫工作规划

2、山美村扶贫项目可行性报告

3、山美村集贸市场及中心公园规划图

篇2:村困难家庭帮扶措施计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确定的“宣讲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发展富民产业,改善生活条件,培育新型农民,创建文明和谐乡村,强化基层组织,推进农村改革”的任务目标和县委具体要求,为切实做好我局驻村帮扶工作,经研究,特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成立帮扶工作组。

(二)协助配合乡镇党委、政府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把“两委”班子建设成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班子。

(三)坚持把“帮民富、促发展”的任务落到实处,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坚持从转变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入手,引路子、想点子、教法子,找切合实际的发展路子。引导农民群众发展高效种植、畜牧养殖,兴办工副业项目,增加帮扶村农民收入。

(四)坚持把“解民忧、树形象”作为政治任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篇3:村困难家庭帮扶措施计划

近年来, 国家和学校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措施, 加大资助, 在经济上给予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大的帮助, 但是这些困难学生的问题仍然层出不穷, 并产生了一些新问题。种种现象表明, 家庭困难学生经济上的困难已不再是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唯一问题, 和谐心理、高尚品德、独立人格的培养比简单的经济资助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 做好高职院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以及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 生活贫困, 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了各种价值观的冲击, 就容易出现自卑心理, 孤僻、不合群等心理问题;有的甚至存在羞于贫困、盲目攀比的心理, 导致不切实际地消费, 进一步加剧了生活与学习的艰辛, 带来一系列问题;更有甚者, 为了盲目攀比, 不惜铤而走险实施盗窃、诈骗活动, 走上犯罪道路。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意志和自制能力相对较差[3], 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导致学业荒废。一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情较为脆弱, 很难承受挫折和打击, 因为学业、失恋、家庭变故、其他偶然事件等, 失去自信心和进取心, 消极面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甚至采取各种方式逃避现实、逃避责任, 从而对自身学习、生活甚至家庭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帮扶工作应该从以下方面开展。

1 积极落实助、贷措施, 开发社会资助渠道, 解决学生经济困难, 完善帮扶的经济资助体系

助学金、助学贷款和社会资助是高校资助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也是解决贫困学生经济困难的主要渠道。学校要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出发, 加强领导, 精心组织, 建立规范稳定的资助保障体系, 确保经济弱势学生的生活困难得到解决。在全面做好“奖、贷、助、补、减”的同时, 强化激励机制, 把资助重心从原来的以“补”为主转到以“贷、助”为重, 积极争取国家助学贷款, 为贫困生解除学费、生活费的后顾之忧;要与社会各届广泛联系, 大力弘扬助学帮困的传统美德, 倡导企业、个人尤其是成功校友, 把帮扶弱势群体、扶助贫困学生作为服务社会、体现公德的一种重要形式, 争取多渠道、全方位的贫困学生资助。将国家助学金、奖学金、银行贷款、学校奖助学金、社会捐助等有机结合, 构建起国家、社会、学校多方协作的经济资助体系, 切实做好经济弱势学生的资助工作。在物质资助的同时, 还要做好贫困学生的思想引领和心理疏导, 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教育、自强自立教育、挫折教育等, 使得贫困学生经济困难有缓解、思想意识有提高。

2 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构建帮扶的心理疏引体系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心理压力大、自我调控能力差。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既可帮扶减少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 又可有效避免新弱势群的产生。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 就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日常教育的重要部分。通过各种途径的宣传、普及活动, 把“心灵的钥匙”教给学生, 使学生尤其是弱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 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身存在的心理压力和障碍, 主动做好自我调适。辅导员要多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谈心, 更多地关注他们思想上动态, 关注他们不断变化的个性需求, 走进他们相对封闭的内心世界, 在遇到有困难的学生, 要及时送上关怀和温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要通过构建校、院、系、班立体化的心理健康网络, 做好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队伍培养, 建立起高效学生心理危机普查和干预机制, 增强预见性, 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不良态势, 通过专家咨询、个别辅导等形式, 及时予以疏导、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要通过心理讲座、心理健康宣传月、面对面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形式, 构建全方位的心理疏导体系, 及时解答学生的困惑、疑虑, 化解他们存在的心理压力, 提高其心理素质, 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合格大学生。

3不断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协作, 营造良好的氛围, 形成帮扶的环境净化体系

社会风气、校园环境和家庭氛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协作。学校管理工作人员平时应主动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以及心理状况, 正确引导他们养成理解、宽容等优良品质。因此, 教师更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真正承担教书育人的重担, 用自己正确的价值观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思想上的熏陶和行为上正确导向,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风气、良好的秩序、幽雅的环境、健康的氛围、多彩的文化, 不仅美化学生的心灵, 陶冶学生情操,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社会应尽可能净化不正风气, 给学生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缩减学生认识层面的理想与现实、校内与校外的巨大反差;家庭应从学生个体成长出发, 打造出温馨、和睦、团结的氛围, 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4 努力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建立帮扶的就业保障体系

在社会适应方面, 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偏远农村, 从封闭落后的农村来到现代化的城市, 周围环境的巨变令他们不适应;在人际交往方面, 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小就因自卑形成了内向的性格, 不善言辞, 这往往导致在人际交往中以失败而告终。再加上许多贫困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比较节约, 这就使其他同学认为其“小气”“斤斤计较”, 而不愿与其交往;知识获取方面, 贫困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单一, 获取知识的来源有限。学校应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贫困生多的实际情况, 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 增加实习、实训课时。同时, 应为贫困生开展各类科技学术竞赛活动提供场地和经费资助, 培养贫困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为他们创造条件, 与贫困生的各项资助服务结合起来, 积极开展课内外的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小组、社团活动、课题研究等多种途径, 培养贫困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 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协作能力。

5 结语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存在,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 也不是一人一体就可以做好的。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今天, 只有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 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正确引导, 才能使他们顺利成长, 真正成才。

参考文献

[1]常瑜.关于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EB/OL].http://www.17net.net/Article/802/11357.html.

[2]刘金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 (10) :194-197.

篇4:村困难家庭帮扶措施计划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现状

1物质基础薄弱

大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是来自弱势群体(灾区、山区、农村、父母患残疾、单亲家庭等),家庭主要成员本身文化素质不高,对后代或子女的文化教育严重缺失,甚至无力支持或阻止自己的子女在学业上花费太多精力和财力,都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物质基础差距远远低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

2思想意识消极,奋斗目标淡漠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当一个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他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贫困学生在经济、物质上得到一定的帮助暂时缓解了其生活与学业上的困难,但深层次的心灵上的扶助需求更加体现出来。由于在家庭环境、经济基础、社会地位及形象面貌等各个方面形成了较为显著的差异,大多数家庭贫困的学生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形成了一种落差感,接触外界人和事物较少,对于新的理念和知识匮乏,导致他们在最求新鲜事物、新知识的时候处于一种消极的、被动的状态;或者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變现状,但是由于对现实的认识和理解偏差,定位过高导致多次遭遇挫折,也会对心理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甚至怀疑自己的奋斗目标是否能够实现。

3社会认识匮乏,社会适应性普遍较差

社会评价度、认可度与关注度的不公平性给贫困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大多数贫困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虽然在物质与经济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救助,但是由于受周围人的言语、眼光的影响,担心自己的面子问题,很容易产生自卑、抑郁、嫉妒心理现象,导致他们往往选择尽可能远离或躲避社会交往、刻意封闭自己,很少参与各类团体性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至于他人社会认识匮乏,社会适应性普遍较差,不平衡性心理问题更加加重。

二、高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的必要性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学生群体的和谐稳定直接关乎学校的教育质量及和谐、团结、稳定的发展。“和谐、人性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重要体现,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更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和人文教育的精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影响到高校的安全稳定,更关系到社会民生的和谐发展。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整个校园安全隐患中最为突出问题之一,贫困大学生由于物质基础薄弱、思想意识消极、奋斗目标淡漠、社会认识匮乏等各方面原因,较其他同龄学生容易出现学习与学业压力大、社会适应性压力、就业困难等现象,随之就出现了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例如贫困学生群体中常见的:自卑、焦虑、嫉妒、抑郁、孤僻自闭、敏感多疑、叛逆等等现象。

三、高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的几点建议及路径选择

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思想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特殊困难学生群体的帮扶常用的一个基本方式就是心理疏导和关怀。在目前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帮扶工作,更多的是再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融入文化的、人性的、教育的、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自强、自立、自信”的奋斗目标的积极影响的因素,通过环境感染、个体感知、自我认知等过渡与成长的经历。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就现实竞争的客观性而言,无论是社会、家庭、学校帮助和教育都是外界的客观影响,都具有阶段性、时间性和局限性,不能让学生形成这种对外界帮助的依赖和习惯,长此以往会抹杀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长远的努力与奋斗的动力与潜力。

在加强和提高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的具体措施和实现性方面,通常主要是以下几个途径:(1)政策扶持与社会救助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是最为直接和现实的影响因素;(2)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对学生个体的影响是最早、最深刻的;(3)学校帮扶。学校是学生个体成长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对个体的价值取向起着决定的影响;(4)个体自救外界的帮助只是一种推进力,要想进步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在加强自我认知,社会认知的同时,树立努力学习的信念和回馈社会、奉献他人的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唐国胜,刘国普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探究——以构建和谐校园为视角[J]职业圈,2007(15):22-23

[2]宫龙江贫困大学生双重倾向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A]高教科研,2006

[3]徐克选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4]陈芳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4)

[5]安琪云南省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及其干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7

篇5:村困难家庭帮扶措施计划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学校决定在广大教师中开展帮扶家庭困难学生活动,现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以下帮扶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理念,组织全校党员教师、行政领导、全体班主任、部分教研组长与家庭困难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加强对他们的关爱、教育、管理,树立起学生自强自立精神,为他们营造健康、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二、活动主体、对象

活动主体为全校党员教师、行政领导、全体班主任、部分教研组长,活动对象为在校家庭困难的学生。每名教师结对帮扶一名学生。

三、启动时间 2013年9月启动。

四、帮扶内容

根据我校家庭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对帮扶活动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

1、学习辅导。教师要具体分析帮扶对象学习情况,制定帮扶计划,明确阶段效果,加强学业辅导,帮助解决学习上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2、生活帮助。教师要对帮扶对象多问一声,多带一把,指导合理安排生活,加强营养,提高生活质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3、心理疏导。教师要经常与帮扶对象谈心,随时掌握思想动态,及时矫治不良心理,培养健康人格。

4、情感关怀。教师要对帮扶对象定期家访,当好“代理家长”,用心呵护,经常组织活动,让学生真实感受亲情温暖。

五、具体要求

1、认真组织,结对帮扶。全校党员教师、行政领导、全体班主任、部分教研组长至少确定一名家庭困难学生结对帮扶,要深入帮扶学生家中,认真开展帮扶活动,为学生排忧解难,主动解决实际困难。帮扶措施要切实可行,注重实效。

2、认真建立好帮扶学生档案。

3、家校联动,强化沟通。教师要与帮扶对象家庭建立良好帮扶关系,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正确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优化家庭教育行为。通过书信、网络和通讯等多途径加强与帮扶对象家长联系,进行真诚沟通交流,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师生齐动员,广泛宣传,积极发动,让人人献出一点爱。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从“少点吃喝穿,省下零花钱”入手,实施爱心捐助活动。充分发挥校报、校园网、橱窗、校园之声等多种媒体优势,精心组织开展关爱学生活动宣传,营造良好活动氛围,在全校形成关爱家庭困难学生、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和谐友爱环境。

篇6:村困难家庭帮扶措施计划

庭的未成年子女方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指出:特别要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教育,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流出地政府要积极配合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民政部门及其所属的儿童福利机构和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好孤残儿童合法权益的保护工作和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

(一)关心困难家庭子女

古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而现在的情况是,穷人家的孩子瞧不起亲生父母,这是出于一种自卑。这种自卑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在学校里觉得自己不如人,要么自暴自弃,要么产生特别强的虚荣心。并且,这种心态很容易从物质上衍生到学习上,影响孩子集中经历投入学习。同时,如果孩子片面认为家庭贫寒源于父母无能,就容易对父母产生鄙视心理。父母整天辛勤劳动,换回的却是孩子的鄙视,这不能不

说是一种失败的家庭教育。如果这种心理不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得到矫正,那么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性格,甚至品质。

无论贫穷家庭,还是富豪家庭,送子女上学都是父母的责任。并且贫困的家长为了让子女上学,所付出的辛劳更大,吃的苦更多。对此,做父母的首先不应对孩子抱有歉疚感甚至赎罪感。如果父母不能理直气壮地教育孩子,孩子找不到自信的理由,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并以虚假的摆阔来掩饰自卑。同时,老师也应该研究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心态的影响,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父辈财富的多寡,注意培养穷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让穷孩子与富孩子和谐相处。

贫穷本身不仅不可耻,还可以成为一种激励青少年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关心那些家境不好的学生,让他们在困境中保持奋发的精神状态,把暂时的艰辛转化为立志成才的动力,让贫穷成为人生的另一种财富和珍贵的记忆。

(二)关心流动人口家庭子女

国务院一项调查显示,在我国1982万18周岁以下的流动人口中,处于义务教育年龄段的孩子有9.3%处于失学状态。针对民工子女失学问题严重的现状,“意见”要求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义务教

育问题。

流动人口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他们应有的权利,是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应尽的责任,更是他们父母应尽的义务。只有这些孩子获得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才能谈得上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这部分少年儿童由于家庭背景出身不同,所接触的环境和人群不同,势必在心理、行为表现上和思想道德基础上与其他少年儿童有所区别。对他们如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关系到教育的成败。诸如,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何认识自己的家庭和社会,如何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这些都是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所要考虑的问题。内容不同,方式方法也要不同。如果德育的实施者不了解他们的心态,只用假大空的说教,简单化的教育,那么其效果可能事与愿违。若在有爱、理解、鼓励、关心、尊重的环境和氛围中,道德的效果则会事半功倍。

这部分少年儿童最大的心理障碍是自卑,医治其自卑心理的灵丹妙药是尊重他们。

第一、教师要尊重他们的心灵。也就是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个人意愿、理想志向、生活习性等。

第二、对他们不歧视,无特殊对待。教师要时刻

想到他们,在各种教育教学过程中,与他们平等相处,对他们同对其他孩子一样,一视同仁,平等相待。

第三、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部分孩子自尊心的养成是非常艰难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做到不体罚、不辱骂、不随意地当众批评他们、不随意向家长告状以养成并强化他们的自尊心。

对这部分学生思想道德的评论,要以他们原有的基础出发;要坚持正面评价,以奖励、激励为主;要立足于关爱、帮助、扶持和引导。通过这样的评价为他们提供改进、发展和完善的机遇。

(三)关心单亲家庭子女

离婚是公民行使婚姻自由的权利。近20年来,我国离婚率快速上升,由此导致单亲家庭也快速增多。父母劳燕分飞,对自己来说可能是一种解脱,但对孩子来说,如同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表明,单亲家庭的孩子会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变得心理失衡,常常感到孤独、自卑、低沉。这种被扭曲的心态会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格的发展,并因此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但同其他所有孩子一样,“单亲孩子”也具有聪颖可爱的天资、活泼天真的本性、好学上进的心愿、喜交朋友的心理……

社会学家们的调查也表明:单亲家庭并不意味其

篇7: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简报

--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扎实推进结对帮扶工作

自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结对帮扶白涧镇辛西村以来,局党委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坚持举全局之力,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和关系村庄长远发展的重点问题,使全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不仅率先实现了“美丽村庄”创建目标,而且以扎实的作风赢得了镇村干部和群众的高度赞誉。

一、实施饮水工程,办好群众最急需的事。辛西村是一个库区迁建村,由于地质结构原因,打浅井不出水,打深井又没钱,村民全靠到外村买水、拉水吃,长期面临吃水用水难题。局党委高度重视,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作为帮扶工作的`首要工作来抓,主要领导亲自入村调研,并聘请地质专家帮助寻找水源。在局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驻村工作组的不懈努力,历时3个月,投资320万元,为该村打了1眼300米深水井,并修建高标准水塔1座,铺设自来水管道7100米,于去年元旦让全村村民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彻底结束了该村群众吃水用水难的历史。

二、实施美化工程,办好群众最渴望的事。村庄环境脏乱差一直困扰着辛西村百姓,特别是街道坑洼不平,柴草满地,一到雨季,全村就成了烂泥塘,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局党委对标美丽村庄,对该村环境整治工作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首先投入200万元,修建1000米主街排水管网,并完成主街道低压供电线路和弱电通信线路管线入地。在此基础上,投入600多万元,对全村15120平米街道全部进行硬化,在街道两侧铺设彩砖14000平米,绿化街道6000平米,修建600平米健身广场1个,安装太阳能路灯91盏。现在的辛西村,家家户户通上了水泥路,条条街道两侧铺上了彩砖,街道两旁路灯成排,绿树成荫,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美丽村庄。

三、实施富民工程,办好群众最根本的事。针对辛西村人均耕地不足半亩、村民收入低、集体经济弱的老大难问题,局党委驻村工作组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依托周边苗木产业优势,安排专门资金,对全村土地进行流转,建立专业合作社。目前,村集体已按每亩1000元价格,流转土地50亩栽植月季花,种植户每亩可实现收益7000元以上,同时计划明年年初将全村剩余土地由集体集中进行流转,建成高标准苗木花卉育苗育种大棚,不仅增加村民的土地租金收益和苗木基地务工收入,而且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在此基础上,局党委积极联系企业集团、村企合资建纯净水厂,预计建成后每年再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

西青区落实“两扶三保四管”为经济薄弱村“强筋健骨”见成效

日前,西青区开始对帮扶经济薄弱村项目进行验收,拉开了该区20帮扶工作收功的序幕。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开展以来,西青区出台了《关于支持经济薄弱村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实施“两扶三保四管”,为经济薄弱村“强筋健骨”。截止目前,该区为包括市级帮扶村在内的18个经济薄弱村投入专项帮扶资金达1549.5万元,帮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拨付经费,促进薄弱村收支平衡

着力解决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不抵支和村务管理运转问题。依据固定收入低于年核定支出标准的原则,确定各经济薄弱村运转经费补助标准和补助金额,2014年共计拨付经济薄弱村运转经费补助675万元,使18个经济薄弱村全部实现了收支平衡,提高了经济薄弱村集体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有力促进了村级组织正常运转。补助到位后,该区所有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20万元,提前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关于3年之内消除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下村的目标任务。

二、下达项目,提升薄弱村生产生活条件水平

着力解决经济薄弱村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较差问题,按照 “保基础设施建设和保基本公共服务”的原则,围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村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三大领域,按照轻重缓急和群众期盼程度,下达了区级专项帮扶资金帮扶项目27个,项目预算832.5万元。其中,涉及道路硬化项目13个,硬化道路19559米,建设面积67654平米;农田水利项目7个,清淤11.5万立方米、清理浅井41口、新挖深水井1口;农业电力项目4个,改造电路26220米、安装路灯70个、新增变压器2个;建筑项目2个,新建新型医疗所一座、党员活动室一处;提供配套资金项目1个,为辛口镇大沙窝村建设天津市美丽村庄,提供村级自筹配套资金。此外,该区积极争取到相关政策倾斜项目12个,区级以上预算配比资金3733万元。这些惠民项目的实施,有力助推了经济薄弱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提高和村容村貌的改善,为美丽村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推进共建,确保资源充分共享

在市级结对帮扶的基础上,组织区内先进村与薄弱村,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似、组织牵头、以强带弱”的原则,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促进经济薄弱村发展。同时,积极发挥协调服务作用,指导经济薄弱村将市里、区里的政策用足、用活、用好,将双方的优势发挥好、结合好、利用好,实现资源共享、友情互动,合力推动帮扶工作。截止目前,该区7个市级驻村工作组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16.3万元,实施了生活垃圾闪蒸矿化处理站建设、货车捐赠、冬瓜保鲜储存库修缮、“农社对接”,合作社蔬菜进城市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多措并举使帮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帮扶带来的变化。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结对帮扶活动简报

2.县政协举办结对帮扶仪式活动简报

3.驻村帮扶工作简报

4.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简报

5.结对帮扶工作简报

6.市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简报

7.驻村帮扶的工作简报

8.驻村党建帮扶工作简报

篇8:村困难家庭帮扶措施计划

一、当前国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1. 当前的就业环境

1999年国家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校开始扩招,到2013年5月为止,全国各高校的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见下图)。

从以上数据可见,高校扩招使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用工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失衡。

2. 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来源于“老、少、边、穷”,也有部分来源于城镇的低收入弱势群体,尽管当前就业竞争需要学生具备过硬的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但他们缺乏来自家庭和其他社会渠道的人际关系网支撑,所获得的就业信息自然不及其他有相关资源的学生,故而在求职竞争中处于下风。

(2)求职不仅要考验学生的个人能力、综合素质,也是对经济实力的检验,无论是求职所需的服装、简历印制、交通费用等,还是毕业后离校的住所租赁,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对于没有还完国家助学贷款或是欠着学校学费的毕业生而言,还需背负着还款的现实压力。

(3)由于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受限于当地薄弱的文化、教育条件,通过努力读书改变自身命运成为他们一致认同的理念,即便为了补贴生活努力工作可从中获得宝贵的社会阅历,但是与其他学生相比,部分经济困难家庭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获得的前沿技术、技能、理念仍处于下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转型,所需要的知识型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也需要有适应当前社会的理念与敏锐思维。

(4)在心理方面,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心理有以下三点:自卑心理、就业期望值高、浮躁心态。

第一,长期的物资匮乏与经济收入不足,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卑的心理。当大学最后一年来临,在求职竞争中面对自身社会关系、资金支持乃至个人能力与其他学生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的现状,使之勇气、进取精神受挫,直接影响他们对自身的合理就业定位。

第二,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家庭困乏的经济条件不满,将上大学视为摆脱贫困命运的重要甚至唯一途径,希望通过四年的努力获得人生成功。然而,这种心态会造成毕业生在择业时忽视自身的现实能力与就业层次的匹配,一味地追求高薪酬、有名望的企业、单位,无形中把自己的选择范围都限制在一个不宽泛的小圈子里。这些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大多时候已超过了他们当前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

第三,对于超越自身能力的就业期望,不符合现实状况的择业定位,少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浮躁的心态。这让他们在择业受挫之后产生抱怨社会不公的心态,认为现在的连连失利都是社会不公平造成的,进而影响到继续就业竞争的拼搏心态,无法再耐心继续找寻新的出路。

二、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特点及自身所需准备

这几年,“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探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常见词,所谓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是指高校所供给的不同专业人才的数量及其比例关系,与社会需求失衡或互不匹配而产生的不同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现象并存的就业矛盾。

造成当前这种状况最直接的原因是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人才的模式以及相关的调整周期较长,而且这些都受制于高校的教学场地、硬件设施、师资的现实情况,在当前社会产业转型速度加快的背景下,自然难以及时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破解当前大学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了解工作对象的特点。

1. 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特点

(1)将报酬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因为自身的经济并不充裕,故而这些毕业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优先看重的是用人单位所提供的薪酬,尤其是在珠三角这类经济发达且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区,用人单位的薪酬与是否提供住宿等这些都成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重点关注的信息。

(2)希望得到用人单位的尊重。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毕业前都在校内努力地学习、奋斗,多多少少获得了奖助学金或是其他荣誉,尽管如此,这些学生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认同,但却不愿意把自己艰苦、伤痛的一面表露出来。因此,这些毕业生在择业时也看重用人单位是否尊重他们、融洽程度如何、管理是否人性化。

(3)选择创业不多,倾向稳定职业。选择安稳职业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来说,能给予一个稳定的经济来源支撑自己的日常生活、家庭与未来的发展。也许这类工作的薪酬相比其他而言并不是特别理想,但是这类工作给予的安全感、稳定性很符合他们在陌生城市奋斗的心理。

(4)吃苦耐劳,懂得感恩,用人单位较认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毕业前已经饱尝艰辛,在校期间的获得奖助学金、勤工俭学等经历,让他们明白感恩与吃苦耐劳,这些优点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是非常认可、欢迎的。

在了解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之后,工作、政策若要取得成效仍需要经济困难毕业生在踏入激烈的就业竞争前做好准备,迎接挑战。

2. 大学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前所需的自身准备

应该先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做好以下几点准备,这样才能让政策、措施生效。

(1)认知准备。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必须正确面对自己现实的贫困事实,这不是短期内通过找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所能改变的。同时,更要树立一个端正的就业观,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目前的能力,客观地制定自己当前力所能及的就业目标。其次,对于当前的就业环境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摒弃不切实际的求职目标,做好面对失败不气馁、不灰心,持之以恒战斗到底的准备。树立对自己现有实力的信心,并且不断去提升,因挫折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只会让就业竞争力处于劣势。

(2)知识准备。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过程中,无论是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是各种人文科学知识乃至其他科技知识,都是帮助毕业生获得心仪职位的必备理论武器。多种类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且不能中断的过程,面对就业,更需要掌握一定的就业政策、招聘信息和笔试、面试技巧。

(3)能力准备。个人的能力在就业竞争中起核心推进作用,这与知识的准备一样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学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用于提升自身能力的课余时间并不多,应当从入学伊始通过参加各类社团活动、担任学生干部来锻炼自己的沟通、组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上除了应对专业课,还要积极地去考取各类型对自身未来就业有益的专业资格证书,从课内到课外全面锻炼自己的个人综合能力。

(4)心理准备。树立对自己的信心和不怕挫折的打击,就业不是人人都能一帆风顺,当前形势下要正确面对现实,抛弃对就业目标薪酬水准高、稳定等当前难以企及的目标。

当学生自身做好了以上准备工作,那么根据这些群体的就业特点、心理特点所制定的政策、体系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大学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体系构建

1. 政府的就业支持政策

政府近年来针对大学生就业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支一扶”政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参军服役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新的道路与选择,也为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储备人才、吸引人才的作用。

(1)“三支一扶”政策。该政策于2006年2月颁布,中央组织部、人事部(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联合实施,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进行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相应该政策前往工作地工作的期限一般为两年时间,结束后如报考公务员、硕士研究生、企事业单位或是自主创业均可享有规定范围内的优惠政策。

(2)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启动于2003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西部开发的重要力量来源。该政策由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人力与社会资源保障部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实施,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从东三省、中原地区到海南岛再到西部等22个省、区、市基层开展为期1~3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

志愿者在前往工作地服务过程中,国家给予经费上的支持、报考公务员或研究生的加分与专门的保险。

(3)大学生征兵政策。随着当今世界的发展,我国的国防事业需要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加入,为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从入伍到退役后的学业、就业。这些政策主要是应届毕业生入伍,国家按照限额返还学费和助学贷款;入伍后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和安排技术岗位时优先考虑,如取得本科或以上学历优秀者可提拔为军官;退役后考公检法单位优先录取、考研究生按政策加分,退役后由地方政府负责接收安置。

2. 学校的就业政策支持

学校作为国家就业政策的具体执行单位,除了实施这些全国范围的大政策,也会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为自己的学生量身打造一系列的就业帮扶政策。

全国高校十余年的扩招不仅带来了数量逐年攀升的毕业生,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也随着这一数字不断攀升。

当前国内的就业环境不容乐观,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成功就业成为大多数毕业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其他毕业生面临的压力、焦虑相比,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所面对的这些因素因经济困乏的原因而显得更加沉重。这个群体的就业工作不但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更对整个社会的稳定甚至国家的发展有影响。在这个全球化、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的毕业生工作和资助工作需要联合对家庭经济困难群体的就业给予更多的关注,不仅要通过各渠道进行帮扶,而且要将“育人”纳入其中,形成一个在物质、教育方面都相关联的体系。

(1)加强思想教育。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和多元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发挥学校教育中各个环节的作用,每一个环节的作用都不能忽视,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障。

这一点需要充分发挥各级团总支、学生会的作用,不能仅仅将学生集体活动视为丰富课余生活与活跃校园文化的载体,还要举办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与职业技能竞赛,使学生在比赛中锻炼自己的团队协调能力、交际能力、问题研究解决能力等,达到提升未来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及早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赢得主动权的最佳方式之一。第一,培养、鼓励新生在入学伊始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找准自身的兴趣爱好、个人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逐步改变对自己不利的负面性格与习惯,根据实际情况的改变,适时调整自己的规划。第二,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智商情商、组织协调能力、问题研究解决能力、所拥有的特长等因素找准自身定位,树立起未来竞争的信心。第三,多了解自身当前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同时多参与各类规模招聘会,从实践中获得经验。

(3)提升自身技能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专业知识技能,更应该多参与各类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竞赛,这些竞赛不仅能对学生个人起到促进全面发展的作用,还能锻炼参赛队伍的团队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在未来就业中需要的因素,赛前的指导也是学生与相关专业教师深入交流的最佳途径,参赛团队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巧。

(4)学校帮扶政策。当前的就业帮扶体系运行良好,但是并无太多特别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群体的,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就业帮扶体系为例:第一,针对毕业班会连续举行多场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讲座,还有其他优质企业的介绍会;第二,提供各类招聘会的信息、门票;第三,针对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专门的一对一谈话,并对其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以供参考。这些看似简单的措施其实有着覆盖面广、内容充实的优点,是多年的就业工作经验总结得出的结果。针对广大毕业生的各类讲座,根据各学院的专业不同,针对性地邀请相关领域的成功人士对学生进行宣讲,从宏观的就业环境到微观的个人求职技能介绍应有尽有,而且针对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疑问,也会通过现场的互动环节作解答。企业招聘宣传会则是直接将优质的就业渠道开放给各位毕业生,用最直观的方式让毕业生了解自己心仪的单位有什么需求,自身应该如何做准备。每当有招聘会,学校基本上都会为毕业生提前准备好门票,方便毕业生通过这类大型活动求职。每隔一段时间,各个二级学院的就业小组经过筛查都会发现一批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这些学生均会安排政工干部、领导谈话,用最直接的方法了解这些学生仍未就业的原因,并为他们提供额外的就业信息进行参考。

以上这些就业帮扶的程序,能做到全员覆盖,但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并没有完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一整套程序,目前针对这类毕业生的措施主要有两项:给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发放专场招聘会门票和给予经济特困毕业生就业补贴。但是这些措施都只是从物质上进行帮扶,如何在思想上对这类毕业生进行广泛、针对的教育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就学校层面而言,除了面向所有毕业生的传统帮扶措施外,可对当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实行以下措施进行帮扶:①新生入学之处,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度过第一年的适应期后开始寻求自我定位,开始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②通过团学组织举办各类技能竞赛和集体实践活动,从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技能。③与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开展订单式的培养,并提供相关的实习、培训乃至就业,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就业并对所在企业产生有益作用。④与就业、创业机构合作,向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发布各种准确、优质的就业信息,让他们从这些信息中了解到当前的市场劳动供需状况。⑤对这个群体的毕业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举行各类群体辅导活动或是一对一谈话,内容重点是对抗挫折、树立信心、认识自我。重在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思想上“脱贫”。⑥对于经济极度困乏的毕业生,直接对其进行应急式物质资助,确保不会因为经济原因而陷入无法就业的困顿。

四、结语

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工作应不仅仅在最后一年集中进行,而要长期地追踪、了解、关怀。也许这个群体在当前并不会产生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将毕业生工作与助学工作相结合持久地进行,终将能让这些起步艰辛的年轻人奋斗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成功,这对社会、对学校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未来财富。

参考文献

[1]胡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特征与多元化引导帮助[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12).

[2]龚曦.“资本”缺失与心理困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援助与帮扶对策探析[J].大学教育,2013(15).

[3]尤莉娟.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J].黑河学刊,2011(05).

[4]彭仲生.贫困大学生就业准备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4(01).

上一篇:《认识乘法》优秀说课稿下一篇:读《为谁工作》一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