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史地的复习要点

2024-05-14

高中政史地的复习要点(精选8篇)

篇1:高中政史地的复习要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史实,探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体,其中还包括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

农业方面: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的土地制度,逐渐形成了以租佃制为主的生产关系。

手工业方面: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的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民间手工业在明中叶以后不仅占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而且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篇2:高中政史地的复习要点

投资的选择

1、投资方式有哪几种?怎样投资才是科学的?

投资方式有:

(1)存款储蓄:特点是灵活方便,比较安全,收益低。(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是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和结算业务。)

(2)购买股票:高风险、高收益

(3)购买债券:稳健的投资

(4)购买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

(5)直接投资等。

注意:(1)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

(2)要注意投资的多样化,不应只局限在银行储蓄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给我们带来了跟多的投资机会。

(3)投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

(4)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2、储蓄存款的含义

储蓄存款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3、利息的含义与计算方法

利息是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利息的计算方法: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利息所得×利息税率。

4.简述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分类、原则和作用?

主要业务:

(1)存款业务:这项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无此项业务,商业银行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基础开展其他业务。没有存款,就没有商业银行。

(2)贷款业务:贷款是指商业银行以一定的利率和期限向借款人提供货币资金,并要求偿还本金和利息的行为。它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

(3)结算业务: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位社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货币收支提供手段与工具的服务。银行对此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商业银行还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其他服务。

分类:可划分为工商业贷款和消费者贷款。

原则:真实性、谨慎性、安全性

5、股票的含义和特点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股票的特点:股东的出资不可返还性,除非公司破产清盘或者将股票转售给第三人;股票可以在股票市场上流通买卖;股票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式。

6、债券的含义、分类和特点

债券是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债券的分类和特点:

区别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

发行主体国家(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公司(企业)

风险情况风险最小风险比政府债券高,比公司债券低风险最大

收益情况收益比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略高,低于其它债券收益高于政府债券,低于公司债券收益最高

7、商业保险的含义和种类

商业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商业保险的种类: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财产保险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近几年出现了诸如分红保险等新险种。分红保险在具有人寿保险的保障功能之外,还可以分配保险公司经营盈余,使投保人的资金保值增值。分红保险仍然属于人身保险。

8、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几种投资方式的比较

投资

方式特点

收益风险

储蓄

便捷的投资方式。可以获得利息,在这几种投资方式中收益最低。在这几种投资方式中风险最低。

债券

稳健的投资方式。可以获得利息,其中国债的收益略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风险高于储蓄。

股票高收益和高风险同在的投资方式。可以获得股息和红利以及购买股票的差价,但收益不稳定。风险较高。

商业保险

规避风险的投资方式。保险事故没有发生时,投保人的投资没有回报;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人赔付的保险赔偿金就是投保人的投资回报。本身就是针对风险的投资。

9、投资理财产的原则

投资理财认清各种投资方式的特点,要考虑投资的收益,也要考虑投资的风险。

投资理财要根据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如家庭收入、节余、存款、消费等实际)和经济承受能力进行投资选择。

投资理财要注意投资渠道的多样化,各种投资要坚持适度原则。

篇3:高中政史地的复习要点

一顺序记忆法

准确快速的记忆, 是学生复习历史的基础。采用顺序记忆法复习历史, 使学生在面对纷繁芜杂的历史知识时, 就不会没有头绪了。顺序记忆法, 就是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依次记忆的方法。如学生在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经过时, 就可以采取时间顺序记忆法, 让学生记住重要的时间节点来记忆历史事件。原因是:一战后, 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这四个战败国对所受制裁不满, 加上世界经济危机打击, 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不平衡, 法西斯势力不断扩张和绥靖政权的建立。经过是: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 9月3日英国和法国宣布向德国开战, 但是没有实际投入战事, 第二次世界战全面爆发, 1940年9月27日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三国签订《军事同盟条约》并结成同盟国,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发动珍珠港空战,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战, 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结成反法西斯联盟, 1943年9月8日意大利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并签署停战协定, 至此,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通过这种有条理的、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忆的方法, 不仅可以让学生简单快速地掌握知识, 还能防止学生张冠李戴, 从而提高记忆效率。

二简化记忆法

所谓简化记忆法, 就是把所要掌握的内容, 通过仔细分析和系统比较后, 从中找到所要记忆内容中容易记住的关键词, 从而简化记忆。学生在运用这种方法时不仅可以开动大脑去思考, 还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记忆效果, 就不会再为复习知识点发愁了。例如:学生在复习中国近代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时, 就可以采用抓关键词的方法进行复习。首先要记住时间、签订国家、承认、增开、割让、准许、赔款, 加重这几个关键词, 然后把条约的具体内容通过这几个关键词补充完整。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复习量大的历史知识点, 让学生在抓关键词的同时, 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通过补充还能促进记忆。所以, 这种方法在实际运用中既方便又好记忆。

三归纳记忆法

归纳记忆法, 就是把所要记忆的知识按不同的性质列出提纲, 分门别类地整理归纳, 从而记住这些内容和属性的一种方法。如学生在复习中国近代史上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时, 就可以采用归纳记忆法。其中发生了五次重大战争, 分别是:1840~1842年发生的鸦片战争, 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国被列强瓜分、中国政府丧权辱国, 国外列强占据着中国沿海省份的码头和商埠, 还向长江流域渗透, 中国逐步沦入半殖民地社会;19世纪80年代发生的中法战争, 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答应中越边境向法国开放, 让法国人修筑铁路, 中国殖民地社会日益严重;不久中国和日本发生的甲午战争, 中国更是割地赔款, 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帝国主义在军事、经济各个领域加大对华输入,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基本形成;1900~1901年发生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又一次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 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形成, 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傀儡。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还在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的同时, 便于系统化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四公式记忆法

公式记忆法, 就像在解答数学题时, 套用一些固有的公式。用公式法复习历史, 学生在补充扩展的同时, 还能检测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辛亥革命=时间+背景+人物+过程+结果+经验+意义, 学生先记住这个公式, 然后进行补充, 就能很快地记住这个知识点。辛亥革命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背景是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国情, 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劳苦大众生活疾苦和人们反帝反封建意识的不断增强;主要人物是孙中山;过程是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在日本1905年8月20日成立的同盟会, 4月27日广州爆发了震惊中外的黄花岗起义, 6个月后在武汉武昌爆发武昌起义, 清政府土崩瓦解;结果是这次革命以失败告终,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经验就是根据中国现实的国情, 资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是不能胜利的, 加上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阻碍革命的顺利进行;历史意义就是, 虽然这次革命是失败的, 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形态,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人们的思想得到很大的解放, 并获得了民主、自由的权利, 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复习, 不仅能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也能在抓住重点的同时, 节约复习时间,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4:高中政史地的复习要点

1、强氧化型漂白剂:利用自身的强氧化性破坏有色物质使它们变为无色物质,这种漂白一般是不可逆的、彻底的。

(1)次氧酸(HClO):一般可由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但由于它不稳定,见光易分解,不能长期保存。因此工业上一般是用氯气与石灰乳反应制成漂粉精: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漂粉精的组成可用式子:Ca(OH)2?3CaCl(ClO)?nH2O来表示,可看作是CaCl2、Ca(ClO)2、Ca(OH)2以及结晶水的混合物,其中的有效成分是Ca(ClO)2,它是一种稳定的化合物,可以长期保存,使用时加入水和酸(或通入CO2),即可以产生次氯酸;Ca(ClO)2+2HCl=CaCl2+2HClO,Ca(ClO)2+CO2+H2O=CaCO3+2HClO。漂粉精露置于空气中久了会失效,因此应密封保存。

(2)过氧化氢(H2O2):也是一种强氧化剂,可氧化破坏有色物质。其特点是还原产物是水,不会造成污染。

(3)臭氧(O3)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可以氧化有色物质使其褪色。

(4)浓硝酸(HNO3):也是一种强氧化剂,但由于其强酸性,一般不用于漂白。

(5)过氧化钠(Na2O2):本身具有强氧化性,特别是与水反应时新生成的氧气氧化性更强,可以使有机物褪色。

2、加合型漂白剂:以二氧化硫为典型例子,这类物质能与一些有色物质化合产生不稳定的无色物质,从而达到漂白的目的,但这种化合是不稳定的,是可逆的。如SO2可以使品红试褪色,但加热排出二氧化硫后会重新变为红色。另外,此类漂白剂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只能使某些有色物质褪色。[中学只讲二氧化硫使品红褪色,别的没有,注意它不能使石蕊褪色,而是变红。]

3、吸附型漂白剂:这类物质一般是一些具有疏松多孔型的物质,表面积较大,因此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够吸附一些色素,从而达到漂白的目的,它的原理与前两者不同,只是一种物理过程而不是化学变化,常见的这类物质如活性炭、胶体等。

篇5: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上篇:中国古代行政管理

一、中央行政体制

二、地方行政体制

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四、官员管理

(一)夏商周:官员选拔制度是世卿世禄制。

1、世卿世禄制(名):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世卿是指到王室充当卿士或到公室充当卿的那一部分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他们父子之间官职世袭,故称世卿。世禄是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是其封国的封君,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

(二)秦汉

1、简述汉代官员的主要选拔制度。

① 任子 ② 赀选 ③ 察举 ④ 征辟 ⑤ 博士弟子 ⑥ 荐举

2、西汉政府通过“任子”和“赀选”两种形式补充官僚队伍。(多)

3、汉代以乡举里选为基础的官员选拔方式有察举和征辟。(多)

4、秦汉时期郡对县的考课通常采取“秋冬集课”的方式。(单)

(三)魏晋南北朝

1、曹操曾三下求贤令,其选官不论出身、门第,甚至在道德上也不求全责备,奉行“唯才是举”的选官原则。(单)

2、魏晋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单)

3、魏国建国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而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单)

4、九品中正制(名):是从汉朝的察举制演变而来,其具体方法是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担任原籍地的大中正或中正,负责考察本周士人,综合他们的门第和德才定出品和状。品主要依据家世官位和资历,分为上上至下下九品,状是根据士人德才行为下的一个简短评语,品和状均呈报吏部作为政府选官依据。

5、魏晋时期,官员的升迁完全凭借门资。(单)

6、中国古代有关官员任期的规定始于魏晋。(单)

(四)隋唐

1、简述隋唐时期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注意这里多次以多选题形式出现)

① 科举制度 ② 门荫 ③ 行伍 ④ 流外入流 ⑤ 入幕制

2、隋唐时期选拔官员最主要的途径是科举。(单)

3、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的确立始于隋炀帝。(单)

4、门荫(名):是为贵族及官员子弟承袭政治特权而设置的制度。贵族或官员子弟经服役(担任君主宿位或宗庙祭祀人等)一定年限或出钱代役即可取得吏、兵部考试资格参加选官。门荫制度的最大得利者是高级贵族和高级官员子弟,他们因各种关系较多,升迁容易。

5、行伍(名):是指士卒通过积累军功而获得低级武职或勋位,然后再积功升迁为官的制度。隋唐时期承袭北朝尚武风气,军功出身者的社会声誉并不低。

6、试评析唐代差遣任职法。(论述题)

唐代除一般任用制外,还有一种特殊任职法:使职差遣。这种官吏任用方法具有两面性,它既是皇帝为控制政权直接插手国家庶务的一种手段,造成国家庶务管理的随意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客观上也要求统治者用临时置使、随事订补的方法,在保证行政管理体制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增加整个行政管理体制的应变能力,使职差遣正是在不改变整个行政管理体制的情况下对原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唐代任命某官负责处理专门事务,称为差遣。被差遣者如果是职事官,事毕即回原任。差遣可分为“置使”和“检校”两大类。总之,差遣是皇帝针对临时性任务所拥有的非程序任官的权力,这种任官方式既有为事择人的优点,也有破坏制度的弊端。

(五)五代、宋

1、五代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中,最为切实可行的入仕途径是入幕。(单)

2、宋官员选拔制度:科举、荫补、军功、流外补职、纳资入官。

3、宋科举以常科为主。(单)

4、宋科举考试中,殿试有皇帝亲自主持。(单)

5、流外补职(名):是宋朝各级政府机构中的吏员获取官职的途径,但规定较严。一般能补职的是中央机构中的资深吏员,且须经过严格考试,数额也十分有限。

6、宋代官员在任用上官、职、差遣分授,其中仅表示地位、俸禄和荣誉,并无实际职守的是官职。(单)

7、磨勘制度(名):是北宋期间确立的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的制度,包括勘验官员簿历文状的一系列程序,簿历文状中包括解状、举状、家状、考状等。

(六)辽金元

1、辽代行政官员按其民族成分的不同,主要是有世选和科举两条途径得到任用。

2、契丹及其游牧民族出身的官吏主要以世选作为入仕途径。(单)

3、世选(名):是指在具有世选特权的家族中按某些标准挑选一个合格人选来继承某一官职和爵位。

4、金代录用女真人为行政官员的途径有【ABCD】 A.科举 C.世选 E.察举

5、元朝实行地方回避制度。包括地区回避和宗族回避制度。(多)

6、元代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简)

① 以出身做为做官资格(怯薛地位最高)② 从吏而官

B.荫补 D.军功 ③ 读书做官 ④ 承荫制度。

7、元代对地方官考核所依据的标准:(简)

① 所在地户口是否增加 ② 荒地是否开垦 ③ 诉讼处理是否公正 ④ 治安是否良好 ⑤ 赋税征收是否公平

(七)明

1、简述明朝官员选拔制度的主要内容。(也会以多选题形式出现)

2、明朝科举考试依四书五经命题,按八股文格式取士,实行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制度。(单)

3、明朝乡试考中者称举人。(单)

4、明朝官员考核的形式分为考满和考察。明代考核官员的机构是吏部和都察院。(单)

5、考满(名):考满是明代针对每一个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的一般性考核。主要考核官员的从政资历和政绩,办法是三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满(即考试通过)之日,由有关部门量其功为,分成上、中、下三等,以此为据决定其升降去留。(考过多次,也以单选题形式出现)

6、明代对京官的考察称为京察。(单)

7、影响明代官员升迁的最主要因素是资历。(单)

(八)清

1、试述清朝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

① 科举。科举是清政府选拔、补充官员的重要渠道,也是汉族士大夫走上

仕途的最主要途径。

② 学校。清朝学校的目的一是备科举,二是为举贡。

③ 荐举和捐纳。捐纳补官始于康熙年间,以后屡废屡兴,成为一大弊政。

荐举也十分盛行,但如果举荐不实或被举荐人犯罪,举

荐人应受连坐处分。

④ 世职和荫叙。世职和荫叙是清朝重要的入仕途径,这是封建特权的反应。⑤ 吏道。吏员入仕也是一条获得任官资格的途径。清朝规定,政府各机构

吏员经过五年服务后,可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后,即可出任官职。

2、简述清朝的回避制度。(也会考单选题,注意职务回避和地区回避易混淆)

(1)亲族回避。凡有祖孙、父子、叔侄和兄弟关系的人不能在同一机构中

任职,由职务较低者回避。

(2)职务回避。即处理某省业务的机构中不能有本省籍的官员。

(3)地区回避。地方官必须回避籍贯所在的本省、且不允许在邻省五百里

以内地区任地方官。

3、清朝对京官的考察称京察。京察以“四格”,即守(操守)、政(政绩)、才(才能)、和年(年龄)作为考察的标准。(多)

4、清朝给京官发恩俸,给地方官发养廉银,作为正式俸禄的补充。(单)

下篇:中国近代行政管理

一、中央行政体制

二、地方行政体制

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四、官员管理

(九)晚清 1、1905年,清政府正式下令废除科举制度。(单)

2、.简述清末官员任用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① 停止捐纳。② 裁汰书吏。③ 职官分级。

(十)南京临时政府

1、南京临时政府在官员的任用上主要采用委任制。(单)文官大致分为简任官、荐任官、委任官三等,其中简任官由大总统任命。(单)

2、南京临时政府对官员的奖惩原则是以德为主,德才兼备,赏罚分明。(单或多)

(十一)北洋军阀政府

1、北洋政府选拔行政官员的方式主要有(BC+甄用)(单或多,共三种选拔方式)A.荫叙 C.甑别

B.文官考试 D.捐纳

E.荐举(此题要注意,选项中并未完全列出)

2、甄别(名):北洋政府的甄别制度是指北洋政府时期对未经文官考试已任用的官员,采用甄别的办法,验证现任官资格,决定其去留的制度。

3、甄用:(名)是北洋政府时期文官的一种选拔方法,由保荐官保荐现职中有经验的、有学识有贡献的简任、荐任、委任官以及有特别才识与劳绩的人送交大总统予以特别录用的制度。(也考过两年单选题)

4、北洋政府时期官俸禄分为两种类型:月俸和年俸。(单)

5、简述北洋政府文官保障的具体内容。(只在06年考过一次,不是特别特别重要,实在不会就只答句号前的那一句)

① 文官非受刑法的宣告、惩戒的处分不得免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予免职:因身体残废、精神衰弱或年老不能胜任者;自请免官者。但上述免职须经文官惩戒委员会审查核准。

② 文官非经本人同意,不得转任同等以下职位。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令其休职:依惩戒法的规定交付惩戒委员会审查者;由于刑事案件被告诉、告发者;因官制变动,官署和员额合并裁撤者。

③ 文官的免职或休职须得上一级长官执行。简任官属于国务院或直属国务总理的,其免职或休职均由国务总理呈请大总统执行;属于各部或直属各部总长和各省行政长官的,均由各部总长或各省行政长官经由国务总理呈请大总统执行。荐任官和委任官的免职或休职办法以此类推。休职文官除不执行事务外,其待遇与在职官员相同。

6、根据北洋政府有关文官惩戒制度的规定,文官普通惩戒委员会负责惩戒委任官。(单)文官高等惩戒委员会负责惩戒简任官和荐任官。(此处也要注意)

(十二)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

1、为了便于叙职和给俸,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将所有官员按其资历和所司职务分为【ABCD】 A.特任 C.荐任 E.选任

2、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将官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单)

3、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是考试。(单)

4、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核的主要内容是(D)

A.操行、能力、工作成绩

C.操行、学识和能力

B.出勤、操行和工作表现

D.平日工作、学识和操行 B.简任 D.委任

5、依1935年11月公布的《公务员考绩奖惩条例》,考绩的奖励分为升等、晋级、记功;惩处分为解职、降级、记过。

(十三)抗战间南京国民政府

1、抗战前,国民政府地方人事的统一管理机关是考试院。(单)

2、抗日战争时期公务员考绩的类别有(ABC)。

A.平时考绩

B.年终考绩

C.临时考绩

D.月月考绩

E.半年考绩 3、1939年国民政府公布《公务员服务法》,对公务员纪律作了补充,其中放在首位的是政治纪律。(单)

4、抗战间国民政府建立了退休制度,退休分为申请退休和命令退休(条件是大

于65岁)。

(十四)抗战后南京国民政府

1、与抗战期间相比,标志着战后南京政府的考试制度和公务员管理发展到一个

新阶段的是建立了升等考试制度。(单)2、1949 年 1 月 1 日,南京政府为了整顿日趋腐败的吏治,公布了所谓的“三

法”,即《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俸级法》和《公务员考绩法》。(单)

(十五)工农民主政权

1、中华苏维埃区域行政人员的选拔任用主要采取的方式有(DE)(单或多)A.特任制 C.荐任制 E.选举制

2、工农民主政权中央各部的副部长、局长以及事务工作人员均采用委任制。(单)

(主席等采用选举制)

3、苏区行政人员从中央到地方普遍采取的是供给制。(单)

B.简任制 D.委任制

(十六)抗日民主政权

1、一般而言,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负责干部管理的是民政部门。(单)

2、陕甘宁边区各级行政人员的任用方式主要采用选举制、委任制和聘任制。(单

或多)

3、抗日民主政权干部教育的两种形式是在职干部教育和干部学校教育。(单或多)

4、试述抗日民主政权时期干部的教育培训制度。5、1943年10月31日颁布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任免考核奖惩暂行办法》规定的干部考核方式有(CDE)A.月度考核

B.即时考核 C.临时考核 E.平时考核

D.定期考核

6、根据《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任免考核奖惩暂行办法》的规定,干部调动时进行的考核称为临时考核。(单)

7、在各抗日民主政府颁布的有关干部奖惩的条例和办法中,惩戒的方式有(ABCE+记过、记大过、降级)A.警告 C.撤职留任 E.撤职查办

8、各抗日根据地在实施奖惩活动中,始终坚持的原则是(A)A.教育为主、惩戒为辅 C.物质奖励为主、精神奖励为辅

B.惩罚为主、教育为辅

D.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B.降职 D.开除留用

9、抗日民主政权干部的福利待遇遵循两条基本原则:不得高于熟练劳动者的所得收入原则和俸以养廉原则。(单或多)

(十七)人民民主政权

1、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选任干部的原则是德才兼备,路线是任人唯贤。(单)

2、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建立了统一的干部任免制度。一般情况下,县

级以上行政干部的任免机关是(D)

A.解放区参议会

C.省政府

B.中共中央

D.大解放区人民政府

3、简述解放区干部考核和奖惩方面的主要特点。(考过四次)

① 把对敌斗争的表现作为干部考核和奖惩的主要条件; ② 重视司法干部的考核和奖惩; ③ 严厉惩治干部的贪污行为。

4、解放区干部考核的主要方式是民主鉴定。

篇6:中考指导:文综复习注意政史结合

出场教师:石家庄市外国语学校 马丽君

采写:本报记者吕海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中考改革的继续深化,综合文科中考鲜明地呈现“双开”的主旨,即开卷考试和开放性试题。对于文综的复习,不少同学认为,学习历史、政治就是背书;还有一种认识是闭卷考试需要背书,开卷考试就不用背了,考试时翻书就行了。对此,石家庄市外国语学校的马丽君老师说,这两种认识并不正确,都会影响到考生最终的中考成绩。近几年,文综考试越来越侧重于对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考查,这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要记住一些基础知识,然后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要灵活运用。因此,不背书和只背书而不理解都是不可取的。那么,文科综合如何复习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呢?马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备考实践,做了一次经验之谈。

-把握基础知识

马老师说,无论考试形式如何变化,学习好基础知识是回答好一切问题的前提。基础知识永远是考试内容的本源。因此,复习的内容要紧扣教材,把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作为根本出发点,抓住关键,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同学们要认真地、反复地看书。要看目录,了解全书的知识体系,列出每一课的提纲及观点;要抓重点,记要点,对理解、活动类的知识要重点掌握;要将重点、要点知识扩展开来,再现相关的全部知识,做到纲举目张,系统复习,并力求在实践中融会贯通地运用书本知识。特别要对教材中的.“关系”、“标志”以及“矛盾”等类别的知识原理做比较、分析和记忆,本着求同存异、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初衷,注重与

时事政治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的有机结合。当做到“把厚书读薄了”、“把死书读活了”、“胸中有本”时,你就会克服平时的概念不清、理解不深、以偏概全的失误,使复习起到查漏补缺、纠偏正差的实际功效。

-提高解题能力

纵观近年来中考趋势,开放性试题强调学科的渗透、交叉和综合,考查的是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分析、比较、综合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以古鉴今、以近推远、以所知推所想、以所学为所用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所以,同学们在对知识进行“梳辫子式”的归纳、整理的系统复习之后,还要结合考试题型,精选习题,对答题方法和技巧做多元化的复习训练,着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练习题目的选择上,同学们可根据知识的分类做同类知识的强化训练,也可做易混知识的对比练习,还可以结合题型做专项练习。但是练习题的选择一定要“精”,即结合自己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的实际情况,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有的放矢地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果,切忌搞漫无目的的题海战术。另外,同学们在解题时,必须拓展思路。随着各种综合性题目的增多,题中有的条件复杂,有的条件分散,有的条件隐蔽,所以在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中,在精选典型题目的同时,同学们有必要进行一题多问、多角度设问的练习来开拓思路并提高解题技巧。但是,无论哪种题型,在答题方法和技巧上都要遵循有序的原则和规律,只要同学们准确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就一定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注意政史结合

一是政治和历史的结合。政治和历史是永远无法分开的,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历史,而今天的历史又是昨天的政治,表现在知识上就是历史的发展会得出政治的结论,而政治的观点又需要历史的事实来说明。所以,在复习时一定不要把两科的知识分裂开。

二是时事和历史的结合。今天的世界是昨天世界的发展,当代世界的许多问题都有其历史根源。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综合文科的考试就是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现实中的问题往往是考试的切入点。在复习时,同学们要针对时事热点,多做思考,来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考时事的起止时间,一般是从今年的4月到明年的3月,明年中考“十七大”应该是最大的热点。

-加强书写训练

篇7:高中化学要点知识复习资料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氯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第ⅦA族,氯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

Cl-,化学性质活泼,在自然界中没游离态的氯,氯只以化合态存在(主要以氯化物和氯酸盐)。

1、氯气(Cl2):

(1)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成液氯,易溶于水。(氯气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或者排饱和食盐水;液氯为纯净物)

(2)化学性质:氯气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很容易得到电子,作强氧化剂,能与金属、非金属、水以及碱反应。

①与金属反应(将金属氧化成最高正价)

Na+Cl2===点燃2NaCl

Cu+Cl2===点燃CuCl2

2Fe+3Cl2===点燃2FeCl3(氯气与金属铁反应只生成FeCl3,而不生成FeCl2。)

(思考:怎样制备FeCl2?Fe+2HCl=FeCl2+H2↑,铁跟盐酸反应生成FeCl2,而铁跟氯气反应生成FeCl3,这说明Cl2的氧化性强于盐酸,是强氧化剂。)

②与非金属反应

Cl2+H2 ===点燃 2HCl(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现象: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

将H2和Cl2混合后在点燃或光照条件下发生爆炸。

燃烧:所有发光发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叫做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③Cl2与水反应

Cl2+H2O=HCl+HClO

离子方程式:Cl2+H2O=H++Cl—+HClO

将氯气溶于水得到氯水(浅黄绿色),氯水含多种微粒,其中有H2O、Cl2、HClO、Cl-、H+、OH-(极少量,水微弱电离出来的)。

氯水的性质取决于其组成的微粒:

(1)强氧化性:Cl2是新制氯水的主要成分,实验室常用氯水代替氯气,如氯水中的氯气能与KI,KBr、FeCl2、SO2、Na2SO3等物质反应。

(2)漂白、消毒性:氯水中的.Cl2和HClO均有强氧化性,一般在应用其漂白和消毒时,应考虑HClO,HClO的强氧化性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不可逆。

(3)酸性:氯水中含有HCl和HClO,故可被NaOH中和,盐酸还可与NaHCO3,CaCO3等反应。

(4)不稳定性:HClO不稳定光照易分解。,因此久置氯水(浅黄绿色)会变成稀盐酸(无色)失去漂白性。

(5)沉淀反应: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氯水中有Cl-)。自来水也用氯水杀菌消毒,所以用自来水配制以下溶液如KI、KBr、FeCl2、Na2SO3、Na2CO3、NaHCO3、AgNO3、NaOH等溶液会变质。

④Cl2与碱液反应:

与NaOH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Cl2+2OH-=Cl-+ClO-+H2O)

与Ca(OH)2溶液反应:2Cl2+2Ca(OH)2=Ca(ClO)2+CaCl2+2H2O

此反应用来制漂白粉,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Ca(ClO)2和CaCl2,有效成分为Ca(ClO)2。

漂白粉之所以具有漂白性,原因是:Ca(ClO)2+CO2+H2O=CaCO3↓+2HClO生成的HClO具有漂白性;同样,氯水也具有漂白性,因为氯水含HClO;NaClO同样具有漂白性,发生反应2NaClO+CO2+H2O==Na2CO3+2HClO;

干燥的氯气不能使红纸褪色,因为不能生成HClO,湿的氯气能使红纸褪色,因为氯气发生下列反应Cl2+H2O=HCl+HClO。

漂白粉久置空气会失效(涉及两个反应):Ca(ClO)2+CO2+H2O=CaCO3↓+2HClO,,漂白粉变质会有CaCO3存在,外观上会结块,久置空气中的漂白粉加入浓盐酸会有CO2气体生成,含CO2和HCl杂质气体。

⑤氯气的用途:制漂白粉、自来水杀菌消毒、农药和某些有机物的原料等。

2、Cl-的检验:

原理:根据Cl-与Ag+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AgCl沉淀来检验Cl-存在。

篇8:高中政史地的复习要点

1、向量有关概念:

(1)向量的概念: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注意向量和数量的区别。向量常用有向线段来表示,注意不能说向量就是有向线段,为什么?(向量可以平移)。如已知A(1,2),B(4,2),则把向量AB按向量a=(-1,3)平移后得到的向量是_____(答:(3,0))

(2)零向量:长度为0的向量叫零向量,记作:,注意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

(3)单位向量:长度为一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与AB共线的单位向量是AB);

|AB|

(4)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两个向量叫相等向量,相等向量有传递性;

(5)平行向量(也叫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向量,记作:∥,规定零向量和任何向量平行。提醒:①相等向量一定是共线向量,但共线向量不一定相等;②两个向量平行与与两条直线平行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两个向量平行包含两个向量共线, 但两条直线平行不包含两条直线重合;③平行向量无传递性!(因为有0);④三点A、B、C共线AB、AC共线;

(6)相反向量: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叫做相反向量。的相反向量是-。如下列命题:(1)若ab,则ab。(2)两个向量相等的充要条件是它们的起点相同,终点相同。(3)若ABDC,则ABCD是平行四边形。(4)若ABCD是平行四边形,则ABDC。(5)若ab,bc,则ac。(6)若a//b,b//c,则a//c。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答:(4)(5))

2、向量的表示方法:(1)几何表示法:用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如AB,注意起点在前,终点在后;(2)符号表示法:用一个小写的英文字母来表示,如,等;(3)坐标表示法:在平面内建立直角坐标系,以与x轴、y轴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i,j为基底,则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可表示为axiyjx,y,称x,y为向量a的坐标,a=x,y叫做向量a的坐标表示。如果向量的起点在原点,那么向量的坐标与向量的终点坐标相同。

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如果e1和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该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

1、2,使a=1e1+2e2。如(1)若a(1,1),b

13;(2)下列向量组中,能作为平面内所有向量基底的是 A.ab)2

213;(3)e1(0,0),e2(1,2)B.e1(1,2),e2(5,7)C.e1(3,5),e2(6,10)D.e1(2,3),e2(,)(答:B)2

424已知AD,BE分别是ABC的边BC,AC上的中线,且ADa,BEb,则BC可用向量a,b表示为_____ab);33(1,1),c(1,2),则c______(答:

(4)已知ABC中,点D在BC边上,且CD2DB,CDrABsAC,则rs的值是___(答:0)

4、实数与向量的积:实数与向量a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a,它的长度和方向规定如下:1aa,2当>0时,a的方向与a的方向相同,当<0时,a的方向与a的方向相反,当=0时,a0,注意:a≠0。

5、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1)两个向量的夹角:对于非零向量,作OAa,OBb,AOB

0称为向量,的夹角,当=0时,同向,当=时,反向,当=2时,垂直。

(2)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如果两个非零向量a,b,它们的夹角为,我们把数量|a||b|cos叫做a与b的数量积(或内积或点积),记作:,即=abcos。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数量积是0,注意数量积是一个实数,不再是一个向量。如(1)△ABC中,|AB|3,|AC|4,|BC|5,则ABBC_________(答:-

9);(2)已知a(1,),b(0,),cakb,dab,c与d的夹角为12124,则

k等于____(答:1);(3)已知a2,b5,ab3,则ab等于____;(4)已知a,b是两个非零向量,且abab,则a与ab的夹角为____(答:30)

(3)b在a上的投影为|b|cos,它是一个实数,但不一定大于0。如已知|a|3,|b|5,且ab12,则向量a在向量b上的投影为______(答:



12)

5(4)的几何意义:数量积等于的模|a|与在上的投影的积。(5)向量数量积的性质:设两个非零向量,其夹角为,则: ①abab0;

②当,同向时,

=ab,特别地,aaaa,a;当与反向时,=-ab;当为锐角时,>0,且a、b不同向,ab0是为锐角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当为钝角时,<0,且a、b不反向,ab0是为钝角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③非零向量,夹角的计算公式:cos

22abab

;④|ab||a||b|。如(1)已知a(,2),b(3,2),

如果a与b的夹角为锐角,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答:



41或0且);(2)已知OFQ的面积为S,3

3

13

且OFFQ1,若S,则OF,FQ夹角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答:(,));(3)已知

432

2a(cosx,sixnb),与b之间有关系式kabkb,其中k0,①用k表示ab;②求ab的最(cyos,ysain

1k21

(k0);②最小值为,60)小值,并求此时a与b的夹角的大小(答:①ab4k26、向量的运算:(1)几何运算:

①向量加法: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但“平行四边形法则”只适用于不共线的向量,如此之外,向量加

法还可利用“三角形法则”:设ABa,BCb,那么向量AC叫做a与b的和,即abABBCAC;

②向量的减法:用“三角形法则”:设ABa,ACb,那么abABACCA,由减向量的终点指向被减向量的终点。注意:此处减向量与被减向量的起点相同。如(1)化简:①ABBCCD___;②ABADDC____

;③(ABCD)(ACBD)_____(答:①AD;②CB;③0);(2)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3)若O是ABC所在平面内一点,且满足ABa,BCb,ACc,则|abc|=_____(答:)

ABCOBOCOBOC2OA,则ABC的形状为____(答:直角三角形);(4)若D为ABC的边BC的中点,|AP|

;(5)若点O是△ABC的外,则的值为___(答:2)

|PD|

心,且OAOBCO0,则△ABC的内角C为____(答:120);

(2)坐标运算:设a(x1,y1),b(x2,y2),则:

所在平面内有一点P,满足PABPCP0,设

①向量的加减法运算:ab(x1x2,y1y2)。如(1)已知点A(2,3),B(5,4),C(7,10),若

1;(2)已知APABAC(R),则当=____时,点P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答:)21

;(3)已知作用在点A(1,1)A(2,3),B(1,4),且AB(sinx,cosy),x,y(,),则xy或)22226的三个力F1(3,4),F2(2,5),F3(3,1),则合力FF1F2F3的终点坐标是(答:(9,1))

②实数与向量的积:ax1,y1x1,y1。

③若A(x1,y1),B(x2,y2),则ABx2x1,y2y1,即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表示这个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终点坐标减去起点坐标。如设A(2,3),B(1,5),且AC

AB,AD3AB,则C、D的坐标分别是__________(答:

3(1,1

1;),(7,9))

④平面向量数量积:abx1x2y1y2。如已知向量a=(sinx,cosx), b=(sinx,sinx), c=(-1,0)。(1)

311,],求向量、的夹角;(2)若x∈[函数f(x)的最大值为,求的值(答:(1)150;(2)842

2或1);

若x=

⑤向量的模

:|a|_____;

⑥两点间的距离:若Ax

1,y1,Bx2y,a|a|2x2y2。如已知

a,b均为单位向量,它们的夹角为60,那么|a3b|=

,则|AB|如如图,在平面斜坐标系xOy中,xOy60,平面上任一点P关于斜坐标系的斜坐标是这样定义的:若OPxe1ye2,其中

(1)若点P的斜坐标为(2,e1,e2分别为与x轴、y轴同方向的单位向量,则P点斜坐标为(x,y)。-2),求P到O的距离|PO|;(2)求以O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在斜坐标系xOy中的方程。(答:(1)2;(2)x2y2xy10);



baab律:abca,bcac,bcabab;(3)分配律:

aaa,abab,abcacbc。如下列命题中:① a(bc)abac;②

7、向量的运算律:(1)交换律:abba,aa,abba;(2)结合





a(bc)(ab)c;③(ab)|a|

2





2|a||b||b|;④ 若ab0,则a0或b0;⑤若abcb,则ac;⑥aa;⑦

aba

ba;

⑧(ab)2ab;⑨(ab)2a2abb。其中正确的是______(答:①⑥⑨)提醒:(1)向量运算和实数运算有类似的地方也有区别:对于一个向量等式,可以移项,两边平方、两边同乘以一个实数,两边同时取模,两边同乘以一个向量,但不能两边同除以一个向量,即两边不能约去一个向量,切记两向量不能相除(相约);(2)向量的“乘法”不满足结合律,即()(),为什么?

8、向量平行(共线)的充要条件:a//bab(ab)2(|a||b|)2x1y2y1x2=0。如(1)若向量

ua2b,v2ab,当x=_____时a与b共线且方向相同(答:2);(2)已知a(1,1),b(4,x),a(x,1),b(4,x),且u//v,则x=______(答:4);(3)设PA(k,12),PB(4,5),PC(10,k),则k=_____时,A,B,C共线(答:-2或11)

9、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abab0|ab||ab|

x1x2y1y20.特别地

(ABAB

ACAC)(ABAB

AC

3;(2))。如(1)已知OA(1,2),OB(3,m),若OAOB,则m)2AC

以原点O和A(4,2)为两个顶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OAB,B90,则点B的坐标是________(答:(1,3)或(3,-1));(3)已知n(a,b),向量nm,且nm,则m的坐标是________(答:(b,a)或(b,a))

10.线段的定比分点:

(1)定比分点的概念:设点P是直线P1P2上异于P1、P2的任意一点,若存在一个实数,使PPPP2,则

1叫做点P分有向线段PP的定比分点; 12所成的比,P点叫做有向线段PP12的以定比为

(2)的符号与分点P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当P点在线段 P1P2上时>0;当P点在线段 P1P2的延长线上,则点P分有时<-1;当P点在线段P2P1的延长线上时1

0;若点P分有向线段PP12所成的比为

向线段P2P1所成的比为

。如若点P分AB所成的比为

37,则A分BP所成的比为_______(答:)

43x

,(3)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设P则x1,y1)、P2(x2,y2),P(x,y)分有向线段PP1(12所成的比为

y

x1x

21,y1y21

x1x2x2特别地,当=1时,就得到线段P1P2的中点公式。在使用定比分点的坐标公式时,应明确(x,y),yy1y22(x1,y1)、(x2,y2)的意义,即分别为分点,起点,终点的坐标。在具体计算时应根据题设条件,灵活地确定起点,分

1

点和终点,并根据这些点确定对应的定比。如(1)若M(-3,-2),N(6,-1),且MPMN,则点P的坐标为

1_______(答:(6,));(2)已知A(a,0),B(3,2a),直线yax与线段AB交于M,且AM2MB,则a等于

32_______(答:2或-4)

xxh

11.平移公式:如果点P(x,y)按向量ah,k平移至P(x,y),则;曲线f(x,y)0按向量ah,k

kyy

平移得曲线f(xh,yk)0.注意:(1)函数按向量平移与平常“左加右减”有何联系?(2)向量平移具有坐标不

变性,可别忘了啊!如(1)按向量a把(2,3)平移到(1,2),则按向量a把点(7,2)平移到点______(答:(-8,(3));(2)函数ysin2x的图象按向量a平移后,所得函数的解析式是ycos2x1,则a=________(答:

12、向量中一些常用的结论:

(1)一个封闭图形首尾连接而成的向量和为零向量,要注意运用;

(2)||a||b|||ab||a||b|,特别地,当a、b同向或有0|ab||a||b|



,1))

;当a、b反向或有0|ab||a b不共线||a||b|||ab|;当a、|b||a||b||a||b).|a||b||a||ba||(这些和实数比较类似b

xx2x3y1y2y3

(3)在ABC中,①若Ax1,y1,Bx2,y2,Cx3,y3,则其重心的坐标为G1,。如

33若⊿ABC的三边的中点分别为(2,1)、(-3,4)、(-1,-1),则⊿ABC的重心的坐标为_______(答:(

4,)); 3

3②PG(PAPBPC)G为ABC的重心,特别地PAPBPC0P为ABC的重心;

③PAPBPBPCPCPAP为ABC的垂心;

④向量(ABAC)(0)所在直线过ABC的内心(是BAC的角平分线所在直线);

|AB||AC|

⑤|AB|PC|BC|PA|CA|PB0PABC的内心;

,点M为平面内的任一点,则MPMP1MP2,特别地P为PP(3)若P分有向线段PP12的中12所成的比为

1

1MP2; 点MPMP

2(4)向量PA、PB、PC中三终点A、B、C共线存在实数、使得PAPBPC且1.如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已知两点A(3,1),B(1,3),若点C满足OC



1OA2OB,其中1,2R且



上一篇:长沙地铁18个站点规划022下一篇:商业银行差异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