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球投远》说课稿

2024-04-09

《铅球投远》说课稿(通用10篇)

篇1:《铅球投远》说课稿

铅球投远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铅球投远》

一、教材分析:推铅球是高中阶段体育检测的主要项目之一,投掷是一项发展力量的体育运动,在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性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二、设计思路:本课根据高中《课标》水平五,通过铅球投远练习和游戏争分夺秒,发展学生的力量性、协调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终身体育的意识,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铅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培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体能。

2、技能目标:巩固提高投掷铅球的技术,发展学生的力量性、协调性和灵活性。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团结协作和安全保健的意识。

四、教学的重难点

重 点:提高投掷铅球的兴趣。

难 点:拓展、合作、探究。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铅球的特点与练习形式,总体思路力求“新、活”,采用师生共同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六、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充分利用二十五个实心球、两个蓝球场地,四幅图片,一台录音机,来完成本课的各项任务。

1、常规导入阶段:(二分钟):

铃响后,同学们在场地中央成四路纵队站好,师生问好后,我富有激情的说:“非常高兴与同学们一起来上这节投掷课,希望通过本节课每名同学都有所收获,我相信每位同学都能做的非常好,同学们有没有信心?”(生答)通过轻松自然的方式,不仅做了课的导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激发兴趣阶段:(六分钟)

“首先让我们一起跟音乐的节奏来做一下热身,希望同学们大胆的表现自己”。在音乐《动起来》的伴奏下,老师带领学生在篮球场的边线、端线、三分线、罚球线做热身跑练习及双人操。(此环节主要是使学生愉悦身心、充分热身)

3、运动参与体验阶段:(二十六分钟)

(1)回忆体验:首先分组,每一列为一组,由小组长带领本组队员到对应的场地,结合初中所学的投掷铅球的姿势,在线后两人一组做对投练习。同时提出练习要求:

1、注意安全

2、小组长口令指挥统一投球捡球。在练习期间,教师巡回指导,并加以鼓励。通过学生自主练习,为主教材的教学实施做好了铺垫。

(2)拓展延伸:“通过刚才的练习,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出色,那么如何才能把铅球投的更远呢?”让同学们带着问题,由小组长带领结合教师自制教学展板进行探究、讨论、总结方法,然后在练习中大胆尝试。提出练习要求:

1、注意安全;

2、大胆尝试;

3、小组长口令指挥统一投球捡球。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层层递进,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以后学习投掷铅球的技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成果展示:尝试练习一番后,将学生集合成四路纵队。“在刚才的练习中每小组都表现的非常好,各小组都总结了适合自己的方法,教师统一提示下,学生展示探究的成果,教师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并进行示范动作,第一种姿势侧向滑步推铅球;第二种姿势背向滑步推铅球。然后每小组结合老师的示范动作,根据刚才各个小组探究的方法,参考图片,由小组长带领继续分组练习。(通过投掷铅球,发展学生的力量性、协调性和灵活性等身体素质。)

(4)巩固提高

“通过练习,每名同学都有所提高,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比赛方法:1、2、3号三条投掷线,一条标志线,每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投掷线,在1号线投过标志线得1分,依次为2分、3分,每小组所有同学得分相加为本小组得分,最后评出优胜小组。

1、3组投,2、4组记分,然后交换,教师统一指挥。此环节主要拓展学生的投掷技术,充分体现了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合作互相学习。

4、合作提高阶段:(七分钟)

游戏:《争分夺秒》“在刚才的练习中每小组都表现的非常好,在下面的比赛中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获得冠军?”介绍游戏方法:同学们站在起跑线的后面,每小组前6名同学把球放到标志点上,后6名同学取回,先完成者为胜。通过游戏让学生自己做主,安排本队队员的先后顺序和拿放球的顺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愉悦身心阶段:(四分钟)

在音乐的伴奏下师生共同进行身心放松活动,从而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最后,引导学生谈收获与心理感受,收器材,师生再见。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各位评委。

篇2:《铅球投远》说课稿

一、教材、学生分析

本课的题目为《铅球的最后用力和身体练习》,其中“铅球的最后用力”为主教学内容,“身体练习”为辅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田径运动模块田径必修单元投的基础知识、技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后用力技术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铅球成绩的远近;间接影响学生对成功感的体验和对田径这门相对枯燥一些的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且也影响投掷学时间的相互衔接和教学质量。同时,本课的教学可以融合运动技能、运动体能、身体健康和合作、参与为一体,符合新课标“培养学生运动爱好与专长的要求”;符合新课程设置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知识性目标为:让全班同学了解铅球最后用力的基本技术和关键点,形成正确的最后用力意识。本课的技能性目标为:让85%以上的同学基本掌握铅球的最后用力的技术,减少错误和多余的最后用力动作。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和今后的体育活动中自觉的运用所掌握的运动技能和练习方法有针对性的锻炼身体。

本课的情感目标为:发展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兴趣和主动性、探究性;培养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优良品质;形成良好的团队和竞争意识。

三、本课的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学习爆发式的最后用力技术;本课的难点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四、教法、学法设计

在学习过程中,突出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以小组为教学单位,充分发挥小组中团结、协作以及团队间的竞争、对抗,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的学习。在铅球最后用力的学习中,采用分组不轮换的教学方法。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和技术重点,学生以组为单位自主学习、练习。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提问、思考、分析、对比、总结、示范等,让学生基本掌握最后用力技术,减少多余和错误动作,完成教学任务。在身体练习教学中,采用集体分组游戏的方式,把体能练习融入团队间的竞争和对抗中,让学生既能提高体能,又能体会到合作、参与的乐趣。寓教寓乐的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15分钟)

1、各组长带领组员自由活动10分钟。

2、10到15分钟完成教学常规和准备活动,重点是上下肢关节和腰的活动。

3、提出教学任务、目标 设计思想:

六个人为一组的分组符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条件和发挥组合的最佳效果并便于管理和组织教学。同时,也能够充分突出体育骨干带头的作用。

把准备活动时间放给学生自己热身,不但提高学生练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练习的有效时间。学生的自由活动监督由各组组长完成。对于不能自主完成准备活动的学生,特别是女生,由教师统一安排热身。此间,教师要提供学生足够的热身器械(如足球、篮球、跳绳等)。

二)、主要内容(25分钟)

1、教师边做示范,说出铅球最后用力技术要点,最后提出激励、引导练习的问题和竞争动员,以及安全要求。

2、以组为单位进行实心球的练习,练习方式和练习密度由小组自定。(15分钟)

3、教师巡回指导、示范、答疑、帮助各组解决问题并强调重点、关键点,同时要用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信心。

4、每组选出技术和成绩最好的一名同学进行示范练习,组与组间相互评价和竞争。(5分钟)

5、身体练习游戏,抱球接力。成绩落后者做俯卧撑。(5分钟)

设计思想: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任务的明确是学生主动、探究、创新学习的目标和界限。

以上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课堂中主体和主导的相互作用;用各组推选优秀同学的方法突出榜样带头作用。并把榜样的成功感扩大到组。而对于落后的同学同样把落后感分散到组,能够有效的激励组之间的斗志,有利与学习和形成良性的竞争。同时,组之间的自评和互评能够强化技术要点,形成同学间良好的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学习风气。有利于整体达到教学目标。

身体游戏练习以接力形式出现,能够变枯燥为热闹,提高练习的有效性,达到锻炼体能的目的。

三)、放松总结(5分钟)

1、以组为单位进行放松。

2、教学小结

3、收器械。设计思想:

在学生放松中,进行教学小结。

六、心率预计和练习密度

心率最高140-150/分 估计第35-38分钟出现 练习密度45-55%

七.场地设计和器材

用1/3个田径场

篇3:《铅球投远》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等差数列》选自江苏省职业文化课教材《数学》第二册第六章第二节, 设计时间三课时. 本课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 从三方面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 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等差数列概念和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猜想、推理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公式的探究,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 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 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3. 确立本案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为: ( 1) 等差数列的定义 (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 ( 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教学过程中, 我将通过情境导入新知以及巩固和深化知识来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确定为: ( 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中, 我将通过教师针对性的指导方法、小组竞赛的方式和分层教学的策略对于教学难点予以突破.

二、学情分析

首先我对我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进行分析:

本次课我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一年级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 经过数列的学习,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但是学生整体数学基础较薄弱, 个体差异较大, 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 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来增强自信.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很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 我在整个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 扬长避短.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根据学情分析, 本次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综合运用情境教学、自主探究、分层教学、评价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学法分析:

本次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指导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法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法进行发现思考、归纳总结的活动. 让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引领学生如何学.

四、教学实施

课前我搜集了大量的素材, 将其制作到ppt中来吸引学生的眼球; 查阅了相关的教学理论, 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来; 最后形成完备的教学环节. 课前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四组.

本次课的教学有三个任务, 1. 认识等差数列, 2.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 3.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以上三个任务我分别设置了完整的教学环节, 以下是我教学环节以及时间分配情况的展示. 下面我就来说说我这三课时的具体实施过程.

我的整体设计思路如下:

这三课时大致是按照这条线来设计的: 由日常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探究出判断等差数列的方法,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利用例题和习题来巩固和深化知识, 最后反思小结. 剩下的时间里给出一道拓展题来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 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结束每一课时.

接下来我重点说说本次课问题情境环节和建构新知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

任务1:认识等差数列

问题情境环节的安排:

给出两个实例, 实例1 结合了学生的专业; 实例2 结合了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下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数列中的每一项 ( 提问的学号也组成等差数列) , 这样做既渗透了“等差数列”, 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分别叫三名基础薄弱的学生总结每个数列的特点, 并给予鼓励与表扬,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下面揭示概念, 并板书等差数列的定义, 之后希望学生继续探究如何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师: 对于一般的数列{ an} , 数列有n项怎样来判断这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生: 计算a2- a1, a3- a2…an- an - 1,

师: 如果n很大, 那是不是很麻烦? 能不能用一个一般的式子来说明?

生: 只要an- an - 1= d, ( n≥2, n∈N+) 就可以了.

以问题链的形式进行探究, 层层深入, 可更好地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任务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首先, 引入“一站到底”这档节目, 抽取题库里的一题目让学生回答, 给予所在小组加分. 接下来提出: “这个数列中的第6 项是什么?”学生会小声议论出第6 项. 学生是利用了an= an - 1+ d这个公式经过几步的推导得出答案, 能不能找到更简单的方法得出要求的项呢? 顺利地引出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这样, 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得到了发掘, 从而带着积极的情感参与到新知教学的每一环节. 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 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任务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展示印度泰姬陵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个情境源于历史, 富有人文气息, 激发学生兴趣; 图中算数, 形象直观, 可启迪学生思路.

自然地引出了问题1 + 2 + 3 + … + 100 = ?

学生对于高斯的做法很熟悉, 学生答出结果. 接下来, 引导学生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我设计以下几步:

一、请同学们根据高斯的做法探讨还有什么求1 + 2 +3 + …100 的方法?

1. 猜想

101×100/2=5050可写成101×100/2=5050, 在这个式子分子中的“101”由 (1+100) 得来, “100”代表个数.

2. 推导

组内讨论, 得出结论. 鼓励学生上台演示过程,

二、由特殊到一般, 能否探究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类比联想前面方法, 水到渠成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经历公式了推导过程, 获得了发现的成就感. 优化了思维品质, 体验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教师板书过程规范解题格式, 让学生掌握倒序相加法.

例题环节:

通过整合课本中的题目, 选择6 个典型题目作为本次课的例题, 每课时2 个例题. 例题的选择首先基于巩固知识的目的, 其次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应用公式的能力. 例题的安排由浅入深, 注重了分层原则.

练习环节:

通过练习, 加强学生对定义的巩固,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习题中还补充了等差中项的定义和通项公式的推论.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 如: 一些题目选用口答方式; 在规定时间内让各组学生完成习题; 小组抢答完成相关题目等方式. 给枯燥的课堂增添了几分生机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拓展环节: 本着以加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目的, 教师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反思小结: 本环节通过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来回忆知识, 教师适当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到的思想方法.

作业环节:

此环节设置必做题与选做题.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 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有所提高. 布置知识链接的题目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搜集资料、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为接下来的课题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

篇4:小学推铅球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技术要求,这是背向滑步推铅球教学单元中的第一次课,教学对象是水平5高一年级2班的学生,共42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18人。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目标,发展学生的上肢投掷的基本技能。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以教师为主导,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探究合作,通过诱导尝试、主动评价与拓展,领悟本节课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背向滑步推铅球教材是高中一年级《体育与健康》课本中田径教材中投掷类教学内容。我准备把它分为一个单元四个课时来完成总目标,本次课是第一次课。他们大部分同学在初中都或多或少的接触过铅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复习巩固他们原有知识的同时,把背向滑步结合起来是本节课的主要练习内容。

三、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铅球项目,处于期的他们骨骼发育完全,并且具备一定的投掷能力,但他们在情绪上容易波动,上课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但是他们的模仿能力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愿意去接受。通过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分析能够适应本节课的内容。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 学习目标:包括三个内容

认知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背向滑步推铅球的基本知识,能够认知背向滑步推铅球的动作表象和运动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背向滑步推铅球的基本知识,能够认知背向滑步推铅球的动作表象和运动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课堂的练习和成果展示,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第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最后用力 难点:滑步技术与最后用力的衔接

第三教学过程:分为4个部分

1) 开始部分;课堂常规,体育委员集合,人数。教师宣布课的内容,并提出目标及要求。

2) 准备部分:讲采用慢跑、徒手操,进行热身。

3) 基本部分:有3个内容

1、背向滑步推铅球

技术要领:

持球:背对投掷方向,站在圈内靠近后沿处,两脚前后站立,上体自然放松,左臂自然上举,身体重心在右腿上。

低姿势滑步:身体下蹲,手臂下放,摆腿、后蹬,以摆带蹬,蹬摆结合。

最后用力:蹬、转、送、抬、挺、撑、推、拨。

2.学生听口令集体模仿练习

3.四人一组自由徒手练习并选出技术动作最好的同学出来展示

4.到铅球区有球练习

4) 结束部分,放松操,使学生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 小结本次课情况,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收还器材,布置作业,师生再见。

第四教法与学法:(教法)分解教学法、分层教学法、保护帮助法

(学法)尝试法、合作学习法、比赛游戏法 第五预计效果:预计心率110-130次/分

篇5:原地背向推铅球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53号选手,我上课内容是八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材中原地背向推铅球的新授课教学。本次说课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指导思想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以学生练习为主要手段。遵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思想,充分发展学生积极探索、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练习过程中,逐步掌握动作技能。

二、说教材

原地背向推铅球是8年级《体育与健康》课本中的教学内容。我准备把它分为一个单元四个课时来完成总目标,本次课是第一次课。八年级学生大部分在小学都或多或少的接触过铅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复习他们原有技术动作的同时结合本节课的 重点“蹬伸转体成反弓及最后用力”和难点“形成超越器械技术动作”。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铅球的基本知识,基本常识,能够叙述原地背向步推铅球动作结构。

2、技能目标:根据男女学生身心以及运动能力的差异,使90%的男同学和80%的女同学初步掌握原地背向推铅球的动作要领,3、情感目标:本次课结合铅球项目的特点,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团结协作、听从指挥等优良品质。

四、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的确定,结合初中学生身心特点,在教学中多以形象直观教学为主。在重难点上,我采用分解示范的方法,并利用两人一组的辅助性练习,我把铅球的用力顺序,也是本次课的重点总结为“蹬、转、撑、送、挺、推、拔”的口决便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2.说学法

在教学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边看,边听,边想。使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掌握和巩固动作要领。

五、说教学程序

(一)准备部分:

准备部分包括课堂常规、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练习

(二)基本部分:

采用的是分组轮换的教学形式。在新授课的开始教师先做一遍完整的动作示范,让学生对动作有一个整体的印象。接下来教给学生正确的握球、持球方法,然后让学生做推铅球的徒手练习,让学生体会推铅球时的用力顺序,并强调动作的难、重点。最后让学生做完整的动作练习,练习几次后,集中学生纠正出现比较多的错误,找出做的好的同学做示范,并指出好在哪里,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然后再次进行练习,在练习中教师来回巡视指导学生,并强调安全。最后做两组力量练习。

(三)结束部分:

篇6:《原地侧向推铅球技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是20运训1班12号全鲳霖,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原地侧向推铅球技术,我将从本课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分别进行我的说课。

一、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授课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除了传授学生的基本技能外,还使学生在学练过程中既掌握知识技能又得到情操的陶冶,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及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思想。

二、教材分析:

本次课的教材主要内容是原地推铅球,选自原地推铅球教材内容。该内容它既能提高学生力量、柔韧、灵敏等素质,又有良好的综合健身作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和拼搏精神。所以这一运动特别受学生欢迎。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新大一学生,他们的年龄为18-20岁左右,正处于身体肌肉高速发展时期,朝气蓬勃、富于想象和挑战,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班风很好,有较强的凝聚力,因此对本课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体质普遍强壮,运动技术掌握程度较强等现象。

四、说教法

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有:

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语言、动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创新能力。

2、讲解示范法:通过精炼适度的语言讲解,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动作概念,完整和分解动作示范,有利于学生模仿正确的动作技术。

3、循序渐进练习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动作。

4、纠正错误法: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完成练习的情况各有不同,通过纠正获得正确的动作,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5、比赛法:通过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技术,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6、教师评价法:通过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说:给一个人一条鱼,只能勉强满足他的一顿饭的需求,但是教给他一套捕鱼的方法,那就永远都能满足他一辈子的需求了。本课我认为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五、说学法:

1、观察法:通过老师的讲解示范,学生观察,初步建立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

2、模仿练习法:根据学生的观察,模仿老师正确完整的技术动作,初步掌握该项技术。

3、分组练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自主去尝试,互相对比,师生讨论,探究、观摩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运动中得到锻炼,获得快乐。

4、自我评价法:通过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原地推铅球技术的练习,了解推铅球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激发学生对推铅球技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加运动的态度和行为。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原地推铅球技术动作,使80%学生能独立完成基本技术动作。发展学生速度、灵敏、柔韧、协调等素质。

3、情感目标:通过游戏及练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体验运动乐趣,增强自尊和自信。

七、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握球,持球 ;难点是侧向推铅球的蹬、转、挺、拔的技术。

八、教学过程:

准备部分:

1.导入新课阶段:课堂常规,宣布课的内容、准备活动 徒手操(4╳8拍):1、腕、踝关节活动 2、腰部运动3、肩部绕环 4、全身运动(做好准备,预防损伤)

基本部分:

技能学练阶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原地模拟推铅球技术,为下面的教学起个引导、铺垫作用。第二部分是持球侧向推铅球相结合技术的学练阶段,主要分为一下几个阶段:

(1)原地模拟侧向推铅球练习×5-6次

(2)铅球分解练习×5-6次

(3)侧向推铅球持球练习×5-6次

(4)纠错环节

(说词): 通过完整示范、分解讲解、学生练习来学习、改进侧向推铅球技术。发展协调性、灵敏性、增强上肢力量。培养学生面对任何困难都不要轻言放弃,勇于向前、顽强、果断的优良品质;且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出最佳的方法与快捷方式,建立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调节难度。通过互评选出优秀学生。

结束部分:

1.放松阶段:以舒展的动作配上优美的音乐,在愉悦的心境中充分放松全身,从而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

2.分享交流阶段:评价小结本次课,分享交流。

六、场地器材:2个铅球场地、20个铅球

七、教学效果与预计:

全课平均心率:130~135次/min;课中最高心率:170~180次/min

篇7:《台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介。《台阶》与本单元其他五篇不同, 是小说, 但也是叙事类作品, 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的描写,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 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 而且有敢于拼搏的精神。

(2) 教学目标简介及重点、难点确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 结合本单元特点, 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知识目标:把握父亲形象及意蕴。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 安排详略的写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父亲性格, 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父亲形象及作品思想。难点:父亲形象及材料的详略安排。

二、说学生

(1) 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文立意新鲜, 情节朴素感人, 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涵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 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 能力分析。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 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 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 因此应该适当地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法与手段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 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 只有反复朗读, 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 我让学生先初读, 再细读, 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 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 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 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 思想产生共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感受成功的喜悦。

(4) 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即在学生的学习中, 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全文中有个文眼:“台阶高, 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抓住了这个文眼, 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 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1) 激情导入:以歌曲《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伟大气魄震撼学生, 理解他坚忍不拔的毅力, 引出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创设情境如下: (1) 一直喜欢一首歌曲《愚公移山》, 今天我想介绍给大家, 一同欣赏。播放影碟《愚公移山》。 (2) 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说感受) …… (3) 愚公移山的伟大气魄让我们震撼, 他坚忍不拔的毅力让我们钦佩, 让我们学习李森祥的小说《台阶》, 去体会困顿前行中的父辈在现实生活中演绎《愚公移山》。

(2) 整体感知。 (1) 阅读课文, 简述故事情节。 (2) 浏览课文, 交流对课文的理解。通过阅读, 你有什么认识和发现, 还有什么不解, 请说一说。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交流感悟) (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 特别是在复述过程中抓住重点, 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细读课文合作探究15分钟。默读课文, 探究投影上的问题, 小组讨论解决, 全班交流。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激发学生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4) 品味赏析。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 同时课件演示父亲重修台阶的情景, 形象地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理解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 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 (因为当九级台阶造好后, 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 (此环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更形象、更直观。)

(5) 拓展迁移。和小说相比, 我们的父辈在生产力有所发展的今天, 似乎没有了小说中父亲的凄楚和辛酸, 可他们也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累积家庭大厦的基石。在交谈与观察中, 你知道父亲 (母亲) 的追求吗?你看到父亲 (或母亲) 是如何奋斗的吗?想一想, 说出来。 (引导学生回忆讲述自己的父亲, 要求抓住父亲的特点, 叙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然后由同学们评出今天的发言明星。有人说过,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 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6) 师生小结。2分钟。首先学生自发地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 (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篇8:原地侧向推铅球说课稿

原地侧向推铅球说课稿(1)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地推铅球》.我将从教学指导思想、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预设、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流程设计等方面来简述我对本节课教与学的思考。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依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方法为中介的教学思想,我选用了以“学、教、练”序列创新组合的“洋思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过程的能动性,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通过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游戏化学习等教学设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教材学情分析

原地推铅球是高中二年级《体育与健康》课本中投掷运动类教学内容,属于力量性的投掷项目,除了要具备一般身体素质以外,还必须有适应推铅球所需要的专项素质,同时运动成绩越好,对专项素质的要求也越高。铅球专项素质主要包括力量素质、柔韧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以及协调素质等。由于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他们大部分在以前的学习中或多或少的接触过铅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复习巩固他们原有知识的同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动作的完善化和系统化。

三、教学目标预设

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本课预设了通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铅球的起源和发展,识记铅球运动的健身与实用价值。

2、技能目标:80%的学生初步掌握原地推铅球的动作要领,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肌肉力量,特别是锻炼肌肉的爆发力,提高身体各部位协同用力的能力,使身体得到匀称发展。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参与合作性学习,体验推铅球的乐趣,培养自觉遵守纪律、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对原地推铅球的动作路线及用力顺序的掌握。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为在掌握动作的基础上,身体的协调用力。

四、教学方法运用

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先学后教,强化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教的基础和前提,以教作为学的发展和深化,以练作为学的巩固和提高。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措施,贯穿学、教、练三个环节。并提取成功体育、快乐体育、念动训练法的有益成分充实“洋思模式”。运用提问、激励、评价、念动训练法,逐步攻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流程设计

1、课堂常规:鸣哨集合,安排体育委员整队,提出课堂要求及注意事项。

2、体验性导入:介绍铅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创设原始人类用石块捕杀猎物的情景,激起学生参与运动的欲望,把学生带入铅球学习氛围中。

3、激趣热身:绕圈跑、行进间徒手操结合负重接力游戏,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了铅球运动的素质练习。

4、基本部分

分为三个环节:先学—后教---再练。第一环节:学。请两到三位同学根据自己在以前观看田径运动会中铅球项目对推铅球的动作理解,根据头脑中的动作进行试投。然后老师做出完整的原地推铅球动作示范,让学生从中找出老师与这几位同学所做动作的不同点,在头脑中建立初步的动作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第二环节:教。首先教师完整示范原地推铅球动作2-3次,让教师优美的动作示范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动作印象,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其次,教授学生铅球的握法和放置位置,并根据推铅球技术动作路线蹬、转、撑、送、挺、推、拨依次进行示范和讲解,学生之间进行互相指导与纠错,教师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纠错。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发展和深化,激励学生积极的展示所学,反馈学习心得和遇到的疑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身进行多项反馈,积极互动评价。教师讲解、分析、示范动作和教会学生念动训练方法。利用念动训练法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运动技能时心理活动的积极性,练,动作的要领;动,进行练习;想,大脑的重复放映和运动技术相结合,使学生学习原地推铅球时,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和中枢与运动器官的联系得到加强,在集中注意力的练习中可以排除外界的刺激干扰,有助于集中精神理解动作,促进学生心理活动处于缜密状态。第三环节:练。作为学的巩固和提高,以练来促进学、巩固学和纠正学,学生通过边想边练,让形成的动作表象逐步清晰化,有效的促进动作概念的形成。再次,学、教、练三个环节中,教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运用提问、激励、评价、念动训练法等方法,逐步攻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并过渡到挑战性学习阶段,给学生一个敢于展示的平台。

5、结束部分

为了使学生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在结束部分老师带领学生做放松操练习,并对本次课进行小结,布置课外的练习,对本次课好的地方进行表扬,收回器材,师生再见。

六、教学设备

4个标志杆 4对1千克重的哑铃 铅球30个 铅球场地一块

七、运动负荷预设

综合密度:35%左右平均心率:115次/分左右

八、本课特色和亮点

1、通过游戏的设计,可以让本身枯燥的铅球教学课堂具有活气。

2、本课改变传统教法,选用以“学、教、练”序列创新组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过程的能动性。

3、运用了心理学中的“念动训练法”到原地推铅球的教学中,不仅提高了技能教学的效果,而且丰富了教学方法。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原地侧向推铅球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一年级原地侧向推铅球的新授课教学。下面我就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原地侧向推铅球教材是高中一年级田径教材中投掷类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力量和投掷能力的运动项目。由于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大部分同学在初中时或多或少的接触过铅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体会推铅球,不限制投掷动作与方法,激发学生对铅球的兴趣。因为是第一堂课,我使用实心球来教学,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上、下肢力量及身体的协调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1、认知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铅球的基本知识,基本常识。

2、技能目标:初步掌握握、持球的要领,根据男女学生的差异而区别制定,并使80%的学生初步掌握侧向原地推铅球的动作要领。

3、情感目标:本节课可结合铅球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克服困难、团结协作、听从指挥等优良品质的培养。通过合作性学习,体验推铅球的乐趣,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原地侧向推铅球的动作路线及蹬地、转体动作的连贯性。

2、教学难点:最后出手拨球的动作技术。

四、场地器材

在课前提前安排和布置好场地,画好标志线(要和学案上统一)既节省上课的时间又可以避免以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本次课所需器材:实心球。

五、教学方法

1、教法: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分组练习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法:根据课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以下方法:

(1)讲解法:让学生领会动作要领。

(2)分组练习法:让学生去感受和掌握基本动作技术。

(3)讨论、纠正法: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教学程序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部分来进行。

(一)准备部分:(10分钟)

1、在集合整队、师生问好等正常的课堂常规后,教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宣布本节课目标任务,特别强调注意安全的要求,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和任务,接下来进行队列、队形练习,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态,同时使学生注意力得以集中。

2、准备活动:为了使学生身体机能从安静状态逐渐过度到工作状态,在准备活动的开始,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蛇形跑,然后有针对性的做几节徒手操,特别是手指、肩、腰、膝、踝必须活动开,使得学生各主要肌群、韧带等充分伸展。最后安排俯卧撑(注意男女区别),男生10个正规俯卧撑,女生5个俯卧撑,为基本部分新授课的教学做铺垫。

(二)基本部分:(30分钟)

将人数分成四个小组,选出自己的小组长。一开始教师对学习练习过程做一下要求:1安全问题:必须统一投统一捡,不可随便乱跑,不可乱穿组,出现危险事故。2分组练习:组长组织大家站成一排,按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我将本部分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步骤:

1、教师讲解投远的原理及简单的方法,要求体现远度,不限制投掷的动作,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可以相互讨论和模仿。让学生在实际练习中体会投掷的原理和最佳的投远动作。

2、教师先让学生徒手练习原地正面推球与瞪地、转髋动作,然后将瞪地、转髋与推球协调结合的徒手练习。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示范、提示,让学生掌握正确动作的表象和基本的动作概念,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原地侧向推铅球的动作要领和用力顺序。

3、学生练习原地正面推实心球,体会正确的推动作,解决蹬与推协调配合的问题。

4、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掷远的方法,并让学生相互进行比较和评价,目的是引出简单而有效的掷远动作(原地侧向推铅球),为以下教学作好准备。

5、根据以上几个练习情况,最后让学生练习原地侧向推实心球,让学生相互间提示、纠正最后推的动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进行引导和个别指导,对相对比较集中的错误动作进行集中指导,并让动作比较正确的学生示范,然后让学生相互间评价。目的是通过掌握原地侧向推铅球的动作,把实心球掷的更远,发展学生的投掷能力。

教法:

(1)教师简单介绍投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握球的手型及原地侧向推铅球的完整动作。

(3)学生进行原地正面推球与瞪地、转髋动作的徒手模仿练习。

(4)学生二人一组做蹬地、转髋的徒手练习。

(5)学生练习正面原地推实心球。

(6)教师巡回指导,并随时纠正错误动作。

(三)结束部分:(5分钟)(1)组织学生做放松活动。

组织形式:闭上双眼,想像--阳光明媚,微风拂面,你坐在草地上,闻着花草的芳香,舒适极了,身心放松,放松,再放松……。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充分放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本课。

(2)总结本次课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较弱的给予鼓励。

(3)安排学生收还器材。

七、预计课的效果:

本节课的预计平均心率为130--140次/分;运动密度为35--40%;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

篇9:《青年》说课稿

教学目标:掌握课内的一些四字短语, 学习本文朴实的语言特点;反复朗读把握语录体文章的特点, 学会把握要点, 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青年的特点、责任,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赏析文章内容, 把握要点。

教学难点:把握要点。

教法与学法:诵读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随机教学法

教学过程分六步:

一话题导入, 明确学习目标;二学生自主阅读, 整体感知;三学生合作阅读, 教师巡堂;四学生展示探究成果, 教师随机点拨;五学生总结学文收获;六拓展延伸, 连词成段。

本教学设计从三个方面考虑:首先, 客随主便, 反客为主。新课标倡导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是客人, 学生就是主人, 教师要随从学生来完成教学任务, 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 教师就要反客为主, 引导学生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求知境界。其次, 建构“阅读小超市”。我尝试把课堂阅读教学变为超市经营, 把教师“柜台式”授业变学生“超市性自选”, 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心灵的顿悟来自主赏析喜欢的内容, 这种“超市经营”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当好营销员即可。最后, 随机教学法为主。学生展示探究成果时, 教师根据学生的感悟, 随机把学生没有悟到的重点难点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认知中。

篇10:《囚绿记》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散文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写成的一篇散文。文章满怀深情地思念北平的一棵常春藤, 引出了对山河沦亡的感叹, 赞美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 自然也颇受教材编委的青睐, 因此人教版教材将其选编在高一年级必修Ⅱ, 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 组成第一单元。并将单元目标确立为:

1.解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2.把握情感表现的方式

3.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4.感悟散文中的人文精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 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 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并且能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 不断充实精神生活, 完善自我人格, 提升人生境界, 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基于上述考虑, 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确立为: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作者的身世, 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 指导学生筛选出关键语句, 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来把握语句的重要信息, 体会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感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朗读的方法, 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 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 运用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 使学生能够自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思想和情感目标

(1)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2) 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为学会圈点批注, 理解语句含义, 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二)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语文新课程认为语文教学环境、学生、老师、教科书都是语文课程资源。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老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是最主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要能利用教科书进行再创造, 把教科书变成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内容, 赋予教科书内容以生命的活力。因此, 老师应创设一种情景, 点拨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

文本资源:为了充分发挥文本对实现三维目标的作用, 除利用课文外, 我还挑选《中国精短美文100篇》中的《遍地黄金》一文让学生品读, 这篇文章在写景抒情方面与《囚绿记》有很多相似之处, 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适合用来做圈点批注的迁移练习, 同时也扩充了学生的阅读容量。

二、学情、学法及教法

1. 学情

对于散文的阅读鉴赏, 学生感到有难度, 尤其是课余阅读文学作品较少的同学, 更感到困难, 再加上这是一篇用象征手法写的散文, 读懂它的难度更高些。所以, 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文章就更为重要了。虽然学生上高一以来, 老师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但他们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 圈点时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 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 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

2. 学生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

指导学生由题入文, 解题、猜题, 整体把握全文, 以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为突破口来实现对文章内容、情感、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的理解, 使学生在理解文意、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掌握圈点批注的品文方法, 形成阅读的能力, 再通过迁移练习来巩固、训练、提高。

3. 教法

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所以我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 不是像以往分析课文那样面面俱到, 而是抓住标题和文中的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来研读, 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 侧重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力求利用四十五钟时间让学生学到一点对自己的发展有用的东西。所以, 我将学法及教法确定为:

(1) 诵读法——反复朗读, 把握语言特色;

(2) 提问法——逐步引导, 逐渐深入;

(3) 圈点批注法——抓词语含义, 理解句子意思;

(4) 讨论法——积极参与, 总结规律;

(5) 点拨法——展开联想, 拓展思路。

并在实施教学中运用这些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学案检查

按照“两先两后一小结”的模式, 在课前就设置互动学案, 疏通字词, 解决阅读障碍, 了解作者的经历, 为课堂的分析打下基础, 并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补充。

2. 导入

教师给出一组绿色的图片, 指出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时, 我们感觉到生命的希望;当绿芽冲破险阻绽放绿意时, 我们意识到生命的顽强;当无边的绿色扑面而来时, 我们仿佛听到生命的乐章。绿在视觉上给人以色彩美, 在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 这也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由此, 引出今天将接触这样一位非常喜欢绿色的人, 只是他钟情到了极致, 以至于将绿色囚禁起来, 引出陆蠡的这篇文章《囚绿记》。

这种导入, 能营造出适宜的课堂氛围,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鲜明的画面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 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 刺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3. 讲解

首先由标题入手, 先列举几篇已经学过的课文标题, 如《荷塘月色》, 分析其对理解全文的作用, 再让学生探讨本文为什么要以“囚绿记”为题目, 让学生明白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 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之后指出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更深刻, 还要回到文章中, 结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而过渡到下一环节。

教师围绕题目, 设置一系列问题, 引导学生回到文本筛选出语句做圈点批注, 分小组讨论、交流批注内容, 具体问题如下:“绿”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囚“绿”?“绿”是怎样被“囚的”?“囚绿”的结果怎样?在“囚绿”的日子里, 绿藤所表现出的哪种精神震撼了作者?本文的主旨又是什么?

(在学生圈点批注的同时, 老师适当地引导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 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既包含了文章的基本结构, 又在筛选语句的圈点批注中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结合学生学案及教师图片展示, 归纳主旨, 即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 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 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 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 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这种圈点讨论交流的方法体现了对话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 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 老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 又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 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又是一个指导者。

4. 小结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适当的方法, 归纳与强化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师生共同合作, 按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 总结出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 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 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

5. 学生迁移练习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 教师包办代替是不行的。而对于学生来说, 重要的不是会学, 而是会用, 将学与用联系起来, 要给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 所以, 接下来让学生对精短美文《遍地黄金》做圈点批注。老师把学生共同批注的地方进行展示, 让他们通过比较、讨论, 进一步掌握圈点批注的要领, 以此抓住主旨, 强化知识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6. 布置作业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 使他们形成健全人格是我们教育的目标, 在布置作业时, 要给学生布置一道开放性的作业:结合《囚绿记》重点语句的圈点批注, 展开联想, 以作者的口吻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心理描写, 感悟作者此时此景此境的内心感受, 深入理解作品主旨。

7. 结语

悲欢离合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 草木非人, 但它们却永恒地演绎着生命的故事。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 牵出无限的情思, 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我们也通过圈点批注的方法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 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让我们用此法去阅读一篇篇优秀的作品, 去感受一位位作家黄金一般的心灵!

8. 说课小结

本课的基本流程为:情境导入—解题—递进问题解析—小组讨论质疑—方法归纳总结—迁移能力提升—作业应用反馈, 借此来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

最后, 遵循简洁美观、揭示内容的原则, 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囚绿记

上一篇: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改造小结下一篇:戏剧小品大赛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