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2024-05-13

班级文化建设调查报告(通用8篇)

篇1:班级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安塞县第二小学课题组李渊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基于我国目前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落后的反思

长期以来,学校文化大多以学校层面的统一部署、统一干预为主,很少触及班级个体和学生个性,因此往往产生“绝对统一”、“整体划一”的班级环境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课程文化,以这种文化为载体的德育明显缺少针对性、主体性,也不能保证可持续性,更谈不上有特色。这类“千班一面”的班级文化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班级之间存在的差异,使教育工作有效性大打折扣。基于此,我校力求通过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探索一条班级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二)基于本校办学理念下的特色班级文化追求

我校确立了“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特色活校、质量强校,文化润校”的办学理念,在学生管理、班级建设、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并深刻认识到学校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优秀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班级特色文化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是学生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所以构建特色班级文化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张扬,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建设特色班级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就成为了我校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改革发展的方向。

二、课题的界定

(一)小学班级: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孩子们成长的沃土,实现梦想的乐园,是他们个性的发源地,也是孩子们实现社会化和个性化的重要环境。

(二)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指在班级师生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为班级大多数学生所认同的一套价值体系,是一个班级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凝结起来的共有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

(三)特色班级文化:所谓特色班级,具体说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夺之不走、移之不像”的班级特性和优势。其内涵主要体现在:1独特的指导思想;2独特的知识切入点;3独特的文化视角;4独特的文化载体;5独特的感染

途径;6独特的感悟方式;7独特的情感体验;8独特的行动实践;9独特的管理手段;10独特的评价制度。班级特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撑点、落脚点,是一个班级独特的发展风貌。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意义

(一)研究目标

1.学生层面:通过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唤醒并激活学生的潜能与本性,从而培育学生自觉意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班级层面:通过建设有特色的班集体,形成有独特性和优异性的班级文化。

3.年段层面:通过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交汇、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年段文化。

4.学校层面:通过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研究,形成德育特色,推进学校自觉文化生成,促进学校文化底蕴的积淀。

(二)研究意义

(1)导向性。班级文化不仅影响学生个体的行为,也影响班集体的行为,而且引导着班级发展的方向。

(2)驱动性。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形成催人向上的心理氛围,成为班级和学生发展的驱动力。

(3)规范性。班级文化代表大多数班级成员的价值取向,正确的行为具有规范效应,起着调控作用,影响学生的行为模式。

(4)渗透性。班级文化对德育的影响不同于灌输,它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情景中,在影响方式上就具有一个潜移默化的渗透性。

(5)凝聚性。良好的班级文化像一块磁铁,学生通过班级和谐的心理氛围,良好的人际交往,受到鞭策和鼓舞,强化道德认同感,增大集体组织的强度。

(6)激励性。班级文化倡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的审美情趣,优秀的人格品质,形成一种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无疑会激励学生努力进取。

四、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主要通过班级名称、口号、标志的确定;教室的图书角、黑板报、班级活动展示栏等布置和使用,在这些感性认识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

2.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主要通过由师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班

级成员精细分工,学生自主管理的班级精细化管理模式,形成民主的、有效的、便于实施的特色制度文化。

3.班级思想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主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活动、轻松活跃的文体活动、增长见识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受到影响和教育。

4.班级行为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探索学生文明礼仪、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五、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措施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在行动研究法的过程中,辅以实验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及文献资料法等。

(二)具体措施

班级特色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正如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对学生施加影响,在加强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中,我们计划以“五创设”为具体措施,即:

1.营造独特班级文化氛围,创设班级物质文化。

2.逐步形成个性化规章制度,创设班级制度文化。

3.以班级特色名称、口号、标志等为载体,创设班级精神文化。

4.以国旗下的德育课堂为契机,创设富有时代性、实效性的班级德育课程文化。

5.开展丰富的班队活动,创设独具一格的班级活动文化。

六、本课题的研究工作进度:

(一)理论研究:(2013年9月—11月)

1.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组成员对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资料进行广泛阅读,结合实验要求进行专题培训,明确班级特色文化的定义。

2.调查分析:对学校目前的班级文化建设进行调查分析。

3.规划课题: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对课题进行规划设计,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制定并论证实验方案,完成课题申报、立项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12月)

按照课题方案和实施计划开展课题研究,做好实验的活动组织,资料整理,数据收集与处理等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5年1月—9月)

汇总材料,整理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编印论文集、案例集、图片集。

七、课题预期成果

1.近期成果——全面总结我校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开展独特性的各类班级活动,形成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2.中期成果——搜集有关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资料,结合前期研究成果,探索出具有特色的活动模式;

3.远期成果——以活动为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载体,形成良好育人环境,形成师生实验的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编印图片集、论文集、案例集等。

篇2:班级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在对“小学能使我产生心灵震撼的班会课”的选择中,有1/3多的学生认为没有出现过,1/3多的学生认为有过一次,20.66%的学生认为有过二次及以上。这表明作为班级活动文化的重要阵地的主题班会,在撒播精神文化、培养学生精神品质的过程中,没有引起学生刻骨铭心的记忆,起到震撼人心的教育作用,其教育的实效性、持久性值得我们思考。进入高中以来,一个班集体组织过多次主题班会,却没有给学生留下太多的心灵震撼,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在德育工作中的一种遗憾。因此,建设班级活动文化,无论是对于优秀班集体建设、还是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还是学校德育工作来说,都是当务之急。

(二)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分析出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心理需要,但从上述一系列的数据中,我们清楚地发现目前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是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 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传统色彩重而新课程意识淡薄,班主任不能深深意识到班级文化的重要作用,同时缺乏新课程理念,没做好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角色转换,没有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作用。

2. 班级文化停留在基本的物质环境建设上,缺乏警示性的、鞭策性的、引导性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文化,学生得不到言语的鼓励,缺乏目标的感召,班级缺乏人文精神的浸润和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

3. 班级缺乏师生共同形成的班级目标、班级公约、奖惩规定等规章制度。在这种班集体里,学生缺乏规章制度的强化训练,难以形成责任荣誉感和价值认同感,班级难以成为一个自制自律的班集体。

4. 班级缺乏各种活动文化,学生缺乏参与、合作、竞争、体验、感受的过程,缺乏品尝成功的机会,学生就难以形成团结、向上、互助、友爱、自立、自理的心理品质,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

5. 师生间不能真正做到尊重、理解、宽容、平等;生生间缺乏团结合作、公平竞争,因此班级缺乏缺乏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

6. 班级文化内容传统、单一,班级文化缺乏个性化的,开放性的、充满生命力的特色文化。

笔者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好几年,但我们老师的理念没有跟上,尤其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理念落后,没有尽快地做好角色转换。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师生关系是主从型,而不是平等型,在我们的现实教育中,更多的是老师要学生做什么,而没有更好地关注学生需要什么,因此在班级文化失去了师生间的和谐、失去了个性化的班级特色文化。另一方面,尽管我们的教育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现实的应试教育,向学校要成绩,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导致学校教师一味追求成绩,没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去,没有更多的精力走入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精神世界,从而来培养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等人文精神。

四、建议与对策

在实践中,我们应着力于以下几方面的班级文化建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

1.净化班级环境。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地创设合理、洁净、有序的教室环境布局,要充分利用教室现有布局的特点,经常通过对教室实物布局的调整,对教室清洁卫生的管理,引导学生自主创造良好学习心理的硬环境,形成健康的情绪体验,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2.美化人文环境。教育工作者要落实让墙壁说话的设想,通过写唱班歌,提炼班训、班风、学风、选摘名人名句、学生语录上墙等形式,让学生的奋斗目标、金玉良言成为班级的每天一页,以学生的话鼓励学生,以学生的目标感召学生,让标语、奖状、警句激励学生,使学生受到熏陶和启迪,让人文精神润物细无声,使责任感、荣誉感充满班集体的每一个角落。

3.优化人际环境。师生人际关系、同学关系永远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主题之一。在教师中,需要形成尊重理解学生,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习和文体活动。教师要培养亲和力,在课堂上,需要培育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愉悦的互动中,感受文化和技术魅力。要记住“教育中的一切都应该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铸性格”,要主动与学生积极交流,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4.强化制度环境。让学生学习讨论学校的规章制度,在校纪校规的框架内,拟订班规班约,使学生成为班级规章制度制定、执行、维护的主人。班级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志,必须要通过强化训练、即时督查、友善提醒,所以要让制度上墙,成为学生眼前的诫语。让制度成为文化,让文化感化学生心灵。

篇3:班级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农村中学。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调研法

根据研究在网络及书刊查阅了大量有关班级文化建设的书刊, 作为本课题的理论支撑和借鉴。

1.2.2 交流法

对各校班主任进行了交流。

1.2.3 问卷法

根据研究目的, 设计调查问卷, 发放问卷调查200份, 问卷调查采用会议公开, 现场收回的方法198份, 收回率99%, 有效问卷198份, 有效率99%。

2 研究与分析

目前, 在农村中学班级文化, 主要开展大扫卫生、办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工作。

2.1 班级文化建设现状

2.1.1 班级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 在调查的200位教师中, 83.5%的被调查人对班级文化建设, 只仅仅做了打少清洁卫生、黑板报、简单主题班会。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内容单一。这些情况不利于班级文化建设。

2.1.2 传统观念强, 科学意识淡

调查发现, 目前大多数班主任用传统的模式管理班集体, 85%的班级无班名、班规、班徽、班歌、班训、班干部名单、课代表及小组长等制度, 班级文化建设多为空白, 没有标准, 还不够完善。

2.1.3 参与班级文化建设时间

在调查中, 一学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次数和内容, 少和简单。每学期1次。给予班级文化建设的时间不够。

2.2 影响班级文化建设的原因

农村中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起步晚, 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发展空间小, 档次不高。影响农村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老师的理念没有跟上, 尤其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理念落后, 没有尽快地做好角色转换;受传统意识的影响, 师生关系是主从型, 而不是平等型, 在我们的现实教育中, 更多的是老师要学生做什么, 而没有更好地关注学生需要什么, 因此在班级文化失去了师生间的和谐、失去了个性化的班级特色文化;尽管我们的教育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但现实的应试教育, 向学校要成绩,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 导致学校教师一味追求成绩, 没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去, 没有更多的精力走入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精神世界, 从而来培养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等人文精神。

3 建议

3.1 思想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灵魂

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 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陶冶学生的情操, 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另外优美的教室环境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

3.2 制度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导向

管理工作中政策、制度和措施有极强的思想导向作用, 因制定政策制度必须严格、规范、按章办事、一视同仁, 不能时紧视松, 可有可无。不然最后会影响整个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和整体任务的完成。总而言之, 管理工作的综合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是促进班主任思想政治建设、促进学校各项任务顺利完成的有力保障。

3.3 人际文化——班级文化建设源泉

师生人际关系、同学关系永远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主题之一。在交际活动中, 要持友好、公正、谦虚、真诚、宽容、的态度, 不斤斤计较, 不为琐事烦脑;不计较个人恩怨, 不纠缠历史老账, 对曾经反对多自己并被实践证明是反对错了的人也能不计较;整个班级人际文化要要求学生学会交往, 善于交往。教师自身素养的不断提高, 也必能赢得同学们的信赖, 乐于与同学交往。

3.4 家校文化——班级文化建设载体

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加强“家校”文化共建。开办有亲和力、有实效性的家长学校, 为家长送去正确的教育指导方法、前沿的教育信息, 使他们看到教育的方向。此外, 配合班级活动, 请来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 使“班级文化建设”触手得到延伸, 促进“家校”共建。

3.5 环境文化——班级文化建设必备

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 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陶冶学生的情操, 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另外优美的教室环境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

参考文献

[1]谭英海.略论班级文化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当代教育科学, 2003 (10) .

[2]周勇.我国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及展望.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 (3) .

[3]班主任实用“百宝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

篇4:班级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关键词]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成效思考和注意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40082

班级成长的动力与成功,关键在于班级文化建设。本文结合校情,从班级实际情况出发,就增城区派潭镇第二中学(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进行跟踪调查研究,谈两方面体会。

一、主要成效

古诗句有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班级文化也具有潜在性和隐形性。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绩。

1.明确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

通过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验研究,学生对理想前途、人生观、思想道德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意识到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要想跳出落后的农村,改变命运,知识是必不可缺的关键要素。所以,短时间内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拼搏进取的氛围,更令人欣慰的是无形中形成了文化的沉积,明确指引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思想品德、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的班风。再加上形式多样、与时俱进的文体活动,优雅舒适的学习环境,明确持续地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让学生如鱼得水一样,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遨游,孜孜不倦地吸取新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凝成了积极向上的班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提高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全天下的班主任都希望自己所带的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是形成精神境界、道德水平和业务技能的催化剂。开展与时俱进的文体活动,例如,校园田径运动会、诗歌朗读比赛、镇级文艺会演、校园十大歌手等等,定能让班集体空前团结。形式多样、朝气蓬勃的各种文体活动,对学生来说,使他们发挥了特长,展示了才华,学会人际交往,得到鞭策和鼓舞,提高了自信,培养了荣誉感;对整个集体来说,增强了向心力,形成了和谐融洽、团结进取的学习氛围,增强集体的责任感,从而提高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3.减少了辍学生

我们学校的生源绝大部分都是落后农村山区的学生,隔代教育问题普遍存在,因受到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再加上学生基础差,产生厌学现象,甚至是退学。开展形式多样、朝气蓬勃的各种文体活动,对学生来说,相当于自己憧憬第一个儿童节,空前热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这些文体活动,让学生发挥了特长,展示了才华,体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感觉,填补了家庭教育的空白,提高了自信,培养了荣誉感。认同学校是乐园,班级是温馨的家,师生情同手足,进而顺其自然地接受知识,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吃得饱,不至于辍学,最终减少了辍学生。

4.师生情深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所谓“亲其师”, 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具体表现为融洽的师生关系,它是学生能否乐意亲近教师教育的条件。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朝气蓬勃的各种文体活动,使“师道”与“生道”融洽和睦,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和睦的生生关系,既拉近了学生与班主任的距离,增加教师的亲和力,又树立了班主任的威信,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二、思考和注意

在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和条件限制,我也有做得不完美的地方,现提出思考和注意的方面。

(一)物质文化方面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实现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的远大目标。”物质文化属于硬文化,它是进行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教室环境的布置是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在实际操作中,应结合班级情况,思考和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与众不同的班级特色

特色是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千篇一律,则不能称其为班级文化。要使学生在走进教室的同时,情不自禁地感慨:啊!这就是我们班!与众不同的特色班级!以班级为自豪。使其他人走进教室深切地感受到焕然一新,脱胎换骨。因此,班主任要结合班情,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以学生为主体,愿望为前提,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创造力,制定班级理想、目标、情趣和追求,突出体现农村初中班级文化的影响力与凝聚力,并以此收到陶冶和教育的效果。

2.制定远期理想和近期目标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方向比努力重要,因此,班集体制定远期理想和近期目标是不容置疑的,否则一切行动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东碰西撞,永无出头之日。所以,在教室醒目的位置悬挂、张贴简洁理想和目标,让全体学生能够时刻看到,分秒反省,自勉、自律、鞭策和鼓舞。当然,最好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在公平、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制定有可行性的远期理想和近期目标。对于远期目标,一锤定音,锲而不舍地奋斗;对于近期目标,可分阶段实施,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最终实现远期理想。

3.教室环境的布置

教室环境的布置是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所以,在日常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点。(1)体现人性化的设计。例如,设置建议箱、互助栏、荣誉区等等。设置建议箱,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就班级文化建设交换意见和建议,在全体师生的监管下 共同交流思想、管理班级。荣誉区,让学生能发挥特长、展现才华、提高自信,丰富班级文化。(2)凸现艺术氛围。教室是学习的场所,必须有能体现农村初中学生特色的艺术氛围。(3)忌铺张、浮华、凌乱。教室环境的布置,讲究和谐简约、雅致整齐、质朴大方,切忌铺张、分散、浮华、庸俗、凌乱,以至于适得其反,使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产生离心力。

(二)行为文化方面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行为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体现,班主任应根据班级实际,以学生为主体,愿望为前提,千方百计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动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项活动。通过形式多样、朝气蓬勃的活动,尽快凝成与时俱进、齐心协力、精诚进取的班级精神。在具体实践中,班主任一定要练就“三头六臂”的功夫,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树立威信,这样班级文化才会游刃有余,活灵活现,丰富多彩。

(三)制度文化方面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文化建设是否落实与执行,关键在于制度。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统帅,要想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仅凭班主任的一臂之力在阵前挥刀弄剑、摇旗呐喊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以学生为主体,愿望为前提,创设适合班情和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班级制度,为营造民主平等的优良班集体奠定基础。

(四)精神文化方面

苏霍姆林斯基在《全面发展个性的培养问题》中写道:“学校作为拥有高度教养和文化的基地,缺乏集体的多样的精神生活是不可思议的,缺乏个性丰富的精神生活也是不可思议的”。由此可见,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处在灵魂和核心的地位。

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的目标,主要是为了精神文明建设。离开班级精神指导,物质文化建设再出色也是虚有其表,制度文化建设再完美也是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的韩非说过:“不明察,不能烛私”。通过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跟踪调查研究,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说,在成长与成才、教育与学习等方面起到难以估量的决定作用。为提高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水平,发挥班级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升.苏霍姆林斯基主体参与思想评析[J]. 外国教育研究,2000(6).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3]李璟.试论课堂环境的影响及优化[J].甘肃科技纵横,2010(5).

[4]谢华.关于班级文化之育人功能的实践初探[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2(2).

[5]肖继勇.打造班级特色文化,营造良好育人环境[J].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2(23).

[6]王俊山.情感支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提升的途径与策略[J]. 教育导刊(上半月), 2014(10).

[7]伍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篇5:关于中学班级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摘 要: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和前沿阵地,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班级文化直接影响着学生在班级的生活质量,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水平,影响着学生以后的生活质量和生命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建设优秀的班级文化,高密市康庄中学通过开展“建设积极的班级文化,提高班级生活质量”的课题研究,努力营造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文化氛围,提高班级生活质量,让班级成为学生学习的集体,让班级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本文撰写的内容就是高密市康庄中学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通过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建设,即个性化的班级建设目标的提出以及相应的班级物质文化的创建,班级个性化管理制度的拟定,以及富有特色的班级活动的开展,形成了生机勃勃、灵活且具有创造精神的不同的班级风格和良好的班风,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在和谐的班级生态中获得充分发展,让班级成为学生学习的集体,让班级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成为学生个性成长的集体,成为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集体,让班级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班级文化

调查报告

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和前沿阵地,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班级文化直接影响着学生在班级的生活质量,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水平,影响着学生以后的生活质量和生命的发展。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校生活的质量主要是班级生活的质量,而班级生活质量的高低主要是看班级文化为每个学生提供的发展条件如何。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促进作用。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能丰富孩子的学习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并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潜能得到挖掘,智慧之光得到闪烁,创造力得到提升,主人翁意识得到强化,各种情感得到升华。积极的班级文化犹如生活中的浪花,记忆中的亮点,在学生生命发展的历程中留下鲜明的痕迹。对每一个学生而言,都可以内化为进取精神,形成内在动力,同时又作为外部推力推动着每个人顽强奋进,促进孩子走向成功。

高密市康庄中学近年来十分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对陶冶、塑造学生高尚情操和优良品德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先第 1 页

后开展了“文明班级评比”、“班级十佳学生评比”等班级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建设积极的班级文化,提高班级生活质量”的课题研究,引导班级建设和谐、宽容、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把班级还给学生,把管理的权力还给学生,努力营造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文化氛围,提高班级生活质量,让班级成为学生学习的集体,让班级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成为学生个性成长的集体,成为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集体,让班级焕发生命的活力。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于2007年3月10日至4月25日开展了调查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

我们设计了一张针对全体班主任老师常规管理工作方面的问卷,并收到有效问卷32张。现将问卷情况汇总如下:

一、问卷内容:

⑴你在平时的班主任常规管理方面,如学生的说话习惯的培养、倾听习惯的培养、完成作业习惯的培养、课间文明活动的习惯,再如学生的文明礼仪、学生的有序做操、学生的卫生习惯等等,有什么突出的或者觉得棘手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

⑵针对上述问题,你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或者说这学期你准备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问卷情况汇总:

问题一:卫生习惯差,乱扔垃圾

解决方法:

从卫生意识抓起;

成立“小白鸽”突击队,进行专项整治;

采取小组评比、个人评比,准备一些塑料袋装垃圾;

多检查,多教育,每组设立卫生员;

利用晨会时间,多进行卫生生活常识方面的知识教育;

每人自带垃圾袋,每天自己负责清理自己的垃圾;

合理安排分工,责任分配到个人,扫地、拖地、擦黑板、擦窗台、扫包干区等工作实行个人承包,一星期一换。

问题二:纪律差,自控能力差

解决方法:

培养一批得力的小干部,在老师不在场的情况下管理班级;

常抓常教育,增强自觉性;

从小事做起,从整体抓起;

第 2 页

把自控能力差的同学与班干部搭配起来,把作业拖拉的同学和 又快又好的同学坐在一起,发挥小干部的督促作用。

问题三:课间行为不文明,追逐奔跑

解决方法:

从“坐、立、行”起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利用晨会时间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

课间参与学生的活动,对不良行为及时纠正;

请班干部负责提醒、督促、制止违规行为的发生;

制订“班级公约”,以班级“光荣榜”的形式检查落实情况,并与期末评优评先挂钩;

经常温习常规,让学生对课间文明行为烂熟于心;

引导学生反思每天行为,重视自我教育;

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活动。

问题四:倾听习惯差,只听不想,或者根本不听,左耳进,右耳出

解决方法:

增加听力训练,采取游戏活动,激发兴趣;

教师以身作则,倾听学生发言;

让学生明白倾听的含义和重要性,提出倾听要求,懂得要尊重别人;

对能认真倾听的学生及时表扬,发挥榜样作用;

把倾听当作一项常规工作来抓,训练倾听习惯,做到“耳聪”、“会神”;

营造倾听氛围,利用学生的倾听注意力,攻克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诵读经典,学习古人的传统美德,做现代文明君子,通过讨论表演小品,从细节入手,循序渐进;

关心学生,让学生做好倾听的心理准备。

问题五:作业习惯差,完成的质量差,尤其是节假日的作业质量令人头痛

解决方法:

加强目的性教育;

给学生做作业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严格要求学生认真作业,及时交给老师批改;

面批面改,决不漏批一个学生的一次作业;

开展写字比赛,树立正面典型,及时表扬;

协调各科老师,控制作业量,适当延长一些作业时间;

进行访谈教育,与家长取得联系,得到家长的帮助;

增加作业的实效性;

第 3 页

个别交流,平时对此类学生多加关注;

对节假日作业全批全改,开展评选优秀作业活动;

家庭作业继续采用家校联系本形式,多与家长沟通。

问题六:自理能力差,劳动观念淡薄

解决方法:

从思想上转变学生的思想,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

加强体育锻炼,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磨练意志,增强集体荣誉感;

学习名人事迹,发现身边的先进事例。

问题七:缺乏责任心

解决方法:

和家长密切配合,抓住闪光点,适时鼓励,在班级开展评优活动,从正面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学习的责任感。

开展“三有”活动,即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祖国,借助学雷锋日、三八节、清明节、劳动节、儿童节等,开展活动;

设置“名人名言栏”,让学生搜集、背诵一些名言。

三、问卷情况分析: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将领”,对这个班级的影响极大。一个班级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

⑴从问卷中,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了每个班主任老师对常规管理工作的重视。班主任老师们都认识到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并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出了一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⑵班主任班级日常管理工作是项琐碎的工作,同时又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班级日常管理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同时又千变万化。班主任不应满足于按常规办事,而应发挥工作中的独创性,以顺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创造出更多的班级日常管理的新办法,新经验。

⑶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是刚柔并济的。他可以为维护教师自身的权威而对班级不良风气进行大刀阔斧地改正,也可以在学生情绪激烈之时审时度势,稍作退让。而总体来说,我认为班主任对待学生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既有要求又宽大为怀。班主任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要体谅学生的难处,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学生犯了错,要尽量原谅他,学生没有取得预期的进步,要有耐心,永远给学生机会。这样的班主任学生自然信服。

⑷班主任的工作不仅需要言教,更需要身教。有些班级卫生工作不好,班主任带头拿起扫帚做值日工作,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之后,班级学生自然被带动起第 4 页

来,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辅之以一定的制度管理,卫生状况自然大为改观。学生组织的活动,也特别希望教师的参与,如果教师能和学生一起打球,和学生一起搞联欢,甚至一起表演节目,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一定有一个大的提升,对学生的影响力也一定会有增强。

⑸班主任的激励水平体现在把班级建设成一支团结向上、凝聚力强、有战斗力的集体上面。这其中,以“信”治班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班主任要做事公正,要赏罚分明,在班级里要匡扶正气,抑恶扬善。同时,班主任教师还要有与班级学生同舟共济的思想,大家齐心协力把班级一起建设好。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大家形成合力,其战斗力将是无穷的。

做一个好的班主任是非常不容易的。做班主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向自我挑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自我素养的过程。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对策,来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建设积极的班级文化。

四、对策:

(一)不断学习,用先进的理论来支撑我们的工作。

没有先进的理念,就不会有工作的顺利展开。为此,我们十分注重学习理论,组织班主任学习《班主任兵法》,写好学习反思记录,设计好各自班级的班级文化建设方案;学习《杨小平养成教育》;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班主任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们还准备利用暑期组织班主任老师学习新的理论,积极反思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各种班级规定,如思想教育、学习检查、纪律监督、体育锻炼、卫生保健等,内容涵盖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及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一来,增强了学生的自制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了班集体的班风建设。

凡事不做则已,一做必做到底,既显示了制度执行的一贯性,又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发动学生管学生,调动学生管学生。我在班级设立了值周班长。值周班长自报,轮值两周,值日班长按学号轮值,这些同学与常务班长,团支书,班委会成员一起,各有不同的职责,共同负责班级各种事务的处理。对班级一些具体的用品及各项专门事务,我还发动每一个学生进行承包。比如有人管卫生、有人管做操,有人管字词默写。有多少事情就有多少学生来管,各管一项,负责到底。这样形成了由班主任、班级干部、学生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人人参与管理,同时便于人人接受管理。

(二)扎实开展各项活动,确保学生受益。

我们组织开展了“文明礼仪伴我行”、“感动校园”等主题活动。

活动做到了:全员参与,经历过程,重在体验,养成习惯。全体教师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第 5 页

者”意识,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礼仪习惯的表率,主动研究、关注德育问题,主动督促学生,着力促进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

爱因斯坦增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留下的就是教育”。也就是说“忘不掉的是真正的素质”。而习惯正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教育无小事,学生无小事。我们要时刻谨记于心,认真做好、做细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提高自身素质。

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不在于他与生俱来的优秀,而在于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发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贵情操的教育细节。

(三)组织教师开展各项活动,以活动促提高。

组织全体老师开展外出拓展训练活动,人人写好活动体会,组织全体老师开展“爱生案例”的征文活动;组织班主任老师写好班主任工作总结,教研组写好课题工作小结。

组织班主任老师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沙龙活动是我们的一项有益尝试。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和文化特征的班级形象和思想行为方式。它贯穿于班级的教室等各个场合和学生的言语行动之中。

在学术沙龙活动中,班主任老师畅谈对班级文化的认识以及自己在工作中的策略、问题、困惑及反思。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班级文化建设,就是通过班风建设、教室设计、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通过学习、调查、实践、探索,我校每个班级都有具体而有效的班级文化研究计划和工作措施,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构想和操作方案。通过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建设,即个性化的班级建设目标的提出以及相应的班级物质文化的创建,班级个性化管理制度的拟定,以及富有特色的班级活动的开展,形成了生机勃勃、灵活且具有创造精神的不同的班级风格和良好的班风,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在和谐的班级生态中获得充分发展。

第 6 页

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对形成良好的班风、积极的道德情感、信念、理想的作用。

二、调查对象:高密市康庄中学全体班主任

三、调查内容:班级日常管理遇到的问题、具体体现、解决措施。

四、调查方法:问卷法

篇6:优秀的班级建设调查报告

一、纪律问题

这一直是我们班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迟到的人不少,旷课不来的人也存在,就连每天的早操情况也是十分糟糕,老是无故缺席的人数始终不少。这三种情况当中,早操的出席率最低,有些同学更是“老油条”,长期性的不出席早操,不是叫人帮忙答道,就是装病不来。对于这类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就是,加强同学们的纪律意识,宣传正确的思想,让他们认识到上课学习、出操锻炼的重要性,知道这些事是对自己有用的,不是针对别人,别人也得不到好处。

二、学习风气

由于上学期的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全班的整体学习风貌不是很好,少数同学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的思想积极性不高,导致我们整个班的学习情况不是好。对此,我认为的解决方法是,端正每个同学的学习思想,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了解只有学习好才是以后的出路,好的学习才有好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多拿出时间来学习,看看书,背背单词,上网打游戏和看电影的时间更应该大大的减少,不是说上网不好,我们应该把时间用在学习上,娱乐的时间可以少一点,点到即止为好。

三、安全意思

我发现,同学们不是很在意安全问题,特别是男生,晚上出去喝酒吃饭,勳酒的问题相当严重,经常喝的醉醺醺的回来。这种情况不仅影响自己,还对其他人照成不好的影响。我认为,喝酒吃饭是可以的,学校也是允许的,但是千万要注意自己的身体情况,适量就好。毕竟,身体是自己的,要自己注意,自己保护。

四、活动策划

每一学期,我们班上都会开展一些活动,比如说:班会活动、团日活动。上学期,我们班上的活动开展的不是很好,内容有些不符合,形式也是太死板,千遍一律,毫无新颖。在这学期,我们应该想想怎么更好的开展班级活动,多多想想活动的新颖性,活动的内容也不能太单调了,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活动中去,发挥同学们自己的才能。

最后,我希望我们班委之间能更加的团结,班级的情况我们大家都了解,为更好地建设班集体,我们班委之间的合作相当的重要,大家齐心协力为班级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

二0XX年三月四日

唐xx

篇7:我校班级文化建设 开题报告

《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立项号

课 题 名 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教 研 组 课题负责人 所 在 单 位

《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一)基于我校目前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落后的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学校文化大多以学校层面的统一部署、统一干预为主,很少触及班级个体和学生个性,因此往往产生“绝对统一”、“整体划一”的班级环境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课程文化,以这种文化为载体的德育明显缺少针对性、主体性,也不能保证可持续性,更谈不上有特色。这类“千班一面”的班级文化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班级之间存在的差异,使教育工作有效性大打折扣。基于此,我希望通本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探索一条班级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二)基于我校基本情况班级文化建设势必要整改

我校是南沿村总校一所标准化联校,地处邯临线附近村庄,我校学生的父母多数外出务工,对孩子疏于照顾。所以学生呈现出的问题很多,如个人卫生差、自学能力差、行为习惯不好等等。班级特色文化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是学生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所以构建特色班级文化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张扬,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现状我校开展了有声有色的打造“书香校园”,布置校园文化等活动,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基础,因此,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尤为迫切。

二、省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始于对校园文化的研究。校园文化的形成时期是1995年左右,而对校园文化内容的研究也逐步关注到了微观层面,于是,校园文化建设逐渐广泛开展。吴立德先生在《班级社会学概论》(1996年)中对班级社会文化模式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了理论研究,他认为班级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教育人。倡导在建设班级文化时,重视教师文化的主导作用,祛除社会文化中不利影响,还要重视潜在课程的影响,坚持尊重学生的观点。

南京师范大学的李学农先生在著作《中学班级文化建设》(1999年)中,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对班级文化概念、性质和研究意义等方面的理解。作者在书中分析了班级文化的构成,并且从价值观层面上、规范层面上、环境层面上论述了班级文化建设。他认为班级文化时一种“教育存在”,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班级文化中有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

近几年一些学者对班级文化建设问题叶进行了探讨。如王宁主编的《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中指出:“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我们要用和谐的班级文化来陶冶学生的人格。”四川师范大学的江红教授在论文《班级文化发展论》中讨论了班级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总趋势。东北师范大学的潘丽珊,在论文《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主要从理论层面对班级文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此外,一些一线教师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叶写了有关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做法。

三、研究的意义

着力于深入研究我校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策略和方法,期望能够通过课题研究,走出一条适合校本发展的班级文化建设之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成功的管理模式,从而让其模式起到普及和示范作用。

导向性。班级文化不仅影响学生个体的行为,也影响班集体的行为,而且引导着班级发展的方向。

驱动性。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形成催人向上的心理氛围,成为班级和学生发展的驱动力。

规范性。班级文化代表大多数班级成员的价值取向,正确的行为具有规范效应,起着调控作用,影响学生的行为模式。

渗透性。班级文化对德育的影响不同于灌输,它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情景中,在影响方式上就具有一个潜移默化的渗透性。

凝聚性。良好的班级文化像一块磁铁,学生通过班级和谐的心理氛围,良好的人际交往,受到鞭策和鼓舞,强化道德认同感,增大集体组织的强度。

激励性。班级文化倡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的审美情趣,优秀的人格品质,形成一种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无疑会激励学生努力进取。

四、课题界定

(一)内容

深入研究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和方法。

(二)范围

主要以三年级为中心。涉及1-6年级班级文化建设相关内容。

(三)关键词

1、小学班级: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孩子们成长的沃土,实现梦想的乐园,是他们个性的发源地,也是孩子们实现社会化和个性化的重要环境。

2、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指在班级师生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为班级大多数学生所认同的一套价值体系,是一个班级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凝结起来的共有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

3、特色班级文化:所谓特色班级,具体说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夺之不走、移之不像”的班级特性和优势。其内涵主要体现在:1独特的指导思想;2独特的知识切入点;3独特的文化视角;4独特的文化载体;5独特的感染途径;6独特的感悟方式;7独特的情感体验;8独特的行动实践;9独特的管理手段;10独特的评价制度。班级特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撑点、落脚点,是一个班级独特的发展风貌。

五、课题的理论依据

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其需要层次理论对班级制度和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入手,把班级管理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符合科学规律,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不同层次的需要为班级文化建设进行针对性活动提供了依据。班级文化能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和塑造班级学生。小学是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时期,因此小学阶段的班级文 化建设尤为重要。应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建构小学班级文化,从而使班级文化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六、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一)研究目标

1.学生层面:通过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唤醒并激活学生的潜能与本性,从而培育学生自觉意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班级层面:通过建设有特色的班集体,形成有独特性和优异性的班级文化。

3.年段层面:通过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交汇、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年段文化。

4.学校层面:通过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研究,形成德育特色,推进学校自觉文化生成,促进学校文化底蕴的积淀。

(二)研究内容

1.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主要通过班级名称、口号、标志的确定;教室的图书角、黑板报、班级活动展示栏等布置和使用,在这些感性认识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

2.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主要通过由师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班级成员精细分工,学生自主管理的班级精细化管理模式,形成民主的、有效的、便于实施的特色制度文化。

3.班级思想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主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活动、轻松活跃的文体活动、增长见识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受到影响和教育。

4.班级行为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探索学生文明礼仪、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在行动研究法的过程中,辅以实验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及文献资料法等。

七、实施步骤

1、理论研究:(2016年9月)

(1).理论学习:对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资料进行广泛阅读,结合实验要求进行专题培训,明确班级特色文化的定义。

(2).调查分析:对学校目前的班级文化建设进行调查分析。

(3).规划课题:对课题进行规划设计,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制定并论证实验方案,完成课题申报、立项工作。

2、实施阶段:(2016年10月--2016年12月)

按照课题方案和实施计划开展课题研究,做好实验的活动组织,资料整理,数据收集与处理、阶段性报告等工作。

3、总结阶段:(2017年1月)

汇总材料,整理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编印论文集、案例集、图片集。

八、预期成果

1.近期成果——全面总结我校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开展独特性的各类班级活动,形成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2.中期成果——搜集有关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资料,结合前期研究成果,探索出具有特色的活动模式;

3.远期成果——以活动为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载体,形成良好育人环境,形成师生实验的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编印图片集、论文集、案例集等。

九、主要参考文献

篇8:班级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关键词:大学生,班级网络化建设,网站,调查

随着3G网络的推广、4G牌照的颁布、手机终端的推广, 网络正以其更为快捷和便利的优势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信息, 截至2013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91亿, 半年内新增网民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44.1%, 较2012年底提升2.0个百分点。作为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 学生的占比在2013年达到26.8%。其中高中和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到了较高的水平, 尤其是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上网比例已接近饱和。

而在2008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报告中, 在中国1700万在校大学生中, 95%以上都是网民。网络正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 对大学生获取知识、与人交往、了解世界提供了新的窗口。因此, 利用网络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健康向上、有引导和教育作用的平台, 分析研究大学生在这个网络平台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如何对网络平台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一个大学生欢迎的交流工具, 显得尤为重要。

一、调查目的、方式、对象和内容

此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大学生对班级建设网络化的心理反馈和意见建议, 为完善班级建设的网络化提供参考依据。

调查以发放问卷为主要形式, 共发放自编问卷“大学生班级建设网络化的心理反馈调查”400份, 回收375份有效问卷, 有效回收率94%。调查对象为江苏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 其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比例为21.4%、34.3%、24.3%、20.0%。男女生性别比例基本持平 (47.1%, 52.9%) 。由此得到的研究对象情况如表1。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对班级网站的了解与态度, 二是班级网站建设、管理与发展, 三是班级网络化的益处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 学生对班级网站的了解与态度

根据调查学生对班级网站的了解程度, 得到结果见图1。

通过这组调查数据, 能清楚地发现, 班级网站都为自己班级的大部分学生所了解, 有一定的浏览量, 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 (21.3%) 表示并不清楚自己班级的网站。这说明, 在开通班级网站的时候, 建设者与班级其他成员存在一定程度的沟通问题, 类似任务与信息没有及时下放传播或是反馈未能传达到建设者等问题。这种沟通上存在的隐患将对班级网站的长久发展造成阻碍。而66.5%的学生表示很少会浏览班级网站, 这也是班级网站长久发展的一大问题。

要想进一步分析班级建设网络化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必须要从学生对于班级建设网络化的态度着手调查。

建设之初的态度: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 (60.2%) 在班级网站建设之初都会去支持并关注, 也有34.0%怀抱无所谓的态度, 仅有5.8%认为没有必要建设班级网站 (见图2) 。

现在的态度:与班级网站建设之初相比, 学生的态度明显回落:有57.8%的学生偶尔关注, 有26.7%的学生已经遗忘了班级网站, 经常关注的仅有15.5% (见图3) 。如果不能分析出这种关注度大幅度降低的原因并且妥善处理好这一问题, 班级网站的未来将走入困境。

班级网站建成初期网站的内容更新比较频繁, 班级成员们由于对新事物的热情与对班级的责任感, 会经常浏览班级网站。经过一段时间之后, 网站的更新和维护进入倦怠期, 班级网站很有可能因为疏于管理而导致被遗忘的情况发生。在跟踪调查了10个班级网站之后发现, 这种疏于管理与更新不及时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

相比之前学生们对于班级网站的逐渐忽视, 一个建设得非常好的班级网站, 51.0%的学生愿意经常浏览, 42.2%的学生会偶尔浏览, 不会浏览的学生仅占6.8% (见图4) 。图5这组对比数据反映出班级网站存在的严重问题, 不是学生们不愿意浏览班级网站, 而是因为网站建设得不够好。若是网站建设得非常完善, 绝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会去浏览, 而表示会经常浏览的超过了50%。

对于什么叫做完善的网站, 研究几个班级网站之后有得出的结果如下:首先是网站的布局与装饰。有部分班级网站仅仅为开通, 没有对网页进行任何修饰。这种班级网站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是网站的活跃度。有的班级网站仅在建设初期发布过几条状态, 多数班级平均3到5个月才有几条状态更新, 仅有少数班级坚持班级事务与活动的实时更新。做到上述两条, 仅仅能形成一个有活力的班级网站, 要做成一个完善的班级网站还需要满足更多的要求。这也是在未来的研究调查中需要继续跟进的部分。

(二) 班级网站建设、管理与发展

为了研究网站建设与管理的参与度对网站发展的影响, 我们首先调查了学生建设与管理网站的参与度, 其结果如图6。

从整体来看, 从没有参与过班级网站建设和管理的比例较高。但也有个别班级整体参与率较高, 对应研究该班级的其他数据, 也发现这些数据均高于平均数据, 呈现出一个较好的状态, 说明该班级网站建设较为完善。

对班级网站活动参与度的调查显示, 很少参加和从来没有参加的学生比例较高。具体结果见图7。据了解班级网站推广的活动主要涉及图文征集、日常状态更新、视频制作等一系列利用网络进行文化交流的活动。文科类班级活动重点主要为图文征集, 而理工科类主要为日常状态更新。

而针对网络互动活动的调查则显示, 45.1%的学生会去参加自己和其他班级网站, 31.6%的学生只去参加自己班级网站, 23.3%的学生表示都不参加。如果班级网站上有调查对象的投稿作品, 4 3.7%的学生表示一定会去浏览该网站, 49.5%的学生表示可能会浏览, 6.8%的学生表示不会去浏览 (见图8) 。

学生们如果把参与班级网络活动当作一种任务, 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 而这种参与度也会越来越低。由于大学生的新奇感渐渐消失, 对班级网站的感受归于平淡, 进而会深感单调乏味、缺少刺激。如何将班级网络活动变成一种由兴趣引导的自由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在建设与班级网站的后续发展中, 需要根据大学生崇尚冒险、寻求刺激与满足感的心理需求, 在设计活动与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宣泄紧张和压抑, 提高自信和满足感的网络平台。

对于现在手机上网用户的激增, 30.1%的学生表示如果班级网站推出手机客户端, 他们会下载并经常登陆, 53.9%的学生表示会下载但较少登陆, 而有16.0%的学生不会下载 (见图9) 。

无线网络的覆盖为手机上网奠定了用户基础和网络基础, 手机上网因其随时随地的便利性拥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 班级网站从电脑走上手机也成为一个值得期待的新进步。

(三) 班级网络化的益处分析

针对学生们对班级的整体感受的调查, 具体结果见图10。

其中文科班级调查结果倾向于有一定凝聚力但还可以改进, 理工科班级倾向于有很强的凝聚力。这个结果也和班级的男女比例有关。根据2006年9月12日BBC的报道, 在增加外来竞争的情况下, 男性比女性表现得更团结, 愿意做出更多的利他行为。男性用拳头解决问题, 方式暴力但直接有效, 女性通常背后议论而导致矛盾加深。在女生较多的班级, 更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强班级凝聚力。

而在开放性的问题“您觉得理想中的班级文化精神是什么”的调查中, 绝大多数学生都提及了“团结”二字。大学的班级较之初高中相对分散, 没有固定教室, 大课堂教学, 时间自由支配, 班集体的概念淡化……即使如此, 班集体的归宿感依旧存在, 在某些时刻渴望班级团结的情感仍是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

针对“建设班级网站是否能提升班级凝聚力”这一问题, 调查的具体结果如图11。

数据显示, 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班级网站能提高凝聚力。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报告显示,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交流的重要渠道。但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刺激性、娱乐性等诸多特征, 使得网络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大学生涉世不深, 摆脱了老师、家长的束缚, 在缤纷多彩的网络世界面前, 更容易沉迷其中, 减少了现实世界的交流。网络的自由开放反而造成了大学生孤独感的增加。班级网络化为班级文化的建设开辟了新局面, 将虚拟的网络与现实结合, 能提供更加具有亲和力的信息交换方式。班级文化网络化发展对于增强班级凝聚力有无限的挖掘空间。

三、结论与建议

班级建设的网络化运行主要目的在于推广班级文化、增强班级凝聚力, 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学生把创作的小说、散文、摄影等作品发布在这一平台上, 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 增强自信心。通过这一网络平台将班级活动信息化, 学生们可以及时了解班级动态, 参与班级管理, 形成一个融洽、和谐的班集体。

而在对许多班级网站的跟踪调查中发现, 大部分班级网站并没有得到有效经营, 没能发挥出它的最大优势, 而是逐渐形同虚设。

在问卷调查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点:第一, 班级网站建设不完善并且缺乏长期有效的管理和维护;第二, 大多数班级网站出现了“僧少, 粥更少”的问题;第三, 班级网站与班级成员之间缺乏有效交流, 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 提出三点改善建议。

(一) 网站建设专业化、人性化

班级网站的最初建设可以主要由班级里精通电脑技术的学生负责, 利用模板进行尝试性建设, 并向专业人员请教。利用问卷调查, 对班级成员的需求进行了解, 更加有效地建设一个符合班级成员需求的网站。对于网站推广的活动, 学生也有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可以根据收集来的数据, 在设计网站风格和设置栏目过程中更加凸显人性化的理念, 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

(二) 把兴趣与好奇转变为责任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好奇是一个人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在班级网站最初的建设与运行中, 这两种心理倾向发挥了巨大作用。参与网站建设的学生兴趣占据主要的地位, 而其他的班级成员则以好奇为主。但无论是兴趣还是好奇, 它的持续性都是一定的。在经过高峰之后就会逐渐转入倦怠期。建设者与参与者关系着一个班级网站能否长期经营下去。责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建设者的责任感。选择了开始就必须对这个开始负责。大学生应有意识地从小事做起, 培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自己的承诺负责, 一旦开始, 不管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 都要负起责任, 而不是逃避、退缩。

(三) 有计划的人员安排

被调查的10个班级网站都反映出网站疏于管理和更新不及时的情况。这是很多班级网站最后被废弃和遗忘的根源。相比12.2%的学生经常浏览自己班级网站这个百分比, 学生愿意经常浏览一个完善的班级网站的百分比上升至51.0%。这就说明班级网站是可以被广泛接受的, 最大的问题在于网站自身。在对网站建设和管理的学生比例进行数据调查后, 我们分析了两个班级的数据。甲班级参与网站建设和管理的学生比例为82.0%, 乙班级的比例为20.5%, 甲班级在班级网站了解、对班级网站的态度、班级网站活动的参与度等数据上远好于乙班级。这就可以发现, 班级网站建设和管理的学生参与度对班级网站的活动参与度有影响。从这一角度, 可以对班级网站的管理和建设的人员进行有效合理地分配与安排, 为班级网站注入新的活力。这种有计划的人员安排一方面可以提高参与度, 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网站内容更新的问题。

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班级文化建设, 通过即时平台展现学生个性特长, 将班级与生活紧密结合, 宣传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加强班级成员之间的交流与联系, 班级文化的网络化任重而道远, 但网络化的推广是新形势下班级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3-07-17)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7/P020130717505343100851.pdf

[2]陶国富, 王祥兴.大学生网络心理.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 04

[3]苏振芳.网络文化研究:互联网与青年社会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4]杨鹏.网络文化与青年:a media culture perspective.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一个人的江山散文下一篇:电子政务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