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党员帮扶计划

2024-04-25

困难党员帮扶计划(通用10篇)

篇1:困难党员帮扶计划

XX社区开展党员干部与困难党员群众

结对帮扶活动计划

开展党员干部与困难党员群众结对帮扶活动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更好地为困难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的有效措施,是落实胡锦涛同志“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尽力去办”要求的实际行动。为推动这项工作深入进行,确保结对帮扶取得实效,根据省、市、区有关要求,结合实际,现就开展党员干部与困难党员群众结对帮扶活动,制定如下方案:

一、明确帮扶目标

帮扶工作的目标为:确保帮扶的困难党员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有子女上学的,不因贫困而辍学;有危重病人的,能得到及时医治;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家庭成员能实现再就业;每户帮扶对象年上门走访慰问不少于4次。

二、确定帮扶对象

帮扶对象以特困职工家庭及困难党员、就业援助对象、低保对象等为帮扶重点,突出有子女读高中、大学和双失业、双残疾家庭,突出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和无人赡养的孤寡老人、未成年孤儿。

三、突出帮扶重点

以党支部、党小组或党员干部与帮扶对象结成“一帮

一、几

帮一”帮扶对子,从帮扶对象所面临的最困难、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入手,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政策帮扶与资金帮扶相结合,创业扶持与就业援助相结合,思想疏导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因人因户制宜地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提高帮扶成效。着力在“四助”上落实帮扶措施:一是“助困”。对于帮扶对象中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家庭,要通过捐款捐物帮助他们解决眼前困难,确保其家庭基本生活有着落。二是“助业”。对于帮扶对象家庭成员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要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通过提高就业技能、介绍就业、扶助创业等,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再就业。三是“助医”。对于帮扶对象家庭成员中有患大病、重病的,要借助政策和通过捐助等方式,尽量减轻他们的医疗负担。四是“助学”。对于帮扶对象子女就学有困难的,要通过资助学杂费等方式,确保不因贫困而失学。

四、建立帮扶机制

在结对帮扶活动中要注意发挥政策效应,逐步建立帮扶长效机制。要明确帮扶工作负责人、具体责任人。建立走访慰问、定期汇报、档案资料管理等制度,保证帮扶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五、加强组织领导

要加强对结对帮扶活动的领导,明确一名工作人员分工负责,把帮扶工作纳入机关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和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内容,努力构建“一二三四五”帮扶工作格局,即:“一带”,带着亲情、热情和责任;“二不”,走访不落一户,求助不忘一人;“三

落实”,帮扶对象落实到人,帮扶目标落实到人,帮扶责任落实到人;“四清”,家庭情况清,致贫原因清,就业技能清,帮扶需求清;“五有”,计划要有针对性,目标要有高定位,推进要有实措施,督查要有严要求,效果要有新突破。要建立健全帮扶工作基础台帐,每次登门走访慰问,要有详细记载,帮扶工作资料要分类归口管理,力求规范化,确保结对帮扶活动取得实效。

XX社区

2010年1月

篇2:困难党员帮扶计划

开展党员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根据党支部的统一工作部署和要求,积极组织好结对帮扶的具体实施工作。

二、工作队伍

由党支部成员组成帮扶小组共同进行帮扶工作,成立帮扶工作小组,确定联系人。

帮扶工作小组成员:邓群跃、阮双琴、赵建东、曾令云

帮扶工作联系人: 曾令成、陈安新、张振华、张振海

三、工作办法

1、周期为2年,每年对帮扶人员进行1—2次的集中上门帮扶工作。

2、提供每年200元的帮扶资金,此资金将由党支部承担。

3、了解帮扶对象实际情况,提供其需要的物质条件。

4、积极动员群众,把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作为组织参与社会实践、建设和谐社会的生动载体。

5、继续做好相关困难职工、群众的帮扶工作。

6、认真做好帮扶工作的总结。

随州市金环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

篇3:浅析就业困难学生帮扶

关键词:就业困难学生,特殊毕业生,帮扶方案

受经济形势和连年高升的毕业生人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越来越窄。“就业难, 困难学生就业更难”, 就业困难的毕业生由于其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个性差异可能都有不同的就业困难成因, 部分就业困难学生还可能身具多种就业困难状况。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 同时这项工作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就业困难学生界定与分类

就业困难学生是指由于家庭政治、经济背景、个人的主观因素、生活经历、社会关系、心理品质的完善程度、身体条件、所学专业及其人们对其评价和尊重的程度不同等在某些方面或各方面较差, 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不能被社会用人单位接纳认可, 就业出现困难的大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们可以将就业困难学生分作以下四类:

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这部分毕业生缺乏诸多有利条件。来自边远农村, 大多家境贫寒;来自城市低收入家庭, 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没有可依靠的后盾, 只能靠自身奋斗;面对日益高涨的就业成本, 他们背负着家庭和生活的责任, 同时还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由于物质条件困乏, 处处感觉低人一等, 往往容易产生自卑, 孤僻, 焦虑, 依赖等心理问题。

2. 就业准备不足毕业生

就业过程是一个从学校的单纯学生到社会复杂职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 需要毕业生面对繁杂多变的社会, 面对强手如林的职场, 面对残酷严峻的就业竞争, 都会使学生心理产生巨大的落差和压力, 权利、机遇、竞争和挑战, 往往容易使学生不知所措, 导致太多的心理问题。

3. 特殊毕业生

特殊毕业生是指在身高、体重、相貌等生理、心理上存在缺陷和身体疾病的学生, 这些都使得学生可利用资源的范围和程度有很大局限性, 受到社会歧视和排斥, 导致许多人在个性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自闭和自尊心受挫等心理问题。

4. 女性毕业生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用人单位性别歧视, 用男不用女的不平等情况;二是传统思想影响。男强女弱、男主女从;三是本身原因:女生体能差;毕业后面临结婚生子, 不仅影响工作而且单位不愿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保险、保障;四是普遍想找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等相对稳定的工作。

二、就业困难学生的特征

1. 就业出现困难。

这是界定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标志, 也是这一群体的首要特征。就业的困难容易造成该群体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的脆弱性, 倘若再遭遇挫折或其它灾难他们很难具有足够的承受能力。这一群体所关注的就是其自身的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的顺利解决并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则标志着其摆脱了“就业困难群体”。

2. 对社会生活的低参与度与低影响力。

由于这一群体所关注的首要问题是自身的就业问题, 故对学校及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关注相对较少, 除非是与就业相关的, 否则极少参与。这种参与的减少, 造成了学校、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对其影响力的减少, 以及这一群体自身对学校、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影响力的减少。

3. 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

由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上的困难和社会生活中的相对弱势性, 使得他们在面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境遇时心理压力高于一般大学生群体。他们有着比较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和强烈的受挫情绪。在心理上容易产生茫然、不满、焦虑甚至仇恨的心理情绪, 难以自我调适进而容易对生活和社会失去信心。

4. 自以为仍然是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体是本、专科学生, 这一群体在人们的眼中曾是“天之骄子”;从这一群体自身的认识上来看, 也把自己归入较高地位或是处于优越地位的群体之中, 而还没有把自己同“就业困难群体”联系起来。

三、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方案

1. 建立就业困难学生档案。

为了准确掌握就业困难学生情况, 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因存在经济问题、心理问题、生理问题、学业问题而导致就业困难的学生的思想动态、就业意向和具体困难进行调研, 建立“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档案”。

2. 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分类指导

(1) 高度关心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校期间通常表现良好, 有一定的专业和技能, 有积极的就业愿望, 但他们在求职就业期间, 往往会遇到交通费、求职简历制作费、着装费等方面的困难。另外, 部分同学又有着急切回报家庭的心理, 对工资待遇预期较高。对这类学生应当结合实际, 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在及时给予经济补助的同时, 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2) 热心帮助就业能力困难的毕业生。能力是一个人的智商、情商和灵商的综合体现, 如果某一方面缺失, 就会造成就业困难。针对这部分学生, 要实行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就业援助和帮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查找亮点, 提升能力, 树立自信, 并通过各种途径和社会资源, 为他们推荐、介绍合适的岗位, 尽快帮助他们顺利走向社会。

(3) 重点帮助就业“双困”的毕业生。所谓就业“双困”即指该毕业生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同时, 就业能力也比较困难, 对于这类毕业生, 往往是开展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的重点和要点。应当集中全力, 重点扶持, 利用资源, 尽量为这类同学提供全方位的帮扶, 努力为其实现顺利就业。

(4) 积极帮助特殊毕业生。对于这类人群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帮助他们提高自信, 勇敢就业;二是通过各种途径和社会资源, 同用人单位协调, 协助他们找到合适岗位, 尽快帮助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

(5) 鼓励女性毕业生。针对这些具体情况, 就业指导人员应该引导其正确地认识就业的困难, 理性定位就业期望, 充分把握自身优势、增强信心、勇于争取就业机会;指导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竞争力;加强独立能力锻炼, 注意体现女生自立和自强的气质。女生应该转变观念, 意识到社会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 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重体力等工作越来越被机械所替代, 传统的男女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是社会发展趋势。

3. 适时做到就业困难毕业生心理辅导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 通过解释,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问题存在的原因, 解除他们不必要的疑虑和恐惧;通过鼓励, 帮助他们树立克服问题的勇气和决心;通过分析, 使他们有安全感和自信心;通过指导, 帮助他们明确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并努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善自我和改善环境, 进而达到心理平衡。

4. 实行就业志愿者服务计划

在每个毕业班中选拔一批已经找到工作、责任心强、热心助人的学生, 作为志愿者去帮助在就业中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就业志愿者不仅要向需要帮助的同学通报就业信息, 还要和他们一起参加招聘会, 传授面试技巧。通过就业志愿者服务计划, 一部分就业能力差的学生, 在就业志愿者的帮助和指导下, 不仅在就业过程中找回了自信, 也找到了较为中意的用人单位。

就业是民生之本, 对就业困难学生展开帮扶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本身的成长成才, 关系到学生背后家庭情况的改善, 也关系到学校发展和稳定。困难学生就业帮扶工作做得好学校和谐安定, 发展后劲更足。困难学生就业帮扶工作做得不好, 不仅学生家庭和本人的投入面临重大损失, 而且对社会来说也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重视高校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任重道远, 必须不断研究、总结经验, 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科学的帮扶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扬, 应若平.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长沙: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6 (5) :65-67.

[2]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祝金旭.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9.

[4]葛超, 冯晨静, 李娜.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12 (3) :359-365.

[5]孙世平, 孙鑫, 李华.大学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0, 20 (10) :58-60.

篇4:困难党员帮扶计划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党员教师 潜在就业困难学生 帮扶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176-02

目前高校毕业生总量多、就业压力大,部分毕业生就业愿望和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要,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因此,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就业,特别是对潜在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工作加大指导力度,帮助他们顺利找到合适的岗位。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毕业人数增多,就业岗位有限

据教育部统计资料,“十一五”期间,我国有2500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今年的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680万。如此多的大学生毕业面临如何找工作、能否找到工作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此外,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逐年增加,农民工大量进入城市,不断挤占有限的就业空间。这给日益严峻的大学就业形势添了更大的障碍。

(二)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缺乏就业竞争力

目前,仍然有很多大学生只愿意留在大城市就业,不愿意去乡镇、去基层锻炼。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对就业环境、薪酬、职务等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此外,很多用人单位反馈称毕业生缺乏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在综合素质方面比如写作能力、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有待增强。

(三)用人标准不断提高,增加了就业难度

在当前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对录用毕业生的门槛标准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注重毕业生综合素质,而且挑选其学校和学历层次;不仅要求毕业生学习成绩好、思想素质高,而且动手能力要强。用人单位接受毕业生已经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选择人才更加注重素质、能力和品德。这种抬高门槛的现象致使毕业生就业增加了难度。

(四)就业教育、就业指导相对滞后

尽管目前很多高校陆续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是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上还有待改善。就业教育、就业指导对象不应限于应届毕业生,而应该从大一就开始抓起,努力实现就业指导“四化”,即就业教育早期化、就业指导经常化;教育手段多元化;就业工作专门化;就业工作全程化。此外,要增加就业指导的社会实践环节,以增强教育效果。

(五)忽视对潜在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及早关注、及早帮扶工作

笔者从多年指导毕业生就业的过程看,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毕业并就业,但也存在相当数量的潜在就业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已经成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一大难点。如果不尽快找出这些潜在就业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给予细心指导,潜在的阻碍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就会变成现实,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二、潜在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界定

据笔者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总结得出,就业困难学生是指因个人能力、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导致难以顺利实现就业的学生。而潜在就业困难学生是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有经验的教育管理者能据此判断该学生在就业时可能存在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具有如下:

一是不喜欢社交活动。表现为个人的生活圈子很窄,表现欲不强,朋友不多,说话很少,不愿意参加班团干工作、社团活动,对集体活动的态度是被动的、消极的。

二是表达能力差。主要表现是陈述一件事情会思路不清、吐字不准,表达不流利,害羞而自卑。

三是专业技能差。表现为专业成绩差,补考或重修科目多,感觉到学习专业比较困难,害怕与专业老师沟通。

四是态度消极。表现为不尊敬他人、纪律意识差、时间观念淡薄,受挫能力差,没有感恩思想。尽管目前的毕业生就业途径有很多种,大多数的毕业生能够通过自荐、升学、创业等解决就业问题,但潜在就业困难学生即使有很好的就业机会,由于能力欠缺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帮扶教育,就会成为就业的“困难户”。

三、教师党员对潜在就业困难学生一对多帮扶制度

教师党员对潜在就业困难学生一对多帮扶制度可用图1表示如下:

(一)教师党员对潜在就业困难学生帮扶的主要形式

一对多,即一名党员老师根据实际需要,联系一名以上的潜在就业困难学生,通过个别谈话、辅导员介绍、同学反映、课堂观察等途径了解所帮扶对象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计划,开展帮扶工作,建立跟踪服务、监督、指导等体系。

(二)教师党员对潜在就业困难学生帮扶的具体做法

1 由辅导员挑选出潜在就业困难学生,并分析可能引起就业困难的原因。辅导员作为最一线的基层学生管理者,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情况较熟悉,因此能够凭经验分析并界定潜在就业困难学生群体。不可否认,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对潜在就业困难学生也做了大量的教育工作,但实践表明,仅靠辅导员对就业困难学生群体进行转化,效果离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原因有:一是辅导员面对的学生数量太多,精力有限,不能全面兼顾;二是这些潜在就业困难学生对辅导员的教育方法有可能不完全认同,没有新的人员和新的方法介入,自觉转化的热情就没那么高。因此开展教师党员对潜在就业困难帮扶工作,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党员的力量,既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又能以党员教师自身的影响力、教育方法转化学生,实践表明,效果会更好。

2 由党员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及个人专长、授课对象等因素进行选择帮扶对象。党员教师的队伍中有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也有专业任课老师。在辅导员列出了潜在就业困难的学生并分析其特点后,党员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选择帮扶对象。一是结合学生的特点。党员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优势选择对应的能力欠佳的学生进行帮扶。比如,表达能力好的党员教师可以选择表达能力差的学生作为帮扶对象,针对学生特点有意识地对帮扶对象开展挫折教育,以提高意志品格。总体而言,要便于发挥党员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提高某一方面能力。二是结合授课班级的情况。党员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授课的班级情况来选择帮扶的对象。比如,某党员教师刚好是需要帮扶的对象的任课老师,特别是所授课程刚好是该名帮扶对象较薄弱的,则选择该名学生进行帮扶,其效果会更加好。同时,任课老师也可以根据该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更全面的了解学生情况,并制定出进一步的帮扶计划,实施有针对性的帮扶举措。

3 党员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深入了解帮扶对象,制定帮扶计划,按计划进行帮扶和指导。除听取辅导员的介绍外,党员教师还要积极主动的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比如约谈帮扶对象、走访帮扶对象班级同学、与帮扶对象的其他任课老师交流、有必要还可以与学生家长通电话或者面谈等,经过全方面的了解学生情况后,着手制定符合帮扶对象特点的计划,并及时向党组织提交计划。党组织审核同意后,党员教师要立即着手施行计划,按计划进行帮扶和指导,努力帮助学生进步。从以往帮扶成功案例分析看,党员教师主要是从专业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帮扶、指导,比如,要求帮扶对象定期汇报个人的生活、学习情况,边听取汇报边点评学生口头表达不足之处,或者介绍帮扶对象到企业进行见习,听取企业负责人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指出学生在见习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总之,党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耐心跟进,并给予长期的指导,逐渐提高帮扶对象的就业能力。

篇5:帮扶困难党员长效机制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把“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要求落到实处,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党员干部,通过建立“九项制度”健全关怀帮扶困难党员长效机制,从而达到从思想上扶志、生活上扶困、发展上扶技、教育上扶学。

一是建立信息台账制度。各级党组织要对本地本单位的困难党员、老党员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信息台账。台账内容包括帮扶对象的家庭住址、家庭结构、年收入情况、致困原因、思想动态、急需何种帮助等内容。要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更新台账信息,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审查。新增困难党员及时纳入关怀帮扶范围,不符合帮扶条件或已经解困的要及时调整。

二是建立专项基金制度。采取“党费补助、财政支持、党员捐助、社会资助”的办法,建立多渠道、经常性的党内关爱帮扶资金筹措机制,筹集关怀帮扶困难党员专项基金,实行专人负责、专户管理、专款专用,规范操作程序,接受党员和有关方面监督。

三是建立走访慰问制度。每年“七一”和春节前,各级党组织都要开展走访慰问困难党员、老党员活动,做到“五

必访”,即党员患病受伤时必访、亡故时必访、家庭受灾时必访、长期外出前必访、生产发展有困难时必访,让党员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

四是建立定额补助制度。对未享受离退休待遇的老党员,落实生活补贴制度。对其他年老体弱,基本生活难以保障的老党员,实行定额补助,补助标准不少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五是建立特困救助制度。对因重大疾病、重大灾害、突发事件、子女上学等原因导致生活特别困难的党员,经本人申请、组织审核、公开公示等程序,确定为特困对象的,及时给予特困救助。

六是建立结对帮扶制度。扎实开展党内结对帮扶活动。以“部门帮村党员帮户”、“党员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户”、“党员一帮一”等为抓手,积极为困难党员排忧解难。

七是建立社会扶助制度。实行党内互助与社会扶助相结合,把关怀帮扶困难党员工作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对年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困难党员,要及时纳入低保的范围。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在落实再就业、社会救济、大病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子女就学资助等政策方面,要统筹考虑困难党员。

篇6:建立健全困难党员帮扶机制

洪洞县委组织部建立完善“六项制度”,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大力加强帮扶生活困难党员工作。

一是建立工作台账制度。各基层党组织每年年底要专门组织人员,对因老、残、病、灾、失业等原因导致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我县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党员进行调查摸底,详细掌握他们的家庭结构、收入情况、致贫原因、身体状况、专业特长、思想状态、急需何种帮助等情况,按照致贫原因进行分类登记造册,建立台账。根据帮扶工作进展情况,对已脱困的进行调整、对新出现的及时纳入帮扶范围,实行动态管理。

二是建立对生活困难党员培训教育制度。帮助生活困难党员转变观念,克服“等、靠、要”思想,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主动学习新技术、新技能。对于有劳动能力的生活困难党员,依托县、乡党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素质,为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结对帮扶活动。党员领导干部和有技术、有帮扶能力的党员,采取“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的形式,与生活困难党员结成对子,定目标、定措施、定时间进行帮扶,直到脱离贫困。将帮扶生活困难党员工作与“党员承诺评议制度”相结合,组织引导有帮扶能力的党员与生活困难党员结成对子,积极承诺践诺;在机关、企事业党员中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组织引导本单位党员与所联系单位的生活困难党员尽快结成对子,在困难党员子女上学、生产生活扶持等方面积极进行帮扶;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特别是规模以上的非公制企业党组织,对周边地区的生活困难党员实行定点帮扶,对零就业家庭要至少安排1名有劳动能力的成员到企业就业。

四是健全生活困难党员社会扶助制度。实行党内互助与社会扶助相结合,把帮扶生活困难党员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组织民政、劳动保障、工会等有关部门相互联系和共同配合,在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济、农村五保户供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经济实用房配租、廉租房实物配租、发放租赁住房补贴,以及子女就学费用减免或资助等政策方面,统筹考虑生活困难党员。

五是建立生活困难党员就业服务制度。要求各基层党组织广泛联系用工单位,特别是要与县域内的规模以上企业党组织积极联系,切实为生活困难党员创造就业渠道,解决其劳动就业问题,使每位有劳动能力的党员都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走上致富路。

篇7:帮扶困难党员工作汇报材料

夏家店街道党工委共有支部21个,党员总数592名,其中农民党员423名,在2008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为做好节日期间服务基层党员群众工作,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工委专门召开党委会,对此项工作做了重点安排部署,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充分做好这项工作,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安排好春节期间党员教育培训工作

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组织党员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使广大党员和群众进一步掌握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基本内容,加深对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理解。同时,充分利用春节期间农闲的有利时机,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积极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和群众的生产技能和致富本领。

二、做好贫困党员调查摸底工作

党工委利用几天时间,组织人力深入各党支部,对所有党员全面排查,对贫困党员逐一登记,建立档案,经过调查街道办事处共有贫困党员25名,其中已纳入低保的7名。

三、积极做好慰问帮扶工作

为确保每一个贫困党员都能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党工委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开展“三讲评诺”“民生帮你办”行动,扶贫助弱,共结成24个帮扶对子,党 1

员干部参与人数达78人。他们深入贫困党员家中,了解情况,协调解决具体问题,为党员办好事、办实事,共筹集资金达5万元,切实解决了贫困党员的口粮、衣被、住所和取暖等问题,把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了千家万户。

四、建立健全帮扶长效机制

为确保这项工作长期有效进行,党工委经过研究,制定了长期包保计划,对每个贫困党员都有两名以上党员长年包保,随时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随时汇报他们的脱贫情况,把党组织的关怀长期有效地送到每个困难党员家中。为建立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夏家店街道党工委

篇8:我国困难职工帮扶制度分析

一、困难职工的困难原因分析

困难职工群体是指在当前市场经济竞争中不利地位、拥有的经济和社会资源极少, 需要社同救助的社会中的一部分成员, 是在社会变革、经济转型过程中突现出来的弱势群体。造成困难职工生活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和社会体制的转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 城市劳动用工制度由原来的政府统一安排改为市场配置, 部分企业因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而惨遭淘汰, 产生了大量的下岗和失业人员, 导致职工收入大幅度减少或下岗, 收入来源中断, 导致生活困难。

二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医疗、教育、养老等负担较重。困难职工群体家庭大多是就业人口少, 就业者收入不高, 抚养子女或赡养的老人多, 而当前教育、医疗、养老等费用昂贵, 超出普通职工的承受能力, 间接导致生活困难。

二、困难职工帮扶制度的概念及内函

1. 困难职工帮扶制度的定义

困难职工帮扶制度是由工会牵头, 协调社会各方力量, 对因失业、疾病、工伤、子女上学或其它意外灾害等导致个人及家庭暂时性陷入经济生活困境的职工, 采取一定经济救助、就业创业帮助和法律援助服务等社会救助帮扶措施规范化的总和。困难职工帮扶制度是工会组织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形成的。

2. 困难职工帮扶制度的内函

首先, 体现多主体、多渠道和互助性结合的保障性质与方式。它由工会组织牵头, 动员协调社会各方力量, 并由工会帮扶中心具体操作, 对困难职工实施帮助与扶持。它是对目前以政府为主体的基本社会保障的有益补充。

其次, 救急济难是困难职工帮扶制度又一重要特征。一般而言, 困难职工帮扶制度只在职工遭遇风险, 个人及家庭暂时陷入经济生活困境时, 及时给予一定的经济救助, 属于救急济困。

再次, 经济救助与就业、创业帮助及法律援助服务相结合。在对困难职工实行经济救助的同时, 通过提供再就业培训、定期举办再就业洽谈会、积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 并为其无偿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努力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从而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困难。

三、社会救助帮扶中存在的问题

1. 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缺乏统一性、完整性和法律效力

虽然一些社会救济措施适合我国国情、确实行之有效, 而且得到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广大职工的充分肯定, 但是缺少相关直接明确的法律依据, 由一些社会慈善组织以及工会等社会中介组织采取的社会救助、帮扶制度等缺少直接明确的法律依据。。因此, 必须及时制定综合、统一和全国性的法律法规, 强化对社会救助制度的统一管理, 并使其内容更加全面、结构更加合理、社会保障关系更加完整。

2. 资金不足

资金是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 但是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持久经济支撑, 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困难职工帮扶要靠资金和物支撑, 建立并不断完善帮扶基 (资) 金筹措使用管理机制是有效实施困难职工帮扶制度的基础与关键。

3. 与其他社会救济体系缺乏有效沟通和衔接

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基本上是工会自己单独运作和管理, 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和协调不够, 同时与社会其他组织开展的救助活动联系更少, 没有有效利用社会其它救助资源。

4. 帮扶力量有限

作为民间团体等非政府组织, 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策上、信息上都无法与政府职能部门相比, 帮扶的力度不够, 不能从根本上给与困难职工扶贫救助。

四、完善困难职工帮扶制度的对策研究

1. 努力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 积极推进医疗、教育、住房救助制度建设, 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看病难、子女上学难、住房难等问题。

2. 加快建立和完善综合性的社会救助体系

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要加快建立以低保救助为主体, 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为补充, 基础性救助和专项性救助相结合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对低保家庭中的失业、子女上学、医疗等特殊困难家庭要实行分类救助。建立就业救助机制, 解决职工就业难问题。再就业是困难职工脱困解贫的根本,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 加大力度, 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帮助困难职工再就业。建立就学救助机制, 通过助学金、奖学金、减免学杂费等方式帮助解决困难职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建立医疗救助机制, 解决困难职工就医难问题。

3. 提供多层次的扶贫帮困服务

在救助领域, 在强调国家承担主体职责, 强调政府福利的重要性的同时, 要大力培育非政府社会公益组织, 包括家庭、社区、社会团体、企业, 积极为社会提供福利的,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网络, 提倡开展社会互助, 多层次、多途径地解决城市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 为困难群体提供更多的关怀和救助。政府要积极支持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 为它们的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和资金支持, 努力形成政府主导, 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多主体、多方位、多层次的扶贫帮困救助网络。

4. 建立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

篇9:困难党员帮扶计划

关键词:党员朋辈辅导;学业困难;大学生;帮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群体在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效果等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分化,各种层次、类型的高校都出现了学业困难的学生群体,而且这类学生数量在逐年增加。大学生学业困难不仅影响学生本人的发展和成才,也给学生家庭带来了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压力,对高校育人工作也带来一定的影响。朋辈辅导作为近五十年来在心理咨询领域广泛应用的方法,非常值得借鉴和引入学业困难大学生的帮扶中,而大学生党员作为在校大学生群体中佼佼者,在大学生中选拔朋辈辅导员,发挥党员在大学生群体特别是学业困难学生中的示范性与影响力,既促进了大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又加强了高校学风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学业困难原因及其表现

学业困难大学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水平正常,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引起其学习成绩下降,不能够按学校教学大纲规定完成学业,课程考试不及格且所缺损的学分达到一定数量,甚至会影响到正常毕业,并由此影响心理健康状态以及其正常发展的需要辅导与帮扶的大学生。[1]造成这些大学生学业困难的原因,从他们主观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学习态度不正。不少大学生入学后,因缺乏崇高理想和长远奋斗目标,入学后丧失了人生追求,在思想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认为进大学就是入了“保险箱”,于是及时行乐,迷失了方向。有的学生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就业政策认识不深,对自己的大学生学习生涯没有明确目的,平时学习松懈,考前临时突击复习;对学习缺乏严谨求实的态度,易受外界干扰,迷恋上网、游戏甚至上瘾,荒废学业,最终造成学业困难。

二是学习方法不佳。围绕高考升学的指挥棒,中学教育普遍采取的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学生大多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等的压力下被动地学习,因此,大部分学生习惯了中学被动的学习方式,习惯了题海战术。而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中学生有很大的差别,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这就要求学生转变学习的理念和方式,但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的改变,非一朝一夕;部分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惰性大,依赖性强,习惯在老师或家长的严格督促与要求,进大学后,一旦无人从严监管,就有些茫然无措、无所适从,在越来越高深的学业面前,出现学习困难就成必然。

三是时间管理不当。由于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自由时间是非常多的。但不少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经常是学习时间玩乐、睡觉,或者心不在焉,学习处于一种无政府主义状态,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缺乏约束力和自觉性,很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甚至将本应学习的大段时间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物如上网、谈恋爱、玩游戏等等,导致学习成绩不佳,缺损学分严重,面临着留级或退学的危险。

四是专业思想不稳。高等教育是专业化教育,很多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前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有的听从父母之命或亲友师长推荐,有的考虑专业在社会热门与否,有的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和对专业名称的顾名思义,不一而足。当进入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后,发现所学专业并非自己理想中所想、兴趣所在,或非自己所长,不能及时调整好心态,也不能理性对待高等教育。因此,对专业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对大学所有学习产生厌恶,学习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导致学业成绩差,以致被留级、退学。

二、党员朋辈辅导学业困难学生的内涵及其意义

朋辈辅导的原义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2] 。我国最早提出朋辈辅导是在本世纪初,由心理咨询领域逐步扩展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甚至高校日常教育管理,受到了高校老师和广大同学的欢迎。党员朋辈辅导是指大学生党员对周围需要帮助的同伴给予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帮扶与帮助。大学生党员朋辈辅导学业困难学生就是通过选拔、培训和督导一批自愿从事自助助人的学生党员,以朋辈的身份走进普通大学生中间,用他们的成功的经验、知识技能和热心奉献的精神,辅导与帮扶学业困难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善学习方法、合理分配时间、理性认识专业学习等各方面的问题,从而改变其在学业上的劣势,顺利完成大学培养任务。对学业困难学生实施党员朋辈辅导,具有如下意义:

(一)实施学生党员朋辈辅导,有助于加大老师对学业困难学生的关注。在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生师比居高不下,实施学生党员朋辈辅导,更好地搭建起师生沟通的平台,有助于任课老师、辅导员更好地了解学生、管理学生,尤其是加大了对学业困难学生的早期关注。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各方面表现都较为优秀者,学生党员朋辈辅导者在协助老师带动学习方面,同时,还能对学业困难学生中出现的旷课等违纪情况或厌学苗头,能够及时和任课老师、辅导员反馈,使任课老师和辅导员尽早关注特别群体,从严要求,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

(二)实施学生党员朋辈辅导,有助于为学业困难学生树立身边的学习典型。学生党员朋辈辅导员,作为被老师与同学广泛认可的一个群体,他们在一般学生群体中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因此,他们在与学业困难学生接触、交往、辅导、帮扶的过程中,容易被他们选择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尤其是学业困难学生在遭遇学习方面的习得性无助之后,具有同龄同成长背景、同专业同课程要求、同宿舍楼栋等优势的学生党员朋辈辅导员的及时开导、帮扶行为更易取得实效,能有效激励学业困难学生克服困难、改变行为、纠正不良习惯,鼓励他们积极上进,带动他们与身边的优秀学生共同进步,快速成长。

(三)实施学生党员朋辈辅导,有助于整体推进学风建设。与中学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被动教学模式相比,大学主要是以自我为主导的主动学习模式。不少学生尤其是学业困难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都十分欠缺,不能科学安排学习时间,整天无所事事,荒废了学业。学生党员朋辈辅导为学业困难学生进行辅导与帮扶、交流与指导的过程,学生党员由教育客体变成教育主体,容易使学业困难学生产生亲近感,有助于其更快更好地接受和消化教育内容,既为其自身创造了学以致用的机会,又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这个过程也是更好地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和自我加压的过程,有助于提升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实现党员朋辈辅导员与学业困难学生学习 “双赢”,从而实现学习风气的整体改进与提升。

三、实施党员朋辈辅导学业困难学生的操作路径

(一)领导重视,构建工作体系。要充分发挥党员朋辈辅导对学业困难学生学习的帮扶作用,首先是学校要重视,将党员朋辈辅导学业困难学生,作为党员教育管理和学生日常管理的重要工作来抓,摆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建工作的重要位置,实现专人领导。

(二)建章立制,确保工作持续性。无规矩不成方圆,以完善的规章制度确保党员朋辈辅导学业困难学生工作的连续性。在学生党员朋辈辅导学业困难活动学生之初就要建立一系列必须遵守的条例规范和活动制度。制度建设包括学生党员与学业困难学生定期联系制度,帮助党员朋辈辅导员更好地了解学业困难学生情况;档案登记制度,党员朋辈辅导员要按要求如实填写学业困难大学生档案,从学生选课到考试的每一个环节,都认真组织、精心安排,为他们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并经常和任课老师、学办辅导员交流被辅导学生的情况,互通班级干部监督学业困难学生在课堂上课、平时自学情况,为他们进行在有难度课业方面的辅导,组织他们参加讲座活动,科学调节大学时间,与学业困难学生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和实施帮扶,都需如实记录在册;例会制度,党员朋辈辅导员及时向支部书记或者年级辅导员反馈信息,及时增进沟通;建立经费支持制度,学校、学院在学生活动经费中要有专项经费,为保障朋辈辅导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等;

(三)固化工作流程,建立长效机制。学生党员朋辈辅导活动要得到广泛认同并切实取得成效,必须形成一套工作流程,从党员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考核与激励,得到固化,以保障党员朋辈辅导员工作的传承,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党员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在学生党员中选出能担当朋辈辅导员的高年级党员,这部分学生党员对学校、学院、专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而且思想觉悟高,年龄相仿,容易与学困生沟通交流,特别是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经验去帮扶学业困难学生。二是加强党员朋辈辅导员的培训。加强党员朋辈辅导员的统一培训,提高他们开展朋辈辅导的能力与技巧。让学生党员在朋辈辅导过程中目标更加明确, 方法更加适当,并根据所对应的学业困难学生制订相应的辅导计划,做到学习、生活、工作、活动教育于一体,全面提升朋辈辅导的效果。学校和学院要邀请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老师和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定期地为学生党员朋辈辅导员开展心理咨询知识的培训,提高助人技能与技巧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完善激励和考核机制,建立规范的评价方式,坚持集中考核与经常考核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党员参与朋辈辅导活动的思想认识、工作业绩、帮扶过程的考核监督。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的方法,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朋辈辅导员可以在学校勤工助学的岗位或是评国家助学金时优先考虑,以帮助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也可在综合测评根据表现进行加分,在评选校级及其以上“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中予以优先推荐,以调动党员朋辈辅导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总之,学生党员朋辈辅导学业困难学生,是加强学风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和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吸引力,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对其进行丰富和完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武传钟 张萍.高校学业困难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及防范举措[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8)

[2] 许占鲁.论朋辈教育制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開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 (29):54.

篇10:党员干部联系帮扶困难群众制度

一、结对帮扶对象

以村(社区)为单位的困难群众家庭作为结对帮扶对象。

二、结对帮扶目标和原则

从四个方面做好结对帮扶,即每个贫困户家庭至少有一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党员干部上门看望贫困户每半年一次,每年给贫困户家庭送温暖至少一次,党员干部为每个贫困户家庭在“艰苦创业、安居乐业、完成学业”等方面至少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要按照因人而异、注重实效的原则,通过组织决定与个人选定相结合,形式多样地开展党员干部与贫困户家庭结对帮扶活动。

三、结对帮扶内容

1、认真学习、宣传、遵守、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自觉履行公民的义务,响应政府号召。

2、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庭,通过资金扶持、技能扶持等形式,帮助其增强“造血”功能;帮助帮扶对象增强致富意识和本领,开辟致富渠道,切实改善生活水平。

3、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自理能力的贫困户家庭,通过发动党员、群众出资、出力,帮助其改善生活状况,增强其生活信心。河东乡党员干部联系帮扶困难群众制度

四、结对帮扶形式

根据帮扶对象年龄、文化等具体情况和经济状况、居住状况的不同,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结对帮扶,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一个党员干部联系一户。主要适用于党员干部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扶贫帮困。根据党员的自身能力和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具体确定党员帮扶贫困户再就业的要求和自助创业的项目、达到的目标、脱贫的时限等任务。

2、几个党员联系一户。主要用于帮扶那些子女无法完成学业、无劳动能力、无生活自理能力的特困户。这些特困户,靠一个党员帮扶比较困难,必须由几个党员共同帮助,而且要考虑到党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工作能力,还要确定主要责任和起主要作用的党员。

五、结对帮扶要求

上一篇:集团品牌战略纲要下一篇:初期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