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

2024-05-03

中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精选10篇)

篇1:中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

为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广大学生文化涵养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全校组织开展以“弘扬人文精神、诵读道德经典、争做道德新人”为主题的“道德经典诵读”活动。特制订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的同时,重视并加强对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使语言和文化互为载体,创新推普形式,努力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语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促进学校推广普通话、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组织领导

成立泾县中学道德经典诵读活动工作领导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领导组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具体工作由教导处牵头。

三、活动目的

中国的经典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特别是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圣贤的道德文章,散发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组织学生诵读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广大未成年人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道德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提高广大学生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活动办法

1.坚持“三贴近”原则。遵循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成长规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根据未成年人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精选内容、创新形式,增强诵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坚持继承传统文化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紧密结合时代特点组织开展诵读活动,使广大未成年人在诵读经典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坚持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学校作为诵读活动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积极推进诵读活动进家庭、进社区、进机关,开展亲子共读、全民共读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诵读网络。

4.坚持诵读活动与日常教学相结合的原则。把经典诵读活动融入语文、历史、德育学科日常教学,推动教学方法创新,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

5.坚持知行统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在经典诵读中感悟做人的道理,把道德文章转化为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让学生从“读圣贤书”到“行君子事”,强化诵读活动效果。

6.成立泾县中学指导道德经典诵读文化志愿者小组,由语文教研组组长谈学杰任组长,全体语文教师为成员,对学生诵读活动进行具体指导。

五、诵读内容

中华民族的经典名著不胜枚举。要求各班精心组织安排,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力争使每个学生生能熟练地背诵《老子》(《道德经》)、《三字经》、《弟子规》等启蒙经典,背诵“四书五经”部分内容,积累1500个以上的成语,阅读百部课外读物,使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达到并超过课标规定的要求。

六、时间安排

(1)每天语文课前安排5到分钟进行诵读;

(2)以班级为单位,利用早读开展诵读活动;

(3)学校适时组织开展诵读比赛;

(4)注重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和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根据“道德经典诵读”百篇推荐篇目,各班自行安排假期经典诵读内容,并有一定的篇目要求。

七、实施要求

全体教师要积极参与和投入该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形成全校教师人人参与,个个想方设法,处处书声琅琅的良好诵读氛围。各班班主 任和语文 老师共同商量,制定背诵和阅读计划。各科教师都要自觉地在班主任教师的统一协调下,在各个规定的时间段里,有条不紊地创造性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阅读活动。

阅读活动要在时间上给予确保,更要在方法上有所创新,要通过小型而灵活多样的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经典朗诵会”、“诵读音乐会”、“诵读擂台赛”、“知识大考场”、“诵读小能手”、“道德新苗”等的评选。在活动中,教师要大胆创新,不断探索,丰富读书与积累的形式。要在让学生读准读通读熟的过程中,组织学生通过小品、故事、歌咏、表演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采取学生集体背与单独背、必背与自选篇目相结合,教导处、少先队要共同组织开展经典诵读展示活动,让读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最爱。

为了能把“道德经典诵读”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并取得一定的实效,要向家长进行相关的宣传,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更多支持,多向家长征询意见和建议,形成校内校外的合力,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促进经典诵读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

篇2:中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

一、活动目标:

1、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了解祖国优秀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2、让学生诵读经典、理解经典,以经典诗文,陶冶学生高雅情趣,开阔胸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3、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诵读量, 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掌握诵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4、在学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和谐的、人文的、丰富的校园文化。

二、诵读内容

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及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读诗文为主要内容,以及旨在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有关励志、爱国、惜时、亲情、好学等方面的诗文和中外现、当代美文。

三、诵读活动时间安排

1、保证学生每天不少于20分钟的诵读时间。

2、语文课前5分钟。语文老师负责,各班要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5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咏”活动,强化记忆。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诵读乐趣。由政教处、团委会负责开展,

(1)经典诵读比赛。

(2)诗文书画比赛。

(3)“读经典、悟经典”征文比赛

(4)经典诵读先进班级评比活动。

四、活动要求

1、提高认识,明确活动重要意义。各班级要结合工作实际,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经典诵读,把经典诵读与感恩教育、礼仪规范教育和才艺展示等活动结合起来,利用晨读课、自习课、辅导课、班会课等时间,确保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时间、数量、质量的保证,增强活动教育效果。

2、充分发挥师生能动性,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诵读活动。利用黑板报、橱窗、宣传栏、校园广播、LEDD大屏幕,宣传经典诵读活动。

3、精心组织,注重活动实际效果。要把“经典诵读”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在语文教师的正确指导下,组织好广大学生开展诵读活动,增强活动效果。

3、创新形式,力求活动丰富多彩。以班级为点,以年级为线,以学校为面;以开创风气为主,以文化熏陶为本,以文化教育为重。各年级要在活动中注重艺术创新,用普通话和其他艺术手段表现经典内容。

篇3:中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

关键词:传统经典,经典诵读,主题,辩论,有效途径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 “经典诵读”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那么, 什么是经典?

《文心雕龙·宗经》中说:“经也者, 恒久之至道, 不刊之鸿教也”。“经”就是经典意义。这个意义说明经典就是指长期流传中形成的, 并且具有历史传承的思想观念的文本。

我国翻译家刘象遇先生于2005年8月在《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总序中, 对经典进行了界定:首先, 经典应该具有丰富的内涵。再次, 经典应该具有无限的可读性。再次, 经典应该对时空有较大的跨越性。本文中的“经典”, 是指从千百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传承下来的, 具有丰富的内涵、无限的可读性、较大的时空跨越的、积淀着民族文化精粹的古诗词、古代诗文和现当代的优秀文化作品。

对于经典诵读的方法途径的研究, 现阶段也呈现出了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如:情景创设法, 分组探究法, 做读书卡片法、话剧表演法等。但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以及对课题“中学生经典诵读建构与人文素养提升的途径方法”的实践研究, 发现课堂主题辩论是引领中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有效途径。

笔者认为, 刚升入高中的学生, 在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后, 在一定基础上积累了较多的文化知识, 也增长了不少见识。正值青春期的他们, 绝大部分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 想表现自己的文化积累, 想表现自己对人生独到的见解, 更想表现自己所读经典解读的广度和深度。

所以, 为了给学生搭建这样一个展示才情的平台, 我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研究活动, 总结归纳出了引领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有效途径———课堂主题辩论。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 找准被选入教材的一部作品, 或者一篇经典诗文, 或是一位古代作家。

第二, 精心设定出有价值的辩论主题。

第三, 启发鼓励学生在诵读中认真读出自己的发现, 在辩论中积极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

如:在学习课文《鸿门宴》后, 首先, 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相关的书籍, 查阅相关的资料, 为辩论会做准备。其次, 设定辩论主题:“项羽, 我心目中的英雄!”并且将学生分为正方、反方两大阵营。再次, 鼓励学生再次搜集资料。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要做辩论会的主人, 通过阅读经典, 争取在经典中读出自己的发现, 积极表达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其中一位同学代表正方发表了他的看法:项羽, 我心目中的英雄。他陈述理由如下:项羽经历的多次战争, 如灭秦和楚汉战争项羽几乎是每战必胜, 每攻必克。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个故事, 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叫楼烦, 两军对垒的时候, 刘邦就让这个楼烦站在阵前, 项羽那边出来一个人, 楼烦一箭就把他给射死了;再出来一个人, 楼烦一箭又把他给射死了, 连连射死了好多位项羽的兵将。项羽大怒, 自己出来了, 出来以后往那儿一站, 大吼一声, 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 调头就跑, 跑进军营当中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项羽这个人的英雄气概是没的说的。这位同学通过讲一个来自于课外的故事的方式来表明他的观点, 说明他在课外肯定查阅了相关资料, 阅读了相关的书籍, 使自己的辩论有理有据, 使自己的观点站得住脚。另一位同学代表反方发表了他的看法: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理由如下:首先, 他的“妇人之仁”导致了他的失败。由于他的“妇人之仁”使得他在鸿门宴上不但没有杀了刘邦, 反而还招待刘邦, 与其一起喝酒。在自己谋士范增的再三暗示下仍然无动于衷, 最终放虎归山似的放走了刘邦。以致后来被刘邦逼得走投无路落得个乌江自刎的悲惨下场。其次, 他的自傲, 他的暴烈, 他的优柔寡断, 他的多疑, 他的刚愎自用等性格弱点, 早就注定了他最终的失败。他居功自傲, 鸿门宴上, 自己南向坐, 不把刘邦放在眼里, 从骨子里轻视实力比自己弱小若干倍的刘邦。正因为这个心理, 才使得自己在鸿门宴上错失了杀死刘邦的大好时机, 并且对当时范增的再三举玦暗示熟视无睹, 无动于衷。至于他的暴烈、他的多疑……这位同学的发言紧扣了课文内容, 让我们从中感觉到了他学习钻研课文时付出的多于别人的精力和努力, 也让我们分享了他的探索精神。

辩论会上, 同学们唇枪舌剑, 精彩纷呈, 真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各个代表见解独到, 说理充分、清楚、有力。这样的辩论会, 不但陶冶了同学们的情操, 而且充分地展示了他们的才情, 还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心, 同时也增加了同学们的语文知识储备。

篇4:中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

一、经典诵读教育失败的原因

1目标不清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诵读中华传统经典作品给出了很高的定位,希望学生通过诵读经典的文章达到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内涵、提高自身修养和审美水平的育人目标。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对经典诵读的理解不够深入,将其理解为提高教学效率,取得好的教学成效。有的教师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在升学压力下,老师和学生都只关心这篇文章是否有用,考试考不考,正是处于这样的教育氛围下,经典诵读才被忽视。但是经典诵读的教育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不是马上就能够体现出效果的,只有经过长期的累积,才会发现学过的东西对人生有帮助。因此,教师应该目光长远,正确认识到经典诵读是“业在当代,功在千秋”,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2教法不当

经典诵读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但是这种指导不仅仅是诵读技巧,更是对学生把握文章情感基调的引导。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学生诵读经典大多处于随意状态,大多学生把诵读当成背诵课文的手段,老师也很少给予学生具体指导,只要求学生朗读流利即可,很少注重诵读的情感、节奏、韵律。长久下来,学生的诵读水平会越来越低,诵读的热情和兴趣也将慢慢消失。

二、经典诵读的策略

1加强学生认识,培养诵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诵读兴趣直接关系到经典诵读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诵读效果。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于调动学生对经典诵读的热情,使他们从被动读到主动读,读出兴趣、读出感悟。具体来说,第一,要培养学生诵读兴趣就必须提高学生对经典诵读重要性的认识,要明白经典诵读是中华文化的传承的重要意义;第二,在经典诵读中,养成勤学钻研的好习惯,汲取书本中的精神营养,有利于个人气质的形成;第三,给学生提供优秀的传统经典材料。例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济南的冬天》、《世说新语》,都是我国优美的文学作品,不仅流露出自然美、社会美、思想美,也表现出各种形式的艺术美。通过对这些精美的语言材料的诵读,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学美的魅力,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此外,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认同通常具有连带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让学生由对某个作家感兴趣发展成为喜欢其作品。久而久之,诵读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积累也越来越丰厚。

2保障诵读时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课程只是穿插在语文课堂中,诵读时间往往得不到保障。虽然学生有了诵读的兴趣,但是在繁重的课业下,学生的诵读时间往往没有保障,导致学生的诵读兴趣慢慢消失。朱自清说:“诵读教学并不太难,第一得知道诵读就是读,不是吟,也不是唱。这是最简单的标准。第二得多练习,曲不离口,诵读也要如此,这是最简单的办法。”所以,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经典诵读就需要巧妙的安排时间,化零为整,努力协助学生寻找诵读的时间,或者将课文作为诵读的材料,这样不仅可以保障诵读时间,又能够达到教学效果。

3营造诗文情境,实现情感体验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被淘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在经典诵读的教学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要做到少讲精讲,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实现情感体现。例如,《木兰诗》一文主要表现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感人事迹,在课前教师可以用言语描绘出一个大概的故事背景,着重宣扬花木兰替父出征的高尚情操。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瑰宝。经典诵读带给初中学生的不是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而是长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它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中学语文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是要通过经典的力量来感染青少年的思想,美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篇5:马坡中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为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在竞赛中沐浴传统文化的恩泽,享受阅读的快乐,进一步扩大国学经典的影响力,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对师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不断提高师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质。根据上级要求,我校团支部拟开展诵读国学经典活动,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宗旨

诵读中华经典,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营建和谐文明校园。

二、活动主题

经典诵读与精神成长

三、活动内容及要求

1、各班利用每天早读时间进行十分钟的集体诵读;

2、诗文绘画展。根据诗文的.内容和意境,进行创作性的诗配画,每班二幅。下周星期一交,星期二全校展评。

3、以学校为单位组织一次经典诵读比赛,大力推进国学经典活动在校园的深入开展。

(1)参赛对象: 小学三至六年级,中学各班一名选手。

(2)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20xx年12月3日—12月5日,组织发动阶段。各班将诵读的诗词题目、内容等于星期五报团支部金老师处。

第二阶段(比赛阶段):20xx年12月6日,各班选手在四楼大厅参

加比赛。 (如有变动,另行通知)

(3)诵读活动内容及要求

诵读内容: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及《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读诗文为主要内容,以及旨在提高中小学生人文素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有关励志、爱国、惜时、亲情、好学等方面的诗文和中外现、当代美文。

要求:

时间要控制到5分钟以内。诵读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必须整齐有序,力求读出韵致、气势。

奖项设置:

比赛将设一等、二等奖和三等奖若干名。

四、做好活动总结

篇6:中学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经典著作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瑰宝,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通过经典文化的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才得以传承和不断发展,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意义深远,基于此种认识,我校把“中学生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作为民族精神教育规划中的重要板块之一。优秀的古典诗文(唐诗、宋词、元曲等)、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以及反映本地区改革开放新成就的优秀作品都在我们的诵读之列。这些作品既是我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蓝本,也是我校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

二、活动目标

通过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了解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让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学生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其性情。

1、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了解祖国优秀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2、让学生诵读经典、理解经典,以经典诗文,陶冶学生高雅情操,开阔胸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3、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诵读量, 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掌握诵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4、在学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和谐的、人文的、丰富的校园文化。

三、活动原则

1、参与性原则:大众参与,熟读成诵。

2、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3、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4、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四、诵读内容

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中学篇)及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读诗文为主要内容,以及旨在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有关励志、爱国、惜时、亲情、好学等方面的诗文和中外现、当代美文。如:

五、诵读活动基本时间安排

保证学生不少于20分钟的诵读时间。

1、早读:

利用课前十分钟诵读经典。

2、语文课前3分钟。

语文老师负责,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见缝插针,各班要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3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吟唱或强化记忆。

3、课后

(1)每周一节的语文阅读课

(2)每周二第四节课外活动学校安排的读书时间。

(3)班主任或任课老师负责,开展丰富活动,体验“诵读”乐趣,开展 “诵读比赛”、“诗文书画比赛”比赛、“古诗文诵读先进班”评比等活动。

六、活动方法

1 、开设经典诵读课、活动课。每周一节,由语文老师担任教师。通过开展晨读、早读、大课间、课外活动等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经典诵读活动。利用自习课、辅导课、活动课、班会课、等时间,开发经典诗文兴趣课、体验课等特色课程,确保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时间、数量、质量的保证。

2、语文阅读课。各年级阅读课利用几分钟作为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时间,各班每周以经典诵读课为载体,做好诵读工作。各年级各班级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与校本、地方课、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注意学科整合。音乐学科与诗文诵读的整合。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寻找或自编教学内容,将诗文诵读与音乐融为一体。美术学科与诗文诵读的结合。给经典诗文配画,应成为美术教学中探索学科整

合的一条途径。研究课:诗配画。其他学科,如政治、历史等亦可探索与诗文诵读的相关整合。

3、充分发挥师生能动性,组织学校的各种文艺社团积极参与诵读活动。利用黑板报、橱窗、宣传栏、校园广播,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

4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践活动。组织开展诵读比赛、知识竞赛、写经典、悟经典、演经典等活动和比赛,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终生受益。 诵读为主,讲解为辅;品位诗文,畅谈体会;分清层次,因材施教;师生互动,交流情感。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

七、活动要求

1、提高认识,明确活动重要意义。中华经典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民族文化精髓。通过深入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能够使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了解、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在新形势下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对广大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具体措施。各班级要结合工作实际,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经典诵读,把经典诵读与感恩教育、礼仪规范教育和才艺展示等活动结合起来,增强活动教育效果。

2、精心组织,注重活动实际效果。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要与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和其他节庆相结合,挖掘与诠释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弘扬健康向上的节庆文化,彰显中华语言与文化魅力。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要以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为基本原则,从古代、现代、当代名家名篇中精选作品,注重广大群众和青少年耳熟能详,引导人们感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刻内涵。要把“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需求,选编经典诵读读本,纳入校本课程管理,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有机融合。要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师诵读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组织好广大学生开展诵读活动,增强活动效果。

3、创新形式,力求活动丰富多彩。以班级为点,以年级为线,以学校为面;以个人为根,以集体学习为干,以校园活动为叶;以开创风气为主,以文化熏陶为本,以文化教育为重。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各年级要在活动中注重艺术创新,用普通话和现代舞台艺术手段表现经典内容,通过诵读活动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激励人生,演绎时代精神。

篇7:中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内涵,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推动构建“书香校园”的进程,引领和促进师生回归传统文化、建设和谐家园,使阅读经典成为师生自然的生活状态,为加深师生文化底蕴发挥积极作用。

二、活动主题:

诵读中华经典,传承民族文化

三、活动目标:

通过经典诵读活动,让我们的学生在人生的最佳记忆阶段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培养,通过诵读优秀诗文,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完善人格,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每位诵读者都拥有健康快乐的幸福人生。

四、活动的对象和时间安排

诵读对象:后湖中学全体师生

时间安排:诵读中华经典活动从2011年3月2日开始,每天语文课、早读课、读书活动课为集中诵读经典的时间,周六和周日和其他时间为学生的分散诵读时间。

五、具体措施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确定篇目阶段。由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宣传发动,由语文教师向学生推荐或由学生自己搜集整理部分中华经典古诗文,作为诵读重点篇目(学校提供推荐篇目)。

第二阶段:诵读经典、训练强化阶段。以班级为单位,广泛开展诵读活动,开展竞赛活动,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学习更多的经典古诗文。

1.每天利用语文课、预备铃后2分钟、课间、午间活动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自由背诵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诵读,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回家后,鼓励学生和家长诵读5分钟。使优

秀诗文诵背和阅读课外书籍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2.开展竞赛,激发热情。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竞赛的内容可以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可以是诗句接龙,可以是你问我答,也可以是各种游戏。

3.学生建立一本经典诵读集锦的小册子,抄写自己喜欢的古诗文;或建立扑克牌式的古诗诵读卡,随时进行诵读,便于记忆。

4、利用室内外壁报、计算机、广播展示经典诗文佳句,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组织学生办诗文小报,每个班级开辟诗文诵读园地,及时展示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阶段:活动展示、检验成效阶段。传统节日前后,学校组织举办校内“中华经典诵读·清明诗会”竞赛活动,来检测诵读效果,激发诵诗热情。开展评选“中华经典诵读优秀指导教师”和“中华经典诵读小名士”活动

附: 后湖中学“中华经典诵读·清明诗会”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崔灿武

副组长:庄华陈红

成员:各班班主任和语文教师

后湖中学

篇8:中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

一、国学热的原因

著名学者王杰归纳了九个原因: 中国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发展; 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 港台新儒家代表人物对大陆学术界的反哺; 国学热的兴起与海外华人的积极推动有很密切的关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 经济发展与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矛盾以及个人灵与肉的矛盾冲突; 近年来, 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在我国的倡导, 加速了国学热的兴起; 学界与媒体联手, 推动了国学热的勃兴;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促使我们寻找自己的民族之根和文化身份, 国学热应需而生。

二、国学的价值与意义

严格意义上, 到目前为止, 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国学”统一明确的界定。按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 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一般来说,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所以, 国学基本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我们讨论国学的价值与意义, 其关键也是在讨论中国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具体来说, 国学的兴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1. 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清末民初的国粹派思想家们所谓“学亡则亡国, 国亡则亡族”, 即是主张通过保文化学术来救国家民族。章太炎说: “夫国学者, 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 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 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 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 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 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 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战争、社会矛盾、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 几乎都属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问题。《孔子研究》主编、山东大学教授蔡德贵认为, 孔子提出“和为贵”, “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 互相包容, 求同存异, 共生共长。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建立,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转向孔子思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寻求和谐、和平之道。

2. 对民族的影响

国学不仅仅指传统学术, 还指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一个国家的崛起, 从根本上说, 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 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软实力的核心, 增强精神力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使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国家和民族振兴的根基和魂魄, 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的经济实力已有很大提升, 但是文化实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国学所承载的中华民族文化, 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基础。要充分发挥国学教育在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精神力量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国学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我们在对青少年的国学教育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效, 但是不能忽视西方的腐朽文化和价值观念对青少年成长的严重危害。青少年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开展国学教育, 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熏陶青少年, 对于提升青少年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情操, 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中华民族亦须以其独特的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以传统文化的同根性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 对个人的影响

“以镜为鉴, 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衰”。史是什么? 是文化。毛主席一生博览群书, 烂熟文化于心中, 运用于实践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胜利, 让中国这只雄狮又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文化给予我们的伟大力量。如今, 中国社会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 社会财富极大增加, 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但人们焦虑也与日俱增。人类从未有如今天这么多的忧虑: 精神空虚 ( 没有信仰) 、心浮气躁 ( 少了很多宽容, 多了更多的不满和牢骚) 。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几乎充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充斥我们每一个人的头脑。于是人们试图通过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国学的重视, 来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 呼唤正义的力量, 呼唤健全的理想人格, 呼唤人性中善的本质, 呼唤人间一切真善美的东西。因此, 国学对个人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对人生观的影响, 基本哲学思路与世界观的形成, 审美意识的提高。

三、国学中的诵读经典

我们这一代人是看着各种卡通片、漫画书成长起来的应试教育高手, 国学的积累实在有限。针对几代人国学素养的不足, 面对媚俗的大众文化的冲击, 对国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国学初步的教育已是十分紧迫之事, 而且贵在坚持。经典诵读就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1. 经典诵读教育是通识教育

不是培养学生某种特定技能或使学生获得某种具体有用的知识, 而是要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 经典诵读教育是素质教育

经典诵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培养手段。教师在学生求善的过程中对之不断地进行鼓励和强化, 使学生的求善倾向不断地定型化, 形成特有的道德品质, 培养人的韵味、思维能力、智力和美德。使得德育工作更为立体, 更具实效, 更有潜质, 可以让学生在自我教育, 自我约束中, 逐渐感悟“做人”的道理。

3. 经典诵读教育是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主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发展丰富、健康的人性。

4. 国学经典教育是博雅教育

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 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其所成就的, 不是没有灵魂的专门家, 而是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中学生诵读经典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当今社会, 各种不良思想时刻在影响着学生, 学习经典可以让孩子吸取修身、做人、治学之道。经典诵读, 可以使我们明德。懂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高尚的人。懂得明辨是非, 可以使我们明理。比如, 《春秋》《战国策》, 都有很多道理, 可以使我们明辩。比如, 《晏子》《古文观止》, 都有很多辩论技巧, 可以使我们明术。比如, 《孙子兵法》《鬼谷子》, 可以使我们明知。比如《水经注》《天工开物》, 就是知识性的书籍, 可以使我们练才。诗词歌赋能让我们有文采, 高雅不俗, 比如, 《易经》。总之, 可以使学生陶冶情操, 发展个性, 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使学生具有更佳的学习、生活状态, 促进各门功课的学习。

四、我校经典诵读实例

近几年来, 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用经典美文滋润学生心田, 我校将国学内容引进了课堂。通过诵读经典、演讲经典以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爱家的意识, 提高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趣。

1. 经典诵读教育实施情况

( 1) 诵读材料

我们对国学内容不能一味地高唱赞歌, 也不能因为它存在弊端而一概抹杀。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之后, 自编适合学生诵读的国学校本教材。比如, 《三字经》是从礼仪方面教育学生的, 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千字文》则包含了丰富的自然知识, 适合高年级的学生。

( 2) 师资培训

全校语文和政治老师参加培训, 探讨研究国学问题。成立专门的特色教育办公室, 进行国学教育的开展和评比。指导学生演出汇报, 指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演讲比赛。通过国学教育的形式, 潜移默化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 3) 教学形式

国学课堂形式多样, 课外活动多彩。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和晚自习课前二十分钟, 学生都在诵读经典国学, 韵味十足, 班会活动上, 学生们演绎经典, 惟妙惟肖。不将国学列入考试范畴, 不占用过多时间, 不增加学生负担。学生们学习国学激情空前高涨。

( 4) 文艺汇演

我校特色教育办公室主办, 学生科、团委、基础教研室协办的国学经典诵读汇报演出多次举行, 学生踊跃参加, 大家对汇报演出赞不绝口。

2. 经典诵读开展前后对比

最初, 一些家长对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持怀疑态度。认为学这些艰涩难懂的古典知识, 不求甚解, 不会有多大帮助, 还会浪费正常学习时间, 使学业负担更加繁重, 对理解能力较弱的初一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是, 经典诵读, 重在熏陶。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麦志强教授谈道: “国学教育必须把握一个原则, 那就是不进入考试状态, 完全以孩子的兴趣为主, 熏陶、渗透, 不用太明白其中的道理。”中学生正处在情绪多变的青年期, 由于学习压力大, 加上父母关心过度或者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致使很多孩子容易多愁善感, 性格孤傲、叛逆, 对学习失去信心, 不懂得理解父母, 体贴父母。独生子女的种种弊端都在身上得到体现, 不懂得包容、忍让、关心别人。一年来, 每天在校园里都会听到学生们整齐地诵读孔夫子的: “入则孝, 出则悌,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弟子规》中有原文: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无懒; 父母教, 须敬听。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 古人云: “百善孝为先”。有位后进生, 学习成绩不理想, 行为习惯较差, 受到老师家长批评, 思想消极, 变得叛逆。通过半年多的诵读经典后, 行为习惯有所改观, 在学校尊敬老师, 回家可以心平气和地和父母交流思想, 父母都感到惊喜。现阶段,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 学生的文化修养、人生观、价值观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改变。据调查, 有个别同学, 过去学习和品行习惯都较差, 如今也开始从国学中学习到发奋学习的精神。正是有这样强大的精神力量, 学生的品行、毅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五、经典诵读经验反思

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是最难“教”的, 很多时候都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来的, 学“国学”的意义并不是简单地背诵几首圣贤的名句, 更应重视其精神实质, 老师在教孩子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一般来说, 国学经典是做人做事标准, 学生通过口诵心记, 久熏成习, 久习成性, 其气质就能达到一定高度, 对良好品行的形成是大有帮助的。毕竟十几岁是人生记忆力、接受力的黄金阶段。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国学教育会越来越收到推崇。

摘要:近年来, 学习国学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国学作为一种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博雅教育, 尤其是国学中经典诵读的部分, 对正处于成长黄金阶段的中学生来说, 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篇9:中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

【关键词】经典诵读;中学语文;意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学生处于的是思想观念不成熟的时期,同时他们也肩负着对未来祖国建设的责任。在中学生中开展经典诵读教育能够使他们通过随经典文章的诵读来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自身能力,这对于中学生自身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有必要对经典诵读在中学生教育中的意义和实施途径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概述

(一)经典诵读

1、关于经典。主要指的是在民族文化起源和发展中所形成的,而且是经过了一段较长的历史时间积淀下来的能够代表民族精神核心的东西,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生命,是能够反映本民族人类情感与智慧的某些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等。

2、关于诵读。对诵读的界定主要是指通过对声调抑扬顿挫的吟咏,让人们熟读成诵。并在这样一种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精思细

想,渐渐的体会到所诵读内容的情感与内涵。这一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是吟诵、朗读、熟读、背诵。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的价值意义

1.学科意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关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有关听、说、读、写全面结合的整体,各种能力之间有着关联效应。而诵读则是链接各项能力的一座桥梁,能够对语文能力中的听、说、读都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中学语文中进行经典诵读的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对经典的不断诵读,反复的咀嚼,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2.智育意义:承接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文化是人类发展的社会基因,而民族文化则是民族的基因。优秀的民族文化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对传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进行人为的传授。每一种文明大都是通过“经典”来探索和继承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通过对“经典”的课堂教育能够让中学生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强大的吸引力,增强他们对本民族的认同感。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进行经典诵读的教育对于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经典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品质和许多优良的道德准则。坚持经典诵读的长期教育对于学生行为举止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对经典的领悟能够学到更多为人处世的原则,从而实现陶冶中学生道德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培养他们健全人格的德育意义。

二、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经典诵读的途径探讨

(一)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诵读平台

在教育中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古往今来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也一直被人们重视。在中学语文中开展经典诵读同样也需要环境的影响作用,学校要为学生建设一个良好的诵读平台,建立一个适宜的诵读环境。

要将传统经典因素注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之中,比如在校园的橱窗之内定期贴出有代表性的文章,其中文章内容要做到题材多样,韵律感强,短小易记。还可以利用校园的广播在播放时段进行经典文章的诵读,从听觉上刺激中学生学习经典的热情。另外,还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进行经典诵读比赛等在校园营造浓厚的经典诵读环境,也为经典诵读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

(二)在教学资源上,要充分利用语文课本

中学的语文课本都是经过专家学者的认真研究为中学生量身制作的,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有关经典的文章,因此,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要学会运用这样一种现有的强大资源。

首先,在教材的魅力的挖掘上。课本中收录了具有不同体裁和风格的文言文、古诗词等,这些文言文和古诗词不仅语言精练而且文辞优美,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可诵读性。另外,教师要在经典诵读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与引导,让他们更好的领略到其中的内涵。其次,培养学生从多角度领略经典的能力。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经典诵读的领悟也是各有不同,这时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不同的见解,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与交流。教师也要避免一味的使用标准答案来限定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给他们更多的进步空间。

(三)对中学生实施经典诵读教育中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催生了教学方式的改变,在教学中不再单一的依靠教师的口头讲授而是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的资源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对中学生实施经典诵读课程的教育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等,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看和对经典诵读的听觉训练能够更好的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性,也能够更好的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学习经典的能力。

三、小结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生命,而其中的经典则是几千年来对传统文化发展的积淀,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基础。面对现代的“快餐式”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开展经典诵读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急迫的现实需要。对中学生实施经典诵读的教育能够更好的培养他们学习语文学科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能够培养和树立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总之,中学语文教育的经典诵读对于当代中学生的个人教育和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稳扎稳打的落实,而且要长期坚持。

参考文献

[1]武聪.经典诵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实施研究[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12(05).

[2]戴微.中学语文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价值及途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04).

[3]李维华.经典诵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实施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01).

作者简介:刘欣(1975-),女,吉林图们人,本科,一级教师,就职于图们市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篇10:中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

社团活动记录册

社团名称:朗读与演讲 指导教师:语文老师

二零一五年三月

廿铺初级中学2015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引导少年儿童以提升文明素养为目标,全面实施“传统美德弘扬工程”,根据县教育局关于此次大赛的活动方案,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活动方案。

一、活动宗旨及目的通过开展活动,引导全校学生参与诵读中华传统经典、红色经典,广泛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弘扬传统美德,提升文明素质,增进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进一步深化和推动少年儿童道德培养和素质教育工作。使学生受益,促进其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写作中引经据典、演讲中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够得到长足的进步。使家庭受益,引导孩子学会关心父母,尊敬师长,养成注重文明礼仪良好的习惯。使社会受益,通过小手拉大手、儿童带家长,学生的高声朗读,吸引家长积极参与进来,增进家庭的亲和力、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

二、组织机构

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学校成立领导小组:

组 长:张永前

副组长:李得顺

成 员:全体班主任、语文老师

三、参加对象

全体师生。

四、活动内容、过程及形式

1、内容:全校学生在校园内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吸引所有学生参与到诵读中华传统美德经典、红色经典名篇中来。各班可从《诗经》、《论语》、《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经典名著、红色经典和《中华传统美德读本》(初中版)中选择思想健康、艺术性强、生动活泼的内容进行诵读和传唱,并组织学生积极排练参赛节目。

2、过程及形式:

第一阶段(3月底):启动阶段——营造氛围,创设环境

学校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大力宣传组织此次活动的意义,组织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来,形成“人人诵经典”的浓厚氛围,使“诵中华经典、做美德少年”,“与经典同伴,与圣贤为友”的理念深入人心。

第二阶段(4--10月份):实施阶段

(1)从活动开始,各班每天开展“语文课前一吟诵活动”,语文老师要利用每次语文课前的几分钟,在班上开展中华传统美德经典和红色经典诵读活动。

(2)班主任要利用班会课时间开展一次中华传统美德经典和红色经典活动,以《中华传统美德读本》(初中版)或红色经典诗文为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讲授经典诗文,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含义,加强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景的把握,从而提高诵读的艺术性。

(3)语文老师要把诵读经典内容作为学校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在教学中加以落实。

第三阶段(11月底):评比阶段

学校将在11月22日(星期五)下午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每班以集体节目为主,也可以有个人节目。诵读内容自定,朗诵时间不超过5分钟。比赛按照诵读熟练10﹪、普通话标准20﹪、朗诵技巧30﹪、节目整体效果及现场感染力20﹪、服装10﹪、舞蹈及配乐等艺术配合10﹪的评分标准来进行评定。比赛对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分别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分别给予5分、4分、3分的班级考核奖励。

上一篇:城市规模城市化率与碳排放关系论文下一篇:贵州省学籍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