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原文及鉴赏

2024-05-24

古诗词原文及鉴赏(共14篇)

篇1:古诗词原文及鉴赏

古诗词原文及鉴赏

《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鉴赏】

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这是从这位少女的悲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似结,她的满腔怨情该是倾吐不尽的。这首诗只有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照说,即令字字句句都写怨情,恐怕还不能写出她的怨情于万一。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写景上,只留下最后一句写到人物,而且就在这最后一句中也没有明写怨情。这样写,乍看象是离开了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其实却在艺术效果上更显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这是因为:前三句虽是写景,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它们是为最后人物的出场服务的。就通首诗而言,四句诗是融合为一的.整体,不论写景与写人,都是为托出怨情服务的。

这首诗,题为“秋词”。它的首句就以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点破题,同时起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它一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萧瑟冷寂的环境之中。次句更以珠帘不卷、夜寒霜重表明时间已是深夜,从而把这一环境描画得更为凄凉。接下来,诗笔转向室内。室内可写的景物应当很多,而作者只选中了两件用具。其写熏笼,是为了进一步烘染深宫寒夜的环境气氛;写玉枕,是使人联想到床上不眠之人的孤单。作者还用了“无颜色”三字来形容熏笼、玉枕。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一是说明这是一个冷宫,室内的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二是说明时间已到深夜,炉火、灯光都已微弱,周围物品也显得黯然失色。虚写,则不必是器物本身“无颜色”,而是伴对此器物之人的主观感觉,是她的黯淡心情的反映。写到这里,诗中之人已经呼之欲出了。

最后,读者终于在熏笼畔、玉枕上看到了一位孤眠不寐的少女。这时,回过头来看前三句诗,才知道作者是遥遥着笔、逐步收缩的。诗从户外井边,写到门户之间的珠帘,再写到室内的熏笼、床上的玉枕,从远到近,句句换景,句句腾挪,把读者的视线最后引向一点,集中到这位女主角身上。这样就使人物的出场,既有水到渠成之妙,又收引满而发之效。

在以浓墨重笔点染背景,描画环境,从而逼出人物后,作者在末句诗中,只以客观叙述的口气写这位女主角正在卧听宫漏。其表现手法是有案无断,含而不吐,不去道破怨情而怨情自见。这一句中的孤眠不寐之人的注意点是漏声,吸引诸者注意力的也是漏声,而作者正是在漏声上以暗笔来透露怨情、表现主题的。他在漏声前用了一个“清”字,在漏声后用了一个“长”字。这是暗示:由于诗中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会感到漏声凄清,漏声漫长。同时,这句诗里还着意指出,所听到的漏声是从皇帝的居处——南宫传来的。这“南宫”两字在整首诗中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点出了诗中人的怨情所注。这些暗笔的巧妙运用、这一把怨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写法,就使诗句更有深度,在篇终处留下了不尽之意、弦外之音。

篇2:古诗词原文及鉴赏

【诗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出处】唐·金昌绪《春怨》

【意思】赶飞黄莺,不让它在枝上啼 叫。啼叫时惊醒了我的好梦,使我不能 到辽西跟丈夫相见了。教:让。妾:古 代妇女的自称。辽西:辽河以西地区, 在今辽宁省西部。

【鉴赏1】

当我正在梦中会见丈夫的时候,偏有那可恨的黄莺鸟在树上不停地鸣叫着,以致打断了我的美梦,于是我起来赶打黄莺儿,不许它在树枝上啼叫,免得惊醒了我的好梦,使我不能到爱人所在的辽西地方去与他会面。

“伊州歌”是伊州地方的民谣。伊州地在边疆区,是古时的伊吾国。又“辽西”即今奉天地方。

【鉴赏2】

我敲打树枝,赶走树上的黄莺,不让它整日啼叫,因为它的叫 声总是扰了我的好梦,害我不能在梦里到辽西与夫君相会。这首诗语言 生动自然,成功之处在于其谋篇布局之妙:诗句善于设悬念,起句引起读 者的疑问,为何要“打起黄莺儿”呢? 因为它总是啼叫;啼叫时又会怎么样 呢?黄莺儿啼叫时会惊扰我的梦;黄莺儿是在白天啼叫的,为什么会惊扰 你的梦呢? 因为我对远方戍边的丈夫思之甚重,只好白天睡觉以企求梦 里与之相会。句句相承,环环相扣,通篇自然流畅,结构浑然一体。在设 置悬念的同时又为读者解开悬念,最后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在思 想意蕴上,这首诗触及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反映了戍边兵役给战士及 其家人带来的痛苦。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女子对爱 人寤寐不泯的思念。[例]事后佳秀向 那个学生学会了这首诗——“打起黄莺 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 西。”从此,她一思念长征的肖望东,便 轻轻地念着这首“闺怨”诗来。(欧阳球 琳《将军家的童养媳》)

二、用以形容驱 赶鸟雀,以免啼叫影响睡眠。[例]春眠 人总是倦慵不起,“打起黄莺儿,莫教枝 上啼”,古代女子不得不用竹竿驱走乱 啼的晨鸟,怨它们惊破了一觉好梦。 (薛尔康《鸟儿,你早》)

【全诗】

《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注释】 ①诗题一作《伊州歌》。②打起:用竿棒驱赶。莫教:不让,不使。

③辽西:辽河以西,今辽宁省西部。

【题解】

这首诗语言平易清新,蕴藏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它通篇词意联属,篇法圆紧。每句诗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一句扣一句,一气呵成。首句起笔突兀,引起“悬念”:为什么打鸟呢?次句点明原因,原来是“莫教枝上啼”。为什么不让黄莺啼叫呢?原因在于“啼时惊妾梦”。末句画龙点睛,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女主人公在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辽西,汉郡名,它的辖境相当于今河北迁西、乐亭以东,长城以南,辽宁松岭山以东、大凌河下游以西地区。唐人喜欢以汉喻唐,所以常借用古地名。此诗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内容层层深入,感情步步深化,生动刻画了少妇复杂的内心活动。

【赏析】

这首诗的神妙处,就在于以层层倒叙手法,把闺中少妇那种思念征人借物发泄的憨态表露得淋漓尽致。其捕捉形象,新颖活泼,暗示感情含蓄蕴藉。诗句质朴自然,不啻脱口而出,意境天然浑成,可称唐人绝句精品。

春晨,一位少妇,刚刚做上难得的好梦,飞越千里万里,与久别而又远在军中的丈夫相会。就在这关键时刻,窗外传来一连串莺啼,把少妇从美梦中惊醒。诗是用少妇对莺嗔怨的口吻写成的。

一句先将梦醒后打鸟的情状表出,起得很突兀。就艺术效果而言,这种写法能一下子抓住读者,引起“悬念”,又符合气急、恼怒时语无次第的实际情况,口角逼肖。二句解释打鸟的原因——“莫教枝上啼”。春莺的歌喉原是美妙的,但少妇听来,却烦心死了。不准它在树枝上叫,这为什么呢?“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辽西”是唐代征东部队的驻地。由于少妇的丈夫从军在外,无由相会,这里点出“春怨”的题旨,“悬念”释然。枕上片时春梦,可以行尽千里,在梦中会见亲人,对少妇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但梦境到底难续,既已惊梦,打鸟何益?但还是要打,这不但把少妇气恼而又单纯得近乎痴稚的情态活现纸上,又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生活中常有的幽默情趣。

在写作布局上,《春怨》采用倒叙手法,一浪追一浪,后句说明前句,篇法圆紧,语气蝉联,增添了全诗活泼的情趣。试想一下,要将篇法结构改作“离别——入梦——惊梦——打鸟”,即使内容完全一样,不免平板枯索,化神奇为平庸了。

【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诗中反映了思妇渴望与丈夫团聚的心情。

诗的起句突兀:“打起黄莺儿”。黄莺是一种令人喜爱的鸟,本是春天的美好事物,但女主人为什么要把黄莺赶跑呢?这就形成了悬念。次句点明了“打起”的原因:“莫教枝上啼”。原来是她不愿让黄莺在枝头啼鸣,但是这一句还是没有解释事情的原委。黄莺的.鸣啭是婉转浏亮、悦耳动听的,女主人干吗不让那美丽可爱的黄莺儿在春天的早晨歌唱呢?这就形成了新的悬念。这一联写的是假想的动作,是女主人的心理活动:想把黄莺赶跑。但我们好象可从中看到她被吵醒后,气急恼怒的神态。这种迁怒于物的方式,我们在唐人李端的《闺情》诗中亦可见到,“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诗歌第三句紧接着作了解释:“啼时惊妾梦”。原来是黄莺儿的叫声惊醒了她的美梦。黄莺啼晓,说明本是应该梦醒起床的时分了,但女主人为什么还要沉浸在梦境中呢?那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梦呢?最后一句用画龙点睛的方式作了彻底的交代;“不得到辽西”。原来这个梦不是寻常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去会见那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梦。“辽西”指辽河西部一带。唐朝曾东征高丽,在那里驻扎了重兵。丈夫远戍辽西,音讯难通,思妇唯一的希望只是枕上的片刻春梦,在梦中与千里之外的亲人一叙衷曲。诗歌至此,才点出“春怨”题旨,令人恍然大悟。

诗歌刻画的是思妇复杂的心理活动,诗人没有正面描绘思妇愁苦不已的形象,也没有直接抒写思妇对生离死别之命运的怨恨,只是选择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写她希望在梦中与丈夫相会。试想,现实生活把她与丈夫活活拆散,天涯遥遥,只有在梦中才可以打破这种空间的阻隔,获得短暂的虚幻的幸福。但偏偏这些许的愿望也不得实现,不知趣的黄莺又来把她闹醒,这岂不令人可恼生恨。诗表面上写思妇的这种单纯痴稚,怨怒黄莺,好象思妇与丈夫不能相会全是黄莺的过错。但实际上人们自然知道,思妇怨的真正对象应是拆散他们夫妇生活的战争,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无限痛苦,这才是此诗意义的真正所在。

篇3:古诗词原文及鉴赏

一、解题步骤

1. 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m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2. 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我们在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突破。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3. 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在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涵。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4. 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词句突破

所谓诗眼,即一首诗中概括主旨的一个字或一个词或一句话。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

(1)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如能捕捉到一首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例如: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探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2)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5. 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例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二、解题模式

诗歌鉴赏的提问是多种多样、变化无端的,思想、风格、艺术、语言、情感……对这些,学生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一方面来进行解答,结果常常是答非所问,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在这里,我们将就提问的类型与解答的内容进行归类,希望能够给考生带来一些帮助。

第一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一般应该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方向寻找答案。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又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三个方面:

1.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抒情、议论、铺陈等。

2. 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化用、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3. 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例1.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分析诗句+手法+表达作用。

关河令

[宋]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提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一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本词上阙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传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下阙的“孤灯”与上片相呼应,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

第二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简洁完美,切忌面面俱到。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

第三部分,根据氛围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例2: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直率的船家女的形象。

篇4:古诗词鉴赏误区及对策

1. 遗漏信息,答非所问。我们读题时匆匆忙忙,漏掉了原文和题目中许多重要的答题信息,以致于答非所问。如以下两例:

例1 读周邦彦的《关河令》,回答: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该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错答 以阴冷寂静的深夜为线索,讲的都是词人在夜深人静时的所见所闻。/以秋天和人作为线索,上阕写秋天的环境,借秋声、秋雁表现秋天寂寥、冷清的特点;下阕借秋天的冷清发出感慨,写出人的孤寂之感。

分析 两个答案都没有读清题干,忽略了“上下两阕的首句”的答题提示,答非所问。

示例 此词以时间的转换为线索来写。上阕首句中“向暝”指傍晚,下阕首句中“更深”指夜深,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音书难候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例2 下面是黄庭坚的词《望江东》,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它的上片或下片。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错答 诗人实写站在船头遥望家乡,烟雾阻隔,只能与佳人在梦中相会的状况,虚化地抒发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和急于归家之情。/诗人在灯前写就家书,却无人传递,只好交付给天上的鸿雁,让它捎去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分析 两个错答都没有把答题概念搞懂。“实”是实景,即眼前所见之景;“虚”是虚景,即非眼见的、脑中所想像之景。上片的实景是江头烟树,虚景是梦中相会;下片的实景是灯前写信,虚景是鸿雁传书。

示例 上片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大江横亘,烟树朦胧,遥望家乡而不见,此为实写;梦中与家人相会,此为虚写。梦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以虚衬实,虚实相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归乡的迫切之情。

点拨 读题有“三读”:读诗歌,划出诗中的典型意象、时间时令、抒情词句;读注释,明了创作背景、作者信息和重点字词含义;读题干,用笔将题干中的重要信息,如答题区间(如例1)、答题概念(如例2)、附加要求等一一划出,提示答题的重点。

2. 生搬硬套,张冠李戴。答题时只是抓住诗中的只言片语无限发挥,有时还强解诗意。

例3 结合苏轼《减字木兰花》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错答 又是新的一年,诗人在这生机勃勃的初春季节,盼望自己的仕途也能如春天一般复苏,表达了渴望被君王赦免、重新重用的思想感情。

分析 这首词没有任何字句提及贬谪、君王,注释也没有任何信息与苏轼的被贬和渴望复用相关。很明显,考生是将诗歌中的初春和苏轼的人生经历生硬拼接在一起。

示例 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

点拨 题中关于诗歌创作的特殊背景的信息,如战争、政权更迭、仕途遭遇等,一般都以注释的方式注明。如果注释中并无特别说明,诗歌中也无典型意象、明确语句的,答题时一定不要将无关信息带入鉴赏,以免过度发挥。

3. 分析空洞,要点不全。答题时不遵守应有的答题规范,造成要点的缺漏,影响得分。如以下两例:

例4 读例1中周邦彦的词,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错答 ①心情是孤独、寂寞的,诗人害怕寂寞,愁绪萦怀,所以借酒消愁。/②作者表达了孤独、茫然的心情。“云深无雁影”显出其孤独,“酒都已醒,如何消夜永”表现出凄凉、茫然之情。

分析 错答①明确诗人的感情特征,但没有明确诗人的感情类型——因何而孤独、寂寞?同时,该答案没有引用原文进行分析,显得空洞。要抓住“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一句,分析出诗人因怀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情态。错答②是典型的贴标签。分析“云深无雁影”,重点是分析“雁”这个意象的内涵,答题时要结合注释中关于“雁”的意象内涵的信息。分析“酒都已醒,如何消夜永”,要结合古人借酒消愁的传统,以及全诗的主旨分析。

示例 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孤苦、寂寞之情。上阕写景,“一庭凄冷”渲染了清冷孤寂的气氛,“云深无雁影”说明词人苦苦等候书信,却迟迟不见,表现了既无奈又焦急的感情。下阕抒情,以“照壁孤灯相映”烘托词人孤独伶仃的形象,“酒都已醒,如何消夜永”说的是词人怀人愁重,借酒消愁却愁上加愁的困境。

例5 读例题2中黄庭坚的词,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错答 “隔”字表面上讲烟树阻隔了视线,深层意义上讲自己与家乡相隔。/“隔”字一指烟雾笼罩的树林阻隔了诗人望乡的视线,二指江水阻断了诗人回家的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分析 从错答来看,两位考生都读懂了“隔”字的双重意蕴,但对答题规范不熟悉,使得分要点存在缺漏。本题属于“炼字”考点,答案要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该字的表层义、深层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示例 隔,有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故乡。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隔”字一语双关,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篇5:陋室铭古诗原文及鉴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⑤。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①铭:古代文体的一种。陆机《文赋》:“铭博约而温润。”陋室:简陋的房子。德馨:品德美好。馨,能散布至远处的香气。

②鸿儒:大儒,博学者。白丁:白衣,即平民。这里指缺少文化的人。

③素琴:朴实无华的琴。素,无饰曰“素”。金经:古时用泥金书写佛经,后泛指佛经。

④丝竹:泛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指官场文书。

⑤西蜀子云亭:扬雄字子云,成都人,故称“西蜀子云”。扬雄长于辞赋,在成都少城西南筑有扬雄宅,亦称草玄堂,即其著《太玄》之处。

◇鉴赏

这是一篇历来传诵的名作,构思新颖,表达精灵,巧妙运用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凸显陋室“不陋”。

文章以山水引起陋室,以仙龙引出主人,主人的馨德是全篇主题。“苔痕”二句描室中景,“谈笑”二句写室中人,调、阅、丝竹、案牍叙室中事。扯出诸葛庐、子云亭,为的是熔古铸今;引孔夫子“何陋”之言,还有潜藏未出的“君子居之”的一层意思包含其中,与开头“惟吾德馨”前后呼应。小小篇幅,无法不备,完美地表现了陋室主人志行高洁、安贫乐道的志趣,也反映了主人自命清高、孤芳自赏的思想。全文仅81字,短小精练,清新别致,极有特点。

◇妙评

陋室之可铭,在德之馨,不在室之陋也。惟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之中,触目皆成佳趣。末以“何陋”结之,饶有逸韵。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

小小短章无法不备。凡铭多自警,此却自得自夸,体格稍变。起以山水喻引,则来不突;末引古结,则去不尽;中间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布置层次。末引“何陋”之言,隐藏“君子居之”四字在内,若全引便著迹,尤见其巧处。

――清・李扶九原编、黄仁黼重订《古文笔法百篇》卷三

1.清明古诗原文

2.《春望》古诗鉴赏

3.清明古诗鉴赏

4.春晓古诗原文

5.古诗《如梦令》鉴赏

6.竹石古诗鉴赏

7.春节古诗《元日》鉴赏

8.关于清明古诗原文

9.水调歌头古诗鉴赏

篇6:《长相思》的诗词原文及鉴赏

●长相思

无名氏

去年秋,今年秋。

湖上人家乐复忧,西湖依旧流。

吴循州,贾循州。

十五年间一转头,人生放下休。

鉴赏

诗言志,词言情。然而这首词却独树一帜,以词进行讽刺,在唐宋词也极为鲜见,但在讽喻中不见尖酸刻薄,艺术表现力极强,是一朵散发异香的奇葩。

这首词讽喻当时世道。南宋景定年间,奸臣贾似道当权,其谗毁宰相吴潜,使之被贬循州,并其后将其毒死。贾似道继为宰相,终日淫乐,不料事有偶然,德祐元年,贾与元军作战失利逃跑,也恰恰被罢贬循,且也是在循州被县尉郑虎臣锺杀于木棉庵。前后十五年如此巧合,因此作者抓住这点对贾似道的鞭挞。嘲讽和对弄权者的正色告诫,语言含蓄,但语意却是极其尖锐的。

上片开头“去年秋,今年秋”,两句,着意用两个秋字使词罩上一层萧瑟、落寂的气氛,年复一年,一个个凋谢的秋天又将过去。“湖上人家”两句又着意表现权臣贾似道权力显赫飞扬跋扈,与秋风落叶、灰飞烟灭的对比,“乐”“忧”转换何其快哉!“湖上人家”暗指在西湖大筑别墅,荒淫娱乐的贾似道。

一个“湖上人家”落笔轻巧,而却充满对贾的嘲讽揶谕。“西湖依旧流”更是以西湖冷眼旁观的语调,衬托人生无常,善恶报应的无情。句式好像在写景,其实揭露主题,启人深思。

下片几句与上片不同。上片用笔曲中见直下片则直中含曲。“吴循州,贾循州”以简单的句式揭示深刻的`含义。吴潜,贾似道同为权臣,同贬循州,同死于循州客乡,戏剧性的对此,又寄托作者对两人的爱憎。贾似道误国弄权,终死循州,而吴潜也虽有报国之志,却难脱循州之难。贾似道更是可憎可恶可笑,其害人终害已,十五年荣华,一朝也不过身败名裂,多么的可悲。“十五年间”二句,作者又郑重告诫说,“人生放下休”,人世无常,还是丢开世情,免生烦恼。其中虽包含对贾的讽刺,但也含有对人生消极避世的消极思想,在此也应注意。

篇7:蝶恋花古诗原文及鉴赏

●蝶恋花

晏几道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

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晏几道词作鉴赏

晏几道由于“不受世之轻重”,“遂陆沉下位,无效国之机缘,只好流连歌酒而自遣,成为古之伤心人。”他的词作,大多工于言情,颇得后人称颂。其词惆怅感伤的基调、超乎寻常的艺术技巧,具有永不消退的艺术魅力,即以此词而论,就颇能打动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昔日欢情易逝,今日幽怀难抒,来日重逢无期,往复低徊,沉郁悲凉,都这首抒写离情别绪的怀旧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开篇忆昔,写往日醉别西楼,醒后却浑然不记。这似乎是追忆往日某一幕具体的醉别,又象是泛指所有的前欢旧梦,实虚莫辨,笔意殊妙。晏几道自作《小山词序》中说他自己的词,“所记悲欢、合离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沈祖棻《宋词赏析》借此评这句词“极言当日情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不可复得”,“抚今追昔,浑如一梦,所以一概付之‘不记’”,是善体言外之意的。不过,这并不妨碍词人构思时头脑中有过具体的“醉别西楼”的.回忆。

二、三句袭用其父晏殊《木兰花》“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词意。两句用春梦、秋云作比喻,抒发聚散离合不常之感。春梦旖旎温馨而虚幻短暂,秋云高洁明净而缥缈易逝,用它们来象征美好而不久长的情事,最为真切形象而动人遐想。“聚散”偏义于“散”,与上句“醉别”相应,再缀以“真容易”三字,好景轻易便散的感慨便显得非常强烈。这里的聚散之感,似主要指爱情方面,但与此相关的生活情事,以至整个往昔繁华生活,也自然包括内。

上片最后两句,转写眼前实境。斜月已低至半窗,夜已经深了,由于追忆前尘,感叹聚散,却仍然不能入睡,而床前的画屏却烛光照映下悠闲平静的展示着吴山的青翠之色。这一句似闲实质,正是传达心境的妙笔。心情不静、辗转难寐的人看来,那画屏上的景色似乎显得特别平静悠闲,这“闲”字正从反面透露了他的郁闷伤感。

过片三句承上“醉别”、“衣上酒痕”,是西楼欢宴时留下的印迹:“诗里字”,是筵席上题写的词章。它们原是欢游生活的表征,只是如今旧侣已风流云散,回视旧欢陈迹,翻引起无限凄凉意绪。前面讲到“醒不记”,这“衣上酒痕诗里字”却触发他对旧日欢乐生活的记忆。至此,可知词人的聚散离合之感和中宵辗转不寐之情由何而生了。

结拍两句,化用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意,直承“凄凉意”而加以渲染。人的凄凉,似乎感染了红烛。它虽然同情词人,却又自伤无计消除其凄凉,只好寒寂的永夜里空自替人长洒同情之泪了。小杜诗里的“蜡烛”,是人与物一体的,实际上就是多情女子的化身;小晏词中的“蜡烛”,却只是拟人化的物,有感情、有灵性的物,两者各具其妙。

篇8:浅谈古诗词语言的特点及鉴赏要点

一、了解古诗词言特点

1. 用意十分, 下语三分

律诗、绝句、词、曲这些古诗体裁, 有固定的形式, 这些形式促使诗人必须利用有限的空间表现出丰富的内容, 这就决定了古诗语言往往“用意十分, 下语三分”的特点, 凝练而含蓄, 言尽而意无穷。具体表现有两方面:

(1) 讲究“准确传神”。古代“诗话”中流传着许多关于诗人炼字的佳话趣闻。众所周知的贾岛的“推敲”,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等, 就是“炼字”的典范, “准确传神”描摹物态能抓住特征, 描摹心理能妙传心绪, 描绘情景能使人身临其境。

(2) 讲究跳跃和留白。古诗词为达到凝神精练, 往往会省略一些可省可无的词语, 造成诗句上的跳跃或戛然而上, 留下空白, 而这些跳跃, 空白之处往往是诗意所在。诗味所在, 读者需借助想象和联想方能完成对诗句的解读,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诗句省略了谓语动词的一些用以衔接的虚词, 我们有解读时需在意象与意象间补上这些省略成分。又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此诗以答句包含问句的写法, 省略了寻问者的三问, 师往何处去, 在何处采药, 到底在哪里。简练的语言使诗句获得了灵动之感。再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更是跳跃极大, 留下了巨大的空白。

2. 打破常规, 追求新奇

古诗人遣词造句往往别具一格, 新奇而别致。常见的像采用特殊的词法和句法, 平中见奇的, 如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肥、瘦”二字则运用移就手法, 这种超常搭配, 既新奇, 又极贴切地写出暮春雨后叶茂花衰之景, 弥漫着伤感之情, 应该说, 古诗词中这种打破词法、句法常规的诗词比比皆是。

二、古诗词语言鉴赏要点

古诗词语言鉴赏主要鉴赏语言的精练、含蓄、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等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与联想, 比较等多种方法, 进一步领悟语言的精妙之处, 考试命题的侧重点是遣词造句、语句含义、语言风格、特别注重对“诗眼”的考查。

1. 鉴赏妙字和“诗眼”

推敲字词运用得巧妙是古诗词语言鉴赏的重点, 许多诗词中常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妙字, 往往使全诗增色不少, 甚至成为诗眼,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 既是曲中之情, 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中“溅”和“惊”二字, 不仅用词新奇, 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 鉴赏语言技巧

语言技巧主要指遣词造句的技巧, 如修辞手法的运用, 音调平仄的协调, 双声叠韵, 重言复唱的安排, 词语的超常搭配, 词性的变换等等, 一般来说, 语言技巧的鉴赏往往同妙字、诗眼的鉴赏, 语言特色的鉴赏相结合。

3. 鉴赏语言特色

篇9:古诗词分类鉴赏及方法解析

一、表达技巧类

命题形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解题方法: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答题时应该包括: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二、形象意境类

1.形象

命题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题方法:诗中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答题步骤:(1)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2)概括形象特点;(3)揭示作者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2.意境

命题形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方法: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语言特色类

命题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题方法: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分析语言特色,首先必须理解一些术语,如“清新”“絢丽”“明快”“含蓄”“简洁”等。再熟悉一些著名诗人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平淡、李商隐的绚丽、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绝句的含蓄、贾岛的简洁等,了解这些对解题不无帮助。

四、思想内容类

命题方式: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评价诗作的思想感情,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归纳诗句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等。

篇10:王维《酬张少府》古诗原文及鉴赏

【诗句】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出处】唐·王维《酬张少府》。

【翻译】松林的轻风,吹拂着解开的衣带; 山上的明月,映照着正在弹琴的我,这是描写作者王维远离尘世,在松林月下解带弹琴的`闲情逸趣。

表现了幽然自得的闲适情绪。

清朱庭珍 《筱园诗话》 卷四: “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句中有人,情景兼到者也。” 俞陛云《诗境浅说》 甲编:“五六句言松风山月,皆清幽之境。解带弹琴,皆适意之事。得松风吹带山月照琴,随地随事咸生乐趣,想见其潇洒之致。”

【全诗】

《酬张少府》

[唐]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鉴赏】

从“晚年惟好静”推断,这首赠友酬答诗当作于晚年隐居辋川时期。

篇11:古诗词原文及鉴赏

【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意思】 古原上的芳草,生长得茂盛,每年它都有一次枯谢,每年它都有一次繁荣。野火能烧尽它的躯体,却烧不死它的生命,当春风吹来的时候,它就顽强地新生。

篇12:古诗词原文及鉴赏

【出处】唐·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意思】五湖: 指太湖。句意: 您舟行长江上,一帆远去,在江南夕照下,一定可见到太湖春色。声情婉转,表达了惜别的深厚情意。

【全诗】

《饯别王十一南游》

.[唐].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全诗鉴赏】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这首诗选材独特,它没有截取江边挚友挥泪告别的动人场面,而是选择了朋友(王十一) 已经登舟远去,诗人倚江凝望这样一个场景。诗人在江边“望君”,频频“挥手”,涕“泪沾巾”。这几个动作,作者虽着墨不多,但形象突出,立意深切。依依离别意,尽在不言中,这就是诗中画的感人力量。诗人与王十一的深厚感情,立刻通过这幅画面表露出来,这个“人自伤心水自流”的情景描写,匠心独具,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人。

篇13:浅析古诗词鉴赏方法

按照诗歌表现内容的不同, 古典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和咏怀诗等五类。

山水诗的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即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 或者借景抒情, 或者情景交融。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大自然的山川河流, 花鸟虫鱼, 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 都可以寄托人的感情。

边塞诗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 往往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抱负等等。

咏史诗融合作者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 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有感, 发而成诗, 即为抒怀。

“诗以言志”, 尽管诗歌的内容可以涉及多种体裁, 但最终都是为了抒发感情。在赏析时,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把握作品意象特征

鉴赏作品时, 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 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 看到其中的意蕴和感情, 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2. 体味诗歌情、景、事交融的意境

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境、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要把握景的形象性, 诗歌往往用比喻、夸张、景物烘托、气氛渲染等艺术手法来体现神韵。

3. 领会诗人表现的情感

诗歌往往表达作者寄托的感情, 要分析感情寄托的问题, 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即“知人论世”, 这样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真实的情感。

4. 感受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一般而言, 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象征、比兴、借代、反问、设问、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透过典故的本义, 进而理解其在诗中所蕴涵的意义。

篇14:古诗词原文及鉴赏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 高中语文 障碍突破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方面所面临的困境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比重在高考中占有较大的分量,每一册语文课本中都设有专门的古诗词单元,高考诗词鉴赏通常是以主观题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这给高中教师诗词鉴赏教学增加一定的难度。

高中生在语文古诗词鉴赏环节中都有哪些障碍,这一问题值得专业领域的人们深入化的思考与分析,进而采取有效的策略对学生所遇到的障碍进行突破,进一步促使学生的语文古诗词鉴赏能力得到整体性的提升。根据专业性的调查分析发现,当前高中生在语文古诗词鉴赏环节中,对于古诗词作品的形象、语言、作者的表达技巧理解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未能够有效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态度,难以有效的对作者的核心思想进行鉴赏。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主要是考学生阅读理解、思维联想、语言表达等综合性的能力,有部分学生在此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是造成他们无法科学性的对古诗词进行深入化理解的基本原因。

基于上述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在语文古诗词鉴赏方面所存在的障碍,本文在具体分析探究的过程中,有效的结合学生在古诗词鉴赏过程中,对其典故、意象、意境技巧辨析方面等方面的障碍进行分析,并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案,有效地促使学生突破这些障碍。

二、高中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教学现状分析

新课程改革以来,诸多古诗词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以生为本,有效重视古诗词鉴赏环节在教学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但依旧未能够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当前我国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一些低效的现状,进而造成一部分学生在此方面存在诸多的障碍。

本文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以人教版高中语文为例进行分析,高考对于该教材的古诗词鉴赏的考查通常分为两类,即诗词鉴赏环节和名篇名句的默写环节。其中,第一个环节的分值大约为8至10分;第二个环节的分值大约为6至8分。古诗词默写主要是对学生的语文背诵能力进行综合性的检验,此部分是学生容易得分的环节,而古诗词鉴赏主要是对学生阅读理解、思维联想、语言表达等综合性的能力的考查,此部分具有一定的难度。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重背诵轻鉴赏的教学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诸多的精力放置古诗词背诵环节,对于诗词鉴赏方面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不够科学,进而导致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主要是对作者思想的介绍、字词的理解、大意讲解、情感分析与总结、课文背诵这种机械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古诗词鉴赏方面的阅读积累量十分有限,仅仅是单一性的背诵语翻译,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造成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欠缺浓厚的兴趣,未能够有效的对对作者的诗情进行共鸣,学生的古诗词鉴赏知识未得到有效的内化,专业技能无法有效的提升,最终造成学生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学习的核心价值无法得到真正的体现。

三、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障碍突破策略

1.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鉴赏的兴趣为出发点

古诗词鉴赏教学若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促使人们能力发展的必要因素。针对高中古诗词鉴赏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遵循换范围见、深入浅出的好学理念,有效的调动课堂教学氛围。以人教版高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诗经·卫风·氓》这一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对诗经的起兴这一手法的运用进行掌握,将《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采用桑叶繁茂与枯黄,对女子容颜的年轻与老去进行暗指,此环节可能有部分学生不太理解。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初中课本中的诗经进行回顾,想一下哪些诗句运用该手法,此时有学生想到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就是该手法。

2.以梳理古诗词题材的类别为基本突破口

高中语文古诗词中的种类较多,教师需要将题材知识进行综合性的梳理,促使学生深入化的对每一种题材诗词的基本特征、诗词的意象与手法、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有效的理解。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高中语文中的咏物诗有:《墨梅》、《咏菊》等;咏史怀古类的古诗有:《乌衣巷》、《石头城》、《蜀相》;山水田园类的古诗词有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学生在古诗词鉴赏与分析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具体的类别进行综合性的理解与分析,这对于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具有直接性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古诗词奖赏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莉.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D]. 东北师范大学,2008.

[2] 崔欣. 高考背景下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与教法探析[D]. 天津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怎样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下一篇:网站托管及其他互联网业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