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主父欲伐中山原文及译文

2024-05-11

中山主父欲伐中山原文及译文(精选5篇)

篇1:中山主父欲伐中山原文及译文

《主父欲伐中山》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主父欲伐中山,使李疵观之。李疵曰:“可伐也。君弗攻,恐后天下。”主父曰:“何以?”对曰:“中山之君,所倾盖与车而朝穷闾隘巷之士者,七十家。”主父出:“是贤君也,安可伐?”李疵曰:“不然。举士,则民务名不存本;朝贤,则耕者惰而战士懦。若此不亡者,未之有也。”

【译文】

赵武灵王要攻打中出,派李疵去察看情况。李疵说:“可以进攻了。您如果再不攻打中山,恐怕就要落在天下诸侯的后面了。”

赵武灵王说:“那是什么缘故呢?”

李疵回答说:“中山国的国君,把车盖放在车里去拜访住在穷街窄巷的.读书人,拜访了七十家之多。”

赵武灵王说,“这是位贤君,怎么可以攻打呢?”

李疵说:“不是这样。举用读书人,那么百姓就会追求虚名,不会把心思放在农业这个根本上;拜访贤者,那么耕种的人就会懒惰,战士怯懦贪生。像这样国家还不灭亡,从来没有过。”

篇2:中山主父欲伐中山原文及译文

中山与燕、赵为王,齐闭关不通中山之使,其言曰:“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欲割平邑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

蓝诸君患之。张登谓蓝诸君曰:“公何患于齐?”蓝诸君曰:“齐强,万乘之国,耻与中山侔名,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燕、赵好位而贪地,吾恐其不吾据也。大者危国,次者废王,奈何吾弗患也?”张登曰:“请令燕、赵固辅中山而成其王,事遂定。公欲之乎?”蓝诸君曰:“此所欲也。”曰:“请以公为齐王而登试说公。可,乃行之。”蓝诸君曰:“愿闻其说。”

登曰:“王之所以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者,其实欲废中山之王也。王曰:‘然’。然则王之为费且危。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王必曰:‘子之道奈何?’”蓝诸君曰:“然则子之道奈何?”张登曰:“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王苟举趾以见寡人,请亦佐君。’中山恐燕赵之不己据也,今齐之辞云‘即佐王’,中山必遁燕、赵,与王相见。燕、赵闻之,怒绝之,王亦绝之,是中山孤,孤何得无废。以此说齐王,齐王听乎?”蓝诸君曰:“是则必听矣,此所以废之,何在其所存之矣。”张登曰:“此王所以存者也。齐以是辞来,因言告燕、赵而无往,以积厚于燕、赵。燕、赵必曰:‘齐之欲割平邑以赂我者,非欲废中山之王也,徒欲以离我于中山而己亲之也。’虽百平邑,燕、赵必不受也。”蓝诸君曰:“善。”

遣张登往,果以是辞来。中山因告燕、赵而不往,燕、赵果俱辅中山而使其王。事遂定。

文言文翻译:

中山与燕、赵两国准备称王,齐国封锁关隘,不准中山使者通行,他们声称:“我们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山只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怎么能和我们的名位等同呢?”

齐国想割让平邑来贿赂燕、赵两国,让它们出兵进攻中山。蓝诸君对此很忧虑。张登对蓝诸君说:“您对齐国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蓝诸君说:“齐国很强大,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与中山名位相等齐国觉得可耻,不惜割让土地贿赂燕、赵两国,让它们出兵进攻中山。燕、赵两国都好背弃盟约,贪求土地,我担心它们不会支持我们。往大说会危及国家,往小说也得废掉王号,怎么能让我不担心呢?”

张登说:“请让我使燕、赵两国帮助中山君称王,这样此事就会平定下去,您想这么傲吗?”

蓝诸君说:“这正是我所希望的。”

张登说:“观在请您假做齐王,我来说服您,如果可以,就这样做。”

蓝诸君说:“愿意听一听您是怎样说的。”

张登说:“大王所以不惜割让土地贿赂燕国、赵国,出兵攻打中山,其实是想废掉中山君的王号。大王一定会说:‘是这样。’那么这样做大王不仅会破费钱财而且会遇到危险。割地贿赂燕、赵两国,这是增强敌人的力量;出兵进攻中山,这是首先挑起战祸。大王做这两件事,在中山寻求的东西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大王如果采用我的方法,土地不用割让,军队不用出动,中山君的王号就可以废掉。齐王一定会问:‘您的方法怎么样啊?”蓝诸君说:“那么您的方法究竟怎么样呢?”

张登说:“请大王派重要的使者,让他对中山君说:‘寡人所以封锁关隘不让使者通行,是因为中山想同燕、赵两国独自称王,寡人没有从你们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因此封锁关隘。大王假如能抬脚来见寡人,请让寡人也来帮助您。’中山君害怕燕、赵不支持自己,现在大王传话说‘马上帮助中山君称王’,中山君一定会暗中回避燕,赵两国,与大王相见,燕、赵两国听说后,一定会气愤地与中山断交,大王也趁此与中出断交,这样中山就孤立了,孤立无援,王号怎么能不废除呢?用这些话游说齐王,齐王能够听信吗?”

蓝诸君说:“这样去说齐王就一定能听信,这是废掉王号的办法,用什么方法可以保存王号呢?”

张登说:“这就是保存王号的办法。齐王用这番话来说中山君,就把这番话转告给燕、赵两国,使它们同齐国不再来往,加深中山同燕、赵两国的交情。燕、赵两国一定会说:‘齐国割让平邑贿赂我们,并不是想废除中山君的王号,只是想离间我们同中山的关系,自己好去亲近中山。’即使割让一百个平邑,燕、赵两国也一定不会接受。”

篇3:中山桥维修加固工程设计及施工

关键词:维修加固,设计,施工,植筋法

桥梁的不断老化带来大量的维修加固任务,通过对有尚可利用价值的旧桥维修加固,就能继续发挥旧桥的承载能力,这样不但减少投入节约资金,而且工期相对较短,会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现就中山桥的维修加固设计、施工作如下介绍。

1 中山桥概况

中山桥位于广东省淡水镇中山路,钢筋混凝土梁桥,结构形式为5跨简支T梁,跨径分别为11.5 m+3×12.5 m+11.5 m;旧桥的桥面铺装为水泥混凝土,桥面横向分3幅,布置形式为4.1 m(人行道)+5.0 m(自行车道)+1.0 m(花圃)+15.0 m(机动车道)+1.0 m(花圃)+5.0 m(自行车道)+4.1 m(人行道),双向四车道。

2 病害情况及检测评价

通过对中山桥的普查,发现该桥桥面铺装整体状况一般,桥跨衔接处行车道板损坏面积达30%以上;人行道局部有横向裂缝、沉降、错位;桥头与桥面衔接处有轻微损坏,平整度差,跳车;部分排水孔堵塞,桥面局部有积水现象;混凝土栏杆整体状况较差,存在缺失、混凝土脱落、钢筋锈蚀;桥面未设置伸缩缝;梁体混凝土表观质量较差,底板表面有多处露筋、细微裂缝等病害,桥梁两侧有管线攀附;各跨主梁在跨中、横隔梁位置均有较多裂缝,在85%以上的梁端部有斜裂缝,特别是边梁裂缝数量较多,大约80%的裂缝宽度小于0.2 mm,部分梁体有大面积破损修复痕迹;桥墩表面腐蚀风化、桥台砌石勾缝约70%以上脱落,锥坡砌体有破损、松散等现象。鉴于中山桥以上病害的存在,对其进行了静动载检测试验。检测结论表明:该桥在一级加载完成后,桥梁挠度测点实测值大于理论计算值,结构校验系数在1.11~1.13之间,远远超过《公路旧桥承载能力鉴定方法》所规定的正常范围内;经检查发现,边主梁控制截面原有裂缝有明显开裂的趋势,部分开裂裂缝已经发展到腹板顶部翼板以下的位置,部分裂缝宽度略超出规范允许范围。在荷载试验下,测点残余变形比较大,弹性恢复能力较差,但仍能满足《公路旧桥承载能力鉴定方法》规定a1≤20%的要求。从动载试验结果看,实测频率大于理论计算值,说明该桥整体基本满足理论计算的要求,但阻尼比较大说明结构内部存在损伤。对桥面系、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各部分的综合评价结果:全桥技术状况指数BCI值为71.16,桥梁技术等级为C级,中山桥目前的承载能力不能满足汽—15的使用要求。

3 维修加固方案的设计

1)设计标准。中山桥现在承受能力不能满足汽—15的荷载要求,希望通过对该桥维修加固处理后,使中山桥满足城市—B级荷载要求,并且改善桥梁的工作状态,限制裂缝的发展,提高桥梁的耐久性,确保运营安全;考虑到交通车辆的增多,把车道数由原来的双向四车道改为双向六车道。

2)设计内容和目的。a.通过灌缝、修补混凝土破损、钢筋锈蚀等病害处理,消除典型病害对桥梁使用功能的损害,改善桥梁的受力性能,延长中山桥的使用寿命;b.凿除原有栏杆,新做人行栏杆,并增加人行道侧缘石,消除安全隐患并改善中山桥的外观;c.在桥面设置伸缩缝,改善桥梁受力及桥面病害,对桥台后一定距离的路面破除重修并与桥面接顺,改善行车舒适性;d.对桥台迎水面进行表面挂网批荡,修补破损的护坡,改善桥台的健康状况;考虑对墩身进行挂网批高强砂浆处理;e.由于中山桥投入使用已经有相当年限,墩身基础会有一定程度的冲刷,考虑对墩身基础进行防冲刷处理;f.对主梁梁底加大截面进行抗弯、抗剪加固,改善中山桥的受力,使其满足城市—B级的荷载要求;g.原桥排水系统欠缺排水管,桥下水迹斑驳,影响美观,考虑增加排水管,改善排水系统;h.原桥设计车道数为双向四车道,现取消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间花坛,按照双向六车道进行加固设计。

4 维修加固施工植筋法的应用

4.1 植筋施工的工艺流程

清理原结构修整基材→标定孔位钻孔→用毛刷清孔后,再用干净的压缩空气清孔→配制胶粘剂,并用注射器注胶→用刷子将螺纹钢除锈,在钢筋上标记埋深,植入钢筋→留足够的时间固化,防止流胶→检验固化效果,合格后,绑扎钢筋网→立模、浇筑混凝土。

4.2 植筋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施工中首先正确探测到梁内预应力筋的位置,认真标定孔位,注意并做到不在预应力管道上钻孔,避免危及到桥梁安全。2)植筋钻孔时,可使用冲击电钻,而严禁使用风镐,以避免危及T梁安全;钻孔孔深与锚筋埋设深度相同,孔位应避让构造钢筋,孔道应顺直。3)清孔时用毛刷反复掏刷,再以高压干燥空气吹孔,以清除灰尘,也可用高压水枪冲洗孔洞,但应在孔壁完全干燥后方可进行施工。4)用于维修加固的锚固用胶粘剂的安全性能指标应符合国家标准GB 50367-2006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的A级胶要求。本次用的胶粘剂是环氧树脂材料(环氧树脂、固化剂、稀释剂),经试验室做试验并认可使用的配合比(质量比)为环氧树脂E-44/HF型固化剂为100∶14。稀释时加18%左右的丙酮,夏季高温时固化剂用量适当减少。在配制时应随配随使用,一次配量一般以3 kg~4 kg为宜,用时搅拌均匀,使用完毕要盖紧盛装环氧树脂、固化剂、稀释剂容器的盖子,不要使其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以防止混入异物或变质。由于环氧树脂材料易挥发、毒性大、会严重危害施工人员的健康,因此施工场所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施工操作人员应带上防护面罩和防护手套。5)用注射器将配好的胶粘剂从孔底逐渐向孔口注射,以保证孔洞内注胶饱满,注胶约为孔深的2/3处,将螺纹钢表面除锈清洁再用丙酮擦拭后,用力旋转插到孔底,直至钢筋标记与洞口齐平以保证埋置深度,将溢出的胶液刮净,再用软木塞堵住洞口,以防漏胶。6)在胶粘剂固化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振动等情况发生,一般植筋后12 h内不得扰动钢筋,以免影响固化效果。当固化完成后,钢筋的锚固力满足设计要求时,即可绑扎钢筋网、立模、浇筑混凝土。如发现流胶、孔洞内胶液不饱满,应重新植筋。

5 结语

在中山桥设计与施工中植筋法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今后类似桥梁的维修加固积累了经验;但是在施工中我们也发现,对原构造物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加固,虽然费用低,可是混凝土振捣困难,尤其在原混凝土表面病害多的情况下,劳动强度大。因此,今后应研究无需振捣就具有高强、高效、节能的高流态自密实混凝土在现浇混凝土及加固中的应用,更加积极地发明、推广应用于桥梁维修加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参考文献

篇4:“中山装”的由来及寓意

1911年10月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先生一心为公,个人生活艰苦朴素,从不讲究吃喝穿戴。他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时候,日常穿的就是一件长袍,外面只罩一件马褂而已。有人向他建议说:“你如今是临时大总统了,要经常接待宾客,应该做一两套像样的西装才是。”孙中山没有采纳。

1923年,孙中山到广州出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期间,他深感传统的对襟扣绊马褂和长袍式样太陈旧了,而西装又不太适合中国的国情,不能代表中华民族的特点。为此,孙中山萌发了应该有一套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新款服式的念头。他想到在日本居住期间曾看到的学生装(也有说是日本铁路制服或广东便服),不但简单朴实,而且方便、灵巧、大方。于是,他就请来当时正在大元帅府任职的著名服装设计师黄隆生,将这种学生装加以革新,改成单立领,前胸门襟有9粒钮扣,上下左右有4只明袋,袋褶向外露,后身有背带缝且中间外有一腰带的一种新式服装。

新衣做成后,孙中山十分满意,就穿着它出现在国人面前,见者无不称赞这种新颖服式简朴、庄重、美观、实用。不久,一些有志于革命的人士都纷纷仿效孙中山穿了起来。后来,人们便把这种经孙中山改进以后的服装称为“中山装”。这就是中山装的由来。

在流传的过程中,中山装又不断得到改进:后背除掉了腰带,领子改为翻折式小立领,前胸门襟上的9粒钮扣改为5粒钮扣,4只明袋改为吊贴口袋,不久又改成有软盖的平贴袋,袋盖上面有明扣眼。这是今天中山装的式样。

改进后的中山装,不仅从整体上显得严谨、朴实、端庄,给人以信心和力量,而且它还蕴含着设计者强烈的主观意愿和设计思想,并与民国历史的背景和使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形制上来看,改进后的中山装紧收颈部的衣领,是一种压力与危机的象征;前襟上的4只口袋,代表着礼、义、廉、耻的传统儒家理想,并认为这是“国之四维”;4只口袋的袋盖,均呈倒山形笔架式,称之为“笔架盖”,蕴含革命还要重视笔杆子;门襟上的5粒钮扣,则含有“五权分立”的深刻内涵(“五权”是指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

中山装因其造型大方朴实,结构严谨持重,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被指定为国民党政府官员的礼服。国民党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凡特、简、荐、委四级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要穿中山装,春、秋、冬三季着黑装,夏季穿白装。

中山装历经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服装之一。1945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山城重庆同国民党和谈期间,曾特意送给《八十一梦》的作者、著名小说家张恨水先生一套中山装。后来有人问这身中山装是不是买的,张恨水直言不讳地回答:“不是买的,是共产党毛先生送的。”十年“文革”期间,毛泽东喜欢穿的中山装曾一度成为国人的“流行时装”,工、农、学、商都以身着中山装为荣。

如今,随着外来服饰文化的渗入,我国男子服装款式已变得“百花齐放”起来,但在国家庆典礼仪、春节团拜会、中国大使递交国书时等正式场合,国家领导人中有的还着中山装。现在,在国际上,中山装仍是中国的正式的礼服之一。

篇5:中山主父欲伐中山原文及译文

一、简析“联俄”政策的形成及提出

孙中山领导中国进行了许多次的革命, 在其漫长的革命历程中, 遭受到了多方面的阻力, 阻碍了革命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由于孙中山先生对革命认识的失误, 误将大资本家、大军阀作为革命的主要力量。这些阶级力量由于其自身的社会地位及资产阶级和军阀势力本身所带有的革命惰性, 与此同时,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革命虎视眈眈, 百般压迫及阻拦, 他们不愿中国取得革命胜利, 因此, 大力支持中国军阀反动势力, 对中国人民进行掠夺和残害。而此时的苏俄在列宁领导和组织下, 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大胜利, 他们在为自己的革命取得胜利而欢喜之时, 真诚地向中国革命伸出了援助之手。在1919年7月25日, 苏俄正式对华宣布废除沙皇俄国对华签订的全部不平等条约, 并且废弃在华一切特权, 将原先沙皇政府在中国所掠夺的一切返还给中国[1], 苏俄的这一做法让备受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 也使孙中山深为感动。正是基于这一情况, 孙中山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出路, 开始考虑联合俄国的政策, 并越来越坚定。1920年秋, 在上海参加会议, 会见维经斯基 (共产国际代表) 时, 孙中山真诚地建议愿与俄国建立电台联络, 并期望苏俄能对中国革命提供军事援助, 明确表示愿将中国革命与苏俄革命相结合, 共同斗争。这次会议是孙中山首次提出具体建议, 实行联俄政策。之后, 孙中山一直将联俄作为革命的重要出发点, 并随时与苏俄取得联系。三年后, 孙中山同苏俄政府特使面商了中俄合作大计, 并向社会发表联合声明, 与此同时, 又授命廖仲恺前往日本讨论各项具体合作事宜, 这一事件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不断走向成熟, 并且被纳入了正常的工作日程。

由历史事实表明, 孙中山联俄政策的确定, 并非孙中山突发奇想, 从本质上说来, 它反映了孙中山对中国革命的新认识, 并关注世界革命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影响。孙中山深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并从他们那里受到激励和启发, 产生新的革命思想, 要求中国革命能与它们发生更为紧密的联系。尽管这种认识缺乏严密性, 在一定程度上不够科学, 但在客观上, 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二、探究“联共”政策的形成及提出[2]

“联俄”是三大政策的发端, 它引领着中国革命经历着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在作为统一整体的三大政策中, 其中心环节是联合中国共产党。孙中山在目睹依靠大军阀、大资产阶级为革命主力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惨遭失败之后, 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从本质上改变革命的主力。在借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以及联俄的政策, 孙中山看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孙中山认识到必须具体落实国民党的改组, 必须依靠联合共产党;必须密切同广大工农群众的联系, 大力推进工农群众运动。可以看出联共政策, 是孙中山在经历长期革命实践的基础上, 为推动中国革命获得全新的发展而果断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由于强烈不满国民党的现状, 孙中山计划对国民党进行改组, 这次改组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快速成立。与此同时, 受到苏俄等共产国际主义力量的积极帮助及促进, 中国共产党周全考虑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现状及具有的独特的基本国情, 向孙中山提出国共两党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共产党深切体会到要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统治, 必须要联合一切爱国主义力量, 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基于中国革命的民主主义性质, 及国民党自身具有的革命历史与现状, 为国共两党走上合作之路打下了基础。为了推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不断前进, 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根据现实社会状况自主发表许多文章, 总结俄国十月革命和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和失败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让中国人民进一步认清国民党的现状, 从而确定革命继续前进的正确方向。孙中山被中国共产党人诚恳的批评和切实的建议深深地打动了。而此时, 除了共产党对孙中山的革命给予支持和帮助之外, 国内其他的政治势力几乎都与他对抗。而中国共产党人却用真诚的举动, 向社会宣言与其合作, 并积极采取了行动。面对共产党的真诚以及特殊的社会背景, 孙中山下定决心实行联共政策, 同时果断地采取利用党内合作这种特定形式, 允许并接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借助这样一支新生队伍, 对国民党全体从内部采取全方位的改造。1922年8月, 共产党人李大钊加入国民党, 并被充分委任政治任务。一个月后, 孙中山在上海召开国民党改进党务会议, 同年6月, 孙中山任命中国共产党党员陈独秀在内的九人为中国国民党章程起草委员。1923年1月和2月, 国民党分别发表改进宣言并发布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与此同时, 孙中山又扩大了国民党本部及某些地方支部队伍, 重新指定一批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内的干部担任。同年10月, 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大会, 正式决定改组国民党。19日, 孙中山正式委派廖仲恺、李大钊等五人为国民党改组委员, 负责国民党本部改组事宜[3]。接着, 1924年1月孙中山又主持成立了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 专门负责国民党改组事宜。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参加和积极帮助下, 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三、“扶助农工”政策的形成与提出

联俄、联共是实践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革命趋势的不断发展, 以及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孙中山深刻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由于孙中山来自基层, 深切地了解广大民众的疾苦。因此, 他提出了扶助农工的政策, 这是孙中山革命思想不断成熟的体现。他所倡导的“民主、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就是基于改善广大民众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但由于缺乏亲自深入民众的生活, 他并不了解广大工农民众所蕴藏的革命潜力与历史首创精神。他片面地把广大民众排除在革命队伍之外, 认为他们缺乏历史觉悟和革命理念, 将民众看作完全听命于社会的毫无反抗力量的机器, 出于这种认识, 他缺乏对动员和坚决依靠最广大工农群众的意识, 这恰恰是他所领导的多次革命为什么总以失败告终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五四爱国运动及上海工人的罢工事件相继爆发后, 让孙中山清楚地认识到工人阶级在参加政治斗争中所具有的不可抗拒的重要作用, 深深地在孙中山革命思想中烙下印记。此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遍全世界, 孙中山再一次看到农工对革命斗争胜利所起的推动作用。在总结以往革命斗争屡遭失败的原因时, 他找到了致命弱点———没有发动和依靠广大民众。而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帮助下, 孙中山开始特别强调农民与工人阶级在革命斗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在论述工人阶级在反对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斗争中所具有的地位与作用时, 强调了工人团体的重要性, 并对斗争取得胜利信心十足。孙中山革命思想认识不断发展, 在实际行动中, 他采取了许多切实的步骤以推动扶助农工政策的具体落实。在国民党“一大”宣言中, 将国家权力的享有重新定义, 宣布国家的权力由农民、工人、商人及知识分子所共有, 充分体现了“民权”的思想。之后, 孙中山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和农民部, 专门负责领导工农运动。并且积极支持广州开设的工人运动讲习所、农民运动讲习所, 至此, “扶助农工”政策被正式实施。

综上所述,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革命实践产物。对三大政策的形成与提出进行探究, 可以让我们正确认识历史。以史为鉴, 推动社会不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天石.关于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形成及提出[J].近代史研究, 2000 (1) .

[2]张敏.孙中山与联饿、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形成[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12) .

上一篇:我生活在痛苦之中作文550字下一篇:法律进寺庙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