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风俗习惯礼仪

2024-04-19

宁波风俗习惯礼仪(精选8篇)

篇1:宁波风俗习惯礼仪

风俗习惯

1.八月十六中秋节:中国各地以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惟宁波以十六为中秋。追其来由,有两种说法:一说元末江浙左丞、太尉方国珍以自己的生日改之;一说南宋时宰相、鄞县(现鄞州)人史浩,当时,其任宰相之职,每逢中秋节便回家陪其母过中秋节,有年中秋节因朝中有事,故不能及时赶回,而家中人也深信其会回来过节,等到第二天,即八月十六那天,史浩果然赶了回来,此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份孝心,故选择在八月十六过中秋节。每逢中秋节,家人团圆,赶庙会,观龙舟,吃月饼,亦互赠月饼。

2.舞狮:在宁波市宁海县一带较为流行,一般在夏历正月或佛教有关节日,数十名农民组队,去各村轮流舞狮,以示敬祖迎神、辟邪祛妖。狮舞有独舞、对舞、群舞,以三狮共舞为多,一雄一雌一仔,边舞边敲锣打鼓,以表演“抢五灯”为最精彩,即在场地中间、四角各置一盏灯,狂舞狮子在中间嬉打、咬打、抢灯等动作,四周围观群众。

3.赛龙舟:城乡赛龙舟主要在池塘、河流和湖泊中举行,龙舟分青龙、黄龙、白龙等;赛龙舟一般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和八月十六举行。前者相传是楚国爱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投汨罗江的日子,划龙舟,表示人们竞相营救。后者则为宁波的中秋节。除举行庙会外,赛龙舟可增加节日娱乐气氛。当比赛开始时,划船人员头高高地昂起,一人站立于龙舟前身敲锣指挥,服装与龙舟同色,一声鞭炮响,龙舟齐发,锣鼓声与岸上观看的人群呼喊声不绝于耳,场面甚为热闹,先到终点者为胜。宁波东钱湖的龙舟最负盛名。

4.冬至吃番薯汤果: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

“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

宁波人在做番薯汤果时,习惯加酒酿。在宁波话中,酒酿也叫“浆板”,“浆”又跟宁波话“涨”同音,取其“财运高涨”、“福气高涨”的好彩头。

语言文化

宁波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甬江小片。宁波话拥有29个声母,具有全浊音。宁波话拥有50个韵母,具有入声韵。宁波话有7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宁波话中保留了不少中古音,借助于《广韵》和《玉篇》这些古典的工具书,可以查到它们的最原始的写法。当然,这些字往往十分冷僻难认,非专业人员一般不可能读出和读准。但是,如果从词义的角度来看方言,会发现它的三音节、四音节的俚语、俗语、比喻语、方言成语以及更多音节的短语和谚语,不但可以书写,而且十分精彩生动,这些正是宁波话的最活最有生命力的因素。

宁波话中的象声叠韵词、固定搭配、倒置、拟声等语言特点和众多极具乡土特色的民间谚语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意趣。自“五口通商”开埠,西方文化东渐,舶来品也日益进入市民生活视野,旧时称西方为西洋,故有许多名词冠以“洋”前缀,成为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语言现象。

节日习俗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贺冬节”“亚岁”等,老宁波很重视冬至,在宁波人的习俗里,冬至标志着年终有所归宿,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一过,家家户户开始忙着迎接即将到来的农历新年。

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节气,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所谓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故曰冬至。

冬至前一天,宁波人一般不出门,冬至节一早有全家人吃大头菜烤年糕的习俗。大头菜是宁波冬至节风味独特的乡间美食,让人食之难忘。冬至节前夜,家家烤大头菜,大灶的火烧得旺旺的,将大头菜洗净,削皮切块,菜叶也不要浪费。

冬至大头菜烤年糕的关键是冬至那晚灶火不灭,家家都要烧得“烘烘相”,薪火不息,薪火相传,日子红火是老百姓最实在最基本的期盼,而年糕则寓示“年年高”。

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其中,番薯的“番”与“翻”同音,寓意将过去一年的霉运都翻过去;而汤果也被称为“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

有些人家在做番薯汤果时,还会在里面加一些酒酿。宁波话管酒酿叫“浆板”,“浆”同方言的“涨”同音,取其财运、福气高涨的好彩头。

篇2:宁波风俗习惯礼仪

1)结婚酒席办三天(第一天为办嫁妆日子,第二天是正是结婚当日,第三天是新娘子回娘家日子

2)在那里是现在又订婚选日子的说法,订婚那天男方拿礼金和金银首饰去女方,还要有介绍人哦。

3)男方最起码是装修好房子,买好家具东西斗有女方买来,版这点买来的底就叫做搬嫁妆。

4)结婚当日男方和女方都是自己管自己办喜酒,但是糖和烟为男方出的,在宁波有闹酒席的说法,就是可以出各种难题来考新娘新郎,要是回答不出来就要讨喜糖或喜烟。

5)双方的礼金斗是自己父母收取的。在那里还有拜堂的做法。结婚当天早上3点左右新娘就要起来拜祖宗,放鞭炮。

6)中午有新郎来新娘家喝喜酒,下午再把新娘接回家。所以一般在晚饭时候女方家就很静啦,男方就热闹啦。

7)在那里伴娘就不只有一个啦。有8个左右,但是斗要没有结婚的,别忘记给伴娘要有红包和喜糖哦。伴郎就是新娘的小舅子啦,一般就是新娘不管是堂的还是表的只要是他的兄弟斗可以去做伴郎。单是好要给他们红包哦!

宁波结婚习俗,是从古代“六礼”(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迎亲)演变转化而来的。

提亲

男女婚姻大事,依父母之命,经媒人撮合,认为门当户对,互换“庚贴”(年龄、生辰八字)压于灶君神像前净茶杯底,以测神意。如三日内家中无碗盏敲碎、饭菜馊气、家人吵嘴、猫狗不安等“异常”情况,则请算命者“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无相尅。旧时有人迷信所谓六年大冲、三年小冲;男婚年龄逢双,女子十九不嫁;谓鸡狗(鸡犬不和)、龙虎(龙虎相斗)、虎羊(羊落虎口)、蛇鼠(蛇吞老鼠)难相配,待认为周全后始议亲。

定亲

定亲前议亲,议亲始议“小礼”,在买卖婚姻年代均讨价还价。一般“四洋红”或“六洋红”(绸缎衣料四至六件),金戒子两只、金耳环一副;聘礼,小礼三十六,中礼六十四,大礼一百廿(银圆);食品,个数“六十四”,即包头64对、油包64只、麻饼64只等,尚有老酒2担至8担不等,故生囡有“老酒甏”之称。定亲后,男方将上述礼品用杠箱抬到女方。女方回礼多为金团、油包及闺女自做的绣品。定亲凭证,男方送“过书”,俗称“红绿书纸”(纸张两层外红内绿),女方送 “回贴”认可,俗称“文定”。故旧时夫妻吵嘴,妻子常说我是有“红绿书纸”的,以此抑制丈夫。继“文定”后择吉迎娶,由择日店拣“好日”的日子。亲友送礼,婚礼多是现金,或喜幛、喜轴,并书以“百年好合,五世其昌”、“天作之合”等。送嫁礼多为绣花或绸缎被面、被头或日用器物,亦有送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早生贵子”意。

篇3:宁波风俗习惯礼仪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 2014 年 4 月选择浙江省宁波市4所初级中学作为研究现场,其中市区2所,城镇2所,每个年级抽取2个班级所有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2 706名学生。其中初一学生839名( 31.01%) ,初二学生976名( 36.07%) ,初三学生891名( 32.93%) ; 男生1 417名( 52.37%) ,女生1 289名( 47.63%) 。

1.2参考相关文献及以往研究[2,3]自行设计方法调查表,收集人口统计学和社会经济学特征、饮食习惯、体重遭受嘲笑、喜欢玩电子游戏等信息。计算体质量指数( BMI) = 体重( kg) /身高2( m2) ,按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 WGOC) 推荐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评定超重和肥胖,按照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的男、女生年龄别BMI筛查消瘦界值点评定消瘦[4]。

调查前统一培训调查员,问卷采用匿名的方式,根据自愿参加原则,在调查员的指导下于上课时间完成,并当堂收回问卷,经质控人员核查后交专人保管。1.3统计分析使用Epi Data 3. 1建立数据库,逻辑纠错无误后,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方法主要包括主成分分析、二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为α = 0.05。

2 结果

2.1青少年饮食习惯特征以特征根大于1、累计贡献率大于50%作为降维后保留主成分的标准,根据38种食物摄入频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共提取8个主成分,分别代表油炸食品、蔬菜水果及豆制品、奶制品、零食、杂粮、主食及肉制品、饮料、腌制品,累计贡献率为62.67%,见图1。

2.2 青少年饮食习惯影响因素分析 见表 1。

注: * P<0.05,**P<0.01。

以食物频率表提取出来的8个主成分得分为应变量( ≥P90赋值为1,<P90赋值为0) ,以性别、年级、户口、家庭经济状况、学习负担、体型遭受嘲笑、体型满意度、自评体型、BMI、偏食、早餐不规律、控制不了食欲时喜欢偷偷吃、喜欢玩游戏为自变量,建立多因素二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女生较男生频繁进食零食的更大,男生较女生频繁进食油炸食品、饮料、腌制品、主食及肉制品的可能性更大; 高年级初中生相对于低年级初中生频繁进食饮料与杂粮的可能性更大; 家庭经济状况与饮食习惯也存在关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此外,BMI分组与各类饮食习惯的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体型经常被嘲笑的初中生倾向于更频繁进食饮料、腌制品和零食; 偏食的初中生更倾向于频繁选择油炸食品、饮料、零食、奶制品、主食及肉制品,较少频繁进食蔬菜水果及豆制品和杂粮; 控制不了食欲会偷偷吃东西者更倾向于频繁进食油炸食品和饮料;喜欢玩游戏者更倾向于频繁进食油炸食品、饮料、腌制品、零食、奶制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见表1。

3 讨论

本次采用食物频率问卷调查宁波市初中生的饮食习惯,通过因子分析结果,结合营养学专业知识把宁波市初中学生的饮食习惯特征大致可分为主食及肉制品、蔬菜水果及豆制品、油炸食品、奶制品、零食、杂粮、饮料和腌制品8种类别,并建立了影响各类饮食习惯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本次调查发现,男生和女生在不同食物的进食频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更频繁进食油炸食品、饮料、腌制品,女生更频繁进食糖果、巧克力、蛋糕等零食,与Musaiger等[6]研究结果 基本一致。Torres等[7]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在蔬菜、水果、牛奶等食物的喜好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更喜欢吃蔬菜水果,而男生更喜欢吃牛奶和谷类食物。Walton等[8]研究发现,与学龄前儿童相比,年龄较大的儿童青少年饮食习惯从低能量饮食逐步转变成为以肉、甜点、快餐、碳酸饮料等高能量食物为主,可能与年龄较大的儿童青少年在外就餐的机会更多有关。本研究也发现,高年级初中生较低年级初中生更频繁进食饮料。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饮食习惯与BMI分组不存在统计学关联。Vgstrand等[9,10]认为,不同体型的青少年 饮食习惯 差别并不 大。Djordjevic-Nikic等[11]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BMI与饮食习惯并不存在统计学关联,但男生的BMI与饮食习惯存在关联,提示性别可能是影响两者之间关联性的混杂因素。

本研究发现,家庭经济状况是青少年饮食习惯主要的影响因素,家庭经济好和差的青少年较家庭经济中等的青少年更倾向于频繁进食饮料、油炸食品。Kant等[12]通过对美国青少年长达30 a的饮食习惯分析结果发现,来自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食用饮料和高能量食品的比例越来越高。Abe等[13]调查发现,家庭经济状况越差的青少年进食蔬菜水果的频率越低,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经济差的青少年较家庭经济中等的青少年更倾向于频繁进食蔬菜水果及豆制品。

国内外研究均已证实,青少年的饮食习惯与不健康减肥行为、缺乏体力活动和久坐等不健康的行为存在共存或聚集现象[14,15]。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喜欢玩游戏的初中生更倾向于频繁进食油炸食品、饮料、腌制品、零食等不健康的食物,更少进食蔬菜水果及豆制品; 偏食和控制不了食欲的青少年更倾向于频繁进食油炸食品、零食和饮料。

摘要:目的 了解宁波市青少年饮食习惯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宁波市4所初中共2 706名学生,对初中生饮食习惯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宁波市初中生食用频率高的食物可分为油炸食品、蔬菜水果及豆制品、奶制品、零食、杂粮、主食及肉制品、饮料、腌制品8个类别。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生较女生频繁进食油炸食品、饮料、腌制品、主食及肉制品的可能性更大(OR值分别为0.67,0.64,0.64,0.49,1.83,P值均<0.01),女生较男生频繁进食零食的可能性更大;高年级初中学生频繁进食饮料的可能性较大(OR=2.28,95%CI=1.60~3.26);体型经常遭受嘲笑的初中生频繁进食饮料(OR=2.93,95%CI=1.76~4.89)和腌制品(OR=2.48,95%CI=1.48~4.15)的可能性更大;经常偏食的初中生倾向于更频繁进食奶制品、主食及肉制品、油炸食品、零食,更少进食蔬菜水果及豆制品和杂粮。喜欢玩游戏的初中生倾向于频繁进食油炸食品、饮料、腌制品、零食、奶制品(OR值分别为2.06,2.46,1.57,1.67,1.65,P值均<0.05)。结论 初中生饮食习惯与性别、年级、家庭经济状况及不健康饮食相关行为特征之间存在关联,应积极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预防青少年不健康饮食行为。

篇4:好习惯,从礼仪课开始

近日记者采访了作为全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现场会观摩学校之一的太原四十八中。记者走进校园,正值课间操时间,青春活泼的气氛感染着我,更令人惊奇的是,整个课间操,全校16个班,近千名学生竟是在无任何口令的前提下和着音乐有序完成集合、踏步、广播操、自创操、眼保操、踏步回班一系列活动。

“没错!这就是我校以‘养成教育’为中心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一大特色!”四十八中政教处李勇主任自豪地告诉记者,“‘养成教育’我们从细节做起,规范学生一日常规。学习习惯从课前-晨读-上课-课余,行为习惯从到校-课间-离校-自习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使学生知道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接着李勇主任介绍了该校通过礼仪课实现养成教育的实践:

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应该以德为先,而德育教育应该首推礼仪教育,因此在教学中礼仪课有必要而且应该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设。

在我们学校开设礼仪课程,有其迫切的必要性。首先,从社会现状看,现在的孩子们多是独生子,在父母的过分呵护下多了许多骄纵与蛮横,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文化的不断提高,家庭经济条件明显改善,很多学生过多的沉迷于物质方面的享受,而忽略了自身精神素养的提高。第二,我校的生源情况特殊。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很多学生出身于农民家庭,而由于旧城改造,这些家庭又相对比较富裕,很多家庭靠房屋出租收益很高,因此许多家长赋闲在家,以打麻将为乐,这给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很不健康的家庭环境。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市场做买卖,往往忽视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教育。因此许多孩子的品德教育成为空白。加之,城乡人员成分复杂。周边环境给我们的学生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学校开展礼仪课程,进行礼仪教育,实践礼仪行为,引导学生正确地待人接物,改正平时不良的行为习惯,进而弥补学生精神素养方面的缺失,提高学生道德自觉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培养完善独立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优良个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礼仪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初中生可塑性大,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把示范、明理和训练结合起来使之生活化、具体化、趣味化、形象化。

太原四十八中在三年的礼仪教学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教材编写与课堂教学有特色:

学校把礼仪课程分为十大块,并根据班主任的工作性质和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分工:第一讲《形象概述篇》由语文组负责,教育学生如何能形象完美,展现充满魅力的好人格;第二讲《形体礼仪篇》由音体美组负责,教给学生要形态端庄,潜修富有涵养的好风度;第三讲《语言礼仪篇》由语文组负责,教育学生要谈吐得体,练出平和沉稳的好言辞;第四讲《仪表、举止礼仪篇》由外语组负责,引导学生要举止大方,彰显适度协调的好风纪;第五讲《衣着、仪容礼仪篇》由外语组负责,教会学生要修饰自然,力求雕而无痕的好装扮;第六讲《校园礼仪篇》由各班主任负责,教育学生要尊师爱友。做谦恭温良的好学生;第七讲《公共礼仪篇》由政治组负责,教育学生要文明礼貌,做素质高雅的好公民;第八讲《家庭礼仪篇》由信息组负责,教给学生要孝亲敬长,做受人欢迎的好少年;第九讲《民族礼仪篇》由历史组负责。让学生学会入乡随俗,做友善各族的好兄弟;第十讲《国际礼仪篇》由外语组负责,教育学生要不卑不亢,做温文尔雅的中国人。每一讲由负责组的教师共同编写教材同时负责本讲的教学,其他组的教师进行观课议课,从而不断完善教材的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最后由各年级组进行整合,再取长补短,查缺补漏。

二、教学内容有特色:

礼仪课的教学注重社会实用性。教师们从生活中选取案例做为教材的主要内容,将社会需求的最新动态及时反映到教学内容上,将最新的案例生动鲜活的呈现在教学课堂上,将同学们周围的生活迁移到日常教学中。如把网上最新发布的内容挑选出来,把同学们生活中的种种表现拍摄下来,放到课堂上共同探讨,采用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明白礼仪就在生活中,细节决定成败,礼仪塑造完美。

三、教学方法有特色:

四十八中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年龄特点选择适宜于形象思维方式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讲练式教学法:即按照礼仪课程的教学体系,把讲授知识、模仿练习和人际交往实践结合运用。如在课堂教学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礼仪进行综合阐述。通过图片、音像和示范等方式展示标准礼仪,要求学生进行站、立、行、蹲姿、引导客人、介绍、握手等具体礼节规范的训练,安排他们分组练习,互相观摩、互相纠正。共同提高。在训练过程中突出听、看、做、练等需要亲身体验的关键环节,在轻松自如中加深对礼仪知识的掌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受学生们喜爱。

2、讨论式教学法:教师讲课时把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礼仪问题或者身边发生的事例编成思考题,引导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独立思考,课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概括点评,这一方式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即使是错误的,也在辩论中明白了错误所在,这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学互动,尤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讲授交际礼仪的意义和作用时,教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所遇到的不文明行为,让学生去亲身观察、发现生活中和校园里的违背礼仪规范的现象,并提出自己对这些现象的看法,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辩论和演讲。这样做使学生从浑然不知的当局者变为清醒的旁观者,许多平时不以为然的小事和小节,放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中就被放大了,正确与错误产生强烈的对比,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印象十分深刻。

3、情景模拟式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一个或多个与现实问题有关的场景,其中蕴含了与课堂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悬念,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如在讲授“日常交际礼仪”章节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6人,要求每组以平日生活为蓝本,自由编撰一个生活情景剧,在情景模拟中要运用见面、称呼、介绍、握手、交换名片、电话等日常交际的礼仪规范,并注意展现自身良好的仪容、仪表、仪态。课上大家现场点评,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非常投入,使抽象的理论变成了直观形象的体验,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此外,在礼仪修养教学中还广泛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收集改编了几十个交际礼仪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理解,促进学生创造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

展。

四、教学手段有特色:

学校尝试采用多种实践性教学手段,通过多种实训形式的立体化结合。广泛采用角色扮演、情境创设、观摩讨论等模拟实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开辟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零距离对接式的实训模式,以真实的礼仪服务任务作为实训项目,让学生参与学校有关接待、迎送、颁奖、典礼等活动,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爱因斯坦

看一个学生有没有养成良好习惯,并不是看他是否见到师长要问好、是否见到垃圾拾起来,而是要看这个学生整体的精神面貌。

想想如果现在提到你的母校,你便感到自豪,那母校一定有种精神的力量在鼓舞着你,即你的母校并非只教给你科学文化知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那么四十八中就是了不起地使她的每个学生都养成了好习惯。

四十八中刘薇校长说:“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虽然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我们希望‘播下良好习惯,收获自觉行为’。初中学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但同时也是矫正不良习惯,进一步养成优良习惯的关键期。良好的习惯会成为学生优良素质和能力的生长点,会成为他们成功人生的助推剂。初中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已经养成了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但由于他们的身心发展还未定型,因此这一时期,仍然要继续巩固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每个学生由于家庭教育差异、生活环境差异、个体性格差异等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

“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采取养成主体差异性、养成目标差异性、评价制度差异性等系列做法,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从‘他律’走向‘自律’。”

在采访中刘薇校长总结的4句话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德育的入口是规范,德育的关键是细节,德育的终极是习惯,德育的难点是坚持。

“日记是道德的长跑”,日记是攻克德育难点的最佳工具,有关日记对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论述不胜枚举,下面我们来看两篇学生日记,从中感受太原四十八中的养成教育。

9月9日晴

邬娇

昨天我当引导员的时候,向老师问好,老师向我点头致意,我内心忽然有了一股充足感,感受到了行为规范的意义。

纪律和规范是我们平时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而我们在一种被要求的环境下学习是很难进步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自我约束,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自尊、自爱、自强的自律意识。对学校、班级和个人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且能够正确处理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与矛盾冲突。在学习方面,一定要独立。独立思考,独立解题,独立完成作业,而且要自觉,自觉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包括做好复习预习工作。在行为上,我们应该以日常行为守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文明礼貌,做到爱护公物,在外表上,我们应该以简单大方,干净整洁的衣着表现出学生朴素的本质。

行为规范和自律的养成是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下决心努力去做,长期坚持才能收到实效。

太原四十八中学0906班

9月10日晴

史雯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也不例外。接下来,我就写写我每天的好习惯吧!

在生活中,其实我并不是很注意我的好习惯,只是因为偶尔想想自己的好习惯,才不经意间想到的。

老师们常说,学习不能光是学习,也需要休息。每当我放学回家时,上了一天课,已经很累,赶紧写作业吗?不是。这时,我会把今天学过的课程全看一遍,然后把第二天要上的课看一遍,找出相同与不同。然后把第二天的用书本整理好。然后再预习上课讲的内容,最后写作业。我几乎每天都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有:一、可以借此机会休息一下。二、提前整理第二天要用的书和本。三、可以使书包减轻重量。(不是每天都要把所有的书本带上,那样会很重。)四、这样写作业不会困。五、提前做好早晚要做的事。

根据以上的判断,我认为这是个好习惯。这个好习惯既是个好的学习、休息的方法,又是可以长期坚持的简单的事情,真是两全其美、一举两得呀!所以我要坚持下来我每天的好习惯。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好习惯,只要能坚持下来。就会受益终生。

篇5:丹麦风俗习惯礼仪

喜丧礼仪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们习惯于给他们的恋人戒指或一束花,作为订婚礼物。但在丹麦的一些地方,人们认为送给未婚妻刻满情诗、木制的棒槌是吉利的,因为棒槌能带来好运和美满。

仪态礼仪

丹麦人举止大方,性格豪放,他们在一块交谈时喜欢离得稍远些,这只是一种民族习惯,并不是有意疏远对方,他们其实是很善于结交异国朋友的。丹麦人与南欧人不同,他们约束较少,行为较自由,但也有不少的规矩。譬如,到当地人家中拜访,进门后如果主人请脱大衣,则表明主人愿意久留,否则就是主人不想久留。

相见礼仪

丹麦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都以握手为礼。有的丹麦姑娘还保留一种古老的习俗。她们在高雅的场合与有身份的男子见面时,常施屈膝礼,有的还将手伸出,手掌自然下垂,这是让对方施吻手礼的表示。丹麦人不喜欢甚至忌讳四人交叉握手,他们在招待朋友时还认为用一根火柴或用打火机打一次火给三个以上的人点烟是不吉利的。

餐饮礼仪

丹麦人的主食以面食为主,尤爱吃面包,副食爱吃牛肉,羊肉,蔬菜则常吃西红柿,洋白菜等。丹麦人喜欢喝酒,所以每次宴请客人时,总要指定一人为司机,他滴酒不沾,否则不论喝多少,都不准开车。他们平时常饮咖啡,酸牛奶和花茶。

商务礼仪

前往丹麦进行商务活动最适宜的季节是每年的9月至次年的5月。圣诞节与复活节前后两周应避免。7月15日至7月30日半个月时间,大多数商人都在度假。丹麦的商务活动宜穿春秋两季保式西装。到丹麦去的男人,要准备一夜礼服,当地上层人士举行的招待会上,着装要比其他欧洲国家讲究得多。最好随身携带一件防雨风衣。拜会公司单位先约会。

风土人情

丹麦皇家芭蕾舞团经常在世界各地进行巡回演出。在皇家芭蕾舞团赞助下,丹麦创立了全新的芭蕾舞奥斯卡奖,即安徒生芭蕾奖,每年奖给世界上最优秀的芭蕾表演者。授奖仪式在哥本哈根 盛大的国际芭蕾舞节上进行。丹麦男女之间的交往非常自由,他们通常先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以保证 婚姻稳定,然后再举行婚礼。

举行婚礼 有不同的方式,一种情况是新郎、新娘身着便服,去当地市政厅由市长或副市长 主持婚礼。有的婚礼也在教堂举行。在丹麦,有一种特殊的现象——“无证明 婚姻”,男女双方没有经过正式婚礼就 居住在一起,并且生儿育女。丹麦居民信奉--教,大多数丹麦人坚持让自己的孩子在14岁时去教堂受洗礼,接受人教仪式。丹麦人自觉地注重环境保护,很多地方用风力发电以减少火力发电造成的大气污染。其次是 以自行车代替汽车,许多城市人都骑自 行车上下班,并提倡骑车旅游。丹麦人很喜欢以鲜花做礼物。不过,丹麦人认为白色的花是不祥的预兆。 除了葬礼上、新娘在结婚仪式上和儿童接受洗礼时使用外,其他的时候使用白花均被视为禁忌。他们送给客人的是黄色的花,送给外出旅行的人是红花。

节日习俗

1.新年

1月1日,丹麦人与世界各国人民一样庆祝新的一年的开始。新年前夜,丹麦人喜欢在自家门前燃放烟花。有趣的是,丹麦人把烟花称做“中国人”,因为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制作烟花的技术也是从中国传到丹麦的。除夕夜里,一簇簇烟花飞上夜空,五彩缤纷,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气氛。

2.忏悔节

2月底。过去这是宗教斋戒期的前夜,现在是孩子们盛装打扮的一个有趣的狂欢节日。这一天,孩子们穿上各种色彩华丽、样式古怪的服装,比如戴上礼帽或是蒙上佐罗式的眼罩,去敲邻居家的门,要求赠予礼品。他们还聚集一堂,轮流用棒球球棒敲一个悬挂着的大木桶,当木桶被打破时,里面的糖果糕点滚落出来,孩子们便欢天喜地地分而食之,而打破桶的幸运孩子就成为斋戒期的“国王”或“王后”。

3.复活节

春分过后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就是复活节,一般在3月底或4月初。这是--教纪念耶稣复活的一个宗教节日,按照传统,复活节有不少很有特色的庆祝活动,蛋和兔子都是复活节的象征,因为蛋孕育着新的生命,含有复活之意,兔子则因繁殖力很强,也被视为新生命的象征。复活节时,商店里会出售各种复活节小兔和彩蛋,有的是巧克力做成的。

现在复活节在丹麦恐怕已没有多少宗教意义了,它是丹麦人借机放一周假的好日子。利用这个机会,丹麦人或是去挪威滑雪,或是去阿尔卑斯山旅游,要不就干脆呆在家里修整花园。

4.愚人节

4月1日。愚人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

5.国际劳动节

5月1日。这是传统的劳动人民的节日,也是丹麦的法定假 日。这一天,上了年纪的人在工会的组织下聚集在公园里,他们喝着啤酒,晒着太阳,也有人会发表演讲。现在这个日子对丹麦人来说只是一个休假日,已经基本失去了原有的含义。

6.一系列宗教节日

夏季到来后,丹麦有一系列宗教节日。首先是大祈祷日,即复活节后的第四个星期五,这是丹麦特有的一个宗教节日,它把不同的宗教节日集中在这一天。接着是耶稣升天日,即复活节40天之后的第一个星期四。然后是降灵节,即复活节后的第七个星期日,开始于6月份。其实这些节日原有的宗教意义都已不复存在,说到底是让丹麦人在夏季里迎来一个又一个休闲的假日,因为暖暖的太阳、湛蓝的天空对丹麦人来说实在是太难得了。

7.宪法日

篇6:山东风俗习惯礼仪

辞灶

和其他地区一样,山东人的“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的,有的山东南部的小年在二十四。“小年”,旧时称之为“辞灶日”。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人情况的日子。所以在这天,人们要在家中“祭灶”,设摆供案祭祀灶神,送其上天汇报工作,以祈福纳祥。这一天,家中还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扫除,称为“扫尘”。“扫尘”意味着把一切陈旧的“晦气”、“穷运”扫走,从而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福气进门。

贴春联、贴福过年贴春联、福字,是中华传统,山东也不例外。年三十这天,从早上一起床开始,各种年事活动就顺序开始了,这是一年中最为忙碌和开心的一天。贴春联、福字,在山东一般都是年三十上午进行的。

请家堂年三十忙活了一天,到了傍晚,一天的重头戏开始了——请家堂。“请家堂”,即举行仪式把逝去的先祖、亲人请回家过年,在山东,这是年三十最为隆重和严肃的年事活动,不过近些年少了不少。

共建墙,“合山合界”。在山东一般很少有住在四合院的习惯,基本上是房屋坐北朝南,有独立的小院,而且邻里之间小院只用一堵墙隔开,就是共建墙,山东胶东地区称为“合山合界”。曾经,因三峡大坝建设从重庆搬迁过来的移民,对这个共建墙不理解,投诉到当地政府,认为这是偷工减料,这还真是风俗习惯问题。

喝(哈)羊汤

山东虽然没有幅员辽阔的草原去放牧,但确是全国第三大产羊大省。同样也是吃羊肉的大省。山东人吃羊肉的方式就是放肉、放骨、熬煮,喝羊汤。羊汤馆在山东137区县是快餐店一般的存在。山东比较有名的羊汤有,滕州羊汤,单县羊汤,临朐羊汤,莒县羊汤。羊汤来个大饼,这才是很多山东人的生活。

地方风俗习惯

1、饮食

山东日常饮食风俗,整体说来属于北方类型,其鲜明的个性、独具特色的饮食方式和烹饪技艺,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菜肴风味被誉为中国四大风味菜系之一,被冠名为“鲁菜”,享誉海内外。

山东日常饮食、节时习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日常饮食习俗,是与人民大众生活最为贴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

2、居住

山东居民有散居、四合院、三合院、府第、庄园等多种居住形式。散居院落不设院墙和大门,不与左邻右舍相连,但一户一台,户和户之间界限分明,每一个房台是一个单独的院子。这种散居院落多见于黄河滩区和鲁西北平原地区。

3、语言

山东话是山东人独有的文化遗产。山东话虽然属于北方话,但在发音上具

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以北京话、东北话为代表的北部方言差异较大。

山东的戏曲文化

山东是中国较早有戏剧活动的地区之一。隋代齐倡名动全国,到了唐代参军戏在山东流行。可以说长期流行的歌舞百戏,俳优活动,是戏曲孕育发展所必不可缺的重要过程。宋杂剧形成后亦波及山东,金末元初产生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即元杂剧,山东是主要流行地区之一,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和明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篇》中记载的山东籍戏曲作家共28人,能歌擅唱者4人。戏曲最盛之地是东平,单东平籍元曲作家就有高文秀、张时起等10人,最突出的当推高文秀,所作《黑旋风双献头》深得人民的喜爱。戏曲到明清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李开先的《宝剑记》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成就突出。

现代戏曲剧30多种,可分为梆子腔系、弦索腔系、肘鼓子腔系和民间歌舞及说唱形成的戏曲剧种等。 山东流行的梆子腔剧种,有豫剧、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两夹弦、东路梆子、河北梆子等多种。获得梅花奖的豫剧演员章兰、朱桂琴、李新花等还活跃在山东各地的舞台上。

弦索腔由民间流传的俗曲小令,主要有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号称“东柳”的柳子戏是弦索腔剧种中流传较广。

肘鼓子腔,以“娘娘腔”为其主要腔调逐渐演化而成的戏曲声腔。所包含的剧种有柳琴戏、五音戏、茂腔、柳腔、灯腔、东路肘鼓子等。

篇7:海南风俗习惯礼仪

今日中元节——“鬼节”,相比起内陆,海南中元节更多地保留了传统习俗的“原汁原味”。

在海南,“鬼节”也叫七月半,在海南人心中,仅次于春节和清明。从七月初一到十五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里,人们会用烧纸钱、放天灯等各种方式祭奠祖上早去的先人,通过种.种隆重而热烈的祭拜方式,表达对祖先的缅怀、对历史的崇敬之情。

放天灯

鬼节,海南人对此敬畏有加,他们通过种.种特殊的方式,将情感释放得酣畅淋漓。比如在鬼节放天灯,祈求平安就是一个特例。

在文昌、万宁、陵水等地,都流行中元放天灯祈福的习俗。年长的人在家祭祖,年轻人则纷纷出门放天灯,以此来寄托对先人的追思。传说天灯是三国时诸葛亮发明的,所以又叫孔明灯或文灯。

“送水灯”祈福

“七月半”除了放“孔明灯”之外,万泉河沿岸还有“送水灯”的习惯。“送水灯”是琼海人、疍家人过中元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他们的心愿与祈盼永远与海有关。

送水灯”是用彩色的宣纸做成的小船,再插上点燃的蜡烛、香火,让小船晃晃悠悠、顺水而漂,这样的做法说是给落水鬼引路。波平如镜的万泉河上,几百只河灯光芒闪烁,随波轻漂,构成一幅绝美出尘的图画。

吃“鸡屎藤”

在定安,大人们到野外找回一种俗称“鸡屎藤”和“鬼姜”的味奇臭的植物,“鸡屎藤”用来做成“手镯”。“鬼姜”状似咱们往常食用的姜,用来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给小孩和妇人戴在手上和身上,用来驱鬼和避邪。

而琼海乡村则有吃鸡屎藤粑仔汤的风俗。鸡屎藤具有祛风除湿,消食化积,活血止痛等成效,琼海人视其为宝。除此,家家户户的门口还挂上一种茎杆长满荆棘的植物,以防鬼魂进门。

吃“苙”解厄运

中元节吃“苙”,可以解结解忧,把厄运解开。“苙”是依据海南话谐音,海南边言叫做“la,p”,是一种极具本地特征的干粮,也是黎灶村美食之一,黎灶乡民在七月必吃,将糯米和椰子丝搅均匀塞入“苙”子里煮。

“鬼节”期间有各种各样的“禁忌”,如不能理发、买衣服、结婚等,大件物品也是不能操办的。

习俗禁忌

1、忌头朝门口睡觉,因在海南黎族的风俗只有已逝之人才头朝门口待抬出埋葬。如果客人犯错,主人会认为可能有祸事临头号,而觉得不愉快。

2、在海南黎族住宅内平时忌吹箫和吹口哨,否则不仅煮饭多烂饭或不成饭,还会引鬼入屋。

3、如果看到海南黎族宅门上置有青树叶,外人不得闯进,否则宅内病人疾病转剧。

4、禁止在家中或公共场合谈论猴子。

5、平时忌将锄、刀等铁器置于灶内烘烤,否则猪、狗胎会流产。

6、平常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自己祖先的名字。

7、敬神之物,不可翻动。不然会头痛,手痛。

8、海南黎族人民常常以酒会友,他越喜欢敬你酒就表示他对你越热情,并没有恶意哦!

9、人们不得跨过炉灶,不准用脚踩、用刀砍等,如果违禁,据说“灶神”就要发怒,引起家人生病。

10、凡有祖先牌位的家屋,不能把狗肉端进去,要不然,是有意污秽租公神位,将会招致疾病。

生活习俗

1、吃饭时忌筷子与碗碰撞出响声,忌“吧唧吧唧”地发出声响。

2、走路时,如果别人挡着你了忌跨越别人的任何部位。

3、晚辈接住长辈递过来的物件时忌用单手。

4、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

5、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

6、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

7、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

8、一般主人的卧室,外人不得随意进入。

9、海南苗族十分忌讳戴孝的人进入自己家。

篇8:创新思路拓宽礼仪习惯培养途径

近年来, 学校积极开展礼仪教育, 培养他们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 礼仪教育的现状和实效是不容乐观的, 一些中学生不文明的现象屡见报端和网络, 引起广泛关注。人民网有一期以 “‘情侣’校园亲昵, 学校管理头疼”为题的特别策划, 报道了上海某中学两高中生在教室接吻等不文明现象, 诸如饭菜哗哗倒、红灯随便闯、草坪任意踏、墙上踩脚印、课桌刻情书……, 更是不胜枚举。

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学科, 它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 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中学思想政治课堂虽然是学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但就礼仪教育来说, 单有思想政治课堂是远远不够的, 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 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所以, 必须拓宽礼仪习惯培养的途径, 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让学生知礼仪, 习礼仪, 学礼、懂礼、用礼, 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为“礼仪之邦”再添光彩。

一、努力拓宽礼仪习惯培养的思路, 应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思路决定出路。有一句话说得好:“眼睛所看着的地方, 就是你会到达的地方。”是的, 一个人能走多远, 取决于他能想多远。任何一件成功的事情背后都有一个正确的过程和方法, 更有一个正确的思路。要想高中生礼仪习惯培养取得实效, 必须从目标的确立, 方法的整合等方面着手, 拓宽思路, 积极应对。

1.确立高中礼仪习惯培养的层次目标

在高中礼仪习惯培养目标的确立方面, 不能用传统的“标准件式” 的统一目标, 不能按成人化的“超标”或“超高”的要求。我们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 确立高中生礼仪习惯培养具体明确的年级目标, 在每个年级目标中确立“底线目标”、“弘扬目标”、“追求目标”三个层次目标, 坚持从“底线”目标做起, 注重“弘扬”, 激励 “追求”, 完善礼仪教育目标体系, 使礼仪教育目标更贴近学生生活, 更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及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更具导向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2.提高高中礼仪习惯培养的可操作性

在高中礼仪习惯培养内容的确立方面, 要贴近学生生活实践, 研究探索、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训练活动方案, 力求具体而可操作, 就是说, 别人拿过来照着学、照着做, 一样能取得实效。在实施礼仪教育中, 我们根据各年级礼仪习惯培养的目标层次确定相应的内容要求, 并根据这些目标和内容, 制定了《文明礼仪行为规范教育活动安排建议》, 分年级从教育目标、活动主题、活动形式等方面, 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建议, 以提高高中生礼仪习惯培养的实效。如高一上学期1—4周, 主题为“社交与合作”, 班会活动有:自我介绍, 我心目中的老师 (班级、同学、 朋友等) , 社交礼仪与规范, 人际关系与人格完善。还要以“礼仪”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举办报告会等。

3.采取多育整合的方法, 重视体验对学生礼仪习惯的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纪教育等虽然在教育目标、教育基础、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许多方面都有所区别, 但在总目标上是一致的, 礼仪习惯培养是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整合几大教育力量, 促进其协同与合作, 合力构筑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具体方法方面, 我们要克服“注入式”或“填鸭式”的灌输与驯服的弊端, 不能把学生当成“我讲你听, 我导你行, 我令你行”的“机器人”或 “工具人”, 而是根据人的成长、发展和价值的诉求, 由“规训化”走向“人本化”。

人无时无刻不处在情感体验过程中, 这种或简单或复杂的情感体验过程也是人的内心世界的情绪过程。它是人对自己的需要、动机和爱好是否得到了满足及满足程度的情感体验过程, 这种体验对于学生礼仪行为的内化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关怀是道德成长的温床, 关怀式的礼仪教育注重实践、尊重学生的生命与感受、强调师生关系以及教师以身作则的道德意义, 是一种能够切实培养礼仪习惯的礼仪教育。

二、努力拓展高中生礼仪习惯培养的新途径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 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高中生的礼仪习惯也必须从传统的教学途径、活动途径、班主任工作、家庭社会等校外途径中, 本着“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贴近社会”的“三贴近”原则, 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 努力拓展礼仪习惯培养的新途径。家庭和社区也要承担起高中生礼仪习惯培养的责任, 确保“三教合一”, 切实增强高中生礼仪习惯培养的实效。

1.礼仪课程引领

课程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 也是有效进行礼仪习惯培养的重要途径。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是高中生礼仪习惯培养的主渠道。所以要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 努力构建充满生命性和时代性的校本礼仪课程, 通过课堂教学落实“知识与技能, 方法与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使学生懂得古今中外礼仪知识, 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 习得基本的礼仪行为, 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同时, 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鲜活生动的案例, 进行有效的学科渗透, 并积极有效地组织好综合实践活动。

2.主题活动训练

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试。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 不能仅靠说教, 需要依靠礼仪的践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加强高中生礼仪习惯培养的主要载体。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训练学生, 严格地、反复地训练。 定期组织主题班会、参观访问, 如参观外事部门、宾馆酒店, 让学生在活动中实地体验礼仪的重要性。

师生模拟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礼仪实践场景, 通过角色扮演等方法, 让学生习得礼仪。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礼仪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体验礼仪规范, 从而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3.日常生活渗透

在学校日常生活中建设良好的礼仪环境,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日常交往, 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与娱乐, 整个校园生活都是礼仪教育的课堂。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是学校引领老师和学生发展的旗帜, 是学校办学历史中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 也是学生礼仪习惯养成的土壤。外显的文化环境, 如庄严的升旗仪式, 校园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广告牌、标语牌等, 都是学生礼仪习惯形成的养料。而内隐的精神追求, 如学校办学理念、学校制度规范、校风班风学风、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等等, 都是培育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种子。我们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 构建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和班级文化, 形成优质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 以此促进学生礼仪素养的发展。

4.典礼仪式濡染

开学与散学典礼、毕业典礼、18岁成人典礼、重大节日喜庆典礼等仪式, 可以让学生习得良好的礼仪。在台湾的一所高中, 每年新生入学的开学典礼, 学校都会请所有的任课老师在主席台上就座, 而校长则站在主席台下, 代表背后的全体新生及其家长, 向主席台上的老师行 “拜师礼”, 共同表示对老师的敬爱。而每年的毕业典礼也举行“谢师礼”, 校长、毕业生和家长身着节日盛装, 共同感谢老师培育学生的辛劳, 使学生永远记住学校和老师的培育之恩, 并终身以母校为荣, 为母校争光。这样庄严肃穆的典礼, 给学生、家长和老师留下的印象何等深刻, 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5.家校、社校互动

高中生礼仪习惯培养也要做到“三教结合”, 避免“三脱节”和 “三不一”教育。“三脱节”即学校礼仪习惯培养没有得到家庭和社会的积极支持和有效配合, 家庭与学校未能达成默契, 也没有较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作保障。例如, 学校要求学生讲文明礼仪, 遵守社会公德, 而家长却不同步要求, 甚至做出坏的榜样:学校要求学生遵守交通规则, 家长却带着孩子闯红灯, 而交警也没能及时有效制止;学校教育学生不乱扔垃圾, 家长却让孩子随地乱扔果皮……“三不一”是指学校、 家庭、社会对学生礼仪习惯培养的要求不一致, 甚至截然不同, 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表现也截然不同。

学校开展礼仪教育, 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落实到社会生活中。因此, 学校应争取家庭、社区的支持与配合, 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教育。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当代高中生是祖国建设和民族振兴的生力军, 培养高中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从而把他们培养造就成具有崇高理想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才能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代代相传。教师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者, 也是青少年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的重要引导者, 必须重视礼仪教育, 必须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全球各国、各民族的礼仪, 培育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文明素养和民族精神, 做“可爱的中国人”, 做“可爱的世界人”。

培养高中生的良好礼仪习惯, 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引导, 结合公民道德建设, 整合学校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教育, 充分认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努力创新思路, 探索新的途径, 才能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余维武.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礼仪教育.教学与管理[J].2006, (8) .

[2]王怀玉.底线伦理:未来公民的道德根基.中小学教育[J].2008, (5) .

[3]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69.

[4]李宜江.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基础教育研究[J].2007, (7) .

上一篇:干部会主持词下一篇: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