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最美乡贤先进事迹

2023-01-24

第一篇:农村最美乡贤先进事迹

农村最美家庭事迹

谢淑芳,1988年嫁到新疆昌吉市三工镇庙工村三组,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家庭妇女,拥有着不幸却也是幸福的八口之家。她的家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甚至还有些不幸,但全家人用自己的坚强、朴实和宽容守护着最真实的幸福,享受着最舒心的生活。

谢淑芳刚嫁过来时,其公公就去世了,剩下一个瘫痪在床的婆婆,还有智力出问题的大伯哥和嫂子。二十多年来,他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家庭里。

身为人媳、人妻和人母,谢淑芳一直坚持着中国传统妇女的朴素、孝顺和勤劳,尽心尽力的做好一切,照顾好老人和孩子的同时,关心体贴丈夫,还照顾着她的大伯哥和嫂子。通过自己的女里,给予家人最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她的家庭变得更加温暖。

谢淑芳跟婆婆的关系很好,婆婆把家里传下来的金银首饰都送给了她,平日里也对她慈爱与包容。谢淑芳也很感激,在婆婆瘫痪在床的时候,给婆婆喂饭,擦拭身体,端屎端尿,尽自己所能照顾好自己的婆婆。每当看到老人如同孩子般童真的笑脸,谢淑芳如同吃了蜜糖一样的甜。

为了让丈夫能安心种地,平日里,谢淑芳会主动打理大大小小的家务,同时协助丈夫灌溉除草等。每逢农忙时,往往从凌晨

5、6点就要出门,一忙就忙到中午,虽然劳累但因为拥有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家庭让她倍感欣慰。她的丈夫虽然种地忙碌,但对于孝敬老人、教育孩子等大事小事,他总会主动与谢淑芳商量,相互配合,很少因生活琐事而吵架,两人相处的非常融洽。

就这样一家其乐融融的过了十几年,似乎命运的磨难并没有放过他们,在2011年,谢淑芳的丈夫得了脑瘤并进行了手术。手术过后的丈夫,其智力也出了一些问题。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谢淑芳却并没有被击垮,她不向命运低头。全家的重任都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不堪重负的她无法做到照顾家庭与种地兼顾,于是她把地包了出去,在三组开了一个商店。早上起早贪黑起来做早饭,做家务,白天一边照顾婆婆与大伯哥嫂子,一边靠商店做小生意。为了丰富丈夫的生活娱乐,她还经常来村委会与丈夫打乒乓球。

谢淑芳育有二女,说起女儿,是谢淑芳和丈夫最大的骄傲。两个女儿非常听话懂事,平时在家,扫地、做饭等家务都帮忙分担,若是碰上农忙的时候,更是会主动地去帮她。现在大女儿已经大学本科毕业,小女儿还在技校学习。虽然女儿在家的时间少了,但是在外的两个女儿总是常打电话回来提醒谢淑芳和丈夫注意身体,每当节假日回家时总带些好吃好用的礼物回来孝敬他们。看到孩子如此孝顺,自己心里总是美滋滋的。乡邻们有时会问起谢淑芳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谢淑芳觉得言传身教,做好行动表率非常重要,与其说教孩子十句,不如父母认认真真做一件。而且任何事情只有我们当父母的做到了,才有资格要求孩子。所以平时哪怕再苦再累,谢淑芳也不会在孩子们面前表现出来,争取做到任劳任怨、勤俭持家、肯于吃苦以及尊老爱幼,给孩子做个好榜样,让其养成良好的品德。教育孩子要付出许多,但是也可以获得许多幸福。 幸福美满家庭的建立离不开和乡邻们的和睦相处。在对待邻里关系上,他们全家人都一直坚持着“邻里关系亲如弟兄,情同手足”的理念,邻居家只要谁有了困难,他们知道的,就一定会伸出友爱之手,主动去帮助大家,为大家排忧解难,只有大家都幸福了,才是真正的幸福。

“家和万事兴”,一个和睦的家庭,之所以和睦,谢淑芳总结出一条经验就是“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相识是一种缘份,而能在同一屋檐下共度一生,则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所以谢淑芳经常告慰自己要懂得知足常乐,善待自己与家人,而她的努力也让她收获了幸福和温暖。愿每一天都增加一个“最美家庭”,使得人与人之间相处得更加和谐。

第二篇:农村最美教师事迹材料

20xx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十位让你感动的最美教师

1、阿力太(XX区XX州XX县巴音布鲁克区寄宿制学校):

阿力太是一名寄宿学校老师,最大愿望就是孩子们都不辍学,她的教育梦想是让每个家在远方、寄宿学校的孩子感受爱。因交通不便,阿力太的学生长达五个月不能回家,父母很少来探望,执教16年来,她用母亲般的关爱,连接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情感的纽带。为了家访,她利用周六周日、寒暑假孤身骑马走遍23835平方公里大草原,踩冰踏雪、跨江过河、多次遇险。为了向学生家长传递信息,在收不到手机信号的草原上,她随身携带收音机,找到信号时就给当地专门为牧民传递信息的蒙语频道打电话,通过电台通知牧民。16年来她用坏了5部收音机。为了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她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不能守在儿子身边、连丈夫也被她带到高寒小学。执教16年,阿力太老师教出了300多名中专生,50多名大学生。

2、仲威平(黑龙江省XX市XX市工农乡兰河小学):

16年来,为了14名肢残、智障、困难家庭孩子有学上,仲威平老师放弃调转机会,留在偏僻乡村教学。她相信教育平等,“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她的教育梦想就是让残障、智障、家庭困难孩子都能上学。16年坚守,当地人评价她有“五多一少”——“走路最多,讲话最多,课时最多,教材最多,备课最多,学生最少”。从家到学校,每天来回20公里山路,她骑坏了8辆自行车、落下了一身病。正因为她当年这个抉择,曾不被人接受的14个孩子,5个考上名牌大学、1个成为汽车制造工程师、一个成为学校所在村村长,其中小儿麻痹症的孩子目前研究生在读;也正因为她16年的辛苦付出,她的课堂让118名孩子成才,20多名考上大学、大专。

3、格桑德吉(XX区XX区XX县帮辛乡小学):

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她的教育梦想就是让门巴族孩子都能上学。格桑德吉老师所在的帮辛乡小学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从未有过完整的路。为了劝学,12年来格桑德吉老师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作为校长的格桑德吉跟男老师一样,过冰河、溜铁索、走悬崖峭壁,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在格桑德吉老师十二年如一日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12年来,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儿子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4、廖乐年(广东省XX市大埔长教村百江德兴堂):

20xx年,做了一辈子教师的马来西亚华侨廖乐年退休了,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到家乡免费教孩子们英语,一干就是十二年。廖乐年骑着车挨家挨户地动员招生,教学生不收学费,免费供孩子吃住,村民们不理解,称为他为“颠鬼”、“疯子”。为了让村民们接受自己,他学习中文和客家话;为了让路途远的孩子能免费住宿,他翻修了祖父留下的祠堂……。十几年下来廖乐年的学生总数突破5000人。而且他教的学生普遍英语成绩突出,好多孩子考了六级、八级。现在每年还不断有外地慕名而来的学生。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廖乐年在教他们英语的同时,也不忘教他们做人的道理。他要求所教过的学生将来有能力时每个人也要资助两个孩子,让爱心和梦想传递下去。

5、廖占富、张兴琼(四川省XX市XX县碧溪乡火天岗村小学、石庙村小学):

廖占富、张兴琼是一对教师夫妻,他们分别在四川凉山深处两所隔山相望的小学执教,一人撑起一座学校,让大巴山深处走出了二十多名大学生。当年,高中毕业的张兴琼在村长父亲的劝说下,当上了乡村教师,一人一校干了8年。8年后,村长父亲为了留住乡上派来的临村代课老师廖占富,撮合两人成婚。婚后,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三年前,丈夫被派到对面山头小学,在一间废弃寺庙里教14个山村孩子。两个山头,两所小学,之间是两个多小时的山路,从此夫妻二人一人守住一所小学,隔山相望,一周见一面。他们用自己的分离和坚守,守住了大巴山深处孩子的未来。

6、吉思妞(云南怒江州XX县六库镇气象路云南怒江特殊教育学校): 20xx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十位让你感动的最美教师

1、阿力太(XX区XX州XX县巴音布鲁克区寄宿制学校):

阿力太是一名寄宿学校老师,最大愿望就是孩子们都不辍学,她的教育梦想是让每个家在远方、寄宿学校的孩子感受爱。因交通不便,阿力太的学生长达五个月不能回家,父母很少来探望,执教16年来,她用母亲般的关爱,连接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情感的纽带。为了家访,她利用周六周日、寒暑假孤身骑马走遍23835平方公里大草原,踩冰踏雪、跨江过河、多次遇险。为了向学生家长传递信息,在收不到手机信号的草原上,她随身携带收音机,找到信号时就给当地专门为牧民传递信息的蒙语频道打电话,通过电台通知牧民。16年来她用坏了5部收音机。为了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她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不能守在儿子身边、连丈夫也被她带到高寒小学。执教16年,阿力太老师教出了300多名中专生,50多名大学生。

2、仲威平(黑龙江省XX市XX市工农乡兰河小学):

16年来,为了14名肢残、智障、困难家庭孩子有学上,仲威平老师放弃调转机会,留在偏僻乡村教学。她相信教育平等,“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她的教育梦想就是让残障、智障、家庭困难孩子都能上学。16年坚守,当地人评价她有“五多一少”——“走路最多,讲话最多,课时最多,教材最多,备课最多,学生最少”。从家到学校,每天来回20公里山路,她骑坏了8辆自行车、落下了一身病。正因为她当年这个抉择,曾不被人接受的14个孩子,5个考上名牌大学、1个成为汽车制造工程师、一个成为学校所在村村长,其中小儿麻痹症的孩子目前研究生在读;也正因为她16年的辛苦付出,她的课堂让118名孩子成才,20多名考上大学、大专。

3、格桑德吉(XX区XX区XX县帮辛乡小学):

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她的教育梦想就是让门巴族孩子都能上学。格桑德吉老师所在的帮辛乡小学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从未有过完整的路。为了劝学,12年来格桑德吉老师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作为校长的格桑德吉跟男老师一样,过冰河、溜铁索、走悬崖峭壁,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在格桑德吉老师十二年如一日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12年来,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儿子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4、廖乐年(广东省XX市大埔长教村百江德兴堂):

20xx年,做了一辈子教师的马来西亚华侨廖乐年退休了,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到家乡免费教孩子们英语,一干就是十二年。廖乐年骑着车挨家挨户地动员招生,教学生不收学费,免费供孩子吃住,村民们不理解,称为他为“颠鬼”、“疯子”。为了让村民们接受自己,他学习中文和客家话;为了让路途远的孩子能免费住宿,他翻修了祖父留下的祠堂……。十几年下来廖乐年的学生总数突破5000人。而且他教的学生普遍英语成绩突出,好多孩子考了六级、八级。现在每年还不断有外地慕名而来的学生。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廖乐年在教他们英语的同时,也不忘教他们做人的道理。他要求所教过的学生将来有能力时每个人也要资助两个孩子,让爱心和梦想传递下去。

5、廖占富、张兴琼(四川省XX市XX县碧溪乡火天岗村小学、石庙村小学):

廖占富、张兴琼是一对教师夫妻,他们分别在四川凉山深处两所隔山相望的小学执教,一人撑起一座学校,让大巴山深处走出了二十多名大学生。当年,高中毕业的张兴琼在村长父亲的劝说下,当上了乡村教师,一人一校干了8年。8年后,村长父亲为了留住乡上派来的临村代课老师廖占富,撮合两人成婚。婚后,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三年前,丈夫被派到对面山头小学,在一间废弃寺庙里教14个山村孩子。两个山头,两所小学,之间是两个多小时的山路,从此夫妻二人一人守住一所小学,隔山相望,一周见一面。他们用自己的分离和坚守,守住了大巴山深处孩子的未来。

6、吉思妞(云南怒江州XX县六库镇气象路云南怒江特殊教育学校):

>16年前,吉思妞是从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调来怒江特殊教育学校,来到了这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是一所偏远山区的学校,百姓多不识字,一直以来都是学校老师进山去招生。而怒江地形险峻,为招生老师们常常要过索道、骑马、爬乡村山路,辗转两天时间才能到达。这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现有79名孩子,大都是傈僳族和白族的聋哑儿童。聋哑孩子性格孤僻极端,因为不会说话,发脾气时很容易自虐,吉思妞也曾经想过退缩,但当孩子们不清晰地叫着“妈妈”,张开小手让她抱抱时,她决定留下来。面对这些特殊的学生,吉思妞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从吃喝拉撒到青春期都得手把手教。吉思妞说,对于这些孩子,需要良心爱心更要有恒心。在吉思妞和其他老师的关心教育下,这些聋哑孩子也考上了大学,其中还有些孩子大学毕业后愿意回来任教。

7、王金花(海南省XX市兰洋镇番打小学):

在XX市兰洋镇番打小学有位30年划船接送孩子们上下学的女“艄公”王金花,她是学生眼里的好老师,也是他们的“好母亲”。从1997年转正开始,王金花每月有450元的工资收入。为了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她自设奖助学金,每月拿出工资的一半放到里边。她教过的学生几乎都得到过她的资助和奖励,少则50元,多则千余元

8、杨元松(贵州省黔西南州XX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

在杨元松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他注重培养有梦想的孩子,经常带孩子走出大山参观,给孩子讲乔布斯的励志故事,把梦想植入山村孩子心田。他还鼓励边远乡村孩子大胆追梦,并为他们创造实现梦想机会。在教学中他发现孩子们不善交流,就鼓励孩子们用写日记的方式打开心扉,并引导孩子们爱上写作。看到山村出现的辍学打工潮,孩子宁愿为打工荒废学业,杨元松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学生日记出版成书——《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为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就感。26个留守孩子、220篇孩子的日记、12封孩子写给父母的信、21幅象征孩子梦想的画,《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一经出版,就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也为孩子们带来了人生第一笔稿费。高兴的杨元松挨家上门给孩子送稿费,他要让这些乡村长大的孩子知道,人的未来不只打工一条路。

9、刘坤贤(XX市XX县高楼乡新田村小学):

刘坤贤是一位28年如一日,义无返顾、扎根山村的土家族老师。为了帮助贫困学生筹集书本费,他假期外出打工却遭遇事故高位截肢;为了保证正常教学,养伤期间他让妻子自修大专课程,为学生代课;为了让孩子们的回家路更安全,他卖掉家养猪,为孩子们在回家的路上修了两座桥;为了解决学生们吃水难的问题,他拄拐上山找水源,自己出钱铺设水管,接水进校;为了改善教学条件,他用转为公办教师后的第一笔工资为学生买了电脑、电视机。为了让孩子们的教育不中断,即使突发脑溢血,他也拒绝领导照顾他去条件更好的中心校的安排,因为他不愿意看到山村小学没有老师。由于身体不好,领导还提出过并校,可是“固执”的刘坤贤考虑到有19个孩子会因此要步行四小时上学,就拒绝了,他说“我在、学校就在,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10、潘立华(安徽省XX市XX县上丰乡上丰中心学校南源村吴家坦教学点):

从1976年高中毕业担任民办教师开始,潘立华开始在吴家山教学点任教,一个人一干就是37年。他手把手地教着山里的孩子,帮他们圆“看看大山之外”的梦想。吴家山教学点地处XX县北部高山地区,交通闭塞。为了方便山里低龄孩子就学,教育部门只得就地设置教学点。在教学点,潘立华是老师,负责所有不同年龄孩子的教学;潘立华是校长,负责教学点的所有事务;潘立华是保育员,每天要给孩子们热好各自带的饭菜,农忙季节或者天气不好时,他还要把孩子们送回家;潘立华还是安全员,坚持每日10分钟安全教育,下课学生活动的场地有安全隐患,他总站在高坝前以防学生发生意外。

11、“会泽七子”(云南省XX市XX县纸厂乡龙家村小学的7名80后教师): 云南省XX市XX县纸厂乡龙家村小学位于海拔两千多米的山崖上。学校一共有127个孩子,8名教师。除了一位五十几岁的老教师外,其余七位都是“80后”。他们放弃了留在城里的机会,回到养育他们的大山,各显身手,给孩子们带来知识文化,并把山外的世界带给这些孩子们。在里条件艰苦,他们每个老师都都身兼数职,有的兼任食堂管理员,有的兼任采购员、记帐员。雨天山路泥泞,他们去集市买菜的破面包车经常陷在污泥里,这些年轻人们就扛上铁锹,集体去修山路。平时这七位“80后”吃住在一起,像兄弟 姐妹一样。被当地人称为“会泽七子”。

第三篇:农村模范家庭最美家庭评选先进事迹典型材料

农村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户主陈兵(联系方式:15×7221××1×),家住襄山区欧洲镇小洲村二组,全家6口人。这是一个祖孙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陈兵夫妇上有父母,下有儿女。在这个家庭里,大家互敬互爱,和睦平等,母慈子孝;夫妻遇到事情主动商量配合,互相关心扶助,理解沟通,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这称得上是农村最美的家庭。世间万物因和谐而美丽,因和谐而温馨。社会是这样,家庭也是这样。他们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他们是万家灯火中最平凡不过的那一盏,但他们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和宽容努力创造自己的生活,守护着最真实的幸福。他们的事迹也是平凡的。

一、家庭和睦,尊老爱幼

陈兵夫妇家庭多年来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团结邻里,乐于助人,是村里有口皆碑的模范家庭。生活当中,每当发生摩擦时,他们都能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问题。陈兵长年从事厨师工作,方圆左右,十里八乡红白喜事都请他帮忙,他的厨师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妻子刘爱民既是陈兵事业的好帮手,又是家庭主妇,把家庭照顾的细致入微。长期以来,她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只要丈夫有红白喜事活,她都积极配合,甘当配手,从不叫一声苦,喊一声累,更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一个具有优良的家风的家庭,家庭成员不自私、不狭隘、不懒散不怠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积极进取。积聚正能量,释放正能量。夫妇两人对上伺奉老人。父母年近七旬,身体多病,不能干重活。陈兵夫妇对二老体贴入微,经常嘘寒问暖,从不在父母面前说一句狠话脏话,有病及时医治,有好吃的让着二老先吃。特别是妻子刘爱民对公婆比对自己的亲爹娘还好,为二老洗衣做饭,端茶倒水样样都抢着干,是远近闻名的好媳妇。

陈兵夫妇还十分重视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深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十分重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始终把对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孩子的德育放在第一位,坚信只有德育教育好了,才有资格接受别的教育。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加强亲情培育,不断磨炼,言传身教,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并健康快乐长大成人。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加强自身思想道德的修养,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在父母的影响下,女儿顺利考入襄山重点高中,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儿子在杨柳中学读书,一直受到任课教师的好评。一家人对本地举办的各种募捐活动经常参加,对乞讨的老人、残疾或小孩,经常教育儿女拿些给他们,对社会弱势群体要有爱心,孩子心甘情愿地把他的钱全部捐出去了,极大地培养了孩子的爱心。

二、勤劳致富,勤俭持家

陈兵夫妇既勤劳又勤俭。他们长年累月当厨师,为本村和附近几个村的农户红白喜事包席整场子,一场结束,少则两天,多则

四、五天,不管是皎阳似火的盛夏,还是冰雪交加的严冬,只要有人请,他们总是欣然前往。夫妻俩遇到事情一起商量,遇到困难一起解决,生活上共同照顾,事业上互扶互持,二人互相理解、尊重、关心、支持,从来没有因生活琐事而吵架。由于夫妻俩诚信经营,本分做人,勤劳吃苦,厨师生意越做越红火,附近几个村有事都找他,业务量大了,劳动量也大了,有时一场结束,累的小夫妻筋疲力尽。但遇到一场接一场的红白喜事,还是要含笑去面对,还要做好。再累也要忍着,再累也要坚持。不到万不得已不请人帮忙,就是夫妻两人硬撑着干,就是靠着夫妻二人勤劳的双手使家庭慢慢变得富有了。对一般人来说,有钱了,责任田应该让给别人种了,但他们不这样,他们只要一闲着就下地,把几亩地整的有条不紊,收入高于同村其他专业种田户。他们就是靠着勤劳精神,搞一样像一样,做啥都赚钱。

陈兵夫妇致富不忘节俭,倡导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注重科学理财、合理消费、勤俭节约。他们时常教导儿女:“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生活中点点滴滴要从每件小事做起”。家里面的每样东西能修复利用的,从来不轻易地丢弃,尽量使其再发挥作用。平时做到人走灯灭,养成随手关灯的良好习惯,只要家里没人就关掉一切电源,注意节约每一度电和每一吨水。这一勤俭节约的意识已深入到每一个家庭成员之中,并成为全家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助人为乐,邻里团结

致富不忘饮水思源,陈兵夫妇做厨师,整场子,几年时间生意做的风生水起,红红火火,方圆十几里附近几个村红白喜事都找他们夫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人品好,助人为乐导致人缘好。他们经常把帮助别人当成一种乐趣。当别人请求帮忙时,自己再忙也要竭尽全力帮忙,当看到别人有困难时,即使别人没有打招呼,自己也主动伸出手拉一把。有一次,邻居一位老人突然生病,当时他的子女们都没有在家,陈兵知道后,一边跟老人的子女联系,一边用自己的麻木车将老人送到欧洲卫生院检查,卫生院让老人立即住院检查,陈兵帮助老人进行了检查,并垫付了住院费,办理了住院手续,直到老人的子女赶到才离开。他家里经济条件好些,正因为如此,平常向他借钱的人不少,只要有困难的人张嘴借钱,他总是笑着满足对方的要求,不打半点折扣,人们有困难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陈兵,因为他有助人为乐的好习惯。

陈兵还十分注重邻里团结,和他住一起,从不担心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嘴,平时,夫妻二人乐于助人,宁可自己吃点亏,也不和邻居们争这争那。从不背后论人长短,说三道四,有话桌面上说,公道正派。邻居们相处几时年没有闹过矛盾。人们总说他们夫妻脾气好,其实是他们修养好。

牵手相伴近二十个春夏秋冬,陈兵夫妇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一同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夫妻俩从没因生活琐事红过脸、吵过嘴,他们用自己的真诚、善良和孝心换来了家庭的美满、幸福。陈兵一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最美家庭的真正内涵。

第四篇:重塑乡贤文化

端午的鼓声,让人们又一次回到了历史和乡村,念屈原,思国士,怀乡贤。

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土社会的一朵奇葩,历千百年而留芳。在社会转型时期重新建构新乡贤文化,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乡村、破解乡土社会多重困境、推进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中华文明进程中,乡贤文化在古代乡村治理结构中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方民众敬重、推崇的贤德长者,乡贤重修身,兴教化,崇善举,德行高尚,嘉言懿行垂范乡里,对乡土公共事务有突出贡献,以强烈的道德文化影响力造福一方。

他们有文化见识,有奉献精神,通过宗祠、乡约、仲裁、兴学、崇孝、义赈、义庄以及修桥补路挖井筑堤等善举,涵养一方水土的文化带动力,培养引领一个地方的文明教化风尚。

他们维护乡土社会的有效运转,促进政令推行、民意上递,协调冲突,化解社会矛盾,传承地域文化传统。

他们在乡民修身、立业、齐家、交友等方面发挥着示范与规制作用,使人们行为有法度,价值有引领,操守有规范。他们是保障社会基层长期稳定与和谐的基石,推进了地域文化繁荣与发展。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乡愁”,不只是山水,更是风物与精神。要让城乡背离的态势逆转,必须重建乡土社会。而乡土社会的重建,关键是促使现代人才和现代知识输入到乡村里去。

我们欣喜地看到,新乡贤正从现代乡村社会破土而出,发芽拔节。新乡贤是一批富于奉献精神的时代精英,既有长期扎根本土泽被乡里者,也有从乡村走出去又回归乡土反哺桑梓者。无论本土威望有加的贤德长者,或是解甲归田、怀富回乡的故土游子,或是身居都市、心系乡士的鸿儒硕彦,都怀揣着浓得化不开的深深乡愁,一头扎进眷恋的土地,奉献自己,造福乡亲。他们拥有现代理念、广阔视野和成功经验,以自己的品德、学识、专长、财富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维护社会公正,凝聚人心,让现代的法律和契约精神与传统的价值和伦理得以协调;他们既传承乡贤文化的历史传统,又创新乡土文化建设,其事迹其风范都具有积极意义。

当代中国需要乡贤文化的复兴。近年来,新乡贤的培育、提倡、褒扬已得到各级党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湖南多地举行了新乡贤的推选评比活动,广大乡村正在逐渐形成良好的新乡贤文化风尚。本报从今天起,推出“寻访新乡贤”系列深读报道,选择其中的一批突出者进行推介,旨在推动新乡贤形成蓬勃之势,让新乡贤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扎根开花。

第五篇:乡贤座谈会

尊敬的各位乡贤老板:大家好!

今天,村总支、村委会请各位乡贤老板来在一起欢聚,共叙乡情,共迎新春佳节,共商乡里发展,可谓是群贤毕至,高朋满座,乡情融融。我代表硕和村党总支、村委会向在座各位乡贤老板拜个早年,祝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生意一年更比一年好。

硕和倪厝至今已有582年的历史,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勤劳俭朴、勇敢聪明的倪厝人,也涌现出一大批海内外商人巨子和社会精英。今天,前来参加座谈会的老板是其中的代表,大家凭着敏锐的市场意识,敢拼敢冒的开拓精神。敢为人先,艰苦奋斗,成就大业,这是硕和姓倪的荣耀,是家乡的骄傲,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各位乡贤老板多年来情系公益、多襄善举。倪氏祖祠的重光修建,龙州中学的建成使用,虎地祖祠的建成,矿湖道路的拓宽及水泥路面建设,明岭山前桥的建成通车,一件件民心工程,都离不开各位乡贤老板的关心和支持,无不凝结着各位老板的辛勤汗水。这些都见证了大家的思乡情怀。在此我代表村党总支、村委会和全村村民对各位乡贤老板表示中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这次请大家来开座谈会,是乡贤老板、有识之士向村总支村委会提出来的建议,这不仅仅是乡里公益建设问题,更应看到的是人心的团结、精神的升华,是乡里的希望。今天,我除了向大家拜个早年和对大家关心支持乡里公益建设表示感谢之外,想借这个机会,我和各位乡贤老板谈谈心,共同探讨未来硕和公益建设。

一、建设家乡,人人有责

俗话说:一人一局,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精神风貌,不同的性格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倪厝人敢闯敢拼,在深圳、广州、惠州、梅州、河源、东莞等地方,由于经商人头脑灵活、敏锐机智、超前意识,各行各业都人才辈出,出类拔萃。

人跟树一样,都有的自己的根,这里就是自己的家乡,倪厝。无论您走到哪里,有多大成就,可是这个根都无法改变,今天在座的各位老板,大家能够取得成就,除了自己努力,还在于大家的根系在倪厝,身上流着祖宗的善良、仁德的血,骨子里有着这种基因。大家都是四房妈的子孙,时刻记住我们的祖先,时刻记住是倪厝这个生存繁衍发展的地方把我们养大,这就是我们的根。

做人不能忘根忘本,历史上凡是被称为人杰精英之人,他们都懂得身体力行是一种天职,那就是社会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发展,越来越文明。近年来,乡贤老板慷慨捐资1000多万元,支持祖祠、学校、建路等公益事业,为乡里作出卓越的贡献,我们应该向慷慨解囊的捐款者学习,人人尽最大的力量来建设家乡以自己应有的力量来促进家乡的强盛。

二、建设家乡,必有福报

仙台、红宫桥头有付对联,写道:善恶往来皆有报,阴阳行上总无差。说的就是积德行善,积就是积累,善就是有善心;按照自然规律做事,做好事,做有益于社会的事,积德行善必然恩泽子孙,这是千古不变的自然规律。自古至今麻烦事利人利物者,子孙必然发达,纵然一时未能发展,总也平平安安,不至于凶灾大祸。

一个人对财富的理解,体现出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在座的各位想先老板能够积累一定的财富,本身就证明了大家有过人的商业智慧,但拥有财富之后,怎样支配,怎样使用,却是对人生智慧的重大考验。怎样处理财富,毕竟是属于个人的私事,不能强加于人,但先人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深思。人的生命是一个灿烂的过程,每个人都是人生旅程的一个过客,要做怎样的过客,那是每个人的选择,对待名利,不同的人有不同态度,有的人先贪天下之功为己有,这是小人的作风,应该谴责。有的人不为名、不为利,论功先论他人功,这是一种君子的作风,为人榜样,受人敬佩。在这里我恳切希望各位老板致富之后多做一些有益于家乡公益的善事,慷慨解囊,支持乡里发展,只要大家尽心尽力,不管以什么方式建设家乡,都必定有福报。大家的事业必定有更大发展,家庭必定更加幸福,子孙后代必定一代胜过一代。

三、建设家乡,正逢适时

硕和虽然现在还比较落后,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发展的前景很好。去年村总支、村委会换届,二委班子团结务实,政治清明,人心归一,士气高涨,干部综合素质普遍提高,解决事物能力不断提高,使之上级领导对硕和干部的评价良好。这就为乡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乡里要发展,乡里要建设,还需要在座各位老板继续关心和支持。村总支、村委会热切期望所有乡贤老板都能慷慨解囊,出资出力,支持家乡建设。在座的各位乡贤老板都是生意界上的精英,企业界上的栋梁,都富有战略思维、敏锐目光和创业魄力。一方面大家要把事业继续壮大,另一方请大家要为建设好自己的家乡出力。特别要提的是,建设好硕和文化公园美好蓝图就在眼前,千年机遇今朝遇,百载雄图今朝图,历史终将证明建设家乡,正逢适时。

尊敬的各位乡贤老板,硕和是我们自己的家园,拥有582年的历史,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我们每一个硕和人,都要自觉行动起来,为硕和的发展多做善事,多做好事,共同为硕和增色添辉。若干年后,当我们退居二线,进入晚年的时候,回顾一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无愧于乡里,无愧于父母乡亲,无愧于子孙后代。我们也相信,到那时,这份激情必将以新火相传,硕和更加蓬勃兴旺。

最后我衷心祝愿大家生活美满、家庭幸福、事业更上一层楼。

谢谢大家!

2012年1月

上一篇:年度安全工作述职报告下一篇:年度工作会上表态发言