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的范文

2024-05-07

乡贤的范文(共4篇)

篇1:乡贤:永恒的记忆

历史:文化积累的必然

纪念乡贤是乡土文化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

绍兴曾诞生大批文化名人。每一位乡贤都代表了绍兴文化的一个侧面,不了解他们,便无法组合了解真正的绍兴。绍兴并不大,人口也不多,但历史风雨飘摇、外部环境变化,为这里人才的诞生提供了动力和养分,从未断层。

绍兴第一次人才高潮,出现在以越王勾践为首的春秋时期;而后六朝时期,涌现了以王氏、谢氏为代表的风流名士。南宋及至明清,人才聚集江东,又为这块土地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近现代以来,绍兴彰显的“名士之乡”的传统,使爱国爱乡之风更为高涨,以秋瑾、蔡元培、鲁迅等为代表的人才群体,投身于民族解放、民族觉醒的战斗舞台。

9月18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绍兴乡土文化研究会选择了四位乡贤,纪念他们不平凡的一生—不平凡不仅因为他们学识渊博、品德高洁,更因为他们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坚持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这四位乡贤同于1984年过世。时光逝去三十年,留下的是永恒的记忆。

生活于一个特殊时代,这四位乡贤拥有着特殊使命,其中,孙席珍先生便是一位英勇的革命者。他参加过北伐和八一南昌起义,创建北方左联,在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中,始终坚持文化抗日救亡运动。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作家,是鲁迅口中的“诗孩”。他出道甚早,一生文学创作丰茂,亦同样致力于翻译。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教授,曾在中国大学、北平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任教多年。一个人一生,能同时在创作、翻译和教育上都有成就,已十分不易。更不用说,他还是一个革命前辈。他留给我们的是宝贵的文学财富,也是宝贵的越文化精神。但他却是一个正在被人遗忘的文化名人。

乡贤与家乡有割不断的感情,联系是千丝万缕的,即使他们已不在家乡居住。周建人先生是一位生物学者,后来转为社会活动家,曾任浙江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让绍兴人民难忘的,是他不忘关心家乡的山山水水,保护了多个名胜古迹。假若没有周建人先生,今天的我们也许就无法看到大禹陵、东湖和柯岩。

无论离开多远,无论过去了多少时光,乡贤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义不容辞。据绍兴乡土文化研究会何信恩会长回忆,许钦文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回绍兴作报告,他乡音未改,谈吐亲切熟悉,就像他笔下的乡土文学作品,流露的是浓浓的浙东越乡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赋予了生活于此的人们独特的个性风格,绍兴乡贤的品质特点都可以从越文化中找到源头。

人们总是容易将目光停留在某几个伟人身上,从而遗忘了伟人周边支撑起氛围的人。那些列于奥斯卡奖、格莱美奖名单上的人物备受瞩目,但在名单之外的人,其实亦在各自的范围内有着不可取代的力量和贡献。他们不应被湮没。余任天先生一生忠贞艺术,倾毕生精力于书画研学,终在诗书画印中均有所成。

发展:文化前行的自信

绍兴乡土文化研究会孙祉广副会长对我说:“当我们仰视高峰之时,也应过目群山。”

绍兴乡土文化研究会深知,鲁迅等文化巨匠给文坛带来的贡献和影响,并非一人所能完成。独木不成林。一个个体的繁荣,绝对离不开群体的巨大铺垫力量。比如在先秦百家争鸣的众相之下,才可能产生老庄孔孟;又比如在唐代诗坛的异常华茂之下,才可能出现李杜元白;再比如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雨果、俄国的托尔斯泰,无一不诞生于一个文艺人才鼎盛、文艺思潮沸腾的背景之下。

纪念座谈会选取的乡贤名单,表明如今大家关注的目光已开始从个别伟人,转移到了人才群体上。能够看到人才个体和人才群体之间的有机联系,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文化前行的动力。

记忆重新拾起,历史重新审视,过去被疏忽的人才得到新的评定,为后世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若干年前,绍兴鲁迅纪念馆就已有了这样的先见之明。当年的裘士雄馆长便着手在纪念馆中附设了四个地方作家文库,收藏有大量的资料和实物。像孙席珍先生就占有文库之首,他的书籍和遗物许多都被收藏其中,成了今天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

作为绍兴第一家以研究乡土文化为宗旨的民间社团,绍兴乡土文化研究会自2009年成立以来,已开展了很多活动。他们举行过许寿棠、陈仪、张家瑞、范寿康四位乡贤的纪念座谈会,也纪念过为辛亥革命、为抗日战争作出贡献的越中乡贤。越中乡贤抗战纪念会一经举行,便引起很大的反响,海峡对岸台湾省的黄埔校友特意来电表达感谢和联谊之情。

纪念乡贤绝非绍兴乡土文化研究会的唯一主题。前辈已创下累累果实,后来者的职责是保护这些果实不被侵蚀。培养新一代乡土文化研究者,是该会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当下的社会现状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文化弘扬的力度,将文化与时代结合,创造出新的意义和价值。

何信恩会长告诉我,为了更好地培养名人研究群体,“名人研究培训计划”在2014年11月开始启动。有了好的传承手段,文化才不会出现断层。绍兴市亦开设起文化礼堂,提倡传统文化教育,使绍兴的特色文化可以被永远地保留下来。

有后继之人,乡土文化研究的领域更为广阔。真正的乡土文化往往不在书本内,而在一块块马路石板上,在一条条乡间小溪里,在一声声集市叫卖中。据说,中国现在正以每天消失百个村庄的速度,耗费着自然村。绍兴作为小桥流水的典范,目前也仅剩下两千多个行政村,其中很多都是历史文化村落。近几年,绍兴乡土文化研究会扎根基层,深入民间,到村一级的地方去抢救挖掘历史文化遗产。那里有文物,有建筑,有活态行为和真切的口碑资料。丢失了村庄,就丢失了记忆,也就丢失了“乡愁”—如今乡土文化的象征符号。

对绍兴乡贤的纪念,对绍兴文人群体的研究,是传播中华文明的途径之一,也是爱国主义的内容之一。绍兴的乡土文化研究之路,还在前进拓宽中。□

篇2:大埔乡贤的乡土情怀

“乡贤是桃源发展教育的强大助力军。”大埔桃源镇领导说,近年来,该镇积极争取海内外乡贤的支持和帮助,促成了乡贤“一对一”爱心帮扶,切实解决寒门学子上学难问题。考入广东工业大学就读本科的小钟得到了深圳(桃源)同乡会副会长陈永宁先生3千元的资助;考入大埔县虎山中学就读高中的小范得到了东莞大埔籍乡贤蓝天珍女士高中三年共1.8万元的资助……

在大埔枫朗镇,《源流》记者了解到,外出乡贤为植树造林捐资逾200万元!这个数字凝聚着大埔县枫朗镇外出乡贤们对家乡公益事业的关注和热情。据了解,枫朗镇自从发出《“我为家乡种棵树,我为枫朗添片绿”倡议书》,得到了北京、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外出乡贤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慷慨解囊,一位在北京的企业家带头捐资10万元,其他乡贤你3万、我5万踊跃捐款,筹得资金超过200万元。在植树节前后,枫朗镇广泛发动干部群众参与植树活动,在主干道、大院、学校等地种植大枫树、大香樟、大白玉兰等名贵树种,并在山地种植枫树、荷树等约3000亩,着力重塑“枫林月朗”奇观。

常怀仁爱之心为之慈,广行济困之举为之善。客家人的大爱情怀,写不尽,道不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慈善家田家炳先生,他祖籍广东大埔,后出外创业。1982年荣获英女皇荣誉奖章,1993年由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将编号2886的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国内30余省、市、县授予荣誉公民、荣誉市民称号,2010年7月1日荣获香港特区政府授勋衔制度中的最高荣誉勋章大紫荆勋章。

在1979年,田家炳最初的慈善捐款投到了家乡,修马路,建桥梁,建第一所田家炳中学。自此之后,田家炳的善举一发不可收拾,在全国各地都留下了他慈善事业的美名。为了做慈善事业,田家炳卖掉了自己上亿的别墅豪宅,租不到100平方米的公寓自住。90多岁了,连私家车也没有,每天坐公车出入。

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田家炳的做法也许让人感到不可理喻,但事实上,这正是大埔乡贤共同的大爱情怀。为了做公益事业,奋不顾身的客家人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这些热心助老、助残、助孤、助学、助医、助困等慈善救助活动的人士,并非个个都是千万富豪、知名企业家,大部分仅仅是事业刚刚起步、生活刚刚稳定的普通乡亲。

大埔人对教育是非常重视的,成立了不少的教育基金会,廖光明教育基金会是由大埔县旅深乡亲、实业家廖光明先生为纪念其父亲廖新员先生,捐出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的一幢市值1000多万元的房产设立的。该基金会旨在奖励该县在教学和科研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优秀校长、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鼓励大埔学子成才,资助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扶持教育科研等。该基金会成立后,将把其属下的房产每年出租的租金约45万元用来奖教奖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饶芳权离开家乡已经60多年了,当他得知大埔将打造广东省清洁能源基地时,非常高兴,表示将竭尽所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人脉优势,为家乡的电力事业做出一份贡献。

在大麻镇小留村,许多外出返乡的乡贤、老板纷纷响应梅州市委建设“森林里的宜居城乡”的号召,以实际行动主动参与共建共享美好家园,带上小孩回家种树。据介绍,今年1至4月份,大埔已完成种植5万亩,封山育林2.4万亩。义务植树20万人次,共种植60万株名贵树木树苗。

大埔的学校,也凝聚了乡贤的心血。大埔县外出乡贤张耀华得知家乡正在建设大埔实验小学时,当即决定捐资2500多万元帮助该校建设。新建的大埔县实验小学位于县城西部,办学规模为60个班。张耀华表示,回报家乡是自己应尽的职责,也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只要自己有能力,我就一直会为家乡的慈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且要教育下一代,世世代代做下去。”大埔县洲瑞镇乡贤、梅州市俊发物资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蔡俊发对《源流》记者说,慈善就是带着对亲人的感情,用爱心、责任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是一种大爱。它不只是富人的事业,也不只是政府或慈善组织推动的事业,每一个人都有献出爱心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明标志。作为大埔人,看到家乡的变化,看到更多家乡的人走出去成就客家人的事业,才是最大的安慰。

现年49岁的蓝某是湖寮镇河腰村的特困户,一直是当地重点帮扶对象,2005年,蓝某的丈夫患癌症去世,2006年到2011年,其本人又先后经历了腰椎摔断、车祸以及脑溢血,花去医疗费用20余万元,目前瘫痪在床。屋漏更添连夜雨。今年3月3日,平时能够照顾其的唯一儿子30岁邱某又因患肝腹水在福建龙岩住院治疗,至今已花费医疗费用2万余元,由于无法继续负担昂贵的医疗费用,其子想放弃治疗。正当蓝某孤苦无援时,大埔民警伸出了援助之手。副县长、公安局长温启龙带头捐款200元,广大民警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经过近一个星期的捐款,县公安局将满载着全体民警爱心和祝福的13350元募捐款及时交到了蓝某家人手中,帮助其一家解决了燃眉之急。

“我老家是山区的,能从山沟里走出来成为一名人民警察,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如果社会上人人都能奉献一点爱,一人有难大家帮,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很温暖了。”一位参与了捐资的普通干警说出了大部分人的心声。

善举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拿出的那些钱和物,而是通过这种行为为社会的进步树立了标识和道德观,也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与友爱,这就是大埔人的大爱情怀。

篇3:学乡贤 习美德

一、以“乡贤”之忠,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是民族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在昆山的乡贤中,诸如顾炎武、顾鼎臣、费公直、陶一球、钱七虎……无一不是爱国的典型人物。先进典型本身就是一盏明灯、一面旗帜和一部催人奋进的教科书。他们正是被人认可的“典型”和令人钦佩的“榜样”,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我们正可以利用乡贤的“忠”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例如,在学习德育校本教材《走近乡贤》(高年级)第七课大思想家——顾炎武时,我先问“我们对顾炎武这个名字是非常熟悉,那么,对顾炎武这个人,你还有哪些了解呢?”学生自然说到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接着我围绕“先生究竟是怎么样的人,所以喊出了这样响彻中华大地的话语。”带领学生去参观了顾炎武故居,从故居的布置,友人的赠物上,学生们感受到先生的居住地充满书香、别人对他评价很高;而通过先生童年的故事,学生们又感受到勤奋读书、踏实求真;我还通过自己给学生讲述先生经过20多年亲自考察路线重绘地理志的事情,让学生们感受到先生不怕吃苦,一心为民;最后,我让学生自己去找寻为什么先生会有这些优秀的质量,学生的答案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国之心。是呀,正是先生有这么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所以他喊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呐喊。

二、以“乡贤”之孝,提高学生“崇孝”意识

“百善孝为先”顾炎武、朱柏庐、归震川这昆山三贤每个都是至孝的代表,我先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他们孝敬长辈的故事,利用晨会,队课让学生用自己想用的方式,如讲故事、演讲、PPT显示、表演等,呈现到全班同学面前。当然,除了用课堂让学生感受“乡贤”之孝,我认为还可以用社会实践让学生践行“乡贤”之孝。比如,在学习了乡贤的孝敬故事后,我会利用一些传统节日,布置学生亲身去做一些孝敬长辈的事情。写一封信给父母表示感谢;给长辈洗一次脚(捶一次背);替长辈分担一项家务劳动;撰写一篇“崇孝”实践日记;编写一张“孝心”小报或者画,等等。能够完成的学生,可以换取班级“崇孝章”集满五个以上,期末可以被评为“崇孝子贤人”。班中总是能掀起一股“崇孝”热潮,每接一个班,家长都会反映孩子们比原来更会体贴人了。

三、以“乡贤”之俭,敦促学生节约行为

“昆山三贤”之一的朱柏庐著作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就是《治家格言》,亦称《朱子家训》。全文500余字,运用“四六体”写成,句法对仗工整,语言通俗而又精炼,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味深长,循循善诱。《治家格言》把“立德”作为根本,把“育人”作为目标,主张做事先要做人;倡导公平厚道、俭朴清廉、诚实待人;主张勤俭持家、敬老爱幼、宽容善良等。其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目的是劝人勤俭节约,切莫铺张浪费。朱柏庐认为父母谋衣食相当辛苦,家中的桩桩件件都是家长用血汗换来的,包含了饮水思源、珍惜资源的意思。

四、以“乡贤”之勤,促使学生勤奋学习

昆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从古至今,乡贤辈出。无论是古代的大散文家归有光,爱国学者顾炎武,著名理学家朱柏庐;还是现代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航天英雄费俊龙……他们都有共同的质量“勤奋”。

学校将昆山乡贤的生平事迹、伟大成就、优秀质量图文并茂地呈现在校园环境中,让每一面墙,每一道廊都在诉说乡贤的精神。我则安排每两个星期把一位乡贤的勤奋学习的故事展示在班级墙壁上,让它成为学生在课余时间交流的话题。他们会结合学校布置中看到的乡贤的成就,相互交流:原来得到这么大成就不是偶然的,勤奋是必需的。我再适时提醒学生,作为学生,就让我们先从勤奋学习来向乡贤学习。使得学生的情绪情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并积累升华。

篇4:中国乡贤文化

“乡贤”一词,文献中出现较迟,乡贤是指乡里有德行有声望的人。与“乡贤”近义的词,在古文献中有“乡先生”“乡达”“乡老”“乡绅”等等。

乡贤文化既与地域文化、方志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旅游文化等密切相连,但又不同,有其自身的独特研究对象与价值标尺。

一是地域性。乡贤文化研究的对象,只限于本地区的历史名流与当代时贤,这些名流时贤生于斯长于斯,因而具有本地域的唯一性与占有性,他们的出生地不存在争议。

二是人本性。乡贤文化研究的对象只局限于人,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围绕本籍名流时贤做文章,而不涉及其他。

三是亲善性。乡贤文化是道德人本主义的具体贯彻和重要表现。他们既是名人,同时必须是好人、善人。因而并非所有“名人”都是乡贤,都是乡贤文化研究的对象,如秦桧的家乡就不会把他作为乡贤。

四是现实性。乡贤文化研究一方面是“见贤思齐”“恭敬桑梓”。但更重要的是直面现实,为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如果说“古贤”是本地区的文化名片,那么“今贤”则是本地区的文化资源。

乡贤是本乡本土精英,看得见、记得住、印象深。有的或许就是自己的祖宗、亲戚、同村人,是爷爷的兄弟、父亲的同学、舅舅的战友。因而乡贤是特别具有人情味、亲和力、亲缘性的文化人物和精神偶像,最易得到乡人的爱戴,同时也最能激发起青少年一代见贤思齐、励志成才的心理。

——《北京晨报》

上一篇:文言文练习题:花捧阁记下一篇:有关投资协议书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