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三要素

2024-05-22

小说三要素(共11篇)

篇1:小说三要素

小说三要素及其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其作用,熟悉这类试题的考查方式与特点。2.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

【教学重难点】:总结小说三要素及其作用,掌握解题思路。

一、小说三要素,分析归纳小说三要素的作用

(一)情节

小说的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依据,人物的性格是在情节的推进和变化中完成并得到体现的,而作品的主题也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展现出来的。

开端 交代背景,铺垫下文。发展 刻画人物,反映性格。高潮 表现冲突,揭示主题。结局 深化主题,留下思考。1.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来看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同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一定的情节能够表现一定的人物形象。如《祝福》中祥林嫂再嫁时又是哭又是骂,后来听了柳妈的话后到土地庙里捐了一条门槛等情节,都充分说明了她是一个受封建迫害很深深的农村妇女形象。

2.从对其它情节、构思上来看

在开头的故事情节可以起到制造悬念、引人入胜,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在中间可能有过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作用;在结尾有可能交待故事的结局、照应上文、构思精巧(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等作用。

3.从对文章的主旨方面来考查,情节是为文章的主旨服务的。4.起线索作用

有时候,故事情节可起到全文的线索作用。如《项链》就是以“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谈项链”为线索的;鲁迅的《药》就是以“买药、吃药、谈药、药效”为线索的。

(二)环境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1.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在回答其作用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1)渲染故事气氛: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2)烘托人物形象:环境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故而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3)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4)暗示社会环境: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副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5)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3. 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

(1)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3)衬托人物心理。(4)象征和暗示。(5)交代人物活动场所。(6)展开、推动故事情节。(7)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

(三)人物

1.关于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的特征和内在的特征。外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外貌、衣着、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命运变迁等。

2.关于人物塑造的写作方法:包括两个方面,直接刻画和间接刻画。直接刻画是指对人物的外貌(肖像、衣着)、心理、动作、语言等方面直接描写以表现人物特征;间接刻画更多的是通过环境描写与他人的言行来体现、烘托、反衬人物的性格命运。

3.关于小说塑造人物的作用:整体上说就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主要包括:一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某种价值观、道德观或行为品行;二是通过人物的命运发展来反映某种社会现状,讽刺或揭露社会的不公;三是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某种主张或寄托某种情感。

4.关于人物形象地两个角度:一是从分析环境入手,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往往会烘托人物性格和暗示人物命运,社会环境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命运发展的根本原因;二是从分析情节入手,情节是人物性格、命运及其变化的载体,也是其具体的体现。

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以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篇2:小说三要素

对于小说.大家是不陌生的,它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反映社会生活。一篇小说最基本的构造,即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刻画人物——需要用到很多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夸张等等,重在把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当然,这还不作数,关键在于要把人物塑造成一个典型形象。刚开始写文时并不注意对人物的典型刻画,于是每个故事中的人物都相差不多,很难令人记得住。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必须将人物塑造得与众不同,否则千篇一律难有提高。

在刻画人物的时候,不需要面面俱到,抓住一两个闪光点即可。所谓闪光点,也就是这个人物所独有的特点。当然,这并不容易,文章写多了难免会有雷同。可是我们也可以做一些尝试,或者可以换个角度,或者可以换种方式,总之要写出自己的风格。其实很多时候,风格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即便是想改也改不了,那不如多花些时间精益求精。2.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故事情节——要完整,要生动,要明确。当然,最重要的是体现主题。

情节本就是为主题服务的,自然要紧紧地围绕主题。而情节精彩与否,便是故事是否能够出彩的关键。情节,必是十分特别和细致的,于是才会深入人心。

说到情节,自是应当谈谈细节描写。一个细节很难构成一篇小说,可它常常是一篇小说的引线或基础。细节种在精致醒目,忌讳数量上的庞大或者是描写上的粗糙。细节的选择只有靠作者自己的把握与创造,别人用过的细节再拿来用则会显得成旧,有时还会让人觉得十分牵强。

应该说小说是由一个个情节串起来的,可是不需要每个情节都刻画得入木三分,那样反倒失了味道。不如突出其中某些情节,功夫做得足些,这样便能给全文添上画龙点睛之笔。

3.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描写环境——重在典型,要充分发挥对于故事主题推波助澜的作用。“典型环境,一般指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即现实环境,也应该包括特定的种族环境、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等各种稳态的以及动态的大环境要素。”大致记得读到过这样的一句话。这句话将环境的丰富内涵体现无疑。

然后便是如何塑造环境的问题。当然,对于不同的故事来说,对于环境的要求也不同,不过总有一些相同之处。譬如说,环境的描写必须服务于小说主题,或者是体现人物性格,又或者是催化事件的发展。言下之意,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有很多,但是千万不要是完全与文章无关的。还有一些环境描写让人觉得可有可无,那么便该进行一些加工,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环境的描写中,可以运用一些缩放的手法。譬如说用寥寥几笔描写一处的人文,体现出来的兴许便是整个时代的人文。其实也就是把大的环境浓缩在一个小环境之中。反之也是一样。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方法。个人觉得,多读一些名家之作,十分有利于提高对于环境的典型刻画,可以吸收到一些自己原本没有的思想,是一种进步。

篇3:紧抓核心要素进行小说教学

一.研习典型环境, 做好学习铺垫

小说的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也可以称之为大背景和小环境, 大背景可以包括历史背景、思想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等;小环境可以是人物生活的场所, 自然景观等。但我们要注意的是, 无论是大背景还是小环境, 它们在小说中都应当具有鲜明的特点,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典型性, 是充分地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所以在小说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理清的就是背景, 尤其是大背景, 学生在了解背景的情况下才能对课文进行深度的研读。

《一个人的遭遇》这篇小说发表于1956年, 选入课文时又仅仅节选了后半部分, 小说前半部分的内容仅以前文梗概的形式展现, 学生对于大环境的理解并不一定能到位, 进而影响了他们对小说人物和主题的理解。在讲授这篇课文之前, 我让学生对课文的背景资料进行了搜集, 让他们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对小说的环境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为理解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略举几例:

1.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是苏联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苏联人以每个家庭牺牲一个成员的代价, 打赢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2.通过资料查阅, 了解到二战有56个国家参战。交战双方动用军事力量9000万人, 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 其中苏联伤亡约3000万人。

3.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发表后, 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无数的读者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而倾倒, 为主人公不幸的命运而动容垂泪。

4.这篇小说曾经倾倒了千千万万个读者, 小说在苏联广播时就令莫斯科大街上行人驻足聆听, 泪眼模糊;它传到我国后, 也使多少人泪飞如雨, 译者也是噙着眼泪翻译它的。

二.梳理故事情节, 研读感人细节

小说的外在形式是故事情节, 生动的人物, 深刻的思想都必须通过情节表现, 都必须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逐层深化, 最后产生主题的升华。阿·托尔斯泰在《什么是小说》中说:“一个适宜的情节能把所有的杂乱无章的思想、观察和知识组织起来, 而且常常在顷刻之间, 简直在几秒钟之内。”从阅读习惯来看, 一般读者阅读小说, 首先看的也是故事情节, 都有阅读故事情节的心理和阅读需求。所以, 我在《一个人的遭遇》教学中把梳理故事情节, 研读感人细节作为第二个步骤来进行。

在这个环节中我提出:“《一个人的遭遇中》中的‘一个人’有着怎样的遭遇呢?请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并找出情感起伏的词句”这样一个问题, 来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 并初步理清感情起伏, 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就完成了梳理工作。

一个人的遭遇:

成功逃回→妻女被炸→找到儿子→儿子牺牲→领养凡尼亚→出了车祸

情感起伏词句:

激动极了→穿心的痛→喜气洋洋→埋葬欢乐→心轻松变软→悲愁的心

梳理情节的工作完成之后, 自然就是研读感人细节了。为了调动学生研读的积极性, 我在这个环节设置了一个讨论问题:在这篇小说中, 最感动你的情节是什么?请先有感情地读出来, 再说说感动的理由。

通过这样一个环节的设置, 学生在讨论中对人物形象、小说主题有了初步的了解, 为下一步的深入探讨做好了知识和情感的准备。略举几例:

1.最让我感动的是“我”从集中营跑回来, 与自己部队里的人见面这一段。

小说里说:“我出来的时候, 激动极了, 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嗐, 再有, 老兄, 当我跟首长谈话的时候, 我的头好一阵习惯成自然地缩在肩膀里, 仿佛怕挨打一样。”这一部分告诉读者, “我”因为在被俘的两年里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 今天回到了自己的部队, 自己部队的同志、军官个个都亲切地跟“我”握手, “我”又受到了人的待遇, 所以十分激动, 而文中所说的人的待遇指的是不挨打、有尊严。“我”习惯性把头缩在肩膀里, 是在被俘期间长期挨打的结果, 是法西斯的暴力逼迫出来的, 这表现了德国法西斯对俘虏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

2.“我”回到家乡, 站在原来是家的那个大炸弹坑前的那一部分感动了我。

我走到我们一家住过的那地方。一个很深的弹坑, 灌满了黄浊的水, 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 像坟地一样寂静。战争让索科洛夫原来妻儿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的幸福小家变成了灌满黄浊的水、长着齐腰高的野草的坑, 让他的妻子女儿尸骨无存与他阴阳分隔。残酷的战争给了索科洛夫太多的磨难, 让他经受了太多的悲伤, 读到这里有种压抑的感觉。

3.索科洛夫去看牺牲了的儿子的那一段情节让我感动。

白发人送黑发人恐怕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之一了, 一个父亲, 在失去妻女之后本来把生活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令他骄傲的儿子身上, 可是在战争结束的那天, 在别人都开始准备新的生活的时候, 却要去面对儿子的战死, 这份老来失去唯一亲人的悲哀实在让人痛彻心扉, 这是一种所有希望都彻底破灭后的真正哀伤, 所以说“哀莫大于心死”。

三.总结人物形象, 切入深度解读

有了以上两个步骤, 现在再来解读人物形象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在这里, 我设置了一个填补题。

索科洛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在下列表述的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 来概述你的感觉并结合课文做解释说明。索科洛夫是一个的_______人。

学生通过讨论和补充, 逐步完善和丰满了索科洛夫的人物形象。

示例:

1.我觉得索科洛夫是一个有尊严的人。他被俘后, 仍保持着一个苏联军人的英勇与尊严。为了返回祖国, 他多次设法逃跑, 结果招致了敌人对他一次次的残害, 面对死亡的恐怖, 他英勇不屈, 最终俘虏了敌军少校, 冲过火线, 回到了自己的队伍。课文第一小节实际上也是他渴望尊严的表现。

2.我认为索科洛夫是一个对祖国和民族忠诚的人。国内战争时期他参加了红军, 卫国战争爆发, 年已41岁的他应征入征, 投身抗击德国侵略者的队伍之中, 把保卫祖国看成是自己的事业, 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甘愿承受一切磨难。

3.索科洛夫是一个坚强的人。在课文中, 索科洛夫经历了家园被毁, 妻女被炸死, 唯一的儿子在胜利前被德国狙击兵打死, 出了车祸失去工作等等一系列不幸的事情, 但他没有掉一滴眼泪, 这是他坚强的表现。

4.索科洛夫是一个富有温情的人。小说中索科洛夫对与妻子分手推了一把的回忆, 看望儿子尸体时“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与希望”, 在自己生活还没有走上正轨时收养了在战争中失去双亲的孤儿凡尼亚等等, 都表现了索科洛夫是一个富有温情的人。

经过这样一组讨论, 索科洛夫的人物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无需再做过多的讲解了。

四.抓住典型特征, 探究小说主题

我们常说, 分析小说要注意典型环境, 典型人物, 抓住了典型性, 也就抓住了小说的主题。在这一环节, 我问学生:“一个人的遭遇”, 真的仅指索科洛夫一个人的遭遇吗?学生立即就结合典型环境, 典型人物的分析找到了答案。

在这场战争中, 苏联人以平均每个家庭牺牲一个人的代价赢得了最后的胜利。索科洛夫只是千千万万在战争中遭遇不幸的普通百姓的缩影。

我接着又说, 如果战后, 国家要给索科洛夫授予英雄勋章, 并让他讲几句话, 他会说什么呢?学生的回答几乎把小说的主题全部表现了出来:

1.战争带给我们许多不幸, 不过, 一切都过去了!

2.战争让我们失去了妻子儿女战友, 今天我们更应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3.战争不再, 和平永存!

篇4:紧扣小说三要素教《爱之链》

一、在提炼情节中锻炼筛选信息的能力

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PISA的阅读素养,于2009年完善为“为了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增长知识、发挥潜能并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使用、反思书面文本的能力和对书面阅读活动的参与度”。借助概括课文情节的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准确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尝试组织语言表达内心感悟中,实现从语言文字出发,在回归语言文字的阅读锻炼。教学中,我相机抓住学生发言里积极的信息,启发他们再思考,重新表达,在反复实践中练习语文能力。如一学生在介绍课文情节时是这样说的:“乔依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辆车停在路边,一位老妇人坐在车里,原来是她的车胎瘪了。乔依立即下车冒着寒冷帮助她换好了轮胎。老妇人见乔依这么努力,很是感动,想给他一些钱。可是乔依却婉言谢绝了,他让老妇人以后也多帮帮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后来,老妇人路过一家小餐馆,就停下来准备吃点饭。这时,一位怀孕八个多月的女店主了虽然很是疲惫,却很热情地接待了她。老妇人觉得她很需要帮助,就悄悄地留了一点钱给她……”

学生有这样比较细致的认知,当是得力于已有的阅读能力。我们不能粗暴地认为他拎不清重点,而应给予鼓励和指导:“你对关注到了课文的每一个细节,真了不起!现在,你能不能再围绕三个人物,把他们之间的故事说得简洁一点?老师给你们充分考虑的时间。”有了这样的氛围,学生的思维更主动更活跃了,他们很快总结出“乔依帮助一位老妇人修车却不肯要她的钱”“老妇人看到怀孕的女店主生活艰难就留下钱给她”“女店主安慰失业了的丈夫乔依”这三个关联事件。这源于学生而又高于学生的练习,既是尊重,也是顺承,易让学生乐于挑战,在具体语言实践中对概括的要求和方法有进一步真切的理解,其信息筛选能力也得到锻炼。

二、在认识人物中习得细节玩味的能力

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大多通过细节描写得以实现。教学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进行细节的捕捉和玩味,会让学生走出就文字读文字的乏味,兴趣盎然地主动探究、积极交流、主动吸纳。

《爱之链》这篇课文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当事人不知道,读者全知道”。让学生带着“老妇人不知道”“女店主不知道”“乔依不知道”“我全知道”的话题,再次与课文亲密接触,并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样的阅读实践,在学生看来,简直就是再好玩不过的游戏,他们会表现得兴味盎然甚至乐不可支。

当你听到“老妇人不知道乔依在失业后心情很糟的情况下还在免费热情帮她修车”“老妇人不知道乔伊冒着寒冷干活,手脚都蹭破了”“老妇人不知道的是乔依家里很穷,而且妻子已经怀孕8个多月了”“乔依的妻子不知道来吃饭的老妇人刚刚得到自己丈夫的帮助”“乔依的妻子不知道老妇人正在关注谁需要帮助”“乔依不知道老妇人资助了自己的妻子”“乔依不知道妻子在受到帮助后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这些准确反映文本信息的个人见解,你会欣慰于学生已经真正走进了文本,与文本、与作者动情地对着话。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里,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不给学生明确的压力和困囿,而是让他们在自主探索、自由发掘的阅读氛围中自我发现,是真正地让学于学生,释放他们的灵动思维,实现新课标提出的“自主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目标。

三、在品悟环境中迁移寓情于景的形式

我们读小说,关注的主要是曲折生动的情节,有血有肉、具体可感的人物,而对另一个要素——小说中特定的环境描写,往往不加留意和品味。因此,在日常学生习作中也鲜有通过环境描写烘托背景氛围、衬托人物形象的描写出现。读《爱之链》,带着学生对开头“破汽车、黄昏、寒风、雪花”这些景物的玩味,会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凄凉”的味道,理解环境描写不可低估的衬托作用。这时,再让他们联系乔依真心真意无偿修车的细节画面,想象身处逆境的他仍能热心助人且不收分文,学生们定会受到真切的情感熏陶,重新审视自身并接受为人处事当有的乐观心境。在这番回味之后,再让学生品味“破餐馆”对描写“女店主”形象的作用,既对刚学阅读方式做了巩固,又再次理解和接纳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如果你再做个有心人,让学生想象结尾乔依醒来后看到的景色,在练笔写话中再次实践一下环境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那将会在学生认知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篇5:小说三要素

色彩的三要素,又叫色彩三属性,是指任何一色同时含有三种属性,即色相、明度和纯度,它们的特性与相互间的关系上题己阐述。色彩构成的三要素范围相对较大,其一是:色彩的光感要素,即色彩的明度,色相,纯度,其二是:色彩的开象要素,即色彩的形状、大小、位置、肌理;其三是:色彩的视觉心理要素,即色彩的冷暖、进退、轻重、厚薄、动静,是人的心理活动影响色彩感觉的结果,

色彩三要素在色彩构成中,主要解决色彩之间的色差大小与配置问题,关键之处是整体的、三者兼顾地使用。而色彩之间的关系、色与形之间的关系、色与质之间的关系、色与人的视觉心理之间的关系、色与美感之间的关系等等。

篇6:散文三要素

之于《庭院深深》,起初,只觉得它应该是一篇游记体式的散文,无非是记述到某地一游的所见所想。

再次细读,终于嚼出了味道——这就好

比一盘菜,仅看外表的颜色功夫,觉得不过尔尔;及至动箸一尝,放不下了,有麻,有辣,有咸,肴鲜,味正,一道菜居然激活了嗅觉、味觉、知觉等多种神经,不由得让人回味再三……

这些年,文学的纸质载体、虚拟载体等琳琅满目,国家级、省级、地级等等级别的各种文学载体,都在刊载文学作品,其中尤以散文体式为盛,写小心情、小得失者居多,不是说工作的郁闷,就是写生活的松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像普通的水滴一样,一旦溶入散文的大海中,瞬间就了无痕迹。

这样定性当下散文创作状态的原因,是因为散文文本同质化气息严重,没有个性色彩。

但是,如果溶入大海的不是千篇一律的水,而是人无我有的一滴墨呢?尽管一滴墨也有最终消弥的时候,但其历久性始终有了。《庭院深深》正是这样的一滴墨,它没有落在海里,而是落在纸上,有重量,有痕迹,往往令读者上心、留心。

一、《庭院深深》的历史元素

世界是立体的,意识形态的散文也应该是立体的。如果世界是一个平面,没有起伏,没有切割,无河无川,无山无水,无草无木,一眼望得到边,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说它美?

文章也是如此。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看山,不喜欢平淡(平坦)的,赏文,同样不喜欢平淡无奇的。这是多数人的共识。

《庭院深深》由“江苏笔会”入题,交待了“现代”元素,随后一个过渡,就深深地切入了历史,三维感出来了,立体感让人觉得其涵盖不薄,若非作者厚积薄发,实难做到进退自如。

具体而言,《庭院深深》一文中的历史元素,有武进赵继鼎一家由盛而衰的叙述,有钱名世人生跌落的轨迹演变。作者把一趟常州之旅所看到的遗迹,通过联想这种写作手法,“连线”到了深厚的历史之中,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而不是停留在感观的表面。因此,作品《庭院深深》才显示了非常的厚度感与凝重感。

二、《庭院深深》的文化元素

生活是世俗的,吃喝玩乐,构成了人在世间的基本活动内容。一座深宅大院,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府,但细细探究,生活在深宅大院内的人,他们的后面存在着封建的礼法,存在着各种枷锁对人性的禁锢。《庭院深深》却把禁锢与抗争、郁闷与向往等等文化元素巧妙地赋予了庞大而明晰的叙述。

“在众多的房间中,最隐蔽之处要数小姐居住的西厢。这是一个绯红色的地方,一本《西厢记》打湿了多少公子小姐的泪水,又给多少西厢小姐带来幻想。”青果巷、青云坊的景物,向作者提供了思考古代女人地位的平台,作者由此把笔触深刻地锲入了封建文化现象——从缠足到婚姻组合等。一种畸形的人生和家庭的审美观念,导致了女人这个群体的集体式牺牲,封建时代的礼教,已经成了中国这个国度羞于启齿的伤痕。作者叙述、议论、抒怀兼用,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憎。这种驾驭散文的能力,使得一篇可能陷入平凡普通的文章顿然增色。

当下的散文,创作手法进步了,但另一个现象却充斥着文本:精神退步、良知缺席、道德匮乏,平常心下的真性情看不见了,而小资情趣、市侩脸嘴却粉墨登场,让散文在整体上成了一种为时代按摩的词汇堆积。不是这个时代不需要有深度有见地的作品,而是近年急功近利的写作状态造就当下的浮躁与敷衍,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悲哀,而《庭院深深》却充满了时代精神的新鲜活力。

三、《庭院深深》的人性美

散文思想的高度来自作者认识生活的高度,这是真言。作者叙述历史人物钱名世、赵继鼎,是站在今天的时空角度叙述的,是一种“冷叙述”,但其中包含的人性“热度”却溢满字里行间。

“然而,就算是通过层层选拔,最终官高权贵,但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年代,他们稍有不慎,皇帝的一句话,照样可以让最有名望和权势的家庭烟消云散……”这种“冷叙述”里,我们感觉到作者对一个时代的历史性评价,感觉到人性的光辉闪耀在一个一个的文字中间,张扬着人性的关怀,这种“冷叙述”还有力地揭露了封建时期政治和司法的腐败。

“夕阳从巷子一头斜斜地照过来,把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窄窄的巷道顿时成了一条时空隧道,好像能让人走得很远、很远。”读着这样的句子,“人性”这个很空乏的词汇一下子就跳出具体的味道来,“历史”也因此而不绝如缕地牵扯出来了,建筑的、婚姻的、科举的、仕途的,可谓应有尽有。因批判而凝重,因思辩而理性,因融合而逸情,应该是《庭院深深》的成功之处。

《庭院深深》的感人之处还在于它的启承转合。文字的跳跃牵扯着读者的目光,追随着作者沉重的步伐,走进现实的常州、走进尘封的历史,使人切身感受到了深宅大院内的画面再现:西厢的情深怨长、东厢内的家规族法、大院中的尊尊卑卑……

篇7:猪场管理三要素

一、种猪管理是中心

据调查,目前有80%的猪病发生在产房和保育阶段,有专家提出“母猪关键8周管理”和“初生定乾坤,断奶决胜负”等管理理念,充分说明最容易被忽视的母仔猪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决定整个猪场的经济效益,种猪的管理异常重要。

1、消毒隔离是关键点

猪传染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猪。消毒的目的就是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从而有效地控制猪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目前很多猪场消毒流于形式且效果差。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猪场或猪舍门口无消毒池或消毒盆。

(2)消毒池(盆)无消毒液,成了摆设。

(3)消毒池(盆)长期不更换消毒液。

(4)消毒不按程序,流于形式。

(5)消毒时间和消毒液数量不足。

(6)消毒过程中存在许多死角。

(7)不及时隔离病猪,乱扔或出售病死猪。

实践证明:谁的消毒到位,谁的猪就养得好。消毒到位的工作重点是:

(1)建立并执行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

(2)猪场(猪舍)门口必须建消毒池(消毒盆),每3天更换一次消毒液。

(3)认真按消毒程序操作(清除—冲洗—干燥—消毒—空舍)。要有足够的消毒时间和消毒液剂量。

(4)高度重视消毒死角(如漏逢地板、饲料槽)的消毒。

(5)对售猪用具(如装猪台、栏、台称)和售猪人员一定要严格消毒。

(6)发现病猪先隔离再治疗,禁止乱扔和出售病死猪。

2、饲养管理是重点

饲养管理的重点应放在环境管理上。有人总结为“谁把握了温度,谁就把握了猪群”,足以证明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其管理重心应放在:

温度管理

俗话说:“猪怕冷,肥猪怕热”。据实际调查,北方地区每年因冻死、压死和饿死的仔猪比例高达30%左右。仔猪许多疾病也是因温度不够而造成。规模化猪场一定要舍得投入,采用空调、地暖、电热板、红外线灯、保温箱等保温设备,有效解决冬季仔猪防寒保暖问题。特别是冬天晚上更要加强饲养员巡圈制度,重点注意夜间温度。夏季高温天气,一定要采用比如水帘降温、房顶喷水降温、通风、带猪消毒降温、增加早晨夜间喂食、饲料中添加抗热应激药物(如小苏打、多维电解、维生素)等综合措施,有效防止母猪乏情、返情、流产、死胎、育肥猪增重缓慢等现象发生。

通风管理

每年的秋冬季节是猪各种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时期,主要原因是许多猪场不能解决有效通风和保温的矛盾,舍内有害气体严重超标,再加低温潮湿,整个猪群免疫抵抗力下降,稍有风吹草动(不良应激),立刻诱发疾病。

采取对策:

(1)针对各猪场和自身实际情况,安装使用通风设备。(2)冬天适宜选择在晴天中午通风。

3、营养管理是核心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饲料成本要占全部成本的60%左右,充分说明饲料选择的重要性。目前许多猪场在饲料选择和使用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有:

(1)选择饲料只重价格不关心质量。

(2)不按标签上的标准配自配料,任意改动。

(3)母猪饲料单一(只喂玉米粉+麸皮+米糠)。

(4)饲喂饲料不对号入座。

这样造成的后果是猪只营养达不到生长、生产需要,机体抵抗力严重下降,稍遇不良应激,立时引发疾病。“把猪病养出来” 就是这个道理。从人的保健和中医的角度出发,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之说。这里的“食补”就是给猪群提供全面丰富的营养“口粮”,猪只才有强壮的身体和抵抗力,也才能抵御病原的侵袭,减少疾病发生。

4、记录管理是支撑点

养猪的风险是疾病死亡和行情叵测。疾病死亡可以控制,行情却无法主宰,我们关心行情的同时,更要学会算账。这就是许多猪场常采用的“记录管理”模式。

通过认真的记账和算账,自已才知道在整个养殖周期中:料肉比、钱肉比、发病死亡率、防疫费、医疗费、人工水电费等,各种成本和收入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反复算账,自己才会重视每个管理细节,降低猪场隐性浪费,真正地向细节管理要效益。为什么同样的猪种、同样的饲料、同样的行情,有的人赚钱,有的人赔本?答案就在于:算账和不算账。

5、饲养员管理是基础点

篇8:网络微型小说创作中地域文化要素

(1) 网络微型小说有利于及时反映地域文化

近年来, 微型小说得到快速发展。除网络技术要素外, 微型小说的读者很可能就是未来的作者。能够及时满足读者和作者的心理诉求是这种文学形式深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其作者群庞大, 社会身份差异大、来自不同地域, 存在地域文化、方言等诸多差别, 构成了及时反映地域风土人情和时代风尚的微型小说的创作基础。

(2) 反映地域文化使网络微型小说更具艺术魅力。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 有着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这为微型小说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介绍一个地域的文化传承和历史变迁都是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通过作品艺术加工, 突出地域的风土人情, 使地域风情典型化, 是艺术创作的重要路径和发展要素。由于微型小说作者群庞大, 十分有利于深入挖掘各个地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不容置疑, 越是突出反映社会生活的地域性特征特点, 越能展现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 促进网络微型小说健康发展的现实条件

(1) 青年创作群体是网络微型小说发展的生力军

仅从网络文学作品看, 青年创作群体十分活跃。他们往往是社会生活的主流、生活辐射面广, 情感丰富、思想也最为活跃。促进青年创作群体关注地域文化, 多鼓励他们创作更多的带有地域风情的作品, 这会对微型小说的持续发展起积极作用。

(2) 读者和作者间的交互是网络微型小说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网络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这为繁荣微型小说创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回想起没有当今网络技术的时代, 中、长篇小说十分盛行, 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夜晚阅读长篇小说是一些人的主要业余爱好和休闲活动。而今人们业余爱好多为网络游戏、或者是QQ群、微信交流信息。由于现代生活压力大、节奏快, 所以人们更喜欢省时、省力的消遣活动。微型小说发展是符合现代社会公众的心理要求。

微型小说有更加广大的群众基础, 人人都可参与型小说创作, 人气旺。信息时代的读者身份是双重的。读者不仅需要阅读文学作品、而且需要表达心理诉求。这为微型小说创作提供了动力。特别是网络为读者和作者的交流提供了快捷方便的互动平台。

(三) 网络微型小说要以地域文化为阵地, 弘扬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

(1) 网络微型小说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

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极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激变, 影响了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对许多社会现象认识不够深刻。造成网络微型小说内容不够丰富且有浮躁气 ;多为追求时尚、迎合大众心理 ;有的则内容低俗、肤浅 ;有的只是抨击时弊、忽略了作品本身的艺术性 ;忽略了人物刻画的文化要素、区域文化特点, 使典型化人物刻画千篇一律、缺乏独特性和个性化。

挖掘中华文明的功夫不够深, 社会变革的浪花没有激荡更多的历史文化沉淀, 无法体现微型小说的社会使命 ;缺乏深刻教育和影响民众的健康的思想感情 ;文学反思能力不足。创作群体多元, 背景复杂。很难形成稳定的价值系统, 优秀作品不多、乱象多。

(2) 网络微型小说健康发展需要对其文学创作规划

网络微型小说发展迅速, 不仅体现在作品数量上, 而且内容繁杂。但是缺乏经典作品展示, 更无作品分类。不利于其健康发展。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管理规划。建立专门的管理、培训、讲座、调研和评论、奖励等活动的电子信息平台, 分区域、分门类定期进行网络微型小说的文学研讨活动, 促进网络微型小说的繁荣。

(3) 网络微型小说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当今多元文化影响下, 青年创作群体思想活跃, 也有脱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象。例如对中华文化中的“文明”的理解不够透彻。“文明”的价值观念是十分宽泛的、深刻的。它不仅体现在言谈举止上、还体现在对事和人的理 解方式上 ;既有历史、文化因素、也有文学、艺术素养因素。不同民族和地区对文明的人际上的认知也存在差异。作品以反映这种差异性立题本身就很吸引广大读者。一是现代商业和消费主义文化隔绝了广大读者们接触优秀的历史文化所 沉淀的“文明”。二是中华“文明”本身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一位有见识和素养的读者和作家都肩负着弘扬中华“文明”的责任和义务 ;使我国网络微型小说健康发展。

(4) 开发社会资源鼓励优秀网络微型小说

社区常举办摄影展、文艺活动, 却很少见网络微型小说作品展。网络微型小说只是个人情感疏导的渠道, 没有走进社区, 没有形成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所以迫切需要不断加大鼓励优秀网络微型小说创作力度。扩大奖励优秀作品的活动规模, 深入到广大读者的社会生活中去。

积极鼓励作品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品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和故事情节、历史文化背景有机结合, 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

加强文学创作的评论系统建设, 深入研讨网络微型小说创作的社会效果和艺术性。对网络微型小说的评论系统建设, 能够起到正确引导读者和作者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利于社会和谐、安定 ;有利于提高大众的文学素养和艺术品位 ;有利于大众提高认知水平和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文艺心理学》朱光潜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王晓路等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篇9:聚焦小说三要素 寻找解读新视角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和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与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是解读文本的立足点。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小说在塑造人物、演绎情节和营造环境时的艺术表现,寻找解读的视角,深入细致地阅读鉴赏小说,感受作品所展示的社会现实生活,领悟作品的主旨,并最终实现语文课程标准对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即对作品中的感人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

一、理清梗概,寻找情节的焦点

情节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旨的依托。因此,教师应该立足整体,宏观勾勒,理清情节的来胧去脉,获得对人物的初步体验,找到深入探究人物的突破口。凡是优秀的小说,往往以跌宕起伏的故事、出人意料的情节和突变转换的场景震撼读者的心灵,引发人们的思索。读小说重情节,才能真正走进故事,只要走进去,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个丰富的世界。

《安恩与奶牛》一文篇幅短小,情节也不复杂。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嘈杂的牲口交易市场,因为这头牛太好了,问津者络绎不绝,想高价买这头牛,但她都坚决拒绝了,引发了人们的气愤和不满。为了消除误解,安恩最后说明了真相:因为她的奶牛太孤独了,带它来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散心。读完这个故事,使人觉得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就是安恩老妇人为什么坚持不卖牛的悬念,直到最后的说明才让人恍然大悟,也出人意料。寻常的人物,寻常的故事,使这篇文章本来平淡无奇,但正是安恩这一始料未及的动机和举动,安恩和她的奶牛才让人觉得不同寻常。这是引发人们读后思索的情节焦点,这是读后留给人的最初的情感体验的触发点,从老妇人带孤独的老牛到牲口交易市场与同类相聚,让它散散心的举动,读者可以获得对老妇人的初步认识:她性情善良,有一颗关爱动物的爱心。小说以引人入胜的情节为窥视老妇人的世界打开了一个新视窗。

二、剖析形象,提炼人物的人生精髓

好的小说中总是有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形象,总有一个具有独特的人生遭遇和命运的形象。因此,解读小说文本,应该剖析人物形象,读出人物的人生经历和生存状态,体会出人物的心理情感和生命需求。读懂小说中的一个人,也就认识了生活中的一类人,也就读出了人物形象深处作者所隐藏的思想情感。小说的解读应以人物形象为中心,借助人物形象的人生经历,看懂社会的一个侧面,探寻生活的本质。

小说以安恩带老牛散心的新奇故事,将读者的视角聚焦在安恩这个独特的老妇人和老奶牛身上,她们是小说的焦点。安恩是一位年迈苍老的清贫又普通的乡下妇人,穿着整体显得相当“旧”,却是很干净,木屐的后跟虽被磨平,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她悄悄地站在牲口交易场一边,打着毛袜,旁若无人,安闲得很。在“熙来攘往”、“嘈杂喧闹”的交易市场,安恩给人留下了一个单薄而寂寞的身影,人们看到的是苍老孤单的老妇人紧挨着一头孤独的老牛的情景,给人一丝凄凉之感。

安恩的老奶牛与交易市场中的牛的处境截然不同。它虽已上年纪,可是却是一头很好的牲口,毛色鲜亮,是一头健壮结实的奶牛。由此可以想到,平时安恩是怎样地悉心照料着这头牛,在自己相当贫困的境况下,仍然想方设法关照奶牛,给奶牛以关爱。在安恩的眼中,这头老奶牛俨然是与她相伴多年的朋友,陪伴她度过了漫长而孤寂的岁月,老牛与她相怜相伴,成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的一部分。安恩为了不让奶牛孤单,无奈带它到集市上。

实际上,安恩也很郑重地对待此次外出,她精心着装,“也许是故意要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她站在那里,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也不时抬头看看身边熙来攘往的入群”,从此可以看出她内心里也希望获得人们的留意和关注。然而,实际得到的只是人们的责备和误解,最后只能在人们困惑不解的目光中仓皇地走了。这样的结局不禁让人感到悲凉,老牛可以得到安恩的精心照料,但却没有人如同她关爱老牛一样关心她,弥散出“谁怜一片影”孤寂之感。

三、鉴赏环境,挖掘故事的情境

小说中的环境为情节而创设,也为人物而设计。它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境。从社会历史的大环境,审视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可以加深对小说的时代意义的理解,使小说的解读更加深入。

小说独具匠心地将故事安排在“喧闹嘈杂”、“熙来攘往”的牲口交易市场,精明挑剔的商人和“穿着血迹斑驳的罩衫的屠夫”自然眼中只有可以获利的奶牛,决不会关注一个苍老而孤单的安恩。作者借助这个典型的环境,展示当时的社会实景。《安恩与奶牛》创作于20世纪初,西方工业革命即将完成,商品经济飞速发展,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一个贫困的乡下老妇人带牛到集市上散心,这与一心想买牛的商人们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买牛的商人一心想着如何赚钱,根本无暇顾及一个乡下老妇人的孤独的处境。小说将安恩放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更给人一种沉重之感。

四、融合要素,探究小说的主旨

在从三个角度分析文章之后,将小说文本解读的体验加以整合,能获得更完整、更深层的感悟。

安恩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彰显的是她的人性的高贵和大爱,也显露了安恩与奶牛的相依相怜的窘境。安恩的世界里只有她的孤独的奶牛,奶牛的世界里也只有寂寞的安恩。作者企图用安恩到熙攘的集市上来寻找孤独慰藉的失败的经历,呼唤人性的回归,唤醒人们,使他们对身边如同安恩一样的人给予关注,希望人们也像安恩一样心怀大爱,给冷漠的现实世界带来心灵的温暖和慰藉。作家约翰尼斯·延森用冷峻的视角,再现了现实社会的底层平民的生存状态,他用自己广博的胸襟关注民众的命运,通过表现对人类未来的忧虑,唤醒人文关怀。

篇10:企业经营三要素

版本很多,但是切身的体会更多地偏向于以下三点:

一、用对的人。实在太关键了!这又涉及到一个企业的体制及机制问题,用对人了,十有八九能成事,相反?毁掉你的所有!

二、走对的路。人间正道是沧桑,有几个人没有因为自己的不坚定而选择了与愿想偏离甚至背离的路继而后悔过?太多了,坚持走正道,即使有所代价,结果一定是好的;

篇11:摄影外景三要素

随着人们对自然、个性化婚纱照需求的增加,影楼摄影师拍摄外景婚纱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但很多摄影师总不能准确地找到外拍的切入点,比如选景、人物的摆位、构图等,也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入手才能把外景婚纱拍得更加自然和多样化。(本溪婚纱摄影)

外景婚纱的拍摄一般包含以下三个要素,一是选景,二是人物站位和构图,三是画面的合理性。外景婚纱照的质量高低,从上述三点就能看出区别。因此,要想成功拍摄外景婚纱,摄影师一定要认真对待这三个要素,并不断磨练自己的拍摄技艺。(本溪婚纱照)

一、选择景点和景位

如果你选择的一个景点能够在180度范围内拍到三个不同的景位,还能将全景和近景都包含在内,那么你的选择是成功的。以这组外景图片为例,我选择的这个景点既能拍海的全景,也能拍近景,还能转角过来拍摄旷美的郊野景色。这种选景方法是拍摄外景婚纱的切入点,也是一条捷径,很实用。(本溪艺术照)

二、人物站位和摄影构图

如果一个摄影师缺乏站位布局的经验,那他拍摄的照片形式就会很单一,也不易创造出与景结合的自然情态。如果学会了婚纱摄影的前后站位、交叉站位、双并站位及拉开站位,那所拍摄的内容和形式便会大大丰富起来,随之产生的构图变化也会大大增加,摄影师在拍摄时的调度信心也能逐步增强。这是创造外景婚纱照的画面丰富性的重要环节。(本溪写真)

三、画面的合理性

如同电影的分镜头一样,一组外景婚纱的照片之间要有连续性,要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动作、情态的组合要有合理性,一是人与景结合的合理性,即构图特色;二是双人动作组合的合理性,即男士的动作形态是否能与女士的相搭配,并且看上去要自然、贴切。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一组动作的表现丝毫看不出摆拍的痕迹,而是像在动态中抓拍的一样(本溪情侣照)。

1.在晴天加少量云彩的天空条件下拍摄外景婚纱照,有利于表现画面的空间感。

2.拍摄海景婚纱的采光原理:一切海景采光都要围绕人脸部的亮度和海面亮度的一致性展开,两者稍有偏差,会造成两种可能:一是人脸亮,海景暗;二是人脸暗,海景亮。这两种可能都是我们拍摄海景时要尽量避免的。这几幅海景照片,我都采用顺光拍摄,人和景均值曝光。

3.在海边拍婚纱,一般会采取低角度拍奔跑,中高角度拍全景,并在画面中按人的比例和空间透视原理体现出海景的特点。有两种特殊的可能,一是将人做下沉式构图所形成的海景表达,二是从人与人的夹缝空间所获取的海景表达。这两种都是常用的海景婚纱照的构图方法,由于达到了人景全获的双重表达效果,客人的接受度相当高。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小说三要素】相关文章:

硫化三要素05-10

短线操盘三要素04-07

浅说色彩三要素11-11

有效教学三要素05-10

猪场管理三要素05-17

英语阅读三要素05-17

地图三要素介绍05-20

语文课堂三要素06-07

三要素法实验范文06-01

儿童声乐教学三要素08-08

上一篇:浙江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实施意见下一篇:描写父母的优美语句阅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