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漂流的作文 东江漂流记

2024-04-09

写漂流的作文 东江漂流记(通用13篇)

篇1:写漂流的作文 东江漂流记

东江漂流记作文

“哗――哗”清澈的江水汹涌地流过,阳光如瀑布般从安静翠绿的山上泄下来,洒在身上暖洋洋的,刚才吵闹的水声顿时静下来,眼前一片豁然开朗,感觉如世外高人般清闲自在。不知不觉,一次有惊无险快乐地漂流在一个木板岸旁结束了,这次我体会到:只有团结才会力量大。(一)“哦,去漂流了”。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东江漂流,想必都兴致勃勃的吧。开始由于有人没来我们还要等,现在可以上船了游客们如泄了闸的堤坝,大家蜂涌而上,冲上了皮筏艇,这下可热闹了,我们一行六大三小共三个家庭刚上艇,还没坐稳就被旁边的人袭击了,真可恶。我先给你们介绍这艘艇,它长约10米,宽约2米,中间有两根圆柱鼓起便是我们的`座位,两柱中有一沟,是我们的行李箱,这漂流就是打水仗,每人少不了武器。我拿的是长棍式注射水枪,也有人拿水瓢。(二)开战了,船前后两位师傅开始摇浆了,我对准开始袭击我们的那艘全体黑帽的人连放了三枪来报复,不想我那白色的水柱竞激起他们的愤怒,船上八名壮丁一齐开火,顿时,水声冲天,两边溅了高高的波浪,我们虽咬紧牙关一枪一枪地打,可对方也太狠了,如今只得背对乱筐水。吾三小不甘示弱,奋力还击,一人接一枪,最前头的敌人被我们打得狗“水”淋头直喊不打了,最终,咱们终于打败了他们,接着我们又迫使两条“大人船”投降,可谓战绩不错。但树大招风,我们不知不觉中成攻击对象。在一个险象环生的地段上,敌人们竟联合五艇一齐对我们开枪,我们还是一头雾水,为何无故攻击,大怒准备反抗,可敌军有备而来,四艇一齐扼住我军火力,一艇便如打一无力反抗之人一顿猛打,挨打的我们不禁火冒三丈,分而击之,我与一位小助手把一般贼艇解决了,可另一艇却有人持双枪,我大喜觉着找到了对手,便一枪一枪把他击败,真是大快人心。经过场酣战。终于解决了这五艇之围,但我军也被重创,已伤痕累累,但敌军们虽人多势众,可并不厉害,我们虽人少,但个个英勇无比,总算赢了。经过了刺激的漂流,我们又到了风暴区。东江漂流记作文750字

篇2:写漂流的作文 东江漂流记

东江漂流记作文

今天,我又来到了东江大坝漂流。我们早上来到了军队食堂,在那里吃的早餐。因为要赶时间,2分钟吃了两盆面。我们一共15人,急急忙忙穿上防水衣,坐上快艇直往漂流。坐了一个小时,然后上岸。每人手里都有一把水枪或水瓢准备打水仗。于是我们坐上了直线漂流车,坐了50分钟终于到了。我们没等多久就坐上了皮艇去漂流。前面水不急,我们开始打水仗,我们拿起水枪和水瓢,先打后面的那条船。我们开始向他们进攻。很快,他们投降了。接着我们又攻前面那个,我们人不多,没打赢。接着我们来到了真正漂流的地方,一下去,急水把我们直往前冲,我们来到了第一个险滩“仙人跑马”。水可急了,把我们冲过了这个险滩。然后我们又到了另一个滩,这下我们没冲出去,而是在急水里打了几个翻,这下有人掉下去了,我们赶紧把他拉上来。随后我们来到水边小吃,每人买了一条鱼和糯米粑子和竹桶饭。急水把我们直往前冲,最后我们来到了最急的`滩“打烂罐”。皮艇往下一冲而且还有浪,还是有一个小朋友和他爸爸掉了下去,小朋友没被吓着,他爸爸倒吓着了,有惊无险呀。这一次,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有了第一次漂流的经验。东江漂流记作文40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篇3:写漂流的作文 东江漂流记

作文教学至关重要。不论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都不容忽视。然而教学现状多以考试的功力为目的, 很多老师信奉 “授之于鱼”, 将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作为作为教学内容, 甚至让学生通过模仿范文、“缩构”文章, 轻而易举将备考作文改头换面成考场作文; 或者将写作教学的流程呈现为 “教师命题———简单指导改如何写———学生练笔”的单一模式, 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写、写什么、写给谁看以及怎么写才能使学生进入最佳 “写作状态”这些问题几乎是盲区。作文教学依然没有得到清晰的指导, 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没有真正意义上得到提高。

二、写作意识培养的实践

( 一) 以 “习作漂流”为形式展开。网络世界里有 “漂流瓶”。你打开瓶盖, 可以读到另一个人的心情或者故事。你可以只在内心分享它, 也可以写一个自己的故事或者自己的一段心情装进瓶子让它继续漂流。“习作漂流”亦如此。每一个习作的流动从自己的小组开始, 然后归入班级这个大集体, 直到集体里的每一个组每一位成员都经历, 就完成使命。每一个习作本都将因为流动, 记载过身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故事或者精彩瞬间, 尤其珍贵。那习作如何“流动”呢?

以 “本”定流。习作本是漂流的主体, 就如同网络世界里那个漂流的瓶子。习作本的数量根据班级人数而定, 一般每6 - 8 人为一组, 每个组准备一个习作本。习作本先在主人所在的组内流动, 流动的顺序可以事先抽签决定, 也可以由组长决定, 一旦定下来就不再更改。

以 “组”分流。习作本的漂流以 “组”为单位。开始前, 每一个小组首先要确定组长一名, 担任管理的职责。组长要负责征求组员意见给习作本拟名, 以形成自己的小组文化, 形成小组成员之间的合力, 要开展评比哪个习作本名字最受欢迎, 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602 班的 “四叶草”和603 班的 “金色童年”尤其受学生喜爱; 组长要选择组内最擅长封面设计或绘画的同学为本子设计一个封面, 也开展评比, 以彰显各组的实力, 增强各组的荣誉感、责任心; 组长要负责为每一位组员排定流动的顺序, 还要讲确定的顺序记录在习作本的扉页, 一旦确定不再更改。

以 “生”助流。习作本的漂流需要借助学生的力量。首先, 语文课代表是师生之间的桥梁。课代表需要将每一天的评价和日冠军公布在教室墙面的表格里。其次, 小组长需要督促同学及时阅读习作上的教师评语, 需要鼓励每一位组员认真写作, 为自己也为小组赢得荣誉。

( 二) 以 “师生合作” “读写结合”为原则拟题。学生习作, 或叙述故事, 或倾述内心的感受, 或发表观点, 都应该伴随丰富的情感活动, 使他们体验表达时的快感, 不知不觉中提高习作的水平。因此, 设计习作任务时, 最好提供一些真实生活的情景, 让学生的写作更容易与真实生活联系起来。如 “五年级开学第一周作文”: 周一: 关于新老师、新同学的那些事 ( 因为中途接班, 有几个插班生) ; 周二随笔; 周三, 半命题作文 《窃记》或 《走遍天下为侶 ( 结合 《窃读记》和 《走遍天下书为侣》) ; 周四, 随笔。写一件发生在自己或身边的事; 周五命题作文 《我的读书故事》 ( 结合单元作文) 。

( 三) 以 “及时评价” “多元评价” 为契机推进。习作的批阅要及时反馈, 每日表彰 “日冠军”, 并配合班级管理以加分形式计入当天小组考核, 或发短信给家长, 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其他的学生或家长以 “跟帖” 方式进行点评或提出修改建议, 让习作的作者收获很多的反馈信息, 从而感受到写作是一件被尊重和重视的活动, 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刘云生先生说过: 作文是一种心灵的舞蹈。只有内心有了独特体验后, 才能舞得婆娑, 舞得蹁跹。

三、写作意识培养的成效

自从以 “习作漂流” 为形式开展作文, 学生的写作意识增强了, 他们从害怕写作文成为自觉写作, 一些学生开始爱上写作; 他们从等待任务成为主动询问任务。

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善的问题

以 “习作漂流”为形式的写作意识培养, 笔者已经进行了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实践中也遭遇尴尬与困惑。如:

1、学生之间的差异。九年义务教育, 到了高段, 学生的习作水平以及形成了差异, 班里有的学生有扎实的基础, 叙事有条理, 会表达真情实感, 而有的同学无法流畅表达, 几乎没有写作能力。这样的差异在 “漂流”活动中会产生很多的不顺利。

2、教学时间的分配。“习作漂流” 让语文老师每天都能读到学生的作文, 有时惊喜有时叹息, 时常会有及时反馈的冲动并很多次付诸行动, 结果耽误了原计划的阅读教学任务; 反之, 若完成自己的阅读教学任务, 那作文的反馈就会滞后, 失去了最佳的时机与效应, 笔者时时顾此失彼。

五、结语

教学过程是一项不断创新的艺术, 有创新就会与挑战。只要能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 敢于创新并善于创新, 那么问题会一一得到改善。相信我的 “习作漂流”会成为我语文教学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促成我语文教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秋林.作文教学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的途径[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2 (8) .

篇4:写漂流的作文 东江漂流记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 艺术评介 主题评介 不平衡

英国作家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初版于1719年,此后就开始了它在各个民族、各种语言中的漫长“漂流”。近二百年之后,在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交汇点上,这部小说来到中国,开启了另一段百年漂流。本文将把目光集中在二十世纪前半叶这一中国人初次大量接触西方小说的时期,主要分析当时的主要译本及相关的评介,厘清此期中国人接受《鲁滨逊漂流记》的主导倾向、时代特色,以这部英国小说名著在中国的遭遇作为典型,映照我们对西方小说的认识和接受过程。

要了解《鲁滨逊漂流记》二十世纪前半叶在中国的传播接受状况,最直观的方法莫过于考察此期的译本——译本的种类、译本的翻译方式。最早的中文译本是沈祖芬的缩译本,1902年由开明书店出版,书名为《绝岛漂流记》。1905年,林纾、曾宗巩的译本《鲁滨孙漂流记》由商务印书馆初版,随后曾多次再版。从这个译本开始,这部小说的中文译名开始固定下来,尽管还有细节上的差别。例如,有的译本把人名写作“鲁滨逊”,有的写作“鲁宾孙”、“鲁宾逊”;有的写作“漂流”,有的写作“飘流”。而后出现的重要译本有严叔平译本(1928年崇文书局初版)、徐霞村译本(1930年商务印书馆初版)、顾均正、唐锡光译本(1934年开明书店初版)、李嫘译本(中华书局1941初版)、汪原放译本(建文书店1947年初版)、范泉译本(永祥印书馆1948年初版)等等。这些译本有全译,有缩译、节译,有文言,有白话,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当我们越过这种直观印象,用一种简单的二分法来提问:我们的接受偏重于它的思想价值,还是偏重于它的艺术价值?这时,真正的接受状况才开始呈现出来,我们将会发现在这两种接受方面的失衡。

我们首先从各译本的序跋之类对《鲁滨逊漂流记》的介绍来观察这种不平衡。在1902年沈祖芬译本(《绝岛漂流记》)的译者自序中,谈到的是作者被鲁滨逊的冒险精神感动,所以立志将它翻译成中文,借鲁滨逊的冒险进取之志气“以药我国人”,对此书的艺术魅力却并未着笔。林纾、曾宗巩合译的《鲁滨孙漂流记》(一般称林译本)是二十世纪初最为流行的本子,林纾在书前《序》中只简略地提到此书“实为欧人家弦户诵之书”,大量的篇幅被他用在阐发此书的思想启迪上。这两篇序中对小说思想教益写得洋洋洒洒、对艺术手法和价值惜墨如金的做法,也同样出现在清末民初一些报刊的评论上。

这种不平衡的状况,在我们看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跟清末民初小说引进中那种“得鱼忘筌”的工具主义态度有关。“小说界革命”、“新小说”运动的发起,最初的动因就是借小说输入域外思想文化,达到“新一国之民”的政治目标。在二十世纪之初,像蔡元培提倡“美育”,像鲁迅兄弟主张把“异域文术新宗”移植到“华土”,这些比较重视文艺本身涵育人格的价值的主张,还只是“小众化”的声音。既然如此,对这一时期的人们来说,引进和介绍域外小说,当然要大力说明它在启发和改造国人思想上的作用,流连于小说的艺术本身反而像是不务正业。

第二个原因可能更为重要,影响也更为持久,那就是时人对《鲁滨逊漂流记》这类小说的艺术还不能接受,或者虽然内心能够欣赏它的艺术,却缺乏必要的批评话语来加以表达,以致心知其善而口不能言。

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如果不能说是走着一条“西化”的道路,至少也可以说是一条不断与西方小说融合的道路。但在二十世纪初期,对于习惯了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读者来说,骤然涌来的域外小说中还有许多他们不能接受的艺术形式。1905年,《新小说》杂志“小说丛话”栏发表了侠人的看法,他明确提到:“中国小说,卷帙必繁重,读之使人愈味愈厚,愈入愈深。西洋小说则不然,名著如《鲁滨孙漂流记》、《茶花女遗事》等,亦仅一小册子,视中国小说不及十分之一。故读惯中国小说者,使之读西洋小说,无论如何奇妙,终觉其索然易尽。”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最早的一个译本——出版于1902年的沈祖芬译本和最后一个译本——出版于1948年的范泉译本,都是缩译本,大致相当于中篇小说的规模,其文体已经类似于“故事体”。这种译法,固然有针对少年儿童提供通俗读物的考量,同样也考虑到了“原汁原味”的《鲁滨逊漂流记》是否方便读者接受的问题。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鲁滨逊漂流记》的译介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受到国语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影响,《鲁滨逊漂流记》的译本几乎都采取白话语体,内容上也较前一阶段的译本更忠实。从借助缩译来克服《鲁滨逊漂流记》的接受障碍,到中国读者能够真正接受“原汁原味”的《鲁滨逊漂流记》,这需要在长期的文学交流中培养出读者的新趣味。从对于《鲁滨逊漂流记》艺术手法的“无言”和无从言说的状态,过渡到能够中肯地阐发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质和文学成就,需要译介者深入到西方小说艺术之中,并更新自己的批评话语体系。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我们看到了译介者这方面的努力,但还没有看他们实现这个目标。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相较于对《鲁滨逊漂流记》艺术方面的介绍和分析,译介者对说明这部作品的“思想价值”更感兴趣一些,谈论得更多一些。然而,他们热衷于此,却并不意味着他们对这部作品主题的阐释是全面的、丰富的。在半个世纪中,牢固地贴在这部小说头上的是“冒险小说”、“探险小说”这样的标签,评介者反复申说的是鲁滨逊“冒险”、“探险”经历对国人的启迪、教育作用。这部小说包含的其他一些重要内容,如个人主义、宗教观念等,或者被评介者忽略,或者被评介者回避。这些情况意味着,这半个世纪对《鲁滨逊漂流记》主题的评介也是不平衡的。

首先为《鲁滨逊漂流记》贴上“冒险小说”标签的是“小说界革命”运动的发起者梁启超。1902年,他为即出的《新小说》杂志打出广告,预告杂志的栏目安排,就以《鲁滨逊漂流记》作为“冒险小说”的样板:“如《鲁敏逊漂流记》之流,以激厉国民远游冒险精神为主。”①在梁启超发布广告的同一年,署名“跛少年”的沈祖芬缩译本在国内出版,但远在日本的梁启超未必能够见到,这则广告代表着他那种“虚位以待”的态度。1905年,二十世纪前期影响最大的林纾译本出版,林纾在《序》中引述曾宗巩的话,说在西方世界“探险之书,此为第一”,因此“各家序跋无数”、“欧人家弦户诵”②。林《序》中说《鲁滨逊漂流记》是“探险”小说,与梁启超所说“冒险”小说略有差异,但在晚清批评语境中,这两者含义大致相同。林纾译本后来收入商务印书馆“林译丛书”时,封面就题写着“冒险小说”这可以作为“冒险”、“探险”互换的例证。因此,从翻译者的角度看,实际上是林纾第一个为《鲁滨逊漂流记》贴上“冒险小说”的标签,他的《序》也的确花了很大的气力来揭示小说主人公的敢于冒险的性格。他试图把这种冒险精神推荐给国人时,显然意识到它与中国传统观念存在的冲突,为此他不惜重新解释“中庸之道”的含义,声称不敢冒险的做法不过是“中人之中,庸人之庸”而不是真正的“中庸”,而真正的“中庸”却是敢于冒险的。这样,他就借了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的名义为引进《鲁滨逊漂流记》里的冒险精神保驾护航。

为什么这半个世纪中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缺乏深厚根基的“冒险精神”会成为翻译、评论界推荐的重点?

“伟大国民,冒险精神”。当“冒险”与“国民”联系在一起,冒险精神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冒险,它还被赋予激励、警醒国民的重任,但这样似乎有违原作者笛福的本意,而它本身也存在新生事物缺乏根基的弱点。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积贫积弱,饱受列强欺凌,迫切需要“冒险”“自强”的精神去改变“懦弱”的国民性。冒险精神的出现如同一剂“强心针”,令爱国者重新燃起了激励国民、救亡图存的希望。1906年,革命先驱宋教仁在暂居日本时阅读了《鲁滨孙漂流记》后,也认为“其冒险性及忍耐性均可为顽懦者之药石”(1906年12月)。

除了时代对冒险精神的呼唤外,中国人的“英雄崇拜”情结也是《鲁滨逊漂流记》译本偏重冒险精神的重要原因。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英雄崇拜的传统,与中国人崇拜智慧之美和顺应天命的精神恰恰相反,西方多崇拜力量之美和开拓精神,西方文学中的英雄大多集力量与勇气于一身。鲁滨逊就是这样一位富有勇气和冒险精神的西方英雄,在他“来到”中国以后,他的英雄形象被赋予中国色彩。在沈祖芬译本中,为了“激励少年”,鲁滨逊被塑造成哥伦布式的英雄。沈祖芬以后的林纾、严叔平、徐霞村等人对鲁滨逊的形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写和重塑,着重突出既能冒险又可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将中西方英雄形象糅合在一起,使其既能带给读者新鲜感又更符合中国人的英雄崇拜情结。

我们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鲁滨逊漂流记》的译本偏重于表现冒险精神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当时社会呼唤冒险精神,译者为迎合社会需要使译本内容着重表现冒险主题;第二,中国人自古有“英雄崇拜”情结,鲁滨逊的冒险精神成就了国人眼中新的英雄形象,其顺应安命的情怀刚好符合国人的英雄崇拜。

在西方文学史中,《鲁滨逊漂流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冒险故事,除了冒险精神以外,它还涉及西方殖民主义、个人主义、宗教观念等其他主题。但是这些主题在二十世纪前半叶的汉译本中鲜少被提及。从《鲁滨逊漂流记》不同的译本可以得知,当西方小说的价值观与中国传统观念不符时,译者往往选择遵从传统文化,摒弃西方的价值观念。

《鲁滨逊漂流记》在中国的百年漂流并不是一帆风顺,它在历史的洪流中载浮载沉。从二十世纪前半叶的中译本来看,当时的中国人对它有好奇,但是并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1950年以后,随着新时代的开启,《鲁滨逊漂流记》的译本越来越多。自1950年至今,《鲁滨逊漂流记》的译本的数量比起二十世纪前五十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较具权威性的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徐霞村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黄杲炘译本、译林出版社的郭建中译本等。这些译本与前人译本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避免了只重一面的不平衡,这与人们对西方文学的接受水平不断提高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说鲁滨逊在中国摸索着“漂流”了五十年以后,终于找到了正确航线,沿着正确的路线重新出发。

注释

① 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45.

② 达孚著,林纾,曾宗巩译.鲁滨孙飘流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5:2.

参考文献

[1] 狄福著,沈祖芬编译.绝岛漂流记[M].上海:开明书店,1902.

[2] 蔡元培著.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3] 鲁迅,周作人,译.域外小说集[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4] (英)达孚,著.林纾,曾宗巩,译.鲁滨孙飘流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5.

[5] 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 第一卷(1897——1916)[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6] Daniel Defoe,著,徐霞村,译.《鲁滨孙飘流记》[M].香港:商务印书馆,1930.

[7] 陈平原,著.《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 李艳丽.《东西交汇下的晚清冒险小说与世界秩序》[J].社会科学,2013(3).

[9] 宋教仁.宋教仁日记[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篇5:东江漂流作文

东江漂流作文

星期六的清晨,我坐车从宾馆出发,目的地是DD东江。一路上,我们绕着东江周围的山团团转,都转晕了头脑。我从树缝中往下看,看到了那碧蓝的江水,微微的.阳光照耀在水面上,像一条金光闪闪的龙在游动。我们还发现了一座桥,跟赵洲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我们要先坐快艇,我坐在第一个。坐在快艇里,每时每刻都感觉到有一种冲击力很猛的风迎面刮来,吹在身上舒服极了。快艇行驶得又快又稳,前面一点浪花都没有。我把头伸出去一看,看见快艇旁边一排排雪花似的浪花,白白的,好似一朵朵棉花糖,真想摘一朵吃。最爽的还是到激流漂流。漂流时,我们有的用水枪,有的用水勺打仗。我把水枪吸满了水,对准“敌人”打过去,打得“敌人”左躲右闪,有的还掉到水里去了呢!我正高兴时,“敌人”对我发起了进攻,打得我不敢回头。凉凉的水打在身上,把我全身都湿透了。漂流时我们还经过了好几个险滩,真是非常刺激。要走了,我们恋恋不舍,真想再来玩呀。东江漂流作文35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篇6:写漂流的作文 东江漂流记

茗洋关水库坐落在雄伟的灵山脚下。远远地,我看到,在蔚蓝的天空印衬下,灵山仿佛就像一幅中国水墨画。

车到茗洋关,我们到漂流管理处领取并穿戴了救生衣和安全帽,然后乘车到达漂流的最上游。出发处要求两个人乘一条漂流艇。我和爸爸共坐一条。

漂流的上半程落差很大,水流是一个陡坡接着一个陡坡。我看到前面出发的人,被急流抛来抛去,起起落落,浑身湿透,还不时发出尖叫。我心里不由打起了退堂鼓。但既然来了,总要体验体验。怀着忐忑的心情我坐上了漂流艇。

一坐上艇,激流就把我们冲了下去,一浪接一浪,水花不断溅在我身上。在炎热的天气,开始这可是挺凉爽的。但飞溅的浪花让我呛了好几口水。后来,只要一看到激流,我就把脑袋缩进救生衣,成了缩头乌龟。因为浪太大,我整个人都好想要被甩出去了。那样可是很危险的呀!为了安全,我双手紧紧抓住漂流艇两边的抓手,心想:这水来的可真猛啊!我真想大叫几声,把心中的害怕和紧张都发泄出来呀!可又怕一张嘴就喝水。突然,船身猛烈的抖了一下,我的手抓得更紧了,生怕自己被甩出去。

在中途爸爸说:“这真是花钱买刺激呀!”爸爸刚说完,船后一阵浪打了过来。水浇的我一身,算是帮我洗了个冷水澡,由于水太冷,我的牙齿开始打哆嗦。我抱怨说:“好冷呀!” 突然,爸爸说:“抓紧。”我的手立刻抓紧,使身体不被甩出去,就这样陆陆续续过了好几个大浪。

峰回路转,小艇过了激流水域,到了水流平缓区。终于可以放松了。“总算风平浪静了”,我说。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终点。

篇7:写有关漂流的作文初一

好,既然来漂流了,那么,总得准备好打水仗的“武器”才行。我们去“军火库”置办了一把水枪,一个水瓢,就坐上橡皮艇准备出发了。可没想到才出发不久,这湍急的溪流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它好像一只巨手,毫不留情地把我们从高处抛向了低处。“啊!”随着一声尖叫,没准备的我,悴不及防被溪水浇了个透心凉,狼狈极了。

我伸手抹了一把满脸的溪水,我们的橡皮艇已经在爸爸的操控下,目标准确地靠近了另一艘橡皮艇。我一见,拿起水枪就要射击。可这时,我却一下子傻眼了:水枪的下半部分竟然凹进去了一个洞。唉,我们买到的竟然是把劣质枪!不过,幸好我们还有一个水瓢,战斗力依然不弱。于是,我铆足了劲儿向“敌方”攻击,对方也不甘示弱,回以同样猛烈的反攻,片刻之间,双方都已经成了落汤鸡。

这时,溪流中的橡皮艇越来越多了。我和爸爸赶紧划桨,准备趁着这次漂流大战一场。可就在这时,天上劈下一道赤金色的闪电,“轰隆隆,轰隆隆……”雷声震得人耳膜发痛。紧接着便下起了倾盆大雨。我失望至极:这么不巧!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这雨怎么说下就下了呢?难不成我们要打道回府吗?

雨“哗哗”地下着,豆大的雨点打在我的头上、脸上,隐隐作疼,雨水也模糊了视线,这水仗看来是打不成了。来时的开心,来时的兴奋,也随着这冰凉的雨水逐渐不见了踪影。唉——今天的漂流怎么就遇上了雨天呢?浑身湿透的我,被风一吹,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橡皮艇里的水渐渐多了,我们忙着把冰凉的雨水往外舀。这时,我用手碰了一下溪中的水,竟然是暖乎乎的。啊!真是太好了。我们一刻不停地把橡皮艇里冰凉的雨水往外舀,接着再把被太阳晒得暖乎乎的溪水舀进橡皮艇里。等舀得差不多了,我往水中一躺,就好似躺在一个会动的大浴缸里泡着温泉,别提有多舒服了。我们随着溪流徐徐而下,听着雨水拍打溪面发出的钢琴演奏一般的声音,刚才丢失掉的好心情,又失而复得了。

篇8:《鲁滨逊漂流记》的《圣经》意识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圣经》,《圣经》意识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命运多磨难, 在一次沉船事件中, 鲁滨逊流落到了一座荒岛上, 他与大自然作着艰苦的斗争, 在荒岛建立了自己的住所。鲁滨逊在岛上生活了20多年, 虽然环境极其恶劣, 但他抱着坚定的信念, 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这足以说明有的人会因为不幸而变得坚强和伟大, 将命运改写。而让鲁滨逊勇敢面对困境的信念便是《圣经》。

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多次引用《圣经》中的话, 可见作品与《圣经》有密切的联系, 具有浓郁的《圣经》情结。下面就从三个方面谈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圣经》意识。

一、笛福的《圣经》情结

丹尼尔·笛福出生于伦敦, 一生风雨飘摇。笛福原姓福, 17年后自称笛福。他受过中等教育, 但一直保持着不同于国教信仰的立场, 政治上倾向于辉格党。

1719年, 笛福在伦敦出版了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这部小说生动地描写了人类在创造文明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毅力, 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基础是“普通的劳动人民, 而并非国王统帅们”这一朴素进步的思想。显然, 这部作品具有18世纪文学所共有的一些特征, 例如具有政治倾向性、哲理性、民主性等, 而宗教性在此文本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主人公鲁滨逊本性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 他的积极开拓思想引起了一系列故事。从他登上朋友的船开始, 我们可以看到, 他的经历、运气皆与他对上帝的态度息息相关。他刚上船时海面的平静被他的桀骜不驯破坏, 出现了一阵不算大的风暴, 仿佛警告和预示一般, 又随着他对上帝无奈之下的依赖趋于平静。但是, 鲁滨逊的冥顽不灵似乎又使得上帝大为不满, 于是在一场大风暴中, 他被抛到了一座渺无人烟的荒凉的小岛上。这一系列变化都似有神的指引, 神灵能洞察一切一般。

鲁滨逊从原本的无宗教信仰, 发展到不够坚定地相信, 直到最后笃信上帝这一过程, 不仅表现了宗教信仰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力量, 而且为传播新教思想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为英国宗教思想殖民作了很好的铺垫。鲁滨逊在岛上停留的20多年里, 从对《圣经》的解读和深入理解, 对上帝的忠诚祈祷, 到接受上帝指引, 最终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国和属于自己的“文明社会”, 这一切又正好体现了在《圣经》和上帝的指引下, 人类形成了井然有序的社会, 过上了安定和平的生活。

鲁滨逊在平静生活多年之后, 他以上帝的名义拯救了一个差点被杀了吃掉的野人俘虏, 并为之取名为“星期五”。在此之后, 他又遵照“上帝的指示”拯救了另一个野人和一个西班牙人。然而这个时候, 他渴望离开, 希望得到西班牙人和他的同伴的帮助, 却又犹豫不决, 害怕他们的背叛。小说中的一些话将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冲突表现了出来, 并且毫无保留地发出了对西班牙天主教教廷的否定之声, 同时还反映出了18世纪同为殖民大国的英国和西班牙国家之间的矛盾与竞争。

《鲁滨逊漂流记》在文本中处处流露着对上帝的敬仰和崇敬的感情, 综观之则是在以《圣经》为中心展开的个人积极开拓和大胆冒险, 主人公绝大多数的经历和冒险都与《圣经》联系紧密、不可分割, 甚至他的每一步行动都与上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圣经》典故贯穿于《鲁滨逊漂流记》的结构和情节中

《鲁滨逊漂流记》的《圣经》情结, 还表现在多处引用了《圣经》的典故。如鲁滨逊航海受惊时的悔恨心理:“我的父亲也一定会像耶稣喻言中的父亲一样, 为我宰杀肥牛。”父亲为不孝子宰肥牛以庆其归来, 形象地说明了鲁滨逊的心理波动。航海遇险, 鲁滨逊被看作是倒霉鬼:“我们这次遭遇也许就是由于你的缘故, 就像在他施船里的约拿一样。”《圣经》记载上帝命约拿到尼尼微去传道, 约拿违命逃往他施, 中途海风大起, 舟人惊惧求神, 后来占卜出约拿是起风的原因, 便把他投入海中, 上帝命巨鱼把约拿吞到肚里, 约拿在鱼腹祈祷, 巨鱼便把约拿吐到岸上。这一典故说明了鲁滨逊违背父亲的意愿以后所遭到的厄运。这类引用自《圣经》的典故, 用得十分贴切。《鲁滨逊漂流记》使用《圣经》典故, 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富有无穷的魅力。

鲁滨逊每次航海都会碰上骇人的风暴, 最可怕的一次是遇上大风暴, 全船的伙伴都淹死了, 自己也几乎丧命, 流落于凄凉的荒岛上, 岛上什么都没有。在这种脱离人类社会、人身安全没有保证的情况下, 他寻求安慰和解脱的主要途径是借助于富于宗教意味的想象, 求助于上帝。这样鲁滨逊在困难的情况下常常想到《圣经》并祈祷。而更为重要的是鲁滨逊的人生历程经历了从“失乐园”到“复乐园”的演变, 也即经历了犯罪、受罚、拯救的过程, 与《圣经》中的原型意象遥相呼应。

《圣经》中的《创世纪》记载了伊甸园的故事, 这个伊甸园是世人向往的人间乐园。而《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鲁滨逊出生于约克城的一个体面家庭, 在流落荒岛之前他的生活可以说就是伊甸园中生活的翻版:“以他多年的经验, 他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的阶层, 最能给人以幸福, 既不像那些体力者, 必须受尽千辛万苦, 又不像那些上层人物, 被骄奢、野心, 以及彼此倾轧的事情所烦恼。因为他们经常向神祈祷, 希望既不要过于贫困, 也不要过于富有。”所有的悠然自适、甜美滋味、幸福的生活都属于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的生活就是人人所向往的人间伊甸园, 而鲁滨逊就生活在这样的乐园里。

但是鲁滨逊不满足于这种枯燥无味的生活, 他渴望着外面的世界, 就像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 虽然无忧无虑, 却不知道伊甸园外面的生活。在幼小的时候, 鲁滨逊的脑子里便充满了遨游四海的念头, 一心一意想到海外去。由于遭到家里的阻扰, 他后来竟私自逃走了, 沉醉于海上航行, 可以说鲁滨逊开始向自己的梦想迈进了。不幸的是, 人类始祖终究禁不住蛇的诱惑偷吃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 背负着“原罪”开始了无尽的苦难;他们变得聪明了, 却失去了乐园。鲁滨逊一次次的航海经历都遇到了大风暴, 直到一次航行流落于荒岛, 全船的伙伴都淹死了, 鲁滨逊的命运发生了大的转折。

鲁滨逊不听父母的劝告, 受欲望的诱惑私自逃走, 对于父母来说, 就是一种罪过和叛逆。受到了上帝的惩罚, 流落于岛上, 鲁滨逊到了绝望的境地, 认识到了自己的罪过, 这就如同在《创世纪》中上帝惩罚亚当, 让他遭受长满荆棘的土地的折磨, 必须辛勤劳作才能有收获, 直到归于尘土。鲁滨逊在荒岛上, 一切从头开始, 自己劳作, 非常困难, 回到了人类的原始状态。但他靠着自己的努力, 借助于《圣经》的力量, 克服了种种困难, 生存了下来, 终于在岛上住了28年后, 获得了拯救, 乘船离开了荒岛。上帝并没有抛弃鲁滨逊, 在他回到国家后, 他得到了原来那位船长的感恩图报并收复了在巴西的产业, 拥有了大量的财富, 晚景胜于当年, 鲁滨逊又回到了“人间乐园”。“复乐园”之后的鲁滨逊就像变得聪明的亚当和夏娃重新回到了伊甸园, 这时他们自己就是园子的上帝。

三、笛福创作《鲁滨逊漂流记》时的《圣经》意识

《鲁滨逊漂流记》不仅在结构上受到《圣经》影响, 而且在思想内容上明显受到《圣经》的影响。《鲁滨逊漂流记》的思想内容之一就是“信仰得救”, 体现出上帝的博爱和宽容。鲁滨逊流落荒岛后, 遇到了很多困难, 没有吃的东西, 与世隔绝, 没有衣服穿。鲁滨逊多次陷入绝望, 都是借助《圣经》的帮助, 获得了帮助。在一次大病中, 他非常虚弱, 在绝望中向上帝求救, 呼喊了三个小时, 最终寒热渐退, 病很快就好了。最后, 鲁滨逊战胜了恶劣的环境并离开荒岛回到了家。鲁滨逊能够再回到家, 在小说开始时就注定了, 因为鲁滨逊在困难中依靠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力量, 更多的是上天的恩宠, 即上帝使他得救。信仰得救的核心是人不能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拯救。鲁滨逊在荒岛上自力更生, 克服了种种困难, 特别是精神上的折磨, 都是借助信仰《圣经》中上帝的搭救获得拯救的, 鲁滨逊自己的努力固然重要, 但是只靠他的努力还不能从根本上得救, 不是信仰上帝, 或许鲁滨逊在精神上就早已失常了。

《鲁滨逊漂流记》的另一思想内容“永不放弃”也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永不放弃是一种斗争精神。鲁滨逊为实现航海的梦想, 与家庭作斗争, 最终实现了梦想。在流落荒岛后, 鲁滨逊与自己的内心斗争, 与大自然作斗争。在荒岛上, 鲁滨逊种植庄稼, 遭到了鸟类的糟蹋后, 又一次次的想办法, 庄稼丰收了。后来, 鲁滨逊计划造船, 费了无数的劳力, 才把树砍倒。他花了很多天的功夫去砍它的根部, 又花了很多天的功夫, 把树枝和树顶砍了下来, 再花了一个月的功夫把它刮得略具规模, 成为船底的形状, 最后花了将近三个月的功夫把它的内部挖空, 把它做得完全像一只小船。鲁滨逊经历了很多的挫折, 但他没有放弃, 一个计划不成又转向另一个目标。这正如《圣经》中所说:“天国是努力进入的, 努力的人就得着了。”《圣经》中一直强调这种进取精神。耶稣一生都在与黑暗势力、传统的旧势力作斗争, 遇到困难也从没有放弃过, 一直向前走, 如耶稣所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 不配进神的国。”鲁滨逊身上具有耶稣的奋力斗争和永不言弃的精神, 凭着这种信念, 最后离开了荒岛走出了困境。

总之, 笛福在创作《鲁滨逊漂流记》时受到了《圣经》的深深影响。《鲁滨逊漂流记》已经不仅仅存在于资产阶级殖民拓展的层面了, 它甚至达到了统治者另一方面的目的:传播英国新教, 同化被统治者的思想, 以思想、宗教信仰来控制被统治者。这也是这部作品《圣经》意识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笛福著.徐霞村译.鲁滨逊漂流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篇9:写有关漂流的作文初一

我不敢相信,妈妈也来了。她说不会沾多少水,而我觉得我们会像不小心掉入水中一样,浑身上下没一处是干的。看,其它的船都开得远远的,我们不能就这么放弃,赶快追!好好地跟他们打一仗!。

追逐中,旁边的绿叶青山在为我们加油;船边的浪花也在为我们加油……“靠近一点,再靠近一点!”我大声喊着,并把自己的水枪灌满水,对准那个船上的“主力队员”,狠狠地喷他一下,让他浑身湿漉漉地。然后再对准几个没有打伞的女士,对她们进行“疯狂扫射”,等她们的衣服湿得滴水时,我还要给船夫一个大惊喜,也让他“清凉一夏”。我骄傲地回头一看,发现了一支先进队伍,每个人的手中都有一把水枪!船夫,快到溜呀!再不溜我们就会像泡在水中一样了!幸亏我们在前面,顺风加上我的水枪冲击力大,就可以射好远,让他们一船的人都遭殃。船突然停了下来,后面的队伍追了上来,眼看两船就要平行了!船夫你快开呀,小心我拿水枪喷你!可船还没开,我就数了数我所在这只船的水枪……什么!?才2支?还有一支是坏的!不管了,我“单枪匹马”就上阵,一头两手忙不过来,真希望我现在有“百头千臂”,比哪吒还厉害,当然,比“单枪匹马”上阵也容易许多。船开了起来,我们俩船之间的搏斗暂停了。可是才开了一会儿,又慢了下来。我们俩船战争的号角又响起来了!不知什么时候,又来了一只船。三只船就打成了一团,打着打着,船就靠岸了。妈妈说她再也不想漂流了,而我还想再玩一次。因为妈妈全身都湿了,我也一样,可我还是很开心。真是“大人不解小孩心”呀!

篇10:漂流_写叙事的作文500字

买了票,换好泳裤,排过长长的队伍,坐上面包车来到了漂流的起点,出发前,我看了路程,有点长,约七公里。我跃跃欲试,迫不及待的想感受下勇士的滋味。终于轮到我们了。我紧紧的抓着皮筏艇两边的把手,身体微微向前倾,身体僵硬,紧闭双眼。在工作员叔叔的大力推动下,我们快速的冲向了第一个急弯。橡皮艇像一个离弦的箭一头栽倒到下面的水潭里,人和小艇一起飞跃而下,我还没来得急尖叫出声就被泼了一头一脸的水。心跳的咚咚直响。在我还没调整好位置的时候,又一个急流过来了,耳边轰的一声,水花撞着皮艇,只有到水的轰鸣和溅起半长高的水花。“太刺激了!”

当然,有急流也有平缓的一面,我们慢慢来到一块缓水区,需要自己滑行。两岸还有秀丽的风景陪着我们,只见峡谷两岸高处怪石嶙峋、危峰兀立。低处植被茂密,绿树成荫。静静的躺在小船里感受着温暖的阳光和和煦的微风真是惬意啊。

篇11:写漂流的作文 东江漂流记

写初一暑假读后感作文: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书籍是一缕阳光,照耀着我,使我感到温暖;书籍是一位良师益友,无微不至地教导着我;书籍是一杯清纯而甘甜的美酒,让你细细品尝并沉醉于它的清香。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并钟情于它直白的字眼。

这是一个关于冒险、智慧和勇敢的故事。英国青年水手鲁滨逊由于所乘的货船在海上遭遇风暴而沉没,只有他孤身一人流落到了一个无人荒岛上,开始为生存而奋斗的冒险经历。在这个远离文明的小岛上,鲁滨逊自力更生,种粮食、养牲畜、做木筏,甚至还救了一个土着人“星期五”,最终返回了故乡。【暑假作文集锦】

鲁滨逊身上反映了人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百折不回的开拓精神,这些精神给予了我们挑战自然的信心和勇气。对比现实中的我们,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我们习惯了依靠大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鲁滨逊呢?他在孤岛上独自生存28年,他又能依靠谁呢?现在,我们不是鲁滨逊,而是过着无比幸福美满生活的孩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学习,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呢?我们所面临的一切困难,与鲁滨逊在荒岛上那28年的孤独、寂寞、痛苦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上帝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打开另一扇门,就像鲁滨逊一样,在什么都没有的荒岛上竟创造出了一片生存的天地。所以每个人都应该相信自己,不能遇事就退缩,要敢于面对困难,正视困难,永远往好的一面看。

这本书告诉了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即使在绝望的境地中也要寻找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永远保持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热情。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也要寻找生活的意义,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热爱生活,相信生命。这个道理将伴随我的一生,为我成长的道路开辟出一番新的天地!

篇12:写漂流的作文 东江漂流记

关键词:九江,漂流旅游,差异化

1 九江市漂流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九江市漂流旅游的发展现状

随着漂流旅游热潮在国内兴起, 九江市也借助其丰富的山水资源开展起了漂流旅游项目。到目前为止, 九江市共有漂流旅游景点7处, 分别是:三叠泉漂流、龙宫洞情人谷漂流、桃花溪漂流、武陵岩漂流、碧龙潭漂流、石门涧漂流以及东林大峡谷漂流。本文则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叠泉漂流和情人谷漂流进行分析和差异化发展研究。

从漂流项目的数量上看, 九江市的漂流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而且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漂流体验, 这些漂流旅游项目和活动的开展, 一方面完善了九江市旅游产业体系, 成为九江市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之一;另一方面漂流旅游也为九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从九江漂流旅游发展的进程来看, 由于缺乏特色, 资源品味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 这致使九江市漂流旅游的发展长期处于迟滞状态, 在国内漂流旅游项目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不高, 从而成为制约九江市漂流旅游发展的瓶颈。

1.2 九江市漂流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九江的漂流旅游总体而言还不是很成熟, 许多方面还有待完善, 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 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2.1 漂流旅游景区的知名度有待提高

总体来看, 九江漂流旅游景点的品牌意识不强, 各个漂流点各出各的牌, 各顾各的利益, 形成不了规模效应。这是九江漂流旅游目前发展面临的一大瓶颈, 虽然九江的漂流旅游资源很多, 但是散漫经营形成不了合力, 同时又相互抢夺客源, 出现重复定位、恶性竞争等一系列“窝里斗”问题。

1.2.2 景区配套基础设施不足

景区配套基础设施不足,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1) 漂流装备。就漂流装备而言, 超过50%以上的游客认为三叠泉漂流景点的装备普通, 特色不明显, 对漂流装备表示不满的游客也比较多;情人谷漂流的装备比较受游客认可, 将近一半的游客觉得满意, 但也有将近40%的游客认为很普通。在笔者看来, 情人谷的漂流装备保养得相对好一些, 设备还比较新, 而三叠泉的皮筏、救生衣有些已出现破损、发霉现象, 这让游客对漂流的安全性产生疑虑和担心。

(2) 垃圾桶数量、卫生状况。三叠泉的卫生状况要比情人谷好, 垃圾桶数量较多, 地面清洁程度较高, 51%的游客觉得满意;而情人谷的卫生状况让33%的游客不满意, 从实际调查的情况看来, 情人谷漂流项目的开发相对要粗放一些, 没有三叠泉漂流点那么精细, 这是情人谷漂流需要改进的地方。

(3) 卫浴更衣设施。从总体上来讲, 三叠泉漂流和情人谷漂流这两个景点的卫浴设施条件都比较差, 不仅在数量上难以满足正常的洗浴要求, 而且设施比较破旧, 没有热水淋浴。通常游客漂流结束后身上残留的水分会让他们感觉到寒冷或身体不适, 而冲个热水澡不仅可以驱散身上的寒气更能给他们一份温馨和体贴的感受。这正是景区人性化服务的体现, 也是赢得游客满意的关键因素之一。

1.2.3 景区产品同质, 差异化不明显

从九江三叠泉等几大漂流旅游项目的现状来看, 各漂流点的自身条件都差不多, 项目单一, 没有结合当地文化资源条件和环境形成自己的特色, 漂流项目过程普遍缺乏特色活动。如三叠泉漂流、情人谷漂流这两个漂流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质性,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出游时间、经费充足) , 人们往往会选择知名度更大的其他区域的漂流点, 比如靖安的三爪仑漂流。

相比较九江市漂流项目而言, 有些地区的漂流旅游项目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例如, 湖北宜昌九畹溪景区大打文化牌, 将原汁原味的巴楚文化带入到漂流旅游过程中, 从而把客源市场瞄向海外。

1.2.4 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管理体制混乱

九江市在资源的管理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条块分割、多头管理, 以庐山为例, 针对庐山风景区成立了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此外周边的些乡镇政府部门也可以对庐山进行管理, 如:三叠泉泉属海会镇管辖、石门涧属赛阳镇管辖, 这样一来, 一个完整的景区由不同的部门或机构进行管辖, 并且这些部门相互牵制、利益分配不均而导致矛盾难以调和, 使得一个完整的景区在管理体制下四分五裂, 很多资源开发与保护措施难以实行, 景区的和谐发展更是举步维艰。

在调查中, 了解到三叠泉漂流同时由海会镇和九江市旅游局这两个部门管理, 旅游局作为一个职能部门和镇政府这个行政部门的博弈中处于弱势, 很多时候无法对漂流旅游中存在的诸如:私建乱建破坏景区环境的人工设施、与当地居民进行有效沟通等问题进行很好的商议和解决, 成为三叠泉漂流发展的巨大障碍之一。

2 九江市漂流旅游的差异化发展方向

2.1 体验主题差异化

没有主题, 就没有灵魂。主题是引导消费的轨道和沟渠, 一个漂流景点, 有了主题, 就有了文化, 就有了“说头”, 也便于游人在头脑中形成深刻记忆。目前的漂流项目“自然类”占了多数, 许多漂流景点, 由于没有主题, 连归纳几句像样的广告词都困难, 因此, 在未来漂流大战中, 没有主题“灵魂”的漂流将是下一轮淘汰对象。

三叠泉和情人谷漂流的游客年龄结构偏向年轻化, 在被访的200名游客中, 19~30岁的年轻人所占的比例最大, 有109人, 占游客总数的50%;40~50岁的中年游客有48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1/4。而从三叠泉和情人谷这两个景点对比看来, 情人谷接待的年轻游客数量和三叠泉没有太大差别, 在接待的中老年游客人次上, 情人谷要比三叠泉多一些。

从以上分析来看, 像三叠泉这样的高山峡谷型漂流应立足于“惊而不险”这个层次, 全力打造“峡谷穿梭勇士漂”, 在保持原有景观的前提下增加一些富于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项目, 如攀岩、蹦极、森林寻宝等。情人谷则应该立足于“浪漫”和“怀旧”这样的主题, 打造“逍遥游”、“乐活漂”在景区营造一种浪漫的小资情调和雅致、轻松的氛围, 例如藤蔓编成的秋千清新别致的茶坊等。

2.2 产品设计差异化

九江漂流景区根据自身不同的资源特色、不同的客源特征等因素打造属于自己的、有卖点的漂流产品。

就三叠泉漂流而言, 它是高山峡谷型的漂流景点, 那么它可以在峡谷乱石处, 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尽量保持它的原始性, 对沿岸一些怪异的岩石要注入人文内涵, 分别以各自的造型进行命名;对沿途的水潭, 河滩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文景观的设计, 充分利用从河里清出的乱石怪石构筑各种景观, 比如亭台楼榭, 小桥流水, 对沿岸的某些林木进行造型设计和整形增加其美感, 构建和自然环境交融的山水意境。

而平缓丘陵型的情人谷漂流则可以利用其相对平缓的优势, 开发一些富有自然情趣的、节奏欢快的水上活动项目, 增加单一漂流项目的参与性、愉悦性。

2.3 市场差异化

要想让企业产品更有针对性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就要对市场进行细分, 把特定的服务产品提供给最适合它的消费者。科学的市场细分, 是旅游者获得良好体验的重要保证。

2.3.1 客源主体差异化

客源主题的差异化主要建立在对目标客源市场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之上, 在市场细分的前提下, 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源采取相应的产品开发策略、营销策略以及基础设施的配置和完善措施。

从年龄结构来看, 到三叠泉和龙宫洞漂流的客流中, 年轻人占大多数, 而到龙宫洞漂流的中老年人数量也不少, 因此针对年轻人应开发更具挑战性和刺激性的漂流旅游项目, 营销也应采用网络广告、电视宣传等方式;对于中老年人在产品开发方面应更多地注重氛围的营造, 走经典怀旧风格, 营销方式可采用报刊杂志、电视广告、广播等。

从性别结构看, 女性游客数量在漂流人群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因此在产品设计、宣传方面多增加一些女性喜爱的风格特色, 为女性提供更多的优惠和便利, 发掘潜在女性漂流客源应成为九江市漂流旅游发展的重心之一。

从行业结构看, 龙宫洞情人谷的漂流价格实惠, 因此学生客流所占的比重较大, 而三叠泉漂流的客源以商业/金融业/服务业从业人员为主, 针对不同的主流客源, 两个景区应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和经营策略。

2.3.2 营销渠道差异化

加强漂流旅游的宣传促销,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手册、互联网等媒体包装、宣传自己的漂流产品, 通过简洁、生动的广告词来突出自己的主题和形象, 缩小人们的感知距离。要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建立漂流点网站, 及时发布、更新漂流点信息和动态, 为游者提供方便。

三叠泉和情人谷两个漂流景点都以旅行社宣传手册为主要宣传方式, 从结果来看也是最有效的营销方式。亲友介绍也是比较有效的营销手段之一, 其次是网络、报刊杂志和其他营销渠道。但是, 从这个结果我们又可以看到另一方面, 那就是这两个景点对于旅游社宣传和亲友介绍这两种方式得依赖性很强, 而其他营销渠道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细分之, 三叠泉漂流主要以青年旅游者为主要客流, 它应采取网络、旅行社宣传手册等比较容易被年轻人接触的营销方式, 网络营销在现在的“营销大战”中因所具有的生动性、互动性、快速高效性、智能化等优势成为旅游景点营销的“杀手锏”。

情人谷漂流除年轻人以外还有巨大的中老年休闲客源, 因此它的营销方式除了依靠网络、旅行社宣传手册以外, 还应在报纸杂志方面加大宣传力度, 吸引更多的中老年漂流人群。

此外, 亲友的介绍对于漂流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行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应该是所有营销方式中最有效、最经济的了。如何让来漂流体验过的游客为景区作正面宣传, 从而吸引更多的“二代客流”、“三代客流”, 甚至是“N代客流”, 这值得景区开发者和管理者深思。

参考文献

[1]Fluker, M.R., &Turner, L.W.Needs, motivationsand expectations of a commercial whitewaterdrifting experience[J].Journal of TravelResearch, 2000, 38 (2) :380-389.

[2]杜占伟.区域漂流旅游差异化发展研究——以河南七大漂流旅游项目为例[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报, 2009 (1) .

[3]崔媛, 金艳春.浅谈漂流旅游的特点和开发构想[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9) .

[4]蔡家成.漂流旅游项目的开发与管理[N].中国旅游报, 2004-05-03 (6) .

篇13:林纾与《鲁滨逊漂流记》的翻译

一、文化交流的沟通者

林纾是福建福州人, 热衷于文学阅读, 受“西学东渐”思想影响, 他“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 提要钩元而会其通, 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 决意通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来教育和启迪民智, 实现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1897年, 林纾开始翻译法国小仲马的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 经过个人不懈的艰辛努力, 他完成了这部小说的文字翻译工作, 并于1899年在福州刊行印发。作为中国介绍西洋文学的首部小说, 《巴黎茶花女遗事》一经问世, 便在封闭落后的中国大地刮起了一阵旋风, “为国人闻所未闻”, 一纸风行全国, 备受大众的赞扬与喜爱。受此鼓励, 林纾一发而不可收, 在商务印书馆的诚挚邀请下, 他潜心专司翻译欧美名家小说, 前后共计翻译的作品高达两百余种, 国别涉及美、英、法、俄、德、日、西班牙等十多个国家, 国内民众称其为“泰山北斗”, 外国友人誉其为“不懂外文的最佳翻译家”, 名扬中外, 堪称清末民初的翻译大师[1]96。林纾翻译的西方文学作品主要由商务印书馆刊行, 其他的则在《小说月报》和《小说世界》等杂志上发表, 读者甚众。在林纾翻译的西方文学作品中, 其中就包括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令人称奇的是, 翻译家林纾本人并不懂得外文, 他的翻译主要是在“玩索译本, 默印心中”、“质西书疑义”的状态下通过口译者的协助完成的。有人曾经这样点评过林纾的翻译水准, 说:“口述者未毕其词, 而纾已书在纸, 能一时许译就千言, 不窜一字。见者竞诧其速且工。”在翻译的过程中, 林纾凭借敏锐的文学直觉与深厚的汉文造诣, 能够将口译者的言辞传达惟妙惟肖、细致精确地融会到汉语的文言文当中, 即便是在口译者甚至不知道如何使用恰当的言辞表达文学作品中的内在含义时, 他也能够根据作品的上下文情节善于捕捉原文作者意欲表达的内容, 以精炼明白的语言写就下来[2]47。林纾对于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非常投入, 他每天至少工作四个小时, 可以完成五六千字的文稿撰写工作, 显示了超人的文学感悟能力与文言写作速度。当然, 由于林纾本人并不直接懂得外文, 因此其对西方文学作品翻译材料的选择, 一般是通过口译者来进行的。当口译者向他介绍了《鲁滨逊漂流记》这部文学作品后, 他对其很感兴趣, 认为面对艰难困苦生活而极富坚忍不拔个性的鲁滨逊正是当时国人应该学习的对象和表率, 因此, 他之所以决定翻译《鲁滨逊飘流记》的缘由, 就是一种在面对国家衰落、民运低沉状态下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充分肯定, 试图激发起的就是广大民众的奋起与抗争精神。

以《鲁滨逊漂流记》等作品为代表, 林纾为西方经典文学作品传播到中国做出了伟大而卓越的贡献, 是中西文化的密切沟通者, 他译介的西方文学, 客观上为中国现代文学培养了一代巨匠, 比如鲁迅在日本期间曾阅读过林纾翻译的《黑奴吁天录》时就说:“乃大喜欢, 穷日读之, 竟毕。”郭沫若也在回忆阅读林纾翻译的小说后曾深情地说:“在幼时印入脑中, 就好像车辙的古道一般, 很不容易磨灭。”

二、相得益彰的合作者

在林纾的翻译生涯中, 曾宗巩当属贡献最大的合作者之一, 就是他向林纾介绍了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撰写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之后又由他向林纾进行口译, 协助林纾完成了这部经典著作的汉语文言文版翻译工作。曾宗巩是福州长乐人, 其祖上曾巩即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当年曾宗巩的父亲之所以为其起这个名字, 就是希冀曾宗巩能够如同其荣耀光辉的祖上一样, 文武双全, 智慧聪颖。曾宗巩在长大成人之后, 果然不同凡响, 能文能武, 颇有曾巩之儒雅风度。1892年, 曾宗巩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天津水师堂毕业, 后进入海军, 随即扶摇直上, 到1913年1月, 已成为民国海军部海军上校, 功勋显赫, 再加上其诗文品行俱佳, 民国初期的海军界曾有人称之为“小曾巩”, 又兼有“中国海军第一诗人”、“中国海军第一藏书家”等美誉。事实上, 曾巩尽管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但是其有一点肯定不如他的这位后世孙辈, 那就是曾宗巩不但文学功底了得, 而且外语水平奇佳, 通晓多国语言, 也正是他与林纾合作翻译了《鲁滨逊飘流记》。1903年, 曾宗巩进入京师大学堂, 由于其与林纾同是福建人, 又都是文学爱好者, 因此得以相识并且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京停留期间, 林纾与曾宗巩从1903年到1910年, 先后翻译了《利俾瑟战血余腥记》、《鲁宾逊漂流记》、《鲁宾逊漂流续记》、《新天方夜谭》、《三千年艳尸记》等多部西方文学作品, 影响巨大。尽管后期由于曾宗巩专心追求海军生涯而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翻译爱好, 林纾与他的短暂联手宣告结束, 但是, 他们所翻译的《鲁宾逊漂流记》却成为中国翻译国外文学作品的经典之作, 显示出灿烂的光芒。对此, 晚年的林纾曾这样评价说:“今已老, 无他长, 但随吾友魏生易、曾生宗巩……听其朗诵西文, 译为华语。畏庐则走笔书之”, 高度肯定了曾宗巩对其西方文学翻译工作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三、贴切生动的翻译者

语言丰富细腻、故事情节生动的《鲁滨逊漂流记》这部英国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鲁滨逊·克鲁索的人物, 他多次抛开幸福家庭, 漂洋出海独闯天下, 勇于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 勇于挑战艰辛的甘苦生活。在某次遭遇严重海难流落到荒岛之后, 他不甘沉沦和郁郁寡欢, 运用自己的头脑智慧和勤劳双手, 修住所, 种粮食, 养家畜, 造器具, 硬是将一片荒芜人烟的荒岛改造成为生机勃勃的“世外桃源”。经历了多年千辛万苦的海外冒险之后, 他最终赢得了可观的庞大财富, 完成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创业历程。《鲁滨逊漂流记》首次出版的时间是1719年4月25日, 这部小说是英国第一本采用日记形式写成的小说, 也是英国的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佳作, 其作者丹尼尔·笛福因该部小说而赢得了“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称号。

在曾宗巩协助下, 1905—1906年间, 林纾翻译的第一部文言文版本《鲁滨孙飘流记》正式刊行, 当时翻译的是丹尼尔·笛福原著的头两卷。为了准确表达原文所表现的深刻内涵, 在翻译的过程当中, 林纾对于曾宗巩口译的原文是经过了认真思考的, 比如在翻译鲁滨逊使用泥土和火焰制作器皿实验这个场景时, 林纾的译文云:“见薪上有剩泥一片, 久而成陶瓦”;“久之, 瓦器之上红色渐彻。余坐守经夜, 不欲其熄。迟明, 得三瓷。”在原文当中, 原文作者笛福使用的关于瓦当或陶瓷这类词汇笼统地是指鲁滨逊所制作的各种器皿, 但是, 尽管并未意识到鲁滨逊烧制瓷器在笛福时代尚属科学幻想, 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出鲁滨逊从“瓦”到“瓷”的技术进步, 林纾在翻译时仍然为读者开拓了一个丰富的解读空间, 雄笔墨饱, 传神到位[3]76。为此, 林纾和曾宗巩进行过深入的讨论, 曾宗巩重点向林纾解释了原作者丹尼尔·笛福在原版英文中使用的几个不同的有关制作器皿的单词和语汇, 而林纾则在浩如烟海的汉语词汇中寻找和推敲最适合表达不屑守成、倾心开拓的鲁滨逊白手起家、亲手制作的日用器皿的精要用词。经过深思熟虑之后, 林纾决定使用自己非常熟悉的文言词汇来驾驭和表达鲁滨逊实验的字面含义, 他将原文当中的英文词汇转化为游动漂移的符号, 藉此在汉语几千年来形成的丰富词汇中搜寻意义贴切的最佳对等词, 并在客观上透视和传达了笛福小说中修辞的字面意义, 于是“瓦”和“瓷”便被选中作为鲁滨逊自我发明的器皿最为贴切的对等用词了, 其不但表达得体, 而且形象自然, 因而也为读者交出了一份满意的英文翻译佳作。

参考文献

[1]林佩璇.林纾翻译研究新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 , 2003 (2) .

[2]贺志刚.林纾和林纾的翻译[J].国外文学, 2004 (2) .

上一篇:那扇门关上了初三记叙文下一篇:乌鲁木齐教师资格认定报名16日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