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汇报课《转盘游戏》的教学反思

2024-05-23

七年级上册汇报课《转盘游戏》的教学反思(共8篇)

篇1:七年级上册汇报课《转盘游戏》的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汇报课《转盘游戏》的教学反思

华师大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的进行课后总结自我反思,促进自己专业成长,同时也使我们的工作更有趣和充实。在我看来,反思是教师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问题、困惑,对问题、困惑及时研究、反思,有助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本文我结合我在七年级上册第七章第2节《转盘游戏(北师大版)》的汇报课及其他老师的意见,谈谈自己体会。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之前已经有在七年级我任教的一个班上过一次,经历一次反思的过程,经过这次的反思,改进了一些地方。

一,第一次课堂教学的准备、分析、过程以及存在的困惑与反思

教学目标:

根据教纲的要求,结合本人的实践及指导老师的意见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猜测、试验、分析试验结果等活动;

2.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

3.复习近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学生参与对转盘游戏的操作,使学生经历猜测、观察、实际操作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的能力.

2.从转盘游戏中发现规律,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大胆猜想、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操作—讨论—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自己操作课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兴趣.在学生猜测—操作—验证的过程中,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由组长组织大家对所做的实验、收集到的实验数据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提倡互帮互学、互助学习、共同进步.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电脑上完成转盘旋转的过程,弥补了实物操作中由于学具制作水平参差不齐的不足.

教具准备:

教师用几何画板制作学生用转盘,课前由学生拷贝到学生机.学生制作小转盘.每位学生和组长制作6张数据在-10到10之间的卡片.

二、课前反思

困惑:通过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认为教学目标的落脚点是通过猜测、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等活动,体验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既然是这样,直接设计一个转盘,通过不同颜色的比例来实验,让学生来体会不可以达到目标吗?为什么还要设计“做一做”这一“复杂游戏”呢?“游戏”的价值是什么?通过反复思考,我认为“做一做”放在此处的作用不仅仅是通过游戏体会不确定事件,同时对所学知识起复习、综合应用的作用。(如:平均数的意义、有理数的计等)。所以“游戏”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增强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基本的数学方法,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发展中获得知识。基于以上思考,本课的难点应确定为:如何使“游戏”落到实处,顺利进行。

难度表现在:

1.求卡片上的数据平均数对学生来说较困难。

2.转盘转到“平均数增大1”或“减小1”后,按指令调整卡片上的数据也是比较困难的。

对教材我感到困惑的还有:这节课内容相对比较易于接受,学生是否有足够耐心和兴趣,课堂知识是否充分,是否好学生吃不饱的现家(这个问题当时没有思考,导致后序失败)同时,如果教学目标没定好,很可能出现教学过程空洞现象,导致一节课学生都在活动,但是并没能从中获取足够的知识。为了使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课前我布置了如下预习作业:

学生准备活动:

1.要求学生课前每人写好三张。卡片上的6个数时尽量包含正数、负数、分数、小数。并且尽可能简单,且便于求6个数的平均数。

2.要求学生初步探索由“平均数增大”或“减小1”的指令,调整卡片上的数据的方法。重点采取两种方法:

①在卡片上加一个数,使平均数增加1或减少1。

②改动一个数据,使平均数增加1或减少1。并找出规律。

通过对教学目标和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基本遵循教材中活动过程。

二、教学中反思

1.有部分学生的转盘做得非常好,活动非常积极,参与意识强,表现出极高的兴趣。

2.调整卡片上的数据时,学生中产生了特别简单可行的方法。如:

①若原卡片上的数据不变,“平均数增大1”或“减小1”采取在卡片上加一个数x,则有: =原平均数±1,用列方程的方法,很快解决。

②有的同学采用改变卡片上的数字,可以将每个数加1(或减1)

③可以只改变一个数,则这个数要加6(或减6)。

④改变其中的几个数都可以,只不过麻烦一点。学生的想法出乎我的预料!这些方法不仅对求平均数和有理数的计算进行了有效的复习,还把刚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也应用到了解决问题中,使学生调整卡片上的数的速度大大加快。原来估计学生每小组最多做10次游戏活动,没想到有的小组做了20多次。

3.各小组汇总结果,做了20次和20次以上的.小组得出频率,基本接近概率。最后对全班各组的活动结果汇总得到了令人非常满意的结果。通过实验证实了猜测,这是这节课非常成功之处。

三 、课后反思

不足之处:

1.我对用3到5张卡片没有深究。为了让学生会调整卡片,要求每个同学写了3张,这样每小组12张卡片。结果,重复抽到的卡片少了。因此,对问题:将实验做下去,卡片上所有数的平均数会增大还是减小这个问题的讨论没有和好感知,平均数的整体变化趋势,学生并设有深切体验。

2.个别组卡片上的数字写得不好,影响了活动进度。

3.个别小组缺少实事求是和科学的探索精神,没有调整数据,就转转盘,把计算得困难绕过去。可能是偷懒或是对游戏的目的从有疑惑(与我课前的想法一致)。

4.部分学生做的转盘,不够灵活或是不均匀,导致结果有一定的出入。

5.部分学生对于游戏规则不是很理解。

6.板书占用比较大时间,导致课堂时间有所紧张。

不足问题,结合指导老师的意见,我在第二轮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

1、片数3~5张,四个人一小组,每人写一组数,算好平均数,两位同学相互验证。

2、加入教师在课堂的示范操作,指导学生如何完成游戏。

3、教手工制作的转盘转化成flash版的电子转盘,避免了转盘,不够灵活或是不均匀,导致结果有一定的出入。

4、加入了一小段有相关转盘游戏在实现生活中应用的影像,引出同学们的兴趣,同时增加他们将书本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能力。

5、将板书内容改成事先制作的PPT,课堂展示。

本次教学进行的比较顺利,基本上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极强的兴趣,活动积极。但面对的两班学生不同,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如:所代一个班的学生程度比较集中,教学过程很顺利,另一个班的学生程度不齐,各小组人员也不齐的情况,有部分学生没能真正理解教师的意思。同时又由加入了教师示范过程,导致学生活动时间减少。同时由于板书内容改成事先制作的PPT,课堂展示。导致一直同学未能及时记下课堂的知识点。另外由于还自己在教学中,操作的比较多,未能一直目光集中在学生中,导致与学生的眼神交流不够。最后课堂中还是出现了教学过程空洞现象(真是自己所担心的),导致一些程度好的学生未能真正参与到教学当中,没能从中获取足够多的知识,这一点还需自己好好的反思。

通过同一节课的两轮教学反思,我深感作为一位教师,特别是一个新教师,中果不经历“反思—教学—反思”的过程。很难提高自已的教学水平。在这两次的教学反思中,第一个“反思”:反思之前的教学经验,成功与不足之处;研究现在的学生,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付注于教学。第二个“反思”:验证效果,反馈矫正的措施。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认真思考教材中的一些问题,必须不断在实践—总结—反思—实践中追求每堂课尽善尽美,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同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否则,自己是永远也不会有所大的进步。

篇2:七年级上册汇报课《转盘游戏》的教学反思

我听了第一课时的讲解,觉得没有体现出文章所具有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我负责讲第二课时,就改变了教学设计,第一个环节着重在创设情境,回顾课文内容;第二个环节着重在朗读课文,赏析语言;第三个环节是学生提出问题,深化理解;第四个环节是仿写几个句子。

预设的前两个情境都完成得比较好,学生的兴趣也比较浓。赏析句子时学生提出了很多好的见解,当没有人举手时,我就提醒自己:要耐心,不要急于说话,要给学生时间。在这种沉静的氛围里,学生的思考就比较充分了,对文章一些句子的赏析也比较深刻。

我感觉到自己最大的进步是,忍住了,少说话,不再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

篇3:七年级上册汇报课《转盘游戏》的教学反思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水果、蔬菜等食物, 谈论个人的喜好。在第一课时中出现了很多有关食物的单词, 助动词do, does的一般疑问句和动词like的用法。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单单:do, don’t, does, doesn’t, like, have, strawberries, hamburgers, oranges, tomatoes, ice cream, salad, pears, milk, bread, bananas.

(2) 句型:

— Do you like bananas?

— Yes, I do. I like bananas. /No, I don’t. I don’t like bananas.

— Does he /she like...?

—Yes, he /she does. He /She likes bananas./No, he /she doesn’t. He /She doesn’t like bananas.

2.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学生能够用英语讨论喜欢与不喜欢的食物。

3. 情感目标

讨论美食, 享受生活美味, 提倡健康合理的膳食。

(三) 教学重点

掌握关于食物的词汇。

(四) 教学难点

学会使用交际用语。

1. 新句型中复数表一类的用法, 不可数名词没有复数。

2. 含有单三人称的句型的灵活运用:

—Does he/she like...?

—Yes, he/she does.He/She likes bananas./No, he/she doesn’t.He/She doesn’t like bananas.

(五) 教学方法与过程目标

掌握单词读音, 并能准确运用单复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教学步骤

(一) 设计游戏, 导入新课

1. 学习单词

与学生问好之后, 教师轻松、高兴地说:

In this class, we are going to play some games, are you happy?

(用游戏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振作起精神。)

First, let’s play a guessing game, OK?

于是, 教师拿出一个精美的袋子, 问学生:

What’s in my bag? Do you know? Can you guess? First, I tell you there are some foods in my bag. Food, do you know?

引入新单词food。学生经过预习了解这些新单词。于是积极发言, 争先恐后地用新单词进行猜测。笔者揭晓答案:拿出实物, 开始教授新单词。

利用音标、音节教单词, 帮助学生拼读、记忆单词, 学生猜出一个单词笔者就板书这一单词, 板书:共有2 列, 第1 列为可数名词, 第2 列为不可数名词。前面为旧单词, 后面为新单词, 可数名词复数的s, es和ies用红色粉笔标出来, 并按复数的规则排列在一起:

第1 列:bananas, oranges, pears, hamburgers, tomatoes, strawberries

第2 列:milk, ice cream, salad, bread

2. 检查、巩固单词

Game 1:个人或集体朗读单词

Game 2:Memory challenge

Game 3:快闪游戏 (Magic eyes)

教师在课件里设计一颗红心, 学生可以在红心里看到一幅图片, 但图片会很快消失, 如果学生看到图片, 就赶紧站起来说出此幅图片的英语单词, 看谁反映最快。笔者揭晓答案, 将课文中的单词与图中物品匹配起来, 并读给学生听。

设计意图:课文中的生词量较大, 对于七年级新生来说难以完全掌握, 而在引入课堂时, 选择学生刚学过的单词、句型, 可以使他们记忆起来更容易, 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以旧带新, 使学生回答的正确率更高;看图片猜单词, 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设计好要学习的单词的顺序, 自然而然地让学生了解新单词的意思, 并用游戏、实物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快闪游戏练习, 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 检测了他们学习新单词的效果, 为后面的学习内容打下了基础。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教师只充当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

3. 动作引入句型

The teacher takes out an apple to act:I have an apple.

(咬一口苹果, 并高兴地点头)

T:I like apples. Do I like apples? Yes, I do. I like apples. (强调复数表一类的用法)

The teacher takes out a piece of bread to act:I have bread.

(咬一口面包, 并皱眉、摇头)

T:Do I like bread? No, I don’t. I don’t like bread. (强调不可数名词没有复数)

让学生了解like, don’t like以及句子的意思, 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食物, 引入新句型:Do you like...?给学生猜测、练习新单词和句型的机会, 并根据学生的答案, 引出这一句型的答复句型:Yes, I do. I like... /No, I don’t. I don’t like... 输入肯定回答、否定回答、肯定句、否定句, 为问与答环节奠定基础。

4. 让学生谈论自己的喜好

为了满足学生练习的需要, 设计pair work, 让学生成对练习。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谈论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食物, 情绪高涨, 都能大胆地说出新单词和新句型。这一环节为学生创造了说英语的机会, 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体。

5. 让学生谈论其他人的喜好

在学生问答完毕后, 教师提问:Does...like...?自然地引入单数第三人称的新句型, 既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个教学难点, 又可以培养学生倾听他人说英语的习惯。

Game 4:Guess

根据图片中人物的表情猜测其喜欢或不喜欢某物, 用所学的新单词、新句型进行问与答。这一环节旨在突破教学难点、重点, 促进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二) 师生互动, 学习探究

1. 听录音, 完成1b练习 (先读1b中的对话, 做好听前准备) 。

2. 听录音完成2a, 2b练习 (先读2a中的单词, 做好听前准备, 教师先带领学生看2b图片, 猜测对话中的空格应填什么单词) 。

3. 让学生朗读2b的听力材料, 并通过朗读, 观察、讨论、尝试猜测未学的新句子的意思。

设计意图:听力练习是“输入”的过程, 进行听力前学生先读2a中的单词, 做好听前准备;教师先带领学生看2b图片, 猜测对话中的空格应填什么单词, 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有的放矢, 捕捉有效信息, 同时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并发现做听力题目的技巧;通过跟读,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猜测新句子的教学方法,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 给学生提供了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发展平台。这既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生自己猜测的意思要比通过教师讲解而习得的意思在脑海中的印象深刻得多、透彻得多, 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

(三) 设计任务, 合作交流, 巩固提高

给学生设计一个情境:

Good news:This Friday is Ms. Shu’s birthday. I want to have a birthday party for her. Do you want to come to the party?I will buy some food for the party.What food do you like?Let’s make a survey.

规则:4 人为1 小组, 每个组员用不同的问句询问下一个组员, 被提问者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回答, 回答加1 分。组长要做好协调、组织工作, 并填好调查表, 写好总结报告, 依据组长的表现可为该小组再加2~4 分。

Game 5:Make a survey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链接式练习。教师给出范例:

Example:

A:Do you like pears?

B:Yes, I do. I like pears. /No, I don’t. I don’t like pears. But I like milk. Do you like milk?

C:Yes, I do. I like milk. /No, I don’t. I don’t like milk. But I like bananas. Do you like bananas?

D:Yes, I do. I like bananas. /No, I don’t. I don’t like bananas. But I like salad. Do you like salad?

A:Yes, I do. I like salad. /No, I don’t.I don’t like salad.But I like...

Group leader writes down the results. (小组长记下结果)

Report:

In my group, I like...I don’t like...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索, 勤于思考,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语言信息, 灵活运用的能力。通过这一环节的练习, 学生的语言技能得到了提高, 其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也都得到了培养, 语言知识还得到了复习和巩固。这样的练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换语境操练是对机械模仿的进一步发展,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这样的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四) 总结

An apple a day, keep doctors away.

(达成情感目标:讨论美食, 享受生活美味, 提倡健康合理膳食。)

(五) 作业设计

(1) 复习本节课所学习的生词。

(2) 做小调查, 编写四个问答句:分别询问你的家庭成员所喜欢的食物。

A:Do you like...?

B:Yes, I do.I like... / No, I don’t.I don’t like...

A:Does your father/mother like...?

B:Yes, he /she does.He /She likes... /No, he /she doesn’t. He /She doesn’t like...

三、教学反思

新课标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 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新课的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引入部分要简洁、易懂, 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学生听懂了、学会了, 才能有话可说;引入部分也要富有趣味性, 这样才能吸引学生, 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觉得有意思, 才会想要学、认真学、学得好。本节课引入时使用了学生刚学过的单词、句型进行提问, 学生对此都能有话可说, 就连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也能回答出正确答案。

篇4: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学等。所以对这一学科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程他们既陌生又熟悉。在小学阶段对于历史知识也了解了一些。面对这些初一的学生,历史这一门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教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初一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希望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民主,并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再加上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与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这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

一、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讲课方式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大屏幕《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二、上课前老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尽量从学生的视角去讲解

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三、抓住学科之间的渗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那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初中的学习要求与小学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地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简单地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篇5:七年级上册汇报课《转盘游戏》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共有三部分内容: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其中,第1和第2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两个历史人物,强化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但是,学生们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程度还不够,欠熟练,掌握得不够扎实,我在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张骞通西域这一部分的教学其实应该做得更好,我可以把这部分的内容搞活起来,比如把张骞在西域的所见所闻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让学生来描述;或者以张骞为记者进行追踪报道,这样就可以训练学生的口才,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2、关于丝绸之路的`教学,如果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好地记住丝绸之路,我应该用多媒体展示出地图,让几个学生按照地图来重新走一下丝绸之路。

3、知识的延伸不够,如: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西部的开发,也可以结合讲讲关于东突事件等。

4、在当堂巩固环节,应多设计一些选择性题目和材料分析题。

5、学生会了的问题,不应该再去过多的强调。

篇6:七年级上册汇报课《转盘游戏》的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将先复习旧知引入课题,这样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探究有理数加法的过程中,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并讨论,从而发现有理数加法的性质,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支亲身体验的产生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通过例题来巩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让学生及时地掌握所学的新知,对于学生起到有效地巩固作用。

有理数加法是小学学过的加法去处的拓展,学生已经具有了正数、负数、数轴和绝对值等知识。加法法则实际上给出了确定两个有理数的和的“符号”与“绝对值”的规则,它是通过分析两个有理数哩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情况,再归纳出同号相加、民号相加、一个有理数与0相加三种情况而得到的。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知识准备的限制,在分情况讨论、应分成哪几种情况、如何归纳不同情况等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甚至是直接讲解。同号两数的加法法则比较易于理解,而异号两数相加时情况比较复杂,学习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另外,根据法则做加法,需要注意“按部就班”地计算,这是一个培养良好运算习惯的过程。

篇7:七年级上册汇报课《转盘游戏》的教学反思

为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首先引导学生复习数轴和数轴上有理数的球,从而为学习新知打好基础。继续研究复习过程中的三组数,让学生去发现异同。为了进一步认识相反数,教师学生利用“唱反调”的游戏再次引出具有特殊特点的相反数。师生共同讨论交流,从而发现问题,引出相反数的概念。再结合数轴,总结相反数的几何意义,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通过相关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反数的意义。

在复习数轴知识的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嚃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本节内容比较重要,和数轴联系密切,所以结合数轴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数轴。课下让学生多做练习,设计一些符合他们的习题,不同程度地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并且能够做到灵活应用,能够随机应变。

篇8:七年级上册汇报课《转盘游戏》的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方案)

姓 名:张秀杰 学 科: 语 文 学 校:九江市第三中学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九江三中的张秀杰老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课题是《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

课题说明:适用对象:初一年级

时长10分钟 课程内容:学习借喻与借代 课程目标:掌握区分借喻与借代

我们知道借喻与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那什么是借喻?什么是借代呢?

一、借喻与借代

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种。它不像明喻那样说“甲像乙”,也不像暗喻那样说“甲是乙”,而是根据两者相似点,直接把甲说成乙,以乙喻甲,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

例如: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在这句话里,用“可悲的厚障壁”比喻作者和润土之间有很深的隔膜。

鲁迅先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直接用“草”来比喻旧社会给予他的是粗劣的物质和精神“食粮”,而贡献给人们的却是像“牛奶、血”那样的精品。这比直说更通俗、形象,又幽默、风趣。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相关的东西来代替。一般以特征代本体,或以具体代抽象,或以部分代整体等等。例如: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能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鲁迅《社戏》)在这句话里,用“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代指难读的书。

此外,在一些诗词、成语中也常常会见到借代的身影。例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本体是“富贵之家”,借体是“朱门”两者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本体是“帆船”,借体是“孤帆”,两者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化干戈为玉帛。本体是“战争”,借体是“干戈”,两者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二、区分借喻与借代

为什么借喻与借代难以区分呢?

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喻体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

因为两者都不出现本体,喻体与隐藏的本体的关系又是隐藏的,所以难于辨别。

然而,我们该怎样区别借喻与借代呢?

第一种方法,我们可以从定义的角度判定借喻与借代。

我们认为借喻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而且本体与喻体是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而借代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而且借体可以是同类事物,也可以是异类事物。例句一:

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

“贝多芬”是本体,喻体是“老狮子”,两者是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所以这句是借喻。例句二: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能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借体是“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本体是“难读的书”,两者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所以这句是借代。例句三: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张晓风《行道树》)

借体是“繁弦急管红灯绿酒”,本体是“繁华的夜生活”,两者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所以这句是借代。

第二种方法,我们可以用还原法。

借代不能还原成比喻,而借喻可以还原成明喻或暗喻。例句一:

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

这句是借喻,我们将其还原成明喻: 贝多芬像一只老狮子。

我们将其还原成暗喻:贝多芬是一只老狮子。

在这句话里,把借喻改成明喻或暗喻,都是正确的,所以他是一个借喻句。例句二: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能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我们把这句话还原成明喻:难读的书像“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这句话从句义上讲是不通的,所以改不成明喻。

我们把这句话还原成暗喻:难读的书是“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而这里的“是”不是喻词,它只是表示一种判断。例句三: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

这句是借代,我们将其还原成明喻:都市繁华奢靡的夜生活像繁弦急管,红灯绿酒。这句话从句义上讲是不通的,所以改不成明喻。

我们将其还原成暗喻:都市繁华奢靡的夜生活是繁弦急管,红灯绿酒。而这里的“是”不是喻词,它只是表示一种判断。

第三种方法,两者的作用不同。

借喻在句中的作用重在说明或描写,借代在句中的作用重在称代。例句一:

他和一群红领巾在一起唱歌。例句二:

她在辛勤培育祖国的花朵。

如上文例子中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并无比喻之意,其作用只是以少先队员的标志来代替。而借喻虽然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但其作用重在比喻。如同第二句中用“花朵”来比喻少年儿童,主要是为了表现儿童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

又譬如鲁迅《故乡》中对“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描述:

(她)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桾,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此句前一个“圆规”明显是用比喻来描述杨二嫂的形体特征,而后一个“圆规”则直接用它来代替杨二嫂的称呼。从它们在句中的作用来看,前者以“圆规”作比,侧重于描写,属比喻;后者以杨二嫂的形体特征来代替本体,属借代。

在一般情况下,根据上述三种方法:从定义的角度,还原法和作用,可以把借喻与借代区分开来。希望通过这次的讲解,学生们能够解开借喻和借代的谜团。

我所讲的课题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上一篇:酒店绩效考核方案设计下一篇:乡镇干部2013年述职述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