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赋》的原文

2024-04-28

《禅茶赋》的原文(共4篇)

篇1:《禅茶赋》的原文

《禅茶赋》的原文

南方之嘉木,肇始于鸿蒙。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天生有瑞草,唯荼可解之。《太史公》有载,周时已饮此。魏晋愈盛行。清谈挥麈尾,品茗叄三玄。有无性命理,河洛与老庄。易理极深奥,饮茶彻夜谈。名士之风范,尔时颇尚玄。唐有陆鸿渐,著述传《茶经》。陆羽乃茶圣。记载极系统。中华茶文化,既此集大成。西域丝绸路,亦乃茶之路。茶马有古道,雪域高原通。人间之草木,养生化食丹。

赵州从谂禅,凡遇参访者,皆曰:吃茶去。此为话头也,茶中蕴真意。能所皆为禅。明心见本性。顿然断妄念,吃茶者何在?彻证我为谁.本来面目现。此物堪清心,和雅清和淡。饮之可少欲,提神减睡眠。心旷而神怡,清净合自然。静寂便入定,禅定悟本源。茶禅本一味,一体与道参。空明合妙道,欲辨已忘言。上善若为水,润下可生莲。莲开悟无生,趋入佛涅槃。三身与四智,毫光遍三千。

七杯通大道,悟彻五千言。百骸皆通畅,腋下清风荡。羽化登仙去,仙阆饮琼浆。服食此金液,增寿万万年。三岛任尔游,可升大罗天。三花能聚顶,五气可朝元。洞中方七日,娑婆已千年。人居草木间,逍遥不知返。

南方嘉木,传载千年。养生益智,佛道儒禅。延年益寿,草木人间。开门七事,提神助餐。禅茶一味,方外云闲。能所双亡,妄念顿断。心行处灭,本来得见。烦恼皆除,真如顿现。如至此境,脱俗超凡。与佛不二,自性涅槃。无量法界,大悲周遍。转识成智,光满三千。出离火宅,趋入涅槃。大平等境,何有圣凡?

此赋作于二零一五年八月十四日晚。田智良撰于菩提精舍。

篇2:司空山禅茶:一个值得投资的项目

茶叶成为暴利行业, 主要是中国饮茶群体庞大, 且饮茶群体逐渐高端化。然而, 从目前市场上来看, 大多品牌茶叶店主要经营的是单一的铁观音, 即使有地方名茶, 也都是从批发市场上采购、包装出售, 质量上得不到保证, 品牌文化内涵也不深厚。

司空山禅茶与众多茶品牌一样, 有“暴利”的共性, 且利润空间比其它茶品更大, 同时, 它还有许多茶品牌没有的特性, 比如它倡导的是“禅文化”理念, 现代人远离自然与古朴, 禅生活成为一种时尚。在一片花草树木间, 览一片山水胜景, 于喧嚣之外, 品茗静虑, 聆听禅意, 这是一件特别释怀的事情。“茶”字的构字法, 正是这样“人在草木间”的意象, 这恰恰对抽象而玄妙的“禅”字作了最通俗易懂而又妙趣横生的注解。看似最简单平凡的“人在草木间”, 成了人们最遥不可及的梦想家园。禅茶迎合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 也注定了禅茶具有超人气的商机。

在表达“禅文化”的诉求中, 司空山禅茶一是做精产品, 他们给每一种产品都赋予了思想, 比如“禅意祈福”礼盒茶, 它分别装有“春花——岳西翠兰”、“秋月——祁门红茶”、“夏风——铁观音”、“冬雪——黄山毛峰”四款茶, 它告诉人们:“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生好时节”, 让人们在品茶的同时进入一种人我两忘的境界。司空山禅茶有近百个品种, 每个品种都赋予了这样的禅文化内涵。它的产品不像福建等地的茶叶品牌那样单一, 它聚合了全国各地的名茶, 有安徽的黄山毛峰、太平猴魁, 也有福建的铁观音、大红袍、云南的普洱茶、浙江的龙井茶, 为了确保产品品质, 天赋公司在全国名茶产地合建了高山基地, 每款茶都在产地采摘加工, 每款茶都有“身份证”, 何时、何人采自哪个山峰, 谁人制作何人包装, 都有签字记录, 可以追溯源头。产品从单盒最低30多元到每盒近2万元, 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二是做精店铺, 司空山禅茶店外有一副对联:“世间重担实难挑, 司空山上聊坐凳;天下长途不易走, 二祖禅堂品斟茶。”它提醒过往行人在人生压力大的时候听梵音品香茗, 以求减压释怀。进入店堂, 舒缓的禅音乐、古朴的禅书画、玄妙的禅茶艺……让人仿佛置身于天外世界, 心情得到极大的放松。

司空山禅茶项目注重可复制性。他们的口号是:“老板悠闲钓鱼, 店长帮你赚钱”。投资者签约之后, 从店铺选址、装修、配货、陈列、人员招聘、培训、开业营销……等等一切都有总部介入, 提供“保姆式服务”, 投资者赚省心钱。他们还有成套的会员激励系统, 比如消费达到一定量时, 可以成为司空山禅茶的VIP会员, 从而有资格参加会员沙龙, 与高端人士一起派对、疗养、自驾游, 提升客户的人脉资源等级, 享受辉煌人生。目前, 司空山禅茶高级会员已涵盖政界、演艺界、学术界、经济界等各行业。

篇3:体味千年的禅茶礼仪

好山好水显好品

行至径山镇时已是下午时分,雨未停天未暗。车在竹林间穿梭,空气中的含氧量与负离子量骤然上升,摇下车窗,把头伸向窗外,贪婪地深深吸上几口,慰藉一下在都市空气里闷坏的肺,神清气爽。

下榻之所为“陆羽山庄”,庄外山峦叠嶂,庄内溪水潺潺,亭台楼阁,古树雅竹。山庄一名便道出此处与茶圣陆羽的渊源,据说陆羽曾在此种茶论道,确切与否虽已无从考证,但当天却偶遇陆羽迷大茶,有幸聆听他说茶论道。大茶研习《茶经》已久,是圈内有名的学者型茶人,他曾循着陆羽足迹,走遍陆羽寻茶之处,对茶以及茶文化颇有心得。说起径山茶,他满口称赞。

径山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法钦大师亲植茶树,宋代是其闻名并大放异彩之时,而有关喝茶的礼仪也是那时起广为流传。比起同为浙江名茶的龙井,径山茶更为古远,但未如龙井般声名显赫。其原因大概是早期径山茶产量不高,能够输出的并不多。如今径山茶通过引进了新茶树品种以及规范化管理,产量有所提升,方为越多的人所获悉。

来径山之前有幸品尝过径山茶,当时的感觉是头杯茶滋味并不出奇,但二杯茶开始滋味尽显,香清雅,味淳爽,三杯茶后回味无穷。关于径山茶据说有两种泡法,第一种是投茶法,先加水,后投茶叶。这种方法茶汁出来较慢,须二杯茶后才觉察出好;另一种则是先加适量水,投入茶叶,然后再冲水,如此茶汁出来快,头杯茶就能尝得好滋味。对于不识径山茶的人,通常采用后一种泡法,而对于径山茶的知音自然是有那份耐心细细品味这其中的好。如此,径山茶倒是像极了茶中隐士,急切不得见,知己方可交。

大茶口中的径山茶好完全得益于径山的生态环境的好。他说,就连不太受待见的早熟茶树品种乌牛早到了径山竟也褪出往日的平凡,成茶后一改滋味不足的缺点,延续了径山茶滋味醇厚悠长的品性。不得不说是径山山水改变了它。

《大清一统志》记载:“径山高三千余丈,周五十里,乃天目之东北峰,从山径通天目而名……”径山属东天目山余脉,受浙北茶区纬度和径山山脉等综合因素影响,气温相对较低,茶树在漫射光下生长,可产生较多的叶绿素B,形成多种氨基酸,使茶叶香气四溢。

隐逸古刹育禅茶

陆羽山庄稍息片刻之后,径山五峰茶业有限公司的陈姐,就一路带着我们上山拜谒唐代古刹径山寺。径山寺创建于唐天宝年间,距今1200余年,曾被誉称“百万峻松双径皙,三干楼阁五峰寒”,南宋时评定为“五山十刹”之首。据说径山寺鼎盛期寺僧三千,求法者络绎不绝,遍及海内外。而今径山寺历经沧桑变迁后得以鸠工重建,虽恢复如新却低调许多,静静隐于五峰之内。

一路环山而上,林木幽深,竹海滴翠,同时可见大片大片茶园,于雨雾中若隐若现,沐浴着天地精华。据说这条上下山的盘山路除非逢宗教界的重要节日,平时很少有汽车行驶。另有一条通往径山寺的古道,长约2800多米。行走速度较快的人,4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古寺。古道入口就在陈姐公司的对面。顶着盘旋而上的不适,大家仍是期待雨停后再走一次古道。

到达径山寺已快接近寺院关门谢客的时间,寺内一片静寂,路上遇一法师,双手合十,点头致意。寺内如今僧人不多,一路上碰到不少义工。走廊避雨处摊晾着义工采摘的鲜叶,油绿喜人。大家纷纷举相机拍照,但始终觉得拍不出鲜叶的一半好。这些鲜叶采自后山茶园,是真正属于寺庙的茶园。穿过径山寺后院的小门就可到后山茶园,茶园的边界是无边的竹林。这个茶园生产出来的径山茶一般供寺里供奉饮用以及宴客招待,多出来的一小部分就被僧人们拿来赠送。

寺僧饮茶习俗源于达摩祖师。相传达摩祖师面壁修炼九年,过程中,某次竞沉睡过去。醒后后悔莫及,于是割下眼睑扔地,不料却长成一棵茶树。达摩摘取茶叶以热水冲饮后竟格外清醒,睡意全无,于是一面壁就十年,最终修成正果,创立禅宗。而开山鼻祖法钦禅师建寺后也亲植茶树,也许那刻起,径山茶就与佛结缘,有了它独特灵性。禅与茶向来关系密切,丛林最重的就是茶礼,向来有“谢食不谢茶”之说。“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因的就是茶能提神,不易昏沉,利于僧徒修身养性。当然,修身养性不只是僧人的追求,文人士大夫亦有此需,于是茶汤会由此盛行。

“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留有《与赵莒茶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由此可见唐代饮茶已经成风。径山茶汤会真正有了相对固定的形式据说是在南宋时期,受了怀海禅师《百丈清规》以及宗赜《禅苑清规》的影响,其中《禅苑清规》有专门的篇章“赴茶汤”,记载了受请和尚赴茶汤的规范要求。

虽然关于径山茶汤会的历史记载并不少,但真正让我期待的还是现场版,毕竟比起那些纯粹的文字记载,场景的再现固然要生动许多。于是径山寺归来后,大家蓄精养锐,期待第二日的“径山茶宴”。

穿越南宋茶汤会

“径山茶宴”即径山茶汤会,2010年申报国家非物质遗产时最终敲定“径山茶宴”这个名称。在此之前,径山茶宴很长一段时间里只存在于零散的史料记载中,其程序仪式已被大多数人忘却,而重新恢复并展现是源自径山村村委主任俞荣华的一番心灵历程。

当天闲聊时他说起,“人们说起茶道,只会想到日本,却不知径山茶宴才是日本茶道的源头,对此心里有些别扭。”他的一番感叹确实道明了一个事实:南宋时期.日本僧人南浦昭明取学于径山寺,后将径山寺种茶、制茶技术、茶宴礼仪以及台式茶具一起带回日本,由此发展了日本“茶道”。后圆尔辨圆禅师于径山寺修行结束,依据《禅苑清规》制定《东福寺清规》,其中包括严格茶礼。而后日本茶道愈发完善,径山茶宴却日渐式微,如今很多人是通过日本茶道才开始追溯径山茶宴,甚至80年代后径山寺的重建也是与日本僧人有关,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出于对祖辈优秀文化的尊崇和传承之心,加之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俞荣华决定亲力亲为,将径山茶宴的现场版复原出来。他笑称,他不是一个文化人却在做一件文化事。俞荣华本是径山五峰茶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任径山村村委主任。这些年他名义上是村委主任,私下里却一直自己出钱补贴当地需要帮助的农户。这也是他在当地群众口碑较好的原因之一。或许是什么的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能做有心人。茶宴所需之物,从桌椅到服饰,甚至一个小小的茶具,无一不是俞荣华亲力亲为。在听取各方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俞荣华反复推敲修改,最后制成样图与设计师沟通,茶宴所涉及到的用品完全依照宋代风格。道具备齐后,俞荣华根据脚本自己做导演,陪同演员反复排练。说起些日子的历程,他虽面有疲倦,但表情仍掩不住喜悦。

径山茶宴正式亮相时,嘉宾无一不称赞,这显然不是门外人所为,分明解析得深刻到位。只见“五峰山房”的横匾悬挂正上方,匾下为径山茶祖法钦像。像右为鼓架,架上一红色圆鼓。像左置一榜架备茶榜置放。像前设供桌一张,右放一古琴架,左设一桌放文房四宝。像前横放一桌为会首席,纵放的六张桌椅分别为主客席及嘉宾席。古朴的背景瞬间令人仿佛穿越回千年前。随着一声高亢的“张茶榜”,禅乐缓缓响起,茶宴正式开始,击茶鼓、恭请入堂、礼茶祖、宾主参话、行盏分茶、说偈吃茶、法师弘茶.煎汤点茶、谢茶结缘、退堂送客等十余道程式展示,整个茶宴前后持续了半小时左右,重点突出了了径山茶汤会作为日本茶道之源的宋式点茶程序。茶宴结束时嘉宾情绪似乎停留在南宋。

复原的径山茶宴并非寺庙场景,而是展现了南宋时期民间乡绅为迎接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善男信女而举办茶宴的情景。这不难理解,茶汤会虽源于寺庙,但真正延续其生命力的还是民间。至今,在长乐、斜坑、径山等地部分村民家中还保留着用石头围砌的火膛,长年生着炭灰,上面用铁索悬挂着大铜壶,随时准备用茶汤待客。

篇4:禅茶一味的“舍利子”

从药用到解渴,从家用到入贡,从牛饮到品味,从煎煮到冲泡,人类通过不断改进茶的饮用方式,以印证自身发现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乌龙茶的发明和利用不仅是一次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演进,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交融的一个深深印记。因为甘浓郁馥、经久耐泡的乌龙茶为工夫茶提供了“有米之炊”,为工夫茶道的形成与传播创造了物质条件。而工夫茶作为茶文化的显道表法之具,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乃至大半个世界的饮食文化和生存方式,进而影响着人类的人文进程。

那么,这个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的创举为什么会诞生在武夷山呢?

这跟那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政策背景,以及那里悠久的制茶技术积淀有着必然的关系,是天时、地利、人和因缘和合的结果。

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独特的地理环境

南朝文学家江淹曾以“碧水丹山”描述武夷山水之胜,以“珍木灵草”形容武夷茶之珍贵,可见武夷山自古产茶。“丹山”,即丹霞地貌,点明武夷山的地貌是因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而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其巨厚沿垂直节理发育的红色砂砾岩层中,长年储蓄着丰富的水分和矿物质。正如陆羽《茶经》所说的“茶之上者生烂石”,武夷山烂石般的丹霞地貌为茶树生长创造了绝佳的地质条件。“碧水”,即指武夷山中清澈无污染的九曲溪和交错纵横的山坑水涧,它们为茶树提供充足的水分。武夷岩茶的核心产区就是分布在著名的“三坑两涧”流域。

清代蒋衡在《晚甘侯传》中说武夷茶“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甘氏聚族其间,率皆茹露饮泉,倚岩据壁,独得山水灵异,气性森严,芳洁回出尘表。呼吸之间,清风徐来,相对弥永,觉心神倍爽,顷滞顿消”。“月涧云龛”、“倚岩据壁”指的是武夷山深谷高崖、坑涧参差、云雾缭绕的地理特征,“茹露饮泉”则说明了茶树通过叶脉和根系吮吸山水的养分和天地的灵气,而成就自身“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的高贵特质,为制作香高味醇、持久耐泡的乌龙茶蓄积了足够的能量,满足了制作乌龙茶苛刻的选材标准。

罢造龙团,改贡散茶—开明的政策背景

农民皇帝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深知农民的艰辛,为体恤民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下令罢造先朝“龙团凤饼”(团茶),改以散茶入贡,以减少茶农为制茶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明史》记载:“其上供茶,天下贡额四千有奇。福建建宁所贡最为上品,有探春、先春、次春、紫笋及荐新等号。旧皆采而碾之,压以银板,为大小龙团。太祖以其劳民,罢造,惟令采茶芽以进,复上供户五百家。”此举虽然适当减少了制茶的工作量,但散茶对技术的要求更高,既要色好、味香,又要保持自然的形态,且要经久耐泡。于是制茶的人往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改良制作工艺,从而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尽管如此,这一开明的政策,为武夷山的茶农、茶僧们提供了广阔的研发空间。他们历经了200多年挖空心思的钻研、不厌其烦的试验、精益求精的改进,度过了乌龙茶诞生的漫漫前夜。

名山僧占多,禅茶本一味—特殊的人文背景

自古名山多隐士,明末清初的武夷山几乎成了反清复明志士的家园。抗清名将、诗人、茶人、理学家黄道周、中书舍人李卷,南明志士钱澄之、方以智(无可禅师),画僧石涛、渐江,茶僧超全等纷纷逃逸武夷山中,有的在山中卜筑隐居,有的在山中短暂栖息。他们背负家仇国恨,冲天斗志骤然间寂灭,报国热情转化成了感恩之心回向给武夷山的山水草木。他们以诗文酬唱、以书画泼墨、以参禅喝茶来实现与自然的对话,倾诉着悲愤和茫然,在山水草木间寻找安慰与寄托。

尤其是黄道周,他不畏权贵魏忠贤的霸道,上疏弹劾,触怒“龙颜”。崇祯十四年(1641年),他被充军广西以后,崇祯皇帝曾召他回京,拟复原职。黄道周淡泊名利,以病为借口到武夷山茶洞卜居讲学。一时四方学子慕名云集而来,他老家闽南一代的门生更是络绎不绝。明亡后,他和他的门生拥戴南明政权,投笔从戎,奋起抗清。黄道周英勇就义后,闽南成了郑成功反清复明的根据地,他的许多门生无家可归,便长期隐逸武夷山中,纷纷落发为僧。比较出名的有同安的释超全,漳浦的僧衍操、释超位、释明开(铁华上人),龙溪的释如疾、释超煌、释道桓、释明智,晋江的释兴觉、释真炽,泉州的释净清,漳州的释性坦等。如《崇安县志》所记载:“清初闽南教徒始入修持,嗣是玉华、清源、碧石寺相继以兴,天心永乐禅寺至有释教徒一百余人。是时,百二十里山中大小寺庵院有五十多处,几乎无山不庵,山僧多为闽南人。”

这些明朝遗衲久住山中,以茶礼佛,以茶参禅,以茶论道,以茶会友,以茶和诗,以茶入宴。参禅、喝茶成了他们身生命和心生命最必要的养分补给。他们在感悟人生如茶的同时,把生命的热情淋漓尽致地融到茶里,让余生的光华在茶汤里继续绽放。于是,他们在念佛参禅之余,潜心于茶叶的种植、制作与品饮,他们总结前人的经验,并虚心问茶于茶农,成日思考着、尝试着如何把承载生命意义的茶叶做得更加香醇,更加耐人寻味。他们以近乎成佛的标准去追求茶叶的完美,以制茶、喝茶的乐趣来雕琢山中悠闲的时光。他们对茶的倾注、对茶的热爱、对茶的渴求正是对乌龙茶的千呼万唤。

武夷制茶,僧家最为得法—深厚的技术积累

名山出名寺,名寺出名茶。龙井、蒙顶、松萝等名茶都是产于寺院,出自僧家之手。由于僧人独特的社会分工,日常除了佛事生活,有着大量的业余时间,又无需应对苛捐杂税,生活上没有太大的压力,也没有养家糊口的责任和柴米油盐琐事,有着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茶叶制作工艺的研究。丛林中往往人才济济,隐居着许多善知识、有文化的僧人,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诗僧、画僧、科学家和发明家。同时,寺院大都深居高山,缺少田亩,只能“靠山吃山”,种茶自然成了僧人取得自养的重要手段。茶的提神、静心功效是僧人修行的精神强心剂,喝茶的风雅和乐趣也是寺院最好的休闲题材之一,因此,那些乐道于茶的僧人们便挖空心思地研究茶叶的制作技艺。这些充分而必要的条件都是茶农们所望尘莫及的,因此在古代主要产茶的地区,最好的制茶技术几乎都掌握在僧人手里。

nlc202309032217

武夷山也不例外,曾当过崇安(武夷山)县令的陆延灿在《续茶经》记载:“武夷制茶,僧家最为得法。”武夷山三十六峰无山不寺,无寺不茶,寺院普遍设有专事茶叶种植和制作的茶僧。明清时期,武夷山佛、茶两旺,呈现出空前的“禅茶一味”盛况。特别是明朝末年,武夷山茶僧种茶、制茶的技术得到了飞跃,几乎每个寺院都有自己独特的品种茶,以至于武夷岩茶品名和品种达上千种之多,据记载,仅慧苑寺就有830多个茶叶品种。如自古就名闻遐迩的武夷岩茶五大名枞中,大红袍、水金龟、半天腰就是天心寺的代表作,铁罗汉、白鸡冠则是慧苑寺的招牌茶。明永乐年间,天心寺的“大红袍”因产地殊胜、制作工艺绝佳,被礼部官员胡潆赏识,并进贡受封。顿时,武夷山中一片哗然,极大地激发了茶农、茶僧、乃至县令对制茶技艺的研发热情。崇安县令殷应寅从黄山聘请顶级制茶僧入住武夷山天心寺,引进松萝茶的制作工艺。松萝茶以炒代蒸,先炒后焙,制作工艺上基本接近乌龙茶的制作流程,但缺少做青工序,无法让叶脉里的苦汁得到充分地氧化和散发,做出来的茶叶“经旬月则赤紫如故”,香气不足且微有苦涩。这成了茶僧们问鼎乌龙茶的技术难关。

无辜的伤害,有效的“点睛”—旷世的偶然突破百年的技术瓶颈

据《武夷山市》和其他史料记载,1646年春天,以多罗贝勒博洛为征南大将军的清军从浦城入闽,攻打盘踞福建的南明隆武政权。作为抗清名将黄道周的栖居地和招募抗清义勇军的地方,武夷山受到清军的洗劫。乡人詹士龙等人率众奋起顽强抵抗,乡民流离失所,许多人不敢上山采茶,致使大片茶山抛荒。清军途经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恰逢采茶时节,疲惫的士兵们一时找不到住所,干脆就睡在刚采摘的茶叶堆上。士兵走后,茶叶已变软,部分叶片边缘发红。茶僧们痛心不已,但又舍不得废弃,只好照常制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做出来的茶不但香高味浓,而且没有“松萝之目”的苦涩之味。原来,士兵们历经军旅劳顿,在茶青上睡觉时难免辗转反侧,这无意中完成了茶叶“做青”的工序,为茶叶起到了发酵的效果。而这恰到好处的“发酵”正是后来武夷岩茶制作的“点睛”之笔。

1685年,天心寺茶僧释超全(1627~1715)有幸目睹这一盛举,以《武夷茶歌》记之。诗中“嗣后岩茶亦渐生”、“心闲手敏工夫细”提及的“岩茶”及“工夫”,是关于岩茶和工夫茶制作工艺最早的文字记载。

乌龙茶既是茶僧们意绪的绳结,也是武夷山水与他们“天人合一”的产儿、“茶禅一味”的舍利子。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禅茶赋》的原文】相关文章:

燕子的课文原文04-10

《望月》课文的原文04-14

翠鸟的课文原文04-17

《春望》的原文赏析04-25

桥的课文原文05-11

远去的乡村原文05-16

白杨的课文原文06-09

吃墨水的课文原文04-07

我的发现原文范文06-01

我的老师原文范文06-01

上一篇:二年级叙事作文 :爱让我感动下一篇:秉持群众路线,方谋发展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