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公文写作范文

2024-04-19

如何学习公文写作范文(精选6篇)

篇1:如何学习公文写作范文

(一)首先是最基本的,素材的问题。

小学阶段,我也是那么走过来的。

没有好素材就没有好文章。因为小学以记叙文为主。

到写作文前想迅速记忆起生活中的点滴,是很困难的。

所以,多思考一下。

我认为,范围要广一些。

只局限于家庭琐碎很无聊,多多写社会现象是不错的选择,得分也比较高。

(二)语言,在我小学时的心中一直是个简单的事情。然而并不是如此。

语言是积累的。

真的很建议大家看看世界名著。多多思考。

网络小说不是不能看,但是这真的很浪费时间。

要后悔,就来不及了。所以,现在的我很庆幸自己的父亲---是他把我带入了文学殿堂。当然,个人语言有自己的风格是最好。

但是小学没有议论文,所以说,小学是贮藏个人涵养的时间。

这是决定你今后文学水平的重要时期。

也许是射手座和父亲的遗传,我对文学有很大的兴趣。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成功的基础。

现在的我呢,很喜欢汪曾祺.他的语言有文言的特点,而这恰恰是我最喜爱的。

应该说,我最喜欢的语言应该是汪曾祺+林语堂。

好了,扯远了,回到主题。

一定要重视文学,因为这是体现个人修养的重要所在。

PS:个人推荐一些书籍:

《简爱》《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在人间》

个人散文推荐:

汪曾祺

巴金(个人不是很喜欢他,但是他德高望重哇)

沈从文(沈从文也许很多人了解不多。他应该算是中国文学史上,除了鲁迅,最好的作家。而沈从文的文笔,堪称第一。只不过没有顺从共产党,被抵制)

(三)谈谈思想吧。

说真的,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变得越来越浅薄了。

我自己曾经对爸爸说,将来要过自己的生活,专心做研究。将来就让上帝决定吧。试问,10多岁的学生有谁在看散文,在看哲学?

这个完全是自己决定了。你愿意让自己变的浅浮无人可管。

有些人生下就静不下来。我想说的就是,不要让自己和别人一样。

不要随波逐流。

最后,发现自己竟然没有写作技巧。我觉得那些东西太过烦杂,慢慢领悟在于个人。喜爱文学的人自然会去思考,只想应付考试的人再怎么教也恐怕不可以。那还不如直接背一篇算了。

篇2:如何学习公文写作范文

一般来说,商务英语作文段落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主题句、的扩展句和结尾句。主题句是篇章的核心,它表明作者的态度、的观点、的意图等,同时反映了段落的中心思想。主题句应具备:一是明确的观点,二是有一定的概括性,能用其它句子来解释、的描述、的分析等。扩展句主要围绕着主题句进行叙述,说明或论述等。扩展句必须明确、的具体。总结句指用一句话将某一主旨进行归纳总结或概括,有时还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句需要与主题呼应,引发读者对段落主题的进一步认识。总之,篇章的主题必须统一,内容完整、的结构连贯,长度适度。段落的扩展对构成一篇文章,展示文章的主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用的方式有:

1.排列顺序:既按照内容的主次、的时间的先后或位置的先后来进行论证,陈述或解释。

篇3:如何学习公文写作范文

一、在范文中理解英语文章主题的表达

范文阅读和分析的过程中, 学生不难看出, 英语文章篇章组织发展是“直线型”, 习惯于开门见山, 把主题句放在最前面, 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即直载了当地陈述主题, 进行论述以引起听话人或读者的重视。其语篇结构的特点是, 篇章按照一条直线推进, “起笔多突兀, 结笔多洒脱”, 习惯于“果”在前, “因”在后。美国学者卡普兰 (Kaplan, 1966) 认为汉语学生作文方式呈“螺旋型”, 即不直接切入主题, 要有一个由次要到主要、由背景到任务、从相关信息到话题的发展过程, 层层铺垫, 最后进入主题, 且语篇的推进具有一定的反复性, 如作者在谈到几个问题时, 谈完后面的问题后, 可能又回过头来涉及前面已经讨论过, 但自己认为有必要强调或没有分析清楚的问题。这种逐步达到高潮的归纳式的篇章结构, 只在文章的最后才画龙点睛, 可以说是“起笔多平铺, 结笔多圆满”。基于中英篇章模式的差异, 范文阅读和分析时, 教师的引导有益于学生感性地了解并接受“直线型”篇章组织发展模式, 逐渐培养英文的写作习惯, 即“段落起笔主题句, 而后分点说明。分点说明的目的是展开主题句, 并为在以后的段落中增加其他意思做好准备”。

二、在范文中认识英语语篇的衔接手段

衔接作为构成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范文阅读、分析的过程中不可忽视。澳大利亚的韩礼德和哈桑认为, 任何一段能成为语篇的语话必须具有语篇性。他们所说的语篇性包括两方面的特征:一是结构性特征, 另一个是非结构性特征。结构性特征指的是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非结构性特征指的是话语内部的上下衔接——所谓衔接, 说到底就是语篇内部两个不受句法结构制约的成分在意义上相互关联, 衔接手段可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韩礼德和哈桑 (1976) 把英语中通过语法手段实现语篇连贯性和完整性的衔接手段称为语法衔接手段 (reference, substitution, ellipsis and conjunction) ;把通过词汇实现语义统一, 衔接语篇的衔接手段称为词汇衔接手段 (lexical?cohesion) (重复、泛指词、相似性、可分类性和搭配) 。

在大量的范文阅读、分析中还可以发现, 以语法衔接手段为基础, 在篇幅相近的英汉语料中英语的照应、连接手段出现频率高于汉语, 汉语替代和省略出现频率高于英语;衔接手段之所以在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共性和异性, 从文化和语言自身的特点以及语言思维与逻辑关系上来分析,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所以汉语中的照应和连接都不如英语多, 而汉语的替代和省略又多于英语;主要是汉语的名词性替代出现率多于英语, 也就是汉语的“的”字短语和“者”字短语多于英语的“one/ones, the same”用作替代时出现的频率。这一点主要从“的、者”的渊源看是由于汉语和具有衔接作用的“这、那”有同根性。

但所谓的“形合”和“意合”都是相对的;由于每种语言在语法衔接手段的运用上有它们各自的倾向, 这就要求学习者在范文阅读中对此应有较为清楚的认识, 旨在避免汉语负迁移现象出现在英文写作中, 例如:“He was ill yesterday, he didn’t show up this morning.”许多学生在英文写作造句时, 由于受汉语“意合”句的影响, 忽略了连接词而写出这样的病句来。所以王力先生评价英语是“法治语言”, 汉语则是“人治语言”。

三、在范文中掌握英文句子的写作技巧

句子是文章的载体, 范文分析中精彩的句子常常层出不穷。英汉思维角度的不同体现在英汉句子结构上的差异也是十分显著的。英语造句, 注重句子形式, 注重结构完整, 注重以形显义, 句法结构呈显性接应, 即, 关系词和连接词经常用来连接句子成分, 同时还有其它连接手段, 如形态变化形式, 包括词缀变化, 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形态变化以及广泛使用代词保持前呼后应得的关系, 使用“it”和“there”做替补词起连接作用等等。

而且, 英语的语句主干明显, 即主、谓、宾结构突出, 有如一棵树的主干。在表达比较复杂的思想时, 英语句子往往开门见山, 在主语和主要动词的基础上, 使用各种形式手段或连接词把分句、短语或从句连接到句子上去, 恰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因而被称之为“树形句式”。相形之下, 汉语句子中动词用得多。在思想表达时, 汉语句子借助动词, 按时间先后顺序或逻辑顺序推移, 层层铺开, 句子的结构有如一根竹子, 一节一节连下去, 靠语义彼此相连形成流水句的形式, 这种“竹形句式”没有英语所常用的那些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连接副词, 介词等, 所有多余的形式连接手段在汉语中均被最大限度的删除掉。词语之间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 因此, 注重隐形连贯是汉语句法的突出特征。这里以两个句子为例就可清楚地体会到句法结构的显性接应和隐形连贯: (1) We will not attack unless we are attacked. (2) 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

受汉语流水句形式的影响, 中国学生写英文句子往往句式单一, 缺乏形式上的变化, 文章单调乏味, 毫无生气。所以, 教师在范文阅读分析的过程中, 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英文句式 (简单句, 并列句, 复合句, 长句, 短句, 平衡句, 松散句, 圆周句, 反诘句等等) , 以“达意”为目的, 充分调动不同的句式结构, 长短结合, 形式多样, 文章就会生动有趣, 充满活力。

再有, 西方文化把客观事物看成主体, 并以此为中心, 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他们习惯于以客体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把客观世界作为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的核心。而汉民族视人类为宇宙的主体。反应在语言形态上, 其明显标志之一就是在描述事物和阐述事理过程中, 特别是当涉及行为主体时, 英语常常用表示人或生物的词 (animate) 做主语 (或潜在的主语) ;汉语则常用非生物名词 (inanimate) 做主语。

英文范文欣赏的过程中, 对比英汉语两种语言句式上的差异无疑有助于学生转变固有的母语写作习惯, 快速掌握英文句子的写作技巧, 使文章语句行文流畅, 结构规范、语义清晰, 符合英语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

四、在范文中领会英语词汇的使用

西方文化具有较强的抽象性, “尚思”;中国人则见长于具象性的语言描写事物特征, “尚象”, “象形”文字就是典型的具象思维的结果。这种差异反映在词汇使用层面上则是, 英语文章中的抽象名词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汉语, 常使用大量的涵义概况、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从而使英语具有“虚, 泛, 暗, 曲, 隐”的感觉。相反, 汉语习惯运用具体、形象的词语表达抽象的概念, 给人以“实、明、直、形、象”的感觉。例如, “一件鸡心领毛衣”, 英语为“a V-necked sweater”, 体现了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再者, 受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表述复杂抽象的概念时, 英语文章多采用平实质朴的词汇阐释问题;中国学生则偏爱用比喻或成语。由于成语多来自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历史轶事、小说、戏剧或古诗词, 若直译为英语, 英美人无法理解其间的隐喻、明喻内涵。例如, 一位中国学生在英语作文中这样写到:“Therefore if you can not drive in United States, you may just like the one who don’t have feet to walk.”“No matter they are good or not, we can take them as mirror, to see what we can improve and what we can keep.”这里的两个比喻“像残疾人一样寸步难行”“像镜子一样是我们的参照”难住了英美读者, 他们的文化里没有这样的象征用法所以很难理解句子的意思。试想将“胸有成竹”译作“There is a bamboo in the heart”, 英美读者一定是一头雾水了!因此, 范文阅读分析中, 注意中英词汇的使用差异, 不断增强语言差异的敏感性, 日积月累, 一定能为英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4:从教材范文中学习散文写作

一、以情传神感动人

散文必须饱含作者的浓烈情感,才会深深感动读者。散文家杨朔的《荔枝蜜》是一篇构思精巧,寓意深刻,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借蜜蜂酿蜜的可贵精神,赞颂劳动人民勤奋不息、一心为人、为子孙后代酿造生活之“蜜”的高尚品质。作者通过回旋曲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结构,把诗一般的艺术境界缓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的联想逐渐深远并不断品味思索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从而得到美的享受。作者以自己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从“不喜欢蜜蜂”到“赞美蜜蜂”,进而愿意“变成一只小蜜蜂”,把全文串联起来,在情感上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

以情动人的立意是作者匠心独运的表现,在这种立意的凝聚下,对生活素材进行整合,写出的文章自然会传神动人。《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提出了明确的写作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只要善于观察体验生活,求真求实,有感而发而不矫揉造作,那么写“真情实感”的文章就不会有所谓的难度。

二、详略得当慎选材

魏巍在《我的老师》这篇散文中使用了七则材料,他对材料的处理堪称散文写作选材得当的典范。

师生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老师关爱学生是一个方面,学生敬爱老师是另一个方面。写前者表现老师的敬业、高尚、伟大;写后者是为了表现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表现学生对老师的尊敬、思念、怀念,两者相辅相成,相益得彰。在《我的老师》前五个略写的材料中,其中前四例事情即愠怒、教跳舞、观蜂喝蜜、教诗歌是写老师关爱学生。其中三例事件采用了比较详细的写法,而教跳舞一例仅一句话。第五例写了“我们”对老师的态度,作者议论后写下了这样两句话:“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我们读了这五例事情,会知道蔡老师怎样对待学生以及学生如何对待蔡老师。

初中生学习此篇课文,能仿写五例事情的写作方法,已经非常可贵。

《我的老师》详写了“老师为我处理纠纷”的事情,很有典型意义。因为前面略写的内容,只能给读者一般性的印象。许多有敬业精神、关爱学生的老师多会这样,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而这一事例具有特别意义:蔡老师的公正处理曾是“占据我的心灵”的一件大事。排解学生之间的矛盾,是老师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的反映,是值得学生崇敬的主要原因。所以详写此事后,作者对蔡老师“慈爱、公平、伟大”的议论,有效唤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因此,“我对老师的依恋”一段写得非常自然。儿童感恩的方式就是依恋,这里的依恋之情表现出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感情,写得水到渠成。

以上两件事情,反映出师生关系的两个方面,可以独立成文。放在《我的老师》中作为重点段落,使蔡老师的完美、高大形象更加让人可感可知,也尽情抒写了作者回忆、赞颂蔡老师的心情。

在散文写作中,面对诸多素材,必须择取去舍,妥善处理好材料之间的关系,叙述详略得当,才能使材料为写作中心主旨服务,从而突出文章主题。

三、表达方式不呆板

教材中的许多散文名篇,都是通过简洁的叙述、概括的描写、强烈的抒情、深刻的议论等表达方式,形成自由活泼、隽秀灵动的风格,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和心灵启迪。

《背影》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写了父亲关心爱护儿子,儿子感激思念父亲。通篇用白描手法来记叙事实,没有任何修饰渲染。从开头点题回忆“背影”,写到当年父亲送别时“我”望见、送别他的“背影”,到回忆父亲的“背影”,文章共四处出现“背影”两字,全文没有使用“关心”、“爱护”、“感激”等抽象字眼,更没有任何华丽词藻。这样的记叙为抒发质朴的大爱之情奠定了基础。

在《藤野先生》中,作者善于通过描写某些生活片断、生活场景和情感细节,刻画人物最突出的个性特征,来表现人物的形神风貌,从而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比如,通过对藤野的肖像、衣着、言行和声调等主要特征进行刻画,以及他和作者接触、相处、惜别等生活片断和生活场景的描写,来寄寓作者对藤野可贵人格的崇敬、赞颂、感激和怀念的深情,抒发了作者对恩师的缅怀和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议论集中在课文第9自然段。三个“也许”表示猜测的语气,表现了告别百草园时作者的疑问和无可奈何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自由快乐生活的无限留恋。同时,这种猜测使“我”显得极为天真可爱,作者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的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流露于这样的议论中,有力地深化了文章主题。

在《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战斗檄文里,鲁迅先生把记叙、议论和抒情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文章对死者生平、死难者的情况作了概括的叙述,这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对死者的悼念,对屠杀和恶意中伤爱国青年的反动派和御用文人进行揭露、谴责,鲁迅抒发了极其悲痛、愤恨的情感。他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里用正面抒情、议论,进一步交待、点明写作本文的原因。对死者的英勇战斗和死难意义,鲁迅用抒情议论的方式给予热烈的赞扬和切实的肯定。他这样写道:“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种历史的分析和深刻的见解,对“三·一八”惨案中学生采用游行请愿的作用作了客观而又辩证的评价,可谓切中肯綮。

散文的写作,记叙是基础,基础扎实后,随着表达的深入可以自然地运用议论、抒情等手法。初学写作的学生,首先要学会并养成一事一叙的记叙文写作习惯,然后逐渐加上适当的议论来画龙点睛。随着写作能力的增长,可以点缀些抒情的句子。这样,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才能表现出来。记叙的成分多,是叙事性散文;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的成分增多,就是抒情散文。只要留意课文中散文的写法,散文不难写成。

篇5: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范文

关键词:写作兴趣乐写善写

内容摘要:在写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利用各种途径,搜集资料,积累写作素材,;注意引导学生审题、立意训练;借鉴名家名篇,学以致用。

作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多种功能:概括事物意义,与人交流感情,影响教育他人等。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方面。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有许多学生害怕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引用学生的话就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究其原因,主要是平时积累的素材太少,写作的方法没有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乐写、善写?几年来,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受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只有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老一辈作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绿》,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茅盾的《白杨礼赞》等等都是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名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注意 1

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求学生从七年级开始写日记,写周记,内容包括校园、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和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景物,留心各种人和事并认真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经过不到一个学期的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在2008年在“保护环境”征文比赛中,七(2)班学生于慧娇、石杨艳等四人分别获市级一、二等奖。

二、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资料,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要写好作文,没有素材是不行的。而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很少能利用网络获取写作资料和素材。因此我要求学生要每天坚持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三十分或新闻联播,关心国内外时事要闻,使自己的作文富有时代气息。同时,我还提倡学生多阅读报刊书籍,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又要求学生作读书笔记,积累典型素材,或者就所读内容写读后感或评论文章。这样就使得学生的作文内容充实,观点新颖明确,具有真情实感。

三、注重引导学生审题、立意训练

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审题,作文审题是否正确,是关系到文章成败的重要一环,因此,写作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也就是审好题。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一般技巧,如命题作文要:(1)审标题,注意题目的限制性;(2)审文体;

(3)审作文要求(包括注意事项和提示)。对于话题作文(包括看图作文),除了上面三点外,还要审清材料,多则材料要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拟定最佳题目、找出最佳角度、明确最佳立意。语文教学内容很

多,不可能要求学生大量写作,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多审题,精写作。这样,所用时间不多,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得到培养。

四、注重引导学生借鉴名家名篇,提倡学以致用

齐白石老先生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习艺术离不开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学习课文中的名家名篇,让学生尝试一下,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去仿写文章,也是我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方法。例如学习了茅盾的《白杨礼赞》,让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去写《槐树礼赞》,学习了吴伯萧的《菜园小记》,要求学生们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去写《一件难忘的小事》,提倡并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当然这种仿写不是呆板的生搬硬套,而是让学生学借鉴、学习、体会名家的写作手法。

五、注重引导学生写辩论式作文,打破常规思维

针对学生实际,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名言警句或谚语进行辩论式作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以“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未必事竟成”,“好酒不怕巷子深﹨好酒也怕巷子深”等,要求学生任选一题进行写作,这其实就是一种辩论式作文题型。让学生进行作文辩论,让他们持其中一个观点去驳另一个对立的观点,要求既要观点鲜明,又要注意论证的辩证法,不失之于片面偏激、写作时要求学生按照观点分成两组,写出文章后各派代表出阵参与辩论。这样很多学生能够突破常规思维,拓宽写作思路,写出了言之有理、不落俗套的好文章,辩论会场

面十分激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从而大大提高了写作兴趣。

六、注重引导学生互改作文,取长补短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他们写作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在作文评改方面,我除了自己评改外,还采用学生互评和自评的形式。具体做法是:课前教师先浏览学生的作文,找出作文中的优缺点,课堂上进行审题分析,指出此次作文的得失之处,示范评讲两三篇文章,列出批改的标准,然后让学生批改,可以互评,也可以自评,先找优点,再指出缺点,重在鼓励,最后由教师收上来再阅,选出优秀习作。这样,学生亲自参与了文章的批改,所以对本类作文的写作方法和要求就理解得更为深刻。

篇6:如何学习公文写作范文

以下是我结合在苏州新东方学校的授课经验,对《新概念英语2》学习过程中在单词、背诵和写作三方面的一些方法的总结。供学员朋友参考。

一、单词

生词部分是《新概念英语》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很多同学在学习英语单词时都会陷入一个“死记硬背”的怪圈,其实,大家在背诵英语单词时,应该适当掌握一些英文单词的构词方法,这样会更加有助于我们对单词的理解和掌握。

因为英文词汇中很多小词是安格鲁·撒克逊语,也就是英国人本土的词汇,如look,food,cat,dog等等。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英文中还有大量的词汇是外来语,具体来说就是法语和拉丁语的词英语化之后沉淀在英文之中的。它们在英文中占很大的比例,所以这些词是可以依照一些构词法的规律来掌握。

我们在学习一个单词时,也应该去试着掌握这个词的不同词性,以及它的同义词、反义词等等。这样一来,掌握了一个词也就等于掌握了它的整个家族。

我们还应该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不同背景下会有截然不同的意义,切不可望文生义。这一点的掌握,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阅读技巧,尤其是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

二、背诵

从第二册开始,每课为一篇短文。这些短文语言优美精炼,自然地道,内容广泛,因此背诵不失为学习《新概念英语》的好方法。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当然,在课堂上如果暂时还没有办法快速的背诵课文,我会引导学生试着看中文翻译来复述原文,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对话练习,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协作完成背诵。

所谓熟能生巧,大量的背诵积累可以培养一个学生的语感,实践证明,一个大量背诵英语文章的学生,即使对句子不作语法分析,在解决单选、完形填空、短文改错等题型时,准确率也是相当高的。

三、写作

上一篇:风过沣峪散文下一篇:莒县供电公司无人值守变电站(操作队)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