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时代

2024-04-17

工业时代(通用8篇)

篇1:工业时代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D.商业经济的发展

2.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3.《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的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4.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A.由官府控制B.不受官府的干预

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5.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若当时以为外国商人来中国采购商品,他可能购买到的商品有:

①丝绸②纸张③瓷器④棉布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6.在某次青铜器文物展览会上,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赢得了参观者的一片赞美之词。如果外国参观者向你咨询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在何时进入繁荣时期,你应该回答:

A.新石器时代晚期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魏晋南北朝时期

7.中国古代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都来自:

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私营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

8.下列关于古代手工业叙述错误的是:

A.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B.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

D.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后来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9.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

10.材料一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礼记.曲礼》

材料二(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管子.小匡》 材料三(汉豪强)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

——《盐铁论.复古》

请回答:(1)上述材料各反映了什么问题?

(2)官营手工业内部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出现于什么朝代?其表现是什么?

(3)私营手工业何时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篇2:工业时代

——————合力未来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策划部

工业地产,也有人叫“政治地产”,“产业地产”。无论怎样,都说明工业地产非常重要。它关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GDP;任何产业结构模式,都必须要靠它来承载和布局;它是企业赖以经营发展的基础土壤环境。我们从事工业地产这个行业,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们深感自豪,但同时我们也深感重担在肩,责任重大。

相比住宅地产、商业地产,我们说工业地产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另外一个意思就是说工业地产在中国还比较稚嫩。中国的工业地产正在快速的向前发展,即使在全球经济危机下,它依然在高速发展。或许,正是因为要改变危机才更需要更多工业地产新形态、新模式。我们幸运的看到,中国工业地产正在涌现出大量的品牌实力园区和创新模式,引领中国的工业地产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空置率高、招商难、租金低、收益率低„„是我们很多工业园区正在困惑的问题。就像中国的经济一样,正是因为发展快,所以问题才多。这里包括我们以前犯过的错误、现在正面临的困难、和未来不可预期的压力与挑战。

有幸参加2009中国工业地产高层峰会,当我们把成功的工业园区放到一起,试图找出他们成功原因的共性。我们曾比较交通、价格、环境、服务等等。最后我们惊诧的发现,这个共性,竟是“品牌”!没错,就是品牌!曾几何时,工业园要做的事,只是厂房、土地的出租出售,“招商引资”是全部的思维范围。然而我们发现,这个时代正在远去。工业地产正悄然进入品牌营销的时代。这些成功的工业园区正是以强势的品牌影响力,深深引发了企业家们的关注、期待、和梦想。当品牌建立,其它一切,包括招商、价值、运营、融资等,都迎刃而解。

峰会上昊信联行副总经理商国臣先生给在场的嘉宾讲到了发生在他身边的这样一个故事,他说有一次他去一个朋友的公司,公司里十几个人蜗居在一个小办公室里,在他们办公室里最显眼的地方挂着一张很漂亮的某科技园的效果图,商总不解的问他朋友“你们又不是做园区招商的,挂那么大张园区效果图做什么?”他朋友笑着说:“我每次给下面的员工开会都指着那张效果图说我们努力工作如果我们业绩达到预期目标,我们就搬到那去办公。”看似很平常的一件事情折射出品牌的力量。会议的第二天,组委会安排嘉宾考察广州的一个

科技园,我们了解到这个园区入住率已经达到了90%,应该相对来说入住率比较高了,当我问到他们招商渠道时,园区的招商顾问给我的回答是大多企业是通过口碑进来的,通过已入住的企业介绍。我们可以发觉到这是因为他们园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正是他们无形品牌把企业吸引进来的。

品牌的形式是“人化的产品”,在长期的消费者实践当中,理性积淀在感性中,内容积淀在形式中,产品的形式才能成为人的形式。在这次工业地产高层峰会上,联动U谷、五矿(营口)产业园等一些成功园区的高层在分享成功经验时,无不谈到品牌营销的重要性。当时问到联动U谷招商总监每月在品牌建设上投入的资金时,他讲到最少每月有十几万到以上的投入来做品牌的推广,在平面媒体、户外媒体等一些新媒体都有联东U谷的推广,因为这是必须的,品牌的存在为消费者进行选择提供了一个方式。而且联动U谷在第三方品牌营销团队合作方面很重视,必须是行业内专业的营销策划团队来合作打造,因为工业地产不同于商业、住宅地产,工业地产受众狭窄性、诉求功利性、内容复杂性、主体分散性、辐射弱扩散性、反馈偶然性这些传播特性要求工业地产项目必须深度营销精准传播,将项目信息在特定的圈子内,精准的传递给客户。2009年一季度,联东U谷纳税达2200万,同比增长两倍2009年6月份当月销售额直逼8000万元,截止2009年10月,当年租售面积已达

9.5万平米,占据京城工业地产市场59%的份额。是什么让联东U谷在经济危机的逆境下创造这样的神话?我想出了项目本身硬件优势外的答案不言而喻。

篇3:工业时代

1 对于后工业时代的解读

当今中国身处一个充满了挑战与机遇的时代, 人们一方面为现代化进程中, 中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振奋, 另一方面也为快速发展中的工业化社会存在的负面问题感到担忧。如何面对高智力时代的挑战以及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动向成为大多数学者、媒体、官员们等热烈讨论的问题。

其实, 早在1973年, 信息社会学的创始人丹尼尔·贝尔在其《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 将美国社会的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并指出, 前工业社会是“人与自然的斗争”;工业社会“利用能源将自然环境转化为技术环境”, 是“人与人为自然 (机器) 的斗争”;而后工业社会则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智力技术”对科学活动以及从事科学活动的机构进行组织、管理的社会, 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

放眼当今世界, 西方早已完成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的转变, 而中国正迅速地从工业社会转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是以信息和服务为基础的, 即丹尼尔·贝尔所言的后工业社会。丹尼尔·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各种趋势的继续, 是以知识为中轴的, 以信息为主要的资源及产品, 以人工智能科技掌控其他的生产技术, 声音、影像、人的行为与理念等都可以进行数字化处理, 并经由数字化信息实现上述内容的传递、复制和修改, 并逐步形成以数字化信息作为链接途径的全球一体化社会。而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主要表现之一即是经济结构从商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数字互动产品就是经济转型期商品和服务集一身的时代产物。

这一重要的转变提示我们:

首先, 设计服务对象——消费者需求的转变。工业社会对应的是批量化生产, 依靠良好的产品制造标准和机器流水线作业, 满足了绝大多数消费者的基本生活需求。然而批量生产出的产品不仅有统一的规格和质量, 它也为使用者带来了统一的使用习惯, 甚至改变了使用者最初使用某一产品自然形成的习惯, 强迫其达到设计者预先设定好的、统一标准的使用习惯。到了较为发达的工业社会后期, 这种统一的习惯无法满足使用者个性化的需求。于是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量身定做的设计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我们可以看到, 正是由于消费者需求的转变, 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的转变中, 物品设计在追求附加价值的同时, 越来越多地强调形式多样化、文化多元化。如汽车、助力车等的设计。

其次, 设计对象的转变——从物品到服务。正如前面所言, 后工业社会中人们消费需求的转变直接带来的是消费内容的变化, 而实现这一变化的基础是信息技术。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言的那样:知识和信息的交换是后工业社会的中心特征, 信息的生产、分配及消费的新模式是新时代的首要属性, 现代信息技术与信息设备的引入为个性化消费提供了广阔无垠的平台, 而支撑着这个平台的基石不仅仅是物品, 还有信息技术带来的无形的互联网络服务。到了后工业社会, 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并不仅仅反映在具体的物品上, 还反应在围绕这个产品产生的服务之上, 这些服务的设计更加要求个性化的自定义内容和互动使用体验。并且, 由此还可衍生出人与产品的新型关系及新的设计内容, 以及从社会变革层面针对该产品可能会产生的新的服务体系。如网络购物体系等。

再者, 设计内容的转变——从单个或系列化的设计到对整个系统的设计。后工业社会中, 服务业对于社会的贡献将大大超过工业和农业, 产品也将打破物品的狭隘定义。设计的内容已经从对物体本身物理性质的设计转向对物、人、社会这个系统中各个元素之间关系的设计。这种关系的设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是基于物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物之间发生各种联系的种种可能性的探讨。而这种探讨, 则是顺应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转变中经济结构的变化, 基于服务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因此, 对物、人、社会这个系统中各个元素之间关系的探讨首先是从他们之间可能产生的服务内容着手的。这些服务内容所伴随的知识和信息将成为人们所需求的重要资源和财富, 而物品本身则是传递、显示、编辑这些信息的工具与途径。如物联网的的诞生。

2 对于数字交互产品中“数字”的界定

从词性的角度来看, “数字交互产品”是一个由三个名词构成的偏正词组。“数字”“交互”是修饰“产品”的, 反映了产品的本质特征, 即这个产品是数字的、交互的。因此, 数字交互产品, 顾名思义, 就是带有交互性质的数字产品。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字产品呢?

目前, 学术界对于数字产品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可以获得普遍认可的内涵与外延。一般学术研讨及论文中界定的数字产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

1、是基于数字格式、比特流, 通过因特网运送的产品。如远程教育、网络游戏等。

2、是可以经过数字化并能够通过如因特网等数字网络传输的产品, 无论这种产品

本身是否已经完全数字化。如手机应用软件等网络信息产品。

3、是基于数字技术的电子产品。如各种数字化的智能家用电器。

这里其实存在着对于“数字”这个概念解读的问题。周常青认为数字是计算机存储、加工信息的方式。因此, 数字产品必然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 利用计算机生产加工的、以数字方式存在的产品。它既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 也可以贮存在存储介质中传输。虽然, 目前许多产品中都应用了软件, 但不能称之为数字产品。例如, 数字电视机仅仅是在传统电视机中使用了数字技术, 包含了诸如ITV、DTV等数字形态的产品, 但电视机本身不可能以数字的形态存在, 不能称数字电视机为数字产品, 而只能将其归为数字化产品。数字化既代表生产的过程, 也可代表生产的结果。数字化的生产过程是指将错综复杂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据, 并由此建立起数字化模型, 将其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 引入计算机内部, 进行统一处理。在这个过程中, 传统产品可以转化为数字状态或数字性质。数字状态是指产品以数字的形式存在, 是无形的。数字性质是指产品必须是利用计算机生产加工的、以数字方式存在的数字产品的特质。具有数字的性质, 是区别于原先产品的属性特征。此时的数字产品可以是有形的, 也可以是无形的。具体说来, 在硬件与软件结合构成的产品中, 其中的软件是数字形式存在的, 硬件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 因此, 只有其中的软件才是数字产品。

3 对于数字交互产品中“交互”的界定

首先, “交互”除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以外, 还特指人与人造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种互动关系存在于人使用某种人造物的过程中, 并由此带给人感官或心理上某种体验与感受。因此, 从人的角度来说, 交互设计是一种让人造物使用得更容易, 更有效, 并能让使用者感到更愉悦的设计。它设计的重点并不是人造物本身的设计, 而是借由人造物可以给使用者带来的各种体验, 以及如何产生这些体验的行为方式。

其次, 交互设计的出发点在于研究人和人造物互动的时候如何进行交流?互动过程中, 人的心理模式和行为模式又是怎样?并在此基础上, 研究人造物可提供的交互方式, 从而满足人对使用人造物的可用性、易用性、情感化三个层次的需求。

再次, 人和人造物之间互动的可能性是由软件、移动设备、人造环境、服务、可佩带的装置等数字产品及数字化产品共同实现的, 表现为一个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的智能系统结构。而人与人造物之间的交互也并不一定局限于技术系统中, 也可以是由人的不同自然活动联系在一起的系统, 而这类的系统多由服务进行智力链接。

最后, 在后工业时代, 交互设计的内容不能简单得等同于界面设计。界面是人与人造物之间产生互动的媒介, 它的主要功能是传递和交换信息。在软件中, 界面表现为一层层静态的画面。这个画面中的组件、布局、风格等涉及图形化语言的部分确实是设计师关注的焦点所在, 但这些软件中串起来的画面能否完成有效的交互任务, 则是设计的重中之重。

4 结语

综上所述, 数字交互产品是带有数字性质和交互性质的产品。它是无形的, 可以依附于其他有形的人造物载体。并与所依附的人造物载体一起, 与使用者、使用者生活的环境一起构建成一个互动的智能系统。在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的转变中, 数字交互产品的设计如何为消费者创造出充满交互行为并更加个性化的产品, 如何由对其本身的设计转为对实现其与消费者互动行为的服务设计, 是一个重要的挑战点。实现这个目标, 需要智慧地展开对于人、物、社会整个系统的规划与架构。

参考文献

[1]丹尼尔.贝尔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新华出版社, 1997.

[2]张同编著.《产品系统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3]桂学文, 陈雪著.《我国数字产品研究综述》.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3.

[4]周常青著.《数字化产品与数字产品的内涵分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12.

篇4:时代呼唤工业文化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虽然已经是工业大国,但与工业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据2015年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显示:2010年中国工业经济水平,比德国、荷兰、英国和法国大约落后100多年,比美国、丹麦、意大利大约落后80多年,比瑞典、挪威、奥地利、西班牙和日本约落后60多年。除了硬实力的差距,软实力差距更为明显。国外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才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业文化,而我国的工业化起点低、起步晚,目前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且缺乏自己的工业文化和工业精神。受农耕文化影响,我国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普遍具有守旧、自给自足、贪图眼前小利、做事不精细、官本位等显著的农耕文化特征。劳动者普遍素质低下,职业化素养、科学精神、工业精神缺乏。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在工业化的转型中,或许是我们走的速度太快,全社会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等浮躁之风盛行,市场上假货泛滥、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等层出不穷,这些都表明需要我们迫切重塑工业文化。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关键时期,工业面对来自国际市场高端和低端的双重挤压。在国内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等多重压力下,中国工业经济从“十二五”初期的高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在企业层面,唯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寻求突破。企业转型不是转行,不是哪里赚钱轻松、赚钱快就往那儿转,而需要沉下心来在产品质量上下真工夫。升级也不仅仅是设备、技术手段上的升级,需要在劳动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和企业文化上的升级。

2015年5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中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除了科技上要追赶,文化上同样要跟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利华指出,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继续提高产业规模、技术水平、资源结构等“硬实力”指标;更要努力提高质量品牌、知识产权、创新潜力、服务能力等“软实力”指标。

培育工业文化需要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类能工巧匠人才辈出,既有古代鲁班这样的大师,也有今天的大国工匠。一代代工匠们凭借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坚守,创造出工艺上的奇迹,展现出极致化的追求,令人赞叹。从洋务运动开始,无数先辈们怀着“实业救国”的强国梦想,开始了艰难的中国工业化历程。以汉阳兵工厂、上海洋炮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为代表的近代军工企业,历尽沧桑、顽强奋斗为中国革命、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大批企业纷纷西迁,无数的工人冒着枪林弹雨,在物资极其匮乏的艰苦环境中自强不息,浴血生产,对支援前方的抗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基础上不仅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而且创造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秀精神。这些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一个缩影,是当前我国建设工业文化的力量源泉和宝贵财富。

培育工业文化需要汲取世界先进工业文化精髓。蒸汽机的发明将人类带入了工业化社会,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奠定了美欧日工业强国地位,也催生了各具特色的工业文化。如:德国人的严谨、美国人的创新、英国人的规范、日本人的敬业,这其实都是工业文化中“工业精神”的体现,其内涵就是对科学规律的尊崇,对规则、制度、标准、流程的执着坚守。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许多困扰,都与工业精神缺失相关。建设工业文化,不仅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也要学习和吸收西方的主流工业文化中的精髓——工业精神,重塑我们的工业精神。

培育工业文化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中国社科院金碚认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道路和前途,将越来越取决于我们能否逐渐形成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心理和实业基础,积淀下植根于中国本土的实业精髓。作为政府来说,需要不断完善以质量为先、崇尚实业的体制机制环境和文化氛围。对企业而言,要沉下心来做好企业,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指出:“企业是工业文化的载体,要践行守法诚信,弘扬工业法制文化、行为文化,坚持自强自立敢于担当,全面提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效能和水准。”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使中国工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在此形势下,迫切需要我们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民族工业的传承中探寻精气神,吸收借鉴国外优秀工业文化成果,增强中国工业的软实力,为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建设制造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篇5:新时代核工业精神是什么

筑牢国家安全基石、建成世界一流核工业强国是我们的庄严承诺。我们要胸怀大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核工业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忠于事业,坚守承诺,出色完成国家战略任务,服务于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续写我国核工业新的辉煌篇章。

创新是法宝

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制胜的法宝。我们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寻找重大突破,不畏挫折,敢为人先,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着力攻克事关国家安全的基础前沿难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建设先进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成为国际核科技发展的引领者。

奉献是境界

篇6:中国已迎来IT服务工业化时代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

大家早上好!

十分荣幸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个非技术因素对服务外包的影响。我选择谈这样一个主题是来自过去我们的实践,也是来自于我们对软件产业发展的认识。

一、中国已经迎来IT服务工业化时代

如果看过去几年里全球IT市场发生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IT服务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快速转移,这也导致了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产业特色越来越接近。过去我们谈IT服务的时候,经常把IT和服务看成为一种管理的艺术而强调其特点,而今天我们谈IT服务的时候,我看的是服务的质量,服务的成本,服务的满意度,这些的特征都导致了很多从事IT服务的企业,正在使用制造业企业所采取的手段来提升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也意味着我们在服务业看到更多的创新,更多有个性的服务,更强的竞争能力都产生于特别简单的要素,而企业把所有的复杂因素都隐藏在这些简单因素的背后,比如说,外包的产生,就是因为这样的服务可以通过一种流程,通过一种全球化的过程,通过在任何的地方都能来从事这些工作,通过因特网使得这些工作得以在全球范围内移动。而在移动里面我们所要控制的最重要的因素,除了成本,还有和制造业相关的问题,如知识产权、项目管理、细节、安全、人力资源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之所以迎来服务业工业化时代,是因为现代社会对软件和服务的消耗量越来越大,过去软件和服务曾经是实验室研究的高科技,而今天软件和IT服务已经是大众的消费品,软件已经走下了神坛,走向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软件已经在手机、电视机、DVD、钢琴以及各种数码设备的应用中表现出来,每个家庭每个人都用来大量的软件,今天的软件已经没有那么的神秘。过去我们看软件与IT服务,我们更多把它与创新和研究联系在一起,今天这些特征还是十分重要,但是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背后所表现出的制造业的特征却越来越明显,所以在这个方面,中国的软件企业将同样面临着诱人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

二、中国的优势是人才,瓶颈也是人才

如果我们看中国软件企业未来机会的话,在前不久美国达拉斯举办的全球外包峰会上,GARTNER发布了一个市场调查报告,这个报告调查了全球几十个国家的外包商,他们未来选择外包合作伙伴是会选择哪个国家的企业,排在第一的爱尔兰,第二是墨西哥,第三是巴西,第四个菲律宾,第五个是中国,而在这个报告里面,最吃惊的是印度的位置,印度排在20个国家里面倒数第一的位置,倒数第二是俄罗斯,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结果呢,这个分析报告说明了几个因素。

第一个是关于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印度的劳动力成本未来可能从35%增长到65%;第二个是人员的流动率,这个因素会导致欧美外包商在未来可能会选择以印度为主要国家,变成未来三个或者几个国家一起外包。在这个方面,中国被认为是全球人才最为丰富的国家,而在从事服务业方面,我们最大的瓶颈也是人才。如果我们看到印度这样与中国人口差不多 的国家,在人才供应方面发生了问题,产生了客户满意度的下降,产生了服务的转移的话,中国企业应该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

我们有人,但不等于有人才,有大学毕业生,但不一定有人才。我们所有的口号都需要我们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服务业的转移速度之快连印度这样的人才大国也会感到吃紧,印度的人才为什么这么紧缺?我不觉得印度突然会感觉到人才会这样缺,因为印度也有特别好的培训机构,也有大批的人愿意从事这个工作。跟中国比,中国大学生可能有太多的职业去选择,而在印度大学生更多的愿意选择去从事软件和IT服务。

今天有一个记者问我说,东软在成都有比较大的投资,未来3-5年要发展到5000人,是不是成都的人力成本比别的城市要低?我说,我们现在没有资格谈哪个地方便宜哪个地方贵,我们是找不到我们需要的数量的人才。所以当一个产业面对蓬勃发展的市场环境的时候,如果一个城市一个区域,没有一个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开发,就不会有产业的繁荣,东软在全国各地建立了5个软件研发基地,11个研发中心,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我们的投资要围绕着人才来建立,因为现在获得人才已经变成了一个困难的事情。

三、影响中国服务外包的非技术因素

哪些非技术的因素对中国服务外包带来影响?我认为第一是人才,第二是管理。过去我们在实验室里做研究,现在我们做的是产业,科研跟产业最大特点是科研有很多的探索性,允许你可以失败;而你发展产业的时候,每一个失败都可能带来致命的伤害。无论是国际外包客户,还是中国的客户,事实上你十分困难获得这些客户,但是你特别容易伤害他,特别容易让他对你产生不信赖感。而这个方面,过去我们更多地强调技术能力,强调有多少博士硕士。但是当一个发包商跟你谈判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用70%的时间来讨论如何才能回避他的风险,而他所有的风险是来自于你技术的因素。

有一个调查报告来显示,发包商关注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价格,这是成本增长的因素;第二是服务提供商财务的可靠性,这一点是往往被我们忽略。我们认为我为你提供服务,你为什么要了解我的财务情况?因为发包商认为,一个财务不可靠的公司提供的服务业也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服务的提供者,没有好的财务管理,没有一个很好的商业信誉,他在服务外包包括在中国市场上的服务能力将大打折扣。

第三是你在行业里面的经验。我们更多谈到我们有多少技术,但是当你要解决问题的时候,你对你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了解,往往在这个方面你的障碍把你的技术还要大得多,比如说你对银行的业务有多了解,你对保险业务有多了解,你为对于客户的ERP有多少了解,因为你达到你对客户的满意不是来自于技术的不行,是来自于你听不懂你的客户要你做什么,这个不能通过短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你的品牌和信誉,你在知识产权和安全的保护,我特别要强调一下关于知识产权。事实上当客户把他的软件或者服务交给你的时候,他就把他的生命一部分托付给你。供应商的安全就是发包商自己的安全,因为一个供应商可以让一个非常知名的企业品牌名声扫地,也可以给他带来巨大的损失。而我们如果得不到客户的认可,我们就没有办法获得更多人的

认可。

中国的知识产权在全世界没有一个好的名声,我经常参加各种会议,大家问我的问题基本是中国如何保护知识产权。所以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就是尊敬客户的安全,就是保护自己的信誉,就是对你自己的保护。当你面对客户的时候,每一个客户对安全都有不同的考虑,这些安全的考虑可能完全超出你现有的控制能力。所以要从我们的员工管理,从我们的安全机制,从我们的法律机制加大投入,为客户提供一个安全的方案,而事实上我们很难做一个绝对安全的方案。

文化的兼容更是一个挑战的问题。在外包的过程中,如何与你的客户达成一种默契,实现高质量的沟通,来共同完成一个工作,在这些方面,我们的工程师由于他们从事工程的背景,使得他们在沟通的能力相当薄弱,这也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成本开销和客户对我们的不信赖。一个良好的沟通会使你的合作伙伴与你同舟共济,一个不好的沟通使得你所有的能力在客户面前都变成不信赖的因素。

事实上发包商对发包区域的选择是所有的要素中考虑最少的,我们能想象美国的企业能把项目发到印度,发到中国,也就不在乎是发到北京还是发到成都,所以成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应该不是问题。

所以,非技术因素对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应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是继中国30年制造业的进步之后,我们服务业也需要经历一个成长、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进步是通过企业严格的规定,标准的生产线,严格的流程控制,一个相对短时间的训练,而今天服务业的发展所遇到的挑战,文化的融合,法律的规范,国际化的过程,和每一个工作人员对客户的尊敬,在这些方面我们所需要的时间要远远比我们制造业的转变更加慢长,而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些挑战,我们才可以圆满的解决我们的问题。

四、青城山是软件人的天堂

最后我简单介绍一下东软在成都的发展。东软在青城山下面有一个东软软件园,建立了16万平方米的软件开发中心,我们3-5年的发展目标是要达到5000人的规模。目前第一步进展的非常的顺利,今年我们从事手机软件外包、通信软件外包,还有对日外包的团队转移到成都来,同时东软的英文服务平台建立在东软成都园区,东软全国的员工学习英语,是四川人为大家提供英文的讲解。我相信东软在成都会扩大到一个更大的规模,我认为成都是更适合建立一个好的发展环境,而东软选择的青城山是软件人的天堂,我认为我们的事业一定会在成都发展起来。

篇7:工业时代

http://www.jy365.net “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与总体思路

顾强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

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来参加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就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一下“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与总体思路。

一、对中国工业的总体判断

我们总体来判断,中国的工业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工业化进程还在不断的深化。

在过去的三十年当中我们工业的增长增速在10-11%之间,平均增长10%以上。在过去的三年当中,增长速度大概是GDP的1.3倍左右。

现在中国也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我们1990年的时候,我们制造业在全世界排名第九位,2002年我们排名第四位,2009年-2010年我们不敢说是世界第一位,因为从数字上来看美国制造业是1.7万亿,中国制造业跟美国制造业在规模上比较接近。日本的制造业增加值大概是1万美元,德国是7千美元,中国成为世界上一个最重要的制造业大国。

但是我们从全球价值链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制造业在高端环节,如总体设计、核心技术、专业服务、市场营销、高端品牌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大量企业是生产、加工、装配企业。我们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出口的1.4-1.5万亿美元的商品,我们在美国市场出口了接近3000亿美元,但是中国的企业非常多,我们在发达国家终端市场会发现,发达国家的终端市场非常集中。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看到中国制造业规模很大,但是没有看到终端品牌。我们在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从产业链看,在这个产业里面关键决策是什么呢?比如说做鞋的,大家都知道像耐克,130亿美元销售,没有生产工厂,在全球卖,他也是一个典型的品牌拥有者。我们看到像沃尔玛、家乐福等等这些终端服务者。还有一类是核心的技术引领者,在我们电子信息行业这是非常突出的现象。这些人在产业的规则制定,在产业价值分配当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关键的角色当中中国的企业非常少。

所以我们把中国的制造企业放在价值链上来看,我们看到两个方面的控制,一方面是技术控制,比如说电子信息产业,我们的核心技术软件,高端的元器件被跨国公司控制。第二方面,对中国很多传统制造业企业而言,在发达国家终端市场高度垄断,中国企业缺乏谈判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能力。中国企业在价值链当中是处于中端和低端的地位。我们是一个制造大国,但是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推进工业建设,这是中国工业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的规模也许是世界第一,也许是世界第二。我们是加工制造企业,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是贸易的公司。但是从产业来看是不是产业研发中心,是不是专业的服务业企业呢,是不是成为产业的孵化中心,我们众多的企业当中,我们的跨国公司世界级得知名品牌还非常少,尽管我们现在在财富500大企业榜单当中,中国企业不少,有39家,但是真正代表中国制造业的企业不多。

从十二五来看或者更长时间来看,转型升级、结构优化、增加核心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中国工业肩负的历史任务。从发展的环境来看,我们觉得总体上还是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但是我们也看到这种发展两难,历史性的机遇跟挑战并存,国内的因素跟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积极的变化和消极不利影响此消彼长,短期问题长期问题相互交织,我们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局面,总体上对我们也不利,但是我们面临着这样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

二、中国工业发展面临的基本问题

我们简单举几个例子,在工业发展当中面临的几个基本的问题我们没有办法回避。比如说人民币汇率升值,不管今年升多少,明年升多少,总体上处于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期,人民币汇率会升值,升值的幅度目前也没有办法预测,但是总体上是升值的。从汇率改革以来,我们的升幅超过30%。

第二个是人口红利和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现在在电子信息产业当中,最热闹的一个事件就是富士康事件,全国各地都说富士康来过了,到这考察过了,正在签合同,去了七八个地方,每个地方都这么说,后面都承诺了一个条件,你要招多少人,让政府帮助招工,说明招工难,劳动力结构性问题已经出现,即使在河南省招十五万人也是绝非容易的事,这也预示着劳动力不是太便宜,这必然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我们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日趋强化。

我们技术能力,我们自己的能力能不能提升,过去讨论过像所谓的拉美陷阱,产业结构升级陷阱,一些发展中国家产业制造业发展起来了,但是能不能再顺利升级,从价值链的中低端跑到价值链和创新链的高端,能不能升级,这也是考验我们未来工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体制机制和制度安排的问题。这也是对工业的发展长期而言非常重要的方面,在过去的三十年当中,从中国工业的发展动力来看出现了几个明显的特征。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第一,城市化的动力,跟城市化相关的产业发展迅速。

第二个动力是消费结构升级,比如说96年我们国家把汽车产业作为我们自主产业,经过十五年的发展,今年汽车产业突破5700万辆,北京汽车存量出破470多万辆,它的汽车普及率超过90年代日本东京、韩国这些国家的水平。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就是外需的推动,像电子信息产业,四分之三以上的产品,四分之三关键部件,零部件来自国外还是三高,高对外贸易依存度,技术的依存度,市场的依存度,过去十年当中增长最快的是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重化工行业,年均增长30%,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三个因素,城市化因素,消费升级因素和外需因素。

我们也看到这样重化工的趋势,大家也在讨论,我们重化工趋势还会不会延续,还会延续多长时间,这也是大家考虑的重要的思考的问题,我们未来发展当中,重化工业现在的比重是71.4%,这个比重还会提高吗,我们规模还会扩大吗,我们到十二五、十三五我们钢铁需要几亿吨吗,今年产量是6亿吨,未来是几亿吨呢,这些问题是十二五、十三五做规划,做研究都必须要研究的问题,目前还回答不出来。这个各个国家都经历这样一个阶段,比如说对钢铁,对铝,对镍,对铜消费高增长阶段,随着国民收入增加又出现了饱和点,平台期,最后逐渐下降的趋势。我们举个例子,日本的钢铁在1973年,峰值是人均800公斤,之后开始下降;韩国在2004年是人均982公斤,之后开始下降,美国的峰值在1973年,德国为1977年,中国的人均钢铁消费量大约为400公斤,何时下降尚未知,但是预期增量会减缓。

三、“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发展的动力

我们从十二五或者更长时间来看,工业发展的动力出现了转换。我们认为第一个就是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这已经到了这个阶段了。

第二,内需主导,消费转型。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对外依存度60%以上,坚持内需主导,消费驱动,我认为也是我们发展政策的趋向,也是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

第三,环境友好,绿色驱动。我们回顾一下主要的发达国家都是在人均GDP5000-8000美元的时候开始加大力度推进节能减排环保的阶段。现在我们人均GDP超过四千美元,按照购买力评价应该是七到八千美元以后同时会带来很多新的产业。如果我们不考核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我们脱硫行业可能就没有,正是由于环保法规政策的确立,驱动了这些新兴的绿色行业。

第四,分工细化,服务驱动。刚才陈司长已经讲了,我们信息产业,信息经济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融合。现在很多国际的厂商实际上发展的方向都是以服务为主的,融合驱动的产业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形态。

第五,区域协调发展。80年代中国提出来了,可能做一点,今天产业转移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态势,而且未来的十年也是推动工业发展的动力。

四、我国产业升级的方向和路径

从转型升级,从产业升级的基本方向来看,从一个地方一个产业来看基本上是高加工度化,如稀土,过去仅作为初级资源,发展方向是变成稀土新材料以及利用稀土新材料做设备、装备。

第二,高技术化。掌握核心技术。

第三个是高端化,在价值链上处于高端,通过品牌、营销、专业服务,实现价值提升。第四个是就是生态化。

从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所谓的链条升级来加快产业的孵化转型,来促进产业的升级和优化。转变升级的实质,我个人认为这一块产业升值实际上有不同的产品,比如说我们国家产业,还有地区层面,企业层面,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企业在企业层面,材料升级并不是政府要讲,我们报告里面不讲,这取决于企业知识的积累,研发能力的积累和发展能力的集成,这是产业升级最关键的,因为它并不取决于文件目标上写的多么宏伟,这关键取决于企业能力的提升。

从产业升级的重点来看我们认为有五个方面,一个是发展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我们谈新兴产业,中国新兴产业当中无论哪一个新兴产业,比如说做LED,做平板等,没有装备,太阳能薄膜电池也没有装备,没有达到自给,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是非常重要的。

二个是调整优化。三个是改造提升消费类。对电子信息产业来讲,我们最核心的任务是增强核心竞争力,但是同时要加快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来要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我们认为这个现代产业体系是以现代的科技、知识、高端人才为基础,是以战略型新兴产业为指导,先进的生产型服务业作为支撑的产业形态,是以自主创新,自主品牌,世界级企业作为基本支撑,具有创新驱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的产业体系。

五、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工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来看,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11月9日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七个重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

我们发展战略性产业具有很多优势,比如说我们有大国优势,我们有市场优势,有产业基础的优势,我们的加工制造体系,也就是世界上最全的,我们有人力资源优势,有制度优势,当然我们也有后发优势,新兴产业全世界都在加大投入进行研发,都没有到产业化、规模化,大规模的商用的阶段,所以给我们发挥后发优势带来了机遇。

当然我们也面临很多风险,比如说技术上风险,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确定一个技术路径,如果技术路径选错了,就要输掉这个产业。所以怎么样确定技术路径,或者说鼓励通过市场竞争来确定技术路径。再比如市场风险,产业风险等。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当中应该注意三个现象,一个是急于求成,从北京到各个省到各个市各个县各个企业大搞新兴产业,好象明年要把这个搞起来,但事实上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有自身的规律和生命周期。一个产业的发展八到十年基本上是这样一个规律,我们2000年CDMA成为国际标准,但是这个产业没有占领这个市场,所以新兴产业不能急于求成,发达国家也是搞新兴产业,战略产业,为什么发达国家最近力度这么大,因为新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的牵引,并不是一天可以完成的。

第二,过于泛化。把什么东西都装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里面,具体范围来没有界定,很多省里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工业增加值里面的比例已经出来了。

第三,过度干预。现在地方热情非常大,从县政府开始,从乡政府开始发展的热情非常高涨,在这么高涨的热情当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过度的干预。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技术需要时间,并不是电子汽车有了就在全国都有了,这需要很多事情要做,比如说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要注意产业发展自身的规律,尊重这样的规律。

所以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要研究,比如说现代光伏产业,刚才讲的是很长产业链,在这样产业链当中肯定是存在的,这个产业肯定是发展的,但是对每一个企业发展而言实际上是一个产业链价值,创造价值、掌控价值是最根本的。

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突破六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自主创新,我们要消化吸收,当然要集成,但是还是要自主创新。

第二,市场培育。新兴产业的特点就是市场潜力大,其中风险也大,政府有两个方面工作可以做,一方面组织示范,二方面通过政策设计来推动。

第三,产业协同。现在很多新的产业,关键很多产业链环节没有完全打通,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是怎么样促进产业协同非常重要。

第四,体制机制,大家看电视知道中国要开放低空,美国现在运行飞机27万架,中国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远远差的多,如果没有体制改革,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没有相应的统筹规划就不会太强。现在正在改革,正在试点,试点阶段市场已经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对我们很多产业发展来看体制机制问题存在,这需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第五,金融支持。全世界的叫硅谷的100多个,成硅谷的就一个,很重要一个方面就是能不能建立相适应的资本市场跟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资本市场,你没有这个市场,光有这个热情,我政府有两个亿拿出来干,这个产业可能还成不了。

第六,合理布局。在开放条件下自主发展,建立更多的国家标准,形成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这是我认为中国在未来二十年发展的。

篇8:工业时代

关键词:后工业时代,工业空间,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

0 引言

从18世纪以来, 世界工业化经历了蒸汽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近代科学的诞生和工业革命, 引发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

经过三次工业革命, 从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英国开始, 西方发达国家陆续完成了工业化,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随着机器制造业的出现和机械化生产的普及, 工业化的发展也从轻工业逐步迈向重工业, 给城市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工业生产设施和其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成了随处可见的城市景观。

毫无疑问, 全球工业化的成果是巨大的, 但是, 近年来, 社会正在发生新的变革:经济结构从商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职业上技术阶层的崛起、理论知识日益成为创新的源泉。这些巨大的变化表明, “工业化社会”正逐渐过渡到“服务性经济”, 后工业化时代悄然开始, “工业遗产”也随之出现。

什么是工业遗产?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理解, 工业遗产是一个基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仓储贸易的历史遗存集合体。其范畴包括了相关的遗留物, 如:交通工具、建筑物、工程设施等;相关社会活动场所, 如:遗存的作业区域、服务区域、货物堆场、修理场等;相关的历史事件, 如:普通工人的典型生活状态和工作、生产、贸易事件与历史片断等。

1 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化进程概述

后工业社会, 区别于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社会和以农业为主导的前工业社会, 是以服务业为经济主导的社会, 其影响是综合性的, 全球性的。这个阶段的城市用地需求、功能结构、区域城镇体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工业化时代城市用地的功能结构组织一定意义上是以工业用地为主角, 用地集中、规模化生产, 而后工业化时代, 工业用地的比重大大减少, 信息化也正改变着时空距离, 小规模、分散化、兼容性成了新的用地需求的特征。绿地、广场、道路、城市环境的质量、充满生机的城市生活空间成了人们新的追求目标。

面对这些变化, 工业遗产的更新和保护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 标志性的历程是2003年《下塔吉尔宪章》的通过。《宪章》给工业遗产做出定义, 并在遗产的评估、记录、研究和保护策略等方面提出了指导原则及规范。

我国也于2006年4月18日, 通过了《无锡建议》, 《建议》讨论了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基本方法, 并认为中国的工业遗产包括:西方殖民工业、洋务派和民族资本企业, 以及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主义工业等。

2 国内外工业空间的保护、开发实例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 城市的发展是循序渐进、有机更新的过程。从城市的长远利益出发, 保护工业遗产、合理利用及社会经济价值, 才能为工业遗产注入新活力、赋予新内涵, 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工业遗产的共同发展。

2.1 广州市工业遗产的更新与保护现状

广州是我国率先开始工业遗产更新实践的城市之一。2010年, 广州制定了“退二进三”政策, 既鼓励和支持第二产业 (工业) 从市区退出, 来发展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从而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护改造“退二”所腾出来的工业空间, 成为广州市更新保护工业遗产的主要手段。

2.1.1 创意产业的发展

面对既有的工业空间, 广州选择了利用现有资源大力发展文化及创意产业。在首批“退二进三”的49户业主中, 有21户利用原址土地进行改造, 积极发展创意产业园。至2010年, 广州越秀、荔湾、天河、海珠、白云这五个老城区, 新增创意园20多处, 几乎所有都由旧工业建筑改建而来。一时间创意产业迎来了“大跃进”式的发展, 一方面响应了政府的号召, 同时也提升了旧厂房区土地价值, 创造出大量的社会经济效益。

目前, 在广州主城区代表性创意产业园中开发较为成功的有:广州TIT创意园、羊城创意产业园、红专厂创意艺术区、太古仓文化旅游艺术创意区。它们的建造于20世纪前中期, 前身分别是广州纺织机械厂、广州化纤厂、南华西第五工业区、太古仓码头仓库, 基本都由政府主导开发, 厂家自行开发或是投资商开发, 开发定位为设计、文化类创意产业、电影、服装、时尚消费。

2.1.2 过度单一的开发模式

与北京、上海和国外其他城市相比, 广州利用工业遗产改建创业产业园中并没有由艺术家自发形成的创业社区, 大都是在政策和商业运作的背景下, 先筑巢再引凤, 先包装后赚钱的模式免暴露出一些问题。

缺乏整体规划, 重复建设严重———改造的定位都是文化、创意、商业活动。如此大批定位相仿的企业, 并没有发挥自身优势, 更谈不上实现错位, 优势互补。

园区出租率低, 效益不佳———多数园区无人问津, 出租率低, 利用效益低下。太古仓文化旅游艺术创意区出租率不到40%;信义国际会馆也只能靠一些广告公司和婚纱摄影公司撑场;1850创意园更是只有寥寥几家企业入驻。

沦为赚钱地产项目———商业运作背景下, 一些创意园变成了廉价写字楼和卖场。例如海珠创意产业园有卖避雷器的企业进驻, 羊城创意园引进了家具公司, 金脉创意产业园已变成医院。

缺乏创意———创意园本应该是创意产品的展示厅和传统制造业的延伸, 但广州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意园不多。资本天性逐利, 而不是艺术家自发形成, 使众多园区成为商品。

2.1.3 改造的多种可能性

拓宽思维, 运用更多模式去保护利用工业遗产。一些地方的成功不能就代表创意产业园就是工业遗产改造的理想路径。应该从粗放、社会分隔以及从艺术区变相成为高端地产的弊端中反思, 工业遗产不应当只成为高端的文化地产项目, 与普通大众完全失去了联系。借鉴国外相关成功案例, 从原有场所、社区、以及当地居民的角度出发, 或许能摸索出一条更加合适的改造之路。

2.2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复兴”

西方发达很早就开始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 各国在制定保护规划的基础上, 合理保护、开发、再利用使得重要的工业遗产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存和再现。在保护规划实施后, 原有工业区产业成功转型, 周边环境也得到整治和改善, 地区经济得以复苏, 人们也重新认识了工业遗产的价值。

2.2.1 研究对象概述

鲁尔区位于德国中西部的Nordrhein-Westfalen, 面积达4432平方公里。从19世纪初至今, 鲁尔区的工业发展有近200年的历史。大规模的开采煤矿和炼钢工业, 使鲁尔区的工业规模成为世界之最。这里的一些欧洲的老城镇如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等, 成为了后来德国著名工业城市。

在经历了约100多年的繁荣发展后, 鲁尔区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巨大滑落, 整体经济水平也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开始出现衰退。80年代末期, 鲁尔区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 大大超过全国平均失业率。曾经在20世纪50年代是德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首位的鲁尔区的埃姆舍地区, 已经沦为德国西部问题最多、失业率最高的地区。

2.2.2 改造策略与方法

鲁尔区的工业遗产见证了几代人的兴衰, 彰显着德国的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 德国人没有采取推倒重来的改造策略, 而是创造性的将大片的工业基地保存了下来。历经十余年的改造振兴, 这个破败的大型工业区神奇地转变成了全新概念的现代生活空间。由于鲁尔区厂区数量较多, 分散较广, 各区各厂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局部规划设计,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原有风貌的恢复, 空间功能的转换与再开发, 自主式的更新与保护。

风貌的修复与保护, 在文化的再生性, 遗产后续开发利用以及对城市生活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包括:整体框架、工业设施, 工业场所的保护三个方面。往日生产过程中的空间和要素、工业生产所留下的痕迹都经过精心梳理并保存下来, 并融入新的景观元素。

资源整合与共享———1998年, 一条覆盖全区, 贯穿区内所有工业旅游景点的区域性游览路线———“工业遗产之路”出炉。游览线路将15座工业城市, 25个重要工业景点, 14个鸟瞰观景制高点和13处典型工人村联系起来。围绕鲁尔区, 设置了400km长的环形线路以及总长为700km的自行车路网, 并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 配套有完善的步行系统和自行车道路系统。

改善生态环境, 重工业污染地重现绿色———其主要策略是, 对原来废弃污染的工业地进行表面生态治理, 处理被污染的土壤、垃圾、砾石和植物等之后, 进行景观园林设计。[5]对于破败的设施和其中的大量树木和杂草放任其发展, 丰富的物种资源也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生衍之地。在新建筑和景观设计上注重绿色节能, 太阳能成为了主要能源。

新的文化功能和公共空间———工业遗产的更新利用模式多种多样, 其中常见的做法是博物馆模式, 工业建筑和设施的内部空间直接作为展厅, 成为展示工业社会的绝佳场所, 同时, 还能利用建筑设备的结构、设施来陈列展品, 分隔展览空间。另外, 充分利用工业建筑中的大空间优势, 一些厂房被改造成了会议厅、剧场、影院等多功能综合活动中心。此外, 还有体育休闲、餐饮、办公、旅馆等诸多改造模式。

新产业的调整———与各种开发模式相配合的是利用区内空置厂房的整修建设一系列的设计工坊。以低廉的租金和运行模式吸引与设计相关的小型企业进驻, 在创作、生产与展售的过程中, 形成浓厚的设计文化和创造交流氛围。

要实现在时间和空间上跨度如此庞大的振兴计划, 要归功于其有效管理运作模式。从整个区域的规划到其中每个项目的实施都以有计划地、循序渐进的更新为宗旨, 体现了自主式的改造策略。鲁尔区的改造计划并不单纯是政府自上而下的改革, 很多情况下, 政府与民间力量相结合, 建筑、规划师与居民共同参与, 公共与私人部门的长期配合, 才能协调好各方利益。这种自下而上的改造模式有助于保持“渐进主义”的原则, 不断调整局部目标而保持整体的和谐。

3 工业空间的保护改善措施

后工业文明作为工业文明的替代形态, 是人类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发展的结果, 因此人类转向一种更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通过对国内外案例的分析, 可以从政策、观念、资金、民众参与等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对策提出以下保护改善措施:

3.1 以城市为操作平台, 重视整体关系, 理性定位项目的价值和意义

改造应该从城市发展的整体角度出发, 挖掘其中的历史、人文及文化价值, 进而融入到城市发展的现代概念中去, 着重强调其工业空间在产业景观、土地及其附属物等方面具有的时间特征和属性的历史价值。并且在改造保护地块及周边城区进行综合评价, 对评价结果中具有产业文化价值的空间进行保护性开发, 遵循现有的发展原则, 同时还要增加公众活动空间和城市公共设施。

3.2 增强全民的整体参与度

对市民来说, 当地环境的历史价值常常被忽略。而以旧工业得厂房为依托, 让市民重新感觉到人文历史价值的氛围, 或享受城市历史的进程是改造中更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后工业文明时代, 建筑应该是激发市民热爱城市生活的载体。对于旧工业空间改造, 更加鼓励众多经营者向公众展示自己的魅力, 从而推动多元的公共空间和城市建筑。除此之外, 还需要考虑广大的市民群体, 在工业空间的保护中提升其全民参与的意识, 从而增加改善措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3 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重建”、“再生”与“循环利用”为主题, 激发城市空间, 使历史遗存重新生机。

在工业空间保护再利用的过程中, 方式有很多种, 政府与开发商应该在此过程中要找出其中的平衡点, 从而开发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对社会效益最终产生良性的回馈。

参考文献

[1]陈昌海, 杨卿宇.堰桥“一包三改”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探究[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 2014-03-15.

[2]陆小华.广州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10-11-03.

[3]李蕾蕾.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J].世界地理研究, 2002-09-15.

[4]何方成.城市的远见:鲁尔工业区的蜕变[EB/OL].

[5]沈志意.城市公共空间的情境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 2011-05-01.

上一篇:儒林外史第四回读后感下一篇:初中数学“利息”教学案例反思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