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名言

2024-05-19

歌德名言(通用6篇)

篇1:歌德名言

1. 如果是玫瑰,它总会开花的。

2. 天才所要求的最先和最后的东西都是对真理的热爱。

3. 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

4. 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

5. 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

6. 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7.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8.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9. 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人物。

10. 十全十美是上天的尺度,而要达到十全十美的这种愿望,则是人类的尺度。

11. 身体对创造力至少有极大的影响。过去有过一个时期,在德国人们常把天才想象为一个矮小瘦弱的驼子。但是我宁愿看到一个身体健壮的天才。

12. 蠢人总是提出千百年前的聪明人已经回答了的问题。

13. 如果一个聪明人干了一件蠢事,那就不会是一件小小的蠢事。

14. 一个杰出人物受到一伙傻瓜的赏识,是可怕的事。

15. 智者和愚人都没有害,最危险的倒是智愚参半。

16. 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

17. 大师首先体现在有所节制

18. 自我心的深处,有鸟飞起,飞向天空。

19. 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歌德

20. 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

21.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神至圣。

22. 爱情,你的话是我的食粮,你的气息是我的醇酒。

23. 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既了解自己的力量又善于适当而谨慎地使用自己力量的人,才能在世俗事务中获得成功。

24. 人生之要事在于确立伟大的目标与实现这目标的决心。

25. 人无国王、庶民之分,只要家有和平,便是最幸福的人。

26. 家庭和睦是人生最快乐的事。

27. 世界上有许多既美好又出类拔萃的事物,可是他们却各不相依

28. 看出谬误比发现真理要容易得多;因为谬误是在明处,也是可以克服的;而真理则藏在深处,并且不是任何人都能发现它。

29. 真理是一支火炬,而且是一支极大的火炬,所以当我们怀着生怕被它烧着的恐惧心情企图从它旁边走过去的时候,连眼睛也难睁开。

30. 文学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间是齐头并进的。

31. 能把自己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联结起来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歌德名句

32. 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

33. 人生重要的事情是确定一个伟大的目标,并决心实现它。

34. 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人物。 须用人世间的材料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

35. 谁接受纯粹的经验并且按照它去行动,谁就有足够的真理。就这个意义上说,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是聪明的。

36. 相信生活,它给人的教益比任何一本书籍都好。

37. 关键在于要有一颗爱真理的心,随时随地地碰见真理,并把它吸收进来。

38. 首先和最后要求于天才的事,就是热爱真理。

39. 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

40. 错误同真理的关系,就象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

篇2:歌德名言

2、世上最艰难的工作是什么?思想。凡是值得思想的事情,没有不是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

3、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4、生活也好,自由也好,都要天天去赢取,这才有资格去享有它。

5、对真理的热爱就体现在:知道怎样去发现和珍惜每一件事物的好处。

6、许多思想是从一定的文化修养上产生出来的,就如同幼芽是长在绿枝上一样。

7、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8、十全十美是上天的尺度,而要达到十全十美的这种愿望,则是人类的尺度。

9、对别人述说自己,这是一种天性;因此,认真对待别人向你述说他自己的事,这是一种教养。

10、虽然人人都企求得很多,但所需要的却是微乎其微。因为人生是短暂的,人的命运是有限的。

11、斗争是掌握本领的学校,挫折是通向真理的桥梁。

12、异端是生活的诗歌,因此有异端思想是无伤于一个诗人的。

13、把前人获得的零星的真理找出来进一步加以发展,就是当之无愧理应受到奖赏的功劳。

14、今天做不成的,明天也不会做好。一天也不能虚度,要下决心把可能的事情,一把抓住而紧紧抱住,有决心就不会任其逃去,而且必然要贯彻实行。

15、真理是一只火炬,而且是一支极大的火炬,所以当我们怀着生怕被它烧着的恐惧心情企图从它旁边走过去的时候,连眼睛也难以睁开。

16、我们的生活就象施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17、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

18、我们虽可以靠父母和亲戚的庇护而成长,倚赖兄弟和好友,借交游的扶助,因爱人而得到幸福,但是无论怎样,归根结底人类还是依赖自己。

19、谁是最幸福的人?乃是能感到他人的功绩、视他人之乐如自己之乐的人。

20、聪明的年轻人以为,如果承认已经被别人承认过的真理,就会使自己丧失独创性,这是极大的错误。

21、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因为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地宣传,并且不是有个别的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宣传。

22、甘居下位不算美德;能往下降才是美德,承认低于我们的事物高于我们,也是一种美德。

23、看出错误比发现真理要容易得多;因为谬误是在明处,也是可以克服的;而真理则藏在深处,并且不是任何人都能发现它。

24、我们全都要从前辈和同辈学习到一些东西。就连最大的天才,如果想单凭他所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他也决不会有多大成就。

25、人生一世不就是为了化短暂的事物为永久的吗?要做到这一步,就须懂得如何珍视这短暂和永久。

26、幻想是诗人的翅膀,假设是科学的天梯。

27、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舒服生活,就好像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

28、谁接受纯粹的经验并且按照它去行动,谁就有足够的真理。

29、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地办事。

30、虔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过灵魂的最纯洁的宁静而达到最高修养手段。

31、能把自己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联结起来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32、我的产业是这样美,这样广,这样宽,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地是时间。

33、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34、友谊只能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得到保持。

35、只要你告诉我,你交的是些什么样的人,我就能说出,你是什么人。

36、人应该有爱好真理,一见真理就采纳它那样的心灵。

37、智慧最后的结论是:生活也好,自由也好,都要天天去赢取,这才有资格去享有它。

38、最大的幸福在于我们的缺点得到纠正,我们的错误得到补救。

39、我们比较容易承认行为上的错误、过失和缺点,而对于思想上的错误、过失和缺点则不然。

篇3:读歌德

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 文学史上的泰斗, 被恩格斯推崇为文艺领域里“真正的奥林匹亚神山上的宙斯”。是他, 把一向地位不高的德国文学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并获得了不朽的世界性声誉。他的《浮士德》同《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 被誉为“名著中的名著”, 既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压卷之作, 也是欧洲与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价值和最富影响的作品之一。歌德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知识广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 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造型艺术及自然科学等领域, 都为人类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歌德天资聪慧, 有着过人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 这样的天赋是旁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他是天生的文学天才, 也注定取得不平凡的成就。他8岁就能阅读德文、法文、英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希腊文等多种文字的书籍, 14岁开始写剧本, 25岁发表了后来风靡全球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他完成这部小说, 仅用了4个星期的时间。人们称歌德是个天才, 因而他能取得如此成就, 跟他的天资分不开, 同时也有赖于父母对他的早期教育和本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歌德出生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市的名门。父亲家资殷厚, 做过皇家顾问。母亲是法兰克福终身市长的女儿。在这样的家庭中, 歌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歌德是个独生子, 父母很疼爱他, 对他的教育也十分用心。父亲经常拉着小歌德到公园里游玩, 或者到田野里散步。这些时候, 父亲总要教他唱些通俗易懂的歌谣, 父亲的用意是想在游戏中向儿子灌输一些知识。母亲的教育艺术更不亚于父亲。在歌德刚刚两岁的时候, 妈妈每天像上课一样给儿子讲故事, 先从讲小故事做起, 并且形成习惯。然后给儿子讲一些“长篇”故事。妈妈讲故事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同, 她是用一种教学形式来“实施”的。每当她讲故事的时候, 她的“故事教学”不是一个劲地“满堂灌”, 而采用像中国的章回小说形式一样, 每次讲到一定阶段, 或是讲到重要转折关头时, 就突然停止, 宣称“休息”, 然后让歌德自己去联想下面的情节发展, 甚至让他推想故事的结局。小歌德总是为此作出各种猜想, 有时还跑到奶奶跟前认真商量。第二天, 当母亲继续讲故事之前, 小歌德说出自己设想的情节。他的母亲常常会高兴地叫起来。父母出色的家庭教育, 使歌德在文学、音乐、绘画多方面受到了良好的熏陶。

青年歌德身处的18世纪50至70年代的德国流行于年轻人中间的是一种感伤、厌世的风尚。这种风尚源于当时盛行的欧洲感伤主义文学, 如爱德华·杨格的阴郁哀怨的《夜思》、斯特恩多愁善感的《感伤的旅行》、格雷凄凉低徊的《墓园哀歌》、麦克菲森假托俄相之名发表的悲伤粗犷的英雄赞歌, 以及卢梭狂热天性对于自然的崇拜。这是整整一代人受着种种得不到满足的热情的煎熬的情感, 他们无法从外部获得鼓舞来从事有意义的活动, 所能预见的唯一的前途就是在停滞不前、精神空虚的市民社会中彷徨, 因此产生病态的青春的疯狂。歌德的《少年维持之烦恼》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完成的。

小说中那个才华横溢而又多愁善感的青年维特是那个时期大多数年轻人的思想困境的真实写照, 市民社会的自私庸俗、贵族阶级的歧视和侮辱、封建官僚的压制和挑剔, 使他们无所作为, 深感孤独寂寞。在他看来, 那个世界是“周围一切都是黑暗, 没有希望, 没有安慰, 没有前途的”。小说深刻地反映出整个时代青年人在精神和生存上的困惑, 让很多人不得不反思青年人的出路, 这是整整一代人的青春疯狂症。恩格斯评价这部小说绝不是“一部平凡感伤的爱情小说”, 而是“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

小说中维特的困惑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困惑, 但如果仅以此来判断歌德内心的情感状况甚至对于人生价值的探索状况得出的结论难免是不正确的, 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歌德对于“维特时代”的珍视;这是个人为维持内心对爱和美的神往而不惜与整个社会对抗的热情, 倘若人性中缺失这一美好品格, 必然有损于性格的完美和高尚;维特虽然在生活中败北, 灵魂却有别于常人的完整和高贵。但如果把整部作品的价值仅仅停留在赞美和歌颂爱这一点又失之偏颇, 对于作品中的维特, 歌德也是做批判的论证:我们既要保持对爱和自由的追求的美好情趣, 又要尽量避免走进这样的误区, 把全部的精力放在这件事情上。对于现实的启迪和现世生活的建设才是歌德更为看重的, 歌德也认为艺术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启迪人们去做一些事情来改变社会生活中不合理的地方。

在常人看来, 歌德是个不满现状的人, 也正如他在《浮士德》中所描写的浮士德一样, 在一般人看他已经是个“成功的人”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 精读各种学术, 但他仍觉得苦闷。他把脱离现实的书斋生活视为萎缩的, 爬虫似的生活, 这是启蒙者的共同理念, 他们认为, 只有走出书斋, 走向社会才能获得生活的意义。这些观念不仅是作品主旨的表达, 同时也是作者对生活观念和现实生活的理解。歌德正是这么做的, 他不认为闭门造车似的学术是成功的, 相反, 他说:

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

他认为只有理论跟现实的结合, 为现实服务, 给人们启迪, 对生活有意义, 这样的艺术才是有价值的。

在歌德的生命里, 自由和理想是最重要的事情。歌德是为自由而战的战士, 崇尚天才、激情、个性, 视艺术为生命, 无视理想在移植到现实生活的过程中自身所可能存在的种种局限;即使在情感与理智之间的进退失据、缺乏对自己命运和性格的反思能力的时候也绝不后退。

歌德是一个为自由而生的人, 他的一生都在寻找自由, 这样的人在我们现在看来都是随性甚至是无理的, 这样的随性天生就属于不平凡的人。也因为只有这些人才能放下生活中太多的羁绊, 去寻找自己认为你对的事情, 真理偏爱“怪人”, 是因为“怪人”比平常人有胆量放弃更多。

歌德对待人生态度是自由而浪漫的, 更是现实的, 这样的态度有时也让人觉得他寡情少义。从伦理道德层面看, 歌德的行为似乎难以让人苟同。但是应该看到的现实情况是, 人永远处于变动之中, 人的情感也时刻在发生着变化, 而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是人所控制不了的, 既然如此, 控制它倒不如适应情感的发展, 随心随性而为。

歌德重视感觉, 看重浪漫, 但并不意味着他支持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 他还是坚持艺术来源于生活。看重艺术和生活的互动关系。他所有的诗皆来源于现实, 或说有自传性质, 而他所有的生活也皆染有诗的色彩;歌德的文学表现能力之强, 态度之客观公正, 使其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歌德的生活更加准确、清晰。歌德始终强调从现实出发的重要性, 反对纯粹抽象的理论思辨。歌德要求思想能在现实当中“看到”。

席勒赞歌德道:“你那观察的眼光, 这样沉静莹澈地栖息在物之上, 使你永远不致有堕入歧途的危险, 而这正是抽象的思索和专断的放肆的想象很容易迷进去的。”因此也可以看出歌德要求艺术的创造是要来源于现实的, 他反对抽象理论:

近视眼, 面色苍白, 胸膛瘦削, 年轻而没有青年人的朝气, 他们多数人给我看到的面相就是这样。等到和他们谈起话来, 我马上注意到, 凡是我们感到可喜的东西对他们都像是空的、微不足道的, 他们完全沉浸在理念里, 只有玄学思考中最玄奥的问题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他们对健康意识和感性事物的喜悦连影子也没有。他们把青年人的情感和青年人的爱好全都排斥掉, 使它们一去不复返了, 一个人在二十岁就已显得不年轻, 到了四十岁怎么能显得年轻呢?

这段话是歌德曾用来描写当时德国青年的现实状况:迷茫、空洞、毫无理想。对此, 歌德提出的解决方案是:

如果我们能按照英国人的模子来改造一下德国人, 少一点哲学, 多一点行动的力量, 少一点理论, 多一点实践, 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些拯救, 用不着等到第二个基督出现了。

同样, 我们也可以看出歌德对现实和艺术关系的探索。自由, 浪漫, 注重现实, 不要让艺术成为无源之水, 这一直是歌德所坚持的艺术观点, 也是他毕生的艺术和生活追求。歌德在他的《自传》中这样说:

我从一开始就坚持一个方向——我一辈子不能背离的方向, 这就是说, 把那些使我喜欢或懊恼或其他使我心动的事情转化为形象, 转化为诗, ……我所写出来的一切, 只是一大篇自白的片断。

歌德通过作品表达了自己, 也通过作品成就了自己。与其说他是伟大的诗人, 不如说他是个伟大的人, 他把艺术和现实完美地组合在一起, 他的高度不只是他的文学成就, 更是他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不要这样拘泥繁文!让我进去, 完全可以。我做过一个真正的人, 也就是说, 一个战士。

这是歌德在《允许进入天堂》一诗中所写的。正是用这样的自信和笃定, 歌德走进了自己的艺术天堂。这天堂不在天上, 却在人间。歌德自比为普罗米修斯, 他说: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工作, 我可以说, 我活了七十五岁, 没有哪一个月过得是真正的舒服生活, 就好像一块石头上山, 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

篇4:歌德名言

关键词:歌德;自然;自然研究;歌德学

中图分类号:I516.4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09)04-0006-08

诗人歌德一生有50多年坚持不懈地研究自然并有大量著述,他的自然研究(Naturforschung)活动是其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文学作品中表达的对人的认识,大部分要归功于他在自然研究上的努力,因此有人说:“我们肯定可以借助歌德的创作、谈话、书信、格言、日记等建起一座歌德思想的大厦。但是真正了解歌德的人都会承认,这座大厦,就其基础和形成而言,大部分都源于歌德关于自然的思想,源于歌德与自然的关系,源于歌德的自然研究。”

这就意味着,我们是否“真正”了解歌德,取决于我们是否认识“自然研究家”(Naturfrscher)歌德。如果我们对国内外歌德学的历史有所了解,就会承认,要达到这种认识,其实很不容易。最直接的原因乃是由于他太丰富、太渊博。歌德1775年应邀前往魏玛时,只有轻便的随身行李,其中包括《浮士德片断》在内的一些手稿;当他1832年于魏玛辞世时,却为世人留下了多达341箱手稿、17800块岩石和矿物标本、9000张图画、4500件宝石制品、8000册图书、大量的油画、雕塑和自然科学收藏品。之所以如此,则又因为歌德“有能力通过观察和描述”,不仅“把整个世界都搜集到自己身边来,而且能将这些包罗万象的东西归类、整理”,如今,歌德的遗产“已成为德国古典时期最重要的文化珍藏”。

歌德在文学方面的主要经历和成就我们都比较熟悉,此处毋庸赘述。但是只要将他的自然研究活动经历与文学创作两相对比,就不难发现,正如慕尼黑版《歌德全集》力图向我们展示的那样,歌德一生的全部活动和著作构成了一部升华了的“歌德传”;因此如果要谈论“歌德学”的历史发展,就有必要对歌德的自然研究活动及著作有所了解。

一、歌德的自然研究活动及著述

歌德晚年回顾其自然研究道路时指出,他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研究始于1780年,那以后的52年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是他严肃地从事自然研究的时期。尽管如此,歌德早年(1774/1775)在拉瓦特指导下尝试过的面相学(Physiognomie)研究,为他日后广泛深入的自然研究活动打下了基础。1780至1784年,歌德连续认真地研究了比较解剖学。借助比较方法,他发现人类也有“腭间骨”。(1784年3月27日)。这使他坚信,自然是连续而和谐的,人也属于具有等级秩序的整个生命链条的一个组成环节。可是这个发现遭到当时权威专家的否定而未能及时发表。歌德因此倍受打击,遂中断骨学研究。

尽管如此,歌德在自然观上取得的收获,却使他有信心继续把目光投向别的领域。比较方法的采用使他注意到,动物形态有特定的结构模式;从这个思路出发,他可以更好地认识那些总在成长和变化的事物。于是他把探索的目光转向当时方兴未艾的植物学。1784至1785年,歌德开始系统研究植物学。他一边按林奈的术语系统观察和认识植物,一边学习使用显微镜。从观察最简单的生物开始,他初步认识了最微小的生物、单细胞动物和藻类。通过大量的观察,他逐渐地意识到,植物具有普遍的结构模型,而且联系着不同个体的这个模型在现实中是直观可见的。旅居意大利期间(1786—1788),歌德的植物学研究获得了重要推动和进展。1787年春天,歌德兴奋地写道:“遇到这些植物的时候,我关于植物学的奇特想法又变得强烈起来。我正在发现新的、美好的关系:大自然这样一个好像一无所有的庞然大物,是如何从简单发展为丰富多彩的。”最终,歌德发表了著名的《植物形变论》(1789/1790)。

植物学研究的成功使歌德重获信心。1790年起,他又重新开始骨学研究,致力于确立脊椎动物形态的类型说(1795)。他提出脊椎动物的头骨是脊椎骨变化而来的观点,并在形变论的基础上创建了生物形态学(1796—1797)。1789年,歌德在伊尔门瑙矿山和图林根地区的哈尔茨山获得了对山区地质地貌的丰富认识。由此,他开始了地质研究。1790年,歌德开始研究光和色彩现象。到1800年左右,所有重要的基础工作都已完成。但是又过了十年,歌德才正式出版他的研究结果——《色彩学》(1810)。从规模上看,《色彩学》是歌德所有著作中篇幅最大的,它对于歌德的重要性仅次于《浮士德》。1815年,歌德开始研究气象学。

1780至1810年,歌德撰写了大量的自然研究论文。但是,直到1810年,只有其中一小部分正式发表过,例如《植物形变论》、《光学论文集》(1791/1792)、《色彩学》。歌德曾多次计划发表自己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由于出版商和权威人士的拒斥,直到1816年,这个愿望才得以实现。他创办了自己的机关刊物《自然科学概论,尤论形态学》(1817—1824)。他在这份刊物上发表了以前的一些研究论文、论文增补、研究自述和晚年取得的一系列新成果,内容涉及自然研究的各领域和他对科学的新认识。直到临终前不久,歌德仍然在信中与友人讨论自然科学问题。

歌德的自然研究著作不仅包括歌德生前发表的作品,而且也包括他未曾发表过的同样为数不少的各种材料:不计其数的实验报告、备忘录、文献摘引、示意图、研究提纲和插图,大量讨论自然研究问题的往来书简、日记和谈话。只有容纳了上述所有内容的歌德全集摆在我们面前之后,我们才可能真正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惊:自然和自然研究——它们确实充斥着诗人歌德的整个生活,尤其是他的晚年生活。歌德在文学方面的主要作品和创作经历我们都比较熟悉,此处毋庸赘述。但只要将他的上述自然研究经历与他的文学创作经历两相对比,我们就会赞同:第一,歌德花在自然研究上的时间和精力,其实并不比他用于文学创作的少,因为在诗人歌德那里,文学创作往往水到渠成,他的诗歌创作尤其如此,所以被他称作“即兴诗”;。而自然研究对于“自学成才”的他,当然要求花更多的时间、精力乃至财力的付出与投入。第二,在时间和空间上,他的自然研究与文学创作活动往往彼此交织。例如旅居意大利期间,他的文学创作和植物学研究以及对色彩问题的关注,这三者是同时发生的。在写作《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1795—1796)、《浮士德》(1773—1831)和《亲和力》(1809)期间,他的自然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向前推进。于是,歌德的作品中处处闪烁着他关于自然和自然研究的智慧火花。所以,不熟悉他的自然研究活动,这些“火花”对我们要么难以觉察,要么就表现为一个个从语文学和文学阐释学

角度来看往往难以理解的“谜团”。

第三,他的自然研究著作和文学作品事实上形成了一个结构上的整体,我们研究歌德的文学创作时,应当毫无保留地把他的自然研究著作也考虑进去。最后,人的精神活动必然是其实践活动的产物和升华,既然歌德终生往返于他认为彼此不可分割的这两大领域,他从中形成的经验和认识,对他的精神发展、创作和世界观定然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作为19世纪就能觉察到歌德的自然研究与文学创作之关系的少数人之一,威廉·洪堡(WilhelmVOn Humboldt,1767—1835)01830年明确指出,倘若歌德没有从事过自然研究,那么“他的文学创作将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对于歌德研究者而言,洪堡的论断暗示着一个往往被人漠视的基本事实:歌德的创作与自然研究之间存在着隐蔽而又公开的紧密关系。

然而在整个19世纪,具有洪堡那样敏锐眼光的人并不算多。结果,歌德晚年的作品往往被人误解、拒绝和漠视。歌德与自然的关系,他的自然研究活动是其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自然研究著作和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关于自然和自然研究的思考及相应成果是博大精深的歌德思想宝库的重要基础一对此,当代的国外歌德学者原则上已不存异议。以下我们就通过回顾国外歌德研究史来看一看,这一认识在歌德学界是怎样达成的。

二、19世纪:被遗忘的自然研究家歌德

综观迄今为止的德国歌德学,尤其是《浮士德》研究,我们可以借用一句话概括其特点:即使最客观的研究,也始终难逃相应时期的意识形态语境。这在《浮士德》接受与批评史上得到了最鲜明的表达。而在歌德与自然和现代科学之关系方面的研究,特别是人文学者的有关研究,最终也同样滑向以相应时期的德国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归的研究模式。

在德国,综合研究歌德的尝试始于1800年,F.施莱格尔(Friedrich Schlegel,1772—1829)、威廉·洪堡和文学史家盖维鲁斯(Georg Gottfried Gervinus,1805—1871)等人是早期的代表。盖维鲁斯1835年把歌德的文学成就称作“我们诗艺的最后一次繁荣”,歌德的经典化从此开始。他推崇古典时期的歌德,把目光集中在歌德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的共性和歌德言论中的美学内涵上,拒斥或漠视晚年歌德的作品,对其热心从事过的大量非文学活动,特别是自然研究活动,表示难以理解并且置之不理。盖维鲁斯的态度对于日后的歌德研究影响深远。对比我们下文将要论述的国内歌德研究情况,不难看出,我们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大都处在这个时期。

这种态度在当时并不奇怪,因为直到半个世纪以后,随着歌德最后一个孙子1885年去世,歌德的全部遗产才作为歌德及其时代的见证,作为德意志民族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对公众开放。同年,“魏玛档案馆”即今天的“歌德一席勒档案馆”开馆。歌德学家把这看作真正意义上的“歌德学”之开端,此前所有的歌德研究就相应地变成了歌德学的“史前史”。这是因为,歌德档案馆连同成为文化胜迹的“魏玛歌德故居”的最终开放,使歌德学家们得以首度一窥歌德全部人生和著作之全景。结果令人震惊,直到这时,歌德作为自然研究家的全部活动和著述的全貌,才开始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

回头再看就不难理解,正是由于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不理解和拒斥,歌德死后,特别是1848年的欧洲革命期间,甚至可以再上溯至法国革命期间和拿破仑战争期间,被视为“反革命”的世界主义者歌德何以备受冷落,甚至饱受攻击。于是乎,在歌德诞辰100周年之际,忙于革命的德意志民族当然不可能有任何纪念的表示。当时,爱国热情高涨的专家学者们纷纷以批判的态度与歌德划清界线,“对德国古典文学进行彻底批判”,因为歌德远离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怀抱错误的理想主义,其作品主人公奉行个人主义的避世态度,对当下资产阶级生活毫无现实意义,再也不具有榜样性。这样一来,凡是希望“拯救”歌德的学者,就不得不设法将歌德及其所代表的德国古典主义融入一种资产阶级的传统意识,把歌德及其主人公塑造成具有“资产阶级”意识的形象。

受惠於1871年现代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歌德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于是,在亟需民族文化形象代盲人的德国文化界,开始出现为歌德“树立纪念碑的倾向”。为此,需要占有歌德的全部“从语文学上得到保障的文学文本”,然而那时歌德档案馆尚未开放,这一目标还无法实现。

1885年以前的歌德研究具有持久意义的功勋,在于对歌德著作的大规模整理、编辑和出版。其后歌德档案馆的开放,为这些项目提供了有力的文献支援,最终促成了规模庞大的魏玛版《歌德文集》等大型编辑项目的启动,为一般读者和学者们走近自然研究家歌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盖格尔(Ludwig Geiger,1848—1919)1880年创办的《歌德年鉴》,为歌德研究提供了自己的论坛。随后,它与魏玛歌德学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歌德研究组织化、体制化,开始产生超越国界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尽管如此,《歌德年鉴》一开始就自视为“所有歌德学者的一个机关刊物,而非一个派系”,这份刊物的悠久历史本身就记载着“歌德学”的发展历程。与此相应,歌德研究开始成为职业学者的事情,局外人的作用日益式微。

三、20世纪: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发现与重估

20世纪早期发生了歌德研究史上的两个影响深远的重大变化:其一,20世纪初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发现与重估,开辟了全新的“歌德学”视角,大大拓展了歌德研究的范围,是20世纪歌德研究史上的一个核心事件。这一变化的背景是20世纪发端于物理学界的革命性转折:以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的相对论和普朗克(Max Plank,1858—1947)代表的量子论,结束了牛顿经典物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此时,歌德当年反牛顿的斗争被看作一种具有预见性的、颇有启发的科学史事件。于是,19世纪中期曾由赫姆霍兹(Hermann Helmholtz,1821—1894)提出并引起论争的那个问题重新浮出水面:自然研究家歌德与现代自然科学之间究竟是何关系?在歌德学界,对发现和重估歌德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是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的《自由与形式》(1916)和《观念与形态》(1921)。卡西尔用歌德的形变论来阐释歌德的文学作品,可以视为在新的科学文化语境下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之后,“形变论”逐渐上升为解读歌德的方法论工具。这类研究的代表作有斯普朗格(EduardSpranger,1882—1963)的《歌德的世界观》和维因汉德(Ferdinand Weinhand,1869—1973)的《歌德的形而上学》。

其二,作为发现和重估自然研究家歌德的直接结果之一,20世纪早期的歌德学家纷纷以刚刚获得的新视角研究晚年歌德及其作品。这个转向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代表人物有哈纳克(OttoHarnack)、西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和K,布尔达赫~(Konrad Burdach,1859—1936)等人。

他们对歌德晚年作品的研究成果属于这一时期歌德研究的力作。他们扬弃了龚多尔夫(FriedrichOundolf,1880—1931)等人把歌德形象仅仅局限于与他和席勒合作的魏玛古典十年的传统做法。维埃托(Karl Vietor)关于歌德晚年诗歌的研究,为此后对歌德作品的风格和结构的分析开辟了道路。与此转向相应的是,人们此时也开始重读《浮士德》第二部。这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是海伦娜·赫尔曼(Helene Hermann)的论文《对(浮士德)第二部的内在形式的研究》(Faust,der TragSdie zweiterTeil,Studien zur mneren Form des Werkes,1917)。其结论是:浮士德第二部在很大程度独立于第一部,可以看作一部独立自治的艺术作品。这个结论为20世纪四、五十年代围绕《浮士德》阐释问题发生的争论埋下了伏笔。相反,新康德主义者里凯尔特(Heinrich Rickert,1963—1936)在其对《浮士德》的哲学阐释中(1931)再次论证了整部作品的统一性。奥本劳尔(Karl Justus Obenauer,1888—1973)的《浮士德式的人:对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的十四个思考》,强化了从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书中流传开来的那个表述——“浮士德式的”(faustisch)。不久,“浮士德式的”这一套话堕落为具有纳粹倾向的《浮士德》阐释者的口头禅。

在德国纳粹独裁下的第三帝国,人们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认识继续向前拓展,但往往滑向一个极端。例如,190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雷纳德~(Philipp Lenard,1862—1947)一类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研究者,试图通过张扬歌德的自然研究方法,建立一种德意志民族的“德国物理学”,用以对抗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犹太物理学”。例如,马特海(Rupprecht Matthaei)用歌德的形态学解释《色彩学》,旨在使歌德的色彩理论彻底摆脱数学与物理学的辖制。这类研究中,影响广泛的有植物学家特洛尔(Wilhelm Troll,1897—1978)和K.沃尔夫(K,Lothar Wolf)的《歌德的形态学使命:试论一种自然科学的形态学》。作者宣称:“德国自然科学最高贵的使命之一,就是帮助一种在形态学上得到了确定的自然认识模式实现突破;在此认识中,迄今为止仅仅受到管理的那笔遗产在歌德身上曾有一次生机勃勃的繁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歌德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歌德与以牛顿理论为基础的现代物理学的关系。量子力学的创始人,193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01—1976)在其题为《从现代物理学视角看歌德的与牛顿的色彩理论》0的演讲中指出,歌德研究自然的方式可以视为对现代物理学的补充。这样一来,他就与上述旨在建立所谓德意志民族的“形态学主导的物理学”论调划清了界线。他的观点对于后来的研究很有启发。事实上,早在歌德时代,“歌德与牛顿”就是令人瞩目的话题,20世纪80年代,在现代自然科学的负面效应和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这一话题重新受到重视。20世纪中期,G.穆勒(Ggnter Muller)沿形态学思路写成的《文学学和歌德形态学中的形态问题》(1944)对德语文学研究随后转入形式分析,具有奠基作用。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他的《歌德小传》(1947)从形态学视角对歌德作了一个概观。

除了G.穆勒,关于自然研究对歌德创作之影响的重要研究成果,当推埃姆里希(Wilhelm Emrich,1909—1998)的《浮士德第二部的象征:意义与前形式》(1943)。鉴于二战期间的政治形势对“歌德学”的消极影响,埃姆里希试图从理论上为歌德研究重新奠基。重要的是,他由此开启了一个新的、延续至今的《浮士德》阐释视角,亦即对歌德全部作品中的象征与隐喻、自然与历史问题的关注。

四、当代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再发现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歌德学出现了两个特点:一方面,尽管魏玛的歌德协会并没有分裂,但是东西两个德国的政治分裂迫使歌德研究走上了各自的道路。另一方面,歌德学呈现出日益强烈的国际化趋势。此间,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参与歌德研究。原联邦德国(以下简称“西德”)学者基本上能毫无间断地接续三四十年代的思路继续前进。原民主德国(以下简称“东德”)的歌德学者则不得不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南研究、批判和改造歌德。值得注意的是,曾以《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带领德国文学第一次走向世界的歌德,在战后初期作为恢复民族自信、医治战争创伤的手段,在两个德国都很受重视。与此相应,歌德研究的新局面在两个德国同时表现为对歌德作品及研究文献的又一次大规模整理、编辑和出版。

20世纪70年代,原西德学者齐美尔曼(Rolf Christian Zimmermann)的两卷本《青年歌德的世界图像》(1969,1979)进行了后来广为采用的尝试:他把青年歌德的世界图像和作品放在18世纪神秘而含糊其辞的秘学传统(hermetische Tradition)中加以阐释和解码。实际上,重新拾秘学传统,诸如神秘主义、炼金术、前现代时期的自然哲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歌德研究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新思路,尤其适用于《亲和力》和《迈斯特》(写于1795—1796/1821—1829)等作品。70年代中期,原西德学界最感兴趣的是《浮士德》第二部的第二和第三幕,即古典的瓦普几斯之夜和关于海伦的情节,因为其中涉及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含有对世界文学的指涉。这两者正是当时学界乐于处理的话题。原西德《浮士德》研究的另一个主要论题,就是歌德作品中自然与历史的关系。D.洛迈尔(Dorothea Lohmey—er)的《浮士德与世界》(1975)即以歌德的自然科学思维方式为出发点,从形态学视角解读了浮士德与世界的多维关系。

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生态批评思潮渐成风气的背景下,人们日益质疑并批判现代精密科学的权威地位和具有破坏性的发展趋势。以过度依赖高科技为特征的现代生存方式被视为对自然的掠夺和剥削而备受批判。在此语境下,四处寻求批判资源的新一代读者和学者再度发现了自然研究家歌德及其著作体现的思维方式。于是,前现代时期的歌德的自然概念,作为一种“自然美学”(Naturaisthetik)的替代模式,被赋予新的意义。这类研究包括H.伯默(HartmutBohme)的文章《鲜活的自然:歌德笔下的科学批判、自然研究和隐喻式的秘学》(1986)。美国人阿姆里纳(Frederick Amrine)的《歌德与科学:一份重估》。(1987)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笔者注意到,该书正是国内对自然研究家歌德感兴趣的屈指可数的几篇研究成果的文献基础(参下文有关内容)。与此相反,勋勒(Albrecht Sch6ne)却在《歌德的色彩神学》(1987)里批评了上述把歌德的自然研究“现代化”的做法。他试图从前现代时期的神学前提出发,阐释歌德的色彩研究。其结论是:它不具备替代现代自然科学的能力。

从研究队伍上看,跟国内的情况大致一样,人文学科出身的歌德学者,大都不关心歌德的自然研究著作的具体细节,他们主要从文学、哲学、历史和文化角度,解读自然研究家歌德与自然的关系。而从事自然科学的歌德学者则主要关心歌德在科学史上的影响与接受,以及歌德的自然研究方法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后一方面的代表作是兼有生物学和德语文学学术背景的当代学者温策尔(Man—fred Wenzel,1954-),他参与主持了慕尼黑版《歌德全集》(1985)的歌德自然研究著作的编辑项目。他的《歌德与达尔文:自然科学史语境下的歌德形态学著作》(1982)梳理了“歌德与达尔文”这一论题的历史渊源,得出了中肯的结论。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兴趣有增无减,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尤其引人侧目的是,国际歌德学会主办的两年一次的国际歌德研讨会的第80届大会(2007年)破天荒地首度以“歌德与自然”为主题,包括日、韩两国学者在内的15位各国学者做了内容丰富的主题发言,充分表明了国际歌德学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重视。

国际歌德学会(Goethe-Gesellschaft in Weimar e.V.)前会长凯勒(Werner Keller,1930-)曾强调指出,歌德“是德国人中的欧洲人,是欧洲人中的世界公民,他的写作不单独为某一民族,而是为全人类所有的人”。这份高屋建瓴的评价,通过上述的200多年来不仅从未间断、而且日益发达的歌德接受、影响和研究史,得到了生动的证明。

篇5:歌德名人名言

2. 你若失去了财产——你只失去了一点儿。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丢掉了许多。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

3. 憎恨是积极的不快,妒忌是消极的不快。所以妒忌很容易转化为憎恨,就不足为怪了。

4. 经验是永久的生活老师。

5. 人应起码每天听首小歌,读首好诗,看幅好画,如有可能,说几句合情合理的话。

6. 能把自己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联接起来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7. 疑惑随着知识而增长

8. 灰色的理论到处皆有。我的朋友,只有生活的绿树四季常表,郁郁葱葱

9. 人应当相信,不了解的东西总是可以了解的,否则他就不会再去思考

10. 痛苦留给的一切,请细加回味!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变为甘美。

11. 大祸过后,必有大福。

12. 希望是生命的灵魂,心灵的灯塔,成功的向导。

13. 希望是不幸者的第二灵魂。

14. 希望是风雨之夜所现之晓霞。

15. 死,对于智者并不是恐怖,对于善者并非是终点。

16. 生命在于矛盾,在于运动,一旦矛盾消除,运动停止,生命也就结束了。

17. 思想活跃而又怀着务实的目的去进行最现实的任务,这就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事情。

18. 外貌只能夸耀一时;真美方能百世不殒。

19. 哪个青年男子不善钟情,哪个青年女子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

20. 大量善行可能出于严厉,更多的是出于爱,但最多的还是出于清晰的了解和无偏见的公正。

21. 我们讲出来的每一个词都有它的反意的一面。

22. 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23. 光线充足的地方,影子也就特别黑。

24. 嫉妒与爱情同时诞生,但是爱情死亡之时,嫉妒并不与它共亡。

25. 我爱你/与你无关/渴望藏不住眼光/于是我躲开/不让你看见我心慌。我爱你/与你无关/真的啊/它只属于我的心/只要你能幸福/我的悲伤/你不需要管。

26. 艺术之所以因为艺术,正因为他不是自然

27. 最足以显示一个人的性格的,莫过于他所嘲笑的是什么东西了。

28. 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

29. 只要我们能善用时间,就永远不愁时间不够用.We always have time enough , if we will but use it aright.

30. 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他需要社会。

31. 什么是最好的政府?就是指导我们自己去治理自己的政府。

32. 智慧只能在真理中发现。

33. 所谓真正的智慧,都是曾经被人思考过千百次;但要想使它们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一定要经过我闪自己再三思维,直至它们在我个人经验中生根为止。

34. 智慧最后的结论是:生活也好,自由也好,都要天天去赢取,这才有资格去享有它。

35. 存在着一种出自内心的礼貌。它是变换了形式的爱心。由此产生出一种外部表现出来的最适宜的礼貌。

36. 虔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过灵魂的最纯洁的宁静而达到最高修养手段。

37. 接受忠告,就是增进一个人自己的能力。

38.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39. 一个人应当有良好的礼貌来突出他特有的天性。人人都喜欢出人头地,但这不应当引起别人的讨厌。

篇6:关于歌德的名言

3、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4、友谊只能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得到保持。

5、只要你告诉我,你交的是些什么样的人,我就能说出,你是什么人。

6、许多思想是从一定的文化修养上产生出来的,就如同幼芽是长在绿枝上一样。

7、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8、十全十美是上天的尺度,而要达到十全十美的这种愿望,则是人类的尺度。

9、对别人述说自己,这是一种天性;因此,认真对待别人向你述说他自己的事,这是一种教养。

10、虽然人人都企求得很多,但所需要的却是微乎其微。因为人生是短暂的,人的命运是有限的。

11、斗争是掌握本领的学校,挫折是通向真理的桥梁。

12、异端是生活的诗歌,因此有异端思想是无伤于一个诗人的。

13、把前人获得的零星的真理找出来进一步加以发展,就是当之无愧理应受到奖赏的功劳。

14、今天做不成的,明天也不会做好。一天也不能虚度,要下决心把可能的事情,一把抓住而紧紧抱住,有决心就不会任其逃去,而且必然要贯彻实行。

15、真理是一只火炬,而且是一支极大的火炬,所以当我们怀着生怕被它烧着的恐惧心情企图从它旁边走过去的时候,连眼睛也难以睁开。

16、我们的生活就象施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17、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

18、我们虽可以靠父母和亲戚的庇护而成长,倚赖兄弟和好友,借交游的扶助,因爱人而得到幸福,但是无论怎样,归根结底人类还是依赖自己。

19、谁是最幸福的人?乃是能感到他人的功绩、视他人之乐如自己之乐的人。

20、聪明的年轻人以为,如果承认已经被别人承认过的真理,就会使自己丧失独创性,这是极大的错误。

21、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因为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地宣传,并且不是有个别的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宣传。

22、甘居下位不算美德;能往下降才是美德,承认低于我们的事物高于我们,也是一种美德。

23、看出错误比发现真理要容易得多;因为谬误是在明处,也是可以克服的;而真理则藏在深处,并且不是任何人都能发现它。

24、我们全都要从前辈和同辈学习到一些东西。就连最大的天才,如果想单凭他所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他也决不会有多大成就。

25、人生一世不就是为了化短暂的事物为永久的吗?要做到这一步,就须懂得如何珍视这短暂和永久。

26、幻想是诗人的翅膀,假设是科学的天梯。

27、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舒服生活,就好像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

28、谁接受纯粹的经验并且按照它去行动,谁就有足够的真理。

29、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地办事。

30、虔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过灵魂的最纯洁的宁静而达到最高修养手段。

31、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

32、世上最艰难的工作是什么?思想。凡是值得思想的事情,没有不是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

33、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34、生活也好,自由也好,都要天天去赢取,这才有资格去享有它。

35、对真理的热爱就体现在:知道怎样去发现和珍惜每一件事物的好处。

36、人应该有爱好真理,一见真理就采纳它那样的心灵。

37、智慧最后的结论是:生活也好,自由也好,都要天天去赢取,这才有资格去享有它。

38、最大的幸福在于我们的缺点得到纠正,我们的错误得到补救。

39、我们比较容易承认行为上的错误、过失和缺点,而对于思想上的错误、过失和缺点则不然。

40、慷慨,尤其是还有谦虚,就会使人赢得好感。

41、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因为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地宣传,并且不是个别的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宣传。

42、当一个伟大的思想作为一种福音降临这个世界时,它对于受陈规陋习羁绊的大众会成为一种冒犯,而在那些读书不少但学识不深的人看来,却是一桩蠢事。

43、要做一番伟大的事业,总得在青年时代开始。

44、并非语言本身有多么正确,有力,或者优美,而在于它所体现出来的思想的力量。

45、任何人都不笨但如果你不利用你的大脑你会发觉你很笨!

46、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47、关键在于要有一颗爱真理的心灵,随时随地地碰见真理,就把它吸收进来。

48、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

49、只要我们能善用时间,就永远不愁时间不够用。

50、你若失去财产,你只失去了一点儿;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丢掉了许多;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

51、真正的志同道合者不可能长久地争吵;他们总会重新言好的。

52、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

53、身体对创造力至少有极大的影响。过去有过一个时期,在德国人们常把天才想象为一个矮小瘦弱的驼子。但是我宁愿看到一个身体健壮的天才。

54、一个人应当有良好的礼貌来突出他特有的天性。人人都喜欢出人头地,但这不应当引起别人的讨厌。

55、关键在于要有一颗爱真理的心灵,随时随地碰见真理,就把它吸收进来。

56、你若要为你的意义而欢喜,就必须给这个世界以意义。

57、错误同真理的关系,就像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

58、劳动可以使我们摆脱三大灾祸:寂寞、恶习、贫困。

59、就科学来讲,把前人获得的零星的真理找出来进一步加以发展,就是当之无愧理应受到奖赏的功劳。

60、没有一种礼貌会在外表上叫人一眼就看出教养的不足,正确的教育在于使外表上的彬彬有礼和人的高尚的教养同时表现出来。

61、所谓真正的智慧,都是曾经被人思考过千百次;但要想使它们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一定要经过我闪自己再三思维,直至它们在我个人经验中生根为止。

62、什么是最好的政府?就是指导我们自己去治理自己的政府。

63、我的遗产多么壮丽、广阔、辽远!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亩是时间。

64、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65、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

66、正当利用时间!你要理解什么,不要舍近求远。

67、一个有真正天才能的人却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最高度的快乐。

68、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69、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70、谁有用脑子去思考,到头来他除了感觉之外将一无所有。

71、凡不是就着泪水吃过面包的人是不懂得人生之味的人。

72、在蠢人感到人生困难的时候,贤人看起来容易;而当蠢人感到容易的时候,贤者就感到困难。

73、一个有真正大才能的人却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最高度的快乐。

74、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世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75、世界上有许多既美好又出类拔萃的事物,可是他们却各不相依。

76、知识的历史犹如一只伟大的复音曲,在这只曲子里依依次响起各民族的声音。

77、人们还往往把真理和错误混在一起去教人,而坚持的却是错误。

78、如果是玫瑰,它总会开花的。

79、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

80、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81、尚未实现的目标,要比已经达到的渺小目的更珍贵。

82、存在着一种出自内心的礼貌。它是变换了形式的爱心。由此产生出一种外部表现出来的最适宜的礼貌。

83、如果一个聪明人干了一件蠢事,那就不会是一件小小的蠢事。

84、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85、天才所要求的最先和最后的东西都是对真理的热爱。

86、一个杰出人物受到一伙傻瓜的赏识,是可怕的事。

87、蠢人总是提出千百年前的聪明人已经回答了的问题。

88、才能可以在独处中培养,品格最好还是在世界上的汹涌波涛中形成。

89、智者和愚人都没有害,最危险的倒是智愚参半。

90、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做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

91、一个人无论往哪里走,无论从事什么事业,他终将回到本性指给的路上。

92、接受忠告,就是增进一个人自己的能力。

93、就妇女在其它方面的才能来说,我倒是经常发现妇女一结婚,才能就完蛋了。

94、只有这样的人才配生活和自由,假如他每天为之而奋斗。

95、一个钟头有六十分钟,一天就超过了一千分钟。明白这个道理后,就知道人可作出多少贡献。

96、把时间用得节省些,我很可能把最珍贵的金刚石拿到手。

97、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人物。

上一篇:工商所消保工作总结下一篇:劳动者必备:常见劳动仲裁请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