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举例

2024-04-07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举例(共12篇)

篇1: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举例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举例

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一、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

二、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三、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1、阅读----创设情景与设疑导学法

阅读就是教师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2、精讲----观察释疑与启发引导的讲解法

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突出一个“精”字。即学生通览教材,经过一番思索后,教师“精讲”。其主要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3、议论----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

在历史教学中,议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

四、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总之,使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篇2: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举例

在日常教学中,我也尝试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激发兴趣,创造积极的前提。成功的关键是兴趣,学生缺乏兴趣就没有动力,而自主性学习更需要兴趣动力的支持,因此首先要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

2、尝试学生提问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新教材在突出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感悟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下,设计了大量的活动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自主学习必须学会问,没有问题怎么学呢?等教师提供问题,就是被动,自己有问题要解决,这一问的过程一启动,思维、信心、能力等因素便统统调动起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耳到,这才是主动。课堂上我采取学生间互相提问,由我进行补充评价的方式,或者师生间互问的方式培养学生问的习惯和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学生长期只听不说,所以容易陷于被动,要学生肯说、爱说、能说,就要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做法,让学生多开口,教师主要提供问题和思路,课文内容不要一讲到底。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不能看书,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或学生可以在旁边进行提示。

3、模拟历史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篇3: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举例

为了正确地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作用, 通俗易懂地讲授思想政治课的内容, 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的, 政治教师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由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特点决定的, 它贯穿于这门课的整个教学过程, 决定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向和质量。而举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教学中巧用事例, 可以使比较抽象难懂的基本概念、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便于学生的理解接受。同时举例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一项教学艺术。为了更好地发挥举例在教学过程的作用, 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的, 笔者认为在举事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所举事例必须具有教育意义

学习思想品德最终是要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达到教育目的。因而在选择事例材料时, 一定要注意事例材料本身的教育意义。有教育意义的正反事例要多举一些, 而那些有负面影响的事例材料就不提。这就需要政治教师针对学生年龄及心理因素多加考虑。如某村的数百名村民在少数人的煽动下在当地中学校外操场上建了一座庙。学校先是与建庙者交涉, 后又与村委会交涉, 无济于事。庙建成了, 一些学生受其影响, 无心念书, 甚至旷课看热闹。我们只能鼓励学生拿起法律武器来争取自己的政治权利, 而对于学校为什么会这样无能为力就不能提出来, 原因太复杂且负面影响很大。

(二) 所举事例必须与理论知识点相结合

教学中所举事例是为理论服务的。因此, 应将所举事例与所要说明的理论知识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不应是为了举例而举例。教师对所举事例必须讲清讲透, 尤其是介绍材料之后, 要加以归纳、总结、评说,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明白教师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 这个例子是怎样说明相关知识的, 这样才能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列举邓亚萍事例, 教师就应该引导“邓亚萍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靠的是什么”, 最后总结出当然靠的是她艰苦的拼搏和超人的付出, 但更得益于她良好的心理素质, 虽然身矮, 但有战胜自己, 想信自己能实现愿望的心理, 让学生感悟自信在一个人成功中的重要意义。这样, 就使事例与所学理论知识点相结合,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这样的事例不是单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 以活跃课堂气氛, 千万不能只把重点放在对事例材料的叙述过程上, 因为这样做表面上来看, 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也兴趣盎然, 但这样做的目的不是听故事, 而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解决实际问题。那种缺乏必要的引导分析、总结的做法是要不得的, 是教师误人子弟的做法。

(三) 所举事例必须真实并且具有典型性

真实的事例具有说服力, 典型性反映本质, 印象深。使用具有说服力的典型性的材料, 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典型的事例能集中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既能使学生较为全面清晰的感知事物的形象和基本属性, 又便于学生确切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实质。不论是典型的国事、家事、大事、小事, 都应确有其人, 确有其事, 决不能胡编乱造、道听途说, 经不起推敲, 并且违背思想政治课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真实的事例很好选择, 只要是确有此人, 确有此事就行, 但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就不太容易掌握。要精心选材, 力求简洁而又能说明问题的本质, 也就是说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材料就是典型的。如初一《思想品德》中做诚信的人, 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这方面的正反事例就很多。经过精心选材, 笔者选择了谢延信的事迹。谢延信为了一句话, 诚实守信, 伺候瘫痪的岳父、多病的岳母和呆傻的内弟, 一诺千金, 大孝至爱。

(四) 所举事例要接近于我们的生活

为什么选择谢延信的事例, 因为它不仅空间上接近我们, 而且时间上也接近我们, 也就是说接近于我们的生活。所举事例一定要新鲜, 最好是近期发生的, 贴近时代的新知识、新信息, 不能是陈旧的材料。陈旧的材料学生已经失去兴趣, 具有新鲜感的材料才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再者教师要关注学生身边的事例, 也就是说要离学生生活、学习环境近一些, 离他们心理近一些, 这样学生就感到可亲可近。谢延信的典型事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近期谢延信又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标兵, 这也是此事例典型的根本原因。

篇4: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举例

一、搜集案例的方法

在搜集材料方面,我认为对于一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老师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应当要求自己不仅要力争当一个社会科学专家,对中外地理、中外历史,以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都有较深刻的理解,而且应乐于做个杂家,对其他各个方面的知识都要懂一些。平时应当多听广播、音乐;多看电视、报纸、杂志等;多注意身旁发生的重大变化。要把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世人关注的新闻,以及那些发生在身边的感人事迹或变化等及时记录下来,然后根据不同的类别把它们整理好,编写到备课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下去,就会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感性材料,在说明教科书上抽象的道理时,就能随时举出生动形象的例子来。

二、选取案例要注意“五性”

1.针对性

举例时必须要针对教材中所讲到的某一理论或观点来选择例子,要做到“有的放矢”。如果在上课时经常举那些与书本知识风马牛不相及的例子,不但不能把抽象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而且会使学生听了如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要达到“有的放矢”,必须要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书上所讲的理论与实际事例联系起来。比如在讲到年轻人应注意适度消费,注意培养勤俭节约的精神时,我就举了“瑞士虽富仍尚节俭”的例子。在讲到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这一规律时,我就举了“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这一例子。从这场改革的原因到改革的经过再到改革给我国带来的深刻变化,以阐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例子,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2.典型性

举例应做到“少而精”,切忌“繁而多”“杂而乱”。所谓“精”就是指所举的例子要具有典型性。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只有精选几个例子才能发挥其“调味”作用。否则,必然适得其反。所以在举例时必须要从众多例子中精选出一两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来。比如在讲到科技的重要性时,我就举例美国好莱坞电影《阿凡达》之所以一上映就一举走红世界,这与美国的高科技拍摄技术是不可分离的这一现实有关。在讲到教育的重要性时,我则以日本作为例子来进行说明。再比如在讲到改革开放的意义时,我就向学生举例: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温州在近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及各项成就,如旧城改建、温福高铁、洞头半岛工程、六城联创等。通过这个典型的例子,学生自然而然也就理解了改革开放给整个中国所带来的巨变,从而也就树立起了坚定改革的信念。

3.趣味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快乐的场所。”所以,根据学生“求趣”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把历史与社会课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原理同有趣味性的事例结合起来。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寓意深刻的典故,幽默诙谐的笑话来分析说明,达到以趣激趣的目的。比如在讲到事物具有普遍联系的性质时,有许许多多的例子,我就选择了下面这个生动有趣的例子来讲述。我举了美国北方一个小岛“引狼入岛”的例子,岛上有鹿,也有狼群,因狼吃鹿,牧民把狼杀绝。有一年冬天,一场大雪导致大批鹿冻死。原因是无狼威胁鹿种退化,体质下降。牧民省悟,重新引狼入岛,岛上出现狼鹿共居斗争的景观。整个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听完后大部分学生都能悟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哲理,从而也就掌握了用全面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的方法。

4.思想性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担负着特别重要的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渗透思想教育。而那些思想性强,富于教育意义的生动事例在渗透德育功能中往往有着异曲同工,各臻其妙的作用。所以在选择例子时应当注意其思想性。比如在讲到南京大屠杀时,我就给学生举例:《青年文摘》上的一篇文章——《例如来一次东京大屠杀,我就第一个要杀掉那老头子》。文章描述了作者——一个留日女大学生在与她的一个日本女同学的祖父——一个曾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老头子在相互交谈过程中,对那个日本老头子顽固不化的话而激起的愤忿不已的情感和“猛捶桌子”的惊人举动。学生听了之后,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且也生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时代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根本原则和方法,也是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生命之所在。因此,要想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气和活力,教师就得不断地注入时代活水。尤其是在举例时,就应紧密地联系教材内容,有机地讲述一些当前世界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比如在讲到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时,我就举例:近几年来中俄、中美、中欧、中日及美俄、美日、美欧之间在外交上的活动及其相互的关系。在讲到贫困问题和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时,我就举例:“非洲大陆被遗忘了吗——挣扎中的阿非利加”“人类社会的毒瘤——毒品危机”“失业的恐怖弥漫于西方世界”等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通过这些例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而且也大大增强了教学的时代气息。

总之,举例时就应当注意上述所讲的“五性”,只要能把上述“五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你所举的例子就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功效。

篇5: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反思举例

关键词案例与反思自主合作与探究主体式教学

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

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潜蕴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我的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1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①在游船上,父亲被太太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于是请家人吃牡蛎,他故作高

雅,摆架子爱慕虚荣的高峰,同时也是不幸的开始。母亲的一番话别有情趣:(读23段)

②当父亲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时,突然发现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骤而紧张,以至失魂落魄:(读25段)

③在母亲的要求下,父亲再一次向船长走去,在极度的担忧与恐慌中终于证实那就是于勒。这一消息对于母亲如同晴天霹雳,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他们虚幻的幸福峰巅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读38段)

④也许是对叔叔不幸的一丝同情与怜悯,我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但母亲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让其卑劣自私的灵魂再次曝光:(读46段)

亮点探究四: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抓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1、品读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学生读句品析,评说人物形象。

3、教师小结:通过品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形象,他们以贫富为兄弟相认的原则,在他们眼中,情不如钱!(板书)

四、说读,对人物说话。

赏读完这篇小说,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呢?或者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吗?例如:老师读完后,我想对作家说:莫泊桑,谢谢你的一支妙笔,向我们勾画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性泯灭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活,是人类的悲哀!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说几句好吗?

1、学生练习用“读完这篇小说,我想对____________说„„”句式说话。

2、结束语:用一幅对联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正是:

十年思盼同胞好比摇钱树

一朝相逢兄弟形同陌路人(板书)

附:教学板书

教学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三种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学中,给学生一节课自由读书(自习除外),并要求在读完后能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事实证明,这个目标实现了。

二、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作为世界文学的精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这篇小说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我设计了四个主问题和四个亮点探究活动:寻读,解决主要人物和线索人物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理读,解决作品的思路,这是学生最易获得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理性探究体会构思精美;品读,通过品读细节认识人物形象,并进而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这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说读,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美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是阅读的更高层次。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记录,谁补充都有明确的分工。而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练整合小组的观点,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切近题旨。

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学生“唱戏”,老师搭台。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文本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舞台。

题目《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案例与反思地址麻城市龟山镇单位牛占鼻中学姓名雷立胜

篇6: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举例

初中课标与高中教学要求的差异初中不讲但高中教师认为应掌握的知识举例:

(1)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2)含有字母的方程;(3)三元一次方程组;

(4)根式的分母有理化、最简根式,根式化简;(5)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只要求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分式乘方;(6)简单的无理方程;(7)简单的高次方程;(8)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9)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0)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11)韦达定理;(12)换元法;(13)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平行的传递性;(14)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梯形中位线;(15)截三角形两边或延长线的直线平行于第三边的判定定理;(16)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17)轨迹定义;(18)圆的有关定理:垂径定理及逆定理,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弦定理,两圆连心线性质定理,两圆公切线性质定理等;(19)相切作图,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等分圆周,三角形的内切圆;等。降低要求的内容举例1)有理数混合运算强调最多三步,学生习惯性使用计算器,笔算、口算、心算能力弱;(2)多项式相乘仅要求一次式相乘,无除法;(3)因式分解只要求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完全平方),直接用公式法不超过两次;(4)根式的运算要求低;(5)绝对值符号内不能含有字母;(6)配方法要求低,只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中有简单的要求,在二次函数中不要求用配方法,只要求用公式求顶点、最值,且不要求记忆公式和推导过程(中考试卷中会给出公式);(7)几何中大大减少定理的数量,删除繁难的几何证明,淡化几何证明的技巧;(8)只要求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了解即可;(9)辅助线,中考只要求添加一条辅助线。

篇7:初中常见的病句类型举例

2、看到了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

3、通过这次小提琴比赛,使她的信心增强了

4、不但他学习好,而且思想也很好

5、课堂上应该发挥同学们充分的主体作用.

6、全校学生认真 讨论和学习了《中学生守则》的内容。

7、这部小说成功的塑造了江华等人的英雄事迹。

8、他参加了这届运动会后,正式退出了运动员的生涯。

9、我们一进球场就看到许多面国旗和一片欢呼声.

10、个体户登上了舞台,这是破天荒第一次.

11、这本书大约20元左右.

12、看他的脸上愁眉苦脸的,肯定又闯祸了。

13、谁也不能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

14、为了防止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班全体同学专门开会研究,制定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15、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16、小李发现老王正在和他的战友谈话.

17、他一个早晨就写了三封信.

18、一种介绍菲律宾的权威著作。

19、要稳住人才,使之不流失,关键在于激励措施是否得当.

20、能否努力学习,是我们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21、汽车忽然渐渐地停了下来。

22、他提出展开学习竞赛,大家纷纷附和.

23、在47届的世乒赛上,我国运动员精神矍铄,夺得了四块金牌.

篇8: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举例

举例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理解知识概念,并能用所学知识解答生活中出现的物理现象,如果举例能贴近学生生活,不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心领神会,而且还能起到解决学生对生活现象产生的疑惑,纠正学生平时观察生活所产生的误差和错觉.通过实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牢固的掌握.

例如,在生活中我们常见下列物理现象:1.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2.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啤酒瓶上会出现小水珠;3.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特别冷;4.从冰箱中取出的冰块慢慢的熔化成水.试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说明.

说明:1.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是因为冰可以直接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属由固态-气态的变化.2.从冰箱里取出的啤酒瓶上会出现小水珠,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啤酒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酒瓶上形成小水珠.属由气态-液态的变化.3.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冰冷,是因为身上的水会发生蒸发现象,蒸发时需要从身上吸收热量,所以会感觉比较冷.属液态-气态的变化.4.从冰箱里取出的冰块其温度是低于0℃的,所以需要先通过热传递吸收空气中的热量,温度到达熔点后才能继续从空气中吸收热量从而熔化.

由于是生活现象,在学生未接触物理知识之前,这些想象学生经常遇到,或许早已产生疑问,当触及问题时,学生就有一种想把问题搞清楚的冲动,当教师运用物理知识与学生一起讨论探究,并逐步使问题明朗化时,学生在生活中再次接触到这些物理现象时,就会自然的回忆起曾经想象做过的解释.

二、“举例”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物理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教师与学生追求的就是效果,而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学习效果的有力保证,热情是一种主观意识,要靠外部的刺激才能产生,课堂上主要靠教师的调动,在教学举例时,如何使所举的例子,最能迎合学生心理,最能激发学生热情,这就要求教师提供的实例必须浅显易懂,生动有趣.

例如,八年级某学生,将一条活鱼放进鱼缸里,会观察到鱼嘴里吐出的气泡上升.试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说明,鱼所吐出的气泡上升过程中为何会越来越大.

要说明这一物理现象,必须要引导学生回顾阿基米德原理,是学生掌握气体的压强与体积,在温度、质量一定时,会怎样变化情况的关键.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由于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深度在减小,所以气泡受到液体的压强在减小,因此气泡会发生膨胀造成体积变大.本题还可以根据F浮=ρ液gV公式说明,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浮力、压强、体积的变化情况以及相互间的因果关系.

三、“举例”要生动典型,出人意料

我们要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小品、相声节目为什么人们喜欢欣赏!除了其形式新颖别致之外,重要的一点就是选材典型,其情节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所以它能始终吸引人的眼球,抓住人的注意力.这就启发我们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举例选择,也要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使举例达到预计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1)通过潜望镜观察海面上的船只;(2)观察树木在水中的倒影;(3)在路灯下出现人的影子;(4)从水面上看水中物体的像比物体位置高.四种现象中哪些属于光的折射,哪些属于光的反射,哪些属于光的直线传播.

海面上的船只反射出的光线射到潜望镜的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在平面镜上成像,通过潜望镜上平面镜成像来观察海面情况;树木反射出的光线在水面发生反射,而在水面成像;人在路灯下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水中的物体发出的光线到达水面时,发生折射,出现水面上看水中物体的像比物体位置高的现象.所以(1)、(2)属光的反射,(3)属光的直射,(4)属光的折射现象.

举例后,是否比较一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便于掌握和运用.如反射现象是,光线在同一个媒体里,且在镜面的同侧;折射现象是,光线不在同一个媒体,且在镜面的两侧等.学生用总结出来的方法再去检验所思考的例子,就会有新的体会与感悟.

总之,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举例,有一定的教学价值,加强物理教学中的举例研究,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挖掘学生潜力,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9:历史导入方法及举例

【关键词】历史;教学;导入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程理念、内容、方法也被愈来愈多的师生所接受。这场深刻的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关注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民主关系将逐步形成;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将得到充分的体现。俗语说:“万事开头难”,有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课堂教学,新奇、有趣、巧妙的导入,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历史教学的导入方法很多,我在此挑几种类型浅谈一下:

一、诗词导入法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楚辞、两汉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流传都非常深远,而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唐诗和宋词,中国历代著名的大诗人、大词人比比皆是,这些大诗人,大词人的很多诗词都蕴含丰富的历史知识,我们要善于挖掘诗歌与历史的关系,以诗证史。用诗词来对课文进行导入,可以勾起学生儿时的回忆,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能够轻松的介入学习。作为一名教师,要将文学与历史学巧妙的结合起来。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七律长征》毛泽东一九三五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毛泽东同志于1935年,写于长征途中,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的路线什么样的?结合地图说明路线,长征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由此引入本课。

二、影视导入法

影视导入法即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上可以通过众多的影视作品来作为课堂教学导入的内容和手段。利用影视作品经典镜头导入,这就要求我们寻找影视作品中既能突出历史主题,又能激发学生认知和调动学生兴趣的经典片段并设置必要的问题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需要教师对所选影视作品的细心推敲、精心设疑、小心求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9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我们可以给出以下话剧剧《茶馆》中的秦二爷的台词:“我要办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 40年后的秦仲义 “日本人在这儿,说什么中日亲善,把我的工厂就亲善过去了,咱们的政府回来了,工厂也不怎么又变成了逆产。仓库里有多少货呀,全完!哈哈!”“我的势力小,干不过他们!可倒好好地办哪,那是富国裕民的事业呀!结果,拆了,机器都称废铜烂铁卖了!全世界,全世界找不到这样的政府!”给出以下设问: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那些历程,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说明了什么?我们一起学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三、对联导入法

关于对联大家并不陌生,我国的习俗中在春节会贴春联,新人结婚会贴喜联,可以说对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对联包涵的意境是非常丰富的,而且语言也是脍炙人口,通俗易懂也为我们利用对联在历史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课程导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在历史课程导入时,如何选择对联,怎么通过对对联的设问来激发学生的潜在兴趣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能力水平都得到有效提高,这是我们必须重点关注的。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分册中的《清末新政》时,引用19世纪末张之洞与梁启超对联:“四水江第一,四季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张)。梁启超对之曰: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可谓少年得志,才华横溢。然后再据此《清末新政》。

四、演讲稿导入法

演讲稿是一种特殊文体形式,多用于我们公共场合,用途很广。演讲稿又叫演说词,它是在大会上或其他公开场合发表个人的观点、见解和主张的文稿,演讲稿像议论文一样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它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的应用文体,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历史上的很多历史事件都是以演讲的形式出现,我们可以采用这种新颖的形式。帮助我们理解历史,学习历史。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我们引用《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八十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大陆上创立了一个孕育于自由的新国家。他们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并为此献身……

综上所述,历史课的“导言”當然不限于这几种方法,教师设计导言,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引用心理学上迁移原理,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对所学的新课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转移注意,引起兴趣,激发动机,这样的导言才有效。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方法可以混合、穿插使用,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来进行,不可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篇10:初中生常考关联词语及举例

说明:V-动词 N-名词 adj-形容词 adv-副词连-连词介-介词量-量词

一、并列:AB两句的关系是平列的,或者对举的(几件有关系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不是A而是B:

例:坐在我前面的不是小刚,而是小明。不是不A而是B:

例:他不是不喜欢唱歌,而是嗓子疼,唱不了。是A不是B:肯定A,否定B。

例:他是学生,不是工人。

4既A又(也)B:B句对A句补充说明。

例:明天天气很好,既不下雨,也不刮风。一边(一面)A一边(一面)B: A B两个动作同时进行。一边(一面)V1一边(一面)V2

例:他们一边吃饭,一边聊天。

他一边上学,一边打工赚钱。一会儿(一时)A一会儿(一时)B:表示A B两种动作、状态交替出现。

一会儿(一时)V/ adj一会儿(一时)V/ adj

例:他们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跳舞,玩得很开心。

这人一时难过,一时高兴的,性情很古怪。

这天变化可真快,一会儿晴,一会儿阴。又A又B:两种状态同时存在。后面所接成分多是单个动词或形容词。

又V/ adj又V/ adj

例:他们又唱又跳的,能不累吗!

苹果又大又圆也A也B:强调AB两种状态、动作同时存在。但后面所接成分只能是动词。

也V也V

例:我们明天到底考什么,听力还是汉语? 也考听力,也考汉语。9 A,并非(并不是)B

例:是他自己辞职的,并非公司不用他了。

10不A不B:AB两种情况都不包括,都不具备。

例:这个人的衣着很怪,不男不女的。

二、转折:AB两句意思相反或相对。B句是说话人要表达的意思。1虽然A但是B:

例:虽然外边下点小雨,但是不妨碍我们出去散步。

2尽管A可是B:

例:尽管他去道歉了,可是非常不诚恳。

3固然A但是B(用“固然”表示强调承认A是事实):

例:吃方便面固然是很方便,但对身体不好。A,然而B:

例:吃方便面很方便,然而对身体不好。

三、因果:AB两句,前句是事情的原因,后句是事情的结果,或者相反。

1因为A 所以B:

例:因为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不应浪费。

2由于A 因而B:

例:由于天气太冷,因而湖面结冰了。

3既然A就(那么)B:

例:既然他都向你道歉了,那么你就原谅他吧。

4之所以A是因为B:

例:之所以他昨天迟到了,是因为他回宿舍取书了。

四、递进:AB两句,B句意思比A句意思更进一层,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相反也可。

1不但A而且B:

例:电子计算机不但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和创造。2不但A反而B :

例:他的身体不但好了,反而比以前更健康啦。

3不仅不(不但不)A还B:进一层的意思,与预料的或所期望的相反。否定用法。

例:经过那次事以后,他们见面不但不说话,还装作不认识。

五、选择:给出AB两种或几种可能,让人从中选择。

1不是A就是B:

例:暑假我不是去上海,就是去云南。

2是A还是B?:选择疑问,表示在AB两种情况之间进行选择。例:是吃米饭快还是吃饺子快?

3要么A要么B:肯定句。表示在AB两种情况之间进行选择。例:要么吃米饭,要么吃饺子。或者A或者B:

例:我们班的同学或者来自亚洲,或者来自欧洲。

5只好(只):没有别的选择,不得不这样。

例:那天下雨,我们只好呆在家里,哪也不去。

6与其A不如B:比较AB之后,不选择A,而选择B。

例:与其跪着活,不如站着死。

与其在家里闷着难受,不如出去逛逛。

7宁可A也不B:比较AB之后,选择A,而不选择B。

例: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活。

宁可出去逛逛,也不在家里闷着。

六、假设关系如果„„就„„要是„„那么无

论„„都„„不管„也„„ 倘若„„就......要是„„就„„

例: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不举行了。

七、承接关系先„„再„„首先„„然后„„先„„然后„„接着„„最后„„

例:看了他的示范动作后,我就照着他的样子做。

八、条件关系只要„„就„„只有„„才„„

篇11: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举例

历史知识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历史教师无法使过去的史实重演。而人们的认识,大都从感性认识开始,尤其是初中学生在记忆内容方面,具体形象识记仍占主导,抽象识记正在逐步发展。这不决定了直观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历史插图作为一种直观教材,是中学课本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它没有自己的序列,只是按照文字教材的需要编入,但是,历史插图却有着不可忽视的辅导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谈谈对历史插图积累起来的一些认识方法,以供参考。

(一)特点辨别

在初中历史课本中,有一些历史插图,根据课文的要求,重点是在掌握其特点。比如,“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就属于这一类。对于这类插图,一要确定与其对比物;二要探明差异;三要找到特点形成的原因或者经过,四要判定其所具有的意义。现以“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和“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为例予以说明。①二者区别:北京人的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山顶洞人从前额、鼻子、嘴巴各方面来看,与现代人差别不大;②说明形成过程:因为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距今遥远,所以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距今一万八千年,离今稍近,所以与现代人有着相近的地方;③参看图下的不字内容;④判定意义: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仅从面貌上看,已显示出比北京人的进步性。

(二)分析结构

根据课文的要求,有一些历史插图,则应通过结构的分析,来弄清其功能或用途。如:“四羊方尊”、“翻车”、“隋赵州桥”等。认识这类插图,分析结构是其中心,分析时应说清:①插图可分哪几部分;②各部分有什么关系;③是怎样形成或产生的;④具有什么功能或作用;⑤说明什么问题。现以“隋赵州桥”为例分析一下。①赵州桥由桥身大拱及两端上方各两个不拱组成;②平时低水量水流从大拱流过,大水亦可从两旁的小拱流过;整个桥型,大小拱相配,显得轻盈匀称;③它们隋炀帝时杰出工匠李春主持设计并建筑的;④这样建筑,可减轻桥身重量对桥基的压力,遇到洪水,又可以减弱激流对桥身的冲击;⑤赵州桥距今已有1300多年,因而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三)拓展介绍

历史课本的许多文物插图,仅从画面观察是无法达到课文记述要求的,这就需要扩展介绍一些有关知识,增强观察的深刻性、理解性。如:“崇圣寺三塔”、“印度佛塔”、“龟船”等可作代表。在认识这类插图时,要围绕画面的内容,说明其出其不意的背景、产

用心爱心专心 1

生的经过、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等。现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说明:①随着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城东京的建筑已不再是唐都长安那种封闭式坊里制的格局,而变成开放式的大街小巷的格局,商业区分布到全城各个角落;②张择端的画卷,描绘了都城汴河两岸的风光;③全画总长5米多,共绘人物550多个,牛马驴骡等牲畜56匹,车辆约20辆,大小船只20余艘,还有房屋、桥梁、城楼等建筑;④课本插图仅选了“十字街头”部分,反映了当时东京城的繁华景象,表现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

(四)人物形象描绘

历史人物插图是历史课本中较多的一种。对于课本记述的重要的一种。对于课本记述的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来说,这些插图起着加深印象的作用。我的作法是:借助人物插图的肖像和神态,补充介绍一些精神境界方面的内容,以加深印象。如“彼得一世”一图,先说画面人物仪表严肃、目光炯炯,穿的是短装,没有胡子;再说这同他从小酷爱军事游戏,经常与外国侨民往来,受到西欧人的影响。他羡慕西欧技术,曾前往英、荷 等国家考察学习;对待反对他的人残酷无情。皇太子阿列克塞反对他的改革,他毫不留情地把皇太子交给特别法庭,判处死刑。他提倡“文明开化”,生活方式西欧化,所以他率先垂范,穿起了短装,剪掉自己的长胡子。所有这一切说明,彼得一世是一位具有改革创新、远见卓识、做事果断的著名俄国沙皇。

(五)情节分述

在历史教材中,还有一定数量的重大事件情节插图。象中国历史“大泽乡起义”、“黄巾起义”等,认识这类插图按照“整体——局部——整体”原则拟出“观察提纲”,用“问题链”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如“黄巾起义”一图可用以下系列问题来引导认知。①“图题”是什么?②此事件发生于何时?③图上的人物装束有什么共同点?④他们正在干什么?手里拿的什么武器?⑤图上的旗帜写了些什么?⑥它反映了什么?⑦此图说明该起义有什么作用?事实表明,运用这种观察提纲来指导学生认知插图,既能帮助他们掌握历史知识,又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由于历史插图的着重点是课本的文字记述部分,所以在进行教学中一定要以说明其有关内容为准,不能喧宾夺主和超越教材的主题。要按照“知觉、思维、语言统一规律”的要求,边引导学生看图,边引导他们的思维,边作出语言的描述说明。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已意识到历史插图的重大作用。我相信,集科学性、思想性与一体的历史课,是一块肥沃的热土,它正等待着有志之土的开发,它的明天将更美好、更灿烂。

篇12: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举例

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初中历史的课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多媒体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它契合了初中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因此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够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还能创设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手段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不能脱离课堂而存在,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多媒体手段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恰到好处的使用,我在自身教学实践和观摩了多堂历史课后,发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这样不但发挥不了它的优势,有时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误区一:由“人灌”到“机灌”

过去我们批评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老师误把计算机等同于多媒体,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唱戏”,忽视教师应起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岳飞抗金》时,计算机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演示,展示了“岳飞抗金”这一历史事件,如果教师只是作为操作者,不加任何分析和讲解,到最后学生连“岳飞为什么不是民族英雄?”这样简单的问题都茫然不知,同时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无法体现,课堂气氛拘谨而不灵活,这样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最终导致由原来的“人灌”到现在的“机灌”。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播,更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初中历史教学有很明确的教学目标,初中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理解还不够,学生思维的时间也不易持久,这需要教师对课堂学习进行很好的组织,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叩启历史知识之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并积极鼓励学生思维,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使“传道授业解惑”有的放矢。而多媒体手段只能辅助历史教师教学,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

目前教师的讲授仍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语言、教态、情感对初中生起着巨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生动直观不乏幽默的语言,入木三分的分析,和蔼可亲的教态,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因此,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历史教学不是老师撒手不管任凭计算机牵着学生走。我认为教师要时刻对课堂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应该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的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创设一些情景引导自学、思考和分析,使教师能按自己的需要组织教学,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是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失去了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

误区二:从接受者到观赏者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要做到这一点既要看老师的教,也要看学生的学,归根结底要看学生的学,使学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往往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老师有时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先传统手段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成为仿佛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学生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例如在讲授《郑和下西洋》时,通过多媒体把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用地图的形式展示,应该说出发点很好,但色彩艳丽的画面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如果没有适当的提问、讨论等形式的交流,那么可能是台上热热闹闹台下冷冷清清,把历史课变成观赏课,时间一长有的学生就开小差了。

事实证明,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应从历史课的授课类型和历史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同时还要从初中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初中生能保持精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而心理学又告诉我们如果长时间单一做某种活动,会使人感到疲劳),科学地运用多媒体使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另外注意适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设计一些人机对话类型的讨论题、思考题,通过师生对话,学生讨论,多媒体展示,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也会感到有有张有弛精神也会非常饱满,也就不会出现冷场的现象了。总之“教就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用什么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误区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部分,它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课件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肤浅地停留在表面。如果不注意教学目的,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而没有真正的实质内容;历史的多样性常常导致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被牵扯进课件中来,如果热衷于追求多媒体显示效果,学生对显示画面印象深,但不能掌握历史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这样的课件给人以喧宾夺主的感觉;如果在设计课件时不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结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难有所体现,整堂课下来感觉平淡无奇,轻重难辩,缺少一个“拎起来一条线,撒下去铺满地”的教学主旨,这样的课件却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课件。

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展示功能,它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但光有好看的课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讲究实际,课件设计要体现历史教材的教学目标,要忠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符合科学性和客观实际,同时要围绕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不哗众取宠,堆砌素材,也不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在图象的处理上要简洁,大量的讲解和分析 应让 老师去完成,另外还要注意课件设计的艺术性,色彩搭配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布局要合理。总之,课件的设计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要有鲜明的目的和实质的内容。

误区四:盲目使用,效率低下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种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如果老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就能显示教学水平,一味盲目使用,从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对于那些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无明显增强。例如将大量的用心

爱心

专心

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写入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这样使学生的印象反而不深,不易吸收,有的学生连笔记都来不及记。我觉得不如老师在黑板上一边讲解分析一边板书,学生也能边听边想边记。再如老师把图片、影视或文本简单地转换为计算机演示,而由于受技术因素的影响,图像的大小和清晰度往往受到限制,与其花那么大的精力去把它们制作成计算机课件,还不如直接使用投影仪、录像机或挂图来得方便。

多媒体手段有着自身突出的优点,但它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而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是确有实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因此要改变盲目使用多媒体的现象,我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的缺点,将传统教学媒体与手段和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如果能用别的手段达到预想的效果就用别的手段,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要表达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或无法表达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红军长征》,教师通过电子地图,配上活动箭头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加以演示,同时每到重要的地点(如遵义等)在附应的影视资料;同时,请同学用讲故事的形式补充一些红军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 后在 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讨论分析红军为什么开始失败?为什么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的转折点?

毋庸置疑,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确实有其它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优势,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它能包办一切,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要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使用时要注重科学性,要使多媒体的运用做到“适时、适度、适当”恰到好处。

用心

爱心

上一篇:以反省为话题的作文赏析下一篇:董宣执法不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