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雕基础知识

2024-05-01

浮雕基础知识(共11篇)

篇1:浮雕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浮雕头像、胸像》课程,是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

《浮雕头像、胸像》的课程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浮雕头像、胸像雕塑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与提高学习者的分析形体与整体性思维的能力;提高和发展学习者的视觉空间思维能力和造型素质;增进学习者从事雕塑制作与表现的能力。

浮雕头像、胸像是雕塑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使学习者为日后从事雕塑创作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课程教学将紧密联系泥塑实践,要求学习者关注人的头像、胸像解剖、运动规律和表现技巧的运用。为了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学习者要适当做些小型的人物浮雕速塑。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拟采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由叶庆文教授编写的《雕塑艺术》美术教材丛书,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参考书:

阿道夫*希尔德勃兰著潘耀昌等译的《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葛塞尔著傅雷译的《罗丹艺术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雕塑的概念:

学习雕塑,道德要建立起雕塑的造型观念。雕塑属视觉艺术范畴,一般地讲,它是一种静态、可触、可观的三维造型形式。它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学习雕塑需要培养立体形态的思维方式。

雕塑可从材料、用途、形式上划分多种类别,如:泥塑、木雕、石雕、金属雕塑;架上雕塑、室外雕塑;纪念性雕塑、装饰雕塑;圆雕、浮雕、透雕;具象雕塑、抽像雕塑等。雕塑语言:

雕塑不同于绘画,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学习中要注重雕塑语言的探索与研究。诸如:形体、空间、量感等等,都要在具体塑造过程中通过反复训练才能掌握。

形体:形体是雕塑的基本语言,体是由面形成的。一件雕塑面不明确就缺乏力度,显得棉软,找出面的转折十分重要。面的寻求离不开“高点”,点、线、面、体是雕塑作品形成的造型要素。塑造中要“宁方勿圆”语言肯定。

空间:雕塑作品的空间感并不完全指客观物体存在的实际空间,更主要的是指形体向周围扩张的心理“势头”、“趋向”。空间意识是艺术家特别是雕塑家必须具备的品格,它是潜在的视觉、触觉和运动的感觉。量感:通常量是指物质的量。而量感作为雕塑术语,则是指心理的量。量感源于物理的量又与之不同,忧如重量感不单是指重,还包含着视觉上的厚重感、结实感、紧张感一样。表现量感并不完全取决于用泥的多少、物质载体的轻重,关键是正确塑造体、面的构成和联接关系。所谓量感,是充满生命力的形体所具有的生长和运动状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只要有意识地塑造物体,使之具有对外力的抵抗感(张力),自在生命感和运动感,就表达了量感。

方法步骤:

确立某种步骤,不是绝对的规范,但对初学者却非常必要。

开始做浮雕头像、胸像雕塑之前,首先要把握对客观对象(模特)的第一感受。这种鲜明的感受要贯穿塑造的全过程,这种领悟往往就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的艺术感受。

上泥前的第一步是做浮雕板,这是做浮雕头像、胸像雕塑雕塑的基础。浮雕板要根据对象的动态、比例、造型特征来进行,注重立体的框架关系,避免繁琐,讲究构图。

用泥巴塑造时大体可分以下三个阶段:建立大型,深入刻划,总体调整。

建立大型: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敏锐、大胆地进行塑造,立体地捕捉大型,合理的进行体积压缩。要把对象看得单纯一些,区分本质与表象,始终抓取主要的东西。不要孤立的只注意头问的造型,要特别注意头、颈、胸三者之间的组合关系。要以框架观念,几何体积的观念来构筑、塑造。克服通过对轮廓来塑造的坏习惯。

深入刻划:通过对每个局部和具体刻划来充实,丰富整体造型。依据解剖知识,深入地分析,研究人类头部造型骨胳肌肉的生长规律和相互关系。力求表现具体对象的造型特征和气质,个性。这是一个分解、组合直至确立的过程。防止表面的模拟,要有选择的进行重点刻划,学会和掌握提炼概括的能力。

总体调整:从整体出发,回到“第一感受”重新审视自己的作业。检查作品造型是否准确,形体、结构是否充实、严谨,大的节奏是否鲜明,是否具备一定的体感、量感和空间感,有没有把对象的气质、个性特征表现出来,作品整体是否和谐统一,是否具备一定的力度和格调,体积压缩是否合理。这一阶段要我看少做,冷静地对待每一个问题,思想明确之后,有针对性地,主动地去加以解决,直至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浮雕头像、胸像要求是强调写实,这和倡导根据每个学生自己的特点有个性的去表现并不矛盾。从一年级刚刚接触雕塑做头像到二年级具备一定的能力做浮雕头像、胸像,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学习、不断加强的过程。做好头像非一日之功,只*课堂上做几件习作远远不够,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多看、多想、多做,才能提高造型能力和艺术修养。

第四部分:教学方案简要说明

《浮雕头像、胸像》课程的教学,第二学年安排4周。课时计划是每周16学时。教师根据学时适当调整部分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实践、指导相结合,把科学研究与艺术表现的有关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引入课堂教学过程。在有条件的地方,本课程可结合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程教学强调理解与实践相结合。进行适当的研究性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寻找有关头像、胸像解剖的书籍和具象表现主义的学术论文来阅读,并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答疑。

第五部分: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的说明

本课程重视平时的实践,每周都安排大量的泥塑实践作业,大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在实践中理解,在理解后表现。基本上是一周安排学生完成一件头像、胸像习作,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调整练习的单元课时数,比如一件做两周。

本课程的期末评分形式为:作品展示,集体评分。即在作品展示现场由两名或两名以上专业老师共同评定。同时应参考任课老师对学生学习态度及日常表现的评价。

本课程考试设计主要在于考查学习者理解与掌握头像、胸像的基本解剖、运动规律和表现技巧;考察学习者整体观察与整体表现的能力素质;考察学习者的艺术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课程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平时练习情况和表现情况三部分构成,采用百分制。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90%,其它两项占总评成绩的10%。

篇2:浮雕基础知识

一、自我介绍

二、2010艺术与工艺的结合

三、材料介绍、工具介绍

四、工艺流程

五、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去表现

一、自我介绍

尊重的领导老师,各位万里挑一的天之骄子,大家好!很意外也很荣幸中央美院壁画系能给我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锻铜浮雕工艺,仅作交流,在此谢谢各位领导前辈们的信任!也谢谢你们不怕在工厂吃苦愿意弘扬中国传统工艺!

我叫张哲长,目前任职于北京远古时空艺术公司艺术首席设计师,从事锻铜工艺十多年了。在艺术与锻铜工艺结合方面有自己的一些经验。

二、铜浮雕壁画艺术设计与锻铜工艺的结合

在设计方面的结合:设计之前要先想到作品完成之后的效果,与建筑机会的效果,与作品的欣赏性。① 构图方面,不管用什么材料都要考虑的

② 材质方面,是如何结合,材质与环境是协调与统一,用几种材料:黄铜、紫铜、白铜,及其他金属非金属的结合。

③ 制作过程中各种层次低的对比关系:这需要作者根据之前的设想效果来调整的,包括a层次相对亮度的对比 b各种肌理的对比 c各种材质的对比

表面颜色效果的处理,铜本身颜色通过烧、酸洗、药水反应,金银宝石镶嵌会出现各种肌理与色彩的变化,很丰富的─这个需要去才会达到效果,而且事半功倍。这是我开厂十多年的目的与经验。

三、①紫铜 颜色与小样介绍 ②黄铜 颜色与小样介绍 ③白铜 颜色与小样介绍

工具:①錾子 ②铁锤 皮锤 木锤 ③沙子 ④胶 ⑤气焊 ⑥角磨机 ⑦

工艺流程

(一)浅浮雕或图案浮雕工艺 ① 构图设计小稿

② 小稿效样,问一下各位有知道几种效样法的吗?

a、九宫格(缺点慢)b、机器放样(缺点线放大后变粗,不准确)c、投影仪放样,可边放修(缺点慢)

③铜板猝火(掌握火候烧红即可,否则易烧化)铜板按图纸略大点拼 ④大样图粘到铜板上 ⑤放到胶上铺平,铺实,刻线 ⑥放沙地上起大行一遍 ⑦猝火

⑧放胶上敲一遍,敲鼓起 ⑨猝火

⑩反面朝放在软胶上敲一遍,修行,做深 11.猝火

12.正面朝下整形,做细部关系,中途可翻过来检查 13.猝火

14.正面朝下灌上烧化的硬胶,待冷却固定后,翻过来空胶处填胶,表面关系调整修轮廓,做各种对比关系的肌理 15.用氧气枪在铜浮雕上烤化硬胶,起出浮雕 16.焊上铁架

17.用硫酸稀释(大约10%)(操作时必须戴上防水手套)先在塑料桶里放上水(不能用金属铜)再把浓硫酸慢慢倒入,稀释后用布水洗浮雕表面 18.用清水冲洗

19.兑各种化学药水做颜色 20.揉出交点亮色 21.用水洗

22.干透后表面喷保护漆或上蜡 23装车安装 24.清洁保养

要点:什么造型要用相应形状的錾子

(二)做写实人物或较交浮雕造型工艺流程

1.构图设计小稿

2.小稿做成1:1的泥稿浮雕 3.翻制成玻璃钢造型

4.把拼接好的铜板铺在玻璃钢浮雕上指接敲,要点:把铜板敲到浮雕的最底点上为目的,紧贴造型

5.铜敲多了变硬,要猝火,否则易破裂,千万不能图省事 6.来回敲一猝火几遍 7.放在硬胶上做肌理 8.表面处理作色,喷漆保护

五、我就自己的观点与各位交流,请问我们学壁画目的是干什么?就是想把自己的创作构想与实践结合是不是?各位自己去想一个与环境配套的作品或自己的纯作品表现

六、接下里只针对个别有恒心有志于锻铜行业的人要讲解,如何把自己的作品让别人来接受并上墙,而且给以报酬的,创作者亲自动手去体会吧。

篇3:浮雕壁画与城市环境

关键词:浮雕壁画,城市环境,艺术手段,装饰功能

浮雕壁画自产生以来就伴随着城市共同发展, 目前它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外观、景观建筑、景观小品的装饰表现上, 已经成为装饰城市的重要元素。浮雕壁画的发展历史与人类社会环境的发展历史是分不开的, 它既可以是社会各个时期传统文化的表现, 也可以是社会各个时期发展的历史缩影。人们通过浮雕壁画可以认识、了解历史, 体会不同社会时期的风俗习惯和展现当代的时代特征。浮雕壁画具有装饰性、纪念性、主题性、功能性和陈列性等特点, 它所表现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这使它成为城市环境文化的载体, 同时是表现城市空间环境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

浮雕壁画所表达的空间介于三维和二维之间, 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它是思维与文化艺术的载体, 通过述说故事、描绘景物和人物、传播文化、创新思维表达、装饰环境等方法来传达信息、传播文化和表现社会环境, 还兼具功能性, 有分割空间、组合空间的作用。

浮雕壁画的产生由来已久, 它随着人类蒙昧意识的产生, 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伴随着人类的社会不断的发展, 它逐步融入到了人类生活环境的各个方面。从人类生活的原始洞穴、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古代的庙宇、寺庙和教堂, 在环境中总可以发现它的“身影”。因此无论在哪一种类型的城市空间中, 它都可以发挥巨大的艺术装饰作用和文化传承的作用, 还可以将环境主题化, 从而赋予环境空间一定的意义。

浮雕壁画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不断的发展而变化, 它艺术地装饰了人们的生活, 并且述说着城市发展的历史与文化。人类最初有意识构思的洞穴浮雕壁画出现在法国和西班牙北部;亚述时期, 宫殿或神庙采用叙事性的形式和风格化的手法用浮雕壁画的形式记录国王的丰功伟绩, 内容大多表现的是战争、狩猎的激烈的场面;埃及的神庙和陵墓在尺度巨大的建筑上采用浮雕壁画, 用营造神话和制造神秘的手段, 描述了法老王的统治, 达到了使法老的荣耀得以不朽的目的;尼尼微, 沿河豪华宫殿的墙面雕刻的画像, 展示了狩猎、捕鱼、以屋顶植有树木的宫殿为背景, 国王在花园内设宴的系列情景;阿尔汉布拉要塞宫殿, 内柱子呈雪花石膏状, 柱子装饰面层采用雕花水泥;印度, 桑契窣堵坡入口上的雕刻表达了人们积德行善, 修缘来世的想法;印度神秘佛教纪念物“石头山”和“庙宇”上面刻满了丰富的动植物图案;埃及纪念碑或陵墓, 铭刻的象形文字使法老王的荣耀得以不朽, 庙宇的柱子是纸草束、棕榈林或荷叶丛;罗马的图拉真纪功柱;中国的龙文化采用了浮雕和壁画的表现方式, 得以传世今天;欧洲教堂采用了大量的浮雕壁画, 描绘故事, 宣讲教义。

浮雕的特点决定了它作为重要的艺术装饰手段, 被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与表现所应用。浮雕壁画产生于原始洞穴中, 是人们原始朴素的对环境空间的感受和表达。通过对人物、动物以及环境非常简单化、符号化的表现, 传达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崇拜。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提高和艺术表现手段的提升, 出现了用于祭祀的巨石雕塑作品。人类对环境意识的产生源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无知与敬畏, 人们希望丰衣足食、生生不息的繁衍, 从而愚昧地希望通过祭祀与神灵沟通, 乞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改造环境能力的提升, 人们对生活环境有了更多的思考, 同时对环境的表达欲望也增强了, 人们开始使用浮雕描述生活的场景, 装饰生活环境。人们使用浮雕壁画来记录历史事件和皇帝的丰功伟绩。在宗教环境中, 浮雕壁画被用来弘扬教义。到了近现代, 浮雕壁画更多的被赋予了城市装饰功能。

浮雕壁画可以被应用到城市各种不同功能性质的环境中: (1) 宗教性景观环境, 用浮雕壁画来记录传说神话、弘扬教义和教化信众。 (2) 纪念性景观环境, 用浮雕壁画来记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 利用凹凸的纹理处理, 表现人们丰富的内心情感, 以史为鉴, 传承文化。 (3) 商业环境、办公环境, 用浮雕壁画来体现空间文化和品质, 具有装饰作用, 通过“透、漏”改变空间层次变化, 有利于城市空间塑造。 (4) 公园等休闲环境, 采用有装饰性和娱乐性相结合的浮雕作品。 (5) 广场环境, 多是采用主题性的浮雕突出空间特色。

浮雕壁画的设计特点: (1) 结合空间环境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采用新颖的艺术设计语言进行设计创作。 (2) 系统地进行设计, 其中包括风格、色彩、形式、结合周边环境。 (3) 参与环境空间氛围草的合理配植, 就是要营造不同的景观层次。水生植物也不例外, 岸边湿地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之间的合理搭配, 能形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景观。若要使高校水景一步一景, 就要注意合理配植各类水体花卉和水生植物。如四川文理学院在打造翠柳湖时, 在其水体驳岸分别片植再力花、菖蒲、旱伞草等, 使得驳岸景观连绵起伏。在行知桥两边分别满的营造, 包括弱化空间或强调空间。

参考文献

[1]姚莉芳.走近残垣读古风恒韵—亚述浮雕壁画造型艺术浅谈[J].福建艺术, 2006

[2]姚莉芳.亚述浮雕的叙事特色与美学风格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篇4:黄木浮雕人物挂屏

礼品表现的是加纳人民欢庆某个重大节日的场面。画面右侧,首领左右手分别持握象征权力的拂尘和节笏,神采奕奕地目视前方;画面的左下方,一位侍者正在熟练地为首领铺设地毯。首领的身后是喜气洋洋欢庆节日的群众。作品中人物的面部表情比较丰富,而身体其他部位的雕刻则比较简洁,体现了非洲木雕重在传神的艺术特点。

非洲木雕长期浸润在以粗犷、纯朴等为特征的社会风俗中,以其简洁的线条、粗犷的造型以及富有想象的夸张变形给人以震撼,显示出一种野性的美。非洲木雕的主要艺术特点其一是风格朴实。非洲大陆(主要指撒哈拉大沙漠以南地区)长期与世隔绝,受其它地区文化影响较小。虽然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大批非洲国家挣脱殖民枷锁,获得独立,但其传统文化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大多数木雕手工艺人只擅长从事传统内容的木雕制作。因此,非洲木雕仍保持朴实的风格,为各个层次的人所喜爱。

其二,非洲木雕具有强烈的节奏和动感:为了猎取动物以获得肉食,需要长途追逐、合力围堵和殊死搏斗,这种快节奏和紧张刺激的活动在非洲人民的生活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在木雕中,野生动物多以狂奔和打斗的形象出现,男女人物的活动从捕猎、农耕到娱乐,都激烈而紧张,生动如实地反映了非洲人民同大自然搏斗的惨烈。

此外,非洲木雕作品广泛运用夸张手法,大多是抓住反映对象的某个最突出的特点,运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加以表现,给人以鲜明、深刻、又决不失真的印象。多数木雕作品的总体线条粗犷,雕琢比较简洁,但人物和动物某些最具传神力的部分,诸如面部表情、发饰、动作姿势等细节的刻画却又甚为细腻。这种粗与细的巧妙结合,使作品产生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美感。

可以说,了解了非洲木雕的上述艺术特点,会使我们对其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够更好地欣赏原汁原味的非洲木雕

篇5:金色的浮雕

(造型·表现)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知识点为锡纸浮雕。教师引导学生体验锡纸的特性,将锡纸以线条形式进行简单的浮雕创作,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创新和再造能力。

二、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了解简单浮雕的特点和制作方法,掌握锡纸的特性,锡纸以线条形式进行简单的浮雕创作;

②.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浮雕作品,培养学生对锡纸浮雕的兴趣。引导学生尝试利用锡纸制作浮雕作品,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针对性的进行课堂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制作,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创新和再造能力。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锡纸。

学生准备:蜡笔、彩纸、剪刀、胶水。

四、教学课时:1课时(40分钟)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浮雕作品图片。提问:这些作品与我们平时看到的绘画作品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绘画是平面的,今天大家欣赏的作品立体和半立体的,我们把这种类型的作品叫浮雕。浮雕是一种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雕塑。今天学习用锡纸制作浮雕作品。(板书)──金色的浮雕

课件出示人名英雄纪念碑浮雕欣赏,加深学生对浮雕的理解。

2、探索新知

①.引导学生感受锡纸。让学生感受锡纸,教师从质感、色度等引导学生感受锡纸:锡纸也叫锡箔纸,是在一种原纸的基础上加了一层金属膜。其特点是可塑性好。

②.引导学生尝试对锡纸进行定形。引导学生尝试用工具将一张小的锡纸固定成形,并相互交流创作经验。可将其固定到笔、橡皮、尺子、盒子、盘子等工具或材料上定形,也可与彩纸、线等材料相结合使用,根据需要制作成不同的形状,最后将其粘贴到作品中合适的位置。

③.利用教学点数字资源,观看雪那娃娃制作,学习线条浮雕制作。制作步骤:

(1)构思形象:画出草稿图,注意线条要准确、简练;(2)用锡纸将线形表现区域进行粘贴;

(3)运用色彩铅笔、油画棒等将需要勾画部分进行绘画,使画面完整。④.学生观看深水鱼浮雕制作,进一步学习并感悟制作步骤。

3、能力反馈(学生动手实践)

同桌一组合作创作一幅以锡纸为材料的浮雕作品,主题自定。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

4、作业讲评

引导学生展示、欣赏各自的作品。(1)你觉得哪幅作品最有创意?

(2)你最喜欢同学的哪幅作品?为什么?

(3)谈谈你自己作品的创作构思。(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阐述:用的是什么工具,结合什么材料制作的,作品主题是什么。)

篇6:纸浮雕教案

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年级班次:初一

课类型:技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雕塑中的浮雕,纸浮雕,并运用画、剪、刻、折的方法制作纸浮雕大鲤鱼。

2、提高学生手工制作技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创造、表现、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纸浮雕的成型规律、特点、种类以及设计制作方法。教学难点:以折圆几何为主的造型方法,不同分合,创造新形态。教具准备:纸浮雕范画。

学具准备:圆规、尺子,剪刀,卡纸,胶水等。教学方法:讲解,示范。

教学过程:

导入:

1、师:你们知道什么是浮雕吗?在哪里见过? 生:在一个面上的凸起。如:英雄纪念碑、九龙壁等。

2、师:谁又能知道浮雕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呢? 生:用石头、木头、铁、铜、石膏等。

首先大家来看一下,下面的几个浮雕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ppt)

讲授新知:

浮雕的定义: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形象的一种雕塑。它是雕塑艺术的一种形式

所谓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压缩的特性,所占空间较小,所以适用于多种环境的装饰。近年来,它在城市美化环境中占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浮雕在内容、形式和材质上与圆雕一样丰富多彩。浮雕的材料有石头、木头、象牙和金属等。形式上主要有神龛式、高浮雕、浅浮雕、线刻、镂空式等几种形式。什么叫做纸浮雕呢?

纸浮雕作品就是利用纸材的丰富性(软的、硬的、色彩单一的、鲜艳的、闪亮的等特性),经过切割、折曲、叠压等处理以后,形成有凹凸起伏的立体艺术造型。在一定的光线照射下产生立体效果与装饰效果,这种作品就是纸浮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用纸来做浮雕画。Ppt展示纸浮雕作品。

一、纸浮雕的种类:

1、自然型

2、几何型

3、拼合型

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纸浮雕的制作方法。示范:

1、画图。

2、先用圆规的铁脚划凹痕

(注意区分切割线和折叠线)

3、折时要深浅一致

(可以利用小镊子帮助)

4、粘接要结实(可以在切口合拢处用夹子夹牢,直至不再崩裂为止)

三、巡回辅导。

四、展示学生作品。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纸的立体表现----纸浮雕

教师纸示浮范雕

一、浮雕的定义 区作 品

二、纸浮雕的定义

三、纸浮雕的种类 示区

篇7:浮雕效果

原图 效果图

逐步说明:

1、点击菜单“File/Open”或者用快捷键 Ctrl+O 键打开一幅 RGB 图像文件,如下图,

2、选择菜单“Filter/Render/Lighting Effects”菜单(虑镜 > 渲染 > 灯光效果),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Texture Channel(纹理通道)”中选择“Green”,在左侧预览框中拖动灯光可以调整灯光的位置,其它的按照默认值进行设置即:Style.:Dfeault;Light type:Spotlight;Intensity:35;Focus:69;Gloss:0;Material:69;Ambience:8;Height:50,按“0K”按钮,

具体如下图:

3、点击菜单“Image/Adjust/Curves...”或者快捷键 Ctrl+M (图象 > 调整 > 曲线)打开曲线校正对话框,在框中并拖动曲线调整,或在底下的框中输入Input:175,Output:220,以增大图像的亮度。同时,你可以一边查看图象的效果,一边调整。最后按“OK”按钮,完成制作。

★ 幻影文字的制作

★ 圆形文字的环绕制作

★ PS制作正在燃烧的文字

★ PS制作质感玻璃文字

★ coreldraw制作动感文字变形特效

★ PS制作装着葡萄酒的玻璃文字

★ PS制作极致质感拉丝不锈钢文字

★ PS简单制作水晶炫彩效果文字

★ Freehand使用技巧之制作文字变形动画

篇8:让尼尔的装饰浮雕艺术

提及和分析让尼尔的装饰浮雕艺术, 从罗丹到布德尔和马约尔再到让尼尔, 这是一条无法忽视的清晰脉络。让尼尔的雕塑艺术受教于布德尔, 也受到马约尔的影响。布德尔和马约尔又受教于罗丹, 虽然他们两人的艺术与罗丹的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 但罗丹对他众多学生以及后继者的深刻影响是无法忽视的。

奥古斯特·罗丹是19 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雕塑家, 他打破了学院派僵化的束缚, 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这使他成为了米开朗基罗和贝尔尼尼之后的又一坐高峰。他对古希腊雕刻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是连接西方古典雕塑和现代雕塑的桥梁。对于现代人来说, 他是旧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塑家, 又是新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 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坎儿。可以说, 他用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双手, 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 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主义的大门。他现实主义雕塑中所展现的力量与美感, 一直影响着之后一代代的雕塑家。

作为罗丹的学生和助手, 布德尔在罗丹的工作室待了十五年。他的雕塑依然受着古希腊雕塑以及罗丹雕塑的影响。在作品《拉弓的赫拉克勒斯》中, 古典雕塑中理想主义的形态虽然已经模糊,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表现出了现实的美感的形象, 但题材和所展现出来的力量和崇高的美感仍然还有古典雕塑的影子。它和罗丹的《思想者》一样, 表现出了一种雄强健劲的男性形象。

然而, 布德尔和罗丹在艺术上还有着很大的分歧, 罗丹追求严格的真实, 从真实中激发灵感。但布德尔特别注重把建筑的构成因素运用到雕塑中去。在这一点上, 布德尔研究并汲取了古代东方和哥特时期的雕塑的特点, 使其作品在空间上显示出体积和真感实的曲线之美, 并以此震动人心。它们和环境、大自然互相衬补, 构成统一的整体。布德尔的创作, 往往经过无数次的推敲, 不断地重新拆分和整合形象, 把特定艺术形式的美感保留下来, 形成了一种超越却又不脱离现实的美, 他始终力求艺术形式与内容的紧密融合。布德尔常说:“雕塑必须和建筑相结合, 其关系如同果实长在树上一样。”布德尔为建筑所做的浮雕, 在其艺术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他的学生让尼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让尼尔为非洲和大洋洲博物馆所创作的浮雕墙堪称是建筑装饰性浮雕的典范。在雕塑艺术与建筑艺术所结合创造的综合体艺术上, 非洲与大洋洲博物馆也堪称经典。雕塑在环境中的存活方式, 最好的就是将雕塑和环境融为一体。在雕塑与建筑相结合所产生的美感上, 让尼尔的这组浮雕保持了博物馆建筑的完整性和平面性, 服从协调与整个建筑, 博物馆规模的宏大感和浮雕的整体感紧密结合。

建筑装饰性浮雕一般都依附于建筑主体上, 以装饰建筑为目的。为了服从于建筑的整体效果, 在浮雕的创作方法会有别于架上表现性的浮雕。布德尔强调的雕塑必须和建筑结合, 以及马约尔所坚持雕塑的装饰性都对让尼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种观点也在这组巨大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让尼尔也是罗丹, 马约尔, 布德尔装饰性雕塑的继承和发扬者。

比较布德尔《舞蹈》, 《奔向阿波罗》这两组作品和让尼尔的浮雕, 可以看到他们的作品中都注重造型的简洁有力, 方直和概括的几何化处理, 注重浮雕中的和装饰性的美感。在《舞蹈》这块浮雕中, 强调的不是婀娜的舞姿, 而是一种情感奔泻而出的充满力量的美感。浮雕上的人物无论男女都肌肉强健, 精力充沛。整个作品有种炫目的感觉, 但细看则层次分明、花而不乱, 具有强烈的体积感和重量感。

同样的, 在让尼尔这组作品的局部塑造和细节上, 看似东西繁多, 没有空白之处。却丝毫没有一点繁杂和混乱的感觉, 在背景, 建筑, 人物, 动物, 植物等等的组合上采用稠密和稀疏, 丰富和简洁的对比, 使浮雕产生了丰富的变化, 也避免了视觉上的单调和沉闷。对人物形体的处理上都经过了高度的概括, 在对肌肉, 动态的塑造上都体现了希腊式的造型所具有的古典美, 在繁多密集细小的树叶, 水纹等小东西的衬托下, 一密一舒, 显得更加生动优美, 更具感染力。

整组浮雕中, 诸多的弧形和曲线中都暗含着刚直和有力的线条, 刚直和圆弧的对比也充斥着整组作品, 植物的形体连续不断, 都进行几何化和装饰化处理, 重复不断出现体现一种固定的节奏美感, 更好的衬托出了人物造型的多变。这种对雕塑形态几何化的处理上, 在马约尔的雕塑上一样得到了体现。

马约尔创造的形象总是那么平衡、安详、饱满, 具有抽象意义。马约尔是第一个摆脱传统的“雕”和“塑”的人, 他更多的是表现为“建”和“造”。他的作品像建筑物一样将气势树立起来。在他的作品中虽然没有几何般规整的线条, 但却充满几何化的稳定感。马约尔的雕塑具有综合的表现力, 坐像仿佛出自立方体, 立像来自于直角平行六面体, 下蹬像则似脱胎于扁平的三梭角锥体, 从而使布局异常紧密。他常用对称产生稳定感, 这不是机械的而是自然的。

这种使造型更加稳定内敛的构成方式在让尼尔的这整组浮雕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这使得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既充满韵律, 又不失稳重有力的美感。但是马约尔所塑造的多是单个的个体, 具有纪念碑般的气势。而在让尼尔的装饰浮雕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 他所创造的稳定性是通过多个个体动作的重复以及相互间肢体、动作、道具的穿插来实现的。这种方式来源于古埃及古希腊的艺术, 但在让尼尔这里得到了发扬, 在浮雕中“收获象牙”、“捕猎者”、“狩猎人”等等局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马约尔创造的是个体平衡而安详的稳定, 那么让尼尔实现的的则是是律动而连续的稳定。

除此之外, 让尼尔在在人物动态的塑造上有着一种非常明显的特征, 这组浮雕中许多人物的脸是正侧面, 身体是正面或者正背面, 四肢则是正侧面。与其说这种造型的方式受到希腊早期雕塑的影响, 倒不如说是直接来自于古埃及艺术中的“正面律“。古埃及人的造型规律并非是为了真实地再现对象, 而是从自身需求的角度选择形象, 然后组合在一起, 。同样的, 让尼尔在这组巨型浮雕的创作中选择了这样的造型方式, 是以整组作品为出发点的, 保持了作品的统一连贯以及装饰性。让尼尔在装饰性浮雕的创作上显然更接近于布德尔而非更早的罗丹, 虽然他们都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受到古典雕塑的影响。

作为介于绘画和雕塑之间的这组浮雕艺术, 除了有雕塑的美感, 还有着绘画的特征和叙事性。随着光影的改变, 浮雕中也产生了强烈的起伏和对比, 更增加了整个作品的表现力, 在局部的形象上有着仿佛古典油画的调性变化。浮雕所叙述和呈现的也是一连串生机勃勃的生活场面。一切仿佛正在进行当中而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让尼尔的这组浮雕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造型方式表现了19 世纪非洲和大洋洲的风土人情, 象牙海岸, 咖啡豆丰收, 补鳄鱼, 插秧, 收甘蔗, 榨椰油……一组作品穿越了时间和地域。契合了博物馆的主题, 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还融入古典的美感。整组浮雕的场景是按照一定的地域顺序呈现, 然而个个场景却又彼此交融, 难以分离, 有种超越时间空间的超凡体验。博物馆大门上方的局部中雕刻的太阳神和富饶女神, 超现实主义地融入整组作品中。

篇9:北朝四神浮雕石棺

[摘要]河北蠢县发现一件北朝四神浮雕石棺,后入藏河北省博物馆。石棺由四围及盖、底共6块石板拼合而成,周围的4块石板分别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此类石棺的发现在河北地区尚属首倒,为研究河北北朝时期的墓葬形式增添了新的内容。

2008年底,河北省博物馆从蠡县征集到一件四神浮雕石棺,经专家鉴定为北朝时期的石棺。据当地文物工作者介绍,此棺出土于该县北埝乡南埝村附近。

该棺为青灰石质,由四围及盖、底共6块石板拼合而成。前棺板高89厘米,宽65厘米,厚4.5厘米,顶边作弧形,弧顶左侧有磕缺,其余三边平齐,底边靠背面的一侧留有凸出的榫头。正面浅浮雕朱雀踏门图案。朱雀昂头伸颈,双翅舒展作扇形高举,长长的雀尾弯曲下垂,两爪的前后跂分开立于门楣的尖拱之上。门为双扇,上有乳钉4排,上边两排每排6颗,最下一排为8颗,第三排中间的两钉处以两个铺首衔环替代。门有框,如意云形门楣(图一)。

后棺板高45厘米,宽38厘米,厚3.5厘米,顶边弧形,磕缺较多。正面中部浮雕玄武图案。玄武为长蛇缠龟形象。龟圆目,抬颌,伸颈,作健步前行状,厚重的龟壳下露出一前一后两肢。蛇头由龟颈左侧前伸回转,嘴巴张开,似与龟对话,蛇身从龟颈部盘绕至龟背,再从腹下穿过,尾巴从龟后翘出(图二)。

左侧板长212厘米,前端高73厘米,后端高35厘米,板厚8~9厘米。底边近内侧刻凿凸出的榫边,左右两边平齐,上边呈外低内高的坡状。正面浮雕的一条行龙几乎占满整块石板。龙目圆睁,口大张露齿,龙须前翘后扬,细颈弯曲向前,龙身至龙尾多曲回波折,身躯矫健、舒展、张扬,四肢刚劲,右前肢向上直举,左后肢向后直伸,动感十足(图三)。

右侧板与左侧板形制一样,因后端稍残而较短,长为206厘米。出土时残断。浮雕图案为白虎。虎圆头,尖耳上竖,虎目圆睁,身形与左侧龙形基本相同(图四)。

盖板为圆拱形,通长222厘米,前端宽90厘米,后端宽65厘米,厚10厘米,断为两块。内侧阴刻日月纹,日为圆形,在右上方,月为新月,居左。近前端处还有长约10厘米的一长条形凹槽,用途不详。前端边沿向里斜抹。

底板亦断为两块,通长211厘米,前宽88厘米,后宽58厘米,厚16厘米,底部前端有高约10厘米的支脚。近边一周刻有宽约5厘米的凹槽,四周棺板的底榫可插入,合为一体。

此棺形体巨大,应为实用之物。四神图案造型简约,苍劲古朴,朱雀的尊贵高傲、玄武的稳健、龙和虎的灵动跃然石上,虽无鳞甲、羽毛、地纹等细部琢饰,但丝毫不减其神韵和意境。

在古代传说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分镇四方,又称“四灵”,主理春、夏、秋、冬四季。人们将四神图案用于石棺之上,棺身前端的朱雀立于代表天国之门的阙顶,表示在棺盖上的日月照耀下,死者由朱雀引领、另外三位神灵保驾护航顺利升天之意,表达了亲人们希冀死者能够达到极乐世界,在天国里也享受荣华富贵的美好愿望。

石棺在我国西南的四川等地多有出土,其年代多为汉代,一般由整石挖成的棺身和棺盖两部分组成,石刻内容为汉代常见的神话传说、百戏人物及动物、日月星辰等图案。此时的中原地区地位较高的人死后多使用木质彩绘棺椁,常见在墓室墙壁刻饰画像砖、石的习俗。到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人口大规模的迁徙带来民族大融合,思想文化上出现多元一体的局面,葬俗方面也出现了新形式,中原地区的大家族墓葬在壁画墓、土坑墓等形式之外,出现了石质葬具,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均出土过装饰华美的石质棺椁。这些石棺造型不一,或是传统的匣状,或是仿木构的房屋状,或是带围屏的床榻。如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石棺床,以6块浅灰色细砂岩石组成,雕饰伎乐及龙、虎、凤凰、金翅鸟、人头鸟等形象。河南开封博物馆所藏的一件北朝石棺,以线雕减地平雕法雕饰四神图案。2005年9月,陕西西安北周婆罗门后裔李诞墓出土的石棺由6块石板组成,四围刻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形象,上盖板刻伏羲女娲手举日月图案,与蠡县所出的这件石棺结构相同,所刻内容一致,只是装饰较为复杂一些。由此可推定,蠡县石棺应是北朝之物。

篇10:浮雕——有趣的属相

教学目标:

1、了解十二生肖的相关知识以及有票的一般常识。

2、学习用陶艺浮雕手法表现自己喜欢的属相。

3、了解祖国独特的民族艺术,增强自豪感。教学重点:十二生肖的相关知识。教学难点:浮雕制作生肖方法。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实物投影仪、作品范例、十二生肖图片、陶艺用具 学生:十二生肖图片、陶泥、围裙、套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你知道十二属相指的是什么吗?学生回答

2、板书课题:有趣的生肖

二、新授

1、播放课件,引导学生欣赏有关十二属相的动物邮票、工艺作品、民间美术品。

提问:思考分析它们与生活中真实的动物有何不同,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板书——夸张、装饰、变形

2、今天我们也来运用这种夸张、装饰、变形的表现方法,以泥板浮雕的形式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属相,使学生明确任务。

3、怎样做呢?来看老师演示方法步骤:(实物投影)①擀泥板,厚薄均匀,约1、5cm厚,要大方。②随意自由设计切割基本形。

③用团、搓、捏、压等手法分步制作粘贴生肖动物的外形,使它高于泥板的平面,注意要抓住所表现的生肖特征去塑造,可以进行大胆的夸张与变形。

④想象设计,继续粘贴背景内容,以此衬托出主题形象。

⑤利用各种工具装饰处理作品,使其表面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增强丰富的视觉艺术感染力。

4、欣赏我校以前学生制作的十二属相浮雕作品,开阔思路,同时思考自己的创意

三、作业要求

运用泥板成型的方法设计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浮雕造型属相,看谁的形象做的最大方,特征突出,富于想象与夸张。

四、学生制作

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是生肖的特征表现与夸张的处理

五、课堂小结

篇11:《装饰雕塑》-浮雕.课件

一,浮雕概论: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的一种艺术形式,好像浮出平面的雕塑,故名浮雕;它占有一定的体积和空间,是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不是完全的三维,又不是纯粹的一维平面艺术;被戏称为二维半。另外浮雕作品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以某种具体的物质材料而存在的实体构件,具有特定的材质属性。

浮雕的分类及功能:

浮雕分类及功能可以多种方式来区分和界定,同圆雕一样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1,按体积的厚薄分,有高浮雕和浅浮雕两大类;

2,按艺术风格分,有抽象、具象雕塑之分;具象又分为写实类的和变形类的、卡通类的; 3,按加工材质分,有木雕、石雕、金属雕、漆雕、贝雕、象牙雕、纤维软雕塑、综合材料雕塑、沙雕、以及北方冬季的冰雕„„

4,按艺术题材分,有纪念性浮雕、主题性、装饰性(实用型)„„ 5,按艺术发展史分,有古典浮雕、传统浮雕、现代浮雕; 6,按艺术沿革分,有民间浮雕、学院派浮雕„„艺术样式 7,按作品尺度分,有微型浮雕(钱币、徽章)、工艺品浮雕、室内浮雕、室外大型、巨型浮雕等等

对某一件具体的作品而言,它可能同时被归在几种类别中。存在许多综合的性质或模糊的形式。由于浮雕的平面特征,大面积的浮雕也常被称为浮雕壁画。

二,浮雕的发展简史

其实雕塑的发展史基本上就是浮雕的发展史。考古研究表明,人类的艺术活动至少已有三万年的历史。世界上的古国文明,都有不少浮雕珍品留传于世,中国的青铜器雕刻、汉代画像砖石,两河的亚述王朝的浮雕,埃及、古希腊的建筑浮雕,玛雅的装饰浮雕以及欧洲南部的石刻浮雕等等都互不雷同、各有特色。

中国的浮雕大约从石器时代开始,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内蒙的阴山山脉刻下了大批的记载他们的历史活动的岩画。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精美的玉佩雕饰,殷商时期的青铜器雕饰,其后的秦砖汉瓦,西汉后佛教传入后,从新疆的克孜尔到甘肃的敦煌、陕西的麦积山、山西的大同、河南的龙门、重庆的大足、四川的乐山等地先后出现了辉煌灿烂的石窟艺术和摩崖石刻中产生了大量珍贵的举世瞩目的大型浮雕艺术作品;到寺庙中的圆雕、浮雕,宫殿建筑中的汉白玉浮雕、琉璃浮雕,明清的民居建筑的牌坊,照壁,石柱、石门、石狮、石鼓、木雕柱、木梁、雀替、屏风、花窗等等精彩纷呈。

(二)国外的浮雕艺术简史(1)原始民族的浮雕艺术

世界各地的原始民族的雕刻艺术大约可追朔到旧石器时代后期,即公元前40000-10000年。也许雕刻在法国劳塞尔岩廊中的《持角杯的女巫》浮雕是被发现的迄今人类最早的原始民族的浮雕。(约公元30000年前)

(2)埃及、亚述的浮雕艺术

古埃及的史前金字塔古王朝圆雕、浮雕艺术享誉世界。古埃及人创造了一种最具特点的“平排法”浮雕,,即将物体各部平面展开,避免透视与重叠,人物头部展示的永远是极具鲜明轮廓特征的正侧面形象.而身体则永远是正面的。正面、正侧面头像是低浮雕攒长表现的角度(而带有透视的45度角形象多在高浮雕中运用),因为正面及正侧面更易于体现对象的外部轮廓特征。从而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和地域特色。

公元前9世纪亚述王朝大量杰出的石雕浮雕曾盛极一时。(3)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浮雕艺术

西方哲学注重“逻辑”和“求真”的传统习惯,它表现在艺术上则是对客观美和自然规律的承认与探求,包括希腊人对神的态度也与东方不同。他把神也看成是有七情六欲的人性化的神。因而在艺术的具体表现中则以社会上真实的人为榜样,典范式的真人就是神灵的标准。从古希腊神庙的浮雕.我们可以看到:浮雕人物结构严谨,解剖准确,各部分厚度处理严格按照透视比例压缩,为了统一的需要,浮雕好像由一连串与底平面平行的层面组成的。

古希腊浮雕突出之点在于它创造了一种西方从无到有的美的综合典范,它是难以企及的和富有独创性的高雅艺术范例,它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对人类自身自然美的崇高揭示,为西方艺术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罗马人借其政治、军事上的天才、创建了庞大的罗马帝国。但是在造型美术方面,较之希腊人略逊一筹。罗马式与哥德式浮雕(10世纪至15世纪)就整体而言,这个时代的雕刻主要集中在圣经故事或天主教传统及教堂的装饰方面。

(5)文艺复兴时期的浮雕艺术

科学的远近法是文艺复兴美术的—大发现。由吉柏尔蒂所作的浮雕《翡冷翠洗礼堂之门扉的天国之门》。巧妙地运用远近法.即在浮雕中采用高、中、低、超薄等几个层次塑塑造手法以及在构图上采用焦点透视原理,从而产生了绘画上的空间效果。米开朗其罗是一个高峰。(6)现代浮雕

19世纪,整个西方城市文明得到进一步的繁荣,艺术家的个人特色自由地发展。随着不同文化思潮的涌现.浮雕的形式风格也日趟多样化。例如:新古典主义雕刻。19世纪浪漫主义雕刻,19世纪现实主义雕刻及19世纪象征主义雕刻等。

卡尔波是法国浪漫主义最重要的雕塑家。完成于l866年的《女花神》遁为装饰卢浮官两组浮雕群像中的一组.他借肋光影来塑造形体。近乎圆雕的表现方法.使视觉上很有实感。在光线下.实体为亮的.空间部分一壁面则为暗的.使暗影衬托实体.显得非常突出。高浮雕《舞蹈》是他为巴黎新歌剧院正面墙壁而作的。浮雕在外轮廓的处理上未按照死板的四边框的形式,而是运用动的形体,产生边沿连接线,给人以强烈的动势感与夺眶而出的实体形象。

《地狱之门》是罗丹毕生的大作。据说他临死前,仍继续从事这件作品的工作。他死后其作品被人铸造成青铜。《地狱之门》原本是为巴黎装饰美术馆的馆门而设计的。其构想除了取材自但丁《神曲》的地狱篇外,亦采自波特莱尔诗集《恶之花》中的近代式幻想。罗丹将苦恼人类的形形色色,完全表现在一百八十具人像上(大半为高浮雕)。门中央上部,有称为“诗人”(但丁)的“思想者”,正在沉思有关人类的命运或行为等。据说翡冷翠洗礼堂那扇吉伯尔蒂作的《天国之门》为其灵感的一大来源。

三,浮雕的要素及表现方法

浮雕主要是依靠形体的凹凸起伏所形成的黑、白、灰调子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的。在塑造空间感方面,浮雕比绘画直接一些,而同圆雕相比,它又趋于平面化。如何利用有限的厚度,塑造立体感较强的形体,这就需要研究一下光与形体之间、线与结构之间以及结构与形 体之问的关系。

(一)光与面

光源与形体的各个面所呈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色调,产生立体感。浮雕也正是利用光影与形体的这种特点来表现立体感的。

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践来证实这一点:确定光源,用泥塑造出与光源呈不同角度的面来观察色调变化:可以清楚地看到与光源呈垂直角度的面最亮,与之呈一定角度的斜面为灰面,与之相背的面最暗(画示意图)。

在人们的视觉经验中,亮的物体往前跳,暗的物体往后退。浮雕就是利用这一错觉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的。

1.比例压缩法

比例压缩法是希腊、罗马时代的浮雕表现技法。它常常有较大的起伏,严格按近处即厚,远处即薄的透视规律塑造形体。这种浮雕特点是近处的人物立体清晰,处理也较厚,后面、远处的人物较平。单个人物也遵循这一原理,厚度按一定比例压缩成扁平体—层层平面呈阶梯状与底平面呼应。

2,纳光纳阴法

“纳光纳阴”法是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郑可先生总结东、西方浮雕艺术特点并发展了的一种浮雕技法、即利用光与面的角度关系所产生的明暗导致的远近错觉塑造立体感。首先将泥板看作一张纸,在纸上“画画”,该暗的地方就压下去(与光源呈一定倾斜角度),该亮的地方就将面迎着光源(局部适当加泥)。整个雕塑过程是“以刀代笔”画画。

对于初学浮雕技法者来说,用“画画”来解释做浮雕的过程.则更易理解。这也说明,“纳光纳阴”这种浮雕技法与素描的观察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不同的表现手法就在于:素描是用笔画出黑、白、灰调子来表现抽象的立体形象,而浮雕则是用雕塑刀塑造形体,由此产生黑、白、灰调子表现较抽象的立体形象。

比例压缩一一可以理解为是按一定比例压扁的圆雕,层次较多。用真实层次起伏,形成光影透视,表现立体。

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汉画像砖、石上的浮雕层次起伏较古希腊、罗马的传统浮雕层次要少得多.基本是二次元的。“纳光纳阴法”实际上是在东方浮雕技法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的写实技法,使中国浮雕技法更加丰富、充实。

3,“以凹代凸”

在现代雕塑中,由于对凹进形式的运用,使得形体关系变得不同于传统的光影法则。会获得一些新奇的、变幻多姿的效果。也促进了表现手法的丰富和发展。

4.“平排法”

为了使浮雕轮廓形象鲜明清晰,浅浮雕一般采用“平排法”,即将物体各部平面展开,避免透视与重叠。最具特点的例子是古代埃及的浮雌.人物头部展示的永远是极具鲜明轮廓特征的正侧面形象.而身体则永远是正面的。正面、正侧面头像是低浮雕攒长表现的角度(而带有透视的45。角形象多在高浮雕中运用八因为正面及正侧面更易于体现对象的外部轮廓特征。

例如:图20《马》的造型。正侧面的构围使马的形体特征鲜明、清晰。这是因为这一特殊样相.体现出了马的整体结构特征;图例中所示的马的形象特征既不清楚.也不明确。(二)线与结构 l.企位、立位

由于低浮雕接近平面造型,所以要想使形体感鲜明,就要依靠“线”来加强轮廓形象。浮雕通常是用“企位”来表现外轮廓线的。

企位一一(浮雕)垂直于底平面的面。企位的高低,往往决定了浮雕的厚薄与外轮廓线的清晰度。

立位一一浮雕局部的“企位”。2.结构与结构线

刻线与堆线(凹线与凸线)(三)肌理 l.什么是肌理

肌理一一指由于材料的配列、组织和构造不同而使人得到的触觉质感或视觉观感,它们是看得见也摸得着的形体表层的物理特征。同一种材料可以创造出无数不同的肌理来。

简单地说,就是指形体(材料)表面的纹理和粗糙度的特征。

艺术家既对现实的肌理,也对暗示的肌理的关注。在视觉艺术上,一直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在浮雕中,不是针对媒介的物质特性而加以开发利用,就是为了模仿一个有肌理的物体、形态和表面的真实幻觉而对媒介作巧妙的处理。

2.制造肌理的方法

(l).刮刀法一一利用刮子(带齿)在基本完成的泥塑上(物体或背景),或轻或重地刮出或浅或深粗糙的线槽;(2)指痕法一一在粘土上留下指痕,使作品具有生动感与绘画感。罗丹雕塑作品中常见此法;(3).小球作业法一一在大的形体结构已确定的基础上,用小泥球(约米粒大小)作进一步塑造,使物体形象丰富、饱满,并保留叠压的泥痕;(4).多种媒介的使用一一用砖或石头粗糙的断面,在粘土上轻轻敲出不规则的凹点;(5).肌理的加工(石膏模)一一在石膏阴模或阳模上刻出有规律的点。造型语言(1),以几何形态为元素的造型;(2),以自由形态为元素的造型。抽象造型的语言持点是:

将构成形体的基本元素一一点、线、面按照一定的表现意向进行自由组合,从而使创作与设计获得相当大的自由。几何形体以其单纯、美观、醒目的视觉效果,普遍受到当代人们的喜爱。而从抽象自由形态中富有生命力的曲线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生理上极为自然之快感。

具像的造型语言又可细分为:(1),图案式的,或者叫装饰性的:即在描绘具体形象时,将形象图案化、规范化但仍保留对象造型的具体或基本特征;(2),写实形象:即以写实的手法塑造形体。

四,泥塑的材料与工具(类同泥塑圆雕.略)五,泥塑练习作业

上一篇:2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总结下一篇:叙永县医改第二季度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