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描写母亲

2024-05-14

古诗词中描写母亲(通用9篇)

篇1:古诗词中描写母亲

描写母亲的古诗词大全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别老母》 【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十五》 【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岁末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母别子》 【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慈母爱》【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篇2:古诗词中描写母亲

短歌行

朝代:唐代

作者:王建

原文: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迟,下山疾。百年三万六千朝,

夜里分将强半日。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短歌行,无乐声。

思母

朝代:宋代

作者:与恭

原文: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燕诗示刘叟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篇3:论古诗中的空间描写

一、转换视角

时间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的表现。在现实时空中, 如果不断的改变观察的视角, 方位感就会被打破, 形成一种新的时空关系。

(一) 散点透视

在古诗写作中, 诗人变换不同的视角, 构成了更为广阔的时空, 表达了极其深邃的意境。

试看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 清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宗白华《艺事杂录》中引郭熙《林泉高致》说:“太乙近天都”自上而下, 山势突兀, 清楚明了, 是高远;“连山到海隅”冲淡飘渺, 是平远;“阴晴众壑殊”从前到后, 重峦叠嶂, 气象万千, 是深远。诗人从不同角度为我们展现了终南山壮阔的图景, 多角度的展示使得山势更加的雄浑, 突出了动感和层次感。

(二) 时间落差

时间落差主要是指时间的改变而造成视角的不同

如陆游的《示儿》, 弥留之际, 万事皆空而国忧不已, 盼它日北定中原以慰英魂。时间的不同造成了时空的落差, 此身将去的无法释怀与统一全国的坚定信念交织在一起, 把对国家生死存亡的关注提升到了超越生死的高度, 使其传唱千古。

二、时空转换

(一) 同一时间内空间的转换

即在同一时间内展示不同时空发的事情。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洲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诗人通过想象, 在同一时间内写了三种月夜的不同空间境界:一是诗人苦吟的长安月夜, 二是妻子独守的鄜州月夜, 三是全家团圆的月夜, 三种月夜境界叠映交错, 意蕴深厚, 家庭的温馨, 夫妻间的感情完全从这一抹清辉中倾泻而出, 令人无限神往。

(二) 同一空间时间的转换

即表现不同时间内同一时空发生的事情。

如崔护的《题城南壁》:“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灿烂的季节依旧, 花木扶疏, 碧草掩映的门户如昨, 但门中那位少女却不知了去向, 在同一空间内强烈的反差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人世沧桑, 物是人非的怅然。

(三) 时空的同时转换

即展现时间和空间一起变化。

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时令的对比, 场景的转换, 凸显出作者的心里:离家远役, 亲人离散, 但面对外敌的侵略, 仇恨的怒火已经冲淡了乡思。《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一朝永别, 十载萦心, 对窗垂泪, 念千里外孤坟茕茕。时空的转换抒发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挚思念。

三、时空跳跃

在时空处理上打破了时间的顺序性和持续性打破了空间的伸张性和广延性, 按照诗人主观情感对时空进行切割, 然后重新组合, 所以出现了时空的大跨度跳跃。

如李白的《行路难》:“金尊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把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中道出了世事艰辛, 充满了政治上遭遇挫折的抑郁不平之感。空间上由黄河到太行山, 象征了人生途中的艰难险阻和事与愿违。时间上由现实世界跳跃到周朝姜尚晚年垂钓遇文王之时, 再逆接商朝伊尹曾梦乘舟过日边而被商汤启用之时, 表达了诗人宏大的抱负和坚信理想会实现的信心。

四、时空互化

(一) 时间的空间化

时间是抽象的, 但诗人能够从事物的细微变化中感受到时间的存在。时间在古诗中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直接标出来, 一种是通过空间的变化表现出来, 即时间的空间化。汉乐府《江南》:“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用空间东西南北的变化来暗示时间往复, 表现出绵延千古、生死不已的恋情。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通过五个空间地点的连续, 贯穿了作者一生的眷恋。

(二) 空间的时间化

即在时间的变化中表现出空间的变化。《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通过客观时间的短暂和主观时间漫长的对比, 暗示出相爱的双方对空间的隔离不可忍受的心态。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三年。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以夸大的时间距离来强调空间距离所造成的思乡之情。

五、时空的泛化

即在诗中的时间与空间不能确定为何年何处。这里的时空被抽象为一种宇宙意识, 去呈现人类的生存状态, 阐发人生的哲理。将本来有时空观念注入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后超越了原来的时空。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以“月”为主体, 写出了它升起———高悬———西斜———下落的全过程, 时空感很强。进而诗人由月而悟出人生哲理, 揭示人类生存状态时便超越了时空。在这里, 江水、人和月均被泛化, 不能确指, 它只是指向了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这一矛盾极其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这里的超越时空, 只是局部性的, 暂时性的超越。在诗的最后, 诗人又返回现实时空, 书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时至宋代, 诗歌中表现的超越时空才有了质的变化。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作者通过对江水与明月变与不变的议论, 表现了作者面对政治的冷遇, 能以老庄思想为精神支柱, 排解内心的苦闷与悲伤, 保持开朗的胸襟和达观的生活态度

摘要:古诗在时空关系的表现上有其特殊的方法, 如转换视角、时空转换等。本文将就以上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古诗,时间,空间

参考文献

[1]萧涤非.《唐诗鉴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李达五.《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12.

篇4:古诗词中景物描写的表现技巧

[关键词]古诗词;景物描写;鉴赏;表现技巧

景物描写,描绘的是自然万物的声、色、形、态。空山之白雪青松,尽显境之静谧;江中百舸游鱼,毕现境之生机。当诗人以丹青妙手的独到眼光观察景物,以淡雅浓丽的笔调描摹景物时,自然景物便幻化成优美的文字,以仪态各异的形象承载着诗人的感情,喜怒哀惧之情跃然纸上,动人心魄。尽管诗人们运用的表现技巧有所不同,但最终都是以景物来表情达意,恰如异曲却同工。古诗词中描摹景物常见的表现技巧如下。

一、以色彩渲染意境

采用最富张力和最能符合自己心境的颜色进行描画,以渲染出强烈的氛围,从而达到抒情表意的效果,似乎是诗人们偏爱的技巧。鲜妍明媚的色彩往往表达欢快热烈之情,晦暗阴冷的色彩通常表达伤感悲戚之情。冷暖色调的巧妙运用淋漓尽致地传递出了诗人们的内心情绪。

如贾至的《春思二首》(其一)“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草色嫩绿,柳色鹅黄,桃花娇红,李花胜雪,色彩分明,搭配和谐,不仅在直观上引起读者对色彩的联想,而且增加意境美,生动形象地展现如画春光,表达作者欢快的心情。

二、多角度表现特征

自然景物总以其千变万化的姿态呈现出变幻多姿:飞瀑湍流磅礴,明月清风静谧,黄莺杜鹃婉转。当诗人以或远眺、或近观、或谛视、或静听的不同视角欣赏眼前之景,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等多种手法展现景物的特征时,变化万千的景物中也就溢满了诗人的独特情怀。

元散曲家周德清的《塞鸿秋浔阳即景》写道:“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靛。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声来如线。”此曲写的是浔阳一带的秋景,由近处长江水写到远处黛色淮山,由低处山水江帆写到高处晚云新月和飞鸿,高低远近天上地下,尽收笔端,生动活泼,形象细腻,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画面。

诗人描写景物时也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既能以静写动,以动写静,还能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从变化中尽显景物特征。

三、虚实结合拓意境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实际情景与回忆、联想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开拓意境、深化主题的艺术效果。可以说,实景是虚景的引导,虚景是实景的升华。

比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一二句写实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梅花落》曲调;三四句写虚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天山。此诗虚实结合,抒写将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凄清的意境中渗透了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衬托对比抒衷肠

对比与衬托是诗词中的常见技巧。情随事迁,情随景移,面对眼前衰败或繁盛之景,人们通常会引发出相应地伤感或喜悦的情绪。于是眼前景物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落于笔下即通过景物描写来正面衬托诗人情感。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写了钱塘湖早春之景。西湖水涨,水色天光,黄莺欢快鸣唱,燕子啄泥筑巢。西湖边嫩草如毯,白沙堤垂杨拂堤。诗人面对早春的西湖,想起自己在任时的政绩,欣喜之情难以自抑。西湖明媚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然而,为了突出内心的愁苦或愉悦之情,诗人有时也用看上去具有相反情绪的情景来作衬托,借助情景的不协调形成鲜明的反差,达到强化情感的作用。

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字面上写了梦中往昔的繁华:游上苑时的浩大声势,和煦的春风,皎洁的月光,鲜艳的花朵。而现实处境只字不提,却通过梦境的繁华来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越能反衬出梦醒后现实的浓重;对旧时繁华的眷念越深,就越能反衬出亡国后的凄凉。

优秀的诗歌字字如珠玑,值得细细品味。出色的景物描写更是珠玉成串,读之如珠落玉盘,赏之如暖玉生烟,引人遐思联翩。在赏析诗词时,除了关注叙事和抒情外,尤为值得关注的便是景物描写了。当读者能用以上手法去理解景物描写时,景物的妙处便能进一步凸显出来,古诗词这颗明珠也将更加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 周正旺

篇5:描写母亲的古诗有哪些

《游子吟 / 迎母漂上作》——(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别老母》——(清)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思母》——(宋)与恭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唐)孟浩然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

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

《凯风》——(先秦)佚名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慈乌夜啼》——(唐)白居易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母别子》——(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燕诗示刘叟》——(唐)白居易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墨萱图·其一》——(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岁暮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短歌行》——(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迟,下山疾。百年三万六千朝,

夜里分将强半日。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短歌行,无乐声。

《慈母爱》——(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邶风 凯风》——诗经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豫章行》——(唐)李白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三军鬓成斑。

《忆母》——倪瑞璿

河广难航莫我过,未知安否近如何。

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

《送母回乡》——(唐)李商隐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谁氏子》——(唐)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西上辞母坟》——(唐)陈去疾

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

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

《将归旧山留别孟郊》——(唐)鲍溶

择木无利刃,羡鱼无巧纶。

如何不量力,自取中路贫。

前者不厌耕,一日不离亲。

今来千里外,我心不在身。

悠悠慈母心,惟愿才如人。

蚕桑能几许,衣服常着新。

一饭吐尺丝,谁见此殷勤。

别君归耕去,持火烧车轮。

《十五》——(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篇6: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

字数:2517

字号:大 中 小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一语道出了景物在古诗词中举重若轻的地位。古诗词中写景的妙词佳句如点点繁星,始终闪烁在读者心头,让人回味无穷。理解赏析这些写景的妙句,有助于学生把握作品内容,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对中2012年省市中考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景物描写的考查角度不尽相同,也各有侧重,中考古诗词景物描写常见题型:

?摇

一、景物描写类

中考导航

描绘画面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诗化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真题回顾

【宿迁市】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摇【注】 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陕西省】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2)后两句诗中的“莫嗔”“ 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

方法攻略

一、明确答题思路

1.找出古诗词中的景物;2.借助想象和联想,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画面。

二、注意要点

1.要正确理解诗词,抓准诗词中的主要景物,用流畅优美的语言再现诗中的图景画面;

2.在忠实于原诗词的基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画面的意境。

3.用生动的词语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等);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如欢快愉悦、忧愁伤感、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等)。

二、意境鉴赏类

中考导航

这是一种常见的题型。在古诗词中含有作者情感的景物也称为意象,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作者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对意境的鉴赏,主要有以下三个命题层面:

1.“是什么”即有哪种或哪些意象,意境?

2.“怎么样”意象,意境的具体特点是什么?

3.“为什么”意象,意境的意义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真题回顾

【衡阳市】

浣溪沙

苏?摇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词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临沂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题目。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方法攻略

一、明确答题思路

a、描写诗词中的景物; b、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景物的特点如:清冷寂静、雄浑壮阔、萧条冷落等c、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二、注意要点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如杜牧《泊秦淮》的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就构成了一种意境、朦胧的烟雾笼罩着寒冷的秦淮河水,冷冷的月光覆盖着水边的沙岸,诗句中有四个意象烟、水、月、沙它们由两个“笼”字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群。画面凄美而迷蒙,衬托出诗人凄凉哀伤之情,杜牧这句诗的意境,就是借助这些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三、炼字类

中考导航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原则,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真题回顾

【佛山市】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下列各题。

舟行

【明】吴承恩

白鹭群翻隔浦风,斜阳遥映树重重。

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

【注释】 ①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寺方。?摇②挂龙:夏季由积云强烈发展而成的积雨云,顶部向上突起作峰状可塔状,云底乌黑色,民间称为“挂龙”。

(1)首句中的“翻”字极富表现力,凸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从“闲倚船窗看挂龙”中你看到怎样的诗人形象?

方法攻略

一、明确答题思路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注意要点

炼字类题型,我们首先要了解哪些类型的字词是平常试题中经常出现的字词,它们各有哪些特点,又有哪些作用。

1.抓动词,因为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诗歌中的诗眼,古人在创作、欣赏诗歌,十分注意咀嚼字词。

2.抓形容词,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 “直”和“圆”字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抓名词。名词在古代诗歌中主要表现为一些典型的意象。在抓名词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那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因为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句中共写了九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本联纯用名词组成诗句,将九种景物作意象的叠加,如一个个特写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4.抓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作用是基本相同的: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四、表达技巧类

中考导航

此类题型直接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设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掌握。由于“表达技巧”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所以回答此类题目,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考查所给诗句。一般来说,不必面面俱到,应选取诗句最突出的一方面作答。如果题干中要求必须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方面来赏析,则应结合诗句来作相应的分析。

真题回顾

【济宁市】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有哪些?表达了诗中“山客”怎样的心境?

【盐城市】

登岳阳楼?摇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 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1)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

(2)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

方法攻略

一、明确答题思路

1.指出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中具体词语作分析。

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感情或揭示了什么道理。

二、注意要点

鉴赏古典诗词中表达技巧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其妙处,也就是分析其表达效果,体会其对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现主旨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对各种重要的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熟练掌握,做到成竹在胸。

1.常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等。夸张: 突出本质特征,放大观点感情,强化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2.常用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多种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3.其它方面:对比映衬、渲染烘托、乐景写哀、联想想象、虚实结合、象征等。

篇7:古诗词中描写春天的诗句

古诗词中描写描写春天的诗句 描写春天的古诗和描写春天的好词好句 1、春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春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3、春花惆怅东栏一株雪,古诗词中描写描写春天的诗句 描写春天的古诗和描写春天的好词好句

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10.春 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春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春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3、春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4、春夜——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5、春水——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6、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7、春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8、春景——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9、春游——东风知我欲山 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10、春思——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11、春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2、春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3、春梦——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14、春恨——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

15、春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① 春风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唐·李白《春思》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唐僧·志南《绝句》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唐·武元衡 《春兴》

② 春雨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船撑出绿荫来——宋· 徐俯《春游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③ 春水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④ 春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雄《寒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唐)——《竹枝词》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唐)——《钱塘湖春行》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 巩[宋]——《咏 柳 》 ⑤ 春鸟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春水春满池,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啼春声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⑥ 春山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 李华《春行即兴》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唐 丘为《题农父庐舍》 ⑦ 春游

东风知我欲山,吹断檐间积雨声。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⑧ 春游湖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 ⑨ 春 宵 [北宋]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描写春天的诗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前两句形容花色红,柳絮素。后两句谓日色渐长.春色淡远,唯听鸟雀调嗽,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唐 杜甫《春运》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燕支:胭脂。荇:荇菜,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唐 杜甫《曲江对雨》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萱草: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漏泄:透露。

唐 杜甫《腊日》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唐 杜《远怀舍弟颖观等》

春城而色动微寒

唐 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朝:早晨。

唐 杜甫《清明二首》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阳和:春天的和暖之气。唐 钱起《春郊》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汀:水岸平地。

唐 戴叔伦《苏溪亭》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半;多数。未匀:参差不齐。唐 杨巨源《城东早春》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唐 张籍《春别曲》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此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描写。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唐 韩愈《春雪》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绝胜;远远胜过。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芳菲:美盛的花草。唐 韩愈《晚春》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韩愈《感春五首》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唐 杜牧《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一夜风:一夜春风。唐 王涯《春游曲》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飒飒:风声。唐 李商隐《无题四首》

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 唐 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唐 丘为《题农父庐舍》

不觉春风换柳条

唐 韩滉《晦日呈诸判官》:“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觉春风换柳条。”

篇8:中国古诗中音乐描写的认知研究

古典诗歌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奇石瑰宝,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它讲究艺术美。诗人词人们常常使用借代、比喻等手法将那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意象写得有声有色, 使读者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借代和比喻

Lakoff (1987) 将比喻和借代并列为理想认知模式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的两个结构原则, 可见其对比喻和借代的认知作用的重视程度。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中三首“摹写声音至文”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唐·韩愈 《听颖师弹琴》、唐·白居易《琵琶行》) 的分析, 从认知的视角对其中关于声音部分的借代和比喻进行提炼和拓展, 并尝试概括出一些结论。

三、三部古典诗歌中的借代

(一) 部分代整体。

|这是一个我们在日常语言中频繁运用的借代原则,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指称本体事物。

(二) 材质代整体。

“吴丝蜀桐张高秋”句中“吴丝蜀桐”是吴地之丝, 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上等材料。“吴丝蜀桐”指箜篌选材的考究, 用高贵的发声体代指琴声的美妙, 写物即写人写声, 收到“一箭三雕”的功效。

1.零部件代整体 (形式代内容) 。“二十三丝动紫皇”句“二十三丝” 《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 胡乐也, 汉灵帝好之, 体曲而长, 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 用两手齐奏, 俗谓之擘箜篌。”这里是用竖箜篌的二十三根弦代指箜篌, 进而暗指李凭弹奏箜篌的琴声;“丝篁”、“大弦”、“小弦”、“弦凝绝”、“四弦一声”都是用组成乐器的部分零件来代指乐器, 进而暗指用该乐器演奏出的声音时粗时细, 错落有致, 时而激昂, 时而顿挫;而“铁骑突出刀枪鸣”中的“铁骑”和“刀枪”则是用铁蹄代指战马, 武器代指战争, 赋予诗句以质感和动态感。

2.典型动作代整个事件。“轻拢慢捻抹复挑” 中“拢”、“捻”、“抹”、“挑”, 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这里用典型动作代指歌女演奏琵琶动作连贯娴熟, 技法高超, 想必这样的一双巧手演奏出来的音乐也一定曼妙无比;“湘娥啼竹素女愁”句, 据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 葬于苍梧, 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 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素女”也是传说中的神女。《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 悲, 帝禁不止, 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作者由琴声的千回百转牵引出幽怨哀伤的愁绪, 借神话典故中典型人物的典型动作来加以描摹, 令人感同身受, 不禁动容。

(三) 景点代城市。

“十二门前融冷光”中的“十二门” 指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 共十二门, 这里作者用城门代指整个长安城。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 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 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 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 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 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

(四) 典型代一般。

它反映的是我们惯于用某事物的典型成员指代同类事物中的其他非典型成员。原型论认为一个范畴由其典型成员及其他成员表现出来的与典型成员的家族相似性来界定。原型论在语言表达中的体现就是我们常用典型来指代非典型。

这三首作品中也有体现这一原则的例句, 但他们通常表现为一种变异模式, 即“神话中的人和物代现实中的人和物”、“非正常典型代非正常非典型”:

1.神话传说中的人和物代现实中的人和物。“二十三丝动紫皇”句中的“紫皇”, 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 这里用来指人间的皇帝, 因其都在所辖地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琴声连天上的皇帝和人间的皇帝都为之动容, 极言琴声的美妙动听。

2.非正常典型代非正常非典型。“石破天惊逗秋雨”句中的“石破天惊”是女娲炼石补天的非正常现象, 这里通过大胆想象, 用突破常规的思维来形容乐声忽然高昂激越, 如石破天惊般引得天上下起了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这几句均写的是非正常现象, 我们仿佛看到了李凭正在云雾缥缈的海上仙山中向神仙展示他的绝技, 那位传说中最善于弹箜篌的年老的女神成夫人也不得不为李凭的绝技所倾倒甘愿向他学习;甚至连江海中的“老鱼瘦蛟”们听了这美妙的音乐也乐不可支, 不顾自己的年迈体弱, 随着这优美的乐曲在水波中翩翩起舞了!多么奇特的想象, 多么强烈的反差, 不愧是“鬼才诗人”的手笔。正是通过对正常现象的非正常描写才使我们得到如此强烈的情感震撼。

3.特征代本体。用某事物的特征来指代本体也很符合人类的认知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记某物常常只会记住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特征, 并用此来代表该物, 这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李凭箜篌引》中“老鱼跳波瘦蛟舞”句, 用水中常见的水波来代替水, 使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鱼跳出水面泛起阵阵涟漪的生动画面;再如《听颖师弹琴》中“浮云柳絮无根蒂”句的“浮云、柳絮”, 现实生活中, 我们论及一些飘忽不定的事物时经常会用到这两个词, 这句就是用它们来代指声音的飘渺轻灵。

四、这三部作品中的比喻

抽象概念为具体事物。这一比喻概念属于Lakoff&Johnson (1980) 所定义的本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 , 即将事件、行为、情感、思想等抽象概念视为具体、有形的物体或物质, 以便对它们进行指称、量化、分析和讨论, 这一规则也是建立在我们日常生活经验之上。

(一) 琴声是自然界或人类熟悉的声音。这是最常见、最易想到的方法, 以声音写声音, 以常见、熟悉的声音写抽象、间接的声音。如“昆山玉碎凤凰叫”、“昵昵儿女语”、“喧啾百鸟群”、“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四弦一声如裂帛”等句, 琴声是玉石破碎声、男女情话声、禽鸟鸣叫声、布帛撕破声等各种自然界中的声音, 或我们概念中熟悉的声音, 使我们能够相对容易地想象到演奏时琴声的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

(二) 琴声是各种流体。这一隐喻概念的形成基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凭自己的经验能够感知到琴声是连续的、波状的这一现象, 就像自然界中的各种流体一样, 如三首诗中“空山宁云颓不流”、“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银瓶乍破水浆迸”句, 声音被投射到空中云朵的飘动、冰冷泉水的流滞、银瓶水浆的迸出上, 使声音可感可触, 极富动感。

(三) 琴声是物体间的撞击声。这一隐喻概念源于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形成的这一事实, 而在听音乐时我们也可以感知到音阶的跳动转换, 节奏的快慢起伏, 就像什么东西掉在一个面上又被不断弹起。如《琵琶行》中的名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是利用了我们的这个体验, 将琴声投射到大珠小珠上, 用珠子在玉盘上跳动的声音来喻音阶的跳动, 真是形象又别出心裁。

摘要:本文从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比较了借代和比喻的差异, 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三首经典诗歌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唐·韩愈《听颖师弹琴》、唐·白居易《琵琶行》) 中的借代和比喻进行了分析, 并归纳出几点规则。

关键词:修辞学,认知语言学,古典诗歌

参考文献

[1].谭学纯, 濮侃.沈孟璎主编.汉语修辞格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倪宝元.修辞手法与广告语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4].高远, 李福印.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5].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6]. (清) 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

[7]. (唐) 杜佑等点校.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8]. (元) 李衎著, 吴庆峰, 张金霞整理.竹谱详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

篇9:古诗词中描写母亲

当然,古代诗词中不乏肖像描写的成功之作,如李白的《嘲鲁儒》中的四句:“足着远游屐,昔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鲁儒脚上穿着远游时的鞋子,头上戴着方正的帽子,慢吞吞地沿着直道行走,未起步已扬起灰尘。幽默、诙谐,生动地勾勒出了腐儒的肖像。再看温庭筠的词[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词中的“小山”或谓眉妆名,称“小山眉”,晚唐五代,此样盛行。“金”或谓唐时妇女用金箔剪成的眉际妆饰,称“额黄”。“鬓云”为鬓边下垂的黑发,女子鬓发卷曲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出鬓发轻扬之状。“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蛾眉”,形容女子长而美的眉毛。整句凸出一副娇慵的女性面貌。下片的“ 花面交相映”:“花”指鬓边的簪花;“面”,指女子美丽的容颜。“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新”,指初上身的衣服;“帖”,指花饰盘绣在衣服上;“绣罗襦”,是有刺绣的妇女丝织短袄;“金鹧鸪”,指罗襦上的描金的鹧鸪,亦如鸳鸯,取其成双成对之意,诗词中多用做爱情的象征。

但是,诗词中人物的艺术魅力,并不仅仅在于成功的肖像描写。诗词,是形象的艺术;更是抒情的艺术,在人物的身上,蕴含着诗人和词人的深挚感情。在一些小诗中,这种感情往往只赋予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具体活动,从而揭示出人物的神韵,特别是他内心的情愫。先看下面两首小诗:

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中写人物活动,只用了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但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抿合无间、融为一体。

于鹄《巴女谣》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小诗中的人物是位牧牛的巴地少女。夏末秋初,夕阳西下,烟霭四起,江上菱叶铺展,随波轻漾,一个天真伶俐的巴江女孩,骑在牛背上,她一边牧牛,一边亢声唱着家乡的山歌《竹枝词》,留连忘返。日暮了,仍不愿回家:“天晚了,怕什么,回家的路儿我记得,只要看见伸出木槿篱笆外面的大大的芭蕉叶子,那就是我的家了!”

透过小小的“剪影”,展现了她勤劳、聪颖、勇敢、自信的性格。

再看两首小词:

蝴蝶儿,晚春时。阿娇初着淡黄衣,倚窗学画伊。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无端和泪湿胭脂,惹教双翅垂。

——张泌[蝴蝶儿]

六张机,行行都是耍花儿,花间更有双蝴蝶。停梭一晌,闲窗影里,独自看多时。

——无名氏[九张机·其六]

这两首小词中人物都是女子。前者说,晚春时,阿娇在窗下画蝴蝶,画着画着,她觉得似曾相识,由画样上的蝴蝶,想起了往日花间里双飞的蝴蝶:今昔不同,时地各异。于是,眼泪禁不住掉了下来,湿了画幅,把画上的蝴蝶弄坏了。后一首说,一位妇女手巧,织出了新花样,花儿朵朵娇艳,花间蝴蝶双飞。这时她“停梭一晌,闲窗影里,独自看多时”,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

这两首小词都只写了她们刹那间的思想活动和短时间内的感情波澜,形体、外貌,以及其他方面,一句话也没有说。就是说只写了她们生活中的一个小侧面,小镜头。但是,透过这些“剪影”,我们不是可以想象出她们的“全影”来么?

诗词里的人物,有时虽是一个投影,却给人留下耐人寻味的印象。试看苏轼的[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上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易逝,佳人难见的小词。它写一个人在暮春漫步,偶然听到笑声而惹起来烦恼。上片写红花凋谢、青杏初结、紫燕轻飞、绿溪绕舍、柳絮飘扬、芳草无边的春末夏初景象,充满了“流水落花春去也”之感。下片以行人情思为笑声打动之行为的关系来展现。墙里墙外,布设出极有意趣的生活场景。墙里秋千高荡,佳人笑声飞扬,闻其声之柔媚,想见其人之婉丽。这就使“墙外行人”心荡神怡,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墙里佳人”并不知有“墙外行人”,荡罢秋千,翩然离去,“佳人”笑声渐失,“行人”烦恼倍增。佳人笑,行人恼,多情为无心所搅动。这真是笑者自笑,恼者自恼。但仅这一投影,却有无限情味。很显然,词人于伤春惜春中,自然有“早生华发”的意味;而佳人难见,“多情却被无情恼”,正是他怀才不遇,政治失意的写照。

李冠的[蝶恋花]与苏词很相似: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这首词和苏词一样,也是写一个人在春夜漫步,偶然听到笑声而惹起来的烦恼。本来,春色宜人,但春色也恼人。当没有“触媒”引起的时候,觉得青杏、燕子、绿水、淡云、微月、桃杏都是美好的。后来当被“墙里佳人笑”和“笑里轻轻语”挑拨起感情的琴弦时,原来潜藏着的暗流就浮漾而出了。李冠词里的人物,也只是一个投影,不过把笑语后惹起的烦恼说的如此具体:“人间没个安排处”,不如苏词含蓄好。

诗词中人物,不用象小说那样精雕细琢,但手法高超的作家,只用几笔浅浅的勾勒,就能给人以如见其人的感觉。当然,关键在于作者对生活和人物必须有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孙碧波.新编唐诗三百首例释[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张秉戍.历代词分类鉴赏辞典[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

[3]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4]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5]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上一篇:我的青春岁月初三作文下一篇:2010xx乡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的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