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燕歌行的诗词鉴赏

2024-04-24

曹丕燕歌行的诗词鉴赏(共12篇)

篇1:曹丕燕歌行的诗词鉴赏

曹丕燕歌行的诗词鉴赏

曹丕《燕歌行》原文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⑴露为霜,群燕辞归鹄⑵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⑶,慊慊⑷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⑸?

贱妾茕茕⑹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⑺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⑻琴⑼鸣弦发清商⑽,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⑾。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⑿独何辜限河梁⒀。

注释

本篇属《相和歌辞·平调曲》。燕是北方边地,征戍不绝,所以《燕歌行》多半写离别。

⑴摇落:凋残。摇:一作零。

⑵鹄:天鹅。一作雁,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中为“雁”。

⑶思断肠:一作多思肠。

⑷慊慊(qiàn qiàn):空虚之感。

⑸此句一作“何为淹留寄他方”。淹留:久留。上句是设想对方必然思归,本句是因其不归而生疑问。

⑹茕茕(qióng qióng):孤独无依的样子。出自《楚辞·九章·思美人》:“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

⑺敢:一作可。

⑻援:引,持。

⑼琴:一作瑟。

⑽清商:乐名。清商音节短促细微,所以下句说“短歌微吟不能长”。

⑾夜未央:夜已深而未尽的时候。古人用观察星象的方法测定时间,这诗所描写的景色是初秋的夜间,牛郎星、织女星在银河两旁,初秋傍晚时正见于天顶,这时银河应该西南指,现在说“星汉西流”,就是银河转向西,表示夜已很深了。

⑿尔:指牵牛、织女二星。

⒀河梁:河上的桥。传说牵牛和织女隔着天河,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乌鹊为他们搭桥。

译文

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燕群辞归,天鹅南飞。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思虑冲冲,怀念故乡。君为何故,淹留他方。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不能忘怀。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短歌轻吟,似续还断。皎洁的月光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牵牛织女远远的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

鉴赏

《燕歌行》属乐府《相和歌辞》。“燕”,地名,古为北方边地,征戍不绝,所以《燕歌行》多写离别之情。曹丕《燕歌行》有两首,这是其中一首,写一个少妇思念作客远方的丈夫,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古的一首七言诗。

前四句写秋天气候转凉,燕雁皆归,引起少妇对客游远方的丈夫的`思念。以“萧瑟”写秋风之声,以“凉”写天气,以“摇落”形容草木凋零,以“断肠”形容少妇思夫伤心之甚。

接下五句写少妇思夫的心理活动和忧愁。先以两句写少妇对丈夫的设想:料想你此时内心也因思归而痛苦吧,那么你为什么还久留他方而不回呢?“慊慊”,憾恨的样子。接下三句写少妇忧思:我孤独地守着空房,怀着忧愁思念你,不知不觉地流下眼泪沾湿了衣裳。这三句既体贴远在他方的丈夫,又独自诉说思夫的衷曲,见出忧思之深。

接下两句说弹琴唱歌也不能排遣心中的忧思。前一句说弹琴时琴弦总是发出短促轻微的声音,后一句说唱歌微吟也不能吟唱出舒长平和的音调。“清商”,乐调名,音节短促轻微。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少妇的忧思之深。

末四句写少妇在深夜里望着银河,借慨叹牛郎织女为河梁阻隔而不能经常相会,表达自己独守空房的忧伤。“星汉西流”,天上的银河已流至西天,说明夜已很深;“央”,尽;“何辜”,何故;“限河梁”,为河梁阻隔,河梁,河上的桥。这四句写夜已深但少妇的忧思仍不能自已。

这首诗由秋景起兴,由景到人,层层抒写少妇对作客他方的丈夫的忧思。前四句由秋天的萧瑟和草木的摇落,引出燕雁皆归;接着由鸟及人,引出少妇思夫之情。这样引出主题十分自然而合乎人情。接下来先写料想丈夫思归,又引出何以淹留他方的疑问。料想见出思夫之切,疑问见出盼归之切。料想与疑问虽有矛盾,都在忧思中统一起来。然后由丈夫淹留他方转写少妇独守空房,以“思君不敢忘”、“泪下沾衣裳”抒写少妇思夫之忧之苦。先以“援琴”两句加以渲染,见出忧思之深,又以末四句借牛郎织女之事怨叹,更进一步点染少妇忧思之深。从而把少妇思夫之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其次,全诗语言流畅,每句七字,句句用韵。诗中情感借流畅的语言尽情挥洒,借整齐的句子、节奏和音韵而掩抑缠绵,很好地表达了本诗的主题思想。

篇2:曹丕燕歌行的诗词鉴赏

燕歌行

作者:曹丕朝代:魏晋 别日何易会日难。

山川悠远路漫漫。

郁陶思君未敢言。

寄书浮云往不还。

涕零雨面毁形颜。

谁能怀忧独不叹。

耿耿伏枕不能眠。

披衣出户步东西。

展诗清歌聊自宽。

乐往哀来摧心肝。

悲风清厉秋气寒。

罗帷徐动经秦轩。

仰戴星月观云间。

飞鸟晨鸣。

声气可怜。

篇3:诗歌鉴赏 高适《燕歌行》

——高适《燕歌行》赏析

一、边塞诗的含义及盛行的原因

边塞诗,顾名思义,就是叙写边塞风光及生活的诗歌。盛唐文人多热衷于追求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的另一条求取功名的新出路。因此,边塞诗在唐代十分流行,盛唐时蔚然大观,并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二、高适个人介绍

高适,字达夫。他曾多次壮游北部边塞,历时共计六年。他出入幕府,饱览边塞风光,密切接触前线将士,深入了解了边关生活,深切感受了将士的英雄精神和他们的疾苦,为边塞诗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高适,他的边塞诗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慷慨悲壮,气骨遒劲,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且深刻地揭露出唐朝军队内部的黑暗现象。但在众多边塞诗中,最能体现他创作最高成就的还是《燕歌行》。

三、《燕歌行》艺术特色及诗歌内容分析

高适的《燕歌行》袭用的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但内容上却挣脱了文人游子思妇题材的窠臼,以一曲悲歌,展现出苍凉壮阔的边塞,抒写出豪迈雄浑的大气魄。

《燕歌行》是一首叙事诗,以浓缩的笔墨叙写了唐朝军队的一次远征救援行动的全过程,揭露出唐军将帅荒淫骄敌的罪行,抨击将帅腐败无能且不恤士卒,赞颂了戍边战士奋不顾身、英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精神,对广大士兵久戍边疆、苦战沙场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表达了期望出现李广式英勇善战、爱惜士兵的将领的美好愿望,全面地揭示了造成战争惨败的内外原因。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时的威武荣耀,实则隐含讥讽,为下文埋下伏笔。“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宏大壮观的进军场面:金鼓齐鸣,旌旗招展,浩浩荡荡,迤逦至榆关碣石,可以看出将士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做派,为下文作反衬。“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羽书”已是十万火急,一个“飞”字更显军情危急,迫在眉捷。这两句 1

不仅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而且紧紧吸引着读者的兴趣。“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四句写出边戍自然环境的十分恶劣,荒芜萧条满目凄凉,而“胡骑”却迅急剽悍,像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视死如归迎敌,浴血奋战,死伤过半。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领却在营帐寻欢作乐。强烈的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战争必败的原因。“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这四句写出了大漠苍凉,孤城落日,衰草连天,力竭兵稀,重围难解,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四句既写出在围困险境中的战士的绝望痛苦和浓厚的思乡怀亲之情,又写出了思妇悲愁之苦和强烈的思念之情。“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白天,戎狄大军重围,刀光剑影,黑云压城,夜晚,城里不断传来敲击刁斗的声音,寒气逼人。“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大难临头,士兵大义凛然,浴血奋战,不为加官进爵、荣华富贵,而是为恪守报销国家的节操。在生命的最后,他们由衷地希望那位可以与士兵同生死共患难的李将军再世。这四句总结全篇,悲壮淋漓,感慨无穷。

高适,用雄健有力的如椽大笔,铿锵有力的语言,为我们抒写了万里边关的慷慨悲歌——《燕歌行》。即便时过千年,它依然那样动人心魄。

参考文献

篇4:曹丕燕歌行的诗词鉴赏

燕歌行

作者:陶翰  朝代:唐  体裁:乐府   请君留楚调,听我吟燕歌。家在辽水头,边风意气多。

出身为汉将,正值戎未和。雪中凌天山,冰上渡交河。

大小百馀战,封侯竟蹉跎。归来灞陵下,故旧无相过。

雄剑委尘匣,空门垂雀罗。玉簪还赵女,宝瑟付齐娥。

篇5:燕歌行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以及诗人的创作情况。

2、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阅读诗中写景的诗句,学习借景烘托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理解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了解边塞诗

盛唐在当时十分强大,边塞诗十分流行。因为,唐朝当时和外族交往很多,战争也不少,有时是为了拓边,开拓疆土,有时是为了抵抗外族的入侵。这就提供了边塞诗写作的背景。同时,过去的诗人是很少亲自去边塞的,而盛唐的诗人有不少去过边塞,在边防部队里工作,所以他们对边塞生活和士兵感情有切身的体会。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在之前以及之后,边塞诗都没有像盛唐时这样繁荣,边塞诗是盛唐气象的产物。

2、高适 见注释1

高適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適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安史之乱时,他追上正在逃到四川的玄宗,直言当时潼关战败的原因,也说明他对边塞战事、当时社会政治有自己很深刻的认识。

燕歌行,是一首古乐府诗题。主要是写征人远戍燕地与妻子互相思念的感情。

3、写作背景 注释2、3

张公”何许人?(张守珪)当时,张守珪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史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

结合注释1给出主旨,给出感情基调是——慷慨悲壮

二、诵读

1、自己读 结合注释,初步了解全诗

2、齐读(对朗读作强调——慷慨悲壮)

3、再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哪些人?哪些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明确:对比。

思考:本诗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明确:战事发展的顺序,据此将全诗分成四节。

事:战争:出师——战败——被围——结局

人:将帅 唐军 士卒 今将军

士卒 敌军 思妇 古将军

景:塞外肃杀阴惨的秋景——大漠 衰草 孤城 落日(边塞特点和阴惨景象)

三、研读:(按战争发生的顺序分节研读,在各个层节中分析思想、艺术手法)

1、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 前两句,连用两个“汉”字呼应,使得结构和声调上都有了呼应。汉:中华民族是汉,且汉朝也是也是历史上很强大的朝代,所以中国常常自称为“汉”。“烟尘”:战争。边境上有了战争,晚上点烽火。而且,战争起来的时候车马奔驰,尘土飞扬,也是“烟尘”。

(2) 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3).“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横行:纵横驰骋。身为男儿,生下来就应该志在纵横天下,建功立业。开头四句把一个男子,唐军将士的精神面貌写出来,精神十足。

另:在歌颂和赞美之间,也暗示了诗的后半首所表达的那种讽刺意味。横行也有欺压良善和不守法的意思,后一句在赞美天子的恩宠,也暗示了这个人在得到天子恩宠之后可能会更加骄恣不法。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4)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把军队的声容之壮用声音传达出来。 各种不同旗帜接连不断 既有“摐金伐鼓”的声音,又有多姿多彩的旌旗,有声音有形象,你可以想象唐朝的大军在行进中的军容之盛。

(5)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

(6).“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2、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5)后四句:大漠穷秋塞草腓:在广阔无边的沙漠上,在寒冷凄清的晚秋时节,边塞的草也都枯萎衰落了,这是自然的背景。人呢,打了一天的仗,孤城上已经没有多少活着的士兵。“身当恩遇恒轻敌”和“天子非常赐颜色”相呼应,一个骄纵的将帅,又得到皇帝的恩宠,于是常常看轻敌人,他没有周密的计划,就随随便便把军队派出去打仗,,因此造成战争失败。

总结: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对比:将帅 帐下犹歌舞 恩遇轻敌

战士 军前半死生 力尽关山

烘托: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草腓

3、被围——处于险境的士兵的心理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思考:仅仅写了征人、思妇之间相互思念之情吗?为了加深主题的表达,这部分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

(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

(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总结: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4、结局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一).“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二). 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这四句,与前两层内容照应:把士卒与将领对照,以见志向、品格之尊卑;把李广与当今诸将相比,以见才能、功德之高下。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高適、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三)主旨

本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此诗的主题是谴责边塞将领在朝廷的怂恿下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给兵士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牺牲。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价此诗时说:“沉痛语不堪多读。”

本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赢得大家的喜爱。诗中充分展示了复杂的心理状态:既表达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对边塞局势与用兵情状提出见解,因此,一方面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热情颂扬,另一方面又对将领奢靡生活强烈不满,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乃至于对边将的讥讽嘲弄。全诗内容丰富,包含着对边塞情势较长时期的见闻感受,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与概括力度。此诗不仅是高适的名篇,而且堪称边塞诗之杰作。

(四)音韵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这首诗大部分是四句以换韵,一段段换韵,也一段段转换场面,转变景色,转变情绪。“汉家烟尘”四句押仄声韵,写男儿报国的气概;“摐金伐鼓下榆关”四句转平声韵,写战争已经兴起,军队已经出发。“山川萧条”四句换仄声韵,写前线将士的苦恼与不平。接下来换平声韵,激愤不平的感情又进了一步。征人思妇之苦六句用仄声韵。结尾两句用平声韵。平仄相间,抑扬顿挫。

板书:慷慨悲壮

事:战争:出师——战败——被围——结局(心愿)

人:四组对比:

唐军——敌军

士卒——将军

征人——思妇

古将军——今将军

景:塞外肃杀阴惨的秋景——大漠 衰草 孤城 落日(边塞特点和阴惨景象)

白话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篇6:《燕歌行》教案

高适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味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2、探讨诗歌的艺术手法。

3、了解边塞诗,体会其深广的社会意义。教学重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2.赏析艺术技巧。

3.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朱光潜曾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读诗,既是培养个人的文学气质,又是我们走进一位诗人,走进一个时代的媒介。边塞诗在唐代达到顶峰,仅就其数量来说,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唐朝的著名诗人大都写过边塞诗,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学习的便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名篇《燕歌行》。

二、相关内容介绍

作者原有小序说:“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开元23年,张守珪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26年,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从这篇短序来看,高适《燕歌行》中的有关描写,可能与张守珪有一定关系。但该诗还包括了高适以前从军时对唐朝军队内部情况的一些看法。因此,不应当把这首诗的主题具体理解为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应当把它看成是当时对边塞战争、对唐军内部情况的概括看法。

三、初读,感知征战之事 1.齐读全文

2.自由朗读,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幅画面:前八句——大军出征图

第二幅画面:九到十六句写——战败被围图 第三幅画面:十七到二十四句写——被围思亲图 第四幅画面:二十五到二十六句写——效命死节图

四、再读,寻找战败之因

请思考,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请你找出这些诗句并分析概括。战败之因:自然条件恶劣

敌人凶悍善战

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官兵苦乐不均)

主要原因: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军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护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五、三读,体悟诗人情感

古人有云:“诗言志。”诗歌是用来表明志向,表达情感的,那么高适想通过这场失败的战争,他想表达哪些情感呢?请简要分析。(独立思考,之后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思路一】

对士兵:赞美士兵奋勇杀敌,不图名利 同情士兵离家远戍,内心悲苦

对将军:谴责将军纵情声色,腐败无能,贪功轻敌,不恤士兵 对军中苦乐不均极为愤慨。

诗人的思考:唐代边塞诗以表现民族间的征战内容居多。本诗虽是边塞诗,但重点不在于揭示民族矛盾,而是揭示官兵间的矛盾。这是诗人对战争失败原因的理性思考。【思路二】

情感深沉:批判(将军、君主)《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太平天国》中也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而这里“战士军前半死生”,将军却是“美人帐下犹歌舞”。再看君主,杜甫的《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开疆扩土)李颀的《古从军行》中也说“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只得到一些植物的种子而已,没有太大的价值。)

同情(征兵、思妇、劳苦大众)“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杜甫的《新婚别》有这样两句“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结局可能就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当然也就放射到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战争涉及到的是千家万户,杜甫《阁夜》“野哭千家闻战伐”。

控诉(整个战争的控诉)

六、品读,鉴赏诗歌之妙——方法体会

1.情感的抒发常常借助于一些手法或技巧,在这首诗里面,作者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明确】

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将帅——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贪图享乐。

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批判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②“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古今对比

李广勇猛善战,作风朴实,能善待部将,与士卒同甘共苦。而唐将只知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此句既是对将帅骄奢淫逸行为的批判,也是对朝廷用人的含蓄讽刺。③一处大的对比——出征与战败对比 出征:“摐金伐鼓”“旌旆逶迤” 战士骄气:“男儿本自重横行” 恃勇轻敌:“汉将辞家破残贼。”

貌似赞扬汉将去国时威武荣耀,实隐含讥讽。【补充】《史记·季布传》 樊哙在吕后面前:“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横行”由来,有恃勇轻敌的意味。

这一组组的对比无不包含着诗人复杂的感情,对将领的批判,对士兵的同情,对李广的景仰。让我们再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读全文,感受情感。

七、拓展学习

1、边塞诗简介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盛唐边塞诗代表作家:高适、岑参、王昌龄,还有李颀、王之涣、王翰等。边塞诗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盛唐边塞诗歌流行的原因:边塞战争性质复杂且频繁,加之文人去边塞,使得唐代边塞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形成了边塞诗派,成为唐诗的一枝奇葩。

开疆拓土——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蓬勃发展的阶段,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转而有余力开疆拓土。当时的边疆战功卓著者往往入朝为重臣,士人也往往到边塞去谋出路,是个尚武的时代。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国防、经济需要——“玄宗之世,华夏、吐蕃、大食三大民族皆称强盛,中国欲保其腹心之关陇,不能不固守四镇,又不能不扼据小勃律,以制吐蕃,而继绝其与大食通援之道。当时国际之大势如此,则唐代之所以开拓西北,远征葱岭,实亦有其不容已之故,未可专咎时主之黩武开边也。”(陈寅恪《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总体上与其它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互通有无,交流非常广泛;但同时也存在着睦邻间的矛盾。当时北方民族突厥、契丹、回纥以及西北的吐番等少数民族,都以游牧为业,对骑马打猎都十分熟悉。他们凭借于此,一到草深马肥季节,就瞅机会搔扰边境;而唐王朝为了保护边境安全,保护贸易交通的正常进行以促进经济发展,也经常以攻为守,进行反击。有时唐朝统治者为了扩张势力,或者个别将领为了邀功请赏,也主动侵略少数民族。

战争频繁——自从武则天临朝秉政到李隆基天宝年间,在东起辽宁东部,西至青海、新疆几千里的边境线上,烽烟时起,战争频繁。文人参军——由于边境战争连年不断,因此参军从战成了盛唐人民生活的一项内容。一些青年男子血气方刚,想到边境上去杀敌,去立功。他们把从军参战看作是一种理想,不少文人也踊跃戍边。边塞诗主要内容

解读边塞诗

注意典型意象

1)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 飞马走 ;

常见的地名:(胡

夷指少数民族)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篇7:《燕歌行》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歌行体诗歌的特点

2.理解诗意,感受、揣摩诗中的词句,体会本诗中作者表现的丰富的情感。并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预习案

边塞诗派:在唐代,有一批诗人,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主要以描写边塞风光、守边将士的生活及征人思妇相思为主,反映边塞征战生活。边塞诗的出现与大唐帝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导致的开边战争与众多盛唐士人渴望通过战功谋求功名有关。边塞诗是唐代主要的诗歌流派之一。歌行:歌行体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一般篇幅较长,以叙事为主,音节格律相对自由,以七言为主。我们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都属于这一类型。字词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燕歌旌旆逶迤碣石塞草腓玉箸蓟北单于

阅读全诗,大体理解诗句的意思。思考本诗所写的是什么事情。课堂案

这次出征失利的原因何在?

在这种失败的形势之下,士兵们在做什么,又在想什么呢?阅读“大漠穷秋塞草腓——至今犹忆李将军”,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加以赏析。总结:本诗所用到的手法以及所表现情感。

练习及补充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两首诗均为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四个方面: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如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篇8:燕歌行教学反思

《燕歌行》是我在本周刚刚开展了的一节校级公开课,整节课下来得到学生和老师们的一致认可,自己感觉也很舒畅。现将自己做课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自我认为本节课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处;

第一,课前给同学预留一定的时间做好预习工作,即先通过自学了解诗歌大意,我们知道,理解诗歌是基础,是鉴赏的前提。如若放在课堂上来理解则会浪费太多的时间,落实不好教学重点。因而,我就把这一任务布置在了课前,实践证明,这种先学后教的方式真的是有效的。

第二,选定教学目标,做好落实工作。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我抛弃了以前那种大而空,杂而乱的目标,争取从一个小而易把握的突破口切入,寻找学生的最大提升空间。例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从《燕歌行》入手,鉴赏归纳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那么,整节课的内容与活动便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一中心而开展的。

第三,组织多样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抓住同学们的注意力。例如本节课中,有教师范背,有学生齐读,有自主作答,也有合作探究,有课内品读也有课外拓展,形式可谓变化多样,这样就把同学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到了课上。学生自主积极活动,但又始终是跟着老师的要求在走。

此外,教师对文本的感悟与喜爱程度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作为边塞诗中的名篇,《燕歌行》一直都是我所喜爱的,无论是诗歌语言,人物形象,还是其中透露的情感都有可细细品味之处。可能正是因为有了兴趣,所以不自觉地阅读过程中就把文本记到了心里。然后课堂上原本只是想着示范朗读,帮助同学们订正读音的,没想到自己无意的范背,竟然换来学生惊异和崇拜的表情,不用说,这首诗在课下不用再像之前那样督促,同学们也都开始争先恐后地背诵。为此我再次深深地体味到“为人师表”的含义,可以说收获不小。

篇9:燕歌行活动单

学习目标:1.品读高高適的《燕歌行》

2.诵读课文,了解诗歌描绘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3.了解高適,体会其边塞诗的特点。活动一:了解作者以及边塞诗 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

1.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3.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边塞诗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

作者介绍

1.高适的诗歌以边塞诗成的创作成就最高。其诗主要抒写对边塞军旅生活的体验思考,以及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其代表作《燕歌行》.2.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活动二:朗读诗歌,体会感情。活动三:鉴赏诗歌

1.第一层“汉家烟尘在东北„„单于猎火照狼山。”

(1)“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简述本句大意:

(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简述本句大意:

两层含义:(1)

(2)

(主要感情:)

(3)“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简述本句大意:

(4)“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简述本句大意:

(修辞手法:)

(5)第一层8句主要写什么?

2.第二层“山川萧条极边土„力尽关山未解围”

(1)“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简述本句大意:

这两句写出: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分别写哪种人?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3)“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什么景?景的特点?有何作用?

(4)“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分别写哪种人?什么手法?什么感情?

(5)第二层8句主要写什么?

3.第三层“铁衣远戍辛勤久 „„至今犹忆李将军。”

(1)“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赏析“久”“怨”

(2)“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表现出什么?

(3)“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表现出什么?

(4)“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写什么?

(5)最后四句表达士卒怎样的心愿?

活动四:合作探究

思考:为什么这首诗歌能在众多边塞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篇10:《燕歌行》阅读答案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著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阅读训练】:

一、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二、请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

三、“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四、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一、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情景交融,表现了士兵内心的悲苦之情。

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主题;

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二、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三、荒芜、衰败、冷落、凄凉、雄浑、深远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四、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篇11:《燕歌行》教学设计

2.赏析本诗主要的艺术特色--对比,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初步了解边塞诗派。

【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封建经济和政治兴盛的盛唐时期也带来了诗歌的繁荣发展,边塞诗更是盛唐诗歌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针对战争这样一个人类永不磨灭的话题,高适写出了哪些方面呢?是充满浪漫进取、积极乐观的精神,还是反映战争残酷、黯然思乡的一面,抑或是洋溢着马革裹尸、立功沙场的雄心?今天我们随着边塞诗人高适去领略《燕歌行》的独特美。

二、研读诗歌内容,理清层次

1. 四位学生分四部分默写《燕歌行》,其余学生讨论完善学案上的诗歌翻译。

2. 全体齐读《燕歌行》

3. 各组派代表翻译部分诗句,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

【重难点预设】:

①横行: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

②赐颜色:赐以体面恩遇

③猎火: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狩猎作为军事演习,猎火意为战火。

④山川萧条极边土:山河荒芜满目凄凉到边土

⑤身当恩遇常轻敌:唐军将领身受皇家深恩却轻视寇敌

⑥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边疆动荡不安要想回乡哪能飞渡;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荒芜。

【诗歌翻译参考】:

唐朝东北边境敌军入侵狼烟四起,唐朝将军辞家乡欲破残忍之边贼。

男子本来就看重纵横驰骋沙场上,天子非常赏识赐厚重的体面礼遇。

锣声响彻金鼓和鸣威武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的骑兵仗势侵犯似狂风暴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将军却仍在营帐中观看美人歌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士越斗越稀少。

唐军将领身受皇家深恩却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战士身穿铁甲守边疆辛勤已长久,思妇泪挂双目丈夫远去独自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徒然回望不得归。

边境遥远多动荡怎可轻易把家回,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无所有。

战场杀气久集聚阵前腾起似乌云,寒风飒飒打更声不绝彻夜惊耳鼓。

只看见白刃乱舞夹杂着鲜血纷飞,从来献身为报国难道还顾及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捍御强敌的李将军。

4.《燕歌行》以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根据诗歌内容可以把这首诗分为几层,分别讲战役的哪部分?

明确:第一层八句写出师,战况紧急,出师隆重;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战败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决一死战,突出壮志,提出心愿。

三、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1.《燕歌行》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并于对比中突出了诗歌主旨,请选择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① 从大段落看,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是鲜明的对比。(“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② 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将领的侍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将领的临战失职,纵情声色,是鲜明的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与“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③ 结尾提出李广是古今对比。

主旨:通过多重对比谴责了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士兵,讽刺不体恤士兵的将军。

2.诗篇很善于描写塞外风物景观,渲染边地战争的氛围,请于诗中选择一二例加以赏析。

① “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也写出了战士们作战环境的险恶。

②“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和战败后的困苦。

③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边塞战场总是战云密布,彻夜不息的警报声都渲染出战况惨烈,军情危急的气氛。

四、课外延伸

岑参与高适都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但二者在雄壮的共性下又有着鲜明的个性,比较岑胜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高适的《燕歌行》,探讨二者在思想主旨和艺术特色上有何不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①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他善于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大胆表达个人边防政见,同时对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毫不留情的揭露岑参诗中常有一种昂扬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令人读之倍受鼓舞,精神振奋。运用夸张想象的艺术手法将大自然的剧烈变化与声势浩大的行军场面结合,让人惊叹边塞奇异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的同时,感慨行军将士的艰辛。

篇12:燕歌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分析边塞诗的多重主题,掌握诗歌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法与提问法,品味诗歌的主题美、技巧美、语言美,学习诗歌鉴赏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作者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体会边塞诗深、广的社会意义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

1.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设想:

1.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文主旨

2.使用品读法和关键词语替换比较法把握主旨

3.划块赏析

4.知人论世,明确背景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文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浓厚的英雄崇拜,仰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最真正的英雄,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和了解战争的诗人高适的边塞诗:《燕歌行》

二.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㈠边塞诗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1.盛唐的边塞诗产生原因: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3.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㈡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见文后注释1 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蓚(今河北景县),早年生活困顿,随父旅居岭南开元中他曾入长安求仕,并于开元十八年(730)至开元二十一年(733)间,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希望能从军立功边塞,但却毫无结果后寓居宋中近十年,贫困落拓天宝八载(749),他因有人举荐,试举有道科中举,授封丘尉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乱起后,他从玄宗至蜀,拜谏议大夫自此官运亨通,做过淮南节度使和蜀、彭二州刺史代宗即位后,他入朝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高适为唐代边塞诗派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世称“高岑”早年漫游燕赵,即有《塞上》、《塞下》、《蓟门五首》等作;作于开元二十六年之《燕歌行》最为脍炙人口旧史谓其“五十始为诗”,殆非事实高适诗反映生活面较宽,乐府、古风尤为擅长,颇为杜甫所推许殷璠评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河岳英灵集》)严羽名其诗为“高达夫体”(《沧浪诗话》),说明其自有独特风格《新唐书》本传谓其“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所作诗当时就有入乐者薛用弱《集异记》记与王之涣、王昌龄旗亭赌唱之事,虽未可尽信,然当时伶人已大唱其诗者,当非诳语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8226;唐五代卷》

2.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朗读诗文,划分诗节: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四.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

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3.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

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

③“风雨”天气之恶劣

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将领过于轻敌,只想邀功求赏却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从士卒和思妇的角度写出“久”“怨”

“久”:士卒愈遭冷遇,愈感寒心,思乡之情愈切

“怨”:不在出征,而在边将无能、决策失当造成久戍不归

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

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

写士兵的苦,写两地相思实际是对将领的谴责

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

三时(晨午晚),白天所见“杀气作阵云”,晚上所闻也只有“刁斗声”,可以看出白天身陷绝境,晚上却异常孤独寂寞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苦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五.诗歌思想主题

思考讨论:这是一场(?)的战争

(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

(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

边塞环境:

山川萧条极边土

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3)一场催人泪下(英勇、感人、沉痛)战争

士兵:战士军前半死生

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孤城落日斗兵稀

力尽关山未解围

短兵相接

浴血奋战

视死如归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质朴、善良、勇敢、可悲

征夫思妇:为了揭露军中苦乐不均,从士兵的内心痛苦来写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将领临战失职、纵情神色鲜明对比这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用对比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将领更深刻的谴责

补: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分析: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

将领: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骄傲轻敌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贪功冒进

身当恩遇恒轻敌

美人帐下犹歌舞

纵情声色

腐败无能

(5)一场正义的战争„„

小结: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久戍思归,离愁别绪;边地苦寒,厌恶战争

多重主题: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

六.艺术特色归纳:

㈠思想内容:

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全景式地展示了戍边生活的各个方面,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切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a.所“感”唐家声威

开头四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写唐军声威,旋律昂扬奋发;接着四句,“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写行军壮观

b.所“感”思乡盼归之情

战争酷烈:“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以致“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战争已进入被动状态于是,诗人把重心转向写家庭离散、男怨女旷的情绪,表达战士的思想之情:“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c.所“感”军中苦乐不均

诗中最有现实感、最见深刻的是这两句:“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谴责军中苦乐不均在强烈的对比中,逼出末尾的咏叹:“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此诗构思严谨,围绕一次战争的场景来写全篇共二十八句,分为四层: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㈡艺术特色:

思考讨论:诗歌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这些复杂的情感的?

方法指导:手法——分析——效果

⒈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

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⒉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士兵浴血奋战——将军荒淫腐败

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将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

当时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的将军——古代勇猛善战、与士卒同甘共苦的李将军

出征时的狂妄——战败时的惨烈

句中并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

在《燕歌行》中,对比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和充分诗中有敌我力量的对比,我方是“摐金伐鼓下榆关”,敌方是“胡骑凭陵杂风雨”,表现出敌人的凶残和抗敌战士的英勇特别是士兵和将军生活的对比:士兵是“战士军前半死生”,“力尽关山未解围”,浴血奋战,出生入死;而将军则是“美人帐下犹歌舞”,享乐腐化,不恤士卒这对比多么强烈!还有家人的痛苦和征人的思念的对照描写:“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有古代“李将军”和当代“将军”的对比等这种手法的运用,不但突出了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而且大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见《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8226;高适》,萧涤非、佘正松撰文)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此诗为歌行,属古诗范畴,本不必讲究声律,但又多律句(有的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律句),对偶工整,将古、近体诗律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首先,大量运用对偶句,如,“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又如,“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还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等

其次,全诗平仄相间,抑扬有节第一层八句,前四句押入声职部(北、贼、色),后四句押平声删部(关、间、山);第二层八句,前四句平声支(衰)、微(稀、围)通押;第三层八句押上声有部(久、后、首、有、斗);第四层四句押平声文部(纷、勋、军)

七.课堂练习:

1、请用对比的手法解读下面这首诗

轻肥

白居易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答:作用:通过宦官与百姓生活的对比,无情的揭露统治者的穷奢极度欲

2、“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这句诗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通过具有鲜明边塞特点的孤城落日,衰草连天等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凄凉的心境

3.岑参是与高适齐名的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走马川》、《轮台歌》等传诵古今,你觉得他俩的诗在风格上有什么区别?

【提示】:岑参的《白雪歌》、《走马川》、《轮台歌》等也是盛唐边塞诗的名篇,与高适《燕歌行》相比,岑参诗更善于抓住边塞地区的特有景色来进行描写,尤富奇思奇语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描写了征战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极为复杂,笔触错综交织,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斗气氛,士兵在战斗中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雄浑深广、悲壮激昂的艺术风格

八.作业:

揣摩诗歌语言,“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句中哪些字用得好?

附:翻译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上一篇:动监局年终述职报告下一篇:医院管理工具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