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的名人名言经典

2024-05-04

歌德的名人名言经典(通用8篇)

篇1:歌德的名人名言经典

一、智慧只能在真理中发现。 ——歌德

二、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因为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地宣传,并且不是有个别的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宣传。 ——歌德

三、就科学来讲,把前人获得的零星的真理找出来进一步加以发展,就是当之无愧理应受到奖赏的功劳。 ——歌德

四、慷慨,尤其是还有谦虚,就会使人赢得好感。 ——歌德

五、谁是最幸福的人?乃是能感到他人的功绩、视他人之乐如自己之乐的人。 ——歌德

六、真正的志同道合者不可能长久地争吵;他们总会重新言好的。 ——歌德

七、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 ——歌德

八、人们还往往把真理和错误混在一起去教人,而坚持的却是错误。 ——歌德

九、把时间用得节省些,我很可能把最珍贵的金刚石拿到手。 ——歌德

十、只有伟大的人格,才有伟大的风格。 ——歌德

十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十二、凡不是就着泪水吃过面包的人是不懂得人生之味的人。 ——歌德

十三、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歌德

十四、一杰出的哲学家说,建筑是冻结了音乐,许多人对他的这个说法摇头,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相信没有比这个巧妙的思想换一种说法更好了,那就是把建筑叫做无言的音乐。 ——歌德

十五、真理是一支火炬,而且是一支极大的火炬,所以当我们怀着生怕被它烧着的恐惧心情企图从它旁边走过去的时候,连眼睛也难睁开。 ——歌德

十六、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他需要社会。 ——歌德

十七、最糟糕的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受到错误志向的阻碍而不自知,真到摆脱了那些阻碍时才能明白过来。 ——歌德

十八、独立性是天才的基本特征。 ——歌德

十九、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歌德

二十、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歌德

二十一、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 ——歌德

二十二、你若要为你的意义而欢喜,就必须给这个世界以意义。 ——歌德

二十三、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世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歌德

二十四、首先和最后要求于天才的事,就是热爱真理。 ——歌德

二十五、如果这是一株玫瑰——它总会开花的。 ——歌德

二十六、错误同真理的关系,就像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 ——歌德

二十七、我们比较容易承认行为上的错误、过失和缺点,而对于思想上的错误、过失和缺点则不然。 ——歌德

二十八、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歌德

二十九、真正的志同道合者不可能长久地争吵;他们总会重新言好的。 ——歌德

三十、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歌德

篇2:歌德的名人名言经典

歌德指出:“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实,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结果。”所谓“合智”,是指艺术家的感情、思想、智慧、秉性、意志、愿望等等,即艺术家主观的心灵世界。艺术家在对人世间提供的材料进行艺术加工的过程中,必然“灌注”着自己的主观意识。真正的艺术,“它是一件精神创作,其中部分和整体都是从同一个精神熔炉中熔铸出来的,是由一种生命气息吹嘘过的。”艺术作品中的一切都是艺术家用自己的生命的乳汁哺育起来的。歌德指出,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所写的人物都显出那位伟大诗人的高尚心灵”,“莎士比亚所写的剧本全是吐自衷曲·一莎士比亚是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从他的剧本中我们可以学会懂得人类的思想感情。”歌德自己的创作也同样如此。在谈到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体验时,歌德说:“我像鹊鹏一样,是用自己的心血把那部作品哺育出来的。其中有大量的出自我自己心胸中的东西,大量的感情和思想,足够写一部比此书长十倍的长篇小说。”关于《浮士德》这部代表作,他说:“不仅主角浮士德的阴郁的、无膺的企图,就连那恶魔的鄙夷态度和辛辣讽刺,都代表着我自己性格的组成部分。”歌德甚至称《塔索》“这部剧本是我的骨头中的一根骨头,我的肉中的一块肉。”正是由于艺术家的生气灌注,使主观心灵与客观生活相融合,才能使艺术作品成为一种“第二自然。”

再次,艺术要服从“较高的意旨”。所谓“较高的意旨”,是指人作为社会的人所特有的意旨,也就是道德的意旨。歌德所理解的道德不是狭义的,而是指显示人的精神实质或社会性的,它和单纯的自然是对立的。他指出:“现实的东西如果没有道德的关系,我们就把它叫做平凡的东西。”“造形艺术所涉及的是可以眼见的东西,是自然的东西的外在现象。纯然自然的东西只要同时是在道德上使人喜爱的,就叫做纯朴的,所以纯朴的对象才是艺术领域的。”又说:“艺术应该是自然的东西的道德表现。同时涉及自然和道德两方面的对象才是最适宜于艺术的。”歌德认为艺术家从事创作应具有伟大的人格。优秀的艺术家,“他们是凭着自己的伟大人格去看待自然的。”然而,“我们的守旧派艺术家们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凭着人格的软弱和艺术上的无能去摹仿自然,自以为做出了成绩。其实他们比自然还低下。谁要想作出伟大的作品,他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教养,才可以像希腊人一样,把狠琐的实际自然提高到他自己的精神的高度,把自然现象中由于内在弱点或外力阻碍而仅有某种趋向的东西实现出来。”一乡在歌德看来,希腊艺术家们纵使在刻划动物时,也能够达到“不仅妙肖自然,而且超越了自然”的境地,便是由于他们能“把很琐的实际自然提高到他自己的精神的高度”。可见,“关键在于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出什么样的作品。”

总之,歌德关于艺术家既是自然的奴隶,又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艺术创作中主观和客观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既反对了消极浪漫主义,又同自然主义划清了界限。这是歌德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精髓所在,是他对现实主义理论发展作出的卓越的历史贡献。

歌德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在此整理了些关于歌德的名言及歌德的名言警句。

歌德的名言一:

·最足以显示一个人的性格的,莫过于他所嘲笑的是什么东西了。

·最糟糕的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受到错误志向的阻碍而不自知,真到摆脱了那些阻碍时才能明白过来。

·自我心的深处,有鸟飞起,飞向天空。

·主宰世界的三要素,那就是智慧、光辉和力量!

·智者和愚人都没有害,最危险的倒是智愚参半。

·智慧最后的结论是:生活也好,自由也好,都要天天去赢取,这才有资格去享有它。

·智慧只能在真理中发现。

·志向和热爱是伟大行为的双翼。

·只有伟大的人格,才有伟大的风格。

·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既了解自己的力量又善于适当而谨慎地使用自己力量的人,才能在世俗事务中获得成功。

·只要我们能善用时间,就永远不愁时间不够用。

·知识的历史犹如一只伟大的复音曲,在这只曲子里依依次响起各民族的声音。

·正当利用时间!你要理解什么,不要舍近求远。

·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

·真理是一只火炬,而且是一支极大的火炬,所以当我们怀着生怕被它烧着的恐惧心情企图从它旁边走过去的时候,连眼睛也难以睁开。

·这种力量更早地,更普遍地、更确切不移地统治着全世界,那就是爱的力量!

·这世界要是没有爱情,它在我们心中还会有什么意义!这就如一盏没有亮光的走马灯。

·憎恨是积极的不快,妒忌是消极的不快。所以妒忌很容易转化为憎恨,就不足为怪了。

·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地办事。

·有一种内在的礼貌,它是同爱联系在一起的。它会在行为的外表上产生出最令人愉快的礼貌。

篇3:歌德的名人名言经典

关键词:歌德;自然;自然研究;歌德学

中图分类号:I516.4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09)04-0006-08

诗人歌德一生有50多年坚持不懈地研究自然并有大量著述,他的自然研究(Naturforschung)活动是其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文学作品中表达的对人的认识,大部分要归功于他在自然研究上的努力,因此有人说:“我们肯定可以借助歌德的创作、谈话、书信、格言、日记等建起一座歌德思想的大厦。但是真正了解歌德的人都会承认,这座大厦,就其基础和形成而言,大部分都源于歌德关于自然的思想,源于歌德与自然的关系,源于歌德的自然研究。”

这就意味着,我们是否“真正”了解歌德,取决于我们是否认识“自然研究家”(Naturfrscher)歌德。如果我们对国内外歌德学的历史有所了解,就会承认,要达到这种认识,其实很不容易。最直接的原因乃是由于他太丰富、太渊博。歌德1775年应邀前往魏玛时,只有轻便的随身行李,其中包括《浮士德片断》在内的一些手稿;当他1832年于魏玛辞世时,却为世人留下了多达341箱手稿、17800块岩石和矿物标本、9000张图画、4500件宝石制品、8000册图书、大量的油画、雕塑和自然科学收藏品。之所以如此,则又因为歌德“有能力通过观察和描述”,不仅“把整个世界都搜集到自己身边来,而且能将这些包罗万象的东西归类、整理”,如今,歌德的遗产“已成为德国古典时期最重要的文化珍藏”。

歌德在文学方面的主要经历和成就我们都比较熟悉,此处毋庸赘述。但是只要将他的自然研究活动经历与文学创作两相对比,就不难发现,正如慕尼黑版《歌德全集》力图向我们展示的那样,歌德一生的全部活动和著作构成了一部升华了的“歌德传”;因此如果要谈论“歌德学”的历史发展,就有必要对歌德的自然研究活动及著作有所了解。

一、歌德的自然研究活动及著述

歌德晚年回顾其自然研究道路时指出,他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研究始于1780年,那以后的52年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是他严肃地从事自然研究的时期。尽管如此,歌德早年(1774/1775)在拉瓦特指导下尝试过的面相学(Physiognomie)研究,为他日后广泛深入的自然研究活动打下了基础。1780至1784年,歌德连续认真地研究了比较解剖学。借助比较方法,他发现人类也有“腭间骨”。(1784年3月27日)。这使他坚信,自然是连续而和谐的,人也属于具有等级秩序的整个生命链条的一个组成环节。可是这个发现遭到当时权威专家的否定而未能及时发表。歌德因此倍受打击,遂中断骨学研究。

尽管如此,歌德在自然观上取得的收获,却使他有信心继续把目光投向别的领域。比较方法的采用使他注意到,动物形态有特定的结构模式;从这个思路出发,他可以更好地认识那些总在成长和变化的事物。于是他把探索的目光转向当时方兴未艾的植物学。1784至1785年,歌德开始系统研究植物学。他一边按林奈的术语系统观察和认识植物,一边学习使用显微镜。从观察最简单的生物开始,他初步认识了最微小的生物、单细胞动物和藻类。通过大量的观察,他逐渐地意识到,植物具有普遍的结构模型,而且联系着不同个体的这个模型在现实中是直观可见的。旅居意大利期间(1786—1788),歌德的植物学研究获得了重要推动和进展。1787年春天,歌德兴奋地写道:“遇到这些植物的时候,我关于植物学的奇特想法又变得强烈起来。我正在发现新的、美好的关系:大自然这样一个好像一无所有的庞然大物,是如何从简单发展为丰富多彩的。”最终,歌德发表了著名的《植物形变论》(1789/1790)。

植物学研究的成功使歌德重获信心。1790年起,他又重新开始骨学研究,致力于确立脊椎动物形态的类型说(1795)。他提出脊椎动物的头骨是脊椎骨变化而来的观点,并在形变论的基础上创建了生物形态学(1796—1797)。1789年,歌德在伊尔门瑙矿山和图林根地区的哈尔茨山获得了对山区地质地貌的丰富认识。由此,他开始了地质研究。1790年,歌德开始研究光和色彩现象。到1800年左右,所有重要的基础工作都已完成。但是又过了十年,歌德才正式出版他的研究结果——《色彩学》(1810)。从规模上看,《色彩学》是歌德所有著作中篇幅最大的,它对于歌德的重要性仅次于《浮士德》。1815年,歌德开始研究气象学。

1780至1810年,歌德撰写了大量的自然研究论文。但是,直到1810年,只有其中一小部分正式发表过,例如《植物形变论》、《光学论文集》(1791/1792)、《色彩学》。歌德曾多次计划发表自己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由于出版商和权威人士的拒斥,直到1816年,这个愿望才得以实现。他创办了自己的机关刊物《自然科学概论,尤论形态学》(1817—1824)。他在这份刊物上发表了以前的一些研究论文、论文增补、研究自述和晚年取得的一系列新成果,内容涉及自然研究的各领域和他对科学的新认识。直到临终前不久,歌德仍然在信中与友人讨论自然科学问题。

歌德的自然研究著作不仅包括歌德生前发表的作品,而且也包括他未曾发表过的同样为数不少的各种材料:不计其数的实验报告、备忘录、文献摘引、示意图、研究提纲和插图,大量讨论自然研究问题的往来书简、日记和谈话。只有容纳了上述所有内容的歌德全集摆在我们面前之后,我们才可能真正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惊:自然和自然研究——它们确实充斥着诗人歌德的整个生活,尤其是他的晚年生活。歌德在文学方面的主要作品和创作经历我们都比较熟悉,此处毋庸赘述。但只要将他的上述自然研究经历与他的文学创作经历两相对比,我们就会赞同:第一,歌德花在自然研究上的时间和精力,其实并不比他用于文学创作的少,因为在诗人歌德那里,文学创作往往水到渠成,他的诗歌创作尤其如此,所以被他称作“即兴诗”;。而自然研究对于“自学成才”的他,当然要求花更多的时间、精力乃至财力的付出与投入。第二,在时间和空间上,他的自然研究与文学创作活动往往彼此交织。例如旅居意大利期间,他的文学创作和植物学研究以及对色彩问题的关注,这三者是同时发生的。在写作《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1795—1796)、《浮士德》(1773—1831)和《亲和力》(1809)期间,他的自然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向前推进。于是,歌德的作品中处处闪烁着他关于自然和自然研究的智慧火花。所以,不熟悉他的自然研究活动,这些“火花”对我们要么难以觉察,要么就表现为一个个从语文学和文学阐释学

角度来看往往难以理解的“谜团”。

第三,他的自然研究著作和文学作品事实上形成了一个结构上的整体,我们研究歌德的文学创作时,应当毫无保留地把他的自然研究著作也考虑进去。最后,人的精神活动必然是其实践活动的产物和升华,既然歌德终生往返于他认为彼此不可分割的这两大领域,他从中形成的经验和认识,对他的精神发展、创作和世界观定然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作为19世纪就能觉察到歌德的自然研究与文学创作之关系的少数人之一,威廉·洪堡(WilhelmVOn Humboldt,1767—1835)01830年明确指出,倘若歌德没有从事过自然研究,那么“他的文学创作将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对于歌德研究者而言,洪堡的论断暗示着一个往往被人漠视的基本事实:歌德的创作与自然研究之间存在着隐蔽而又公开的紧密关系。

然而在整个19世纪,具有洪堡那样敏锐眼光的人并不算多。结果,歌德晚年的作品往往被人误解、拒绝和漠视。歌德与自然的关系,他的自然研究活动是其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自然研究著作和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关于自然和自然研究的思考及相应成果是博大精深的歌德思想宝库的重要基础一对此,当代的国外歌德学者原则上已不存异议。以下我们就通过回顾国外歌德研究史来看一看,这一认识在歌德学界是怎样达成的。

二、19世纪:被遗忘的自然研究家歌德

综观迄今为止的德国歌德学,尤其是《浮士德》研究,我们可以借用一句话概括其特点:即使最客观的研究,也始终难逃相应时期的意识形态语境。这在《浮士德》接受与批评史上得到了最鲜明的表达。而在歌德与自然和现代科学之关系方面的研究,特别是人文学者的有关研究,最终也同样滑向以相应时期的德国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归的研究模式。

在德国,综合研究歌德的尝试始于1800年,F.施莱格尔(Friedrich Schlegel,1772—1829)、威廉·洪堡和文学史家盖维鲁斯(Georg Gottfried Gervinus,1805—1871)等人是早期的代表。盖维鲁斯1835年把歌德的文学成就称作“我们诗艺的最后一次繁荣”,歌德的经典化从此开始。他推崇古典时期的歌德,把目光集中在歌德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的共性和歌德言论中的美学内涵上,拒斥或漠视晚年歌德的作品,对其热心从事过的大量非文学活动,特别是自然研究活动,表示难以理解并且置之不理。盖维鲁斯的态度对于日后的歌德研究影响深远。对比我们下文将要论述的国内歌德研究情况,不难看出,我们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大都处在这个时期。

这种态度在当时并不奇怪,因为直到半个世纪以后,随着歌德最后一个孙子1885年去世,歌德的全部遗产才作为歌德及其时代的见证,作为德意志民族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对公众开放。同年,“魏玛档案馆”即今天的“歌德一席勒档案馆”开馆。歌德学家把这看作真正意义上的“歌德学”之开端,此前所有的歌德研究就相应地变成了歌德学的“史前史”。这是因为,歌德档案馆连同成为文化胜迹的“魏玛歌德故居”的最终开放,使歌德学家们得以首度一窥歌德全部人生和著作之全景。结果令人震惊,直到这时,歌德作为自然研究家的全部活动和著述的全貌,才开始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

回头再看就不难理解,正是由于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不理解和拒斥,歌德死后,特别是1848年的欧洲革命期间,甚至可以再上溯至法国革命期间和拿破仑战争期间,被视为“反革命”的世界主义者歌德何以备受冷落,甚至饱受攻击。于是乎,在歌德诞辰100周年之际,忙于革命的德意志民族当然不可能有任何纪念的表示。当时,爱国热情高涨的专家学者们纷纷以批判的态度与歌德划清界线,“对德国古典文学进行彻底批判”,因为歌德远离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怀抱错误的理想主义,其作品主人公奉行个人主义的避世态度,对当下资产阶级生活毫无现实意义,再也不具有榜样性。这样一来,凡是希望“拯救”歌德的学者,就不得不设法将歌德及其所代表的德国古典主义融入一种资产阶级的传统意识,把歌德及其主人公塑造成具有“资产阶级”意识的形象。

受惠於1871年现代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歌德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于是,在亟需民族文化形象代盲人的德国文化界,开始出现为歌德“树立纪念碑的倾向”。为此,需要占有歌德的全部“从语文学上得到保障的文学文本”,然而那时歌德档案馆尚未开放,这一目标还无法实现。

1885年以前的歌德研究具有持久意义的功勋,在于对歌德著作的大规模整理、编辑和出版。其后歌德档案馆的开放,为这些项目提供了有力的文献支援,最终促成了规模庞大的魏玛版《歌德文集》等大型编辑项目的启动,为一般读者和学者们走近自然研究家歌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盖格尔(Ludwig Geiger,1848—1919)1880年创办的《歌德年鉴》,为歌德研究提供了自己的论坛。随后,它与魏玛歌德学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歌德研究组织化、体制化,开始产生超越国界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尽管如此,《歌德年鉴》一开始就自视为“所有歌德学者的一个机关刊物,而非一个派系”,这份刊物的悠久历史本身就记载着“歌德学”的发展历程。与此相应,歌德研究开始成为职业学者的事情,局外人的作用日益式微。

三、20世纪: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发现与重估

20世纪早期发生了歌德研究史上的两个影响深远的重大变化:其一,20世纪初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发现与重估,开辟了全新的“歌德学”视角,大大拓展了歌德研究的范围,是20世纪歌德研究史上的一个核心事件。这一变化的背景是20世纪发端于物理学界的革命性转折:以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的相对论和普朗克(Max Plank,1858—1947)代表的量子论,结束了牛顿经典物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此时,歌德当年反牛顿的斗争被看作一种具有预见性的、颇有启发的科学史事件。于是,19世纪中期曾由赫姆霍兹(Hermann Helmholtz,1821—1894)提出并引起论争的那个问题重新浮出水面:自然研究家歌德与现代自然科学之间究竟是何关系?在歌德学界,对发现和重估歌德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是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的《自由与形式》(1916)和《观念与形态》(1921)。卡西尔用歌德的形变论来阐释歌德的文学作品,可以视为在新的科学文化语境下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之后,“形变论”逐渐上升为解读歌德的方法论工具。这类研究的代表作有斯普朗格(EduardSpranger,1882—1963)的《歌德的世界观》和维因汉德(Ferdinand Weinhand,1869—1973)的《歌德的形而上学》。

其二,作为发现和重估自然研究家歌德的直接结果之一,20世纪早期的歌德学家纷纷以刚刚获得的新视角研究晚年歌德及其作品。这个转向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代表人物有哈纳克(OttoHarnack)、西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和K,布尔达赫~(Konrad Burdach,1859—1936)等人。

他们对歌德晚年作品的研究成果属于这一时期歌德研究的力作。他们扬弃了龚多尔夫(FriedrichOundolf,1880—1931)等人把歌德形象仅仅局限于与他和席勒合作的魏玛古典十年的传统做法。维埃托(Karl Vietor)关于歌德晚年诗歌的研究,为此后对歌德作品的风格和结构的分析开辟了道路。与此转向相应的是,人们此时也开始重读《浮士德》第二部。这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是海伦娜·赫尔曼(Helene Hermann)的论文《对(浮士德)第二部的内在形式的研究》(Faust,der TragSdie zweiterTeil,Studien zur mneren Form des Werkes,1917)。其结论是:浮士德第二部在很大程度独立于第一部,可以看作一部独立自治的艺术作品。这个结论为20世纪四、五十年代围绕《浮士德》阐释问题发生的争论埋下了伏笔。相反,新康德主义者里凯尔特(Heinrich Rickert,1963—1936)在其对《浮士德》的哲学阐释中(1931)再次论证了整部作品的统一性。奥本劳尔(Karl Justus Obenauer,1888—1973)的《浮士德式的人:对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的十四个思考》,强化了从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书中流传开来的那个表述——“浮士德式的”(faustisch)。不久,“浮士德式的”这一套话堕落为具有纳粹倾向的《浮士德》阐释者的口头禅。

在德国纳粹独裁下的第三帝国,人们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认识继续向前拓展,但往往滑向一个极端。例如,190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雷纳德~(Philipp Lenard,1862—1947)一类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研究者,试图通过张扬歌德的自然研究方法,建立一种德意志民族的“德国物理学”,用以对抗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犹太物理学”。例如,马特海(Rupprecht Matthaei)用歌德的形态学解释《色彩学》,旨在使歌德的色彩理论彻底摆脱数学与物理学的辖制。这类研究中,影响广泛的有植物学家特洛尔(Wilhelm Troll,1897—1978)和K.沃尔夫(K,Lothar Wolf)的《歌德的形态学使命:试论一种自然科学的形态学》。作者宣称:“德国自然科学最高贵的使命之一,就是帮助一种在形态学上得到了确定的自然认识模式实现突破;在此认识中,迄今为止仅仅受到管理的那笔遗产在歌德身上曾有一次生机勃勃的繁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歌德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歌德与以牛顿理论为基础的现代物理学的关系。量子力学的创始人,193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01—1976)在其题为《从现代物理学视角看歌德的与牛顿的色彩理论》0的演讲中指出,歌德研究自然的方式可以视为对现代物理学的补充。这样一来,他就与上述旨在建立所谓德意志民族的“形态学主导的物理学”论调划清了界线。他的观点对于后来的研究很有启发。事实上,早在歌德时代,“歌德与牛顿”就是令人瞩目的话题,20世纪80年代,在现代自然科学的负面效应和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这一话题重新受到重视。20世纪中期,G.穆勒(Ggnter Muller)沿形态学思路写成的《文学学和歌德形态学中的形态问题》(1944)对德语文学研究随后转入形式分析,具有奠基作用。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他的《歌德小传》(1947)从形态学视角对歌德作了一个概观。

除了G.穆勒,关于自然研究对歌德创作之影响的重要研究成果,当推埃姆里希(Wilhelm Emrich,1909—1998)的《浮士德第二部的象征:意义与前形式》(1943)。鉴于二战期间的政治形势对“歌德学”的消极影响,埃姆里希试图从理论上为歌德研究重新奠基。重要的是,他由此开启了一个新的、延续至今的《浮士德》阐释视角,亦即对歌德全部作品中的象征与隐喻、自然与历史问题的关注。

四、当代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再发现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歌德学出现了两个特点:一方面,尽管魏玛的歌德协会并没有分裂,但是东西两个德国的政治分裂迫使歌德研究走上了各自的道路。另一方面,歌德学呈现出日益强烈的国际化趋势。此间,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参与歌德研究。原联邦德国(以下简称“西德”)学者基本上能毫无间断地接续三四十年代的思路继续前进。原民主德国(以下简称“东德”)的歌德学者则不得不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南研究、批判和改造歌德。值得注意的是,曾以《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带领德国文学第一次走向世界的歌德,在战后初期作为恢复民族自信、医治战争创伤的手段,在两个德国都很受重视。与此相应,歌德研究的新局面在两个德国同时表现为对歌德作品及研究文献的又一次大规模整理、编辑和出版。

20世纪70年代,原西德学者齐美尔曼(Rolf Christian Zimmermann)的两卷本《青年歌德的世界图像》(1969,1979)进行了后来广为采用的尝试:他把青年歌德的世界图像和作品放在18世纪神秘而含糊其辞的秘学传统(hermetische Tradition)中加以阐释和解码。实际上,重新拾秘学传统,诸如神秘主义、炼金术、前现代时期的自然哲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歌德研究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新思路,尤其适用于《亲和力》和《迈斯特》(写于1795—1796/1821—1829)等作品。70年代中期,原西德学界最感兴趣的是《浮士德》第二部的第二和第三幕,即古典的瓦普几斯之夜和关于海伦的情节,因为其中涉及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含有对世界文学的指涉。这两者正是当时学界乐于处理的话题。原西德《浮士德》研究的另一个主要论题,就是歌德作品中自然与历史的关系。D.洛迈尔(Dorothea Lohmey—er)的《浮士德与世界》(1975)即以歌德的自然科学思维方式为出发点,从形态学视角解读了浮士德与世界的多维关系。

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生态批评思潮渐成风气的背景下,人们日益质疑并批判现代精密科学的权威地位和具有破坏性的发展趋势。以过度依赖高科技为特征的现代生存方式被视为对自然的掠夺和剥削而备受批判。在此语境下,四处寻求批判资源的新一代读者和学者再度发现了自然研究家歌德及其著作体现的思维方式。于是,前现代时期的歌德的自然概念,作为一种“自然美学”(Naturaisthetik)的替代模式,被赋予新的意义。这类研究包括H.伯默(HartmutBohme)的文章《鲜活的自然:歌德笔下的科学批判、自然研究和隐喻式的秘学》(1986)。美国人阿姆里纳(Frederick Amrine)的《歌德与科学:一份重估》。(1987)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笔者注意到,该书正是国内对自然研究家歌德感兴趣的屈指可数的几篇研究成果的文献基础(参下文有关内容)。与此相反,勋勒(Albrecht Sch6ne)却在《歌德的色彩神学》(1987)里批评了上述把歌德的自然研究“现代化”的做法。他试图从前现代时期的神学前提出发,阐释歌德的色彩研究。其结论是:它不具备替代现代自然科学的能力。

从研究队伍上看,跟国内的情况大致一样,人文学科出身的歌德学者,大都不关心歌德的自然研究著作的具体细节,他们主要从文学、哲学、历史和文化角度,解读自然研究家歌德与自然的关系。而从事自然科学的歌德学者则主要关心歌德在科学史上的影响与接受,以及歌德的自然研究方法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后一方面的代表作是兼有生物学和德语文学学术背景的当代学者温策尔(Man—fred Wenzel,1954-),他参与主持了慕尼黑版《歌德全集》(1985)的歌德自然研究著作的编辑项目。他的《歌德与达尔文:自然科学史语境下的歌德形态学著作》(1982)梳理了“歌德与达尔文”这一论题的历史渊源,得出了中肯的结论。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兴趣有增无减,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尤其引人侧目的是,国际歌德学会主办的两年一次的国际歌德研讨会的第80届大会(2007年)破天荒地首度以“歌德与自然”为主题,包括日、韩两国学者在内的15位各国学者做了内容丰富的主题发言,充分表明了国际歌德学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重视。

国际歌德学会(Goethe-Gesellschaft in Weimar e.V.)前会长凯勒(Werner Keller,1930-)曾强调指出,歌德“是德国人中的欧洲人,是欧洲人中的世界公民,他的写作不单独为某一民族,而是为全人类所有的人”。这份高屋建瓴的评价,通过上述的200多年来不仅从未间断、而且日益发达的歌德接受、影响和研究史,得到了生动的证明。

篇4:歌德的经典励志名言

2、一个有真正天才能的人却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最高度的快乐。

3、慷慨,尤其是还有谦虚,就会使人赢得好感。

4、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5、阳光越是强烈的地方,阴影就越是深邃。

6、你若要为你的意义而欢喜,就必须给这个世界以意义。

7、人生一世不就是为了化短暂的事物为永久的吗?要做到这一步,就须懂得如何珍视这短暂和永久。

8、人无国王、庶民之分,只要家有和平,便是最幸福的人。

9、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世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篇5:歌德经典名言

· 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

· 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 关键在于要有一颗爱真理的心灵,随时随地碰见真理,就把它吸收进来。

· 人们还往往把真理和错误混在一起去教人,而坚持的却是错误。

· 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因为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地宣传,并且不是有个别的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宣传。

· 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找得到充裕的时间。

· 我的产业是这样美,这样广,这样宽,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地是时间。

· 一个有真正大才能的人却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最高度的快乐。

·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没有那一个月过的是舒服生活,就好象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

· 我们全都要从前辈和同辈学习到一些东西。就连最大的天才,如果想单凭他所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他也决不会有多大成就。

· 如果是玫瑰,它总会开花的。

· 天才所要求的最先和最后的东西都是对真理的热爱。

· 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

· 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 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人物。

· 十全十美是上天的尺度,而要达到十全十美的这种愿望,则是人类的尺度。

· 身体对创造力至少有极大的影响。过去有过一个时期,在德国人们常把天才想象为一个矮小瘦弱的驼子。但是我宁愿看到一个身体健壮的天才。

· 蠢人总是提出千百年前的聪明人已经回答了的问题。

· 如果一个聪明人干了一件蠢事,那就不会是一件小小的蠢事。

· 一个杰出人物受到一伙傻瓜的赏识,是可怕的事。

· 智者和愚人都没有害,最危险的倒是智愚参半。

· 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

· 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他需要社会。

· 什么是最好的政府?就是指导我们自己去治理自己的政府。

· 智慧只能在真理中发现。

· 所谓真正的智慧,都是曾经被人思考过千百次;但要想使它们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一定要经过我闪自己再三思维,直至它们在我个人经验中生根为止。

· 智慧最后的结论是:生活也好,自由也好,都要天天去赢取,这才有资格去享有它。

· 存在着一种出自内心的礼貌。它是变换了形式的爱心。由此产生出一种外部表现出来的最适宜的礼貌。

· 虔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过灵魂的最纯洁的宁静而达到最高修养手段。

· 接受忠告,就是增进一个人自己的能力。

·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 一个人应当有良好的礼貌来突出他特有的天性。人人都喜欢出人头地,但这不应当引起别人的讨厌。

· 许多思想是从一定的文化修养上产生出来的,就如同幼芽是长在绿枝上一样。

· 慷慨,尤其是还有谦虚,就会使人赢得好感。

· 甘居下位不算美德;能往下降才是美德,承认低于我们的事物高于我们,也是一种美德。

· 才能可以在独处中培养,品格最好还是在世界上的汹涌波涛中形成。

· 没有一种礼貌会在外表上叫人一眼就看出教养的不足,正确的教育在于使外表上的彬彬有礼和人的高尚的教养同时表现出来。

· 一个有真正天才能的人却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最高度的快乐。

· 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

·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舒服生活,就好像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

· 世上最艰难的工作是什么?思想。凡是值得思想的事情,没有不是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

· 就妇女在其它方面的才能来说,我倒是经常发现妇女一结婚,才能就完蛋了。

· 我们的生活就象施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 我们比较容易承认行为上的错误、过失和缺点,而对于思想上的错误、过失和缺点则不然。

· 异端是生活的诗歌,因此有异端思想是无伤于一个诗人的。

· 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 并非语言本身有多么正确,有力,或者优美,而在于它所体现出来的思想的力量。

· 当一个伟大的思想作为一种福音降临这个世界时,它对于受陈规陋习羁绊的大众会成为一种冒犯,而在那些读书不少但学识不深的人看来,却是一桩蠢事。

· 谁有用脑子去思考,到头来他除了感觉之外将一无所有。

· 一杰出的哲学家说,建筑是冻结了音乐,许多人对他的这个说法摇头,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相信没有比这个巧妙的思想换一种说法更好了,那就是把建筑叫做无言的音乐。

·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 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地办事。

· 幻想是诗人的翅膀,假设是科学家的天梯。

· 就科学来讲,把前人获得的零星的真理找出来进一步加以发展,就是当之无愧理应受到奖赏的功劳。

篇6:歌德的励志名人名言

2、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

3、人类就像江河一样:木杖刚把波浪划开,波浪又立刻流到一起去了。

4、一个人想欺骗人类,首先必须化腐朽为神奇。

5、好勇斗很,本来是人类的天性,人类必须保卫自己,尽其可能,从幼小 起头,一直到成人时分。

6、人类总要顺从那不可避免的命运,在心中抛掉那不可能的事情,而另寻 一种新的生活兴趣。

7、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8、人类嘛都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多数人为了生活,不得不忙忙碌碌,花 去大部分时间;剩下一点点余暇却使他们犯起愁来,非想方设法打发掉不可。 这就是人类的命运啊!

9、人类最根本的研究对象则是人。

10、人类对自己的愿望总是沾沾自喜,有时往往会忘乎所以,即使处于极其幸福的瞬间,也往往不能自拔。

1、世界确实是美丽的,无数的幸福在它的广阔领域里飘来飘去。

2、这种力量更早地,更普遍地、更确切不移地统治着全世界,那就是爱的力量!

3、主宰世界的三要素,那就是智慧、光辉和力量!

4、世界上最伟大的美德是爱祖国。

5、无论你出身高贵或者低贱,都无关宏旨。但你必须有做人之道。

6、我们的忠言是: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走他为自己开辟的道路,不被权威所吓倒,不受行时的观点所牵制,也不被时尚所迷惑。

7、这世界要是没有爱情,它在我们心中还会有什么意义!这就如一盏没有亮光的走马灯。

8、如果这是一株玫瑰——它总会开花的。

9、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

10、目标越接近,困难越增加。

11、志向和热爱是伟大行为的双翼。

12、最糟糕的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受到错误志向的阻碍而不自知,真到摆脱了那些阻碍时才能明白过来。

13、心眼不多,可是品格端正的人,倒经常能看穿最狡猾的骗子的诡计。

14、人变得真正低劣时,除了高兴别人的不幸外,已无其他乐趣可言。

15、虚荣是追求个人荣耀的一种欲望,它并不是根据人的品质业绩和成就,而只是根据个人的存在就想博得别人的欣赏尊敬和仰慕的一种愿望。所以虚荣充其量不过等于一个轻浮的漂亮女人。

16、但愿每一个人都像星星一样安详而从容地不断沿着既定的目标走完自己的路程。

17、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添价值。

18、人只为献出一生而生存。

19、只有伟大的人格,才有伟大的风格。

20、保持人格不仅靠功劳,也要靠忠诚。

21、创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种神圣的爽朗精神总是同青年时代和创造力联系在一起的。 ——歌德名句

22、一个有真正才能的人会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最高度的快乐。

23、人类的创作犹如自然的创作一样,真正地说起来,值得注意的主要是动机。

24、人类嘛都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多数人为了生活,不得不忙忙碌碌,花去大部分时间;剩下一点点余暇却使他们犯起愁来,非想方设法打发掉不可。这就是人类的命运啊!

25、科学与艺术属于整个世界,在它们面前,民族的障碍都消失了。

26、世界是这样美好!这样美好!就看我们会不会享受这种美!有时候我会因为这种美,生这个世界的气,有时候又为自己的今天感到高兴,欢度自己的幸福时光……

27、一本正经地对待消遣和刻板地追求学问,结果就会成为一个学究。

28、朋友是另一个自己。

29、我年轻时领略过一种高尚的情操,我至今不能忘掉,这是我的烦恼。

30、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

31、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

32、人出门旅行并不是为了到达某地,而是为了旅游

33、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为世界创造价值。

篇7:歌德的励志名人名言警句

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

没有一种礼貌会在外表上叫人一眼就看出教养的不足,正确的教育在于使外表上的彬彬有礼和人的高尚的教养同时表现出来。

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因为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地宣传,并且不是个别的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宣传。

虔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过灵魂的最纯洁的宁静而达到最高修养手段。

如果是玫瑰,它总会开花的`。

智慧只能在真理中发现。

一个人无论往哪里走,无论从事什么事业,他终将回到本性指给的路上。

只要我们能善用时间,就永远不愁时间不够用。

一个人应当有良好的礼貌来突出他特有的天性。人人都喜欢出人头地,但这不应当引起别人的讨厌。

每个人的天性中都有某种不便公开的成分,假如公之于众,必将冒犯别人。

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藉助才能与坚持来完成它,

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

友谊只能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得到保持。

知道危险而不说的人,是敌人。

如果这是一株玫瑰——它总会开花的。

事业是一切,名号只是虚声。

虚荣是追求个人荣耀的一种欲望,它并不是根据人世间的品质业绩和成就,而只是根据个人的存在就想博得别人的欣赏尊敬和仰慕的一种欲望。所以虚荣充其量不过等于一个轻浮的漂亮女人。

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

创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种神圣的爽朗精神,总是同青年时代的创造力相联系在一起的。

篇8:德国歌德的名言

2) 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 —— 歌德名言

3) 大师首先体现在有所节制

4) 自我心的深处,有鸟飞起,飞向天空。

5) 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歌德

6) 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

7)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神至圣。 —— 歌德名句

8) 爱情,你的话是我的食粮,你的气息是我的醇酒。

9) 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既了解自己的力量又善于适当而谨慎地使用自己力量的人,才能在世俗事务中获得成功。

10) 人生之要事在于确立伟大的目标与实现这目标的决心。

11) 人无国王、庶民之分,只要家有和平,便是最幸福的人。

12) 家庭和睦是人生最快乐的事。 —— 歌德名言

13) 世界上有许多既美好又出类拔萃的事物,可是他们却各不相依

14) 看出谬误比发现真理要容易得多;因为谬误是在明处,也是可以克服的;而真理则藏在深处,并且不是任何人都能发现它。

15) 真理是一支火炬,而且是一支极大的火炬,所以当我们怀着生怕被它烧着的恐惧心情企图从它旁边走过去的时候,连眼睛也难睁开。

16) 人变得真正低劣时,除了高兴别人的不幸外,已无其他乐趣可言。

17) 虚荣是追求个人荣耀的一种欲望,它并不是根据人的品质业绩和成就,而只是根据个人的存在就想博得别人的欣赏尊敬和仰慕的一种愿望。所以虚荣充其量不过等于一个轻浮的漂亮女人。

18) 但愿每一个人都像星星一样安详而从容地不断沿着既定的目标走完自己的路程。 —— 歌德语录

19) 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添价值。

上一篇:品味人生:五十岁男人的爱下一篇:惊奇的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