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2024-04-07

将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精选4篇)

篇1:将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将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读《李斯谏逐客书》有感

在《李斯谏逐客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翻译过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泰山由于不拒绝一块块的土壤,所以能这样高大;河海不挑拣一条条的细流,所以能这样深阔。君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昭著。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也不是运气,而是靠平时的日积月累而堆积成的。往往身边让你忽视的小事,细微的环节,也许就是成就你将来成功的垫脚石。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实干、苦干的重要性。只有平时努力了,对每件事情都争取做好了,我们才能走向成功。世界上有两种人永远无法超越别人:一种人是只做别人交待的事,另一种人是做不好别人交待的事。用这两种方式做事或许可以躲过一时,但却永无成功之日。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

第一、对待我们的工作要勤奋。

永远不要把工作看作一种负担,也不要把报酬看作衡量你工作的唯一标准。工作所给你的,要比你为它付出的更多。如果你将工作视为一种积极的学习经验,那么,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个人成长的机会。这就是所谓的有比薪水更重要的。能力比金钱重要得不只百倍、千倍,应该是万倍。因为它不会遗失,也不会被偷。如果我们研究哪些成功人士,就会发现,他们事业之所以能成功,有一种东西永远伴随着他,那就是能力,是能力帮助他们达到失业的顶峰,俯瞰人生。

事业成功人士的经验向我们揭示了这样的一个真理:只有经历艰难困苦,才能获得世界上最大的幸福,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就;只有经历过奋斗,才能取得成功。第二、对待事业要敬业。

职业是人的使命所在,没有职业就没有使命,对待工作我们要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实践证明:一个工作懒散,缺乏敬业精神的人,永远得不到尊重和提升。人们往往会尊重哪些能力中等但尽职尽责的人,而不会尊重一个能力一等,但不负责任的人。

在工作中我们要表现出自动自发的精神。如果只有在别人注意的时候才有好的表现,那么你永远无法达到成功的顶峰。最严格的表现标准应该是自己设定的,而不是由别人要求的。我们经常会发现,那些被认为已功成名就的人,其实在功成名就之前,早已默默无闻地努力工作很长一段时间。成功是一种努力的积累,不论何种行业,想攀上顶峰,通常都需要漫长实践的努力和精心的规划。

第三、对待自己要自信。

你是你最大的敌人,要做自己思想的主宰。热忱是工作的灵魂,成功与其说取决于人的才能,不如说取决于人的热忱。坚韧是生命的脊梁。许多人最终没有成功,不是因为他们能力不够、诚心不足或者没有对成功的热望,而是缺乏足够的耐心。成功有两个最重要的条件:一是坚韧;二是忍耐。

“有志者事竟成”,相信有了古人的借鉴,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会发扬一枚螺丝钉的精神,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事情。将我们的十二分热情投入到我们所热爱的这份工作中去。

篇2:将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李继凯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发言的题目是《高度重视教学工作,认真做好教书育人》。

近期中国高校和高等教育的热点应该是教育部3月16日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30条),中国教育报3月24和26日连发两篇评论员文章,第一篇题目是《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第二篇题目是《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教质量的首要标准》。各高校都在组织学习,全社会也非常关注,各种媒体都大幅标题来报道,最突出的标题是《不给本科生上课不得当教授》、《让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30条意见是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30条意见的核心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0条意见应该是今后若干年内,引导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下面我结合近期自己对(30条)意见的学习,谈两点体会。

一、教师要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30条意见实际上是针对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尤其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第六条意见讲到:要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高校要制订具体办法,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让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刚才讲了,近期媒体在报道30条意见时,很多都是把《不给本科生上课不得当教授》、《让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当做标题的。实际上,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共12条),1 2005年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共16条)。这两个意见都明确要求教授、副教授要给本科生上课,两年内不上课,不再聘任教授职务。现在应该是第3次了,这说明这么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我个人理解,意见表面上是要求教授、副教授要给本科生上课,实际上说明我们一些高校和一些教师对教学工作还重视不够!(本来教授或者说教师给学生上课是天经地义的事,还要上级主管部门发文件规定教授、副教授要给本科生上课,这就相当于要卫生部门发文规定医生必须给病人看病、让农业部门发文规定农民必须种地一个道理!)

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本科教学的重要性,意见里已经讲的非常明确,甚至有人说“没有合格的本科教育就是不合格的大学”。我记得在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暑期中层干部学习班上,华科的校长、著名的“根叔”李培根院士第一句话就向全体中层干部提出了一个问题,他问,华科的立校之本是什么?他说不是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也不是我们的博士生,而是我们的本科教育。华科一定要打造一流的本科教学和本科教育、培养一流的本科生。这就是为什么我国教育部多年来三令五申,要求大学教授、副教授,教学名师、院士到教学一线为本科生上基础课,这方面我国是有很好传统的,解放前,杨振宁在西南联合大学读书时,赵忠尧、吴大猷、周培源、吴有训、王竹溪这些当代中国物理学界的泰斗级人物都在本科教学一线,都教过他,从而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得主和多位世界级的科学大家。世界教育发达国家也都都十分重视本科教学,特别是美国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名师下课堂,为低年级学生上课。一些院校将教师的教学工作与终身教职的聘任直接挂钩,规定不从事教学工作就得不到终身聘任;因此,在美国,许多本科生课程,甚至是入门课,都由一些非常著名的学者或科学家讲授。耶鲁大学在常年为一年级学生讲授基础课或入门课的资深教授中,包括卓有成就的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诗人等,他们中不少是诺贝尔奖、菲尔茨奖、普利策奖的获得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几乎所有得过诺贝尔奖的教授都教一年级的课。康奈尔大学物理系有7 2 位教授是国家科学院院士,有2名诺贝尔奖得主,他们全都从事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在我国,本科教学质量的下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不能简单地责怪学生,也不能说全是扩招带来的后果,我认为,跟我们对本科教学重视不够,投入精力不够有很大关系。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也不能全怪教师,这与当前高校对教师的的评价、考核机制有关。很多学校把教学当成了软指标,教师教好教坏一个样,甚至教不教一个样。如此一来,有些教师就不愿在教学上多投入精力,就应付教学,人在课堂,心不知道跑哪去了,教学效果差。前几天,我们学院的辅导员召开学生座谈会谈学风问题,学生就提出来,现在上课好的老师太少了,有些老师上课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对学生没有任何吸引力,这样的课谁去听都会睡着的!

所以,这次意见就要求要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高校必须从办学的定位、教师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新的调整,要让大学的定位回归教育本位。

作为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上,教师不全身心投入教学,绝不可能教好书!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努力提高业务水平、钻研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做学生公认的教学名师,要靠高水平的教学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只有这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否则,这30条还是一纸空文!

二、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刚才我讲到,我们在教学方面做的还不够,在育人方面就更不够了。教师不光要教书还要育人。(30条)意见讲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一所大学,校长心中有学生,这所大学就有希望;教师心 3 中有学生,这所大学才能办好。

2012年1月9号,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共6条24个字,其中第二条是敬业爱生。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不得损害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第三条、教书育人。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严慈相济,教学相长,诲人不倦。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第六条是、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

我们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样呢?有些教师责任心不强,纪律散漫,缺乏敬业精神,治学不严谨,甚至学术造假(大学不时传出学术丑闻,06年上海交大陈进的“汉芯”事件,西南交大副校长黄庆博士论文造假事件,西安交大长江学者王连生科技进步二等奖造假事件,井冈山大学两位青年教师3年发表70多片SCI论文被国外学术杂志《晶体学报》一次性撤销,前几天我们广东体育学院原院长博士论文造假事件等等);一些教师不重视教学工作,应付教学,只教书不育人,对学生不关心,不理解,不严格要求,对迟到旷课现象不闻不问,放任学生在课堂上睡觉,不认真备课,不讲究教学艺术,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差,更有甚者,与学生发生冲突,要挟学生(打分低了给学生不及格)等等。这都是当前我们高等教育中出现的怪现象。

我们知道,校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风主要包括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当然还有干部的作风)。没有优良的教风和学风,即使生源再好,师资队伍水平再高,教学设施再精良,也很难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因此,教风和学风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立校之本。这个月是我校的学风建设月,当前的学风还不尽如人意,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抓学风一定要从教风抓起,没有好的教风绝对不可能有好的学风。

抓教风,教师是主体;抓教风要从抓师德做起。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有 4 良好的师德,这是必要条件。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灵魂工程。关于师德的内涵,有专家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即学高为师,这是师德之基。作为一个教师,一定要“学高”,就是要有学问,在他从事的学科领域内应有相对较高的学问,在相关学科中也要有广泛的学识。德高为范,是师德之本。一个教师必须走得正,行的端,才能做到“行为世范”。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爱与责任,师德之魂”是前教育部长周济总结的。我们教师应该对学生充满爱,教师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学校是因学生而存在的,没有学生,我们这些人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对学生没有爱心是很难做一个好老师的。“责任”,就是大学要承载社会责任。教师对学生负有责任,对党、对国家也负有责任。教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责任,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光荣职责,这是一种社会责任,培养好大学生是国家的需要,而对学生本人来说可能是命运的改变,甚至是一个家庭命运的改变。我们一个学生每年要交几千元的学费,对城市家庭来说,可能觉得不是很大的数目,但对一个贫困山区家庭,一个农村家庭,一个有下岗职工的家庭来说,拿出几千元钱来供孩子上学,那可能是父母一年的血汗钱,那代表着一种希望。作为教师,不仅有道德的层面,而且要从良心的层面去关心、爱护,特别是教育管理好每一个学生。有教育家指出,每一个学生都是可造就的,都是能够成才的。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这个理论已得到世界公认。我们一定要有一种深厚的责任感,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不出“废品”。

搞好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最大舞台是讲台,教师的社会贡献不仅仅限于自己著书立说,自己创造了多少科研成果,更为深远和重大的价值则体现在所培养的学生身上。

篇3: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育的细节中去

挖掘地域文化中传统文化的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根、民族的魂。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学校要传承传统文化就必须挖掘地域优秀文化。以笔者所在地庆阳地区为例,这里是周祖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周先祖在此教民稼穑,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先河;也是岐黄医药文化之源,中医鼻祖岐伯曾在此与黄帝论医,成就了《黄帝内经》;这里的民俗文化独树一帜,香包、陇绣、民间剪纸、道情皮影和陇东民歌被称为庆阳“五绝”;同时也是“红色”文化重要组成地,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摇篮……这些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当地学校应该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将这些属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元素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植根于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办学理念中去。办学理念是基于“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因此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应该全方位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让学校的教育真正为学生健康发展和幸福生活服务,为每个学生走入社会成为合格公民做好准备。在办学理念中渗透传统文化首先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发展过程中凝聚起来的文化精髓,提炼适合现代办学特色的理念和行动纲领;其次结合学校发展愿景和当下教育方式通过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确保优秀文化落到实处;最后通过长期坚持,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师生的独特气质。如,笔者所在学校在继承周祖农耕文化“守时、取宜、共生、和谐”的思想精髓时,将“积善累德,其命维新”作为校训,“用心创建师生共同出彩的农耕田园”为办学理念、“仁爱、道义、礼节、智慧、诚信”为师生品格,通过实施农耕文化系列校本课程和德育系列方案,形成了融庆阳农耕文化、人才成长规律与现代育人目标为一体的新的学校文化理念体系,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为孩子今后幸福生活一辈子做好准备”的办学理念。

篇4:将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就像近些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大都是解决农业问题一样,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七次三中全会,大都是研究解决改革问题的。每一次三中全会都是一座历史航标。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過去35年的发展靠改革,解决当前中国面临的方方面面问题的根本办法依然靠改革。改革开放是我们党领导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意志,也是中国发展的唯一希望。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总体部署,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是我们今后各项工作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这是全党的集体智慧,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的新四军老前辈,每当党、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关头,都积极站在历史发展的潮头,积极支持、坚决拥护中央的决定。伟大的改革开放,许多新四军老前辈以及他们的后代,不仅是积极的支持者,不少人都是参与决策者。我们一定要以新四军前辈为榜样,认真学习、领会、宣传三中全会精神,切实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高高举起改革的大旗,坚决拥护改革,自觉参与改革。

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就要以此为指导,努力做好新四军历史的深入研究、宣传和运用工作。要深化和扩展新四军历史研究,服务党和国家的改革发展大局。新四军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在党的建设、政权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特别是军队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可以说博大精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要按照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的部署要求,针对现实,深化研究,为党和国家、部队建设提供有益借鉴。要以深化改革的精神,改进历史研究和宣传工作。要圆满完成新阶段历史研究宣传的繁重任务,必须更新理念,开阔思路,搞实措施,灵活政策,只采用老思路、老办法是难以进取的。新四军历史研究和宣传既是党的事业,又是面向社会的公益事业。希望有更多的人关心支持这项事业,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

铁军杂志全体同仁将以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做好自身的工作,为党和国家、军队的发展大局服务,为社会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尽一份力!

上一篇:励志语录心情随笔下一篇: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