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技教学

2024-05-23

浅谈劳技教学(通用8篇)

篇1:浅谈劳技教学

浅谈小学劳技课教学方法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选择合适的劳动技术教育内容和形式对国家未来的主人进行教育教学,是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是面向未来的根本需要。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情感是培养学生劳动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劳动技术教育是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进行劳动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教师,应该怎样利用这一课程去引领学生,对学生进行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呢?

一、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小学生来说,激发兴趣最有效的方法:一是激趣,二是激情,有道是“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我非常重视创设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劳动课程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属于手工艺品的制作,这些手工艺品大多美观、精巧,有利于激起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学生以情趣为动力,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制作美,感受美。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亲手剪了一些简单的拉花,用一些废画报自制了七巧板,自制独特的小包,或剪贴画。上课时根据需要,带着自己的作品进入课堂,学生的眼睛果然投来了好奇的目光,嘴里不停地说:“老师,好漂亮啊!是你自己做的吗?” 我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作品展示已经把学生紧紧“粘住”,带入美妙的世界,让他们在审美中产生爱慕之心,从而激起他们创造美的情趣。这时老师轻轻的说上一句:你们想自己亲手做吗?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想”。老师再认真地讲解制作的方法及步骤,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来劳动,会感到劳动是一项轻松、愉快的活动,产生热爱劳动的思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我们也要根据实际需要,恰当导入,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欲望。

二、教学生活化

劳动技术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劳动的潜能。就目前状况而言,学校忽视劳动技术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只求其学,不求其做的情况十分严重。致使许多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一旦离开家庭,步出校门就无所适从,成了被现代社会和时代生活淘汰的人。这不能不说是教育上的一大失误,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悲哀。为此,我们要切实改变教育观念,促使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作为教师,实现劳动技术教育的生活化迫在眉睫。三年级上册编排“家居卫生 ”这部分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教学中不能为了教而教,教师的讲解解决不了学生的实际问题,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让学生获得劳动知识,形成劳动技能,才是真正目的。我们应该在打扫卫生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步骤,扫地拖地的方法,擦桌子的要领,不拘于课堂,让他们在学中做,做中学。收拾整理不拘于家庭,引导学生如何打扫布置教室,整理书箱,书包,文具盒。对于梳洗可开展有趣的活动,比赛梳头的速度和美观,不但自己能梳头,而且要能为别人梳头。洗方面,可以评比个人卫生,易容仪表,衣着是否整洁。通过课堂上的一系列活动,促使学生爱实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脑想想,动口讲讲,动手做做,自主学习,尝试错误,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帮助,让学生天天做生活中的事,生活中的事天天做,强化学生“做好小事,成就大事”的意识。劳动技术教育生活化对培养能适应生活和社会的有用人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我们应予以重视。

三、形式多样化

我们要勇于改变落后的教学方法,不能总把三尺讲台看成是教师的神圣领地,自己始终是讲演者,学生永远是忠实的听众。首先,我们可以尝试着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到操场,花园,树荫下,水沟旁,垃圾池等不同的环境。根据具体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劳动技术课可采取小组讨论,调查研究,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形式。通过大家的合作共同完成一件事,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感受人多力量大的真理。其次,小学生天生爱玩,我们应把劳动技术教育与游戏、比赛、表演等方法相结合,玩玩、做做、学学,寓教于乐,切实提高学生劳动能力。此外,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与家长开展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务劳动意识,懂得家务劳动是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应该承担的义务,养成“眼中有活,见活就干”的习惯,为学生将来的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础。

四、理论实践化 劳动技术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学生所学的有关生活、生产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必须通过实践操作才能真正获得。动手实践是劳动技术课的灵魂,但实践要建立在掌握有关劳动技术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如:六年级上册的工具器械部分,安排体温表、台秤以及日常工具的使用,每课时的前半部分安排了对器械和工具的认识及如何使用,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不仅要有科学性,即在向学生传授劳动技能的同时,也要向学生传授一些与劳动技能有关的基本劳动知识,对劳动知识的传授要科学无误,而且讲解要规范、简明、清楚,并要做到边讲解边示范。这样能使学生通过观看、动脑自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使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教材的第二部分却安排了“做中学”,充分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必须让学生具体实践,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准备好实践活动材料,师生共同设计好方法步骤,让学生分组、个人、集体体验实践活动,教师随机点拨,此过程既有教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借助于教师的语言讲解或示范操作,可以把技术传授给学生。在一种情况,不可能在学校里及时进行实践活动的,必须回家,准备好材料,并作长时间的观察,记录,管理,才能得到结果的,老师主要是按个人或小组分配任务,讲解清楚步骤方法,安排时间进行劳动成果展示交流。

五、渗透热爱劳动的思想

看今天的农村孩子,讲吃穿、乱花钱、不爱惜劳动成果,不爱护公共财物和好逸恶劳,很少参加甚至不参加家务劳动,劳动观念明显淡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主少爷似的生活,长此以往,有的甚至连生活自理的简单劳动也依赖“大人”,更不用说什么田间地头的生产劳动,甚至有的学生还鄙视劳动者。所以,劳技教育应对孩子渗透热爱劳动的思想,注意与其它学科教育的紧密联系和相互浸透,充分挖掘其它学科中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培养劳动能力等有关的教育因素,发扬老一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使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与未来的职业技术教育紧密结合或在某些方面融为一体,为孩子以后就业铺垫一条光明之路。

总之,优化劳技课教学,需要我们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共同努力,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劳动技术课才能体现出真正的社会价值。

篇2:浅谈劳技教学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之一。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通过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健全的个性品质。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必须经过科学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潜质、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一、落实新理念,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的劳动与技术课教学,比较注重技能的训练与习得,强调动手操作与实践,教师以讲授、示范为主,学生则以模仿、复制为多。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这一现实,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新课改理念强调:劳动与技术教学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强调动手和动脑的有机结合,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和探究问题,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萌发创新思想,从而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学得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因此教师要开阔视野,从多视角来审视劳动与技术项目的教学内容,从单纯的手工制作,如完成一件作品,尽可能向多方面渗透,充分发掘其内涵,最大化地达到劳动与技术的教育功能。新理念强调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引

导者、合作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应在学生的交流操作过程中,敏锐地发现问题,并能分析、判断问题是共性的还是个性的,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对个性的、生成的问题,教师必须加以重视,引导学生展开互动,并及时评价,给与正确的价值指向。例如:在《木工工艺》的教学中渗透设计的思想,使学生通过劳动与技术的学习,懂得“设计”是由“命题、多种方案制定、论证、选择最佳方案、图纸简示、模型制作、改进完善”等一系列程序组成的,从而理解“设计”的重要性,学会简单设计的方法,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就在于劳动与技术教育要突破技术即技能、技术教育即技能培训的束缚,将课程的目标提升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学生的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激发兴趣、指导实践,开发创新潜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快乐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的不断进步。所以“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学生“乐学”、“会学”、“学会”的前提。绞死的作用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逐步踏上“乐学”之道。

第一,处理好教师讲解示范与学生实践操作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劳动实践的兴趣。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实际,一般采用先讲后练、边练边讲、分段讲练等教学形式。如“插花”一课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教师对插花的方法与步骤采取示范一步后学生交流再学做。犹如

《十字绣》,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十字绣”作品,激发学生兴趣,然后根据选用材料,分段讲解,分段操作,最后让学生掌握“十字绣”的基础绣法及“十字绣”的变形针法等技巧。

第二,处理好实际的技术活动和加大思维训练力度之间的关系,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心理学认为: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是有直接联系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要着重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同一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动手中培养创新思维。如《冷菜的制作与拼摆》,教学时,我先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冷拼菜,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创作的欲望,进而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可以用什么蔬菜制作哪些拼摆冷菜,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尝试制作的方法,并鼓励大家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追求成功。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及时认识和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这就确定了学生探究思维活动和主动探索的目标,这是培养学生发现力的前提,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必须摆脱传统教学的影响,为学生创设多角度、多方式思考问题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对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积极应到学生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它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

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参与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中积极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学习者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教学条件下自主学习是学生高品质的学习。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创设能吸引学生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和氛围。如在《液压挖掘机的制作》教学中,我将教师制作的挖掘机展示给同学们后,引导学生结合物理学知识展开想象,小组交流,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方案,鼓励学生出示不同的效果图,最后由学生在小组内确定最佳方案,全班同学对各方案展开评价。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不仅学习了简易液压挖掘机制作的原理及方法,还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空间想象力。这样的科学生学得主动,而且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增强了追求成功的信心,创新意识得到了。所以,自主学习是学生的优秀品质,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和足够的机会,才能唤醒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实施发展性评价,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篇3:浅谈劳技教学的有效性

一节课结束, 我经常这样扪心自问:在这节课中, 我的学生们学得快乐吗?学到了什么?掌握得怎么样?归根结底就是说:这节课的教学有效吗?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 有效教学实际上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 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教学有没有效益,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 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 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 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如何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效益, 如何将课堂变得有效,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去认真探讨的问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长期以来, 劳技课教学有效性较差, 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受“应试教育”影响,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 人们对劳技课不重视, 导致它的地位低下。课堂教学随意性较大, 劳技课教学质量不高。为此, 笔者对提高劳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有效的劳技课要生活化,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课堂回归生活世界, 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劳技课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 在课程开发时也比较注重生活化。例如, 我校开发开设的“编结、布艺、电工、木艺、微机技术、电子……”等校本课程都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 学生感到能学以致用, 都非常感兴趣。这种高涨的兴趣从学生第一天来校时兴奋的表情中得以印证。但关键是学生的这种兴趣能否保持下去?怎样让这种兴趣持续, 继而真正意义上让劳技课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萌发初步的职业理想, 那就要求我们劳技老师认真设计每一堂劳技课, 让学生保持劳技课的学习兴趣。

二、有效的劳技课要充实化, 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首先, 要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前, 应当认真阅读教材, 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 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 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 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其次, 教学设计要切合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 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 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考虑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 应该如何教学, 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疑问或独特见解, 如何应对等。在教法设计上不再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 这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有了良好的氛围, 原本单调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乐趣、不断创新的实践过程。

最后,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 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 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同时教师要勇于创新, 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生活中蕴含着巨大的、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 教育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一旦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合起来, 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与作用, 就会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 从而增强自己的学习兴趣, 学习就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又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 课堂教学的效益也就大大提高了。

三、有效的劳技课要转变教师角色

在传统的劳技课教学中, 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占主体地位, 学生只是扮演操练者的角色, 整个课堂教学程序都是由教师事先根据自身的意愿、思维设计好的, 学生必须随着教师预先布置好的内容、程序、路线进行演练, 没有选择的余地, 这体现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但最后得到怎样的结果呢?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个性化和行为个性化的发展, 劳技课堂教学有效性很低, 使学生逐渐对劳技课失去兴趣。我认为, 应该是把课堂教学的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当切实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担当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在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观点中, 求得新的发现。

新课改对学生而言, 意味着心态的开放、思维的解放、个性思维的呈现、创新意识的滋长;对教师而言, 意味着上课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思维变化与发展, 关注学生在劳动中的个性体现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样会不断地提高劳技教学的有效性。

四、建立课堂有效性的发展性评价

正确的评价, 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要培养每一个同学的“问题意识”, 就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 同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又有较强的自尊心, 生怕在提问或作答时出现差错, 被同学取笑。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即使有些想法不正确, 教师也要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 使学生有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教师的热情鼓励, 可以激励学生, 活跃思维,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使其全面发展。

如在“花泥画的制作”这一课的作品评展中, 教师先由学生自评和小组内互评, 促进学生间相互交流、学习, 取长补短, 既陶冶学生情操, 增长见识, 又提高审美能力。然后教师总评, 看作品做得怎么样, 好在哪里, 差在何处, 谁做得最好, 哪些同学在哪些方面值得表扬。对学生作品分层次进行展示和肯定, 再次引发学生兴趣, 鼓励学生进行新的制作尝试。因为作品上凝聚着他们的心血, 经过宣传、表扬, 学生们会受到鼓励, 感到自豪, 享受成功感, 认识自我价值, 从而更好热爱劳技课, 更加勤奋地钻研各科知识。

五、有效的劳技课要注重教学中的双边活动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一方面, 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 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 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 教者神采飞扬, 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 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 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而不是知识的容器, 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另一方面, 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 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 结合教学内容, 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师生之间的交往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之间的交往。英国教育学家在《教学即沟通》一书中提出, 师生交往、沟通的方式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提倡一种健康的、富有创建性的, 既能体现教师权威与纪律, 又能体现平等与关爱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如果在学校里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师生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 教师成了学习的促进者, 就能保证学生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 逐步形成进取、探索、创造性的学习品质。

六、有效的劳技课, 教师要具备反思意识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如在教学“花泥画的制作”时, 刚开始我的教学设计只是给学生介绍一下花泥画的有关内容 (如概念、用途、特性、艺术价值等) , 接着就是介绍花泥画的制作过程 (制板、制图、制画) , 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 整个教学程序很单调, 一节课下来, 觉得教学效果不好。虽然学生一直在动手实践, 但他们只是照着教师课上讲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 创新精神根本无从体现, 顶多也就是一次劳技技能训练而已。

课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反思。为什么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呢?这样不是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了吗?但是想要做到这些, 首先要在最基础的地方着手, 那就是要有好的课堂教学程序。于是我重新规划了此节课, 以“引发情趣—明确目标—示范仿效—实习操作—指导纠误—作品评展”六步教学程序, 展开教学。把这节课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

“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 也是一种行动。它需要我们反思“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实践证明, 智慧的课堂是一个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唤醒、发现和构建的地方。有效的问题情境能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满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在教学中, 教师只有创设富于趣味性、探究性、延伸性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智慧课堂、智慧人生才不是一句口号, 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总之,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 更是一种价值追求, 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劳技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从而提高劳技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教学有没有效益,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

关键词:劳技,有效性,教学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篇4:浅谈劳技教学

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实现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是一门基础教育中具有基础性的课程。劳动与技术课是一门直观性、技能性较强的一门学科,这些特点决定了劳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可塑性,是基于学生“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基本技能和态度的习得是以每个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亲身实践为基础的,任何学习者都不可能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熟练的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技能和情感体验。一般正常的学生都有创造的潜力,只是有的开发得早,有的开发得相对晚一些。只要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引导,学生都能发挥出他们在劳技方面的才能。

在劳技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把它大致分成三个阶段:

一、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是人类智力活动的门户。在劳技课堂教学中,学生形成技能更是和劳技创作有着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劳技教学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教学中的结构犹如人的心脏,失去观察力,劳技教学便失去基础而不复存在。所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

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当然要定好观察的内容,然后对观察对象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如以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六年级上册技术初步单元中“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制作”关于《翻盖垃圾桶》一单元的教学中,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观察,继而进行整体比较,这个翻盖垃圾桶和以往做的作品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区别?观察后得出结论,原来翻盖垃圾桶是运用了杠杆原理:通过按下杠杆,桶盖就能自动打开,这和以往的垃圾桶或者说其他的作品是有区别的:它不需要将盖子,另外放在其他地方,不占用空间和场所,而且对一些容易丢三落四的同学来说,也不会去寻找垃圾桶的盖子了。虽然,这只是一个雏形,或者说是小制作,但是如果能够掌握原理的话,在生活中只要有合适的材料,就能制作一个大些的翻盖垃圾桶,从而服务于生活,体现出劳技课程的理念:既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同时又有利于引导学生走向理想生活。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通过观察来发现,从而让思维积极参与、观察,这就是培养学生创造力萌芽阶段的首要任务。

二、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依据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中设定的课程目标:过程与方法中设定了初步具有技术的感知、思维和想象能力。劳技课程的学习中,是始终离不开想象的,没有想象就无法进行构思。劳技课堂需要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在创造新的世界中翱翔。想象是继观察后更深层次的要求,小学生的想象与大人不一样,他们比起成人更富有想象力,而且他们的想象比较新颖,想象的内容、形式更是别具一格,一般都具有独创性,这与他们的阅历有关。小学生的思维更是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想象的世界比较大。所以,充分巧妙地引导他们去想象,对他们在劳技课堂方面创造力的培养具有更大的意义。

如四年级上册《缝沙包》一课的教学中,在教会了学生基本的针法后,要求学生能不能自己设计不同的造型,运用基本针法缝制一只沙包?学生依据平时的观察和发现,展开丰富的想象,根据自己已有的材料,缝制出了很多新奇的沙包来:有星形、月牙形、爱心形、动物脸型、手形……看着这么多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沙包,你真的不得不赞叹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看到孩子们在课外之余,拿着自己心爱的、亲手缝制的沙包,在操场上嬉戏玩闹,真的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劳技课堂只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才能创造出各种别出心裁的劳技作品。

三、培养灵活的动手能力

通过观察,继而把想象的东西利用创新形式表达出来,必须有灵活的动手能力。有的同学想象力很好,但动手能力不行,光说不会做,没有一点动手能力,这样也就无创造可言。针对这些,我在让学生多动手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如以五年级上册“用塑料材料制作”单元的练习中,让学生学会制作盆景、杯垫、毽子和彩球,它们色彩鲜艳,有的具有观赏性,有的很实用,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件或几件进行模仿制作。一种是变换材料,如塑丝毽子一课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用不同的材质如塑丝、布条、塑料薄膜等材质,让学生做一样东西比较特点,完成效果有什么不同。通过制作,他们了解了多种材料的特点及功能,知道了不同材料的质感,更适合用来做什么,以后运用就灵活自如了。还有一种就是用同一种材料或同一种基本型做不同的制作或不同的组合,如利用塑丝可以制成毽子,也可以结合塑料管(吸管)以及塑料板,来完成一幅幅塑管作品等,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开想象,同时,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完成一件新制作。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锻炼了他们灵活多样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篇5:劳技教学反思

对于劳技课的新要求“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我一直在实践教学中摸索,在真实的课堂中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认真总结经验,在反思中提高教学能力。

一、问题分析。从师、生、教学方法、资源等多元因素分析。

1、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以前的劳技课堂教学中往往过于重视制作步骤、技能的讲述,让学生突破难点问题,初步掌握后期制作的技术要点,顺利完成作品的制作,忽视了对作品主题的把握和如何突出主题,就是说学生对作品的设计能力不强,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

2、学生过于依赖老师,不肯思考。后期制作课上一直存在着学生一有问题就去找老师。即便是很简单的问题也去问,部分问题还没等我解释完学生就恍然大悟,经过调查发现学生怕做不完或跟不上的占少数,大多数学生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这其中的诸多原因不一一累述,有一个原因值得一提,就是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心态,压根就不重视这门课,很多学生在他们学校很规矩一道劳技课就撒欢了。有时课堂纪律不好,这不能完全把责任扣在劳技课老师头上。

3、学生的审美层次有待提高。这方面体现出了学生间的差异性比较明显,有的学生作出的作品很好玩,有恶搞的成份在里面,这需要教师批评教育和加以引导。

4、教学资源利用的不合理。主要是管理上,教师一讲完课,学生人手一台电脑,相互之间虽然彼此很近,但是不能很好的交流技术问题和设计问题,缺乏合作和交流。而学生在拍照片时却能彼此照应,提供帮助。

二、针对这些问题拟从以下方式着手改善,提供学生的设计能力,使学生制作的作品主题更加突出。

1、讲述技能时注意引导学生思维,在一些关键问题时留给学生以点思考和总结的时间,多从学生制作遇到的问题入手,多注意启发学生,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

2、学生的制作过程要将“设计”这条线一直贯穿下去,先局部进行设计再整体设计,例如先对相框的设计、然后对文字和效果的设计,再从整体把握作品主题进行设计。这需要教师坚持将设计意识给学生灌输进去。

3、总结突出主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总结出了一些突出主题的方法,例如:对比法、放大,还有人物表情和动作、背景间的协调,这样利于学生找到方法,而老师也不单单空喊口号,学生在观看作品时能够对作品有评价的标准,通过技术和设计两方面来进行评价。

篇6:劳技教学总结

一、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自立精神。

要想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自立精神,就要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培养爱劳动的情感,我的实践是:

首先让学生夸夸自己的父母(或长辈)是如何能干,从对能干父母(或长辈)的热爱中引导他们产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再给他们讲故事,看图片,了解工人叔叔农民伯伯他们是怎样辛勤劳动的,让他们从图片中了解到钢铁是怎样炼出来的,漂亮的玩具是如何经过一道道工序由叔叔阿姨做出来的,农民伯伯忙着收割,田埂上稻谷堆得像一座座小山的情景,让学生知道他们是怎样辛勤耕耘的。最后让学生就有关的知识内容说说,念念,唱唱,跳跳。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们不但从理性上认识了劳动,更在实践中逐渐了解了劳动的重要性,是劳动创造了财富,爱劳动是光荣的。

二、帮助学生学习简单的劳动技能,掌握日常生活的本领。

首先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例如:穿脱衣服,整理自己的书包,摆好自己的桌椅等一些日常的劳动技能,具体方法是先请能干的学生做一遍,然后老师再示范讲解正确的操作过程,结合劳技课比比谁做得好,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

其次要求学生能为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在家里帮助父母扫

地、擦桌子、收拾碗筷、捡菜等。在学校帮助老师擦窗台、摆桌椅、清扫卫生区,定期评比,表扬做得好的学生,鼓励操作有困难的学生。

最后,发挥自然角的作用,让学生轮流照料自然角。这样学生既获得了动植物的有关知识,又学到了种植管理技能。

三、创设劳动环境,养成劳动习惯。

首先让学生轮流做值日生,要完成各项工作,像擦桌椅、清扫等,逐步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他们改正一些缺点,熟练劳动技能。其次根据学生的劳动能力,要求每天到校后把教室内外打扫干净,老师天天检查督促,使学生慢慢地养成天天劳动的习惯,劳动能力也得到逐步提高。最后让学生去拔拔花坛的草,清扫校园,让学生在为别人做好事的同时又一次锻炼劳动技能,体会劳动的光荣。

四、校内校外相结合,巩固劳动习惯。

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老师应主动与家长联系,使家长认识到培养弱智儿童爱劳动、会劳动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家里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并适当做些小家务,让其父母说说孩子多能干。老师还应经常和家长沟通情况,商讨好的教育方法,如此持之以恒,弱智儿童定会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本学期,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学生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很多学生能主动将自己辖区的卫生打扫干净,并且通过与家长的交谈中了解到,学生们在家中也能时常帮助父母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真正使学生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劳动技能教学总结

篇7:劳技教学计划

本班共有学生60人。学生都来自农村,但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宠爱,大部分孩子没做过家务劳动,缺乏一定的劳动意识和技能,只有少部分来自家庭条件较差的外来务工子女从小就参加劳动,尤其是家务劳动,有较好的劳动习惯和技能。但基本上学生对这门课充满了兴趣。

二、教材分析

(一)家政

1.了解物品洗涤的基本常识,学会清洗衣物、器皿,形成良好的习惯。

2.具有水资源保护的意识,形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3.了解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养成节约用电的习惯。

4.了解手缝的常用针法,了解制作的一般过程,学习设计,制作简单的布艺品,并作出评价说明。

(二)技术初步

1.通过简单的纸塑、泥塑等作品的设计、制作及评价活动,了解简易手工制作的一般过程,掌握相应的制作方法,体验劳动的可贵和创造的愉悦。

2.掌握刻纸、剪纸的基本方法,能设计和制作几种纸制工艺品和纸塑作品,并作出评价。

3.知道泥塑工艺基本材料的特性以及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一些泥塑加工的基本技法,能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泥塑工艺品,并作出评价。

4.能看懂纸工制作中的剪切线,折叠线,粘贴面等符号,能理解简单的展开图,实物图,操作示意图。.通过观赏、讨论、测试等活动,对作品进行简单评价,形成初步的技术作品鉴赏能力。

三、各单元教学要求

(一)家政

了解手缝的常用针法,了解制作的一般过程,学习设计,制作简单的布艺品,并作出评价说明。

(二)泥工

通过简单的纸塑、泥塑等作品的设计、制作及评价活动,了解简易手工制作的一般过程,掌握相应的制作方法,体验劳动的可贵和创造的愉悦。

2.知道泥塑工艺基本材料的特性以及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一些泥塑加工的基本技法,能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泥塑工艺品,并作出评价。

3.通过观赏、讨论、测试等活动,对作品进行简单评价,形成初步的技术作品鉴赏能力。

(三)纸工

1.掌握刻纸、剪纸的基本方法,能设计和制作几种纸制工艺品和纸塑作品,并作出评价。

2.能看懂纸工制作中的剪切线,折叠线,粘贴面等符号,能理解简单的展开图,实物图,操作示意图。.通过观赏、讨论、测试等活动,对作品进行简单评价,形成初步的技术作品鉴赏能力。

四、教学措施

1、在劳动课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并把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掌握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实践性、教育性相统一。

2、加强课堂实践操作的教学。上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选好场地,备好工具,通过操作示范,学生的动手实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更好地掌握劳动技巧,教师要特别注意提供学生更多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的机会。

3、加强家校联系。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回家实践,并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习操作技术。

篇8:浅谈劳技教学

笔者于2012 年接任苏州市小学劳动与技术教研工作。 在前期的调研接触中发现,苏州市该学科的课程建设和教师专业水平在省内和国内遥遥领先,表现在:课程开设比较规范;大市学科带头人数量全省第一;师生在省赛、国家级比赛中摘金夺银,成绩斐然;多人入选参编教材教参,担任省赛和国家级比赛的专家评委……

然而,深入该学科教研工作后,笔者发现,苏州市该学科的发展事实上只是“ 表面靓”,仅靠部分“ 尖子师生”维系着学科领先地位。 由于未纳入学生升学的评价体系,与别的学科相比,小学劳技学科在“ 面”上存在着学校重视程度低、教师专业出身少、教师教学兼职多等系列客观问题,处于小学阶段所有学科的边缘状态,学科建设和教师发展情况堪忧。

基于此,笔者将教研工作的重点定位于提升教师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期望通过一段时间,形成“ 既有快马领跑,又有群马紧跟”的良好态势。四年的努力有了一定成效。

本文结合笔者四年的教研工作, 对小学劳技教师的教学素养进行现状描述, 并对这类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应对策略。

一、小学劳技教师教学素养的现状描述

对小学科教师的教学素养进行剖析描述, 首先需要了解教师的结构组成、教学现状和专业背景。笔者于2012 年初对全市劳技教师作了调查, 结果显示: 全市近300 所小学中, 参与劳技教学的教师共2000 余名,其中专职教师仅15 人,不到劳技教师总数的1%;劳技专业出身的教师12 名,占劳技教师总数的0.6%,这部分教师中任教本专业学科的仅9名;市、区级以上劳技骨干教师70 名左右,占劳技教师总数的3.5%。 面广量大的劳技教师同期所教学科涵盖小学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美术等所有大、小学科; 对大部分教师来说, 他们每周课表上的1~2节劳技课,仅仅是其为了达到一周满工作量的“ 填塞品“” 补充剂”。

综上所述,我们可用“ 全兼职、任课杂、欠专业”来概述小学劳技教师的整体面貌。

小学劳技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专业能力, 大致呈现出以下特点:

1.“完成任务”地“ 上”———学科教学热情显低

由于兼职、非主教劳技等客观原因,劳技教师普遍对本学科缺乏教学热情与钻研精神, 每班每周一节的劳技课往往只是走过场;尽管课表中有之,但期末早早结束本科教学是常态; 学期中但凡遇到大学科考试或学校重要活动, 劳技课被占用的情况司空见惯。

当然,在各级各类评估、调研、督导中,小学劳技作为国家规定课程,跟其他学科一样必须接受检查。在此类检查中, 劳技教师通常会认真对待、 充分准备,但由于日常教学操练不足,对劳技课程认识的有限和实践的匮乏,开课教师往往只能就“ 这一课”来探究教法,以求尽力完成任务。每学期次数有限的上级检查、督导,无力促成劳技教师和学校领导对本学科的长期重视和深度探索。

2.“现教现学”地“ 做”———动手操作能力显弱

“ 动手做”是劳技课程的主要特征,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劳技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 但由于大部分学校对该学科的忽视, 不少劳技教师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远未达到理想状态。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参加大市级劳技基本功大赛的一位老师,面对五年级教材中的经典项目———“ 心锁环” 制作陷入困境。“ 心锁环”是中国古代有名的益智玩具,而这位老师居然从未上过这一课,自然也从没做过这个玩具。

教师自己不会做、不善做、做不好,又如何指导学生来制作作品?所以,当需要开课、汇报时,劳技教师“ 现学现做”成为无奈选择,临时向专家请教,学会本项目的制作,在此基础上设计组织本课教学。这样的突击办法,固然能勉强完成教学任务,但因为没有经过反复推敲,作品在材料的选择、方法的使用、美观精致度等方面常常是有问题、存瑕疵的。

3.“就课论课”地“ 评”———教学评价能力显弱

上课、评课是教师的职业基本功,但很多劳技老师这方面的功底并不过硬。表现在:( 1) 评课流程性、碎片化。习惯于把一节课肢解为若干环节,指出每个环节的优劣,提出改进的建议,评课内容显得琐碎、无重点。( 2) 评课无主题、少融通。如提出某个环节可以这样去改进,但不会从理论的高度来阐释其因果,不善于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勾连;评课仅局限于“ 这一课”,不善于由此及彼,发现此课与彼课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不会进行融会贯通。

4.“照本宣科”地“ 用”———教材使用能力显弱

苏州市统一使用苏教版劳技教材, 同时倡导各校根据校情学情和地方特色资源, 积极开发适合自身的课程内容。但除了极少数几所劳技特色学校,大多数学校由于学科的重视度和教师的投入度不够,只会“ 照本宣科”地“ 用”教材,完全谈不上对教材的选择性使用和对课程的创造性开发, 导致教学内容单调无趣,教学项目脱离现实生活,课程内容远离地方特色。这样的教学无疑是缺乏生命力的,背离劳技教学源于生活和服务生活的宗旨。

综合以上情况,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小学劳技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专业能力比较薄弱。究其原因:语数外等大学科, 其地位因评价的刚性要求而不可撼动, 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从教之必需; 音体美等小学科,其教学的专业要求相对较高,因而其他学科的教师不易兼职。而小学劳技学科,因其学科地位的相对低下和专业教学的易替代性而被大部分学校忽视,故而教师的发展空间微小逼仄,职业前景令人忧虑。即使是劳技专业出身的教师, 也极少能成为劳技专职教师;而那些非劳技专业出身的教师,要在该学科有所作为更是成为一种奢望。

二、小学劳技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策略

身为小学劳技教研员, 笔者深深体悟到劳技教师专业发展之艰辛。虽同为国家课程,但小学科地位的确立异常缓慢。既然大环境难以改变,那么唯有靠“ 有为”来确立“ 有位”。教研员和老师应该共同努力,拿出行动和思想,破解学科发展的“ 坚冰”,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专业能力。

1.研究纲要,熟悉教材

每个学科有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课程特色,如语文课强调对语言文字的“ 感悟”,科学课重在对科学规律的“ 探究”……那么劳技课的课程特点是什么? 是动手实践。 然而在平时的调研听课中,笔者发现, 师生每每动嘴多于动手, 劳技课屡屡带上了“ 语文味“” 数学味”。 原因很简单:主教语文、数学等大学科的老师, 把这些学科的教学思维无意识地带入了劳技课堂。

因此,了解劳技课的课程性质和目标、课程实施和项目安排、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及内在逻辑,是劳技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这些纲领性、指导性的说明都写在“ 课程纲要“” 课程教材说明”之中。 不管是专职亦或兼职,要上出真正意义上的劳技课,就必须要学习纲要、熟悉教材,从而整体把握劳技课程精神和课程内容。

2.观摩教学,主题评析

出门看景,远胜闭门造车。兼职教师要上出高质量的劳技课,先模仿再创新是一条捷径。苏州市的劳技学科建设虽落后于本市其他大学科, 但与同类地区相比还是遥遥领先。

近年来,劳技学科教研活动也在不断创新,每学期的教学观摩和研讨内容由零碎、割裂转向专题、整合,以“ 同题异构课“” 连续性项目课”等教研方式,让老师们在优课的比较学习中不断进步。

我们还引导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点评。如:

“ 左右顾盼式”点评:对同时开设的几节课,就某个主题,如:“ 激趣导入”的不同方式“、 准确把握重点和化解难点”的有效途径等,进行比较性分析点评,得出课堂教学的优效法。

“ 前后关联式”点评:即点评这一课时,联系前人或他人的教学,进行关联性、比较性评价,从而找到最优或同优的方法。

“ 画外音式”点评:即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多人在各自学校同时观摩录像课,并指派专人,以“ 画外音”的形式进行类似于体育赛事讲解的点评。 这种即时性、随机性的点评,可让观摩教师轻松获得收益。

3.技能训练,巧手为范

动手能力是劳技教师的专业技能“, 慧心”加“ 巧手”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劳技教师。 因为多为兼职,老师们的动手能力并不乐观,引导他们动起手来、爱上动手、善于动手,是教研员的重要使命。

从2012 年起,我们把技能操作培训纳入每学期的大市教研活动。 我们与学校合作,与社区联动,每次培训约请某一类工艺制作的专家, 手把手地现场教授老师们制作作品。四年来,我们已组织了塑珠编织、绳结编织、剪纸、纸艺花卉、风筝制作等多次技能培训,老师们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每次都满载而归。

4.引导迁移,学科互通

长期从教某学科的教师, 通常会带上该学科的学科特点和思维方式。语文老师善于语言表达;数学老师思维缜密, 条理清晰; 科学老师注重分析与探究;美术老师心灵手巧,艺术审美能力强。 苏州的8位大市劳技学科带头人均为其他学科教学出身,他们前期任教该学科所形成的良好素养, 帮助他们在劳技领域脱颖而出。所以,教研员需要了解每位劳技教师的专业出身、任教学科,引导他们将任教其他学科的方法、优势与特长有效迁移到劳技教学之中。

近年来, 我们在引导教师学科教学的互通迁移方面小有作为。 如:美术出身的某老师,在纸艺、手缝、绳结编织教学中亮点频现,劳技课上学生做出的作品色彩明艳、搭配协调,艺术感明显胜人一筹;科学出身的某老师,金工、木工教学优势明显,因其擅长引导学生剖析、发现作品的结构;信息技术出身的某老师, 课件辅助水平一流, 作品制作中的重点难点,在他精准定位、以小见大、化静为动的图片和视频辅助下,总能轻松化解。

我们觉得,有效引导学科间的迁移、互通,能帮助兼职教师化消极为积极,变负担为正能量,在劳技教学中左右逢源,不断进步。

5.勤于学习,教研相生

劳技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需要在各种学习中得到历练。除了本学科教研活动外,给予老师们一些跨学科、跨专业、教育教学通识与素养方面的培训,能让他们得到意外的收获。如我们曾约请某位学术型校长讲“ 学习空间”理论,让老师们视野大开,在以后的活动中, 多位老师在教学点评时活用了该理论。

因为兼职之缘故, 劳技教师通常在劳技学科上的投入度和钻研度不深,他们教、学、研的热情和品质需要有人引领。 2013 年我们成功申报了苏州市“ 十二五”教科规划重点课题《 小学劳动与技术创意教育实践研究》 , 在总课题下我们分解出若干子课题,由中心组10 位老师各自认领并带领区域内骨干教师共同研究。该课题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实践性极强,老师们分工清晰、任务明确,课题研究有声有色,从实践到理性的提炼也水到渠成。

6.寻找资源,开发课程

作为国家规定的、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课程,劳技教学的内容具有一定自主性。 江苏省统一使用的苏教版《 综合实践———劳动与技术》 教材,编写体系较为完善, 项目内容涵盖了家政和技术初步的多个工种与多项内容,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模仿与创新的引导。 教师应在熟悉、精研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选择与精心处理, 妥善安排教学进程和内容。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校所在的地域特色和校情学情,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 例如:蠡口实验小学所在镇区是全国有名的家具制作与批发集散地,家具工厂与作坊林立,于是制作家具模型自然而然地成为该校的劳技特色项目,这正是对教材中“ 小木工”项目的拓展;高新区枫桥实验小学为保护、传承竹制品制作这一当地有名的手工艺, 把竹编作为学校特色课程来开发, 这也是对教材中编织项目的扩充。

新课程倡导教师不是“ 教教材”,而是要“ 用教材教”,研究和开发适合校情与学情的课程内容,是劳技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苏州是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宫扇缂丝、桃坞木刻、镇湖刺绣、光福核雕、御窑金砖等,都是我国传统工艺中的璀璨明珠,充分利用学校所处地域的物质资源和人文资源, 能为劳技教学注入底蕴和活力。

7.多种形式,跨越时空

教研员作为学科“ 总司令”,要为教师专业发展“ 推波助澜”,要在精神、理念、方法等方面为教师作好示范引领。 劳技教师与相对专职的主科教师相比较难出门学习,因而更加珍视每次外出的机会,故组织劳技教研活动需要做到量少、 质优。 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教研方式,是劳技教研员的职责与使命。

近年来, 为了解决教师发展的强烈需求与有限的大市活动之间的矛盾,解决劳技教师“ 出门难”问题,我们尝试采用“ 独立教研”与“ 联合教研”相结合、“ 实体教研”与“ 网络教研”相结合的方式。

“ 联合教研”的形式如大市与区县之联合、区县与区县之联合、大市与名师工作室之联合,这是一种资源共享、智慧共生的教研形式,为更多的教师提供了观摩机会、练兵场所与交流平台。为了倡导这样的形式“, 联合教研”将得到“ 政策倾斜”,即当区县外的参与人数达到规定标准, 即可被升格为大市级别的教研活动,享受同等待遇。

而“ 网络教研”活动是常规“ 实体教研”活动的有效补充,方法是:先将待研讨的录像课发布在指定平台,通知大家在规定时间内观摩学习,然后在预设时间点通过QQ群参与网上互动讨论。 这种教研形式灵活方便,还避免了参加“ 实体活动”的舟车劳顿之苦。

8.凝聚团队,乐教乐群

劳技老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群体, 在生活中有不同的兴趣和特长,如:擅长烹饪美食,擅长编织、绣花、剪纸,喜爱种植花草,喜爱饲养小动物等等。我们会利用教研活动的闲暇,或者利用节假日、休息天,适时组织、自愿参加赏景、参观、休闲、购物、采摘等非学习性活动。 这些活动让老师们在轻松愉悦中互通信息,分享经验,增进情感,油然产生团队归属感和凝聚力。

“ 寻苗助长”“ 鼓励转型”,是小学科梯队建设的有用手段,即从美术、科学、语文老师中寻觅“ 好苗子”加以培养。 这样既能补充劳技团队“ 新鲜血液”,又能帮助老师实现专业发展的“ 华丽转身”。 作为小学科教研员,我们启发兼职教师合理规划、准确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只要对劳技教学有兴趣,本身又心灵手巧,完全可以另辟蹊径,往劳技方向发展;我们建议学校领导为教师开辟“ 非唯一”发展路径,指导每位教师确立第一、第二学科发展方向,在一段时间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曾有一位出色的外科大夫, 在被问及成长过程中什么课程让他最为受益时,他说,是中小学的劳动与技术课。 正是劳动与技术课, 使他的双手变得灵巧,使他在手术中用刀精准,缝合精细,从而医术超群。

上一篇:物业公司实习个人自我鉴定下一篇:打造三个过硬队伍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