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中山陵

2024-04-20

参观中山陵(精选17篇)

篇1:参观中山陵

参观南京中山陵

2012年10月5日

星期五

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白马小学三四班

李若冰

“十一”长假期间,妈妈带我参观了南京的中山陵。妈妈告诉我,中山陵坐落于南京城东的钟山脚下,古时候叫“金陵山”,从汉代开始称为“钟山”。

走进中山陵园,沿着一条古树参天的林荫大道来到广场,首先看到的是高大的三门石牌坊,上面刻有孙中山先生亲笔书写的“博爱”两字。陵园的主路两边种植着高大的松树,妈妈说:“在陵园这些地方种植松柏树,象征着人的精神像松柏树一样万古长青。”

经过“博爱”坊,我们来到“陵门”。“陵门”顶是青色的琉璃瓦,“门额”上是孙中山先生亲手书写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陵门”后的“碑亭”内有一座高大的石碑,正面刻有“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的金字;背面没有刻一个字,妈妈告诉我:“孙中山先生一生非常伟大,当时立碑时,他的学生不知该怎么评价才最合适,于是他的夫人宋庆龄就建议立下一块无字碑,让后人去评论他的一生。”

“碑亭”后面就是长达840多米的阶梯墓道,从下向上放眼望去,一层层台阶笔直地通往“祭堂”,听说是由392层台阶和8个平台构建而成。但是从下往上看,只能看到台阶,看不到平台,导游说:“这层层台阶象征着革命的道路曲曲折折;八座平台象征着孙中山先生提倡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整个设计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那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听不太懂,但是仍一鼓作气地攀完392个台阶来到陵墓前,这时回头望去,居然真得看不到一个墓道石阶,只能看到八座平台,我不由对妈妈说:“这设计者也太聪明了吧!”

“祭堂”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分别刻着“民族”、“民权”、“民生”的横批,往里走便看到“祭堂”中间安放着孙中山的汉白玉坐像。“祭堂”两壁刻有关于孙中山先生的简介,黑壁金字,十分醒目。“祭堂”顶上是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汉白玉坐像后面就是“墓室”,由于近几年到这里参观的人太多,墓室门封闭起来,不再让游人参观。妈妈说:“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就安放在这墓室里。”

在来中山陵园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孙中山先生是谁。今天,看无数的游人来参观他的陵园,又听了妈妈的一些讲解,我虽然还不是太懂,但是我知道了孙中山先生是一个伟大的人,我会找一些书籍看看,多了解一些他的事迹。

篇2:参观中山陵

中山陵坐落于钟山脚下,钟山位于南京城东,古称金陵山,汉代始称钟山,自古被称为“江南四大名山之一”因山脊有紫色页岩,每当旭日东升,或残阳斜照,紫气升腾,变幻莫测,故又称为紫金山。中山陵始建于一九二三年,当我们沿着一条古树参天的林荫大道来到广场时,首先看到的是高大的三门石牌坊,上面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两字,这两个字点出了孙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导游说,牌坊这类建筑在功能上主要是用来歌功颂德的。石坊前广场上孙中山先生的立像英姿勃勃,摆动的手势好像正在发表关系国家命运的演说。蹬至台阶再到陵门,经过三百多余级台阶,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山陵的最高处。陵门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是孙中山先生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祭堂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分别刻着“民族”、“民权”、“民生”的横批,往里走便看到大祭堂的两壁刻有关于孙中山先生的简介,黑壁金字,十分醒目。从侧门跨入墓室,只见中央砌有圆形的墓穴,雕有中山先生的卧像,据说当年孙先生在北京逝世后,由专车将灵柩运往到南京,于一九二九年六月一日在紫金山陵园举行大典。直至今日来瞻仰先生的人群还是络绎不绝。抬头望去,上面是绘有国民党党徽的陵顶,在灯光的照射下此地更加的庄严肃穆。

站在陵前高台上,就能看出整座中山陵在青山绿树的环抱之中。居高临下,把整个南京城尽收眼底,有这么开阔的视野,让人的心胸也宽阔了许多。我想,孙中山先生生前所创下的功绩是无与伦比的,所以后人才会建造规模如此宏大的陵墓来纪念他。不由想起刚才在陵门处看到的无字碑,那是孙中山先生不想把自己的伟绩刻在石碑上,后人自由评说。就更加深了对先生的敬佩。心中翻涌着中国近代史上那段风云变换的岁月,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理想之钟”应长鸣———游南京中山陵有感

在通往中山陵园附近的路途中,公路两旁矗立着整整齐齐的参天古树,名曰“法国梧桐”。凉风徐徐吹来,哗哗作响的梧桐树叶似乎在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着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游客。这时王导给我们解说到,这些树是当年宋庆龄女士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特意从法租界买的树苗栽种下来的。民国时期的小树,如今长得如此粗壮而又枝繁叶茂,给人一种“大树脚下好乘凉”的感觉。其实它有着自己深刻的寓意:一方面古树的健在见证着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女士深沉持久的爱情故事,启示后代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珍惜爱情;另一方面也告诫我们年青一代不要忘掉历史,不要忘掉曾为中华民国之崛起而呕心沥血的革命先辈们。

揭开了法国梧桐的神秘面纱,带着更多的思考和敬仰之情,我们走进了中山陵园。一座被严密茂盛的树丛层层覆盖的山城呈现在我的眼前,没有喧闹,没有繁华,一切树木与建筑都是那么的静谧与和谐。园内游客众多,老老少少,白皮肤

黑皮肤的,三人一群,两人一伙的也有。然而,我却没有看到在陵园中嬉笑打闹的面孔,可见世人对孙中山先生的尊重和爱戴之情是多么地深切。

陵园的主路是一直向上延伸的,途中我们经过“博爱”坊,“天下为公”雕像大厅,每到一处,导游详细周到的解说更是增强了我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孙中山先生生平的事迹一点点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一代伟人的不凡与崇高是如何做到的?联想到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身处一个和平安祥的年代,在追求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激情和斗志被现实生活日益消磨殆尽,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当我们走到离墓室长达840多米的阶梯墓道之下时,从下向上放眼望去,一步一步地台阶笔直般通往中山陵墓,又直又高,听说是由392个石阶和10个平台构建而成。我准备利用体内蓄积的所有能量,一鼓作气攀登到墓室,然而每当我攀完几十个台阶,就得在一个平台上缓口气。最后当我们终于到达海拔高度为185米的中山陵墓时,回头望去,居然看不到一个墓道石阶,只剩下一块块平台,设计者的聪明智慧真是难以言表啊!攀登石阶的过程确实有些耗能,但这不是更能体现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吗?每到一个平台,我都会想起孙中山先生的那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同时也让我深深领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人生目标的实现是充满艰难和挫折的,只有当我们按着坚定的步伐坚持不懈走下去的时候,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最后我们参观了孙中山先生的墓室,中央是一个圆形的大理石圹,墓圹正中是一具用汉白玉雕刻的孙中山先生平躺像,他的遗体就安放在这圆石圹里,并用钢筋水泥密封。整个陵像就像一口警钟,提醒后人不要忘记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要把革命先辈们那种忧国忧民、为国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

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是英雄把自己变成了英雄,是懦夫把自己变成了懦夫。”中山陵之行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孙中山先生是伟人,更是一名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民族英雄,他的心路历程给了我深深的启示:只有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理想追求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努力学习、创造和奉献,我们才能创造出绚丽的青春。

09经济1班——陈兆巍

篇3:中山陵中山陵风景中山陵风水赏析

晋代大风水家郭璞在《葬书》中云:“葬者,藏也”、“气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乘生气的理论,是风水的中心主题。生气,指流走于土中,具有致福生旺人的一种能量。生气能够调和阴阳、生发万物,住宅得之,生人则平安多福;墓穴接之,墓主子孙则兴旺富贵。风水学归根结底在于叫人识别运用生气为人类造福。《葬书》云:“夫阴阳之气噫为风,升为云,斗为雷,降为雨,行平地中而为生气。”生气是阴阳二气轮回周期中的一个环节,阴阳之气运行不息,不断变换成风、云、雷、雨及生气等表象。“五行之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当生气露出地面,升入空中,就变为风,风被吹散荡尽,因而无法利用,故为了将生气聚止于某地,有必要防止生气荡散。只有环绕吉地的层层山峦才能遮挡住风,只有缓缓的流水和湖泊等才能聚集生气。这就是吉地之所以通常是为群山所环抱、流水环绕、主流支流交汇处的河漫滩及阶地,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喜欢在这样山环水绕、环境优美、风景好的地方选址建城、建村、建宅、葬坟的原因。

中山陵这座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虽从风水的角度,当初有那么些美中不足,然而,通过完善,实现了既环境优美、气势宏大,又与风水完美结合与统一。

中山陵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于南京紫金山东峰小茅山的南麓,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傍山而筑,气势宏伟。中山陵自1926年3月12日奠基,6月1日正式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历时三年。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

中山陵坐北朝南,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

中山陵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和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动,是世界著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的杰作。

坐像的东西方向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护壁大理石上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墓穴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

紫金山南麓是中山先生为自己选定的陵址。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相传,诸葛亮途经此地,看到这壮丽山川,险要地形,不禁赞叹道:“钟山龙盘,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1912年3月21日,孙中山(1866~1925)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狩猎紫金山南麓的明孝陵,当转至半山寺时,见到这里的山水,气象雄伟,便说道:“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临终前再次与汪精卫谈起:“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方,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中山先生去世后,宋庆龄悲痛欲绝,三次上紫金山择地,完成中山先生的遗愿。

中山陵,从空中往下看,就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当时,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筹备处广泛征集陵墓设计方案。结果,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式图案荣获首奖。吕彦直是山东东平县人,1894生于天津,清华建筑系毕业公派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得到美国著名建筑师茂菲的指导。“自由钟”获首奖后被聘请为陵墓总建筑师,同时还设计广州中山纪念堂。1929年3月18日当工程接近尾声时,吕彦直因操劳过度患肝癌去世,时年35岁。然而他留下了这座具有民国建筑特色的中山陵。这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色调和谐,从而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392级台阶更显示出君临天下的气概。

南京解放后,刘伯承任市长时,特地从湖南运来2万株杉树和梧桐树,种植在这里。几十年来,中山陵园不断整修拓新,整个园林面积达3000多公顷,使陵墓周围郁郁葱葱,景色更加优美。终使这座建筑风格中西合璧,钟山的雄伟形势与各个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通过大片绿地和宽广的通天台阶,连成一个大的整体,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更有宏伟的气势,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虽然,好风景不一定代表好风水,但好风水必定同时具有好风景!中山陵成为南京市的旅游重要标志之一,每年游客约600多万,中山先生被誉为“国父”,这也算是人丁兴旺了。但这里的“风景好”和“风水好”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的。因为,中山陵从传统风水观点看,是不合藏风聚气要求的,然而它却在有意无意间给我们一个新的视角与经验。这个几乎完美的经验,我们可从来龙、结穴、砂水、朝案、靠山这几个方面来赏析。

1.来龙,《易经》曰:“天垂象,圣人则之,地应之。”钟山风景区来脉从西向东入长江,通大海,属中龙地气。《葬书》曰:“葬者,藏也,乘生气也。”中山陵坐北向南,背有靠山,形如屏风,属土星。然此从西边来龙,其灵气已在中山陵西边的紫金山南麓,梅花山北落脉,实为明孝陵所得。中山陵虽也是坐北向南,但此背后靠山正处过峡行龙之地,少了龙虎砂护卫,明显不藏气,而紫金山的余气经中山陵背而过,向东直散,故中山陵没有承到生气。

2.从结穴上看,明孝陵在山脚下穴,东有中山陵,西有廖仲恺夫妻墓地,龙虎砂全,而且前有梅山作案,立庚子分金,属杨公七十二透地龙之土龙,此为紫金山正穴。中山陵所处的东峰小茅山是土形山,亦立的是庚子土龙,虽也符合来什么龙,承什么生气,立什么穴的要求。但可惜392级台,立穴偏高,还是不具藏的概念。从这点上看,当时设计者虽偏重于弘扬中山先生的精神而没有重视传统风水,但亦必借鉴了明孝陵的立向布局。

篇4:刘伯承参观中山陵

看到刘伯承连续多日起早贪黑地忘我工作,老伴汪荣华再三劝说刘伯承休息一下,到外面去散散心,最好去中山陵参观,作为紧张工作之后的休息和调剂。刘伯承很久没有去过中山陵了,遂答应陪全家人一起去参观中山陵。全家人一听到这个消息,都高兴得欢呼雀跃,因为这是大家盼望已久的事情啊!

刘伯承一家人乘车来到中山陵,看到门口有一张通知,说是今天不开放,不接待参观。这样不凑巧,大家立刻像泄了气的皮球,刚才的高兴劲一下全消失了。

后来孩子们转而一想,自己的父亲是南京市市长,而且已经来到了中山陵大门口,只要和中山陵管理处的负责人说一下,打声招呼,事情应该不难解决。这时,正好一位中山陵管理处的负责同志走了过来,他认出了这是新任市长刘伯承,马上主动地说:“虽然今天不开放,但我可以带你们进去参观。”想不到刘伯承答道:“既然有规定,就得按规定办事,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因为我是市长而改变原来的规定。”

篇5:参观中山陵学习心得

上个星期六,我们一家来到中山陵游玩。中山陵位于南京城的东边,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

一进入中山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大鼎,鼎的后面有一个牌坊,上面刻着“博爱”。这两个字的意义是是:希望天下所有的人要有一颗热忱的心和博大的胸襟。再向里走就来到了陵门。陵门上有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是孙中山先生的手迹,意义是说天下是属于人民的,不是君王的,孙中山就怀着这个目标而领导辛亥革命。哇噻!好多台阶啊!我沿着台阶一个一个往上爬。爬到一半时我爬不动了。这时爸爸说:“这些台阶就象征着孙中山先生革命的道路,它是多么艰难,它是多么曲折蜿蜒,你爬这么一点远就觉得累,跟起孙先生简直无法比。”我想了想:是啊,我这点算得了什么呀!我鼓起精神,要细心品味走完余下台阶的劳累。进入祭堂,看到了孙中山的坐像,他是多么的慈祥,多么的可亲。面对这位伟人我满怀敬仰之情离开了墓室。

在回去的路上,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实行三大政策。正因为有这样的人,我们国家才变得强大,不受欺侮。现在我们生活如此强大的国家里,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我更应该发愤图强,好好学习,长大后为国家尽一份力!

篇6:参观南京中山陵的总结

一进中山陵,我们就直奔了孙中山爷爷的陵墓,准备先去参拜他老人家。走进大厅,我们被这富丽堂皇的建筑深深地吸引住了。这不算什么,更让人赞不绝口的是孙中山老爷爷的棺材做工是那么的精致,那么的惟妙惟肖,看了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继续前进,我们看到了碑亭,其中一个碑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孙先生逝世后,他的遗体历经了磨难,在守灵人尽职护卫下,才免遭不测。本来,孙中山逝世前,曾经吩咐葬礼仪式和棺木式样仿照列宁的格式,让民众瞻仰遗容。可当孙先生逝世时,苏联赠送的玻璃钢棺材没能及时运到,只好暂时安放在西式玻璃盖棺木棺内,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石塔之中。当1925年3月30日苏联政府送来玻璃钢棺材时,孙中山的遗体已久殓半个多月了,由于防腐措施不当,遗容不能再供后人瞻仰,只好改为土葬。1929年5月26日,遗体从北京迁往南京,当时就在这卧像下5米左右处安放了从意大利定购的紫铜棺。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想将遗体迁往台湾,但由于爆破墓穴势必会损坏遗体,因而作罢,终于使遗体得以安然保存在中

篇7:参观中山陵学习心得优秀

孙中山是我最尊敬并崇拜的革命家。就是这位革命的先行者让我还梳着满族人辫子的祖先,结束了做满族人亡国奴的历史。

中山陵坐落在钟山脚下,位于南京城东。钟山古称金陵山,汉代开始称钟山,自古被称为“江南四大名山”之一,因山脊有紫色页岩,每当旭日东升,或当残阳斜照,便见紫气腾升,变幻莫测,故又称紫金山,先生就长眠于此。

我们沿着一条古树参天的林荫大道来到广场时,映入眼帘的是四柱三间的牌坊,洁净的花岗岩,明亮的琉璃瓦,给人简洁明快的感觉。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两个金色大字。这两个字道出了先生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 再往前走,碑亭之后,从下向上放眼望去,一步一步的台阶通往先生陵墓,又直又高,和我同行的小伙伴们充满着对先生的缅怀之情,信心十足,认真数了数石阶,数得392级,听说这石阶象征了三亿九千两百万国民对先生的深深哀思。

我站在陵前高台上,看出整座陵墓在青山绿树的环抱之中,树木婆娑,艳阳高照,宁静而肃穆,凉风习习。居高临下,整个南京城尽收眼底,有这么开阔的视野,让人心胸也豁达了许多。我想,孙中山先生生前创下的破除帝制,建立共和,乃千古不灭之功,与天地共存,日月同光,后人建造如此规模宏大的陵墓纪念他,不为过份。正如陵门处看到的无字碑,那是先生不想把自己伟绩刻在石碑上。让后人评说,这更加深了我对先生的敬仰。

篇8:拜谒中山陵

首先来到的是半月形广场,举目望去,在钟山的一片绿色海洋中,白色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矗立山头,雄伟壮观;蓝色的琉璃瓦点缀其上,熠熠生辉。我沿着广场拾阶而上,迎面便是“博爱”牌坊。在孙先生的一生中,“博爱”精神一直引领着他为民族的独立自由而奋斗。过了一条墓道就是陵门,门额上镌刻着“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的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孙中山先生也为实现这样的梦想而劳累一生。辛亥革命推翻了“家天下”、皇帝独揽大权的专制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只可惜,中国革命的出路不在这里。

陵门后就是碑亭,从碑亭到祭堂有八段大台阶,每段设有一个平台,共有290级。我带的遮阳伞一直没有用,也算是对崇高生命的尊重吧!顶着骄阳,我艰难地爬到了第五级,可热浪似乎一浪胜过一浪地向我扑来,令人窒息的热啊!我缓缓向上,不由联想起那段匍匐前进的历史,和历史里的那一场场血战。心,慢慢揪紧,阵阵作痛。这时,两旁树林里传来阵阵鸟鸣,婉转清亮,一片绿色更显生气勃勃,顿时心里舒坦不少。

我抬头向祭堂看去,门楣上方“民族”、“民生”、“民权”六个字便映入眼帘。油然而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我慎重地把孙先生的那句遗言别在衣襟上,让自己牢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带着这份敬仰,我终于来到祭堂的平台,向下鸟瞰,俯仰之间,似有一股浩然正气充塞天地。

转过身,调适好情绪,我郑重地跨进了祭堂。堂内四壁均镌刻着先生写的文章,正中是全身穿着中式长袍的先生坐在太师椅上,双脚合拢,膝上摊着展开的长卷,沉思着,双目凝视远方,仿佛在思考着建国方略。

祭堂和墓室相通。门楣横额上刻有“浩气长存”,取自孙先生为黄花岗烈士墓题的词,顶呈天穹状,镌有国民党党徽图案。正中的圆形大理石石塘,四周围着一圈精致的白色大理石栏杆,石棺座上安放着先生的汉白玉卧像,他身着中山装,安详如睡。我沿着石栏绕墓瞻仰,思绪不禁漫延开去。先生长眠于此,梦里依稀,曾经城头变幻,曾经旗帜飘摇,曾经殚精竭虑,曾经意气风发……曾经的一切都已成过眼烟云。生命犹如落叶,随风沉沦;而他的精魂,却落红成阵,万古流芳……绕墓一周完毕,我深深地朝石棺方向鞠了一躬,久久不敢直起身子。

走出墓室,身边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多只是匆匆走过、浅浅回眸,有谁还记得过往?!昔日的刀光剑影、炮火硝烟成就了如今的和平安宁。我们却每天忙碌于生活的琐碎,蝇营狗苟,追名逐利,还有谁有一腔热血,敢担天下正义?

篇9:中山陵参观记作文500字

巍巍的紫金山下,滚滚的长江边有一座古老的城市,他就是南京。南京有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我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中山陵。中山陵不愧是南京的象征啊。这天我又怀着崇敬的心理,又一次参观山陵。

进了中山风景区,透过茂密的大树,隐隐约约能看见中山陵的大牌坊的影子,走过这片树丛,眼前突然一亮,哇,好大的广场啊!是呀,这个广场的的确确很大,我又找出那张介绍中山陵的导游图,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对照书,再看看广场上的一个大牌坊,我这才知道,这块大牌坊叫做博爱坊,这座大牌坊是通向孙中山先生陵墓的大门这座牌坊是三门冲天式花岗石牌坊,中间横楣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两个镏金大字。牌坊风格别致,融会了中外建筑的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杰作。噢――原来如此,于是,我满心欢喜地走进了博爱妨的大门。

一走进大门,我就发现,这里的绿化极好,正对着牌坊的是一条向伸延的大路,路两旁则是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松树,他们站得挺挺的,好象让我看到了当时工作人员护送先生的遗体的时候,那些松树就是保卫人员,随时随地的保护先生的遗体不受到破坏。沿着石路向前走,绕过一座大殿,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段比较长的石梯,从下面往上看,只能模模糊糊的看到石梯顶端那祭堂屋檐上的一点点而已,真的,好高啊!这时,我又忍不住拿出了导游图,一看,才知道这条石梯大约480多米有,首先可以看到的`是一座孙中山的大理石座像,看到孙中山先生那慈祥的样子,使我联想到了当年孙中山先生对待他人的样子。进如墓室,里面一面寂静,只能听到人们的短促的呼吸声。

篇10:参观中山舰有感

新华小记者湖北组委会

今天下午作为新华小记者,我们去江夏参观中山舰博物馆。一路上我的心情十分激动,也很好奇,中山舰会是什么样子? 为什么一艘舰艇会建成博物馆呢?而这所博物馆为什么非要建在江夏呢?

从钢花小学分校出发,坐了大概1个半小时的车便到了。这里紧靠长江,江边山势起伏绿树葱葱。当老师带我们来到了中山舰前时,我惊呆了,这艘军舰虽然没有现代我军的舰艇雄伟,但放在一百多年前,的.确十分了得。它设计精巧,布局严密,至今仍英姿勃勃。后来据管理员介绍,舰长大概有60多米,高约10多米。这艘军舰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它原名为永丰舰。是19清朝政府向日本三菱长崎造船所订购的,19完工后被编入北洋海军。1915―19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参加了“护国讨袁”运动,随后又经历了“护法运动”、“东征平叛”、孙中山蒙难“ 、”中山舰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1925年三月孙中山先生去世后,为了纪念孙中山改名为中山舰。1938年秋,抗日战争时期,奉命参加武汉保卫战。但当时战舰的主炮,副炮都已拆下,装在岸边的要塞上,舰艇只起自卫和运输作用。1938年10月24日,当中山舰巡航到湖北金口江面时,突遇六架日军飞机的轮盘攻击,舰长等25人在作战中牺牲,另有20多人负伤。中山舰被击中沉没于波涛中。打捞到之前,一直都在长江里沉睡了整整59年,被发现后捞出来时已成了一具废铜烂铁,修了整整2年时间才恢复原样,运了整整6天才运到这个博物馆,而全程仅仅只有400米。整艘舰艇虽然已被修复,但还有两处因为创伤太大,已无法复原。听了管理员的介绍,我无不感叹,这艄舰艇真是历沧桑,本身就是一部近代史。

看完中山舰以后,老师有带我们来到了以前用来作战的炮台与战车前,炮台直长3米多,全身都是绿色,大概是为了隐蔽吧,中间还有很多连接管道,大概是为了连接控制器与炮台口的。除了炮台以外,还有移动雷达车,也是全身幽绿,上面搭满了骨架,估计是为了连接信号用的,它们紧紧的排在一起,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

篇11:中山行参观学习体会

12月6日-7日,在学校周校长、党支部张书记、教学处陈主任等领导的带领下,科组长和备课组长一行40人到中山参观学习,我们兵分两路,其中中学老师到中山华侨中学,小学老师到中山西歧西厂小学听课、参观、交流。

我们小学组老师来到西厂小学,先是观摩听课,后参观交流。我们数学科组老师听了2节课,一节是数学,一节是体育或音乐。回想所听的课,我的脑海里就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给我很大的启发,听后感慨万千,从中受益匪浅。下面就把我感受最深的几点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效果好

在这次观摩课中,多媒体运用很好,课件做得非常精美,把静止的东西转化为鲜明的视觉形象,教具准备齐全,交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果非常好,教师上得轻松、自然。

二、废物利用,环保教育

在这次听的体育课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体育老师利用废旧的自行车轮胎上了一节精彩的体育课,教师选择废弃的轮胎巧作加工来上课,设计成发展学生上下肢锻炼的使用器材,同时宣传环保教育,又符合新教材的打破教材禁区,开发课程资源的精神,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得课上得经济、实在、又发展了学生的运动技能。

三、教学平实,知识点落实到位

听了这几节课,感觉虽朴实,但却有实效性,知识点落实到位。听音乐课的老师说,他们虽然没有钢琴、乐器等,但老师激情澎湃,能歌善舞,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音乐知识,让快乐的心情延伸到课后。

四、课间活动充满童趣

西厂小学的的科研课题有活力课堂、活力德育、活力校园,主要特色是创新游戏课间多样玩法,看到很多游戏是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很有亲切感,他们玩出了各种各样的花样,让人目不暇接,如:丢沙包、转铁圈等,让学生玩得开心、玩得健康、玩得有活力。

今后,希望我们能多参加这样的听课学习活动,努力汲取他人的长处,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使每一节课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提高自己素养。

小学数学科组戴惠利

篇12:中山陵的三大杰作

分别拍摄了《奉安大典》的中国电影先驱黎民伟与张玉亭,设计了南京中山陵的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师吕彦直、铸造了孙中山铜像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这些已经将近淹没在人们记忆中的人物。也将与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80年纪念一起,重新出现在历史的尘埃之上。

1929年的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与中山陵的建造完工,不仅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最为隆重的活动,同时也是一次推动改变中国建筑史、电影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契机。

分别拍摄了《奉安大典》的中国电影先驱黎民伟与张玉亭,设计了南京中山陵的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师吕彦直、铸造了孙中山铜像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这些已经将近淹没在人们记忆中的人物,也将与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80年纪念一起,重新出现在历史的尘埃之上。

杰作一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

1925年,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向全球建筑师悬奖征求陵墓建筑设计图案。当时年仅22岁,名不见经传的留美青年建筑师吕彦直报名应征后,根据《征求陵墓图案条例》的设计要求,参照紫金山地形,经过两个多月夜以继日的工作,精心绘制出“设计范界略呈一大钟形”的9张设计图和1张祭堂侧视油画,并撰写了约1000字的《陵墓建筑图案设计说明》。

最后,吕彦直先生凭借一纸简朴、庄重的“自由钟”陵园设计在40多个设计方案中摘得头冠。葬事筹备委员一致认为吕彦直设计方案“简朴坚雅,且完全根据中国古代建筑精神”,决定采用此方案建造陵墓,同时聘请吕彦直为陵墓建筑师,主持绘制建筑详图、选用建筑材料、监工及工程验收等事务。

吕彦直,字仲宜,又字古愚,山东东平人。1894年出生于天津,我国现代杰出的建筑师。吕彦直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前身)留美预备部。1913年派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学习建筑设计。曾师从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参加金陵女子大学和燕京大学校舍的设计。1921年回国后在上海开设彦记建筑事务所设计花园洋房。在他短促的一生中,吕彦直为弘扬民族文化,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受聘为中山陵建筑师后,吕彦直立即忘我地投入工作。为保证施工质量,吕彦直几经周折首先选择了当时中国最好的建筑商上海姚新记营造厂作为施工单位。1926年1月15日,中山陵工程开始炸山填上,3月12日举行奠基礼。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与施工条件的局限,中山陵的施工速度十分缓慢。施工队伍不仅要面对山地施工的艰难、运输条件的恶劣、贪官污吏的敲诈,还要面临军阀土匪的骚扰抢劫。为加快工程进度,吕彦直不得不奔波于沪宁之间,工程中的每一分部工程的图纸大样与建筑材料都由他亲自审查、修改、准用。

1927年3月,北伐军攻占南京后,葬事筹备委员会由上海迁至南京,中山陵的工程进度大大加快,已经染病的吕彦直更是不顾个人安危,长期住宿山上,督促施工、一丝不苟。至1929年2月,中山陵的墓室、祭堂基本完成,就在工程即将全部竣工准备验收时,吕彦直却因积劳成疾,于1929年3月18日在上海病逝。同年6月11日,南京国民政府向全国发布第472号褒扬令,称其“学事优良,勇于任事”。翌年,中山陵陵园管理委员会又为吕彦直立纪念碑,石碑上半部为吕彦直半身遗像;由孙中山大理石卧像的作者,捷克著名雕刻家高琦制作:下半部为于右任书写的碑文。文曰:“总理陵墓建筑师吕彦直监理陵工积劳病故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于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议决立石纪念”石碑原安放于中山陵祭堂西南角的休息室内。

值得指出的是,在当时西方文化肆虐,民族建筑面临湮没的时候,中山陵这一由中国建筑师吕彦直第一次规划设计的大型建筑组群获得成功,对于运用民族形式进行新建筑设计产生了积极影响。以中山陵为起点,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一批中西合壁形式的建筑,形成我国现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杰作二黎民伟与张玉亭的两部《奉安大典》

关于孙中山奉安大典,中国电影史上的两位伟大先驱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用胶片记载1929年6月1日这个漫长的一天,使之永载史册。黎民伟先生拍摄了《奉安大典》,中国早期影坛的奇人——张玉亭先生拍摄了《奉安大典》。

黎民伟,1893年出生,早年参加同盟会,1911年组织了香港第一个话剧团体“清平乐”,同时黎民伟以演戏为掩护参与筹备了广州黄花岗起义。从1921年起,黎民伟就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从1921年起,黎民伟用摄影机记下了中山先生与国民革命的许多珍贵历史镜头。包括《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先生为滇军干部学校举行开幕礼》、《孙中山先生北上》、《黄花岗》等影片。在国民革命军北伐时期,黎民伟扛着摄影机前往战火纷飞的前线,拍摄了新闻纪录片《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孙中山先生为褒奖黎民伟的贡献,亲笔题赠“天下为公”四字。这四个大字至今还刻在南京中山陵的正门上。

1929年黎民伟满怀悲痛的心情拍摄了纪录片《奉安大典》,这部惟一完整保存并传世的“奉安大典”纪录片,至今仍在全球各地的孙中山纪念场所播放。影片以新闻纪实的手法记录了奉安大典的整个过程,结构完整而流畅,人物及场景的拍摄丰满真实,体现了全国民众隆重而悲壮地送别中山先生灵柩的场面。其中对于悲伤的孙夫人宋慶龄的拍摄与刻画尤为突出。

除了比较熟悉的黎民伟先生拍摄的《奉安大典》外,一部同样难得珍贵的纪录中山先生奉安全程的《奉安大典》却常常不为人知,它的拍摄者就是张玉亭先生。张玉亭1900年出生于天津,早年在法国百代公司驻津办事处制作电影。1925年,中山先生从广州北上北京,当时已经是独立制片人的张玉亭出于对中山先生的敬仰,决定跟拍中山先生在北京的新闻纪录片,用电影镜头记录下了一代伟人生命最后的日子。

1929年,国民政府准备筹办中山先生奉安大典,张玉亭再度申请随行拍摄新闻纪录片。张玉亭拍摄的《奉安大典》,用细腻的现实主义手法拍摄了灵柩从北京香山移灵南京的全过程,张玉亭强忍悲痛一直随行拍摄直至南京,记录了从北平到南京灵柩一路走过,全国军民沉痛哀悼中山先生的过程。6月1日,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当灵榇拾向陵前上台阶时,张玉亭及助手被告知止步,他们遂换用望远镜头跟进,以灵榇在镜头里渐至消失,作为该片结尾。

《奉安大典》之后,张玉亭又拍摄了《宋哲元双十阅兵》、《傅作义守涿州》、《喜峰口战役》等抗日爱国纪录片。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寇及汉奸多次威逼利诱张玉亭交出《奉安大典》的原始底片,但都遭到拒绝。终于到了1942年7月,恼羞成怒的日寇汉奸强行关押了张玉亭,并将《奉安大典》等影片掠走。至今,这部被日寇掠走的

珍贵纪录片仍踪迹杏然。

杰作三梅屋庄吉赠送孙中山铜像

在南京中山陵藏经楼前,树立着一尊栩栩如生的孙中山先生铜像,中山先生的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似乎正在精神奕奕地面对大众演讲。铸造这尊铜像的人就是孙中山先生同生死、共患难的日本友人,中国人民的朋友梅屋庄吉先生,1929年中山先生奉安大典前为纪念中山先生而铸造了这尊铜像。

梅屋庄吉,孙,中山的日本友人,出身于日本长崎市西滨町一个商人家庭,早年在新加坡与香港开设照相馆。1895年1月,孙中山与梅屋庄吉在香港相识,并且成为了知己,在听完孙中山讲述反清革命与复兴亚洲的计划后,梅屋庄吉深刻认识了孙中山追求人类博爱的理想,梅屋庄吉承诺孙中山:“君若举兵,我以财政相助。”从此以后梅屋庄吉开始长年资助孙中山与同盟会募集资金。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梅屋庄吉负债捐款资助一支医疗队,赶赴中国参加革命军的战场救护。他还派出摄影师荻屋坚藏到武昌拍摄影片和照片,留下了颇为宝贵的辛亥革命的镜头。梅屋庄吉夫妇还促成了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婚事,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婚礼就是在梅屋庄吉的家中举行的。

1925年中山先生逝世后,梅屋庄吉经反复考虑,决定铸造七尊孙中山铜像分别立于日本和中国各地。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这尊孙中山铜像将立于南京,以缅怀(中华)民国之先觉者孙中山的伟大人格和功绩,安抚英灵,报答明治二十八年(1894年)于香港握手以来,结盟30年的故友。”梅屋庄吉聘请了日本著名雕刻家牧田祥哉设计、委托日本第一流的铜像铸造师被原金作铸造了四尊孙中山铜像。由于费用庞大,梅屋庄吉甚至还动用了妻女的首饰和嫁妆。

1929年2月28日,梅屋庆吉亲自护送四尊孙中山铜像来华。同年6月1日,梅屋庆吉与中山先生的日本友人犬养毅、头山满、营野长知、平山周、山田纯三郎、古岛一雄、菊池良一、宫崎滔天夫人、宫崎龙介等80余人应邀来华参加奉安大典。

四尊铜像也分別赠南京、广州、黄埔军校和孙中山故居(1938年移往澳门)。

由于梅屋庄吉鲜明的亲华态度,引起日本军部对他的仇恨。1933年,东京宪兵队本部曾两次传讯梅屋。出狱后,梅屋庄吉仍致信给日本外相广田弘毅,表示“实现中日亲善,是我多年的夙愿,也是故友孙中山的遗嘱,终日苦思其实现”。一年后梅屋庄吉在日本病逝。

篇13:参观孙中山故居作文

首先我们来到思南路的周恩来故居,周总理的故居紧凑、实用,里面陈列了周总理在上海的许多往事。大约1小时后,我们离开周总理故居,来到了香山路7号,这里是伟大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纪念馆主要包括孙中山故居和孙中山文物馆两个展示场所。

孙中山故居是一幢欧洲乡村风格的小洋房。1918年,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就在此入住了。孙中山文物馆毗邻孙中山故居孙中山故居,是由一幢欧式小洋房改建而成。

篇14:中山纪念中学参观记

中山纪念中学,这所全中山市最大、最好、最美的中学,位于南朗镇翠亨村的孙中山故居的隔壁。虽然下起了沥沥小雨,但丝毫没有打绕我参观它的兴致。

步入长长的校道,只见苍绿的榕树栽满了两旁,宛如一排排威严的士兵,守护着校园里的莘莘学子。它们垂下的榕须还滴着许多雨水,多像一屏屏水帘呀!榕树伸出了碧绿的枝干,仿佛在欢迎来到的人们呢!校道的尽头便是那美丽的校门。校门前摆满了一盆盆鲜艳的花朵,衬托着比它更艳丽的校门。金红色的校门上缀着一排排青翠的绿瓦,两排瓦中间有一堵雪白的墙,让上面的“中山纪念中学” 特别显眼,金红色更为校门增添了几分庄严,这正是因为它就是一座巨大的牌坊。

穿过门后的一片片树阴时,花香总是扑鼻而来,一大片一大片的翠绿总在眼前出现。不一会儿,我们来到带有古典韵味的浣霞亭。浣霞亭位于碧波荡漾的逸仙湖上面,有如亭亭玉立的少女穿着拖地波浪长裙,迎风微笑。浣霞亭红柱绿瓦,飞檐设计,颇有几番古代建筑的感觉。波光粼粼的逸仙湖内养了无数的鱼儿。阳光的照射下,浣霞亭、银光闪闪的逸仙湖和里面无颜六色的鱼儿成了纪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鱼儿交叉地游泳时,便会把自己和伙伴们交织成美丽的彩绸;因为鱼儿有的是金的,有的是红的。有的是白的,有的是黑的,所以交织出了五彩斑斓的鱼布,美极了!

我们站在浣霞亭里,迎面吹来了习习凉风,香气袭人,柳树妩媚地摇摆。我们向远处眺望,一幢幢大红教学楼映入眼帘。走近一瞧,红墙绿瓦,也十分经典,但旁边的图书馆更能吸人的眼球。这间图书馆叫“博学堂”,里面到处是浓郁的学习氛围。一进门口,四大个铜雕塑映入眼帘,仔细一瞧,原来我国文字的记载方式的演变,依次是“甲骨时代”“竹简时代”“活字时代”和“数码时代”。偶然看见它的灯,天哪!灯竟然也是15盏仿竹简的灯饰!低头仔细一看,砖块居然也铺成了旋转的钢琴键花纹呢!墙上还有一副孙文先生创作的对联:“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哲生文化广场”“寿屏公园”等地方也十分美丽,它们的含义也不可忽略,它们可是为了纪念孙科、孙眉的呢!

篇15:参观中山舰博物馆作文

参观中山舰博物馆

今天,我和妈妈去参观中山舰博物馆,

参观中山舰博物馆作文

中山舰博物馆从外面看就像一艘巨大的军舰等待着我们的到来。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你知道后来为什么改名为中山舰吗?我告诉你吧,为了纪念孙中山所以把它叫中山舰。中山舰的甲板和底部都有一个巨大的洞,它是当年被日本人的飞机炸破的,后来就沉到江底了,过了几十年才把它打捞起来,在打捞地金口建了这座博物馆,

小学生作文大全

篇16:中山陵为何没有墓志铭

1925年3月,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国民党领袖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消息传开,天下哀悼,山河同悲。灵柩暂放于北京西郊碧云寺。两年后,北伐成功。南京国民党政府即筹划为国父孙先生营建陵寝,拨出大笔专款。年余后,中山陵竣工,它占地千余亩,陵墓形如倒扣的洪钟,气势雄伟庄严。国民党上层人士和元老们围绕着由谁来撰写中山先生的墓志铭展开了一场争论。

多数人建议并赞成由章太炎先生执笔,理由是章太炎资深望重,是在海内外卓有声望的国学大师,他早年又参加过光复会,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并肩战斗,投入“反清排满,恢复中华”的斗争。他的书法炉火纯青很有名气,是书法大家。

章曾有云:“论与中山先生交谊之密,互知之深,其墓志铭唯我能胜,亦只有我有资格写,我欲为中山先生筹备处干事,并撰写墓志。”

当时,已凭仗权术篡取国民党最高权力的蒋介石却不同意,他对章太炎很冷淡,有意将于右任、张继、丁惟汾、吴稚晖、居正等十七人联名呈递的建议请章太炎执笔写国父墓志铭的报告弃置一边,不予批复。说来这也不奇怪。章、蒋两人早就有隔阂。章太炎以革命前辈自居,又一向恃才傲物。民国初年在北京,他连大总统袁世凯都敢斥骂。他耿介、勇敢,从来就看不起这个青帮流氓出身的浙江同乡。

章太炎怀着对孙中山的敬仰之情,不问三七二十一,先在家里认真地写好墓志铭,称颂他领导民众,前赴后继,推翻满清皇朝,开创民国、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功绩。但蒋介石就是不准将这篇气势博大、文笔恣肆流畅的墓志铭勒碑刻石,陈放于中山陵。章太炎知道后更对蒋氏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因此,中山陵建成之后,碑亭虽在,却没有墓志铭,不得已而将“天下为公”四字刻于亭中以代之。对此,章太炎愤怒地说:“蒋以个人好恶,竟宁使革命元勋之陵墓缺少碑铭,可憾也。”

摘自《人民政协报》

篇17:参观中山舰(化生学生党支部)

活动背景: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不应该忘记祖国遭遇的屈辱历史。古言之——“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苦难常让我们无助,但是苦难确实帮助了我们。在中共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通过举办此次活动,希望能够丰富同学们的阅历,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让他们学会自强不惜,明白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活动主题:“铭记历史 自强不息”

活动时间:2012年4月29日

活动地点:江夏区金口中山舰博物馆

活动参与人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第131期党校培训班全体成员

活动内容:

1、参观中山舰景区所有组成部分——中山舰博物馆、武汉会战纪念区、中山舰

金口战役纪念区、胜利广场、和平家园和武汉会战雕塑群。

2、用做笔记的方法记录重要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3、到中山舰遇难者纪念碑前合影留恋。

4、活动结束后要求每位参与者写一篇观后感,优秀作品将被上传化生院网站‘党建工作’专栏。

活动流程

(一)活动前期准备

1、明确活动开展目的及实施的可行性

2、获得学校、学院各级领导的支持

3、做好人员的安排及路线的搜查工作

4、让参与学员事先了解中山舰的相关历史,为参观做好准备工作

(二)活动实施

1、活动负责人提前告知院系领导并得到同意

2、活动参与人员10:00在东区校车乘车点集中出发

3、开展参观活动

4、活动参与人员集中回学校

活动经费预算

车费(校车):600元

注意事项

1、参加活动人员必须准时在指定地点集合,有原因无法参加者,请及时转告该活动的负责人员。

2、活动期间请各位学员服从统一安排,注意自身安全。

3、活动结束后活动参与人员必须统一集中回学校。

预期效果:通过此次活动,大部分贫困学生能够了解关于中山舰的历史,然后树立自强的意

识,努力学习,树立良好的学生党员形象。

上一篇:义气的作文下一篇:千万别停止思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