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建设包括

2022-06-22

第一篇:班级文化建设包括

机房建设主要包括

机房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机房装修 2.电气系统 3.空调系统 4.门禁系统 5.监控系统 6.消防系统

设计原则

实用性和先进性 安全可靠性

灵活性与可扩展性 标准化

经济性/投资保护

机房装修

计算机房的室内装修工程施工验收主要包括吊顶、隔断墙、门、窗、墙壁装修、地面、活动地板的施工验收及其他室内作业。装修材料应尽量选择无毒、无刺激性的材料,尽量选择难燃、阻燃材料,否则应尽可能涂防火涂料。

电气系统

供配电系统数据中心供配电系统应为380V/200V、50HZ。供配电方式为双路供电系统加UPS电源及柴油发电机设备,并对空调系统和其他用电设备单独供电,以避免空调系统启停对重要用电设备的干扰。为防止机房设备的损坏和数据的丢失,机房防雷尤其重要。防雷接地电阻要求小于10Ω。

电气系统主要分为:机房供电电源系统、机房UPS电源配电系统、机房动力配电系统、机房照明系统;

空调系统

机房中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在运行中散热量大而且集中,散湿量极小,散热量的95%是显热,热湿比极大,焓差小。在这种情况下,空气处理可近似作为一个等湿降温过程。机房专用精密空调充分考虑了计算机设备的特点,在相同制冷量的基础上,加大了风量。加之专用的送回风风库,送、回风均匀,能够较为迅速、有效地带走机器热量。同时专用空调可实现对湿度的自动控制,使计算机设备不论在极湿润的夏季还是在极干躁的冬季都能在恒湿状态下正常工作

机房内专用空调采用下送风上回风方式:

门禁系统

门禁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保证重要区域设备和资料的安全,便于人员的合理流动,对进入这些重要区域的人员实行各种方式的门禁管理,以便限制人员随意进出。本系统应具有消防联动功能,当火灾发生时控制系统将所有的门打开,以便人员疏散。

监控系统

监控布点机房中有大量的服务器及机柜、机架。由于这些机柜及机架一般比较高,所以监控的死角比较多,因此在电视监控布点时主要考虑各个出入口,每一排机柜之间安装摄象机。如果在各出入口的空间比较大,可考虑采用带变焦的摄象机,在每一排的机柜之间,根据监视距离,配定焦摄象机即可。如果机房有多个房间的话,可考虑在UPS房和控制机房内安装摄象机。在安装闭路电视的同时,也可考虑在重要的机房档案库安装防盗报警系统以加强防范手段。 机房远程监控系统图:

消防系统

计算机机房除应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如:机房建筑的防火、加强防火管理等措施外,同时必须具备消防报警系统和灭火系统。

消防报警系统要做到及时准确地监测出火灾,且通过联动系统限制火灾的蔓延,把火灾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气体灭火系统要能及时启动灭火,控制送风、排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图为机房气体消防系统:

第二篇:学校文化一般包括

• 学校文化一般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其核心是精神层面的价值观

念、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品质和价值取向等。

•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它包括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策略,具体体现

在校训、校风、校规、校歌、教育理想、建校原则、办学宗旨、育人取向、培养目标、精神偶像、育人途径、学风建设、教师形象、校园文化、工作重心、庄重承诺等方面。每一方面都应当精雕细刻,力求使办学理念在实践中达到完美。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内是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就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

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更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精神。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

• 在实际中往往被忽视或误解。一是认为办学只要质量,质量就是分数,其它都是次

要的。二是把校园文化和墙壁文化、喷绘标语等同起来,误以为有了这些就有了校园文化。三是认为有了漂亮的楼房,高档的办公设施就有了校园文化,把它与硬件建设划上了等号。四是在制度建设和活动设计组织上一味是“标新立异”,把“奇”、“新”、“异”当做校园文化。

• 这样使校园花里胡哨,自然就缺乏“一种固态的沉淀,师生稳如磐石的精神根基。”

这不由使我想起了曾在天津南开区中营小学学习时祃校长说的一句话:“经过这么多年的精心经营,我们对校园有一种家的感觉,有一种归属感和敬畏的情怀,哪怕要在哪钉一颗钉子,我们也是很小心的。”

•有专家提出,三流的学校只靠人管人,二流的学校只靠制度约束人,一流的

学校依靠的是文化引导人。仔细思考是有道理的。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 应该清楚认识到校园文化不是简单的“帖”出来的,“挂”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写”

出来的,更不是临时“突击”出来的。而是靠长期、精心的着力营建学校和谐的自然环境,建设体现学校的历史传统与发展方向,打造学校核心的教育教学价值观,构建促进学校发展提升的管理文化等方式来实现。学校要向高位发展,只能依靠文化的支撑了。

• 文化,对于学校来说,搞几尊校园雕塑,写几句校训、校歌,设计一个校徽,等等,

这些物态的东西要有。同时应该向更高、更雅、更深的领域进军,诸如提炼学校传承的精神,将学校历史精华内化进每一个师生的心中,大胆尝试校本课程,为学生量身定制符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个性化课程,为教师自我设计、自主实施并得到学校全力支持的专业生涯规划提供平台,及时总结和提炼学校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经验等。

第三篇:企业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 

企业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文化,即文明演化。很显然,文化是个历史概念。文明又是什么呢?文明是反映人类认知自然、解放自身、改良社会、协谐环境的尺度。

从这里看出,文明是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伴随着又衡量着人类历史演进过程的。企业又是什么呢?是个体的人的企望组织,是基于明确的发展目标而将既有资源(包括人力)分布与整合的利益组织。既然企业是人群组织,而文化又是因人而生发,因人而进步,因民族认识和习惯的不同而各异。而文化更是从深层次,以精神和意识层面反映着人类(以民族而区分)乃至个体的人的差异性,从而表现出气质和风格。企业又是以既定的发展目标将个体的人统一起来的组织。自然而然地,企业这个人文群体理应具备一定的"气质"和"风格"。这种气质和风格与个人相比,是经过碰撞、激荡、磨合,调谐和优化过的,是代表集体个性的,它并不是由个人意识来主导,却需要用个人言行和意识来传递和表达这种集体的、组织的个性和风格。这便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不是"企业"+"文化",更不是附庸风雅借以装饰企业的文化,而是企业的精神主宰。这里,企业的内含是组织,因此也可以称作"组织文化"。文化修养从深层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性特征。文化对组织的意义和影响更是这样。就象个人的能动和创造力不可求极一样,组织的潜力更是无穷无极的,而文化对组织成员的精神培养,对组织机体运行秩序的维系、对组织协作力的巩固和凝聚,对组织创新能力的提升都将是不可替代的。其形式也好,内容也好也都是极其细致而实际的。空洞的口号、铺排的文字、华丽的说辞不是企业文化,而是企业组织精神空乏时附庸风雅借以掩怯的幌子。那样的文化不仅组织成员听了云里雾里不知所从,其实就连倡扬这种"文化"者本身也不知其所以然。难怪"企业文化"如此乏弱,企业如此没有点精神和个性,也难怪我们的企业可以生死同路! 企业文化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这种潜在力量的表现和开发是以组织成员为载体达成两种沟通。其一是内沟通,也是企业文化产生价值的第一个层次,即企业组织内部成员间的沟通,包括上下级,平行级,点、线、面体全方位的沟通。企业领导者可以提出沟通议题也可以不必提议而由成员们就最关心的问题发表见解,最后由企业代表(组织首脑)将这些见解集纳归整、加工处理。内沟通的主题可以是这样的目标:①企业是干什么的;②员工是干什么的;③领导为什么要用我?④我为什么要到这个组织?⑤我在组织中是什么角色?作用是否不可取代?我发挥的作用是否为积极的并且为这个组织知晓等等。其二是外沟通,这里先要明确一下,沟通的内涵并不仅限于面对面地用语言对话。事实上,凡是达到信息传递目的,都可谓之沟通。组织成员的外沟通就是代表了这种内涵,除了向外面的人解释和回答提问,成员的言行举止,仪容仪表,待人接物,品质修养,关注外界,要求自身等诸多方面,无一不在无声地告诉别人:自己是干什么工作的,干什么层次的工作,工作满意不满意。这些信息传递使得外界不是从广告而是从更直接、真实、更可靠的方面解知了该企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而同样地,组织成员无从关心组织生存,建议和意见没有人理采,只能当机器人一样不假思索地完成任务而无需有什么想法,凡此种种,乃企业发展之败笔,企业文化建树之败笔。

 企业文化通常是由企业的理念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的行为文化、企业的物质文化等四个层次构成的。

一、企业的理念文化

企业的理念文化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

正确的经营理念,可以激发全体员工崇高的使命感和奋力工作的干劲。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经营理念都非常重要。对于企业来说,技术力量、销售力量、资金力量以及人才等等,虽然都是重要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正确的经营理念。只有在正确的经营理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有效地使人员、技术和资金发挥作用。

二、企业制度文化

企业的制度文化是由企业的法律形态、组织形态和管理形态构成的外显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中坚和桥梁,能够把企业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理念文化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企业制度文化一般包括企业法规、企业的经营制度和企业的管理制度。

三、企业的行为文化

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价值观的折射。

四、企业的物质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其显著特点就是以物质为载体,物质文化是它的外部表现形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通过产品的开发、服务的质量、产品的信誉和企业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化设施等物质现象来体现的。

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的准则 企业制度文化乃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中生成和发育起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企业为实现其盈利目标,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等,又是处理其相互之间生产关系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形式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它在实践上表现为带强制性质的义务。

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文化系统,企业制度大体上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员工群体在物质生产、流通、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2)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组织形式;(3)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种种行为规范和准则。

企业制度的完备与否、企业制度的现代化程度的高低,特别是企业文化贯彻“人本”原则的自觉性和能力如何,对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成败关系极大。

事实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如,某水泥厂,坚持科学的人本原则,总结几十年企业管理的经验,提出并推行“规范化工作法”,用统

一、科学的规范引发统一的行为,把8小时工作时间划分为32个时间单元,在每个单元的时间内,规定员工干什麽,怎麽干,按照什麽顺序,干到什麽程度,达到什麽标准,从而使工作实现程式化、均衡化、标准化。同时,对每个工人实行定岗、定责、定薪,将竞争机制引入生产、管理岗位,彻底打破八级工资制,使大家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公平竞争。这样,使有消极随意性的员工产生了危机感;主观能动性强的员工更加强了紧迫感;中间状态的员工也大大提高了积极性,从而使整个企业以过硬的微观连续性管理,保证了企业目标的实现,获得了最佳经济效益。 这一事实,以及其他许多注重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事例告诉我们,这种立足於“治事”,主要地不是“治人”,而是处处注重“感情投资”的企业制度、规范、准则等的改革、创新、调整,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以及整个企业的发展,是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的。企业民主─企业文化的感情因数

企业民主,即企业活动中企业员工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一种制度。美国很多公司都极其重视企业民主,他们把员工视为同夥人,尊重他们,给予他们尊严,这就大大增强了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松下员工做事的热忱,非要老板出面制止不可,因为他把员工看得比自己伟大。美国的RMI公司总经理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跟员工打招呼、开玩笑、听他们说话,而且还昵称两千多名员工的名字。正是由於他尊重员工,重视民主,曾三年未投资分文,却挽救了几乎80%的损失。 企业民主的内容有三个层次:

第一是企业的民主意识。即从根本上树立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人,使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叁与企业管理。这是决定企业存亡兴衰的决定性因素。美国的许多公司都要求员工要知道公司的事情,要分享资讯。第二是民主权利和义务。员工有了民主意识,还必须规定相应的民主权利和义务,它既是民主意识的体现,又反过来促进民主意识的强化。美国惠普公司的用人哲学被称为“惠普方式”,它使每位元员工都有权享受公司的荣誉,承认 “公司的成就是每个人努力的结晶。第三是企业的民主习惯和传统。这是企业民主制度在企业和员工行为中的具体体现,并形成一种惯例,不需要克服困难得以实现的自觉行为,比如民主选举、民主评议、民主对话成为一种惯例,它是企业民主发展到高水准、高境界的表现,如南方大厦长期实行的“沟通日”制度,已成为了一种民主习惯与传统。企业民主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既需要外在的社会经济条件,又需要企业内部决策层、管理层等各级人员的共同努力,而关键在於决策层的认识和观念。因为民主意识、员工的叁与意识,民主权利和义务、民主意识和习惯的形成,要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企业决策层本身必须具有民主意识,同时又能使用正确的方法培育员工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企业文化活动─企业的功能文化

企业文化活动,总的来说,作为企业的功能文化,有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功能性。不论是哪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一般说来,都是为了发挥其特定功能而进行的,并不是因为它们与其特殊的企业生产有必然的、内在的联系(当然技术性活动有些不同),已如上述。还要指出的是,一般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如发展物质文明的主导功能、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功能、对智力开发的动力功能、对共同意识的凝聚功能等,它都具有。

第二,开发性。这包括三个具体内容:一是开发生活,拓展人的生活空间,丰富人的生活内容,增添人的生活乐趣,美化人的生活、心理、文化环境。二是开发人的素质,包括人的体质、智力、脑力以及道德情操、价值追求、品质修养等。三是生产、技术、工艺、产品等的开发。

第三,社会性。企业内搞的各种功能性文化活动,本身即带有共性,是社会各企业、事业单位、学校、团体等都可以搞的“通用件”(专业技术培训等例外)。另一方面,他们又可通过这些功能性文化活动,如歌舞晚会、舞会、各种球赛、报告会等,同社会各界加强联系,相互交流资讯,提高企业的社会声望;同时,在与社会各界日益增多的接触中,亦可更多地了解用户、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服务的意见和要求,提高产品(服务)质量,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

作为企业功能文化,企业文化活动大体上可分为文体娱乐性、福利性、技术性、思想性4大类型。 1.娱乐性活动

这是企业内部(也包括部分以企业名义)开展和组织的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如举办和组织员工之家、工人俱乐部、电影放映晚会、录影放映、电子游艺、图书阅览、徵文比赛、摄影比赛、书法比赛、周末舞会、文艺演出、春秋季运动会、各种球类比赛、射击打靶、游泳、滑冰、野游、游园、钓鱼比赛、自行车比赛、“五月歌会”、“戏剧之春”、“班组之声”等。经常举行交流、比赛、辅导、展览等活动,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员工对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形成了适应现代化生产的社会进步要求的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滋养着企业特有的优良传统和精神风貌。 2.福利性活动

这主要是企业从福利方面关心的各种活动。企业通过这些活动,在员工中,在企业内外,造成浓厚的人情味,造成有利於企业发展的“人情场”,使员工加深对企业的感情,加深对这种福利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依恋感。

 企业文化是什么?企业文化这一概念本来并不是什么陌生的东西,但是实践中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内涵的理解存在着诸多的分歧。作为一门学科也好,作为一种管理思想或管理工具也罢,无论它应用了什么样的理论,都要追求反映事实本身,也就是毛主席所说的“实事求是”,明道智远中的“明道”也是这样意思。我们帮助客户做企业文化建设咨询、做企业文化诊断评估、做企业文化测评和考核,企业文化的“真相”是什么这个问题,当然也不例外地加以关注。我们也希望客户和我们一样对企业文化是什么有着同样清楚明白的理解,这样大家才有共同的语言,才能对话,才能推动工作,才能将文化的力量真正融入到企业发展中去。从文化的范畴到企业文化的范畴探究企业文化的核心概念,我们需要寻求这样一个逻辑,即:作为人类的“人”——〉融入社会网络的“人”和“人们”——〉某一特定组织中的“人”和“人们”——〉企业中的“人”和“人们”。相应的,企业文化的范畴则是通过“文化——〉社会文化——〉组织文化——〉企业文化”这样一个逻辑来框定的。

“文化”这一术语在不同的领域具有多种含义。关于文化的定义,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以及组织行为学家等都从自己的学术角度对文化进行了不同的诠释和理解,据统计,目前学术界有关文化的定义有四五百种之多。一个普遍接受的关于文化的定义是由19世纪的人类学家泰勒(Tylor)给出的:“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这一定义指出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渗透性。它强调文化是生活在一起的人的一种产物,并且是习得的 。

 文化的最重要的特色就是“与人合作”,许倬云在谈及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时讲到:“作为有文化的动物,人类跟别的动物不同的地方,是我们会把人群组织起来,有意识地去做特定的工作。这跟大马猴不一样,大马猴也是成群结队的,但他们不是有意识的结合成群。从春秋时代中国人就知道,人不能跟老虎比,也不能跟飞鸟比,但人有自己的智慧,用意识来结合人群,用群体的力量来克服环境的困扰” 。

 企业文化具有文化的基本属性,同时,企业文化是企业这一特定组织的文化,其发展和表现都具有鲜明的企业特性。目前,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也颇多,但最为广泛使用的、具有权威性的概念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爱德茄•沙因(Schein)的定义:“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  企业文化的“自然形成”过程

企业文化产生的必要条件在于企业成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持相互间交往,并且无论从事何种经营活动均获得了相当的成就。当他们在处理所遇到的问题时,不断重复使用的解决问题方法就会生成他们企业文化中的一个部分。它们有效使用的时间愈长,它们就会愈加深入地渗入企业文化之中。

 企业文化一经形成,自身就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生存和发展。企业总是根据应聘人员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否与自己企业的文化相吻合来决定是否聘用的。而新招聘的员工会得到直接的教育,了解本公司人员的行为风格。人们会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向他们讲述公司发展中的轶事和传说,提醒新成员们记住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念和它们的内容。经理们会对他们言传身教,做出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思想上的表率榜样。企业的高级成员会通过日常的谈话,通过企业特殊庆典、仪式反复讲述企业自身的重要价值观念。那些成功地实现这些文化经营思想的员工会受到赞扬,被视为企业的楷模。企业新老成员自然而然相互交往和熟悉的过程,也就是提倡青年人接受老员工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过程。最基本的过程是:凡顺应企业文化规范者得到赞赏,而逆行者则受到惩处。

 企业文化的“人为建设”过程其实,说企业文化建设或者企业文化管理,并不是企业文化的概念出现后才有的,我们说“人为建设”是相对于“自然形成”而言的。随着企业文化这一术语在管理者意识中的普及,甚至企业中的每个人都讲企业文化的概念和意义时,企业文化便逐渐从“无意识的形成”发展到“有意识的建设和推动”了。

 企业都会重视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构建,有人编成宣言,有人编成纲领,也有人喜欢从古文学中断章取义,无非是想通过一种方式来表达企业的共同使命、愿景及价值观。我们为客户做企业文化建设咨询,当然也少不了这些。但是,这绝不构成企业文化建设咨询的全部,也绝不是说文笔好就可以准确提炼和陈述企业的核心文化体系来。

 我们对整个企业文化的认识、理解和分析,一直都强调一个重要的事实:所有企业和企业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始终基于企业和企业人所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环境并与之紧密联系。它们都拥有一个物质底层(material substratum),即以财富、器物的形式而存在的物质环境的特定部分,还有一个产生于其行为活动的价值增值的部分。依据一系列外部契约和内部契约而组织起来,通过社会化和组织化协作来行动,遵循各自特定行业的规则,利用各自所拥有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资源等,企业和企业人从事其目标活动。

 企业文化深层结构的概念可以提供一种对企业向内向外传播的文化符号体系和企业中权力运用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检验的方法。从社会学角度来理解, “深层结构”指的是一个社会组织的基本的理性体系;它是组织的一部分,向人们提供了什么是合适的和不合适的组织行为的意识,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理念和价值观。简单来说,它是一个框定组织成员的知觉的实用逻辑。社会理论家康拉德(Conrad)把深层结构和权力联系起来,他提出“组织文化的深层结构是界定和稳固一个社会或组织的界线。它们是与权力相关的组织现实。如果没有它们,那就只有个人的集合体,而不是其成员以稳定的、可预测的、并以同步方式行动的社会集体”。

 企业文化建设要取得显著效果,要使员工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并转化成自觉行为,在企业文化的深层结构和企业文化的表层结构之间要建立起一道桥梁,这道桥梁就是以价值观为导向的、以物质基础和权力(或权威)基础所保护的企业制度和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从企业文化的深层结构到企业文化的表层符号体系与行为,才形成一条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通道。

 因此,实现从企业文化宣言到全体员工一贯的自觉行动的过渡,需要通过一系列明确的、表述清晰的制度和规范来约束,需要给予一定的激励和惩罚。

第四篇:企业文化体系主要包括

企业文化体系主要包括:以宗旨使命、愿景、信念为源头的事业理论系统;以人性善、恶,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为基本认知的假设系统;以文化价值要素提炼的理念系统,如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等。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企业价值判断系统,包括市场观、客户观、质量观、服务观、用人观、激励观等。这些正是品牌的脉络、性格、素养、动力、机制的根本,也是品牌强度、品牌溢价、品牌忠诚的源泉。

由 内 而 外 的 力 量 来 自 何 处

——企业文化构建品牌核心

中国企联宣委会常务副秘书长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室研究员 祝慧烨

一提到海尔,我们不由地想到海尔的服务和产品创新,想到海尔“先卖信誉、后卖产品”的市场理念,“只有淡季思想,没有淡季市场”的营销理念,这些都是海尔文化带给我们的影响,并且已触及到社会生活的角落,形成更多企业的价值取向和氛围,难怪宋楚瑜也为长安街看到的某公司的理念口号而大加赞赏。张瑞敏精心设计的海尔文化结构,主要有两条线索——对内,塑造“产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就要员工有归属感、自豪感,要有激情、忠诚,提出“创造中国的世界名牌”,这就要求“快速反应,马上行动”,把市场的压力传导到内部,就是“赛马”,就要“SBU”;对外,主要坚持"真诚到永远”, 坚守“用户永远是对的”的服务理念。海尔很好地处理了“企业”与“事业”,“目标”(世界名牌)与“目的”(关爱消费者,服务社会)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智慧地处理“方”与“圆”、“有”与“无”、“大”与“小”的关系。底蕴深厚的文化赋予了海尔独特的优势,是海尔品牌成为中国第一的秘诀。同样,远大的理想是:改变“中国制造”的不良形象。他们推行精益生产、精细管理,这是远大品牌性格的源头——精致、严密,制度主义,流程主义。

优秀企业无一例外地都把企业文化放在重中之重,把文化基因当成品牌构造的内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内而外,迸发出无穷力量,这是在资源匮乏时代的不竭资源。

一、品牌构造的文化基因。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又是企业塑造品牌的导向和指南。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企业精神。它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灵魂,如它体现着开拓创新的精神;以讲究品质、诚信、人本为核心的品牌战略精神;追求卓越的精神,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精神、大庆精神等。(2)企业的宗旨、使命、信念。如企业目标。阶段性目标是企业量化指标、细化环节、强化措施的过程,最高目标是企业追求卓越的体现,是终极价值追求和信念。如福特公司提出的要为平民造车:要让大家都能享受到上帝赋予人们的快乐时光!——在美国这样基督教社会,这种文化感染力是巨大的,持久的。(3)企业道德与伦理。企业道德可包括:重合同、守信用;诚信经营;公平竞争;这不就是品牌美誉度的文化基因吗?!——同仁堂的堂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服务中强调童叟无欺,一视同仁;胡庆余堂“修合无人晓,诚信有天知”强调了企业高度自觉的职业道德。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决定了企业基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文化是不需要思考就能够表现出来的东西,它具有延续性,易形成传统。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的目标、方向和战略的取舍以及对相关利益群体的态度,它要回答这样几个核心问题:第一,如何看待顾客;第二,如何看待员工;第三,如何看待股东;第四,如何思考和定义合作与竞争;第五,如何考虑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等。所以说,企业精神文化就像企业的哲学和宗教,如同人自身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哲学思考: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为什么来,为什么去,然后才是怎样去。

二、由内而外的力量的基石。企业的制度文化很多,企业文化的建设要依据企业自身特点,做到文化与制度一体化。经过多年“贯标”,引进现代管理,如六西格玛,中国企业的流程规范和制度建设已有长足的发展,企业文化就是要“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

企业文化要干预组织流程,影响制度安排,在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品牌管理中发挥引导和支撑作用。海尔的OEC的管理模式就是文化选择和判断的结果,联想的屋顶图,同样是文化使然。甚至企业的发展战略都是文化引导的结果,然后才形成企业的战略执行力。华为有个很好的做法——不让雷峰吃亏,就要有不吃亏的机制。就是说企业强调什么理念,就要用制度安排配套,企业没有空文,令行相应,形成可靠、延续的良性循环。不少企业在贯彻运行ISO9001质量管理、ISO14001环境管理、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认证的同时,用现代管理理念形成自己的“经营哲学”、“管理原则”等等,使企业的精神力量、观念力量、作风力量、形象力量、信誉力量得到了充分发挥。企业只有“内修外练”,练好文化内功,浸润于整个筋骨,才会长袖善舞!

三、文化外化于形,一个是形象,一个是行为。

1、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表层,是企业员工、社会公众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能够折射出或透视出的文化形象,比如企业名称、标志、企业外貌、企徽、企歌。企业形象和品牌塑造简单地说就是用能看到、听到、摸到的物质的东西构造外部吸引力。

2、企业文化在行为上的体现,通常指行为规范,即许多企业编制的《员工共同守则》、《干部信条》等。阳泉煤矿的刚性约束和行为规范建设花了很大力气,从不得随地吐痰开始,到后来的矿区行走两人成列、三人成队,再升级到更高要求的“手指口述”。当然,物质文化还要由企业产品和服务来体现,就是由品质,由产品、人品、企品来说话。

有人说万科的员工眼神都很相似,为什么?万科的职业表情,是万科文化熏陶出来的,说明万科文化成熟度比较高。通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了解到他的做事风格,这是企业行为文化的具体表现,但究竟是什么决定了这个人的言行举止?这就取决于他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和信念了。同样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文化决定了这个企业的制度和行为传统,这个文化的核心,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理念和企业核心价值观。

企业文化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处不在的,其核心内涵,外界可以从一个企业的人文环境、氛围、机制、服务、精神态度等方面感悟出来。企业给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和心理认同,就是品牌内涵,是联系消费者心理需求与企业的平台,是品牌建设的高级阶段。企业文化可使消费者在消费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时,能够产生一种心理和情感上的归属感,并形成品牌忠诚度。

四、文化资源与品牌创新。企业文化与社会、历史、种族、地域文化息息相通,中国企业的品牌管理要有创新的文化之道,如何整合特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建设,推行企业文化品牌战略,我们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五千年文明史、东方智慧,劣势是缺乏宗教传统,缺乏商业文明和现代理念。企业文化是一种开放型文化模式,必须与社会、民族、传统、心理、生活习惯等保持一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因素的形成和传播可以脱离社会公众的传统习惯文化,所以谈品牌与企业文化就不能仅仅眼睛朝内看,还要看社会地域文化,看人们的普遍思潮。

可口可乐在我国大学食堂的品牌宣传更是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契合,“身披一缕,当思慈母之恩;日食三餐,每念家父之功”,可口可乐与中国的孝文化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文化,进一步提高自身品牌含金量。肯德基“来到肯德基,生活好滋味”、“立足中国,融入生活”的定位,也强调了肯德基对产品和生活的关注。

中国企业的独特优势,在海航体现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内修中华优秀传统之精髓,得道;外用西方现代之科学,得力,内外兼修,中西合璧,矫然天成。

五、内外两种“企业生态”决胜品牌生命。内部生态的考察指标是员工的认同感、使命感、归宿感、自豪感;在内部生态的构造中形成执行力、凝聚力、创造力,形成员工满意度、忠诚度;向外传播和渗透,改善外部生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形成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这是品牌发育、成长的动力源泉,更是品牌传播和发展的途径,也是品牌性格的脉络,

是品牌议价的核心。

有人说,品牌文化的塑造就像是恋爱,而企业文化的塑造如同婚姻。谈恋爱的时候,你总是希望尽量吸引对方注意力,引起对方好感,甚至一见钟情。所以塑造品牌文化时首先要选好对象。当你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你会根据以前所接触到的不同品牌给你的感受来挑选,关键在于这个品牌有没有给你一种“来电”的感觉,品牌的“文化情感”已经对你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这个品牌所体现的个性、品味非常符合你的“认知、情感、意志和感觉”,你就会对其产生好感,选择这个品牌。当你使用了这个牌子一段时间后,品牌满足了你的心理预期,那你们就陷入了“热恋”,这就逐渐形成了品牌的忠诚度。

说企业文化的塑造更象是一场婚姻,用佛家的一句话来形容非常恰当,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员工对企业文化都有自己的理解,只要他认同和追随,就会激发他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凝结在品牌中的企业精华,渗透到品牌经营的全过程。企业未来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更是所代表文化的竞争。

品牌本来就是一种文化空间,消费的本质内涵是文化,人们的品牌消费,本质上是文化消费。企业品牌经营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渗透的过程。品牌文化的差异化,是企业最好的市场区隔和竞争力!

文化竞争是企业间高层次的竞争,企业必须塑造独特的文化来适应这种竞争局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企业文化正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道”,只有道乎自然、修心化丹,迸发由内而外的力量,从无形到有形,像原子能一样地裂变,才能使企业奠经世之基、修阔达之业,完成从无生有、从有做大、从大做强的过程!(以上为作者在“世界品牌大会”上的录音整理,有删节)

第五篇: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

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

1. 依法治国、依规治党对加强机关党的建设的重大意义。 2.落实依法治国、依规治党要求,深入推进机关党的建设制度化科学化。 3.机关党的建设贯彻落实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的方式和载体。 4.以落实依法治国、依规治党为契机,深入贯彻《条例》和《实施细则》。

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期间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面对党所面临的“四大危险”、“四种考验”,必须以更坚强的决心、更有效的抓手、更扎实的举措将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只有依靠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建设党,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才能有更加稳固有效的制度保障。近年来,党内法规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一批党内法规的出台,及时规范和解决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党内法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党内法规的制定工作得到了规范。2012年以来,中央先后印发了《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和《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并对中央党内法规进行集中清理。总的来看,党内法规建设更加注重整体设计、程序规范和立法规划,初步实现了从单一性到系统性的转变、从粗放式到精细化的转变、从应急性到前瞻性的转变。

当前,依规治党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党内法规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制度刚性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重要领域的党内法规还不健全;党内法规的效力层级还不尽完善,大量的党内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制定程序还不够规范;党内法规的执行力也有待提高,一些党内法规在个别地区实施过程中甚至出现“效力倒置”,比不上地方党委的规范性文件和领导批示、指示。深入推进依规治党,必须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全面坚持从严治党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进一步强化法规制度供给,严密党内法规体系,严肃查处违反党内法规的行为,增强党内法规执行力,着力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党内法规的质量和水平,使党内法规健全、管用、规范。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在顺利实现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基础上,也逐步理顺党与法的关系。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对党的领导如何运用法律的问题上有了重大突破,在十二大修改通过的党章中,首次提出: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必须保证国家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这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历史性进步,标志着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向前迈出关键一步。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会议上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写入宪法,使之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治国方略和治国理念上随着实践不断深入。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指出:“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些不仅阐明了宪法和法律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与依宪执政的高度统一。

依规治党是管党治党的重要原则。人们常说“党规国法”,“党规”就是“党内法规”。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为使党内关系走上正轨,除了上述四项最重要的纪律外,还须制定一种较详细的党内法规,以统一各级领导机关的行动”。此后,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对党内法规作出重要阐述。1978年,邓小平指出,“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1990年,中央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正式确立了“党内法规”这一概念。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讲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时指出,“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都要严格按照党的章程和党内法规行事,严格遵守党的纪律”。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讲到党风廉政建设时更明确提出要“加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后,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工作,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要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2013年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对“党内法规”做了明确规定:“党内法规”是指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党内规章制度的总称。党内法规的名称为党章、准则、 2

条例、规则、规定、办法、细则。同年发布的《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提出力争经过5年努力,基本形成涵盖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主要领域、适应管党治党需要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框架。在我们党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过程中,依规治党以党内法规的形式规范和约束每名党员的行为,维护全党的团结和统一,成为管党治党的重要原则。

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关系

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依规治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法律的权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党章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以执政党纲领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依规治党是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法治信仰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体现,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把依法治国同党的自身建设、人民当家作主一道置于政治建设的首要地位加以强调。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就必须对自身建设提出更严标准、更高要求,就必须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坚决追究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等行为和现象,做到用制度治党、依规治党。

依规治党切实保障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这些深刻阐述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要加强党的领导,则必治党从严;要治党从严,则必依规治党。邓小平曾说,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依规治党是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党不治,则国不治;党无纲常,则国无纲常。依规治党搞好了,依法治国才有可能。

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都体现了执政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必然要求。两者从根本上是一致的,是相辅相成、相依共存、相促共进的,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之中。因此,我们党依法执政,既要依据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又要运用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

把从严依规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体现推进各领域改革发展对提高法治水平的迫切要求,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大方面作出工作部署,并对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从严依规治党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动力,务实采取有力措施,努力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努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这是依规治党必须抓好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工作。应重视党内法规制定工作,广泛听取党员干部的意见,搞好党内法规的配套衔接,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要增强党内法规执 3

行力,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处理违反制度、破坏制度的行为,维护党内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是要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应带头学法、知法、守法,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要模范遵守党规国法,自觉依法依规按权限和程序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各级党委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党员干部要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中增强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三是加强基层依法治理,提高基层法治水平。各级党组织应从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推进基层法治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基础、重点放在基层,切实加强基层依法治理工作。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努力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积极解决群众在司法领域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让群众从身边案件的查办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在全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以遵纪守法的优良党风带动形成知法守法的政风民风。

四是要坚持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应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坚持从严治党的八项重要要求,切实做到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设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坚定反腐败斗争的既定立场和目标,做实党委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强化纪委以监督执纪问责为核心的监督责任,毫不松懈地纠正“四风”、持之以恒地从严执纪,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重点查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治病树、拔烂树,坚决遏制腐败蔓延的势头,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保证。

一、 研究内容 重点研究三个课题: 第一课题:依法治国、依规治党与加强机关党的建设研究。重点研究: 1.依法治国、依规治党对加强机关党的建设的重大意义。 2.落实依法治国、依规治党要求,深入推进机关党的建设制度化科学化。 3.机关党的建设贯彻落实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的方式和载体。 4.以落实依法治国、依规治党为契机,深入贯彻《条例》和《实施细则》。 第二课题:机关有效落实从严治党责任研究。重点研究: 1.机关党建工作落实从严治党责任的途径、方法及重大意义。 2.落实从严治党责任,着力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3.落实从严治党责任,有效发挥机关党组织在干部管理监督中的作用。 第三课题:严肃机关党内政治生活研究。重点研究: 1.借鉴和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努力提高机关党内政治生活质量。 2.严肃机关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完善党组织功能和党员作用发挥。 3.严肃机关党内政治生活,推动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

二、时间安排 4月15日前,厅直各单位结合实际,从中选择研究课题,将选定的课题以及课题负责人和联系人报厅机关党委办公室(见附件)。各单位根据选定的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形成研究论文、调查报告或经验材料。8—9月,厅机关党委以适当形式 组织开展研究成果交流。

三、

有关要求 1.各单位要紧密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研究并细化具体课题,强化问题意识,深入开展调研,努力增强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创新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机关党建研究水平。

依法治国必须实现依规治党

    字号

评论 邮件 纠错

2014-11-04 06:30:00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作者:侯觉非 作者系中央纪委法规室主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辩证统一。

依法治国必须依规治党。所谓“依规治党”,就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依照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规定的职责、权限、程序,管理党的事务,从事党的各项活动,进行党的建设。

党规与国法都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党的政策,在党内是通过党规党法来体现和落实的,在国家治理中则是国家法律法规的先导和指引。因此,依法治国就是执行党的政策,依规治党最终也表现为依法治国,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党的十八大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明确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依法治国是党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体现,依规治党是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辩证统一。

1 依法治国必须依规治党

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必须不断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始终以党的先进性引领各方力量,以党的纯洁性赢得人民信赖和拥护。

依规治党是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的有力保障。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坚持“党要管党”,把“从严治党”的方针贯彻到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中去,坚决改变党内存在的纪律松弛和软弱涣散的现象,就要严格按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就要对党 5

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就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而党的纪律就是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规定的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在党内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落实严明纪律的要求,就要靠严格执行这些行为规则,实现依规治党。所谓“依规治党”,就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依照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规定的职责、权限、程序,管理党的事务,从事党的各项活动,进行党的建设。只有依规治党,把党内法规作为党的各项活动的根本准则,以党内法规作为判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行为是非的标准,以党内法规作为处理党内矛盾的规则,才能使党的基本路线、方针的贯彻实施得到有力保障。

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具有一致性。综观现代东西方国家对“法”的广义上理解,法就是规则。不论何种规则,只要在其适用的领域和范围内发挥作用,就是法。1938年11月,刘少奇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党规党法的报告》,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明确使用“党规党法”一词。2012年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明确规定“党内法规”是指“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党内规章制度”。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调整党内各种关系的党规党法,毫无疑问也属于广义上法的范畴,而且是举足轻重的法。

党规与国法都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党是国家事业的领导核心,国家法律法规是党领导人民制定和执行的,党规的制定和执行情况,直接关系到党对国家各项事业领导得如何,关系到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和执行的效果。党规和国法的规范要求和制定程序上,都体现了人民的根本意志,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党的政策在党内是通过党规党法来体现和落实的,在国家治理中,党的政策是国家法律法规的先导和指引,因此,依法治国就是执行党的政策,依规治党最终也表现为依法治国,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依规治党引领依法治国。党规较之国法更为严格,对党员提出比普通群众更高的要求,以使党员起到表率作用,以优良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依规治党有利于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促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依法办事,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从处理党内事务开始培养党员和党组织的规则意识,树立法治意识,依法处理国家事务有着直接的意义。

“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才能确保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党领导政府和人民进行立法和执法,如果党组织自己不带头遵守法律,那么,国家法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权威。党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实际上就是维护自己的执政权威,增强自身的执政合法性。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掌握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核心权力的唯一执政党,党的领导干部是公共权力的掌握者。依规治党,就是通过党的各项具体制度来保证党章成为党组织和党员的最高 6

行为准则。党规不仅用来规范党自身的内部行为,更是为了保障国法得到切实的执行。不实现依规治党,也很难实现依法治国。

依规治党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党的执政方式的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使我国的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必然促使整个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化。市场经济是自由竞争的经济,更是法治的经济。因而党对国家社会经济事务的管理,必须依靠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党的执政方式由命令和行政的手段转变为法律的手段,直接关系到党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能力。依法治国,是党对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变,必然要求党对自身的管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建立和健全相关的制度和机制,依规管党治党建设党。

依规治党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政治文明的实质内容是民主与法治。党不仅是政治文明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也应当是民主和法治的引领者和表率。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是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途径。通过依规治党带动依法治国,也应当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大把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作为推进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选择路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发展党内民主又作出了重大部署。国内外政治发展的经验证明,民主与法治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法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政治。国家的民主如此,党内的民主也同样如此。如果说没有依法治国就不可能有国家的民主,同样也可以说,没有依规治党就难有真正的党内民主。依规治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长远目标的基础环节。

2 依规治党面临的现实挑战

邓小平同志提出:“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党规党法为党的政治生活、党的日常工作、党内活动、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工作提供了依据。判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表现,要以党规党法为标准;处理党内矛盾,要以党规党法为规则。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党规党法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的主要法规制度基本齐全,实现了“有法可依”,但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总体上看,一些法规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没有与时俱进;个别工作领域还没有制定出相应的法规制度;一些法规的配套规定或实施细则还不完善;部分法规之间的衔接不够,存在着分散、矛盾、冲突等问题;全党、全社会对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视还不够,依规治党、依法治国理念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些法规落实不到位,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法规制度的执行仍然存在形式主义、执行不力等问题。具体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是从党内政治生活现状看,仍然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如不遵守政治纪律,阳奉阴违;个人专断,一言堂,家长制;大搞特权,骄奢淫逸;团团伙伙,拉帮结派;打击报复,侵害党员权利等,党员、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二是从党员领导干部执行廉洁自律要求的情况看,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的法规制度较多,存在分散交叉、提要求多责任追究少等问题,更主要是在一些地方、部门的党员领导干部身上执行得并不理想。

三是从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看,责任不清、落实不够、追究不力,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反腐败的成效。一方面,有的党委(党组)对主体责任认识不清,缺少责任担当,组织力量不足,把任务完全交给纪委(纪检组)。另一方面,有的纪委(纪检组)履行监督责任不到位,未能抓住关键环节,对责任追究重视不够,监督效果有待提升。

四是从党纪处分的执行情况看,尽管《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作为规范党内惩戒工作的基本法规,在纪律惩戒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适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党组没有处分权、流动党员处分难、违纪行为种类与国法交叉重复、处分后果畸轻畸重、处分执行程序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社会不断发生变化,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党中央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遵守党的纪律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内纪律建设理论需要不断创新,党内惩戒制度也应不断完善。

五是从党员权利保障的情况看,少数党员权利意识淡薄,参加党内事务热情不高,归属感不强;有的党员领导干部把自己凌驾于组织之上,对党员的民主权利随意践踏,从事非组织活动,贿选事件时有发生;少数党组织党内生活不健全,缺少生机活力。种种党内不正之风,损害了党的形象,伤害了大多数党员的感情。

六是从纪检监察工作看,在查办案件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地方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人员缺乏依纪依法安全办案意识,不严格执行办案纪律,甚至违反案件审查程序,给办案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出现徇私枉法、失职渎职、安全事故等问题,严重削弱了纪检监察机关的形象。

3 推进依规治党的有关建议

党章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在新时期、新阶段更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除了按照党章的规定抓好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外,还必须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抓好党规党法的落实。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提高党的领导科学化、制度化水平,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领导的重要着力点。用党规党法的形式保持和发扬党的领导的优势和传统,将新形势下形成的党的领导的新理论、新经验、新做法固定下来,有利于形成保障和促进党的领导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牢牢握住“牛鼻子”,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修订并严格执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从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因此,有必要深入总结党开展一

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坚持政治生活准则基本精神的前提下,适时修改完善准则,进一步加强并从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修订并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形成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抓作风建设。”实现作风建设的制度化,就是把作风建设的要求上升为制度、细化为规则,通过完善制度给优良作风提供可靠保障。廉政准则规定的实质是廉洁政治,应当体现出“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要求。按照简便易行的原则,吸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加强作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制定的新规定、取得的新成效,对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改进作风提出原则性的要求,让党员领导干部记得住、做得到。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主体责任与监督责任,修订并严格执行《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加强责任追究。反腐败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是厘清责任、落实责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修订规定要进一步提高党委(党组)的主体责任意识,明确责任内容,强化纪委(纪检组)的监督责任,正确把握“协助”和“主抓”的关系,发挥好监督执纪问责作用。健全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对履行“两个责任”不力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建立案件倒查制度,明确责任追究的启动情形、实施责任追究的具体程序、责任追究的量纪适用和执纪过错责任追究等。

加强纪律处分工作,修订并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完善党内惩戒制度体系。《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将修订《党纪处分条例》确定为5年内完成修订的项目。修订《党纪处分条例》要着重把握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适应党在新时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将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实践成果固化为制度;二是要体现政党特色,突出政党纪律特点,以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作风纪律为重点;三是要处理好党纪与国法的关系,既要使条例的内容与国家法律法规相协调,又要处理好党纪责任与法律责任的衔接;四是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按照“情况明、数字准、责任清、作风正、工作实”的要求,做好调研论证工作,汇集全党智慧。重点研究解决党组织的处分权限、党纪处分的种类、党组织的纪律处理措施、党纪处分的批准权限、党纪处分的执行、特别减轻处分、比照制度的存废、党员违法行为的纪律处分等问题。

保障党员主体地位,修订并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筑牢党内民主的基础。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保障党员权利是实现党内民主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条例》规定,“保障党员权利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修订《条例》应重点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按照党章规定,进一步明确党员权利及其行使方式、程序,增强广大党员行使权利、维护权利的意识。二是细化保障党员权利措施。

要注重制度创新,使保障机制建设与党的建设诸方面改革进程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内选举制度、党内决策制度、推进党务公开等。三是落实党员权利保障责任。领导干部要模范遵守、严格执行党员权利保障方面的规定,全面履行保障党员权利责任。纪检机关要按照党章的要求认真履职,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违反《条例》行为的查处力度。

完善党内监督制度,修订并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加强巡视监督工作。坚决落实中央对巡视工作的新要求,修订的重点是体现党的十八以来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将“四个着力”、“三个不固定”、“抓早抓小”、“分类处置”、专项巡视等做法用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创新组织制度,改进监督方式方法,指导巡视工作开展,突出发现问题、强化震慑作用。

提高依纪依法惩治腐败的能力,制定违纪案件审查程序性法规,注重实现程序公正。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提出,“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提高依纪依法惩治腐败的能力。”反对腐败,必须依纪依法,既要依据实体法,又要依据程序法,正确处理实现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关系。严格规范违纪案件审查所涉及的信访举报、线索管理、案件受理、初核、立案、调查、审理、涉案财物处理、移送司法机关等环节的程序,解决好当前有关案件审查的程序性规定比较分散,信访举报、线索管理、案件检查、案件审理等制度规定各管一摊,衔接不畅,不易掌握和操作等问题,保证案件审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上一篇:百货运营行为计划下一篇:百货商场管理手册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