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质量控制流程

2024-05-06

检验科质量控制流程(精选10篇)

篇1:检验科质量控制流程

质量控制医学检验流程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基质量控制医学检验流程的优秀论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满意度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检验医学作为-门独立的学科,综合了各基础医学学科的经典实验和最新技术成就,渗透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方方面面。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渗透,现代临床检验医学已经从原始的手工操作和简单的生化测试方法,逐步向着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1]。医学检验流程是医学检验生命线,只有做好医学检验流程,才能确保检验质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在检验流程过程中,我们要切实有效抓好检验质量,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提高山,完善检验流程。以下简要介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检验 质量

1、重视检验流程的质量

1.1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实验室质量控制是一项重要的监控内容,关系到实验室操作检验项目是否正确,对于失控项目要做到及时分析并进行讨论记录在案,同时尽快提出解决方案,避免同类事故发生。检验室之间质量监控的重要目的是解决检验准确度的问题,这一准确度是室内质量监控所无法解决的。各检验室之间的质量监控与盲点调查,关系到检测实验室的质量评价及评测各实验室的项目质量。合格的室内质量监控和各检测室之间的质量评价在检测项目上各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发生医疗纠纷时,更是进行举证的重要参考依据。

1.2检验仪器及试剂质量的重要性

①建立操作规定手册,仪器操作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操作,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仪器保养维护且记录在案。同→个项目有多台仪器的情况下,应该互相对比结果,保证实验室报告结果的一致有效。

②选用质量过关的试剂确保结果的准确度,同时庄意不要使用过期的试剂,避免造成检查不正确。只有试剂质量过关才能取得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提高检测的质量。

2、检验方法实现标准化

检验方法实现标准化测定一种化学成分有多种不同方法,即使使用同一种方法进行测定,具体的步骤也会有细微差别,所得到的结果和参考值也千差万别,这样会给临床医护人员、患者以及检验人员带来极大的困扰。现在国内外不少学术组织都在研究和推行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全球的方法标准化。

方法标准化不仅能够使全球方法和结果表达得到统一,有利于统一诊断标准,而且更便于试剂的生产、质量控制和保证检验准确性和可比性。尤其是处在这个人性化的时代,除了准确快速地检验出各项生理指标外,患者在各个医院甚至不同地区医院的`化验结果能够通过也是十分必要的。医学检验的标准化就是为实验“一单通”提供保证[3]。

3、重视检验质量操作流程

重视检验质量操作流程检测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要采取严密的质量管理措施,包括全过程中分析前标本的采集、运输,分析中标本处理、测定,分析后报告储存、输送。检验流程至关重要,对采集标本、标本检测、标本保存都要规范操作,以确保提供给临床医护人员及时、准确、可靠的依据。

3.1严格控制试剂盒的质量选择试剂盒时,应该首选卫生部检定合格的产品,在使用前进行必要的自检,然后试剂盒必须按照规定进行保管,同时注意在有效期内进行使用[4]。

3.2检验过程中质量控制正确的标本传送在众多的检验项目中占很大比重,它对标本采集离开人体后的保存工作有相当高的要求,如:湿度、光照、温度、时间等一系列外界因素。所以采集以后要有专人负责传送,并保证传送的安全和及时。到达实验室后,要安排专人认真核对,对采集的不合格的标本要给予退回并说明退回原因。尽快进行正确有效地处理,每个细小环节都会对最终的结果都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务必要求检验操作人员必须仔细操作,尽可能地减少误差。

3.3实验之前控制质量包括患者的准备、样本的收集时间及收集方法,样本查对和收集之后的相关步骤。患者在采集前如在短时间内曾有过服用药物或者输液,即可造成样本某些成分的改变,导致检验数据结果失误。

4、患者准备

患者的准备是否正确和合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检验之前的质量控制。患者的准备和医护人员的医嘱有着直接的关系。时常有患者直接拿着检验申请单到检验科要求抽血,这样不仅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甚至会让医生得出错误的诊断。这样的结果时常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为了避免其发生,就要求所有的医护人员要高度重视质量控制,在操作过程中,正确检验是很重要的。

①患者的生理、情绪、心理等众多可变因素是重要的外源性的影响因素。

②患者检验前是否进食和患者的饮食规律亦可引起检测质量影响检验结果在正常的进餐后,血液中的甘油三醋(TG)会增加50%,血糖(GLV)会增加15%,所以检测前切记一定要进行食物的控制。

③人在剧烈运动后血液成分也会发生变化,在检验前要保持平静、安静状态。

④在检测前一定要停止服用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药物。

5、检验报告及其记录

检验报告及其记录的重要性检验报告单要统→标准,不能涂改检验报告并规商检验汉字记录,切记在报告单上注明“仅对本次检验的标本负责”,并进行检验记录、电脑备份,详细对工作流程进行记录如:标本、实验、试剂、仪器、报告、质量控制等一系列细小环节,保存检验报告单数据可预防患者遗失报告单。

6、重视检验人员的医学检验知识培训

检验人员需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规范操作流程,细心核对和审查,注意每一个工作细节,避免失误和差错的发生,并确保得到准确、及时、可靠的检验报告。每一个检验项目都要在规定时间内保证患者和医护人员得到检验结果;检测项目结果为危机状态时要进行复验,并在第一时间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对仪器所发生的故障要有应急的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仪器故障所出现的问题;对检测中发的差错进行分析并立即给予纠正;对审核报告结果与临床预期不符合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对医生发现检测结果与临床相差甚远时,检验科要进行再次复查,以求得到准确可靠的结果。

篇2:检验科质量控制流程

一、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性能维护

微生物室常用仪器设备主要包括:细菌培养箱、细菌鉴定及药敏测试仪、显微镜、高压灭菌器、冰箱、水浴箱等。这些仪器设备的质量维护对于检验结果的质量保证至关重要。性能维护方法及维护频率参照制造商提供的使用手册进行。如使用手册中未详细注明或实验室自身无法完成,由生产厂家协助解决,每年至少一次。

二、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要求对培养基进行两方面的质量控制:无菌试验以及已知菌生长试验。无菌试验一般为随机抽样3-5%,在35℃条件下培养48h,每批培养基至少进行一次无菌试验;已知菌生长试验的前提条件是实验室有足够的已知菌储备,其中包括标准菌株(如ATCC或NCTC标准菌株)及经过准确鉴定的临床分离菌。如果条件允许,提倡使用标准菌株。已知菌生长试验应明确预期结果。每批培养基至少进行一次已知菌生长试验。

三、细菌染色的质量控制

在临床细菌学检查过程中,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使用频率最高。1.革兰染色IQC要求:利用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及大肠埃希菌ATCC25922)或其他已知的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至少每周进行一次质量验证。

2.抗酸染色:利用已知的抗酸杆菌(AFB)阳性涂片每周或在更新炭酸复红染液时至少进行一次质量验证。

四、细菌鉴定或鉴别常用试验的质量控制

细菌鉴定或鉴别试验的IQC就是利用已知菌或标准菌株(如ATCC或NCTC标准菌株)进行鉴定或鉴别试验相关影响因素的质量监控。应用频率较高的试验IQC每周至少一次,频率较低的试验IQC随标本一同进行。

五、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的质量控制

临床常用抗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包括一般β-内酰胺酶测试、超广

谱β-内酰胺酶(ELBLs)测试、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以及定量药敏试验(即MICs测定法)。1.一般β-内酰胺酶测试的质量控制:至少每周一次。质控菌株可使用临床分离的已知菌株,但最好使用标准菌株,如淋病奈瑟菌ATCC31426(β-内酰胺酶阳性绿脓杆菌ATCC27853)和淋病奈瑟菌ATCC43069(β-内酰胺酶阴性或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2.ESBLs测试的质量控制: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原NCCLS)目前仅提供了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奇异变形杆菌ESBLs的测试标准。其测试标准参照最新的CLSI文件。质量控制随临床测试菌株一同进行。

3.纸片扩散法及MIC测定法药敏试验的质量控制:质控试验条件、质控菌株选择及质控允许范围参照最新的CLSI规定。频率为每周至少一次。

篇3: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分析

1 对受血患者展开血液性传染病检测, 避免后期出现医疗纠纷

虽然输血属于临床治疗和抢救工作的重要手段, 但血液制品存在特殊性, 很容易有一些可经血液传播的疾病隐藏其中, 如HIV病毒等。若将含有感染性病毒的血液输入到患者体内, 不仅无法实现治疗效果, 反而还会给患者造成难以治愈的损害。因此, 在用血前应对患者进行HIV、HCV、HBV等病毒检测, 避免在后期出现医疗纠纷[1]。同时, 目前所用血液很多来自血站, 供血单位会对献血者予以严格筛查。除此之外, 在输血时, 医生应对受血者展开相关检测, 保证输血安全性, 同时促使一些无临床症状表现的病毒携带患者得到有效诊断与及时治疗。同时, 潜在传染源的发现可为医务人员开展诊断与护理工作时提供操作隔离保护依据, 避免出现自身感染问题, 同时应对医疗器械展开严格消毒, 防治交叉感染等问题发生。

2 对输血适应证予以严格把握, 尽量控制输血率

输血即刻在临床治疗与急救中发挥重大作用, 然而同时也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及患者不良反应。因为检测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 有时血液检测结果为阴性, 但因为部分疾病还属于“窗口期”, 很难准确检测出来, 因此有时血液检查也不能将疾病感染完全排除。因此, 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对可以不输血患者坚决不输, 当患者必须输血时, 则应遵循最小限度输血原则, 对于择期手术患者尽量使用自身输血方法, 同时对成分输血加以有效利用, 以便将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最大限度降低。

3 对血标本进行严格检验

在采集血标本与运输过程中, 应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相关要求进行[2]。采集血标本前, 应严格核对输血申请单、患者姓名和患者实际情况, 保证输血申请及患者情况相符, 保证输血申请单资料齐全, 血标本可对患者当前免疫情况准确代表。在对配血试验所用血标本进行采集时, 应保证采集时间在3 d以内, 抽血完成后对试管进行准确标记, 避免血标本出现溶血或稀释现象。同时, 接收血标本人员同样要认真核对, 做好接收登记工作, 在2~6℃冰箱中保存血标本, 并对贮血并向温度加以记录, 做好相应消毒工作。在展开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时, 应对输血申请单予以认真查看, 保证无误。取血人应在认真核对血标本情况后签字取血, 在2~6℃下保温并展开及时输注。

4 在血型鉴定过程中实施质量控制

4.1 ABO血型鉴定

在输血前常规检验中, 对ABO血型展开准确鉴定是重要内容之一, 同时也是展开交叉配血工作的前提。在ABO血型检验工作中所用标准血清需要具备国家批准的生产文号与购回后自我检定记录, 同时需保证在血清有效期内[3]。在试验中应严格根据相应操作规程展开检验, 特别应对血球和血清比例加以注意。对于具有特殊疾病患者如蛋白异常或肝病患者, 在血型鉴定时以洗涤红细胞最佳。同时, 在进行血型鉴定时应展开正反定型, 发挥质控与相互验证作用。在ABO血型正反定型中, 正反定型不合包括4种类型:正定型不合、反定型不合、血浆或蛋白质异常、其他原因所致不合等。若有正反定型不符现象, 则需对全部血液展开重复试验, 保证标本准确、所用试管无污染。同时应对血型抗体抗原减弱或缺失、ABO亚型存在与否加以注意。

4.2 Rh血型鉴定

Rh血型是人类血型中较为复杂的血型系统, 具有多态性特征, 可能会引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和溶血性输血反应等。正常人体血液中无Rh天然抗体, 有再次输血、输血史或妊娠史患者有可能出现免疫性抗Rh体, 因此应加强Rh血型的常规检测, 同时在定型时应严格根据试剂说明书展开操作, 确保血型鉴定工作安全可靠。

5 严格进行交叉配血

在实验室中进行交叉配血时, 需严格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展开操作。“严格交叉配血”指的是所用方法可成功检出具有临床意义、与ABO不相容、ABO系统之外的抗体。在实验室展开交叉配血实验, 是患者输血安全性加以保证的必要试验措施, 可将血型降低中可能存在的所有错误及时发现, 可以确定不规则抗体的有无。现阶段, 凝聚胺技术[3]在诸多医院血库中获得常规应用。

凝聚胺技术属于多价阳离子溴化己二甲胺多聚物, 可对肝索予以中和, 溶解后可形成诸多正电荷, 对红细胞表层的唾液酸中所带负电荷予以有效中和, 促使红细胞Zeta电位有效降低, 促使红细胞易于彼此接近, 同时在离心力作用下诱导红细胞出现可逆非特异性凝聚。在反应体系内, 地理子介质可对抗原与抗体间反应发挥促进作用, 如果反应时有Ig G分子和红细胞形成直接大桥, 待非特异性红细胞凝聚消除后, 抗原与抗体反应下所致特异性凝聚单独存在。因此, 在展开交叉配血过程中, 应在对献血者与患者血型准确鉴定基础上, 将凝聚胺和盐水法有机联合, 如有必要补充应用其他方法, 将交叉配血结果相互印证, 保证交叉配血工作的高度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朱纯刚.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究.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 :373-374.

[2]高乐俊, 王树诚.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优势及应用研究.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 4 (2) :48-49.

篇4: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 输血 标本 检验流程 质量控制

输血是救治患者大出血、癌症、血液病等疾病的重要手段,血液制品不同于其他的药物,有其特殊性,及时安全的输血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这就要求输血前要做好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等,操作者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在输血前检验的前、中、后各个环节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才能为临床提供安全用血,为探讨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措施,本文就此进行阐述。

输血前患者进行各种血液性传染病的检测,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输血是临床治疗抢救生命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是血液制品,一些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可能因输血而被感染,特别是HIV等。因此,患者在用血前必须进行HBV、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抗体检测。目前所用的血液均有血站提供,供血单位也是严格筛查献血者,医生也要对受血者进行筛查,减少由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这样一些临床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得到诊断并能及时治疗,在输血后患者就不能因感染上述血液性传染病而要求医疗卫生部门进行赔偿了,医生也能保护自己,对患者对医生对单位均有好处。

严格输血适应证,能不输血者则不输血

众所周知,输血既可用于治疗,也可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由于检验方法的局限性,有些检验结果为阴性,但不能排除一些疾病的感染,因为,有些疾病在“窗口期”,一般检验方法不能检出,认为是安全的,还有,不同检验试剂和检验方法对检验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受血者感染,因此,临床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可输可不输的坚决不输,对必须输血的给与适当输血,并要成分输血,对于择期手术的患者最好采用自身输血,这样可以减少因输血造成的感染,自身输血越来越多,是输血发展的重要方向。

输血检验血標本的正确性、完整性

血标本的采集、运送应符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认真核对血液标本,送标本人员要认真核对标本和患者是否一致,接收标本的血库人员要认真核对,并做好交接登记和签名,放置2℃~6℃冰箱保存,在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的时候,认真查看输血申请单,三查七对,各种检验结果要由2人重复检验,确保无误后实行双签名发出报告。血液制品发放时,取血者和发血者两人核对,要认真观察血液外观有无变化,查看冰箱温度登记,有无停电、冰箱故障等因素造成温度升高,影响血液的保存温度,确保无误后方可发血,并严格签字程序,取血人要核对后签字拿血,并保温2~6℃,及时进行输注。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各种标本要认真保管,保存于2~6℃冰箱1周,患者输血完毕后,血袋要保存1天,以防止输血反应而进行核对,这样才能做到安全用血,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

ABO血型鉴定: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试验,尤其要注意血清和血球比例,对于某些疾病如肝病患者或蛋白异常的患者,做血型时,最好用洗涤红细胞。正反定型互相验证可起到质控作用。

Rh血型鉴定:人类血型系统中最复杂的当属Rh血型系统,它能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其临床意义仅次于ABO血型系统。正常人血中不存在Rh天然抗体,有输血史、妊娠史、再次输血的患者有可能产生免疫性的抗Rh抗体,故应常规检查Rh(D)血型,定型时应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并建立对照系统。

严格交叉配血

实验室做交叉配血实验应严格按照部颁《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操作。所谓“严格交叉配血”是指采用的方法必须能检出ABO不相容及ABO系统以外的、有临床意义的抗体。做交叉配血时,应在正确鉴定患者和献血者血型的前提下联合应用盐水法和MPT,必要时再补充其他方法相互印证。

交叉配血后的注意要点

交叉配血后的查对及报告:交叉配血操作完毕后,应对试验进行核查,其内容包括受血者和献血员标本的正确与否、操作程序、反应条件、试验结果是否正确,完全确定后填写交叉配血报告,报告中应将受血者和献血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型以及献血员的采集日期、血袋编号、血量等写上,以便在出现意外时查找原因。查对无误后,发血者与取血者共同签名。

交叉配血后血标本的保存:在发出报告和血液之前,再次核对受血者和献血员的血液标本并封闭或将容器盖拧紧后,放在2℃~6℃冰箱至少保存7天,以便输血不良反应时复查,所有原始资料要保存10年。

综上所述,输血是救治患者大出血、癌症、血液病等疾病的重要手段,血液制品不同于其他的药物,由其特殊性,及时安全的输血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在输血前、中、后,要严格按照输血管理标准进行操作,各种标本要严格保存,以防止出现输血反应进行核对,同时也降低了因输血而出血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李应光,武秀利.庚型肝炎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6,23(5):218.

2 张文兰,胡同平,王树平,等.2686例输血前、术前、产前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测与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6,19(4):320.

3 李汝广.输血前感染标志物检验情况分析.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5):181-183.

篇5:医学检验流程分析及质量控制

【摘要】医学检验是一门将基础医学学科的经典实验及最新技术成就进行综合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针对于医学检验流程及质量控制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在提出设计标准化检验流程的同时,也对具体流程中的主要操作过程进行精细设计。

并对检验流程中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提出解决,设计质量控制体系,保证医学检验流程的顺利进行及检验结果的准确、有效性。

篇6:包装车间质量检验流程

一、目的配合公司质量文件要求,根据包装车间质量控制要求,确保包装车间各项质量检验得到有效控制

二、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合包装车间的原材料、半制品、成品木箱的检验

三、内容

1、原材料检验

1.1生产部包装车间仓管员接收外协单位的《送货清单》,确认物料已送货到公司包装厂无误后,将《送货清单》移交包装厂来料检验质检员,要求质检员对清单所列货物做出检验;

1.2来料检验质检员接收清单后,按清单所列物料的品种、数量,从质检资料中找到相应的检验程序和相关检验图纸,按照检验程序和检验图纸要求以及抽检比例检验物料;

1.3来料检验质检员在检验过程中,应及时填写《来料检验报告》,《来料检验报告》中的各项检验项目和检验记录数据不能遗漏,记录字体应清晰,使用单位应符合检验程序文件或检验图纸的要求(单位相同或符合国际通用使用单位标准);

1.3.1新版《来料检验报告》未制定完成前,暂时仍使用目前现有的《五金类——来料检验报告》、《夹板——来料检验报告》、《木方、木板——来料检验报告》、《防水布——来料检验报告》;

1.4来料检验质检员检验完物料后,应尽可能在10分钟内按照检验资料的标准判断供应商所送物料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判断后应立即将《来料检验报告》交质检小组负责人再次评估;

1.5质检小组负责人应尽快对《来料检验报告》确认(以不影响来料货物接收为宜);

1.5.1评估结果合格,将《来料检验报告》交回来料检验质检员,质检员即时将《来料检验报告》的相关结果反馈仓管员;

1.5.2对不能根据检验标准判断的物料,质检小组负责人应立即向资料编制人或工艺小组人员反馈,会同工艺人员即时对物料做出评估;

1.5.3如仍不能对物料进行有效的判断,应立即向本部门领导反映情况;

1.6本部门领导应视乎情况和生产需求,及时对问题做出处理,处理结果应及时反馈质检小组负责人;

1.7来料检验质检员收到质检小组负责人反馈后,应即时向仓管员反馈,《来料检验报告》其中一联应归档存放;

1.8仓管员接收到《来料检验报告》,应即时依据《来料检验报告》结果,按《来料接收程序》对来料进行处理;

1.9来料检验质检员应在仓管员接收完物料后,对物料的每一堆垛贴上

“合格”、“让步接收”标识;

1.10具体操作流程可参见附表《原材料检验流程图》;

2、生产过程检验

2.1生产班组人员对本工序已完工产品应按车间生产图纸或工艺要求进行自检,自检分为首检和批检,首检指操作者最先加工的一定数量的产品进行检查,批检指操作者完成一定数量的加工产品并形成一个批次后的检查,自检合格后的产品方可流到下一生产工序;

2.1.1不合格产品应即时在本岗位进行反修,对不合格产品应按《车间工序不合格产品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2.1.2对于工序中要求需质检人员检验确认的产品,生产班组人员应填写《半制品质检报检单》,交生产车间质检员进行检验;

2.2车间质检员对生产工序人员提交的《半制品质检报检单》应及时进行检验(以不影响生产为宜);

2.2.1检验时应按照产品的生产工艺要求或生产图纸进行检验,检验过程中应及时填写《半制品质检报检单》,《半制品质检报检单》中的各项检验项目和检验记录数据不能遗漏,记录字体应清晰,使用单位应符合检验程序文件或检验图纸的要求(单位相同或符合国际通用使用单位标准);

2.2.2车间质检员应有足够的能力判断半制品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并能独立处理车间半制品质检工作,无需报质检小组负责人决定;

2.2.3检验后应对已检验物料贴上“合格”、“不合格”、“让步接收”标识,《半制品质检报检单》应归档存放;

2.3生产过程检验中如发现重大不合格或连续两批次不合格,车间质检员应及时发出《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要求通知》,要求相关责任班组整改,具体参见《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2.4具体操作流程可参见《生产过程检验流程图》

3、部件成品检验

3.1生产班组人员对已完工部件成品应按车间生产图纸和工艺要求进行自检(此自检定义为批检);

3.1.1不合格产品应即时在本岗位进行反修,对不合格产品应按《车间工序不合格产品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3.2自检合格部件成品应填写《部件成品质检报检单》,填写完毕后交车间质检员进行检验;

3.3车间质检员对生产工序人员提交的《部件成品质检报检单》应及时进行检验(以不影响生产为宜);

3.3.1检验时应按照产品的生产工艺要求或生产图纸进行检验,检验过程中应及时填写《部件成品质检报检单》,《部件成品质检报检单》中的各项检验项目和检验记录数据不能遗漏,记录字体应清晰,使用单位应符合检验程序文件或检验图纸的要求(单位相同或符合国际通用使用单位标准);

3.3.2车间质检员应有足够的能力判断半制品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并能独立处理车间半制品质检工作,无需报质检小组负责人决定;

3.3.3检验后应对已检验物料贴上“合格”、“不合格”、“让步接收”标识,《部件成品质检报检单》应归档存放;

3.4部件成品检验中如发现重大不合格或连续两批次不合格,车间质检员应及时发出《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要求通知》,要求相关责任部门整改,具体参见《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3.5具体操作流程可参见《部件成品检验流程图》;

4、拼装木箱成品检验

4.1拼装人员(包括客户厂的我司人员)对已完工木箱成品应按生产图纸和工艺要求进行自检(此自检定义为每一个木箱成品);

4.1.1不合格产品应即时在本岗位进行反修;不能反修成品应即时通知当班主管;当班主管应即时对木箱成品做出是否更换决定,并通知我司包装厂负责人增加生产计划;

4.2自检合格部件成品如在我司包装厂拼装,即按本程序中程序第4部份执行,如拼装在客户厂,则应按客户厂的质检程序执行;

4.3对于在客户厂拼装的木箱成品,生产车间质检小组外协质检员应定时及不定时对木箱成品进行抽检,抽检的检验单按《部件成品质检报检单》书写;

4.4成品木箱检验的《部件成品质检报检单》应归类存档;

4.5成品木箱检验中如发现重大不合格或连续两批次不合格,质检小组外协质检员应及时发出《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要求通知》,要求相关责任部门整改,具体参见《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4.6包装厂应及时跟踪客户厂对于我司拼装木箱的质量检验情况;及时跟进客户厂提出的质量问题处理,并对问题归类存档;

4.7对客户厂提出的质量问题,执行本程序的5.5规定;

4.8具体操作流程可参见《木箱成品检验流程图》;

5、质检抽样方法

5.1质检抽样方法采用美国军用标准MIL-STD-105E方法抽样,一般检查水平Ⅱ级标准抽取样品,具体标准参见附表《批次性抽样样本代字表》、《批次性减量检验单次抽样计划表》、《批次性正常检验单次主抽样计划表》;

5.2比较质量AQL值(以AQL值评定批次检验的结果:合格/不合格):致命缺陷(Critical)„„„„„„„„„„„„0严重缺陷(Major)„„„„„„„„„„„„1.5轻微缺陷(Minor)„„„„„„„„„„„„4.0

致命缺陷:对产品功能、安全产生严重影响或如存在质量问题可能对人体安全产生隐患的检查项目;

篇7:检验科质量控制流程

检验科质量与安全管理计划及控制指标

(2014年)

为科学规范高效有序地开展检验工作,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以应对诊治、急救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保持和促进我院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坚持“以病人为,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和意识,加强职业道德和医德医风建设,中心”充分体现尊重患者、关爱患者、方便患者、服务患者的人文精神。要不断改善服务态度,转变服务作风,做到服务形式多样化和规范化,并持续改进。尊重和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不断满足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现特对我科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做如下计划:

1.按照《检验科实验室感染及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全面提高检验科应对各类紧急意外事件的能力。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以人为本”的方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依靠各级领导,发挥每一员工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每一检验人员参与应对紧急意外事件的有效机制,提高科学指挥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事件造成的危害。

2.严格遵守并执行医师、检验师值班交接班制度。科室人员都必须服从安排坚守工作岗位擅离职守一律按劳动纪律处理。值班医师遇有疑难问题时应请主任或上级医师、检验师协助处理。

3.严格遵守检验标本接受、查对、传递、分发制度。4.严格遵守并执行 SOP 操作规程,要求符合医院感染控制和生物安全要求,制定并定期更新临床检验项目应用指南或手册。微生物专业定期向临床提供抗菌药物药敏的种类,与药剂科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定期和不定期向临床分布抗菌药物使用信息。

5.临床检验项目满足临床需要,提供 24 小时急诊服务项目,及时报告及咨询服务,检验报告及时、准确、规范并有审核或复查等;遵守危急值报告制度,注意病人隐私权的保护措施等;对本院不具备条件而临床有需求的检验项目有第三方检验机构的服务质量保证,并要与第三方实验室(委托实验室)签订相关协议。

6.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照规定开展室内质控、参加山东省济宁市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临检、血液、生化、免疫、等室间质评。进行或承担一定的科研项目或课题及服务,并对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处理、整改、改进、完善等。

7.遵守检验项目和检测仪器操作规程,定期校准检测系统,并及时淘汰经检定不合格的设备与试剂,检测仪器和试剂有专人管理、保管、运行、记录、使用、保养、维修、效期管理等。

8.检验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纳入医院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执行检验规范管理标准承担紧急意外卫生事件、灾害事故等紧急事件救援任务等。

9.建立差错、事故的登记及报告制度,严格落实医疗制度及操作规程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及个人业务素质。加强业务学习及基本技能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质量安全意识教育严格质量关键过程流程管理增强职业忧患意识。严格防范或杜绝或减少医疗纠纷与差错或事故发生。

10.严格落实医疗制度和操作规程,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及个人业务素质,定期召开科内质量与安全管理会议,确保各项工作的不断提高与持续改进。

11.根据我院实际,建立、完善各种数据,实现数据管理和管理数据化!质量与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与永恒主题。医疗质量是指:能提供良好服务使患者伤害最小医院在各个环节中应注意收益与亏损间的平衡.医疗质量是技术水平、管理方法与经济效益的综合体现。质量与安全涉及医疗工作的方方面面必须引起全员高度重视在实际工作中注重运用现代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真正落实各项质量管理制度与标准体现以人为本与持续改进保障健康、安全!

12.质量目标: 12.1长期目标

(1)检验报告的主要数据和结论准确率为100%,其它差错率小于1%。(2)室间质评项目95%以上PT成绩达到100%;(3)病人满意率:大于98%以上; 12.2近期目标

病人满意率:住院病人大于90%,门诊病人大于85% 各项室间质评: 确保参加卫生部临检中心和省临检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项目95%以上PT成绩达到100%(或VIS成绩优秀)。急诊检验和普通检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报告单合格率达95%以上。

设备管理良好,设备完好率达95%以上。全年无重度缺陷和差错事故。

12.3质量目标的达成情况由质量负责人每半年统计一次,并在管理评审会议上提交评审

篇8:检验科质量控制流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4年1月开始实施输血检验流程环节质量控制, 随机选取2014年2月———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输血治疗患者作为观察组, 另随机选择去年同期 (未实施质量控制) 收治的80例输血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临床收治的失血过多患者, 均在临床接受输血治疗。对照组中, 男59例, 女21例, 年龄19~69岁, 平均年龄 (43.36±16.27) 岁, 病因:交通伤45例, 暴力损伤15例, 坠落伤9例, 妇科出血8例, 其他3例;观察组中, 男58例, 女22例, 年龄19~63岁, 平均年龄 (45.74±15.18) 岁。病因:交通伤44例, 暴力损伤16例, 坠落伤10例, 妇科出血7例, 其他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因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抽取患者输血检验均按照常规输血检验流程进行, 参照标准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相关部门按输血检验流程要求完成检验工作[1]。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方式进行输血。观察组患者在输血检验过程中实施了环节治疗控制, 具体质量控制方法如下:

1.2.1 输血前资料调查

输血前, 责任护士仔细调查、询问患者的适应证情况, 选择合理的输血方法。慢性疾病择期手术者, 应尽量使用自体血液, 急诊手术者, 优先考虑使用各类成分血。确认患者满足输血指征后, 应对患者进行严格检查, 并抽取输血前的血样留存, 防止出现医患纠纷[2]。

存在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应做好记录, 并按要求进行隔离。

1.2.2 样本采集

患者输血申请单完成后, 采集样本时, 要仔细核查患者个人信息, 避免出现样本错误。血样采集后, 立即注入试管, 并贴好标签封存, 妥善保存, 减少污染、稀释等干扰因素。

1.2.3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

输血前, 严格执行常规检验项目, 鉴别A、B、O型血, 然后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确定输血者和受血者血型是否相符。注意Rh型较为多样性, 必须规范定型, 待受体和供体完全一致后, 才可进行输血。注意检查各检验项目试剂是否在保质期内, 储存条件是否合理, 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仪器要定期使用厂家提供的标准液进行质控和定标。

在血型鉴定中, 应记录血清血球比, 蛋白异常者和肝病患者使用洗涤红细胞法完成鉴定。输血史 (妊娠史) 患者, 多与免疫反应形成抗Rh抗体, 需进行R h血型检查[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输血治疗后感染性疾病和输血反应发生率, 并作统计分析。临床自制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对患者满意情况进行调查, 满分为100分, 评分越高, 证明患者满意度越高。本次研究共发放160份调查问卷, 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填写, 收回有效问卷160份, 统计两组患者的问卷分数。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 并采用t检验;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 P<0.05认为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感染性疾病发生率和输血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P<0.05, 有统计学意义。在患者满意度评分方面, 对照组显著低于观察组, 组间差异P<0.05, 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3 讨论

输血治疗是一种风险较大的治疗方式, 需要在输血前规范检查、试验, 输血检验工作至关重要。近年来, 输血导致的医疗事故报道较多, 需加强对临床输血检验环节的质量控制[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感染性疾病和输血反应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0和2.5%, 而国内文献资料感染性疾病和输血反应发生率约在5.0%和10%以上。实施质量控制显著降低了输血的风险, 提高了治疗安全性。本次研究还发现, 实施质量控制后, 患者满意度评分方面也出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可知, 质量控制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在实施治疗控制过程中, 我们在临床上积极总结了输血检验流程的控制要点。

3.1 实施明确管理责任

根据输血检验流程要求设计流程图, 分发至各相关科室, 张贴悬挂于醒目位置。成立管理小组, 由分管院长任组长, 检验科、输血科、感染科主任作为小组组员, 分管日常管理工作, 同时要求组员之间相互监督和约束, 分管院长定期抽查监督工作, 发现问题, 组织交流讨论, 并及时整改[5]。

3.2 强化人员培训

输血检验流程涉及的人员要统一参加质量控制培训, 学习规范操作, 异常情况辨别、应急处理等方法, 每周培训1次, 连续培训4周, 培训结束后统一考核, 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同时, 应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 实施岗位责任制, 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人, 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科室内部应定期抽查, 互相监督, 从而提高各个流程的工作质量[6]。

综上所述, 应严格遵守临床输血检验流程中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要求, 保证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效果, 进而保证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保护患者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冰.浅谈如何做好临床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8 (10) :275-276.

[2]王静.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5 (7) :256-257.

[3]陈鹏.探讨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6 (5) :168-169.

[4]侯海波.临床分析输血检验流程的环节质量控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7 (4) :2.

[5]刘新君.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8 (20) :254-255.

篇9: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

[關键词] 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49-02

输血是临床治疗抢救生命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可能传播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HBV、HCV、HIV等感染引起的疾病。我国目前规定献血者所涉及的血液检验项目有:HBsAg、抗2HCV、抗2HIV、梅毒试验和ALT检查等。

1 输血前进行各种血液性传染病的检测,严格输血适应症,防止医患纠纷

对患者输血前进行相关检测能发现潜在传染源,也有助于医务人员诊疗时,加强防护,避免自身感染。同时加强医疗器械消毒,避免交叉感染[1]。要注意的是,由于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即使检测结果为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已存在病毒感染的可能。因此,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对可输可不输的坚决不输,对必须输血的给予适当输血,但应该以成分输血为主。对择期手术的患者最好采用自身输血,自身输血是输血发展的重要方向。

2 输血前检验血标本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意义

血标本采集、运送应符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采集血标本前要反复核对输血申请单上填写的病人与实际病人是否一致,要准确无误。输血申请单须资料齐备,所用血标本要恰当地代表病人当前的免疫状况,必须用3d之内采集的血标本做配血试验[2]。抽血后在试管上贴好标签,防止血标本稀释、溶血。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逐项核对。按时做好冰箱的温度记录和消毒工作。对停电情况应做出记录并及时处理,以防标本失效。

3 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

3.1 ABO血型鉴定 ABO血型鉴定是输血前检验的常规项目,交叉配血的前提条件。做血型鉴定的标准血清应有批准生产文号、并且在有效期内。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试验,尤其要注意血清和血球比例。对于某些疾病如肝病患者或蛋白异常的患者,做血型时,最好用洗涤红细胞。正反定型可互相验证和起到质控作用。

3.2 Rh血型鉴定 人类血型系统中最复杂的当属Rh血型系统,它能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其临床意义仅次于ABO血型系统。正常人血中不存在Rh天然抗体,有输血史、妊娠史、再次输血的病人有可能产生免疫性的抗Rh抗体,故应常规检查Rh(D)血型,定型时应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并建立对照系统。

3.3 保证血型鉴定安全 血型鉴定错误难以完全避免,所以加强血库内外的质量管理,如何正确地发现和降低血库血型鉴定错误,是实验室质量和技术管理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只有正确地鉴定血型,才能确保指导输血安全。

4 严格交叉配血

实验室做交叉配血实验应严格按照部颁《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操作。所谓“严格交叉配血”是指采用的方法必须能检出ABO不相容及ABO系统以外的、有临床意义的抗体。交叉配血实验是确保患者安全输血必不可少的试验。可以发现血型鉴定中的任何错误,可以发现是否含不规则抗体。交叉配血时应注意主测、次测有无凝集及溶血,有输血史、妊娠史、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必须开展筛选。除了盐水介质外,手工凝聚胺试验(MPT)作为输血前试验正在国内许多医院血库常规应用。

5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异常原因及分析

许多因素可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凝集,为了辨别真伪,建议用显微镜观察结果。避免责任性错误如抽错血标本、加错标准血清,看错或登记错结果、或书写不规范,造成临床输血的安全隐患。因此操作要认真,观察结果要仔细,填发报告单要正确无误;临床医生必须规范填写正确的信息,血库工作人员遇有疑问时,应加强与临床联系及时纠正。各种仪器、用具要清洁、干燥,防止溶血。

6 交叉配血后的注意要点

6.1 交叉配血后的查对及报告 交叉配血操作完毕后,应对试验进行核查,其内容包括受血者和献血者标本的正确与否、操作程序、试验结果是否正确,完全确定后填写交叉配血报告,报告中应将受血者和献血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型以及血液的采集日期、血袋编号、血量等写上,以便在出现意外时查找原因。查对无误后,发血者与取血者共同签名,以示负责。发出的血液不得收回,如发现血液质量确有问题,不得发出,应立即通知采供血单位妥善处理。及时收集输血反应卡并做好统计分析。

6.2 交叉配血后血标本的保存 在发出报告和血液之前,再次核对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并封闭后,一起放在1-6℃冰箱至少保存7天。以便输血不良反应时复查,所有原始资料要保存10年。

综上所述,输血是救治患者大出血、癌症、血液病等疾病的重要手段。在输血前、中、后,要严格按照输血管理规定进行操作。各种标本要严格保存,以便出现输血反应进行核对,同时也降低了因输血出现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张文兰,胡同平,王树平,等.2686例输血前、术前、产前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测与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6,9(4):320.

篇10:检验科质量控制流程

2010年中心理化检验科检验人员在日常检验及上级下达的抽检任务工作中,严格按计量认证的要求及区疾控中心质控要求,按时完成各项理化检验工作,现将2010年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总结如下:

一、继续落实计量认证的各项要求,坚持报告及原始记录的三级审核制度,严格按照国标标准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凡能进行质控的项目均进行了平行样和回收率的测定。水质各项平行样的测定率达到12.6%,回收率测定率达到12.7%;回收率测定均大于10%,所出具结果合格率100%,无检测事故及重大事故发生。客户满意度>90%。达到了年初制订的质量控制计划要求。

二、全年共完成水质检验共计 156份艾滋病毒检测 519人份,梅毒抗体检测454人份,丙型肝炎检测 185人份。辖区内的医疗卫生单位消毒质量检测工作(空气、手术器械、手物表面、消毒剂、消毒锅、污水等)共检测样品519 份。共参加了区卫生厅,区疾控中心组织的业务学习15次

三、按时完成农村卫生饮水工程的检测任务,对所检测项目如:铁、锰、总硬度等均进行了平行样、回收率的测定。

上一篇:加盟区域代理模式下一篇:医药零售行业协会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