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的诗词及鉴赏

2024-05-03

《诉衷情》的诗词及鉴赏(通用14篇)

篇1:《诉衷情》的诗词及鉴赏

诉衷情·琵琶女古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

肤莹玉,鬓梳蝉,绮窗前。素娥今夜,故故随人,似斗婵娟。

译文翻译

小莲刚刚给琵琶调弦,声音清越,好像要冲破云天。细细听来,乐声分明在诉说绣阁中的怨恨,声声感人。

只见她肤如美玉,梳着一对蝉鬓,手抱琵琶,站在窗前。今晚的月亮照着她,好像月宫里的嫦娥特意跟她比美似的。

注释解释

诉衷情:词牌名。唐教坊曲。又名《一丝风》、《诉衷情令》等。有唐词、宋词之分。唐词有单调、双调两体。宋词皆双调。

小莲:北齐后主高纬宠妃冯淑妃名小怜(一作莲),能弹琵琶,善歌舞。此处借指琵琶女。

碧云天:意思是蔚蓝的天空。

绣阁:闺房,指女子的住处。幽恨:深恨。

莹玉:形容皮肤洁白。莹:玉色美石。

鬓梳蝉:将鬓发梳成蝉翼的形状。

绮(qǐ)窗:雕画美观的窗户。

素娥:传说月中女神名嫦娥,月色白,故又称素娥。

故故:故意或特意。唐、宋时口语。

婵娟:美好的样子。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十月,该词是苏轼在宋道的家中见有女弹奏琵琶有感而作,同时作《宋叔达家听琵琶》一诗。

诗文赏析

上片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内心的幽恨。苏轼借北齐善弹琵琶的冯淑妃的名字指称琵琶女,暗含着对她的技艺的赞许和肯定。“初上琵琶弦”,是说转轴拨弦,开始弹奏。听去果然不同凡响:“弹破碧云天。”古人形容歌声响亮和美妙,本有“响遏行云”之说(见《列子·汤问》),唐诗“歌遏碧云天”即由此而来。苏轼再加变化,用来夸说琵琶弹奏的`高妙动人,是恰切不过,而又有创新意味的。着一“破”字,可能受到“鬼才”诗人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这句诗的启发,以突出其超常的艺术效果。由于受到词调字句的严格限制,苏轼不可能像白居易那样在《琵琶行》中对另一个琶琶女的绝技展开描写,而只是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以夸张和写意的笔法作了高度的概括,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收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说琵琶女技艺高超,还表现在:“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能把一个闺中女子内心深微、复杂的感情,都通过琵琶弹奏的乐曲传达出来,让苏轼“分明”地加以体认,这是很精湛的技艺。这两句虽然同样写听觉感受,却从曲调传写的情感(或心理内容)着眼,因而并不显得重复,而且多少接触到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也暗含着苏轼对她的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上片写琵琶女,句句紧扣“琵琶”的弹奏,寥寥几笔,就能给人以比较鲜明、深刻的印象。

下片转换角度,写琵琶女的外形美。过片“肤莹玉,鬓梳蝉”两句,从正面着笔写琵琶女的肤色白皙和鬓发俏丽,像是电影中的两个特写镜头,表现了琵琶女外形的美丽。接下去“绮窗前”一句,像是写了一个侧影,与上片联系起来看,这该是琵琶女弹奏之处,原来那美妙动听、曲传幽恨的琵琶声就是从这儿发出的。所以这一笔虽已虚化,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空间。结尾以明月来衬托,使琵琶女更显得天姿国色,美丽动人。妙在将明月人格化,说明月在今夜特意随人行走(当明月发现琵琶女之后),似乎要同琵琶女比一比谁更美好呢。这是苏轼听到琵琶女弹奏时,恰好见到当空的一轮明月,灵感突发,因而获致的神来之笔

从全词来看,上片为主,而下片为宾,下片所写的人的外形美,对于上片所写的技艺之精、乐声之美来说,也是一种衬托。苏轼使二者相得益彰,更突出了琵琶女美的形象。这是作品艺术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色。

篇2:《诉衷情》的诗词及鉴赏

宋代:吴文英

西风吹鹤到人间。凉月满缑山。银河万里秋浪,重载客槎还。

河汉女,巧云鬟。夜阑干。钗头新约,针眼娇颦,楼上秋寒。

鉴赏

“西风”两句,化用《列仙传》中的神话故事。“缑山”,一名“覆釜堆”,亦作抚父堆,山在河南偃师县南。据《列仙传》说:“周灵王太子晋在缑山乘白鹤升仙。”梦窗触景生情,借用神话传说开篇。此言其在幻觉中好像看到秋风送着仙鹤降临人世,月色辉映着升仙之地,仿佛自己也可以驾鹤飞升一般。“银河”两句,言七夕之夜晴空万里,天河显得格外明亮,团团星云组成了无边无涯的星浪,幻觉中,词人又觉得有迎客的仙船(贯月槎)正从天河中飘然而来。上片缀连起两则神话传说,使读者阅后也感染到一种飘飘仙气。

“河汉女”三句,应题“七夕”。天孙织女,巧手梳妆,云髻高耸。她在夜空中斜依在天河边。“阑干”,这里有横斜之意,与唐刘方平《月夜》诗:“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中“阑干”意相同。“钗头”三句,地上“乞巧”。与天上王母划钗成河强使织女牛郎一年限见一次一样,人间少妇们七夕欢聚,其实也只有一年一度,所以她们珍惜这一有间,穿针乞巧,尽兴游玩,脸上漾溢着纯真的娇笑。不知不觉她们在绣楼上度过了一个凉爽而难忘的秋夜。

扩展阅读:吴文英个人作品

吴文英被称为“词中李商隐”,在南宋词坛,吴文英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存词有三百四十余首,其《梦窗词》在数量上除辛弃疾、张炎外鲜有人与之抗衡;就题材而言,这些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酬酢赠答之作,哀时伤世之作,忆旧悼亡之作。

吴文英乐以词人和江湖游士的身份与人结交,交游很广。从其著作《梦窗词》中考察,与他有词作赠酬关系的就有60多人,包括有文人、政客、普通市民与手工业者等各阶层的人物。他与施枢、方万里、冯去非、沈义父等皆为笔缘之友,晚年又与周密结成忘年交。

词集《梦窗甲乙丙丁稿》4卷,收入《宋六十名家词》。

清人周济对他的评价甚高,在其《宋四家词选》中将其与辛弃疾、周邦彦、王沂孙并列为两宋词坛四大家之一。

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编定于淳祐九年(1249),卷十录吴文英词九首。

★ 诉衷情,诉衷情吴激,诉衷情的意思,诉衷情赏析

★ 诉衷情,诉衷情柳永,诉衷情的意思,诉衷情赏析

★ 诉衷情赏析-诉衷情 仲殊

★ 爱国诗词《诉衷情》

★ 诉衷情教学设计

★ 诉衷情,诉衷情晏几道,诉衷情的意思,诉衷情赏析

★ 王安石《诉衷情》系列欣赏

★ 诉衷情·宝月山作原文及赏析

★ 诉衷情陆游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篇3:《诉衷情》的诗词及鉴赏

一、解题步骤

1. 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m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2. 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我们在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突破。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3. 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在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涵。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4. 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词句突破

所谓诗眼,即一首诗中概括主旨的一个字或一个词或一句话。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

(1)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如能捕捉到一首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例如: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探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2)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5. 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例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二、解题模式

诗歌鉴赏的提问是多种多样、变化无端的,思想、风格、艺术、语言、情感……对这些,学生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一方面来进行解答,结果常常是答非所问,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在这里,我们将就提问的类型与解答的内容进行归类,希望能够给考生带来一些帮助。

第一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一般应该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方向寻找答案。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又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三个方面:

1.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抒情、议论、铺陈等。

2. 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化用、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3. 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例1.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分析诗句+手法+表达作用。

关河令

[宋]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提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一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本词上阙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传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下阙的“孤灯”与上片相呼应,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

第二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简洁完美,切忌面面俱到。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

第三部分,根据氛围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例2: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直率的船家女的形象。

篇4:《诉衷情》的诗词及鉴赏

回想如烟往事,痛惜流逝的年华,让人更加伤感。准备唱歌的时候先敛容不欢,将笑之时,也还带恨含颦,这日子最令人痛断肝肠。

《诉衷情·眉意》注释

诉衷情: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唐温庭筠取《离骚》“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之意,创制此调。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轻霜:薄霜,表明时节已是初秋。

试梅妆:谓试着描画梅花妆。梅妆,“梅花妆”的省称。梅花妆是一种美妆,始于南朝宋寿阳公主。

缘:因为。离恨:因别离而产生的愁苦。

远山:指远山眉。形容把眉毛画得又细又长,有如水墨珈的远山形状。比喻离恨的深长。

流芳:流逝的年华。

敛(liǎn):收敛表情。

颦(pín):皱眉,忧愁的样子。

篇5:《诉衷情》的诗词及鉴赏

钱塘江风景从古至今都可称为奇丽,按照惯例,太守都能用诗词表情达意。我这个背负弓弩的先驱在哪里?我的心已飞到钱塘江以西。

春花落尽之后,绿叶翻飞之时,细雨凄凄。眼下我正怀着怎样的一腔情绪?怎敢面对新官,向着旧官的背影哭哭啼啼!

篇6:《诉衷情》的诗词及鉴赏

苦恨:甚恨,深恨。

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达更进一层的意思。

篇7:浅谈古诗词语言的特点及鉴赏要点

一、了解古诗词言特点

1. 用意十分, 下语三分

律诗、绝句、词、曲这些古诗体裁, 有固定的形式, 这些形式促使诗人必须利用有限的空间表现出丰富的内容, 这就决定了古诗语言往往“用意十分, 下语三分”的特点, 凝练而含蓄, 言尽而意无穷。具体表现有两方面:

(1) 讲究“准确传神”。古代“诗话”中流传着许多关于诗人炼字的佳话趣闻。众所周知的贾岛的“推敲”,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等, 就是“炼字”的典范, “准确传神”描摹物态能抓住特征, 描摹心理能妙传心绪, 描绘情景能使人身临其境。

(2) 讲究跳跃和留白。古诗词为达到凝神精练, 往往会省略一些可省可无的词语, 造成诗句上的跳跃或戛然而上, 留下空白, 而这些跳跃, 空白之处往往是诗意所在。诗味所在, 读者需借助想象和联想方能完成对诗句的解读,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诗句省略了谓语动词的一些用以衔接的虚词, 我们有解读时需在意象与意象间补上这些省略成分。又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此诗以答句包含问句的写法, 省略了寻问者的三问, 师往何处去, 在何处采药, 到底在哪里。简练的语言使诗句获得了灵动之感。再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更是跳跃极大, 留下了巨大的空白。

2. 打破常规, 追求新奇

古诗人遣词造句往往别具一格, 新奇而别致。常见的像采用特殊的词法和句法, 平中见奇的, 如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肥、瘦”二字则运用移就手法, 这种超常搭配, 既新奇, 又极贴切地写出暮春雨后叶茂花衰之景, 弥漫着伤感之情, 应该说, 古诗词中这种打破词法、句法常规的诗词比比皆是。

二、古诗词语言鉴赏要点

古诗词语言鉴赏主要鉴赏语言的精练、含蓄、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等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与联想, 比较等多种方法, 进一步领悟语言的精妙之处, 考试命题的侧重点是遣词造句、语句含义、语言风格、特别注重对“诗眼”的考查。

1. 鉴赏妙字和“诗眼”

推敲字词运用得巧妙是古诗词语言鉴赏的重点, 许多诗词中常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妙字, 往往使全诗增色不少, 甚至成为诗眼,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 既是曲中之情, 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中“溅”和“惊”二字, 不仅用词新奇, 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 鉴赏语言技巧

语言技巧主要指遣词造句的技巧, 如修辞手法的运用, 音调平仄的协调, 双声叠韵, 重言复唱的安排, 词语的超常搭配, 词性的变换等等, 一般来说, 语言技巧的鉴赏往往同妙字、诗眼的鉴赏, 语言特色的鉴赏相结合。

3. 鉴赏语言特色

篇8:《诉衷情》的诗词及鉴赏

宋代:李清照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篇9:《诉衷情》晏殊宋词鉴赏

晏殊

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

东城南陌花下,逢着意中人。

回绣袂,展香茵,叙情亲。

篇10:诉衷情词作鉴赏

全词从上片的悲怆沉痛转向下片的美好期待。心灵升华,笔力不凡,波澜起伏,感人至深。词中用花、月的形象贯穿而成,既写了花前月下的相恋,也写了花谢月朦胧的爱情受阻,还写了花不尽,月无穷的美好祝愿。随着花月意象所呈示的象征意义的流转,词人情感精神所经历的曲折变化也凸现出来。

起首一句缅怀昔日两人相恋的幸福情境。花前月下相逢,原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但句中插入一暂字,便暗透出一丝悲意。次句进一步点出恋人隔绝、欢会难再的现实。苦恨二字叠下,足见词人痛苦之深重。接下来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用比兴的手法,喻说爱情受阻的现实。酒醒,有愁醒之意。梦断,喻往事已成空,而花谢月朦胧,则见证昔日美好爱情的春花已经衰谢,明月已经黯淡,竟成为情缘中断的象征。何况二字,强调好事难成,不仅写恋人隔绝,而词情因之倍加悲怆沉痛。

过片以千钧之力,从悲怆沉痛中陡然振起,将词情升华到一个美好的境界。花不尽,月无穷两句是对偶,用比兴:花不尽,是期愿青春长;月无穷,是期愿永远团圆。紧接着,迸出两心同,则是坚信情人与自己一样对爱情忠贞不渝。由此可见恋人之间的离别,决非出于心甘情愿,实有难以明言的隐痛,则爱情实为横遭外来势力之摧残可知。衰谢了的春花再度烂漫,而且永远盛开;黯淡了的月亮再度光明,而且永远团圆。这是美丽的幻境,也是美好的期愿,这些要升现词人破碎痛苦的心中,需要的正是两心同这种极大的`力量。如果没有对情人无比的爱和最大的信任,是决不可能产生这种精神力量的。作者《千秋岁》词云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可以注解两心同的深刻意蕴。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词人把甘为挽回春天即挽回爱情而献身的意愿,寄托结笔这优美的比兴之中。

篇11: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一.咬文嚼字、品味内涵

阅读诗歌, 贵在领悟。在解题时要结合全诗的内容去咬文嚼字、推敲词语。因为在一些诗句中常常会出现一字之警、全句之奇的神奇字眼, 有时看似普通, 却蕴藏着浓郁的内涵。通过反复吟咏, 捕捉精炼传神之词, 并对此作出精辟的分析和阐述。如:

向晚古原上, 悠然太古青。碧云收去鸟, 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 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 十室九家贫。 (郑珍《晚望》)

(2012广东省六校高三联合考试)

这首诗字面平易, 却实有锤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 以俗为雅, 用得很特别。请简要赏析这两个字的妙处。

答:阅读该诗其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令人赞不绝口。鸟儿隐没于碧云之间, 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在田间穿行劳作, 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 一幅清新绚丽的春景图跃然纸上。

古青、碧云、翠稻, 葱绿的色彩点出了诗情画意, 春色溶溶之景致。这是春的旋律在苍穹大地上的回应, 是春风裁出了这碧云, 是春雨润泽了这翠稻, 让人悠然。而尾联中的“怜”与“贫”字则把洒下人间都是怨的哀情苦楚与其美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把诗的主题和盘托出, 让人沉浸于思索之中。

二.领悟风格、探究特色

诗歌鉴赏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如何抓住诗歌的精妙词句领悟其语言风格, 探究其特色。是洒脱旷达还是凝练含蓄, 是缠绵悱恻还是空灵飘逸, 是抑郁深沉还是舒缓从容。只有窥探出诗歌的语言特色, 从中悟出其独特的风格, 才能各领风骚, 从而有效地分析和鉴赏。如:

天下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 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 生儿不像贤。凄凉蜀故妓, 来舞魏宫前。 (刘禹锡《蜀先生庙》)

(2012江苏省高三百校大联合考一模试卷)

试分析颔、颈联的表现手法及各自的作用。

答:分别是用典和对比的手法。颔联用典颂扬了刘备兴复汉室的英雄之志, 意蕴丰富;颈联用刘备的长于任贤与他的短于教子和子嗣不肖相对比, 抒发了“创业难, 守业更难”的感叹。

细品诗味, 作者雄阔绝伦, 吞吐日月、俯仰古今之胸臆。“英雄气”、“尚凛然”把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昭然揭若。“势分三足鼎, 业复五铢钱”典出殊门, 对应成巧思, 浑成自然。“得相能开国, 生儿不象贤”正反相形, 声情顿挫, 让人垂戒无穷。

三.捕捉情感、体味意韵

捕捉情感、体味意境, 主要是靠分析诗歌的形象来完成。诗歌鉴赏常常借助形象反映生活, 只有分析诗歌形象, 才能把握诗人的感情脉搏, 找出它暗示或启迪读者的意蕴。诗歌的意蕴往往运用曲折和折射的方式暗示, 多呈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形式, 因此在阅读诗歌时首先明确诗人通过何种方式来表达其伤感之情、惜别之绪、羁旅之思、仰慕之念的, 让自己的的情思与作者的情感有机地融合, 才能进入鉴赏的境地。如:

湘上阴云锁梦魂, 江边深夜舞刘琨。秋风万里芙蓉国, 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 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想见不相问, 长笛一声归岛门。 (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2012泰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卷)

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歌既表达了诗人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和报国无门的慷慨不平, 又表现了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之情。全诗充满了诗人的惆怅的基调。

诗人情以景生, 景以情合, 二者相互融浃。阴云笼罩, 暮雨将临, 渲染了其负重心理。芙蓉国、薜荔村的壮观勾起诗人的思绪, 虽报济世之志, 终感报国无门, 壮烈情怀中寄寓着愤慨与忧伤。笛声、风声、诗人的叹息声交织在一起, 听上去格外的凄凉, 其惆怅之情不绝如缕。

篇12:《诉衷情》周邦彦词作鉴赏

上片用工致之笔,刻画一个具体情节。出林杏子一句,先就暗示了这是杏子刚刚成熟的时节,即暮春时候。金盘里的杏子是摘来的,词人却写做落金盘,不但新颖,而且妥贴(落则熟也)。不过第一批出林的.杏子,乃属尝鲜之列,并未熟透甜透。

这从它青紫相间的颜色可知,所以少女刚品尝一口,便齿软怕酸了。所谓齿软,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俗语称之倒牙。这样便留下半枚残杏, 可惜半残青紫,犹印小唇丹。一个青紫相间的残杏上,留下小小口红痕印,从这个呼之欲出的细节动作中似乎可见那咬杏的人儿,酸口中,蹙到眉尖的情景。

篇13:《诉衷情》黄庭坚词作鉴赏

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

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

篇14:论古诗词的鉴赏教学

古诗词的学习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下面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心得。

第一, 学习一首诗词, 就要了解作者和历史背景。

比如《过零丁洋》, 作者是文天祥, 汉族, 南宋民族英雄, 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 受俘期间, 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 文天祥宁死不屈, 从容赴义, 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 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这首诗是他在被元军俘虏的第二年 (1279) 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当你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历史背景时, 就会懂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伟大情怀。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 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

第二, 从整首诗词的表达思想去赏析。

思想是一首诗的灵魂, 如果一首诗没有思想, 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也不可能流传至今。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 可以引导学生从思想感情方面去赏析。我们从苏轼的生平中可以知道, 苏东坡的结发妻子王弗, 是眉山青神人, 十六岁时与比他大三岁的苏东坡成婚, 婚后两人恩爱, 生有一子苏迈。可惜好景不长, 这位贤妻、良母竟于二十七岁上不幸病逝于京师。“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十年, 正是苏轼妻子王弗去世十年, 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 在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 为全词定下了主调, 凄哀至极。“不思量”, 故作决绝语, 实际上是思量得太深、太苦了;偏生“自难忘”, 刻骨铭心, 自然推不去、躲不开了。这首词无处不在表达苏轼对妻子王弗的深沉的思念和追忆之情。

第三, 对学生进行热爱中国历史文化的感情培养。

例如利用诗中的典故, 培养学生的情感。如李商隐的《锦瑟》, “庄生晓梦迷蝴蝶”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 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 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 自家仍然是庄周, 不知蝴蝶已经何往。又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 因丈夫死在边疆, 哭于树下而死, 化为红豆, 于是红豆又称“相思豆”, 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所以, 我们可以从典故中引发学生对诗词内涵的理解。

上一篇:小班数学公开课教案《鞋子对对碰》下一篇:《并州路》阅读训练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